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现象及其背后(3)

在论述中,作者将分析对象放置在具体而开放性的历史语境下进行审视。一方面从文学层面,详尽梳理了《海边的卡夫卡》与诸多先行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其中包括《俄狄浦斯王》、《一千零一夜》、《源氏物语》、《在流放地》、《矿工》、《莱特战记》等为数众多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以历史性的视角,从“战争”、“记忆”等关键性问题入手,对小说文本的隐含意图与国家主义史观之间的对应关系作出了有力的验证。同时通过对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历史教科书以及随军慰安妇等“历史问题”的阐述,简明勾画出了一幅日本社会思潮演变的历史构图。

可以说,这本著作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关于一部畅销小说的评论范畴,它是作者透过文本分析去展开历史追问与现实批判,同时对于当下时代“语言”与“记忆”的价值进行重新确认的一次话语实践。

村上春树在中国受到的垂青是前所未有的。自20世纪90年代后,出版界有步骤地引进了大多数主要作品,并且引发了“村上春树现象”。如果说村上春树最初受到国内读者欢迎的原因在于其异质性和新鲜感,那么这种由陌生到崇尚、内化的过渡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当阅读村上小说成为一个新兴阶层的标志,就证明对于村上春树的小说,在一个特定的读者群体之中,已经开始全面实现同一化方式的阅读。而文学评论界评价方式的显著变化,也完全与此相对应。初期评论中尚有对其作品表现的都市化社会中个体存在的精神危机的洞察,但后来却越来越多地对作品展现的消极的人生态度,作为守候孤独的唯一方式加以肯定和认同,甚至将其作品视为心灵的王国或潜意识的迷宫。这种由外到内的距离感消失的同化过程,绝妙地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都市化进程下,文学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巨大转变。文学的通俗化与脱意识形态化倾向,是村上春树文学在中国实现本土化不可或缺的土壤。

中国已经形成了村上小说在海外的一个最大的阅读销售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小森阳一的解读和批判,可以反衬出国内村上春树接受中的诸多盲点和偏向。当这本批判性著述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时,也就意味着将在一个复杂的语境下接受中国读者的阅读。作者鲜明的阅读立场和富于冲击力的解读观点能否为读者共有,有待于日后的验证。但在这部著作所剖析的具有话题性的对象之外,具有启示性意义的,首先在于作者运用的严谨而又富于说服力的小说阐释方法,其次还在于本书所秉持的对于文学这一语言化艺术形式的伦理性的恪守。

诚然,对于一部小说,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理解和解释的自由。就文本阐释而言,任何一种阐释都不可能替代或割断其他方式阅读的可能性。小森阳一通过本书所要挑战的,也正是在社会心理需求与出版商业运作之下合谋出台的以“疗愈”和“救赎”为关键词的单一化阅读与接受模式。这本著作足以促使读者再读小说原作,通过自己的细读去审视和辨析。如果一部文学批评作品能够达到如此效果,便已经体现了文学批评的力度与价值。本书中的一个一以贯之的宗旨,便是要告诉读者,面对任何一个语言建构出的文本,读者都不能停止和放弃使用语言的思考。

当文学的大众化与流行性彻底消解了俗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的界限之后,依然不能够放弃文学话语方式自身的伦理根源。否则,便意味着对于建构了文学形式的语言的亵渎,意味着使用语言的人类对于自身尊严的放弃。小森阳一基于理性与良知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对此,也同样需要阅读者基于理性与良知进行思考和回应。

本译本是在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得以问世的。东京大学项目副教授林少阳先生为翻译工作提供了倾力的援助,多次在东大驹场校园以及京王线仙川站前的交流讨论所得,很多都反映在译本之中。小森阳一先生在百忙之中为译者答疑解惑,并撰写了中文版序言。清华大学王中忱教授始终关注并督促翻译的进展,给予译者鼓励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京华先生不仅积极策划出版事宜,更是对全部译稿进行了细致的审阅和修订。新星出版社编辑于九涛先生的不懈努力,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出版。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应杰副教授、吉林大学徐明真副教授曾作为最初的读者为译稿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谨在此向所有为本书尽力的人表示感谢!村上春树论

①河合隼雄(1928—),日本著名荣格派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间出任日本文化厅长官。曾与村上春树共著有谈话录《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岩波书店,1996年12月)。(本书所有脚注均为译者注)

②“物语”即故事,同时也是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古典小说的文学式样。河合隼雄曾提出过“物语小说”这一独特说法,意指将故事或日本古典小说结合在现代小说中的小说。

①箱庭疗法是1929年兴起于欧洲、后与荣格派分析心理学相结合的一种心理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或沙箱疗法,由河合隼雄介绍到日本后在临床心理学界得到推广和应用。

②加藤典洋(1949—),日本知名文艺评论家。1995年于《群像》上连载的《败战后论》中主张先哀悼日本的战亡者,纠正战后日本的“人格分裂”之后再向2000万亚洲战亡者表示哀悼。其论调受到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批判,高桥哲哉针对日本的战后责任与之展开了论战。

《海边的卡夫卡》现象及其背后(译者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