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的四种方法(6)

  有一个小故事。

  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多才多艺,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能把曲子拉得如此流畅时,他说:“我是这样来练习的。每当练习曲目前,必定先了解曲目是由几小节构成。比如,准备练习30小节,一天练习一小节,一个月即可练习完毕。不过,我并非从头到尾依次练习,而是从最简单的一小节开始,第二天,再从所剩的29节中挑选最简单的练习。用这种方法练完整首曲子,不但轻松自如,而且还在练完之后找到了各个小节之间的呼应关系,从整体上理解了这首曲子的境界。”

  从心理学上看,这位大学教授的练习法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人总是具有惰性,往往会找出各种借口逃避学习和工作,尤其是有一些难度的学习和工作。而这位教授的方法恰恰满足了人的成就感,每完成一小节,就增加一份信心。

  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不容易,实现目标更难。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落实到每天中的每一件事上,不失为一种大智慧。

  两次在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夺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比赛中,就运用了一种十分巧妙的目标分解方法。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结合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还是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揭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很多时候,孩子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自己太远,确切地说,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许就会少许多懊悔和惋惜。

  3. 要求和原则

  我们看看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而提出的几条原则。

  (1) 运用“循环说”理论

  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反复,是螺旋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还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很难巩固。因此,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已经培养过某些习惯,父母依然不要放弃,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循环,每过一段时间就有意识地强化一下。

  (2) 运用“阶段说”理论

  习惯形成各有不同的关键期,小学低、中、高年级有各自的训练重点,可以抓住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来进行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选择适合本年龄阶段的习惯进行培养,不能心急。

  (3) 运用“中心扩散说”理论

  行为习惯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要把所有的行为习惯都在短时间内培养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就要抓主要的习惯进行培养。重点习惯培养好了,就可以带动其他好习惯的形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