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侨寓

   节义

    土著

    侨寓

   孝友

    土著

    侨寓

   隐逸

    土著

    侨寓

   方外

    释

     土著

     侨寓

    道

     土著

     侨寓 

 卷二十

  杂录〔一〕

   天文

    甘露降祥

    大风为菑

    暴风裂帐

   祥异

    旱干水溢

    枯秸复生

    沟城得铭

    掘园获印

    受金折禄

    观潮馈药

    洞宾足迹

   地理

    鸠兹隶润

    京口谓京

    宋拟东秦

    唐号金陵

    开伊娄河

    修瓜洲城

    栅口断牛

    庱亭射虎

    延陵破培

    大江涨沙

    死葬朱方

   人物

    曲阿宏戎

    荆溪杜君

    唐刘十三〔缺〕

    润李二十〔缺〕

    元诜还家〔缺〕

    许渤在润

    郑女入宫

    杜秋归乡〔缺〕

    京口裴五〔缺〕

    钱唐盛童〔缺〕

   姓氏

    许左甘纪

   郡事

    置幽州牧

    领京下督

    地兼蕃重

    事系安危

    谐之举才

    萧绩诘吏

    延嗣不降

    裴宽自戒〔缺〕

    若山遇仙〔缺〕

    息元诡寿

    韩?罚俸

    李翛鸠财

    仁义掷弓

    茂章毁第

    柳开诱盗

    彦远忧旱

    德裕黩货

    真卿侮法

    曾肇言觌

    苏轼论服

    安礼丏去

    德象求援

    为军发粟

    听民车水

    乞米赈饥

    陈策发廪

    却供什物

    讥献羡余

   文事

    伐乌林曲

    丁督护歌

    歌华山畿

    撰望江南

    善变素丝

    深惜益友

    阳陶(上箴下角)篥

    养直送别

    登多景楼

    题金山寺

    游古竹院

    饮吸江亭

    蒜山二翁

    绣谷万象

    南徐幕府

    寿邱晓钟

 卷二十一

  杂录〔二〕

   武事

    盛设烽烟

    韶远斥候

    郗鉴屯据

    蔡谟防守

    牢之退元

    刘裕破恩

    无忌斩修

    宋武安众

    邱令败贼

    萧纶赴难

    萧藻遣子

    太史便?

    铁杖尽杀

    神功遣将

    韩滉总兵

    聚挽硬营

    选敢死士

    募后楼都

    籍凌波军

    璩降朱实

    骈讨仙芝

    卢绛舟师

    世忠水战

    赤心奇兵

    赤马白鹞

   刑罚

    流涕行法

    共案设酒

   谈笑

    裒游练湖

    约谈招隐

    规圆方丈

    满酌郎中

   考古

    季子墓碑

    庆封井诗

    甘露伏羱

    焦山瘗鹤

    丹徒废台

    延陵古钟

    郗师石臼

    萧公铁镬

    得书郗冢

    沈碑萧塘

    羲之墨迹

    奂之经幢

    建陵石麟

    宏墓铜器

    幼度石龟

    探微青猊

    僧繇化人

    道子僧像

    麒麟古碣

    鸬鹚旧堰

    大律师碑

    保福佛脑

    钟铸开元

    井刻大中

    李得宝峰

    张叩玉磬

    顾况山房

    秦丝石砚

    楼号千岩

    亭名镇海

    双井异色

    千墩相连

    郡庠四灵

    谢宅七佛

    大河龙卵

    金山星石

    题罗浮石

    易观音钟

    刊禹迹图

    文戴颙碑

    李西台诗

    黄山谷疏

    流水院钟

    胜果寺竹

    荆公手帖

    养直心经

    刘赞三贤

    李图二像

   拾遗

    相逢曲阿

    随候朱方

    李母弭变

    篪父绝患

    用之妖妄

    刁逵固吝

    卫公诰命

    李祖敕书

    重铸府印

    旧藏告身

 附录

  嘉定镇江续志

   以下见十一卷防守屯条后

   以下见十八卷吴淑条前

  咸淳镇江志

   以下见十六卷签判条后

  永乐镇江志

   以下见二卷京口闸条后

   以下见十五卷封君条前

至顺镇江志

重栞至顺镇江志 【至顺镇江志 案此志不着撰人姓名柳氏兴恩云丁元吉成化志叙云胜国俞用中至顺志例加精密乾隆镇江府志卷三十七儒林门俞希鲁传字用中至顺中尝着郡志序事精密据此则作至顺志者乃俞希鲁也今考嘉庆丹徒县志文苑门俞希鲁传与乾隆府志约同注云见正德志足为柳说之证希鲁父德邻为宋末遗老(卷十九隐逸类俞德邻传云字宗大永嘉之平阳人宋宝佑中父卓为庐江令侨寓京口因家焉景定辛酉以书经魁乡举咸淳癸酉以礼记魁浙漕归附之初阿朮丞相辟为行省郎中不就行大司农司江浙行省累荐皆不起弟酉发子四人庸廙希鲁康嘉庆丹徒志儒林门俞德邻传云元兵入劫质军中不屈卒全其身以归注云见宋诗存盖希鲁作志于元时故但述其父弗应征辟而不言劫质之事也)叔父酉发与兄偕隐(德邻传后附酉发传云字明叔宋咸淳甲戌以明经由京庠升太学第一归附后隐居不仕)学行并为当时所推(德邻传云性极孝友好施予有佩韦文集十六卷辑闻四卷酉发传云六经诸史无不涉猎有传注补遗三十卷)兄庸亦有文名(卷十九仕进类俞庸传云字时中性倜傥善论议有覆瓿集若干卷)希鲁绍承家学著述甚富(乾隆志希鲁传云学业浩博淹贯羣籍境内碑碣多所撰述有竹素钩元二十卷听雨轩集二十卷)为京口四杰之一(乾隆志卷三十七名臣门青阳梦炎传云子翼工古文与俞希鲁谢震顾观号称京口四杰)历官所至皆有政绩(嘉庆丹徒志俞希鲁传云以茂才除庆元路教授善于启迪众曰俞公如洪钟叩无不响任满擢归安丞筑海盐塘费省而民不劳升江山令改永康所至葺庙学聘名儒讲说平民徭役)身为元末遗老未尝仕明(嘉庆丹徒志希鲁传云以无援久不迁卒年九十注云见浙江通志是改令永康之后久不迁也乾隆志云迁儒林郎松江府路同知盖官永康多年始迁松江同知也此志修于至顺末年希鲁方为江山令其改官永康令必在元统初年至于迁松江同知纵早亦在至元末年其时希鲁之年当在七十以内下距至正丙申仅十余年然则明兵取镇江时希鲁固尚在也乃诸书俱不言曾受明之征辟则始终为元人可知)人品本属高洁故其所修志书最有法度仕进门内以已名附于兄庸传后云今从仕郎衢州路江山县尹者盖以科举仕进二门之人生存者亦当登载此历来志书之通例不得因其人修志转从而削之也(希鲁弟康字大中庆元路昌国州儒学学正亦附见于庸传之后惟希鲁仲兄廙志中未言为何官盖其人本不仕也)至希鲁所撰之文及其父德邻其兄庸所撰之文见于书中者不少(卷二桥梁类载庸重建高资桥记卷四土产门花类玉绣球注载德邻佩韦集有赋汤提刑南园玉绣球花诗二首果类莲注载德邻佩韦集有双莲诗序畜类猫注载德邻佩韦集中义猫说卷九僧寺类载希鲁建报亲庵记及建报恩庵记卷十道观类载希鲁改创干元万寿宫记及重建奉真道院记卷十一学校类载庸重修儒学记德邻增修成德堂记卷十五刺守类载希鲁段廷珪去思碑卷二十一郡事类讥献羡余条载德邻佩韦集辑闻文事类载德邻佩韦集中题金山诗)亦以其事有关掌故其文足以资惩劝始为登载非后人滥以家集羼入地志者所可同日语也乾隆志云俞圭字伯镇希鲁子洪武末由明经聘为郡庠教授以古文世其家号三复斋老人(嘉庆丹徒志约同又云圭子武仲石州同知注云见正德志)盖俞氏自宋至明世济其美宜其书为人所重也 又案此志不载监修姓名张氏鉴云元总管脱因传独详其先代盖志修于脱因守郡时也(脱因传云号林庵蒙古兀罗角人祖三岛赠中奉大夫河东山西道宣慰使护军范阳郡公谥懋义父八儿思不花赠正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范阳郡公谥桓敏)今考此志纪镇江府总管自夹谷忽都虎至郭珪非但先世之阀阅不书即本身之履历亦不备载惟脱因传内祖父之爵位既已详述而脱因出仕以后所历之官阶又复一一罗列(其传云初为国子生员以荫授昭信校尉岳州路总管府判官历武略将军衡州路总管府判官武德将军江西等处榷茶都转运判官今亚中大夫)较他人之传不啻增多一倍张氏之说不为无据惟是元时总管府内有二长官一为达鲁花赤兼管内劝农事一为总管兼管内劝农事均有守郡之责(赵氏翼廿二史札记云达鲁花赤掌印办事之长官不论职之文武大小或路府或州县皆设此官)脱因以至顺元年十一月一日履总管之任其时官达鲁花赤者为明里答失不久即去(明里答失传云至顺二年六月七日代)继之者为狗儿亦与脱因同时(狗儿传云至顺二年六月七日至)此志详纪其历任官职(狗儿传云畏吾儿人嘉议大夫初以也可怯薛速古儿赤授承务郎中书省直省舍人历承直郎尚乘寺丞奉训大夫尚乘寺少卿奉议大夫万亿广源库都提举朝列大夫真定路冀州达鲁花赤中宪大夫武备寺少卿授今职)是此志之纂修脱因主其事而狗儿亦与有力也脱因以至顺三年九月去任继之者为兀都马沙以至顺四年正月十日到任(自三年九月至四年正月相去三月余其间必有权总管之职者此志既无明文疑即以狗儿兼摄之也至于狗儿之去任此志既未言及则必在四年以后矣)此志亦详纪其前任官职(兀都马沙传云本速鲁蛮人前朝列大夫同知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今中大夫)是监修此志者始于脱因而成于兀都马沙也盖草创在至顺二三年间而刊行则在四年夏秋之际故卷九甘露寺注云至顺四年春乃始经营故址而缔构之卷十五判官王杰注云至顺四年五月八日至则成书在六月以后明矣元史顺帝纪云至顺四年冬十月戊辰改元诏曰其以至顺四年为元统元年则成书在九月以前明矣(或云卷十九仕进类张元珪注云泰定闲奉上潜邸金陵天历初被召授从仕郎考元史文宗纪泰定二年正月出居于建康致和元年即皇帝位改元天历则所谓上者必指文宗而言文宗崩于至顺三年八月此志仍称为上则成书必在三年八月以前今按或说未为无见然考宁宗以至顺三年十月即位十一月崩未及改元亦未及上文宗庙谥顺帝以至顺四年六月即位十月改元次年始上文宗庙谥又四年始上宁宗庙谥当三年十一月以后四年九月以前作书者言及文宗不独庙谥无由预知弗敢妄拟即称为大行皇帝亦嫌与宁宗无别故不得已而仍称为上此乃词穷则变之例足征秉笔者之苦心未可因此而疑四年之事为后人所附益也)脱因等先后守郡均能延致名儒纂修志乘其事非俗吏所能惟政绩弗传为可憾耳】 序

岁戊午吾以瓯海关监督量移镇江仁和吴印臣 【昌绶】 为吾言君之在瓯海也尝建永嘉诗人祠堂又栞唐宋以来诸东瓯人著作凡十三种庋板祠中以惠瓯之学者今之镇江镇江有宋元二志刘孟瞻所称海内读书人所愿见而未得者也君亦闻阮文达之风将为镇江存其文献乎吾曰唯昔者闻之耆老矣道光末文达方家居有包商 【良丞】 者欲得文达书文达故靳之曰吾选楼中有镇江人二志镇江人无肯栞之者包商诚欲得吾书吾亦欲包商之成吾志也包商曰诺文达乃欣然书十四字曰古籍待刊三十载旧闻新见一千年以赠包商而世乃多包商因并多文达今吾诚不敢望文达意镇江或尚有包商其人乎因相与大笑明年至镇江首举以语陈善余 【庆年】 善余具言其家新有宋志栞本元志亦写定以力不继未栞也吾因取其写本来使梓人计之直六百千而关吏贫其事亦不能以独举乃先出泉百千谋之于柳衍斋 【肇庆】 于小川 【树深】 柳于二君复谋之同人不一月而事以集昔文达之得此志也不得撰人姓名柳宾叔告之乃知其为俞希鲁所作也衍斋为宾叔族孙此举之功比之宾叔有过之无不及矣

然吾读文达送杨忠愍公墨迹归焦山记中闲反复此志若不能无憾于镇江人之不肯栞之者而今日出泉诸君十九乃镇江人又以见镇江人之好义而文达之语或失之诬也希鲁先世为温州之平阳人其父德邻所著有佩韦斋辑闻四卷文集十六卷曩吾在东瓯时尝欲取之以入永嘉诗人祠堂丛栞会受代去不果为今栞此志所谓天理当而人心安者 【阮文达原序语】 则仍东瓯人之著作也吾又不知瓯之学者其观感为何如而继吾之官东瓯者复有永嘉诗人祠堂续栞焉否也栞既成以板归焦山系之以诗兼报印臣诗曰考献征文老未疲尺书飞报故人知由来京口多耆旧此后山灵傥护持阮瑀盛名吾敢望包咸豪举世交推却愁干道遗编尽无复衰年再见之 【镇江尚有熊克干道志世无传本】 己未冬月如皋冒广生疚斋序

至顺镇江志二十一卷 【目录(二十一卷) 案此志自明以来藏书家绝不著录故原本卷数竟无可考卷十二学校门书籍类云志五部十一册注云镇江续志三册书板二十八种五千四百四十七板注云镇江志八百九十板重修镇江志一千一百一十七板张氏鉴云镇江志当是嘉定志续志即嘉定续志重修镇江志则咸淳志也其说颇为详审盖至顺志初修之时板尚未有定数故但载前志之板而新志之板转不载也然据其所言知嘉定志之原本叶数实多于今本故卷数不止二十二(今本叶数较诸原本仅及其半虽原本行数字数或少于今本然传钞者之佚脱亦已多矣)则至顺志之原本叶数自必多于今本而卷数亦不止二十一矣(嘉定续志卷数无考然其书既止三册则卷数必较嘉定志差少咸淳志卷数亦无考然其板既有千余则卷数必较嘉定志微多)】 提要

此书不着撰人姓名案镇江自东晋以来屹为重地志乘之书在宋干道间有熊克所撰者十卷见于宋史艺文志嘉定间卢宪所撰者三十卷见于书录解题今干道志久已失传嘉定志尚有传钞之本已出后人掇拾此书体例大致取法于嘉定志而纪载详备较为过之大约宋志主于征文此则重于考献宋志旁稽典籍务核异同此则备录故事多详兴废镇江在宋为边防之地故其志攻守形势网罗古今在元为财赋之区故此书物产土贡胪陈名状其用意各有所在不得而同也至于郡守参佐宋志近征唐代此则远溯六朝乡贤寓公宋志旁搜隋氏以前此则详于两宋及元互为补苴不可偏废然此书自明以来藏书家绝无著录之者洵为罕觏之秘籍此旧钞本编次失当文字多舛今重加校定缮写俾考京口故实者得以取资也以之抗行袁桷之志四明殆无媿焉

丹徒陈庆年善余校字 

至顺镇江志卷首

 郡县表 【官制表○钞本此下九叶在十五卷 案戴氏守梧云自来史书有表者皆聚于一处不与纪传相杂志书有表者亦皆列于卷首而不与他卷相杂此志之郡县表既列于卷首则官制表亦当列于卷首不得列于卷十五也今从其说移至郡县表之后】

郡隶浙西仍唐制也自唐而上余千百载境土惟旧所隶则殊其分其并不可无考今推其世代质诸传记作郡县表

  州部

虞 扬州    

夏 扬州    

殷 扬州 【汉地理志殷因于夏亡所变改】    

周 扬州 吴 【春秋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庆封奔吴吴予之朱方】

越 【春秋鲁哀公二十二年吴为越所并】

楚 【史记越世家楚威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吴故地】  

秦 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无州部之属

西汉 扬州

西晋 扬州 【太康二年分天下为十九州岛属扬州】

东晋 扬州 【南渡后虽于京口侨置徐兖然晋陵郡仍属扬州故徐州刺史多领扬州之晋陵诸军事】 徐州 兖州

宋 南徐州 【永初二年加州曰南徐】 南兖州 【元嘉八年分江北为南兖江南为南徐三十年正月以南兖并入南徐六月还分南徐立南兖】

齐 南徐州

梁 南徐州

陈 南徐州

隋 无州部之属 【志开皇九年省南徐州】

唐 江南道 【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润隶江南】 江南东道 【开元二十一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江南东道润为会府】 浙江西道 【干元元年润隶浙江西道】 浙江东西道 【建中元年合浙江东西二道置镇海军】 浙江道 【贞元三年分浙江东西为三道见通鉴】

五代 无州部之属

宋 浙西路

皇元 浙西道 【至元十二年属】 淮东道 【至元十八年改属】 浙西道 【至元二十六年再属】

 郡国

周 吴 【春秋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庆封奔吴吴予之朱方】

越 【春秋鲁哀公二十二年吴为越所并】

楚 【史记越世家楚威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吴故地】

秦 楚郡 【始皇二十四年伐楚虏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后改会稽郡】

西汉 荆国 【志会稽郡高帝六年为荆国】

吴国 【志高帝十二年更名吴】

江都国 【景帝四年吴王濞诛以其地并入江都国】

东汉 吴郡 【顺帝分会稽郡置】

西晋 毗陵郡 【太康二年初分吴郡置毗陵郡】 晋陵郡 【宋志永嘉五年改毗陵郡为晋陵徙治丹徒】

东晋 晋陵郡 【属扬州】 侨郡十八 【南东海南琅邪南东平南兰陵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东莞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太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

宋 晋陵郡 【元嘉八年割江南及扬州之晋陵属南徐】 侨郡十七 【南东海南琅邪南兰陵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 吴郡 【大明七年正月割属南徐州】 义兴郡 【泰始四年十月割扬州之义兴郡属南徐】

齐 晋陵郡 侨郡十四 【南东海南琅邪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 义兴郡 【永明二年以义兴郡属扬州后复属南徐】

梁 统郡无考 【隋志梁改南东海郡曰兰陵郡】

陈 统郡无考

隋 蒋州 【寰宇记隋废南徐州为延陵镇移名于京口为延陵县属蒋州】 润州 【开皇十五年罢延陵镇以蒋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县置润州于镇城】 江都郡 【大业三年废润州为江都郡之延陵县】

唐 润州 【武德三年置天宝元年改为丹阳郡干元元年复置】 丹阳郡 【天宝元年改润州置干元元年复曰润州】

五代 润州 【淮南吴杨氏南唐李氏并同】

宋 润州 【开宝元年改镇海军为镇江军郡守曰知润州军州事】 镇江府 【政和三年升润州为镇江府】

皇元 江阴镇江安抚使司 【至元十二年三月置】 镇江府路总管府 【至元十三年十二月改】 镇江路总管府 【至元二十六年正月改】  

 县邑

秦 会稽郡 丹徒 【古谷阳也始皇三十七年使赭衣徒三千凿京岘东南垄故名丹徒】

曲阿 【古云阳也史官奏云阳有王气凿北冈截直道使曲以厌之因名曲阿】

西汉 丹徒 曲阿 【王莽改曰风美按会稽郡统县二十六丹徒曲阿在其中】

东汉 丹徒 曲阿 【按吴郡统城十三丹徒曲阿在其中】

吴 云阳武进 【嘉禾三年复曲阿为云阳改丹徒为武进】

西晋 丹徒 曲阿 【太康二年复武进为丹徒云阳为曲阿】 武进 【分丹徒曲阿置武进又分曲阿延陵乡置延陵】 无锡 毗陵 【永嘉五年改曰晋陵】 暨阳

东晋 丹徒 曲阿 武进 延陵 无锡 毗陵 暨阳 南沙 【宋志咸康七年罢暨阳盐署立南沙县】

宋 晋陵 延陵 无锡 南沙 曲阿 暨阳 丹徒 【元嘉八年分属南东海郡】 武进 【大明末分属南东海】

齐 晋陵 延陵 曲阿 无锡 暨阳 南沙 海阳 【增置阙年月】 丹徒 武进

梁 统县无考 【寰宇记梁改曲阿为兰陵隋志梁改武进为兰陵】

陈 统县无考 【隋志陈改兰陵为东海】

隋 延陵 永年 曲阿 【以上三县见上注】 金山 【开皇十五年置金山府大业末土人保聚因为金山县】

唐 丹徒 曲阿 【天宝元年更名丹阳】 延陵 句容 白下 【贞观九年更名江宁至德二载割句容江宁二县置升州宝应元年州废二县复来属光启三年再割二县置升】 金坛 【垂拱四年置】

宋 丹徒 丹阳 金坛 延陵 【熙宁五年废为镇】

皇元 丹徒 丹阳 金坛

 官制表上

南徐自昔为重镇历代官守视他郡为多今总其凡作官制表

  封君

汉 荆王      

东汉 云阳亭侯      

吴 食丹徒曲阿二县 丹徒侯 云阳侯 徐陵亭侯      

晋 延陵县公 曲阿县公 武进亭侯

陈 晋陵县男



唐 丹阳郡公

宋 润王润国公

  刺史

晋 扬州刺史

东晋 徐州刺史 兖州刺史 徐兖二州刺史

宋 南徐州刺史 南兖州刺史 南徐徐二州刺史 南徐兖二州刺史

齐 南徐州刺史

梁 南徐州刺史

陈 南徐州刺史



唐 润州刺史 丹阳郡太守 天宝元年改 润州刺史 干元元年复  

五代 润州刺史  

宋 常润经略巡捡使 知润州军州事 开宝八年改 知镇江军府事 政和三年升  

皇元 江阴镇江安抚使司 达鲁花赤安抚 镇江府路总管府 达鲁花赤总管兼府尹 至元十三年改 镇江路总管府 达鲁花赤兼管内劝农事 总管兼管内劝农事至元二十六年改

  太守

东晋 晋陵太守

宋 行南徐州事 南东海太守 南兰陵太守 南彭城太守 地理志侨郡十七各有太守考之列传惟此

齐 行南徐州事 南东海太守 南兰陵太守 南彭城太守

梁 行南徐州事 南兰陵太守

陈 南兰陵太守



  参佐

东晋 大中正 军司 监军 长史 司马 从事中郎 功曹 参军事 军府主簿 记室 督护 行参军 参军 咨议参军 录事参军 记室参军 中兵参军 别驾 治中 州郡主簿 西曹书佐 祭酒从事 部郡从事

宋 大中正 中正 监军 长史 司马 从事中郎 正佐 参军事 军府主簿 行参军 参军 咨议参军 录事参军 记室参军 中兵参军 刑狱参军 法曹参军 别驾 治中 州郡主簿 西曹书佐 祭酒从事 部郡从事 郡丞

齐 大中正 中正 监州 长史 司马 咨议参军 别驾 州郡主簿 西曹书佐 议曹从事 典签

梁 大中正 中正 知留府事 监州 长史 司马 从事中郎 记室 参军 咨议参军 录事参军 记室参军 别驾 治中 州郡主簿 西曹书佐 典签

陈 大中正 监州 别驾 郡丞



唐 副使 幕府幕僚 从事 判官 支使 掌书记 推官 巡官 随军 别驾 长史 司马 郡丞 宾佐 录事参军 司功参军事 司仓参军事 司户参军事 司兵参军事 司法参军事 司士参军 参军事 知市事 知盐铁院

五代 副使 行军司马 判官 掌书记 推官 司马 通判军府 监渡  

宋 通判 黔辖 签判 节度掌书记 观察支使 节度推官 观察推官 职官幕掾 郡掾 仪兵刑曹 录事参军 司理参军 司户参军

皇元 同知府事 判官 推官 经历 知事 提控案牍兼照磨承发架阁

 官制表下

  宰贰

汉 丹徒令        

吴 曲阿长丞        

晋          

宋 丹徒令 曲阿令 延陵令     齐 曲阿令 延陵令        

梁 丹徒令 曲阿令 延陵令     陈 曲阿令        

唐 丹徒令 尉 丹阳令 丞 主簿尉 金坛令 丞尉 延陵令      

五代 丹徒令 丹阳令 尉    

宋 丹徒令 丞 主簿 尉 丹阳令 丞 主簿 尉 金坛令 主簿 尉 延陵令  

皇元 丹徒县 达鲁花赤 尹 主簿 尉 丹阳县 达鲁花赤 尹 主簿 尉 金坛县 达鲁花赤 尹 主簿 尉 录事司 达鲁花赤 录事 判官

 司属

皇元 司狱 平准行用库 提领 大使 副使 在城税使司 提领 大使 副使 丹阳税使司 提领 大使 副使 金坛税使司 提领 大使 副使 谏壁税使司 提领 大使 副使 吕城税使司 提领 大使 副使 丁角税使司 提领 大使 副使 高资巡检 开沙巡检 图山巡检 包港巡检 吕城巡检 延陵巡检 登荣乡巡检 大云乡巡检 薛步市巡检 织染局使 副使 生帛局使 副使 杂造局使 副使 丹阳批验茶引局提领 大军仓 监支纳 大使 副使 香糯仓 监支纳 大使 副使 永丰库 监支纳 大使 副使 官医提领 祝由科提领三县官医管勾 在城水马站提领 丹阳水马站提领 吕城水马站提领

  学职 【学职○钞本无此门 案十七卷学职门内有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等官表中不应不载况封君刺史太守以及参佐宰贰司属将佐寓治诸门表中既一一罗列尤不应独少此门今从张氏鉴之说补于司属门后将佐门前钞本宰贰在将佐门之后司属在寓治之后张氏云据十六十七两卷次第推之则宰贰当次上篇参佐之后次司属又次学职次将佐次寓治此表排行舛误今从其说改正】

宋 儒学 教授

皇元 蒙古字学 教授 学正 儒学 教授 学正 学录 教谕 医学 教授 学正 学录 教谕 阴阳学 教授 学正 学录 书院 山长

将佐

唐 都头 都知兵马使 押衙 大将 衙将  

五代 大将 衙将  

宋 都统制 州兵马都监 巡辖 计议 主管机宜文字 干办公事 提点医药饮食 从军舍人

皇元 镇守镇江上万户府 达鲁花赤 万户 副万户 经历 知事 照磨 镇抚所 镇抚 郡目 上千户所 达鲁花赤 副千户 弹压 提控案牍 中千户所 达鲁花赤 千户 副千户 弹压 都目 下千户所 达鲁花赤 千户 副千户 弹压 吏目 上百户 下百户

  寓治

宋 都督府 宣抚司 枢密行府 转运司 提刑司 镇江军节度 南外宗司 总领所 粮料院 主管 总干 准备差遣 监大军仓 监仓门 (豆斗)面官 监大军 甲杖库 酒官 榷货务 监务门 围田干官

皇元 行大司农司 大司农 司农卿 司农少卿 司农丞 经历 都事 通政院使 同签 院判 经历 都事 杭州为头打捕鹰房总管府 达鲁花赤 总管 同知 经历 提控按牍

至顺镇江志卷一

 地理(缺) 【地理○(钞本无此二字) 案卷一之子目始于叙郡与宋志正同宋志叙郡之前既以地理为总目则此志叙郡之前亦必以地理为总目矣今特补入(下文述四至者当另有一子目疑是疆域二字然无明文可证今姑补子目缺三字)】

叙(缺)

  叙郡

本府宋末无改皇朝至元十二年改为江阴镇江安抚使司十三年为镇江府路总管府二十六年为镇江路总管府统司一县三

江南道按察使治润 【唐贞观初分天下为十道景云二年置十道按察使各一人润州刺史韦铣常兼开元二年置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润州刺史李浚尝兼】

镇海军节度使治润 【唐干元元年始置浙西道节度使时韦黄裳以节度治苏颜真卿侯令仪以节度治升季广琛李琬以节度治宣大历中又易为观察使时韦元甫李栖筠李涵李道昌韩滉并以观察团练治苏当是时润实隶之然扼江淮南北之冲势便地顺他州终不及故建中二年韩滉乃自苏徙润朝廷遽重其权以镇海军额宠之其后又兼江淮转运使诸道盐铁转运使自建中之后虽节度观察二使废置不常终不移于他州迄唐季世常为重镇矣但自滉之后分浙江东西道为三而浙西节度观察使止统六州仅得滉之一路至王纬李锜又兼诸道盐铁转运使之权后来路隋杜审权曹确赵隐诸公间以宰相出临方面事体寖重故镇海军之号终不可废而高骈周宝又当贼盗横行之时朝廷欲倚重于高骈则复授以江淮转运使犹以为未足而招讨都统之权悉以委之后至钱镠镇海军额虽移于杭而南唐实留之于润五代因仍欲轻其权则曰权润州团练使权领州事欲重其权则或以亲王临之兼宣州置大都督或兼宣歙常三州置安抚使而镇海军额则仍在润焉】

  子目〔缺〕

   本府 【本府○(钞本无此二字) 案此一段总述本府之四至后三段分述三县之四至若无此二字则界限不清故不可不补也(下三段皆先述东西若干里南北若干里然后述东至西至南至北至若干里此段独不述东西南北广袤里数显有脱误今特补东西缺三字及南北缺三字于东至之前)】

东西(缺) 南北(缺) 东至(缺) 【东至(缺)○(钞本作东至杨子江十里) 案钞本此段止有东至西至南至而无北至考嘉定志卷一引太平寰宇记云东至常州一百七十里北渡江至扬州六十三里乾隆志卷一云东界宜兴北界扬子江是则东至扬子江十里当作北至扬子江十里明矣今改东为北移于南至条之后而另补东至缺三字于此以正其误下文丹徒县脱去东至西至丹阳县脱去西至金坛县脱去东至今亦逐条注明其缺以归画一】  西至集庆路句容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常州路武进县界百一十七里 北至扬子江十里

   丹徒县

东西五十里 南北七十里 东至(缺) 西至(缺) 南至丹阳县界四十三里 【旧志三十五里】  北至扬子江二里 【旧志十里】

   丹阳县

东西五十三里 【东西五十三里○(钞本此下一段在金坛县后)】  南北六十五里 东至武进县界五十七里 【旧志四十八里】  西至(缺) 南至金坛县界四十五里 【旧志四十里】  北至丹徒县界二十七里 【旧志五十里】

   金坛县

东西一百里 【东西一百里○(钞本此下一段在丹阳县后) 案嘉定志卷一云丹阳县东西五十三里南北六十五里金坛县东西五十三里南北六十五里乾隆志卷一云丹阳县东至武进县界南至金坛县界北至丹徒县界金坛县西至句容县界南至溧阳县界北至丹徒县界此志原本当亦与彼相同缘传写者误有错简遂至丹阳县后云北至丹阳县界金坛县后云南至金坛县界而文义不可通矣今特将二段彼此互易以还其旧焉】  南北九十里 东至(缺) 西至句容县界六十五里 【旧志六十七里】  南至溧阳州四十二里 【旧志七十二里】  北至丹阳县界三十五里 【旧志二十五里】

丹徒柳肇庆衍斋校字

至顺镇江志卷二

 地理

  城池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盖取诸坎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镇江以长江为天堑诸山环列阻其三方自古形胜之地虽不设备险过金汤矣惟吴大帝筑铁瓮城孙歆缮京城与唐王璠周宝事略可考自兹以降刺史太守勋烈在人耳目者不可胜数然皆不载其修浚城池岂地利不如人和前志略而不书邪及观齐志谓京城因山为垒而苏子瞻登甘露寺诗又曰古郡山为城则知润以山为城其来久矣元混一海禹凡诸郡之有城郭皆撤而去之以示天下为公之义洋洋圣谟诚所谓在德不在险也姑述旧闻以备故实

   丹徒县

郡城周回二十六里十七步高九尺六寸 【旧志不着何时所筑不可考】 吴孙韶屯京尝缮之 【吴使孙河屯京城河因赴宛陵为妫览所杀其子韶年十七收河余众缮京城起楼橹以御敌孙权闻乱引兵归吴夜至京城下营试攻惊之兵皆乘城传檄备警讙声动地权使人喻止明日见韶甚器之拜为校尉食丹徒曲阿二县自置长吏一如河旧】 晋宋间城固不废 【晋安帝元兴初刘裕与刘毅何无忌定谋讨桓元裕托以游猎与无忌收合徒众得百余人诘旦京口城开无忌着传诏服称刺史使徒众随之即斩桓修以徇】 宋嘉定甲戌郡守史弥坚作新门七曰通津甘露跨敄黾东山虎蹲马巷放鹤 【弥坚自为记】 咸淳中已废其五 【咸淳志郡守史弥坚以州城私路甚多难以关防除诸军寨门外创建子门七今止存放鹤通吴二门】 今所存者仍有十二东曰青阳 【去府治二里】 南曰南水通吴仁和中土 【四门并去府治八里】 西曰登云 【去府治八里】 北曰定波 【去府治八里】 西南曰鹤林放鹤 【二门并去府治七里】 西北曰还京 【去府治七里】 东北曰利涉 【去府治一里】 通津 【去府治四里】 惟登云通吴鹤林还京旧有楼今皆废 【咸淳志旧外八门惟登云通吴鹤林还京有楼其余四门止有城门而已】

按登云门城楼宋嘉定癸未郡守赵善湘始创咸淳改元七月二十一日夜半为风所摧景定六年总领兼郡赵与可重建其通吴门城楼则淳佑九年总领余晦以其规模狭隘行者见之有弗葺之叹乃筑女墙拓而新之视旧为雄并见咸淳志余二楼未详何时创置

子城并东西夹城共长十二里七十步高三丈一尺子城吴大帝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内外固以砖号铁瓮城 【舆地志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甓 海录碎事润州铁瓮城孙权筑 唐图经古谓之铁瓮城者谓坚若金城汤池之类又刘禹锡诗铁瓮郡城口注云润州城如铁瓮见韩滉南征记其说与图经小异】 晋郗鉴尝修 【舆地志晋咸和元年贼众数千浮海抄东南诸县郗鉴遂城京口讨平之见鉴传】 王恭更大改创 【舆地志又云今之城宇多恭所制】 南唐刺史林仁肇复修 【仁肇有修子城石记今不存】 东西夹城则唐时所筑也 【唐进士桑华有东西夹城石记宋嘉定前已不存】 子城门四东曰望春 【后改名东海】 南曰鼓角西曰钦贤 【门有二石狮邦人遂以狮子门呼之庳隘玩弛循袭不治宋嘉定癸未郡守赵善湘乃补筑旧城甓以固之上创谯门下严关钥晨昏启闭与昔大异见嘉定续编】 北门名未详 【北城门在府治后即古子城岁久不修颓垣毁堞漫无防禁宋嘉定癸未郡守赵善湘始板筑而甓之设门施钥又于其上创飞桥以通万象亭闻风阁往来殊得其便见嘉定续编】 东夹城二门南曰建德 【后改名朱方】 西曰清风西夹城门二东曰千秋 【后改名铁瓮】 西曰崇化 【后改名高桥】 今诸门皆废惟鼓角钦贤尚存故址耳

铁瓮城唐图经言古号铁瓮城者以其坚固如金城之类胡致隆登铁瓮城诗云雉堞巍然岁月长古今知阅几兴亡吴王殿里笙歌罢炀帝城边草木荒万里烟霞归洞急一川风月渡江忙

   丹阳县

城周五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四面无壕即古简州城 【祥符图经载县故城以县南简渎得名或云周回三里】 上多古木 【咸淳志】 今废门名未详 【东门在斜桥西门在县前南门在草堰北门在观音山】

吕城在丹阳县东五十四里吴吕蒙所筑遗址尚存 【镇名取此】

刘繇城在丹阳县西南二百四十步汉末繇自扬州徙治曲阿时所筑 【唐元和郡县图志繇来建城孙策东略繇奔豫章】

湖口城在长塘湖口宋泰始中庾业筑 【宋泰始二年庾业至长塘河即与义兴太守刘延熙令于湖口夹岸筑城制遣沈怀明等东讨以督护任农夫助之自延陵出长塘湖力战大破业遂弃城走】

云阳东西城在延陵镇渎南 【镇即故延陵县】 二城相去七里当丹阳句容分界之所即吴楚之境也吴赤乌前已有之 【建康实录详见漕渠水注】

荆城在白鹤溪口未详何人所筑

浦西两垒在城西十八里晋郗鉴所筑 【舆地志下鼻浦在城西十八里北入江晋郗鉴于浦西筑两垒】

大业曲阿庱亭三垒俱在丹阳县境晋郗鉴所筑 【晋咸和元年郗鉴刺徐州苏峻反鉴将赴国难遣夏侯长等间行谓温峤曰今贼谋挟天子东入会稽宜先入营垒屯据要害防其越逸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不百日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及陶侃为盟主鉴率众渡江与陶侃会于茄子浦会王舒虞潭战不利鉴与后将军郭默还丹徒立大业曲阿庱亭三垒以拒贼贼将张健来攻大业城中乏水默窘迫突围而出三军失色参军曹纳以为大业京口之扞一旦不守贼方轨而前劝鉴退还广陵以俟后举鉴责纳不忠将斩之会峻死大业围乃解】

曲阿长冈二垒齐永泰初筑 【齐永泰元年王敬则反前锋奄至曲阿五月诏左兴盛刘山阳胡松筑垒于曲阿长冈沈文季为持节都督屯湖头备京口路敬则急攻兴盛山阳二垒军各死战敬则大败也】

   金坛县

城门十有一东曰唐安东水 【二门并去县治一里】 南曰南昌招贤 【二门并去县治一里】 西曰梓墟 【去县治百五十步】 北曰丹阳 【去县治百五十步】 东南曰车 【去县治一里】 新兴 【去县治三里】 东北曰下塘 【去县治一里百五十步】 西南曰朝真 【去县治一里】 西北曰西水 【去县治一里】

  坊巷

坊隅之设所以分城市之居民成井邑之定制润齿下路郡当要冲土瘠民贫无甲第巨室富商大贾其称上户者不过逐什一之利以肥其家耳初匪实产也古无录事司城内亦隶丹徒县宋分为左右厢官以任郡事旧志弗载其详不可得闻中为七隅归附后亦颇仍旧比年以来差调烦重岁事不登逃亡消乏户数减少故七隅并而为五由五而四四而二日朘月削凋弊可想民穷财匮职此之由 【归附之初每隅设坊官坊司皆老胥旧吏为之役轻事简取于民亦微大德十一年以来里人有言之时官者差选殷实人户充役凡官府排办造作秪应杂务羁管罪人递运官物闭纳酒课催征地钱悉委隅正重则废家轻则逃窜其弊有不可胜言者至治元年十一月耆老建言差设隅正循行岁久科差繁重逃移规避隅分人户多有不等议以还仁静宁并作一隅止设四隅后经二十二年至至顺二年九月官司又为化隆太平还仁三隅地僻民贫别无堪充隅正之家乃以化隆并崇德太平并还仁号崇化还太两隅】 然自其民力厚薄差役不均如此非得已也其于坊市街巷初无更易今仍列其名以备观览后之司牧者有能施仁布政存恤而苏息之俾户口增益复仍旧贯则亦百姓之幸也各县坊巷因附见焉

   录事司

隅七

崇德隅 化隆隅 太平隅 践教隅 静宁隅 临津隅 还仁隅

    酒坊(缺)

    坊二十七

紫金坊在嘉泰桥西以紫金泉得名 丛桂坊在皇佑桥北以兄弟登科为名 阜民坊在税务街以商贾所聚得名 置邮坊在高桥东以路通馆驿得名 仁和坊在嘉定桥南路通仁和门因名 元妙坊在石石达桥北以观得名 制锦坊在石石达桥南以旧县治得名 福寿坊在长桥西以因胜寺为都道场故名 万宝坊在长桥北以米市得名 锦绣坊在府治南 文明坊在府治南以郡庠得名 进贤坊在府治南以贡院得名 清风坊在府治南以旧清风门得名 千秋坊在府治西南因桥得名 甘棠坊在范公桥西民怀公之德因名 忠佑坊在嘉定桥东以城隍庙得名 市东坊路通嘉泰桥 市南坊路通菜市桥 市西坊路通关桥 市北坊路通渌水桥 旌孝坊在冠子巷以居民有孝者得名 【宋郡守许堪立】  孝感坊在大市北以居民有孝者得名 【宋郡守赵与訔立】  至孝坊在高桥北以居民有孝者得名 【归附后至元间立】  会通坊在上河街口以水陆之会故名 鹤林坊在竹竿巷口路通鹤林门因名 积善坊在竹竿巷北 通市坊在高桥南路通大市故名 通津坊在高桥西路通西津故名

    市五

大市 小市 马市 米市 菜市

    街七

五条街 十字街 上河街 下河街 税务街 屏风街 新街

    巷八十二

章尚书巷 雷太尉巷 刘巡检巷 滕八郎巷 张四娘巷 黑哥哥巷 【黑哥哥巷○钞本哥作歌 案卷九广惠庵注云庵中有土偶名黑哥哥居民失猫祷之多应今俗呼为黑哥哥庵巷亦以此得名焉乾隆镇江府志卷一坊市门有黑哥哥巷卷二十寺观门广惠庵注云又呼为黑哥哥庵据此则歌当作哥明矣】  袁郎巷 殷织纱巷 周豆粉巷 乌马儿巷 汤家巷 封家巷 王家巷 姚家巷 南寺巷 保福寺巷 延庆寺巷 弥陀寺巷 静明寺巷 东观巷 西观巷 真武道堂巷 万寿宫巷 □□庙巷 白马庙巷 城隍庙巷 五圣庙巷 双庙巷 清和楼巷 清风楼巷 荷花楼巷 正赐库巷 三重门巷 糯米仓巷 旧县衙巷 木场巷 新瓦子巷 针子桥巷 栢家桥巷 道人桥巷 花园巷 西花园巷 豆园巷 东草巷 西草巷 东山草巷 槐树巷 竹竿巷 小竹竿巷 馒头巷 汤团巷 果子巷 泥巷 水巷 石灰巷 堰巷 堰军巷 石头巷 市河巷 臭河子巷 乌盆澳巷 冠子巷 斗笠巷 腰带巷 木杓巷 布袋巷 芦废巷 琉璃巷 香饼子巷 磨刀巷 杀猪巷 博马务巷 鸡鹅巷 大马巷 小马巷 狮子巷 双井巷 井子巷 文昌巷 洪街巷 八槢巷 千石墟巷

   丹徒县

    酒坊三十四 【咸淳间止存三十一库二曰丹徒谏壁坊二十九曰刘村圌山马店信义高资姚里市七里上塘薛村炭渚汤堽曲阳芦墅白露开义禄城埤城金桥苦竹坞源潭柳港彪社东武马墅合称彭桥南北大港东西】

    坊二

江口坊在还京门外以近西津得名 俪孝坊在洗马桥西北以夫妇俱有孝得名 【宋郡守印应飞立】

    街一

九里街在定波门外 【由定波门至石公渡九里】

   丹阳县

    酒坊五十五 【坊名未详】

    坊十 【旧志所载五坊曰立道曰辅德曰旌孝曰美孝曰明伦归附后俱废至顺二年县尹钱遵谘访改立】  

立道坊在县治东 福安坊在县治南 辅德坊文明坊并在县治西 朝阳坊德厚坊嘉贤坊和丰坊并在县治东南 迎恩坊在县治东北 泽民坊在县治西南

    巷十二

张通判巷 锺家巷 纪家巷 谈家巷 明伦坊巷 市西桥巷 上河头巷 双井巷 南草巷 北草巷 西巷 火巷

   金坛县

    酒坊二十 【坊名未详 自都酒务至此皆宋置今无存者】

    坊十七

市东坊积善坊济川坊清河坊大市坊小市坊通观坊并在东南 衮绣坊敬义坊旌英坊并在东北 市西坊通津坊里仁坊巨川坊并在西南 凤沼坊云津坊义荣坊并在西北

    巷十四

庄家巷 谭家巷 吴家巷 郑家巷 李干巷 朱儿巷 后赵巷 庙巷 师姑寺巷 古镇巷 墙壁巷 栀子巷 官井巷 北竹木巷

  乡都

乡都之设所以治郊墅之编氓重农桑之庶务润皆中县田高下不均互有旱涝虽道隶浙西然非若他郡豪右兼并之家连阡亘陌所收动计万石之比旧宋各都设立保长归附后但藉乡司应酬官务厥后选差里正主首 【里正催办钱粮主首供应杂事】 科役繁重破家荡产往往有之延佑乙卯经理田粮限期颇趣奉行弗至封洫虽明弊端未革 【润官民田土错杂而贾似道公田尤为民害盖其买田之时但以银卷诰牒准折价直民间廹于应命多有岁输租于官而实无是田者及其终也业主稍废又有以公田为已业而贷之者于是有科无征之粮岁终里正往往阙纳经理之际虽令自实然以其亏损元额卒难蠲除】 为政者有忧之复令民出田以助役逃亡事故仅可补益间有桀黠之徒稍能枝梧复为细民之蠹抑肥者不一二而瘠者已什伯矣然后使变更随时而都保则仍旧贯今叙列乡都村保之名以便披阅为民父母有能承流宣化宽假而抚字之使之耕桑乐业各安田里则诚三农之福也

   丹徒县 【丹徒乡与京口里之名最古其后京口不复为里惟丹徒乡尚存旧惟七乡宋熙宁中又益以故延陵县之一乡为八每乡所辖都分不等其中为里为村为坊为保皆据其土俗之所呼以书】

    崇德乡

在县南都三里十五 【按今诸县乡名次序与旧志不同今从其都分排定后仿此】

五都 六都 七都 永安里 受遇里 禄城里 崇仁里 宝镜里 从福里 礼贤里 保经里 明宿里 白兔里 古福里 求仁里 安乐里 新丰里 居仁里

今散为村四十九惟禄城新丰尚袭故名

    大慈乡

在县东南都三里六

一都 七都 八都 守信里 乌洲里 大慈里 马迹里 二本里 谦仁里

今散为村为坊凡四十八惟马迹尚袭故名

    长乐乡

在县西南都二里十九

二都 十四都 万庾里 击壤里 长山里 司丰里 黄绪里 村堡里 新安里 友化里 东廉里 永兴里 蜚廉里 长寿里 上时里 奉时里 力庄里 越贡里 修仁里 包庄里 东庄里

今散为村为巷凡四十七惟黄绪尚袭故名

    义里乡

在县西都二里十四

三都 十三都 石门里 严庄里 茆司里 清泉里 仙风里 檀山里 奉天里 招贤里 梅墟里 黄山里 高资里 香山里 湖泉里 唐家里

今散为村者五十九惟石门檀山黄山高资唐家尚袭故名

    丹徒乡

在县东都二里七

十都 十一都 洪善里 向善里 崇贤里 洞仙里 袁家里 上令千里 下令千里

今散为村者四十七惟上下令尚袭故名

    平昌乡

在县东南 【昔隶丹阳后以本县练塘乡易之】 都一里保二十六

十二都 唐村里 福善里 永平里 归政里 建善里 崇孝里 金牛里 宣孝里 市化里 敬顺里 会善里 缝城里 长寻里 平昌里 吴村保 后贾保 东武保 刘村保 严村保 谭巷保 马巷保 戴巷保 长春保 感应保 水西保 连环保 【连环保○(钞本环作还) 案乾隆镇江志卷一乡都门所载作环字今据以改正(下文上德乡条下之贞坟里钞本贞作真上元乡条下之直里保钞本直作真孝德乡条下之迪庄保钞本迪作幸今亦据乾隆志所载改正)】

今散为村二十一惟唐村吴村刘村严村马巷后贾尚袭故名

    高平乡

在县西南都二里十一

十五都 十六都 高来里 同德里 兴业里 凭信里 会春里 辞仁里 慈子里 时鱼里 得仁里 莫村里 风仁里

今散为村者三十七皆非故名

    洞仙乡

在县西南 【昔隶延陵县宋熙宁中废为延陵镇分其乡属丹徒】 都四里保村十一

十六都 十七都 十八都 十九都 曲阳里 柜村里 塔山里 李庄里 唐庄里 八福里 汤湖里 胡庄保 赤岸村 官庄村 栅田村

今散为村者九惟曲阳柜村塔山唐庄八福赤岸栅田尚袭故名

   丹阳县 【旧惟十乡又得延陵之二乡为十有二后以孝尚入石城高牧以赤城入上德今见管仍十】

    练塘乡

在县西 【故属丹徒县后以本县平昌乡易之】 都二里六

一都 二都 临溪里 秦福里 胡陆里 得安里 崇信里 东村里

今散为村保凡四十有奇皆非故名

    寿安乡

在县西南 【故属延陵县】 都二里保村凡二十

三都 四都 颜村里 张村里 台庄里 韦庄里 杨庄里 于庄里 香庄里 丁庄里 尤驱保 李越保 萩塘村 新埭村 垾头村 永昌村 西暮村 西贺村 东贺村 九里村 后韦村 旧县村

今散为村四十有四惟台庄杨庄丁庄李越萩塘垾头韦庄新埭东贺西贺后韦尚袭故名

    太平乡

在县东南 【故属延陵县】 都三里保村凡十六

五都 六都 七都 庄村里 宾村里 欧村里 王村里 曹村里 街东保 城西保 西周保 河东保 羊城村 黄固村 柳花村 麦皮村 安息村 杨安村 松北村

今散为村六十有七惟宾村欧村王村曹村西周羊城麦皮安息尚袭故名

    石城乡

在县南都三里保凡二十 【旧里保十四后增入孝尚乡里五保一】

八都 九都 十都 怀忠里 致光里 仁明里 厚教里 礼治里 宝龙里 通津里 阙塘里 竹塘里 葛城里 修范里 丁仪里 宣光里 石城保 安仁保 汤庄保 长乐保 阙塘保 珥村保 黄堰保

今散为村五十有五惟石城汤庄长乐阙塘珥村黄堰尚袭故名

    高牧乡

在县东南都二里保十 【旧里保八后并入孝尚乡里二】

十一都 十二都 元善里 高郡里 丁珥里 丁义里 老村里 尚武里 西阳里 双沟保 通利保 前村保

今散为村六十有奇惟前村及丁珥丁义尚袭故名而前村复分为二曰前石村曰前吴村

    桂仙乡

在县东南都二里保村凡二十

十三都 十四都 奉宗里 道德里 新兴里 劝善里 永定里 后湖里 积善里 东陵里 永业里 顺义里 徐村里 通轨里 江村保 戴村保 滕庄保 蒋墅保 蒋头村 丁桥村 故千村 东疁村

今散为村五十有九惟徐村江村戴村滕村蒋墅丁桥故千东疁尚袭故名

    永和乡

在县东都一里村保凡六

十五都 东陵里 厚教里 栅口里 唐兴里 太华村 上寿村

今散为村二十有五惟栅口尚袭故名

    永济乡

在县东 【旧名永安】 都三里村凡十五

十六都 十七都 十八都 新村里 东阳村 小利村 博望村 栅塘村 曲水村 费庄村 窦庄村 谢庄村 张庄村 朱庄村 观庄村 徐况村 塘沟村 利沟村

今散为村一百一十有奇惟小利博望栅塘曲水谢庄朱庄观庄尚袭故名

    仁信乡

在县东北都二里保凡十

十九都 二十都 仁信里 厚爱里 开元里 索庄里 理善里 华墅里 陈山保 顺忠保 苎村保 张村保

今散为村三十有八惟华墅陈山苎村张村尚袭故名

    上德乡

在县东北 【赤城乡并于此】 都二里保凡二十六 二十一都 二十二都 荆室里 永定里 东保里 郜塘里 丰宁里 津化里 咸通里 贞坟里 通全里 建宁里 初钦里 景陵里 永乐里 经门里 李城里 荆村保 华店保 长庆保 吴村保 邵庄保 瓜渚保 东泊保 西泊保 夏墅保 彭皇保 上乌保

今散为村七十余惟荆村华店东泊西泊彭皇上乌尚袭故名

   金坛县 【旧七乡宋熙宁以来又得故延陵县之二乡合为九】

    唐安乡

在县东 【唐武德初置县时即有此乡】 都五里十有六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感化里 仁义里 慕丰里 勤学里 广业里 大成里 唐新里 昌年里 临寰里 钦定里 能起里 希游里 新兴里 永乐里 丰熟里 忠信里

今散为村为庄为巷凡四十有七非故名

    礼智乡

在县东都二里十四

三都 七都 怀德里 长乐里 金坛里 宣丰里 仁丰里 勾龙里 开善里 堂仙里 惟新里 云亭里 永乐里 募农里 安定里 化农里

今散为墟为村凡九皆非故名

    金山乡

在县东南 【隋末乡人相聚初名为金山县者因此乡得名】 都三里十七

六都 八都 十二都 花曦里 仁寿里 永定里 勾龙里 万春里 富教里 金堂里 上疁里 李悌里 大林里 孝全里 西大林里 宣丰里 仁曦里 新曦里 凤化里 花农里

今散为村为庄凡二十有四惟上疁大林尚袭故名

    大云乡

在县东南都三里九

九都 十都 十一都 开元里 孝悌里 仁孝里 章昌里 新繁里 守教里 履信里 庄亭里 化丰里

今散为村为庄凡十八皆非故名

    登荣乡

在县东 【旧名登龙不知何时改今名】 都五里八

十三都 十四都 十五都 十六都 十七都 积善里 洪教里 广业里 折桂里 贤德里 符山里 新兴里 花农里

今散为村为庄凡二十三皆非故名

    游仙乡

在县西南都八里三十一

十八都 十九都 二十都 二十一都 二十二都 二十三都 二十四都 二十五都 白鹤里 至道里 凌至里 劝善里 文德里 方山里 厚教里 墩贰里 长宁里 善邺里 汉尊里 崇尊里 新安里 识扶里 崇教里 上贤里 东阳里 曼镇里 飞望里 金台里 黄坑里 广业里 择善里 龙泉里 护符里 时邕里 护浮里 五经里 茂农里 丹阳里 玉京里

今散为村为庄数如旧名则非

    三洞乡

在县西 【取仙山之三洞为名】 都七里十九

三十都 三十一都 三十二都 三十三都 三十四都 三十五都 三十六都 荆溪里 青鸾里 祥鹤里 碧落里 三茅里 丹凤里 隐居里 洞亭里 石镇里 青童里 金亭里 白鹿里 侯宅里 节义里 怀仁里 大臣里 重虚里 风化里 玉京里

今散为村为庄为巷四十有三皆非故名

    上元乡

在县西 【旧属延陵县】 都二保村凡十

二十五都 二十六都 直里保 张庄保 倪庄保 丁庄保 西阳保 倪亭村 后期村 下丈村 栅口村 徐村

今散为村数如旧惟后期下丈徐村直里尚袭故名

    孝德乡

在县西 【旧属延陵县】 都三保村凡十一

二十七都 二十八都 二十九都 高村保 老庄保 黄土保 盘石保 前丁保 庄城保 迪庄保 邹庄保 谢亭村 南村 桃村

今散为村为庄凡二十二惟庄城南村黄土尚袭故名

  桥梁

叙(缺)

   录事司

(以上缺)

    渌水桥

在千秋桥西唐以来有之 【唐杜牧之诗渌水桥边多酒楼】 宋干道庚寅郡守蔡洸重建仍旧名俗呼为高桥 【舆地纪胜陈辅诗曰渌水桥边驻短篷】

    通济桥

在南水门上延佑三年守臣太平因水门旧址创建 【琼州军民安抚司儒学教谕蜀郡杨如山为之记其略曰镇江据南北要冲其南三门左曰通吴右曰仁和而水门居其中南距杭州七百余里江浙省事实在焉使轺星驰相茵云合送往迎来冠盖相望必繇之地也而长河隔越茫无津梁东西行者必纡转而后达公私咸不为便嘉议大夫镇江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太平公慨然曰水门旧址犹在为桥不愈于溱洧之济乎乃命工计材木取其坚石取其厚蜃灰扄铁版干取其深固周密凡物之直工之价首损已俸由是闻见忻然乐助者众公身亲督之自作至息浃九旬有二日而桥成袤九丈六尺广九之一焉柱对峙各二五攻石者攻木者搏埴者杵者畚者锸者工大小约二百断虹卧渡穹龟曝日望之墉崇如履之栉比如于是两岸之民徒踵交接倚柱而吟弛担而憇相与咨嗟叹赏曰嘉议公之功也因请名其桥曰通济云】 后圯至顺二年重建 【至顺元年六月桥以水圮二年十月录事司达鲁花赤护独步丁属市民邢宗达重建】

    程公桥

在上闸南久废 【宋嘉定前已废见上闸注】

    拖板桥

在今大军仓前旧名浮桥天历二年废 【天历二年浚京口港撤去民病涉焉】 至顺二年重建 【至顺二年九月录事司达鲁花赤护独步丁倡干元万寿宫住持通元真应崇靖真人余以诚捐赀重建】

以上八桥皆跨漕渠

    嘉泰桥

在市东紫金坊 【宋嘉泰年间造故名】 俗呼针子桥

    张公桥

在嘉泰桥北旧名汤家桥

    柏家桥

在张公桥北

    怀德桥

在市北平准库前

    水(石达)桥

在丹阳馆西 【桥之北漕渠之南有石(石达)漕水溢则繇此桥出与怀德桥水合以入于江】

    斜桥

在积善坊淮海书院北

    大围桥

在干元万寿宫北

    小围桥

在大围桥西 【大围小围以近江围岸大小名市河之水皆由此二桥出江】

    韩大娘桥

在嘉泰桥南

    染皂桥

在市南旌孝坊 【今刁家巷】 上有亭宋景定中郡民重建 【岁久桥圯景定辛酉之秋郡人徐景祥孟大昌等重建仍创亭其上】

    火炭桥

在保福尼寺西灵济寺僧募众重甃

    真珠桥

在火炭桥南俗呼西桥儿

    皇佑桥

在府治南俗讹为黄牛桥黄泥桥昔郡人得断石于桥下乃皇佑间建

    朝真桥

在皇佑桥东南马巷 【以其近东观故名】

    石(石达)桥

在府治西南旧有(石达)受漕河之水(石达)今废而桥在

    坝子桥

在石(石达)桥东 【旧名坝子头里人创桥甃以砖石】

    西城桥

在府治西 【西城桥在府治西○(钞本此下一条在以上十四桥皆跨诸沟后) 案上文水西桥条后云以上二十九桥并跨市河严氏元照云自嘉泰桥数至水西桥止二十八桥戴氏守梧云二十八桥内皇佑桥在府治南朝真桥在皇佑桥东南马巷石(石达)桥在府治西南坝子桥在石(石达)桥东是府治西南之桥皆跨市河可知西城桥既在府治之西而钞本坝子桥之后折桥之前又有空白此必原本之西城桥实在其处正与二十九桥之数相符传写者误移于后耳今从其说改正(上文云渌水桥在千秋桥西通济桥在南水门上程公桥在上闸南拖板桥在今大军仓前又云以上八桥皆跨漕渠严氏云八桥只存其半所谓千秋桥已不见戴氏云宋志卷二桥梁门云千秋桥在府治之西嘉定桥在千秋桥之南清风桥在嘉定桥之南长桥在清风桥之南千秋桥既在八桥之中其余三桥亦与千秋桥相近疑元志之误入宋志者也今案戴说亦颇近理然究无明文可证且千秋以下四桥皆建于嘉定以前宋志中未尝不可载也今仍存其旧)】 宋嘉定十五年郡守赵善湘建 【北通郡治南通饷台郡守总领往来其上行人往来其下今废独此桥跨子城上】

    折桥

在清风桥之侧 【受漕水折旋而入】

    新观桥

在光孝观西旧名社坛桥 【昔桥近社坛故名其后社坛既迁去桥甚远而犹呼为社坛桥宋干道庚寅郡守蔡洸因其去新观为近易今名今桥与平地等其下河流不盈尺许】

    观东桥

在光孝观东

    七狮桥

在旧丹徒县治西上有石狻猊七故名今不复存俗呼道人桥 【桥下有石翁仲二若道士状故名】

    西园桥

在放鹤门里

    关门桥

在登云门里旧又有西坊门今废是桥介二门间故取关通之义为名

    三拆桥

在关门桥北今名洪济桥灵济寺僧重建

    师姑桥

在三拆桥西北

    红门桥

在红门子寨内

    龚家桥

在博马务巷

    圆通桥

在塘塠山后旧名土桥灵济寺重建

    水西桥

在水西门

   以上二十九桥并跨市河

    梦溪桥

在朱方门外 【水源自沈内翰括梦溪园通沟入漕渠故名】 宋嘉泰中郡守辛弃疾重修俗旧呼为小桥子

    乌盆澳桥

在嘉定桥东南 【水源发城隍庙山下】

    菜市桥

在市南坊旧尝于此作菜市故名今桥与地平然沟固在

    古老桥

在普照寺对岸

    苏公桥

在范公桥东南

    林太师桥

在苏公桥南 【林仁肇庙在桥东因名】

    通吴桥

在长桥东南

    臭桥子

在通吴桥南

    双寨门桥

在臭桥东 【水源发京岘山过臭桥入漕河】

    卷蓬桥

在钦贤门西

    青龙桥

在杂造局前

    县桥

在制锦坊旧丹徒县治在此故名

    胭脂桥

在后百礼堂今丹徒县学西

  小桥

在胭脂桥南

   以上十四桥皆跨诸沟

   丹徒县

    洗马桥

在还京门外江口镇

    柳溪桥

在平等寺前

    东鸿鹤桥

在仁和门外俗呼孩儿桥桥上石阑作孩儿状故名

    西鸿鹤桥

    朝真桥

在鹤林门外

    乐昌桥

    程道桥

在登云门外

戴港桥柳港桥大港桥黄港桥向家桥韩杜桥杜家桥皆在丹徒乡 【祥符图经有戴港桥】

樊桥涧壁桥徒儿桥倒流桥泄沟石桥并在大慈乡 【涧壁徒见二桥见祥符图经】

下鼻桥罗木桥乐亭桥炭渚桥都里桥芦定桥并在义里乡 【下鼻乐亭炭渚三桥见祥符图经】

    高资桥

亦在义里乡 【延佑五年八月邑人行宣政院都事蔡(木巳)等重建吏部主事俞庸为记其文曰高资介乎升润之间聘使行李之经从商贾负贩之来往邮亭传置车舆步骑朝骛而夕驰也市东有桥实跨要津里人蔡包吴三氏实始募浮屠创作之于是五十有七年矣圮焉官岁役民杠其旁为乡里病乡之耋艾相率而造三氏之门曰桥成于昔而坏于今何昔之可成而今之坏者不可复耶将其坏有数而其成有时耶今三氏子孙固不减于昔而一桥之坏卒未复是岂昔人意耶前行宣政院都事蔡君闻之乃首捐已赀为倡包氏吴氏继之遂以其事白于郡若县长贰以下胥出俸助之是岁夏秋旱官浚漕渠民罢于畚疀且有转输纲运之劳蔡君遂以桥事请而是乡独得复由是乡之小民驩然相与攻之轝木于山沉石于湖积絫既殷工师奏技经始于延佑丁巳冬十月以戊午秋七月讫功其长东西六十尺广十尺二寸其高如广之数而加四尺焉穹崇博大视昔有加车可方轨骑可并驱人相肩摩如地斯负潮汐濆漫潢潦犇冲遵夷履坦易危以安是役也官以不烦民用弗扰桥之惠亦大矣余观朔南混一之际兵戈骚屑黔首死徙过半平定以来四十年余故家巨室陵替销落十存一二闾阎市井焂盛而忽衰者又不知其几而独一乡三氏乃能不坠其先业是必有其故矣斯桥也其父祖作之于前其子孙又能复之于后庸非为善之报乎虽然斯桥创于壬戌仅六十年而辄坏今修之复之以坚以固历年滋多安知不复有圮坏之日乎使三氏子孙不朁益隆而今乡之好事者若子若孙亦能如蔡包吴三氏嗣其先志继而葺之吾知悠久之报当亦不后于三氏矣呜呼世以小善为不足为而谓天为茫茫者其视诸斯桥蔡君名杞字云卿越十五年其子湖广等处儒学副提举瑛始立石】

上会桥乌莫桥皆在高平乡

丁卯桥颜洲桥开禧桥波查桥车村桥黄水石达桥并在崇德乡 【唐许浑夜归丁卯村诗桥响犬遥吠则丁卯旧桥矣 一统志在城南三里即晋所立丁卯埭舆地志云晋元帝子车骑将军裒镇广陵运粮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丁卯制可因此得名许浑有诗旧志以为丁卯港】

丁角镇上下二桥千秋桥张部桥刘堰桥都湾桥曲阳桥小时桥萧千桥吕家桥万岁桥卧龙桥并在洞仙乡 【是乡旧隶延陵惟下角一桥见祥符图经】

埤城南北二桥洒桥寨桥草村桥皆在平昌乡是乡旧隶丹阳

上塘石桥彭桥白露桥官塘桥楚墓桥大地桥画师桥栈冈桥刘公桥并在长乐乡

   丹阳县

    云阳桥

在县东漕渠上宋嘉熙丁酉重建 【漫塘刘宰率众建实斋王遂记】 旧名清化桥俗呼为盐桥

    泰定桥

在吕城镇市漕渠上 【泰定间里人重修因名】 旧呼为大桥 【宋邑人鄞县主簿窦湘独建】

    三思桥

在县治前直街市河上

    广济桥

在三思桥南旧名冰清桥俗呼居家桥

    寺前桥

在普宁寺前市河上

    孔家桥

在上草巷南市河上

    安镇桥

在双井巷南俗呼南桥 【路通草堰】

    洪家桥

在南河上 【市河西派之首】

    太平桥

在洪家桥北旧名市西桥

    民安桥

在市西桥北俗呼王家桥

    纪家桥

在民安桥北又名花桥

    仁智桥

在南河上 【市河东派之首】

    胡公桥

在仁智桥北宋宝佑甲寅令胡梦高重建 【民怀胡令之德因以为名时邑士蔡炎震浮屠道坦相其役】 旧名富家桥

    庆丰桥

在胡公桥北旧名土地桥 【淳熙甲辰建】

    仲家桥

在庆丰桥北今废

    惠政桥

在市河入漕渠处俗呼为斜桥

    简桥

在县南三里简渎上

    七里桥

在县东南七里漕渠旁珥渎口

    珥陵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珥渎上

    黄堰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珥渎上亦名通德桥

    左港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左墓港上三桥皆宋端平中漫塘刘文清公所建

    越塘桥

在左港桥西 【越读为掘言锄掘为塘非吴越之越也】

    忠显桥

在越塘村后汉王庙侧俗呼越塘石桥

    丁桥

在县南七十里丁桥镇 【或云以令威得名】

    下琴桥

在县南五十里白鹤溪上

    威家桥

在县南五十里段庄丁义渎上

    葛城桥

在县南五十里丁义渎上

    杨西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丁义渎上

    德新桥

在县南五十里竹塘南 【桥额三字类欧阳率更书法真隐孙叔珍之笔也】

    马林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辰溪上 【长山五十四派水皆由此入练湖】

    大泊桥

在县东十五里东林之北

    寨桥

在县北七十里

    马司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

    宝庆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大河上俗呼延陵市石桥

    万年桥

在延陵故县放生池上

    望仙桥

在延陵镇南 【俗传汉董永孝行感于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

    分金桥

在延陵镇西 【或云即管鲍分金之地】

    新河桥

在县东九曲河上 【漕渠分派之首有闸药院所建】

    陈家桥

在新河桥北旧名朝阳桥

    华店桥

在陈家桥北

    宦角桥

在华店桥北

    荆村桥

在宦角桥北 【里人束崇文重建】

    小砺桥

在荆村桥北

    博望桥

在小蛎桥北

    萧郭桥

在博望桥北 【里人束崇文重建】

    曲水桥

在萧郭桥北

    柴桥

在曲水桥北

    潘庄桥

在柴桥北 【九曲河至此入江】

   金坛县

去思桥在县治谯楼外

凤诏桥在县西北坊

观光桥在县学前

皇庆桥在县治东南百步旧名行香桥宋淳熙中甃以石改名惠政 【淳熙中宰张佐属邑人重甃以石改名惠政】 端平中撤而新之又改名端平 【端平甲午漫塘文清刘公倡邑人撤而新之又易曰端平】 混一后皇庆中邑人复修之改今名俗呼新桥

清和桥在皇庆桥南旧名安定 【桥西旧有安定坊因名】 宋端平中复建改今名 【端平中复建视旧制加修广改曰清和】 俗呼大桥

通义桥在县东南二十里 【唐图经县西有通义乡齐初建此桥因名】 今废

高湖下口桥在县北八里今废为渡 【安定通义高湖下口三桥见祥符图经】

引桂桥在县北十里

昼锦桥在县东尧塘村 【宋知枢密院汤鹏举为浙漕日邑人建是桥以荣之】

顺成桥在县西南

薛步桥当山水之会宋建康通判张宗泌属邑人重甃以石

甓桥在县西十三里隋大业初令达奚明造

大云桥在大云乡彭溪渡里人尹辅鼎建 【天历中里人尹辅以其地滨洮湖宜兴溧阳皆取道于兹旧有渡行者病涉后虽草创徒杠湖浪冲击不久辄坏乃捐已帑重建甃以砖石人咸便之辅子庆淇尝为宗文书院山长云】

陈塘桥岳庄桥师墓桥横堰桥下塘桥下墟桥南戴庄桥路庄千桥彭公桥并在唐安乡

尧塘桥史庄桥大息桥小息桥并在礼智乡

下田桥大林桥通池桥上疁桥后疁桥曹桥白桥甘棠桥马鞍桥永济桥生塘桥后千桥陆家庄桥并在金山乡

储村桥叶渎桥并在大云乡

方洛桥东长桥南洲大小二桥成家桥学田桥周渎桥纸钱标桥陈师田桥并在登荣乡

纺车桥下塘桥下丰桥既村桥张桥戴庄桥白塔桥印桥下田桥罗村桥唐王桥溪北洛公桥上沈庄桥下城桥许家桥沈渎桥徐二史桥刘庄桥蒋巷桥芦培桥赵庄杨桥王家垾桥石堰桥西冈桥双后塘桥墅山桥王文桥板桥昆仑桥后溪桥二 【一在二十三都一在三十六都】 石桥二 【一在十八都一在二十一都】 并在游仙乡

中桥板桥三淹桥松子垾桥沈渎桥青培桥吴干桥大亭桥史荡桥社桥东墟大桥后杨干桥并在三洞乡

定塘桥社千桥下伏桥并在上元乡

西杨桥新亭桥直里桥庄城桥井庄桥望仙桥太平桥磻石桥北桥吴期桥并在孝德乡

  道路

叙(缺) 【本府○(钞本无此二字) 案宋志之例子目下诸条分属于丹徒丹阳金坛三县而此志之例则分属三县之外复有属于本府者盖元时郡城内之地则以录事司主之(元史百官志云录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故丹徒县令止治郡城以外而镇江府录事则治郡城以内(卷十六宰贰叙云城中民旧隶丹徒令置录事司以统之)下文小桥后洗马桥前有丹徒县三字盖洗马以下属于丹徒县而小桥以上则属于录事司也书中于录事司所统者每列本府二字于前(如卷十一学校门之类甚多)则此处必须补本府二字始为前后一律他卷之当有而脱去者悉仿此例惟本不必有者则弗赘焉(如上文城池门止列三县不列本府盖以丹徒县之城池即本府之城池无可分也)】

   丹徒县

    秦皇驰道

相传自江乘至镇江大路是也 【金陵志始皇三十六年用望气者言东游至金陵断山疏淮由江乘丹徒往会稽古志相传自江乘至镇江大路是也汉贾山曰秦东穷燕齐南极吴越跸道广五十步隐以金椎树有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托足焉 王介甫有秦皇驰道诗】

    风云路

宋宝佑三年郡守印应飞筑 【自上河街至普照寺沿河一带郡守印应飞因民居湮塞舟船阻于往来开而筑之置水巷以便防虞扁曰风云路】

    朱方门抵通吴门六百五十丈

沿渠至吕城百二十四里宋嘉定六年郡守史弥坚甃至丹阳界 【自通吴门沿渠而入抵朱方门路以丈计者六百五十僧徒甃砌未能三之一自通吴门沿渠而出达吕城以里计者百二十四朝廷颁僧牒漕台给楮币俾丹徒丹阳二县分治之犹未毕工雨雪载途郡守史弥坚募众甃之委倅贰胡绾董其役兴工于嘉定癸酉之冬至乙亥秋城内及丹徒县界讫事丹阳县界甃及四千二百有余丈】 十五年郡守赵善湘甃至吕城镇 【嘉定十五年赵尚书善湘知郡又自通吴门至吕城镇沿门用砖灰石板铺砌以便行旅】 今多废缺

    登云门至炭渚四十里

五里一堠十里双堠宋嘉定中郡守赵善湘置今间有存者

   丹阳县

    秦凿道

在丹阳县界 【秦凿道在丹阳县界○钞本此下一条在秦皇驰道条前 案秦皇驰道以下四条皆言丹徒县之道路而此条则言丹阳县之道路自当列于登云门条之后不应反在秦皇驰道条之前】 【唐图经秦有凿道亦谓之天子道又引舆地志吴孙皓求凿道于杜墅小村即厌王气之所今无此地名】

   金坛县(缺)

  津渡

津梁所以利涉考之旧志西津诸渡皆有月解官钱盖宋末军旅数起国用不足铢取于民非得已也今天下一家以义为利独西津惩篙师贪冒覆溺之患立为船资然亦旋罢是诚得内本外末之道矣子产溱洧之济孟子非之舆梁徒杠亦为政之所务也故备录焉

   丹徒县

    西津渡 【西津渡○(钞本无此三字) 案下文之沙窑石公高资等渡皆着其名于每条之首此条之首若无西津渡三字则前后不画一矣(嘉定志卷二津渡门西津渡钞本误移正文于案语之后戴氏守梧疑宋志西津渡以下乃元志之文欲移至此条之首然亦无明文可证今但移宋志案语于正文之后而其它俱仍其旧)】 宋干道中郡守蔡洸置巨艘五以御风涛之患 【先是船舫小而多虞干道守臣蔡洸置巨舫五仍采昔人遗制各植旗一以利涉大川吉为识其受有数其发有序又别浮轻舫以送邮传故鲜有风涛之患】 南北混一涉者益众延佑四年以总管段廷珪言增置渡船十五仍官收船资人三钱 【延佑四年八月总管段廷珪言杨子江分限南北古号天堑往来使客必由之地曩令军民官讥察奸人遂以官渡船六只令军民同驾军人逐年更替不谙风雨而且通结排岸人等纵令小船私渡及到金山急流处所谓之鼠簰恐胁客旅勒取船资或致倾覆为害非轻莫若官为添置大船两岸共二十只郄于谙晓风水相应户内每船差设梢工一名水手九名与免本户差役船上置立旗号书写梢工姓名每名官支粮米不许取要渡钱路县正官十日一次分轮提调亲诣渡口点检禁约民间小船不得私渡其元拨军人止许乘驾梢船沿江巡警如是官船不插旗号违例非法取要船钱及小船私渡者枷项令众后犯人替如此似可稍除前弊申奉江浙行省移准中书省咨文拟准渡船一十五只先尽见在六只余九只江浙省造五只河南省造四只梢水一百名于各管中下户内照弓手例差设有往来官吏公差即便与摆渡其余百姓客旅每人车骑孳蓄各定立船资中统钞三钱老幼贫民者勿得取要于内一半修船一半赡养梢水止令亲临官司分轮提调不得多余取要钱数违者究问当时民颇便之厥后梢人无赖仍于半江取钱物焉】 泰定二年监察御史革去滥设排岸监渡人吏 【泰定二年八月二十六日监察御史过镇江察知私渡小船至金山倾覆溺死九人以为西津渡乃南北冲要之地江浙闽海物货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给其渡北对瓜洲东连海口江面广阔金山屹立中流盘涡漩激号为大渒险恶尤甚舟楫经此倍费防闲今无籍梢水每于湍急之际缓帆停橹任其攲侧藉以骇众横敛钱物比比覆沉皆由此弊而且不依料数惟务贪饕一概多余装载视人性命轻若蝼蚁积年排岸把渡军人以盘诘路引为由多方勒诈滥委监渡人吏倍取渡钱稍若无得不许登舟盖有司失于设法关防遂容此徒肆无忌惮故使经行客旅往往潜由私渡以致覆溺为害非轻瓜洲之渡其弊一体仰从亲管官司用心严加禁治如有积年滥设排岸监渡人吏截日革去仍就行扬州路一体施行】 三年经历皇甫祥知事翟思忠言船资不便罢之 【泰定三年九月经历皇甫祥知事翟思忠言窃谓因利而成害作法以生奸者盖谋其始而不虑其终也本路西津一渡实南北驿道之冲比因阻难客旅定立渡钱前弊莫革后奸益滋钦惟圣朝堂堂天下发政施仁每以爱人为本岂以一江之大险而取三钱之微资因使无辜之民横罹风涛之厄身命货财顷刻俱丧较之遇盗为虐尤惨莫若停罢元定渡钱官为成造船舫照依弓手例差拨梢水严立科禁如此则舟人知惧而不犯私渡不禁而自止泰定三年十月移咨于都省准拟停罢□方舆胜览戴叔伦诗曰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孟浩然诗北固临京口夷山对海滨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

    沙窑渡

在大港镇西北至扬州茆林村

    石公渡

在定波门外去府治九里 【渡口有石公山因以为名渡江至开沙】

    高资东西两渡

在丹徒县西三十里 【东渡至真州瓦庙子西渡至铁淀港】

    韩桥渡

在丹徒乡 【宋朱彦章诗隔溪人唤渔樵动江上潮平船欲行谓此渡也】

谏壁渡丹徒渡大港渡柳港渡水东堡渡马师桥渡段固渡莫家港渡甘露渡当江渡 【并在丹徒县境】

   丹阳县

单家渡李庄渡何家渡周家渡 【并在丹阳县境】

   金坛县

彭期渡马塘渡 【并在金坛县大云乡彭期今废为桥】

  漕渠 【子目(缺)○(钞本作坝闸堰) 案下文之小子目有八坝闸堰埭(石达)斗门函围垾是也八门之前既分列坝闸等字而又列坝闸堰三字于此未免重复且据叙中所云重湖复堰以备其涸层闸联(石达)以泄其溢则(石达)与闸堰共一子目可知而钞本于堰之后埭之前复列埭(石达)斗门函围垾七字尤与叙不相应今并删去惟此叙之前当有子目缘无明文可证难以臆补故列此三字以备考焉(或据叙中漕渠之凿一语谓此处子目当是漕渠然考上文城池门云阳东西城注云详见漕渠水注下文破冈渎七埭注及上容渎十六埭注并云见漕渠注今检之皆在卷七山水门漕渠水条下而此处无之是漕渠即附于山水门内明矣此叙盖因坝闸之类皆由漕渠而设故推本言之非以漕渠为子目也)】

漕渠之凿自秦始历代因之舆图混一兹郡当朔南冲要贡赋征输皆繇此渠以达于江而至于畿甸然其地势高亢涸溢弗常故昔之人为之重湖复堰以备其涸层闸联(石达)以泄其溢使渠水盈虚得所然后舟楫毕通餫漕靡绝民免挽推之劳官逭稽滞之责此一郡之大利也故备载焉

   坝

    丹徒县

     程公上下二坝

相距半里所上坝在甘露港上下坝在京口港上宋咸淳间郡守赵溍立 【宋咸淳六年郡守长沙赵溍以启闸泄渠水不便故改二坝上坝则自甘露港车江船入漕渠下坝则车漕渠之舟出京口港民甚便之】

     鳝鱼坝

在城西北鳝鱼港上今废

    丹阳县(缺)

    金坛县

     南坝

在金坛县南至元十三年立 【至元十三年耆宿张桂等言本县官河南长塘湖北抵珥村堰县民输粮入城必由此路然地势西北高卬东南低窊水性趋下河常浅涸舟楫胶滞相度第四都大虚观前可以置坝有司从之民以为便】

   闸

    丹徒县

     京口闸

在城西北京口港口距江一里许莫究其所始唐撤闸置堰 【宋礼部侍郎李直土嘉定修渠记云尝稽诸古渠通江湖见于迁书其来尚矣唐漕江淮撤闸置堰】 开元中徙漕路繇此 【唐书开元二十五年齐澣迁润州剌史州北距瓜步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澣徙漕路繇京口埭治伊娄渠以达杨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 按伊娄渠今瓜洲北至杨子运渠是其地当时瓜洲遥隶润州故澣得以改置】 宋淳化初废堰 【详见吕城堰注】 绍圣元符间仍为闸 【宋四朝史曾孝蕴本传绍圣中孝蕴管干发运司粜籴事建言扬之瓜洲润之京口常之奔牛宜易堰为闸以便漕运商贾 四朝国史志元符二年九月润州京口常州奔牛澳闸毕工先是两浙转运判官曾孝蕴献澳闸利害命孝蕴兴修仍相度立启闭日限之法至是始告成】 嘉定中更葺 【嘉定八年郡守史弥坚浚渠记云沿渠而闸者五首曰京口闸次曰腰闸又其次曰下中上三闸海潮登应则视时节次第启闭以出纳浮江之舟腰闸久废余四闸岁久木朽石泐择美材密石而更葺之】 宝佑中重建 【闸柱石刻宝佑六年二月淮东总领兼知镇江府赵与訔重建】 皇朝混一后闸废天历二年复置 【天历二年七月浙江行省委检校徐承务同本路官便宜区画车通潮水以济运河总管郭珪言江口元有程公鳝鱼二坝及黄水石(石达)每岁江潮满溢于此车灌运河今岁上流无雨水源囏涩潮势既小沙岸益高徒步五里方可登舟纵欲车水入闸人力莫为达鲁花赤明里答失言京口旧闸久废江皋一里皆成淤塞闸东又作土埭以蓄河水江潮虽涨阻隔不通莫若开掘淤沙撤去土埭仍于港置闸以时启闭为便度自京口港口至程公下坝长二里一百四十步旧河面阔六丈底阔二丈五尺今拟展阔河底三丈五尺深一丈计用一万二千七百六十五工人夫一千六十名一十二日可毕每夫官日给米二升盐菜钱中统钞五百计米二百五十四石钞一百二十七锭省府准拟天历二年九月十六日兴工十月十九日竣事民甚便之】 【天历二年九月十六日兴工十月十九日竣事民甚便之○(钞本此下有至元闲一段) 案元时有两至元年号世祖之至元计三十一年在天历至顺之前顺帝之至元计六年在天历至顺之后今钞本至元闲一段叙于天历二年以后则是顺帝之至元而非世祖之至元至顺闲作志者不应载此事矣况其末云后潮水侵啮其地皆沦入于江今止存十数家耳玩其语气显系元以后人追述顺帝时事此必永乐志之文也今移入附录】

     腰闸

在京口闸东南久废 【嘉定前此闸已废今河侧有石刻云腰闸至转般仓前拖板桥长一百九十丈河面阔十丈】

     上闸

在妙觉庵侧 【嘉定志云在程公桥团楼北是时桥已废今团楼亦不存矣】 今废而遗址尚存

     中闸

在今香糯仓后废 【旧志云在大军北仓后河侧石刻中闸至上闸长三十九丈河面阔二十七丈嘉定七年五月日】

     下闸

在程公下坝东宋淳佑中郡守许堪重修 【闸口石柱刻云漕闸敝漏郡守许堪以石易木揆工于淳佑癸卯之季秋告成于甲辰孟春之下澣河侧有石刻转般仓东南墙角至下闸七十九丈五尺河面阔九丈嘉定七年五月日】 今废而遗址尚存

     栲栳闸

在旧州教场之西南宋淳祏中郡守何元寿置 【淳佑壬寅夏五月阴雨不止一日水暴涨自子城至甘露寺下水平屋檐居民用舟楫济老幼以避市中水一二尺郡守何元寿命工创栲栳闸疏泄水势自是无水患】 今废

     减水闸

在程公上坝之东下坝之西上为石桥宋咸淳中郡守赵溍建 【闸柱石刻咸淳六年岁在庚午七月二十六日长沙赵溍立】

     甘露港石闸

一木闸一宋嘉定中郡守史弥坚创置今废 【事见归水澳注】

    丹阳县(缺)

     吕城闸

在两坝之间 【详见吕城堰注】

     博望闸

在九曲河口今废

    金坛县(缺)

   堰

    丹徒县(缺)

    丹阳县

     吕城堰

在丹阳县东南五十四里旧不着所始宋淳化初废 【宋会要淳化元年二月诏废润州之京口吕城常州之望亭犇牛四堰秀州之杉木堰杭州之捍江清河长河三堰越州山阴县之西堰初武进尉凌民瞻建议废吕城堰又即望亭堰置闸而常州守王说议开珥渎河通常润运路朝廷以虞部郎中胡淮提举民瞻督役两浙提刑元积中总其事积中再经度常润州河夹冈道置堰功费多而卒无补淮及积中皆坐免官】 元佑中复堰置闸 【元佑四年郡守林希复吕城堰置上下闸以时启闭置监官一员给启钥】 后复废嘉定间乃筑于中闸未几移筑青牛 【嘉定间总领岳珂筑堰于中闸河水通流公私便之未几移筑犇牛河水顿竭】 宝佑中再筑实坝 【宝佑五年发运赵与心复循旧规再筑实坝垒石一十九层长一十二丈阔五丈有奇为屋七楹以便般转】 今为上下二所

     博望堰

在九曲河口今废

     横塘珥村两堰

并在珥渎河相距十八里

     草堰麦陂堰

并在简渎

    金坛县(缺)

   埭

    丹徒县

     丁卯埭

在城南三里晋司马裒立 【舆地志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于丁卯港立埭】 久废

    丹阳县

     云阳九里埭

未详所在宋鲍照有诗

     中邱埭

在丹阳县东二十四里 【舆地志埭西有齐梁二代陵口】

     庱亭埭

在丹阳县东四十七里 【元和郡县图志庱亭垒在县东四十七里本晋苏峻将管商攻略晋陵郗道微以此地东据要路北当武进故遣督护李闳筑垒拒之今置埭】 久废

     长冈埭

未详所在 【齐永泰元年王敬则反邱仲孚为曲阿令敬则前金奄至仲孚谓吏民曰贼乘胜虽锐而乌合易离今若收船舰凿长冈埭泻渎水以阻其路得留数日台军必至则大事济矣敬则军至值渎涸果不得进】

     破冈渎七埭

在延陵界 【见漕渠注】

     云阳九里埭

未详所在宋鲍照有诗

     上容渎十六埭

在延陵界 【见漕渠注】

    金坛县

     荆溪官坊埭

在金坛县东北四里 【寰宇记埭在金坛西北去州一百三十六里西南去县四里齐梁之代埭北下塘村有周郑刘师等四族并有官同居村坊于时共置此埭因以为名】

     思湖口埭

在金坛县南十八里 【溪出思湖口向长塘深浅不常故置堰以节之】

   (石达)

    丹徒县

水(石达)在高桥东 【漕水溢则此(石达)受之入市河而达于江旁有桥名水(石达)因此】

黄水(石达)在丹徒镇江口宋绍熙间郡守陈居仁创 【张晋有记今不存】

丹徒涧壁二石(石达)宋庆元中总领朱晞颜创 【宋庆元三年总领朱晞颜以漕渠干涸重创二(石达)引江潮入渠当时便之】 后废 【其后潮水不应仅存废址】

    丹阳县

吕城石(石达)宋绍兴中运使向子諲置 【绍兴七年两浙运使向子諲取唐韦损刘晏考核状建言欲于吕城夹冈置斗门二石(石达)一以复故迹度费万缗庶为永利诏从之】

练湖横坝石(石达)泾州石(石达)在上湖姚婆石(石达)在下湖唐有之宋熙宁中重修

    金坛县(缺)

   斗门

    丹徒县(缺)

    丹阳县

吕城夹冈二斗门宋绍兴中置 【详见吕城石(石达)注】

练湖横坝东西斗门顺渎斗门在上湖南北斗门在下湖唐时韦损置 【唐李华复练塘颂序曰大江具区惟润州其薮曰练塘幅员四十里膏润数州其傍大族强家泄流为田专利上腴亩收倍锺富剧衍自丹阳延陵金坛环地三百里数阖五万室旱则悬耜水则具舟人罹其害九十余祀永泰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剌史京兆韦公损为润州素知截湖开壤灾甚螟蝥乃白本道观察使御史丞韦公元甫戒县吏率徒辟之人不俟召相呼从役畚锸盖野浚阜成溪 【浚阜成溪○(钞本浚阜作俊皋) 案俊皋二字文义难通今据全唐文所载李华复练塘颂序改为浚阜卷七练湖注引此句作俊皋成溪今亦改正】 增理故塘缭而合之水复其所若海之弥望所润者远原隰皆春于是疏为斗门既煞其流又支其泽沃瘠均品河渠通流商税奠价人勇输赋遐迩受利岂维此州时前相国彭城刘尚书晏统东方诸侯平其贡税闻而悦之白三事以闻诏书褒异焉丹阳令杜孟寅秉公之清白延陵令李令从如公之爱人金坛令胡玘禀公之成规丹阳耆寿周孝怀百姓汤清源等拜而请为颂云云碑间有缺字其略如此详见润州类集】 唐末兵乱废南唐知丹阳县事吕延祯复作至宋复废绍圣中苏京重置南渡后又废淳熙中总领钱良臣重修迄今赖之 【并详见练湖注】

    金坛县(缺)

   函

    丹徒县

经函在郡城至丹阳中路横贯河底 【蔡佑杂记京口漕河自城中至犇牛堰一百四十里皆无水源仰给练湖自郡城至丹阳中路谓之经函东西贯于河底河西有良田数十顷乃江南名将林仁肇庄地势低于河底若不置经函泄水即潴而为湖不可为田经函高四尺阔亦如之皆巨石磨冰而成缝甚致密以铁为窗棂自运河泄水东入于江中间献议者欲自京口浚河极深引江水灌于毗陵与太湖水相通可省吕城犇牛二闸其间别有利害亦以经函不可开其议竟不行】

    丹阳县

练湖令公函戴家函伍伯婆函张函尧函在上湖

胡头函洪家函新函蔡陂函观松函龙城后函南石函秋函在下湖皆旧所置宋淳熙中重修 【详见练湖陈伯广记文】

    金坛县(缺)

   围垾

    丹徒县

围垾二十

    丹阳县

围垾五十七

    金坛县

围垾三百五十

仪征于树深小川校字

至顺镇江志卷三

 风俗

英风澡俗令德在民殷仲堪季子庙记之所称也风俗泰伯余衣冠永嘉后刘梦得北固山诗之所美也乡党人士平居习闻先生长者之言崇道义尚廉耻故其立朝致匪躬之节居闲乐嘉遯之贞闾阎下庸亦能以孝行节槩自见详于传志信难诬也封内固无千金之家然服勤务本誾誾自足在官者亦喜其庭讼简(甚少)而无珥笔之讥四方游宦多寓于此谓非风俗淳美可乎或以京口在昔用武之地而称鬬力为所长者亦浅浅哉 【鬬力事出隋志见后岁时类】

吴粤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 【汉志】

徐州人多劲悍 【晋郗愔在北府徐州人多劲悍桓公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

衿带江山表里华甸经涂四达利尽淮海城邑高明土风淳壹苞总形胜实为名都 【宋文帝纪余见杂录郡事类】

丹阳旧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故俗颇相类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其人本习战号为天下精兵 【隋志】 是郡也扬州之都会京口之重镇六代之风流人物综萃于斯三吴之山川林泉肇发于此高深自改气象常存 【徐铉集】

润之土风质而厚士风淳而直近世有刘文清王正肃二公植立标准其登门而游从与不觌面而闻风者凡所讲授皆得以口诵心惟知修身行巳知砥节砺行而词华抑其余事也 【咸淳志】

  子目(缺) 【子目(缺)○(钞本无此三字) 案下文之岁时乃风俗之子目而元日以下诸小子目属焉若此处无一子目则是风俗门后半有子目前半无子目而崇坟籍以下诸条皆无所附矣或疑此处子目乃教化二字然无明文可证今姑列此三字以存疑焉】

   崇坟籍

【宋高祖镇京口与臧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近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坟籍激厉风尚此境人士子姓如林明发搜访想闻令轨然荆玉含宝要俟开莹幽兰怀馨事资扇发独习寡悟义着周典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想复宏之见臧焘传】

   禁屠牛

【宋郑作肃知镇江府严屠牛之禁尝有牛奔至府问之果将就屠者人皆异之】

   敦教养

【宋宝元初范文正公以吏部员外郎守润州始建学请赐以闲田具经史传疏诸子书聘江南处士李泰伯使讲说以教养其州之子弟率五日一视学躬较以文间设饮食延劳将进之士翕然兴于学民相劝趋于善邦人士深德之立文正公祠于学见王庄定存之范文正公祠堂记】

   正士习

【宋郡守耿秉谕学文曰学校之设非以士之贫而食之也又非故羣其类而习其为文辞也不农不商若何而可以为士非老非释若何而可以为儒事亲从兄当以何者为法晞圣慕贤当自何门而入道德性命之理何如而明治乱兴衰之故何由而达考之古以为得夫之鉴验之今以究因革之宜此士之所当用心也自孔堂高弟犹勤勤问仁问知问孝问政问所以为士请之于师而辨之于友后世之士不逮远矣傥离羣索居而敝其所习则固陋乖僻无自而进于道圣人忧之着为成书以诏万世教养渐染以俾之讲习立师儒之官以董正之此开设学校之本意也升堂而讲以质诸生之所疑命题而试以察诸生之所蕴励之以修洁之行勉之以有用之学此教官训导之职也】

   杜祈祷

【土俗尚禨病者多不服药唯事巫祝漫塘刘先生作尊天敬神文以劝其辞曰盖闻非其鬼而谄祭之圣门所戒假于神而疑于众者王制必诛敢述愚诚少裨明见自有太极已肇一元既分三才而为三乃播五行而为五岁月欲其无易定为三百六旬寒暑难于骤更次为七十二候一言以蔽大德曰生其在人也或饥寒所侵或饱暖太过或起居之无节或喜怒之失中或醉而风乘或虚而邪入乃成疠疫各有源流气象熏蒸人易传染所以不能免者亦由有以召之傥感受之初澄清厥念择医必审用药必精幼小则乳哺以时长上则侍奉惟谨意之所恶勿置其侧口之所嗜必度其宜又同居之人各敬其事勿相戏慢勿致惊呼身虽忙而涤濯洒扫不异平居心虽忧而衣服饮食不愆常度如此则真气还而何恙不已内志正而何邪可干乃不反之中第求诸外俚俗相扇淫祀繁兴其一曰祭瘟所在市廛皆有庙貌或肖虎兕或像虺蛇或手足妄加或眉目倒置夫物各从其类而人必拟其伦岂天地造化之工作魑魅魍魉之状况至贫者皂隶有不取之赃至贱者乞人有不屑之食曾谓殃札钩播而乃饕餮盘飱理固甚明人可自晓至于用医药以救表里何须托杯珓以决从违致取短舍长当汗反下去生已远之死固当所掷枯节朽根何异长挺利刃其次曰斋圣又其次曰乐神昼夜留连男女混杂冥顽之童附而为鬼鬼固不 灵腥臊之巫降而为神神亦可耻妄言祸福以绐昏愚牲十余不供一夕之须香数套仅充一爇之用其它诱取胁取不使闻知见知固有妇欺其夫子隐其父厥费无艺岂实有余或典质而一缕无遗或假贷而倍蓰计息以致资产破荡老稚流离深原其情有甚于盗又病者欲疗而禁其服饵老者须肉而绝其肥甘役以符水不问证之阴阳聒以鼓乐不恤体之烦躁使生者不得尽其力死者不得伸其冤揆以刑书合坐故杀甚至奸欲逞而杜其往来之亲戚言不验而委其祸崇于先亡使和顺之俗变为乖离孝思之心更为怨詈诬蔑天理坏乱人伦其恶之盈非赦所及顾无士师之权以执有罪无先圣之道以正羣心徒抱拳拳未免喋喋傥能崇德辨惑曾不以人废言庶刷神羞不累其聪明正直且瘳民瘼同底于富寿康宁】

   劝亲睦

【漫塘刘先生又作劝念祖睦族文其辞曰立义庄以赡宗族始于文正范公公之言曰宗族于吾固有亲疏祖宗视之则皆其子孙也且吾祖宗积德百年而后发于吾若独飨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亦何颜入家庙乎故买良田数千亩以为庄凡羣从之贫者日给之食岁给之衣吉凶给之费忠宣公以下复增广之迄于今逾二百年绵十余世而不坠呜呼盛哉夫乐富贵而羞贫贱我与祖宗同是心也爱其子孙而不欲其贫且贱我与祖宗亦同是心也同是心也而不能使之皆贵而无贱富而无贫则夫富贵之属乎我者祖宗非私乎我也盖以我为贤而能体祖宗之心爱乎我者无以异于爱乎彼也以我为才而能任祖宗之责推其所以爱乎我者而及乎彼也人而知其祖宗之心而任祖宗之责则凡族之饥而不能自食寒而不能自衣冠婚丧祭之不能自举与凡一人之失其所一日之失其养皆疾痛痒疴之切于我者藉令我之力未裕而彼未可以求全然称力而施之亦足以对越在天而无媿矣不然而曰彼与我服绝矣彼何有于我分殊矣我何屑于彼宁我之酒池肉林不顾彼之啼饥宁我之墙屋文绣倡优纂组不顾彼之无衣宁厚蓄藏以遗云来以后上知名之子孙不顾彼朝夕之艰危宁多施予以奉缪妄不足信之缁黄不顾彼骨肉之流离则是敛祖宗之泽以奉一己之私纵一己之私而孤祖宗之责欲居之安守之勿失难矣而世之人不但孤其责又寻斧斤焉其说以贫贱为彼所自取富贵为己所自致其非己所致者又以为己私分虽兄弟同气毫发不得侵更从而窃攘之因之阋于墙鬬于室而何有于宗族故长者可傲而卑者可陵也愚者可诈而懦者可胁也能者可役属不能者可躏藉也贷貣之不周而倍称之息可得也转徙之不矜而世守之业可并也又或隙启于细微衅生于疑似忿懥不释间谍因之牒诉兴焉讦以人所不知陷以人所不为使怨雠得以甘心反右助之以为功奴隶得以肆侮反从臾之以为快自视不啻泰山之安视其族若草菅然芟夷之无日不知祖宗凭怒福祚转移忽倾弗支忽绝弗继其实有足凄断者而其祖宗之泽未泯则尚所谓可傲可陵可役属可躏藉者之家始有起而承之者人以为盛衰之难常而岂知祖宗权度之不爽也哉不然何近世名门鲜克永世范公之后独踰二百年绵十余世而泽不斩也】

  岁时 【京口土俗凡遇节物随时制宜虽或雅或鄙皆有所本今略记数事不能悉也】

   元日

    士庶相庆

【东京梦华录正月一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

    饮屠苏自年小者起

【岁华记丽屠苏草庵之名也昔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夕遗闾里药一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出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识名但曰屠苏而已】

【容斋随笔饮之必自小者起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饮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殿之初学记载四人月令云正旦进酒次第当从小起唐人作诗者用此事甚多故不能具述】

    入学会拜

【润学元日上已本郡有会诸生之礼自宋郡守殿撰曾逮户侍张枃始秘撰耿秉又于元日为训文以励诸生至今不废文曰习乡尚齿行于元日何也意者曰岁律又新吾侪之齿益长矣以去岁而视前岁德差进否业稍修否若犹未也宁不惜岁月之虚度入则事父兄出则事长上去岁之所以行者隐之于心如有未至则自今以往安可复以去岁之所以事之者事之乎三纲五常之训非吾侪践履尚谁望耶强学将以待问幼学期于壮行一岁之间所得于经训而有所悟入者何语所蕴于胸中而期以施设者何事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毋虚过后生之日而骎骎于不足畏之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回念去岁其不省之日多矣可不戒哉】

【至正会拜之礼所以重齿贵德也嘉定癸酉教官卢宪集台府官属及寓公于学宫欵谒先圣礼毕升堂而拜叙拜而饮诸生叙于两庑守臣史弥坚总领钱仲彪捐金馈醴以侑今为常比并见嘉定志】

    写桃符

【岁时杂记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绘门神

【荆楚岁时记岁旦绘二神披甲持金戊贴于左右谓之门神】

    秤江水

【京口江中沙田户每岁旦收一瓿以秤水水重则是江水大水轻则江水小岁岁不差见蔡佑杂记】

   立春日

    取春牛土书门

【本草春牛角上土置户上令人宜田】

【岁时杂记立春鞭牛讫庶民杂众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至伤毁身体者岁岁有之得牛角者其家宜蚕亦治病故里谚云好男勿鞭春好女勿看灯】

    为春鸡

【文昌杂录唐岁时节物立春则有彩胜鸡燕】

    钉春盘

【摭遗东晋李鄂立春日命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江淮人多效之四时宝镜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

    造春蠒

【岁时杂记立春日作馒头名探春蠒】

   上元

    张灯

【两浙大抵以琉璃灯为贵京口多剪纸为之以鬬女工之纤巧】

【韦述西京新记唐正月十五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放灯】

【僧史略宋太平兴国六年敕然灯放夜为着令】

【东坡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诗西湖弄水犹应早北寺观灯欲及辰赵尧注北寺在润州上元最盛然未详北寺今为何寺也】

    作圆子炒糯花

【范至能上元纪吴下节物俳谐体诗捻粉圆栾意熬稃腷膊声】

    迎紫姑

【梦溪笔谈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

【异苑世有紫姑神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于厕间或猪阑边迎之曰子胥不在壻名也曹姑已去大妇也小姑可出捉者觉动是神来占众事及丝蚕】

【时镜新书又云帝佶之女壻死生好音乐正月十五日可以衣见迎即紫姑之事】

【俗又以苇茎分合为卜者名芦姑范至能诗贱及苇分茎】

   寒食

    行墓祭

【唐开元礼开元二十二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飨者何以表其孝思宜许上墓编入五礼】

【柳文近世礼重拜扫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邱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

    插柳枝

【岁时杂记今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江淮之间尤甚无一家不插者】

    立千秋

【荆楚岁时记春节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楚俗谓之施钩涅盘经谓之骨索】

【古今艺术图秋千本山戎之戏以习轻趫后人因之每至寒食而为戏乐之事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树立架日秋千】

【王延寿千秋赋序古人谓千秋出汉宫后庭之戏祝寿辞也后人妄易其字旁加以革而语复颠倒】

    戏蹋踘

【刘向别录寒食蹋踘】

   清明

    游郊外

【梦华录清明之日四野如市芳树之下园圃之内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儿舞女遍满庭台抵暮归各携枣锢炊饼黄肥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黄肥糊纸为之状若木偶】

【僧仲殊有南徐好十词其三渌水桥云行乐过清明南北岸花市管弦声邀客上楼双榼酒舣舟清夜两街灯可以想见当时气象也】

   上巳

    祓禊

【唐李德裕旧镇江口后迁南燕有上已口忆江南禊事诗云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已应无祓禊游为忆绿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州】

   四月八日

    浴佛遗糖水

【梦华录四月八日佛生日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糖水相遗名浴佛水】

   端午

    竞渡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檝拯之因以为俗】

【事物纪原楚传云起于越王勾践故岁历纪华曰因勾践以成风拯屈原而为俗】

【南唐书南唐每岁五月许民竞渡籍其姓名尽搜以为兵号凌波军】

    鬬力(缺)

【鬬力(缺)○(钞本无此三字) 案上文叙注云鬬力事出隋志见后岁时类张氏鉴云案后岁时类不载鬬力事今考隋书地理志云京口俗以五月五日为鬬力之戏云云嘉定志卷三风俗门亦节引之则端午竞渡条后本有鬬力条可知但其引隋志之详略及隋志之外曾否更引别书均难臆断故但注一缺字而不补引隋志之文焉】

    系百索

【文昌杂录唐岁时节物五月五日有百索粽子】

【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鬼及兵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

    为角黍

【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岁时杂记后人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里粘米曰角黍遗俗作粽或加之以枣或以糖又加松粟胡桃之类】

    饮蒲酒

【岁时杂记端午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

    鬬百草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蹈百艹今人又有鬬百草之戏欧阳永叔诗有共鬬今朝盛盈襜百草香之句】

    戴钗头符

【岁时杂记抱朴子或问辟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今谓之钗头符端午剪缯彩作小符子争逞精巧掺于髻鬟之上】

    画天师像

【岁时杂记端午都人画张天师以卖】

   立秋

    戴楸叶

【梦华录汴京立秋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皆剪成花样戴之形制不一】

   七夕

    乞巧

【天宝遗事宫中七夕以锦彩结成楼殿高百尺可容数十人陈花菓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穿针乞巧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女皆效之】

【唐李嘉佑早秋京口诗云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盖其时多寇盗故有此语】

   中元

    设盂兰盆供

【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于寺院窦氏音训天竺所谓盂兰盆者乃解倒悬之器言目连救母饥厄如解倒悬故谓之盂兰盆今人遂餙食味于盆中亦误矣】

   二社日

    卖社糕

【春秋二社日清晨小儿捧糕于街头卖之】

【梦华录社日以社糕社酒相馈送】

   重九日

    登高饮菊酒带萸囊

【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累年长房忽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馈面糕插彩旗

【梦华录都人九日各以粉面蒸糕相遗上插彩小旗糁饤果实如榴子栗黄银杏松子仁之类】

【闻见后录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九日食糕有诗引周礼笾实糗饵粉餈注饵谓之糕为证】

   十月一日

    暖炉

【梦华录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

【岁时杂记京人十月朔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围坐饮啖谓之暖炉会】

    出城飨坟

【梦华录十月朔都城士庶皆出城飨坟如寒食节】

   冬至

    贺冬

【玉烛宝典冬至阴阳百物之始日极南影极长有履长之庆】

【汉杂事冬至阳生君子道长故贺】

【梦华录冬至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曰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祭先祖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腊八日

    作粥

【岁时杂记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腊八粥】

   二十四夜

    祀灶

【范至能村田乐府叙腊月二十四夜祀灶其说谓灶神翌日晨朝天白一岁事故前期祷之】

    飨豆粥

【范至能村田乐府叙是日煮赤豆作糜暮夜合家同飨至襁褓小儿及僮仆皆预云能辞瘟气】

【按荆楚岁时记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盖本于此然用于是夜莫详所始】

   岁除

    馈岁

【东坡诗岁晚相与馈问谓之馈岁】

    守岁

【梦华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杜甫诗守岁阿戎家】

    卖懵

【除夕之前小儿相呼谓之卖懵莫有应者应之则云懵已售矣范至能村田乐府叙有卖痴呆云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卖其余亦可笑】

    爆竹

【神异经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魈以竹着火中煏烞有声则山魈惊惮】

【苏子由除日诗云楚人重岁时爆竹鸣磔磔王介甫诗云爆竹惊邻鬼】

    图钟馗

【岁时杂记旧传唐明皇不豫梦鬼物其名曰钟馗既寤即安令家家图其形像于门壁禁中每岁前赐二府各一幅】

    烧〔火凡〕盆

【范至能村田乐府叙除夕人家各于门首然薪满盆无贫富皆尔谓之烧(火凡)盆若云相暖热之意】

    然灶灯

【梦华录除夕于灶中然灯谓之照虚耗之说也】

    爇天香

【俗以十二月朔日为始鸠钱置熏蜡之具豫结彩棚至晦日命羽流设醮事以祈福祥谓之天香会】

【按四时纂要十二月晦日前两日通晦三日斋戒烧香静念仙家重之岂亦本于此与】

 户口

润为东南重镇晋宋隋唐地大民鲜至宋嘉定间所统惟三县而户口之繁视前代为最北南混一兹郡实先内附兵不血刃市不辍肆故至元庚寅籍民之数与嘉定等大德辛丑秋七月飓风大作诸沙漂流厥后丁未洎天历己巳二纪之间两罹荒札死亡转徙在在有之由今视昔颇为不侔比年以来生聚涵育渐复旧观矣

晋毗陵郡治丹徒户一万二千 【时毗陵统县七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暨阳无锡毗陵户通七县言之】

宋南徐州领侨郡十七县六十三户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二万六百四十 【宋志本合晋陵郡南东海郡南兰陵郡以书今从之晋陵郡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万一百一十三通晋陵延陵无锡南沙曲阿暨阳六县言之南东海郡户五千三百四十二口三万六千六百五十八通丹徒郯胊利城四县言之南兰陵郡在今丹阳东五十里详其治所户一千五百九十三口一万六百三十四】

隋江都郡领县十六户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四 【时废南徐州属江都废丹徒县入延陵县共领县十六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安宜山阳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句容延陵曲阿】

唐润州领县五户二万五千三百六十一口十二万七千一百四 【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改隋延陵县为丹徒八年废简州以曲阿来属九年以延陵句容白下三县属润州户口通五县言之至垂拱四年始分延陵置金坛为六县】

开元时户九万一千六百三十五 【元和郡县图志五万四千五百 按寰宇记开元户与图志多寡不同】

天宝时户十万三千三百六十四口六十八万七千三百 【通典虽作于贞元然州县以天宝为定故载润而阙升户口通丹徒丹阳句容江宁延陵金坛六县言之】

至德时户十万二千二十三口六十六万二千七百六 【新唐书地理志以至德二载割出江宁句容属升州之后为定故于户口之下称领县四 按旧唐书地理志乃以此为天宝六县户口之数参之通典数不合】

元和时户五万五千四百 【元和郡县图志】

宋太宗时户主一万六百四十七客一万六千九百九 【太平寰宇记】

真宗时户三万三千 【祥符图经丹徒县户一万三百七十丹阳县户九千三百六十金坛县户七千九百九十延陵县户五千二百八十】

仁宗时户五万四千 【两朝国史】

神宗时户主三万三千三百一十八客二万一千四百八十 【九域志 郡县志崇宁户六万三千六百五十七】

孝宗时 【孝宗时○钞本此上有干道庚寅一段 案干道本孝宗年号庚寅乃干道六年钞本上文干道庚寅一段与下文全同必系重复况下文云户六万三千九百四十口一十二万一千二百二十与注中之三县散数相符而上文云户六万四千口十二万一千三百有畸与注中之散数不合至于干道庚寅四字下文是小字而上文误作大字又少孝宗时三字尤与前后诸条体例不合此必传写之舛误也今删】 户六万三千九百四十口一十二万一千二百二十 【干道庚寅丹徒县户一万八千八百口三万二千二百丹阳县户二万五千二百四十口五万五千九百八十金坛县户一万九千九百口三万三千四十】

理宗时户一十万八千四百口六十四万四千一百 【嘉定志府城厢户一万四千三百口五万六千八百江口镇户一千六百口六千九百丹徒县户二万七千口一十六万九千六百丹阳县户三万五千二百口二十一万八千五百金坛县户三万三百口一十九万二千三百】

度宗时户七万二千三百五十五口三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 【咸淳志在城五隅户八千六百九十八口三万八千三百八十五丹徒县户一万四千八十一口七万六千三百三十五丹阳县户二万二千七百六十八口一十一万八千四百六十一金坛县户二万六千八百八十口一十六万四千一百六十三】

  土著

户一十万六十五 【录事司九千四百六十九 丹徒县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二 丹阳县二万九千二十四 金坛县三万二千五百一十六】

民八万四千八十三 【录事司六千六百三十 丹徒县二万二千三百八十三 丹阳县二万五千六百二十八 金坛县二万八千八百四十八】

儒七百三十七 【录事司二百五十四 丹徒县三十二 丹阳县七十二 金坛县三百七十九】

医三百 【录事司六十九 丹徒县六十六 丹阳县七十七 金坛县八十八】

马站二千九百五十五 【录事司八十五 丹徒县一千一百四 丹阳县八百三十七 【丹阳县八百三十七○(钞本作四百六十二) 案自上文民八万四千八十三至下文龙华会善友二正合土著一十万六十五之数各条小注之散数与大字之总数均属符合惟此条大字云马站二千九百五十五小注云录事司八十五丹徒县一千一百四金坛县九百二十九合丹阳县四百六十二计之止得二千五百八十较总数少三百七十五则散数必有舛误可知凡充马站之户多居于城外录事司统城内之地虽止八十五户已不为少丹徒金坛二县户数在一千内外当亦不误至丹阳县为南北往来之冲途若止四百六十二户则不及二县之半未免太少今改为八百三十七较钞本多三百七十五乃与二千九百五十五之总数相符乾隆镇江府志卷五述元时户口马站条下之散数丹阳亦系四百六十二而总数则系二千五百八十盖后之修志者知散数与总数不合遂改总数以就之然总数既改而上文仍云土著户一十万六十五则前后不相应矣故此条之散数可改而总数不可改也 又案乾隆志又云右永乐成化二志皆与元史不合就其本书所述总数与注亦自矛盾姑附志之今考元史地理志云镇江路户一十万三千三百一十五较此志土著户多三千二百五十者盖元史所纪户口用世祖至元闲所籍之数(地理志五杭州路条下云户三十六万八百五十注云至元二十七年钞籍数湖州路条下云户二十五万四千三百四十五注云钞籍户口数阙用至顺钱粮数盖元史所载户口多据至元闲钞籍之数其钞籍之数无考者始据至顺钱粮之数镇江路与杭州路湖州路同属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其户口下无注者盖杭州路在此卷之首彼处既注明用至元钞籍数则此从可知也)此志所纪户口据文宗至顺闲所计之数(卷六赋税门云以上税粮并据至顺二年计拨之数以书税粮之数既据至顺二年则户口之数疑亦据至顺二年矣)故有不同至顺闲之户数较至元闲之户数微少者实因屡遭灾变所致(上文户口叙云大德辛丑秋七月飓风大作诸沙漂流厥后丁未洎天历己巳二纪之闲两罹荒札由今视昔颇为不侔)然则此志与元史固不相背矣(下文云口六十一万三千五百七十八元史地理志云口六十二万三千六百四十四至顺时口数较至元时口数少一万六十六者其故亦与此同)至于户之总数散数乾隆志所载本于此志而每与此志不合盖由永乐成化志展转传钞以致讹舛(上文儒七百三十七注云金坛县三百七十九乾隆志三百误作二百七百误作六百下文弓手二百九十二注云丹徒县一百六乾隆志一百误作二百二百误作三百)并当据此志以正彼书不得谓此志之原文有误也】  金坛县九百二十九】

水站七百六十一 【录事司四十 丹徒县二百二十七 丹阳县四百六十二 金坛县三十二】

递运站三十一 【录事司一十八 丹徒县一十三】

急递铺二百四 【录事司八 丹徒县一百二十六 丹阳县七十】

弓手二百九十二 【录事司二十五 丹徒县一百六 丹阳县七十七 金坛县八十四】

财赋四千四百八十五 【丹徒县二千二百一十七 丹阳县八百三十一 金坛县一千四百三十七】

海道梢水三百七十四 【录事司七 丹徒县二百七十六 丹阳县九十一】

匠三千五百八十六 【录事司五百一十八 丹徒县一千五百三十三 丹阳县八百四十一 金坛县六百九十四】

军二千一百六十五 【录事司一千七百七十一 丹徒县三百六十七 丹阳县一十八 金坛县八】

乐人九十 【录事司四十三 丹徒县一十一 丹阳县二十 金坛县一十六】

龙华会善友二 【录事司一 丹徒县一系录事分寮 至元二十七年抄作民数三十年正月奏准节该龙华会有头发人每供养弥勒佛无媳妇清净行有自亡宋以来民的数目里不曾入去不拣那个差发不当燕参政说这的每自亡宋至今四百余年不曾当差发则在和尚数目有来奏阿更好那般香剃了头发做和尚者 以宗主蒋汝静住持】

口六十一万三千五百七十八 【录事司四万八千五百三十七 丹徒县一十九万二百五十七 丹阳县一十八万八千九百四十九 金坛县一十八万五千八百三十五】

民四十六万九千一百九 【录事司三万二千七百七十 丹徒县一十三万四千八百八 丹阳县一十四万八千七百四十四 金坛县一十五万二千七百九十七】

儒三千一百二十三 【录事司一千五百五十九 丹徒县百七十五 丹阳县四百九十六 金坛县八百九十三】

医二千三百八十八 【录事司四百二十五 丹徒县五百七十六 丹阳县六百六十六 金坛县七百二十一】

马站四万一千八百一十九 【录事司七百三十五 丹徒县一万三千一百八十 丹阳县一万三千九百三十二 金坛县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二】

水站一万三百八十四 【录事司四百七十七 丹徒县二千七百五十五 丹阳县六千五百四十六 金坛县六百六】

递运站三百五 【录事司一百八十一 丹徒县一百二十四】

急递铺二千二百四十 【录事司六十四 丹徒县一千一百九十六 丹阳县九百八十】

弓手三千六百六十三 【录事司二百二十八 丹徒县一千一百七 丹阳县一千一百四十三 金坛县一千一百八十五】

财赋三万一千九百二 【丹徒县一万六千八百一十三 丹阳县一千二百 金坛县八千百八十九】

梢水三千二百九十九 【录事司三十 丹徒县二千四百三十 丹阳县八百三十九】

匠三万四千三百三十七 【录事司三千四百 丹徒县一万五千二百七十二 丹阳县九千六十一 金坛县六千六百四十一】

军一万一百六 【录事司八千一百九十二 丹徒县一千九百二十三 丹阳县一百四十六 金坛县四十五】

乐人五百九十九 【录事司二百三十二 丹徒县六十六 丹阳县一百九十六 金坛县一百三】

善友三百四 【录事司二百七十四 丹徒县三十】

躯二百二十二 【躯二百二十二 案此志户口内土著侨寓等人各分户口躯三门阅者多以躯字为疑或谓文献通考户口门载宋元丰时民数先述户数次述口数终述丁数此志所谓躯盖即通考所谓丁也今考书传之纪户口者多但言口而丁自在其中通考列丁于口之外者实因兼论赋役之故此志之户口门既未言及赋役则不必分丁口矣况土著户一十万六十五口六十万三千五百七十八而躯仅二百二十二若躯即是丁岂有户之数五百倍于丁口之数三千倍于丁者乎则其说非也或谓元史李忽吉兰传云忽吉兰附奏曰今蒙古汉军多非正身半以驱奴代此志所谓躯盖即元史所谓驱也今考元史耶律楚材传云时将相大臣有所驱获往往寄留诸郡楚材因括户口并令为民又云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高智耀传云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帝然之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据此则元代开创之初儒户之俘为驱奴者均已优免为良至顺时之驱奴其中不得仍有儒矣今土著之躯为儒者三十有八则非驱奴可知况户至十万之外口至六十万之外则为奴者至少亦当以千计若躯即是驱何得止有二百二十二乎则其说亦非也盖躯字从身故训为身体(说文躯字下云体也从身区声)由区字得声故与区同意(释名释形体云躯区也)区训为宅(淮南子原道云纵志舒节以驰大区注云区宅也)又训为藏(荀子大略云在乎区盖之间注云区藏物处)有隐藏义(说文区字下云踦区藏隐也)引而申之有寄居之义(汉书食货志下注引如淳云居处所在为区此区训居之证又百官公卿表上卫尉注引胡广云区庐者若今之仗宿屋矣案卫士直宿之庐乃暂时寄居之地则区字有寄居之义明矣)故人之寄居者可谓之躯此志先言口后言躯盖凡言口者皆有家之人凡言躯者皆无家之人有家者自成一户故必计其口无家者孑然一身故但谓之躯(广雅释诂云区小也释训云区区小也汉书杨王孙传何必区区独守所闻盖区有小义兼有独义故自谦微末者则曰区区而称人孤独者则曰躯其义本相通贯也)此口数所以多躯数所以少也(或谓此志述单贫之户凡四千一百四单身之人既谓之单贫则躯非单身之人矣今案单与寒义本相近故闵子有一子寒三子单之语则单字不专训独可知六朝以前史传言单门者皆指寒士非指单丁唐人吊李德裕诗言八百孤寒亦谓无援非谓单身单贫与孤寒文义既同单贫户与单门文义亦同况下文述单贫口数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七较户数多至一倍之外又另有躯十六是单贫者每户不止一口且尚有寄居之躯也然则单贫非单身之人明矣)考元史兵志云于各户选当站役之人不问亲躯每户取二丁所谓亲者盖其家之人所谓躯者盖寄居之人故得共为一户也(侨寓者皆他乡之人寄居与侨寓不同故土著之躯本郡人无家而寄居者也侨寓之躯他乡人无家而寄居者也)若谓躯为奴仆则奴仆亦各有家安得与其主共为一户耶(此志不载奴仆之户口而纪土著之民凡八万四千八十三户四十六万九千一百九口盖即农工商贾胥吏之流不复细为区别而奴仆亦附于其中故合儒医等项较之不敌三分之一也)又考元史食货志云令诸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五升新户丁驱各半之又云全料户丁税每丁粟三石驱丁粟一石二驱字并当作躯盖丁有家室故纳粟较多躯丁无家室故纳粟较少耳若谓躯丁为奴仆之丁则是奴仆与其主并纳丁税之粟恐有元全盛之时未必有此苛政也(自来地税皆田主纳之而佃客不纳丁税皆家主纳之而奴仆不纳此一定之理若奴仆当纳丁税则佃客亦当纳地税矣有是理乎)要之丁躯驱三者相似而实不同自当细为区分不必互相牵合也】 【录事司一百七十 丹徒县一十七 丹阳县一十一 金坛县二十四】

民六十七 【录事司五十八 丹阳县四 金坛县五】

儒三十八 【录事司三十一 丹阳县一 金坛县六】

医二 【并录事司】

马站五十九 【马站五十九○钞本九作五 案注云录事司三十七丹徒县四丹阳县五金坛县一十三合之正五十九躯则五为误字明矣今特改正】 【录事司三十七 丹徒县四 丹阳县五 金坛县十三】

水站二 【并录事司】

递运站一 【录事司】

财赋四 【并丹徒县】

军四十七 【录事司三十七 丹徒县九 丹阳县一】

□□(缺) 【□□(缺)○(钞本无) 案上文云躯二百二十二自民六十七至军四十七止得二百二十躯尚少二躯则有脱文无疑惟所脱者为何项之人难以臆补故但列□□(缺)于此以备参考】

  侨寓

户三千八百四十五 【录事司三千三百九十九 丹徒县二百九十九 丹阳县一百二十 金坛县三十七】

蒙古二十九 【录事司二十三 丹徒县一 丹阳县三 金坛县二】

畏吾儿一十四 【录事司一十二 丹阳县二】

回回五十九 【录事司四十九 丹徒县五 丹阳县三 金坛县二】

也里可温二十三 【录事司一十九 丹徒县三 金坛县一】

河西三 【录事司一 丹徒县二】

契丹二十一 【录事司一十九 丹徒县二】

女直二十五 【并录事司】

汉人三千六百七十一 【录事司三千二百五十一 丹徒县二百八十六 丹阳县一百二 金坛县三十二】

民(缺) 【民(缺)○(钞本无此二字) 案上文纪侨寓之户共三千八百四十五自蒙古二十九至汉人三千六百七十一述侨寓诸户之本籍其数与总数相合自儒八至乐人四述侨寓诸户之流品其数较总数少三百七十五考前后诸条皆先述民之数后述儒之数此处儒八之前不言民数显有脱佚惟所少之三百七十五户果皆民户抑系另有他户均未可定今姑补民(缺)二字以存其概焉(下文□九钞本作躯九今考此条在怯怜□之后乐人之前系述侨寓户之流品本不应言躯况下文述侨寓户之躯凡二千九百四十八此处尤不应复言躯九惟躯字为何字之误难以臆测故但空一字以备考焉□)】

儒八 【录事司六 丹徒县一 金坛县一】

医五 【录事司四 丹阳县一】

阴阳一 【录事司】

站二十六 【录事司二十三 丹阳县三】

急递铺二 【录事司一 丹阳县一】

打捕一十四 【录事司一十二 金坛县二】

匠一十八 【丹徒县七 丹阳县八 金坛县三】

军三千三百六十七 【录事司三千一十一 丹徒县二百七十七 丹阳县六十三 金坛县一十六】

怯怜口二十三 【怯怜口二十三 案怯怜口之名历朝所未见惟元时有之今考元史百官志管怯怜口诸色民匠都总管府秩正三品领怯怜口人匠造作等事管领大都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秩正五品管领上都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秩正五品怜与怜同后仿此随路诸色人匠都总管府秩正三品中统五年命招集析居放良还俗僧道等户习诸色匠艺立管领怯怜口总管府以司其造作管领诸路怯怜口民匠都总管府秩正三品至元七年招集析居从良还俗僧道编籍人户为怯怜口立总管以领之十四年以所隶户口善造作属中宫十六年立织染杂造二局以司造作据此则怯怜口皆系从良还俗之人专司织染杂造之事虽亦工匠之类而究与工匠微异故上文既言匠一十八而此处复言怯怜口二十三也卷十三公廨门局类云织染局至元十八年改置杂造局至元十三年改置镇江府既有此二局自当有怯怜口矣 又案元时官名多系特创故此志所述往往似有讹误而实与史传相合如卷十四元刺守狗儿传云也可怯薛者谓宿卫之第一班也(十驾斋养新录云蒙古语大为也可凡官名也可者第一之称兵志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其云也可者言天子自领之也)又云速古儿赤者谓掌衣服之官也(元史兵志云掌内府尚供衣服者曰速古儿赤廿二史札记云速古儿赤掌服御事者见亦力撒合传传罗普化为宿卫速古儿赤又野先入宿卫掌速古儿赤)卷十七寓治门云蒙古必阇赤回回必阇赤者主文史之官也(元史兵志云主文史者曰必闇赤廿二史札记云必闇赤知书通文义者见立智理威传又云怯里马赤者谓掾属也廿二史札记云怯里马赤中书省掾属见百官志今按元时六部皆有怯里马赤其余内外各署亦多有之盖掾属之通称也)卷十九仕进门阿马剌注云宝儿赤者掌饮食之官也(廿二史札记云者燕不花在英宗时为进酒宝儿赤见本传而阿刺罕传作博而赤阔里吉思传作博儿赤今按兵志云亲烹餁以奉上饮食者曰博尔赤博与宝尔与儿而皆一声之转盖译音无定字也)至于此卷述侨寓之户口所谓畏吾儿者回鹘也(元史畏吾儿或作畏兀儿十驾斋养新录云回鹘即畏兀儿)所谓也里可温者西洋人也(卷九大兴国寺条载梁相记云薛迷思贤在中原西北十万余里乃也里可温行教之地教以礼东方为主故谓之长生天十字者取像人身四方上下以是为准据此则薛迷思贤乃西洋之地而也里可温即天主教矣)所谓汉人者北方人也(十驾斋养新录云汉人南人之分以宋金疆域为断江浙湖广江西三行省为南人河南省唯江北淮南诸路为南人)此皆元时之名目他如所载之诏旨或近于俗(如上文龙华会善友注载至元三十年之旨是也)所纪之人名或近于奇(如卷十四元刺守内之刘忙古角是也)亦皆元时之风尚未可执后世之语言文字而疑此志为误也】 【录事司二十一 丹阳县二】

□九 【并录事司】

乐人四 【录事司三 丹阳县一】

口一万五百五十五 【录事司八千九百七十八 丹徒县七百八十一 丹阳县六百四 金坛县一百九十二】

蒙古一百六十三 【录事司一百二十五 丹徒县九 丹阳县一十四 金坛县一十五】

畏吾儿九十三 【录事司八十一 丹阳县一十二】

回回三百七十四 【录事司二百九十六 丹徒县三十一 丹阳县四十 金坛县七】

也里可温一百六 【录事司九十二 丹徒县七 金坛县七】

河西三十五 【录事司一十九 丹徒县一十六】

契丹一百一十六 【录事司一百四 丹徒县一十二】

女直二百六十一 【并录事司】

汉人九千四百七 【汉人九千四百七○(钞本作八千八百六十八) 案注云录事司七千九百九十九丹徒县七百六丹阳县五百三十九金坛县一百六十三总四者计之正得九千四百七之数若作八千八百六十八则正文与子注不相应矣况上文云口一万五百五十五自蒙古一百六十三至汉人九千四百七正合其数若汉人口数少五百三十九则散数与总数又不相应矣今改正】 【录事司七千九百九十九 丹徒县七百六 丹阳县五百三十九 金坛县一百六十三】

躯二千九百四十八 【录事司二千七百二十 丹徒县八十 丹阳县八十八 金坛县六十】

蒙古四百二十九 【录事司三百九十七 丹徒县六 丹阳县一十七 金坛县九】

畏吾儿一百七 【并录事司】

回回三百一十 【录事司二百七十九 丹徒县一十一 丹阳县一十八 金坛县二】

也里可温一百九 【录事司一百二 金坛县七】

河西一十九 【录事司一十 丹徒县九】

契丹七十五 【录事司六十八 丹徒县七】

女直二百二十四 【并录事司】

汉人一千六百七十五 【录事司一千五百三十三 丹徒县四十七 丹阳县五十三 金坛县四十三】

  客 【客○(钞本作名) 案卷十八人材叙云仍以土著侨寓别之注云至元以后凡有恒产于此者则书其无者则不书也据此是无恒产者不得为侨寓即不得列于人材门矣然志乘之例纪人材者非生长其地不得滥书而纪户口者虽偶居其地亦必备书故人材内止分土著侨寓而户口门内则土著侨寓之外又另有客盖久居其地而有恒产者谓之侨寓暂居其地而无恒产者谓之客故客户当列于侨寓之后钞本客误作名又移其户数于土著之后俱非其旧今改正】

户五千七百五十三 【户五千九百四十三○(钞本无户字) 案土著侨寓之户口躯已见于上文单贫之户口躯又见于下文则此条为客户之数无疑若不补户字则词意为不完矣下文自民五千一百六十九至乐人二合计止五千五百有二户较总数少二百五十一户今考客户较土著户少水站递运站急递铺弓手四项名目(土著内尚有龙华会善友今不数之者以侨寓户单贫户皆无之客户未必有也)必有脱文无疑但不知所缺者究系何项之人今姑列□□(缺)□□(缺)于马站七之后财赋九之前以存其概焉】 【录事司一千三百九十四 丹徒县八百七十九 丹阳县七百七十六 金坛县二千七百四】

民五千一百六十九 【录事司九百一十三 丹徒县八百四十七 丹阳县七百六十五 金坛县二千六百四十四】

儒九十二 【录事司八十五 丹徒县四 丹阳县一 金坛县二】

医二 【并丹阳县】

马站七 【丹徒县四 丹阳县二 金坛县一】

□□(缺)

□□(缺)

财赋九 【丹徒县三 丹阳县三 金坛县三】

梢水一 【丹徒县】

匠一十九 【录事司七 丹徒县二 丹阳县三 金坛县七】

军二百一 【录事司一百八十三 丹徒县一十八】

乐人二 【并录事司】

口(缺)

躯一千二百四十一 【躯一千二百四十一○(钞本躯作名) 案土著侨寓单贫之户口躯俱已见于上下文则此段非客之口数乃客之躯数也凡口数必多于户数考上文客户之数五千七百五十三而此段总数止一千二百四十一若是客之口数不应较户数仅得五分之一然则此段为客之躯数明矣钞本躯误作名遂不可通今改正客之口数久已脱去无从追补今姑列口缺二字于此行之前下文口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七乃单贫之口数钞本以此段躯数列于单贫户之后单贫口之前则前后不相连属今亦改正】 【录事司四百四十三 丹徒县三百一十六 丹阳县一百五十七 金坛县三百二十五】

民一千二百一十 【录事司四百二十四 丹徒县三百五 丹阳县一百五十六 金坛县三百二十五】

儒三 【并丹徒县】

财赋一 【丹阳县】

军二十七 【录事司一十九 丹徒县八】

  单贫

户四千一百四 【录事司一千三百九十二 丹徒县七百七 丹阳县一千一百二十一 金坛县八百八十四】

民三千六百七十六 【民三千六百七十六○(钞本七十六作七十五) 案注中录事司以下四项之数合计之共三千六百七十六则五为误字无疑上文述单贫之户凡四千一百四自民三千六百七十六至乐人四止得四千九十二户较总数尚少十二户或谓医五之后弓手一之前脱去马站水站递运站急递铺四项户数然考下文口一万四百一十九乃单贫之口数自儒七至乐人一十三其数与总数相合而各项名目与单贫户名目一一相符并无马站水站递运站急递铺四项口数不应单贫户内反有此四项名目也然则此段之散数少于总数者当是数目之有误而非名目之有缺矣惟是各项之正文与夹注均属相符不能强指何项为误今姑仍其旧焉】 【录事司一千四十一 丹徒县六百三十八 丹阳县一千一百一十三 金坛县八百八十四】

儒二 【丹徒县一 丹阳县一】

医五 【并录事司】

弓手一 【录事司】

财赋三十六 【丹徒县三十一 丹阳县五】

梢水一 【丹阳县】

匠七 【录事司一 丹徒县五 丹阳县一】

军三百六十 【录事司三百二十九 丹徒县三十一】

乐人四 【录事司三 丹阳县一】

口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九 【录事司三千八百六十七 丹徒县二千五十三 丹阳县三千一百二十八 金坛县二千四百二十九】

民一万四百一十九 【录事司三千二十 丹徒县一千八百七十一 丹阳县三千九十九 金坛县二千四百二十九】

儒七 【丹徒县五 丹阳县二】

医一十五 【并录事司】

弓手二 【并录事司】

财赋一百一十 【丹徒县九十一 丹阳县一十九】

梢水三 【并丹阳县】

匠四十七 【录事司三十四 丹徒县十 丹阳县三】

军八百六十一 【录事司七百八十八 丹徒县七十三】

乐人一十三 【录事司八 丹阳县五】

躯一十六 【躯一十六○(钞本此条在俗人六十条后) 案上文土著类侨寓类客类皆有躯不应单贫类独无下文道类既无躯不应僧类独有必此条本在单贫类而误入僧类者也今改正(寄居于寺观者既列于俗人之中则僧道类不应复有躯矣若谓游方募化者为躯则一郡之中岂止一十六人况出家者即以所居之寺观为家安得更有寄居之名乎)惟下文不言一十六躯为何项之人必有佚脱今姑补□□(缺)□□(缺)于此行之后以备考焉】 【录事司一十四 丹阳县二】

□□(缺)

□□(缺)

  僧

户三百一十 【录事司六十九内有妻八 丹徒县一百二十五内有妻一 丹阳县七十四内有妻一 金坛县六十二内有妻一】

口二千四百三 【录事司五百二十一 丹徒县一千一百七十八 丹阳县三百九十六 金坛县三百八】

僧行二千二十七 【录事司三百一十 丹徒县一千一百二十一 丹阳县三百七十一 金坛县二百二十四】

尼行三百一十六 【录事司一百九十 丹徒县四十六 丹阳县一十九 金坛县六十六】

俗人六十 【录事司二十一 丹徒县十 丹阳县六 金坛县二十三】

  道

户一百四十一 【录事司三十五 丹徒县二十 丹阳县十五 【丹阳县十五○(钞本无此五字) 案道户之总数一百四十一注云录事司三十五丹徒县二十金坛县七十一合计之仅得一百二十六较总数尚少十五考卷十内丹阳县道观之数甚多不应户口门内丹阳县无一道户则当补此五字明矣况下文述口数五百七十注云丹阳县八十九道注云丹阳县八十一女冠注云丹阳县三俗人注云丹阳县五若丹阳县无道户安得有道口耶】  金坛县七十一】

口五百七十 【录事司一百七十五 丹徒县七十四 丹阳县八十九 金坛县二百三十二】

道四百六十五 【录事司一百一十二 丹徒县六十六 丹阳县八十一 金坛县二百六】

女冠六十四 【录事司五十七 丹徒县一 丹阳县三 金坛县三】

俗人四十一 【录事司六 丹徒县七 丹阳县五 金坛县二十三】

丹徒陈扬杰子英校字

至顺镇江志卷四

 土产

京口依山濒江故多山林川泽之利凡稼穑丝枲虫鱼草木果蓏之属虽细大不齐然兹地所生皆日土产今摭缙绅之论采闾阎之说考诸图经仿诸他志区分类别亦不厌其繁焉

  谷

  稻

【有秔有穤秔之种又有大小之分土人谓大稻秔小稻籼大稻之种十有六曰香子曰鲫鱼曰灰鹤曰时里白曰八月白曰芦花白曰浪里白曰白莲子曰红莲子曰早红芒曰晚红芒曰青州黄曰秆川口曰马尾乌曰老了乌曰下马看小稻之种六曰白曰红尖曰晚籼曰六十曰八十曰百日者又皆以熟之先后为名百曰本自占城来宋会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禾给江淮两浙分种之穤之种亦有九曰芒曰香曰晚曰抄社曰羊脂曰牛虱曰虎斑曰栢枝曰长秆江南稻种甚多不可枚举然兹土之所宜者大率不过此数种也】

【按诗集传稻即南方所谓稻米水生而色白说文沛国呼稻为穤徐锴曰穤懦也许慎谓稷为秫稻为穤今则同之尔雅稌稻注今沛国呼稌诗十月获稻以酿酒月令秫稻必齐则稻是穤论语食夫稻则稻是秔周礼注稌稉也内则牛宜稌则稌是秔诗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则稌是穤故急就章注稻者有芒之谷总名也亦呼为稌字林云穤黏稻而秔稻不黏此其异耳】

   黄粟

【唐地理志润州土贡黄粟然今无此种】

【按尔雅粢稷注今江东人呼粟为粢疏左传云粢食不凿粢者稷也曲礼云稷曰明粢然则粢也稷也粟也正是一物而本草稷米在下品别有粟米在中品故先儒共疑焉又本草注孟诜云粟米颗粒小者是粢米粒麤又陶隐居云青粱白粱黄粱皆是粟类惟其牙头色异为分别耳唐注黄粱出蜀汉商浙间亦种之

【黄梁出蜀汉商浙间亦种之○钞本无商字 案无商字则不成句法今据本草改正下文果类棃注之糜棃钞本糜作縻柿注之烘柿钞本烘作供药类南烛注之猴菽染菽钞本菽作叔附子注之性大热钞本无热字今并据本草改正】

食之甘美逾于诸粟人号竹根黄故内则云饭黄粱粱食之美者故称膏粱 互见土贡门】

   麦

【有大小之分大麦之种有二曰春自十月至正月皆可种然又早熟曰黄秆后熟小麦之种有三曰赤壳曰白壳曰宣州晋大兴元年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熯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昔汉遣轻车使者泛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勿令后晚其后频年麦虽有旱蝗而为益尤多】

【按广雅曰大麰也小(禾来)也本草注大麦即青颗麦形似小麦而大皮厚故谓之大麦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兼有寒温面熟麸冷宜其然也又有乔麦秋花冬实亦堪作面】

   豆

【亦有大小之分大豆其色有青黄黑紫褐之异其名有雁来青雁来枯痴黄半夏黄之别小豆亦有赤绿白黑四种又有江豆豌豆佛指豆十六粒豆蚕豆隔岁种之蚕熟时可采黑白藊豆蔓生篱落间采其荚蒸食甚美白者可入药】

【按尔雅戎菽谓之荏菽注即胡豆也诗蓺之荏菽郑笺亦以为大豆春秋齐侯来献戎捷谷梁传曰戎菽也管子亦云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戎胡俱夷名故以戎菽为胡豆也】

   麻

【有二种曰胡麻曰白麻胡麻可饭白麻可压油土人亦以之荐茶笔谈曰胡麻直今油麻耳中国之麻谓之大麻张骞始自大宛得其种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则是自汉始来中夏矣然本草已载胡麻未知孰是陶隐居注本草胡麻入谷中最良本生大宛故名胡麻】

  布帛

   罗

【润州土贡衫罗见唐地志贡大花罗见宋王岩叟奏疏 互见土贡门】

   绫

【润州土贡水纹鱼口绣叶花纹等绫见唐地理志并元和郡县图志又贡方纹绫水纹绫见寰宇记今所织者名杜绫又摵绵为缕织之名绵绫用白丝织之名大绫 互见土贡门】

   绢

【润州贡绢见寰宇记今土人所织者名土绢】

【按周礼内司服注素纱者今之白縳也縳音绢说文绢缯如麦(禾肙)一名鲜支广雅曰鲜支绢也 互见土贡门】

   纱

【出丹徒县洞仙高平二乡浙人贵重之】

【按汉建初二年诏齐相省冰纨方空縠吹纶絮注纨素也冰言色鲜洁如冰縠纱也方空纱薄如空也吹者言吹嘘所成亦纱也唐书音训轻容无花薄纱】

   紬

【土人所织名南紬摵绵为之名绵紬】

【按急就章注络今之生尔也一曰今之绵紬是也尔一作玺始移反说文玺粗绪也广韵玺缯似布】

   布

【土贡火麻布见唐地理志赋纳贮布见元和郡县图志以苎皮兼丝缉而成者谓之丝布旧志谓金坛之丝布苎布皆女冠所织世称精丽近土人亦有织木绵为布者文选蜀都赋布有橦华注蜀都有橦树其华柔可织布岂谓是与】

  饮食

   酒

【晋桓温云北府酒可饮谢元度曾莅此镇与亲旧书称京口酒美可饮舆地志京口出酒号曰京清埒于曲阿又云曲阿出名酒淳烈后湖水所酿也故朱郴诗暂入新丰巿犹闻旧酒香梁武帝舆驾东行记有覆船山酒罂山高骊山传云昔高骊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聘之在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故酒美宋州郡戎司总所酒名不一若锦波清心坐啸介寿燕凯百礼共军爱山是以堂得名若京口还京秦潭浮玉第一江山是以地得名若真珠中泠不老是以泉得名 见嘉定志】

   面

【麦为之南北商贩多出于此】

   曲

【土人成造精粗不一货于他郡多有达京师者】

   酱

【邻境多仰给于此急就章注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如军之须将取其率领进导之也】

   鲟鲊

【润州土贡鲟鲊见唐地理志宋绍兴中韩世忠尝以为献高宗却之其色莹白如玉故名玉版鲊土人以之馈远 互见土贡门】

   牛乳

【出丹阳者为佳旧志称其疑白如酥】

   酢

【出金坛极酽且美今以充贡释名酰苦酒即今之醋也魏名臣奏曰今官贩苦酒与百姓争锥刀之利】

【按说文酢醶也仓故切醋客酌主人也在各切今俗酢醋互用误耳 互见土贡门】

   青迅饭

【出茅山唐张贲以青迅饭分送皮日休陆鲁望有诗云谁屑琼瑶似青迅旧传名品出华阳皮日休和云分泉过屋青春稻自注此饭以青龙稻造之 见润州类集】

   饼饵

【其名有宽椒侧厚缓带之别又有名金花者出金坛可以馈远】

  器用

   铁器

【作温器烧器等物以锡镀之其色如银而耐久可用他郡称之】

   铜器

【润州贡伏牛山铜器具唐地理志今无之 互见土贡门】

   火石

【出丹徒圌山县之山多土而此山独石远望巉岩间有纹石如玛瑙击之火生人多取以为用】

   石墨

【茅山记费长房遇壶公得其术寓茅山之东书符救人有功一日出山倾砚水涧中其石变色因号石墨至今取以书符】

   茅山石

【次玉有瑕可以为器岂所谓碔砆者耶】

   香

【黄连香出茅山以黄连树脂皮为之焚之可辟湿气又有桦木亦可为香出近地】

   柳箕

【柳箕可用见祥符图经今无之】

  花

【华而不实者汇聚于此其有实者则入果类不重出也】

   杜鹃

【在鹤林寺高丈余每至春月开花烂漫倾城士女游赏寺僧相传唐贞元中有外国僧自天台钵盂中以药养其根来种之每春末开时或窥二女子共游花下俗传花神也其后有殷七七者名文祥又名道筌周宝旧于长安中识之及宝自泾原移镇浙西七七忽到宝师敬益甚一日谓七七曰鹤林之花天下奇绝常闻能开非时花今重九将近能开此以副佳节乎七七曰可乃前二日往花所中夜闻女子来曰妾为上帝司此花今与道者开之然此不久当归阆苑矣晨起寺僧忽讶花渐破蘂九日盛开如春宝惊异燕赏累日后因兵火焚寺根株不存信乎其真归阆苑耶 见续仙传】

【按乐天东坡诗注并容斋随笔所载皆云山石榴映山红山踯躅即此花也宋咸淳八年主僧庆清遂以踯躅花补其旧迪功郎光州司户参军蕲春朱正国作记刻石未几枯瘁归附后延佑丙辰里人戈道恭家圃有此花乃移植故处蜀郡青阳翼为记其略云凡天下事物失易得难失而复得尤难润城古竹院相传有奇卉由唐末失去近得之比里戈氏复归之寺人谓是华托根禅寂幽敻之境绝迹尘嚣汗陋之域固有以见异于世今失之数百载而幸得之且复归于旧而不失其所以贵窃观人之有生内本外末有所不容失者失之或不以为异而又不知勉力以求复之则是华之复可不谓难乎观者宜有感矣】

   玉蘂

【在招隐山唐李卫公寄沈大夫诗云玉蘂天中树金闺昔共窥落英闲舞雪密叶乍低帷旧赏烟霄远前欢岁月移今来想颜色还是忆琼枝注此花吴人不识因予赏翫乃得此名内苑沈大夫合前有此花每花落空中回旋久之方集庭砌大夫草诏之暇尝邀予同赏宋蔡宽夫诗话载此诗云碑今裂为四段在通判厅中而招隐无复此花矣按周文忠公必大玉蘂辩证跋语云唐人甚重玉蘂故唐昌观有之集贤院有之翰林院有之皆非凡境也往因亲旧自镇江招隐来远致一本条蔓如荼(艹穈)冬凋春茂柘叶紫茎再岁始着花久当成树花苞初甚微经月渐大暮春方出八须如冰丝上缀金粟花心复有碧筩状类胆瓶其中别抽一英出众须上散为十余蘂犹刻玉然玉蘂之名乃在于此羣芳所未有也宋子京笔记维扬后土庙有花色正白曰玉蘂刘原父移琼花诗序云琼花别号八仙花或谓李卫公所赋玉蘂即此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后土庙琼花或云自唐所植即卫公所谓玉蘂三公博洽无比不知何故疑为琼花惟刘梦得雪蘂琼丝之句最为中的又曾端伯高斋诗话庐陵段谦叔有杨汝士与白二十二帖云唐昌玉蘂以少故见贵耳自来江南山山有之土人取以染事不甚惜也则知玚花为玉蘂无疑洪景卢容斋随笔玉蘂今玚花又名米囊黄鲁直易为山矾者在江东弥山亘野而唐昌所产至于神女下游折花而去以践玉峯之期是不特土俗罕见虽神仙亦不识也止因好事者伪作唐人帖故二公皆信之所谓信耳而不信目也】

【今按蔡宽夫谓招隐无复此花然近年干元万寿宫住持余孟实自招隐山移此花植千宫前花圃时紫泉马尧复有诗里人龚理子中次其韵曰山水窟宅江之南搜奇抉胜味饱谙朱方招隐最超绝树作玉蘂珠溅潭高花密叶互掩映柔柯老干相撑担丛林何事着此种香严鼻观禅独参遶之百匝足未止赞以千偈言尤甘空山变灭异今昔枯松折竹徒侵搀彝器迁移鼎钟去谁复别识缶与缶云温泽缜栗夙比德弃使不见情难堪东皇移根谨呵护玉立殿陛清光涵蘂宫仙人委长佩青髻一尺瑶华簪长斋三时昼方静涷雨一洗春正酣眼中突兀现妙品缭以合道栖神庵瞿昙老聃共空寂出彼入此容何惭人间多事到诗酒甚欲忍口牢三缄荒城解后此粲者换饮却肯拌春衫时当晴埃吹野马采掇沃若眠吴蚕清尊如空杂花亚落日欲坠西山衔流年过眼急如电留此一赏容非贪即今芳事已尘土我辈政尔多空谈然则招隐未尝无此花也】

   玉兰

【出丹徒马迹山紫府观遇者以为瑞其花表里莹白其色如玉其香如兰不根而植不蓓而花或自东生或自西出然不常有每遇开时多于暮春宋淳佑间此花忽开郡守李迪作诗歌之见咸淳志陈辅之有玉兰诗二首见京口集乃为丹阳疑禧观作近年茅山溪谷中亦往往有之或开于秋冬间山志载其兰芽刻玉气甚幽亦芝英之别种盖其产无定在其开无定时真山林间之灵植也】

   牡丹

【亭馆中多种之其品不一然单叶而色紫者居多枝干特盛王彦照鹤林故居千叶牡丹号浅糚红有诗见京口集唐人谓之木芍药】

   芍药

【土人谓之草牡丹】

【按刘贡父芍药谱云天下名花洛阳牡丹广陵芍药为相侔埒其名品甚众京口于广陵为近大抵治花之法又与广陵相似故比他处特盛焉府治内旧有芍药亭谱中有茅山冠子紫楼子茅山红三种】

   海棠

【有二种有多叶者有五出者初极红及开则渐成缬晕落则若宿妆残粉矣又有一种柔条长蔕垂英向下而色浅红者俗谓之垂丝海棠】

   岩桂

【一名木犀红者名丹桂又有黄白二色气尤清馥有一岁开四次者有一秋开二三次者但着蘂不繁耳】

   山茶

【红白二种有千叶者柯叶四时常青隆冬盛开不畏霜雪】

   山丹

【山茶之别种形色甚相类但华萼极大亦有红白二种红者谓之日丹白者谓之月丹】

   蜡梅

【木身与叶如蒴藋 (本身与叶如蒴藋○钞本藋作藿 案本草等书有蒴藋无蒴藿今据焦山本改正下文木类黄荆注云条可为棰钞本棰作虫畜类猫注云其白质黑章者钞本脱白字禽类鸢注云俗呼为饿老鸱钞本饿作鹅今并据焦山本改正)香气似梅而加郁烈华亦五出类刻蜡而成又与梅开同时故名蜡梅实非梅也以花瓣之肥大者为贵细薄如蝇翅者为下】

   紫薇

【树高而肤薄爪之则动摇如怕痒然故东坡诗注云紫薇花小而丛其色紫俗所谓怕痒花也今土人呼为不耐痒唐省禁中多植之又名百日红谓其花自夏徂秋开落仅百日也杨诚斋诗云谁道花无红十日紫薇常放半年花】

   紫荆

【花色紫而丛生花谢后始生叶】

   辛夷

【木丛生叶似柿而长正二月开花夏秋再开初生如笔状故又名木笔本草陈藏器云北人呼为木笔南人呼为迎春】

   木槿

【一名日及即诗所谓舜华也其花淡红如葵而小朝荣夕悴人家多种以抵篱落尔雅椵木槿榇木槿注别二名也陆玑草木疏齐鲁之间谓之玉蒸】

   八仙

【状如琼花八蝶簇一心又有小蝶簇聚如碧玉者曰玉胡蝶前人谓此花大率类琼花而不同有三琼花大而瓣厚其色微黄叶柔而莹泽蘂与花平而香此八仙之无有也识者自能辨之】

   玫瑰

【红白二种一名徘徊】

【按说文玫瑰火齐也今南方出火珠史记司马相如传注玫瑰石珠也异物志火齐如云母一曰石之美者说文通释火齐象珠赤色起之层层各异花色似之故名】

   栀子

【本草图经云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檐卜也山栀子一名越桃实圆小堪入药其大而长者止可作染色其叶经冬不凋故杜诗云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

   棠

【丛生茎心如通草高数尺许花黄色多叶篱落间多种之非诗所谓维常之华也欤】

   凌霄

【附木蔓生其花上露有毒凌晨仰视或滴入眼中令人丧明】

   木香

【黄白二种花丛生白而紫心者更香也】

   酴醿

【白酒名酴醿世以此花颜色似之故取以名采之可为枕囊故黄鲁直诗云名字因壶酒风流付枕帏】

   金沙

【花萼有大小二种大者开迟而色鲜明小者开早而色殷重】

   月季

【类金沙而丛低每月花一开一名长春又名月月红】

   蔷薇

【有红紫黄数色枝条间有刺又有野蔷薇香亦清远】

   锦带

【条长花密烂若锦带故名王元之谓其得于海州山谷间易名曰海仙作诗云锦带为名卑且俗为君呼作海仙花】

   瑞香

【丛低花繁香甚烈故诗人拟之锦熏笼苏文忠公有刁景纯家赏瑞香忆先朝侍宴诗 见京口集】

   结香

【枝柔可结未叶先花色黄白微香即丁香也李商隐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东风各自愁】

   素馨

【龟山志云旧名那悉茗昔刘王有侍女名素馨其冢上生此花因以得名闽中人以之熏香然此土之所产色黄无香而闽中所产者则花蘂稍大色白而香但枝叶甚相类当别是一种也】

   迎春

【类素馨晏同叔诗云浅艳侔莺羽纤条结兔丝】

   罂粟

【又名御米花红白二色有千叶单叶二种一名象谷一名米囊本草谓之罂子粟盖以其状如瓶罂中有粟可食亦可作腐张佑丹阳闲居杂题诗云碧抽书带草红结米囊花】

   丽春

【花类罂粟四出叶端如锦棱跗上有软刺色媚而香土人呼为百般娇】

   山矾

【杂志一名郑花一名七里香黄鲁直山矾花序云江南野中有一种小白花木高数尺春开极香野人谓之郑花王荆公尝欲作诗而陋其名予请名曰山矾谓其可以染也按周益公玉蘂花辩证跋语引南史刘杳传云杳在任昉坐有人饷昉(木右)酒而作榐字昉问杳此字是否答曰葛洪字苑作木旁右(木右)音阵予尝得酝法芳烈异常山谷似不以杳传为据而徇俗讹(木右)作郑而江南乡音又呼郑为玚复疑未安于是创山矾之名玚音杖梗切】

   玉绣球

【一带而众花攒聚圆白如流苏故名佩韦集有赋汤提刑南园玉绣球花诗二首】

   粉团儿

【丛高数尺花如月季朱粉适均色极妩媚】

   佛见笑

【大类粉团谓使佛见之亦欣然而笑甚言其可爱也】

   真珠

【花细白丛开状若珠玑一名玉屑】

   木芙蓉

【草木记产于陆者曰木芙蓉产于水曰草芙蓉】

【按楚辞搴芙蓉兮木末特假物为喻言芙蓉在水而求之木末不可得也二花颜色相类后人借此语以名之尔苏子瞻以其九月霜降时开者易名曰拒霜然亦有夏秋二种之分也】

   兰

【高资山谷中多有之紫茎赤节绿叶光润左氏传所谓有国香而人服媚之者记佩帨茞兰盖古人以此为佩也】

   蕙

【兰之属本草云熏草也亦产山谷中黄鲁直云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也】

   菊

【旧谱名品甚多今人巧于种植花亦屡变其高有丈许而花大如杯者昔所未见月令鞠有黄华今红紫白黑不可枚举要皆以黄为正尔雅鞠治墙注今之秋华菊又一种冬深始开谓之腊菊】

   葵

【尔雅菺戎葵注华如木槿今蜀葵也疏戎蜀皆其所自草木记云葵有数种一取其花名蜀葵一取其叶名蒲葵一取其食名葵菜又花小而紫色名锦葵惟黄葵秋芳尤雅洁可爱】

   荪

【李德裕平泉记芳荪生茅山东溪陶隐居称荪紫色生浅水中相传女仙人钱妙真所种又德裕寄茅山孙炼师诗云石上溪荪发紫茸又有咏茅山芳荪诗云楚客重兰荪遗芳今未歇叶依清浅水花照暄妍节紫艳映渠鲜轻香含露发离居若有赠暂与幽人折】

   水仙

【本自南方来冬深始芳倘非培植之勤则不着花盖此近淮气候稍寒故也有千叶者有单叶者杨诚齐云世以水仙为金醆银台盖单叶者耳至千叶水仙则其花下轻黄而上淡白如染与酒杯之状殊不相似安得以俗名辱之要之单叶者当命以旧千叶者乃真水仙云】

   玉簪

【以形似得名其气清馥一名白鹤又一种名紫鹤花叶甚类而小色浅而紫初夜先开】

   鸡冠

【亦以形似得名有红白二种佛书谓之波罗奢花】

   萱草

【花有千叶单叶色有红黄二种诗作谖草嵇康养生论萱草忘忧本草根名鹿葱花名宜男】

   金灯

【红黄二种花攒茎顶如灯吐焰本草谓之山慈菰】

   金钱

【花色深黄圆如赤仄生阶砌间昼开夜落酉阳杂俎曰毗户沙一名日中金钱花本出外国梁大同二年进来中土】

   金凤

【一名凤仙俗呼凤儿花有红白紫数种又有用凤儿与此稍异】

   石竹

【一名锦竹丛生不及尺许烂如锦缬李白诗石竹绣罗衣】

   水红

【诗隰有游龙毛云茏红草也陆玑云一名马蓼叶大而白色生水泽中高丈许尔雅红茏古注俗呼红草为茏鼓语转耳】

   翦金

【色甚黄叶分数歧浑类翦刻】

   滴滴金

【一名滴露花谢着地即生】

   牵牛

【篱落间蔓生如鼓子花而稍大作碧色本草补注曰始出田野人牵牛易药故以名之】

   玉胡蝶

【丛生阔叶花类胡蝶状故名】

   碧蝉

【其花与玉胡蝶相类而青碧可爱】

   密友

【红黄千叶欧阳公牡丹记作槱字】

   百合

【红白色根如蒜迭生数十种可蒸食甚甘又一种名川百合杏黄色上有洒墨点花须翘起须端紫粒摇摇若悬缀】

   黄雀儿

【土人用编篱落】

   郁李

【树小而花繁诗常棣之华陆玑云奥李也一名雀梅亦名车下李所在山皆有其华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食今此花淡红色而不实恐非常棣】

   山木瓜

【刘言史有王侍御庄看山木瓜花诗云裛露凝氛紫艳新千般婉娜不胜春年年此树花开日出尽丹阳郭里人 见润州类集】

   宝相

【枝繁花密色类郁李】

   紫笑

【旧丹徒县圃有此花春时开最可爱亭名紫香取此 见咸淳志】

   金梅

【黄花五出初夜时开】

   笑靥

【枝叶柔细花繁而小盛开之际如雪封条】

   天烛

【花如粟粒结子甚红深冬可翫】

  果

   梅

【有白有红皆五出其实有圆消梅葱管消梅金定梅苦梅未熟曰青梅熟曰黄梅惟千叶者花而不实】

   杏

【花类红梅而丰艳未开时尤可翫实有大小两种】

   桃

【花极秾艳又有绯白二种而白者极少其实之小而先熟者曰御爱桃曰红穰离核桃品之佳者曰金桃饼子桃细叶红桃水密桃油桃黑黄曰昆仑桃曰毛桃者品之下也唐会要贞观九年十一月康国献金桃诏令植于宛又云康国献黄桃大如鹅卵其色如金然则唐世始传金桃也通典作康居云贞观二十一年茅山燕洞有碧桃见诗话】

   李

【花最繁丹徒县东南大港多种之其实之品目亦伙颗大而色朱或紫者有相公金沙紫灰水菘等称抗条其最下者白李出茅山展仙人遗种见茅山志又有名早传根者俗呼为麦熟李实小而脆本草云京口有麦熟李尔雅痤接虑李郭云今之麦李邢疏云与麦同熟故因名】

   樱桃

【花繁色颇淡薄实最先熟红者曰朱樱正黄明者曰臈樱尔雅楔荆桃注今樱桃广雅云樱桃含桃也月令羞以含桃吕氏春秋曰以莺尝含其子故名樱桃】

   枇杷

【冬华夏实味甘多核上林赋云卢橘夏熟是也】

   来禽

【花如海棠微觉浅淡俗呼林檎刘桢京口记南国多林檎】

   石榴

【有红白二种亦有千叶者一名丹若其实有甜酢酉阳杂俎甜者为天浆博物志陆机与弟云书曰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种盖自西域来中国也】

   蒲萄

【本出大夏汉西域传曰汉使采蒲萄苜蓿种归

【汉使采蒲萄苜蓿种归○钞本采作归归作来 案钞本义亦可通然与汉书西域传不合今改正】

是也杂志云一名马乳有青紫二种形亦有圆锐之异青者名水晶蒲萄其味尤胜本草云汁可酿酒今本路所贡舍利别即其所造也 详见土贡门】

   木瓜

【实小而酢人家园馆中或种之比宣城则为劣矣尔雅楙木瓜疏木瓜一名楙实如小瓜酢可食诗卫风投我以木瓜是也】

   银杏

【叶类鸭脚树身极高大俗传三十年方结子然又有雄雌雌者实而雄者不实皮肉不可食可食者核耳】

   胡桃

【一名羌桃本出西域亦张骞所致然亦其核可食土产者壳坚而仁少比北来者不侔矣】

   梨

【花极清丽实曰快果有磬口梨水密梨消梨青梨芝麻梨糜梨】

   柿

【大者曰方柿就树熟者曰树头红有以火煏而熟者曰烘柿以石灰汤燖而熟者曰爁柿小而圆者曰火珠椭者曰牛奶一种生山野中仅如拇指大不可食酿其渖可为漆】

   枣

【有数种实大味美而色莹白者名牙枣锐其两端者名梭枣小而圆者名羊矢枣丛生山径间实小而酢者名酸枣尔雅櫅白枣樲酸枣遵羊枣】

   栗

【有社栗独颗栗茅栗诗树之榛栗陆玑云栗五方皆有之吴越被城表里皆栗房当心一子谓之栗楔】

   橙

【脆橙锦橙可食一种径三寸许理粗而皮厚者名木橙不可食或络而流苏或置之几席赏其香韵而已又名香栾淮南子云食之则美嗅之则香】

   西瓜

【本自西羌来故名西瓜其形有圆有椭子有红黑黄三种剖之子稀而肌理若卷云者名云头瓜味尤甘】

   甜瓜

【种有大小小而黄者曰金瓜白者曰银瓜碧者曰香瓜又名一握青其大而青质斑纹者曰华瓜岂陆玑所谓黄扁瓜白缚小青大斑之类乎】

   榠樝

【本草图经云木叶花实酷类木瓜大而黄欲辨之看蔕间别有重蔕如乳者为木瓜无此者为榠樝也又榲桲注云似樝子而小图经曰榲桲大抵类樝但肤慢多毛味尤甘今此土所产者不过如桃杏大与木瓜殊不相乱乍食酢涩味之转甘岂所谓榲桲者与礼记内则郑注柤梨之不臧者陶隐居云尔雅樝梨曰钻之郑公不识樝故云然古亦以樝为果今则不入例尔邢昺疏钻之谓一一钻看其虫孔】

   棠球

【生山野间有红黄二色土人谓山里果子一名毛樝子一名小石榴】

   无花果

【不花而实其甘如饴】

   莲

【花有红有白红者实佳白者藕胜又有重台者又或有双头者人以为瑞旧传丹阳练湖莲花开邑人必有位执政者宋元佑初上下两湖莲花盛开是岁王存拜丞辖绍兴壬子初夏又开是岁翟汝文入参大政越八载己未章复为宰日亦开半湖虽邑人无登二府其后复为签书淳佑甲辰乙巳之间又有大开其后金坛丁大全亦拜相唐李德裕有白芙蓉赋序曰金陵城西池有白芙蓉素萼盈尺皎如霜雪江南梅雨麦秋之后风景甚清漾舟渌潭不觉隆暑与佳客泛翫终夕忘疲古人惟赋红蕖未有斯作因以抒思庶得其仿髴焉盖金陵谓润州城西渌潭即今放生池也又有重台芙蓉赋其序云吴兴郡南白苹亭有重台芙蓉生于长城章后旧居之侧移植苹洲至今茂盛余顷岁徙根于金陵桂亭奇秀芬芳非世间之物因为此赋以代美人托意焉赋有曰红葩伟而煜煜翠叶小而田田注此花大于常莲而叶小于众荷又曰此花无寔徙根又不三数年则绝故人间罕有至元间前潮倅汤亚卿居京口其园池中莲开双头时名公皆有诗佩韦集有双莲诗序尔雅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葭其本密其华菡萏其实莲谓房也本草云莲其叶名荷其花未发之时者为菡萏已发者为芙蓉】

   藕

【见上注土产以金坛为胜夏间花开时所取白花下藕味尤甘脆而美胜于常时也】

   菱

【即芰也离骚注菱生水中叶浮水上花黄白色实紫色两头锐尔雅菱蕨攗注菱今水中芰一名蕨攗字林云楚人名菱曰芰可食国语曰屈到嗜芰俗云菱四角曰芰又谓之水栗】

   芡

【一名鸿头一名雁头一名鸡头皆取其苞之形似耳仇池笔谈云菱寒芡暖者菱开花背日芡开花向日也】

   茨菇

【一名燕尾草以其叶有桠也根如芋子或名田酥或名白地栗】

   荸荠

【一名凫茈尔雅芍凫茈注云生下田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大黑色可食芍音尸了切(芍音尸了切○钞本尸了作户子 案尔雅释草云芍几茈释文云芍音尸了切今据以改正)本草谓之乌芋又名地栗可作粉】

  蔬

   菘

【秋末晚菘菜之美者也白根青叶高二尺许配盐蓄之可以御冬又有冬种而春茂者名苔心其蕻亦高一二尺肥美可茹差小者名白菜又有夏菘菜尤小十人避都统夏菘讳呼曰蔓菁然蔓菁与菘本皆一类也】

【按周礼菁葅注蔓菁也诗采葑笺云蔓菁之类上下可食陆玑云葑芜菁也郭璞云今菘菜也江南有菘江北有蔓菁相似而异尔雅翼云蔓菁春食苗夏食心秋冬食根此正谓江北之所产张文潜诗云芜菁至南多变菘是也吕氏春秋菜之美者具区之菁此地与具区相迩则菜之美有自来矣】

   芥

【有青紫二种紫者尤辛内则芥酱注芥辛菜方言芜菁赵魏之郊谓之大芥其小者谓之辛芥或谓幽芥】

   菠薐

【菠薐本是颇陵语讹尔种自颇陵国来见刘禹锡嘉话又唐西域传贞观十一年尼婆罗遣使入献菠薐菜土人但呼为波菜】

   蒿

【有茼蒿蒌蒿二种茼蒿家园多种之蒌蒿生江皋水泽中本草菜部有邪蒿茼蒿而草部又有白蒿青蒿皆可食要之非一类也】

   荠

【乃野生诗其甘如荠急就章注荠甘菜也本草陶注荠类多此是可食者叶作菹根亦佳】

   韭

【韭之言久也一种则久生见急就章注夏小正曰正月囿有韭诗四之日祭韭是盖正二月间乍出肥嫩其味尤美曲礼韭曰丰木广雅云韭其华谓之菁其性温暖故本草谓草锺乳也】

   胡荽

【荤菜土人以之荐茶广雅云张骞使西域得大蒜名胡荽以自胡中来故名今俗呼为元荽】

   蕨

【生山石间芽如握拳色紫叶稍舒则不可食尔雅蕨鳖注初生无叶可食搜神记曰郗鉴镇丹徒二月出猎有甲士折一枝食之觉心中淡淡成病后吐一小蛇悬之屋前渐干成蕨明此物不可生食也】

   薤

【荤菜有赤白二种似韭而叶阔多白少实尔雅一名鸿荟本草谓之菜芝少仪为君子择葱薤则绝其本末】

   葱

【有数种有实而秧种者谓之青葱无实而分种者谓之科葱抽茎高二尺许歧生而作花者谓之楼子葱尔雅青谓之葱本白而末青急就章注葱青白杂色之名也】

【科乃去声广韵滋生也】

   莴苣

【有早晚二种中抽(艼去丁改髸)如笋故土人谓之莴笋遯斋闲览云本出莴国】

   苦荬

【味苦可生食广韵江东呼为苦荬吴人呼为苦(艼去丁改豦)音苣】

   莙荙

【味甘而滑又名甜菜本草茎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

   萝卜

【出金坛丹阳者肥大而脆美尔雅葖芦萉注云萉宜为菔疏紫花菘也俗呼温菘似芜菁大根一名葖俗呼苞葖一名芦菔今谓之萝卜是也本草谓之莱菔芦音萝菔蒲北切葖音突土人至今呼为葖子又有一种名胡萝卜叶细如蒿根长而小微有荤气故名】

   苋

【有家苋有野苋野苋即本草所谓人苋家苋则有赤白二种又名马齿苋亦野生近人多采之以充蔬茹】

   生菜

【有二种叶多者谓之盘生极脆嫩不胜烹瀹止可生茹故以生名之土人用荐春盘杜诗春日春盘细生菜】

   薄荷

【或书作菝(艼去丁改閜)有两种谓之龙脑薄荷者为佳土人以和蔗糖食之】

   香菜

【酷似薄荷土人采其叶以配黄瓜食之香美】

   胡蒜

【荤菜也本草胡大蒜小蒜城西有蒜山寰宇记山生泽蒜因以为名尔雅蒚山蒜广韵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以自胡中来故名胡蒜说文(番韭)小蒜也音烦字书(番韭)百合蒜也】

   冬瓜

【大如斗长二三尺许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可藏蓄经年本草白瓜子即冬瓜仁广雅一名地芝】

   菜瓜

【又名梢瓜可生食】

   黄瓜

【有白黄二种本草胡瓜黄色北人亦呼为黄瓜因石勒讳】

   瓠

【有圆长二种而此土所产皆圆味甘诗瓠犀尔雅栖瓣注瓠中瓣也张仓肥白如瓠又一种名瓢又名葫芦不可食】

   茄

【有紫白二种本草名落苏酉阳杂俎名昆仑瓜】

   芋

【有紫白二种紫芋出茅山本草图经云可当粮食以度饥年左思三都赋所谓饵蹲鸱之沃则以为济世阳九是也】

   蕈

【生山野间亦有数种惟茅山玉蕈为胜】

   山花菜

【生岩石间及嫩时采长三四寸红莹可爱味辛而爽或云即防风苗】

   葵

【苗叶可作菜本草葵叶为百菜主急就章注葵卫足之菜诗七月烹葵此之谓也】

   蓼

【辛菜见说文然土人但以之作曲不以供蔬茹】

   茭白

【一名菰首人家池塘间有之中作墨点比他处为劣】

   山药

【即薯蓣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藷紫茎蔓生叶如牵牛白花结实如悬铃茅山有一种形如手掌名佛掌薯】

   黄独

【出茅山茎蔓花实绝类山药叶大而稍圆根如芋而有须味微苦而爽杜少陵诗黄独无苗山雪盛】

   甘露子

【茎叶如薄荷而纤弱根状如蚕土人相传种时不欲多人知相取时不欲人闻声闻人声则所获者少也】

   苏

【叶下紫色而香俗呼紫苏南都赋苏蔱紫姜拂撤膻腥内则注香苏荏之属方言周郑谓之公蕡沅湘谓之(艹害)音辖其小者谓之(艹酿)葇说文通释荏白苏也桂荏紫苏也】

   马蓝

【紫微似菠薐见广雅郊野多有之而土人不食】

   甘菊

【叶香可茹土人采以荐茶】

  药

   芝

【出茅山太元内传句曲山有神芝五种一曰龙仙芝二曰参成芝三曰燕胎芝四曰夜光洞草五曰白萪玉芝又有荧火芝真诰良常山有荧火芝得食之心孔明可夜书又有九茎紫菌琅葛芝见茅山志】

   石马乳

【出茅山本草云有茅山乳者其山土石相杂偏生茅草以津相滋乳色稍黑而滑润谓之茅山乳乳性微寒】

   石脑

【出茅山本草一名石胎饼隐居云亦锺乳类形如曾青白黑色易破今茅山有之茅山志录君(口受)言出方山北穴下繁阳子姜伯真昔尝取服】

   禹余粮

【出茅山本草茅山甚有好者状如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泯泯如曲啮之无糁然用之宜细研以水淘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隐居云茅山凿地得之极精好乃有紫花靡靡仙经服食用之又见茅山志】

   南烛

【出三茅四平山中茅山志清虚真人内传曰其树似木而叶似草故号南烛草本一名猴菽草一名男续一名维那木之王也许真人曰方山大有猴菽草异佳叶乃大吴越间亦呼染菽登真隐诀云三茅四平山乃不多而树大其子如茱萸八九月熟酸美可食叶不相对似茗而圆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茎微紫大树亦高四五丈而甚脆易摧折沈存中良方所谓即南天烛非也又见于本草】

   朮

【出茅山有赤白二种本草隐居曰出茅山者为胜图经曰取生朮去土水浸再三煎如饴糖酒调饮之更善今茅山所制朮煎是此法也隐居又云白朮少膏可作丸散赤朮多膏可作煎用然则赤朮乃苍朮耳】

   芍药

【有赤白二种本草陶云茅山者最好白而长大】

   黄精

【出茅山九蒸九暴服之驻颜陶隐居云为仙经所贵根叶花实皆可饵服】

   菖蒲

【出茅山潭中一寸十二节本草别录云二浙人家以瓦石器种之旦暮易水则茂水浊及有泥滓则萎近方多称用石菖蒲必此类也茅山燕洞有紫菖蒲见诗话】

   何首乌

【本名交藤因何首乌服而得名首乌之祖名田儿生而阉弱服此药百日旧疾皆愈十年而生数男后改名能嗣又与其子庭服皆寿百六十岁首乌服之亦年百三十岁唐元和僧文像遇茅山老人传其事李翱因着方录云见本草图经】

   附子

【出茅山名茅附比蜀产者实小而气劣性大热去湿】

   乌头

【同上】

   芎藭

【出茅山者谓之茅芎】

   贝母

【本草图经云郑蔡润滁州皆有之二月生苗茎叶俱青叶如乔麦叶七月开碧绿色花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故名】

   白藓

【本草图经云滁州润州有之茎叶如槐四月开花淡紫色采根用】

   白薇

【本草图经云滁润亦有之茎叶俱青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采其根用】

   积雪草

【本草图经云茎细而劲蔓延溪涧侧叶圆如钱一名地钱草一名连钱草丹阳郡极多】

   荠苨

【本草图经云根苗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似桔梗而但无心润州尤多人家收以为果菜或作脯噉味甚甘美】

   翦草

【本草出润州】

   连翘

【本草图经云生泽润淄兖等州有大翘小翘二种】

   羊踯躅

【本草出润州】

   刘寄奴

【茎似艾蒿叶似柳实似黍而细一茎上有数穗互生宋高祖刘裕微时伐荻见大蛇射之伤明日复至闻杵臼声觇见童子于榛中捣药问故答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药傅之帝叱之皆散收药而反遇金疮傅之良验寄奴高祖小字微时正居京口也】

   王不留行

【叶似酸浆子似松子本草图经今浙江并河边近处皆有之】

   葛根

【本草图经云今处处有之江浙尤多】

   蜈蚣

【蜈蚣○(钞本此条及下水蛭条在王不留行条后) 案上文所述之药自南烛至刘寄奴皆系草类而王不留行及葛根亦系草类若以虫类之蜈蚣水蛭厕于其间未免不伦况下文所述之药自茯苓以下为草类自乌蛇以下为虫类次序毫不相杂然则蜈蚣水蛭二条俱当在葛根之后不应在王不留行之前矣】

【土人呼为百脚赤头足者良陶曰赤足者多出京口于腐烂积草处得之】

   水蛭

【俗呼为马蝗岁贡二斤多取之河渠中 互见土贡门】

茯苓枸杞泽泻黄连决明桔梗细辛前胡防风元胡索天南星 【茅山志云皆出山中】 半夏射千茹芦茅根大葪小葪木贼泽兰瞿麦百部元参丹参苦参沙参白及芫花鬼箭贯众商陆地榆括楼茈胡荆芥苍耳狶莶枳实茵蔯虎杖酸浆香薷牛膝木通漏芦藜芦艾马兜铃马鞭草天门冬麦门冬威灵仙车前子兔丝子生地黄旋覆花地肤子桑寄生香附子蛇床子地骨皮青葙子青木香地锦草蓖麻子羊蹄根天花粉金银藤鹭鹚藤谷精草地萹竹山豆根桑白皮牛蒡子吴茱萸山茱萸龙胆草马蹄香木馒头鸟虵蝱蝼蛄蝉蜕芫青斑猫无名异

以上诸品本草图经虽不载本郡所出然今皆有之姑叙于此

  草

   大麻

【俗名火麻皮可绩布礼记苴麻之有黂是也尔雅一名枲】

   苎

【麻属诗东门之池可以沤纻是也绩其皮可为细布说文苘属晋乐志自纻舞纻本吴地所出】

   苘

【广韵枲草土人以为索】

   芭蕉

【叶甚大馆亭中多植之卷心中抽干作花初生大萼如倒垂菡萏有十数层层皆作瓣渐大则花出瓣中红黄色即本草所谓红蕉】

   紫藤

【附木而生其花可茹】

   薜荔

【蔓生木石垣墙间又一种土人呼为木龙人家亭圃假山中种以为餙即本草所谓络石也冬夏常青又有结实者名木莲一名常青藤一名龙鳞薜荔】

   蓝

【叶如蓼作畦种之菘蓝可为淀蓼蓝可染碧又有红蓝土人谓之红花可染红博物志张骞所致也】

   莎

【叶细而丛生冬夏常青土人谓之阶缘草又谓之绣墩草】

   苔

【生古垣墙阴本草在屋曰昔邪在药曰陟厘散岩窦名石发铺空田名垣衣】

   凤尾

【生岩石及墙垣间以形似得名】

   虎耳

【生庭砌间紫茎叶间有毛状若虎耳开花后引须长尺许须端着地即生根叶又谓之虎须草】

   万年青

【叶长尺许阔一二寸冬夏常青】

   丝瓜

【蔓生实中有丝如织又名天罗瓜】

   萍

【浮根水上相传柳花所化尔雅苹萍其大者苹江东人谓之薸】

   藻

【水草也陆玑云生水底有二种其一种叶如鸡苏茎大如着长四五尺其一种茎大如钗股叶如蓬蒿谓之聚藻】

   茭

【生圌山江边茎如大箸长三四尺柔韧可系物也】

   芦

【生江浦中大而虚中者谓之芦细而实中者谓之荻秦诗所谓蒹葭卫诗所谓葭菼皆是也其笋初生时亦可食尔雅其萌虇注今江东呼芦笋为虇音绻】

   雁来红

【似藿初生叶青紫至秋则叶端渐变红黄鲜明可爱即所谓后庭花也孙吴会楚望有诗云眩碧成朱被眼瞒分明是叶作花看道人本不知香色只与窗前草一般又一种名映日红其叶尽赤】

  竹

   慈

【丛生冬稚笋在外夏则处中茎圆节疏明皇谓之义竹又名公孙竹又名子母竹又名攒竹】

   紫

【枝干皆紫色张文潜称为紫君】

   斑

【青质紫章陈辅之有咏慈云院斑竹诗注慈云因此谓之斑竹院 见京口集】

   筀

【有四月筀五月筀以抽笋之先后得名】

   水

【丛生水际宜为蔑】

   侯

【节大而促】

   筯

【为篾柔韧难断故名】

   苦

【以笋味苦故名节间长二尺许可为枪】

   淡

【肉薄节间有粉烧以取沥叶可入药】

   燕

【以燕来时抽萌故名】

   金碧

【干碧而节沟中黄者谓之碧玉间黄金干黄而节沟中碧者谓之黄金间碧玉】

   象牙

【笋味至美而质白故名然竹不堪用】

   筱

【散生山野间土人以之充薪用或编篱障用】

   笋

【竹萌之总名说文竹胎也】

  木

   松

【山中皆有之土人柴薪仰给于此拱把中辄伐之有罗汉松其叶如薤夏侯元宋绍圣丁丑通判润州有栽松记在长山白龙王庙】

   柏

【其叶有圆者有侧生者惟侧栢叶可入药用陈辅之有丹阳朝阳寺双柏诗见京口集朝阳今名普宁茅山崇寿观太元殿前有经台柏宋末有道人自咸阳老君说经台移本植此檀栾翠碧非凡木也见茅山志】

   桧

【柏叶松身晋许长史手植左纽桧在芽山玉晨观见茅山志郗尊师手植双桧左一株四干敷花而不实右一株二干不花而实在金坛清真观殿前唐李卫公手植双桧在北固山火后不存又京口集载梅圣俞刁经臣家绵桧诗云翠色凌寒岂易衰柔条堪结更威蕤松生栢叶能相似劲拔缘何不自持】

   楸

【俗以立秋日采其叶戴之又以之作浴】

   梓

【楸类也尔雅椅梓草木疏曰楸疏理白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说文椅梓也梓楸也槚楸也然则一木而四名耳】

   槐

【似櫰而叶小尔雅櫰槐大叶而黑守宫槐叶昼聂宵炕注聂合炕张也庄子槐之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规二旬而叶成又有身拥肿枝下垂如盖者名矮槐】

   桐

【有数种实可食尔雅荣桐木注即梧桐周书时训清明之日桐始华桐不华岁有大寒夏小正三月拂桐芭管子五粟五沃之土宜桐】

   杉

【尔雅柀一名煔注煔似松生江南本草木类而劲直叶附枝生若针刺然】

   黄杨

【岁长三寸遇闰则缩东坡所谓厄闰年者是也】

   枫

【树高大叶三角尔雅枫(木聂)(木聂)注似白杨叶圆而歧有脂而香说文厚叶弱枝善摇一名(木聂)(木聂)】

   檀

【急就章注坚韧木也诗伐檀可以为车】

   椿

【有香臭二种禹贡杶干字或作櫄左传雍门之橁集韵橁通作椿说文无椿字】

   樗

【形类椿诗蔽芾其樗注恶木也本草樗有花者无荚有荚者无花急就章注樗似椿而木虚恶唯堪薪燎或曰叶脱处有痕如樗蒲子故名之】

   榆

【白枌也尔雅注枌榆先生叶却着荚皮色白诗东门之枌注白榆也采实取仁可以为酱】

   樟

【叶细树大而气辛即豫章也说文无樟字】

   柳

【晋地理志山多赤柳故名丹杨又一种枝弱下垂者名垂柳】

   水杨

【叶圆而枝短生水滨】

   桑

【叶可饲蚕有数种有花者叶小而薄】

   柘

【类桑叶小而厚亦可以饲蚕】

   楮

【实可入药亦名谷树】

   朴

【类楮皮鳞皴而厚】

   楝

【实可入药】

   栎

【似樗而坚土人以充薪实曰橡尔雅栎其实梂注有梂汇自裹疏其子房生为梂也】

   枳

【丛生多刺实不堪食俗呼狗橘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润虽江南然不宜唐张佑丹阳新居诗架倚蔷薇立篱因枳壳编】

   沙罗

【七叶并生故一名七叶树府治内旧有娑罗亭】

   冬青

【冬夏常青名万年枝】

   石楠

【经霜叶红如染】

   黄荆

【叶可染色条可为棰】

   椶榈

【木高一二丈傍无枝条叶岐生有皮相重被于四旁每皮一匝为一节又名栟榈花黄白色未出时剖皮得之状如鱼子东坡所谓木鱼也】

   皂荚

【类槐而有刺树极有高大者】

   槲

【与栎相类亦有实名橡斗一种小而丛生土人呼为孛落以之充薪】

  畜

   牛

【水黄二种】

   羊

【山羊毛色多白间亦有黑色褐色者】

   猪

【纯黑无白者方言燕朝鲜之间谓之猳关东西谓之彘或谓豕南楚谓狶其子谓之貕吴扬之间谓之猪子】

   狗

【有数种短足者名海狗长毛名猱狮狗眼鼻赤者名獾狗短毛者名鹿尾狗】

   猫

【毛色不一本草谓之家狸佩韦集有义猫说其文曰俞子之居猫之孳乳者三狸而黑者缘墙越屋人窃之夜击缶呼莫能得遗二子乌乌箱箧间蹒跚彳亍如有望而弗至余甚怜之忽斓斑类虎纹者即而视悲鸣顾眄衔其一与己之子俱已复如之煦妪餔乳惟均惟一其白质黑章者感焉亦衔其子就之出入相覆迄于成更相母子见者莫之能辨吁亦异矣夫天地之间至贵者人至贱者物至有识者人至无知者物也往岁里人饲猫每产子辄亲啖之余闻之尝掩耳弗忍听及读韩愈氏文说二猫相乳因疑而未之信及今乃亲见之岂物之性亦有具人之性者欤然而尺布斗粟之谣既形于汉然箕煮豆叔季之世往往有之是何人而反不兽若也兵燹十年东南黔首半为鱼肉一二寡妻穉子依草木幸存者兄弟亲戚视之不啻路人饥寒困苦藐不胥顾室庐田囿犹有余者至设陷穽夺而有之抑亦何心哉昔李义府柔而害物史拟之以猫今视斯猫殆有类于世之所谓义士者而岂义府比哉吾因为之说使览者或愧焉是亦禆风教之壹端也】

   鸡

【有大小数种】

   鹅

【金坛县子鹅肥美特异他处初生无百日即可食罗隐京口送杨子蒙东归诗云东吴逸客楼船后抛掷子鹅离京口刁景纯怀南徐所居寄二弟诗云京口子鹅宜荐俎坝头醇酿好飞觞 见京口集】

   鸭

【土人罕畜之尔雅疏凫鹜李巡曰野曰凫家曰鹜】

  禽

   鹰

【一岁为黄鹰二岁为鵧鹰谓其苍黄也三岁为苍鹰】

   鹞

【鹰类西京杂记世传鹘生三子则一为鹞师旷禽经骨曰鹘瞭曰鹞张华注瞭能远视也】

   鹯

【鹞类尔雅晨风鹯陆玑云燕颔勾喙(燕颔勾喙○钞本喙作琢 案琢字义不可通今据诗晨风正义所引陆玑疏改正)向风摇翅击鴈鸽燕雀食之】

   鹘

【雄小而雌大土人谓之呀鹘金山之东有石山鹘常栖息其上因名鹘山】

   (戎鸟)

【似鹘而小能击燕雀】

   乌

【纯黑而反哺者名慈乌腹颈白者名燕乌尔雅燕白脰乌小尔雅云白项而羣飞者谓之燕乌喙大而声厉者曰老鸦又一种名寒鸦师旷禽经慈乌反哺白脰乌不祥巨喙乌善警】

   鹊

【俗呼喜鹊谓喜事将至能先知鸣以报人也淮南子鹊知风之所起太阴所建鹊巢乡而为户金坛张恪居母丧致白鹊来巢见人材门孝友类】

   鸢

【俗呼为饿老鸱以其善攫也尔雅鸢其飞也翔注谓其布翅翱翔曲礼注鸢鸣则将风禽经鸢不击有贪注不善搏击贪于攫肉也】

   燕

【一名元鸟月令仲春之月元鸟至以其色元故谓之元鸟又名鳦诗天命元鸟降而生商而纬候皆言简狄吞鳦卵而生契是元鸟又名鳦也又有白者宋志元嘉十八年六月白燕产丹徒二十七年五月甲戌白燕产京口梁马枢传枢隐于茅山有白燕一双巢其庭树驯狎櫩庑时至几案春来秋去几三十年】

   雀

【说文依人小鸟也字或作爵】

   鹳

【水鸟也将阴雨则鸣诗鹳鸣于垤禽经伏卵则鹳入水注伏卵时数入水冷则毈取矾石周卵以助暖气故方术者以鹳巢矾石为真也】

   鸥

【字亦作沤禽经鸥信鸟也注鸥水鸟如鸧鹒而小潮至则翔】

   鹭

【尔雅鹭舂鉏注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今江东人取以为睫攡名之曰白鹭缞也】

   莺

【土人谓之黄鸟尔雅皇黄鸟陆玑疏黄鸟黄鹂留也幽州人谓之黄莺一名鸧鹒一名商庚一名鵹黄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搏黍尝以葚熟时来】

   雉

【俗呼野鸡尔雅雉类不一有曰江淮而南青质五采皆备成章曰鹞则润之所产乃鹞雉也汉吕后名雉故呼野鸡唐高宗名治小字雉奴故相承讳至今】

   鸠

【其羽斑俗呼斑鸠方言蜀谓之拙鸟禽经鸠拙而安注不善营巢取鸟巢居之虽拙而安处也又一种惟颈间有斑毛者土人呼为鹁鸪即布谷也语讹耳尔雅鸤鸠鴶鸲注今之布谷也江东人呼为获谷】

   鸽

【土人呼家畜者为鹁鸽毛采不一各有其名又一种野生者名野鸽梁张僧繇吴人润州兴国寺苦鸠鸽栖梁上秽污尊容僧繇乃东壁上画一鹰西壁上画一鹞皆侧首向檐外看自是鸠鸽等不敢复来 见太平广记】

   鸲鹆

【土人呼为哵哥说文似鶪而有帻淮南子寒皋鸲鹆也断舌可使言语禽经鸲鹆剔舌而语今俗以五月五日者用蒲酒捻其舌则能如百舌语】

   郭公

【身赤而头尾黑人以其声为名】

   百舌

【一名反舌月令反舌无声易通卦验能反复其舌随百鸟之音又名桑遇】

   鹘鸼

【尔雅鶌鸠鹘鸼注似山鹊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今江东亦呼为鹘鸼音骨朝左氏传鹘鸠氏司事也杜注云鹘鸼也春来秋去故为司事】

   鸦舅

【状如(戎鸟)黑色长尾鸦甚畏之故名鸦舅张祜丹阳闲居杂兴诗落日啼乌舅空林露寄生】

   饿乌

【云自海上来嗉中有砂石如黍粒亦名金刚钻唐元稹和浙西大夫述梦诗云金刚锥透玉】

   竹鸡

【鸣则泥滑滑蓄之久则鸣声数愈多】

   姑恶

【其名自呼终夜不息俗传妇被姑虐而死化为此鸟东坡有姑恶诗】

   画眉

【褐羽眉白如画能鸣而好鬬】

   雪姑

【毛羽黑白相错飞则鸣行则摇岂所谓脊令者耶】

   练带

【土人谓之拖白练似鹊而小尾长如曳带亦名喜相逢又有赤色者】

   斲木

【雌者色褐雄者色斑舌端有勾能食木蠹尔雅鴷斲木注口如锥长如寸尝斲树食虫因名】

   山鹧

【长尾而碧色觜距皆红】

   芦(扎鸟)

【雀属也飞鸣芦苇中其声扎扎然尔雅所谓鳭鹩剖苇恐是此鸟其注云好剖苇皮食其中虫因名云江东呼为芦虎】

   巧妇

【形甚渺其巢如织唐张祜丹阳闲居杂兴诗悬巢巧妇子拂水翦刀花】

   黄头

【似雀而小性剽疾而善鬬】

   青菜

【背绿腹黄善鸣】

   伯劳

【一名鶪又名博劳左氏传伯赵氏司至杜注云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

   噪天

【又名告天似雀而稍大愈鸣则飞愈高力乏则自空投地伏于草中尔雅鹨天鸙注大如鷃雀色似鹑好高飞作声江东呼为天鹨岂谓是与鹨亡侯功切音药】

   蜡觜

【以喙黄得名又名铜觜掷物与之能仰口承取】

   偷仓

【似雀而差小笼蓄易驯雌雄递放而不相失土人相传橙树未实者此鸟来巢则是年着花必实验之果信】

   油蜡

【似雀黄身黑翎童子多蓄之以为戏】

   秀眼

【如偷仓大色青黄栖竹间】

   金翅

【似雀而翅间有黄翎】

   黄鹌

【似鹑而小羽足俱黄】

   十二红

【翅尾各十二翎翎端各有红点又有十二黄亦然】

   白头翁

【羽毛微绿而颠有白毛故名】

   婆饼焦

【其声似之梅圣俞有婆饼焦诗事物记原昔人有远戍其妇山头望之化为石其姑为饼将以为饷使其子侦之恐其焦不可食也往已无及矣因化此物但呼婆饼焦也土人呼为山里鬼叫】

   提胡芦

【以声得名梅圣俞朱元晦皆有诗】

   脱却布袴

【亦以其声名之子瞻鲁直皆有诗土人呼为麦熟椀大又呼为看蚕看火以此鸟当蚕熟时则鸣故也】

   乌头白颊

【以形得名】

   山和尚

【似鸠而差大缁羽而圆顶故名其声类猫】

   山楝子

【似鸠羣飞喜食楝实】

   鸳鸯

【毛色褐而头白雄雌相逐】

   鸂鶒

【毛备五采尾如船柁小于凫能食短狐】

   鸬鹚

【口中吐雏能捕鱼土人谓之水老鸦】

   淘河

【即鹈鹕又名洿泽陆玑疏形似鹗而极大原长尺余直而广口中正赤颔下胡大如数升囊若小泽中有鱼便羣共抒水满其胡而弃之令水竭尽鱼在陆地乃共食之】

   鹱

【水鸟名以声得】

   鸮

【恶鸣之鸟陆玑云贾谊所谓鵩是也昼目不见物夜则飞鸣】

   鬼车

【人莫识其状遇阴晦则飞鸣云此鸟有十首一为犬所断闻其鸣则嗾犬使吠以厌之欧阳文忠公有鬼车诗其略云此鸟十头有十口口插一舌连一喉一口出一声千声百响更相酬昔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憎若雠夜呼庭氏帅其属弯弧射逐出九州岛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投自从狗啮一头落断颈至今清血流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坠有时余血下点涴所遭之家家必破其言必有所自】

   蝙蝠

【藏屋瓦中形类鼠而有翼昼伏夜起一名伏翼】

  兽

   虎

【茅山有黑虎出没不常盖神物也】

   豺

【俗呼为豺狗急就章注深毛而狗足刘子曰豺形似犬而健于犬礼记豺祭兽知报本也】

   鹿

【解角兽也尔雅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鹿开晋志太兴三年四月白鹿见南东海丹徒】

   獐

【有牙而能噬道家以为无魂用供养星辰以其非辰属宋志明帝泰始三年五月癸酉白獐见东海丹徒】

   麂

【似獐而小说文以为大麋尔雅以为大(上鹿下章)要之非此所谓麂也】

   野猪

【状类豢豕而褐毛】

   兔

【古今注兔口有缺尻有九孔论衡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尔雅其子曰嬔其迹迒绝有力欣】

   狸

【狐之类口锐而尾大狸口方而身文黄黑彬彬盖次于豹故称圣人虎别君子豹别辩人狸别是也】

   貛

【有猪貛狗貛淮南子曰貛狢为曲穴】

   獭

【状如小狗或青或褐水居食鱼知报本之兽也记曰獭祭鱼淮南子獭穴知水之高下】

   鼠

【穴居昼伏夜动亦有白色者又有松鼠栗鼠又一种名鼠狼善捕鼠雀见之羣聚而噪】

   刺猬

【土人以其皮治纰绢埤雅云刺端分两歧者曰猬如棘针者曰(虫豕)】

  鱼

   鲟

【出扬子江中大者长丈余鼻端有脆骨四分身之一两类有肉名鹿头土人呼鲟黄鱼作鲊旧以充贡然鲟与黄固是两种鲟鱼肉色白黄鱼肉色黄也】

   时

【三月出扬子江中鳞烂白如银味极肥美然多骨而速腐刁景纯怀京口故居诗云鲚鲥美味供春网柑橘清香寄夜航南海志一名三鯬鱼彭渊材所谓一恨鲥鱼骨是也】

   鮆

【初春出扬子江中形色如刀俗呼为刀鮆尔雅鮤鱴刀注今之鮆鱼也俗亦呼为刀鱼说文鮆饮而不食刀鱼也作鲚非】

   回

【状类鲇而头锐出扬子江中东坡所谓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者是也】

   河豚

【出扬子江中初春时甚贵春末虽肥大然土人则贱之矣常以蒌蒿芦芽瀹而为羹烹炰失所辄能害人岁有被害而死者然人嗜之不已】

   白

【出扬子江者亚于淮白】

   鲈

【巨口细鳞出扬子江中然有二种曰脆鲈曰烂鲈】

   鲤

【出江中者谓之赤梢本草图经赤鲤鱼脊中鳞一道每鳞上有小黑至三十六鳞陶隐居谓鲤为鱼之主神变琴高乘之】

   金

【有鲫有鲤初生正黑色稍大而斑文若瑇瑁渐长乃成金色既老则色如银矣人家池塘多畜之】

   青

【似鲤鲩而背正色青土人亦以作鲊枕可器皿】

   鳜

【细鳞背有黑斑本草昔仙人刘凭尝食石桂鱼今此鱼犹有桂名恐是此也】

   鳊

【头小而身阔出扬子江甚大杜老所谓缩项鳊】

   鲢

【巨首细鳞池塘中多畜之】

   鲩

【似鲤生江湖中】

   鯶

 【似鲤而身圆味亦差劣】

   鲿

【状类白鱼而色黄土人谓之黄颊】

   鲻

【身圆头匾骨软生江中食泥】

   鳝

【黄色类虵生沙际芦苇中或云荇芹根所化或云人发所化隐居曰此鱼腹中有子不必尽是化也鳝一作(鱼旦)玉篇(鱼旦)巿演切鱼似虵梁邵陵王纶摄南徐州事轻险躁虐喜怒不常遨游巿里杂于厮隶尝问卖(鱼旦)者曰刺史何如对者言其躁虐纶怒令吞(鱼旦)以死】

   鳅

【似鳝而短黑色生污渎中】

   鳗鲡

【类鳝而肥大生扬子江中秋间遇风雨则出】

   针口

 【首戴针芒身长五六寸许旧出扬子江蒜山下今徙他所】

   银条

【色白如银旧出石公渡头今亦徙他所又出金坛长塘湖中大者长尺许】

   吐魰

【首大而身小黑色出金坛湖溪】

   黄颡

【一名(鱼夬)(鱼)两颊有骨如锯本草云能醒酒】

   桥丁

【圆长细鳞大者不过尺许】

   邵阳

【出扬子江中形圆如扇无鳞色黄目生腹下尾细而长浙东人呼为魟鱼】

   江豚

【生扬子江中状如豚黑色出没波涛间鼻中作声其出必有大风土人以此占候许浑诗江豚吹浪夜还风陈藏器云其脂作灯照樗蒲即明照读书则闇言懒妇所化】

   鼋

【出扬子江中本草图经鳖之大者为鼋或有阔一二丈者南人捕而食之其肉有五色生卵大如鸡鸭子一产二百枚人亦掘取以盐淹可食】

   龟

【有山龟水龟西门永安寺圣井中产绿毛金线龟齐志永明八年延陵县前泽畔获毫龟一枚】

   鳖

【土人呼为团鱼本草鳖生丹阳池泽中其甲九肋者为胜今练湖所产或有九肋者唐志贞元三年润州鱼鳖蔽江而下皆无首】

   蟹

【俗呼旁蟹以其横行故也义见周礼疏本草蟹至八月即衔稻芒两茎长寸许东向至海输送蟹王之所陆鲁望所谓执穗以朝其魁是也】

   螺

【小者名螺蛳大者名曰田螺】

   蠯

【生河渠中又有小者名蚬】

   虾

【长须有青白二种】

  虫

   蝉

【即蜩也诗五月鸣蜩秋鸣者曰蝉土人谓之蝍蟟饮而不食有大小数种大者元小者碧诗疏海岱之间谓之蝉此通语也本草又名蛁蟟】

   蝶

【种类甚多要皆草木蠹虫所化古今注江东谓之挞末色白背青者是也其大如蝙蝠或黑色或青斑名曰凤子又名凤车】

   蜂

【细腰者名黄蜂黑而大者名胡蜂酿蜜者名蜜蜂日有两衙应潮候皆能螫人】

   蜻蜓

【水虫所化尔雅虰蛵负劳注即蜻蜓也江东呼为狐梨】

   螳螂

【奋臂若斧捕蝉而食尔雅一名不过一名莫舟其子名螵蛸月令仲夏螳螂生舟音鹤土人呼为斮蜋】

   促织

【蛬蟋蟀蜻(列虫)莎鸡络纬皆其别名陆玑又云楚人谓之王孙幽州人谓之趋织趋音促自昔皆不言其善鬬今土人多畜而鬬之者】

   萤

【腐草所化夜飞腹下有光尔雅萤火即照诗熠耀宵行古今注一名磷一名宵烛一名丹鸟大戴礼丹鸟羞白鸟丹鸟谓丹良也白鸟蚊蚋也有翼者为鸟】

   蚱蜢

【种类不一长股善跃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是也陆玑云幽州人谓之舂箕以两股相切作声然不能鸣者其类尤多】

   蚯蚓

【白头者可入药孟子所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者也此物本不能鸣其鸣者蟪蛄耳陈简斋诗云不知墙角蚯蚓方长哦盖误也】

   鼅(上朱下黾)

【性巧善结网取飞虫以充食尔雅翼在地中布网者名土蜘蛛络幕草上名草蜘蛛又一种名蟢子能捕蝇者曰蝇虎】

   蜗牛

【俗呼为旱螺蜗一作蛞蝓而负壳者也蛞蝓俗呼为蜒蚰】

   虾蟇

【本草一名蟾蜍埤雅云虾蟇背有黑点身小能跳唼百虫善鸣与蟾蜍不同蟾蜍腹大背黑皮上多痱磊行动迟缓虾蟇之子谓之科斗】

   鼃

【似虾蟇而长踦瞋目如怒一名水鸡土人谓之田鸡可食韩昌黎所谓近亦能稍稍是也背着青绿色谓之青蛙背着黄文谓之金线蛙亦谓之蛤】

   蜥蜴

【似蛇而小四足备五色者为雄余者为雌喜缘篱壁形小而黑者蝘蜓东方朔云是非守宫即蜥蜴如此则蝘蜓又名守宫矣又一种名蛇师又名蝎虎茅山池中有小龙子状类蜥蜴腹下有朱书若符篆者可谓灵物也】

   蜣蜋

【一名蛣蜣庄子云蛣蜣转丸关尹子曰蜣蜋转丸九成精思之而有蝡白者存丸中俄去壳而蝉彼蜣不思彼软奚白】

   蝇

【有数种酉阳杂俎其类有苍者声雄壮负金者声清聒其声在翼身青者能败物巨者头如火】

   蚁

【有大小数种又有飞蚁善蠹尔雅翼有翅而飞者名螱其子名蚳】

   蚊

【一名白鸟见前萤注又名黍民见崔豹古今注辩疑志云润州城南万岁楼俗传楼上烟出不祥开元前以润州为凶阙董琬为江东采访使尝居此州其时尽日烟出刺史皆忧惧干元中复然圆可一尺余直上数丈吏密伺其烟乃出于楼角隙中迎而视之即蚊蚋也今郡城中惟嘉定桥南上河街无之理不可诘】

   蛇

【种类不一曰赤练曰青竹曰菜花曰土灰曰慈鳗曰皂角斑惟乌稍可入药】

   蛓

【生树叶间有毒能螫人说文毛虫尔雅蜭毛蠹楚辞云蛓缘兮我裳音千字切】

   蝎

【金坛县唐大历中有北人为主簿以竹筒赍蝎十余枚置于厅事后遂孳育至百余为土气所蒸而不能螫人南民不识呼为主簿虫见太平广记】

仪征于念勋寿兹校字

至顺镇江志卷五

田土 【田土○(钞本作营田) 案卷六赋税门云普庆寺五十斤六两四钱九分六厘注云至顺三年仍旧纳官详见田土门今考此卷输复类云大乘华普庆寺一百顷二十三亩三分一厘四毫注云至顺三年复还本府收管依旧纳粮据此是输复类乃田土门之子目矣此卷述元时之田土本无营田名目叙中言及营田者乃追述宋时之事然则卷首之总目当作田土不当作营田明矣(此卷述元时之职田附于免粮类之中不另为一目叙中言及职田亦系追述宋时之事钞本职田以下误作小字又误衍职田二字于前一行遂令一叙分而为二致张氏鉴疑有缺文今并改正)】

干道庚寅三县官庄营田稻子共一千八百四石嘉定时三县夏料钱三千六百三十贯大麦六百八十石秋料钱七千一百九十贯稻子四千六百七十四石职田嘉定志不载亩数惟载夏秋二料三县总租丝三百六十八两大麦一十一石小麦二百二十三石租米二千九百六十二石租钱五贯 【详见廪禄类注】 其后又益以公田 【咸淳志浙西六郡民困和籴求为暂劳永逸之计景定四年准旨颁给银券告牒计民之田为剂量一亩酬以二百券以其所买上之省所领以都曹而各郡又命朝臣分司及专官督之总计一十六万八千二百二十八亩二十七步半丹徒县二万五千七百六十亩二十六步半丹阳县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三亩一角四十七步金坛县八万三千九十四亩一角零一十有四步】 及拘没丁府田 【丁丞相大全隐寄田地九千三百四十一亩一步景定中拘没入官】 至于民田之数则阙而不载归附之后尚稽检核延佑乙卯然后立法经理寸畦尺畛咸入版图总阖郡而计之实三万六千六百十一顷二十七亩有奇而所属者三曰有司曰江淮财赋府曰江浙财赋府然属本路者则有官有民而属两府者则皆官田也二者之中又有成熟荒间之殊纳粮免粮之异今悉以类别之而其大要不出于前之总数而已

  总属

田地山荡池塘杂产实计三万六千六百一十一顷二十七亩九分九厘一毫

按经理册总计田地山荡池塘杂产三万六千六百一十一顷一十九亩五分六厘一毫水沟一处内除丹徒县系官房舍基地一顷九十一亩五分七厘并丹阳县财赋水沟外实有一万六千六百一十一顷二十七亩九分九厘一毫 【录事司四十二顷二十一亩七分九厘六毫 丹徒县一万二千二十四顷四十六亩五分五厘四毫丹阳县一万二千九百四十四顷五十七亩七分五厘四毫 金坛县一万一千六百顷一亩八分八厘七毫】

田二万四千五百二十一顷四十四亩二分六厘 【录事司四十六亩四分一厘六毫 丹徒县六千八百九十顷九十五亩一分五厘 丹阳县八千七百九十顷三十七亩五分六厘 金坛县八千八百三十九顷六十五亩一分一厘四毫】

地九千七百九十三顷六十五亩三分八厘七毫 【录事司三十七顷六十亩四分一毫 丹徒县四千一百九顷五十七亩六分一厘五毫 丹阳县三千六百二十二顷六十九亩五分一厘四毫金坛县二千二十三顷七十七亩八分五厘七毫】

山八百九十三顷八十二亩九分一厘六毫 【录事司一顷八十三亩九分一厘 丹徒县二百四十二顷七十三亩六分七厘五毫 丹阳县一百一十八顷一十一亩一分三厘七毫 金坛县五百三十一顷一十四亩一分九厘四毫】

荡一百七十二顷六十二亩七分八厘一毫 【丹徒县一十一顷八亩二分六厘 丹阳县五顷七十五亩九分 金坛县一百五十五顷七十八亩六分二厘一毫】

池塘六十五顷二十一亩八分九厘九毫 【池塘六十五顷二十一亩八分九厘九毫○钞本毫上脱九字 案据注中录事司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四项散数合而计之总数毫字上当是脱去九字今特补入】 【录事司九十八亩五分八厘 丹徒县一十六顷九十七亩五分九厘八毫 丹阳县七十六亩一分七厘五毫 金坛县四十六顷四十九亩五分四厘六毫】

杂产一千一百六十四顷五十亩七分四厘八毫 【杂产谓山冈圆滩白地荒荡之类 录事司一顷三十二亩四分八厘九毫 丹徒县七百五十三顷一十四亩二分五厘六毫 丹阳县四百六顷八十七亩四分六厘八毫 金坛县三顷一十六亩五分三厘五毫】

有司所管三万二千四百九十四顷九十七亩五分一厘二毫 【除系官房舍基地外 录事司四十顷九亩八分六厘七毫 丹徒县九千一百二十九顷六十三亩五分二厘 丹阳县一万二千一百六十顷五十四亩八分三厘一毫 金坛县一万一千一百六十四顷六十九亩二分九厘四毫】

田二万一千七百一十四顷五十七亩三厘六毫 【录事司四十三亩二分二厘六毫 丹徒县五千八十五顷三十六亩二分五厘七毫 丹阳县八千二百一十八顷四十九亩九分五厘二毫 金坛县八千四百一十顷二十七亩六分一厘】

地九千三百八十四顷六十四亩一厘二毫 【录事司三十七顷五十六亩四分一毫 丹徒县三千七百一十七顷二十七亩四分七厘七毫 丹阳县三千六百一十七顷六十八亩七分三厘七毫 金坛县二千一十九顷一十一亩三分九厘七毫】

山八百八十六顷二十二亩一分一厘六毫 【录事司一顷六亩四分一厘 丹徒县二百三十八顷八十二亩四分七厘五毫 丹阳县一百一十六顷二十一亩六分三厘七毫 金坛县五百三十顷一十一亩五分九厘四毫】

荡一百六十八顷一十九亩八分六厘一毫 【丹徒县六顷六十五亩三分四厘 丹阳县五顷七十五亩九分 金坛县一百五十五顷七十八亩六分二厘一毫】

池塘六十四顷四十七亩五分八厘九毫 【录事司九十四亩八分三厘 丹徒县一十六顷二十七亩三厘八毫 丹阳县七十六亩一分七厘五毫 金坛县四十四顷四十九亩五分四厘六毫】

杂产二百七十六顷八十六亩八分九厘八毫 【录事司九亩 丹徒县六十五顷二十四亩九分三厘三毫 丹阳县二百八顷六十二亩四分三厘 金坛县二顷九十亩五分三厘五毫】

江淮财赋府所管四千一百四顷一十八亩四厘五毫 【录事司二顷一十一亩九分二厘九毫 丹徒县二千八百九十四顷八十三亩三厘四毫 丹阳县七百八十四顷二亩九分二厘三毫 金坛县四百二十三顷三十亩一分五厘九毫 外有丹阳县水沟一处无亩步系杂产后不重出】

田二千七百九十五顷三十四亩一分四厘六毫 【录事司三亩一分九厘 丹徒县一千八百五顷五十八亩八分九厘三毫 丹阳县五百七十一顷八十七亩六分八毫 金坛县四百一十七顷八十四亩四分五厘五毫】

地四百八顷八十八亩一分一厘九毫 【录事司四亩 丹徒县三百九十二顷三十亩一分三厘八毫 丹阳县一十二顷七分七厘七毫 金坛县四顷五十三亩二分四毫】

山七顷一十四亩七分 【录事司七十七亩五分 丹徒县三顷九十一亩二分 丹阳县一顷八十九亩五分 金坛县五十六亩五分】

荡四顷四十二亩九分二厘 【并丹徒县】

池塘七十四亩三分一厘 【录事司三亩七分五厘 丹徒县七十亩五分六厘】

杂产八百八十七顷六十三亩八分五厘 【录事司一顷二十三亩四分八厘九毫 丹徒县六百八十七顷八十九亩三分二厘三毫 丹阳县一百九十八顷二十五亩三厘八毫 金坛县二十六亩整】

江浙财赋府所管一十二顷一十二亩四分三厘四毫

田一十一顷五十三亩七厘八毫

地一十三亩二分五厘六毫

山四十六亩一分 【并金坛县】

  官民

官田地山荡池塘杂产总计九千三百九十九顷五十九亩五分七厘 【录事司三十三顷二十六亩五分八厘四毫 丹徒县四千七十顷六十四亩三分六毫 丹阳县二千四百二十三顷九十四亩二分八厘二毫 金坛县二千八百七十一顷七十四亩三分九厘八毫】

田七千一百一顷八十六亩一分二厘一毫 【录事司二十三亩二分七厘五毫 丹徒县二千六百二十七顷二十三亩八分五厘九毫 丹阳县一千八百八十四顷二分二厘五毫 金坛县二千五百九十顷三十八亩七分六厘六毫】

地八百五十二顷八十六亩九分四厘一毫 【录事司三十顷三十八亩二分四厘 丹徒县六百三十六顷一十二亩二分一厘四毫 丹阳县一百一十顷六十三亩五分一厘二毫 金坛县七十五顷七十二亩九分七厘五毫】

山二百一十六顷七十九亩八分四厘二毫 【录事司一顷二十八亩八分三厘 丹徒县七十一顷八十六亩七分一厘 丹阳县二十八顷九十六亩二分五厘七毫 金坛县一百一十四顷六十八亩四厘五毫】

荡五十四顷二十六亩四分五厘六毫 【丹徒县四顷四十二亩九分二厘 金坛县四十九顷八十三亩五分三厘八毫】

池塘三十九顷九十五亩三分 【录事司三亩七分五厘 丹徒县九十七亩一分九厘 金坛县三十八顷九十四亩三分六厘】

杂产一千一百三十三顷八十四亩九分一厘 【录事司一顷三十二亩四分八厘九毫 丹徒县七百三十顷一亩四分一厘三毫 丹阳县四百顷三十四亩二分八厘八毫 金坛县二顷一十六亩七分二厘】

有司五千二百八十三顷二十九亩九厘一毫 【录事司三十一顷一十四亩六分五厘五毫 丹徒县一千一百七十五顷八十一亩二分七厘二毫 丹阳县一千六百三十九顷九十一亩三分五厘九毫 金坛县二千四百三十六顷四十一亩八分五毫】

田四千二百九十四顷九十八亩八分九厘七毫 【录事司二十亩八厘五毫 丹徒县八百二十一顷六十四亩九分六厘六毫 丹阳县一千三百一十二顷一十二亩六分一厘七毫 金坛县二千一百六十一顷一亩二分二厘】

地四百四十三顷八十五亩五分六厘六毫 【录事司三十顷三十四亩二分四厘 丹徒县二百四十三顷八十二亩七厘六毫 丹阳县九十八顷六十二亩七分三厘五毫 金坛县七十一顷六亩五分一厘五毫】

山二百九顷一十九亩四厘二毫 【录事司五十一亩三分三厘 丹徒县六十七顷九十五亩五分一厘 丹阳县二十七顷六亩七分五厘七毫 金坛县一百一十七顷六十五亩四分四厘五毫】

荡四十九顷八十三亩五分三厘六毫 【并金坛县】

池塘三十九顷二十亩九分九厘 【丹徒县二十六亩六分三厘 金坛县三十八顷九十四亩三分六厘】

杂产二百四十六顷二十一亩六厘 【录事司九亩 丹徒县四十二顷一十二亩九厘 丹阳县二百二顷九亩二分五厘 金坛县一顷九十亩七分二厘】

江淮财赋府 【总数已见前兹不重出然其间又有财赋田赋之分故分录于后】

财赋三千八百六十二顷三十七亩五分一厘五毫 【录事司二顷一十一亩九分二厘九毫 丹徒县二千八百七十六顷六十四亩八分八厘四毫 丹阳县六百一顷五十三亩九厘三毫 金坛县三百八十二顷七亩六分九毫】

田二千五百五十六顷五十六亩五厘六毫 【录事司三亩一分九厘 丹徒县一千七百九十顷四十三亩一分八厘三毫 丹阳县三百八十九顷三十七亩七分七厘八毫 金坛县三百七十六顷七十一亩九分五毫】

地四百五顷八十五亩六分七厘九毫 【录事司四亩 丹徒县三百八十九顷二十七亩六分九厘八毫 丹阳县一十二顷七分七厘七毫 金坛县四顷五十三亩二分四毫】

山七顷一十四亩七分 【录事司七十七亩五分 丹徒县三顷九十一亩二分 丹阳县一顷八十九亩五分 金坛县五十六亩五分】

荡四顷四十二亩九分二厘 【并丹徒县】

池塘七十四亩三分一厘 【录事司三亩七分五厘 丹徒县七十亩五分六厘】

杂产八百八十七顷六十三亩八分五厘 【录事司一顷二十三亩四分八厘九毫 丹徒县六百八十七顷八十九亩三分三厘三毫 丹阳县一百九十八顷二十五亩三厘八毫 金坛县二十六亩】

田赋二百四十一顷八十亩五分三厘 【丹徒县一十八顷一十八亩一分五厘 丹阳县一百八十二顷四十九亩八分三厘 金坛县四十一顷一十二亩五分五厘】

地三顷二亩四分四厘 【地三顷二亩四分四厘 案元时镇江府田土分属于三处一曰有司谓镇江府录事司及丹徒丹阳金坛三县之官一曰江淮财赋府元史百官志有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以宋谢太后福王所献事产及贾似地道土刘坚等田立总管府以治之一曰江浙财赋府元史百官志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掌江南没入赀产三者之中惟江淮财赋府复分财赋田赋两项田赋之总数二百四十一顷八十亩五分三厘而散数但云地三顷二亩四分四厘又别无他项名目或疑此条后有脱文然考上文总属类述江淮财赋府所管四千一百一十八亩四厘五毫就中山七顷一十四亩七分荡四顷四十二亩九分二厘池塘七十四亩三分一厘杂产八百八十七顷六十三亩八分五厘俱已见于财赋条下则田赋条下不应更有此数项矣惟田二千七百九十五顷三十四亩一分四厘六毫财赋条下止有二千五百五十六顷五十六亩五厘六毫尚少二百三十八顷七十八亩九厘又地四百八顷八十八亩一分一厘九毫财赋条下止有四百五顷八十五亩六分七厘九毫尚少三顷二亩四分四厘今此条有地三顷二亩四分四厘正与地之全数相合而田赋之总数二百四十一顷八十亩五分三厘内除去三顷二亩四分四厘适得二百三十八顷七十八亩九厘亦与田之全数相合盖自地数之外均系田数而此条又属于田赋故不复更言田数若干以从省文初未尝有佚脱也下文民类不分列有司及江淮财赋府江浙财赋府名目(官类云江淮财赋府总数已见前江浙财赋府数同总属类盖江淮江浙两财赋府所统田地等项皆属于官不属于民民类皆归于有司所管故不复分也成熟类云江浙财赋府数同总属类而荒闲类不言江浙财赋府纳粮类云江浙财赋府数同总属类而免粮类不言江浙财赋府其例盖与此同)成熟类有司荡注但有丹徒金坛而无丹阳(官民类官荡注丹阳县本无民荡注丹阳县有五顷七十五亩九分今检之在荒闲类荡汪则成熟类荡注不当重出矣)池塘注录事司及丹阳县有民无官(官民类官杂产注录事司一顷三十二亩四分八厘九毫今检之在江淮财赋府杂产注则有司杂产注不当重出矣)荒闲类总数注丹徒县有官无民(官民类民总数注丹徒县七千九百五十三顷八十二亩二分四厘八毫今检之皆在成熟类总数注则荒闲类总数注不应重出矣)皆似有佚脱而实与前后诸条之总数散数一一相符未可以不核其上下文而遽疑其有误也】 【并丹徒县】

江浙财赋府数同总属类 【并金坛县】

民田地山荡池塘杂产总计二万七千二百一十一顷六十八亩四分二厘一毫 【录事司八顷九十五亩二分一厘二毫 丹徒县七千九百五十三顷八十二亩二分四厘八毫 丹阳县一万五百二十顷六十三亩四分七厘二毫 金坛县八千七百二十八顷二十七亩四分八厘九毫】

田一万七千四百一十九顷五十八亩一分三厘九毫 【录事司二十三亩一分四厘一毫 丹徒县四千二百六十三顷七十一亩二分九厘一毫 丹阳县六千九百六顷三十七亩三分三厘五毫 金坛县六千二百四十九顷二十六亩三分七厘二毫】

地八千九百四十顷七十八亩四分四厘六毫 【录事司七顷二十二亩一分六厘一毫 丹徒县三千四百七十三顷四十五亩四分一毫 丹阳县三千五百一十二顷六亩二毫 金坛县一千九百四十八顷四亩八分八厘二毫】

山六百七十七顷三亩七厘四毫 【录事司五十五亩八厘 丹徒县一百七十顷八十六亩九分六厘五毫 丹阳县八十九顷一十四亩八分八厘 金坛县四百一十六顷四十六亩一分四厘九毫】

荡一百一十八顷三十六亩三分二厘五毫 【丹徒县六顷六十五亩三分四厘 丹阳县五顷七十五亩 金坛县一百五顷九十五亩八厘五毫】

池塘二十五顷二十六亩五分九厘九毫 【录事司九十四亩八分三厘 丹徒县一十六顷四分八毫 丹阳县七十六亩一分七厘五毫 金坛县七顷五十五亩一分八厘六毫】

杂产三十顷六十五亩八分三厘八毫 【丹徒县二十三顷一十二亩八分四厘三毫 丹阳县六顷五十三亩一分八厘 金坛县九十九亩八分一厘五毫】

以上并系本路

  荒熟

成熟田地山荡池塘杂产总计三万五千六百二十七顷七十五亩四分九厘八毫 【录事司四十二顷二十一亩七分九厘六毫官三十三顷二十六亩五分八厘四毫民八顷九十五亩二分一厘二毫 丹徒县一万一千九百一十九顷一十七亩五分五厘九毫官三千九百六十五顷三十五亩三分一厘一毫民七千九百五十三顷八十二亩二分四厘八毫 丹阳县一万二千五百七十九顷三十五亩四分九厘一毫官二千一百二十七顷三亩七分八厘九毫民一万四百五十二顷三十一亩七分二毫 金坛县一万一千八十七顷六分五厘二毫官二千四百九十五顷六十亩六分六厘四毫民八千五百九十一顷三十九亩九分八厘八毫】

田二万三千七百一十四顷四十八亩一分六毫 【录事司四十六亩四分一厘六毫官二十三亩二分七厘五毫民二十三亩一分四厘一毫 丹徒县六千八百四十六顷五十一亩九分三厘官二千五百八十二顷八十亩六分三厘九毫民四千二百六十三顷七十一亩二分九厘一毫 丹阳县八千五百二十八顷七十九亩七分三厘五毫官一千六百五十九顷七十三亩九厘民六千八百六十九顷六亩六分四厘五毫 金坛县八千三百三十八顷七十亩二厘五毫官二千二百一十六顷三十亩二分五厘四毫民千一百二十二顷三十九亩七分七厘一毫】

地九千七百四十七顷二十九亩二分四厘一毫 【录事司三十七顷六十亩四分一毫官三十顷三十八亩二分四厘民七顷二十二亩一分六厘一毫 丹徒县四千一百五顷四十六亩七分六厘五毫官六百三十二顷一亩三分六厘四毫民三千四百七十三顷四十五亩四分一毫 丹阳县三千五百八十五顷九十九亩八分四厘四毫官九千八顷七十八亩七分四厘二毫民三千四百八十七顷二十一亩一分二毫 金坛县二千一十八顷二十二亩二分三厘一毫官七十四顷一十八亩二分四厘九毫民一千九百四十四顷三亩九分八厘二毫】

山八百九十三顷三十二亩四分一厘六毫 【录事司一顷八十三亩九分一厘官一顷二十八亩八分三厘民五十五亩八厘 丹徒县二百四十二顷七十三亩六分七厘五毫官七十一顷八十六亩七分一厘民一百七十顷八十六亩九分六厘五毫 丹阳县一百一十八顷一十一亩一分三厘七毫官二十八顷九十六亩二分五厘七毫民八十九顷一十四亩八分八厘 金坛县五百三十顷六十三亩六分九厘四毫官一百一十四顷一十七亩五分四厘五毫民四百一十六顷四十六亩一分四厘九毫】

荡一百六十六顷五十四亩八分三厘一毫 【丹徒县一十顷七十六亩二分二厘官四顷一十亩八分七厘民六顷六十五亩三分四厘 金坛县一百五十五顷七十八亩六分二厘一毫官四十九顷八十三亩五分三厘六毫民一百五顷九十五亩八厘五毫】

池塘五十八顷九十二亩六分四厘九毫 【录事司九十八亩五分八厘官三亩七分五厘民九十四亩八分三厘 丹徒县一十六顷九十七亩五分九厘八毫官九十七亩一分九厘民一十六顷四分八毫 丹阳县民四十六亩九分二厘五毫 金坛县四十顷四十九亩五分四厘六毫官三十八顷九十四亩三分六厘民一顷五十五亩一分八厘六毫】

杂产一千四十七顷一十八亩二分五厘五毫 【录事司官一顷三十二亩四分八厘九毫 丹徒县六百九十六顷七十一亩三分八厘一毫官六百七十三顷五十八亩五分三厘八毫民二十三顷一十二亩八分四厘三毫 丹阳县三百四十五顷九十七亩八分五厘官三百三十九顷五十五亩七分民六顷四十二亩一分五厘 金坛县三顷十六亩五分三厘五毫官二顷一十六亩七分二厘民九十九亩八分一厘五毫】

有司三万一千九百三十八顷五十三亩三分六厘一毫 【录事司四十顷九亩八分六厘七毫官三十顷一十四亩六分五厘五毫民八顷九十五亩二分一厘二毫 丹徒县九千一百一十顷一亩七分九厘官一千一百五十六顷一十九亩五分四厘二毫民七千九百五十三顷八十二亩二分四厘八毫 丹阳县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九顷一十二亩三分四厘一毫官一千五百四十六顷八十亩六分三厘四毫民一万四百五十二顷三十一亩七分二毫 金坛县一万七百八十九顷二十九亩三分一厘三毫官二千一百九十七顷八十九亩三分二厘五毫民八千五百九十一顷三十九亩九分八厘八毫】

田二万一千二百一十二顷三十九亩六分二厘五毫 【录事司四十三亩二分二厘六毫官二十亩八厘五毫民二十三亩一分四厘一毫 丹徒县五千六十七顷一十亩六厘七毫官八百三顷三十八亩七分七厘七毫民四千二百六十三顷七十一亩二分九厘一毫 丹阳县八千九十九顷九十三亩三分一厘二毫官一千二百三十顷八十六亩六分六厘七毫民四千八百六十九顷六亩六分四厘五毫 金坛县八千四十四顷九十三亩二厘官一千九百二十二顷五十三亩二分四厘九毫民六千一百二十二顷三十九亩七分七厘一毫】

地九千三百四十二顷五十三亩四分二毫 【录事司三十七顷五十六亩四分一毫官三十顷三十四亩二分四厘民七顷二十二亩一分六厘一毫 丹徒县三千七百一十五顷九十一亩九分三厘七毫官二百四十二顷四十六亩三分三厘六毫民三千四百七十三顷四十五亩四分一毫 丹阳县三千五百七十三顷九十九亩六厘七毫官八十六顷七十七亩九分六厘五毫民三千四百八十七顷二十一亩一分二毫 金坛县二千一十五顷五亩九分九厘七毫官七十一顷二亩一厘五毫民一千九百四十四顷三亩九分八厘二毫】

山八百八十六顷二□二亩一分一厘六毫 【录事司一顷六亩四分一厘官五十一亩三分三厘民五十五亩八厘 丹徒县二百三十八顷八十二亩四分七厘五毫官六十七顷九十五亩五分一厘民一百七十顷八十六亩九分六厘五毫 丹阳县一百一十六顷二十一亩六分三厘七毫官二十七顷六亩七分五厘七毫民八十九顷一十四亩八分八厘 金坛县五百三十顷一十一亩五分九厘四毫官一百一十三顷六十六亩四分四厘五毫民四百一十六顷四十六亩一分四厘九毫】

荡一百六十二顷四十三亩九分六厘一毫 【丹徒县民六顷六十五亩三分四厘 金坛县一百五十五顷七十八亩六分二厘一毫官四十九顷八十三亩五分三厘六毫民一百五顷九十五亩八厘五毫】

池塘五十八顷一十八亩三分三厘九毫 【录事司民九十四亩八分三厘 丹徒县一十六顷二十七亩三厘八毫官二十六亩六分三厘民一十六顷四分八毫 丹阳县民四十六亩九分二厘五毫 金坛县四十顷四十九亩五分四厘六毫官三十八顷九十四亩三分六厘民一顷五十五亩一分八厘六毫】

杂产二百七十六顷七十五亩八分六厘八毫 【录事司官九亩 丹徒县六十五顷二十四亩九分三厘三毫官四十二顷一十二亩九厘民二十三顷一十二亩八分四厘三毫 丹阳县二百八顷五十一亩四分官二百二顷九亩二分五厘民六顷四十二亩一分五厘 金坛县二顷九十亩五分三厘五毫官一顷九十亩七分二厘民九十九亩八分一厘五毫】

江淮财赋府三千六百七十七顷九亩七分五厘三毫 【并系官田土 录事司二顷一十一亩九分二厘九毫 丹徒县二千八百九顷一十五亩七分六厘九毫 丹阳县五百八十顷二十三亩一分五厘 金坛县二百八十五顷五十八亩九分五毫】

田二千四百九十顷五十五亩四分三毫 【录事司三亩一分九厘 丹徒县一千七百七十九顷四十一亩八分六厘三毫 丹阳县四百二十八顷八十六亩四分二厘三毫 金坛县二百八十二顷二十三亩九分二厘七毫】

地四百四顷六十二亩五分八厘三毫 【录事司四亩 丹徒县三百八十九顷五十四亩八分二厘八毫 丹阳县一十二顷七分七厘七毫 金坛县三顷二亩九分七厘八毫】

山六顷六十四亩二分 【录事司七十七亩五分 丹徒县三顷九十一亩二分 丹阳县一顷八十九亩五分 金坛县六亩】

荡四顷一十亩八分七厘 【并丹徒县】

池塘七十四亩三分一厘 【录事司三亩七分五厘 丹徒县七十亩五分六厘】

杂产七百七十顷四十二亩三分八厘七毫 【录事司一顷二十三亩四分八厘九毫 丹徒县六百三十一顷四十六亩四分四厘八毫 丹阳县一百三十七顷四十六亩四分五厘 金坛县二十六亩】

江浙财赋府数同总属类 【并金坛县官】

荒闲田地山荡池塘杂产九百八十三顷五十二亩四分九厘三毫 【丹徒县官一百五顷□十八亩九分九厘五毫 丹阳县三百六十五顷二十二亩二分六厘三毫官二百九十六顷九十亩四分九厘三毫民六十八顷三十一亩七分七厘 金坛县五百一十三顷一亩二分三厘五毫官三百七十六顷一十三亩七分三厘四毫民一百三十六顷八十七亩五分一毫】

田八百六顷九十六亩一分五厘四毫 【丹徒县官四十四顷四十三亩二分二厘 丹阳县二百六十一顷五十七亩八分二厘五毫官二百二十四顷二十七亩一分三厘五毫民三十七顷三十亩六分九厘 金坛县五百顷九十五亩一分九毫官三百七十四顷八亩五分八毫民一百二十六顷八十六亩六分一毫】

地四十六顷三十六亩一分四厘六毫 【丹徒县官四顷一十亩八分四厘 丹阳县三十六顷六十九亩六分七厘官一十一顷八十四亩七分七厘民二十四顷八十四亩九分 金坛县五顷五十五亩六分二厘六毫官一顷五十四亩七分二厘六毫民四顷九分】

山五十亩五分 【并金坛县官】

荡六顷七亩九分五厘 【丹徒县官三十二亩五厘 丹阳县民五顷七十五亩九分】

池塘六顷二十九亩二分五厘 【丹阳县民二十九亩二分五厘 金坛县民六顷】

杂产五十六顷五十三亩九分五毫 【丹徒县官五十六顷四十二亩八分七厘五毫 丹阳县民一十一亩零三厘】

有司五百五十六顷四十四亩二分一毫 【丹徒县官一十九顷六十一亩七分三厘 丹阳县一百六十一顷四十二亩四分九厘官九十三顷一十亩七分二厘民六十八顷三十一亩七分七厘 金坛县三百七十五顷三十九亩九分八厘一毫官二百三十八顷五十二亩四分八厘民一百三十六顷八十七亩五分一毫】

田五百二顷一十七亩四分一厘一毫 【丹徒县官一十八顷二十六亩一分九厘 丹阳县一百一十八顷五十六亩六分四厘官八十一顷二十五亩九分五厘民三十七顷三十亩六分九厘 金坛县三百六十五顷三十四亩五分八厘一毫官二百三十八顷四十七亩九分八厘民一百二十六顷八十六亩六分一毫】

地四十二顷一十亩六分一厘 【丹徒县官一顷三十五亩五分四厘 丹阳县三十六顷六十九亩六分七厘官一十一顷八十四亩七分七厘民二十四顷八十四亩九分 金坛县四顷五亩四分官四亩五分民四顷九分】

荡五顷七十五亩九分 【并丹阳县民】

池塘六顷二十九亩二分五厘 【丹阳县民二十六亩二分零五厘 金坛县民六顷】

杂产一十一亩三厘 【并丹阳县民】

江淮财赋府四百二十七顷八亩二分九厘二毫 【并系官田土 丹徒县八十五顷六十七亩二分六厘五毫 丹阳县二百三顷七十九亩七分七厘三毫 金坛县一百三十七顷六十一亩二分五厘四毫】

田三百四顷七十八亩七分四厘三毫 【丹徒县二十六顷一十七亩三厘 丹阳县一百四十三顷一亩一分七厘五毫 金坛县一百三十五顷六十亩五分二厘八毫】

地四顷二十五亩五分三厘六毫 【丹徒县二顷七十五亩三分一厘 金坛县一顷五十亩二分二厘六毫 【金坛县一顷五十亩二分一厘六毫○钞本二厘作一厘无六毫二字 案总属类述江淮财赋府所管地四百八顷八十八亩一分一厘九毫注云金坛县四顷五十三亩二分四毫今检成熟类述江淮财赋府所管地四百四顷六十二亩五分八厘三毫注云金坛县三顷二亩九分七厘八毫此段荒闲类述江淮财赋府所管地四顷二十五亩五分三厘六毫合成熟总数计之与四百八顷八十八亩一分一厘九毫之数正合若注中金坛县止有一顷五十亩二分一厘则合上文丹徒县散数计之较四顷二十五亩五分三厘六毫之数既少一厘六毫合成熟类金坛县散数计之较四顷五十三亩二分四毫之数亦少一厘六毫此必传写者之脱误也今特改正】 】

山五十亩五分 【并金坛县】

荡三十二亩五厘 【并丹徒县】

杂产一百一十七顷二十一亩四分六厘三毫 【丹徒县五十六顷四十二亩八分七厘五毫金坛县六十顷七十八亩五分八厘八毫】

  输复

纳粮田地山荡池塘杂产二万七千二百顷三十七亩九分七厘二毫 【录事司成熟四十一顷七十七亩五毫官三十二顷八十一亩七分九厘三毫民八顷九十五亩二分一厘二毫 丹徒县八千三百一十六顷一十亩五分五厘成熟官三千四百九十二顷二十一亩三分五厘四毫民四千七百一十八顷六十亩二分一毫荒闲官一百五顷二十八亩九分九厘五毫 丹阳县九千二百六十五顷四十七亩二分五厘八毫成熟官二千四十四顷二亩九厘二毫民六千八百五十六顷二十二亩九分三毫荒闲官二百九十六顷九十亩四分九厘三毫民六十八顷三十一亩七分七厘 金坛县九千五百七十七顷三亩一分五厘九毫成熟官二千二百六十九顷三十五亩六分八厘一毫民六千七百九十四顷六十六亩二分四厘三毫荒闲官三百七十六顷一十三亩七分三厘四毫民一百三十六顷八十七亩五分一毫】

田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五顷八十六亩二分二厘六毫 【录事司成熟四十六亩四分一厘六毫官二十三亩二分七厘五毫民二十三亩一分四厘一毫 丹徒县四千六百四十顷六十亩五分七厘五毫成熟官二千二百八十四顷五十亩四分六厘一毫民二千三百一十一顷六十六亩八分九厘四毫荒闲官四十四顷四十三亩二分二厘 丹阳县五千七百三十八顷九十二亩四分九厘三毫成熟官一千五百八十五顷四十八亩二分九厘三毫民三千八百九十一顷八十六亩三分七厘五毫荒闲官二百二十四顷二十七亩一分三厘五毫民三十七顷三十亩六分九厘 金坛县七千五百四十五顷八十五亩七分四厘二毫成熟官二千四十一顷六十五亩一厘六毫民五千三顷二十六亩六分一厘七毫荒闲官三百七十四顷八亩五分八毫民一百二十六顷八十六亩六分一毫】

地七千七百七顷九十九亩六分二厘一毫 【录事司成熟三十七顷二十四亩六分一厘官三十顷二亩四分四厘九毫民七顷二十二亩一分六厘一毫 丹徒县二千九百一十一顷四十五亩八分五厘四毫成熟官五百六十五顷六十八亩七分六厘一毫民二千三百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二分四厘三毫荒闲官四顷一十亩八分五厘 丹阳县三千七十二顷二十一亩七分六厘五毫成熟官九十八顷七十八亩七分四厘二毫民二千九百三十六顷七十三亩三分五厘三毫荒闲官一十一顷八十四亩七分七厘民二十四顷八十四亩九分 金坛县一千六百八十七顷七亩三分九厘二毫成熟官七十三顷一十四亩六分三厘二毫民一千六百八顷三十七亩一分三厘四毫荒闲官一顷五十四亩七分二厘六毫民四顷九分】

山三百五十三顷五十六亩九分 【录事司成熟一顷八十三亩九分一厘官一顷二十八亩八分三厘民五十五亩八厘 丹徒县成熟一百九顷八亩六分二厘八毫官七十二顷八十六亩七分一厘民三十七顷二十一亩九分一厘八毫 丹阳县成熟五十三顷四十九亩九分三厘七毫官二十八顷九十六亩二分五厘七毫民二十四顷五十三亩六分八厘 金坛县一百八十九顷一十四亩四分二厘五毫成熟官一百一十三顷四十四亩九分五厘三毫民七十五顷一十八亩九分七厘二毫荒闲官五十亩五分】

荡一百二十顷八十九亩八分一厘五毫 【丹徒县九顷一十八亩八分三厘成熟官三顷五十七亩六分一厘民五顷二十九亩一分七厘荒闲官三十二亩五厘 丹阳县荒闲民五顷七十五亩九分 金坛县成熟民一百五顷九十五亩八分五毫】

池塘五十七顷四十六亩五分九厘八毫 【录事司成熟九十八亩五分八厘官三亩七分五厘民九十四亩八分三厘 丹徒县成熟一十顷一十六亩七分九厘三毫官三十亩六分九厘民九顷八十六亩一分三毫 丹阳县四十八亩二分四厘五毫成熟民一十八亩九分九厘五毫荒闲民二十九亩二分五厘 金坛县四十五顷八十二亩九分八厘成熟官三十八顷九十四亩三分六厘民八十八亩六分二厘荒闲民六顷】

杂产一千三十四顷五十八亩八分一厘二毫 【录事司成熟官一顷一十三亩四分八厘九毫 丹徒县六百三十五顷五十九亩八分七厘成熟官五百六十六顷二十七亩一分二厘二毫民一十二顷八十九亩八分七厘三毫荒闲官五十六顷四十二亩八分七厘五毫 丹阳县三百九十四顷五十八亩九分一厘八毫成熟官三百三十顷七十八亩八分民二顷九十亩五分荒闲官六十顷七十八亩五分八厘八毫民一十一亩三厘 金坛县成熟三顷一十六亩五分三厘五毫官二顷一十六亩七分二厘民九十九亩八分一厘五毫】

有司二万三千四百八十六顷六十八亩七分六厘八毫 【录事司成熟三十九顷六十五亩七厘六毫官三十顷六十九亩八分六厘八毫民八顷九十五亩二分一厘二毫 丹徒县五千八百七顷二十一亩五厘一毫成熟官一千六十八顷九十九亩一分二厘民四千七百一十八顷六十亩二分一毫荒闲官一十九顷六十一亩七分三厘 丹阳县八千四百九十八顷一十二亩七厘五毫成熟官一千四百八十顷四十六亩六分八厘二毫民六千八百五十六顷二十二亩九分三毫荒闲官九十三顷一十亩七分三厘民六十八顷三十一亩七分七厘 金坛县九千一百四十一顷七十亩五分六厘六毫成熟官一千九百七十二顷六十四亩三分四厘二毫民六千七百九十四顷六十六亩二分四厘三毫荒闲官二百三十八顷五十二亩四分八厘民一百三十六顷八十七亩五分一毫】

田一万五千三百四十一顷九十四亩七分六厘八毫 【录事司成熟四十三亩二分二厘六毫官二十亩八厘五毫民二十三亩一分四厘一毫 丹徒县三千五十顷六亩六分八毫成熟官七百二十顷一十三亩五分二厘四毫民二千三百一十一顷六十六亩八分九厘四毫荒闲官一十八顷二十六亩一分九厘 丹阳县五千一百七十四顷九十五亩七分二厘五毫成熟官一千一百六十四顷五十二亩七分一厘民三千八百九十一顷八十六亩三分七厘五毫荒闲官八十一顷二十五亩九分五厘民三十七顷三十亩六分九厘 金坛县七千一百一十六顷四十九亩二分九毫成熟官一千七百四十七顷八十八亩一厘一毫民五千三顷二十六亩六分一厘七毫荒闲官二百三十八顷四十七亩九分八厘民一百二十六顷八十六亩六分一毫】

地七千三百六十一顷三十五亩六分七厘九毫 【录事司成熟三十七顷二十亩六分一厘官二十九顷九十八亩四分四厘九毫民七顷二十二亩一分六厘一毫 丹徒县二千五百八十一顷五十三亩一分四厘九毫成熟官二百三十八顷五十一亩三分六厘六毫民二千三百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二分四厘三毫荒闲官一顷三十五亩五分四厘 丹阳县三千六十顷二十亩九分八厘八毫成熟官八十六顷七十七亩九分六厘五毫民二千九百三十六顷七十三亩三分五厘三毫荒闲官一十一顷八十六亩七分七厘民二十四顷八十四亩九分 金坛县一千六百八十二顷四十亩九分三厘二毫成熟官六十九顷九十八亩三分九厘八毫民一千六百八顷三十七亩一分三厘四毫荒闲官四亩五分民四顷九分】

山三百四十五顷九十六亩一分 【录事司成熟一顷六亩四分一厘官五十一亩三分三厘民五十五亩八厘 丹徒县成熟一百五顷一十七亩四分二厘八毫官六十七顷九十五亩五分一厘民三十七顷二十一亩九分一厘八毫 丹阳县成熟五十一顷六十亩四分三厘七毫官二十七顷六亩七分五厘七毫民二十四顷五十三亩六分八厘 金坛县成熟一百八十八顷一十一亩八分二厘五毫官一百一十二顷九十二亩八分五厘三毫民七十五顷一十八亩九分七厘二毫】

荡一百一十七顷一分五厘五毫 【丹徒县成熟民五顷二十九亩一分七厘 丹阳县荒闲民五顷七十五亩九分 金坛县成熟民一百五顷九十五亩八厘五毫】

池塘五十七顷三十八亩七分八厘八毫 【录事司成熟民九十四亩八分三厘 丹徒县成熟一十顷一十二亩七分三厘三毫官二十六亩六分三厘民九顷八十六亩一分三毫 丹阳县四十八亩二分四厘五毫成熟民一十八亩九分九厘五毫荒闲民二十九亩二分五厘 金坛县四十五顷八十二亩九分八厘成熟官三十八顷九十四亩三分六厘民八十八亩六分二厘荒闲民六顷】

杂产二百六十三顷三亩二分七厘八毫 【丹徒县成熟五十五顷一亩九分六厘三毫官四十二顷一十二亩九厘民一十二顷八十九亩八分七厘三毫 丹阳县二十五顷一十亩七分八厘成熟官二百二顷九亩二分五厘民二顷九十亩五分荒闲民一十一亩三厘 金坛县成熟二顷九十亩五分三厘五毫官一顷九十亩七分二厘民九十九亩八分一厘五毫】

江淮财赋府三千七百一顷五十六亩七分七厘 【并系官田上 录事司成熟二顷一十一亩九分二厘九毫 丹徒县二千五百八顷八十九亩四分九厘九毫成熟二千四百二十三顷二十二亩二分三厘四毫荒闲八十五顷六十七亩二分六厘五毫 丹阳县七百六十七顷三十五亩一分八厘三毫成熟五百六十三顷五十五亩四分一厘荒闲二百三顷七十九亩七分七厘三毫 金坛县四百二十三顷二十亩一分五厘九毫成熟二百八十五顷五十八亩九分五毫荒闲一百三十七顷六十一亩二分五厘四毫】

田二千五百七十二顷三十八亩三分八厘 【录事司成熟三亩一分九厘 丹徒县一千五百九十顷五十三亩九分六厘七毫成熟一千五百六十四顷三十六亩九分三厘七毫荒闲六十二顷一十七亩三厘 丹阳县五百六十三顷九十六亩七分六厘八毫成熟四百二十顷九十五亩五分八厘三毫荒闲一百四十三顷一亩一分八厘五毫 金坛县四百一十七顷八十四亩四分五厘五毫成熟二百八十二顷二十三亩九分二厘七毫荒闲一百三十五顷六十亩五分二厘八毫】

地三百四十六顷五十亩六分八厘六毫 【录事司成熟四亩 丹徒县三百二十九顷九十二亩七分五毫成熟三百二十七顷一十七亩三分九厘五毫荒闲二顷七十五亩三分一厘 丹阳县成熟一十二顷七分七厘七毫 金坛县四顷五十三亩二分四毫成熟三顷二亩九分七厘八毫荒闲一顷五十亩二分二厘六毫】

山七顷一十四亩七分 【录事司成熟七十七亩五分 丹徒县成熟三顷九十一亩二分 丹阳县成熟一顷八十九亩五分 金坛县五十六亩五分成熟六亩荒闲五十亩零五分】

荡三顷八十九亩六分六厘 【并丹徒县成熟】

池塘七亩八分一厘 【录事司成熟三亩七分五厘 丹徒县成熟四亩六厘】

杂产七百七十一顷五十五亩五分三厘四毫 【录事司成熟一顷二十三亩四分八厘九毫 丹徒县五百八十顷五十七亩九分七毫成熟五百二十四顷一十五亩三厘二毫荒闲五十六顷四十二亩八分七厘五毫 丹阳县一百八十九顷四十八亩一分三厘入毫成熟一百二十八顷六十九亩五分五厘荒闲六十顷七十八亩五分八厘八毫金坛县成熟二十六亩】

江浙财赋府数同总属类 【并金坛县成熟官】

免粮田地山荡池塘杂产九千四百一十顷九十亩一厘九毫 【并系成熟录事司官四十四亩七分九厘一毫 丹徒县三千七百八顷三十六亩四毫官四百七十三顷一十三亩九分五厘七毫民三千二百三十五顷二十二亩四厘七毫 丹阳县三千六百七十九顷一十亩四分九厘六毫官八十三顷一亩六分九厘七毫民三千五百九十六顷八亩七分九厘九毫 金坛县二千二十二顷九十八亩七分二厘八毫官二百二十六顷二十四亩九分八厘三毫民一千七百九十六顷七十三亩七分四厘五毫】

田六千五百九十五顷五十八亩三厘四毫 【丹徒县二千二百五十顷三十四亩八分七厘五毫官二百九十八顷三十亩一分七厘八毫民一千九百五十二顷四亩三分九厘七毫 丹阳县三千五十一顷四十五亩六厘七毫官七十四顷二十四亩七分九厘七毫民二千九百七十七顷二十亩二分七厘 金坛县一千二百九十三顷七十八亩三分九厘二毫官一百七十四顷六十五亩二分三厘八毫民一千一百一十九顷一十三亩一分五厘四毫】

地二千八十五顷六十五亩七分六厘六毫 【录事司官三十五亩七分九厘一毫 丹徒县一千一百九十八顷一十一亩七分六厘一毫官六十六顷三十二亩六分三毫民一千一百三十一顷七十九亩一分五厘八毫 丹阳县民五百五顷四十七亩七分四厘九毫 金坛县三百三十六顷七十亩四分六厘五毫官一顷三亩六分一厘七毫民三百三十五顷六十六亩八分四厘八毫】

山五百四十顷二十六亩一厘六毫 【丹徒县民一百三十三顷六十五亩四厘七毫 丹阳县民六十四顷六十一亩二分 金坛县三百四十一顷九十九亩七分六厘九毫官七十二亩五分九厘二毫民三百四十一顷二十七亩一分七厘七毫】

荡五十一顷七十二亩九分六厘六毫 【丹徒县一顷八十九亩四分三厘官五十三亩二分六厘民一顷三十六亩一分七厘 金坛县官四十九顷八十二亩五分三厘六毫】

池塘七顷七十五亩三分一毫 【丹徒县六顷八十亩八分五毫官六十六亩五分民六顷一十四亩三分五毫 丹阳县民二十七亩九分三厘 金坛县民六十六亩五分六厘六毫】

杂产一百二十九顷九十一亩九分三厘六毫 【录事司官九亩 丹徒县一百一十七顷五十四亩三分八厘六毫官一百七顷三十一亩四分一厘六毫民一十顷二十二亩九分七厘 丹阳县一十二顷二十八亩五分五厘官八顷七十六亩九分民三顷五十一亩六分五厘】

有司九千八顷二十八亩七分四厘四毫 【录事司官四十四亩七分九厘一毫 丹徒县三千三百二十二顷四十二亩四分六厘九毫官八十七顷二十亩四分二厘二毫民三千二百三十五顷二十二亩四厘七毫 丹阳县三千六百六十二顷四十二亩七分五厘六毫官六十六顷三十三亩九分五厘七毫民三千五百九十六顷八亩七分九厘九毫 金坛县二千二十二顷九十九亩七分二厘八毫官二百二十六顷二十四亩九分八厘三毫民一千七百九十六顷七十三亩七分四厘五毫】

田六千三百七十二顷六十二亩二分六厘八毫 【丹徒县二千三十五顷二十九亩六分四厘九毫官八十三顷二十五亩二分五厘二毫民一千九百五十二顷四亩三分九厘七毫 丹阳县三千四十三顷五十四亩二分二厘七毫官六十六顷三十三亩九分五厘七毫民二千九百七十七顷二十亩二分七厘 金坛县一千二百九十三顷七十八亩三分九厘二毫官一百七十四顷六十五亩二分三厘八毫民一千一百一十九顷一十三亩一分五厘四毫】

地二千二十三顷二十八亩三分三厘三毫 【录事司官三十五亩七分九厘一毫 丹徒县一千一百三十五顷七十四亩三分二厘八毫官三顷九十五亩一分七厘民一千一百三十一顷七十九亩一分五厘八毫 丹阳县民五百五十顷四十七亩七分四厘九毫 金坛县三百三十六顷七十亩四分六厘五毫官一顷三亩六分一厘七毫民三百三十五顷六十六亩八分四厘】

山五百四十顷二十六亩一厘六毫 【丹徒县民一百三十三顷六十五亩四厘七毫 丹阳县民六十四顷六十一亩二分 金坛县三百四十一顷九十九亩七分六厘九毫官七十二亩五分九厘二毫民三百四十一顷二十七亩一分七厘七毫】

荡五十一顷一十九亩七分六毫 【丹徒县民一顷三十六亩一分七厘 金坛县官四十九顷八十三亩五分三厘六毫】

池塘七顷八亩八分一毫 【丹徒县民六顷一十四亩三分五毫 丹阳县民二十七亩九分三厘 金坛县民六十六顷五分六厘六毫】

杂产一十三顷八十三亩六分二厘 【录事司官九亩 丹徒县民一十顷二十二亩九分七厘 丹阳县民三顷五十有一亩六分五厘】

江淮财赋府四百二顷六十一亩二分七厘五毫 【丹徒县三百八十五顷九十三亩五分三厘五毫 丹阳县一十六顷六十七亩七分零四厘】

田二百二十二顷九十五亩七分六厘六毫 【丹徒县二百一十五顷四亩九分二厘六毫 丹阳县七顷九十亩八分四厘】

地六十二顷三十七亩四分三厘三毫

荡五十三亩二分六厘

池塘六十六亩五分 【并丹徒县】

杂产一百一十六顷八亩三分一厘六毫 【丹徒县一百七顷三十一亩四分一厘六毫 丹阳县八顷七十六亩九分】

镇南王府四十二顷九十六亩六分二厘 【至元二十九年拨赐断没纳速刺丁灭里等家产俱系有司 丹阳县三十三顷四十二亩一分官三顷八十七亩民二十九顷五十五亩一分 金坛县民九顷五十四亩五分二厘】

田三十九顷六亩六分七厘 【丹阳县二十九顷五十二亩一分五厘官三顷八十七亩民二十五顷五十五亩一分五厘 金坛县民九顷五十四亩五分二厘】

地三顷八十九亩九分五厘 【并丹阳县】

大乘华普庆寺一百顷二十三亩三分一厘四毫 【皇庆元年拨赐脱虎脱丞相府没官纳粮田土至顺三年复还本府收管依旧纳粮姑据经理册以书俱系有司录事司官四十四亩七分九厘一毫 丹徒县一十三顷三十二亩六分七厘官一十顷九十二亩一分七厘民二顷四十亩五分 丹阳县民八十六顷四十五亩八分五厘三毫】

田八十二顷九十六亩六分三厘五毫 【丹徒县一十顷八十四亩七分五厘官九顷二十五亩五分民一顷五十九亩二分五厘 丹阳县民七十二顷一十一亩八分八厘五毫】

地一十七顷一十七亩六分七厘九毫 【录事司官三十五亩七分九厘一毫 丹徒县二顷四十七亩九分二厘官一顷六十六亩六分七厘民八十一亩二分五厘 丹阳县民一十四顷三十三亩九分六厘八毫】

杂产九亩 【并录事司】

职田四十四顷九十八亩五分二厘九毫 【丹徒县四顷一十五亩有司官二顷一十五亩财赋官二顷 丹阳县有司官三十三顷五十九亩一分五厘 金坛县有司七顷一十四亩三分七厘九毫官一顷一十九亩一厘一毫民六顷五亩三分六厘八毫】

赡学三百八十三顷二亩一分八厘 【丹徒县八十六顷七亩二分一厘六毫有司民三十三顷四亩一分九厘财赋官五十三顷三亩二厘六毫 丹阳县有司六十九顷一十九亩八分一厘二毫官二十七顷六十三亩九分九厘四毫民四十一顷五十五亩八分一厘八毫 金坛县有司二百二十七顷七十五亩一分五厘二毫官二百二十四顷六十三亩一厘二毫民三顷一十二亩一分四厘】

田三百二顷二十七亩五分九厘三毫 【丹徒县六十三顷二十亩二分九厘四毫有司民二十三顷二十一亩八分三厘财赋官三十九顷九十八亩四分六厘四毫 丹阳县有司六十六顷四亩三厘二毫官二十七顷六十三亩九分九厘四毫民三十八顷四十亩三厘八毫 金坛县 有司官一百七十三顷三亩二分六厘七毫】

地一十九顷四十三亩三分六厘九毫 【丹徒县一十五顷七十三亩一分七厘二毫有司民八顷三亩六分一厘财赋官七顷六十九亩五分六厘二毫 丹阳县有司民二顷六十六亩五分八厘 金坛县有司官一顷三亩六分一厘七毫】

山五顷三十四亩九分三厘二毫 【并系有司 丹徒县民一顷一亩 丹阳县民四十九亩二分 金坛县三顷八十四亩七分三厘二毫官七十二亩五分九厘二毫民三顷一十二亩一分四厘】

荡四十九顷八十三亩五分三厘六毫 【并金坛县有司官】

池塘六亩五分 【并丹徒县有司民】

杂产六顷六亩二分五厘 【并丹徒县有司民七十一亩二分五厘财赋官五顷三十五亩】

贡士庄田一顷七十八亩九分 【并系官田 丹徒县八十五亩 丹阳县五十亩九分四厘 金坛县四十二亩九分六厘】

僧寺旧有一千二百三十五顷五十五亩四分四厘六毫 【丹徒县八百七十五顷五十八亩二分六厘六毫有司官七十三顷二十八亩二分五厘二毫民六百二十七顷九十一亩三分三厘五毫财赋官一百七十四顷三十八亩六分七厘九毫 丹阳县有司二百三十八顷三十九亩一分一厘八毫官七十二亩八分七厘三毫民二百三十七顷六十六亩二分四厘五毫 金坛县有司民一百二十一顷五十八亩六厘二毫】

田七百六十二顷八十六亩四分四厘四毫 【丹徒县四百九十顷七十七亩九分七厘四毫有司官七十顷九十九亩七分五厘二毫民三百六顷一十五亩四分财赋官一百一十三顷六十二亩八分二厘二毫 丹阳县有司一百九十顷六十四亩八分二厘八毫官七十二亩八分七厘三毫民一百八十九顷九十一亩九分五厘五毫 金坛县有司民八十一顷四十三亩六分四厘二毫】

地二百六十四顷五十二亩一分一厘四毫 【丹徒县二百一十七顷五十亩二分五厘四毫有司一百九十顷五十五亩九分八厘三毫官二顷二十八亩五分民一百八十八顷二十七亩四分八厘三毫财赋官二十六顷九十四亩二分七厘一毫 丹阳县有司民四十七顷一亩八分六厘】

山一百五十七顷三十九亩六分七毫 【并系有司民 丹徒县一百一十六顷五十二亩七分五厘七毫 丹阳县七十二亩四分三厘 金坛县四十顷一十四亩四分二厘】

荡一顷八十九亩四分三厘 【并丹徒县有司民一顷三十六亩一分七厘财赋官五十三亩二分六厘】

池塘六顷七十四亩三分五毫 【并丹徒县有司民六顷七亩八分五毫财赋官六十六亩五分】

杂产四十二顷一十三亩五分四厘六毫 【并丹徒县有司民九顷五十一亩七分二厘财赋官三十二顷六十一亩八分二厘六毫】

道观五百八十四顷七十七亩八分五厘 【丹徒县六十七顷九十六亩一厘有司民六十七顷一十一亩一厘田赋官五十八亩 丹阳县有司民一百三顷一十六亩五厘七毫 金坛县民四百一十三顷六十五亩八分一厘三毫】

田二百八十七顷一十九亩二分三毫 【丹徒县三十四顷九十五亩九分四厘有司民三十四顷六十三亩六分九厘财赋官三十二亩二分五厘 丹阳县有司民七十二顷四十三亩三分四厘七毫 金坛县一百七十九顷七十九亩九分一厘六毫】

地八十三顷六十四亩二分八厘一毫 【丹徒县二十九顷八十四亩四分一厘有司民二十顷三十一亩六分六厘财赋官五十二亩七分五厘 丹阳县有司民二十六顷九十三亩一分 金坛县有司民三十五顷八十六亩七分七厘一毫】

山二百九顷四十八亩二分二厘 【并系有司民 丹徒县一十二顷一十五亩六分六厘 金坛县一百九十七顷三十二亩五分六厘】

池塘九十四亩四分九厘六毫 【并系有司民 丹阳县二十七亩九分三厘 金坛县六十六亩五分六厘六毫】

杂产三顷五十一亩六分五厘 【并丹阳县有司民】

马站六千一百八十顷六十亩二分三厘七毫 【并系有司民 丹徒县二千三百四十一顷二十亩七分六厘 丹阳县二千六百四十三顷六十亩二分四厘 金坛县一千一百九十五顷七十九亩二分三厘七毫】

田四千四百六十三顷六十九亩二厘九毫 【丹徒县一千四百九十一顷四十一亩三分七厘 丹阳县二千一百六十八顷一十七亩五分三厘 金坛县八百零四顷一十亩一分二厘九毫】

地一千五百五十二顷八十三亩五分八厘一毫 【丹徒县八百四十九顷七十九亩三分九厘 丹阳县四百一十二顷三亩一分四厘 金坛县二百九十一顷一亩五厘一毫】

山一百六十四顷七亩六分二厘七毫 【丹阳县六十三顷三十九亩五分七厘 金坛县一百顷六十八亩五厘七毫】

水站四百五十九顷三十四亩二分四厘五毫 【并系有司民 丹徒县六十九顷八十八亩四分九厘 丹阳县三百七十二顷七十八亩六分三厘 金坛县一十六顷六十七亩一分二厘五毫】

田四百九顷三十二亩一分九厘八毫 【丹徒县四十九顷八十六亩六分九厘 丹阳县三百五十二顷九十五亩四厘 金坛县一十五顷五十亩四分六厘八毫】

地五十顷二亩四厘七毫 【丹徒县二十九顷一亩八分 丹阳县一十九顷八十三亩五分九厘 金坛县一顷一十六亩六分五厘七毫】

递运站一百三十二顷三十八亩四分九厘 【并系有司民 丹徒县四十五顷八十二亩六分七厘二毫 丹阳县五十六顷二十四亩三分三厘八毫 金坛县三十三顷三十一亩四分八厘】

田八十九顷一十五亩八厘 【丹徒县二十八顷一十九亩五分二毫 丹阳县三十八顷二十六亩四分六厘七毫 金坛县二十二顷六十九亩一分一厘一毫】

地三十九顷二十七亩七分八厘 【丹徒县一十三顷六十七亩五分四厘 丹阳县一十七顷九十七亩八分七厘一毫 金坛县七顷六十二亩三分六厘九毫】

山三顷九十五亩六分三厘 【并丹徒县】

急递铺七十二顷八十九亩六分三厘八毫 【并系有司民 丹徒县四十七顷八十三亩九厘 丹阳县二十五顷六亩五分四厘八毫】

田四十五顷二十五亩五分二厘三毫 【丹徒县二十五顷九十六亩六分六厘五毫 丹阳县一十九顷二十八亩八分五厘八毫】

地二十七顷六十四亩一分一厘五毫 【丹徒县二十一顷八十六亩四分二厘五毫 丹阳县五顷七十七亩六分九厘】

大司徒阿你哥一百七十二顷三十四亩五分七厘 【并系财赋官 丹徒县一百五十五顷六十六亩八分三厘 丹阳县一十六顷六十七亩七分四厘】

田六十七顷二亩二分三厘 【丹徒县五十九顷一十一亩三分九厘 丹阳县七顷九十亩八分四厘】

地二十七顷二十亩八分五厘 【并丹徒县】

杂产七十八顷一十一亩四分九厘 【丹徒县六十九顷三十四亩五分九厘 丹阳县八顷七十六亩九分】

丹徒陈浏湘涛校字

至顺镇江志卷六

 赋税

夏后殷周取于民者惟井田什一之制而已秦开阡陌头会箕敛愁叹之声徧于闾里汉之文景唐之太宗以恭俭率先天下国家富庶至于钱贯朽仓粟腐米斗三钱虽不及三代之盛然亦可谓治矣厥后赋迨童齓算及舟车坏口分世业之田而为兼并变租庸调之法而为两税于是汉唐之业衰焉宋真仁闲海内无事上下与足至王安石行青苗赋役之令而民始怨暨其末年贾似道抑买公田以给军饷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此聚敛之臣所以甚于盗臣者也我朝内本外末以义为利混一以来凡所以子惠困穷洗涤弊蠹者靡所不周商税取三十之一公赋减十分之二屡赐田租以裕蒸庶逋逃所负禁止包征深仁厚泽沦肌浃髓葢骎骎然三代之风矣然本郡税赋之数皆莫可考惟宋为颇详兹但据今额以书而以旧志所载者附见焉

  常赋

   夏税

    丝

八千四百四十七斤二十五两九钱二分三厘 【录事司三斤七两六钱七厘 丹徒县一千七百六十二斤一十五两六钱一分二厘 丹阳县三千七百二十八斤一两六钱二分九厘 金坛县二千九百五十三斤九两五钱一分四厘】

有司八千四十九斤一十二两二钱四分二厘 【录事司三斤七两六钱七厘 丹徒县一千三百九十七斤六两二钱九分 丹阳县三千六百九十九斤二两八钱三分一厘 金坛县二千九百四十九斤一十一两五钱一分四厘】

江淮财赋府三百九十八斤一十三两六钱八分一厘 【丹徒县三百六十六斤八钱八分三厘 丹阳县二十八斤一十四两七钱九分八厘 金坛县三斤一十四两】

    绵

一千九百九十一斤三两四钱三分八厘 【录事司二钱一厘 丹徒县二百二十六斤一十二两八钱七分 丹阳县一千三百五十一斤七两四钱五分三厘 金坛县四百二十七斤五两五钱五分四厘】

有司一千九百九斤二两二钱二分五厘 【录事司二钱一厘 丹徒县一百六十三斤壹两九钱一分五厘 丹阳县一千三百二十二斤八两五钱五分五厘 金坛县四百二十三斤七两五钱五分五厘】

江淮财赋府八十二斤一两二钱一分三厘 【丹徒县六十三斤一十两九钱五分五厘 丹阳县一十八斤六两二钱五分八厘】

    钞 【中统】

九千四百四十一两一钱三分七厘 【录事司七千一百八十五两五分七厘 丹徒县一千六十两二钱一分八厘 丹阳县六百六十五两六钱四分五厘 金坛县五百三十两二钱一分七厘】

有司九千四百三十七两三钱七分二厘 【录事司七千一百八十五两五分七厘 丹徒县一千五十六两四钱五分三厘 丹阳县六百六十五两六钱四分五厘 金坛县五百三十两两二钱一分七厘】

江淮财赋府三贯七钱六分五厘 【并丹徒县】

    大麦

八千六百五十八石一斗二升五合二勺 【丹徒县三千一百三十一石二斗八升六合二勺 丹阳县四千八百六十六石一斗二升三合 金坛县六百五十石七斗六升】

有司六千四百七十二石四斗二升七合每二斗折纳米一斗 【丹徒县一千三百三十二石六斗六升三合 丹阳县四千六百六十八石五升八合 金坛县四百七十一石七斗六合】

江淮财赋府二千一百七十五石六斗九升八合二勺 【丹徒县一千七百九十八石六斗二升三合二勺 丹阳县一百九十八石七升五合 金坛县一百七十九石】

    小麦

一万二千二百七十二石六斗七升三合四勺二撮 【录事司三石三斗三升四合九勺二撮 丹徒县四千九百二十六石六斗二升五勺 丹阳县六千二百三十六石四升四合 金坛县一千一百六石六斗七升七合】

有司六千五百九十八石五斗三升四合四勺二撮抵斗折米 【录事司二石五斗三升四合九勺二撮 丹徒县一千九十六石三斗三升一合五勺 丹阳县四千七百四石八斗九升金坛县七百九十四石七斗七升八合】

江淮财赋府五千六百七十四石一斗三升九合 【录事司八斗 丹徒县三千八百三十石二斗八升九合 丹阳县一千五百三十一石一斗五升四合 金坛县三百一十一石八斗九升九合】

    祥符图经

绢二千六百四十二疋 【丹徒县八百九十九疋 丹阳县四百九十三疋 金坛县七百八十五疋 延陵县五百疋】

罗一千疋 【丹徒县三百八十七疋 丹阳县三百三十五疋 延陵县二百七十疋】

丝二千七十九两 【金坛县九百八十一两 延陵县一千九十八两】

紬一千四百三十九疋 【丹徒县二百一十四疋 丹阳县一百六十三疋 金坛县九百六疋 延陵县一百六十五疋】

绵六万三千三百五十六两 【丹徒县一万八千二百一十七两 丹阳县二万四百七十二两 金坛县一万六千五百六两 延陵县八千一百六十一两】

钱一千六百一十贯 【丹徒县五百三贯 丹阳县一百八十贯 金坛县五百二十三贯 延陵县四百四贯】

大小麦各七千一百二十二石 【丹徒县各一千七百七十九石 丹阳县各二千二百五十九石 金坛县各二千二百六十二石 延陵县各八百二十二石】

盐钱八千一百一贯 【丹徒县一千五百八十九贯 丹阳县二千四百八十六贯 金坛县二千九百贯 延陵县一千一百二十四贯】

盐绢三千五百五十四疋 【丹徒县九百五十一疋 丹阳县一千五十六疋 金坛县一千八十七疋 延陵县四百六十疋】

盐脚钱一十七贯七百 【丹徒县四贯七百 丹阳县五贯三百 金坛县三贯九百 延陵县三贯二百】

    嘉定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