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海陵王

  第八十一章 海陵王

  海陵王(1122—1161),即完颜亮。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金太祖庶长子完颜宗幹之次子。儿时受业于名儒张用直,好读书。及长,举止端严。史称他外若宽和,而城府深密,人莫测其际。但“为人僄急,多猜忌,残忍任数”①。

   第一节 弑君夺位

  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完颜亮18岁,以宗室子为奉国上将军在叔父都元帅完颜宗弼的帐下供职。时宗弼奉诏取宋河南、陕西地,完颜亮任行军万户。军还,迁骠骑上将军。皇统四年(1144)进阶龙虎上将军,不久,出任中京(大定府,后改北京,今内蒙古赤峰宁城西大名城)留守,迁光禄大夫。

  完颜亮任地方官后,“专务立威,以厌伏小人”,逐渐显露出他急躁猜忌的性格。驻中京的猛安萧裕(奚人)倾险敢决,完颜亮与之结纳,每与论天下事,野心勃勃。萧裕揣其志,附和说:“诚有志举大事,愿竭力以从。”①完颜亮亦以父宗幹乃太祖长子,己乃太祖孙,自是遂生觊觎皇位之心。

  皇统七年(1147)五月,入京任同判大宗正事,加特进。十一月,迁尚书左丞,全力揽持权柄,安插心腹为省台要职,擢萧裕为兵部侍郎(后改同知南京留守事,又改北京留守②,成为完颜亮的亲信谋士)。皇统八年六月,为平章政事,十一月,又晋升为右丞相。

  金熙宗前期得宗幹、宗弼等人辅佐,推进女真社会的封建化,划定疆域,其时经济得以复苏。老臣先后故世,熙宗对宗室贵族仍较重用,完颜亮是宗幹之子,自幼一起长大,故格外受到重视,入京仅一二年就位至右丞相。此时皇后裴满氏干预朝政,操纵一切。完颜亮便依附皇后裴满氏。皇统九年(1149)正月,升任都元帅,掌握了金朝兵权。完颜亮生日,熙宗赐物,皇后亦附赐。熙宗对他的依附于皇后裴满氏有所察觉,但由于皇后对完颜亮十分赏识,无可奈何。三月,又晋升完颜亮为太保、领三省事。完颜亮上靠皇后,下结权贵,举荐女真显贵子弟为官,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完颜亮的行为引起左丞相宗贤等人的不满。四月,翰林学士张钧草诏忤旨被诛,宗贤奏其受完颜亮指使。熙宗盛怒之下贬完颜亮为领行台尚书省事。

  完颜亮由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白城子)往汴京(今河南开封)上任,途经中京,与留守萧裕约定,若于河南起兵举事,萧裕将结诸猛安以应之。行至燕京(今北京)南良乡,熙宗又召其还上京,授平章政事。皇统九年十二月初九,完颜亮与左丞相完颜秉德、驸马唐括辩、大理卿乌带等合谋,刺死熙宗,自立为皇帝,并改元天德。

   第二节巩固政权,进行改革

  海陵王即位后,为稳固以非法手段获得的皇权,首先对与自己合谋弑君的人封以高官,以奖励他们拥立之功。完颜秉德被任为左丞相兼侍中、左副元帅,唐括辩被任为右丞相兼中书令,乌带被任为平章政事,忽土、阿里出虎分任左、右副点检,大兴国为广宁府尹。同时严厉镇压敌视他的朝廷重臣,诛杀领三省事兼左副元帅、曹国王完颜宗敏(太祖子)、左丞相兼都元帅完颜宗贤。罢太傅领三省事萧仲恭、尚书右丞完颜禀、参知政事萧肄等。对处于观望中的朝官则加以笼络,如太师、领三省事完颜勖等二十人均加官进爵。

  经过一番调整,海陵王初步稳定了政局。但女真宗室贵族的几种政治势力,仍对海陵王构成巨大的威胁。如领三省事宗本等太宗子孙,自熙宗即位以来,一直心怀不满,暗中集结力量,与太祖一系子孙明争暗夺,伺机夺回皇位继承权。又如左丞相完颜秉德的祖父宗翰,是在海陵王父亲宗幹和熙宗的逼迫下愤郁而死的,他与海陵王谋杀熙宗时,本意并非要立海陵王为帝,又与海陵王的政治主张不同,一旦有机可乘,可能还会谋反。天德二年(1150)四月,海陵王以宗本与秉德谋反罪,命人在上京、东京、中京、汴京等地同时动手,杀了领三省事完颜宗本、判大宗正府事完颜宗美、东京留守完颜宗懿、中京留守完颜卞等太宗子孙七十多人;领行台尚书省事完颜秉德(先于天德二年正月贬为此官)及其弟特里、乣里等完颜宗翰子孙三十余人;并且累及宗室子弟五十余人,唐括辩也被斩首。为了压制宗室勋旧大臣,十月,海陵王又以谋反罪,诛杀平章政事完颜宗义等完颜杲(太祖胞弟,曾任谙班勃极烈、都元帅)子孙百余人;前工部尚书谋里野、御史大夫完颜宗安及族人;在汴京杀领行台左丞相,左副元帅撒离喝。此外,对太皇太妃萧氏(太祖妃),强加对宗义等人谋反状“知情不举”的罪名,杀萧氏及其子任王隈喝。

  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清洗,朝廷高官中宗室贵族所剩无几。与此同时,海陵王大批任命普通女真人中有才华的人和通晓封建典章制度的渤海人、契丹人和汉人为官,打破了自太祖建国以来,朝廷大权为女真族宗室贵族所垄断的局面,三省宰执和最高军事机构都元帅、枢密使中,除了他的胞弟完颜兖外,无一名宗室完颜氏人。海陵王采取这种用人方针,目的是为维护和加强皇权,争取封建地主阶级的支持,扩大政权的基础。

  接着,海陵王在熙宗改革的基础上,开始对金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天德二年(1150)十二月,废除汴京行台尚书省,政令统一于朝廷。同时废除元帅府,设置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受尚书省节制,枢密使、副不直接统兵。兵兴临时设元帅府,兵罢则省,使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天德三年,仿照中原制度,设国子监以教育生员。改革科举,罢太宗以来的“南北选”制,废除儒学的“经义科”,以词赋、法律取士,以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

  天德二年,改定猛安谋克继绝法。三年,罢免女真族世袭万户,废除上京路下的女真万户路,改置节度使,改变了贵族子孙相继,揽一方权威的状况,加速了女真族封建化的进程。

  天德三年,使张浩扩建燕京城(今北京),兴修宫室,并下诏迁都。贞元元年(1153)三月,迁都燕京。并效仿辽五京制度,改燕京为中都,汴京为南京,大定府(原中京)为北京,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金朝五京制度始完备。

  同时在中都附近的大房山(今北京西南)营建山陵,贞元三年五月,将太祖、太宗的棺木由上京迁葬大房山帝陵。正隆元年(1156)十月,又将始祖以下十帝灵柩迁葬大房山,四时祭祀。海陵王强令上京女真世家大族迁往中都,为彻底断绝女真大贵族返回上京的念头,正隆二年八月,罢上京留守司。十月,下令毁坏上京旧宫殿、各大贵族的宅邸和寺院,将之夷为平地,分给各猛安谋克为耕地。这对女真奴隶主大贵族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随着迁都,大批女真猛安谋克迁入中原。海陵王对众多的猛安谋克进行了整顿、合并,在中原各地实行括地,按照牛头地和计口授田的方式,分配土地给各猛安谋克。女真人与汉人杂居,往往将土地出租给汉人,促使女真猛安谋克内部封建制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海陵王重视吏治,提拔、重用善于理财的人,于是形成君臣讲求财用之风。海陵王以前,金朝没有铸钱,只是借用辽、宋铜钱。贞元二年(1154)由户部尚书蔡松年主持,复钞引法,印制、发行纸币,名为“交钞”。正隆二年(1157)始铸铜币,面文为“正隆通宝”。这促使北方社会经济进一步恢复、发展。

  正隆年间,海陵王再次大幅度改革官制,正隆元年(1156)颁行“正隆官制”,罢中书、门下二省,止设尚书省。尚书省置尚书令,下设左、右丞相,左、右丞,参知政事。废原平章政事官。自省而下设院、台、府、司、寺、监、局、署、所,各统其属以修其职。职有定位,员有常数。正隆二年八月又置登闻检院,掌奏进,告尚书省、御史台理断不当事。权力高度集中,君主集权制进入新的阶段。金朝的政治制度至此基本上确立,此后不再有重大的改革。

   第三节发动侵宋战争与被杀

  海陵王曾言有三志:国家大事皆自我出;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得天下绝色而妻之。正隆官制改革后,一志已遂愿。此后海陵王越发好大喜功,妄自尊大。曾为一图像作诗曰:“自古车书一混同,南人何事费车工?提师百万临江上,立马吴山第一峰。”①自以为兴兵二三年,即可灭南宋,统一江南,以称正统。自熙宗皇统和议以来,金宋已多年不见战火,双方社会经济都得以迅速恢复、发展。海陵王时金朝的实力不及宋朝,当务之急是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但海陵王不顾国情民力,决意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

  正隆三年(1158),命左丞相张浩、参知政事敬嗣晖营建南京(今河南开封)宫室,夷平原宋朝的宫殿重新建造,务求豪华壮丽。

  正隆四年(1159)正月,罢金宋边境凤翔、唐、邓、颍、蔡、巩、洮、胶西榷场。二月,召谕宰执准备伐宋。命工部尚书苏保衡在通州(今北京通县)监造战船。派使臣到各路籍兵,凡猛安谋克户、部族和州县的渤海人,年20岁以上,50岁以下者全部纳入军籍,听候调遣。父母年迈,兄弟多,亦不许留一子。三月,又派人到各路总管府督造兵器。四月,令各路原贮藏的兵器,一律送往中都。八月,大括天下骡马。官至七品只许留一马。共征调马骡56万余匹,令被征马户代为饲养。

  正隆五年(1160)七月,签发各路汉军。除中都、南京两路外,其余每路签汉军1万。并调集上年所籍的各路猛安谋克军,共24万大军。同时,调集征调的马匹。诏河南诸州县贮粮皆供军队。骡马所到之处无草料,海陵王则曰:时禾稼满野,可放牧田间,民间储蓄尚多,再岁不获亦无妨。为筹集军资,提前征收五年税,又加收菜园税、户税、养马钱,四方所造军器材用皆赋于民。在海陵王横征暴敛下,民不聊生,纷纷起来反抗暴政。

  首先,沂州临沂人开山赵领导当地农民揭竿起义,起义军发展到30万人。随后山东、河北、山西以至中都附近人民相继起义,大者连城邑,小者保山泽。正隆五年三月,海陵王遣都水监徐文等率舟师九百,浮海去镇压海州东海县(今江苏连云港市南)张旺、徐元领导的起义军,命之曰:“朕意不在一邑,将试舟师耳。”①六月,东海起义军被镇压。此时北方爆发了以撒八、窝斡领导的契丹农牧民大起义,声势浩大,遍及西北诸路。海陵王即帝位后的后宫生活日益放荡糜烂,广益嫔御。贞元元年(1153)三月,亲选良家子一百三十余人充后宫。宗室、百官家眷中有姿色者,海陵王亦千方百计明抢暗夺。

  海陵王无视金朝政局动荡不安,正隆六年(1161)二月,自中都出发南巡,六月,抵南京。自议南伐以来,凡极谏的大臣,非杖即杀。及至南京,皇太后徒单氏(宗幹的正室)亲自出面劝阻,竟被海陵王杀于宁德宫。此后,朝廷上下无人敢谏南伐。

  同年九月,海陵王亲自督大军南下。金军兵分四路,海陵王亲率一路,以枢密使完颜昂为左领军大都督、尚书左丞纥石烈良弼为右领军大都督,随海陵王取庐州(今安徽合肥)。工部尚书苏保衡为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率水师直趋临安。太原(今属山西)尹刘萼为汉南道都统制,率兵出蔡州(今河南汝南)。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尹徒单合喜为西蜀道都统制,由凤翔取散关驻军待命入川。徒单贞别将兵2万入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

  十月初八,海陵王大军渡淮河,连克庐州、和州(今安徽和县)。刘萼汉南道军取通化军、蒋州、信阳军(今河南信阳)。徒单贞取扬州。苏保衡浙东道水师在胶西(今山东胶州)陈家岛,遭到宋将李宝水师的突然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金军渡淮前一日,东京留守完颜雍(太祖孙)发动政变,称帝于东京,即金世宗。次日,世宗下诏废黜海陵王,改元大定。海陵王闻知后,仍继续南进。十一月,海陵王大军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南)渡长江,为宋都督府参谋军事、中书舍人虞允文所督宋军打败,金军将士死伤无数,战船损失过半。于是移师瓜州(今江苏扬州南)。此时军心涣散,将领不愿渡江作战,但海陵王一意孤行,勒令将士次日(二十七日)渡江。次日拂晓,兵部尚书耶律元宜等众将领发动兵变,海陵王在大帐中被乱箭射死,去世时年39岁。

  海陵王被杀后,都督府将灵柩置于南京班荆馆。世宗大定二年,降封为海陵郡王,谥曰炀。葬于中都大房山鹿门谷诸王墓地大定二十年,诏降为海陵庶人,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处。

  

  ①《金史》卷5《海陵纪》。

  ①《金史》卷129《萧裕传》。

  ②《金史》卷129《萧裕传》。按时无“南京”,可能是中京,参见卷5《海陵纪》。

  ①《大金国志》卷14《海陵焬王纪》中。

  ①《金史》卷5《海陵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