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简明西夏史-> 第六节宋夏永乐之战与秉常复位

  第六节宋夏永乐之战与秉常复位 一、永乐之战灵武之战失败后,总统五路的败军之将李宪不甘心失败,向宋神宗“上再举之策”。他鉴于灵武之战分兵的教训,建议这次会合各道军队,然后攻其必救之地。具体做法应该集中主力于泾原一路,然后边进军边筑堡障。“自西宁寨进置堡障,直抵鸣沙城(今宁夏中卫县境),以为驻兵讨贼之地,如此,则灵州不攻自拔,河外贼巢必可扑灭”①。另外一些大臣如种谔、沈括等则极力主张经营横山,巩固和扩大占领范围,并最终夺取横山地区。种谔经营横山的建议是从银州筑城开始,其次迁移宥州于乌延,然后再修筑夏州、盐州、会州和兰州。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灵,可以直覆巢穴”②。沈括经营横山的建议,更为简单明确,那就是在夏州西八十里筑古乌延城。神宗表示赞同,派给事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举往相其事。由李稷负责兵饷粮运,又令沈括率兵同往经办。禧至鄜延与沈括商议,改变主意,上疏请先城永乐。永乐接宥州,附横山,距故银州城25里,北倚山,南临无定河,三面皆绝崖而无水泉,种谔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筑永乐城非计,但徐禧不听。公元1082年(夏大安八年,宋元丰五年)八月,徐禧发蕃汉军民用了14天的时间筑完永乐城,赐名“银川寨”。同时命曲珍率领800士兵戍守。徐禧、沈括、李舜举等皆还米脂。因为永乐地处险要,西夏发兵以死争之。“夏兵二十万屯泾原北,闻城永乐即来争”③。徐禧闻报,留沈括守米脂,自己同李舜举、李稷赴援,及到永乐,夏兵倾国而来,禧以兵万人,列阵于永乐城下,部将高永能,请乘夏兵尚未列好阵势之时出击,徐禧不听。夏人以铁骑(即著名的“铁鹞子”骑兵)渡无定河,有人建议乘其“半济击之”①,禧又不听。夏军渡无定河,大败宋将曲珍,将永乐城重重包围。夏兵切断水源,士兵绞马粪汁为饮料,渴死大半。沈括、李宪闻讯赶来救援,因受夏兵的阻击,无法到达。时天下大雨,夏人环城猛攻,永乐城被攻陷。

  这次战争,宋方损失惨重。“是役也,死者将校数百人,士卒、役夫二十余万”,连统兵主帅徐禧也不能幸免。“(徐)禧、(李)舜举、运使李稷皆死于乱兵”②。

  这次战争之所以惨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徐禧的妄谋轻敌和坐失战机而造成。

   二、秉常复位秉常囚禁以来,梁太后为了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转移国内人民视线,连年发动对宋战争,结果“岁赐”与“和市”两绝,物价飞涨,老百姓因负担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不能进行正常生产(横山边民更是不敢耕种),生活饥寒交迫,对梁氏集团的倒行逆施极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梁太后与弟梁乙埋商议,决定让秉常于1083年(夏大安九年)闰六月,正式复位。

  但秉常复位后并未掌握实际权力。实权仍掌握在梁太后和梁乞逋③手中。梁太后一面遣使与宋通好,称臣纳贡。宋朝也因此恢复西夏岁赐;另方面,为了继续掌握军权,稳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梁乙埋仍然不断对宋用兵,骚扰和掠夺宋朝边境地区的百姓。

  公元1085年(夏大安十年)二月,梁乙埋死,其子梁乞逋自立为国相,继续与梁太后结成死党,把持着西夏最高军政大权。这样,梁氏集团与保皇势力之间的斗争更加尖锐激烈了。

  公元1086年(夏天安礼定元年)七月,秉常卒,年26岁,庙号惠宗,墓号献陵。

  

  ①《宋会要辑稿》第186册,《兵部》二八之二六。

  ②《长编》卷328,元丰五年七月。

  ③《宋史》卷334,《徐禧传》。

  ①《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③梁乞逋,绝大多数史籍作梁乙逋。惟沈括《梦溪笔谈》作梁乞逋。据西夏陵区正献王墓出土的西夏文残碑■,应该译作梁乞逋。“后之舅梁乞逋等罪行累累,罄竹难书”。转引自李范文《西夏研究论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