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齐乘  (元)于钦纂修 (元)于潜释音 (清)周嘉猷考证 

目录

  元序

  旧刻序

  释音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后序

  跋尾

  卷一

   沿革

   分野

   山川〔一〕

    益都山

     沂山

     大岘山

     仰天山

     逢山

     灵山

     凡山

     云门山

     尧山

     (山其)山

     牛山

     峱山

     稷山

     愚山

     商山

     孤山

     陆山

     浮来山

     焦原山

     雹山

     高柘山

     望仙山

     蒙阴山

     龟蒙二山

     羽山

     艾山

     君山

     鲁卿山

     夹山

     尼邱山

     凫山

     峄山

     桃山

     牟娄山

     常山

     卢山

     马耳山

     九仙山

     琅邪山

     大朱山

     大小二劳山

     阴山

     不期山

     天井山

     女姑山

     田横岛

    宁海山

     大昆嵛山

     卢山

     文登山

     斥山

     之罘山

     召石山

     成山

     铁官山

     五垒山

     白鹿山

     昌山

    般阳山

     九目山

     沙门岛〔海市附〕

     金山

     艾山

     莱山

     蹲狗山

     芦山

     三山

     浮游岛

     福禄山

     万里沙

     大基山

     七子山

     五龙山

     高丽山

     火山

     大豁山

     嵖岈山

     明堂山

     墨山

     金泉山

     凤喙山

     梓桐山

     原山

     甲山

     黉山

     长白山

    济南山

     历山

     庙山

     函山

     奎山

     华不注山

     鹊山

     黄山

     西龙洞山

     东龙洞山

     龙盘山

     乐盘山

     东陵山

     危山

     女郎山

     鸡山

     湖山

     亭山

     哑妇山

     大山

     小山

     平原岭

  卷二

   山川〔二〕

    益都水

     潍水

     淄水

     时水

     渑水

     巨洋水

     南阳水

     北阳水

     天齐渊

     女水

     汶水

     丹水

     白狼水

     巨淀马车渎

     胶水

     姑尤水

     沂水

     沭水

     泇水

     承水

     南梁水

    般阳水

     笼水

    济南水

     泺水

     大明湖

     百脉水

     巨合水

     大清河

     古河

     海

  卷三

   郡邑

    益都路

     录事司

     益都县〔中〕

     临淄县〔下〕

     临胊县〔下〕

     高苑县〔下〕

     乐安县〔下〕

     寿光县〔下〕

     博兴州〔下〕

     潍州〔下〕

     北海县〔下〕

     昌邑县〔下〕

     密州〔下〕

     诸城县〔下〕

     安邱县〔下〕

     胶州〔下〕

     胶西县〔中〕

     高密县〔下〕

     即墨县〔下〕

     莒州〔下〕

     莒县〔下〕

     沂水县〔下〕

     日照县〔下〕

     蒙阴县〔下〕

     沂州〔下〕

     临沂县〔中〕

     费县〔下〕

     峄州〔下〕

     滕州〔下〕

     滕县〔下〕

     邹县〔下〕

    般阳府路

     录事司

     淄川县〔中〕

     长山县〔中〕

     蒲台县〔中〕

     新城县〔中〕

     莱州〔中〕

     掖县〔中〕

     胶水县〔下〕

     招远县〔下〕

     莱阳县〔下〕

     登州〔下〕

     蓬莱县〔下〕

     黄县〔下〕

     福山县〔下〕

     栖霞县〔下〕

    宁海州〔下〕

     牟平县〔中〕

     文登县〔下〕

    济南路〔上〕

     录事司

     历城县〔中〕

     章邱县〔上〕

     邹平县〔上〕

     济阳县〔中〕

    棣州〔上〕

     厌次县〔中〕

     阳信县〔中〕

     商河县〔中〕

     无棣县〔下〕

    滨州〔中〕

     渤海县〔中〕

     利津县〔下〕

     沾化县〔下〕

    德州

     安德县〔中〕

     平原县〔中〕

     齐河县〔中〕

     清平县〔中〕

     德平县〔下〕

    齐邑外属

     高唐州之高唐县

     曹州之禹城县

     泰安州之长清县

     东昌路之聊城县

     东平路之东阿县

     河闲路之临邑县

  卷四

   古迹一

    城郭

     广县城

     广固城

     临淄古城

     石槽城

     西安城

     索头城

     朱虚城

     斟灌城

     纪城

     王胡城

     益城

     丰城

     乐望城

     延乡城

     千乘城

     被阳城

     废济阳城

     薄姑城

     博昌古城

     利城

     平寿城

     废昌乐城

     訾城

     营城

     古诸城

     姑幕城

     昌安城

     平昌故城

     郚城

     淳于城

     城阳城

     缾城

     计斤城

     祓城

     黔陬城

     龙且城

     夷安城

     高阳城

     稻城

     拒城

     古胶西城

     不期城

     皋虞城

     壮武城

     莒城

     海曲城

     曹公城

     高乡城

     箕城

     折泉城

     团城

     葢城

     向城

     郈城

     即邱城

     开阳城

     郯城

     王僧辩城

     锺离城

     襄贲城

     古费城

     古武城

     南成城

     祊城

     古承县城

     古鄫城

     郳城

     兰陵城

     偪阳城

     古嶭城

     仲虺城

     滕城

     滥城

     古邾城

     邹城

     逢陵城

     反踪城

     莱芜城

     于陵城

     高苑故城

     古济南郡城

     曲成城

     当利城

     临胊城

     沙邱城

     挺城

     废昌阳城

     长广城

     古即墨城

     平度城

     鲧城

     乌湖戍

     大谢戍

     故牟平城

     古莱子城

     大人城

     徐乡城

     士乡城

     (巾弦)城

     腄城

     育犂城

     东牟城

     不夜城

     东平陵城

     鲍城

     台城

     营平城

     巨合城

     祝柯城

     阳邱城

     寗戚城

     朝阳城

     乐安城

     亭山城

     菅城

     邹平故城

     隋济南城

     梁邹城

     丰齐城

     济北城

     卢城

     旧州城

     富平城

     阳信古城

     马岭城

     大营城

     榷盐务

     鬲城

     鄃城

     重平城

     绎幕城

     般城

  厌次古城

     韩信营

    亭馆〔上〕

     益都宣圣庙

     龙兴寺

     城隍庙

     普照寺

     太虚宫

     海岱楼

     范公亭

     表海亭

     富相亭

     武成王庙

     碑亭

     国王庙

     郭大夫庙

     三元阁

     罗汉洞

     常将军庙

     冶官祠

     阿育王塔

     古天齐观

     吕仙翁祠

     锦秋亭

     孔北海祠

     玉清宫

     寒亭

     斟亭

     信公祠

     葢公堂

     超然台

     城阳景王庙

     马鬐山神祠

     夷吾亭

     庸生庙

     石臼岛龙祠

     静治堂

     普照寺

     柳毅庙

     酺神庙

     苍山庙

     昭济王庙

     颜鲁公祠

     二疏宅

     弦歌堂

     性善书院

     伏羲庙

     陶朱公庙

     赵盾祠

     子思书院

     邹国公庙

     灵贶庙

  卷五

   古迹二

    亭馆〔下〕

     开元寺

     怀范楼

     范公祠

     李绩庙

     东海渊圣广德王庙

     四知庙

     无讼堂

     刘将军庙

     幸台

     燕台

     六龙湾龙祠

     三山亭

     僊台

     游仙宫

     宾日楼

     蓬莱阁

     滨都观

     秦宫

     朝阳亭

     舜庙

     娥英庙

     宣圣庙

     历下亭

     鹊山亭

     北渚亭

     仁风厅

     历山堂

     百花桥

     郦食其庙

     开元寺

     佑德观

     灵岩寺

     天齐山庙

     高唐亭

     谢恩台

     廉颇相如祠

     李牧祠

     秦台

     真佑庙

     段子明祠

     德风堂

     鬲津堂

     颜鲁公庙

     管辂祠

     唐明宗庙

     龙泉寺

    邱垄

     苏秦冢

     营邱

     桓公祠墓

     三士冢

     田和冢

     五公冢

     高敬仲墓

     杞梁冢

     黔敖冢

     蒯彻墓

     逢萌冢

     葵邱

     管仲墓

     晏子墓

     辟闾浑墓

     臧台

     熙熙台

     凤凰台

     苍颉台

     过宋台

     官台

     任光冢

     贝邱

     董永墓

     青邱

     伯氏冢

     麓台

     王裒墓

     徐干墓

     伯牛阜

     逢丑父坟

     渠邱

     柴阜

     慈阜

     管宁墓

     王章墓

     孙嵩墓

     康成祠墓

     古冢

     双女冢

     曹嵩墓

     王祥墓

     鲧墓

     奚公冢

     韦贤墓

     左邱明墓

     王肃墓

     刘灵墓

     淳于髠墓

     蔡相冢

     闵子祠墓

     阳货墓

     房彦谦墓

     邹衍墓

     燕军冢

     班超冢

     赫胥氏墓

     刘豫墓

     娄敬祠墓

     东方朔祠墓

     张骞墓

   风土

    前汉地理志

    隋志

    洛阳伽蓝记

    王曾沂公言行录

  卷六

   人物

    太公

    桓公

    仲山甫

    管仲

    晏平仲

    成覸

    鲍叔 寗戚 隰朋 东郭牙 弦宁 王子成甫

    麦邱邑人

    郭墟野人

    小臣稷

    石他人

    国成子高

    陈文子

    齐太史

    徒人费

    高柴

    公冶长

    樊迟

    陈亢

    梁鳣

    步叔乘

    公哲哀

    后处

    公孙丑

    万章

    滕文公

    蚳鼃

    匡章

    檀子 盼子 黔夫 种首

    淳于髠

    闾丘卬

    香居

    王斗

    黔娄子

    王蠋

    王孙贾

    田单

    孙武子

    司马穰苴

    颜蠋

    子奇

    无盐女

    宿瘤女

    贯珠人

    太史敫

    雍门司马

    荀卿

    田文

    田横

    鲁仲连

    安期生 东郭先生 梁石君

    秦淳于越

    茅焦

    汉四皓夏黄公

    葢公

    娄敬

    叔孙通

    伏生

    东方朔

    邹阳

    辕固

    邹长倩

    公孙宏

    儿宽

    严安

    终军

    王欣

    淳于意女缇萦

    疏广疏受

    于公

    匡衡

    萧望之

    王吉

    诸葛丰

    田何

    儒林传

    郑崇

    眭宏

    颜安乐

    毌将隆

    鲍宣

    栗融 禽庆 苏章 嶭方

    逢萌

    伏湛

    王良

    卫宏

    吴良

    江革

    刘宠

    曹褎

    寒朗

    侯史光

    赵彦

    郑康成

    滕抚

    王望

    淳于恭

    童恢

    周璆

    公沙穆

   承宫

    司马均

    牟融

    周泽 甄宇

    孙嵩

    徐苗

    诸葛武侯

    孙干

    祢衡

    魏征士管幼安

    邴原

    王烈

    国渊 任嘏

    王修

    任旐

    王基

    诸葛诞

    吴太史慈

    诸葛瑾

    徐盛

    是仪

    滕允

    晋羊祜

    司徒王导

    刘毅

    任恺

    光逸

    解系

    伏滔

    缪播

    王尼

    刘允

    王羲之

    刘超

    颜含

    刘敏元

    徐邈

    左思

    石坦

    秦王猛

    南燕晏谟

    元魏贾思伯

    唐永

    王宏

    王素

    齐任昉

    明僧绍

    孟喜

    臧荣绪

    颜见远

    诸葛璩

    梁孙谦

    刘勰

    伏曼容

    隋隐士徐则

    杜松赟

    张轨

    张买奴

    孙益德

    苟金龙妻刘氏

    宋刘穆之

    臧焘

    徐广

    颜延之

    段文振

    唐房元龄

    秦叔宝

    罗士信

    段志元

    马周

    杜伏威

    任敬臣

    员半千

    颜鲁公

    刺史蒋钦绪

    崔融

    符令奇

    张允济

    颜师古

    王仲邱

    王希夷

    郭虔瓘

    王无竞

    高适

    高沐

    卢惟清妻徐氏

    崔信明

    五代王凝妻李氏

    石昂

    边凤

    王师范

    南唐韩熙载

    孙晟

    宋傅霖

    王曾

    蔡齐

    吕夷简

    王从善

    李之才

    麻希梦

    贾先

    王樵

    刘孟节

    张荷

    苏丕

    周起

    刘庭式

    姜遵

    明镐

    李常

    燕肃

    赵师民

    李觉

    贺元

    雪窦禅

    周沆

    异人徐问真

    于焘

    张蕴

    吕颐浩

    内翰綦崈礼

    辛幼安

    金刘迎

    周驰

    张行简

    李国维

    杨宏道

元序

齐乘六卷故兵部侍郎于公志齐之山川风土郡邑城郭亭馆邱垄人物而作也古者郡各有志中土多兵难书弗克存我国家大德初始从集贤待制赵忭之请作大一统志葢欲尽述天下都邑之盛书成藏之秘府世莫得而见焉于公生于齐官于齐考订古今质以见闻岁久始克成编辞约而事核公在中朝为御史宪台都事左司员外郎终益都田赋总管以文雅擅名当时既卒其家萧然独遗是书于其子潜余官维扬始得阅之呜呼齐地之强民物之伙自古然也桓公任管仲以成霸业圣人尝称其功谓一变能至于鲁后世去古虽远山川郡邑犹存革其俗以化其民独不在夫上之人乎当汉之始兵戈甫定曹参为齐相师礼葢公以清静化民齐乃大治兹非其效欤今齐为山东重镇所统郡县五十有九宦游于齐者获是书观之宁无益乎予于于公之言重有感焉谓三代两汉人材本乎学校之教养谓风俗自汉晋以降愈变而愈下美昔人之赈饥有道叹近世之采金病民以稷下学术流于异端以海上求僊惑于神异斯亦足以槩公之志矣夫公讳钦字思容益都人潜擢南行台掾云

至元五年己卯冬十月丙戌朔嘉议大夫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使苏天爵序

旧刻序

于思容氏齐乘凡六卷曰沿革曰郡邑曰古迹曰亭馆曰土俗曰人物系全齐者葢略备矣青州故齐都也二百年来顾独无志岁在甲子搜罗图籍期勒成编而乘出敝簏中郡志之作大都本此余窃思唐世柳史烬于兵燹刘煦继修遂成一代之典欧宋更之号称新史而煦史遂废论者谓新旧二史互有得失煦史近芜事词稍备欧宋简洁刻削甚矣至于骊山命相问答委备中兴神采炳若丹青较之欧宋似或胜之而乃并此废焉是可惜也况思容氏采辑参究上下数千余年离合同异各有义意其尤得者黜齐奴退少翁表辕邹辨王贡贳师范罪张宾订九河之未没远迈蔡沈谓佛说之乘虚独宗孟氏虽其纷如孟阳去取稍谬营邱缘陵牵合竟迷然余尝谓其志山水似景纯述人物似靖节亦近世之良史欤余固不忍以世之废煦者废乘也

嘉靖甲子仲冬长至赐进士第中宪大夫青州府知府四明杜思子睿撰

释音 【释音多遗漏不可胜补今但举正其误】

男潜述

 卷一

沿 【音缘】 喾 【音酷】 析 【音锡】 括 【古活切】 萴 【实侧切虞夏诸侯也】 岘 【胡典切山小而险又曰岭上平与现同】 莞 【古桓切又胡官切草可作席 【莞古桓切又胡官切草可作席○按沿革下言晋东莞郡属徐州当云古桓切汉有东莞县晋为郡乃泛训作草殊可笑也】 】 辟 【音璧】 要 【去声】 干宝 【搜神记是其撰作于非】 分 【去声】 殖 【音实】 沭 【音述水名】 菑 【音缁】 溡 【音时】 貕 【音奚】 胊 【音劬】 郦道元 【音历注水经者】 公玉带 【济南人公玉姓带名玉一音璛】 门?儿 【馨激切讼也】 頟 【音额】 荤粥 【与獯鬻同】 蚌 【步项切】 沐载 【沐音木姓也】 剧 【巨戟切】 鸑鷟 【音岳濯】 峱 【奴刀切山名】 鬐 【音耆】 衖 【音巷】 山?包 【音包】 黄能 【奈平声三足鳖也或作熊】 璮 【音坦李全之子也】 不期 【音基】 韧 【音仞】 斥 【充夜切】 罘 【音浮】 蜃 【音慎】 艘 【音骚】 鹾 【才何切盐也】 峆山?卢 【音合闾】 蹲 【音存】 洼 【音蛙】 渑 【音绳】 窖 【音教】 趵 【音豹】 突宊 【他骨切方言江湘谓卒相见曰突一曰出貌】 ???? 【突宊????○按黄山下言渴马崖水伏流为趵突泉止存突字云他骨切足矣不必旁征义训兼载古文也○又按陆氏经典释文先后悉顺本书次第便于检寻而齐乘释音率多倒乱失序为不可解】 【说文不顺忽出也从到子易云突如其来如孝子突出不容于内也或从到古文子即易突字也今俗书作流非】 驶 【使去声疾也】

 卷二

龙且 【子余切项羽将也】 淀 【音甸】 耏 【音而】 澅 【胡卦切水名】 禅 【去声】 黔陬 【音钳邹】 洱 【音米】 直固 【当作沽】 汇 【音溃】 渐 【平声】 祊 【音崩】 【祊音崩○祊在庚部崩在登部不得借音当作补盲切】 涑 【速搜二音】 【涑速搜二音○水名止应音速又按涑有先侯切之音而搜音以所鸠切为正亦恐混入正齿】 土?已 【音移桥也】 承 【音澄又去声】 般 【音盘】 泺 【音粕】 弇 【音掩】 茌 【仕之切】 杀 【去声】

 卷三

嶷 【岳力切小见有知也】 并 【去声】 杼 【音伫】 颿 【与帆同】 郓 【音运】 员 【音运】 伷 【音宙】 睿 【音锐】 费 【音秘】 峄 【音亦】 鄫 【慈陵切】 侨 【音桥】 鬲 【音隔】 郳 【音倪】 蕤 【儒锥切】 浞 【仕角切】 奡 【音傲】 疃 【吐管切】 挽 【音晚】 嵎 【音愚】 食其 【音异基人名】 商 【音滴今作商】 【商音滳今作商○按商河隋唐书皆从水作滳音义与商同刻本或误作滴小于遂读商为滴谬矣】 蓨 【音挑 【蓨音挑○按蓨与条通当音徒聊切】 县名周亚夫所封】 漯 【音塔】 卬 【音昂】 昐 【音分】 【盼音分○按高唐县下言齐威王使盼子所治盼音匹苋切其字从目今小于改从日音分则史记本无作盼者且与第六卷盻子之音自相矛盾矣 【卷六盼从目匹谏切】 】 瑗 【音院】 圮 【音披上声 【土?已音披上声○当作部鄙切】 坏也】 沤 【于候切】 蓍 【音诗】

 卷四

元文 【元姓文名】 髠 【音坤人名】 骈 【音便平声人名】 奭 【音释人名】 慎到 【慎姓到名】 环渊 【环姓渊名】 酅 【音携】 斟灌 【斟姓灌名】 【斟灌斟姓灌名○按杜解左传斟灌斟寻二国夏同姓诸侯则二斟皆姒姓国此云斟姓灌名非是】 羿 【音义 【羿音义○当音诣】 】 浇 【倪吊切浞之子即奡也】 璠 【音繁】 瓒 【才赞切】 赣 【古暗切】 骖 【音参】 郱 【蒲经切】 鄑 【音进 【鄑音进○释文子斯反集韵乃有晋音】 】 郚 【午姑切】 郯 【音谈】 虺 【音毁 【虺音毁○当音卉】 蝮蛇也又人名】 沓 【达合切】 鲧 【音昆上声】 殛 【音棘】 炔 【音桂人名】 惤 【音弦莱州布名 【巾?弦音弦莱州布名○按说文巾?弦布出东莱汉志东莱有巾?弦县或县以布得名或布以地着号皆不可知而齐乘之载巾?弦城则于布名无涉也当改云东莱县名】 】 唁 【音砚 【唁音砚○砚四等字当音彦乃同居三等】 】 磾 【音低】 榷 【音角】 舋 【许慎切】 闲 【去声】 斮 【音酌】 胙 【音助 【斮音酌○当作侧略切酌三等字斮二等也】 】 葢 【音阖 【葢音阖○当音合】 】 殪 【于计切死也】 苛 【音何】 酺 【音蒲】 蝝 【音缘蝗虫子也】 颛臾 【音专俞】 皡 【音昊】 盾 【音遁 【盾音遁○当作徒损切遁字亦有上声而以去声为正恐滋疑泥】 】 韪 【音韦上声】 贶 【音况】

 卷五

楷 【口骇切楷书也木名又音皆】 毅 【音义 【毅音义○当作鱼既切】 】 绩 【音积】 甍 【音盲】 隳 【音辉 【隳音辉○当作许规切】 废也】 辂 【音路】 琛 【丑林切】 搏 【音博】 猸 【音眉】 祢 【音宜上声 【祢音宜上声○当作泥上声】 】 叵 【音颇】 蒯 【苦怪切】 衅 【许慎切】 说 【音税】 嗾 【音腠使犬声也】 逄 【音庞 【逄音庞○当作逢逄俗别字不见说文】 】 湫 【音啾 【湫音啾○按湫隘之湫当音剿】 】 郠 【音梗】 颉 【胡结切】 迭 【徒结切】 隗 【五罪切】 鬻 【音育】 嵩 【音崧】 闿 【音凯】 仆 【音付 【仆音付○当音赴敷□字音付则入非位下矣】 】 徼 【音邀 【徼音邀○当作古尧切音叫平声】 】 狙 【千余切】 羖羊?历 【音古力 【羖羊?历音古力○力当作历】 】 舄 【音昔】 夸 【音夸】 隽 【徂兖切】 考 【音考】 渍 【音恣】 跕 【都牒切 【跍都牒切○当作他协切训为堕落者乃音都牒切】 跕屧也】 ??丽 【所倚切舞履也】 辐 【音福】 凑 【千候切】 贾 【音古】 恡 【与吝同】 聃 【他甘切】 珥 【音耳】

 卷六

俑 【音勇】 谬 【米幼切】 纂 【作管切集也】 胜 【平声】 锢 【音固】 镐 【音浩】 颍 【庾顷切】 覸 【音闲去声】 隰 【音习人姓】 辟 【音避】 鳣 【张连切】 蚳鼃 【音池蛙】 盼 【匹谏切】 鞅 【音央上声】 诅 【音与咀同 【诅音与阻同○当作庄助切】 】 怵 【音出 【怵音出○当音黜】 】 炽 【昌志切】 诎 【音屈】 蠋 【音烛】 贾 【音假】 淖 【音闹】 膑 【音宾去声】 穰 【音常 【穰音常○当作汝阳切让平声音常大谬】 】 苴 【七余切】 敫 【音皎】 衷 【音中又音众】 啬 【音塞 【啬音塞○当音色】 】 绌 【音出】 蹙 【音促】 倩 【七性切 【倩七性切○当作仓甸切】 】 刍 【音枢 【刍音枢○当作窗隅切枢三等字不得借音】 】 扑 【普木切】 禭 【音遂】 ??聂 【音聂】 緎 【音域】 ??? 【七公切】 窍 【诘吊切】 缇 【音提】 萦 【娟营切】 舍 【上声】 眭 【音绥】 侩 【音桧】 裒 【音褒 【裒音褒○裒褒字之讹褒即褒之俗别字也当改正】 】 邴 【音丙】 嘏 【音假】 旐 【音兆】 弘 【音与宏同 【弘音与宏同○按字书无弘字今于王导下已改作宏】 】 昙 【音潭】 瞩 【音祝 【瞩音祝○当音烛】 】 璩 【音渠】 思?劦 【音协】 赟 【纡伦切】 绞 【音交上声】 爨 【音窜】 抔 【蒲侯切】 褒 【博毛切】 墅 【音聚 【墅音聚○当音署上声】 】 赘 【音缀】 种 【音虫】 谳 【音言上声】 当 【去声】 谖 【音萱】 綦崈 【音其崇】 伧 【鉏庚切】 琪 【音其】

 后序

冶 【音野】 调 【去声】 撙 【音尊上声】 奉 【与俸同】 禀 【与廪同】 镂 【音漏】

跋尾

昔我先人为国子助教每谓潜曰吾日与诸生讲习所业暇则又与翰苑诸名公唱和诗章诗乃陶冶性情而已若夫有关于当世有益于后人者宜著述以彰显焉吾生长于齐齐之山川分野城邑地土之宜人物之秀此疆彼界不可不纂而纪之也迨任中书兵部侍郎奉命山东于是周览原隰询诸乡老考之水经地记历代沿革门分类别为书凡六卷名之曰齐乘藏于家属潜曰吾或身先朝露汝其刻之先人既卒常切切在念第以选调南台又入西广匆匆未遑遂志兹幸居官两浙始克撙节奉禀命工镂板以广其传以光先德参政伯修先生已详序于前矣有仕于齐者愿一览焉至正十一年辛卯秋七月奉训大夫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副使男潜泣血谨识

先君子自早岁研究史书尤留意于志表凡职官氏族地理之学靡不该贯知益都十年尝叹县志疏陋未遑改修闲语同志以为齐之地记自伏琛晏谟而下传者葢寡于思容齐乘六卷多采用太平寰宇记虽有讹脱差为近古适欲校授梓人而桂林胡公移守登州议以克合乃取旧刻其加雠勘别为考证附于每卷之后草创未就而先君子疾革以属门下士杨君书岩峒参订卒业胡公寓书商确往复踰时而后成公既序其首简矣庆承谨述先君子遗指缀于卷末且以志公之表章往籍成人之美古谊为可感也乾隆辛丑暮秋棘人周庆承泣书

齐乘卷之一

益都于钦思容纂

临桂胡德琳书巢校

 沿革 【商制九有以青为徐○按尔雅释地齐曰营州郭注云自岱东至海此葢殷制邢疏云此营州则青州之地也是商之九州岛以青为营于氏以济东之徐当之误】

帝喾九州岛之制青州初履海岱禹贡九州岛曰海岱惟青州谓东北跨海西南距岱少阳之方其色为青故以名也舜肇十二州以青越海析辽东为营商制九有以青为徐周官职方以徐为青其东北为幽州齐则囊括青州襟带徐兖幽营非所兼也古之国于此者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有季萴商有逢公柏陵薄姑氏皆为诸侯周武王克商封太公吕尚于齐未得薄姑之地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益封太公遂有全齐汉志曰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葢临淄有天齐渊以此建国命名耳管仲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穆陵即大岘山或以为泰山南龟山北之穆陵山非也或又以为光州固始县南之穆陵关不应如是之远元和志云齐陈二境置此关以为防禁隋平陈始废然则南北朝之关塞耳以为古齐履可乎】 苏秦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里此其疆域也太公后二十九世强臣田和篡齐自立五世为秦所灭始皇郡 县天下始置齐郡又析置琅邪 【沂密】 秦亡齐分为三齐王田都据临淄济北王安据博阳胶东王巿据即墨故号三齐 【刘贡父云益都为天齐济南为中齐沂海为南齐非是】 汉高初假韩信继封子肥为齐王有齐七十余城后置青州刺史部领齐郡北海千乘济南平原东莱胶东高密淄川郡国凡九而不常所理琅邪东海则为徐州之郡辽东边郡尝来属焉 【光武十三年以辽东属青州二十四年还属幽州】 三国时齐为魏有晋置青州刺史领齐国济南乐安城阳东莱五郡而理临淄琅邪东莞亦为徐郡永嘉之乱青及徐州之半陷于刘曜石勒厥后慕容燕苻秦迭据其地秦败苻朗以青州降晋改置幽州以辟闾浑为刺史镇广固隆安四年为慕容德所陷德称南燕定都广固二世为刘裕所灭西济东海复为晋土而祚移于刘氏矣刘宋置青冀二州青理临淄冀理历城至明帝时二州及琅邪之地并没于元魏魏置青齐胶光北徐州宇文周置齐郡乐安北海郡隋开皇初郡废复为州大业初州废复为北海高密齐郡琅邪东莱五郡唐武德初郡废为青齐淄潍牟密登莱沂等州青齐置二总管府后罢总管为都督府贞观初罢都督天宝初复为北海高密济南淄川东牟东莱琅邪郡属河南道青州又升平卢节度石晋青州仍为平卢节度齐密二州则为防御宋置青密齐沂登莱潍淄八州属京东东路升青州为镇海军密州安化军齐州兴德军元佑三年安化改临海军政和元年镇海军复为齐郡六年以齐州为英宗赐履之地升为济南府建炎元年京东路青州为帅府济南为要郡登莱沂密为次要郡 【从李纲所请京辅之外建十六帅府时天下之势已去干宝所谓非命世雄才不能复取纲策虽善岂高宗能办哉】 金人初入中原诡立宋济南知府刘豫为齐帝兼八州之地八年废之置益都济南二府立山东东路统军司于益都辖十三州焉 【潍淄密莒宁海登莱沂海滨棣清沧】 国初以济南益都立二帅府益都仍行省事后并废置益都济南般阳三路总管府割德州宁海为隶省之州四分齐境立宣慰司于益都以镇之廉访司于济南以按治之属山东东西道皆古全齐之地也其详则各随郡县以载焉其旧属齐邑今割入他郡者亦别附见云

 分野 【唐一行山河两界图○新唐书天文志引作两戒古字通用】

地志曰虚危为齐分星曰元枵宫曰宝缾时曰子州曰青魏陈卓分郡国所入宿度齐国入虚六度北海入虚九度济南入危一度乐安入危四度东莱入危九度平原入危十一度淄川入危十四度鲁分徐州属齐者东海入奎一度琅邪入奎六度高密入娄一度城阳入娄九度胶东入胃一度又唐一行山河两界图曰河为北河江为南河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皆负海之国货殖之所阜也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终始而分野可知矣春秋运斗枢曰虚危之精流为青州分为齐国立为莱山其川淮泗其浸沂沭 【音述又作??术】 其利蒲鱼兖之浸曰卢维幽之浸曰菑溡薮曰貕养

 山川

禹贡青州曰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徐州曰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峄阳孤桐皆今齐境山川也取法于经则沂山见周礼为青州之镇故冠诸山潍淄二水青之大川故为众水之长次则经传图志所载与夫古志或遗而高大可称者皆在所书其余则略祠宇古迹之类因山川而互见者不复重出云

  益都山

   沂山 【郦道元水经曰大弁山与东泰山连麓沭水出焉○当作水经注后凡引郦注直称水经者放此】

○临胊县南百里周礼职方氏青州其山镇曰沂山注曰沂水所出乃取名也汉志朱虚县东泰山汶水所出郦道元水经曰大弁山与东泰山连麓沭水出焉以二水证之即公玉带 【公玉带济南人公玉姓带名玉一音肃见史记武帝纪注】 请汉武所封之东泰山也然汉志谓卑小不称其声者葢沂山远望之则高压羣山缘坡麓??方衍八九十里以渐而升逮至其颠则失其峻极耳又左思齐都赋云神岳造天惟此由可以当之疑亦因东秦山而得岳名山顶有二冢相传周穆王葬宫嫔于此故大岘关因号穆陵云按周初封太公已有南至穆陵之履岂由穆妃而得名乎葢二冢不知谁氏之葬反因穆陵而附会也山半有东镇东安王庙石刻神像俗传赵太祖微时阋韩通于此弃衣而石翁媪收之神像犹作臂衣之形故又云翁婆庙本即沂山之神历代封祀有典碑志具存而俚俗诞妄如此不经甚矣

   大岘山

○即穆陵关也沂山东南曰大弁山大弁今人讹作大屏字相类而误唐沈亚之沂水杂记又讹作太平山因顶平八九十里故云当从水经作大弁者是大弁东南即大岘也其山峻狭仅容一轨故为齐南天险刘裕伐南燕兵过大岘指天而喜曰虏已入吾掌中即此山也山北数里有裕祭天五坛

   仰天山 【崇宁五年封济侯○按山川神祠封号鲜有用一字者据临朐县志作丰济侯】

○临胊南七十里有黑龙洞县邑祷雨辄应宋碑云元符三年敕额灵泽庙崇宁五年封济侯

   逢山

○临胊西十里按路史逢伯陵姜姓炎帝后太姜所出始封于逢在开封逢泽后改封于齐犹称逢公山因名焉有逢公祠汉志云祠逢山石社石鼓于临胊山旧有石鼓或击而有声则齐乱今不存矣其山四面斗绝惟一径可登且有泉金末避兵于此者多获免

   灵山

○临胊东北廿里晏子春秋云齐大旱景公曰卜祟在高山广泽寡人欲祀灵山可乎晏子曰灵山以石为身草木为毛发天久不雨发将焦枯身将爇独不欲雨乎祀之何益葢此山也

   凡山

○临胊东北三十里大纪云轩辕践位天下有不道者从而征之凡五十三征而奄有中区东至于海登凡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竹书云尧放丹朱于丹水朱虚县有丹山一名凡山黄帝所禅又名尧山下带长阪曰破车岘东西二丹水出焉此山西接灵山东连方山遥见穹崇近则卑小岂上古之时为濒海之山后渐去海远耳俗名几山葢凡字讹也

   云门山

○府城南五里上方号大云顶有通穴如门可容百余人远望如悬镜泉极甘冽崖壁上衔蚌壳结石相传海田所变如沈存中笔谈载太行山崖螺蚌石子横亘如带之类齐地尤多又有碎石子或闲瓦砾凝结作石殆不可晓葢蚌石杂沙土凝者水所渍也石子自凝成石者气所化也岂天地之终万物皆碎为尘及其开辟渐复凝聚元气查滓中融化未尽者犹有其质邪以理逆之无足怪者云门之东曰劈山山峯分裂如劈古名劈头山西则驼山三山联翠障城如画宋熙宁闲知青州卢士宗山路记云营丘东秦旧服周环众山云门为之冠然此山实不闻于天下其磨崖题刻有宋庆历八年富文忠公题名七人熙宁二年欧阳文忠公六人四年赵清献公二人吴文肃公奎十一人政和五年安抚使梁子美十七人金泰和闲亦有益都少尹来谷璋十一人然则云门绝景前贤题品尚矣图经散逸之后乃不得与龙山虎丘角雄天下为可惜也故特表而出之云

   尧山

○三齐略云在广固城西十里尧巡狩所登遂以为名山顶有祠祠边有柏树枯而复生不知年代此山正临广固废城才二三里去今府城乃十里耳唐开元三年青州刺史王昕碑亦云尧山者齐记谓尧巡狩所登大历八年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碑云魏神龟三年青州牧臣沐载建祠及李干晖碑阴疏栋宇甚盛今皆不存中统初益都同知刘仁杰始立庙设像纪石又有宋熙宁小碣凡五碑余按尧狩此山殊不经见府东角崩山与方山相连伏琛齐记亦名尧山水名尧水地名尧沟以尧名者不一郑康成云尧游城阳而死葬焉大纪云尧葬城阳邱垄小葬具微前志谓济阴城阳有尧冢然齐有丹山朱虚丹朱所封而齐之城阳比济阴尤显岂尧老而游者齐莒之城阳欤邱垄微小不存而山川犹表其称欤

   (山其)山 【元和志作箕山○按太平寰宇记作箕山非元和志】

○府城东五十里水经云康浪水出(山其)山尧水径(山其)山东山在剧县西南无事树木圆峭孤特左思赋(山其)镇其左是也按齐城山势俱带西南东郊平原百余里有香山者童然孤峙康浪发其南尧水径其东即(山其)山也元和志作箕山纪侯冢在山阴宋书云焦恭祭冢得玉硙焉别见巨洋水条下山西南十里有龙女泉辛酉夏旱钦祷此泉投文水中即日雨沾足明年复祷亦如之尝率村甿欲碑其事甿诺而不集因附此以垂不朽云

   牛山

○临淄南十里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齐景公登牛山北顾其国而流涕为晏子所笑即此山也又白渊之齐道记曰黄邱北十里有鸑鷟岘下带长涧东北流经牛山山去此水八十余里号曰牛头水是齐景公所登而叹处葢言为山浊水耳

   峱山

○临淄南十五里齐风曰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闲兮即此山也汉书作嶩亦作(山夔)与峱通

   稷山

○临淄西南十三里隋志曰临淄有稷山齐记补曰山旧有后稷祠故名又齐宣王尝立孔子庙亦名孔父山也

   愚山 【桑钦云山东有愚公冢山北有愚公谷○按水经注时水西北径黄山东又北历愚山东有愚公冢时水又屈而径杜山北有愚公谷于氏割山东山北属下句失其读矣且此郦道元之言不关桑钦也○水经三国时人作非桑钦钦西汉末人班 地理志引钦说者七不言其有水经也自唐艺文志以水经为钦作后人多承其误惟此条以郦注属之桑钦尤堪诧异耳】

○临淄西二十里桑钦云山东有愚公冢山北有愚公谷按韩非子云桓公逐鹿入谷问一老父此何名愚公谷对曰臣畜牸牛生犊卖之而买驹少年谓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愚公谷后人因为立庙宋元丰闲祷澍有感封隐利侯南曰杜山与愚山连阜水经云时水屈而西南有杜山高士传齐宣王猎于杜山闾邱先生长老十三人相与劳王王赐父老不租父老皆谢先生独不拜复赐无徭役又不拜曰望得寿富贵于王王曰死生有命非寡人也仓廪备灾无以富先生大官无阙无以贵先生闾邱曰非也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赈乏以时臣得富矣令少敬长臣得贵矣山有白龙湾神祠宋政和赐额显贶

   商山 【崔琰述征赋云云即此山也寰宇记以为密州之铁山者非是○按太平寰宇记临淄县铁山引崔琰述征赋云涉淄水过相都(相都谓斟灌国故城在寿光县东)登铁山望齐密即此山又于安邱县铁山下别引崔琰述初赋序云琰闻比郑征君者名儒善训遂往造焉涉淄水历(木巳)焉过(木巳)都之津登铁山以望高密两赋题目不同而皆有铁山之名封演闻见记云汉末崔琰于高密从郑元学遇黄巾之乱泛海而南作述初赋则其为密州之铁山明矣((木巳)都之津谓安邱淳于城东北潍汶两川所会也)述征赋或别指临淄铁山而言然其文在相都之下亦于道里不合于氏以在青者为是在密者为非未详考也】

○临淄西三十里今隶高苑齐记补云南燕建平三年立冶逮今鼓铸不绝崔琰述征赋云涉淄水过相都登铁山望齐密即此山也寰宇记以为密州之铁山者非是

   孤山

○潍州西四十里有穴曰龙洞祷焉云出即雨宋封山神曰广灵侯又以孟子言伯夷避纣居此北海之滨因立庙封伯夷清惠侯叔齐仁惠侯崇宁大观碑刻存焉国朝至元十八年加封山神曰孚泽广灵侯伯夷昭义清惠公叔齐崇让仁惠公 【路史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远夷齐谥也此说恐未必然】 山东曰麓台俗传公孙宏读书处元和志以为宏墓

   陆山

○昌邑县南四十里潍水东岸汉封霍光为博陆侯食邑北海河东师古曰葢乡聚之名非县也此博陆聚之山耳故名陆山天宝六年敕改霍侯山南有岞山又南峡山皆濒潍水

   浮来山

○莒州西三十里春秋公及莒人盟于浮来即此也俗讹作浮丘山山半有莒子陵又东南马鬐山又东屋漏山浮来之北则洛山黄华水发源于此合浮来众水潴为莒之西湖湖西复有定林山山有定林寺亦名剎也

   焦原山

○莒州南四十里记云莒有焦原临百仞之溪人莫敢近莒勇士登焉庄子伯昏瞀人射临百仞之渊即此汉志谓之峥嵘谷俗曰青泥衖两峡峻立如衖故云

   雹山

○沂水县西北三十里寰宇记山出紫石英好者暎彻如雹故名亦作(山包)山今曰(山包)突固又东北螳蜋山与大小二鲁山相连有穴如门直入二十里真仙境也县西四十里有磨石岘长二十余里极险峻岘下即堂阜鲍叔解管仲囚处俗讹作惮阜

   高柘山

○沂水东北百里汉志灵门有高柘山浯水所出东入潍又名巨平山俗曰台头山

   望仙山

○沂水西南百里县中有望仙桥以为王乔飞舄之地未详 【按列仙传仙人王乔同姓名者有三人吹笙王子晋一名王乔在周飞舄王乔在叶县食肉芝王乔在益州北平山在齐地琅邪者无之俗附会耳】

   望仙山

○沂水西南百里县中有望仙桥以为王乔飞舄之地未详 【按列仙传仙人王乔同姓名者有三人吹笙王子晋一名王乔在周飞舄王乔在叶县食肉芝王乔在益州北平山在齐地琅邪者无之俗附会耳】

   龟蒙二山

○鲁颂閟宫曰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传曰龟蒙鲁国二山也龟山近鲁在今费县西北七十里后人指为蒙山者山顶宛如龟形名不虚得夫子龟山操曰余欲望鲁兮龟山蔽之韩退之拟曰龟之大兮祇以奄鲁则龟为鲁之大山明矣蒙山者在龟山东二山连属长八十里禹贡之蒙羽论语之东蒙此正蒙山也邢昺曰先王封颛臾为附庸之君使主祭蒙山蒙山在东故曰东蒙后人疑于东蒙之说遂误以龟山当蒙山蒙山为东蒙而隐没龟山之本名夫鲁人颂其本国之山川辞必审矣故今定蒙山为龟山东蒙为蒙山以复古焉 【帝王世纪少昊自穷桑都曲阜注谓穷桑在东蒙山属鲁地然未知果是否】 龟山下有古颛臾城山前玉虚宫唐仙人贾神翁所建有英烈昭济惠民王祠即颛臾也山西南十余里有漏泽泽有五穴春夏积水秋冬漏竭将漏之时先有声居人扈穴取鱼随种麦比水至麦已收矣 【费县廨有唐大中闲校书郎李潜漏泽赋并序石刻宋至和闲出于泥中今断裂为二在醉翁亭记碑傍醉翁碑者欧公同时人苏唐卿为费县宰篆记文刻石立于此并刻欧公往复手帖皆精】 蒙山前阳口村有玉皇庙相传老莱子故宅也阳口亦山名后魏费县理此高士传老莱子隐蒙山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楚王尝至其门其妻挟薪而至怪车马迹之多曰可食以酒肉者可加以鞭捶可授以官禄者可随以鈇钺先生受人官禄为人所制妾不能为人所制也夫妇遂相与逃去 【路史又云老莱子即老子邑于苦之赖赖乃莱也孔子至楚见老莱子时已二百余岁斑衣戏母侧所问答皆礼事知非二人未知是否】

   羽山

○地记旧在胊山县西北九十里今属沂州东南百二十里殛鲧山也前有羽潭一名羽池左传鲧化为黄能入于羽渊即此渊傍生细柳野兽不敢践郡国志又云锺离昧城南有羽泉亦殛鲧处其水恒清牛羊不饮

   艾山

○左传隐六年公会齐侯盟于艾杜注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在今沂州城西三十里与大小凤凰山相近官沟水自小沂分流经艾山西注山前灵镇侯庙山东汉厚邱县古城城西有酺神庙详见祠宇

   君山

○一名抱犊山峄州北六十里述征记曰承县君山有抱犊固壁立千仞去海三百里天气澄明宛然在目山上有池深纔数尺水旱不增减平田数顷昔有隐者王老抱一犊于上耕种后遇异人仙去故以名焉汉曰楼山魏号仙台其高九里周四十五里然今峄州城北三里别有仙坛山亦奇秀岂即仙台而误为君山所掩邪

   鲁卿山

○峄州东北七十里国语季文子相宣成二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鲁人思其遗惠为之立庙亦名季山俗作神峯山

   夹山

○峄州北七十里通典东海怀仁县有夹山春秋之夹谷也左传定十年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子相汉有祝其县禹贡别州以山川定经界秦汉以降建置虽不常亦不敢失山川之限焉按抱犊鲁卿诸山古图经皆属峄州今则并属沂州访之耆旧云李璮据齐以其姻亲胡某者知沂州实张威福峄州畏其逼尽割州东二十里外境与之逮今不改呜呼璮贼据弹丸之地为政不平如此固不足责职方氏因之岂蒙不知邪

   尼邱山

○滕州邹县东北六十里有坤灵洞宣圣庙其东颜母山水经谓之防山防墓崩即此有颜母庙南有昌平山夫子所生之乡又南马鞍山有孟母墓又南唐口山有孟子墓

   凫山

○邹县西南五十里閟宫曰保有凫峄遂荒徐宅传曰凫峄二山名也古有伏羲庙今云有伏羲墓按左传颛臾风姓伏羲之后实司太昊之祀邹鲁有庙是也伏羲都陈有墓非也今讹作爷娘山

   峄山

○邹县东南二十里京相璠曰峄山在邹县绎邑之所依山东西二十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石闲孔穴洞达相通有如数闲屋者俗谓之峄孔避乱入峄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永嘉之乱太尉郗鉴将乡曲千余家逃此今山南有大峄名郗公峄亦有古城遗迹史记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刻石颂德三代地理书曰始皇乘羊车登峄山刻石处名曰书门

   桃山 【御览云即华采山也○太平寰宇记作华菜山御览同】

○滕州南五十里御览云即华采山也又名义珠山山上有井不可窥窥者不盈岁辄死有鸟巢井上金喙黑色见则大水今讹作陶山谓有陶朱墓西微山谓有微子墓皆谬惟奚公山奚仲造车处上山轨辙犹存见地记云

   牟娄山

○密州安邱南二十里路史云古有巢氏治石楼山即牟娄也本牟夷国密之诸城有娄乡隋因置牟山县今讹作朦胧按字书云牟娄微视也义或缘此

   常山

○密州南二十里东坡雩泉记曰祷雨未尝不应葢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庙西南十余步有泉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名之曰雩泉宣和闲封山神灵济昭应王

   卢山

○密州东南四十五里东坡诗注卢敖秦博士避难此山遂得道有卢敖洞饮酒台圣灯岩障日峯三泉

   马耳山

○密州西南六十里东坡诗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北台谓超然台也】

   九仙山

○密州东南百二十里坡云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鴈荡所谓九仙今已压京东是也 【汉琅邪郡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岂以此得名邪】

   琅邪山

○密州东南百五十里齐景公放于琅邪即此吴越春秋越王句践徙琅邪立观台以望东海秦始皇廿八年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徙黔首三万户于台下立石颂德御览云碑有六百字可读台侧有四时祠台上有神泉人或污之即竭汉于此置琅邪县武帝亦尝登焉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丰泉县大业初复为琅邪唐省之今山下井邑遗迹犹存登山石道如故土人名曰御路

   大朱山

○胶州西南百二十里岸海名山也通典高密诸城县有古齐长城自大朱山起葢古齐长城起自齐西防门东逾泰山穆陵至大朱出海滨而绝非起自大朱也大朱山有石室晋永嘉中陈仲举隐此得道仙去旁有小朱山错水所出又东徐山方士徐福将童男女二千人会此入海采药不返又东白猊山风水所出 【错水风水俱东入海】

   大小二劳山 【又名劳盛山○顾氏曰寰宇记秦始皇至劳盛山望蓬莱后人因谓此山一名劳盛误也劳盛二山名劳即劳山盛即成山史记封禅书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汉书作盛山古字通用齐之东偏环以大海海岸之山莫大于劳成二山故始皇登之古人立言尚简南劳而北盛则尽乎齐东境矣】 【齐记云泰山自言高不如东海劳○元和郡县志引作太白自言高】

○即墨东南六十里岸海名山也又名劳盛山四极明科云轩皇一登劳盛山是也齐记云泰山自言高不如东海劳吴王夫差登之得灵宝度人经神仙传乐子长遇仙人授以巨胜赤散方曰蛇服此药化为龙人服此药老成童子长服之年百八十岁颜如少女登劳山仙去山高十五里周八十里此大劳也与小劳山华楼山 【疑即阴山】 鼎足相联大劳山有上清宫五代末华葢仙人识赵太祖于侧微宋人为建此宫近世有刘使臣者弃金符遯此山其徒建碧落宫

   阴山

○即墨东南八十里上有小池深不盈尺水旱不增减池傍有石人并石马蹄迹寰宇记云秦始皇至牢盛山望蓬莱立马此山遣石人驱牢山不动因立于此石人今海滨山上往往有之 【葢劳山之高以其登陟之难则名劳驱之不动又名牢也】

   不期山

○即墨东南四十里又名训虎山后汉童恢为不期令有虎食人恢槛获二虎训之曰王法杀人者死虎敢食人一虎垂头服罪一虎吼跃不服服者杀之跃者纵之三齐记云郑元教授此山草生如???一贝又韭?长尺余坚韧异常号康成书带余按劳山不期皆康成讲学之地文泽涵濡草木为之秀异千载之下???茅塞焉深可叹已

   天井山

○即墨东十余里上有一井极甘因号天井北二十余里平地三穴汤泉出焉若有风从西北来则汤极热不可入

   女姑山

○即墨西南三十里山北旧有基汉志不期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不期城西南有七神号曰女姑即此又东有中祠山亦九祠之一又天室山亦祠所并见寰宇记

   田横岛

○即墨东北百里横众五百人死此四面环海去岸二十五里可居千余处葢有竹岛塔沙福岛谷积车牛皆海中岛名然登州蓬莱阁西复有田横岛在岸不在水非是

  宁海山

   大昆嵛山

○州东南四十里嵎夷岸海名山也秀拔为羣山之冠仙经云姑余山麻姑于此修道上升余趾犹存因名姑余后世以姑余昆嵛声相类而讹为昆嵛然今东夷人止名昆嵛又有小昆嵛与之相连宋政和六年封仙姑虚妙真人重和元年赐号显异观元遗山续夷坚志昆嵛山石落村刘氏尝于海滨得百丈巨鱼取骨为梁构屋曰鲤堂堂前一槐荫蔽数亩忽梦女冠自称麻姑乞此树修庙刘漫许之后数日风雷大作昏晦如夜失槐所在相与求之麻姑庙中树已卧庙前矣山有东牟侯神祠又金大定闲关西王祖师访山前大姓于氏曰我前生修炼此山山有烟霞洞盍往登焉于氏以为我世居此未闻有洞相与登山求之果见洞口有烟霞字迹大为神异建祠纪石焉

   卢山

○州东二十里与大岘山东牟山相连北至海百里上有望海台岘山有东牟侯祠又东系马山始皇于此系马草生犹作系结之状俗云系马(石出)州西南六十里两攲山两峯攲侧相倚并见寰宇记

   文登山

○文登县东二里寰宇记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故名又东有鸺鹠山常有鸺鹠栖其上

   斥山

○文登东南六十里尔雅云东北之美有斥山之文皮焉葢以海滨广斥得名高门之族居此有千余家东齐于氏皆斥山望也钦之曾大父端叔府君自斥山徙昌阳大父君瑞府君其仲子也又自昌阳徙益都先考礼部公尝命钦考斥山于氏所出钦对曰按氏族略于氏本周武王子邘叔所封之国在河内邘城子孙以国为氏去邑为于后魏时有自东海随拓拔徙代改为万纽于孝文复为于氏又有淳于姜姓之后唐避宪宗嫌名亦为于氏此郑氏之说也然史记文王伐邘 【在野王县西北】 书大传正作于于葢古诸侯之国非始于邘叔也又夏相时于夷来宾子欲居九夷于夷其一也或即嵎夷之转或于国之裔有奔海滨而君长东夷者何其族之蕃而世之衍也斥山之于祖此为的先君颔之

   之罘山

○州西北五十里海滨史记秦始皇廿九年登之罘刊石纪功三十七年又自琅邪使徐福采药福言苦大鱼为患于是连舟下海登之罘射巨鱼郊祀志齐有八祠之罘为阳主山有阳主庙武帝太始三年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称万岁子虚赋又云射乎之罘其山入海中有垒石相传武帝造桥两石铭犹存山高九里周五十里西南至福山县长三十余里

   召石山 【不言去县里数寰宇记云在县东八十五里】【二齐略云始皇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处有神人召石下城阳一山石岌岌相随而行石去不驶神人鞭之见血今召石山石色皆赤○按艺文类聚引三齐略记曰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行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亦尔今于氏引此文城阳上失一海字语意不明又按寰宇记作下城阳一十三石遣东下岌岌相随如行状城阳山石岂有定数恐亦误也】

○文登之东三齐略云始皇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处有神人召石下城阳一山石岌岌相随而行石去不驶神人鞭之见血今召石山石色皆赤伏琛齐记曰始皇造桥观日海神为之驱石竖柱始皇感其惠求与相见神曰我丑莫图我形当与帝会始皇从桥入海四十里与神相见左右有巧者潜以足画神形神怒曰帝负约可速去始皇转马前脚纔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今验成山东入海道水中有竖石往往相望似桥柱之状又有柱石二乍出乍没琛云始皇渡海立此石标之以为记山下有海神庙望海台始皇庙

   成山

○文登东北百五十里古不夜城侧汉志亦作盛山主祠日盛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阳以迎日出武帝太始三年幸东海作朱鴈之歌礼日此山还而下恤鳏寡今按召石与成山相近因始皇会海神故后世遂呼成山曰神山山斗入海旁多椒岛海艘经此失风多覆海道极险处也

   铁官山

○文登西百四十里去牟平城百里汉置铁官冶铸遗迹尚存

   五垒山

○交登南五十里南北成行入海如垒又南石门山两石耸立如门今按文登正南有铁查山东连斥山甚奇秀图经弗载岂古与斥山为一或即五垒石门之异称欤

   白鹿山

○文登北四十里唐神龙三年刺史毕元恺于此获白鹿进之故名又东北海边有鸡鸣岛北海中有海牛岛郡国志云海牛无角长丈余紫色足似龟尾若鲇鱼性捷疾见人则飞赴水皮堪弓鞬脂可然灯与海驴岛相近海驴常以八九月上岛产乳其皮水不能润可以御雨并见寰宇记海驴皮今有获之者浅毛灰白作鲈鱼斑又有海狸亦上牛岛产乳见齐记

   昌山

○文登西南四十里有巨神岛龙祠昌水出此山因氏焉南合黑水北纳昌阳汤通名昌水西南过莱阳会五龙水南入于海昌阳汤极清温在文登西七里名如意汤图记文登有温泉七所此为最

  般阳山

   九目山

○登州东南七十里齐记云山有九窍故名北二十里有龙山又北羽山之罘水所出东北流合石门水入海寰宇记亦谓此为殛鲧之山非也东海既有羽山鲧庙矣此偶同名耳又有朱高密神隐邱历堂等山图志弗载不可备述

   沙门岛〔海市附〕

○登州北海中九十里上置巡检司海艘南来转帆入渤海者皆望此岛以为表志其相联属则有鼍矶岛牵牛岛大竹岛小竹岛历历海中苍秀如画海市现灭常在五岛之上海市之名始见江邻几杂志东坡诗序或谓类南海蜃楼蛟蜃嘘气所成殆不然钦尝至登州海上访之葢海市常以春夏晴和之时杲日初升东风微作云脚齐敷于海岛之上海市必现现则山林城阙楼观旌幢毡车驼马衣冠人物凡世闲所有象类万殊或小或大或蹔或久或变现终日或际海皆满其为灵怪赫奕岂蜃楼可拟哉葢沧溟与元气呼吸神龙变化浩不可测如佛经所谓龙王能兴种种雷电云雨居于本宫不动不摇山海幽深容有此理钦以中秋后至海滨大已微寒知州事李述之诗人也亦相与祷于广德王之祠越二日忽报云今晨风色云气海市当现同登宾日楼候之日初出大竹岛上横一巨艘长余百寻述之指以示余余曰此海舟耳述之曰谛观之何故不动须臾前后曳数旗剑戟纷纭忽不见惟有空舟渐变如长廊而灭述之曰风稍急而寒不然现未巳也呜呼神哉然则史汉所称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望之如云未能至者殆此类耳且秦汉入海方士仅能往来于矶岛之闲偶见此异慕之为仙亦不为过非若今人航海远泛黑水洋外或飘荡岁月而后返果有蓬莱仙山何不闻也斯言足破千古之惑矣

   金山 【黄银坑○按山海经注黄银出蜀中与金无异但上石则色白新唐书地理志昌阳县东百四十里有黄银坑贞观初得之房杜列传帝尝赐元龄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见公泫然流泪曰世传黄银鬼神畏之更取金带遣元龄送其家是黄银乃银之别种非黄金也以金为通名则可耳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五年闰月令益都漏籍户四千淘金登州栖霞县每户输金岁四钱此于氏所谓岁定金额者也】

○亦名岠嵎山栖霞县东北二十里以产金得名即地记莱阳县之黄银坑也隋开皇十八年牟州刺史辛公义于此坑冶铸得黄银献之山寺有隋碑淘金者所祖然隋唐以来皆守土官采以充贡为数不多未见其害今则编户置官岁定金额有增无减三时沙汰仅得分毫名曰淘金实则买金铸纳户渐逃亡官复侵剥大约金户一家之赋当他户三倍之多而户不胜其苦矣又指以金苗凿地人家居宅坟垄皆所不免而民不胜扰矣其害视鹾灶有加夫宏羊之罪良史已书辛公义作俑此毒可无诛乎故论及之土俗讹传隋开皇中岠嵎山出黄金九屋俗儒便纪之于石为可笑也

   艾山

○栖霞西北三十里山前温泉可浴按栖霞县本以山得名曰百涧北曲方岭唐山灵峯覆甑积金芝阳公山棊山磁山峆(山卢)山【峆(山卢)在福山县南】 不能具述大抵环县皆山耳宋李常云吾州有重岩迭嶂不可名状信然

   莱山

○黄县西南五十里封禅书云齐八祠莱山为月主山有月主真君祠一云莱阴山多仙圣所居

   蹲狗山

○黄县西南三十里上有石如狗蹲伏氏云山

极灵刘宠微时途经此石犬吠之后为太尉俗名狗儿山

   芦山

○黄县南四十里山下有真君宫金县尹陈公碑云芦童子晋时人九岁居此山食茯苓升仙唐封冲禧真君

   三山

○莱州北二十里汉志秦祠八神四曰阴主祠三山寰宇记云在掖县北海之南岸颜监谓即三神山者非也汉志曰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则三神乃蓬莱方丈瀛洲之总称岂海岸之三山也详见海市论

   浮游岛

○莱州北海中望若浮游然俗讹曰芙蓉

   福禄山

○莱州西五里出温石可为器又有金山马鞍优游雄山土山君山皆县境内

   万里沙 【洼樽○太平寰宇记作污樽音义与洼同】

○莱州北三十里夹万岁水两岸沙长三百里路史云云阳氏阳帝处于沙掖有万里沙祠秦皇汉武皆祷于此又北十余里临海有盏石方圆五步上有洼樽古老相传始皇凿此盛酒以祭百神

   大基山

○莱州东十里金明昌闲刘国枢记云大基山道士谷后魏郑文公修道之地流泉花竹地占高敞略无纤尘郡之甲胜

   七子山

○莱阳县东南九十里山有八峯大峯居中余若子然故曰七子

   五龙山 【西有荆山寰宇记作韮山尔雅蒮山韮者是也○按寰宇记韮山多蒮菜尔雅云蒮山韮也今于氏不言山多蒮菜而但引尔雅释草之文非寰宇记本义矣 【蒮音育本或作蒮传写之讹】 】

○莱阳南二十里四水自西北昌水自东北皆南流至山前五水相合名曰五龙南入于海山因名焉西有荆山寰宇记作韮山尔雅蒮山韮者是也

   高丽山

○莱阳西南九十里司马懿征辽东置戍于此以高丽为名俗讹作嵳峩山

   火山

○莱阳北三十里山多赤石故以火名已上并见寰宇记又有仓山林寺福阜三山 【林寺福阜淘金之地】 又有狮子峯俗传金人诗俚甚今不取

   大豁山

○胶水县西北二十里伏琛云卢乡城东南有豁口曰大豁山北又有小豁山

   嵖岈山

○胶水北三十里寰宇记云山形嵖岈故名北与蹲狗山相接天柱大泽皆一带山也

   明堂山

○胶水东北四十余里齐记云卢乡城东三十里有明堂山与巨青山连出乌头天雄又云药石水出此合石渎水北入于海

   墨山

○胶水东北六十里石色如墨故名水出兹山亦名墨水

   金泉山

○胶水东南四十里记云出桔梗防风

   凤喙山

○招远县北三十里本名牛心至元六年陈节斋按部过之以其名俚故易之有诗石刻在县治县北五里有汤泉阜泉出阜南极热东流合冷泉入池始可浴凤喙山东有山中空俗曰虚空山又有齐山望见亦皆鄙俚自图经散逸齐地山川例蒙俗恶之称惟密州境内一山一水名存古雅葢得坡仙手涤凡陋千载有光信贤人之泽远矣

   梓桐山

○般阳府城东十余里后有石垒圜洞古老相传鬼谷子隐居名鬼谷洞 【典略鬼谷弟子苏秦张仪辈五百余人鬼谷为作窟深二丈曰有能在窟中说使泣者则能分人主之地矣秦下说之鬼谷泣下即此洞】 亦有郑康成庙金末毁于兵乙卯岁淄川令张孚重修渑水燕谈云处士王樵隐此山详见人物论梓桐东曰吉磨山出磨石有石碌井

   原山

○府东南七十里地志云原山淄水所出今名岳阳山淄出其阴汶出其阳非止一水也山亦跨淄川益都两县界云

   甲山 【水经注萌水出般阳西南甲山东北入泷水○泷今本作陇朱谋土?韦笺云疑当作泷水有笼双二音按水经注近世绝少善本于氏所见葢与今本不同第二卷笼水条下放此】

○府西南三十里水经注萌水出般阳西南甲山东北入泷水今讹作夹谷山谓是齐鲁会盟之地非也当从水经

   黉山

○府北十里三齐略云郑元刊注诗书栖迟此山上有古井独生细草叶似薤俗谓郑公书带即今黉堂岭与长白山相连元遗山济南行记谓因范文正公学舍在焉故谓之黉堂葢未见古图经耳

   长白山

○长山县南三十里太平御览云长白山者因此山云雨长白故名之西南又有大湖山二山并有石室败漆船上有记皆谓尧时物元和志云于陵城西长白山高二千九百丈周六十里昔陈仲子夫妻隐此山阿有醴泉寺相传志公卓锡之地宋范文正公读书寺中日惟一粥偶见窖银覆之而不取后为西帅僧人求为修寺公使发之取窖中银适周于用此与还术者子白银相类世或未之闻也上下二书堂在黉堂岭会仙峯下皆宋代所建遗迹尚存今即寺内有范公祠旧说公母嫁齐居秋口公读书此山相去百里往来省亲劬甚后知青州悲思不自胜秋口在今颜神镇土人亦名其处为范公书堂按南岱东沂 【小泰山】 之外沂之蒙山密之九仙即墨之大小劳宁海之姑余般阳之长白皆三齐高大名山也余不得并列

  济南山

   历山

○府南五里一名舜耕山古有舜祠曾南丰齐二堂记云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仕器于寿邱就时于负夏郑康成释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负夏在卫地皇甫谧释寿邱在鲁东门之北河滨在济阴定陶西南陶邱亭是也以余考之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孟子又谓舜东夷之人二家所释雷泽河滨寿邱负夏皆在鲁卫之闲东方之地历山不宜独在河东在齐者是也世因河东雷首山一号历山沩水所出舜娶尧女所居迁就附益谓历山为雷首之别号不考其实由是言之则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或者不此之论乃备载陆鲁望象耕鸟耘之辩可见其赘 【龟蒙曰世谓舜田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非也葢耕者行端而履深似象步耘者举疾而畏晚如鸟喙】 通典云山有太甲冢未详历山南属泰山东连琅邪崇冈迭嶂脊脉不断钦尝有诗云济南山水天下无靖云晓日开画图羣山尾岱东走 【音奏】 海鹊华落星青照湖此济南山势也

   庙山

○府城东南十里三齐记云因舜庙得名遗山济南行记作妙山非是

   函山

○府南二十里按酉阳杂俎云齐郡函山有鸟名王母使者汉武登此山得玉函帝下山玉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鸟常守之因号函山有九十谷又名卧佛山

   奎山

○府城西南十五里三齐记奎山公神似猪头戴珠冠殷时有道士隐此野火四发道士祈天即雨今人遇旱烧山祷雨多应又北有匡山世传太白读书于此又北曰粟山曰药山山出阳起石极佳故名

   华不注山 【左传从齐师至于靡笄之下则此山亦名靡笄○顾氏曰齐乘华不注亦名靡笄山非也左传云从齐师于莘云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云癸酉师陈于鞍曰逐之三周华不注曰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其文自有次第鞍在华不注之西而靡笄又在其西可知金史长清县有劘笄山○又按史记晋世家晋伐齐战靡下徐广曰靡一作历故或以历山为即靡笄山要之非华不注之异名也】

○府东北十五里左传成公二年鲁季孙行父帅师会晋郄克及齐顷公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又云从齐师至于靡笄之下逢丑父与公易位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则此山亦名靡笄 【靡与摩同】 地记又名金舆道元谓单椒秀泽不连邱陵以自高虎牙杰立孤峯特拔以剌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信然山前道院中有石刻太白诸贤诗院前即华泉水与小清合流

   鹊山

○府北二十里王绘太白诗注云扁鹊炼丹于此俗又谓每岁七八月乌鹊翔集故名按扁鹊卢人近在今长清县地炼丹此山者是 【古有鹊山院见陈后山诗】

   黄山

○府西南六十里山周如城岱阴诸谷之水奔流至山西汇为池围数亩不溢而伏山即渴马崖也伏流至府城之西而出即趵突泉也

   西龙洞山

○府南六十里道元云苻秦时有竺僧朗事佛图澄硕学渊通与隐士张巨和居此因号朗公谷今有朗公寺亦三齐名剎历代有碑谷有琨瑞溪水过玉符山又名玉水至祝阿入济今溪水东西分流山中人云西发趵突东发百脉验之信然谓径入济者误也龙洞西南有方山 【长清县界】 疑即水经之玉符山又西隔马山 【长清东南】 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壍防门而守之广里齐师惧夜遁夙沙卫连大车以塞隧而殿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子姑先乎乃代之殿卫怨二子遂杀马于隘以塞道欲使晋师得之即此后人呼为隔马山山东北曰神林有隔马神君祠祠南有一潭清澈见毫发岁旱邑人祈圣水祷雨辄应唐宋碑刻存焉又南青崖山金乱严侯率义兵堡此 【皆古齐山今属泰安】

   东龙洞山 【宋封灵虚公○按宋元丰二年封龙洞神为顺应侯敕牒碑今尚存岂元丰后又加封公号与】

○府东南三十里山如重甗 【音言甑也尔雅重甗隒此山类之】 西洞透深一里许秉火可入东洞在万仞绝壁之上洞口釜鬲尚存烟火之迹如墨葢昔人避兵引絙以上中必有泉不知其深几许耳有翠屏岩独秀峯三秀峯峯侧龙祠郡邑祷雨极应宋封灵虚公九域志又云禹登山谓禹治水尝登

   龙盘山

○章邱县南二十八里齐记云周初有神龙潜此山遂名有神迹祠姜嫄所履伏琛云宋济南太守萧承之立祠山上其妻亦学履而产齐帝按姜嫄炎帝后有骀氏之女高辛世妃后稷母也骀舜封稷作邰元和志邰在京兆武功县路史骀在费县南远者去此数千里近亦五百余里姜嫄未嫁不应至此既嫁则高辛都亳河南偃师地岂在齐乎伏琛之论尤觉诞妄

   乐盘山

○章邱南二十七里齐记云下有乐盘城即平陵王与章邱侯饯送之地

   东陵山

○章邱南二十八里龙盘山相连寰宇记云盗跖死处山南有盗跖冢

   危山

○章邱东北五里寰宇记云汉文帝十六年封齐悼惠王子为齐孝王景帝三年孝王与吴楚通谋自杀葬于此墓在山椒

   女郎山

○章邱东南七里又号小田山齐记云章亥有三女溺死葬此有三阳洞俗云有子张墓即章女冢所谓章邱者耳

   鸡山

○章邱西南四十里齐记云有神鸡晨鸣于此候之获一石洁白如玉因以名焉巨合水出此山下俗名双女泉

   湖山

○章邱正南五十里明秀乡相传古有仙翁仙婆修道此山皆得寿考今有公婆庙遇旱祷雨即应

   亭山 【桀死处○按尚书正义曰周书序有巢伯来朝郑元云南方之国桀之所奔葢彼国也以其国在南故称南耳是则桀奔巢国加南字以别于北方之巢(有巢氏都或云在琅邪或云在隰州)其不在齐地明矣于氏多附会此尤其显然者】

○章邱西南六十里桀死处汤放桀于南巢书传皆谓今庐江巢县独尸子云放之历山岂古有巢氏治琅邪之石娄山齐地亦有南巢邪又桀死后其子淳维妻其众妾遁于北野随畜转徙号曰荤育若桀死南方其子岂能北遁自齐奔漠则易矣隋唐有亭山县见古迹

   哑妇山

○邹平县西十三里俗呼哑妇山谓夫子去齐道此山妇人阳瘖以灭迹葢因孔子去鲁之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而附会此名直野语耳

   大山

○无棣县东北八十里

   小山

○无棣西北一百二十里二山图经弗载然滨棣濒海广斥无高峻之山故志

   平原岭

○德州东南七十里有望远台寿公庵岭上鹿角关

齐乘卷之二

益都于钦思容纂

钱唐周嘉猷两塍校

 山川〔二〕  

  益都水

   潍水 【折泉水入焉○汉书地理志王子侯表并作折泉水经注及太平寰宇记作析泉第四卷折泉城放此】 【汉志潍或作淮故俗亦名淮河○顾氏曰潍水土人名为淮河齐乘诸城志云云并误(诸城志谓水从怀根出故以音同呼为淮河)愚按古人省文潍字或作维或作淮总一字也汉书或作淮者从水从鸟佳之佳即潍字而省其中系耳今呼为淮则竟为江淮之淮从水从佳人之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地理志琅邪郡朱虚下箕下作维灵门下横下折泉下作淮序文引禹贡惟甾其道又作惟一卷之中异文三见其旁并从鸟隹之隹则一尔】

○水经云出琅邪箕县潍山许慎吕忱云箕屋山淮南子云覆舟山广异名耳实一山也 【今清风山】 在莒州莒县北百里汉箕侯国地东北流径仲固山折泉水入焉折泉出松山汉有折泉县又东北径密州城西折而北涓水合扶淇水入焉涓水出马耳山扶淇出常山并见水经今名孛齐河又北卢水入焉卢一名久台 【音怡】 水出卢山汉横县之故山也 【道元谓卢水侧有不灰木野火烧死炭不灭】 又东北至巴山密水入焉密又名百尺有二源一出障日山东坡所谓小峨嵋者一出五弩山 【今作卤山】 又东北浯水入焉浯出高柘山 【高柘山今名台头浯水今名南清河】 东北纳荆水 【三齐记昔人堰浯入荆溉稻田万顷】 荆水出荆山径平昌故城台下合雹泉入浯 【道元谓潍水过平昌台下有井与荆水通有龙出入其中土人谓其城曰城阳城台曰城阳台雹泉者泉涌如雹有龙祠宋封灵霈侯疑即古龙井】 又北径龙且冢 【冢在潍水东岸五里】 淮阴囊沙处也道元谓高密碑产山西古人堰潍水以溉田散流入夷安潭亦此地 【今高密西有古堤南起岑冢北亘蔡冢长三十余里谓是岑彭与蔡伯喈冢非也正古堰遗迹土人名曰赵贞女防夷安潭今名都泺古奚养泽也】 又北径城阴故城西又北至安邱东北古淳于城侧汶水入焉又东北过昌邑又东北入于海 【汉志潍或作淮故俗亦名淮河】

   淄水

○书传曰出泰山郡莱芜县原山之阴东至博昌入海按地志水黑为淄 【元和志云俗传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流皆黑故谓之淄水也】 出今益都县颜神镇东南二十五里岳阳山东麓地名泉河古莱芜地岳阳即原山也东北流径莱芜谷又北径马陵俗名长峪道 【按此即晋郄克追齐至马陉贾逵曰一作马陵俗以为庞涓之马陵非是】 出峪东流圣水入焉圣水出家桑谷又曰神泉列仙传鹿皮公所饮者见水经又东北径牛山折而北天齐渊水入焉又北渐 【平声】 临淄东城又东北径安平故城北又东北径乐安县东古广饶地又北入巨淀 【今清水泊】 又北出注马车渎 【今高家港】 合时水入海淄多伏流俗谓上下有十八漏按通志略曰杜预谓淄入汶班固谓淄入济桑钦谓淄入海考其形势当以杜为正岂其然乎诸说惟桑氏为有据不特此耳宜其以水名家也

   时水 【道元曰时水出齐城西南二十五里○近刻水经注作西南北二十五里(衍北字)戴东原订本作西北误】 【石羊堰○今水经注本作石洋】

○通志略曰一名耏襄三年齐晋盟于耏是也其源岐浅多涸竭又名干时庄九年公与齐侯战于干时是也道元曰时水出齐城西南廿五里平地出泉即如水也水色黑又名黑水今按时水之原南近淄水详其地形水脉葢伏淄所发土人名曰乌河西北径黄山又北径愚山又屈而径杜山澅水入焉澅出临淄西南十八里所谓澅中孟子去齐三宿出画故又名宿留水俗谓之泥河又北径临淄城北系水入焉系出临淄城西申门即申池水也门侧小阜曰包山俗又名包河并城北流分为二俱入时一支径梧台前西入者口系水一支远至博兴东南李监桥入者曰渑水详见渑水条时水又北至般阳新城县东南索镇口下可通舟檝又北至博兴南地名湾头泺水会焉 【泺即小清河】 又东径利县故城 【在乐安西】 又东径乐安县北又东北由马车渎入海水经谓时水自西安城南石羊堰分为二支津西北合黄山之德会水黄阜之南五里泉至梁邹入济旱则涸竭此干时也今不通矣钦尝自济南护先妣丧山小清泛舟东下至博兴泝时水南上至索镇而登陆去益都仅九十里耳益都众水惟此通舟未尝浅涸焉

   渑水

○水经注渑水出临淄县北世谓之汉溱水径博兴县南贝邱齐侯田见公子彭生处又西北入时水昔晋侯与齐侯宴曰有酒如渑指喻此水也即今临淄西门申池水北流者势极屈曲俗称九里十八湾过梧台北小泥河入焉泥河出梧台下又北至博兴李监桥入时水此正渑水也鲁仲连谓田单黄金横带骋乎淄渑之间此水与淄东西并流临淄介其闲故齐侯有洒之喻田单驰骋之地淮南子谓淄渑合流易牙尝而别之者皆指此水也古谚谓瘦马不渡渑南燕李宣谓渑水不冰良由逼带京城者乃浊水耳详见浊水条

   巨洋水 【王韶以为巨蔑○当作王韶之】

○水经云出朱虚县东泰山国语谓之具水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以为巨蔑或曰胊弥或曰沬实一水也今谓之洱河出沂山西麓即东泰山也东北流至临胊县东南熏冶泉入焉熏冶出县南西溪又北沙河出东阜下北来入焉又北至临胊城东径覆釜山又北径委粟山 【水经云孤阜秀出形如委粟今名粟山】 又东北石沟水 【石沟水水经名北洋○按水经注以石沟为汉志之洋水无北洋之名道元谓巨洋又东北洋水注之自以东北二字相属为文非云北洋也于氏葢缘此致误耳】 入焉石沟出逢山东北石涧中 【山即石膏山麓三成】 水经名北洋葢因巨洋在南也又东北龙冈水出临胊东北窑山东来入焉又北过益都府城东北建德水合南阳水入焉建德水出府南七里涧俗名七里河水东犹有建德村 【道元云建德出逢山邳泉出平地今按平地之邳泉在建德水源之东北入建德非入巨洋也】 南阳水见后条又东北康浪水入焉道元云康浪出剧县西南山?其山西流入巨洋即今香山南狗王河 【三齐略曰康浪水在齐城西南十五里康衢侧寗戚扣牛角歌于此今临淄西南泥河澅水皆微细且歌云中有鲤鱼长尺半此水岂足当之寰宇记又谓康浪水在淄州皆不可信当从水经云】 又北径巨昧店耿弇追张步处又东北径辟闾浑墓俗名钓鱼台又东北径故益县城古别出一支为百尺沟 【道元谓西北入巨淀者此沟也今废】 又北径寿光县东北水经云旧有孔子问经石室即苍颉墓也尧水 【尧水一名蕤又名青○按水经注尧水即蕤水北径山?其山东俗亦名之为青水矣青水馆本据永乐大典作青山则是山?其山之异名非尧水之别号矣】 入焉尧一名蕤又名青出府东南七十里角崩山又东北由黑冢泊入海 【黑冢泊述征记谓之乌常泛齐人名湖为泛冢即秦皇望海台也】 余按汉志石膏山洋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淀即此水也但因北洋而误其源因支津别出而误云入巨淀曾肇南洋桥记乃以洋为南阳非也洋为齐之大川故以巨名道元所谓羣书盛言孟坚不应舍大而志小

   南阳水

○水经注长沙水出逢山北阜世谓之阳水北注浊水通名为阳而有南阳北阳之论 【又云逢山即石膏山麓三成壁立直上】 余按南阳水出府城西南二十五里石膏山即逢山之西麓也东北径广县故城西又东北石井水 【石井水出劈头山北流注井积石高深瀑布而下故曰石井郎今之瀑水涧也○按石井水有二源其东源出李堡峪在劈头山之阳峪南山俗名李僊山或云醴泉之讹也李僊山西阜之西为黄峪西源所发也两峪皆有石井窟穴深透村人略加椎凿以通繘瓶而西源特盛当夏秋霖潦之时水溢出井西北流径故广县城东为瀑水涧古名石井水者目其源也自水经注误以积石瀑布为井于氏因之非穴地出水之义矣】 注之水出劈头山北流注井积石高深瀑布而下故曰石井亦谓之石子涧即今之瀑水涧也时有通塞南阳水又北而东贯益都南北两城闲西径表海亭东径故城阳王庙基古人自庙东堨断使北注浊水今复东流十五里合建德水入巨洋

   北阳水

○汉志曰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淀水经谓之北阳亦谓之渑水出府城西南三十里九回山 【俗名九扈】 古广县为山也东北径五龙口又北径广固废城行于绝涧之底水激而岸峻古谚谓瘦马不渡李宣谓逼带京城皆指此也又北径尧山东至东阳城北又东北径石槽城又东北径臧台又北至乐安东北獾河口合女水 【女水后条】 又东北入巨淀○曾肇南洋桥记曰俗呼洋水有二曰南洋河今桥所在是也曰北洋河距城北二里者是也北洋传记无文今出九回山入淄水 【此水不入淄】 在齐记谓之渑水道元则曰羣书盛言洋水出临胊阳水导源广县两县虽邻川土不同于事疑焉然则洋分南北当后魏时已不能知况后世哉今辨之曰羣书盛言出临胊者此巨洋也汉志失其源委耳南阳自为长沙水北阳自为浊水导源广县者是也曾氏乃因汉志石膏山之洋水而以阳为洋误矣葢石膏山与逢山连麓长沙水 【即南阳水】 出其西石沟水 【即北洋水】 出其东洋水自出临胊沂山汉志读如详与蜀之洋州同音故水经称洋水则有巨洋北洋称阳水则有南阳北阳称南洋者无之俗所误矣四水虽以音同致疑源流可考惜乎曾氏之不察也

   天齐渊

○汉志曰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秦祠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居临淄南郊山下五泉并出南郊山即牛山也按此渊在临淄东南八里淄水之东女水之西平地出泉广可半亩士人名曰龙池西南流入淄水牛山在淄水南遥以为志耳苏林注曰当天中央齐也颜监曰谓其众神异如天之腹齐齐记补引晏子曰吾闻江深五里海深十里此渊与天齐渊中浮出瓦有天齐字魏永平中水溃出木五北齐天保中又出木四皆五采类松柏而香构亭水上临淄俗上已祓禊于此有神祠曰休应之庙余按六书故齐本作□亦作□象禾谷之秀齐也引之为整齐齐一又为国名借为人之腹齐庄子达生篇曰与齐俱入与汨俱出齐者水之旋纹今人谓之旋窠状类腹齐岂渊泉并出旋流如齐以其祠天称曰天齐邪抑天然渊水犹曰齐之天渊云耳 【抑天然渊水犹曰齐之天渊云耳○按此条及沿革下并引汉志曰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若云齐之天渊则是以国名水非以水名国矣此可见著书不自抵牾之难也】 且临淄非天地之中何谓天之腹齐深与天齐尤觉诞妄

   女水

○水经云出东安平县蛇头山又名鼎足山 【出蛇头山又名鼎足山○元和郡县志作鼎定山或传写之误】 今临淄东南十五里俗呼二王冢者因山两坟谓是桓公与其女之冢水出冢侧因以名焉然此水通塞不常出则径石槽城东北入北阳水水经云女水至安平城南伏流十五里然后更注阳水今石槽城 【古安平】 东北平地出泉俗名马台河至乐安东北獾河口合北阳水入巨淀土人云此即二王冢水伏流者未知是否齐记补引黄石公记云东海龙女隐于此石室尚存将还作此水甚有神焉化隆则水生政薄则津竭述征记亦有此说恐未必然通鉴作汝水 【通鉴作汝水○按女水无汝名通鉴文误辨见胡身之注】 南燕汝水竭即此水也

   汶水

○水经出朱虚县小泰山今沂山绝顶穆妃陵侧有瀑布泉悬百丈崖而下即汶水也东流循凤凰岭折而北径大岘山阴岘水入焉 【穆陵关北之水】 又北径蒋峪口有水出峪中西来入焉 【水经有峿山水以为汶源疑即此水】 又北径龟山阴 【山形如龟临水】 乃折而东径柴阜 【水经注阜南管宁冢阜北邴原冢】 【折而东径柴阜水经注阜南管宁冢阜北邴原冢○据水经注当云柴阜西南有管宁冢东有邴原冢】 又东北径安邱南牟山 【水经注山西孙嵩冢】 又东北径安邱城西又东北入于潍 【水经注古淳于县潍汶交会处是也】 颜监曰前言汶水出莱芜入济今此又言出朱虚入潍将桑钦所说有异或者有二汶乎余按入济之汶见禹贡论语之汶上书传谓之北汶即今大清河 【入济之汶见禹贡书传谓之北汶即今大清河○此未尽然辨见大清河条下】 入潍之汶见汉书入沂之汶见水经 【入沂之汶见水经○汶非径入沂此误读水经注也见沂水条下】 齐有三汶清河为大 【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汶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皆源别流同又在三汶之外】

   丹水

○竹书云尧放丹朱于丹水朱虚县有丹山一名凡山黄帝所禅又名尧山下带长阪曰破车岘东西二丹水出焉记谓丹朱弄兵之所今按西丹出丹山在临胊县东北三十里东丹出方山在丹山东北 【寰宇记丹山角崩方山远望正方 【寰宇记丹山角崩方山远望正方○按寰宇记引晏谟齐记云剧城东南有方山远望正方无丹山角崩之文】 】 二水皆北流至昌乐废城西北乃相合通名为丹河北入于海 【寰宇记丹水入昌乐县界引以溉田今按齐地众水可引溉者极多古人陂渠遗迹犹有存者自金人入中原民俗偷惰为政者何虑及此然则史令所讥岂特西门豹也哉】

   白狼水

○水经注出丹山径北海郡城东入别画湖亦曰朕怀湖东北入海余按白狼有二源一出丹山 【隋志作白狼山】 一出北海县南小王庄平地泉涌如轮上源合此始大径潍州东门外古有石梁金泰和间僧普济所修遗迹尚存又东北过寒亭合溉水入湖由湖入海溉水出塔山 【寰宇记云山形如塔又名溉源山】 即今东虞河以州西有西虞河故此云东西虞出黄山又有朱流河出方山七里河出蒙姑出三水皆在州西北流入海

   巨淀马车渎

○汉志曰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定又曰马车渎首受巨定东北至琅槐入海定作淀水泽名县因氏焉即今乐安东北清水泊也北出为马车渎今高家港也淄水浊水入巨淀时水入马车渎同归于海南洋桥记乃以巨定为巨洱河今巨洱自寿光东北入黑冢泊巨淀马车在寿光西北相去六十余里不合汉书首受巨定之文浊水亦无入巨洱之理曾子开误矣 【沟洫志东海引巨定溉田巨定泽名东海无此泽寰宇记胶水南定渚渠即汉武所耕处非东海地】

   胶水

○水经云出黔陬胶山今胶州胶西县西南铁橛山也北径密州东北卤山古名五弩山卤水入焉 【寰宇记胶水出密州诸城县东山?卷山或亦日胶水出卤山皆非是】 又北径高密县东北入都泺都泺者水经谓之夷安潭秦地图谓之剧清池即古貕养泽也张奴水出高密东阜下亦注此泽自泽北出注新河 【张奴水一名墨水水侧有张奴店】 由河北入于海其东北入海者胶水之故道差浅而新河为经流新河者至元初莱人姚演建言首起胶西县东陈村海口自东南趍西北凿陆地数百里欲通漕直固海口 【直固海口○郎直沽已见释音】 数年而罢余尝乘传过之询土人云此河为海沙所壅又水潦积淤终不能通徒残人耳演真郑国之罪人也

   姑尤水

○左传昭二十年姑尤以西注齐东界姑水尤水皆在城阳郡东南入海今按沽水有二曰大沽河出黄县南蹲狗山 【俗名狗儿山】 曰小沽河出莱州南马鞍山二水俱南流径胶水县东南朱毛城东 【朱毛即古即墨城】 乃相合通名为沽河至胶州东南入海沽水起北海至南海行三百余里绝齐东界故曰姑尤以西尤即小沽河耳

   沂水

○郑康成云沂水出沂山水经云出葢县艾山 【寰宇记艾山一名临乐山在新泰县东北三十里】 道元则曰沂有二源一出祚泉山一出鱼穷山 【道元曰沂有二源一出祚泉山一出鱼穷山○按水经注云沂水有二源南源所导世谓之柞泉北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俱东南流合成一川则柞与鱼穷皆泉名非山也柞书作祚亦误】 余按今蒙阴县东北地名南河川小阜之下有曰狗泉 【泉傍神祠塑黑狗不知何据疑此则临乐山也】 此沂源也东南径马头固山有泉东流与之合北望沂山五十里殊无别源据周礼沂山因沂水得名康成又齐之大儒不应有误疑沂山水源古流今竭耳沂水过马头固南流径葢县故城又南至沂水县城西又南至河阳村桑泉水西来入焉道元云桑泉出五女山南流纳堂阜水即今蒙阴东北惮阜大小二河也又南合蒙阴水通名为汶河东注沂 【水经桑泉亦称汶故今云】 【桑泉水出五女山南流纳堂阜水又南合蒙阴水通名为汶河东注沂○按水经注桑泉水又东南与山?叟崮水合水有二源双会东导一川俗谓之汶水也东径蒙阴县注桑泉水是郦注云俗名汶水者乃山?叟崮水入于桑泉桑泉自入沂水今于氏以桑泉水为汶故前汶水条下云入沂之汶见水经误矣】 沂水又南径诸葛城又南径王祥墓孝感水入焉其水出墓西戚沟湖剖冰跃鲤之地又南至沂州城东小沂水西来入焉小沂出蒙山西东过费县神山纳祊水祊出县南关阳川至沂州西又分为涑水凁自州城西小沂自城北俱入沂宋庆历闲沂州修城碑云大小二沂环流外转而小沂尤湍于西北平日波如簟纹清浅可爱及山雨水至如百万阵马摩垒而来谓此水也沂水又南分流入三十六穴湖东通沭水详见沭水条又南径古郯城又南至下邳入泗下邳古城在今邳州南道元云沂水至下邳分为二一自城北趍西南入泗一自城之东南入泗东沂水上有桥 【郡国志谓之长利池】 徐泗闲呼为圯 【音怡桥也】 子房遇黄石公进履处今入泗者西沂耳

   沭水

○水经注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沭水出焉 【大弁今讹作大屏】 汉志谓之术水元和志云俗名涟水出沂山东麓径大岘山岘水入焉 【穆陵关南人沭之水】 又南至老牛岭 【岭长二十五里】 折而东径山?其山山?其水入焉 【径山?其山山?其水入焉○山?其当依水经注作箕】 山?其水出山?其山水经谓之箕水又南至洛山洛水西来入焉洛水出坛头山又南径莒州城东又南沙河水西来入焉沙河首受西湖水湖受黄华诸水皆莒城西北羣山泉潴为湖又南温泉西来入焉 【泉出沂州东北汤山古名温水阪 【温泉出沂州东北汤山古名温水阪○温水阪水经注作温泉陂】 鼎足三穴沸如汤道元谓西入沂非也】 又东径仓山 【道元云山上有盐官城即汉封刘钉之利城武阳沟水出此东入沭 【武阳沟水东入沭○据水经注当云西入沭】 今属赣榆县】 马岭羽山 【殛鲧山也元和志在临沂县东南百十里是也 【羽山元和志在临沂县东南百十里○按元和郡县志羽山在胊山县西北一百里太平寰宇记两载于胊山临沂县下一云在胊山县西北九十里一云在临沂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于氏误引作元和志耳】 】 由吾 【寰宇记巨平山南有由吾庙隋文帝征道士由吾拜谏议大夫卒葬此山水经又云沭水径司吾山东疑即巨平山也汉有司吾县】 羣山联络沭东沂西夹山而行山峡之闲有山口池者俗云禹凿沂水由三十六穴湖贯此峡口与沭相通 【道元谓辟阳水首受葛陂水入沭者葢此水也今沂州东北有葛沟也】 又南至沭阳县入桑塸湖 【乌侯切道元谓桑塸水出襄贲东入沭 【道元谓桑塸水出襄贲东入沭○今水经注本作桑堰水】 湖因此名元和志云硕濩湖在沭阳县东八十里与胊山涟水三分湖为界今讹作桑口湖】 由湖东出入于海沭水至此正名涟水故县氏焉道元又谓沭水下流古分为二 【今名南涟北涟】 魏正元中齐王镇徐州 【魏正元中齐王镇徐州○正元当作正光此沿水经注误本而讹】 立大堰遏水西流两渎之会置城防之名曰曲沭戊其流西入淮阳由下邳入泗余按宋金相拒宋人亦堰此水乃防北敌遗迹在今海宁沭阳界中

   泇水

○ 【音加俗作去声读】 泇水有二东泇出沂州西北其山 【城内普照寺有金僧居山颂碑作其山】 南流至卞庄站 【国初立站今废】 东分一支入芙蓉湖溉田数千顷湖在沂州东南芙蓉山下香粳锺亩古称琅邪之稻即此西泇出峄州东北抱犊山东南流至三合村与东泇合 【又有鱼沟水出浮邱山合于此故名三合】 南贯四湖溉田倍芙蓉又南合武河入于泗谓之泇口淮泗舟楫通焉元和志云承县界有陂十三所皆贞观以来修立以溉田者今沂峄二州仰泇承二水溉田青徐水利莫与为匹皆十三陂之遗迹也武河者疑即汉志冠石山之武水 【武河疑即汉志冠石山之武木○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阳下云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应劭地理风俗记乃云武水所出水经注谓之异名也】 水经亦谓之小沂上流有故渠俗名文河土人云浚此渠六十里使武河通沛可避吕梁徐洪之险而径达新济矣徐邳人恐徙河无业每沮之

   承水

○ 【音澄汉县名】 元和志云承县以西北承水得名寰宇记云承治水出县西北方山王莽改承县为承治故水有此名今又讹为承冶本出峄州北六十里花盘山之车梢峪源曰沧浪渊渊旁有龙祠宋政和闲赐頟霖泽庙其水南流合许池泉今沧浪渊水微细不及独许池为正源矣承水又南径州城西门又南纳金注河又东会武河南入于泗承水溉田千余顷旁多美竹人赖其利

   南梁水

○后汉志鲁郡蕃县 【蕃音皮】 有南梁水 【后汉志鲁郡蕃县有南梁水○郡当作国又按汉书地理志鲁国蕃县下云南梁水西至湖陵入沛渠 【济渠之讹】 不应舍前书引后志也○范书无志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志补之此条后汉志亦当作续汉书志】 道元曰蕃县东北平泽泉若轮焉南邻于漷亦谓之西漷水首受蕃县西注山阳湖陆二水皆由沛入泗 【二水皆由沛入泗○沛当作济字本作???故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并讹作沛以字形相似而误】 今按南梁水出滕县荆沟村西南流至滕州东门外折而过城北又西入山阳湖山阳俗曰刁阳由湖南出注于泗南有嶭水即古漷水出州东高山春秋鲁取邾田自漷水杜注水出东海合乡县西南经鲁国至高平湖陆县入泗葢此水也又有沙河水出邹峄山皆西南流至山阳湖与南梁相合同入于泗名三河口

  般阳水

   笼水

○水经注作泷水南出长城中寰宇记云古名孝水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葢之姑怪其须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俗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 【古齐长城踰泰山东亘于此】 西径莱芜山阴北注般阳城西般水入焉般亦名左阜水出淄川县东南龙山龙湾洞俗名头河西北流至般阳城东分为二一支径城南一支环城西北俱入笼故水经云般阳县在般水之阳也笼水又北径长山县西又北径邹平县东蒙河水入焉蒙水俗名沙河出长白山葫芦峪水经谓之鱼子沟又北径新城县西又北入小清河

  济南水

   泺水

○ 【源曰趵突流曰泺东导曰小清】 曾南丰齐二堂记曰泰山北与齐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而至于渴马之崖则泊然而止 【今黄山下】 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葢五十里有泉涌出高或致数尺名曰趵突之泉齐人谓尝有弃糠于黑水湾者见之于此其注而北则谓之泺水春秋桓公十八年会齐侯于泺是也今府城西平地泉源觱涌雪涛数尺声如隐雷旁合马跑金线诸泉周可数亩北出又合蜜脂五龙众泉并城北流屈而东至城北水门大明湖水出而注之东北至华不注山合华泉 【即齐顷公下如华泉取饮者三齐记云历山下有无底井与此泉通 【三齐记云历山下有无底井与此泉通○太平寰宇记引作续述征记非三齐记也】 】 山之西南引水溉田水经谓之历水陂余波西注大清曰听水即今之响河 【华不注山之西南引水溉田水经谓之历水陂余波西注大清曰听水即今之响河○胡书巢历城县志曰按水经注云陂水上承东城历祀下泉 【陂本作湖并脱一泉字今依馆本据永乐大典改正】 泉源竞发其水北流径历城东葢是时历城县故城甚小在今县治西南偏不过今城三分之一所云左水西径历城北西北为陂此则宋以后所称为大明湖者下方云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则二水皆在当日之城外明矣又云又北听水出焉听水自注巨合水入济水经注甚明齐乘以泺之下流名曰响河者当之非也】 古泺水自华不注山东北入大清河伪齐刘豫乃导之东行为小清河自历城东径章邱邹平又东径般阳之长山新城又东径高苑至博兴合时水东北至马车渎入海曲行几五百里故自济南东傅博兴南源众水古入济者今并入小清焉○小清为运盐河初行高苑县北金皇统闲县令高通改由县南长沙沟然此水迂曲上流岐浅盐舟多梗议者欲引孝妇水西注上流非计也葢小清舟不过欲达大清耳若自博兴引渠至蒲台立堰平原仅五十里径达大清矣

   大明湖

○水经注 【水经注云云○按水经注云泺水北为大明湖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此言泺水汇为大明湖又东北流也又云陂水上承东城历祀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径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径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此言历水受东城众泉会于泺水也又云又北历水枝津 【此六字今本误】 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径东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此言历水枝津入泺水即上文所云右水北出者也叙次致为明析而于氏此条所引于侧城北注下径接云又上承东城历下泉源竞发北流出郭注泺水是殆混大明湖与历水陂而一之矣葢思容知大明湖为泺水所汇而不知今湖所在实古历水陂与水经注之明湖无涉故其说迁就附会不能了了耳 【陂水上承东城历祀下泉今本讹作湖水故于氏误以为承上文湖水引渎东入西郭而言也】 】 泺水北为大明湖西有大明寺水成净池池上有亭湖水引渎东入西郭而侧城北注又上承东城历下泉源竞发北流出郭注泺水详此则大明湖亦源于泺城西五龙潭侧古有北渚亭岂池亭遗迹邪湖今在府城内 【湖今在府城内○历城县志曰水经注云泺水北为大明湖则大明湖自在城西南葢泺源左右前后发地皆泉其潴为湖即去泺源泉不远今此地半为衢肆葢后人筑土水中为之耳求其地而不得乃以今城内之湖当之其误葢自金元以前矣】 周十余里即历下泉源竞发北流出郭者也历下名泉有曰金线 【趵突东】 曰皇华曰柳絮曰卧牛 【金线东】 曰东高曰漱玉 【金线南】 曰无忧曰石湾 【趵突南】 曰酒泉曰湛露 【无忧西】 曰满井曰北煮糠 【趵突北】 曰北珍珠 【白云楼前】 曰散水曰溪亭 【北珍珠东】 曰濯缨 【北珍珠西】 曰灰泉 【濯缨西北】 曰知鱼 【灰泉东南】 曰朱砂 【灰泉西府城内灰泉最大自北珍珠以下皆汇于此周回广数亩当是大明湖之源也】 曰刘氏 【北珍珠西北】 曰云楼 【刘氏南】 曰登州曰望水 【万竹园内】 曰洗钵 【登州东北】 曰浅井曰马跑 【洗钵西南】 曰舜泉 【舜祠下】 曰香泉 【舜泉西】 曰鉴泉 【舜泉南】 曰杜康 【南舜庙】 曰金虎曰黑虎 【李承务巷】 曰东蜜脂 【金虎西南】 曰西蜜脂 【东蜜脂西】 曰孝感 【孝感坊内】 曰玉环 【同知巷前今宪衙街】 曰罗姑 【塌行街东】 曰混沙曰灰池 【城西南角场下】 曰南珍珠 【铁佛巷东】 曰芙蓉 【姜家亭前】 曰滴水 【又名清泉西务北】 曰灰湾曰悬清 【城西五龙堂东】 曰双桃 【城西丁字街北】 曰温泉 【城西石桥北城下】 曰汝泉 【神童寺内】 曰龙门 【一名龙泉神童寺东】 曰染池 【龙门东】 曰悬泉 【中宫东】 曰都泉 【中宫东南】 曰柳泉曰车泉 【中宫东远东庄】 曰煮糟 【四里山南】 曰炉泉 【南山下】 曰白虎曰甘露 【大佛山】 曰林汲 【佛峪内】 曰白泉 【王舍店北】 曰金沙曰白龙 【龙洞山中】 曰花泉 【张马洎】 曰独孤 【灵岩寺】 曰醴泉 【黉堂岭北】 曰浆水 【盘水镇东南】 曰南煮糠 【虫?葛山窝北】 曰苦苣 【柳铺东】 曰熨斗 【黎峪门家庄】 曰鹿泉 【石固寨】 曰龙居 【长城岭西】 合趵突百脉总七十二见名泉碑然远至中宫灵岩诸泉具载而华不注之华泉明水镇之净明泉皆失不取况其名亦未甚雅称葢残金俗笔钦尝拟会波楼记略云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葢他郡有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涛喷珠跃金霏碧渟韵琴筑而味肪醴不殚品状在邑者潴市之半在郭者环城之三棊布星流走城北陬汇于水门东流为泺并于汶过于时入于海可槩见矣

   百脉水

○水经出土鼓县故城公元和志出亭山县东北 【亭山在府城东南九十里】 源方百步百泉俱发故曰百脉即绣江源也郡国志云十二斤沟俗名麻湾出章邱县南明水驿明水一名净明泉出百脉西北石桥边其泉至洁纤尘不留土人以洗目退昏翳与西麻湾水合流三里余入绣江乃东北流径东陵山渐章邱东城又北入小清河县东七里有杨绪水 【杨绪水○今水经注作杨渚沟水按太平寰宇记及金史并作杨绪或古今本有不同第四卷宁戚城条下放此】 一名獭河水经云出逢陵故城西南径章邱城北入济水今按獭河出长白山之王村峪径章邱东北入小清河○曾南丰齐二堂记云泰山之北与齐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而至于渴马之厓泊然而止至历城西涌出趵突之泉尝有弃糠于黑水湾者见之于此其注而北谓之泺水齐多甘泉显名者十数而色味皆同皆泺水之旁出者蔡氏援此以证济水之伏破程氏之论当矣又取沈存中笔谈谓历下发地皆泉济水经过其下自相矛盾何邪且古济行清河如在井底南仰泉源遥在山麓岂能相及今黄山渴马厓水伏而可证又龙洞山中朗公谷诸水东西伏流土人云西发趵突东发百脉验之信然葢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地势使然何关于济存中得之传闻九峯按图索骏容有疑误近官济南者遂定以泺为济建济渎庙于泉上谬矣

   巨合水

○水经注巨合水南出鸡山北径巨里故城耿弇讨费敢处又北合武原水入济按巨里在历城东七十里自宋为龙山镇巨合水出镇南五十里曰榆科泉径巨里西武原水出镇南十余里曰江水泉径巨里东俗讹为东西巨冶河俱北流五里余乃相合北入小清河巨合之得名以此道元云巨里三而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耿弇营葢二水环绕因崖以城为险固也

   大清河

○ 【古济今汶{古济今汶○阎百诗曰自汉至隋唐惟有济水杜佑始有清河之名宋南渡后始有大小清河之分齐乘以大清为古济水而以小清为刘豫所导后人皆沿其说其实非也(禹贡锥指云清河东流既微故刘豫堰泺水使东以益之)以水经注元和志寰宇记诸书考之济水最南漯水在中河水最北今者小清所经自历城以东如章邱邹平长山新城高苑博兴乐安诸县皆古济水所行而大清所经自历城以上至东阿固皆济水故道而自历城东北如济阳齐东青城诸县则皆古漯水所行蒲台以北则古河水所经(此东汉以后之河至利津县古千乘海口入海者也)葢唐宋时河行漯川其后大清兼行河漯二川其小清所行则断为济水故道也○按汶水旧于东平州西南安民山入济则由东阿而北东至博兴入海者皆济水矣济水故渎自寿张以上不可复寻水经注所谓枯渠注巨泽北则清口者今其地已为会通河所横绝而汶水不复入济会通河者元世祖至元二十年自济宁开河至安民山导汶水入洸与泗沂会二十六年又自安民山开河至临清分汶水属之漳御以达天津通谓之会通河是时汶水既南北分流以资运道而济水故渎之东北出者所受汶水乃其余波葢大清河虽首受运渠实合东阿山中西流白鴈诸泉及济南诸泉峪之水以成巨川未可竟以汶水目之自杜佑通典谓清河为菏泽汶水合流非本济水于氏因之直云北汶即大清河矣夫汶水自泰安至东平堰入运河自有经流而东阿胶井历下泺源等泉昔人咸以为济水之伏则清河虽非荥泽陶邱之旧亦他水之所不得而乱也明永乐九年筑戴村坝于东平尽遏汶水出南旺湖南流合泗沂者十之四北流合漳卫者十之六其由减水闸以被于大清者涓流殆绝而岁旱运河乏水之时大清亦不闻涸竭岂可专汶之名哉}】

水经注济枯渠注巨野泽泽北则清水巨野今梁山泊也北出为清河古自寿张县安民亭 【亭北对安民山今曰安山】 合汶水汶出泰安莱芜县原山之阳水经谓之北汶 【水经谓之北汶○按水经注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出分水溪所谓北汶者汶之别源非通名出莱芜入济者为北汶也蔡氏书集传始有北汶之目于氏误举耳】 西南径徂徕山阴又西径泰山之阳汉武明堂遗迹临水谓之石汶又西径汶上县北又西径东平城南其西即安山闸闸下泥河口有亭子店古安民亭遗趾清济与汶合处今闸清水南导任城则清济不入汶汶自行古清河矣汶水又北径渔山东 【汶水又北径渔山东○当作鱼山从水误】 即瓠子歌之吾山在安山东有汉堤遗迹自西而东属之麓山西曹子建冢山东汉黄河故渠又北径阳谷县西流水合狼水入焉又东北径东阿县道元云县东北有清亭春秋隐四年遇于清以河得名也又东北径平阴县广里保古齐长城防门河道所由春秋齐侯堑防是也广里见水经又名光里又北径巫山齐侯登以望晋师者俗讹作无儿山山上有石室水经谓之孝子堂今曰郭巨庙清水过此古为湄湖又东北径齐河县县南门外有梁跨水古朝阳桥遗迹耿弇渡处 【齐河县在宋为耿济镇】 沙沟水出山茌县南来入焉 【今肥城县东南有沙沟镇以水得名】 又北径上泺桥北泺水分响河入焉 【古名听水】 又东北径华不注山阴又东径下泺堰泺水旧入济处堰南即小清河又北径临邑县 【又北径临邑县○按大清河至历城东北即入济阳县界不径临邑葢临邑汉漯阴县地大清所行为漯水故道则临邑本其所经自金初置济阳县分临邑疆域之半而邑境无清河矣】 又东北径 【济阳】 县又北径齐东县 【河闲路属县古东邹】 又东北径蒲台县又东北径高苑县北又北径利津县城东又东北入于海 【水经云济至古平安为渊渚谓之平州沉 【水经云济至古平安为渊渚谓之平州沉○今本无沉字戴本作坈乳勇切】 又东北至琅槐乡有古黄河通济枯渠谓之漯河又东北入海元和志谓海浦浦旁有一沙阜高丈余俗呼鬬口淀济水入海与海潮相鬬故名淀上有井极甘海潮不能没】 朱子韩文考异曰 【朱子韩文考异云云○此条所引多误以朱子原文校之凡数事一原文引水经河水东北流四渎津下接注云二字谓郦善长注文也今改作灌注之三字而删其释四渎之名者一原文孔子歌曰归来归来胡为斯今误作胡为期一原文是济所径得其通称也下接又云济水径临济县南九字今删去一原文然此皆济也今误作皆齐地按孔子时大河过东昌堂邑县西不径茌平水经注以四渎津为孔子临河不济之地固非而其引临济故名狄县则以见狄为济水所径之通称与所云济水又东北过临济县南者无涉而韩文考异乃云过临济而为狄水此朱子之误然云今在济郓之闲是朱子葢误以临济在四渎津侧非指千乘之狄县而言其所疑者特以卫都濮阳为今开州地四渎津今属长清远在卫东孔子自卫适晋不应出此耳今于氏改济也为齐地则济郓并不属齐汉唐之临济县一属乐安国一属济南郡在宋为淄齐二州地非济郓之闲也云文公葢疑于此失其指归矣○又按自卫都适晋当由戚邑西渡河 【戚卫河上邑左传襄公廿九年吴公子札自卫如晋将宿于戚是也故城在今开州水经注河故渎东北径戚城西】 非济水所径也于氏以为汉陈留郡之平邱在今陈留县北九十里 【汉县至晋废】 水经济水又东过平邱县南注云故卫地也平邱之西北为延津 【郑廪延地】 自延津渡河而北即晋朝歌矣孔子尝过匡又过蒲皆在今长垣县又尝至仪在今兰阳县则夫子或由卫西南境北至延津未可知也但于氏谓平邱有临济亭故狄也按平邱未尝名狄续汉志注封邱有狄沟即败狄于长邱是也 【左传文公十一年杜云宋地】 今封邱县东有长邱亭与平邱接壤若取狄沟之名则不必云济水所径之通称矣 【封邱亦济水所径水经又东过封邱县北是也】 于氏泥郦注临济故狄之文因展转致误如此】 按水经河水至东阿茌平等县东北流四渎津灌注之河水东分济水受河葢荥口水断不通始自是出与清水合昔赵杀鸣犊孔子临河而叹作歌曰狄之水兮风扬波舟檝颠倒更相加归来归来胡为期按临济故狄也是济所经得其通称详此则是济水自荥泽之下潜流至此四渎津口而复出河又东分一支与之合流以过临济而为狄水然此皆齐地在今济郓之闲史记以为孔子自卫将西见赵简子则其道不当出此此又不可晓者今姑阙之以俟深于地理者考焉钦按汉陈留郡平邱县有临济亭故狄也葢济水出陶邱北南渎被孟猪北渎注巨野亭临此渎故曰临济春秋时狄人据此因以名焉此水夫子所歌至王莽时枯竭水经所谓济枯渠注巨野者也其自巨野北出至四渎津与河合流者乃齐之清河水经所谓得其通称者是也汉千乘别有狄县安帝更名临济唐又别以汉东朝阳为临济今章邱之临济镇也文公葢疑于此云

   古河

○朱文公九歌注曰禹治河至兖州分为九道以杀其溢其闲相去二百余里徒骇最北鬲津最南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为八枝也胡氏大记曰大陆泽北九河之地平延漫流易淤故禹多与之地使下流通旷齐桓擅一时之利适河行徒骇因以八河之地充树艺立城邑下流始迫溢为患钦按河过大陆趋海势大土平迁徙不常自播为九禹因而疏之非河独行经流禹于旁近支凿以杀其溢也禹后历三代至齐桓时千五百余年矣支流渐绝经流独行亦理势如此非齐桓冒曲防之禁故塞九河实九河自为平陆可树艺耳至定王五年河遂南徙砱砾 【至定王五年河遂南徙砱砾○按此沿蔡传之误以砱砾为地名不知何据汉书沟洫志贾让奏言荥阳漕渠足以卜之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水经济水又东至砾溪南郦注云世谓之砾石涧初无砱砾之目葢汉书误本今讹作令遂加石作砱以配砾字为地名耳实则砾溪口亦非春秋时河徙之地也】 汉世渐决而南元帝永光中决于清河分流入博州后又决于平原乃东入青齐二州之境遂由漯川与济并行入海宋绍熙以后乃南连大野并泗入淮金初又改由涡近岁复由泗入淮河浊淮泗俱清清淮势大可以吞伏故下流无淤塞之患惟汴宋之郊盘屈平壤溃决如故自定王以来又千五百余年河自北而南徙千余里今按桑田之地讲求变迁之陵谷欲尽合古书难矣汉世去古未远河堤都尉许商言九河故道谓徒骇在成平 【金献州乐寿县景城镇古有成平城】 胡苏在东光【今景州东光县东连沧州古有胡苏亭】 鬲津在鬲县 【德州有鬲县城】 曰太史曰马颊曰覆釜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曰简曰洁 【曰简曰洁○洁尔雅释水木作絜朱子孟子集注始加水作洁蔡氏书传因之非也】 曰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斯言简而近实后世图志虽详反见淆乱钦尝往来燕齐西道河闲东履清沧熟访九河故道葢昔北流衡漳注之 【今之御河汉初犹入河汉魏时名漳水隋唐以来名御河】 河既东徙漳自入海安知北流之漳非古徒骇河欤 【宋会要神宗熙宁三年议开御河臣寮奏云可于恩州武城县开约二十余里入黄河北流故道下五股河详此则御河入黄河北流故道无疑也】 踰漳而南清沧二州之闲有古河堤岸数重地皆沮洳沙卤太史等河当在其地沧州之南有大连淀 【今口大梁五龙堂宋碑作大连疑即隋末羣盗所据之豆子卤?亢也】 西踰东光东至海此非胡苏河欤淀南至西无棣县百余里闲有曰大河曰沙河皆濒古堤县北地名八会口 【土人云因河会得名】 县城南枕无棣沟兹非简洁等河欤 【无棣沟通海隋末废塞唐嶭元鼎开之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嶭公德滂被凡此沟淀今皆为盐司堰塞平时潴水不通纔遇霪雨水即溃溢故河闲清沧之地常被水害无有宁岁吾友伯答尔都水尝言废丁河数场鹾课与山东运司带辨废堰泄水则河闲永无患矣执政无识竟沮之良可叹矣】 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西通德棣东至海兹非所谓钩盘河欤 【德州有盘河镇】 滨州北有士伤河西踰德棣东至海兹非鬲津河欤士伤河最南比他河差狭是为鬲津无疑也 【所谓士伤者土人云昔日战场因伤贤人故云按水经汉安帝时剧县贼毕豪等乘船寇平原县令刘雄门下小吏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战败为贼所擒辅求代雄豪纵雄杀辅于此津葢此河也】 蔡氏书传乃曰自汉以来讲求九河皆无依据祖王横之言引碣石为证谓九河已沦于海钦按禹贡文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大陆在邢赵深三州之地尔雅之广河泽也去海岸已数百里 【大陆又曰巨鹿吕氏春秋曰巨鹿之北遂分为九河路史云九河始元城大名县西三里有故渎郑夹漈谓大陆非赵地之广河泽乃汲郡之吴泽也如此则又远之矣】 又东至海中始叙九河则大陆与九河相离千里如是之远而绝无表志不合禹贡之文其不可信一也王横谓海溢出浸数百里而青兖营平郡邑不闻有漂没之处而独浸九河其不可信二也今平原迤北清沧之闲虽为树艺城邑相望而地形河势高隐曲折往往可寻但禹初为九厥后或三或五迁变多寡不同必欲按名而索故致后儒纷纷之论不得不辨

   海

○海岱惟青州谓东北跨海西南距岱跨小海也本名渤海亦谓之渤澥海别枝名也葢太行恒岳北徼之山循塞东入朝鲜 【今高丽】 海限塞山有此一曲北自平州碣石南至登州沙门岛是谓渤海之口阔五百里西入直沽几千里焉汉王横乃谓九河之地沦为小海然则唐虞之时青州跨海者跨何海邪且海溢出浸数百里河自秦汉以来青兖营平郡县不闻有漂没之者足证横失海溢者有之横言之过也近世蔡氏书传金履祥通鉴前编皆祖横说又谓小海所沦青兖北境悉非全壤岂二州北境有荒漠弃地为海所渐而历代信史不之书邪无是理也葢因委九河于海中指碣石在海外遂有此论今青境无缺兹不必辨古兖之地自今济南以西北包滨棣沧瀛带雄鄚西襟深冀南遶曹濮东括鲁郓四至亦不狭矣在春秋战国其地瓜分后世从而小之未详考也金氏又云碣石有二在高丽者曰左碣石在平州者正禹贡之右碣石也乃今沙门岛对岸之铁山正当渤海之口果为右碣石则唐虞之时青兖东北直岸大海无渤海矣此又可信邪今齐境东南则日照即墨胶州正东则宁海登州皆岸大海东北则莱潍昌邑正北则博兴寿光西北则滨棣二州皆岸渤海云

齐乘卷之三

益都于钦思容纂

余杭葛昊容斋校

 郡邑

禹贡别州以山川定经界后世地理家宗之汉志主于郡国凡山川事迹附于州县之内世史宗之齐乘者地理之书也其于山川则法禹贡导之而未尽者依史例亦附见于郡邑之下云

  益都路 【路下应旁注上字】

○禹贡青徐二州之域春秋战国之齐及鲁东楚北之境秦齐郡琅邪之地汉初子肥王齐有七十二城都于临淄后置青州刺史领郡国有九此为齐郡北海千乘及徐之琅邪东海郡地武帝封子闳为齐王策曰呜呼小子闳受兹青社葢古者以太社五色土随方封国使立社故齐有青社之称后汉魏晋又为齐国乐安高密城阳郡地而青州刺史并理临淄永嘉之乱刺史苟晞弃青州汉将曹嶷据之以临淄平夷难以御敌乃于尧山南筑广固城以居降于东晋寻为石勒所陷后为段龛所据自称齐王慕容恪灭赵克青州苻坚并燕尽有齐地坚败苻朗以州降晋改置幽州以辟间浑为刺史镇广固隆安四年为慕容德所陷德都广固称南燕至子超为刘裕所灭裕留羊穆之为刺史夷广固城而归穆之乃筑东阳城为青州宋置青州初理历城后理东阳又移理临淄后并冀州琅邪皆没于元魏魏置青州及北徐州高齐因之宇文周并齐置齐郡乐安北海改北徐为沂州隋并废之大业初复为北海高密琅邪三郡之地唐武德二年置青州总管府 【唐武德二年置青州总管府○按旧唐书青州总管府武德四年置】 领州八此为青密沂三州属河南道七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元年罢都督府 【天宝元年罢都督府○按旧唐书及太平寰宇记并云贞观元年罢都督府】 改为北海郡干元元年复为青州置平卢淄青节度石晋开运初为防御州天福十二年复为平卢节度 【石晋开运初为防御州天福十二年复为平卢节度○按汉主知远即位之元年复称晋天福十二年不当槩以石晋冠之】 宋为青密潍沂四州属京东东路淳化五年改青州为镇海军 【按会要太宗命曹彬为青州节度使中书奏云唐干元中侯希逸为平卢节度本平州之地屡为贼所迫希逸率将士破贼又为奚虏所侵乃拔其军二万余人且战且行达青州诏就加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自是迄今淄青节镇皆带平卢之名今青州颇为重地请以镇海为额从之诏曰眷彼营邱控于东夏太公开四履之地小白举九合之师忠烈犹存风流可尚宜改总戎之号用旌表海之邦青州平卢军改为镇海军】 开宝五年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元佑三年改安化为临海军政和元年以青州为齐郡金初属伪齐后升为益都府大抵魏晋已前青州总治全齐为方牧之寄隋唐以降止同列郡故金太常卿范拱中和堂记云汉兴田肯陈东秦形胜高祖纳之大封同姓逮至有唐分天下为十道以青隶河南止称北海郡举全齐之都会委之庶僚不择重臣以为方伯此规画之失也宋惩唐失升为帅藩总治八州由是益都复为重镇然不升府号尚处济南东平之下亦未为得也金于是始建府名立东路总管以十三州隶焉愚按此说非是汉祖初定天下三齐之地与关中悬隔千里非亲子弟勿王惩信布也然封三庶孼分天下半亦足致乱汉初制度未必尽善唐之十道先儒谓远不畔古近不违今其后祸乱犹阶藩镇唐制岂短于宋乎国初沿金制以东齐业李全父子遂致跋扈择重臣为方伯岂长策乎今益都以东傅海皆割入宁海般阳南则益以滕峄东西不数百里南北仅千里焉此亦犬牙之势也元领散府一州十三县三十六司候录事司各四癸丑年废各州录事司候入倚郭县丁巳年行长山县废入高苑县至元二年割登莱二州八县入般阳废行淄州淄川县入益都县行泰安州泰安县入沂水县兰陵县入峄州三年废益都散府入本路昌乐县入北海县九年割出宁海州及牟平文登二县延佑三年增置蒙阴县今领州八录事司一县二十一隶府者六隶州者十有五○东至即墨五百七十里西至般阳路一百四十里南至邳州七百八十里北至滨州利津县二百一十里东南到淮安路海宁州六百四十里东北到海二百一十里西南到济宁路八百里西北到河闲路六百五十里到大都驿程一千三百五十里径九百里○府城五门周二十里俗称南阳城北城为东阳城东西长而南北狭两城相对抱阳如偃月因阳以为隍因其崖以为壁葢古者合为一城或皆羊穆之所筑或后人增葺未可知也 【府城俗称南阳城北城为东阳城两城相对抱阳如偃月葢古者合为一城或皆羊穆之所筑或后人增葺未可知也○按水经注阳水又东径东阳城东南义熙中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世以浊水为西阳水故也葢浊水与长沙水自西南而东北故亦通称东西东阳即南阳不得更以为南城之号而阳水径东阳城南则今府城非羊穆之筑审矣王辟之渑水燕谈曰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阳水限为二城王北宋人当时形势如此则于氏谓古昔全盛之时合为一城者误也特南城建置之始已不可考耳】 舆地记曰北齐移益都县入青州以城北门外为治所 【舆地记曰北齐移益都县入青州以城北门外为治所○按寰宇记云北齐天保七年移于郡城之北门外今县理也】 唐通典曰今之青州理在益都县欧阳公表海亭诗注曰南洋北洋河一在州中一在城外曾肇南洋桥记曰东阳城府治之北城也由此推之明是一城古昔全盛之时初无弃地靖康兵烬之余金人止据北城立府后徙南城遂为瓦砾之区耳齐记补曰天会中北城颓废移州治南阳城为益都府愚按南阳郦道元通为水名北齐尝为龙兴寺名其为城名不知所据 【天会金太宗之年齐记补谓是章宗时临淄李余庆之笔余庆爵至开国编书如此则女直之文献可知已或云后人托名以传未必然也】

   录事司

○司府城内户役初本路及沂密二州皆设录事司潍胶莒滕四州皆设司候司癸丑年并废入倚郭县惟随路置焉

   益都县〔中〕

○倚郭本汉侯国武帝封菑川王子胡为益都侯故城在寿光县南今县境乃两汉广县地属齐郡晋废广县曹嶷筑广固羊穆之筑东阳皆其地元魏于寿光益城置益都县 【故城在寿光县南元魏于寿光益城置益都县○按益都汉封刘胡为侯国本乡聚之名非县也魏始干今寿光北二十里故益都城置县宋及元魏因之北齐移入东阳城为青州治与今寿光县南之益城无涉(益汉县属北海郡后汉属乐安国)水经注云巨洋水又东北径益县故城东又东北积而为潭西北流径北益都城益县当时已废则称故城益都见设为县则否一南一北叙次明析如此元和志及寰宇记并云魏于今寿光县南十里益都城置县或误以益城当之而所谓魏置者皆指曹氏而言今于氏改为元魏转益舛误又与第四卷王胡城及益城条下自相矛盾矣】 高齐移入青州城北门外为治所隋之北海郡唐宋之青州并理此宋以前止为县名金因升为府号仍置县属焉国朝因之至元二年废临淄临胊二县并颜神镇之行淄川县入此县后复置临淄临胊二县颜神镇止设廵检而来隶焉初以北门外为治所后移府城

   临淄县〔下〕

○府北五十里古营邱齐都也晏子曰先君太公筑营之邱谓筑邑此地汉初齐悼惠王都此后置齐郡后汉魏晋为齐国青州理此元魏为齐郡高齐废入益都县隋开皇十六年移高阳县理此改为临淄县属北海郡唐宋并属青州金属益都府国朝至元二年废入益都县十五年复置 【元和志云县理即临淄古城然则唐县在古城今县理小城相去仅十里疑亦金乱所徙】

   临胊县〔下〕

○府南四十五里古伯氏骈邑县北七里有伯氏冢通典云古东阳城一名凡城左传晏弱城东阳者是也汉置临胊县属齐郡以县东胊山取名晋省入昌国县隋开皇六年改为逢山县大业初改曰临胊属北海郡唐宋并属青州金属益都府国朝至元二年废入益都县十五年复

   高苑县〔下〕

○府西北百六十里汉初封丙倩为高宛侯后为县属千乘郡后汉晋属乐安国高齐改曰长乐隋开皇十八年改曰会城大业初复曰高苑属齐郡取高宛故城为名唐宋并属淄州宋景德三年以县置宣化军熙宁三年军废县复来隶即县置宣化军使金亦属淄州国初属行淄州至元二年行淄州废始来隶通典有汉被阳城又为狄县地田儋兄弟杀狄令起此安帝永初二年改狄为临济其后省入高苑故城在县南

   乐安县〔下〕

○府北九十里汉千乘郡乐安县元帝封丞相匡衡乐安侯 【元帝封丞相匡衡乐安侯○按汉书衡本传封僮之乐安乡属临淮郡非千乘属县也于氏误引】 后汉属乐安国晋属乐安郡 【晋属乐安郡○按晋书地理志乐安国统县八无乐安】 隋省八千乘县 【隋省八千乘县○按隋书地理志博昌旧曰乐安闲皇十六年改焉新唐书博昌武德八年省乐安安平二县入焉是隋以乐安入博昌县唐武德初复置寻又省入博昌也葢隋以前之乐安非即今县而今之乐安乃隋唐及宋之千乘县耳水经注乐安县故城在博昌城西北五十里元和志千乘故城在高苑县北二十五里自隋移千乘县于广饶金改为乐安皆非汉县矣于氏谓隋省乐安入千乘县出于臆揣不足信】 开皇三年移于广饶城属青州今县理也唐武德二年于此置乘州八年废之县仍属青州宋因之金改曰乐安属益都

   寿光县〔下〕

○府东北七十里应劭曰古斟灌国禹后也 【古城在县东详见古迹】 汉为寿光县属北海郡文帝十八年置菑川国后汉并入北海菑川故城在县西 【文帝十八年置菑川国后汉并入北海菑川故城在县西○按汉菑川国治剧县故城在今寿光县南三十里非县西又按续汉志寿光改属乐安国于氏不此之叙而但云并菑川入北海疏矣】 隋开皇六年于县北十里博昌故城置寿光县 【隋开皇六年于县北十里博昌故城置寿光县○十里元和志及寰宇记并作一里按汉博昌县故城在今博兴南二十里水经注渑水西径乐安博昌县故城南时水东北径博昌城北是也金史博兴县有博昌镇即故城所在去寿光颇远而李志乐记与旧唐书地理志皆谓隋置寿光于博昌县未详何代所立按后魏书地形志青州乐陵郡故千乘地刘义隆 【宋文帝名】 置魏因之领阳信乐陵厌次新乐湿沃五县阳信下云有千乘城博昌城乐陵下云有薄姑城而乐安郡别有博昌县宋书州郡志同唯乐陵郡属冀州为异 【宋无冀州分青州侨置魏则沧州自有乐陵郡故此属青州】 葢故博昌地既侨立乐陵则乐安郡之博昌其为移置寿光地无疑晋□乐安国有寿光县宋书无之故知废为博昌至隋□复置也元和志所谓故城者宋魏之县耳】 唐初属乘州后属青州宋因之金属益都

   博兴州〔下〕

○府西北百四十里古薄姑地东南有薄姑城与汉博昌城相近 【东南有薄姑城与汉博昌城相近○按尚书正义引杜预云乐安博昌县北有蒲姑城 【今左传昭二十年无此注】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元和志同于氏于第四卷古迹亦云在博兴东北而郡邑条下又作东南岂以博昌城俗或呼为薄姑因致舛误与】 十三州记云昌水其势平博汉置博昌县属乐安国 【汉置博昌县属乐安国○前汉属千乘郡后汉始改为乐安】 高齐省之移乐陵县理此 【寰宇记乐陵故城在县东十二里】 【高齐省之移乐陵县理此○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并云高齐自今县东十二里乐陵故城移乐陵县理此属乐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乐陵县属青州十六年改为博昌按隋书博昌旧曰乐安旧唐书亦云乐安隋县疑高齐废乐陵移治城西为乐安县否则隋初所改后复改乐安为博昌也于氏据寰宇记谓乐陵改为博昌与隋志不合 【乐陵刘宋置元魏因之即故博昌地非隋志渤海郡之乐陵也】 】 隋开皇十六年复为博昌属北海唐属青州五代唐避李国昌讳改曰博兴宋金因之历代止为县国朝升为州

   潍州〔下〕

○府东百三十里春秋战国皆属齐秦属齐郡汉平寿县及下密桑犊地属北海郡后汉省桑犊余属北海国晋为济南郡 【舆地记曰晋济南郡领平寿下密胶东即墨祝阿五县而以平寿为郡治 【晋为济南郡舆地记曰晋济南以平寿为郡治○晋书地理志济南郡统平寿下密胶东即墨祝阿五县而续汉书郡国志济南郡十城唯梁邹东朝阳晋属乐安国 【梁邹今本作邹宋书五行志晋太康六年三月乐安梁邹等八县陨霜伤桑麦以此知脱一梁字】 其余东平陵着于陵台菅土鼓邹平历城等八县皆不见于晋志显有遗脱按后魏书地形志北海郡之下密平寿胶东并云晋属齐郡长广郡之即墨云晋属 【晋志长广郡无即墨疑本属齐国后改隶长广也】 唯太原郡之祝阿云晋属济南又济南郡历城着平陵并云晋属士鼓云晋罢宋书州郡志永初郡国济南有于陵县 【永初宋高祖时葢承晋代之旧】 太平寰宇记邹平汉属济南郡后汉及晋并不改是未详有无者独台菅二县耳葢晋志齐国济南郡文相次比故传写之失误以齐国平寿等四县入济南下而脱去济南东平陵历城等县剩一祝阿后人据此遂谓晋济南郡治平寿不知晋济南先治东平陵后治历城元和志有明文平寿并不属济南无论非治也当改曰晋属齐国】 考其属邑乃汉北海平原胶东地非济南地也】 元魏复北海郡 【元魏复北海郡○复下当有为字】 高齐改高阳郡隋开皇十六年置潍州大业末年因贼陷俱废唐武德二年复置潍州领北海涟水平寿华池成都下密东阳寒亭潍水汶阳胶东营邱华苑昌安都昌城平十七县 【唐武德二年复置潍州领北海涟水平寿华池成都下密东阳寒亭潍水汶阳胶东营邱华苑昌安都昌城平十七县○按唐新旧两书涟水作连水成都作城都华苑作华宛又寒亭本寒水訾亭二县各脱去一字混并为一尤不合十七县之数】 后六年唯存北海营邱下密三县余并废八年州与营邱下密二县亦废惟以北海县属青州宋建隆三年置北海军干德三年升为潍州政和元年又改为北海军金复置潍州属益都元领县三昌乐废领县二曰北海曰昌邑以北海为治所

   北海县〔下〕

○倚郭应劭曰古斟寻国禹后也汉为平寿县属北海郡又有斟县后汉属北海国晋以平寿置济南郡元魏复以为北海郡高齐改曰高阳隋初罢郡置下密县于废郡城开皇十六年于县置潍州大业末州废移下密于此置北海县 【大业末州废移下密于此置北海县○按隋书改下密为北海县非移置旦潍州之废在大业二年(见元和志)未亦当作初】 唐武德二年以县置潍州八年州废省下密入北海属青州宋初属北海军后属潍州金因之国朝至元三年废昌乐县入焉按昌乐即汉之营陵县废城在县公元魏时尝曰营邱非临淄之营邱也

   昌邑县〔下〕

○州东七十五里古鄑城左传庄公元年齐迁纪之鄑城汉志云在都昌西 【鄑城汉志云在都昌西○按续汉志刘昭注有此文非汉志】 此汉都昌县属北海郡高祖六年封朱轸为都昌侯后汉属北海国 【古城在县南寰宇记曰都昌古城齐顷公封逢丑父食邑汉魏晋为县后废今为昌邑县又云都昌汉更立昌邑县魏晋因之按汉志武帝天汉四年更山阳为昌邑国杨震传昌邑故城在兖州金乡县西北不应在此何故自相矛盾故俚俗因此误以为昌邑令王密怀金之地】 隋曰昌都 【隋曰昌都○按隋书仍作都昌未详于氏何据】 唐废入北海县宋干德闲即唐安乡建昌邑县 【宋干德闲即唐安乡建昌邑县○按宋史地理志昌邑建隆三年置】 属潍州金皇统题名碑云县邑拒海五十里潍水之下流也韩信传又曰台昌 【韩信传又曰台昌○按台昌见师古注非汉书本文】 汉末孔北海为黄巾贼管亥所围太史慈约昭烈救之于此

   密州〔下〕

○府东南二百八十里战国齐地秦为琅邪郡汉为琅邪高密城阳三郡地 【汉为琅邪高密城阳三郡地○按安邱前汉已属北海郡而莒高密胶西三县元时皆别属于氏云高密城阳郡地不数北海何也】 后汉属琅邪北海国晋属城阳郡 【晋属城阳郡○按晋志唯东武属城阳安邱则属东莞郡】 元魏属高密永安二年改置胶州 【元魏属高密永安二年改置胶州○按后魏书安邱属平昌郡东武自属高密并隶胶州非以高密改置也】 隋开皇五年改为密州大业初州废复为高密郡五代汉为防御州宋因之开宝五年升安化军节庆元佑三年改临海军领县五金割莒县置莒州领县四国朝以胶西高密二县置胶州领县二曰诸城曰安邱以诸城为治所 【州理有中外二城外城汉东武城也其中城后魏筑以置胶州隋改密州并理此城】

   诸城县〔下〕

○倚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城诸古城在县西汉为东武琅邪之郡治后汉属琅邪国晋属东莞郡 【晋属东莞郡○按东武晋属城阳郡前并安邱入城阳此以诸城隶东莞寸楮之闲抵牾如此(此因寰宇记而误)】 元魏属高密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胶州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县仍属焉十八年改东武为诸城县大业初复属高密郡唐属密州宋金皆因之

   安邱县〔下〕

○州西百二十里古根牟国汉高初封张说为安邱侯 【汉高初封张说为安邱侯○按汉志琅邪之安邱为侯国据水经注则说所封当在北海功臣表无明文】 后置县有两安邱一在北海一在琅邪后汉止在北海曰古渠邱今县邻北海非琅邪之安邱矣晋属东莞郡宋属南平昌 【宋属南平昌○按宋书安邱属青州平昌郡别有南平昌属南徐州乃侨立之郡耳此误加南字沿寰宇记之谬也】 元魏属胶州 【元魏属胶州○按后魏书胶州领郡三而安邱隶平昌泛言属胶州非是当云宋魏俱属平昌郡其唐以后即州为郡者乃可言属某州耳】 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六年分昌安县于牟乡城置牟山县牟乡古根牟国也大业二年省昌安改牟山为安邱县三年移于汉平昌城唐武德六年移今理干元二年以安禄山乱改名辅唐五代梁开平二年复为安邱后唐又名辅唐石晋避讳改曰胶西宋开宝四年复曰安邱金因之并属密州

   胶州〔下〕

○府东三百五十里本汉琅邪郡黔陬高密不其县地后汉属北海国 【本汉琅邪郡黔陬高密不其县地后汉属北海国○按汉书唯不其黔陬属琅邪郡高密自属高密国后汉高密属北海国黔陬不期自属东莱郡文有舛漏】 晋属城阳 【晋属城阳○按晋书高密黔陬俱属城阳唯不其属长广郡】 元魏置胶州于高密郡隋开皇初改胶州为密州并理诸城十六年置胶西县属高密郡唐武德六年省胶西入高密以其地为板桥镇宋元佑三年复置胶西县移临海军理此金亦为胶西县属密州国朝至元廿四年以县置胶州以高密即墨来隶

   胶西县〔中〕

○倚郭古介葛卢国左传襄公廿四年齐崔杼伐莒侵介根杜注云黔陬东北计基城号介国汉文帝分齐立胶西国封悼惠子卬为胶西王都高密此汉黔陬县地晋属城阳元魏属高密后属平昌郡隋置胶西县大业初省黔陬入焉唐省入高密以其地为板桥镇宋元佑三年复置属密州又移临海军理此金因之大德年闲东岳庙碑云临海军治胶西为东武剧邑葢控东南海道风颿信宿可至吴楚

   高密县〔下〕

○州西北五十里禹初封国春秋莱之夷维邑也 【即汉夷安城】 汉文帝十六年置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更名高密光武封邓禹为高密侯地属北海宋孝武并北海 【宋孝武并北海○按宋书晋惠帝分北海立城阳宋孝武并北海今不言分城阳则并字上无所承矣】 后属高密高齐省之 【高齐省之○按隋书后齐废淳于县入高密而元和志及寰宇记误云高齐文宣帝省高密县于氏因之与下文淳于省入高密之语不相矛盾乎】 隋复置属密州大业初罢州复属高密郡唐武德六年移高密治夷安城亦属密州宋金因之汉淳于县本春秋之州国高齐省入高密曹参传又为假密潍水所经信参击龙且地

   即墨县〔下〕

○州东北百二十里战国田单所守城临墨水故名汉即墨县属胶东国后汉即墨国属北海郡 【后汉即墨国属北海郡○当云即墨侯国属北海国】 晋属济南郡 【晋属济南郡○当云晋属齐国后属长广郡】 高齐省之隋开皇十六年于古不期城东北二十里置今县 【隋于不期城东北二十里置今县○太平寰宇记作二十七里第四卷不期城下与乐记同此脱一字】 属莱州 【古即墨城在今县西朱毛城是】 唐宋金因之

   莒州〔下〕

○府东南三百二十里本汉琅邪东莞东安地 【本汉琅邪东莞东安地○按汉书有两东安一属东海郡为侯国寰宇记东安故城在海州西八十三里汉县后汉省是也一属城阳国水经注沂水南径东安县故城东叙次在东莞县南是也 【水经注以此为侯国误】 后汉东莞东安俱隶琅邪前汉唯东莞属焉】 晋改东安为沂水县又为南青州 【晋改东安为沂水县又为南青州○按晋志东安属琅邪国东莞属东莞郡无改县名之事于氏盖误以隋为晋耳又按晋南青州治广陵在今江都县宋南青州治郁洲在今海州东北后魏太和二十二年始于东安郡置南青州治团城后周改为莒州于氏不言元魏立南青州而直承晋改为文亦误】 宇文周改曰莒州皆在沂水县隋大业初废之唐武德五年置莒州贞观八年废以莒县属密州沂水属沂州宋因之金升莒县为莒州属益都府改日照镇为县并沂水来隶国朝因之又析沂水置蒙阴领县四曰莒曰沂水曰日照曰蒙阴以莒为治所

   莒县〔下〕

○倚郭古莒国地志曰周武王封少昊之裔兹舆于莒始都计 【胶州南计斤城】 春秋隐二年莒人入向向莒县也传三十世至子朱号渠邱公为楚简王所灭地入于齐燕乐毅破齐惟聊莒即墨三城不下 【燕乐毅破齐惟聊莒即墨三城不下○按史记乐毅传云唯独莒即墨未服田单传云唯独莒即墨不下皆谓燕攻齐不下者有二城也至鲁仲连传云燕将守聊城田单攻岁余不下鲁连为书遗之燕将自杀此乃齐攻燕不下耳寰宇记误作三城于氏因之失考】 汉莒县属城阳国文帝封朱虚侯章为城阳王都莒光武并入琅邪魏城阳郡徙治东武莒仍属焉晋太康十年割莒县属东莞惠帝徙东莞郡理莒城南燕桓遵为徐州刺史镇莒刘裕北伐遵举城降元魏亦以莒属东莞高齐罢东莞郡以莒东莞二县属东安隋开皇初属莒州大业初属琅邪郡唐武德五年属莒州贞观八年属密州宋因之至金置莒州以县属

   沂水县〔下〕

○本春秋莒鲁所争之郓邑十三州记曰鲁昭公所居为西郓在东平莒鲁所争为东郓在此杜预亦云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俗变其字即郓也汉为东莞县即今县城南燕于此置县 【南燕于此置县○寰宇记南燕于此置团城镇不言置县按水经注东莞县故城东燕录谓之团城即谓此也】 元魏孝文改为新泰隋开皇四年改曰东安十六年于古葢城别置东安以此为沂水县属琅邪郡唐宋并属沂州金属莒州国朝至元二年废行新泰县入此延佑三年复析置蒙阴 【州西北七十里】

   日照县〔下〕

○州东南百五十里海滨十里葢汉海曲之地宋元佑二年置日照镇属密州金升为县属莒州南接淮安赣榆县界有孤奎石驼山

   蒙阴县〔下〕

○州西北二百二十里蒙山北二十五里汉属泰山郡后汉省之晋复置属琅邪高齐省入新泰县唐初置属泰山后亦废入新泰 【唐初置属泰山后亦废入新泰○按唐书无泰山郡武德五年于博城县置东泰州亦未尝有蒙阴县通典沂州新泰下云汉蒙阴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当云高齐省入新泰县自隋至金皆因之可也】 宋金因之国朝至元二年废行新泰县延佑三年析沂水之新寨镇置此县

   沂州〔下〕

○府南五百里春秋齐鲁二国之境秦汉琅邪东海郡地初吕后封刘泽为琅邪王文帝徙泽王燕以琅邪为郡领县五十一后汉复为国封皇子京为琅邪王自诸城徙都开阳故城 【后汉封子京为琅邪王自诸城徙都开阳故城○按后汉书光武十王传京都莒好修宫室国中有城阳景王祠吏人奉祠神数下言宫中多不便利京上书愿徙宫开阳肃宗许之是孝王自莒徙开阳本未尝都诸城于氏见前汉琅邪郡首东武故有此误不知前汉郡国下第一县不必皆治阎百诗释地余论据水经注云西汉琅邪郡治琅邪县也】 是也晋武咸宁三年改封东莞王伷王琅邪薨子觐嗣薨子睿嗣是为东晋元帝即位于江东于琅邪郡城东北置发干戍以南军镇之后为石勒所陷乃于丹阳江乘县别立南琅邪郡元魏庄帝置北徐州即今州理城也宇文周改为沂州隋改为琅邪郡大业末为徐圆朗所据唐武德四年平圆朗置沂州天宝元年复为琅邪郡宋金并为沂州沂水经其东南淮泗舟楫通焉领县二曰临沂曰费以临沂为治所

   临沂县〔中〕

○倚郭本鲁地春秋城中邱在县东北汉属东海郡后汉及晋属琅邪国元魏改属郯郡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置临沂县于古郈城 【在今县东二十六里】 大业二年移县于州理唐属沂州宋金因之

   费县〔下〕

○州西北九十里鲁季氏之邑汉为县属东海后汉为国属泰山晋属琅邪国自宋至隋并属琅邪郡大业末为贼所破唐武德四年重置属沂州寰宇记曰汉费县理祊城元魏太和闲自祊城移县理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复移入祊城今县理是也

   峄州〔下〕

○府西南七百五十里古鄫国通志曰鄫亦作缯姒姓子爵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传国至春秋襄公五年莒灭之 【襄公五年莒灭之○当作六年】 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曾皙曾参其后也古鄫城在州东八十里此汉承县地也 【胡氏大纪曰莒女为鄫夫人取莒公子为后与黄歇进李园之妹于楚王吕不韦献邯郸之姬于秦公子其事虽殊其欲灭人之祀而有其国则一也故书莒灭鄫】 汉承县属东海郡 【承时证切】 晋惠帝分东海郡之兰陵承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承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承县属徐州十六年以县置鄫州大业二年省鄫州及承县移兰陵置于废鄫州城属徐州后为山贼左君衡所破唐武德四年复置鄫州又改兰陵为承县贞观六年废鄫州以县属沂州宋因之 【唐承县仍理鄫州城至宋移理今县 【至宋移理今县○按金史地理志兰陵贞佑四年徙治土娄村元峄州当与金同治云宋移今理恐误】 】 金改曰兰陵属邳州国朝升峄州初以兰陵为倚郭县至元二年省

   滕州〔下〕

○府西南八百里汉晋蕃 【音皮】 邹二县地属鲁国唐宋则徐兖二州之县金始置滕州属东平府元领县三至元初割沛县八济宁路领县二曰滕曰邹以滕为治所

   滕县〔下〕

○倚郭古滕国小邾左传曰郜雍曹滕文之昭也文王子错叔绣所封三十二世为齐所灭 【三十二世为齐所灭○汉书地理志作三十一世】 汉初夏侯婴为滕令号滕公因秦县也后置蕃县属鲁国至武帝移置公邱 【至武帝移置公邱○当删去移字】 属沛郡晋废公丘入蕃还属鲁国 【晋废公邱入蕃还属鲁国○按晋志蕃公邱俱属鲁郡无废入之事鲁亦不为国】 又置蕃郡 【又置蕃郡○蕃郡后魏孝昌三年置蒙晋为文误】 高齐废之隋以其为滕旧都故改蕃为滕县属彭城唐属徐州宋属郓州 【宋属郓州○宋滕县亦属徐州当改云宋因之】 金以县置滕州

   邹县〔下〕

○州北百里古邾国通志云颛须帝元孙陆终氏第五子晏安赐姓曹封于邾子孙以邾为姓 【子孙以邾为姓○姓当作氏】 周武王封晏安之裔邾挟为附庸自挟至仪父十二世始见春秋仪父附从齐桓定霸有功进爵称子十四世邾文公迁于绎改称邹赵台卿曰至孟子时改曰邹矣此说非也按六书故邾邹同声之转也春秋时邾莒用夷故邾谓之邾娄娄有二音合闾音为邾合楼音为邹此本邾国耳后为楚宣王所灭迁之江夏故黄州黄冈县有邾城古邹国则别见济南此县两汉属鲁国晋废南平阳入此县 【晋废南平阳入此县○按晋志高平国晋初分山阳置其第七县曰南平阳侯国有漆亭即左传襄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闾邱来奔是也于氏谓晋废入邹县葢出臆造通典兖州邹下云汉旧县地又曰南平阳县据此文或省并于隋氏矣】 属鲁郡隋因之唐属兖州宋属袭庆府金属东平府

   般阳府路 【路下应旁注下字】

○禹贡青州之域莱夷作牧之地周礼职方之幽州春秋战国之齐秦属齐郡汉晋则为济南乐安东莱郡地元魏高齐为东清河郡及光州东牟之境 【光州东牟之境○当云光州之境则东牟在其中矣】 隋属齐郡及淄莱二州大业初淄州并入齐郡莱州为东莱郡唐武德元年置淄州四年置莱登二州天宝元年废淄州为淄川县 【天宝元年废淄州为淄川县○按唐代即州为郡其先止称州天宝元年改为郡厥后州郡兼称故通典云某州或为某郡旧唐书云某州改为某郡也此条当云改为淄川郡而误作废州为县大谬】 改莱州为东莱郡登州为东牟郡并属河南道宋置淄莱登三州属京东东路金属益都国初淄州属济南登莱属益都中统五年置淄州路登莱二州来隶至元二年改为淄莱路廿四年改为般阳府路元领县六至元初割邹平属济南高苑属益都二州带入八县今领州二领录事司一县十二隶府者四隶州者八○东到益都路 【东到益都路云云○按通典书八到之例四正曰至四隅曰到此及宁海济南德州皆谓之到与前益都路下不合】 百四十里西到济南路二百二十里南到莱芜县百六十里北到高苑县百三十里东北到临淄县九十里东南到沂水县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泰安州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青城县百五十五里到大都驿程千二百一十里

  般阳府路

   录事司

○沿革与益都路同

   淄川县〔中〕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