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红尘间,不羡鸳鸯不羡仙

作者:青青

我个人的体验是:大凡优秀作品,在看的时候总不是一开始就对它死心塌地的;必须得等到看到某一个高潮时,整个心灵都被重重地震撼,从那以后才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被它吸引。

在某一天的一个不经意的时刻,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根烧火棍,面对了整个世界!”,赫然之间,一种悲壮之情充沛于胸,那种小人物的光辉如同儿时记忆中的孙悟空,敢叫那满天神佛,俱都烟消云散的气势恢弘无比,直击我这处江湖之远的小人物的心底!

我以前是打死不看那些带点玄幻色彩的小说的,总觉得离我们的现实太遥远,没有意义。但不断有以前学校的研究生朋友推荐在网上有那么一部书,一部被很多fans比肩金庸大师的作品——《诛仙》,非常值得阅读,尤其知道我是性情中人的朋友。阅读它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结果一下子给陷了进去,上班时也惦记着,渴望下班后好好阅读。在连续看了两个星期的周末这天,终于可以掩卷而息,却止不住思潮如飞了。

面对一部能够感动慰藉每个心灵的佳作,写作的冲动不可抑制。自少年时代起,过多进行了在没有任何真情实感情况下的命题作文写作,自己又缺乏刻苦的专业学习和练笔,所以每当为文,终不免如刘勰所言: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但作为一段真实的感受和记忆,用文字呈现出来是我可以选择的最佳方式。

首先我得承认,我是喜欢看这类小说的,当然《诛仙》不是我之前所说的玄幻小说,它应该是和六十年前还珠楼主所撰写的《蜀山剑侠传》一脉相承的作品类型,也是和唐代时候的《唐代丛书》里的《剑侠传》有继承的,包括以这种剑仙成名的游戏大作《仙剑奇侠传》等等,应该都是属于传统仙侠、神魔类异志小说范畴。而玄幻小说则是前几年,通俗武侠小说家黄易创作时提出的概念。

……

《诛仙》就是这样一部忧郁而奇巧的美文。作品的情绪调动颇有手腕,让人与角色一起体验那种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的感触。

……

……

而当到第八集时,碧瑶为了心爱的爱人,造就了人世间最凄美的景色。那淡淡的哀愁和那冲天的怒怨,让人痛到肺腑,如同看到当年《大话西游》里面紫霞为悟空的舍身一挡,那最后的幸福微笑,如宿命般的闪现脑海。“三生七世,永堕阎罗,只为情故,虽死不悔。” 她是那一刻,天地间唯一的光彩。此时此景刹那间,直达我灵魂的深处,撕心裂肺。没有一点夸张,当时我就是这种感受;可是我只是心痛没有流泪。当一切结束时,终于知道小凡在那口古井之中,看到的人就是碧瑶……再也止不住哽咽。我哭了,因为触动了心里那很柔软的很脆弱的地方。

人有八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生老病死苦……当时真想喊出声来:为什么要让她死呢?他们不应该这样啊!他们明明都是像一对真正的恋人一样,在那么勇敢地生活着的,与世无争的活着。而对于张小凡,他在这个世界中挣扎,他曾经相信真善美,可是现实无情的击碎了他的梦想;他只是想能够好好的活下去,只是想跟心爱的人能够长相厮守,可是这些都是那么难呢……如同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一般。

对美好生命的扼杀是人类现实世界共通的悲剧,从那时开始,笼罩在剧情中的暗影一下子钳住咽喉,让人透不过气来。从那以后,无论是小凡的转变阵营、所谓正邪的争斗,还是对心未死的执著悲哀,全都属于从那一刻播下的种子里长出的情感之藤。但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煽动手段,虽然看着很令我郁闷,但是不得不承认确实有效。作者用那淡雅压抑的手笔将天地间生灵的爱与恨,对与错,正与邪,美与丑,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也好,狐也好,仙也好,魔也好,熟能辨清——生存之道为何?梦里不知身是客,奔走红尘间,不羡鸳鸯不羡仙。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着不同的幸福之路吧。

但无论生死,无论何时,只要有一颗善心,善念就值得我们永远去尊敬,祝福!既使碧瑶死了,张小凡入魔了,但他的精神,他的坚忍,他的执着,他的专一用情……书中的张小凡渐渐发现自我人生的重要。作品让人确信,人活着是有用的,自己一定有所价值。而这些体验也会久久的留在与角色一起成长的我们的心中!文学作品的悲痛也许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幸福的意义。幸福不是一种结果,不管得到它的过程有多么艰难,它是一种体验。看似平凡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对于小凡来说,他想独自珍藏一生的回忆,也记忆在我们内心中。对于你、我,所谓此刻的幸福,也就是存在于我们共享心情的体验中吧。

所有那些令人哽咽、令人痛切的情节,这算是这部作品的一种精神了吧:不管如何残酷压抑,心灵如何动摇懦弱,只要经受住痛苦的考验,最后信念却总能释然,解除肉体和灵魂的石化,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那终结之处,正是从那虚拟走向这现实世界的回归之处。这是书中最初、也是最终的信念——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

放下书卷,微笑着,坚强起来,面对命运,这是我们之后应该作的事。郁卒时,看看蓝天白云,沉淀一下自己的心情,再回首时,或已云淡风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