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0隐隐雄心(5)

保尔森是一位环保志愿者,工作之余,他经常深入山区,致力于环保事业。他说,这个工作令人们对其“另眼相看”。中国网通的田溯宁对此印象深刻,他说:“绝大多数投资银行家来中国就知道推销,而汉克(保尔森)即使在谈交易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推销,他会谈其他的一些事情,比如说环保。”

中国企业家开始习惯保尔森的这个爱好,并且认为这是开展业务之外的一种有力公关。

2002年,保尔森携妻女徒步7小时,深入云南边陲,教村民科学地采松茸,为当地农民安装太阳能,还与云南省政府合作,对云南虎跳峡等流域进行生态保护。此举不仅赢得环保人士的好评,也在中国政界留下良好印象。

北京“非典”期间,外国人对中国避之唯恐不及,保尔森仍旧如约飞往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头条称赞他“患难之中见英雄”,此后,中国媒体和官员们开始称呼他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保尔森曾在白宫任职,后来在高盛做过一段时间业务员。这种非凡经历使他拥有政客察言观色的从容,沉稳老练的谋略,并兼具推销员的坚韧和热情。掌管高盛多年,保尔森充分发挥上述才能,赢得中国政府信任,甚至多次被中国高层接见,从而为高盛在中国打通了一条快速上升的“绿色通道”。

得益于此,高盛迅速超越摩根士丹利、美林以及中国本土券商,成为中国最吃香的金融大鳄。

一次回忆起中国经历,保尔森感慨道:“我从来没梦想过工作是如此充满乐趣,我从来没梦想过会在1994年到人民大会堂宣布高盛北京代表处的开业,我从来没有梦想过涉足中国的国有企业重组和股票上市,我从来没有梦想过与中国的许多国家领导人相见。”

如果说这些成功令人意外的话,那么接下来,高盛更多的中国业务则简直令同行感到艳羡。

3粤海重组案介入粤海重组是高盛在中国迈出的有力一步,这一步跨越,使得高盛和政府的关系更进一层。

粤海全称粤海企业集团,是广东省政府在香港的“窗口公司”。20世纪80年代,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为融资方便,纷纷开设“窗口公司”,向海外集资。粤海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1980年,广东省政府出资500万元人民币,在香港注册成立粤海企业集团。

粤海最早以贸易起家,在广东省政府经营下,发展成为拥有贸易、制造业、物业投资、金融、基础设施和酒店业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财团。此外,粤海在国际资本市场颇为活跃,曾多次在海外发行债券。

作为广东省政府的“窗口公司”,粤海一直肩负着向海外“借钱”的重任。

所谓借贷高风险,只是相对而言。由于有政府信誉作保证,荷兰银行、瑞银等国际大鳄都是粤海大客户。最初几年,无论资金使用率如何,从来都是有借有还,海外债权人逐渐明白,借钱给粤海,实际上是借钱给政府,有政府在背后撑腰,对粤海可以放心,甚至不需要进行调查。

由于靠近香港、澳门,粤海和当时的另一家信托公司广信,一起成为广东政府面向港澳的一面融资“窗口”,从香港股市、房市斩获丰厚。粤海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其中旗舰粤海投更是香港股市分量极重的一只股票,曾被选为33家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粤海因此入选香港蓝筹股,睥睨一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业务无限扩张,“窗口公司”的业绩无一例外开始下滑,并暴露出管理上的种种弊端。主业不清、管理混乱、负债过高等问题成为难以解脱的枷锁,严重困扰企业发展。

粤海不可避免地染上此类通病,逐渐出现流动性不足和支付困难的迹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