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本卷编写旨趣

  第三章 本卷编写旨趣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朝。从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到宣统三年(1911)溥仪退位,清朝统治全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其在关外的兴起阶段,共有三百多年。本卷论述的是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583年起兵到1840年这二百多年的历史。论述的下限所以止于1840年,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史学界习惯于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中古史和近代史的分期界线,我们也采用了这一看法。

  大概始自辛亥革命以后,清朝往往被称为“满清”,清的统治有时被说成是“民族牢狱”,其实并非如此。清的统治是以满族贵族为首的、同时也是各民族上层所共同认可的政权。这是一个在历史上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体制的继续。清有民族压迫的一面,有时压迫得很残酷,同时也有增进民族联系、发展民族关系的一面。从历史的长河上看,后者自然是历史的主流,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清和明,都属于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我们说衰老,不说衰落,不说解体,这是因为衰老还含有一定的生命力,有时在某些方面还可以表现一定程度的坚强。好比说三国人物黄忠人虽老,黄忠的“宝刀不老”,这就是说明这个问题的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清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但有过康乾盛世。当时的皇家,励精图治,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奖劝农桑、平定叛乱,在政治上是有 成绩的。对于清史上这一类的问题,应妥善处理。一方面要加以肯定,又一方面也要重视这类社会现象的阶级本质。当然,辩证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很不容易的。

  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经济上的重要问题,史学界对此争辩热烈。有的学者把这种萌芽的社会意义说得几乎是影响全面社会的新生产力,有的学者却根本不承认这种萌芽的存在。我们认为这种萌芽是有的,但只存在于个别地区的某些生产部门,还只是停留在萌芽状态。对于这个问题的表述要有分寸,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过份地推论。

  在清代,科学和艺术是受到相当重视的。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优秀的文艺作家。他们在世界历史上同一学科门类中,也是富有成果,毫不逊色的。这两方面内容,本卷限于篇幅虽然不能有详尽的论述,但也在书中给以适当的地位。

  在外交关系上,清皇朝日益暴露了它的腐朽。当时,中国仍在封建制度的范围内蹒跚前进,西方英、法、美等国已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还急剧向外扩张,掠夺殖民地,抢掠人畜财帛,并频叩中国大门,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沙俄屡侵黑龙江地域,英使一再来华。嘉庆以后,鸦片大量走私倾销内地,保守落后的清王朝不识时务,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至国际地位日益低落,终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关于清代的史料是很丰富的,有关清史问题也是很多的,当前清史研究的工作还处在一个新的起步阶段。对于某些历史问题,尚不能做出明确的论断,但我们希望本卷从总的方面能为清史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