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规定是对开放式基金分红的一般性规定。其实从这些规定中可以发现,基金合同一般是限制基金分红次数和分红比例在一定范围的。因为基金分红次数过多,基金分红比例过大,基金经理难免要卖出部分股票;如果被迫卖出的这些股票又正好是基金经理希望长期持有的品种,那么这样的分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基金的净值和未来的成长。
(五)误区之五:过度分散投资
由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一个通俗化的分散投资品种、分散投资风险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般来说,国内的基金投资者在基金的购买上基本不是出现只买一只基金的情况。但是,有些事情往往过犹不及,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将这个分散投资的理念运用的过于充分,特别是新基金等比例配售、限额配售开始之后,基金过度分散投资的情况就更为严重。目前,一个基金投资者持有七、八个品种很常见,持有十几只、甚至更多数量的基金投资者也大有人在。
那么基金这样过度分散投资有哪些坏处呢?
(1)投资者难以“照顾”全所持有的全部基金
很多投资者都是在新基金发行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去认购新基金,特别是新基金发行等比例配售方法实行后,更是将退回的资金不断的投入下一只新发行的基金中。如此循环,持有的基金数量不断增多,不用说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情况、基金产品的特性,很多投资者连自己持有的基金名字都很难叫全。
基金尽管是专家理财,但是必要的功课还是要完成的:选择品牌的公司、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定期(如一年)衡量一下基金的收益率等等。当一个投资者持有过多基金之后,这些在基金投资中必要的功课就很难去完成了。
(2)持有过多基金会降低持有基金的整体收益
市场上好的基金产品很多、新发行的基金产品也源源不断,很多投资者都希望能买到市场上尽可能多的产品,一方面分散风险,一方面总是不想错过市场上自己认为不错的基金产品。
实际上持有的基金数量过多往往会降低自己持有的基金整体的收益率。以2006年的基金收益率为例,如果投资者仅持有当年收益率前三名的基金,收益率将高达174%,而如果将2006年市场上所有的股票型基金全部纳入囊中,那么整个收益率将降为117%(2006年上证指数的涨幅为130%)。数据说明,基金多绝不等于收益高;相反地,持有基金数量过多,收益较差的产品还会拖累整个组合中收益,使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受到相对损失。
(六)误区之六:频繁申购和赎回,未树立长期投资观念
从炒房、炒股票到炒基金,虽然品种在不断变化,但是用在这些本身应该是投资的品种上的字眼却是“炒”。稍有烹饪常识的人都知道,“炒”菜的原则一般是“短、平、快”,“炒”字运用到投资上可能更多的只能成为投机,或者短期操作,基金这种长期投资的品种到了中国也难以逃过被“炒”得命运。
“炒”基金的出现,一方面是个人投资者对基金缺乏了解,将股票型、积极配置型基金当成股票在运作,另一方面,各大基金咨询机构过于频繁的基金排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在各大基金的理财讲座上,不难听到投资者抱怨自己所持有的基金跑得慢,再一细问,其持有时间,很可能不过短短一、两月。
如果所购买的基金被套,个人投资者一般会等到解套后才想到赎回;而如果所持有的基金已经实现一定收益的情况下,投资者就很难持有基金较长时间,落袋为安的心理通常占据上风。这种现象特别是在行情火爆的2006年特别明显。2006年上半年的大幅收益让刚刚经过漫漫熊市的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了落袋为安,随着指数的不断上涨,投资者又继续不断地赎回老基金,追捧新基金。这个现象用基金规模变化的曲线很容易看出来:无论是在熊市还是牛市,一个基金产品成立后一般很快都会遭受至少1/3的赎回,然后规模逐渐稳定;在06、07年基金动辄发行100亿的情况下,短期内赎回量超过首发规模50%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新基金被狂热追捧、老基金却面临净值越高赎回越烈的尴尬局面其实也是投资者短期操作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