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蚁居部落(12)

不过,时间进入到2009年,挖土机已经轰隆响起,石厦要进行旧村改造了。刘爱敏分析,改造中,攸县人势必会搬出村子,或暂时或永久流向别处。

“我们还是农民,只能守着这片土地。”和来自湖南攸县的刘爱敏选择离开相比,石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玉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站在他15楼的办公室里眺望窗外,整个石厦村尽收眼底。夕阳犹如锃亮金粉,透过苍郁的榕树枝叶,悉数涂抹在底下人们的笑脸上。在福田区石厦东村中心,两棵茂盛大榕树像磁铁般吸引着远近的人们,打扑克、下象棋、看报纸,追赶嬉戏的孩童、喁喁细语的年轻男女、抽烟沉思的老人。等到华灯初上时分,正对榕树的大屏幕上播放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榕树下便成了一个巨大露天放映场。一名戴着红袖章的执勤保安搬来椅子,和老人孩子们一起津津有味看着电视。

1963年,潘玉国出生在石厦村,家里五个兄弟姐妹。和当时村里大多数人家一样,潘家主要以种蚝为生。与当时宝安县下辖的其他村庄不同,石厦的水田很少,每家人地里的活“差不多一个星期就能干完”,余下的空闲时间便从事别的营生。因此,对于村民们来说种田是副业,种蚝反而是主要经济来源。那时候,石厦村民主要在深圳河里种蚝和打鱼,运到香港去卖。潘玉国说,上世纪80年代初,石厦蚝和沙井蚝齐名,在香港很受欢迎,石厦村民也经常去香港打工,村里几乎每家人都会有一人到香港挣钱。相对于当时宝安县其他的村来说,来源多样的经济形式让石厦较为富裕。

不过,随着上世纪80年代特区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石厦人持续了几百年的种蚝打鱼营生模式受到毁灭性冲击。

“深圳河被污染得厉害,不能种蚝了。”潘玉国说,另外村里的水田也被征用去建工厂了,村里人也没法种地了。上世纪80年代,20岁出头的潘玉国开始搞起运输,“开车,小巴、的士、泥头车,什么都干。”那时候,整个深圳到处是工地,潘玉国很容易找到运土的活,“一天也能挣三四百块钱,但很累。”石厦的其他村民,也各自找门路挣钱,如潘玉国一样搞运输的不少。

如今不少老石厦人依然在怀念当年种蚝打鱼的日子。“没被污染的河水种出来的蚝,那味道好啊,现在根本没法比的。”他们感叹,如今吃海鲜之类,往往只是图个虚名,要论口味,再也找不回来当年的感觉。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石厦的经济支柱就是出租物业。根据石厦社区工作站提供的资料,该社区出租屋453栋12639间。“原村民的收入主要就靠出租房。”社区工作站党支部书记赵建伟说,有少量村民做点生意,村里股份公司和社区工作站也吸纳着较大一部分原村民的就业。赵建伟也是土生土长的石厦原村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