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2)

■ 新观察

依宪执政方能终结悲剧

刘少奇冤案的平反,不仅标志着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也标志着传统政治悲剧——作为一种悲剧类型的终结。

忠而见谤,含冤而逝,这是中国传统悲剧中最常见的类型。或许,纯朴的民间,正是这样解释刘少奇的冤案。但显然,这不是刘少奇一个人的悲剧,甚至不止是“文化大革命”受难者的悲剧,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场历史悲剧。30多年过去了,这一段苦涩的记忆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漠,相反,我们的思考更应深刻。

我们永远也不应该忘记这样的一幕:1967年8月5日,天安门广场上召开百万人大会“声讨刘邓陶”,批斗会结束后,刘少奇被押回办公室,他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么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我是一个公民,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拿的这部宪法,通过于1954年。颁布之日,“一切爱国的人民对于它的伟大前途,该是怎样欢欣鼓舞!”可是,被寄予了厚望,甚至可以说寄托了几代中国人宪政梦想的“五四宪法”,实际上从1956年下半年起,随着反右倾斗争的扩大化,就已经名存实亡。刘少奇的悲剧,或者说整个“文化大革命”悲剧,是宪法的悲剧。因此,要终结这样的政治悲剧,从根本上说,就是建立现代宪政体制,使权力运转、分配、制衡、传承,完全处于“宪法”的规范之下。

我们不得不追问:到底什么是宪政?“五四宪法”清清楚楚地写明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可为什么最终连国家主席的人身安全也无法保护?宪政的真义,决不在于用文本的形式对权利进行罗列,关键是必须有相应的条件,促使公民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行使这些权利。首先,必须从制度上对公权力进行制约,我们不需要照搬西方式的三权分立,因为那不过是若干政体形式中的一类而已,但是我们已经清楚,不受制约的权力,随时可能侵害公民的权利,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培育真正的公民意识,让人民关心自己的权利,学会正确地行使权利,通过行使公民权利来参与国家事务。

如何跳出传统政治的悲剧?如何防止政治斗争出现周期性轮回?事实上,对这些问题,邓小平已做过深刻的思考。1980年8月18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小平同志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

时隔多年,从普通民众到中央高层逐步认识到,依宪执政、依法治国是终结悲剧的手段。2004年,胡锦涛指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同年,温家宝说:“治国者必先受治于法。”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深入人心的共识必将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福祉。

□ 任羽中

■ 温故知新

读者来信

疑犯行政拘留改为逮捕

广州市公安机关接受群众意见,将原来只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持刀疑犯张志华逮捕。

社会青年张志华去年曾因打架、抢劫,两次被行政拘留。1980年2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张志华携带自制匕首一把,来到广州市郊的石溪农贸市场,被民警吴秋生发现。吴当场收缴了他的凶器,并且责令他到石溪市场管理委员会接受教育处理。张抗拒不去,擅自跑回家。民警吴秋生尾随到他家。张志华取出菜刀向民警砍去,吴秋生躲闪未被砍中。张志华被控制后,广州郊区公安分局决定给予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

2月28日,《羊城晚报》报道了此事。第二天,《羊城晚报》刊登一封署名劳不平的读者来信,批评公安机关对张处理太轻。该市公安局获悉后,审阅了张志华的材料,认为读者批评正确。市公安局责成郊区公安分局核实案情材料从严惩处。郊区公安分局根据市公安局指示,组织力量对张的材料进行复核。认为张志华有犯罪前科,此次又拒不缴交,继续携带凶器;在凶器被收缴后,又不接受教育处理,持刀向民警行凶,已经触犯了刑法。据此,决定提请郊区检察院批捕。郊区检察院审查案情、讯问案犯,并批准逮捕。

■ 那时流行

邓 丽 君

流行时间:1980年

流行指数:★★★★★

“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代青年偶像在1980年诞生,“歌星”一词替换了“歌唱家”和“唱歌的”,其中邓丽君影响最大。其翻唱歌曲《何日君再来》进入内地更为曲折。

1979年,内地去香港旅游的旅客,带回《邓丽君NHK演唱会》录像带,入境时被审查,并抹掉了其中一首歌曲,就是《何日君再来》。这首歌曲,初创于1936年,后被李香兰翻唱,很快家喻户晓。转眼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有人指责,歌曲作者刘雪庵为汉奸,刘因此被错划为右派。上世纪80年代初,《何日君再来》因邓丽君的翻唱进入大陆而再度走红,却被错误认为是“精神污染”、“汉奸歌曲”因此被禁。如今刘雪庵被平反,《何日君再来》已解禁。

对当时那些听惯了口号式歌曲的男女老少来说,邓丽君的歌声确实让他们耳目一新。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