赏识教育从尊重起步(3)

 尊重孩子的游戏

乐乐对爸爸说:“我们一起来玩打针的游戏好不好?”

“什么打针的游戏啊?”爸爸正在看电视,有点不耐烦。

“前几天我生病,护士阿姨给我打针,今天我也要给爸爸打针。”

乐乐一边说,一边做出一个打针的姿势。

“好了,别胡闹了,爸爸没时间!”

“只要一会儿就可以了,好不好?”乐乐央求道。

“没看到爸爸在看电视吗?找你妈妈去吧!”爸爸非常不耐烦地说。

其实,对父母而言,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应该是非常开心的事。

从赏识孩子的角度来讲,这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请求,抽时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这不仅仅是哄孩子开心,更是利用这个机会,和孩子进行有益的交流,从而打开他们幼小的心扉,更加真实和准确地了解孩子,也让孩子了解父母。可是现在许多父母却不愿意抽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或者有时想和孩子一起游戏了,却不知道该玩些什么。不尊重孩子的游戏,除了父母“没时间”、“不耐烦”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儿童的游戏是不被注重的,古语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嬉者,游戏也。在一般人眼中,顽童就是“差生”、“问题学生”。在一个少儿教育论坛上,主办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在老师家长的眼中,校服脏的孩子是否比校服干净的孩子更难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更令人头疼?现场有超过七成的人选择“是”。

但是如果我们研究这些孩子的生存环境,就会发现其实他们身处艰难的夹缝中:一方面他们非常爱玩,在玩中尽情享受着童年的快乐;另一方面父母和老师却想尽一切办法来限制他们,使他们认为玩乐是“不懂事的”、“放纵的”,甚至是“罪恶的”。

但事实上,游戏和玩耍都是保证儿童心理健康所必需的营养。

游戏有助于儿童通过听觉、嗅觉和触觉了解周围的物理世界。玩沙、水和泥巴可以帮助儿童感知物体的大小、形状、纹理和重量,从而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游戏还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儿童寻求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更有效地表达自己。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大量的研究也表明,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适宜生态,构成了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和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儿童是在游戏中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因此可以说,让孩子有时间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是增强其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心智补品,有利于促进孩子身体的发育和大脑的发育。比如,孩子在堆沙堡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沙子的形状,积累了堆沙子的经验,还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

尽管游戏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家长还是因为安全、卫生等理由不希望孩子出去玩耍,从而无形中限制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国际益智游戏协会在英国做的一项调查显示,33% 的孩子觉得,要保持衣服的干净,不应到外面玩;72% 的孩子认为,为了避免父母的责备,自己应该避免很脏的户外运动。中国的情况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孩子的游戏,家长不该以污渍、伤害等作为理由加以限制,更不该对孩子一时的出格严加指责,以免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浇灭孩子智慧的火花。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能允许他们“胡闹”,允许他们即兴发挥,并对孩子的调皮玩耍适当加以引导,那么孩子在游戏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陶冶情操。

如果父母能够参加孩子的游戏,并在游戏中轻松自如地扮演弱小的角色,而让孩子扮演强者,就能在轻松和笑声中抚平孩子的消极记忆。另一方面,父母扮演弱小的角色,孩子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向你表露他的想法和感受。父母也因此可以观察到孩子原原本本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亲密沟通中加深亲子感情,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成长。

尊重孩子的朋友

静静是娟娟的好朋友,经常到娟娟家玩。可是,每次静静走后,娟娟家里都会变得一片狼藉,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一次,娟娟的爸爸对娟娟说:“千万不要向静静学,你看家里被她弄得多乱,这种孩子没有人会喜欢的。”

听了爸爸的话,娟娟非常不高兴,撅着小嘴对爸爸说:“不许你这样说我的朋友!”说完就闷闷不乐地进了房间。

赏识和尊重孩子,应该支持孩子的社会交往、尊重孩子的朋友,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而更加信赖父母,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和交往,促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有一种体会: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总感觉非常兴奋,对儿时的朋友更是感到特别亲密,说起与童年朋友一起做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我们的经历说明,孩子需要朋友,孩童时代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朋友的缺失不仅会使孩子的童年极为孤独,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因此,父母应该珍视孩子的朋友,通过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心灵。

首先,可以通过赏识孩子朋友的优点,让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主动学习,克服自己的缺点。

明明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乱扔东西,结果到用的时候怎么都找不到。后来,他认识了邻居家一个叫丽丽的小女孩,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儿。

明明的妈妈发现丽丽非常爱干净,自己的东西也从来都是整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妈妈问明明:“你和丽丽是好朋友吗?”

“当然是啊!”明明回答说。

“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学习,你看丽丽多爱干净,总是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你能做到吗?如果你做不到,丽丽可能就不会和你做好朋友喽。”

后来,明明果然改掉了乱扔东西的坏习惯,自己的东西也收拾得整齐多了。

其实,孩子之间的互相学习跟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们的学习比较简单和直接罢了,而这恰恰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其次,尊重孩子的朋友,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们交往,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和交际能力;鼓励孩子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培养群体意识,可以帮孩子克服过强的个体意识。群体生活可以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让他们遵从群体活动的规则,认识到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只顾自己,他就会受到小朋友们的排斥,其他孩子就会看不起他、不跟他玩,这样将会促使孩子最终向群体规范“投降”。

“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这是父母无法口授给孩子的。

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交朋友,通过赏识和尊重,促进孩子之间的交往。

如果孩子已经交上了朋友,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比如对孩子说:“真高兴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听说你的朋友很棒,你们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或者说:“听说你交的朋友很出色,我很想见见他,你看可以吗?”

如果孩子还没有朋友,则应积极帮孩子寻找,比如鼓励孩子与自己家附近的孩子一起玩,与同事或同学的孩子一起玩,并适时和孩子讨论他们交往的情况。

但是对于孩子和朋友的交往,父母也不能听之任之,应该有选择性,避免使孩子陷入不当的交际圈。要充分利用他们喜欢交往的心理,因势利导,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建立纯真的友谊。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孩子交到好朋友,并且尊重孩子的朋友呢?

让孩子学会选择朋友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择友引导。这样,孩子在交友时就有了一个大的原则和方向,从而避免陷入交往误区。

指导孩子与朋友相处在孩子交朋友的过程中,父母要适时地进行指导:对待朋友要真诚坦率,以诚相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个人的性格、情趣各有不同,交往中就要尽量尊重朋友的意愿,主动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交谈。另外,由于每个人还都有心理敏感区,还要教会孩子不要在平时的说话和玩笑里刺激朋友的心理敏感点,更不要刺痛朋友的伤疤。

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尽管需要父母的指导,但父母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权。在选择朋友方面,父母和孩子的意见常常会不一致,只要对方不是品行有问题,还是应当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然后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父母还应尊重孩子的朋友,欢迎他们到家里来做客。父母这样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也可以进一步密切与孩子的关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