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论修养(1)

论 修 养论修养

一、自省

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首章孔子勉人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为全类纲领。第二章曾子自述省身之大端,第三章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吝,皆修德之要项。第四章子夏论为学首重人伦,第五章之法贤自省,亦属讲学、修德之内容。至于第六章之"见其过而自讼",第七章论"君子之过",第八章论"小人之过",第九章之"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则由自省其过,而勇于改过,以期于不贰过,皆属改过、徙义之事。第十章之"患所以立"、"求为可知",与第十一章之"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第十二章之"不患人之不己知",义理可以互相阐发;第十三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之论,适足收束本类各章。

(一)

子曰:"德之①不修②,学之不讲③,闻义不能徙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三)

章旨

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

注释

①之句中助词,无意义。下句的"之"同。

②修治也,修养之意。

③讲讲习、讲求。

④闻义不能徙是说听到善行义举不能迁徙。

析论

人生在世,难免有远虑和近忧,但一个人所忧者,如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么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灰心丧志。反之,所忧者自己有能力去改善,那么只要奋发图强,躬行实践,效果必然可以预期。

孔子所举四事:修德、讲学、徙义、改过,都是人人能自勉,亦应努力去做的。他所忧的,不是个人处境之穷达顺逆,而是有关修德讲学之事。因道德不加以修养,人格必然日加卑劣,也就有为恶的可能;学如不讲求,必不能精,则难于融会贯通,长进不大,孔子于此勉人要力求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而闻义不能迁善,见义不能勇为;知道自己有不善,而不能勇于改过,这是孔子所忧之事,这也是勉人于外在的行为上要能徙义、迁善。如果不能做到徙义、迁善,当然也就谈不上修德,而讲学亦无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一位君子。

(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③乎?传不习乎④?"(《学而》第一·四)

章旨

曾子自述每日省身慎行之事。

注释

①吾日三省吾身是说我每天拿三件事来省察自己。省,音xǐnɡ,省察、反省。身,指"自己"而言。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说替人家谋划事情,还有不尽心的地方吗?为,音wèi,替,代。忠,竭尽自己心力。

③信诚实信用。

④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课业,有不曾用心学习的地方吗?

析论

曾子每天都拿三件事情来检讨反省自己,这三件事是:替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实诚恳?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是否确实温习?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随时不忘检讨自己的营业方式、盈亏情形。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忘计较蝇头小利、财产又增加多少?在进德修业上,其实也是有盈亏可以算的。品德学问增进了,便是盈,盈了便可以鼓舞自己精益求精,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品德学问退步了,便是亏,亏了就要警惕自己,切实检讨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辙。如能保持这种逐日审察改进的态度,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累积相当的成果,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不仅表现出他的人文素养,也可看出他克己复礼的精神,一步也不放松,紧紧守住义理之要,这也是我们所能自主的,不是别人强使之才能做到的,值得人们自勉。

(三)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骄且吝②,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第八·一一)

章旨

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矜鄙吝。

注释

①才之美谓智能才艺之美。

②骄且吝骄矜夸大又鄙陋吝啬。

析论

根据《韩诗外传》所载,周公代成王摄政七年,制礼作乐,功劳很大,后来,成王以鲁国封其子伯禽,周公深深以骄吝诫子伯禽,要他谨守恭俭谦卑之德。可见做领袖的人,并不是以钱财、权力来服人的,而是以谦德,使人信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