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2)

如图,将长条状绿色树枝弯成椭圆环形,末端扎紧,然后,横向捆上些木条,缠绕上麻绳———越多越好———但不要使雪屐过重,否则走远路会使你疲惫不堪。中央部分要结实,使雪屐牢牢附着在脚上。

顺流而下

顺流而下———夏季乘木筏,冬季用冰橇———但是西伯利亚北部地区例外,那

里河流都是向北流入北冰洋。

在冰冻河面上行走时应沿着河边较为光滑的冰面,在河流转弯处应沿着

外边的曲线。在两条河流会合处也应沿着外边的河岸行走。如果河道拐弯太多,就离开冰冻的河面,沿着较高的河岸行走。

警告:

刺骨的冰水是无形的杀手。

落入冰水中会使你无法呼吸,肌肉也失去控制,身体剧烈抖动,大约只需4分钟身体中暴露在外的部分就会冻僵,7分钟后意识模糊,15-20分钟内就会死亡。

应对:可以拼命击水进行剧烈运动,快速游上岸,在雪地上打滚吸去水分,立即回帐篷中,钻进干燥的睡袋中。

衣服

严寒和暴风在几分钟内就会使暴露在外的身体冻僵,要保护好整个身体、手和脚。戴上风帽———它应该带有拉锁,这样可以遮住部分的面部。毛皮边饰物可以防止呼气中带出的水汽在面部结冰,否则就会冻伤皮肤。

外套应该可以防风,织物应尽可能地严密以阻止雪片在上面凝结,但又要有足够的透气性以便允许水汽散发———不要选择防水材料的衣服,否则会使水蒸汽在里面凝结。内层衣服应该不透气以便放置热量损失。皮革制成的外衣最为理想。

要允许衣服的开口处散发热量,运动可以使里面的热空气通过开口处向外散发。沿袖口上将衣袖扎紧,将裤脚扎进袜子或靴子里。

如果开始出汗了,可以松开衣领或袖口,如果还感觉热得难耐可以脱去一层衣服。比如在从事劈柴或建棚等重体力劳动时,就可以脱去外衣。

只有坠机或迫降才可能将某人孤零零地抛在极地而又毫无装备。在脱离飞机前尽可能抓几件随身衣物。

穿上毛料衣服———它不易吸水,即便在潮湿时仍能保暖。针眼细密的衣服能够使身体保温,因此作为内层衣服材料最为理想。

棉制品就好像灯芯一样,很容易吸收水汽。潮湿的棉衣散热速度是干燥时的240倍。鞋子

海豹皮靴,防水帆布长统靴都相当不错,它们有着坚实的鞋带和橡胶鞋底,最好还要具有隔热的里层。

穿上三双袜子保暖,型号依照等级逐渐递增,然后一层层穿在脚上而不起皱。如果需要,也可临时在脚上包裹几层织物加厚保暖。帆布的座椅可以临时制成简易的长统靴。

如果双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就会导致战壕足,就好比在多沼泽的苔原地区的夏季时一样(参见健康篇中,寒冷气候的威胁部分)。

护目镜

雪地行走时需要用护目镜或其他布块甚至树皮来保护眼睛,避免遭受强烈的反射光刺伤,中间只留一道狭长的裂口。强烈的阳光经白雪的反射,长时间会使人产生雪盲。用炭笔涂黑眼睑下方可以减少雪盲的威胁。

C、O、L、D:

保暖的关键在于:

保持清洁(Cleaning)

避免过热(Overheating)———通气换气。

衣服宽松(Loose)———允许空气流通。

保持干燥(Dry)———包括内外衣服。

庇护所

你不可能在毫无掩蔽下充分休息。必须要避风。寻找经过稍微改造就能可利用的天然庇身所,应该避免选择悬崖的背风面,因为积雪会从悬崖上滑下,将你的庇身棚掩埋住。还应避开冰雪或岩石可能崩裂的地点,避开冰雪覆盖的树阴———树枝可能会不堪重负而折断———除非已有大树枝支撑在雪地上了,那样在树枝下面可以有一块空地,可以当作天然的避风处(见露营篇“露营技巧”)。

切记:即使为了避风也不应把每个出口都封闭上。你还要通风换气,尤其是如果你在棚内生火的话。

生火

火是极地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之一。从失事飞机或车辆中取出的燃料可 以帮助取暖。尽快将燃料油从油盘中抽出来,贮存在地面上———当机器冷却后它会冻结,而无法抽出。高辛烷值的燃料不会很快凝结———可以贮在油箱里。

在南极大陆和北极冰川上,海豹和海鸟的脂肪是惟一的其他燃料来源。在海边地区,有时能收集到一些漂流的断木———格陵兰人过去常利用从西伯利亚河漂流到北冰洋的木材建造房屋。苔原地区能够找到低矮蔓延生长的柳树。森林的延伸地带也生长着一些白桦丛林和桧属植物。白桦树是油质树木,非常易于点燃,即便潮湿的树枝也是如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