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君
当要对一个你什么都喜欢,什么都想说,什么都不愿意放弃的主题“减肥”,运用“减法原则”的时候,那个痛苦的感受,说得文艺点叫“如鲠在喉”,说得通俗点是“把快要吐出来的生生咽回去”。面对“陈波儿”这个选题,我再一次强烈地体会到这个感受。
她——是大上海30年代的电影明星,她——是新中国第一任电影局艺术处处长,她——曾经冒着炮火两度奔赴抗日前线,她——曾经为爱心碎而又重生的女人。似乎她的每一个身份都可以好好地挖掘,我愿意给她的每一个身份做一段片子,但是栏目只有40分钟,取舍成了摆在面前最难的事情。
片子已经做完了,尘埃落定之余,借“手记”表表未能尽述在片子里的“陈波儿”。这个生于广东潮汕大户人家的陈波儿原名陈舜华,深得父亲宠爱,她的艺名“陈波儿”正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陈湘波。这与坊间多流传的——陈波儿与艺术家塞克名字合称“布尔什维”,以及陈波儿的名字也因“布尔什维克”而来——并不一致。
陈波儿在上海的时候就是少数的“作家明星”,也从不避讳自己已经婚嫁并有一个儿子,与当时很多女演员遮掩私生活的作风大相径庭,也许从那个时候就注定了她不会仅仅是一个电影明星。
陈波儿身材娇小,身高大概只有150公分左右,但是在与身高180公分的袁牧之搭戏的时候,镜头里,两人之间的身高却没有那么明显的差距,原因是每当有两个人的镜头时,就会在陈波儿脚下搭出一个台子来缩小两人的高度差。这个方法到今天拍戏一直沿用,算一算已经80来年了。
重庆是陈波儿的伤心地,她自己和儿子都几乎命丧山城,也是在重庆,抗战胜利后她得知了离别多年的丈夫另娶别人的消息。
香港是她的避难所,她在那里结婚生子,在那里躲避国民党当局对她的追捕。
而延安是她心中最向往的圣地。第一次来到延安的她很快被派任为“妇女儿童考察团”的团长,深入敌战区。她带领的“妇女儿童考察团”和丁玲的“西战团”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中,细看坐在毛泽东身边那个面貌姣好的女人竟然就是陈波儿。在延安,陈波儿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话剧导演,这个时候她在文艺工作上的成就早已超越她仅仅是一个演员的身份。
从电影《桃李劫》开始,陈波儿与袁牧之,这对相望、相惜的银幕情侣从上海到武汉,而后延安再次重逢,又一同奔赴东北,在吉林兴山,他们最终相守了。此后的岁月,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共同的爱好与兴趣,使他们的爱升华了彼此。
1951年,年仅41岁的陈波儿,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在陈波儿追悼会的资料影像中,我们看到了邓颖超、胡乔木、周扬、丁玲、李伯钊、田汉、蔡楚生的身影,更看到了袁牧之的悲伤。
神啊,请多给一点时间吧,如果让她活着;神啊,请多给一点时间吧,如果让我好好说说这个传奇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