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后期,每一集制作成本不超过5万元。经过近十年来的高速通货膨胀,现在每一集一般不超过10万元。
成本控制过低,使制作人员的素质难以保证,即使是讲究质量的英达,其每一集喜剧用于剧本的总成本,也不超过7000元。这样一来,去掉管理环节的费用,一个从创意到完成所有剧本的作者,只能拿到5000元,这样的价格显然不足以吸引有才华的作者来写剧本。实际上,《我爱我家》从后80集开始,就拼凑了一批在校大学生来撰写剧本,因此质量显然无法保证,最后连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来这一点。
而在演员上,由于明星的号召力直接影响电视剧的销售,因此情景喜剧不得不使用明星,但这种使用也充满了竞底色彩。为了减少成本,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减少明星的工作时间,因此就得一天拍两集,这样的拍摄速度当然不能让演员准备充分,只能凭经验,在现场凑合着对付,工作质量也就达到底线水平,如陈道明演谁都像陈道明,葛优演什么都是葛优。所以尽管中国每年出产1万多集电视剧,却没有和日韩能比较的电视剧明星和作品。
另一个影响是,情景喜剧只有在现场有观众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真正的喜剧味道,但如果在拍摄时,真的召集一帮现场观众来制造笑声,显然不够省钱,因此真实的观众笑声就被灌装笑声所替代了。中国人发明了最省钱的创作方式,其灌装笑声一共只有三种:"大笑"、"中笑"、"小笑",编剧被要求直接将这些笑声写进剧本里,以便后期制作时快速加上。
家庭情景剧如此,其他题材也本着灌装笑声式的"多快好省"路线,进行套路式的制作:
如"两面人性大展开,违纪乱法不算坏";
如"第一把手都廉洁,提到副手全腐败";
如"军人不能不恋爱,农村就得写地赖";
如"英雄粗鲁才叫真,皇帝圣明是天才";
如"离开三角不成戏,没有插足不应该";
如"不打不骂不热闹,不吻不露不精彩";
……
这些胡编滥造的作品,在中国电视剧市场比比皆是。最终的结果是:
爱情片大都是姐妹吃醋,兄弟争风;
战争片都是一个鲁莽战将和一个聪明女人的情怀;
警匪片都是一位刑侦高手和优秀警花的悱恻缠绵;
商战片都是大亨的女儿爱上能干的英才;
农村片都是支书软,村长横,配俩地痞乱哄哄;
极力控制成本的竞底,导致大量的跟风和抄袭,是这类创作大行其道的根源。
这样竞底式的制作,只能生产一些底线产品,因此也只能吸引一些"底线观众"。据中国和美国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观看中国电视剧的人群有"二低一高"的特点,即:
收入低--一般在1000元以下;
学历低--一般在大专以下;
年龄高--一般超过40岁。
这种人群的典型是家庭妇女。中国目前所有电视制作人的目光,都瞄准了这个"二低一高"市场,因为不这样的,就意味着赔本。但"二低一高"们的消费能力较弱,广告商愿意付出的广告费自然较低,反过来制约了电视剧的销售收入,使电视剧制作处于一种恶性循环:大家比赛对低级趣味的迎合,想以此为自己节省成本,能多捞点金钱,从而使电视剧的整体质量更加粗制滥造,高质量的观众更加远离电视剧,拍电视剧更加没钱赚,投资方更加不愿多投钱……
中国的电视剧往何处去?一个等待着它们的很自然的底线是:
本土的电视剧越做越烂,直到中国的文化产业彻底开放,这个行业很快就像其他产业一样,电视剧、电影甚至文学、音乐、其他形式的大众娱乐,都被外资占据了龙头地位。
这很危言耸听吗?还记得我们在前言中提到"中国开放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就应该知道,这是个现实的威胁。
而这威胁,就是竞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