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诈骗是种心理游戏

  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宣布2005年2月是"诈骗警戒月",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导。在公平交易委员会网页上刊登的媒体报道资料中,揭露了各种诈骗的手法。我撷取其中几种诈骗说辞简单写在下边:

  "他说其他人都是这么做的。""他让我很有好感,就相信他说的话了。""他说专家是这么说的,所以我就信了。"欺诈本来就是种心理游戏。2004年韩国的卖座电影《犯罪再构成》的片尾有这么一句话:"只要能够利用人的欲望,无论何时诈骗都能得手。"这句话完全正确。

  诈骗的特性,就在于不使用暴力,而是巧妙利用人的心理与欲望,来取得别人的财产。从心理游戏这一层面来说,诈骗跟投资也有相似的一面。因为这两种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人类的贪欲。大家说起来都知道要冷静理性,一到了现场,真的要冷静理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骗子还是卓越的投资家,都是在刺激人类这种情绪上的弱点并加以运用。

  人只要陷入困境,就会暴露出情绪上的弱点。骗子中虽然也有专盯有钱人的,但大部分还是以没什么钱的人为目标。有趣的是,越是白手起家型的有钱人,就越不容易受骗。因为他们都是历尽波涛好不容易才累积出庞大的财产,相信自己的判断远超过别人的判断。而且他们也容易怀疑别人。比起"投资这里可以赚两倍",他们更相信"获利率可以达到银行利率的两倍"或者"投资年收益约可达20%~30%"这类的话。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如果真有赚两倍的机会,这些人根本没有理由要专程跑来把机会让给自己。

  招致失败的错误投资心理之一,就是没有仔细研究,贸然听信某种说法。也许有人会反问:"哪有人一点都不研究,就完全接受别人的话?"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常常毫不思考,就下了很多决定。简单举一个例子,有些人到了银行就会问银行职员:"最近有没有哪种金融商品比较好的?有的话就推荐给我吧。"这个人误认银行职员对金融商品了解的比自己还多。其实银行职员中有聪明的,也有比较笨的。而银行如果最近推出了新商品,或者可以让银行赚比较多的商品,他们都会优先积极推荐。问题就是在于,这些商品并不一定对顾客较为有利。

  买保险也是一样。各位认为保险业务员的佣金是哪来的?是保险公司给的吗?如果这样想,你就太天真了。你付的保费当中,就包含了业务员的佣金。假定你是保险业务员,你要卖佣金高的产品还是佣金低的产品?虽然不能说是百分之百,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业务员都会先卖对自己而非对顾客有利的商品,所以通常都是先卖佣金高的商品。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情况,是顾客跟自己双赢。但世上的事情岂能尽如己意?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最能概括人们这类愚蠢行为,叫做"巴南效应(Barnum Effect)"。19世纪末期因为经营马戏团而声名大噪的巴南(P.T. Barnum)曾在马戏团中做了很多能够发掘人类性格与特点的事情,他有句名言:"每一分钟都会产生新的傻瓜(There抯 a sucker born every minute)。"傻瓜的主要特征,就是在进行仔细的研究或分析之前,就完全接受某件事物。最早证明巴南效应的,是心理学家贝特伦·弗瑞(Bertram Forer)教授。他以自己所教的学生为对象,帮他们做了一次性格测验。然后他将测验的结果发给学生,问他们上面写的跟自己的性格是否符合。满分5分当中,学生自认的符合度平均是4.26。然而其实每个人拿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而且上面的内容是从报纸的星座专栏抄出来的。

  这是因为星座专栏的内容通常都只不过是大多数人都具有的特性而已。然而学生们看了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陈述,还是无法分辨,以为上面写的都是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别是这些内容如果对自己越有利,或是把自己描述得越好,依照弗瑞教授的分析,人们相信的倾向也就越强。人们就像巴南所说的,会瞬间变成愚蠢的傻瓜,对状况无法进行客观的分析,而会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解释,并加以合理化。

  在教育心理学上,也有一个叫做"权威落差"的概念,与巴南效应非常类似。我在保险公司工作的四年间,都待在营业教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保险营业员进行教育训练。在训练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的权威落差。一般成人面对与自己越亲近熟悉的人,就越不容易认同对方的权威。有时候老婆说的话非常对,但老公却完全当做耳边风,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老婆们说的话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对的。但是如果电视上出来一个某某博士,讲了跟老婆一模一样的话,老公就会很诚恳地接受,并且当做重要的信息来看待。这是因为老公心中赋予老婆和某博士的权威有落差。

  上班族对待上司的态度,也可以用这个权威落差来解释。即使是相同的一句话,总经理讲或是课长讲,听起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学历、职位、知名度相差越大,这样的落差也会越大。讲师是否真的对某个领域拥有独特的优秀学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包装。很会利用这种落差的人,就很容易"吸引女孩子"。

  我现在要暂时请求各位女性读者的谅解。在2005年1月26日某家报纸的社会版上刊登过以下报道,正是突显巴南效应与权威落差的典型事件:

  无业游民成功诱骗22名女子

  首尔冠岳区检察署26日逮捕某李姓嫌犯(男,27岁,待业中),该男子自称空军飞行员以及医师,以结婚为饵诱骗8名女性。目前警方尚在追缉另一名以类似手法犯案,连续诈骗14名女性的金某(男,48岁,待业中)。

  依据警方描述,李某于去年7月在首尔冠岳区A女(28岁)家中,以结婚为前提哄骗对方发生性关系,接着搜刮价值400万韩元的财物后扬长而去,之后又利用类似手法欺骗8名女性,共取得1300万韩元。逃亡中的金某也自称是某大学医院实习医生,自2003年9月起诈骗14名女性,并分别与她们发生性关系,同时取得6800万韩元。

  据调查结果,他们先在网络聊天室欺骗女性并约定见面,在见面时出示自己穿空军飞行员制服或医师袍的照片,使对方相信自己,金某还会出示伪造的医学院毕业证书以及医师资格证。

  这两名嫌犯是同乡,利用女性喜爱选择专业人士为配偶的弱点进行诈骗,被害者主要是27~35岁的公司职员或者中学教师。

  被害者B在去年9月接受医院治疗,想使用信用卡支付医疗费用时,发现卡被金某盗刷,故向警方提出起诉。

  看了这篇报道的人,可能会一边想"这些女的怎么这么愚蠢,会上这种当",一边还嗤嗤笑。报道中有提到,受害的女性"主要是27~35岁的公司职员或者中学教师"。换句话说,这些人都是过着正常社会生活的一般人,其中应该也有平时被誉为聪明的人。读者现在应该会想:"我自己是绝对不会上这种当的。"我猜这些被害人如果是在受骗前看到这篇报道,也一定会有类似的想法。但是她们为什么会这么容易被无业游民耍得团团转呢?就像巴南所说的,"每一分钟都会产生新的傻瓜。"她们是一时被专业人士这种包装给迷惑了。

  在投资上做出许多愚蠢行为的人也非常多。这种被看做傻瓜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会将对方的话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解释,只要听到是专家的意见就毫无保留地接受,如果是电视上常露面的人说了一句话,他就会自己赋予对方极大的权威。

  在赚钱这一方面,真正的专家就只是很有钱的人。我在担任理财记者期间,真是很深切地体会到这个事实。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首富,石油大亨保罗·盖提的话绝对正确:"如果你想变成有钱人,就要去找赚了很多钱的人,他做什么你照着做就对了。"不让自己在下一瞬间变成傻瓜的方法很简单。

  第一,要养成比较商品的习惯,选择金融商品的时候,也不要执著于某一家,可以多看几家。利用网络来进行比较是必要的,基本上看越多家越好,货比三家不吃亏。只通过这么单纯的努力,你也可以当个聪明顾客。

  第二,投资时别带感情。专情也许在恋爱上是件好事,但在投资上根本没必要。过于偏爱某样商品的时候,你就已经掉入陷阱了。建立起投资前先怀疑三遍的习惯,如果怀疑了三遍还是觉得不错,你再放心投资。

  第三,必须用正确的常识当做衡量的准则。如果此刻银行的利率只有3%,那么号称可以提供好几倍的收益,又稳当没风险,就铁定是欺诈。投资并不是买彩票。对方穿昂贵衣物,不代表他就是有钱人。就算开昂贵的进口车,也不能证明他就是某企业的公子哥。并不是只穿名牌,就意味着这个女的是富婆。我们其实最该搞清楚的是"这个人一个月存多少钱?""虽然买了房子,但是他有开投资账户吗?""他平常看多少书?""他做了什么来提升个人的竞争力?"如果能检视这些具体性的东西,很快就可以看清对方的真面目。很多时候外表包装很华丽的东西,若用具体项目来观察,就可以用常识判断了。不管是判断投资还是判断人,在这一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