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四年己巳(昼有流星出东北)   正月十一日卞移知扬州四月朔以朝奉大夫集贤殿修撰林希知府事五月十三日希赴阙六月以龙图阁待制熊本知府事

五年庚午      

六年辛未(五月己未朔日蚀)   二月十三日本赴阙四月二十一日左朝议大夫直龙图阁谢麟知府事七月三日麟赴阙八月十一日左朝奉大夫充天章阁待制黄履知府事

七年壬申   四月八日履知邓州十月五日左朝奉大夫充龙图阁待制陆佃知府事

八年癸酉   二月八日佃丁母忧四月二十八日左朝散大夫宝文阁待制曾肇知府事  

绍圣元年甲戌(三月壬申朔日蚀云雾不辨)   二月八日肇改知瀛州  

二年乙亥   天章阁待制何正臣知府事自正臣始凡知府事皆兼江南东路兵马钤辖

三年丙子   资政殿学士吕惠卿知府事

四年丁丑(六月癸未朔日蚀火入鬼舆彗出氐斜指天市垣光芒三尺余扫巴星未几犯宦者复犯帝座)   龙图阁待制陈轩知府事

二年己卯   朝奉郎直秘阁吕升卿知府事

三年庚辰(正月哲宗崩弟佶即位庙号徽宗)   叶涛除集贤殿修撰知府事七月蔡卞授资政殿学士知府事十一月蔡京授端明殿学士知府事皆不至京卞寻落职提举杭州洞霄

建中靖国元年辛巳(正月朔有流星光烛地自西南入尾抵距星是夕有赤气起东北方亘西方中出白气二将散复有黑气在旁四月辛卯朔日蚀)   邓佑甫以直秘阁知府事

崇宁元年壬午   陈佑甫以直秘阁知府事

二年癸未   降授宣德郎朱彦知府事

三年甲申(十月雨雹)   显谟阁待制王汉之知府事

四年乙酉(二月雨雹)   徽猷阁待制徐绩知府事

五年丙戌(正月彗出西方竟天)   正月蒋静以徽猷阁待制知府事姚佑以显谟阁待制知府事

大观元年丁亥(十一月壬子朔日蚀干宁军黄河清八百里改干宁为清州庐州)   佑移知清州曾孝蕴以集贤殿修撰知府事

二年戊子(五月庚戌朔日蚀)   卢航以龙图阁待制知府事

三年己丑(六月至十月江淮大旱冬甘露降尚书省)   沈锡以徽猷阁待制知府事七月移知宣州曾孝序以集贤殿修撰知府事

四年庚寅(有星孛于中宫长数丈始出王良造父间遂历阁道逆行入紫宫几遍扫垣内外座已退俄又进扫帝座者再前后三十余日乃灭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与月无异)   四年孝序知潭州薛昂以资政殿学士知府事

二年壬辰   八月昂移知西京

三年癸巳   吴拭以直龙图阁知府事

四年甲午   卢航以龙图阁待制知府事  

五年乙未      

六年丙申   蔡薿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府事  

七年丁酉   十二月薿以翰林学士承旨赴召

宣和元年己亥(四月丙子朔日蚀一夕五鼓西北有赤气数十道亘天犯紫宫北斗仰视星皆若隔绛纱拆裂有声又间以白黑二气自西北俄入东北延及东南其声不绝迨晓乃止)   王汉之以显谟阁直学士知府事再至

四年壬寅   汉之除延康殿学士

五年癸卯(八月辛巳朔日蚀十月雨木冰金太宗乌奇迈立)   卢襄以徽猷阁待制知府事

七年乙巳(十二月徽宗传位太子桓庙号钦宗 三月朔雨雹)   襄移知湖州

靖康元年丙午(十二月钦宗与上皇及六宫皇族北狩 丙辰太白荧惑岁镇四星聚张壬戌彗出紫微垣东北长数丈拂帝座扫文昌大风拔树雪霁彗见有白气出太微垣庚申日出如血)   曾孝序以龙图阁学士知府事四月移知青州五月宇文粹中以资政殿学士知府事

天时       政事

宋太祖(赵氏名匡胤)建隆元年庚申(正月癸卯日下复有一日黑光相荡

宋受周禅定色赤腊用戌以火德王天下)   正月周命太祖出师拒契丹将士拥还汴梁即皇帝位封周主崇训为郑王 三月唐李景进贺登极绢二万匹银一万两长春节御服金带金器一千两银器五千两绫罗锦绮一千匹 七月贡乘舆服御物又贡贺平泽潞金银罗绢 十一月上征李重进景遣犒师复遣子从镒置宴上使诸军习战舰于迎銮镇景惧甚小臣杜着伪作商人来归彭泽令薛良坐事责池州文学亦来奔上命斩着于下蜀巿配良隶庐州牙校景少安然终以蹙弱遂决迁都之计

二年辛酉   二月景使贺长春节遣通事舍人王守正使江南劳迁都也是月景迁南都城邑迫隘欲诛始谋者枢密唐镐发病卒 六月景殂于南都七月以丧归金陵子从嘉即位改名煜句容尉张佖上书陈十事煜嘉纳擢监察御史八月徐邈奉其主景遗表来上遣冯谧来贡金器二千两银器二万两绫罗缯彩三万匹仍上表具陈袭位之意上优诏答之遣鞍辔库使梁从义如江南吊祭赐绢三千匹十月唐主以皇太后山陵遣韩熙载田霖来助葬 命王仁赡使江南以煜新立申庆赐也煜以南都留守韩王从善为司徒兼侍中诸道兵马副元帅邓王从镒为司空南都留守令诸司无职事官四品至九品日二员待制内殿各上封事三两条有才高位下者私喜其言得达而迄莫施仁众遂失望十二月煜追尊其父为皇帝庙号元宗

三年壬戌夏大旱   四月乙未诏奉使江南者毋得将其所用钱过江北虽通职贡然亦增修战备 七月煜遣翟如璧谢赐生辰国信贡金器二千两银器一万两锦绮绫罗一万匹 禁火葬

干德元年癸亥   十一月煜贡贺南郊礼银一万两绢一万疋贺册尊号绢万匹取荆南及湖南 作嘉量颁天下 女真入贡蠲登州沙门岛居租贼令专治舟船度所贡马匹 郊祀大赦改元

三年甲子(夏大旱)   二月煜贡纳改葬安葬银一万两绫绢各万匹别贡银二万两金器龙凤茶酒器数百事 十一月煜妻周氏卒遣作坊副使魏平吊祭

三年乙丑   二月灭蜀 煜贡长春节御衣二袭金酒器千两锦绮罗縠各千匹银器五千两十四日又贡贺收复西川银五万两绢五万匹十月煜母锺氏卒遣染院副使李光图充吊祭使

四年丙寅   七月煜上言占城国使入贡道出臣国遗臣犀角一株牙二株白龙脑三十两苍龙脑十片乳香千斤沉香三千斤煎香七十斤石亭脂五十斤白擅百手紫矿五十斤荳蔻二万颗龙脑三斤槟榔五十斤藤花簟四领占城孤班古缦二段阇婆礼偃鸾国古缦一段阇婆沙鹓古缦一段绣古缦一段绣水织布五匹沙鹓锦绣古缦一段以其物来上诏还之 煜以邸院稍乏赡供将茶二十万斤纳于建安军诏给价钱

五年丁卯(三月五星聚奎六月戊午朔日蚀)

开宝元年戊辰   二月煜请依干德四年例纳茶给钱从之 十一月郊祀大赦改元

二年己巳   六月煜以车驾北征使弟从谦来贡茶药器币

三年庚午(四月辛卯朔日蚀)

四年辛未   十一月煜遣弟郑王从善为郊禋来朝贡始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印赐诏乞呼名从之先是煜以银五百两遗丞相赵普普告于上上曰此不可不受当使之勿测及从善入觐常赐外密赉白金如遗普数江南君臣闻之服上伟度 灭南汉

五年壬申(九月丁巳朔日蚀)   二月上既平广南欲经理江南因从善入贡留之煜大惧是月始损制度下令称教改中书门下为左右内史府尚书首为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为修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从善为楚国公从镒为江国公从谦为鄂国公宫殿悉去鸱吻 闰二月以李从善为泰宁节度使赐第京师上使从善致书风煜归朝煜不从但增岁贡而已南都留守林仁肇有威名朝廷忌之用计间煜遂杀仁肇

六年癸酉      

七年甲戌(二月庚辰朔日蚀)   上命有司造大第号礼贤宅以待李煜及钱俶先来朝者赐之相继遣梁迥李穆使江南谕旨煜辞疾不至乃命曹彬及潘美伐江南彬等入辞上谓彬曰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略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也且以匣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潘美等皆失色十月九日煜进绢二十万匹茶二十万斤买宴绢万匹钱五千贯御衣金带金银器用数百事闻将举兵故有是献十三日又贡银五万两绢万疋以王师傅其城惧而来告 闰十月丁卯彬败江南二万余众于采石矶擒杨收孙震等获战马三百余匹江南无战马朝廷每年赐百匹至是驱为前锋郝守浚自荆南以大舰并黄黑船跨江为浮梁试于石簰口 十一月诏移采石矶缆三日而成不差尺寸初江南人樊若水举进士不第上书言事不报乃钓鱼采石江上以绳度江广狭诣阙陈取江南策上令学士院召试赐及第如若水之策造大舰为浮梁以济师至是用之王师如履平地煜初闻之谓儿戏耳乃遣杜彦华督水军万人杜真领步军万人逆王师彬等败之于新林寨获楼船战棹三十余艘十二月又败江南军五千余人于白鹭洲金陵始下令戒严

八年乙亥(六月彗星出柳长数丈七月辛未朔日蚀) 初江南后主即位梦羊升武德殿御床意甚恶之及金陵之陷补阙杨克逊知升州首坐此府正月彬又败江南军于新林港口斩首三千级获船六十余艘吴越王钱俶拔常州利城寨败江南军田钦祚败江南万余众于溧水斩都统李雄等十七人初李景之割江也雄为江南义军首领拒周有功历袁汀二州刺史至是为统军使戒诸子曰吾必死国难尔曹勉之是役也雄父子八人偕死非同行者亦殁于他陈曹彬败其众数千人于白鹭洲拔升州关城江南军千余人溺水守陴者遁入城三月又败其众于江中生擒五百人四月又败之于秦淮北六月又败其军二万余众于升州城下夺战舰数十艘十一月彬等进攻金陵初次秦淮江南水陆军十余万背城而阵时舟楫未具潘美曰岂限此一衣带水邪率所部先济江南兵大败煜复出兵泝流夺采石浮梁美旋击破之擒其将七人王师入境国主日于后苑引僧道诵经讲易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年少专任兵事初无效死意但欲国主速降而口不敢发后国主自出巡城见王师满野始大惧遂杀继勋自此兵机处分皆自澄心堂出张洎等实专之也朱令赟自湖口拥众入援号十万顺流而下将焚采石浮梁王明率所部屯独树口遣其子驰入奏且请增造战船上曰此非救急之策也令赟朝夕至金陵之围解矣乃密使令明于州蒲间多立长木若帆樯之状令赟望见凝有伏即稍逗留时江水浅涸不利行舟令赟独乘大航建大将旌旗至皖口步军都指挥使刘遇急击之令赟纵火拒战会北风甚火反及之其众大溃擒令赟等金陵独恃此援于是孤城愈危蹙矣 王师初起江南以京口要害当得良将以刘澄旧事藩邸国主尤亲任之乃擢为润州留后澄至镇无斗志吴越兵初至营垒未成左右请出兵攻之澄不从闻金陵围急遂以城降润州平外围愈急遣徐铉入贡求缓兵大臣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上笑曰第去非尔所知既而铉至言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其说累数百言上徐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铉还寻复入奏言江南无罪辞气益厉上怒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容他人鼾睡乎铉皇恐而退先是曹彬等列一寨攻城潘美居其北以图来上上视之指北寨谓使者曰此宜深沟自固江南人必夜出兵来寇尔亟去语曹彬并力速成之不然将为所乘矣彬承命自督丁夫掘堑堑成江南人果夜出兵袭北寨彬等纵其至徐击之皆歼焉王师围金陵自春徂冬势愈穷蹙上因使者谕彬以勿伤城中人苦犹困斗李煜一门切毋加害于是彬每缓攻累遣人告煜曰某月某日城必破宜早为之所一日彬忽称疾诸将问疾彬曰诸公若共信誓破城日不妄杀一人则彬之病愈矣诸将遂焚香约誓彬称疾愈十一月二十七日城陷彬整军至宫城煜奉表纳降与其群臣迎拜于门彬慰安之申严禁暴之令士大夫皆赖彬保全府库委转运使按籍一无所问及还舟中皆图籍衣衾而已捷音至群臣入贺上泣谓左右曰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此实可哀也即诏出米十万石赈城中饥民大赦江南伪署文武官厘务者并仍旧令吕龟祥诣金陵籍煜图书赴阙下得六万余卷 九月以行营都监内客省使丁德裕为常润等州经略巡检使

九年丙子(十月太祖崩弟匡义立更名炅庙号太宗十二月改太平兴国元年) 正月辛未曹彬遣郭守文奉露布以江南国主李煜及父子官属四十五人来献有司议献俘之礼如镏鋹上曰煜尝奉正朔非鋹比也乃封煜为违命侯而录用其子弟大臣召见徐铉责以不早劝煜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上曰忠臣也事我如事李氏赐坐慰抚之又责张洎曰汝教李煜不降使至今日因出帛书示之乃王师围城洎所草召江上救兵蜡弹书也洎顿首请死曰书实臣之所为犬吠非其主此其一耳他尚多今得死臣之分也上奇之谓曰卿大有胆朕不罪卿今事我无替昔之忠也 诏诸军虏得人口七岁以上官给绢人五匹收赎其七岁以下儿女并给付本主毋得隐藏 李继隆善驰驿日走四五百里征江南尝往来觇兵势太祖谓曰升州平持捷书来当厚赏汝继隆奏曰金陵破在旦夕臣在途中遇大风天地晦冥城破之兆也翌日捷书至太祖召谓曰果如所粒除庄宅使夏四月郊祀大赦 取蒋山大钟置太平兴国寺即唐兴龙寺

二年丁丑(十一月丁亥朔日有蚀之既)   江南转运使樊若水言于升州出铜处置官铸钱即改铸铁钱为农器以给流民之归附者置江南搉茶场仍严茶盐禁

三年戊寅   吴越王钱俶入朝献所属州郡北汉平

四年己卯      

五年庚辰   贾黄中知升州府舍有一室封记具全黄中至州启之得李氏珠宝数十柜皆未着于籍者即表上之上曰非黄中则亡国之宝污法害人矣赐钱三十万

六年辛巳(五月大旱九月乙未朔日蚀十二月朔日蚀)   大赦 冬十一月郊大赦

七年壬午(三月癸巳朔日蚀十二月戊午朔日蚀)   升人刁衎上疏请禁淫刑上悦之

八年癸未(二月戊午朔日蚀)   上谓张齐贤曰江左初平民间不便事一一条奏齐贤曰旧以钱为币今改用铜钱最使上曰汉时吴王即山铸钱江南多出铜为朕经营之初李氏岁铸六万贯自克复增冶匠然岁不过七万贯 二月诏先禁江南诸州民家私蓄弓剑甲铠违者论其罪

雍熙元年甲申二年乙酉(十二月庚子朔日蚀)   求遗书 群臣请封禅以火灾罢遣使诸路察狱 十一月郊大赦 禁增置寺观 夏四月遣使赈江南饥

三年丙戌六月戊戌朔日蚀      

四年丁亥      

端拱元年戊子   亲耕籍田 诏诸路赈饥

二年己丑(七月彗星出东井凡三十余日九月镇星荧惑入南斗)   下诏罪已宽恤边郡 群臣上尊号帝诏却去之宰相吕蒙正等固请上曰如皇帝二字亦不可兼称此起自秦始皇后代因之不改朕欲止称王以诸子封王有所妨碍朕志先定勿烦确奏夏旱遣使分道决狱是夕雨

淳化元年庚寅   赐诸路印本九经令长吏与众官共阅之

二年辛卯闰(二月辛未朔日蚀三月诏以旱蝗欲自焚翌日雨)   女真言契丹以兵隔其朝贡之路请击之诏不许

三年壬辰(二月乙丑朔日有蚀之既五月旱六月黑风昼晦)   十月命雷有终制江淮两浙茶盐

四年癸巳(二月己未朔日蚀八月丙辰朔日蚀九月大水)   正月辛卯郊 江浙淮陜比岁旱蝗遣使分路巡抚诏令有未便者条奏

五年甲午(十一月戊寅朔日蚀) 江宁人秦传序以开州监军死事其子奭泝峡求其尸至夔船覆而死世以父死于忠子死于孝奏至上嗟恻久之录传序次子煦为殿直赐钱十万 京西江浙大饥罪应持杖劫人家藏粟止诛为首高丽请伐契丹诏却之自是不复入贡

道元年乙未   九月诏给江宁府每月系省酒三石限僧尼额

二年丙申   分遣内臣为诸路转运司承受公事以察州郡刑政官吏治迹更次入奏

三年丁酉(二月太宗崩太子恒即位庙号真宗)   除升州今年秋税旱故也

咸平元年戊戌(二月彗出营室比五月戊午朔日蚀十月丙戌朔日蚀)   上谓侍臣曰天下物宜民间利害惟亲民吏得以周知当令更互奏报朕将延见询问

二年己亥(九月庚辰朔日蚀)   十一月丙戌郊

三月庚子(三月戌寅朔日蚀)   江湖都巡检使杨允恭卒于升州赐钱二十万绢百匹又以钱二十万帛五十匹给其家江浙饥 令夏侯峤邢昺询民病苦

五年壬寅(七月甲午朔日蚀)

六年癸卯(十一月有星孛于井鬼)

景德元年甲辰(六月旱人多暍死)   正月朔大赦 契丹入寇寇准决亲征之议王钦若等言于上请幸金陵上以问准准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斩也乃止后上驻跸韦城群臣复有以金陵之谋告上宜且避敌锋者上又问准准曰敌人迫近四方危急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若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敌乘其势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

二年乙巳(八月有星孛于紫微) 亮务求人瘼扬州风俗失意相雠往往乘风纵火亮大歼恶少子城东北乃唐德昌宫故地后庭铅粉在马亮坎袤丈得(上公下水)二百余斤鬻之获缗百万以备供帐 正月大赦

三年丙午(京师地震) 正月置长平仓

四年丁未   上以咏公直有时望再任益部着声绩不当莅小郡令中省召问将委以青社或真定使自择辞不就又问金陵欣然请行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正月天书降六月天书又降太山四月朔天书降大内)   四月天书降大内王旦等五上表请封禅从之 作玉清昭应宫大赦 谒先圣庙加谥曰玄圣文宣王寻以圣祖讳改玄圣为至圣

二年己酉   夏四月升州火遣使赈恤之自封禅之后士大夫争奏符瑞献替颂崔立独言江淮旱及金陵大火是天所以戒骄矜也而中外多上云雾草木之瑞此何足为治道言哉入内供奉官郑志诚自茅山使还言升州见黄雀飞蔽日往往从空而坠又闻空中若水声上曰是何异常而州不以言也因出书示王旦曰此皆民劳之兆张咏在彼吾无虑矣城中多火咏廉得不逞之人潜肆燔爇者斩之由是遂绝四月诏抽升州杂犯配军拣选移配淮南州军有少壮堪披带者即部送赴阙当议近上军分安排如不愿量移及赴阙者听 五月二十八日召辅臣于崇政殿北廊观芳山池中所获龙作观龙歌复送于茅山池中 命诸州置天庆观 诏许曲阜先圣庙立学赐应天府书院额追封孔门弟子

三年庚戌   州民以咏秩满愿借留即授工部尚书令再任仍赐诏褒奖 给升州公用钱岁千贯旧制五百贯时咏知州故优之 八月六日以升州亢旱火灾遣内侍抚问军民犒设将校耆老及醮祷名山大川神祗有益于民者

四年辛亥   殿直范延贵押兵过金陵咏问沿途来曾见好官员否延贵以萍乡邑宰张希颜对咏曰何以言之延贵曰自入县境桥道完田野辟巿无赌博更鼓分明以是知其必善政也咏大笑曰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员也即日同荐于朝希颜后为发运使延贵合门祗候皆为能吏五月咏言当州水陆要冲多有凶恶之辈放火为盗累犯恶迹者请并许刺配充军诏葺江宁府太平兴国寺及宝志塔殿八月帝将祀汾阴属江淮不稔令诸路各带安抚使乃命知升州张咏兼江南东路安抚使出手札谕咏等辖下州军虽不系灾伤去处亦常安抚无令惰农扇摇逃移大赦

五年壬子八月丙(申朔日蚀)   咏上言臣守忝六曹祠部乃本行司局而例申公状似未合宜望自今尚书丞郎知州者除申省外其本行曹局上案检从之咏头疡甚御下急峻宾僚少不如意动加诟詈通判成悦为吏勤事尝以法规正无所阿顺咏不礼焉人颇少之咏累求分务西路壬寅命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薛映代之映至升州言官有牛赋民出租牛死不得蠲上览奏瞿然曰此岂朝廷所知邪遂诏诸州条上悉蠲之上览升州奏谓辅臣曰当时吊伐彼方所以持久者盖太祖约朿曹彬不许杀人故也映乃唐中书令元超八世孙好学咏博典藩府其治严明吏不敢欺每五鼓冠带黎明据案决事寒暑无一日异 遣知制诰陈尧咨致告加宝志谥曰真觉大师 作五岳观

六年癸丑      

七年甲寅   大赦诏摸刻天书奉安王清宫改五岳观为会灵宫 作元皇观

八年乙卯(六月己酉朔日蚀)   亮言往岁有同年戴永赴官岭表谓臣曰苟不生还以遗孤为托未几永卒访得其子纔数岁收育于家既长妻以幼女愿赐释褐振其遗绪上嘉亮之信义以戴国祥试将作监主簿上王皇圣号大赦淮浙饥

九年丙辰   诏定七十二公国号以言偃故吴人追封丹阳公

天禧元年丁巳 六月十一日谓言城北后湖旱纽租五百五十余贯乞特与减放从之 改长干寺为天禧寺号塔曰圣感 八月十五日诏升州蒋山太平兴国寺岁度僧二人给米百石恭谢南郊大赦

四年庚申(四月大风昼晦)      

五年辛酉(七月甲戌朔日蚀)   初亮将代去梦壬上毛生有僧解曰舌上毛生剃不得当再任至是果移知江宁府邑居相庆

干兴元年壬戌(一月真宗崩太子祯即位庙号仁宗)      

天圣元年癸亥   六月钦若言溧水县有朱砂已差人取掘进呈并烧试水银一百一十三斤见在三等朱砂四百八十七斤未敢起发上京今来并无朱砂苗脉诏更不采取宰相冯拯病太后有复相钦若意取上所作飞帛书王钦若三字置汤药合中口宣召之钦若至国门始命徙知润州王随代钦若随在江宁岁大饥时转运使移府发常平仓米计口日给随置不听曰民饥由兼并闭籴以邀高价耳乃大出官粟而私价遂平它郡计口以粜者不能自足辄多流死 处士侯遗于茅山营书院教授生徒积十余年自营粮食随奏欲于茅山齐粮庄田内量给三顷充书院赡用从之 十一月禁江南邪巫置益州交子务此用交会之始

二年甲子   郊祀

四年丙寅(十月甲戌朔日蚀)   江宁府童子夏锡幼能为文召试赐出身

五年丁卯 凿义井于城南天禧寺侧十一月癸丑郊

六年戊辰(二月大风昼晦三月丙申朔日蚀有星流于西南大如斗声如雷自北流于西南光烛殿廷尾长数丈久之散为苍白云)   亮累上表求致仕归老特授守太子少保致仕仍支全俸及加一子官就差知庐州合要上京本州岛借人船津送朝野荣之

七年己巳(八月丁亥朔日蚀)   初曹利用得罪士逊常为解其事太后怒帝以士逊东宫旧臣乃进秩知江宁府 四月大赦禁刱寺观 罢职田诏以其租送官计所直给之

八年庚午   十一月郊

九年辛未   诏江宁府知府自今并与三司判官转运使副使一等上差遣

明道元年壬申(江淮旱)   四月以光禄卿李允元知府事 改元大赦 以上元县主簿吴嗣复为馆阁校勘仍诏馆阁校勘自今须召试毋得陈乞 江淮旱灾官发廪米为麋以哺流民江宁府观察推官元绛躬自给视饥病者数万皆得以济府上其事召见除秘书省著作佐郎

二年癸酉(二月有星孛于东北六月甲午朔日蚀)   旧制集贤院学士在京师始给实俸于是若谷以集贤院学士知江宁府而自请之壬辰诏在外者亦给实俸遂着为令 赈江淮饥

景佑元年甲戌(有星孛于张翼)   四月二十三日若谷言干元节常年进奉银一千两绢一千匹伏缘当府不产银以是配买累岁灾伤人民贫困已将省库见管土产紬绢二千匹上进候丰稔依旧买银进诏令后买银并依市价不得亏损人民 以星变大赦

二年乙亥   郊以太祖定配太宗真宗迭配

三年丙子   九月定子为嫁母心丧解官法

四年丁丑(七月有星数百西南流至壁东其光烛地黑气长丈余出毕宿下)   诏非藩镇不立学知颖州蔡齐乞立学从之 十二月京师并代等州地震或泉涌火出如黑沙状连年不止

宝元元年戊寅(正月有众星西北流荧惑犯南斗)   以水旱为忧诏诸州旬上雨雪状 十一月郊 西夏赵元昊发兵反寻僣号改元大庆

二年己卯      

康定元年庚辰(正月丙辰朔日蚀黑风昼晦)   京守江宁天资仁厚不忍以法绳下而吏化服亦不忍欺以事其去既久闾巷犹思之 禁以金箔饰佛像

庆历元年辛巳(京师雨药)   复义仓 十一月郊

二年壬午   申严销金禁自宫掖始

三年癸未(十一月五星出东方占云中国大安河北雨赤雪)   苏颂知江宁县建业承李氏后版籍赋舆皆无法制颂每因治诉旁问邺里丁产多寡悉得其详一日召乡老更定户籍民有自占不实者必曰汝家尚有某丁某产何不自言相顾而惊无敢隐者一县以为神明

四年甲申   湖南蛮贼初动差知升州刘沆授龙图阁学士令专了蛮事谏官欧阳修言沆守方面不可动谏官余靖言升州开宝寺塔为天火所烧五行之占本是灾变朝廷宜戒惧以荅天意寻闻遣人于塔基掘到旧瘗舍利内廷看毕送至本寺许令士庶烧香瞻礼道路传言谓舍利在内廷光怪臣恐巧佞之人因作推异昔梁武帝造长干塔时舍利亦尝有光及台城之败何能致福视此可以监矣 十一月壬午郊

六年丙戌(有流星出营室南大如杯京师大震雨雹五月辛巳朔日蚀)   州人邵必被差为编修唐书官必言史出众手非是卒辞之 十一月郊

七年丁亥  

八年戊子 正月壬午江宁府治火宥惧有变阖门不救一府尽焚惟存一便厅乃唐玉烛殿上怒甚又以谏官言江宁上始封之地守臣视火不谨府寺悉焚宜择材臣缮治之进张奎为谏议大夫知府事至则简材料工府居立全鉏奸植良恩刑并施不踰年江表称治

三年辛卯 诏江宁府带提辖本路兵甲盗贼公事兼屯禁兵

四年壬辰 上谓辅臣曰顷江南岁饥贷种粮数十万斛且屡经停阁而转运司督率不已如闻民贫不能尽偿非遣使安抚远方无由上达其蠲之

五年癸巳(十月丙申朔日蚀旱蝗)   狄青征侬智高 十一月郊

二年乙未   二月庚子殿中侍御史赵抃论宰臣陈执中言朝廷差除动守规范执中赏罚在手率意卷舒如刘湜自江宁府移知广州最处烟瘴重难之地而湜被命远行待制之职仍旧及向传式自南京移知江宁府既是优安近便之任乃转传式龙图阁直学士此执中悖谬宜罢免者也

嘉佑元年丙申(八月庚戌朔日蚀) 正月大赦

二年丁酉 十月二十二日审官院言勘会江宁府等是京府及安抚使都钤辖分领州镇其差通判欲今后并以知州资序之差充任满无公私过犯候到院与升半年名次从之

三年戊戌(八月乙亥朔日蚀) 淮南江浙荆湖发运使许元初为发运判官久之为副使既久为正使上谓执政曰发运使总领六路八十一州宜得其人以久任之今元累上章求解不若奖励以尽其材乃特赐元进士出身除侍御史复兼前任

四年己亥(正月日蚀用牲祭社) 二月弛茶禁 程颢主上元簿摄邑事均田塞堤及民之政为多脯龙折竿教民之意亦备详见本传

三年丙午(三月有彗见西方庚申晨见于室本大如月长七尺许辛巳昏见于昴如太白长丈有五尺壬午孛于毕如月至五月没九月戊子朔日蚀) 禁销金 诏三岁一贡举召佥书江宁节度判官孙昌龄为殿中侍御史 立颖王顼为皇太子大赦 是岁契丹国改号大辽

四年丁未(正月英宗庙太子顼即位庙号神宗 正月朔大风霾)   诏民间私造寺观赐名寿圣上谓辅臣曰王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起果病邪有要邪曾公亮对曰安石文学器业宜膺大用累召不起必以疾病不敢欺罔吴奎曰安石向任纠察刑狱事刑名不当有旨释罪不肯入谢意以为韩琦抑已故不肯入朝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才奎所言荧惑圣听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备见其临事迂阔用之必紊纪纲公亮荧惑圣听非臣也上未审奎重言之诏安石知江宁府众谓安石必辞及诏到即诣府视事或曰公亮力荐安石盖欲以倾韩琦安石既受命知江宁上将复召用之尝谓吴奎曰安石真翰林学士也奎曰安石文行实高事恐迂阔上弗信于是卒召用之孙思恭上书言地震由小人盛出知江宁府 十月三日诏选使臣差禁军一二百人驻札江宁府龙安港增掉船三两只移巡检廨宇止绝盐贼

熙宁元年(戊申正月甲戌朔日蚀)   中复至江宁府时属部邮兵苦巡辖者苛刻辄共拘缚鞭之及狱具乃不应死中复以便宜戮其首余悉配流奏着于令

二年己酉地震   王安石参知政事 上尝曰朕思祖宗百战得天下今以一州生灵付一庸人常痛心疾首 行青苗法 置常平官

三年庚戌(十月雨木冰)   上批监察御史里行王子韶外要守正之名内怀朋奸之实所上章疏与面奏事前后反复不一落职知江宁府上光县 立保甲法 十月二十一日诏江宁府织罗务自来差内侍监当自今并三班差人上语辅臣曰以课利场务不欲令少年宦者与闻故有是诏 十一月九日诏江宁府录事参军系御难去处今后左职官知县及奏举县令入充

四年辛亥   诏差役弊民其罢之更出直募人充役令人户等第输免役钱

五年壬子(雨土)   闰七月分京东武卫军权驻泊江宁府议者以东南兵籍寡少多以盗贼为言故遣戍焉 行巿易法

六年癸丑(四月甲戌朔日蚀)   诏诸路各置教授

七年甲寅   安石出知府事诏出入如二府仪朝会缀中书门下班依旧提举修撰经义 赐江宁府常平米五万石修水利十一月郊

八年乙卯(正月雨木冰雨土及黄毛八月庚寅朔日蚀彗出轸)   忤绛乘间白上复相安石上从之翌日遣御药院刘直方赍诏召安石安石不辞倍道赴阙行户马法 大赦求直言

九年丙辰   安石之再入也多称病求去及子雱死力请解机务上亦游厌安石所为故又出判江宁安石恳辞丐以本官领宫观上遣内侍梁从政赍诏奖谕须视事乃还从政留建康累月安石请不已许以使相为集禧观使又累辞使相乃以本官为观文殿大学士领观使复放归田里王安国为大理寺丞江宁府监当命下而安国病死矣 初安石夫人之弟吴生者谒安石于金陵寓正佛寺与太守叶均忤转运毛沉判官李琮牒州遣二皁逮吴生吴生奔安石家适中使至抚问安石回日首以此奏于是叶毛李皆罢而以吕嘉问为守又除王安上提点江东刑狱迁治所于金陵

十年丁巳 天下系籍义保甲民兵合七百一十八万有奇 河大决北流断绝 十一月甲戌郊

三年庚申(彗出太微堙十一月己丑朔日蚀) 知谏院舒亶言中书检正官张商英与臣手简并以其婿王沩之所业示臣臣职在言路事涉干请不敢隐默诏商英落馆阁校勘监江宁府江宁县税初亶为县尉坐手杀人停废累年商英为御史言其才可用乃得改官至是反陷商英士论恶之 苏轼谪居黄州后移汝州过金陵见安石甚款轼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举手两指示轼曰二事皆惠卿所启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四年辛酉(十一月癸未朔日蚀)

五年壬戌(雨土四月壬子朔日蚀)   发运司言江东转运司去冬并不计置籴纳粮乞取问判官郏亶诏转运司专以经理财用供办岁计为职今亶旷弛如此宜令发运司选官劾罪先是亶数上书献均税图上以亶不修职事专务求奇希功久欲罢绌故因劾之

六年癸亥(四月雨土九月癸卯朔日蚀)   陈绎免除名勒停追太中大夫落龙图阁待制知建昌军子承务郎彦辅冲替绎坐前作木观音像易公使库檀像私用乳香买羊亏价为绢二十八匹彦辅坐役禁军织木绵非例受公使库馈送而报上不实也

七年甲子   集禧观使王安石请以所居江宁府上元县园屋为僧寺赐报宁为额

八年乙丑(三月神宗崩太子煦立庙号哲宗)   上闻王安石贫命中使甘师颜赐金五十两安石即以金施之定林僧舍师颜因不敢受常例回具奏之上谕御药院牒江宁府取师颜常例大赦

元年元年丙寅   六月罢吴革江东转运判官先是判官三员革替齐谌而刘拯尚在任有诏止除一员司马光为左仆射奏罢青苗钱

二年丁卯   禁造箔金

三年戊辰   安石既病邸吏报司马光拜相安石怅然曰司马十二作相矣命侄防取其日录焚去防以他书代焚后朝廷因蔡卞请下江宁府王防家取日录减落事实文致奸伪尽改元佑所修神宗正史安石在金陵闻朝廷变其法夷然不以为意及闻罢役法愕然曰亦罢至此乎

四年己巳(昼有流星出东北)   江宁府司理参军郓州州学教授周穜上书请以王安石配享神宗正言刘安世翰林学士苏轼劾罢之 立县令课绩法

六年辛未(五月己未朔日蚀) 二月上元县修汉秣陵尉蒋子文祠赐额惠烈

七年壬申 宽淮浙积逋

二年乙亥   左司郎中张商英坐盖渐交通谪添差监江宁府税务

三年丙子   六月庚申从敕令所言江宁府上元县并行谒禁法

四年丁丑(六月癸未朔日蚀火入鬼舆彗出氐斜指天市垣光芒三尺余扫巴星未几犯宦者复犯帝座)   九月一日江宁府奉诏遣茅山道士刘混康诣阙 大赦求直言

元符元年戊寅(地震)   王旐王斿进状言父安国冤抑诏元佑指挥更不施行并令改正王斿差监江宁府粮院 秦传国宝出咸阳改元 十一月甲子郊

三年庚辰(正月哲宗崩弟佶即位庙号徽宗)   侍御史陈次升等论蔡京蔡卞交结近习踪迹诡秘自除边帅即怀怨望力丐宫祠偃蹇不行愿正典刑以警在位

建中靖国元年辛巳(正月朔有流星光烛地自西南入尾抵距星是夕有赤气起东北方亘西方中出白气二将散复有黑气在旁四月辛卯朔日蚀)   女真阿固达立

二年癸未 改凈相院额天宁万寿禅寺

三年甲申(十月雨雹) 六月二十九日监司荐江宁府进士傅其瑀经行为乡闾所推诏乘驲赴阙 丙申郊

五年丙戌(正月彗出西方竟天) 求直言大赦

大观元年丁亥(十一月壬子朔日蚀干宁军黄河清八百里改干宁为清州庐州) 御笔东南久安兵寡势弱人轻易摇或遇水旱巨盗窃发当谨不虞之戒江南东路江宁府控山临海大水阻隔山川巩固险不可近屡经割据昔人守之久不能下可以江宁府为帅府 十月诏修句容茅山元符观句曲真人祠加号大茅君盈太元妙道冲虚真君中茅君固定箓至道冲静真君小茅君衷三宫保命微妙冲惠真君元符万宁宫神祠封护圣侯庙万宁宫二使者祠封灵佑灵护侯庙溧阳县史崇祠赐额显惠庙

二年戊子(五月庚戌朔日蚀)   十二月六日诏江东转运使家愿驳正大辟特转一官减四年磨勘

三年己丑(六月至十月江淮大旱冬甘露降尚书省)   吏部言尚书大选合晓示亲民阙凡五十处见在部待次亲民者二百四人诏将两浙湖州江南江宁府管界巡捡今后并差大使臣仍替见任人年满阙十月十五日尚书省言知江宁府曾孝序奏江宁府言夏秋相继亢旱民间高田一例不熟已差官捡放向去必大阙食决至流移除已出粜常平米数及依条措置赈济外契勘民间种田每岁于收成之时存留准备春种今岁既旱饥不足以充口食欲将常平司见在诸色钱诸司封桩钱趁时收籴稻种候将来春种出粜与力田之人不惟抑兼并厚邀高价之弊庶使被灾下户来岁无旷土之患或人户无钱赴籴有情愿借贷之人仍许官司量度逐户田亩税数多寡借贷并依常平敛散之法候秋熟先次代纳庶几稍宽民间嗣岁之忧诏依所奏疾速施行 江宁府岁贡生白瓜子罗三百匹是年敕减作二百匹

四年庚寅(有星孛于中宫长数丈始出王良造父间遂历阁道逆行入紫宫几遍扫垣内外座已退俄又进扫帝座者再前后三十余日乃灭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与月无异)   十月八日诏江南路走马承受分在洪州江宁府两处驻札相去辽远凡有被受朝省文字不能互知自今后应有文字并双封降付两处照会庶免关报留滞 二月禁然顶炼臂自毁者求直言大赦

政和元年辛卯      

二年壬辰   昂在府刑不加峻而顽猾屏百废具举外户不闭

三年癸巳   江宁府言王雱止一女生三岁而雱卒及长适通直郎吕安中生一女而安中卒年方二十七岁归宗守义无能夺其志者乞朝廷特加封号以为天下节妇之劝从之

八年戊戌(五月壬戌朔日蚀 女真阿固达称帝)   俞桌以述古殿学士知府事 十二月朔改元大赦

宣和元年己亥(四月丙子朔日蚀一夕五鼓西北有赤气数十道亘天犯紫宫北斗仰视星皆若隔绛纱拆裂有声又间以白黑二气自西北俄入东北延及东南其声不绝迨晓乃止)   盗发清溪横溃四出声摇江东起汉之知府事其经术政理文词字画当时皆号第一郊

二年庚子(十月戊辰朔日蚀)   十月二十三日诏减省江宁府添差兵官人数

三年辛丑(八月有眚忽青黑无光其中汹汹而动若铍金而涌沸状日旁有黑正如水波周回旋转将暮而稍止黑眚出落阳)   睦州妖贼方腊反正月十九日诏金陵乃喉襟之要当占据江宁守把镇江次议讨贼时王禀已守杨子江口刘镇守金陵童贯次镇江贼已陷崇德县又陷宁国府旌德县刘延庆却守金陵刘镇移广德军杨可世赴宣州合兵讨击五月六日臣僚言睦贼猖獗大兵奉行天讨已见平靖虑班师之后余孽尚在诏江宁府带安抚使闰五月八日宣抚司奏江浙被贼曾经焚掠去处并合增修城池无则创筑诏修江宁府城壁仍招置修城人兵二百人专一修浚不得别兼他役又奏睦贼既平民方还业非屯戍兵镇遏无以潜消凶暴今措置已于江南东路留戍兵七千九百六十人分在江宁府等处其军并隶本路安抚司统辖训练

四年壬寅   十一月郊

五年癸卯(八月辛巳朔日蚀十月雨木冰金太宗乌奇迈立)   四月十一日江南东西路置提举盐事官于江宁府置司

六年甲辰      

七年乙巳(十二月徽宗传位太子桓庙号钦宗 三月朔雨雹)   九月二十二日襄奏请罢丹阳因城石臼三湖为圩田及言关银林河为不切之务诏升显谟阁直学士御笔王安石辅相神考建立法度(艼去丁改?)安国安上安礼亦曾被遇先帝今其家闻颇零替可特推恩二房见居长人与除初等职名王模王税并除直秘阁

靖康元年丙午(十二月钦宗与上皇及六宫皇族北狩 丙辰太白荧惑岁镇四星聚张壬戌彗出紫微垣东北长数丈拂帝座扫文昌大风拔树雪霁彗见有白气出太微垣庚申日出如血)   十一月金人入侵丙辰京城失守

至大金陵新志卷三中之下

元 张弦 撰

 金陵表六

 宋二

天时 地域

三年己酉(四月上发临安如建康 闰八月上发建康如浙西 九月丙子朔日蚀) 诏改江宁为建康府

三十二年壬午(二月癸卯上发建康如临安六月秀王偁之子脊受禅庙号孝宗正月戊辰朔日蚀是春淮水溢中有赤气如凝血七月戊申地震大风拔木) 修筑建康府城

二年甲申(二月雨雹六月甲寅朔日蚀七月江东浙西水雨雹)   置栅石头城以处北人之来降者

干道元年乙酉(三月雨雹大雪)  修筑建康府城

德佑元年乙亥(六月庚申朔日蚀既时天地晦瞑咫尺不辨人鸡骛归俨如暮夜自巳至午其明始复自淮以西北天色明朗其日夏贵攻复无为和州城堡) 二月左丞相巴延平章政事阿珠开省建康夏五月丞相巴延入觐升中书右丞相平章阿珠升左丞相擢昭毅大将军上万户权行中书省事阿勒哈中奉大夫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十月左丞相阿珠统兵围扬州右丞相巴延同行枢密院进兵常州海道参政阿喽罕自溧阳广德进兵临安明年二月宋亡江淮行省治扬州

天时 官守

建炎元年丁未(钦宗之弟构即位庙号高宗 正月辛卯朔大风霾是夜西北阴雪中有如火光戊子夜白气贯斗丁酉风霾日色薄而有晕大风吹石折木)   宇文粹中仍知府事转运使李弥远权府事五月以资文阁直学士朝奉大夫翁彦国知府事兼江东安抚使为步军都总管充经制使七月彦国致仕八月起复朝散大夫秘阁修撰赵明诚知府事仍兼江南东路经制使

闰八月上发建康如浙西 九月丙子朔日蚀) 二月诚移知湖州三月吕颐浩以中大夫同佥书枢密院事知府事兼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四月起发勤王拜尚书右仆射显谟阁直学士朝请郎连南夫知府事六月以太中大夫工部侍郎汤东野知府事闰八月东野改除提举应副六宫事务以朝请郎徽猷阁待制胡舜陟知府事兼沿江制置使始此以右仆射杜充兼江淮宣抚使知府事十月显谟阁直学士朝请郎陈邦漪在府事

四年庚戌(三月壬子赤气亘天)   五月沿江分三路置安抚大使以建康饶宣徽太平广德隶建康府路置司池州以吕颐浩为大使诏一品以上即除大使八月以正议大夫徽猷阁待制赵(山蒙)知府事兼江东兵马钤辖节制管内军马省安抚使都总管九月江东西路安抚复置于建康府

绍兴元年辛亥(二月己卯日中有黑子彗星见彗出胃)   六月初四日(山蒙)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中散大夫直宝文阁张缜知府事十一月缜移饶州资政殿学士左中大夫叶梦得知府事兼江南东路安抚大使马步军都总管兼充寿春府涤濠庐和无为军宣抚使

二年壬子   闰四月梦得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端明殿学士朝奉郎李光知府事兼江东安抚使仍兼六郡宣抚使十月初六日光提举台州崇道观十二月端明殿学士朝奉大夫赵鼎知府事兼江东安抚使刘光世为江东西宣抚使置司建康

三年癸丑(秋七月大旱)   三月赵鼎移知洪州五月降授右朝请郎徽猷阁待制欧阳懋知府事八月左朝请郎徽猷阁待制沈晦知府事九月初八日提举台州崇道观十二月初一日左朝奉郎直龙图阁吕祉知府事主管江东安抚司公事

五年乙卯(正月朔日蚀)   二月吕祉除捡正诸房文字三月左中奉大夫直秘阁叶宗谔知府事兼主管安抚司公事张俊为江东宣抚使置司建康寻加少保

七年丁巳(二月癸巳朔日蚀 三月辛未上至建康)   四月宗谔除福建路转运使二十二日右朝请大夫直龙图阁张澄知府事兼主管安抚司公事

八年戊午(二月上自建康如临安遂都马彗出西方)   二月初四日澄移知临安府端明殿学士左通议大夫章谊知府事兼安抚大使兼行宫留守司公事安抚兼留守司始此六月二十六日提举江州太平观同月资政殿学士左中大夫叶梦得知府事兼江南东路制置大使兼留守

十一年辛酉(七月旱)   十一月初十日梦得除观文殿学士再至

十二年壬戌   十一月二十二日梦得移知福州

十三年癸亥(十二月癸未朔日蚀)   正月十一日少傅镇潼军节度使信安郡王孟忠厚判建康府事兼江东安抚制置大使

十四年甲子   二月二十日忠厚移知绍兴府资政殿大学士降授左通议大夫张守知府事兼江东安抚制置大使

十五年乙丑(四月彗出东方六月乙亥朔日蚀)   正月守致仕四月十一日敷文阁直学士右朝奉大夫晁谦之知府事兼江东安抚使

十八年戊辰   五月初四日谦之罢二十日显谟阁学士在太中大夫郑滋知府事

十九年己巳(甘露降溧阳县三月癸未朔日蚀)   二月十一日滋政仕四月十三日敷文阁直学士右中大夫俞俟知府事十一月初二日移知绍兴府十二月初八日右中奉大夫直秘阁王晌知府事主管安抚司公事

二十二年壬申   二月二十二日晌移知宣州四月二十日资政殿学士左朝奉郎杨愿知府事十一月二十八日致仕  

二十三年癸酉   二月二十一日右朝散郎王循友知府事兼主管安抚司公事  

二十四年甲戌(正月地震五月癸丑朔日蚀)   四月初二日循友罢五月十三日敷文阁直学士右宣奉大夫宋贶知府事

二十五年乙亥(五月丁未朔日蚀)   十一月二十日贶两易知平江府封秦桧建康郡王

二十六年丙子(六月有星昼陨七月彗出井)   二月宝文阁学士左朝议大夫张焘知府事

三十一年辛巳   三月四日仲通罢二十日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王纶知府事八月十三日纶致仕十月二十三日以资政殿学士左中大夫张焘知府事再至十一月初四日焘召赴行在十二月十九日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张浚判府事兼行宫留守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措置淮东西建康镇江府江池州军马

三十二年壬午(二月癸卯上发建康如临安六月秀王偁之子脊受禅庙号孝宗正月戊辰朔日蚀是春淮水溢中有赤气如凝血七月戊申地震大风拔木)  六月二十日浚入对七月八日浚特授少傅进封魏国公八月二十日左朝散大夫试中书舍人宣抚判官事陈俊卿榷知府事兼安抚使行宫留守

隆兴元年癸未(二月雨雹六月庚申朔日蚀七月太白昼见旱蝗)   张浚除枢密使仍都督江淮军马俊卿改督府参赞俊卿力辞府事乃除礼部侍郎参赞如故五月十六日左朝散大夫直歉猷阁陈之茂知府事兼主管安抚司公事浚以宿州师失利贬官改宣抚使八月复都督十一月赴行在

二年甲申(二月雨雹六月甲寅朔日蚀七月江东浙西水雨雹)   三月七日之茂召赴行在左承议郎敷文阁待制张孝祥知府事十月十二日罢十一月十一日右朝散大夫直徽猷阁吕擢知府事兼主管安抚司公事

干道元年乙酉(三月雨雹大雪)  二月一日擢罢以端明殿学士左通议大夫汪澈知府事九月十二日召赴行在十月九日左朝请郎直宝文阁王佐知府事

二年丙戌   七月二十日佐改知平江府八月六日徽猷阁直学士朝请大夫陈之茂知府事九月二十四日致仕十一月七日右中大夫敷文阁待制方滋知府事

三年丁亥   九月二日滋召赴行在二十四日左朝奉郎充集英殿修撰史正志知府事兼沿江水军制置使兼提举学事

四年戊子   六月二十二日正志转朝散郎

五年己丑(八月朔日蚀)   六月二十六日正志除敷文阁待制

六年庚寅   二月二十二日正志改知成都府三月一日朝请大夫秘阁修撰唐瑑知府事

七年辛卯   三月初十日瑑改除太府卿淮东总领六月二十三日端明殿学士左中大夫洪遵知府事七月四日赴行在奏事十八日除资政殿学士回府

九年癸巳夏(五月朔日蚀十一月朔日蚀)   十二月二十七日遵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淳熙元年甲午(十一月甲申日蚀)   正月二十六日敷文阁学士左朝散大夫叶衡知府事提举学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使守臣以劝农营田系衔始此后仿此二月召赴行在五月十一月朝议大夫充龙图阁待制胡元质知府事六月四日召赴行在奏事七月除敷文阁直学士回府十二月十一日召赴行在

二年乙未(七月彗出西方)   三月二十一日资政殿大学士中大夫刘珙知府事

三年丙申(三月丙午朔日蚀四月雨雹)   八月十七日珙转太中大夫

四年丁酉(正月雨雹九月丁酉朔日蚀)   五月十一日珙除观文殿学士再任

五年戊戌(雨土者三雨雹者再八月旱)   七月珙致仕十月十六日特进观文殿大学士陈俊卿判府事

六年己亥      

七年庚子   七月二日俊卿除少保

八年辛丑   三月二日俊卿除醴泉观使进封申国公四月十三日端明殿学士中大夫范成大知府事

九年壬寅   十一月初二日成大特授太中大夫

十年癸卯十一月朔日蚀   八月三十日成大除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九月二十日端明殿学士正奉大夫钱良臣知府事

十二年乙巳(二月雨雹五月地震)   三月十七日良臣授资政殿学士

十五年戊申(六月雨雹八月甲午朔日蚀)   八月良臣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八月三十日朝散大夫敷文阁待制江东安抚使章森知府事

十六年己酉(二月孝宗传位太子惇尊孝宗为寿王二月辛酉朔日蚀)   闰五月一日森转朝请大夫  

绍兴元年庚戌   九月二十一日森转朝议大夫除显谟阁待制再任

二年辛亥   正月森改知江陵府二月焕章阁直学士通议大夫江东安抚使余端礼知府事

四年癸丑   三月端礼召赴行在七月显谟阁学士通奉大夫江东安抚使郑侨知府事十二月授正议大夫  

五年甲寅(孝宗崩光宗疾甚立子扩为帝尊光宗为太上皇 大元兵助金爱王大办攻金)   正月二十三侨除吏部尚书固辞改除龙图阁学士依旧知府事七月二十五日仍除吏部尚书  

庆元元年乙卯(正月丙辰白虹贯日三月丙戌朔日蚀庚寅太白经天七月太白经天十一月雨土)   正月二十二日宝文阁学士太中大夫江东安抚使张枃知府事

二年丙辰(正月戊子雷)

三年丁巳(四月雨土旱雨雹十一月雷十二月雨土)   二月枃除龙图阁学士知隆兴府五月二十日资政殿学士中大夫江东安抚使赵彦逾知府事

四年戊午(八月白气亘天九月壬寅太白昼见癸卯太白经天)   二月三十日彦逾除资政殿大学士依所乞与宫观十二月二十七日华文阁学士中大夫江东安抚使钱象祖知府事

五年己未(正月庚午雪癸酉白气亘天八月癸亥白气酉天)   十一月象祖除徽猷阁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六年庚申(正月己丑雨土乙酉雪六月丙午太白经天九月雨土十月太白昼见 大夫兵破上都围和龙)   闰二月四日镇安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江东安抚使吴琚知府事

嘉泰元年辛酉      

二年壬戌(正月己巳雷四月雨雹五月甲辰朔日蚀七月不雨十二月日中有黑子)   正月七日琚再任三月二十三日特授少保十月十四日致任十二月二十日徽猷阁学士朝议大夫江南东路安抚使李林知府事

三年癸亥(正月雷四月己亥朔日蚀七月白虹贯天九月大风十一月大风)

四年甲子(正月乙亥大风癸未日有黑子辛卯雷壬辰雨雹二月有赤气亘天)   三月林除宝文阁学士宫观四月五日敷文阁学士通议大夫江东安抚使丘崇知府事

二年丙寅(大元太祖皇帝即位正月雪雷雨雹二月久雨九月雷)   四月崇除宝文阁学士再任六月六日除刑部尚书江淮宣抚使二十二日朝请大夫宝谟阁待制江东安抚使叶适知府事七月十一日兼沿江制置使  

二年丁卯(二月雪)   二月适除宝文阁待制改兼江淮制置使专一措置屯田七月召赴行在九月朝散大夫宝谟阁待制江东安抚使徐谊知府事兼江淮制置使专一措置屯田九月十八日免兼制置使依旧知府事十一月改知隆兴府十二月十六日资政殿学士通奉大夫江东安抚使丘崇知府事

嘉定元年戊辰(正月雷四月雨雹五月太白经天蝗九月大风)   正月五日崇除江淮制置大使兼知府事六月召赴行在八月十四日观文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江东安抚使何澹知府事兼江淮制置大使  

二年己巳(二月大风荧惑入太微垣三月雨雹四月蝗)   六月二十九日澹丁母忧八月二十五日龙图阁学士通奉大夫江南东路安抚使杨辅知府事九月十三日致仕  

三年庚午(正月雨土雷六月丁巳朔日蚀八月大风拔木)   正月二十七日朝请大夫龙图阁待制江东安抚使黄度知府事兼江淮制置使

四年辛未(二月大风七月太白昼见九月雷十一月己酉朔日蚀 大朝建号)   六月十六日度除宝谟阁直学士十二月六日磨勘转朝议大夫

五年壬申(九月太白昼见十月雷 大元兵围燕京)   十月五日度除权礼部尚书兼侍读

六年癸酉(二月太白昼见)   正月十日中奉大夫宝文阁待制江东安抚使刘矩知府事兼江淮制置使十四日转中大夫

七年甲戌(五月太白经天九月壬戌朔日蚀太白昼见雷 金宣宗迁都汴)   十月二十八日矩转太中大夫

八年乙亥(二月雨土雨浙江东旱蝗 大元破燕京)   七月八日矩除权工部尚书兼太子詹事九月十日致仕十一月十日明请大夫右文殿修撰主管江南东路安抚司公事兼主管江淮制置司公事李大东知府事

九年丙子(二月甲申朔日蚀五月太白昼见西山地震黎州山崩)   正月六日大东召赴行在

十年丁丑(正月丙子大风拔树二月地震雪六月太白昼见经天)   二月十五日宝谟阁学士中大夫江淮制置使江东安抚使李珏知府事七月二十五日转太中大夫

十二年己卯(二月太白昼见三月太白昼见六月太白昼见)   正月三日进封开国伯四月二十四日丁母忧七月十日中奉大夫显谟阁待制江东安抚使李大东再知府事九月十六日除宝文阁待制沿江制置使仍知府事

十四年辛巳(三月长星见五月甲申朔日蚀大水)   十月大东转中大夫

十五年壬午(五月太白昼见九月雷大雨雹彗见太白又昼见 大元兵自回鹘灭西夏)   四月大东以上玉宝赏转太中大夫进封开国伯七月除华文阁直学士九月十日除显谟阁直学士特转一官差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十月十六日朝议大夫焕章阁待制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余嵘知府事

十六年癸未(二月雨土九月庚子朔日蚀十二月雷)

十七年甲申(六月宁宗崩皇侄贵诚即位后更名昀庙号理宗太祖十四世孙六月太白昼见经天)   十一月二十五日嵘除显谟阁待制特转一官

宝庆元年乙酉   正月嵘致仕朝议大夫直焕章阁江东转运副使丘寿迈暂兼权沿江制置司江东安抚司建康府职事  

二年丙戌   十一月二十九日寿迈除司农少卿

三年丁亥   二月初五日寿迈赴关中奉大夫宝章阁待制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赵善湘知府事

绍定元年戊子(正月太白经天雨雹)   四月善湘转中大夫六月转太中大夫十月转通议大夫除龙图阁待制兼江东运使

三年庚寅(三月雨土)   正月善湘除焕章阁直学士十一月除焕章阁学士沿江制置大使余仍旧  

四年辛卯(大元太宗皇帝即位)   三月善湘以庆寿恩转通奉大夫进天水郡开国侯五月除兵部尚书仍任十一月转宣奉大夫除江淮安抚制置大使余仍旧

五年壬辰(二月太白经天 大元遣使过宋议夹攻金)   正月一日善湘除端明殿学士与执政恩例仍旧任升留守九月除资政殿学士转光禄大夫仍旧任进封郡公

六年癸巳   二月善湘奉御笔带职入奏续奉御笔依前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宫七月十日朝议大夫试大理卿江东安抚使兼沿江制置使李寿朋知府事十一月十六日召赴行在

端平元年甲午(大元灭金)   十月十一日朝请大夫除工部侍郎沿江制置使兼江东安抚使陈韡知府事

二年乙未(天狗星坠淮安军声如雷破为碎石色红大元抄数中原户计)   正月九日韡被旨带职入奏讫回任闰七月十日除权工部尚书依旧任十月二十八日除权刑部尚书加制置大使累辞依所乞

嘉熙元年丁酉(大元亲征回回国归附)   三月十八日韡特转两官除焕章阁学士依旧沿江制置使兼淮西制置使余仍旧

二年戊戌   正月初八日朝请大夫宝章阁待制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别之杰知府事六月十一日除工部侍郎十一月二十九日转朝议大夫

三年己亥(十月虹见风雹为灾大元招谕高丽)   三月三日之杰除权兵部尚书兼督府参军事  

四年庚子(正月京师地震旱蝗白气亘天)   三月二十六日之杰权督府职事六月二十八日除宝谟阁学士十一月十九日督府结局特受中奉大夫

淳佑元年辛丑   三月十一日之杰除兵部尚书兼淮西制置使和州无为安庆府三郡屯田使寻除端明殿学士

二年壬寅   正月一日之杰被旨带职入奏二月四日除佥书枢密院事四月十八日华文阁学士宣奉大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节制和州无为安庆府三郡屯田使杜杲知府事

三年癸卯   五月十五日杲除敷文阁学士

四年甲辰   三月十三日果除刑部尚书四月十二日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沿江制置使兼江东安抚使兼和州无为安庆府屯田董槐知府事

五年乙巳   四月初六日槐时暂兼权淮西总领二十八日特转朝散大夫五月二十一日召赴行在六月二十七日中奉大夫宝章阁待制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和州无为军安庆府屯田使赵以夫知府事

六年丙午(大元定宗皇帝即位)   四月十二日以夫除华文阁待制闰四月转中大夫

七年丁未   四月二十二日以夫除宝章阁直学士知平江府兼淮浙发运使六月初七日通奉大夫枢密使兼参知政事督视江淮京西湖北军马江东安抚使赵葵知府事

九年己酉   二月特授葵金紫光禄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督府结局固辞丞相不拜二十二日端明殿学士太中大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使吴渊知府事

十年庚戌(大元灭辽东)   五月渊除资政殿学士带旧职仍与执政恩例进封金陵侯

十一年辛亥(大元宪宗皇帝即位)   五月渊特转通奉大夫十月以明禋恩进爵为公

十二年壬子   正月渊除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当月改知平江府淮浙发运使以臣僚论罢二月宝章阁直学士通奉大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节制和州无为安庆府三郡屯田使王埜知府事

宝佑元年癸丑   六月埜除焕章阁直学士职任依旧

二年甲寅(蜀雨血)   六月二十八日埜除礼部尚书八月初四日宝文阁直学士通议大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节制知州无为安庆三郡屯田使兵岳知府事九月转通奉大夫

三年乙卯三月(雨土)   六月十一日岳除龙图阁直学士职任依旧七月初一日致仕八月二十二日宝章阁直学士太中大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节制和州无为安庆三郡屯田使马光祖知府事十月初四兼提领江淮茶盬所

四年丙辰(大元抄数辽东户计)   四月二十二日光祖除焕章阁直学士依旧任六月二十七日特转通议大夫

五年丁巳(十月虹见)   正月一日光祖除宝章阁学士依旧任六月二十一日特转通奉大夫十二月十四日除刑部尚书依旧任

六年戊午   二月四日光祖除端明殿学士京湖制置大使知江陵府赵与筹以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沿江制置大使兼江东安抚使知府事

开庆元年己未(二月雨土大元宪宗皇帝即位)   三月马光祖除资政殿学士沿江制置大使江东安抚使再知府事十月赵葵为枢密使江东西宣抚策应大使屯兵信州

二年庚申   四月以江面肃清升光祖资政殿大学士依旧任五月光祖兼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

四年壬戌   三月初四日希得以淮西总领职事交割与吴革当月除刑部尚书依旧任当月二十八日兼淮西总领十一月阙日以明堂礼成进郪县开国伯加食邑三百户

五年甲子(十月理宗崩福王之子(里去里改基)即位庙号度宗二月雨土七月甲戌彗出柳芒角烛天长十数丈自四更从东方见日高方敛如是者月余 大元都燕京改至元元年)   正月姚希得申乞免兼淮西总领二月二日奉旨依二十日交割与江东运副陆景思三月六日希得奉御笔召赴行在二十四日奉御笔除兵部尚书兼侍读是月六日三省同奉御笔马光祖依旧职除沿江制置大使江东安抚大使兼行宫留守再知府事十二月十一日奉御笔特转金紫光禄大夫加食邑四百户食实封一百户

咸淳元年乙丑   八月马光祖辞兼总领二十二日奉旨陈谦亨户部郎官淮西总领九月二十五日交割

二年丙寅   十一月准省札以镇巢升军改作节制和州安庆府无为镇巢军四郡屯田使系衔

三年丁卯   六月六日三省同奉御笔马光祖除参知政事寻其辞免再奉御笔依前观文殿学士依旧任

四年戊辰(闰正月大风雷雨十月朔日蚀)   二月二日三省同奉御笔马光祖分阃累年备宣劳效特转一官令再任光祖三具奏辞免二月伏准尚书省札子备奉旨依已降诏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五年己巳(大元颁行蒙古字 常州鸡羽生距)   三月二十四日三省同奉御笔马光祖除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吴革除宝文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主管行宫留守司公事知府事

七年辛未(大元建国号兴蒙古学 江南大饥)   黄万石沿江制置使知府事

九年癸酉(大元诏谕吕文焕 江南平地产白毛临安尤多)   四月黄万石赴召除侍郎赵溍为沿江制置使知府事

德佑元年乙亥(六月庚申朔日蚀既时天地晦瞑咫尺不辨人鸡骛归俨如暮夜自巳至午其明始复自淮以西北天色明朗其日夏贵攻复无为和州城堡) 二月建康民归附设建康宣抚司万户廉希愿索多兼宣抚使 王荣充同知建康府事 东路宣抚副使五月徐王荣随丞相入觐授骠骑卫上将军 两处招讨使宋右丞相陈宜中都督江淮军马建府临安以端明殿大学士汪立信为沿制置使江东安抚招讨等使时建康已归附立信死于高邮

天时 政事

建炎元年丁未(钦宗之弟构即位庙号高宗 正月辛卯朔大风霾是夜西北阴雪中有如火光戊子夜白气贯斗丁酉风霾日色薄而有晕大风吹石折木)   宰相李纲议以建康为东都命守臣葺城池治宫室积糗粮以备临幸卫尉少卿卫肤敏言建康实古帝都外连江淮内控湖海为东南要会中书舍人刘珏亦言金陵天险前据大江可以固守于是宰相而下皆主幸东南之议李纲请置漱公江帅府以备控扼于是江宁府带本路安抚使仍以马步军都总管系街江宁府禁卒周德叛执知府宇文粹中杀民吏会经制司属官鲍贻逊统勤王兵七千至城下德等乃受招安李纲行次江宁与漕臣李弥远谋诛首恶五十人其众千余令常平提举王枋部赴行在溧阳县卒起应周德知县杨邦乂捕灭之事闻迁本府通判 五月大赦改元诏江宁府修建景灵宫诸帝共作一殿诸后共作一殿 令知江宁府翁彦国修城缮治宫室给盐钞十万贯彦国具札子以为不足用有指拨两浙淮南盐钱四十万贯付之为五十万贯且令其因陋就简不事华壮上一日忽宣谕彦国修城搔扰盖彦国使籍民输修城砖数百万其人踰虔吉南安诸郡率千钱致两砖他费类此纲奏曰创修宫室一新城池集事之初其势不得无扰莫若明降指挥令其掇移神霄宫及常司廨宇一切拆旧修盖城壁亦因旧增葺使彼有所执守则费用省而搔扰之患自息乃命尚书省札下既而复批出责降 八月二十六日殿前都指挥使兼京城副留守郭仲荀护卫隆佑太后前去江宁诏东南安抚经制等使及发运监司州军官并听仲荀节制 每县添武尉一员

二年戊申   六月诏疏决建康系囚杂犯死罪已下减一等杖以下释之 户部尚书叶梦得请上南渡阻江为险以备不虞又请以重臣为宣总使一居金陵总江浙之师以备退保群盗张遇号一窝蜂破镇江屯金山寺及杨子桥诏吕颐浩率江淮制置使刘光世两浙制置使王渊等图之颐浩单骑入贼营遇等皆出迎惟刘彦不至乃主谋不降者颐浩断其足钉于杨子桥上余党怖而释甲 十二月二十六日诏江东路武臣提刑于江宁府置司

三年己酉(四月上发临安如建康 闰八月上发建康如浙西 九月丙子朔日蚀) 金人入侵上渡杨子江至镇江府顾中书侍郎朱胜非曰今径往杭州此中诸事暂留卿处置事定即来吕颐浩充江浙制置使刘光世为行在五军制置使屯镇江府控扼江口扬惟忠总制江南东路军马屯江宁府 三月一日命签书枢密院事吕颐浩领建康府事 是月苗传刘正彦为逆请太后垂帘听政上为太上睿圣仁孝皇帝居别宫太子魏国公摄政改元明受大赦天下乙酉颐浩交府事丁亥赦书至江宁人情恟恟时颐浩之子摭遣人赍蜡弹告变甲午颐浩自江宁起兵乙未次丹阳与刘光世会壬寅至平江府与张浚会乙巳勤王之师五万发平江府二凶檄杭州集保甲选器械扃城门塞河道守臣康允之悉不为行丁未文武百官赴睿圣宫迎请复辟 四月戊申朔上御朝复建炎年号除二凶淮南两路制置使勤王之师至北关二凶开涌金门遁去辛亥以颐浩为右仆射中书侍郎上发杭州幸江宁府驻跸神霄宫御笔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亲书御制中和诗赐张浚曰愿同越勾践焦恩先吾身卒章曰高风动君子属意种蠡臣 五月九日颐浩奏曰陛下驻跸江宁改为建康虽已付本府施行缘诸路未尽知行幸所临欲乞模勒亲笔庶使知陛下进幸中原以图恢复之意从之其亲笔令建康府收掌 六月以久雨不止召郎官以上赴都堂询缺政手诏以四事自责 立皇子敷为皇太子 秋太子得疾方瘳宫人误触金香鼎仆地有声太子应时惊搐不止上命斩宫人于庑下少顷太子薨年三岁殡于建康城中铁塔寺法堂西偏之小室七月韩世忠军还执苗传刘正彦苗翊磔于建康市枭其首韩世忠进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赏平苗刘之功赐忠勇二字表其旗帜妻封和国夫人给内中俸 乡贡进士李时雨上书言乞择宗室之贤者一人以系属四海建炎以来言储嗣者自时雨始 杜充弃京师之建康岳飞说之曰中原之地尺寸不可弃况宗庙社稷在京师陵寝在河南尤非他地比不听遂从之建康 上谕宰臣曰张守入对言不如留杜充建康不可过江颐浩曰臣与李纲周望韩世忠议本自如此上曰善遂决吴越之行于是命诸将分守沿江防淮之议前格颐浩张浚荐充除右仆射寻命兼江淮宣抚领行营之众数万节制诸将上遂发建康知浙西 诏诸路送纳纲运物色除见钱并粮斛赴建康府户部送纳外其余金银绢帛并赴行在送纳十月建康府都总管司言乞于东阳镇添置巡检一员拨军捍御从之 十一月金人大举兵举李成侵乌江县杜充在建康闭门不出岳飞扣寝阁谏曰大敌近在淮南睥睨长江卧薪之势莫甚此时公乃不省兵事若金陵失守公能复高枕于此乎充竟不出敌由马家渡渡江上遣飞等十七人将兵二万与之敌大将王(王燮)以众数万先遁诸将皆溃去独飞力战飞洒血厉众曰建康江左形势之地使金人蟠据何以为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辞色慷慨士皆感泣敌犯溧阳飞遣人夜半驰至县杀获五百余人擒女真汉儿并伪同知溧阳县事渤海大师李萨布等一十二人及千户琉格是月敌陷建康杜充既率麾下降乌珠总领李梲守臣陈邦光并降通判杨邦乂不从刺血书衣裾曰宁为赵氏鬼不作他邦臣见乌珠大骂敌怒剖腹取其心寻赐庙额曰褒忠谥忠襄赠秘阁事见本传中车驾幸建康复加赠赐曰颜真卿异代忠臣且录其后况为朕死节乎宣教郎赵垒之以前任上元县丞金人侵犯迎敌阵亡与子恩泽一资下罪已诏 是年置榷货务都茶场于建康

四年庚戌(三月壬子赤气亘天)   正月中丞赵鼎言诣遣使督王(山蒙)进军宣州周望分兵出广德仍责(山蒙)不策应杜充之罪俾立功自赎并趣刘光世邀击使敌知江左军众归路稍艰必有退军之渐如尚占临安建康则乘暑击之期于克复而后已时或传金人在建康为度夏计故鼎有是言 四月金人焚建康掠人民与财物欲自静安渡宣化而去乌珠屯六合辎重自瓜步口舳舻相衔至六合不绝岳飞败之于静安 五月乌珠复趋建康飞设伏于牛头山上待之夜令百人衣黑衣混敌中扰其营敌自相攻益逻卒于营外飞潜令壮士衔杖伺而擒之初十日乌珠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卒二千驰至南门新城为营遂战大破乌珠之众斩首三各余级获万户千户二十余人献俘行在所上询问所俘人得二圣音问感动久之 飞奏曰建康为国家形势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比张浚欲使臣守鄱阳备敌之人扰江东西者臣以为敌若渡江必先二浙江东西地僻亦恐重兵断其归路非所向也乞益兵守淮拱护腹心上嘉纳赐金带鞍马 韩世忠与乌珠相持于黄天荡乌珠见世忠整暇色沮求假道甚恭世忠曰是不难但迎还两宫复旧疆土归报明主足相全也乌珠既为世忠所扼欲自建康谋北归不得去或教于芦场地凿大渠二十余里上接江口出世忠之上又傍治城西南隅凿渠成出舟世忠大惊金人悉趋建康世忠尾击败之终不得济乃揭榜募人献策有教其以火箭破海舟者明日引舟出江其疾如飞天霁无风海舟不能动敌以火箭射海箬蓬世忠兵乱乌珠遂遁 沿江分三路置安抚大使一置司池州以建康饶宣徽太平广德隶之建康本帅府议者以镇江近而江州远乃移置大帅于池州

绍兴元年辛亥(二月己卯日中有黑子彗星见彗出胃)   正月大赦改元工部侍郎韩肖冑言国以兵为强兵以食为本宜理淮南以修农事则转输可省遂命屯田员外郎置局建康行屯田之法于两淮上在会稽大飨明堂诏敌破州县暴骨之未敛者官为募僧道收瘗梦得出羡谷二百斛钱三百万募近城五寺二十人于城西隅高原隙地为穴得全体四千六百八十有七断折残毁不可计者又七八万 梦得奏京东州艰食桑柘不熟二浙商贾转贩收息数倚朝廷方议收复必将与天下为一家京东虽见属伪境然皆吾民不可因其饥寒而遂困之有旨开禁梦得于大兵之后营理学校延集诸生得军赋余缗六百万以授学官使刊六经于学 诏江东西路依旧以升洪为帅府

二年壬子   知寿春府陈辨贰于刘豫兼用绍兴阜昌年号知濠州寇宏本群盗与伪宿州守胡斌通梦得使拊之辨宏皆听命因与之锦袍银绢既而豫将王彦充攻寿春梦得遣统兵官王冠等援之豫众遁去遂复光州梦得言淮西久苦兵革人心厌乱渐思复业如滁州百姓已屡乞除知州其余可见欲依淮东例除提点刑狱一员申举政事招诱流亡以安辑之复业之民或量借官本劝之耕种数月之间必有成效 吴表臣言大江之南上自荆鄂下至常润其要紧处不过七渡下流如建康之宣化镇江之瓜步当择官兵修器械其余非径捷处略为之防足矣诏以付沿江帅守 无为军守臣王彦恢言建康古都用武之地欲保建康必内以大江为控扼外以淮甸为藩篱必置兵食以赡国费大江以南千里浩渺若欲控扼非战舰不可大江以北万里坦途欲遏长驱非战车不可舒庐滁和良畴万顷欲措置兵食非营田不可又言江面自建康至姑孰一百八十里其险可守者六江宁镇碙砂夹采石大信芜湖繁昌 四月六日户部尚书章谊言迪功郎沈敦前监建康府在城税务一任比增四十六万余贯合该磨勘三十三年诏沈教特与改次等合入官仍颁行诸路 李光乞行宫比临安增刱后殿上曰但令如州治足矣必事事相称则土木之侈伤财害民何所不至赵鼎始至建康视事时孟庾韩世忠皆驻军府中多招安强寇鼎为二府素有刚正之风庾世忠加礼敬两军肃然民既安堵商旅通行焉 十一月十八日门下省言建康府江南北岸荒田甚广诏令孟庾韩世忠措置兵马为屯田计 刘光世置背嵬亲随军皆鸷勇绝伦一以当百又自出己意造克敌弓斗力雄劲射铁马一发应弦而倒

三年癸丑(秋七月大旱)   正月八日诏户部侍郎姚舜明前往建康府专一总应于都督府钱物粮斛仍于都督府选差有风力谙晓钱谷属官四员充粮料院审计司监官都督府管下官兵等帮勘请给并经由户部粮审院依条帮勘支给建康府榷货务都茶场亦仰舜明提领议令江东漕臣月桩钱十万缗以酒税上供经制等钞应副其后江浙湖南皆有之大为民害 刘光世言军马移驻建康防秋是时别无激赏钱物先奉诏支银一万两江东路空名度牒一百道诏令户部支绢三千疋专充激赏 沈晦罢以臣僚言江南帅府其任不轻晦知婺州日事多轻率故有是命 以刘光世为江东宣抚使池州置司

四年甲寅(十一月月犯昴)   汪藻言自东晋以来累朝皆治金陵当时中原为五胡所据以江南北侨立州郡纳其流亡之人比金人入侵多驱两河人民列之行阵彼以数百年祖宗涵养之恩一旦与我为敌岂其本心时妻子父兄为其以死胁之出于不得已而然耳今年建康镇江为韩世忠岳飞所招遁归者无虑万人其情可见臣以为莫若因此时用六朝侨寓法分浙西诸县以两河州郡名之如金坛权谓之南相州相人皆就居焉其它类此 正月十七日吕祉言乞自绍兴四年以后应抛荒田土如人户请佃开耕已就功力未及二年虽元主复业且令先佃人耕作候及三年方得交还余并依见行条法 六月二日建康府获金谍一名取问系涿州人上曰此吾民也释之 七月十九日吕祉言建康府旧存水军指挥废罢年深望量行支降见钱三五万造船措置三指挥以五千人为额从之 十月韩世忠在承州以援兵未至退保镇江时刘光世军马家渡张浚军采石遂诏光世以所部兵援世忠且令浚移军建康于是光世进屯太平州世忠复统兵过扬州拒敌 十一月上问宰执江上控扼之法如何胡松年曰臣到镇江建康备见两军将士奋励必能立勋十二月二十二日诏军驾进发令谏院船次后省泊从司谏赵霈请也先是降诏进发建康故有是命

五年乙卯(正月朔日蚀)   诏前宰执条上攻守策赵鼎言今銮舆未复旧都莫如权宜于建康驻跸控引二浙襟带江湖运漕财谷无不便利愿与二三大臣熟议之 是岁金主乌奇迈死阿固达孙亶立 蒙国在女真之北在唐为蒙古部亦号蒙骨始起兵攻金

六年丙辰(五月金星犯毕)   六月张浚言东南形势莫重于建康实为中兴根本且使人主居此则北望中原常怀愤惕不敢自暇自逸而临安僻居一隅内则易生安肆外则不足以号召远近系中原之心遂奏请圣驾秋冬临幸时浚在江上会诸大将议事命韩世忠屯承楚以图淮扬刘光世屯庐州以招北军张浚练兵建康为进屯旴眙之计杨沂中领精兵为浚后翼岳飞进屯襄阳以窥中原于是国威大振暨自江上归又力陈建康之行为不可缓朝论不同上独从其计 赵鼎奏得张浚书云建康日纳盬甚盛上曰沿路既安商贾放心往来鼎曰亦缘久不变法上曰法既可信自然悠久盖自立对带法二年不变故比之常岁增羡 十月刘猊以众数万欲犯建康杨沂中至藕塘与猊遇遣搉锋军统制吴锡以劲骑五千突其军贼兵乱沂中纵大军乘之猊军大败樊相柏以司农少卿提领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擢王中孚为屯田员外郎为之副官给牛种抚存流移岁中收谷三十万斛有奇 十二月二十八日诏建康府拨上等田十顷赐王禀家以禀向在太原竭忠尽节访闻其子三人流落故有是命

七年丁巳(二月癸巳朔日蚀 三月辛未上至建康)   正月一日诏曰朕惟两宫北狩之久痛切于中而道君皇帝春秋益高念无以见勤诚之意可令入内内侍省差官一员前去建康府元符万寿宫修建祈福道场三昼夜务令严洁庶称朕心 初二日中书门下省言将来车驾幸建康沿路合用钱粮并系随军转运职事经由州县不得以行幸为名因而搔扰又诏营缮行宫不得华侈仰叶宗谔具知禀闻奏 上次建康召胡安国赴行在安国上所纂春秋传上甚重之 初十日诏江南东路安抚司干办公事王漻献六朝进取事类与升擢差遣李纲奏云车驾以仲春去吴越而幸建康渐为北伐之计志虑规模可谓宏远愿益广圣志勿以去冬骤胜而自怠勿以目前粗定而自安则中兴不难致矣纲又奏沿江诸军近多火灾窃见军马屯聚去处多以茅竹席(艼去丁改废)之属盖搭房舍以省功力今军驾临幸建康千乘万骑理当建置营房屯驻将士庶几火不能作人得安堵 四月张浚奏雨既沾足又即晴霁于蚕麦无妨上曰朕宫中亦养蚕两箔许欲知民间蚕熟与否又曰朕闻祖宗时禁中有打麦殿今后圃有水朕亦令人引水灌畦种稻不惟务农重粟示王政所先亦欲知稼穑艰难耳 叶宗谔言车驾到府率本府应文武官朝献从之 杨邦乂建炎死事本府建庙上甫至首诏守臣增广修盖 岳飞入见升宣抚使因扈驾至建康以刘光世所统王德郦瑷等兵五万余隶飞 张浚引兵还建康入对告上曰刘光世罢军政闲居臣有登仙之叹上不乐 六月十九日三省言建康府乞放免建炎元年至绍兴元年未起左藏库钱帛从之 诏翰林院差官分视府城内外居民之病者其用药令户部药局应副如有死亡贫乏令本府给钱助葬 督府请修建康城期会迫促又以军储不足夏税正绢每疋折钱八缗澄言行宫甫毕不宜复兴大役民力已困折变何以堪之诏罢筑城而折帛减二千后以为例 张浚自当国引吕祉为援复用韩琎为淮南漕琎倅建康日刘光世待之不以礼又尝为其属刘觌所辱积此二忿故力建议罢光世军遂以祉代为宣抚制官后祉为郦琼所杀以军降伪齐光世之兵叛后但有韩张岳三军镇江军韩氏部曲建康军张氏部曲鄂州军岳氏部曲东南惟以润升鄂三军为根本

八年戊午(二月上自建康如临安遂都马彗出西方)   正月十一日上谕辅臣曰将来幸浙西建康诸宫屋宇及百官廨舍皆令有司照管他时复幸免更营造以伤民力赵鼎奏令建康府拘收且言金人若以大河之南归我当驻跸建康上曰群臣上殿多论建康可都蒲贽谓当择险要之地勾龙如渊谓当修德而不在险以二人校之如渊为胜矣 上将还临安张守谓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江流险润气象雄伟且据会要以经理中原每对必为上言之及将下诏东归与赵鼎议于都督不合遂罢召张俊至宫中谕之曰朕来日东去卿在此无与民争利勿兴土木之功俊悚息承命俊见地无砖面再三叹息上曰此事非难但艰难之际一切从俭庶几稍纾民力朕为人主虽以金玉为饰亦无不可若如此非特一时士大夫之论不以为然后世以朕为何如主也 二月四日宰执呈欲付吕颐浩建康留守而颐浩以疾辞赵鼎奏曰颐浩之政长于弹压建康之民愿其来上曰繁剧之地固以弹压为先若不动声气使百姓阴受赐小人却不知也 诏建康府已除行宫留守合行事件依西京留守司体例施行 三月二十日诏自建康复幸浙西经由州县应办人户见欠绍兴六年以前税赋并与除放 梦得奏措置存恤河南官吏军民脱身南来事件 梦得以公府羡钱二百万缗售经史诸书建紬书阁以藏之而着其籍于有司

九年己未   正月大赦 建康府学在州之东南隅自罹兵火岿然仅存梦得因旧址彻而新之为屋百二十五间辟门南向以面秦淮既又作小学于大门之东且援西京例奏增教官一员 四月二十六日诏建康府永丰圩田拨赐韩世忠 梦得重建晋尚书令卞壸祠赐额忠烈 改天宁万寿寺额曰报恩光孝为追崇徽宗道场

十年庚申   溧水县令李朝正有政绩上谓秦桧曰近时县令以政绩被荐往往别除差遣不若与之进秩因任庶久则民安其政乃召对迁一官赐五品服遣还 府城居民遗漏延烧府治自外门至府宅皆焚毁惟军资府及大军库无损 十二月八日都茶场言昨建康务场分差官吏前去真州给卖钞引今真州客到稀少而建康务场繁冗监官人少乞依旧并归建康从之

十一年辛酉(七月旱)   正月乌珠犯寿春府命宣抚刘锜统所部兵二万人渡江御之时淮西宣抚使张浚已至行在亟令向建康壬戌刘锜至柘皋适与敌会锜与诸军合击之浚大军继至敌大败遂复庐州 初梦得团结沿江民兵数万至是呼集分据江津遣其子模领数千人守马家渡敌果使吾叛将郦琼轻兵来犯觉有备乃去二月己未刘光世张浚刘锜诸将捷书继至军声大振梦得奏自用兵以来未有此举诏奖之三月癸丑浚渡江归建康时浚珍八万皆强壮精锐为诸军之冠号铁山军初上谓大臣曰中外议论纷然以敌逼江为忧殊不知今日之势与建炎不同今韩世忠屯淮东刘锜屯淮西岳飞屯上流张浚方自建康进兵前渡敌窥江则我兵乘其后今虽虚镇江一路以檄呼敌渡江亦不敢来其后卒如上所料 建康屯重兵岁费钱八百万缗米八十万斛榷货务所入不足以赡至是禁旅与诸道之师皆至梦得兼领四路漕计军用不乏故诸将得悉力以战由是朝廷稍安 诸将既罢兵乃置三总领以朝臣为之皆带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宇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所置于建康吴彦璋以太府少卿兼总领官

十三年癸亥(十二月癸未朔日蚀)   诏委运司下州县搜访遗书 十一月庚申合祭天地于南郊时已定都临安

十四年甲子   江浙福建水命赈之

十五年乙丑(四月彗出东方六月乙亥朔日蚀)   正月户部侍郎王鈇言被旨差置两浙经界窃见户部员外郎李朝正昨任溧水县日曾措置均税简易不扰至今并无词诉乞同共措置从之 四月大赦七月二十九日户部言建康府民户见欠官钱六万余贯欲下总领所蠲免从之 十月三日晁谦之言本府每岁合起上供米一十五万石自经火兵至绍兴五年认起一十一万石后缘转运副使黄敦书增起二万四千余石公私费力欲乞蠲免从之

十六年丙寅(十二月彗出西南)   亲耕籍田诏守令自今每岁之春出郊劝农 五月以御书石经本颁府学

十七年丁卯(十一月辛卯朔日蚀)   六月二十四日诏右从政郎建康司户张咨甫除名勒停永不收叙送循州编管仍籍没家财以前权湖州西安镇税坐臧法当死贷之是岁金与蒙古议和蒙古自称祖元皇帝

十八年戊辰   二月六日参知政事段拂落职宫观兴国军居住以臣僚言建炎间建康通判杨邦乂仗节死义而拂摄倅事恬不知耻何以躐居政府遂有是命 晁谦之与赵鼎交通书问又尝为王庶辟客得旨放罢

十九年己巳(甘露降溧阳县三月癸未朔日蚀)   四月三十日溧阳县言甘露降诏付史馆七月俞俟言江东路屯驻天军转运判官郑侨年才术精敏究心宣力乞令再任从之 十一月郊

二十年庚午   八月二日建康府选锋军使臣张横除名勒停送饶州编管以欧击百姓马拜辜内身死法当绞特贷之

二十一年辛未   十二月十六日诏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官武翼即吴昙除名以昙主管行宫犬内匙钥虚作客人中卖花木盗钱入已法当绞特贷之 置诸州惠民局除柴米税

二十四年甲戌(正月地震五月癸丑朔日蚀) 循友在任断配宰臣秦桧族人桧御之遂兴狱循友特贷死免籍没家财送藤州安置男浤追两官除名勒停弟循训追四官除名送雷州编管

二十五年乙亥(五月丁未朔日蚀) 秦熹言舅王会见知平江府乞与宋贶两易其任庶得相聚照顾家属从之 左仆射秦桧言衰病交侵乞许臣同男熹致仕二孙埙堪改差在外宫观桧进封建康郡王子少傅熹为少师并致仕埙堪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上久知桧跋扈秘而未发至是首勒熹致仕余党以次窜逐天下咸仰英断焉 十一月郊

二十七年丁丑   秦桧薨上首以焘帅乡部焘至金陵积岁负内库钱帛巨万悉奏免之池有义子与父争讼守昏系囚连年不决焘请移廷尉黜其守居二年政成化洽 诏川马分隶江上诸军镇江建康各七百五十匹

二十八年戊寅   曹石在南外宗教日以书抵秦桧论建储贰事不能用授建康府教授明年焘赴阙石又以书言之焘入对言储贰尤力适契上意遂行典礼 十一月郊

二十九年己卯   闰六月十六日诏建康镇江府起发水段劳费人力今截日止住津发 焘以法律进其居守也御僚吏甚严事无敢可否民有刃伤盗桑者投缳死吏当其主故杀狼已具察推萧之敏抗执不书初大怒已而荐之改秩朱熹松子也筑室武夷山以讲学上闻其名召之不至

三十年庚辰   诏宽租赋殿中侍御史杜莘老言金人背盟轻肆侵掠愿乘此诸将报捷之时驻跸建康可以审度事势指授方略为诸将声援一举而破敌必矣 四月十七日诏先降指撝户部岁发镇江建康各椿一百万石访闻已有借兑可令措置补还 六月赐城北黑龙神庙额曰孚泽赐句容县茅山天圣观龙神祠额曰广济 陈俊卿言职田折价而增直者计赃请禁之

三十一年辛巳   四月朝廷闻金人决欲败盟令王权戍建康李显忠戍池阳刘锜戍镇江壁垒相望建康都统王权弃庐州去引兵屯东采石选锋军统领姚兴者独以所部三千人战死干尉子桥命叶义问以元枢督视军马舍人虞允文参赞军事十一月义问至建康有旨以李显忠代王权命充文驰至池州趣显忠交权军事时知府事张焘至府绕十余日夜漏下一鼓焘方就寝允文扣门求见甚急曰此何等时而公欲安寝乎焘曰日来人情汹汹傥不镇之以静必不安允文曰适谍者言敌以明日渡江约晨炊玉麟堂公何以为策曰焘当以死守留钥遑恤其它允文将至采石路闱葛王已立海陵为内变所挠屯军鸡笼山用阉人梁汉臣议将自采石济临江筑坛刑白马祭天亮登高台张黄盖被金甲据胡床而坐诸将已为遁计允文召统制张振等语曰敌万一得济汝辈亦何之今不如死中求生朝廷已别选将统此军矣众问为谁允文曰李显忠皆曰得人矣今既有所主请为舍人一战允文即与振等谋整步骑阵于江岸而以海鳅及战船载兵驻中流击之布阵始毕风色大作金亮自执小红旗麾舟自杨林口尾尾相衔而出敌始谓采石无兵见振等舟大惊欲退不可金人所用舟底如箱遇风不能动尽死于江中不死者亮敲杀之怒其舟不能出江也允文具捷闻夜半复布阵待敌亮既不得济乃口占诏书以招王权允文答曰昨王权望风退舍使汝得以至此朝廷已将王权重寘典宪今统兵乃李世辅也汝岂不知其名若往瓜洲我固有以相待毋虚言见休但备一战以决雌雄可也亮得书大怒遂焚宫人所乘龙凤车斩造舟者二人于是始有瓜洲之议 枢密行府留建康先是有知数者诣行府上书云以太乙局考之外患不烦资斧冬至前当有萧墙之忧人皆未以为然十一月丙申天重阴有使臣胡赋者能为天文告行府属臣洪迈曰昨日四鼓浓云塞空而东北乃敌死之兆也未几报亮被杀 改张浚判建康府浚被命即行至池闻亮被杀然余众二万犹屯和州李显忠在沙上浚渡江往劳一军见浚以为从天而下驩呼增气敌谍报恐惧遁去显忠乘锐追之多所俘获上至建康浚迎见道左卫士见浚无不以手加额 叶义问言比大敌进逼江上与镇江建康太平诸郡纔隔一水先报敌人谋开第二港河欲径冲丹徒施工累日一夕大风沙涨截断不得渡以为水府阴佑乞峻加帝号仍令建康守臣择地建庙遂增封八字王建庙建康赐额曰佑德 诏建康府特许添辟通判一员从浚请也

三十二年壬午(二月癸卯上发建康如临安六月秀王偁之子脊受禅庙号孝宗正月戊辰朔日蚀是春淮水溢中有赤气如凝血七月戊申地震大风拔木) 正月壬申上在建康府先是殿中侍御史吴芾言大驾宜留建康以系中原之望有诏侍从台谏同议驻跸利害芾谓建康可以控带襄阳经理淮甸若临安则西北之势不能相接不从遂定回銮之议时以钦宗祔庙蹔还芾又言闻北使将至彼欲视吾虚实不如受礼建康俟其出境然后还临安未晚亦不报 诏建康选锋军统领姚兴特赠观察使本寨立庙赐额旌忠收复淮西日别建庙于战没处 上将还临安军务未有所付张浚判建康府众望属之及除杨存中为江淮荆襄宣抚使中外大失望给事中金安节权中书舍人刘珙言不可疏入上怒未几存中还行在以浚兼之浚出将入相三十年素为士卒所畏爱至是总军政皆乐为用 十五日上元知县李辟之言本县所管金陵钟山慈仁三乡实邻大江田畴化为水面二税虚挂版藉乞除放从之浚奏体访东北今岁蝗虫大作米价踊贵北主名为宽大实行苛刻百姓莫不思变乞多拨钱米付臣措置招徕北人人心既归敌势自屈又奏云朝议欲绝归正之人臣日夜思念至熟南渡以来良将精兵多归正人三十余年捍御力战国势以安今一旦绝之此令一下中原之人以吾有弃绝之意必尽失其心矣 十二月十二日权府事陈俊卿言岁额合起内藏库上供绢一十万五百一疋内一半本色一半折钱数内桩阁绢一万三千八百余疋无从催理诏免征

隆兴元年癸未(二月雨雹六月庚申朔日蚀七月太白昼见旱蝗)   先是上召俊卿及浚子拭赴行在所浚请临幸建康以动中原之心用师淮堧进舟山东以遥为吴璘之援上见俊卿等问浚动静饮食颜貌曰朕倚魏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动 三月十六日诏建康府榷货务都茶场监官分差粮料院并建康府教授等阙桩留充荐举并升擢及试中人 六月诏武节大夫建康府前军统领官王珙特与八资恩泽以浚言珙至宿州深入敌营鏖战而死仍立庙赐额曰忠节 二十五日户部言内外不住添屯军马合用粮斛除拨赴淮西总领所补凑桩积一百万石数外余并赴建康府太平池州安顿 十一月浚赴召上书圣主得贤臣颂赐之 申禁销金销翠

二年甲申(二月雨雹六月甲寅朔日蚀七月江东浙西水雨雹)  上闻有北师命建康都统制王彦渡江屯昭关而三衙大军屯江池戎帅相继皆出又命汤恩退都督江淮军马思退不行命杨存中同都督军马及事急复以王庶为督视又以为同都督张浚始议以四月进幸建康又言当诏王之望等还国退与其党密谋陷浚俄诏浚复如淮视师 夏诏石头城置栅以处北人之降者赐名忠毅拜降将萧琦为都统制命建康都统王彦以北军千人与之 十月十八日淮西总领杨侠奏为父存中除同都督江淮军马见在建康置司委有妨嫌乞回避诏特免

干道元年乙酉(三月雨雹大雪)  正月辛亥朔郊郊祀多用冬至冬至近晦改用正月 先是张孝祥奏秦淮之水流入府城分为两泒正河自镇淮新桥直注大江其一为清溪自天津桥出栅寨门亦入于江缘淮栅寨地近为有力者所得遂筑断清溪水口创为花圃以为游人翫赏之地每水源暴至则泛滥城内居民被害若访古而求使清溪直通大江则建康永无水患诏汪澈指定以闻后澈言欲于西园依异时河道通栅门入江从之 澈言建康城池颓塞计工约用钱二十万贯已于六月以来兴工补筑不出岁可以究竟其它如鹊台女头等续次措置从之 三月令沿边措置屯田寻命建康都统兼提举措置屯田守臣兼管屯田使 九月诏故太尉萧琦妻荣国夫人耶律氏远来孀孤合得请给令建康府按月支破 十一月十九日执政进呈建康府言芦场沙田税赋今年七月指挥令今秋拘搉而九月指挥于来秋起傕上曰只依九月指挥庶宽民力十二月十四日诏印造建康府二百二百例零会二十万贯令榷货务差官管押前去交纳从淮西总领请也

二年丙戌   正月建康都统刘源缴纳请军事故人付身二万本有奇枢密都承旨龙大渊言于朝进源官二等 三衙江上四川大军新额总四十一万八千建康五万钱粮衣赐计二百缗可养一兵是岁费钱已八千余万缗 五月二十八日淮西总领杨侠言乞将江东安抚司建康府并都统司酒库并拨付淮西总所其卖到价钱除本外合得息钱并拨还诸司从之 上元县令李允升在任日盗支官钱入已法当绞特贷命追毁出身以来文字决脊刺面配惠州牢城仍籍没家财守臣王佐不能举劾纵允升寻医而去追两官勒停建昌军居住 十二月十六日诏建康府笪桥酒库依旧拨萧鹧巴军管干收息钱充犒赏用

三年丁亥   八月二十三日上宣谕宰执曰史正志条具到舟师利害其间亦有可行者蒋芾奏曰陛下将来要差大臣出使不若先遣正志上曰便差知建康府仍差沿江制置使自建康至鄂渚舟师并令总之 十一月十八日令镇江建康都统司各招强壮谙会水军五百人

四年戊子   三月十日史正志言乞将所桩见钱十万贯增造一车十二桨四百料战船从之 正志以蔡宽夫宅基贡院重建新亭东治亭二水亭移放生池于清溪建清溪阁

五年己丑(八月朔日蚀)   二月四日诏令殿前马步军司各差统制一员前去建康府同江东帅漕于本府近便宽闲去处踏逐牧放马五千匹并牧马官兵寨屋地段措置修盖所有永丰圩收到稻谷令淮西总领所桩管 复监司避本贯法令分上下半年巡按所部 正志重修镇淮桥饮虹桥上为大屋数十楹极其壮丽 十一月御札奖谕正志职务振举遣中使赐金带 溧水人伊小乙割肝疗母疾县令陈嘉善旌其里曰表孝

六年庚寅   闰五月诏江东转运司将建康府实被水县分人户今年身丁钱并与放免不得巧作名色仍旧科取 十一月九日诏建康府添置行宫酒库一所息钱听候御前支用十一月郊

七年辛卯 虞允文为相移马司屯于建康诏建康府都统李舜举将庐州军酒库移于建康 十二月十二日洪遵言芜湖知县吕昭问以和籴为名禁止米斛不得下河诏昭问降一官放罢

八年壬辰   七月二十四日诏建康府绢二千五百疋并与放免令户部以沙田芦场钱拨还

二年乙未(七月彗出西方)   刘珙至府会岁大旱首奏倚阁三等户夏税分遣官吏行田蠲租又奏禁上流税采遏籴违者劾治得商米三万斛贷桩管及总司钱遣官籴米又得四万九千斛又奏禁州县毋得督旧逋借常平米以付坊户阖境数十万人无一人捐瘠流徙上嘉其绩赐书褒谕官民为立生祠

三年丙申(三月丙午朔日蚀四月雨雹)   珙重修府学立明道先生祠晦庵先生记之

四年丁酉(正月雨雹九月丁酉朔日蚀)   执政拟进除目云刘珙居守建康已及二年可除观文殿学士上曰以及二年而除职非用人之体乃改云居守建康绩效显著可特除观文殿学士令再任

五年戊戌(雨土者三雨雹者再八月旱)   弛沿江渔禁

八年辛丑   成大开府金陵适岁旱招徕商贾捐阁夏税请于上得军储二十万石振饥民苗额十七万斛是年蠲三之二而五邑受粟总四万五千四百余户无流徙者

九年壬寅   盗发柴沟去城二十里劫江贼徐五称静江大将军成大皆捕诛之在镇二年以余财代输下户秋苗及丁钱一半

十年癸卯十一月朔日蚀   诏经理屯田良臣奏上元县荒圩并寨地五百余顷不碍民间泄水可以修筑开耕

十一年甲辰(正月雨土干再府境大水)   诏赈恤建康之被水者始立养济院

十二年乙巳(二月雨雹五月地震)   御札戒饬建康都统阎仲十一月郊

十三年丙午(闰七月雨雹八月乙亥日月五星聚轸)   诏以没官田产入常平 三月移采石水军二千五百人屯靖安镇

十四年丁未(高宗崩六月旱)   十月大赦

十五年戊申(六月雨雹八月甲午朔日蚀)   陈亮上万言书略曰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无余陛下有削平宇内之志又二十余年而天下之士始知所向高宗皇帝春秋既尊陛下不欲大举以惊动慈颜今已祔庙天下之英雄豪杰仰首而观陛下之举动天下不可以坐取也兵不可以常胜也驱驰运动又非年高德尊者之所宜也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此肃宗命广平王故事陛下倘以为可行则当先理建业而后临之虽今岁未为北伐之举而天下震动即位之志庶少伸矣

绍兴元年庚戌   厢禁军营旧皆茅庐森至易为瓦屋数千间号曰新营有诏奖谕

二年辛亥   十一月壬申郊风雨大至上震惧感疾

三年壬子   端礼以贡院湫隘修而广之

庆元元年乙卯(正月丙辰白虹贯日三月丙戌朔日蚀庚寅太白经天七月太白经天十一月雨土) 建府学御书闾议道堂稍重释奠礼仪储典籍增既廪修北门亲兵寨千二百八十七楹 置广惠仓 修胎养令

三年丁巳(四月雨土旱雨雹十一月雷十二月雨土)   十一月郊

五年己未(正月庚午雪癸酉白气亘天八月癸亥白气酉天)   溧阳人史思贤刲心疗母疾

六年庚申(正月己丑雨土乙酉雪六月丙午太白经天九月雨土十月太白昼见 大夫兵破上都围和龙) 郡人朱舜庸编金陵事迹二十余年乃献之府遂修为建康续志二百二十板

二年壬戌(正月己巳雷四月雨雹五月甲辰朔日蚀七月不雨十二月日中有黑子) 句容增科和买久为民害邑令赵时侃白于府琚请府帑岁郥万三千缗为之代输凡免人户和买绢二千九十九匹绵一万一千六十两

四年甲子(正月乙亥大风癸未日有黑子辛卯雷壬辰雨雹二月有赤气亘天)   十一月甲戌诏南郊加礼感生帝太子庶星宋星赦天下

开禧元年乙丑(正月雨霾二月雪三月太白昼见四月辛丑日中有黑子乙卯大风九月大风)   重修镇淮饮虹二桥

二年丁卯(二月雪) 适陈措置屯田请置沿江堡坞并团结淮西山水寨四十七处各为图册以献于朝以建康镇江三务场径隶提领所

二年己巳(二月大风荧惑入太微垣三月雨雹四月蝗)   夏大旱蝗为灾 八月册皇太子 九月合祭天地于明堂赦天下

三年庚午(正月雨土雷六月丁巳朔日蚀八月大风拔木)   度陛辞日赐金带时建康旱蝗民饥盗作度至尽发帑廪所活百余万口蠲夏税二十余万城夜劫城东南立就擒而横小郁山贼皆奔散悉奏赦之境内奠枕画像立祠

四年辛未(二月大风七月太白昼见九月雷十一月己酉朔日蚀 大朝建号)   度于城南北增养济二院屋百间院各度一僧掌之所养贫民以五百人为额春夏则稍汰去每岁用米一千五百斛钱二千缗

五年壬申(九月太白昼见十月雷 大元兵围燕京) 建冶城楼忠孝堂于卞壸墓侧作晋元帝庙并祀其臣王导而下三十六人 十一月祀圜丘大赦天下

六年癸酉(二月太白昼见) 大元围燕京自冬至春破河北九十余郡

八年乙亥(二月雨土雨浙江东旱蝗

大元破燕京) 矩从上元主簿危和之请于簿廨东建明道先生祠立精舍运使真德秀助金三十万粟二千斛矩去李大东续成之 是年江东旱蝗运使真德秀合本道义仓及转般米数十万斛赈赡开东门外新河因役以饱饥民立范忠宣公纯仁祠于曹司 六月初七日本路安抚转运奏江宁县城南民户因淳熙五年增科家业营运钱起认和买绵绢钱三千七百余贯民力重困乞除豁从之 七月创置唐湾水军二千五百人九月赦

九年丙子(二月甲申朔日蚀五月太白昼见西山地震黎州山崩)   真德秀始创漕司贡院于清溪之西

十年丁丑(正月丙子大风拔树二月地震雪六月太白昼见经天)   珏开浚行宫后古珍珠河以泄霖涨见水底有大(上沙下木)板乃止

十一年戊寅(二月白虹贯日五月蚩尤旗见其长竟天十一月大风)   金人入侵号百万围滁州急珏机杜杲及王好生督兵援之杲缱城入启錀以纳城外被逐之民数十万杲登陴中二矢力疾指授守御得宜城屹不动敌卒斩其建议者五人焚攻具而去 九月祀明堂赦天下

十三年庚辰(三月雨土九月太白昼见十一月大风)     溧阳县令陆子遹苹积年差役和买之弊民皆德之

十四年辛巳(三月长星见五月甲申朔日蚀大水) 淮西总领商硕立郑介公侠祠于清凉寺即侠读书处也 十一月并唐湾靖安两水军为一军置统制统领各一员 九月祀明堂赦

十五年壬午(五月太白昼见九月雷大雨雹彗见太白又昼见 大元兵自回鹘灭西夏)   嵘请于朝建平止仓于广济仓之左秋冬籴米贮之春夏粜之取价平则止之义

十七年甲申(六月宁宗崩皇侄贵诚即位后更名昀庙号理宗太祖十四世孙六月太白昼见经天)   赐嵘金带 十一月三十日密札行下建康府系沿江重镇合行增屯兵马以壮声势令制司招刺步军三千人马军三百人骑以防江军为额并听沿江制司节制

二年丙戌   寿迈职事修举进职再任

三年丁亥   创制置司佥厅

绍定元年戊子(正月太白经天雨雹)   时李金叛善湘募效用军一千四百五十五人以益其备

二年己丑   善湘增收后湖田租遂为额

四年辛卯(大元太宗皇帝即位)   二月赐诏奖谕

五年壬辰(二月太白经天 大元遣使过宋议夹攻金)   十月赐昭奖谕

六年癸巳 正月赐宸翰奖谕并赐金器香茶疋段二月赐牙简金带鱼袋绣鞍马未几奉御笔带职入奏寻予祠 遣襄阳帅孟珙太尉江海等会大兵围蔡州

端平元年甲午(大元灭金) 建康府奏请以行阙之重比临安府恩例特增解额两名 洪咨夔奏金亡而有兴者

三年丙申(大元分封诸王)   十二月十五日韡出师江北战而死者甚众遂于覆舟山龙光寺侧立义冢二所收而葬之度僧二人掌其事给田百五十八亩为时享佛果之费 两淮士民因北兵连年侵扰避地诸沙是年制司差官抚恤招募涅刺充民兵制效军分十部置制领将佐

嘉熙元年丁酉(大元亲征回回国归附) 府学置房廊始立贡士库四月韡请于朝取发福建两浙江西湖南诸郡土牢拘锁人拣选强壮面刺双旗立名破敌军临安大火烧居民五十三万家 韡斩殿司崔福

四年庚子(正月京师地震旱蝗白气亘天)   星变下诏罪已 诏赋税米毋得多科取于民

淳佑元年辛丑   之杰兼淮西制置置司采石解安丰围赐诏奖谕赐金器币进职端明殿 修府学

二年壬寅   杨林堡去和州二十里前后将卒往往宿留此地未即赴敌杲至相其形势知不必守罢其戍两淮流民多遇沙上杲调舟师环护民得奠枕九月敌围仪真于北山治攻具陈公塘放濠水真扬声援不通杲练兵治炮鼓行西上命子庶及总管聂斌提锐卒八千入城中父老大喜敌望见名旗曰此安丰庐州杜制置邪比晓悉遁去杲遣将追之敌大败杲进职子庶差知真州杲谓庶曰邻阃见真不可守推以升汝枌榆之邦当往万一有警吾亲提兵援汝

三年癸卯 四月初六日以杲应援真州敌骑退遁遣行宫匙钥司内侍邓侨年传旨赐杲御僊花金带及牙简香茶撷罗等天禧寺后南轩乃张宣公读书之地总所久为榷酤之场杲止之乃刱祠宇拨田充祀事 增府学养士田置贡士庄并及淮士 阁旧租蠲新租二万八千余石先时受纳官斛米疋绢各取三十楮为縻费杲榜谕不得收过二楮民乐输焉

五年乙巳 槐职事修举特转一官 八月密札下本府招军以策胜为名分为六军每军五千人其右军中军屯驻建康府令守臣节制

六年丙午(大元定宗皇帝即位)   以夫修府学更命教堂名曰明德

七年丁未   敌以重兵犯淮泗葵视师江上广亲兵救场建堂扁曰指授 即马鞍山下古铁冶沟旁置炉(革?)铸兵械给旗榜招募两淮失业强壮二千五百三十一人充精锐军

八年戊申   二月葵奏捷御笔奖谕赐以金器币帛香茶特转三官□月以明堂礼成特赐金器币帛香茶加食邑累奏乞将督□□□许 田事所史宅之□□□理沙田以米疋租计六十万□千三百五十八亩

九年己酉 葵委官团结两淮税户避乱寓江南者充半年军令于金山庄团窝屯驻 正月葵将元降银绢官告度牒差官解还朝廷除右丞相固辞不拜 初陈韡建阃湖南招(汀去丁改公)江诸沙一带强壮淮民自随至是拨隶沿江制司立为亲兵左右部增至千人

十年庚戌(大元灭辽东) 五月御笔吴渊资政殿学士仍与执政恩例 府学增先贤祠拨后湖田七千五百余亩创义庄立规式支助贫士之吉凶不赡者 明道书院阁毁于火因更创之广斋序增廪稍程讲课士趋者众赐明道书院四大字为额

十一年辛亥(大元宪宗皇帝即位) 五月御笔吴渊在任以来兴利除害具有条理所列二十五事究心于士民兵者甚至忠勤体国良用叹嘉可特转两官 建锦绣堂于府治之左上为忠勤楼建镇青堂于郡圃上为钟山楼宸翰赐渊锦绣堂忠勤楼六大字

十二年壬子 总领陈绮建翠微亭于石头城山顶

三年乙卯三月(雨土)   光祖以到任例册并备堂公用器皿见钱等二十万支犒军民减沙租课额三分之一倚阁元年夏税折帛钱备秋苗米草以宽民力

四年丙辰(大元抄数辽东户计)   创招御前游击军三千余人游击水军二千人 创游击军寨屋三千余间于武定桥东 始立则例支给钱绢酒米以助诸军之婚嫁者女年十四以上及寡妇之无依者皆为择姻议嫁增给诸军芦米着为例 措置军器库修军器添造战船 岁桩安庆府修城钱三十万贯 立赏格招募水艺精强之人 以建康一址一隘分为上中下三节旬一会教委官循视支犒罢诸酒坊吉凶青册额钱一十三万五千贯 除秋苗斛面令人户自概 倚阁二年夏税折帛钱绢丝绵

五年丁巳(十月虹见) 重建府治堂宇中为堂七间揭宸翰忠实不欺之堂六大字 蠲减溧阳溧水两县酒息额钱并免积欠 重建饮虹镇淮二桥 甃御街自天津桥达于南门 给借百姓钱本营运两月后还其本不取息 蠲除上元江宁二县欺隐税额 发廪捐金赈济小民 禁止城内私开柜头监留罪人者勒令日下改业 措置居养院以处无告之民 创安乐庐以拯道途疾患之无所归者 免王家沙诸务税 重建新亭 书坊巷扁揭三十三所 冬大雪捐已钱三十万赈军民 倚阁二税

六年戊午 与筹奏以建康以下江面分为三节自老鹳觜至芳轮隘为上流隶镇江自赵家沙至湾河隘为中流隶澉浦自阙庄至黄鱼垛为下流隶许浦每隘逻卒百人船十只又选三将各统十兵往来循视联络声势从之 镇淮桥毁于火重建之 移平江府新招军三千人驻建康府

开庆元年己未(二月雨土大元宪宗皇帝即位)   自光祖之易镇也江东皆思之再至民大悦仍用前例以例册钱贴支二十万贯普犒初铸沿江制置大使印置礼尚书于府治右凡邻阎诸司之馈皆入焉掌以属吏取礼尚往来之义 创游击新军寨屋三千余间于西门内合前后招万二千四百余人置都统制 募土豪壮士材力出众之人为义士军良家子 置安乐房医疗新军之疾患者 九月乙巳犬元兵自黄州界渡浒黄洲建康闱报即调陈万郭俊舟师三千人赴援光祖拜疏自请巡视江面至泛州被旨进司江州又调刘权朱遇龙舟师三千七百人赴鄂十一月辛丑有旨以中流江面单虚令回池州丁酉得旨依旧沿江大使兼江西安抚大使知江州己亥进发至江州界有旨依旧任遂回司闰月乙亥至建康十二月大兵入兴寿江面震动光祖复进司池州 创造火攻器具增造军器军衣及战盘七百余艘继日津发应副上流

二年庚申   正月兴工浚□□十五丈有奇筑羊□□□数□创栅寨门瓮□□□□阿隘 光祖就池州行□□□战具调张胜等舟师三千五百人与夏贵会于上流又调四千五百人应援江西未几贾似道乘类草坪之胜绕出江上值大兵北归陈万苏才张胜等并超除都统制余皆不次升差 三月光祖还建康有诏奖谕进大资政赐金器币帛 筑宜城为新安庆府 奏以巢县创镇巢军辟置军使 建都作院于清溪之南 清溪建先贤祠自吴太伯而下列位四十有一各有赞 浚清溪增堂馆亭榭三十余所 筑堤飞桥 重建赏亭及白鹭亭其前临水作亭扁曰折柳为宾饯之所后为馆扁曰横江以待四方之宾客 罢回易库为通江馆 创东南佳丽楼 重建公使酒库 增创安乐南庐于安乐坊 枢密院指挥将镇江府江阴军平江府嘉兴府一带江面并诸戎司防江水步军并令沿江制司节制调遣遂创置摆铺措置下流江防至于海 蠲前政所出营运官钱逋负一百余万 减诸坊酒额 葺义阡四所 蠲无为军等处鱼利钱 重建东冶亭知稼亭望岑亭于半山寺侧 是岁贾似道入相行打算法令建康制置使马光祖打算江西阃赵葵钱粮诸帅皆受监钱之苦累及妻子由是大失将士之心御札奖谕筑宜城特转两官固辞不允 上元县惟政乡献瑞麦建瑞麦亭干东冶亭之旁 朝旨括吴渊吴潜圩田之在府境者以租入隶总领所 上元县始建学 安抚司干官周应合修纂建康志五十卷目录一卷首尾一千六百一十八版三月开局七月成书八月进于朝有诏奖谕 十一月十三日姚希得开阃以到任例册钱银支犒军民 赈济贫民 倚阁句容溧水溧阳三县苗税 造多桨战船并修旧战船 至节济丙丁户贫民 雪寒济贫民 三年辛酉   八月姚希得除宝章阁学士职任仍旧十一月时暂兼权淮西总领 两浙行限田法收买官田三月修诸城门 六月修行宫 增创转般仓 蠲减营运官钱逋负 倚阁句容上元溧水三县苗税 造鲜内军器库铁甲创买战马 蠲和州水退米一万五千余石 创建蜀三神祠于清溪之侧 蠲放九郡诸县年皮觔角 冬寒拨米平价赈粜 至节济贫民 岁节济贫民 溧水县经界民田

四年壬戌   修社坛 修府学 修明道书院立纯公后 江宁县始建学造水哨马船 修东南两岳庙修姚显王王将军谢将军庙 修江宁馆 建洞神宫于三神祠之左 创造万人军屯戍沿江新军六千二百八十人□□□二十九所给钱□□□□□凡五百家□□□□□□□□江宁溧水三县苗税 至节济贫民 蠲减营运息钱 上元江宁两县经界民田 泸州太守刘整叛降北献策围襄阳

五年甲子(十月理宗崩福王之子(里去里改基)即位庙号度宗二月雨土七月甲戌彗出柳芒角烛天长十数丈自四更从东方见日高方敛如是者月余 大元都燕京改至元元年)   春雪创给贫民钱 重建吴晋二帝庙 修卞将军庙修养济院 济丙丁户贫民 修造战船 光祖再任民情大悦 分招宁江军创先锋马寨 创船寨屋 修创衣甲军器 造和州无为军屯田仓 省罢添差总管路钤正副将共二十员谢枋得校文宣城及建康漕闱发策十问言权奸误国赵氏必亡忤贾似道贬兴国军 造金银见钱关子以一准十八界会子之三用印宛然一贾字物价顿踊

咸淳元年乙丑 创建四郭门接官亭各有官吏舍及祠宇名东曰迎晖西曰致爽南曰来熏北曰拱极 创静庵于清溪上为屋三十间后累石为崇山亭其巅曰最高山后建堂三所其前曰闲暇其中曰观心其后曰近民 放减王沙局税七万缗 代纳五县人户夏税 创及幼局收养遗弃孩孺 重建长干桥 秋八月北兵哨安庆无为光祖以十五日戒严九月十六日班师御翰奖谕 刱平籴仓 又创助籴库取其息助籴 再创船寨于龙湾 增明道书院养士钱月五百千 修行宫养种园为堂四为亭二为台一 是岁光祖三丐祠不允

二年丙寅   正月光祖又丐祠不允 招填阙额军兵 改筑炮药库于清溪 初黄榜指挥输纳折帛钱关中半民颇以见钱为艰元年已后民欲全纳关会本府代解见钱二年亦如之共官省见钱二十万六千贯修四义阡分命上元江宁簿尉董之西益地三十余亩东又为庵三间各筑墙以防蹂躏 修府学 修广济仓更名广储 创制司仓于广储仓之左 夏五月大雨水遣官济饥民 秋八月丙戌北兵犯蕲黄迫舒境巡视江防 十月光祖四乞休致奉旨不允不得更有陈请

三年丁卯   重建贡院于清溪之南 修南轩祠拨田四十亩有奇合从前杜杲所拨百亩并为修葺费 创小学岁拨米一百石为庖廪助 创誓清馆于龙湾 差官往江西造船六月光祖除参政辞不允七月有旨减河税务岁额商税钱共八十二万九千六百七贯钱会中半着为例 创仪宾馆因前志旧名

四年戊辰(闰正月大风雷雨十月朔日蚀)   正月创助籴西库前有东库故以西别之 二月光祖辞免转官再任诏不允 创南轩书院于古长干 三月军民病疫 放免夏税市利钱 九月代输下户秋苗 十月依文思院斛旧式铸铜斛受纳秋苗 北兵围襄阳汪立信以书抵贾似道陈三策不听归金陵

五年己巳(大元颁行蒙古字 常州鸡羽生距)   正月礼高年 创三至堂创野航于玉麟堂后 重建药局 重建岳庙 三月北兵犯东淮民流境上分遣官属赈之

六年庚午(大元立尚书六部 江南大旱)

七年辛未(大元建国号兴蒙古学 江南大饥)   上试进士赐张镇孙以下及第出身有差宋朝廷试始于开宝癸酉终于咸淳辛未廷试之日天必开霁是岁大雨如注天不言以象示之而已

八年壬申   五月张顺张贵自汉江上流赴援襄樊力战至襄阳城下顺死之贵复出求援转战至柜门关败死其兵据岘山筑城临襄阳擒唐都统于万山舟中

九年癸酉(大元诏谕吕文焕 江南平地产白毛临安尤多)   大元兵断汉水浮桥樊城绝援而陷牛皋范大顺张漠英率所部兵巷战死之行省遣唐都统以祸福谕吕文焕遂以城降 淮西阃夏贵以襄阳宋之首正阳宋之尾唇亡齿寒早乞备御李庭芝迎合贾似道意以正阳特一小堡何劳夏贵亲临具申朝廷照会贵怒曰都是桶子巾坏了天下由是解体

十年甲戌(正月己卯朔永新有气如虹蜺自东门江中起横贯一邑须臾变作锦纹状遮盖四门临安大水天目山崩

三月度宗崩太子显即位年四岁 大元遣丞相巴延会兵伐宋)   大元同知枢密院事巴延拜中书左丞相总襄阳兵来伐面奉旨谕以曹彬不嗜杀人故一举而定江南汝其今体朕心古法彬事毋使吾赤子横罹锋刃丞相受命驰至襄阳诸军纂严禡师启行 九月大兵自襄樊沿汉江而下用宋降人为向导吕文焕等舟师出襄阳刘整等骑兵出淮泗行枢密院兵出正阳万户武显等前锋袭郢州杀都统赵文义破沙洋新城守将边居谊率所部力战死之复州安抚翟贵以城降至漠口阻守兵取沙芜口出江夏贵率汉鄂州师夜袭北营不克战于阳罗堡宋师败绩守将王都统战死鄂州都统程鹏飞血战以无援败权守张晏然降 贾似道议出师分兵九路会合遣侍郎赵溍屯兵金陵十二月溍与咨议官总军巡江二十四日遇夏贵单舟走淮西曰二公何不回建康老夫今回庐州去也北兵势不可当建康乃降将家乡当防之军人闻夏言已有逃归建康为乱者溍回府悉置典刑

德佑元年乙亥(六月庚申朔日蚀既时天地晦瞑咫尺不辨人鸡骛归俨如暮夜自巳至午其明始复自淮以西北天色明朗其日夏贵攻复无为和州城堡) 大元兵自去冬顺流而下沿江诸将多吕氏部曲姻娅相继降附黄州陈奕蕲州管景谟南康军叶阊江州钱真孙安庆范文虎皆以城降安庆通判夏椅服药死江上大扰 正月二日制直赵溍离府于龙湾置司二十二日贾似道督诸军过建康二月二日诏令孙虎臣充宁远军节度使赵溍以沿江制置充督府参谋军事二十日似道师至芜湖屯丁家洲遣承宣使宋京阮思聪督府计议官朿元?吉相继诣大军乞和不从二十二日鸣锣退师众大溃于珠金砂似道奔扬州饶州守臣唐震死于州治池州守将张林先已约降军至出迎权守赵昴发具冠裳大书十六字诗曰君不可负臣不可降夫妻俱死节义成双与其妻雍氏俱缢死扬州都统姜才大战扬子桥败绩二十四日行省入太平州守臣孟之缙迎降就除宣抚使沿江制置使赵溍弃建康府城取行宫公帑金帛与咨议官李应龙制置司机宜丘应甲遁归京口淮西总领费伯恭通判袁某等相继皆遁马步军都统徐王荣翁都统掌印权制置司事遣人于太平纳款大兵自二月十二日已于南城外雨华台下寨二十七日丞相巴延平章阿珠右丞张惠参政吕文焕麦八丁郎中孟祺等官入城于建康府署玉麟堂开省大飨将士遣哨骑四出招降州县命土万户廉希愿招讨使索多兼建康宣抚使徐王荣同知建康府事充宣抚副使发下安民榜文招谕句容溧水溧阳县民以次降附知句容县葛秉诚败自系于狱被杀邑人{阙}  率众迎降授本处总管知和州聂某

至大金陵新志卷三下

元 张铉 撰

 金陵表七

 元

天时 地域

十四年丁丑 立行御史台于扬州命姜卫为御史大夫统治江浙江西湖广河南四省十三道提刑按察司 改溧阳县为溧州设江东建康道提刑按察司江东道宣慰司皆治建康罢宣抚司改立建康路总管府管录事司江宁上元句容溧水四县

十五年戊寅 改溧州为溧阳府

十六年己卯 改溧阳府为溧阳路管溧阳县并在城录事司

二十一年甲申 九月行御史台移治杭州

二十二年乙酉 三月行御史台移治江州夏再移杭州江淮等处行枢密院开府建府

二十三年丙戌 八月行御史台移治建康路江东按察司移治宣州

二十六年己丑 七月行御史台再移治扬州

二十七年庚寅 行御史台升正二品

二十八年辛卯 罢溧阳路依旧为县

二十九年壬辰 三月行御史台自扬州再移建康拨淮东淮西山南三道廉访司直隶御史台南台统治江浙江西湖广三省十道肃政廉访司行枢密院移治镇江

三十一年甲午(四月十四日成宗皇帝登极) 行枢密院例革

元贞元年乙未 升溧阳溧水二县为中州

大德元年丁酉 五月行台加称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三年己亥(溧阳大旱) 二月十一日例革江东宣慰司建康路直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十一年丁未(五月二十一日武宗皇帝登极旱民饥疫死) 行台御史升从一品

二年己巳 十月二十日改建康路为集庆路

天时 官守

十四年丁丑 行省参知政事阿勒哈亳州万户张弘范兼江东宣慰使苏湖招讨使徐王荣就带已降虎符受建康路总管兼府尹

十五年戊寅 江南宣慰司官安塔哈右丞王参政密里呼逊夏左丞张参政范左丞陈左丞宣慰使张弘范拜蒙古汉军都元帅宣慰使达噜噶齐廉希愿升行中书省左丞

十八年辛巳   三月二日中顺大夫李某任本路总管代徐王荣

二十二年乙酉 丞相安塔哈同知枢密院事 吕师圣江东宣慰使

二十三年丙戌 博尔欢行御史大夫 李仲信任本路总管

二十四年丁亥 四月初四日资善大夫阿拉克特穆尔行御史大夫

二十五年戊子 三月二十五日中举大夫默德齐行御史大夫平章史弼任枢密副使 嘉议大夫阿尔斯兰布哈任本路总管

二十六年己丑 帕克巴布哈朱清特穆尔王刚中任本道宣慰使黄头陈思济同知宣慰使事

二十七年庚寅 哈玛尔任本道宣慰使

二十八年辛卯 伊实特穆尔任本路达噜噶齐布琳济达同知枢密院事张珪枢密院副使

二十九年壬辰 中奉大夫伯嘉努任本路总管

三十年癸巳 宋廷秀任本路总管寻罢索勒济尔威道宣慰使

元贞元年乙未 四月十七日资德大学囊嘉特行御史大夫 闰四月六日荣禄大夫阿喇卜丹左行御史大夫 蒙古图沁任本路达噜噶齐

二年丙申 秋中议大夫诏兴路总管廉希哲任本路总管即前宣慰使左丞希愿之弟

大德元年丁酉 朝请大夫约苏穆尔任本路达噜噶齐

二年戊戌   二月二十一日荣禄大夫萨里右行御史大夫

四月庚子(旱冬十二月大雪踰尺冰寒兼旬野兽饿死)   通吉礼任本路总管

七年癸卯(八月六日太原平阳地震溧阳水旱相仍)   蜀人陈元凯任本路总管

八年甲辰   五月十五日资善大夫阿里玛行台御史大夫

九年乙巳   侯珪任本路总管以事断黜

十年丙午   怀远大将军岳天桢任本路总管

至大元年戊申(饥疫)   五月二十八日荣禄大夫和尼齐行御史大夫 昭武大将军雅伊密实任本路达噜噶齐 总管岳天祯卒于任

皇庆元年壬子   正议大夫抄都任本路达噜噶齐正议大夫王瑛任本路总管

二年癸丑   九月十九日开府仪同三司达实哈雅行即史大夫

二年乙卯   四月二十八日荣禄大夫阿喇卜丹行御史大夫姜卫之子

五年戊午   十一月二十八日荣禄大夫巴延行御史大夫

七年庚申(正月朔日蚀三月十一日英宗皇帝登极)   二月二十八日荣禄大夫托欢达尔罕行御史大夫

至治元年辛酉   六月二十六日蒙禄大夫托克托行御史大夫

二年壬戌   任居敬任本路总管

三年癸亥(九月四日登极赦)   二月十五日荣禄大夫巴延行御史大夫

泰定元年甲子   十一月二十二日荣禄大夫桑结实哩行御史大夫

二年乙丑   四月三日光禄大夫多尔济行御史大夫 禅巴沁任本路达噜噶齐太中大夫必实古实保任本路总管

三年丙寅(溧阳大水)   中顺大夫诺海任本路总管

四年丁卯(溧阳蝗)   章律任本路达噜噶齐  

天历元年戊辰(泰定五年三月改致和九月十三日登极赦改天历元年))   十月六日光禄大夫阿尔斯兰哈雅行御史大夫

二年己巳 中顺大夫默色任本路达噜噶齐奉议大夫索珠任本路总管

至顺元年庚午(民饥疫死)   四月二十二日光禄大夫阿尔斯兰哈行御史大夫嘉议大夫托欢任本路达噜噶齐郭图鲁卜台任本路总管

三年壬申(十月四日皇帝登极)   二月七日光禄大夫托欢行御史大夫

元统元年癸酉(六月八日今上皇帝登极 江宁秋旱民大饥泾河溢句容五碁山崩大水)   十一月二日荣禄大夫伊实通斡行御史大夫

至元元年乙亥(江宁秋旱)   闰十二月十二日开府仪同三司达实特穆尔行御史大夫

三年丁丑   十一月十九日银青荣禄大夫巴勒噶齐行御史大夫

四年戊寅   通议大夫谔勒哲图任本路总管

至正元年辛巳   闰五月二日光禄大夫托欢行御史大夫 嘉议大夫特穆尔任本路远噜噶齐中议大夫张塔海特穆尔任本路总管

天时 政事

大元至元十三年丙子(二月一日辰时日中黑光磨荡食顷复明)     正月十一日徐王荣同新野奕千户陈翼以兵七百人招安溧阳县擒赵四知府即赵淮送瓜洲行省不屈死之淮二妾绐监守者焚其尸裹骨并投水死是月丞相巴延进兵高亭山请执政军前议事文天祥请行陈宜中夜遁天祥同贾余庆吴坚等至镇江渡瓜洲得间逃去二月乙卯北使请三宫北迁过真州苗再成夺驾不克抵扬州已过去而姜才领兵要职不知乃诸将之遇北者五月丙申见世祖皇帝于上都行宫谢太后降封寿春郡夫人全太后为尼于正智寺少帝降封瀛国公宋亡丞相巴延入觐留参政董文炳镇临安经略闽越江左繁阜滋久金玉锦绮珍异奇古之玩在所充溢丞相一不挂目宋降将钱真孙以赵氏二宗女献立叱去之先时民谣云江南若破百鴈来过莫有喻其意者及丞相下江南始知其谶阿尔哈雅右丞等军破宋潭州守臣李芾死之江西诸州郡闻兵至皆降丞相遣兵徇浙东知严州方回知处州梁信及衢婺等州并降夏贵绐元帅昂吉尔遣使间道驰入燕京献淮西诸郡李庭芝除右相弃扬州引兵至海州阿珠丞相追及斩之朱焕以扬州城献宋都统姜才死之真州守臣苗再成败死泰州守将孙良臣降通州继陷宋广王益王入海广王立于福州改元景炎文天祥拜右丞相开督南剑秋诏书节该兵革之际无辜之人殒坠锋镐宜建道场崇修佛事大赦天下犯死罪者减死流远江宁县达噜噶齐吴德以南城外越城之侧故县尉衙改立县治十一月参政阿勤哈及招讨王世强等舟师至福州王绩翁为内应王刚中以城降董右丞军至福安县赵与择拒战败绩死之兴化知军陈文龙不降被执泉州蒲寿庚漳州王佺惠州文璧皆降景炎帝趋广州

十四年丁丑 大兵败文天祥兵于赣获天祥妻子元帅索多援福州破兴化军车裂守臣陈瓒以徇屠其城潮州守臣马发坚守不下乃与两省吕师夔军合攻破广州张镇孙败死亳州万户张弘范拜江东宣慰使开府建康时民新脱锋镝公抚安之期月境内称治行宣慰使阿勒哈入觐升资善大夫行中书省左丞行江东宣慰司事罢建康宣抚司立建康路总管府廉宣抚升本道宣慰使兼本路总管府达鲁噶齐徐王荣充本路总管兼府尹是年四月设路治又设宣课提举司平准行用交钞库宣慰司在今台治按察司在宋马帅衙即今西织染局路治在宋都钱库即今大夫衙内

十五年戊寅 正月张弘范入觐请讨二王拜蒙古汉军都元帅赐锦衣玉带宝剑名甲面谕曰剑汝副也不用命者以此处之弘范荐李恒为已贰从之至扬州发水陆师二万分道南征三月陈宜中奉景炎帝由海道回广州索多元帅破潮州守臣马发死之屠其城四月景炎帝薨衔王即位于碙川改元祥兴时有黄龙升天十一月大兵至潮执宋相文天祥 宣慰司官削去元带相衔革罢茶运司隶宣慰司管领罢行大司农司以营田司隶宣慰司漕运司隶行省 十二月行中书省左丞阿勒哈入觐

十六年己卯 正月元帅张弘范会江西行省左丞李恒兵攻(厝去昔改圭)山二月宋相陈宜中往占城乞师是月宋师大败丞相陆秀夫抱卫王赴海死张世杰奉杨太后以小舟奔遇风溺死二广州郡皆归附宋初有诚云一汴二杭三闽四广至是果终于广 宣慰使阿勒哈升资德大夫行中书省右丞仍宣慰江东 宣慰使廉希愿会江西行省兵捕都昌冠平之

十七年庚辰   六月授时历成明年颁行天下设东西织染二局局使二员局副一员隶资政院管领

十八年辛巳   右丞阿勒哈入觐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行中书省事统兵征日本行次明州而薨山东梁提举献言设立淘金总管府于花林市下置司管辖提领所入处佥拨溧水句容民户五十充淘金户计有田者免粮贫者鬻卖家产每户周岁认办二钱二分官吏掊取苛急甚为民害

十九年壬午   十二月宋丞相文天祥死于京师先是天祥为元帅张弘范所执遣石镇抚等管押北行道经建康乃弘范治所与礼部侍郎邓光荐宿留驿中数日集有天庆观所作诗时已有必死社稷之志云诏民户今年差发三分免一各处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老弱残疾不能自存之人商税三十分取一

二十年癸未      

二十一年甲申 正月六日上尊号大赦 置溧阳州织染局织造进呈段匹一千八百二十段

二十二年乙酉 丞相安塔哈同知枢密院事提调江淮等处军马于前宋建康府治内开院宣慰司移治大军库内诏江淮以南百姓典卖亲子以给衣食深可哀愍仰所在官司验元典卖价值官为出钱收赎完聚村社农民造醋并免收课江南田主所收佃客租课十分免一 十二月令江淮以南长流鱼货听从民便采捕食用有司不得拘禁 吕文焕平乱致仕以其子师圣为江东宣慰使

二十三年丙戌 设句容县生帛局造木绵大绫句容武毅王图图尔哈以枢密院副使摄钦察亲军都指挥使设建康庐州饶州等处哈喇齐户计长官于溧水州

二十四年丁亥 闰二月行至元宝钞 罢淘金总管府改立建康等处淘金提举司淘金户添课

二十五年戊子 正月二十一日大赦诏选高行僧三十员开讲于江南诸郡改天禧寺为兴天禧慈恩旌忠教寺命槁城僧德公开讲赐号佛光大师 立财赋提举司隶徽政院管皇太后位下江淮等处钱粮于前宋转运司寄治

二十七年庚寅 江南抄数户计 九月大赦

二十八年辛卯 诏老人年八十以上免一子杂役使之侍奉南方儒人有德行文章政事可取者各路岁举一人量才录用封五岳四渎 五月二十三日改按察司曰肃政廉访司 设行宣政院

二十九年壬辰 宣慰使朱清建言金课扰民革罢淘金提举司并入金银铜冶转运司管领清吴人宋未聚众海上受捕得免国初开海道漕运与张瑄参政同有劳绩任本道宣慰兴利除害后其家以罪籍没

三十年癸巳 行枢密院于江北河南行省管下蕲黄邓新扬州高邮真滁杭等奕万户府拨军二千余名于龙湾教习听益都新军万户府提调 十月二十二日大赦

三十一年甲午(四月十四日成宗皇帝登极) 大赦诏腹里江南军站民匠诸色户计纳丁地税粮十分免三系官一切逋欠并与免微逃亡人户差税即与除豁毋令见户包纳当耕作时不急之役一切停罢毋致妨农公吏人等必须差遣者不得辄令下乡议行贡举之法无学田去处量拨荒闲地土给胆生徒鳏寡孤独每名给米一石绢一匹曾旌表门闾者与免本户杂泛夫役六月诏江淮以南至元三十一年夏税特免一半已纳到官者准充下年数目

元贞元年乙未 七月诏今后职官任满考其殿最功效为最者升职事不修者降诸路有儒知吏事吏通经术性行修谨者各路荐举廉访司试选每道岁贡二人省台委官立法考试中式录用 宣慰司呈省牒廉访司乞以安民为本理财为末将金户放罢

大德元年丁酉 二月二十七日改元大赦诏鳏寡函独常例外各给布绢益都新军万户府旬宁国路移镇建康

二年戊戌 二月钦奉圣旨准省台所言除免建康路金额五十定淘金户讣并入元籍当差革罢金银铜冶转运司徽饶池信四所办金课隶宣慰司管办士名立碑颂德

三年己亥(溧阳大旱) 正月奉使至路问民疾苦江南等处夏税十分免三 江宁县尹保定王蒙修筑堤圩以政绩闻任满受建德路推官选除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置惠民药局择良医主管

四月庚子(旱冬十二月大雪踰尺冰寒兼旬野兽饿死) 秋八月儒学灾惟存尊经阁及东西二教授厅 十一月诏孤老幼疾不能自存者每名给中统钞二十两江南租税普免一分诸处重刑结案犯徒者减一年杖罪以下释免

五年辛丑(七月一日大风江潮泛涨损禾溺人)   招各路风水灾重去处差发税粮并行除免缺食之家计口赈济诸处罪囚廉访分司审理轻者决之冤者辨之滞者纠之疑不能决者中台呈省详谳在江南者经由行台永为定例小吏犯赃除断罪外并罢不叙 重建庙学郡人王进德建明德堂本路获犯界煮酒都省议得既有决罪追罚定例其酒拟合给主 朝省行下本路旌表节妇王阿杨门闾 十一月申奉省札行下钟山乡开后湖河道

六年壬寅   三月三日大赦诏江淮以南夏税全免乡村人户散办课程及在前年分民间应欠差税尽行免征

七年癸卯(八月六日太原平阳地震溧阳水旱相仍)   三月十六日诏定赃罪条例为十二章及增给朝官月俸外任公田禄米等朝省行下旌表溧水州义士汤大有五世同居 江宁县主簿梅鼎有政绩取充江南行台今史奉使至路鳏寡孤独除常例外给中统钞一十贯被灾去处有好义之家能出己财周给贫乏者旌用

八年甲辰   正月诏释笞以下江南佃户税租十分减二及开禁金银听民买卖定民开聘财等第官吏丧制僧道出家若丁力数名差役不缺及有昆仲侍养父母者赴元籍官司陈告给据方许簪剃违者断罪归俗田宅民讼在元贞元年正月以前革拨 句容县民樊渊乙亥兵火负母陈逃难茅山归附后还乡里奉养于孤贫之中江东宪司辟充书吏能甘清苦母丧还家时未定忧制宪司累行起复固辞不就是年部拟以孝廉表其门闾

九年乙巳   二月二十五日以地震星变肆赦江淮以南租税均免二分在前年分拖欠差税课程并行蠲免年八十以上存侍丁一名九十以上二名并免本身杂役鳏寡孤独除常例外人给钞一十贯致仕官员止有一子承荫免儤使子幼家贫者给半俸终其身年七十以上精力未衰者录用六月以建储诏年八二以上赐帛一匹九十以上二匹亲年七十以上无侍丁近便迁除在外两任五品以下并减一资罪囚淹禁五年以上疑不能决者释之流窜者量移近里 冬十月新学成

十年丙午   五月诏所在蒙古儒学教官用功讲习作养后进有钱粮去处有司毋得干预侵借管军官吏私债岁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民间私债准此

十一年丁未(五月二十一日武宗皇帝登极旱民饥疫死)   五月大赦诏江南路分夏税免五分秋粮免三分已纳到官者作下年数被灾去处山场湖泊课程停罢听民从便采取系籍儒户杂泛差役蠲免 九月七日加号先圣大成至圣文宣王祀以太牢旌表城居节妇周氏及溧阳州节妇乐氏门闾复其家 是岁建康大饥官廪不继行御史中丞廉道安本路总管岳天祯治中杨翼劝谕富户出钞二万余定赈济活饥民四十一万三千有奇先是米价腾涌牙侩旁缘为奸天祯杖其尤桀黠者召商旅饮之酒以义谕之估值乃平民得以济 十一月诏诸人举放钱债每贯月利三分止还一本一利倒换文契多取者严行治罪孝悌力田之人申明旌赏

至大元年戊申饥疫   民饥疫死者相枕藉官为赈济七月诏曾经赈济人户至大元年差发夏税并行蠲免十一月二十五日以成中都建开宁路都总管府大赦

二年己酉(溧水麦秀三歧)   三月诏被灾百姓江淮夏税及至大二年正月以前民间逋欠差税课程并行蠲免鳏寡孤独每名给钞一十五贯内外大小职官及自正月以前入役者普覃散官一等 九月行中书省改名行尚书省儒人免差人民转徙复业者除差税三年田野遗骸官为埋瘗 诸州司县亲民正官以九年为满考功黜陟 用至大银钞十月诏铸大元通宝钱及至大通宝小钱 大赦 中政院十一月二十六日奏准设立建康等处财赋提举司五品衙门管领建康路录事司溧阳州常州路宜兴州无锡州晋陵武进县镇江路金坛县扬州路录事司真州扬子县通州静海县崇明州太平路繁昌县宁国路南陵县徽州路祈门县淮安路清河县总计八路一十五州司县断没朱张钱粮 句容县尹赵靖到任首建学校上司常岁科红花力辞以非土产获免民至今德之

三年庚戌   正月行使历代旧钱二月诏每社设立社长一名推举年高有德通晓农事者充不得差占别管余事 十月以上册宝赦杖罪以下民间负欠差税课程并行蠲免民间杂役先尽游食之五次及工贾未伎诸牧民官犯公罪轻者许罚赎镇江人堵润字济川任本路录事听讼明察判决无滞城内称治

四年辛亥(三月十八日仁宗皇帝登极)   正月五日以上年郊祀大赦江南夏税免三分民间负欠钱粮并行免征其侵欺盗用失陷短少已有文案者亦行除免路府州县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祀典者各具事迹申闻次第加封主者先行致祭庙宇损坏官为修葺开国以来效节功臣所封分邑有司立祠以时致祭 三月十八日大赦 罢巿舶提举司诸人毋得申献?货民间销金织金金箔并行禁止年九十以上帛二匹鳏寡孤独人给至元钞五贯 四月禁使新旧钱及至大银钞 罢僧道衙门 旌表溧阳州节妇张氏门闾

皇庆元年壬子   十月二十九日以诸王入觐大赦旌表节妇杨母李氏及句容县节妇曹母王氏门闾 诏胆学地土贡士庄田诸人毋得侵夺庙宇损坏随即修完无学田去处系官地内摽拨各路总管府主领敦劝廉访司宣明勉励

二年癸丑   诏许文正公从祀先圣庙庭旌表溧阳州节妇余氏门闾十月十八日诏行科举以经义取士

延佑元年甲寅  正月二十二日改元大赦百姓负欠系官钱粮并行除免十一月经理江西江浙湖广田粮江浙行省准都省咨刘景芳陈言官民交通事行下照勘亡宋大小官舍地基白莲堂数目约量修理新官并仰于官舍住坐不许借赁百姓房屋 句容县尹谢润治有异政

二年乙卯 三月奉使宣抚问民疾甘四月二十八日圣旨试验阴阳人 十一月星变大赦河南江浙江西三省经理自宝田土合该租税与免一年江淮夏税免三分鳏寡孤独给钞一十贯民间拖欠差发税粮并行除免诏定贵贱服色制 句容县移风乡孔圣村住人王荣五世同居荒年赈济赖以存活者一百五户舍棺殡敛八十七人辛年八十三其日仑山震响乡里称为孝义所感本县以闻江浙省行下旌表门闾 初行台大夫用哈必齐百余人皆军籍无赖恃势扰民有司官至遭摇曳是年大夫至罢不用市里称庆

三年丙辰   诏路府州县教官专意训诲务要艺精行成以备试用隶籍在学儒人毋得非理科役烦扰教官才德弗称侵渔学廪者核实黜罢 七月圣旨禁非法用刑

四年丁巳   闰正月诏江淮夏税普免三分 八月溧水州刘泳江浙省乡试第二十名 十二月太医院奏依儒学科举例试验医人

五年戊午   十一月监察御史纠言句容县豪民王训白身受大都等处打捕鹰房民匠总管王熙白身受中瑞司丞唐兴宗元是江西行省理问所令史受建康财赋提举都省奏过令行台照勘追夺其余各投下虚捏诈冒限一月出首免罪隐匿不首者许诸人陈告赏钞一百定于犯人名下追给 初令强盗悔过陈首与免本罪捕获徒伴依例给赏获强盗三人与一官五人以上应捕人与一官捕盗官升一等妄分彼此者决罪

六年己未二月朔日蚀   改茅山崇禧观为崇禧万寿宫四月上中州设医学教授句容县民佴贵三妻阿姜丧夫服内嫁唐起辛为妻杖六十七下离异与男同居守服江宁县尉魏居仁上元县尉张义污滥不法解任别叙

七年庚申(正月朔日蚀三月十一日英宗皇帝登极)   三月十一日大赦诏江淮夏税并免三分差发税粮延佑七年以前征理未足之数并行蠲免 四月都省奏税粮一斗上添答二升 八月溧阳州人李士良行省试第六名十一月改元诏水旱相仍至治元年丁地税粮天下普免二分包银减五分监察御史廉访司官每员岁举可任守令者二人限次年三月以里申台呈省其有隐居行义才德高迈深明治道不求闻达者录用复行封赠之制除军站外不拘是何户计一体当差 监察御史言建康等路流民扰害官民部拟委官分拣每起不过三十人官为应副行粮转发本乡 建帝师寺于保宁寺北

至治元年辛酉   二月会试李士良第一十三名殿试第三甲二十七名受将仕郎余姚州判官 郡人王霖刱立江东书院行省设山长 起盖广运仓于龙湾山前计廒四十座屋二百间省设监支纳大使路设仓副收受江西湖广二省并饶州路本路州县官民财赋等粮逐年都漕运万户府就仓装运下海 禁治江淮以南庙祝师巫妄称太保总管扇惑人众

二年壬戌   革罢财赋提举司并入有司管领 旌表溧水州节妇萨法喇门曰贞节追赠容国公特穆尔巴哈之妻阿噜呼图克之母也十一月诏江淮包银与免一年佃种官田租额十分为率与免二分

三年癸亥(九月四日登极赦)   八月郡人李桓江浙省乡试第二十七名 九月五日大赦 十二月改元诏江淮以南刱科包银病民为甚自泰定元年为始倚免三年诸处商税课程以延佑七年实办为额经理虚增之数即仰除豁鳏寡孤独除养济外布一匹年及八十加帛一匹九十以上二匹

泰定元年甲子   闰正月初一日诏减盐价每引中统钞二十五贯江淮迤南包银并行革拨 旌表溧水州高年许桂时年已一百十一岁 是年潜邸至建康

二年乙丑   正月蒋山太平兴国寺灾必实古实保东平人母尝病失明亲为舐之而愈前任累有政绩暇日于儒学明德堂会集士民诸色人等各以本业所当为者劝谕闻者悦服闾巷贫民有子不能备束修从师者皆令入学自以已俸为买书纸笔墨与师行礼其它兴利除害甚众踰年有不悦者以目疾谢病免

三年丙寅(溧阳大水)   诺海中顺建言开浚阴山运粮河道寻以动工例禁罢役 句容县尹程恭勤于抚字修学校聘师儒兴利除害辟县治之后废址植桑万株民趋效之蔚有成绩

天历元年戊辰(泰定五年三月改致和九月十三日登极赦改天历元年)   潜邸建大崇禧万寿寺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后二月落成 八月四日各省科买军需大扰建康路得中旨优免九月十三日大赦天下 复立松江府免海北民食盐钱 治书侍御史摩哩哈克伞分台江陵镇遏有功 本路申防送流民事刑部议得聚众多寡各各罪名遍行禁治 太医院奉旨召行台医张廷玉冯昌太等

二年己巳 诏即潜邸建大龙翔集庆寺命僧大欣住持授太中大夫广智全悟大禅师释教宗至兼领五山事 是岁旱荒劝率上户赈济 旌表城居节妇周氏门闾郡人李懋江浙乡试第十六名设集庆万寿营缮都司四品衙门设达噜噶齐大使副使所属有财用所田赋提领所俱隶龙翔寺掌管钱粮修造拨行台赃罚钱买田入寺赐宝志号道林真觉慧感慈应普济圣师遣使者赐金银楮币 十一月初三日改建康路为集庆路所管州县除米粮系大数目外其余贡赋拨隶皇后位下

至顺元年庚午(民饥疫死) 李懋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授将任郎饶州路鄱阳县丞雅复立江淮提举司隶昭功万户府改元赦天下 募富民纳粟补官 奎章阁纂修皇朝经世大典江浙省行下取勘事迹 句容县武毅王图图尔哈追封升王

二年辛未   诏改玄妙观为大元兴永寿宫治亭为飞龙亭 溧水州节妇萨法喇以子阿噜呼图克任治书郎御史追封容国夫人

三年壬申(十月四日皇帝登极)   十月大赦天下 加封宣圣考妣齐国公曰启圣王鲁国太夫人曰启圣王夫人配亓官氏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加兖国复圣公郕国宗圣公沂国述圣公邹国亚圣公追封二程子河南伯为豫国公伊阳伯为雒国公刻制书于中外庙学

元统元年癸酉(六月八日今上皇帝登极 江宁秋旱民大饥泾河溢句容五碁山崩大水)   旌表城居节妇吴氏门闾复其家 六月初八日大赦天下江淮以南夏税免二分曾赈济者免三分鳏寡孤独除养济外给钞一十贯老人年八十以上存侍丁一人九十以上侍丁二人并免本身杂泛永为定例

二年甲戌(江宁秋旱)   三月获剧盗秦淮舟中先是荆湖盗王念二曹福四等于沿江上下剽劫上自汉沔下至采石真州商旅被害不可胜数及是为汉阳弓兵袭至秦淮江口军民官兵会捕获曹福四等四十四名并贼属船只器仗赃物余党散走免儒户差发举有德行学问者充教官 营缮都司例革

至元元年乙亥(江宁秋旱)   宪台移准御史台咨奏准新盖行台规模视旧有加罢科举 江淮财赋提举司例革

二年丙子(江宁秋旱溧阳大水溧水思鹤乡麦秀雨歧)   句容县生帛局改造紸丝斜纹拨赴资政院交纳 严盗贼禁用肉刑 推官能鼎贤河阴人任内平反录事司囚吴住哥崔保怜上元县囚刘友端江宁县囚张茂才四人并问强盗王念二等得实内外台监察御史累荐省部拟减一资

三年丁丑   四月拘尉马疋 盗发河南广东讨平之 龙翔寺财用所田赋提领所例革并入平江善农提举司管领 溧水知州李衡言本处站户消乏乞于溧阳州佥补从之

四年戊寅   谔勒哲图通议复请疏浚阴山运粮河道 旌表江宁县孝子傅霖门闾 各路设船户提举司验船给引收课关浚台治后潮沟故道东接青溪西通栅寨门至清凉寺下会秦淮河 上元县委官修砌接官亭向东驿路

五年己卯(秋九月大雨)   旌表节妇马氏门闾 霍入失等盗杀河南省臣淮东移文警备 设常平仓于旧广储仓所上元县桃浚龙光河自算子桥经石头城下至马鞍山八里有余用夫一千六百名

六年庚辰   三月十八日赦天下诏旨非上意者厘革船户提举司等衙门皆罢

至正元年辛巳 都省奏奉圣旨立曹南王阿勒哈祠于集庆仍拨赐官田二千顷今祠在录事司西北隅柴街宝戒寺侧春秋戊日致祭详见祠祀志 复立都水庸田使司专管河渠水利于平江路置司 省台宣慰司官添支禄米 复行科举取士法 革罢善农提举司以所管龙翔寺田粮归属本寺

二年壬午   本路判官周尧委诣阴山运粮河相视上至官庄铺下至毛公渡中分新旧两河先言新河迫近民田地势低下开之有妨农务靠东依山系是旧河开挑有益无害计用工二十一万六百申都水庸田司讲究 监察御史许儒林建言重建卞忠贞公祠宇 天禧寺医僧禄善治痈疽以所得资甃砌长干桥抵上门堽街二百七十丈 三月日总管府治遗漏延烧谯楼廊屋各房文卷悉为煨烬是冬改刱门楼房屋三十余间移更鼓楼于西南隅层楼 四月一日杭州路大灾焚毁行省卷宗皆尽令各路抄会上之新盖察院及行台门庑

三年癸未(秋八月蝗)   四月都水庸田司以本路言开浚后湖河道令壕寨官相视上至钟山乡珍珠桥下接金陵龙湾大江通一十七里是岁冬十月本路委官提调江宁上元二县兴工并阴山河道同时开浚本路奉宪台札付重刊景定郡志委官提调并礼请名儒纂修新志 医学教授张汶谐乞修盖三皇庙学申奉行省札付计料修理行省准都省咨奏准修辽金宋三史行下本路委官提调购求实录野史传记碑文行实许诸人赴官呈献给赏

至大金陵新志卷四上

元 张铉 撰

 疆域志一

史称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神灵之封者山川之守足以纪纲天下者也又称禹会诸侯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降殷及周见于书者犹千八百国焉夫圣人体国经野封建功德岂任其私智强为分画者哉星有分野之殊而地有山川之限民生其间异禀殊俗于是俾胙土命氏者世守之以藩王国大小相维上下相持以为长久故曰配天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设守尉监而县邑各有所隶非古制矣汉魏相承无大革易晋都江左始侨置中原州县以居其民由宋齐梁陈而下何郡县更易析置之繁也金陵在周为吴兼越自范蠡筑城长干楚威王继城石头历代分割或都或否迄赵宋之世为都者八为治所者十有一为国者六为路者五为府者三为郡十有四而{阙} 并者十{阙} 本朝混一南北凡路府州县所建初具疆域广狭户口多寡金陵初为建康路统江宁上元句容溧水溧阳五县录事司治府城中寻升溧水溧阳为州至顺元年路以潜邸改名集庆而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建治五十余年所统三行省十道廉访司地周万里路州县属不可胜纪纪集庆路之因革分合四履所至作疆域志

  历代沿革

金陵古扬州之域在周为吴春秋末属越楚灭越并有其地始名金陵秦兼诸侯置郡县属鄣郡改秣陵汉兴封韩信为楚其后更封诸王荆吴江都是也武帝初置刺史属丹阳郡后汉因之建安十六年孙权自京口徙治秣陵明年改为建邺晋武平吴以为丹杨郡及扬州刺史治所建兴初改为建康元帝渡江都焉以宰相领扬州改丹杨太守为尹宋孝武分浙江东为东扬州以扬州为王畿寻复旧历齐梁陈咸都于此隋平陈废丹杨郡立蒋州于石头大业初复置丹杨郡唐武德二年为扬州东南道行台尚书省七年复蒋州罢行台为扬州大都督府九年扬州徙治江都以其地属润州贞观七年复为扬州治所至德二载析置江宁郡干元元年改升州兼置浙西节度使上元二年州废为上元县大顺元年复置升州天佑二年杨吴大城升州建大都督府武义二年改为金陵府天祚三年封徐知诰齐王建西都改江宁府晋天福二年知诰僣位复姓李更名升国号唐宋开宝八年唐灭复为升州天禧二年升江宁府建康军节度建炎三年改建康府绍兴七年驻跸明年置行宫留守至元十二年圣朝初下江南于建康置江东路宣抚司十四年更立建康路总管府至顺元年改集庆路所管除录事司治府城中溧水溧阳由县升州余因旧名无所更易

  地为都

孙吴建都四世凡六十年东晋建都十一世凡一百三年南宋建都八世凡五十八年南齐建都七世凡二十三年萧梁建都四世凡五十五年南陈建都五世凡三十三年李唐建都三世凡三十九年宋南渡为行都七世凡一百三十九年 【吴志张纮谓孙权曰秣陵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昔秦始皇东游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因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权善其议未能从也后刘备东宿秣陵因观地形亦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又献帝春秋刘备至京谓孙权曰吴去此数百里即有警急赴救为难将军有意屯京乎权曰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备曰芜湖近濡须亦佳权曰吾欲图徐州宜近下也诸葛亮亦曰锺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晋温峤议迁都豫章三吴之豪请都会稽二论纷然王导曰古之金陵旧为帝里孙仲谋刘玄德皆言王者之宅由是不行六朝事迹云南朝建都之地不过建康京口豫章江陵武昌数处其强弱利害前世论之详矣吴孙策以会稽为根本大帝嗣立稍迁京口其后又常住公安又尝都武昌盖往来其间因时制宜不得不尔及江南已定遂还建邺保有荆扬而与魏蜀抗衡其宏规远略晋宋而下不能易也故萧绎舍建邺而守江陵梁遂以亡李嗣主舍建邺而迁洪府南唐遂不能以立王导断然折会稽豫章之论而以建邺为根本自晋而下三百年之基业导之力也今按孙皓议迁都武昌陆凯上疏曰武昌土地危险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沈漂陵居则峻危梁武帝临荆峡二十年情所安恋不欲归建邺故府臣僚皆楚人也欲都江陵周弘正谏曰士大夫言圣王所都本无定处若黔首未见入建邺便谓犹列国诸王今曰副百姓心不可不归建邺南唐嗣主用唐镐计迁豫章而王都官舍军垒十不容一二自公卿下至军士莫不思归导之言验矣】 宋留都有录见前志

  地为治所

越筑城治长干里楚置金陵邑治石头秦改为秣陵县治后汉分扬州置吴郡治建邺建安十六年孙权自京口徙治秣陵明年又城石头改秣陵为建邺吴既克关羽都武昌以吕范领丹杨太守治建邺永安中分溧阳以北六县为丹杨郡仍治建邺晋武帝平吴以为丹杨郡及扬州剌史治太康三年分淮水北为建邺南为秣陵更置江宁县宋孝武以扬州为王畿寻复旧 【为都见前此不重述】 隋平陈废丹杨郡置蒋州治石头唐武德二年为扬州东南道行台置尚书省八年为扬州大都督府贞观七年复为扬州治所至德二载改为江宁郡治所干元以后改为升州治所仍置节镇 【寰宇记云天宝末明皇以金陵自古雄据之地禄山方乱不可以县统之仍置升州加节制】 上元二年复废为上元县光启三年还为升州治所仍置节镇天佑二年吴王杨行密大城升州建大都督府其子溥改为金陵府治石晋天福二年建西都改为江宁府治李升僣位号南唐因即居之至宋初平江南置升州治天禧二年改为江宁府治建炎三年改为建康府治绍兴二年以府治建行宫而迁府治于行宫之东南隅江东安抚司沿江制置司淮西总领所江东转运司江淮提领所江淮都督府皆治建康国初尝于制司府治开行省置宣抚司管辖江东诸路寻改立建康路总管府别设江东建康道提刑按察司江东道宣慰使司江淮等处行枢密院寻皆迁革独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自至元二十九年由扬州再迁于此即前宋建康府治大其规制而总管府与录事司上元江宁县治分置城内外云

  地所属国名

吴国在周属吴太伯之国有固城在溧阳溧水两县之间即吴所筑也夫差为越所灭至汉高祖时以丹阳会稽豫章三郡五十三城立兄子濞为吴王景帝时国除东汉末以其地封孙策为吴侯弟权袭之曹操封为吴王三国鼎峙吴亦称帝因都焉 【详见为都】

越国越本夏少康之后封于会稽周元王四年用范蠡计灭吴尽有其地筑城于此以谋吞楚 【详见越城】 致贡于周元王赐胙命为伯越兵横行江淮号霸王后七世为楚所灭

楚国周成王时初封熊绎于丹阳乃在荆州非此所谓丹杨也其后国寖强地寖广至威王时灭越尽有吴越之地置金陵邑于石头 【详见山阜】 秦灭楚以此地置鄣郡 【详见所属郡】 及怀王末项羽自称楚至汉高帝时封韩信于楚鄣郡属焉六年废 【别封楚王交非此地】

荆国汉高帝六年群臣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立刘贾为荆王是年黥布反失国

江都国汉景帝既诛吴王濞徙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治故吴国至其子建国除后以其地封广陵王胥又分置郡

升国宋天禧二年封寿春郡王为升王后即位为仁宗嘉佑四年翰林学士胡宿言陛下建国于升犹次列国非所以重始封之地宜进升为大国无得封从之宋会要大国二十有四升其一也

  地所属州名

扬州禹贡北距淮东南据海皆扬州之域唐虞置扬州牧至汉武帝初置扬州剌史后汉因之分扬州之半置吴郡治建邺后以封孙氏晋太康元年平吴徙治建邺惠帝元康初有司奏扬州疆土旷远统理尤难于是割七郡置江州元帝渡江都扬州统丹杨吴郡宋孝武分浙江东五郡为东扬州治会稽而扬州仍领丹杨等十五郡大明三年以扬州所统六郡为王畿以东扬州为扬州八年复旧景和元年罢东扬州隋徙扬州治江都置大都督府以句容延陵曲阿等县属焉大业中废唐武德二年河间王孝恭平辅公祏以江宁溧水丹杨溧阳安业复置为东南行台尚书省治江宁七年废寻复为大都督府领上元金陵句容丹杨溧水溧阳凡六郡 【时未置上元县欠考】 九年徙治江都贞观七年复旧至德中复治江都秦观扬州集序云汉刺史无常治后之称扬州者指其所治而已

义州晋元帝置陈大建元年废为建兴郡领建安同夏乌山江乘临沂湖熟凡六县 【戚氏志陈大建十年立义州江北寻废以为此无义州俟考】

蒋州隋平陈废丹杨郡于石头立蒋州唐武德二年废七年复置于金陵县寻废

升州唐干元元年以江宁郡改置升州颜真卿尝以升州刺史兼淛西节度使上元二年废光启三年复置天佑二年杨吴封徐温齐公大城升州武义二年改金陵府宋开宝八年复置天禧二年改为江宁府

茅州唐初置领琅邪金山县后废武德三年以句容延陵复置七年废

  地所属郡名

故鄣郡秦置汉元封二年更名丹杨郡吴永安中以芜湖以南十三县复为故鄣治宛陵

丹杨郡汉置治宛陵志云领宛陵于潜江乘春谷秣陵故鄣句容泾丹杨石城湖熟陵阳芜湖黟溧阳歙宣城凡十七县后汉因之建安十三年孙权分为新都郡二十六年权始置丹杨郡自宛陵治建邺领县十九永安中分置故鄣郡丹杨所领惟溧阳以北六县晋太康元年改建邺复为秣陵宋齐间分丹杨立毗陵郡丹杨所领惟建康秣陵丹杨江宁永世溧阳湖熟句容八县隋平陈废大业初复置领江宁溧水以当涂来属割延陵句容等县属江都唐初废为州天宝元年复置领丹徒丹杨延陵句容江宁金坛凡六县至德二载析置江宁郡 【吴丹杨郡城在长乐桥东百里今桐树湾营中是其地详见后古迹志】

建兴郡陈大建元年以义州南琅邪彭城郡地置领建安同夏乌山江乘临沂湖熟凡六县属扬州江宁郡唐至德二载以润之江宁句容宣之溧水溧阳置干元元年改升州

义兴郡晋永兴中以丹杨之平陵永世及割吴兴郡置四县立义兴郡以赏周(王巳)创义之功属扬州

  地所置侨郡名

淮南郡本秦九江郡汉立淮南王国后为郡晋治寿春成帝初苏峻祖约作乱于江淮兵戈扰攘淮南百姓南渡者转多于是侨立淮南郡以处之领于湖繁昌当涂逡遒定陵襄垣凡六县宋大明六年以淮南故郡并宣城入于姑熟隋废以当涂属丹阳更于寿春置淮南郡南琅邪郡晋元帝于江乘县南岸立琅邪郡属扬州领临沂阳都及怀德三县在旧江宁县东北五十里成帝咸和六年复琅邪比汉丰沛宋大明四年以郡隶王畿五年行幸琅邪郡原遣囚系陈大建元年废为建兴郡 【江乘南岸有琅邪城句容接界有琅邪乡金城则在府城东北二十五里详见后古迹志】

魏郡广川郡高阳郡堂邑郡四郡并晋咸康四年侨置并所统县并寄居京邑

南东海郡南东平郡南兰陵郡晋元帝以江东置四郡穆帝时以南东海七县出居京口

  地所置府号

金陵府吴武义二年改升州为金陵府大和五年建都金陵寻罢天祚三年徐知诰建为西都改江宁府

江宁府天祚三年改金陵为江宁府石晋天福二年李升建国号唐宋开宝八年改升州天禧二年以升州为江宁府置军国建康命寿春郡王为府尹建炎三年改建康府

建康府建炎三年五月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归附后改建康路 【详见前沿革】

  地所统县名州名

上元在宋次赤县唐上元二年废升州以江宁地置属润州后废宝应元年复置光启三年置升州属焉通鉴云大顺元年置升州于上元县以张雄为剌史县初仍江宁旧治白下村光启中徙凤台山西宋初迁南唐司会府在府治之东御前后军营是其地建炎徙今治在城东隅

江宁在宋次赤县 【临江归化金陵白下】 晋太康元年分秣陵置临江明年改江宁后废永嘉中复置隋并秣陵建康同夏地入焉大业初属丹杨郡唐武德三年即县置扬州更名曰归化七年号金陵属蒋州明年徙白下村称曰白下属润州贞观七年复名归化九年复为江宁至德二载置江宁郡而县废干元元年复置属升州上元二年州废以其地置上元县南唐割上元南十九乡当涂北二乡因旧名复置隶金陵府 【图经云古县治南临浦水在城西南七十里】 按实录云唐县治在州城西偏西即吴治城东临运渍天庆观东即其地宋初移郭下在城西北距行宫三百步舆地广记云唐既改江宁为上元南唐复析上元置江宁分治郭下至元十三年本县达噜噶齐吴德即以南城外越城之侧故县尉司改置县治

句容在宋次畿县汉置属丹杨郡有句曲山其形如句字因以名县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子党为句容侯国除复为县吴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唐武德二年于县置茅州七年州废属蒋州九年隶润州会昌四年升望县干元元年属升州上元二年州废属润州光启三年复置升州县隶焉宋因之县治在府东九十里

溧水州在宋次畿县隋开皇中析溧阳丹杨置属蒋州大业初属丹杨郡唐上县武德三年属扬州九年属宣州干元元年属升州上元二年升州废属宣州光启三年复置升州县属焉宋因之国朝元贞元年以户登五万升为中州州治即前宋县治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

溧阳州在宋次畿县秦置溧水所出南湖也汉初属江都元封中属丹杨郡后汉封陶谦为溧阳侯吴省为屯田志云封潘璋为溧阳侯又云孙皓封何蒋为溧阳侯晋太康元年复置分为永平隋开皇十八年并入溧水唐武德三年析江宁溧水复置隶扬州九年隶宣州干元元年属升州明年属宣州寻复上元元年又属宣州未几又复宝应元年属宣州光启三年复属升州南唐保大十四年溧阳隶润州后主时隶江宁府宋开宝八年取江南复隶升州国朝至元十四年县改溧州十五年改溧阳府十六年改府为溧阳路管溧阳县并在城录事司二十八年革去路名依旧为溧阳县元贞元年以民户五万之上升为中州唐以前县治在溧水县东南九十里天复三年移治今所今州治即宋县治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

  历代废县名

秣陵县 【金陵建业】 更治所凡六前志云楚威王筑城石头号曰金陵秦始皇改为秣陵属鄣郡 【实录云秦县城在旧江宁县东南六十里秣陵桥东北今有秣陵浦】 汉属丹杨郡武帝封江都王子缠为秣陵侯后汉复为县孙权自京口徙治改曰建邺晋太康元年复为秣陵三年分淮水北为建邺南为秣陵 【宋书云县治去京六十里今故治村是也】 义熙中移于斗场柏社 【实录云在江宁县东南度长乐桥古丹杨郡是也】 元熙元年省扬州禁防参军县治移其处 【图经云在宫城南八里一百步小长干巷内梁末北齐军于秣陵故城跨淮立桥栅当是其地】 隋并入江宁景德二年置秣陵镇今设巡检司在江宁县东南五十里建业县晋书太康三年分秣陵淮水北为建业建兴初避帝讳改建康县旧有城在吴治城东 【实录云县治在故都城宣阳门内古御街东寰宇记云咸和六年徙出宣阳门外御街西建初寺门路东即费县旧基在台城南七里今城门法性尼寺地县在寺北二百步云】 隋省入江宁

江乘县秦置方舆志云始皇登会稽从江乘还过吴汉属丹杨郡王莽改曰相武后汉复旧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复置咸康七年析南境为临沂属琅邪郡陈大建元年属建兴郡南史郑袭尝为令 【南徐州记云县西有江乘浦】

丹阳县汉元朔初封江都王子敢为丹杨侯后汉为县晋封孙韶丹杨侯南朝复为县隋废武德二年析江宁溧水复置属扬詶贞观七年省入当涂天宝元年复置县属丹杨郡非旧地矣 【按丹阳县城最古在丹阳郡城之先而图志不见史记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汉晋为县江左因之并见史志惟隋志始不载其名唐之江宁县尽有今上元江宁之境通典为汉丹阳县在江宁唐书地志谓贞观元年省丹阳县入当涂则知丹阳故境并入江宁当涂明矣其故城地庆元志引晋陶回传小丹阳道为证戚氏云考前史不但此一事也吴吕范从孙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下小丹阳湖熟领湖熟相后领宛陵令讨破丹阳贼还吴迁都督据吴晋史所载则今城南六十里到金陵镇由金陵镇南三十里与太平当涂接界有市井宛然古治所其地名丹阳或呼小丹阳即其地也前史称小丹阳者当时有丹阳郡史文例书县名不出县字故吴志晋书皆称小以别之其后县废而丹阳之名立在镇江故亦呼小丹阳尔又按句容县西南三十里有赤山及赤山湖其地亦近上元之丹阳乡小丹阳相去虽远而在赤山西南与晋书山多赤柳在西及丹山之阳之义合又小丹阳西南有丹阳湖接当涂界今府城南五十里有丹阳里东南三十五里有赤山塘沟盖丹阳乡赤山赤山湖丹阳湖等必皆丹阳县之故境而其治则丹阳巿是也】

湖熟古县名汉属丹杨郡武帝封江都王子胥行为湖孰侯 【一云姑熟】 后汉亦为侯国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复置陈属建兴郡汉兴平二年孙策攻扬州转攻湖熟江乘晋苏峻之乱毛宝烧句容湖熟积聚义熙九年罢临沂湖熟脂泽田以赐贫人宋元嘉二十二年浚淮起湖熟废田千余顷皆此地二十八年徙越城流人淮南流人于姑熟今太平路古之姑熟前志谓即湖熟非也 【元和郡国志云在旧江宁县东南七十里今在上元县丹阳乡去县五十里淮水北古城犹在】

永平县 【永安永世】 汉元封中置属丹杨郡寻废吴分溧阳复置改曰永安孙休封弟谦为永安侯孙皓封洪为永平侯晋武又改永世惠帝分置平陵并永世凡六县属义兴郡寻复旧名宋省入溧阳 【城在今溧阳州南十五里遗址高二尺见后古迹志】

平陵县 【详见后古迹固城下】

安业县唐武德二年析江宁溧水置后废

同夏县梁武帝生于秣陵同夏里大同元年因以置县陈属建兴郡隋省入江宁 【图经云县东十五里有同夏浦旧有城今上元县长乐乡是其地】

临沂县本徐州琅邪国县晋咸康七年分江乘西界侨置属南琅邪郡陈属建兴郡晋蔡靓诸葛恢梁孟智陈明仲璋皆尝为令 【实录云县城在京江独石山西临大江在旧江宁县北四十里南徐州记云县有落星山属慈仁乡去县四十里今上元县长宁乡摄山之西白常村盖其地距上元县三十八里】

怀德县 【费】 晋大兴元年琅邪国人随帝渡江者几千户立怀德县以处之属丹杨郡永复为汤沐邑后属琅邪郡其地寄建康北境 【实录云县城在宫城南七里建初寺前路东后改曰费移于宫城西北三里耆闾寺西宋元嘉十五年省入建康临沂古迹编云费县与琅邪分界于潮沟村在县北九里今在上元县钟山乡】

即丘县本晋琅邪国县元帝置属南琅邪郡宋元嘉八年省入阳都

阳都县本汉城阳国县后汉改为琅邪国晋废元帝置属南琅邪郡宋大明五年省入临沂

  地所接四境

集庆路东西二百三十五里南北四百六十里东至本路界首一百四十里自界首至镇江路四十里西至本路界首一十里自界首至和州八十三里南至本路界首二百四十里自界首至宁国路一百二十里北至本路界首四十九里自界首至真州一百一十里东南到本路界首二百八十五里自界首至常州路一百八十五里西南到本路界首九十里自界首至太平路三十里东北到本路界首一百三十五里自界首至镇江路四十五里西北到本路界首二十二里自界首至真州一百二十七里自集庆路到汴梁陆路一千四百四十五里水路一千七百七十里到河南府陆路一千八百里水路二千一百九十五里北至大都水程三十站三千四百一十里陆程四十站二千八百一十五里

江宁县附郭东西八十五里南北九十八里东至上元县界旧以御街中分今抵录事司城门为界西至和州乌江县国(□车)十里以鳗黧州大江中流为界自界首至乌江县一十五里南至溧水州界九十三里以乌剎桥为界自界首至溧水州四十五里北至上元县界五里以金陵乡为界东南到句容县界七十里以湖山乡为界自界首到句容县九十里西南到太平路当涂县界一百六里以章公塘为界自界首到当涂县一十七里东北到上元县界二十五里以崇礼乡为界西北到上元县界五里以金陵乡为界

上元县附郭东西九十五里南北八十五里东至句容县八十里以周郎桥中分界西至江宁县界旧以御街中分今抵录事司城门为界南至江宁县界七十里以永丰乡北白米湖为界北至真州六合县界四十九里以瓜步大江中流为界东南到句容县界七十里以东陈村为界自界首到句容县三十五里西南到江宁县界四里以大隐乡为界东北到句容县界六十里以章桥为界自界首到句容县八十里西北至真州六合县界二十九里以湖墅大江中流为界自界首到六合县八十五里

句容县东西七十里南北一百二十里东至镇江路丹徒县界五十里以山口为界自界首至丹徒县五十里西至上元县界二十里以周郎桥中分为界自界首至上元县七十里南至溧水州界六十里以丁塘村为界自界首至溧水州三十里北至真州扬子县界七十里以下蜀大江中流为界自界首至扬子县六十里东南到镇江路金坛县界六十里以茅山崇元观西堆为界自界首到金坛县六十里西南到江宁县界七十里以上义山东绿杨村为界自界首到江宁县九十里东北到丹徒县界六十五里以左桥为界自界首到丹徒县四十五里西北到上元县界八十里以东阳镇霸桥为界自界首到上元县六十里

溧水州东西八十二里一百三步南北一百五十五里三十八步东至句容县界三十七里以浮山顶为界自界至句容县四十里西至上元县界三十五里乌石桥为界自界至上元县八十五里南至宁国路宣城县界百一十里四牌冈为界自界至宣城县百三十里北至江宁县界四十五里上义山为界自界至江宁县七十五里东北到句容县界四十里望湖冈为界自界到句容县五十里东南到溧阳州界五十里分界山为界自界到溧阳州七十里西南到宁国路宣城县界百三十五里昆山乡为界自界到宣城县一百里西北到江宁县界四十五里乌剎桥为界自界到江宁县七十五里溧阳州东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一百六十里东至宜兴州界一十五里以葑埭牌为界自界首至宜兴州七十里西至溧水州界八十五里以三塔墩为界自界至溧水州四十里南至广德路界七十里以石屋山分流为界自界至广德军八十里北至金坛县界八十里以长塘湖港荻场为界自界首至金坛县四十里东南到宜兴州界八十里以白塔山为界自界首到宜兴州四十里西南到宣城县界一百二十里以湖东北岸为界自界首到宣城县一百三十里东北到宜兴州界四十五里以五家村为界自界首到宜兴州六十五里西北到溧水州界七十五里以曹山陆路为界自界首至溧水州四十五里

  镇市

淳化镇 【在上元县东四十五里凤城乡宋淳化五年置】

金陵镇 【在江宁县南六十里本陶吴铺宋景德二年改为镇今有税务】

秣陵镇 【在江宁县南三十里今有税务巡检司】

石步镇 【在上元县东北四十五里即古罗落桥】

大城港镇 【在江宁县西南七十里今作水站】

靖安镇 【在龙湾巿】

常宁镇 【在句容县东南五十里天禧元年以镇置寮今有税务】

下蜀镇 【在句容县北六十里有巡检司】

土桥镇 【在上元县东南六十里与句容县两界】

{阙}阳镇 【在句容县西北六改秣陵为阙 图名有馆驿{阙}】

{阙} 镇 【在江宁县西南六十里有巡检司】

邓步镇 【在溧水州南一百二十里宋干道四年差官收税宝佑四年移东坝市收税今有税务盐仓巡检司】

孔家堽镇 【在溧水州南四十五里】

固城镇 【在溧水州南九十五里】

高淳镇 【在溧水州南一百里有税务巡检司】

举善镇 【俗名戴步在溧阳州南三十五里有税务】

杜渚镇 【在溧阳州西南六十里干道四年移税额于溧水县邓步】

古市按宫苑记吴大帝立大市在建初寺前其寺亦名大市寺宋武帝永初中立北市在大夏门外归善寺前宋又立南市在三桥篱门外斗场村内亦名东市又有小市牛马市谷市蚬市钞市等十一所皆边淮列肆裨贩焉内纱市在城西北耆阇寺前又有苑市在广莫门内路东盐市在朱雀门西宋书有建康市南唐书有金陵市至今有清化市罗帛市而自昔言市者则以东市西市凤台鹭洲四坊之达为市盖即鱼市今银行花行鸡行镇淮桥新桥笪桥皆市也 【南史徐度传云徐嗣徽任约等来寇高祖与敬帝还都时贼已据石头市廛居民并在南路去台遥远恐为贼所乘乃使度将兵镇冶城筑垒以断之以此知六朝市廛多在淮水北冶城东也通典梁有太市南市北市令太南北三市丞陈淮水北有大市自余小市十余所隋食货志言陈时淮水北有大市十余所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晋史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南史宋废帝元徽二年张敬儿破贼宣阳门庄严寺小市丹阳记曰苑城市谓之苑市秣陵有斗场市寰宇记云东晋咸和中置七尉右尉在纱市今属上元县钟山乡张循王北庄前平地是也宫苑记南尉在草市北湘宫寺前其地在今上元县治东北齐东昏侯宫中立宫市使宫人屠沽帝为市魁陈后主重关市之征以阳惠朗为大市今金陵故事有盐市即盐渚也在东南三里庾阐扬都赋其宝货则瑶琨琅玕青碧青玟阳球散火阴田潜珍云英水玉错辉龙鳞焕若金膏晃若银烛琉璃冰清而外映珊瑚触石而上翘牙箪列文于象齿火布濯秽于炎焱西阻石城则舟车之所会东尽金塘则方驾之所连清化市今在北门内罗帛或云萝卜即路学街鱼市前志不载所在南唐近事程员举进士夜梦乌衣吏告曰君与王伦廖衢陈度卫清并已及第员梦中惊喜理服驰马诣省门见杨遂张观曾顗立街中谓曰牓在鸡行何忽至此员怅然而觉其年考功员外郎张佖权知贡举果放杨遂等三人员辈卒无征应既夏内降御札尚虑遗贤命张洎舍人就中书复位洎果取员等五人附来春别牓及第明年岁在癸酉也庆元志鸡行街自昔为繁富之地南唐放进士牓于此戚氏续志云银行今金陵坊银行街物货所集花行今层楼街又呼花行街有造花者诸市但名存不市其物清化甚僻故老言旧已然矣】

汤泉市 【在上元县神泉乡汤山延祥院之前去城六十里】

栖霞市 【在上元县长宁乡摄山栖霞寺之前去城四十五里】

索墅市 【市有索墅坊在上元县清化乡去城五十里】

泉都市 【在上元县泉水乡亦名龙都去城五十五里】

东流市 【市有桥曰东流以水流自东因名之在上元县宣义乡去城四十里】

花林市 【南至曹村五里北至大江十二里齐梁诸坟多在其地属上元县清风乡去城三十五里】

龙湾市 【在上元县金陵乡去城一十五里有税务】

竹筱市 【在上元县长宁乡去城五十里有巡检司】

蛇盘市 【在上元县开宁乡去城二十里旧有馆驿】

麒麟市 【在上元县开宁乡去城三十里】

西干市 【在上元县长宁乡去城四十五里】

章桥市 【在上元县长宁乡去城五十里】

石井市 【在上元县长宁乡去城二十五里】

五城市 【在上元县崇礼乡去城二十五里】

土桥市 【在上元县丹阳乡去城六十里】

湖熟市 【在上元县丹阳乡去在六十里】

新林市 【在城西南二十里】

版桥市 【在城西南三十里】

铜井市 【在城西南八十里】

东口市 【在城南长干桥下东今乌衣巷口是】

西口市 【在城南长干桥下今西街口是】

小口市 【在城西南江宁县安德乡】

朱门市 【在朱门南】

水桥市 【在江宁县归善乡】

杜桥市 【在江宁县万善乡去城四十里】

路口市 【在城南七十里戚志作路桥市】

仓头市 【在句容县仁信乡去城九十里】

柴沟市 【在句容县琅邪乡去城七十五里旧有馆驿】

白土市 【在句容县来苏乡有税务】

高友步 【俗名上步在溧阳州南二十五里】

周城步 【在溧阳州西南四十五里】

上兴步 【在溧阳州西六十里】

黄连步 【在溧阳州西北五十五里】

江宁有江宁市秣陵市金陵市上元有淳化市句容有东阳市下蜀市长宁市靖安市溧水有孔家冈市固城市高淳市溧阳有举善市杜渚市皆见镇内

至大金陵新志卷四下

元 张铉 撰

 疆域志二

  街巷

右御街 【按宫城记吴时自宫门南出至朱雀门七八里府寺相属晋城帝因吴苑城筑新宫正中曰宣阳门南对朱雀门相去五里余名为御道夹道开御沟植槐柳梁武帝克东昏焚其奢淫服六十二种于御街今自天津桥直南夹道犹有故沟皆在民居南唐御街也右有右御街在台城西掖门外宫苑记云吴太初宫北玄武门直对台城西掖门前路东即右街是也其实自大司马门出为御街自端门出为驰道自西掖门出为右御街端门即阊阖门】

朱雀街 【按宫城记自宫门南出夹苑路至朱雀门七八里府寺相属舆地志朱雀门北对宣阳门相去六里名为御道夹开御满植柳环济其记曰天纪二年卫尉岑昏表修百府自宫门至朱雀桥夹路作府舍又开大道使男女异行夹道皆筑高墙瓦覆或作竹籓庚阐杨都赋云横朱雀之飞梁豁八达之遐衡世说宣武出镇南州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邺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乃所以为巧也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今台城在府城泉北而御街迤逦向南属之朱雀门则其势诚纡回深远不可测矣侯景缘淮作塘自石头至于朱雀街十余里中楼雉相属宋彭城刘悛司空勉之长子勉见害于朱雀街悛兄弟平生不行此路】

焚衣街 【在御街齐东昏侯制四种冠五彩袍一月中二十余出晨出三更归夜出清晨返梁废东昏焚奢淫异服六十二种于御街后人号其所曰焚衣街】

孔子巷 【在青溪侧大仁寺前古庙在长乐桥东一里舆地志云孔子庙在乐游苑东隔青溪盖圣嗣侯所奉之庙也旧在溪南丹杨郡之东南本东晋所立中废宋元嘉十九年诏复孔子庙至齐迁于今处以旧地为浮屠今名孔子寺亦名孔子巷在城东南五里古长乐桥东实录晋孝武太元十一年立宣尼庙故丹阳郡城中后移庙过淮水北以旧处为孔子寺亦呼其巷为孔子巷】

国子监巷 【今镇淮桥北御街东旧比较务即其地南唐跨有江淮鸠集典坟特置学官滨秦淮开国子监里俗呼为国子监巷又呼草巷】

乌衣巷 【在秦淮南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今城南长干寺北有小巷曰乌衣去朱雀桥不远丹阳记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晋记江左初立琅邪诸王居乌衣巷王敦谋逆导忧覆族使郭璞筮之卦成叹曰吉无不利淮水竭王氏灭子孙繁衍世说王导曰庾元规若来吾角巾还乌衣南王僧虔为御史中丞领骠骑将军甲族由来不居此官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位官微减僧虔为此官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我亦可试为尔建康实录纪赡立宅于乌衣巷屋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翫焉刘斧摭遗载乌衣传谓金陵人姓王名谢因海舶入燕子国妄言耳】

运巷 【在今永寿宫相接沈约自序曰王父从官京师义熙十一年高祖赐馆于都亭里之运巷世说叔录冶城在今运巷东旧里亭今俗呼为黄泥巷戚志云当临运渎】

主簿巷 【在明道书院右明道先生程纯公尝为上元主簿政教在人至今呼为主簿巷】

圣火巷 【事见摭遗】

参佐巷 【在古东府城西金陵故事会稽王镇东府立骠骑亭通骠骑航参佐巷在航西】

察战巷 【按吴录官名有察战丹阳旧有察战巷在禅众寺前丹阳讫庾亮拒苏峻宣阳门外七战于此故又名七战】

竹格巷 【按实录兴严寺在运渎东岸南直竹格渡即谢尚宅】

白杨巷 【在今府城东南十八里谢几卿免官居白杨之石非又何妥居白杨巷与青杨巷萧(□目)齐名】

青杨巷 【异苑云檀道济居青杨巷宅是吴步阐所居谚云杨州青是鬼营自步及檀皆被诛】

马粪巷 【南史王志家禁中里马粪巷僧虔以来门风多宽恕志尤重厚历职不以咎劾人门下客尝盗志车辖卖之志知而不问待之如初宾客游其门者专覆其过而称其善兄弟子侄皆笃厚谦和时人号马粪诸王为长者】

侍其巷 【庆元志旧为侍其氏所居多闻人今正南隅永安坊内有雉鸡巷即此而讹】

刁家巷 【庆元志南唐刁彦能子孙居此巷因名今不闿此巷】

五房六房巷 【庆元志在府治门对南直街东西绍兴初高宗驻跸三省枢密院吏所居戚氏志杭州亦有此巷以居吏故云房或疑高宗留此不久当是南唐】

句容有刘明府君巷 【令张侃移醋库刘明府君巷东后得旧井甘寒遂名】

  坊里

金华坊 【唐实录都城清明门对今湘宫寺巷门东出青溪桥正东面建春门直东兴业寺后度青溪菰首桥景云中江宁令陆彦恭于县东开金华坊东逼青溪乃废菰首桥而于兴业寺门前开大道造金华桥桥度青溪通润州驿庆元志其地今上元县治东北】

翔鸾坊 【南唐近事卢绛寓居翔鹭坊遘热病梦妇人令啖蔗事见摭遗】

康乐坊 【庆元志城东半山寺处旧名康乐坊晋谢玄封康乐公至孙灵运犹袭封今以坊及谢公墩名观之恐是玄及其子孙所居】

赤兰坊 【见赤兰桥】

钟山坊 【在宋行宫前东夹道】

石城坊 【在宋行宫前西夹道】

东锦绣坊 【在御街左】

西锦绣坊 【在御街右】

状元坊 【二一在御街左东锦绣坊南一在府学南】

报恩坊 【在御街右西锦绣坊南】

安乐坊 【在御街右报恩坊北】

金泉坊 【在御街右报恩坊南】

嘉瑞坊 【在御街左状元坊南戚氏志金泉南】

舜泽坊 【在御街右金泉坊南】

金陵坊 【在御街右舜泽坊南】

建业坊 【在御街右镇淮桥西北】

长乐坊 【在御街左镇淮桥东北】

招贤坊 【在今台治南】

经武坊 【今台治左】

武胜坊 【在今台治东北】

细柳坊 【在旧都统司后军寨前】

青溪坊 九曲坊 【并在台治东】

嘉会坊 【在旧总领所前】

尊贤坊 【在明道书院之右即主簿巷】

东市坊 【在鱼市东】

凤台坊 【在鱼市南】

西市坊 【在鱼市西】

鹭洲坊 【在鱼市北】

长春坊 【在东市之东】

宽征坊 【在西市之南】

清化坊 钦化坊 【并在西市之北】

朝宗坊 佳丽坊 【并在西市之西】

保宁坊 【在保宁寺前】

广济坊 【在旧广济仓南近水西门】

武定坊 【在镇淮桥东南】

崇胜坊 【在镇淮桥西南】

庆元志载六朝及唐里名有翔鸾滨江舜泽嘉瑞凡四与干道坊名同盖坊故里也干道所载四厢二十坊曰在南坊四曰嘉瑞长乐翔鸾武定右南坊九曰承贤舜泽建业兴政雅政凤台滨江永安敦教左北坊二曰钟山招贤右北坊五曰立德修文来苏金陵清化其时城内分四厢犹今之隅 【厢有厢官掌民讼】 如鸡行街今在西南隅旧志云在右南厢是也 【戚氏云已上坊名与干道不同者盖初以一城分四厢四厢街巷总分二十坊后复各以其坊之街或巷揭以坊名今尚存焉旧志所云嘉瑞长乐等坊皆旧坊也至今里巷祷祀言所居坊则尚举二十坊之名以翔鸾观之则知其来远矣景定皆弗录今并存之又按宋搉酤之所亦名坊溧阳志甓桥坊东马坊酒坊四十二处是也如石步镇有罗落坊北村坊也梁萧子范有直中舍坊赋此官寺之坊也】

句容县有廛里坊跃鳞坊句曲坊宣化坊金陵坊僊宾坊礼教坊延宾坊兴化坊东谏臣坊西谏臣坊东林教坊西林教坊 【凡十有三见余志又曰古坊名既废今张矩复立已无知者乃自县河至十字街达于东门立坊十五曰升俊坊制锦坊宣化坊市南坊天市坊东市坊旧市坊市北坊跃鳞坊市桥坊和丰坊朝京坊钟山坊句曲坊延宾坊内四明坊因旧云】

溧水州有崇德坊易俗坊仁和坊长寿坊新兴坊昭德坊乐安坊乐泰坊 【县志作德安德泰】 栖贤坊恭信坊 【凡十】 又表孝坊 【以干道四年邑人伊小乙割肝疗母病得名】 状元坊二 【以俞桌上舍吴潜进士并第一得名】 崇儒坊 【旧名崇化已上三坊并见县志凡四】

溧阳州有育材坊 【后改登俊】 仁和坊瑞莲坊永定坊招远坊 【凡五见本处志】

长干里 【在秦淮南越范蠡筑城长干丹阳记大长干寺道西有张子布宅在淮水南实录云长干是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建康南五里有山岗其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小长干在瓦棺南巷西头出江】

凤凰里 【在今保宁寺后宋元嘉十四年大鸟二集秣陵民王觊园中李窠上大如孔雀头足小高毛羽鲜明文彩五色声音谐从众鸟如山鸡者随之行三十步顷东南飞去杨州剌史彭城王义康以闻改鸟所集永昌里为凤凰里后于寺筑台建楼】

表孝里 【在溧水州即伊小乙所居里知县陈嘉善牓其里旌之】

乡里见史志者吴丹阳赖乡宋建康东乡土山里秣陵都统石泉里 【谢涛宗悫墓】 干道志乡各书里景定始遗之今故老知者亦鲜盖初以乡统里宋末易里之名曰保或曰管曰都由是相袭而失古矣今录前志所遗者子游里 【九域志言偃里在上元县金陵故事在县东二十二里按索隐家语云言偃吴人仕鲁为武城宰今吴郡有言偃冢吴地记云宅旁有监洗石周回四文为梁太守萧正德将去莫知所在苏州记曰周文学科孔子弟子言偃宅在常熟县史记云偃吴人也字子游亳边有监洗石云此偃吴人无可疑者不知故事何据而六朝事迹干道志又承其误也戚氏云史记元无监洗石之文秪曰吴人金陵固亦吴也故冢果在吴都古人或生或仕或游历安得尽知里名相传必有所自后常熟县立吴公祠朱文公记曰县有子游巷文学桥图经又云故宅在县西北旧井存焉今不复可见观此纪考据又与前说不同大抵存古慕贤之意又唐开元追爵始封吴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定七十二公国号追封丹阳公故政和礼书称丹阳公至高宗赞乃书唐封淳熙中遂改吴公窃祥丹阳可称吴而常熟不可号丹阳太宗诏定之时固有据也又言姓最少闻吴中有之然上元竹筱去城五十里言族成一聚落近年稍分居神泉乡阳水及龙潭但里名改易未能访其处自庆元志偏言苏州之说景定遂削此里使子游的非吴人郡志亦当传疑如儒童院之类况史志故事存乎】 禁中里 【见马粪巷】 都亭里 【见运巷】 小郊里 【梁武帝始至姑熟柳(怯去去改登)与兄恽诸友朋于小郊候接庆元志在城南十五里或传即吴大帝南郊坛所实录所谓郊坛村戚氏云凤台乡有此里又自有郊坛里】 蒋山里太清里 【梁史】 庆元志载六朝及唐里名十六曰化义里建兴里 【见南苑】 定阴里建康里齐平里南塘里 【晋史王敦兵至御街沈充自青溪引军与会至宣阳门北中郎将刘遐等率轻骑从南塘出横击之贼军大溃世说祖车骑过江时公私俭薄无好服玩王庾诸公共就祖忽见裘袍重迭珍饰盈列诸公怪问之祖曰昨夜复南塘一出盖祖于时使健先鼓行劫钞在事之人亦容而不问也时厮养逋亡多逃窜在南唐下诸船中或欲一时搜索谢公不许曰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师王荆公诗平时无盗出南塘】 朔阴里桐下里 【疑即同夏】 娄侯里 【地有娄湖见江宁乡】 崇孝里翔鸾里滨江里舜泽里嘉瑞里 【翔鸾以下皆旧坊名】 斗场里 【梁永明九年秣陵县斗场瑞安明寺有古树众僧改架屋伐为薪剖木里自然有法大德三字盖即斗场村】 延贤里 【见赤兰桥】 皆旧里名也

江宁县乡十八里八十六 【景定无龙山有长泰朱门今朱门一乡别有沙洲乡在县西南菜园务在城东南今据前志定古额二十三乡】

凤台二乡 【县东南二十里并大隐乡为一景定分东西二乡】

小郊里 娄湖里 常乐里 金陵里

安德乡 【县西南三十里并丹阳乡为一】

洪塘里 【疑此即吴都赋横塘】  张野里 佐幕里 清陵里 新林里 郊坛里 【疑此即梁纪实录郊坛里及村】  董林里 路西里

新亭乡 【县东南四十里】

子塘里 颜墟里 商墟里 河亭里 梁墟里

随车乡 【县南四十里】

下干里 五裤里 向社里 来晚里

光宅乡 【县西南四十里】

孟湖里 龚亭里 丁家里 三山里 平头里

关元乡 【县南四十里】

白山里 蒲干里 孝义里 金井里

万善乡 【县南五十里】

高村里 仇村里 经村里

允泰二乡 【县南五十里景定作长泰南北二乡】

丹阳里 永泰里 韦义里

驯翚乡 【县东南六十里】

东金里 湖头里 刘亭里 秣陵里

惠化乡 【县南六十里】

鲁下里 赤岸里 三山里 方期里 白都里

葛僊乡 【县东南七十里】

李塘里 湖南里 令东里

建业乡 【县南三十里】

时安里 东林里 魏亭里 浦东里 东淮湖里 塘头里

永丰乡 【县东南九十里】

令西里 上义里 鹿阳里

归善乡 【县西南六十里】

归化里 仁寿里 仁恭里 归善里 归德里

处真乡 【县西南七十里并孝感乡为一】

归善里 仁爱里 仁惠里 兴德里 长兴尚署里 大薄河湖里 【二里盖四字名与下马浦东西后黎陵尚例同】

铜山乡 【县南九十里】

马浦东西里 施计里 东西里 濮里 后黎陵尚里 杨庄下溪里 故堂尚署里

龙山乡 【县南九十里景定作朱门南北二乡】

龙山里 汤冯里 朱门里 前泊里 马里

横山二乡 【县东南百二十里景定分南北】

灵仙里 横水里 岳阳里 大蚬里 龙窟里 甘泉里 石塘里

上元县乡十八里五十二 【州县乡里采戚氏志及州县志所载名目】

金陵乡 【县北】

东里 西里

慈仁乡 【县东北】

东里 北里

钟山乡 【县西北】

泉水里 南里 北里

北城乡 【县东北一名龙城乡】

东里 西里

清风乡 【县东北】

上里 中里 下里

长宁乡 【县东北并为政乡为一】

长亭里 东里 西里

惟信乡 【县东景定改名为政】

惟信里

开宁乡 【县东北】

开义里 开元里

宣义乡 【县东】

东里 西里 南里

凤城乡 【县东】

西里 中里 东里

清化乡 【县东并崇信乡为一】

崇信里 崇林里 清化里 长涧里

神泉乡 【县东北】

神泉里 万安里 上达里 郭干里

丹阳乡 【县东南】

新兴里 平子里 新建里 永宁里 丹阳里

崇礼乡 【县东南并建康乡】

西里 东里 南里 中里 北里

泉水乡 【县东南】

西里 东里

道德乡 【县南】

道德里 埂头里 铜山里

尽节乡 【县南】

东里 西里

长乐乡 【县东】

上里 中里 下里 【今县报作兴贤乡】

句容县乡十六 【崇信乡里三立□□盘石今废干道景定阙里五十八干道有长年无直道】

通德乡 【干道云元名同德在县西二十里一都二都】

兴行里 严墟里 史亭里 丰亭里 【新里市干樊巷言野磨店头上严墟下严墟七村】

福祚乡 【县西南三十里三都四都】

佑善里 义城里 清城里 次戴里 【黄堰三汊南冈青城步四村】

临泉乡 【县西南五十里五都六都】

润下里 仁爱里 章亭里 杨亭里 【石秋丁墟夹山黄连墅花塘东释斗门西释汤巷九村】

上容乡 【县西南六十里七都八都】

宽仁里 葛亭里 高平里 汤亭里 崇信里 【干道作敦信陈庄五渚张庄卢(艼去丁改发)望湖冈五村】

承僊乡 【县南八十里九都十都】

得道里 鲁亭里 白杨里 灵峰里 【浮山天王堂二村】

政仁乡 【县南九十里十一都十二都】

化俗里 周亭里 安亭里 【朱墟谷成朱庄白沙上干五村】

茅山乡 【县东南五十里十三都】

僊居里 朱阳里 水南里 【成村黄庄步塘前潘太阳吴墟六村】

崇德乡 【县南四十里十四都十五都】

温恭里 徐亭里 解亭里 【于乡西城观庄三村】

句容乡 【县东南三十里十六都十七都】

祥符里 毕墟里 黄干里 直道里 【曹庄吕坊黄干蔡墓四村直道干道后置】

来苏乡 【县东三十里十八都】

得仁里 秦亭里 东锁里 西锁里 【黄庄秋干萧亭毕塔湾王婆店行香徐村前马后马九村】

望僊乡 【县东北四十里十九都二十都】

丰义里 降真里 次荣里 【奉圣荆塘二村】

移风乡 【县东北三十里二十一都二十二都按干道志旧有长年里】

杨塘里 戴亭里 安阳里 行化里 【元名行香干道作行香掘河小干柏庄杨塘官庄杨家庄六村】

孝义乡 【县北三十里二十三都】

上应里 下应里 王亭里 【佴墅和草谷香十八石四村佴音耐姓也】

仁信乡 【县北五十里二十四都元名履仁干道志改仁信】

爱人里 亭子里 石桥里 【亭子迸风六里店三村】

凤坛乡 【县西北四十里二十五都二十六都二十七都】

祥禽里 韩亭里 黄行里 【陈庄三口柴沟赤岘仓头五村】

琅邪乡 【县西北五十里二十八都二十九都】

桥居里 鲍亭里 西亭里 洛亭里 【鲍亭渐倪新塘东干西干黄野罗家七村】

溧水州乡十七里四十七 【旧图乡十九今□□城孝义二乡咸□□□志今分四十八都】

上元乡 【州东南三十里见县志下同】

高坡里 兴塘里

思鹤乡 【州西三十五里】

良西里 解塘里 上方里

赞贤乡 【州南三十五里】

分东里 宋亭里 孙亭里

白鹿乡 【州东南五十里】

裴塘里 杨塘里 涧西里

丰庆乡 【州东四十里旧名龙庆】

招贤里 刘方里 涧北里

归政乡 【州东北四十里】

前西里 匠南里

崇贤乡 【州北四十里】

永宁里 崇德里 蒲塘里

长寿乡 【州北三十五里】

承恩里 临前里

山阳乡 【州西南四十里】

西北里 花溪里 青林里

崇教乡 【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前湖里 薛城里 南塘里 永康里 清化里

游山乡 【州南百一十里】

南亭里 东史里

僊坛乡 【州东南七十五里】

柴西里 石南里 马沈里

安兴乡 【州东南一百里】

丰乐里 李溪里 荆塘里

仪凤乡 【州南七十五里】

大历里 传南里 和顺里

永宁乡 【州西南百三十五里旧名永安】

新安里 水上里 登云里

唐昌乡 【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水北里 水南里

敦信乡 【州西南九十里景定改为立信】

寺后里 许东里

溧阳州乡十三里十八 【旧领乡十七端拱元年割昭德丰乐彰德三乡属建平县嘉佑六年分成乐□□永成福贤二乡干道乡十二里十三】

永成乡 【州东北】

艮方里 沙涨里

福贤乡 【州东唐曰招贤】

新建里

举福乡 【州西南南唐有】

青安里 邮亭里

明义乡 【州西】

茭山里 黄山里 新昌里 阙里

惠德乡 【南唐有】

高友里

德随乡 【州南】

虞步里

从山乡 【州西南】

下宅里

桂寿乡 【州西南】

芦塘里

奉安乡 【州西北】

前文里 【干道无】

崇来乡 【州西北】

旧县里

来苏乡 【州北】

前马里

允泰乡 【州北】

上梅里 下梅里 【干道无上梅】

允定乡 【州北唐曰永安】

允安里 【干道作永安】

  铺驿〔馆舍附〕

驿路五十一铺每铺相去十里

东门铺 双牌铺 【旧名东十里铺】  蛇盘铺 【俗作畲婆】  麒麟铺 东流铺 张桥铺 昆仑堽铺 【以上七铺属上元县】  江城湖铺 宣家岘铺 【今名青山】 山口铺 庙林铺 下蜀铺 纪家店铺 【以上六铺属句容县】

右十三铺系东路直抵镇江路界炭渚铺

土门铺 夹堽铺 迟店铺 清水亭铺 玄武桥铺 【旧作园墓】  秣陵铺 李村铺 路口铺 乌剎桥铺 【以上九铺属江宁县】  方墟铺 石头堽铺 乌山铺 齐家店铺 南亭堽铺 南十里铺 蒲塘铺 三角子铺 孔家堽铺 土山铺 罗家林铺 戴公堽铺 漆桥铺 朱家店铺 汤师娘铺 松儿堽铺 【以上十六铺属溧水州】

右二十五铺系南路直抵广德路界顾置铺

越台铺 石子堽铺 官庄铺 板桥铺 三城湖铺 江宁镇铺 青松林铺 铜井铺 葛家堽铺 【以上属江宁县】

右九铺系西路直抵太平路界慈湖铺

府前铺 西门铺 石碑冲铺 靖安铺 【以上属上元县】

右四铺系北路直抵滁州界宣化铺

县路十一铺每铺相去二十里此系诸县不通驿路处递传之路

石井铺 七里堽铺

右二铺属上元县界

周郎桥铺 县西门铺

右二铺属句容县界

县东门铺 茭塘铺 破湖铺

右三铺属溧水州界

黄连步铺 中桥铺 乌山村铺 县西门铺

右四铺属溧阳州界

在城金陵驿

水站 【在正东隅青溪坊保前宋制置司佥厅地基东至溧水州二百四十里南至大城港水站六十里北至龙湾水站三十里管船一十九只】

马站 【在青溪坊前宋试院地基东至东阳马站七十里南至江宁马站五十里东南至溧水州马站一百二十里正备马八十八匹】

江宁县水马站

汀宁马站 【在江宁镇正备马五十匹】

大城港水站 【在沙洲乡去县三十里船二十五只】

上元县龙湾水站 【在金陵乡去县十五里船二十二只】

句容县水马站

东阳马站 【至在城金陵驿七十里正备马五十匹】

水站 【至龙湾站一百二十里管船二十二只】

下蜀马站 【至东阳站四十里到镇江路六十里正备马四十匹】

老鹳觜马站 【至东阳站三十里正备马二十匹】

溧水州中山驿 【在州惠政桥西南正副马六匹】

溧阳州馆驿 【一所在本州岛永定坊至元二十四年置立正副马六匹】

永宁驿 【旧基在宋总领所西闪驾桥之南】 江宁驿 【在江宁县西南五十里】 稑陵驿 【在江宁县南三十里】 石头驿 【张九龄有候使石头驿楼诗李白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诗云君至石头驿寄书黄鹤楼】 梦笔驿 【江淹本集云尝宿于冶亭梦见大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公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按建康有冶亭在冶城送别处有冶渚疑亦有亭又有东冶亭在秦淮上皆六朝士大夫饯送之所淹本集所载始末皆建康事也庚溪诗话云梦笔驿江淹旧居不详所在今建宁路浦城县有梦笔山山下有江淹祠有梦笔里杨文庄公真西山皆尝读书其所乃淹为吴兴令处耳】 金陵驿 【亦名蛇盘驿在上元县长乐乡蛇盘市畲婆音之讹也今水马站总名金陵驿在城中】 东阳二驿 【西至金陵驿四十五里今为水马二站】 柴沟驿 【西至东阳驿十五里】 下属驿 【西至柴沟驿十五里东至镇江路界十五里今有马站】 望僊驿 【旧在句容县治南元丰二年移县治东】 漆桥驿 【在溧水州南七十五里】 官塘驿 【在溧水州东南二十五里】 坊墟驿 【在溧水州北三十五里】 淮源驿 【在溧水州东北三十五里】 仪宾驿 【在溧水州南一百一十里】 招贤驿 【在溧水州南一百一十里】 蒲塘驿 【在溧水州南二十五里】 白马驿 【在溧水州东南四十里】 延宾驿 【在溧水州西四十七里】 青阳驿 【在句容县东二十里】 竹里驿 【在句容县北六十里仓头市戚志一作竹亭】 云亭驿 【在句容县】 昭华驿 【在句容县开宝中焚圯太平兴国二年移县街东或云望僊驿是也】 临江驿 【岑参有诗见陈轩金陆集】

右自永宁驿以下皆旧驿名今废

古六馆曰显仁集雅显信来远职官行人 【宫苑记图馆六一曰显仁处高丽使二曰集雅处百济使三曰显信处吐蕃使四曰来远处蠕蠕使五曰职官处于陀利使六曰行人处比方使显仁在青溪中桥五馆并相近惟行人在娄湖篱门外又梁时学馆亦名集雅未详其义】

贡计馆 【宫苑记在舟子洲上郡贡上计及士人与计偕者憩此馆徐铉诗芜没阆风亭川流贡计馆】

任子馆 【吴志诸将屯戍并留任子为立任子馆晋咸和五年除之实录注地在乐游西对今栖玄寺门晋有江左其制不改至此年除之在覆舟山南岁久堙废不复可辨地近古迹北郊坛陈书大建十四年诏可检任子馆及东馆并带保任在外者赐衣粮酒食遣之】

客馆 【在城南十三里隔岸蔡州晋陶侃尝屯此丹阳记吴时宫馆在蔡州上以舍远人旧志南史宋初置南北客馆主四方宾客后为四方馆此其始云】

唐信义馆 【王昌龄有诗】

汤泉馆 【干道志在上元县神泉乡汤山下徐铉有汤泉旧馆诗遗址今存云】

江宁馆 【旧馆姚希得建】

誓清馆 【即客亭基在龙湾今为水驿】

仪宾馆 【旧名以没官屋改车马小驻之地今为南轩书院】

需馆 【没官屋改在小本头街见景定志】

金渊馆 【溧阳志在州治后临溪今为织染局】

通江馆横江馆德星馆 【见后古迹】

水馆 【干道志在折柳堂东叶清臣建张伯五记按旧图在月堂西月堂基即通江馆也】

  道路

秦皇驰道 【秦始皇三十六年东游自江乘渡江驰马于此古志诏役赭衣三千人开驰道故曰丹徒相传自江乘往镇江大路是也汉贾山曰秦东穷燕齐南极吴越跸道广五十步隐以金稚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托足焉】

吴帝驰道 【吴都赋云朱阙双立驰道如砥】

宋帝驰道 【宋书大明五年孝武初立驰道自阊阖门至朱雀门为南驰道又自承明门至玄武湖为北驰道八年罢南北二驰道景和元年复立宫苑记宋筑驰道为调马之所】

小丹阳路 【今在江宁县横山乡金陵镇西南三十里与太平路当涂县接界里俗犹呼丹阳晋历阳内史苏峻叛陶回谓庾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阳南道步来宜设伏邀之可一战擒也亮不从峻果自小丹阳来迷失道夜行无复部伍亮闻乃悔之】

黄城大路 【至今上元县清风乡黄城村梁侯景遣军至江乘拒卲陵王纶赵伯超谓纶曰若从黄城大路必与贼遇不如径指钟山突据广莫门出贼不意城围必解】

湖头路 【在今玄武湖东北南史崔慧景奉江夏王内向中领军王莹都督众军据湖头筑垒上带蒋山又王敬则举兵沈文季持节都督屯湖头备京口路】

白杨路 【在城南十里石冈之横道陈始兴王叔陵反部麾下度小航将趋新林萧摩诃追擒于白杨路】

竹里路 【在句容县北六十里仓头市东有竹里桥南边山北滨大江父老云昔时路行山间西接东阳遶摄山之北由江乘罗落以至建康宋武帝讨桓玄其路经此今城东畲婆冈至东阳路乃后世所开非古路也】

谢玄走马路 【在上元县崇礼乡土山下至今不生草木详见土山下】

姜巴路 【在小茅山后通延陵真诺秦时有士周太宾及巴陵侯姜叔茷者来住句曲山下秦孝王时封侯故以姜巴名其路】

上容路 【见破冈埭】

  桥梁 【郡报州司县桥道总一百五十八处与前志不同今存其旧】

   在城录事司及上元县境

天津桥 【宋行宫前旧史虹桥政和中蔡薿建为石桥号曰蔡公桥后改今名天津本西京大内前桥名即康节邵雍闻杜鹃处今移其名于此不忘京师之思也】

镇淮桥 【在今府城南门里疑即朱雀航所此侨石甃铁局按世说叙录及舆地志丹阳记皆云吴时南津桥也名曰朱雀航大宁二年王含军至丹阳尹温峤峣绝之以遏南众定后京师乏良材无以复之故为浮航至咸康三年侍中孔坦议复桥于是税航之行者具材乃值苑宫初创材转以治城故浮航相仍至太元中骠骑府立东航改朱雀为大航晋起居注曰白舟为航都水使者王逊立之谢安于桥上起重楼上置两铜雀又以朱雀观名之实录云咸康二年新立朱雀航对朱雀门南渡淮水亦名朱雀桥本吴南津大航桥也玉敦作乱温峤烧绝之权以浮航往来至是始议用杜预河桥法长九十步广六丈冬夏随水高下浮航相仍至陈每有不虞之事则剔之晋书王敦作逆明帝以应詹都督朱雀桥南诸军事齐高祖讨袁粲黄回与粲同谋萧顺之率家兵据朱雀桥回遣觇之遂不敢出梁高祖以义师伐东昏东昏使江道林率兵出战退保朱雀航冯淮自固又遣王珍国等列阵于航南开航背水以绝归路与王茂等战败一时投淮死者积尸与航等后至者乘之以济北齐兵至故秣陵陈高祖分兵御之遣杜棱顿航南元徽中贼党杜黑蠡分军向航刘勉御之败死侯景兵至航建康令庾信率兵屯航北见景至命彻航始除一舶弃军走南塘游兵复闭航渡景乘胜至阙下】

饮虹桥 【一名新桥在凤台坊实录南临淮有新桥本名万岁桥后改名饮虹新桥乃吴时所名至今俗呼为新桥袭其旧也干道五年史正志重建上为大屋数十楹极其壮丽与镇淮桥并新丘崇记之开禧元年丘崇重建刘叔向记之宝佑四年马光祖重建梁椅记之镇准桥每与此桥同建】

日华桥 【在宋行宫城东华门跨伏龙河】

月华桥 【在宋行宫城西华门跨伏龙河】

东虹桥 【在行宫之左今台治之北马光祖书榜】

西虹桥 【在景定桥北今龙翔寺东马光祖书榜戚氏云桥北皆南唐以来废宫桥若小虹飞虹之属是也】

景定桥 【在旧永宁驿北本名清化俗呼为闪驾桥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书榜跨运渎】

太平桥 【在龙翔寺西南旧名钦化又呼笪桥俗传茅山二十六代笪宗师所建景定二年马光祖改今名自书榜跨运(□卖)】

鼎新桥 【在太平桥西旧名小新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书榜】

干道南北二桥 【在古运渎上今斗门桥北二桥相望干道中洪遵建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自书傍】

斗门桥 【在干道南桥之南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自书榜跨运渎戚氏志其侧旧有风亭在折柳亭东】

武定桥 【在镇淮桥东北淳熙中建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自书榜旧名嘉瑞浮桥又曰上浮桥时长乐为下浮桥也】

崇道桥 【在永寿宫东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自书桥榜】

武卫桥 【在永寿宫西旧名望仙桥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书榜】

广富桥 【在月华桥北跨伏龙河景定二年马光祖重修】

武胜桥 【在今台治东北亲兵教场即北门桥】

青溪七桥景定志按实录注云最北乐游苑东门桥 【乐游苑在覆舟山南桥宜与今散福亭相连】 次南尹桥今潮沟大巷东出度此桥次南鸡鸣桥 【即舆地志所谓今新安寺南东出开善寺路度此桥】 次南募士桥 【吴大帝募勇士处】 次南菰首桥一名走马桥 【桥东燕雀湖湖连齐文惠太子博望苑辅公祏筑其地为城唐陆彦恭开为金华坊别立桥见前坊内燕雀湖在城东二里周回二里流入青溪干道志云俗传斜桥即走马桥又云东虹桥一名斜桥俗传走马桥庆元志云迎仙桥旧在府治后俗呼斛桥久废阙后图山光阁是其处而景定遂云府治东有阙桥即是走马桥今以实录建春门东出地阙  干道景定言斜桥非走马桥名偶同尔】 次南青溪中桥在湘宫寺门前巷东出度溪东有桃花园是齐太祖旧宅亦名芳林园 【今上水闸里俗相传青溪中桥路齐书始安王遥光反曹虎领军屯青溪中桥陈书晋王广命斩张贵妃牓于青溪中桥即此】 次南青溪大桥 【石迈古迹编云东出句容大路度此桥西即陈尚书令江总宅今上元县东南百余步段氏居乃江总宅也桥宜在此宅之东岁久堙废今不复有桥矣】 旧称青溪九曲盖自玄武湖引水从东北萦回达于秦淮其曲折有九故于其间跨桥有七今城外青溪皆已堙塞桥废久矣惟城内仅存一曲溪上长桥有四皆马光谊所作 【今城东北有渠北通玄武湖南行经散福亭桥竹桥扺府城东北角外西入城濠里俗呼为长河即古青溪本自今竹桥西南行五代杨薄于此截溪立城由是青溪半在城外其在城中者久塞但城东北隅迤逦至上元县治东南上水闸以西一带青溪遗迹或见或隐桥亦不详所在】

运渎六桥按实录云孝义桥本名甓子桥次南杨烈桥 【宋王僧虔观斗鸭处】 次南西州桥 【宜在今笪桥西】 次南高晔桥 【古建康西尉在此桥西建兴寺北路东出度此桥宜在今干道桥左右】 次南禅灵桥 【齐禅灵寺在运渎西岸由兴严寺前西出大路度此桥】 次南运渎临淮有一新桥对禅灵渚渡 【宜在今斗门桥上下旧有过淮水桥名新桥亦名万岁桥】 景定志云由古城西南行者是运渎 【右城苑城也】 吴大帝赤乌三年使御史郄俭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即此渎是也今宫城西北兴严寺前有沟迤逦至清化市东乃古运渎但自此西南悉堙塞不复可辨其东南为宫城西堑疑非古迹然由官墙堑至清化桥西折过钦化桥再南则运渎旧迹复见今干道桥一带河是也六桥所在亦可髣佛得其次第清化桥即闪驾桥 【又呼闪虹音降】 钦化桥即得桥马光祖皆重建易名说砚前各桥下

飞虹桥 【杨文公谈苑云徐常侍铉仕江南日尝直澄心堂每幞被入直至飞虹桥马辄不进裂鞍断辔棰之流血掣缰却立铉贻书余杭沙门赞宁答云下必有海马骨水火俱不能毁惟沤以腐糟随毁者乃是铉斸之去土丈余果得巨兽骨上胫可长三尺脑骨若断柱积柴焚三日不动以腐糟纔沤之遂烂焉南唐有虹桥小虹桥飞虹桥皆傍宫墙也】

南渡桥 【李白与酒客数人掉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诗云舍舟共连袂行上南渡桥乃秦淮上桥也今不详其处】

张侯桥 【吴张昭所造故名晋义熙六年卢循焚查浦进至张侯桥其地在今城南不详其处】

赤兰桥 【杜祭酒别传曰桓宣武馆于赤兰桥南延贤里今城南有赤兰坊桥不详其处】

长乐桥 【唐秦淮上有长乐桥又曰长乐渡在县东南六里今桐林湾是其地隶长乐坊】

狮子桥 【在古湘官寺北】

回龙桥 【在城西门】

白下桥 【一名上春桥在城东门外其侧有白下亭嘉泰四年刘叔向作重建桥记金陵为六朝故都风上遗迹历历可考自上元县治东行里许有桥曰白下白下之义访诸故老无传焉宋元徽间遣征北将军张永屯白下唐武德中迁金陵县于白下村其地盖在东晋白石垒之下也或以白下之名不宜举子改名上春】

长干桥 【在城南门外五代杨溥城金陵凿濠引秦淮遶城成淳乙丑马光祖新创】

万岁桥 【见上运渎】

通波桥 【旧志府治东南临旧故生池】

鼋池桥 【旧志在通波南干道中建】

通济桥 【钱象祖建今有小桥在路学东南当是】

迎仙桥 【俗呼科桥见旧府治内】

皂荚桥 【见曹景宗传】

铜桥 【在城东十里按五代史李(上曰下弁)升元三年十月以步骑八万讲武于铜驰桥今字作桐讹也】

高桥 【在城东十五里属上元县长乐乡金陵故事云梁乱庾信为建康令守朱雀门众溃台城门已闭信走羁旅于此桥信有哀江南赋注云吴郡图经以皋伯通所居因名其桥曰皋后人转皋为高南史徐嗣徽等复入丹阳至湖熟侯安都率马步拒之于高桥又战千耕坛南按郡国志吴郡通门内有桥即汉皋伯通居此桥以得名梁鸿赁舂之所是吴自有皋桥在建康者乃高桥也庾信赋南史皆曰高崔令钦注石迈古迹编易高为皋绍兴十七年本县新治桥路易榜曰皋桥因承其误失于不考耳】

石步桥 【在城东北四十五里即古罗落桥也宋高祖起义丹徒进至罗落桥遇皇甫敷檀凭之战死即此地下有罗落浦北入大江又有罗落坊罗落千罗落山皆在其处今石步酒坊名罗落坊】

钱公桥即章桥以西接张山亦曰张桥 【在府城东北五十七里上元句容二县以此桥为界】

复古桥 【属上元县长乐乡去县十四里宣和间赐锺茅山经此地桥损堙塞绍兴十年复之改名复古桥】

葛桥 【在上元县崇礼乡方山东南齐书李安民破建平王景素于葛桥】

墅城桥 【在城东三十里即晋谢元别墅之所】

檀桥 【在青溪案齐书刘瓛以儒学冠于当时京师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瓛住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

亭子桥 【在上元县清风乡黄城之东徐铉楼霞寺新路记云建高亭于路周跨董桥于川上即此桥也里俗呼为亭子桥去楼霞寺三里今土桥危险夏潦则民皆病涉】

周郎桥 【在城东八十里上元县丹阳乡湖熟镇下临横塘石迈古迹编云旧传周瑜尝至此按吴书瑜渡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熟此桥正通秣陵必瑜当时经历之地】

土桥 【在城东七十五里】

西流桥 【在城东北三十里】

东流桥 【在城东北四十里】

安济桥 【在城东北四十里即东流市桥淳熙十二年钱良臣重修改今名】

韩桥 【在城东北三十里】

白水桥 【在城东北二十里】

杨堰桥 【在城东二十里】

走马桥 【见前菰首桥下】

霸桥 【在城西北八十里分句容界】

右隶在城录事司及上元县境

   江宁县境

板桥 【在城西南三十里吴后主闻晋师将至甚惧自选羽林精甲配沈莹孙振等屯于板桥晋将周浚张乔等接战破吴军莹等皆遇害金陵故事云晋伐吴丞相张悌死之冢在板桥西实录晋简文帝尝与桓温及武陵王晞同载游于板桥温遽令鸣鼓吹角车驱卒奔欲观其所为晞大恐求下车帝安然无惧色温由是惮服】

新林桥 【在城西南一十五里扬州记云金陵南沿江有新林桥即梁武帝败齐师之处】

白板桥 【在城南梁武帝次江宁吕僧珍与茂进军于白板桥筑垒垒立茂移顿越城僧珍守白板】 □陵桥 【在城东南五十里】

复成桥 【唐景云中造以渡淮广明元年废于火南唐保大十年重造宋开宝八年又废说见后复成渡】

杜桥 【在城东南三十里戚志云有堰长五里阔丈五尺堰杜桥浦水】

龙津桥 【在城南六十里临江宁浦】

牧放桥 【在城南七十里古牧放之所亦作牧牛】

河亭桥 【在城东南一十五里】

马务桥 【在城东南二十五里唐置马务于此】

□武桥 【在城东南三十七里有堰长三里阔二丈堰浦水通秦淮河】

令桥 【在城东南七十里临令水】

乌剎桥 【在城东南九十三里戚志一名乌鹊】

牧马桥 【在县东南三十九里南朝放牧者在此南出有浦水阔三丈深一丈有桥干道志一名牧马堰在城西南七十里长三里阔二丈五尺堰牧马浦水】

右隶江宁县境

   句容县境

白鹤桥 【在县东南三里一十五步茅君内传云大茅君每年十二月二日驾白鹤于此会诸真故以名桥】

沈公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沈公谓沈庆之也】

赭渚桥 【在县东一里二百四十一步】

归善桥 【在县南一里一百七十五步】

于乡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西霸桥 【在县南三十二里】

降临桥 【在县东南二十七里】

义城桥 【在县南二十里】

高平桥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斜桥 【在县东五里】

柳桥 【在县北二十五里前柳桥后柳桥】

悬毒桥 【在县西十五里】

宣家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永安桥 【在县南七里下有小港归于秦淮】

降真桥 【书记云在玉晨观西句容路三十里桥是也】

芦堽桥 【在县南三十里】

集僊桥 【在县南有诗右可考】

刘师桥 【去县七十里】

苏行桥 【在县北二十里】

泥湾桥 【去县十四里】

红鹤桥 【在县东四十五里】

陶堰桥 【在县南五十五里】

新昌桥 【在县南五十里】

石彭桥 【在县北六十三里】

张堰桥 【在县北五十里】

淡塘桥 【在县南六里】

张桥 【在县南二里一百七十五步】

(汀去丁改公)陆桥 【在县西十五里】

省塘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

社坛桥 【在县西九里】

周郎桥 【在县西二十里】

土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湖西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牛桥 【在县南四十里】

华桥 【在县北三里】

谢家桥 【在县南四十里】

荆干桥 【在县南五十里】

右隶句容县境 【以上见图志景定至今桥名更易不同今再详录县东东桥元名阳公斜桥黄干桥张桥王大桥泽溪桥凡六县西华家桥社塘桥沿陆桥周郎桥河桥凡五县南南桥元名政惠义城桥孙顶桥芦江桥莆里桥凡五县北纪华桥柳桥开明桥竹里桥刘师桥彭桥凡六县东南白羊桥于乡北桥于乡南桥王社桥西霸桥冯泽桥降灵桥常宁镇桥凡八县西南沈公桥湖西桥经干桥高平桥凡四县东北小干桥光里桥清阳桥坎坛桥凡四县西北张桥包桥涧西桥凡三总四十一桥又旧有下堰桥去县九里苦竹桥去县二十五里皆未详方所】

   溧水县境

淮清桥 【一名惠政桥在州南二十步其下即秦淮水】

通济桥 【在州南二十五步】

巫家桥 【在州寨外三百步戚志作夹家桥】

栖贤桥 【在州南门外西南】

易俗桥 【在州市中】

望京门桥 【在州北一里】

南门桥 【在州南门外皇佑间邑人刘应之重建石桥僧从雅作记刻石】

唐家桥 【在州市西二百五十步】

楼家桥 【在州南门外二百七十步】

马沈桥 【在州南三十七里】

利涉桥 【在州北三里俗呼虎捍桥】

安政桥 【在州北三里俗呼翻车桥】

戴公桥 【在州南一十里】

俞初桥 【在州南一十里旧图作俞母桥】

大觉桥 【在州东南八里】

□塘桥 【在州南二十五里今废】

白沛桥 【在州东北三十五里】

长乐桥 【在州东北二十五里】

李墅桥 【在州东北三十里】

张墅桥 【在州东北三十里】

□亭桥 【在州东六里】

□问桥 【在州东二十五里】

王师桥 【在州东三十三里戚志一名王四师桥】

神靖桥 【在州东南四十三里旧名神龙桥知县李朝正易今名】

白马桥 【在州东南四十里】

梅塘桥 【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邓步桥 【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张沛桥 【在州东南八十五里】

永昌桥 【在州南九十里旧图云呼为固城桥】

漆桥 【在州南七十五里】

马墅桥 【在州西一十五里】

石埭桥 【在州西一十五里】

汤桥 【在州西四十里】

□桥 【在州西三十五里】

□溧桥 【在州南三十五里】

□村桥 【在州东南一十二里】

西门桥 【在州西临淮门外】

乌阙桥 【在州北四十五里接江宁界有堰阔丈八尺】

右隶溧水州境

   溧阳州境

砚渎桥 【在州东北相传云晋谢公涤砚于此】

东石桥 【在州东门外】

新建桥 【在州南门外】

谢家桥 【在州东】

通微桥 【在州东南一里戚志今为二贤桥】

仙人桥 【在州南十五里戚志西北有钓鱼台仙人迹】

南昆仑桥 【在州东南十八里】

北昆仑桥 【在州北十里】

乡党桥 【在州南五里】

高要桥 【在州南二十五里通广德路】

高友桥 【在州南三十里】

故县桥 【在州东南三十五里】

青安桥 【在州西三里】

平陵桥 【在州西北三十里今俗呼湖渎桥或名沙滩桥平陵城在桥西一里】

奉桥 【在州南五十里】

上兴步桥 【在州西北六十里】

黄连步桥 【在州西北五十五里】

舒塘桥 【在州西北五十五里通溧水州大路】

板子桥 【在州北六十里舒塘桥北】

破堰桥 【在州西北六十里板子桥北】

南城桥 【在州西北六十里破堰桥北】

檀石桥 【在州北六十里戚志有蟠龙堰长十步在桥前】

三了桥 【在州南四十里】

石塘桥 【在州北二十里】

望仙桥 【在州南十里】

社渚桥 【在州西南六十里】

望婆桥 【在州西南五十里】

横涧桥 【在州东南六十里戚志作模涧】

金背桥 【在州南五十里】

双涧桥 【在州西南五十里】

招僊桥 【在州西二十里】

斗门桥 【在州北二十里】

冯塘桥 【在州北二十里】

虎塘桥 【在州东北四十里】

豆桥 【在州南二十里】

张野桥 【在州南二十里】

湖桥 【在州西二十八里】

僊桥 【在州南六十里】

王堰桥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

洪桥 【在州西南六十五里戚志有洪涧去州六十里】

塘路桥 【在州北十五里】

徐塘桥 【在州西二十七里】

徐桥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

南阳桥 【在州西南四十里】

西里桥 【在州西南六十里】

春雨桥 【在州东旧日东巿桥嘉定十四年知县陆子遹重修】

西市桥 【在州西】

甓桥 【在州北六十里祥符润州图经云径清阔一十步县西十三里长塘湖北口至江宁府溧阳县三十七里春夏水深三尺胜五十石舟秋冬深一尺胜二十石舟隋大业末宣州永世令达奚明因晋宋之旧加疏决为桥甓甃两岸取其坚固今桥在溧阳州界】

嘉定桥 【在州西北四十里陵跨中江本名中江桥俗名中桥或呼为通江桥嘉定十一年俞运使建行部命县尉赵时颂重建改今名】

下桥 【去州三里州志绍兴中以近秦梓第名秦公今废】

南渡桥 【去州三十五里】

北渡桥 【去州四十五里】

右隶溧阳州境

二十四航 【旧在都城内外即浮桥也按舆地志云六朝自石头东至运渎总二十四渡皆浮航往来以税行直淮对编门大舫用杜预河桥之法本吴时南淮大桥也一名朱雀桥当朱雀门下度淮水王敦作逆温峤烧绝之今皆废唐人有诗云青山绿水遶迢迢九月江南草不雕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四航 【皆在秦淮上曰丹阳曰竹格曰朱雀曰骠骑按实录晋宁康元年诏除丹阳竹格等四航税注云王敦作逆从竹格渡即此航也朱雀航本吴时大航骠骑航在东府城外渡淮会稽王道子所立今城东南三里又名小航陈沈众入援京邑顿于小航对东府置阵又谓东城桥即东府城桥也并丹阳郡城后航总为四航今四航皆废镇淮桥疑即朱雀航旧所详见桥类又有榻航在石头城左右温峤欲救匡衎别驾罗洞谓不如攻榻航术围自解此亦一航也】

  津渡

石头津 【在城西方山津在石头津之东隋食货志云郡西有石头津东有方山津各置津主一人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检察禁物及亡叛者】

龙安津 【在城西北二十里与真州宣化镇相对今为靖安渡】

南津 【在城西南金陵故事云南朝置校尉以镇北津侯景入寇举朝无犯难之夫惟校尉江子一与弟二人同死王事梁书江子一尝为南津校尉】

五马渡 【在上元县西北二十三里幕府山之前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渡江处按晋书大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云五马之名取此】

麾扇渡 【在朱雀航之左晋永兴二年广陵相陈敏据建业顾荣密报刘准率兵临江荣与阙 因甘卓兵断桥尽取船于淮水南敏自出军临大航岸荣以白羽扇挥之其军自溃因以名】

五城渡 【在上元县东二十五里晋王敦死王含钱凤率余党自倪塘西置五城如却月势高二丈相去各二十丈京都记五城边淮带湖祖道送归多集此处唐景云中县令陆彦恭于城侧造桥渡淮水即今之五城渡也】

竹格渡 【□□□王敦作逆从竹格渡即此渡也在□县城西南二里】

马家渡 【□□□□中兴编年纲目载云采石□□马家渡江狭而平两处相去六十里□对岸昔金人入侵直犯马家渡则此渡也尤为要害旧分上下二渡云】

萧家渡 【即邀笛步干道志在上水闸王徽之泊舟于此侧邀桓伊奏笛处也】

桃叶渡 【在秦淮口桃叶本王献之爱妾名其妹曰桃根献之诗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谓横波急也遂歌以送之此渡因名】

张公凸渡 【在上元县金陵乡长庆村之西正阙大江与□州六合县桃家步相对阙张公凸渡至南岸□四十里冬五十里石迈古迹编云隋文平陈宇文述以行军总管自□□济即此地】

  堰埭

浮山堰 【庆元志云在城东南二十里梁天监十三年筑按梁史天监十三年用魏降人王足计欲以水灌丹阳仍假太子左卫康绚符督卒二十万作浮山堰于锺离不知何所据而云在建康】

杜桥堰 【见杜桥下】

真武桥堰 【见真武桥下】

牧马桥堰 【见牧马桥下】

百堽堰 【在句容县西南三十五里通秦淮属上元县界与福祚乡相接】

黄城堰 【在句容县东三十里长一里深四丈灌田三百亩】

陶堰 【在句容县南六十里其堰逐年填塞不能潴水属临泉乡五都】

范家堰 【在句容县西北三里湾曲长二里深四尺灌田二百亩在通德乡第二都】

周戴新堰 【在句容县南一十五里通百堽堰】

菩萨堰 【在句容县北六十里深八尺灌田二百一十三亩】

于家堰 【在溧水州南九十里长一十里】

银林堰 【在溧水州东南一百里长一十二里即鲁阳五堰也戚志作银树堰按前汉地理志于丹阳郡芜湖注云中江出西南至阳羡入海后汉郡国志芜湖中江在西又水经云中江在丹阳芜湖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孔颖达书义疏亦弘汉史为证今芜湖县南有?江俗称为县河经县市中东达黄池入三湖三湖丹阳固城石臼湖也至银林止所谓中江东至阳羡即此也苏常承此下流常病飘没故筑银林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复东而宣歙皆由芜湖西出达于大江故滨湖之地皆堤为圩田中江亦渐隘狭故老云当时虑后人复开此道则苏常之间必被水患遂以石窒五堰路又液铁以固石故曰银淋今讹为林戚志今呼银树桐湾亦然而志并曰林者盖宋避讳又见碑类】

分水堰 【在溧水州东南一百里长一十五里】

苦李堰 【在溧水州东南一百五里长八里】

何家堰 【在溧水州东南一百一十里长九里】

余家堰 【在溧水州东南一百一十五里长一十里春冬载二百石舟昔吴王阖闾伐楚因开此渎运粮东通太湖西入长江南唐书杨行密据宣州孙儒围之五月不解行密将台蒙作鲁阳五堰拖轻舸馈粮故军得不困卒破孙儒鲁阳者即于家等五堰是也故道尚存】

百陂堰 【在溧水州西北一十里长一里阔一丈五尺】

竹墩堰 【在溧水州西北二十五里长一里阔一丈五尺】

乌剎堰 【在前桥下】

青泥堰 【在溧水州南九十五里长一十里】

藕丝堰 【在溧水州西南七十里有一里阔一丈二尺】

龙盘堰 【在溧阳州北六十里檀口桥前长一十步】

王堰 【在溧阳州西南二十五里】

鸡鸣埭 【建康实录青溪有桥名募士桥桥西之过沟有埭名鸡鸣埭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图经云今在青溪西南潮沟之上又按南史齐武帝数幸琅邪城宫人尝从早发至湖北埭鸡始鸣故呼为鸡鸣埭若尔其埭又当近北戚氏志云今清化市真武庙侧传是其处二埭恐皆当时所历姑两存之】

方山埭 【建康实录吴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发屯田兵于方山南截淮立埭号方山埭又按南史湖熟县方山埭高峻冬月行旅以为难齐明帝使沈瑀修之瑀乃开四洪断行客就作三日便办其埭今去城四十五里】

柏冈埭赤山湖埭也 【宋元凶劭决破柏冈方山埭以绝东军亦曰百堽堰】

南埭 【今上水闸也王荆公赠段约之诗云闻君更欲通南埭剖我荆山一半青正对旧青溪阁】

长溪埭 【在城南五十里阔二丈堰秣陵浦水通秦淮】

破冈埭 【破建康实录吴大帝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发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冈渎上下一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宁界于是东郡船舰不复行京江矣晋宋齐因之梁以太子名纲乃废破冈渎而开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流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六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渎西流入江宁秦淮至陈霸先又堙上容渎而更修破冈渎隋既平陈诏并废之以此知六朝都□□吴会漕输皆自云阳西城水道径至□□朝四时遣公卿行陵乘舴艋自方山□□灵运为永嘉太守邻里相送于方山□□□□□□□有云阙如白马既碍广我之□□青牛用险悔朝之路莫不欣兹利涉玩此修渠云阳今丹阳路也】

县埭 【在溧水州东南八十里长二晨阔二丈与溧阳州分界其埭上下有二派上一派西北入州界】

  圩岸 【官府每岁提调兴修总一千六百七十五处名目不及详载】

江宁县二百八十七处

上元县一百三十五处

句容县九十六处

溧水州二百六处

溧阳州九百五十一处

至大金陵新志卷五上

元 张铉 撰

 山川志一

易曰地势坤坤于卦位西南故岷嶓之山大势皆自西南而趍东北朱文公谓岷山之脉东为衡山者尽于洞庭之西其一支南出而东度大庾岭者则包彭蠡之源而北尽乎建康山之所趍水亦至焉 【今大江入海处去建康甚近而淮泗黄河之流亦会于其北】 故建康者东南之奥区而山水之都会前志叙之曰钟山来自建业之东北而向乎西南大江来自建业之西南而朝于东北由钟山而左自摄山临沂雉亭衡阳诸山以达于东又东为白山大城云穴武冈诸山以达于东南又南为土山张山青龙石硊天印彭城鴈门竹堂诸山以达于南又南为聚宝山戚家山梓桐山紫岩夏侯天阙诸山以达于西南又西南绵亘至三山而止于大江此诸葛亮所谓龙盘之势也 【今按自土山石硊而下临沂摄山诸山皆随蒋山之脉沿江逆流而上非自蒋山分而向左其聚宝山自天阙牛头山降势自东南而西而北而东北其石脉渡城濠止于周处墩后谓之朱雀固宜此谓自竹堂而南亦非姑以明山之周遭环合可耳】 由钟山而右近之为覆舟山为鸡笼山皆在宫城之后 【东南利便书曰吴太初宫晋太初宫及利朝宫阙皆北接覆舟山之麓牛首在其前即王导所记天阙是矣】 又北为直渎山大壮观山四望山以达于西北又西北为幙府卢龙马鞍诸山以达于西是为石头城亦止于江此亮所谓虎踞之形也其左右群山若散而实聚若断而实续世传秦所凿断之处虽山形不联而骨脉在地隐然相属犹可见也 【左则方山石硊山之间右则卢龙山马鞍山之间耆老相传皆以为秦始皇凿断长陇之所】 石头在其西三山在其西南两山可望而挹大江之水横其前秦淮自东而来出两山之端而注于江此盖建业之门户也覆舟山之南聚宝山之北中为宽平宏衍之区包藏王气以容众大以宅壮丽此建邺之堂奥也自临沂山以至三山围绕于其左自直渎山以至石头泝江而上屏蔽于其右此建邺之城郭也玄武湖注其北秦淮水遶其南青溪萦其东大江环其西此又建邺天然之池也 【龙川陈亮论建邺形势东环平冈以为重带玄武湖以为险拥秦淮青溪以为阻是以王气可乘而运动如意昔人诗咏石头城有山围故国潮打空城之句则石城实临大江今大江远石头玄武湖涸为平田青溪九曲仅存其一皆非昔矣】 然此论环城数十里之山川耳其居秦淮之源有东庐山华山临丹阳湖之上者为绛岩山最其特然为一州之镇者又有茅山焉而岷山中江径芜湖溧阳以入于荆溪太湖则又禹贡所谓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者其它一丘一壑擅名纪胜咸有可征传曰国主山川考古今览形势作山川志

  山阜

   江宁上元县界

钟山一名蒋山在城东北一十五里周回六十里高一百五十八丈东连青龙山西接青溪南有锺浦下入秦淮北接雉亭山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事于此吴大帝为立庙封曰蒋侯大帝祖讳锺因改曰蒋山 【见前蒋山图考】

石头山在城西二里按舆地志环七里一百步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去台城九里 【宫苑记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灭越置金陵邑即石头城江乘地记云石头城山岭嶂千里相重若一游历者以为吴之石城犹楚之九疑也山上有城因以为名汉建安十六年吴孙权修理改名石头城用贮军粮器械今清凉寺西是也丹阳记石头城吴时悉土坞义熙初始加砖累甓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亦谓之石首城也六朝记吴孙权沿淮立栅又于江岸必争之地筑城名曰石头常以腹心大臣镇守之今石城故基乃杨行密稍迁近南夹淮带江以尽地利其形势与长干山连接晋伐吴王浚以舟师沿江而下自三山抵石城自晋室中兴常为险要必争之地王氏举兵明帝以温峤守石头石城之东有巨石俗呼为塘冈乃王敦害周顗戴渊处又苏峻攻大业垒陶侃将救之殷羡曰若救大业步兵不如峻但当急攻石头峻必救之大业自解侃从之峻果弃大业而救石头孙恩至京口元显守石头安帝时宋高祖讨卢循曰贼众我寡分其兵则测人虚实若聚众石头则众力不分遂移镇石头魏主南侵文帝登石头城极望谓江湛曰向使檀道济在虏敢犯吾境邪石头仓城在石头城内元嘉二十七年魏人至瓜步丹阳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沈攸之事起齐高帝遣戴僧静将腹心至石头经略袁粲时苏烈守仓城门僧静射书与烈夜缒入城大明中以其地为离宫景和元年修为长乐宫齐武帝为世子即以为世子宫后多以诸王镇之陈武帝与诸军讨侯景景登石头城望官军之盛不悦乃以舟(舟步)贮石沈塞淮口缘淮作城自石头迄青溪十余里楼雉相接帝于石头城西横垄筑栅直出东北悉力乘之景遂大溃徐嗣徽招北齐兵至阙下柳达摩等保石头陈霸先于石头南北岸绝其汲路又堙塞东门城中诸并达摩请和许之霸先陈兵石头南门送齐人北归及至皆诛死陈宣帝大建二年其城复加修筑以贮军食隋平陈置为蒋州城辅公祏据江东用为扬州公祏平又于城置扬州大都督府后移扬州于广陵此城遂废唐武后光宅中徐敬业举兵使其徒崔洪渡江守石头敬业平分军三百人守之寻置为镇仍徙县仓实之韩滉观察江东西德宗狩梁州乃筑石头五城自京口至土山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雉相望于石头城穿井皆百尺今五城遗址尚存李锜据润州属别将庾伯良兵三千人筑石头城南徐州记江乘县西二里有大浦发源于石城山东入大江此山与卢龙幕府诸山相连迤逦达于京口又有石城坞石城洞驻马坡事见各类】

覆舟山一名龙山又名龙舟山在城北七里周回三里高三十一丈东际青溪北临玄武湖状如覆舟因名 【舆地志山在乐游苑内此山与钟山形若断而脉相连两山之间土中有石山之骨也宋武帝举兵讨桓玄玄将卞范之屯覆舟山西宋武疑有伏兵遣刘锺往果有伏兵数百元嘉改名玄武山以其在城之北也陈高祖时齐兵踰钟山高祖众军分顿乐游苑东及覆舟山北断其冲要齐军至玄武湖西北幕府山南将据北郊坛众军自覆舟东移顿郊坛北与齐人相对纵兵大战即此地宣帝大建七年幸乐游苑采甘露宴群臣诏龙舟山立甘露亭鲍昭有侍宴覆舟山诗宫苑记云阆风亭甘露亭瑶台皆在山上藏冰井在山北】

鸡笼山在城西北六七里高三十丈周回一十里舆地志云在覆舟山西二百余步状如鸡笼因名 【寰宇记云西接落星涧北临栖玄塘宋改名龙山以黑龙常见玄武湖山正临湖上故名元嘉十五年立儒馆于北郊命雷次宗居之次宗因开馆于鸡笼山齐高帝尝就次宗受礼及左氏春秋竟陵王子良尝移居鸡笼山下集四学士抄五经百家为四部要略千卷晋元明成哀四帝陵皆在山南古有佛寺五六】

祗阇山庆元志在鸡笼山西有祗阇寺今废

幕府山在城西北二十里周回三十里高七十丈舆地志在临沂县东八里晋元帝自广陵渡江丞相王导建幕府此山因名山上有虎跑泉其西巅有僊人台其北俗传即古之宣武场也 【寰宇记在城西北东北临直渎浦西接宝林山南接蟹浦山有五峰南接卢龙石头凤台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人入寇至瓜步帝登幕府山观望形势三国典略齐师伐梁至于钟山龙尾周文育请战陈霸先曰兵不逆风文育曰事急矣何用古法抽槊上马杀伤数百人齐军乃退屯幕府山霸先众军自覆舟东移顿郊坛与齐人相对霸先自率麾下出幕府山南与吴明彻沈泰等首尾击之齐人大溃后主祯明中尝幸此山校猎宋明帝高宁陵在山西晋王导温峤亦葬山西石迈古迹编宝林寺北有夹萝峰一名翠萝峰有石路通行以藤萝交蔓名】

卢龙山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周回一十二里高三十六丈东有水下注平陆西临大江今张阵湖北冈陇北接靖安皆此山也 【事迹图经在城西北十六里周五里晋元帝初渡江见此山岭绵延远接石头真江上之关塞以比北地卢龙因名此山与马鞍山相接气势雄包自秦凿为二后置都船场圣妃庙其间至今沟内石骨连焉】

马鞍山在城西北十里西临大江东与石头城接高十五丈以形似得名 【旧志陈祯明三年宜黄侯慧纪遣南康太守鲁肃以铁锁横江隋杨素与鲁肃争马鞍山凡十余战隋兵死者五千人指为此地今考之南史陈无鲁肃慧纪所遣者南康内史吕忠肃也其马鞍山乃在巫峡间非此地山名偶同耳】

四望山在城西北一十里周回三里高一十七丈东至龙安西临大江南连石城北接卢龙山 【吴大帝尝与葛玄共登凤凰二年杀司市郎中陈声投四望山下晋苏峻反温峤于四望矶筑垒以逼贼】

大壮观山在城北一十八里周回五里高二十八丈东连蒋山西有水下注平陆南临玄武湖北临蠡湖 【陈宣帝起大壮观于此山因名大建十一年八月幸大壮观因大阅武命都督任忠领步骑十万阵于玄武湖上登玄武门观宴群臣因幸乐游苑设丝竹之会重幸大壮观振旅而还】

直渎山在城北三十五里周回二十五里高一十七丈旁有直渎洞东西有水流入大江 【以上诸山皆在钟山之右自城北绵亘达于城西】

临沂山在城东北四十里周回三十里高四十丈东北接落星山西临大江西南有临沂县城

雉亭山在城东北四十里周回六里高五十丈北与旧临沂县相望今隶慈仁乡俗又呼骑亭山 【庆元志去城二十五里石迈古迹编齐武帝东游钟山射雉因名或云吴大帝时蒋帝神执白扇乘马尝见形于此故又呼骑亭山】

衡阳山在城东北四十五里周回九里高二十九丈在清风乡东临清塘西北有水下湖南接雉亭山 【旧传朗法师在此有衡阳神女来听讲后遂为此神因名其山曰衡阳今钟山乡资福院有神像可考】

摄山一名伞山盖其状似伞也在城东北四十五里周回四十里高一百三十二丈东连画石山南接落星山西北有水注江乘浦入摄湖湖去城五十里周二十五里 【舆地志云江乘县西北有扈谦所居村侧有摄山多药草可以摄生故名江乘记摄山形方四面重岭南史齐明僧绍住江乘摄山后舍宅为寺今栖霞寺是也山有千佛岭按江总栖霞寺记僧绍之子仲璋为临沂令于西峰石壁与度禅师镌造无量寿佛大同六年龛顶放光齐文惠太子豫章文献王竟陵文宣王始安王等宋江夏王霍姬齐田奂等琢造石像梁临川靖惠王复加莹饰岭中道有沈传师徐铉张稚□王雱等题名梁绍泰中陈霸先与齐师战大破之追奔至摄山虏萧轨即此陈轩金陵集有□摄山十题曰白云庵清风轩唐公岩天开□宴坐台中峰涧明站台□外泉醒石盘石】

画石山花洞 【庆元志在上元县长宁乡北临大江西连摄山】

白山在城东三十里周回八里高八十丈东接竹堂山南接蒋山北连摄山西有水下注平陆 【舆地志云阶础碑石及麒麟狮子以石为之者悉出此山南史梁散骑常侍韦载有田十余顷江乘县之白山天嘉元年遂筑室居山屏绝人事不入篱门者十载】

苻坚山在城东六十里周回一十五里高六十丈北连大城山 【谢玄破秦归谢安在墅城问其方略玄于原野陈其营垒阵场次序指此山曰此若苻坚驻军之山也因以为名】

大城山在城东七十里周回二十二里高八十二丈南连苻坚山西连鴈门山北连竹堂山

云穴山在城东八十五里周回二十里高九十七丈南有水流入石驴溪有洞穴甚幽邃天欲雨则穴中云出因名

癸山按十道四蕃志有癸山在城东北四十七里碑石硙础多出于此

武冈山在城东二十五里俗呼为石佛子庙 【石迈古迹编山有石佛十余躯旧传唐武后造未详乡民岁时祈祷一名墓山】

土山一名东山在城东南二十里周回四里高二十丈无岩石故曰土山 【舆地志云山下有湖自方山至京师此为半道今谓此山下道为半逻实录吴景帝自会稽至曲阿有老翁干帝速行即日进至布塞亭孙綝迎于土山之半野晋石季龙入寇蔡谟所戍自土山至江乘太元八年秦苻坚众号百万次淮淝京师震惧加谢安征讨大都督谢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荅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命驾出土山墅张宴亲朋毕集方留玄围棋赌别墅游陟至夜方还府内逮明指授将帅各当其任又于土山营立楼馆植林木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日费百金世以此颇讥之安殊不屑意按上元县有两东山一在崇礼乡即土山是也谢安栖迟东山在会稽后于土山营筑以拟东山今去县二十里一在钟山乡蒋庙东北宋刘勉栖息之地今去县十五里陈轩金陵集载李白李建勋东山诗皆指土山而作】

张山在城东南三十里淳化镇北旧隶江乘县 【南史齐明敬皇后葬江乘县张山或云今城东北六十里章桥西又有张山亦古迹江乘境】

青龙山在城东南三十五里周回二十里高九十丈 【南唐后主尝校猎于此溧阳州界亦有青龙山】

祈泽山在城东南三十五里周回十里高五十丈东连彭城山北连青龙山 【旧经云去县二十二里有祈泽寺初法师尝结茅于此有龙女来听讲既而神泉涌于讲座下后遂为祈祷水旱之所因此得名】

丁山在城东南四十里周回一十七里高二十七丈

石硊山在城东南四十里周回一十五里高二十七丈在上元县崇礼乡去县二十五里一名竹山 【祥符图经有大垄悉是石故名石硊硊一作柜每春夏水溢众流汇北山横据秦淮之上以柜遏水势舆地志秦始皇时望气者云江东有天子气乃东游厌之又凿金陵以断其势今方山石硊是其所断之处孙盛云东至方山有直渎自渎至此山或云是秦所掘山今山西九里有大砻枕淮京师沟塘累石悉凿此取之】

方山一名天印山在城东南四十五里高一百一十六丈周回二十七里四面方如城东南有水下注长塘流溉平陆舆地志湖熟西北有方山山顶正方上有池水丹阳记形如方印故曰方山亦名天印山 【秦始皇凿金陵山疏淮水此山乃其断者吴大帝为僊者葛玄立观方山宋何尚之致仕退居方山齐武帝尝幸方山欲为离宫期胜新林苑徐孝嗣曰绕黄山款牛首乃盛汉之事今江南未广愿少留神乃止徐嗣徽兵至秣陵故治齐人跨淮立栅度兵夜至方山周文育等各引还齐兵自方山进及儿塘隶句容者名东方山非此】

彭城山有彭城馆在城东南四十五里周回九里高二十七丈西连祈泽北接青龙

汤山在城东南六十里又云去县五十里西接云穴山山不甚高无大林木有汤泉出其下大小凡六处汤涧绕其东南四时常热禽鱼之类入者辄烂以煮豆谷终日不熟草木灌之愈鲜茂旧有汤泉馆今废

鴈门山在城东南六十里周回二十里高一百二十五丈西连彭城山南连大城山北接陵山 【山势连绵类北地鴈门故名舆地志山东北有温泉可浴饮之能治冷疾】

竹堂山在城东南七十五里周回一十六里高九十二丈东连云穴山西连白山南连大城山北有水下注平陆 【舆地志白山鴈门山竹堂山并连带在建康县东北绵连三四十里】

横山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周回八十里高二百丈属金陵镇 【山谦之丹阳记丹阳县东有横山连亘数十里或云楚子重至于横山是也又曰横望山四面望之皆横故名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接连太平州界】

戚家山在城南天禧寺东 【郑文宝南唐遗事云韩熙载居戚家山】

梓桐山在城南一十五里高三十八丈 【山下有谢氏诗楼及翻经台基存】

聚宝山在城南雨华台侧上多细玛瑙石俗呼为聚宝山

紫岩山在城南一十五里高三十八丈 【陈轩金陵集载李建勋春日紫岩山期客不至诗戚氏云前志即以此为岩山误】

夏侯山在城南二十二里周回十里高三十五丈梁夏侯亶居此因名

甑蔽山在城南二十三里周回八里高二十五丈以形似名

牛头山状如牛头一名天阙山即王导所指者又名僊窟山在城南三十里周回四十七里高一百四十丈 【按六朝记自朱雀门(汀去丁改公)御道四十里至山下西峰中有石窟不测浅深古老相传云辟支佛所出梁武帝于下建寺名曰仙窟山窟有一石砵盂形状甚古唐神龙初并宝公履取入长安又云山南有夫容峰北有大石如卧鼓其石中空可坐数十人其高九尺上下有小石吴时呼为石鼓河图内元经云天欲雨则石鼓自鸣山之南峰宋大明中尝立南郊坛其上建炎四年岳飞败金人于清水亭乌珠复趍建康飞设伏牛头山上又以骑三百步卒二十人驰至南门新城为营大破乌珠之众所获负而登舟者委弃山积】

岩山在城南三十里周回十五里高七十一丈有吴石刻宋孝武改曰龙山 【景宁陵在焉梁朱异葬山前实录吴后主天玺元年立石刻于岩山纪吴功德案吴录其文东观华核作其字大篆未知谁书或传是皇象恐非在今县南四十里龙山下其石折为三段时人呼为段石冈也山谦之丹阳记曰秣陵县南三十里有岩山山西有石室山东大道左有方石长一丈勒名题赞吴功德孙皓所建宋明帝泰始中建平王休佑从岩山射雉即此】

观子山在城南三十里周回四里一百步高八十三丈东有水下注新林浦

吉山在城南四十五里周回三里高一十丈西临大江 【宋征虏将军建城侯吉翰葬此因名】

大青山在城南四十五里周回三十五里高一百二十五丈西有水下注平陆

阴山在江宁西南一十二里临大江 【王导至此山神见梦于导导以其事闻上为立庙时人遂名其冈曰阴山】

三山在城西南五十七里周回四里高二十九丈 【吴志晋琅琊王(仃去丁改由)济自三山丹阳记江宁县北十二里有三山相接吴时津济道也戚氏云江宁古城去今城七十里故干道志云三山在城西南五十七里与记不同元和郡国志王浚伐吴宿于牛渚部分明日前至三山舆地志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行列南北相连号三山李白诗三山半落青天外即此】 自临沂而下诸山皆在钟山之左绕府城东北隅达于城东转东南隅以达于南又转西南隅及西而止于江其自牛头山降势者北为聚宝山以北止朱雀航与秦淮水北石头城马鞍诸山相望其地脉山势似断而续似散而聚似远而近环抱拱挹真如龙之盘也

湖山在江宁县南三十里周回七里高七十丈上有湖久旱不涸

车府山在城南四十里周回九里二百步高一百丈六朝炎尝于此山藏车乘器甲故名

祖堂山在城南四十五里周回四十里高一百二十七丈东有水下注平陆 【宋大明三年于山南建幽栖寺因名幽栖唐贞观初法融禅师得道于此为南宗第一祖师乃改为祖堂山】

落星山在城西南五十里周回二里高一十丈西临大江 【旧图经云昔有大星落此因名又别有落星洲在城西南三十里周十里上有小阜高数尺】

铜山在城东南七十里周回一十九里高一百丈 【昔人采铜于此山故名庆元志山南名金牛坑陈轩金陵集载鲍昭过铜山掘黄精诗云铜山画深沆乳窦夜涓滴即此属江宁县句容县北溧水州西亦各有铜山皆旧采铜处】

烈山去城西南七十里近处真乡 【干道志吴旧泽所也伏滔北征赋谓之栗洲上有小山形似栗因名又云山近烈洲故曰烈山其山四面峭绝下瞰大江风涛汹涌商旅尝泊舟依山以避风绝顶丛棘中旧有侯将军庙陈史永定初王琳聚兵窥台城造黄龙舟千艘泊于荻港西南风急琳谓得天助张帆直下陈将侯瑱泊舟芜湖逐后而发战于烈山之下因拍竿撞琳船琳掷火焚之风逆自焚遂大败奔齐土人以侯瑱功烈甚盛故名山曰烈山祠之岁久舟人以为陈簰头祠妄也宝佑初有僧披荆棘建庵其上自名为江心护国寺今存按厉赖栗烈字音相近古有赖乡濑渚今为溧水烈山烈洲疑皆厉之转音云】

白都山在城西南七十里周回五百步高二十丈西临大江 【舆地志昔白仲都尝于此山□□白日升天因名山下有白都□□八里又有仲都祠坛吴志诸葛恪诛子竦载其母走孙竣遣张承追斩于白都即此】

鼓吹山旧志在城南八十里周回一十七丈高八十丈东北有水四望孤绝宋孝武大明七年自江宁县南登山及陵望台甲子馆盖登山奏鼓吹因名 【戚氏志云甲子乃记日非馆名实录少帝景和元年九月幸湖熟县始奏鼓吹与此志异】

龙山在城西南九十五里周回二十四里高一百一十二丈入太平路当涂县北有水其山似龙形因名 【岩山覆舟山皆名龙山】

慈姥山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二百步周回二里高三十丈舆地志山积石临江岸壁峻绝山上出竹堪为箫管山南有慈姥神庙因名俗亦呼鼓吹山

天竺山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周回一十七里高一十九丈 【东南有水下注慈姥浦其北连冈十里本名多墅山唐上元二年有天竺福兴寺僧道融移寺于此山因名】

马鞍山干道志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周四里一百二十步高八十五丈以形似名 【上元亦有山名马鞍见前】

龙口山在城西南三十五里高一十八丈 【戚氏志有李琮墓前有三城湖干道志湖在城西南七十三里周十五里中有三小城因名湖实去城三十七里志所言里误】

白荡山在城西南七十里周回二十里高四十五丈北接高墟山属江宁镇 【荡俗作温】

木庐山在城东北二十里 【江乘地记曰木庐山有锺乳穴今里俗名牧庐在城东北三十里属上元县北城乡】

青山在城南四十里 【实录梁太清元年置幽岩寺北去县四十里永康公主造而释法论集有牛头佛窟寺大毗昙师传云承圣二年法师入秣陵青山始创舍名曰幽岩与佛窟相去十里亦不云永康造也】

右在江宁上元二县界

   句容县界

茅山在句容县东南十五里周回一百五十里初名句曲山像其形也茅君得道更名曰茅山三十六洞天之数第八曰金坛华阳之天此山是也 【史记禹封泰山禅会稽晋灼曰本名茅山吴越春秋云禹巡天下登茅山以朝群臣更名茅山为会稽亦曰苗山茅山记曰大茅山独高处黑帝命东海神埋大铜鼎于山顶深八尺上有盘石镇之黑帝即颛顼也又曰秦始皇帝三十七年游会稽还登句曲北垂山埋白璧一双深七尺李斯篆刻文云始皇圣德平章江山巡狩苍川勒铭素璧又曰王莽地皇三年七月遣使者章邕赍黄金白玉铜锺五口赠三茅君光武建武七年三月遣使者吴伦赍黄金五十斤玉帛献三茅君今山顶有埋金处上有聚石又曰中茅山独高处司命君埋西胡玉门丹砂六千斤深二丈上有盘石镇之其山左右泉流下皆小赤色饮之延年益寿其真人就司命君乞得一十二斤以合九华丹山顶石坛石案香炉具存今三阳百姓多长寿者盖太阳北阳朱阳三村耳茅君内传句曲山秦时华阳之天汉宣帝时三茅君居之遂名茅山内有积金山因以金为坛号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秦时名勾金之坛似己字故以勾曲名焉真诰曰金陵句容之句曲洞为第八洞天又曰句曲地肺土良水清可以度世种民是处五灾不干又曰金陵者洞墟之膏腴句曲之地肺履之者万万知之者无一内经福地志曰伏龙之地在柳谷之西金坛之右可以高栖福地记曰冈山之间有伏龙之乡可以避水避病长生许迈别传曰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门潜通五岳茅君杂记云华阳洞天五门三门显二门隐陶先生云东通王屋西达峨嵋南接罗浮北连岱岳汉元帝时咸阳人茅盈茅固茅衷并此山得道故号茅山三人乘白鹤各据一岭唐咸通中东海蓬莱观龚道士初入此山采谷茹芝十余年后因月朔正旦焚香洞门恍惚之间得入洞中经由一十三日备见洞府岩壁山川星辰日月诸异难详按本传茅蒙字初成华阳人也隐华山修道秦始皇三十一年白日上升是时有民谣曰神僊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始皇闻之问故老曰此僊谣也于是有寻僊之意蒙之玄孙盈得道于金陵句曲山上升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居赤城时来句曲弟茅固茅衷皆得道于此邦人改句曲为茅君山洞天福地记云福地七十二地肺为第一即金陵是也金陵之地水至即浮故比之于肺抱朴内篇云别有地肺山乃玉溜屿又商山亦名地肺今以内传为正保命君(口受)言金陵者兵水不能加灾厉所不犯河图中要元篇第四十四卷云句金之坛其间有陵兵疾不往洪波不登太元内传云句曲山有金陵之地方三十七八顷是金陵之地肺也土良而井不甘美居其地必得度世】

山中有大茅峰 【在元符宫南旧记云在崇禧观北独高处昔东海青童君乘飙轝憩此今有飙轮之迹山之半有绣衣亭昔三天使者衣绣衣执金册以九锡之命诏大茅君故名山之巅有泉名曰一人泉汲之不竭】 中茅峰 【在积金山北其侧有泉色赤真诰云饮之延年又有陶公醉石】 小茅峰 【在中茅峰之背有卧龙松左纽桧】 抱朴峰 【即大茅峰北相连一峰是】 白云峰 【在中茅峰西】 五云峰 【在小茅峰之侧华阳洞上积金峰金菌山东高峰是也其峰甚峻昔三茅君以三月十八日驾五色之云八景之舆伫于此山逾时而去故号五云峰】 积金峰 【在大茅峰中茅峰之间二峰相连其长峰中有连石古谓之积金山陶隐居所住东有一横垄垄皆是石形甚瑰奇内有洞即此峰也】 迭玉峰 【图经云大茅山上东南三山迭积亦有洞穴俗多呼迭石石与玉同类又呼三角山今去葛僊坛相迩宋真宗未有仁宗尝遣左珰诣茅山祷祈遇异人言王真人已降生宋朝珰问王真人本是何人答曰古燧人氏章懿皇后亦梦羽衣数百人从一僊官自空而下曰此托生于夫人及生宫中火光属天始行步常持槐木简以箸钻之真宗问曰何用曰试钻火耳帝顾后妃曰异人之言信不虚矣今刻石元符官】 华盖峰 【在崇寿观东南】 又有四平山 【真诰曰大茅西南有四平山俗谓之方山其下有洞屋名方台又曰幽馆得道者处焉】 良常山 【秦始皇登句曲山北垂叹曰巡狩之乐莫过于山海自今以往良为常也尔群臣并称寿叹曰良为常矣乃改句容北垂为良常山】 华姥山 【茅山记孙寒华即吴大帝孙女于茅山修道成升空而去号华姥山】 郁冈山 【在小茅峰东北草木郁茂故以为名俗呼为大横山学道者多居于此山下有泉昔李明于此合神丹而升玄洲山之东有古越翳王冢】 龙尾山 【在大茅峰之东隐然而高状若龙尾焉按茅山记云从大茅一岭直至山东接延陵界如龙状大茅山为头垄如龙尾故以龙尾名之】 东方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周回一十五里高四十二丈东连僊几山】 伏龙山 【在柳汧之间柳汧即柳谷泉与中茅峰相近状如龙其上产金昔人尝采之】 雷平山 【在伏龙山之东周时有雷氏养龙往来此山与许长史所营之宅相对其山北有柳汧水或名曰田公泉昔田公尝居此】 方隅山 【在雷平山之东北以三小山相隅故也昔有人合九鼎丹于此山下亦有洞室名曰方源馆】 秦望山 【在良常山东北始皇尝住此望丘阜】 丁公山 【乃积金峰之西麓也相俦即丁令威所止今崇福观以为主峰】 三公山 【在燕洞宫东南】 僊韭山 【在崇寿观西独小山也真诰云姜叔茂种五辛菜常卖此以市丹砂今山多大韭即其种也俗呼石龙山】 僊姑山 【在县东四十里茅山之侧周回五里高一十丈】 僊几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茅山侧周回三里一百步高八丈东连僊姑山】 丫头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周回十五里高四十二丈东连僊几山】 灶石山 【在良常山东南其间有累石如灶处灶间生一木如曲盖形】 衔珠山 【在雷平山南俗呼独女山】 青山 【在县北六十里郁冈山西干元观北周回一十里高一十三丈北临大江又观东一山名东青山西一山名西青山东青山在茅司徒庙东】 冈山 【古名此山为福地记云冈山之间有伏龙之乡可以避病】 鳖足山 【在僊韭山之西】 天市山 【在积金峰上】 吴山 【在大茅峰南】 青龙山 【一名洞山高三十八丈周五里北距茅山三十里山半有洞曰青龙洞前多怪石奇秀森列流泉历旱不竭山傍有岘曰牧门干道志山有洞穴祈祷有应洞口纔二尺余仅可容人伛偻而入其中平广深不可测土人相传与金坛句曲诸洞相通洞口大石上有四五洼处状如人迹俗呼为僊人迹按真诰云大茅山之西南有四平山俗所谓方山者其下有洞室名曰方台山外与华阳通疑指此】 麻姑山 【在郁冈山西】 海江山 【在庆云洞上】 独公山 【在小茅峰北】 小竹山 【在小茅山东】 稻堆山 【在皇甫谷南】 大灵山小灵山 【并在鳖足山西】 飙轮峰 【在大茅峰东连峰是也】 道祖峰 【在积金峰阴】 柏枝陇 【在华阳南洞】 桃花崦 【在小茅峰北林壑幽邃春时华卉纷敷不异武陵源也】 拱辰谷 【一名拱辰寨在中茅峰东北刘先生际遇建元符宫乃敕江宁兵士二百人以充巡逻洒扫因立寨谷中详具宋史】 皇甫谷 【在三角山】 柤子谷 【在三角山北】 黑虎谷 【在中茅小茅峰之间长阿之西】 又有虎爪山 【在丁山西】 宋禁樵采有碑

绛岩山一名赭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周回二十四里高一百六十五丈上有龙坑祠坛 【地志云汉丹阳县北有赭山其山丹赤故因以名郡寰宇记本名赤山唐天宝中改为绛岩一名丹山丹阳之义出此山极险峻临平湖山之巅颇坦夷惟只路可通旧传五季之乱居民避难于上往往获免后斸山者常于其地获铜锭剑器之属建炎兵火乡民又依之以免祸】

姜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有梁南康简王墓

射乌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周回一十五里高一十七丈

五棋山在县北五十里周回二十里高二十五丈

铜山在县北六十里周回二十里高八十七丈 【以旧出铜故名】

戍山在县北六十里周回一十一里高一十五丈北临大江 【俗传沈庆之戍兵于此因名】

竹里山在县北六十里 【按方舆记云行者以其途倾崄号曰翻车岘元和郡国志山间有长涧高下深阻旧说似洛阳金谷晋王恭举兵京口仗刘牢之为爪牙使帐下督颜延为前锋牢之至竹里斩延以降还袭恭宋武帝起义自京口至江乘破桓玄将吴甫之于竹里】

华山在县界 【按方舆地记云梁武帝舆驾东行至此山因问华山何如蒋山高薛对曰华山高九里似与蒋山等泉水倍多戚氏志云秦淮出此】

花碌山在县北五十里周回十七里高二十六丈旧有矾坑

秦山在县南三里有明月湾通秦淮 【父老相传谓谢安月夜乘舟垂钓于此今钓台尚存】

周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周一十里高十丈

仑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周一十五里高一十七丈东连驹骊山四十二福地也 【唐肃宗时谒者伍达灵在此山得道丹成之后记于石壁在绝顶尚存髣佛可辨山下又有伍达灵潭】

驹骊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周回二十五里高三十九丈 【吴诸葛恪猎见一小儿众莫识恪引白泽图曰两山间其精如小儿名曰系囊】

浮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周回一十里高一十二丈西接周山

冑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周回一十二里高一十六丈

亭山在县北三十里周一十五里高二十丈

土石山在县东三十里

虎耳山在县东三十里旧名苦耳

竹山在迭玉峰南今藏真观前一山上多筱者是也 【陶隐居云自大茅山南后韭山竹山吴山方山从此迭嶂达乎吴兴天目诸山至乎罗浮而穷乎南海也】

右在句容县界

   溧水州界

中山在溧水州东南一十五里高一十丈周回五里 【图经云宣州中山又名浊山在州东一十里不与群山连接古老相传中有白兔世称为笔最精元和郡国志云中山出兔毫为笔精妙山前有水源号曰浊水舆地志宣州溧水县有浊山有浊水流演不息即此】

东破山在州东南五十五里高二十三丈周回一十七里 【梁大同二年采铜于此】

东庐山在州东南一十五里高六十八丈周回二十里有水源三一源自山西流入秦淮一源出山东北流入马沈港一源自山东南吴漕流入丹阳湖 【山谦之丹阳记云县东有庐山与丹阳分界十道四蕃太平寰宇记皆云俗传严子陵结庐于此或云形似庐舍因以为名】

马占山在州东南三十五里高一十八丈周回一十三里 【梁大同二年采铜于此】

(匚赣)船山一名感泉山在州南一十二里高二十一丈周回一十八里 【山阴有青丝洞泉脉泓澄四时不竭南有张沈二士书堂井臼遗址不知何时人也】

杜城山在州南一十二里高六十丈周回五十五里 【隋大业末杜伏威尝屯军于此因名杜城山旧有庙及战场】

竹涧山在州东南一十八里高一十二丈周回八里

石城山在州东南二十五里周回二十四里高六十丈 【旧有石城院冷水亭基】

小茅山在州西南五里高一十七丈周回四里

荆塘山在州南十里高三十七丈周回二十里

禀丘山在州西三十里高三十七丈周回二十里 【上有井泉及禀丘山寺基唐大和中寺废有石龛方丈存】

凤栖山在州西南七十里高一十六丈周回八里西并石臼湖 【父老云昔有凤凰栖其上因得名曰凤栖此山属仪凤乡近地有凤贤圩今作黄西非也】

腊山在州西南六十里高一十四丈周回一十五里西并石臼湖雀垒山军山塔子山马头山并在州西南七十五里石臼湖内

澳洞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高三十一丈周回一十八里 【内有祈雨潭祷之多应】

游子山在州南八十二里高二十丈周回一十里上有石坛 【旧经云孔子适楚尝经此山】

芦塘山在州东南二十三里高一十五丈周回二十二里 【梁大同二年尝采铜锡于此】

琛山在州西一十五里高一十一丈周回一十五里 【旧经云尝产玉因此得名】

回峰山在州东南四十里高三十七丈周十七里上有龙池下有龙泉东有水注平陆

石羊山在州西南三十七里高七十丈周回四十里土山在州南五十里高十丈周回六里

三山在州东南一十里高九丈周回一十里

官塘山在州东南二十五里高一十一丈周回一十五里下有大塘

芝山在州东南七十里高三十九丈周回四十里上有李子洞燕洞相去三百步 【昔宣州田頵举兵邑人携老幼于此避难可容数千人李洞有泉沸涌燕洞有石燕遇雨则飞晴则还落为石】

铜山在州西四十里高二十四丈周回一十三里 【旧经云昔尝采铜于此今铸冶旧址犹存】

玉泉山在州南一百一十里高三十二丈周回一十八里

卧龙山在州北二十三里高十四丈周十里

赤龙山在州北三十三里高十丈周十里

白石山在州北二十里高十丈周十里

荆山在州东南七十里高四十二丈周二十里 【旧志云即卞和获玉之地误也卞和泣玉荆山之下其山乃在荆州不在扬州】

峒岘山在州东二十里高十丈周八里

李墅山在州东三十里高二十丈周一十六里接茅山

鹿子山在州东一十五里高一十丈周九里东接峒岘山

浮山在州东三十七里高三十丈周回二十里接茅山

僊杏山在州东南四十三里高三十丈周一十三里 【旧经云绝顶有杏林及僊人足迹因名又有僊坛三所及丹井?名仙坛山下有清泉流入丹阳湖】

爱景山在州东北二十五里高一十三丈周回一十里接乌山

乌山在州北二十里高二十八丈周十五里

鸡笼山在州北三十里高一十七丈周一十二里与爱景乌山相接

无想山在州南十八里 【有禅寂院院有韩熙载书堂】

方山在州东南六十五里高一十二丈周九里南有青龙洞与芝山相接

赭山在州东南五十里高十九丈周二十二里

灵岳山在州东南六十里高二十一丈周回一十五里

南鸡笼山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高三十二丈周回二十里

遮军山在州南八十五里高五十五丈周回二十三里山北有水下入固城湖

太山在州南七十六里高三十四丈周回二十五里

秀山在州南九十五里高一十三丈八尺周回九里一百步 【西南有水下注平陆旧名秃山宋时秦氏居之易名】

禅林山在州南八十里高四十一丈周回一十八里上有寺

黄山在州东南一十里高九丈周回一十里

灵龟山在州西北二十里

溧阳山在州东南一十二里高二十五丈周回七里一百步 【俗号马鞍山取其形似也】

紫云山在州南六十里

东垒山在州南六十五里

浊山在州东南一十里高一十丈周回五里山北浊水出焉 【舆地志溧水县有浊山即秦淮源】

云鹤山在州东南七十里

右在溧水州界

   溧阳州界

(山岩)山在溧阳州西十一里周回五里高二十丈 【晋咸和中李闳追及张健之所】

桂林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周回十五里高五十丈 【汪藻记挹秀堂云南则翠阴晴岚与人应接者桂林诸山也】

龙潭山在州南四十五里周回十五里高二十七丈 【上有龙潭清彻见底潭侧有龙王祠祷之有应】

虎山在州西南五十里周回五里高二十丈

青山在州南六十里高十七丈周十里 【有潘真君庙】

神山在州南四十里高五十丈周二十里

朝山在州西南二十里高十五丈周五十丈

盘白山一名高邃山在州西南四十里高五十六丈周十里 【今太虚观在其下故俗名观山第二峰石上有僊人迹观有碑载晋盘白真人事迹】

伍牙山一名护牙山在州西南六十里高一百七十丈周四十里 【舆地广记子胥伐楚还吴经此山故名伍牙建康志又云俗传伍子胥美齿牙避楚至此恐为人所识以石击毁其牙山神为震护之不毁因名护牙前说近是山下有子胥庙】

荆山在州西南四十里高六十丈周二十里 【山下有泉岁旱资以溉稻戚氏志去州五十里】

独山在州西南六十五里高二十九丈周十里

铁冶山一名铁岘在州西南七十里高一百八十丈周二十里 【山谦之丹阳记云永世县南百余里铁岘山出铁今扬州鼓铸之舆地志前代铸钱处】

三王山一名三首山在州西南五十里高二十丈周回百余步 【旧志云相传楚王与眉间尺并一客三首葬此因名】

银方山在州南五十三里高三十六丈周回一十五里

结都山在州南五十里高五十八丈周十八里

鸡笼山在州南十二里高十七丈周三里

屏风山在州南十五里高九丈周五里一百二十四步形如屏风故名

泉山在州南二十里

石室山在州南六十里高三丈周一百步 【西有铸剑坑旧志云吴王使瓯冶子铸剑于此】

(山侯)山在州南二十五里高十八丈周回五里 【(山侯)字土人音沟字书未见】

悬鼓山在州南五十里高六十丈周回二十二里远望若垂鼓然故以名

氲里山在州南五十里高四十六丈周十五里

金山在州南五十里高五十丈周三十里

松山在州南七十里

铁山在州东南五十里高六十丈周二十八里 【古尝出铁今坑冶遗迹犹存唐书地理志溧阳有铁此即其地】

新妇山在州东南五十里高三十五丈周回一十八里

三鹤山一名僊山在州东南六十里高八十丈周十五里 【昔有潘氏兄弟得道化鹤而去】

铜官山在州东南五十八里高十八丈周十八里 【昔尝出铜故名唐书地理志溧阳有铜今土中荧然有铜如麸状然堇堇取之不足偿费】

云泉山一名下山一名夏山在州东南三十五里高二十丈周十里 【有泉云气出焉山下有凈土院】

金鸡山在州东十里高十二丈周五里

函山在州东北二十五里洮湖之上周十里高十一丈 【周处风土记云昔函姓姥于此得道按广韵函乌后切山名在溧阳集韵云山名在阳羡寰宇记云常润等州分界于此山之巅】

大(山不)山一名大巫山一名浮山在州东北四十五里洮湖中周三百五十步高八丈 【与宜兴金坛二县接界山形孤秀颛颛居水中望之若浮周处风土记云洮湖有大坏山唐地理志云溧阳有湖山皆指此也唐史嶷撰史宪神道碑云(山不)山右转洮水前临坏字乃为(山不)今从之坏(山不)二字土人皆音浮字书未见陶隐居寻山志云石孤耸以独绝岸垂天而似浮谓此山也】

小(山不)山一名小巫山在州东北二十五里洮湖中周四里高五丈 【舆地志延陵永世二县界中有小坏山山下有石堂堂内有虎迹水涸即见】

张(汀去丁改父)山在州东北三十五里周三里高七丈

大蒻山在州北四十五里洮湖东周回四里高一十丈

小蒻山在州北四十里洮湖东周二里高六丈

雷公山一名雷山在州北三十七里周五里高十二丈 【岩石奇怪泉流清洁旧志云传有雷公铸剑于此因以为名今法兴寺在其下】

落霞山一名霞山在州北四十里周三里高九丈 【圣塔院在其下又名圣塔山】

平陵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周三里高三丈 【旧经云晋成帝咸和四年李闳执苏逸于此元和郡国志县南十八里非今治也】

土山在州北三十五里周三里高十二丈

黄金山在州北七十里周二里高十三丈 【雨后土色如金故名】

瓦屋山在州西北八十里周二十里高一百六十七丈 【形连亘两崖稍隆起宛如屋状李白尝游溧阳望瓦屋山怀古赋诗】

丫头山一名丫僊山一名丫山在州西北八十里周三十里高一百八十五丈 【其山两峰峨然齐高如髻故名】

分界山在州西北八十里 【溧水溧阳二县分界此山之巅】

曹山一名曹姥山在州西北八十五里周二十里高十四丈 【旧志昔曹姥居此山死于石室葬山下后人为置圣姥祠祈祷多应】

秀山在州西七里周一里高十一丈

茭山在州西七里周四里高十七丈 【山有龙潭祷之多应】

姥山在州西十里周六里高十二丈

大石山在州西十五里周七里高二十二丈 【旧志云上有龙潭祈雨多有应】

黄山在州西四十二里周三里高五丈 【旧志云黄鹤僊人于此得道因名今有观】

谷山在州西四十里周二里高十二丈

渔父山在州西十五里

燕山在州西九里周五里高二十一丈 【状如飞燕故名】

投龙山在州西十一里周六里高十一丈

石门山在州西十三里周四里高十丈

吕长山在州西二十里周四十里高十丈下有吕将军庙

芝山在州西八十里周二十五里高四十五丈 【旧志云山中尝出芝草因名故老相传梅福尝游隐于此】

花山在州西四十五里周六里高十五丈

右在溧阳州界

至大金陵新志卷五下

元 张铉 撰

 山川志二

  冈岭〔垄岘坡墩墅〕

白土冈北连蒋山南至秦淮周十里高十丈 【其土色白故名贺若弼进军钟山鲁广达于白土冈与弼旗鼓相对隋军退走即此地也】

黄龙冈在上元县钟山乡去城十里 【传有黄龙见此故名】

大城冈 【今作港有大城港水驿】

武帐冈 【按宫苑记古宣武城地本宋文帝阅武帐今谓之武帐冈南史元嘉二十二年建宇冈上】

落星冈一名落星墩在城西北九里周二十六里高一十二丈 【梁王僧辩于石头城连营立栅至落星墩以拒侯景景大恐抱朴子曰落星冈吴时星落李白常于落星石以紫绮裘换酒为欢皆此地又江宁县西三十里临江亦有落星冈落星洲周十里上有小阜高数丈南史陈显达举兵以数千人登落星冈新亭诸军闻之奔还宫城大骇即此洲也】

孙陵冈 【详见商飙馆九日台】

段石冈在城南二十里长十二里高二十二丈 【丹阳记云岩山东有大碣石长二丈折为三段因以名冈详见后碑碣内】

石子冈一名石子墩在城南一十五里长二十里高十八丈 【吴志云诸葛恪为孙峻所害投此冈先是童谣云诸葛恪何弱弱芦单衣篾钩络于何相求成子阁成子阁反语石子冈也舆地志宋大明中起迎风观于其上旧经云俗说此冈多细花石故名石子冈】

南冈在城南往娄湖桥路上 【见沈庆之传旧谓郭璞被杀处非也】

塘冈 【见石头山下】

金陵冈在城西龙湾路上 【耆老言秦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昔有一碣刊其文曰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后因砌靖安路失之详见金陵辨】

梅岭冈在城南九里长六里高二丈 【旧经云东晋豫章太守梅赜家于冈下因名上有亭为士庶游春之所】

句容有长隐冈溧水州有曹家冈花塘冈四墅冈舍冈南亭冈栗树冈孔家冈戴公冈松儿冈赵巷冈石子冈 【见各处志】

朱年垄在江宁县南六十七里鼓吹山前 【按金陵故事年生齐末兵乱中母亡庐墓终身负薪有白兔紫芝生于垄至今名其居为孝感里】

千佛岭 【见摄山下】

桂岭栽松岘 【并见蒋山下】

驻马坡在清凉寺后山上 【旧传诸葛亮尝驻马于此以望形势】

谢公墩在半山寺 【里俗相传谢安所尝登也其事殊无所据李白王荆公皆有谢公墩诗白诗云冶城访贤迹犹有谢公墩今永寿宫冶城山即安与王羲之所登悠然遐想之地荆公虽有我屋公墩之句而又有诗云问樵樵不知问牧牧不言亦自疑之耳江左谢氏衣冠最盛谓之谢公岂独安也今半山寺所在旧名康乐坊按晋书谢玄封康乐公至孙灵运犹袭封以坊及墩名观之恐是玄及其子孙所居后人因名之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