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羡鱼的垂钓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

临渊羡鱼的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在窗前眺望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落笔写下这首干谒诗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心中的寂寥和惆怅,是依然无法了无痕迹地隐藏于滚滚波涛和大气的言辞背后的。

中国行政制度发展到唐代,已经大致成熟。由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发展演化为更高效的三省六部制。这种在当时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国力的发展。加之唐朝前期的政治相对清明。积极从政,建立功业的理想,对当时的文人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当时,文人做官有三种方法:一种是祖荫,是贵族和官宦子弟借助祖上的功绩取得官位;一种是科举,自隋文帝建制,到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成为完善的选材途径。但是当时科举种类繁多,过程繁杂,很多文人志士望而却步。转而希望通过得到身居高位的官员赏识、举荐,来获得官名。干谒诗由此而生。

只是干谒诗写起来相当有难度。中国古代诗歌,通常不像西方史诗或歌剧那样需要直接面对观众,它更倾向于在自己的世界里抒发感情。干谒诗从下笔的那刻起,目的性就很明确,在言辞方面还有诸多限制,既要保持文人的清高,又要突显诗人们的卑躬屈膝,如同带着枷锁舞蹈,是很难跳出成绩的。所以,诗人的高下,往往从干谒诗的好坏中,就能分辨一二了。

孟浩然一反这类诗歌的较弱纤细,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风生水起,仙气横生。诗歌前半首是写景:初秋时分,洞庭湖涨水,满得几乎和湖岸持平。极目远眺,只见水天一色,云游湖底。洞庭湖的浩大,已经把天空装在了湖里。

太清,指代天空。道家有三清之说,分别是玉清、上清和太清。是道教的最高主神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的仙境。孟浩然舍“天空”或“苍穹”而用“太清”一词,一是为了诗句平仄,二是为了展现洞庭湖势吞仙境的汪洋,再者,则是为紧接着的两句诗做好铺衬。诗人用词的高明在此一览无遗。

云梦泽是中国古湖泊群,大致在战国时楚国的境地。其实,深究云梦泽的实际位置,是没什么必要的。它席卷而来的浪漫张力,才是诗人写到它的真正原因。云――梦――泽,发这三个音的时候,仿佛只要从嘴唇的轻轻摩擦,舌尖的微微舒展上,就能感觉这个地方一定是躲在云彩后面的仙境吧。而洞庭湖竟然可以“气蒸云梦泽”,就更让人叹为观止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