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街坊附
汉称闽中,舆轿而逾岭,拕舟而入水,曷尝事城池哉?然而岭海者,天险也;城池者,人险也。行险而孚,其守孔固。郡城名冶,如金斯镕。背负龙腰,不凿而阻。我朝运际郅隆,罢堠息烽,以视城池,若井庐之有垣墉焉尔,潢潦焉尔。然而石城汤池,突兀周遭,以固封守。洵东南之都会,而天府之雄也。志城池,而以街坊附焉。郡自无诸开国建城,都冶,为冶城。(详见后)至晋太康三年,郡守严高改筑越王之南为子城。(详见后)唐天复间,闽王审知筑罗城。(详见后)五代梁开平初,审知又筑南北夹城。(详见后)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又筑东南外城。(详见后)太平兴国三年,钱氏归土,诏堕其城。皇祐四年,诏知州事曹颖叔以渐开修,乃自严胜门始,甓一百五十丈。嘉祐元年,守臣蔡襄奏请修筑。宋蔡襄《乞相度开修城池奏议》:“臣于皇祐四年,曾蒙朝廷除知福州,臣以私事辞免,续差天章阁待制曹颖叔知福州。臣其时得知朝廷有札子指挥与曹颖叔,渐次开修城池。臣今来到任,检阅不下司文字并诸案,并无宣命札子。切虑只是曹颖叔附身文字,将带随行,其城池不曾开修,只筑到数十丈高墙,又别无行遣。计度工料,虑有误事。伏须举奏者,右具如前。福建一路州军,建、剑、汀州、邵武军,连接两浙、江南路,乘船下水,三两日可至福州城下。其东界连接温州,并南接兴化军,泉州、漳州各在海畔,四向舟船可至。闽中诸州,皆以福州为根本。自太平兴国中归纳疆土后,堕毁城池。至今四围城墙,只高三五尺,可以遮闭牛羊,至于私商小儿,皆可逾越。臣又检得侬贼作逆时,有札子下本路修葺城垒。不唯事至难办,兼福州外城周围约二十里,工料极大。若行修筑,须至科点丁夫,配约物料,收拾备足,一两月间便要了当。共侯兵士工役,空延岁月。臣今具上件,因依取侯朝命。若令修筑,乞降指挥,检计工料,点丁夫、木植、粮食诸般,擘划事件闻奏。若或重惜民力,未令修筑,亦系朝旨。切缘旧有开修指挥,今来并无文字照会,恐有缓急,朝廷不知,未有城池。须有陈述,谨具奏间,伏侯敕旨。寻亦寝议。熙宁元年,郡守章岷请修筑子城。岷奏状:窃见州城四十余里,自属天朝,官吏因循,岁岁毁圯,茅墙数尺,霖雨连澍,遄至倾颓,亦有居民冒盖屋宇者。今来相度,欲只就旧基,修筑子城,便愿委本路转运使,同共计度,若允所请,乞降度牒二三百道,添助支费。寻复奏交趾蛮人,闻自廉,雷将趋广州,本州边海,万一乘风奔冲,何以御捍。乞检寻前状,许令修筑子城。从之,仍给度牒一百五十道。会岷迁海州,议者犹以子城故狭,而表犹六七里,费与役广,恐不能成。太守程师孟谓转运使曰:“第得钱二千万,半岁可成。”乃以二年四月始事,益以西南隅,周九百五十丈,旧子城西至宜兴门,今又广至丰乐门。详见后费缗钱一万九百七十四,用工十一万七千三百,八十九月卒功。熙宁八年,知州事元积中以女墙善坏,乃悉撤其覆甃,以重甓密置侯楼,皆得瞰临之势。熙宁九年,交趾叛,有奏请修城者,寻以岁未丰稔罢。宣和三年,方腊反,州民李全等复以外城为请,又以贼平报罢。绍兴元年,范汝为据建州,太守程迈乃发巷石累城甓门,设敌楼,寻毁。二年,请筑,事亦寝。咸淳九年,诏增筑外城。终宋之世,州城不能复旧规也。元至元中,复废堕。至正二十四年,平章陈友定稍缮完之。明洪武四年,命驸马都尉王恭修砌以石,北跨越王山,为楼曰样楼。样楼,或云创造时以此楼为式也,一名镇海楼。南则因故外城绕乌石、九仙二山而围之,广袤方十里,高二丈一尺有奇,厚一丈七尺,周三千三百四十九丈。城上敌楼六十有二,警铺九十有八,堞楼二千六百八十有四,女墙四千八百有五。六年,福州中卫指挥李惠等重加修治,并建楼橹,周而覆之,城上架屋,形家以为凤穴,登山俯眺,宛若凤毛焉。成华十九年大风雨,楼橹摧毁殆尽,巡按汪奎等规划缮理,以复其旧。正德间又经重修。嘉靖三十八年防倭,增置敌台三十有六,环城三面堑濠,深七尺五寸,广十丈,延袤三千三百四十六丈有奇。万历十年重修。国朝顺治十八年,总督李率泰因防火灾,折换城屋,增筑垣墙,高二丈四尺,厚一丈九尺。计窝铺二百六十四座,炮台九十三座,垛口三千有奇,马道五千五百三十丈。康熙三十年,总督郭世隆重建西南二城楼。雍正五年、九年增筑女墙。乾隆十六年,总督尚书喀尔吉善、巡抚都御史潘思榘重修,丹垩焕然,屹若金汤云。城之门七,各门皆有甕城重关,内各有垣表,曰南门,旧南夹城宁越门,城闉内砌石,屈曲如水纹,以制离火。曰北门。旧北夹城遗爱门,前志谓即严胜门,误。详见下,并津梁。曰汤门。旧外城汤并门。曰井楼门。旧外城船场门。明黄仲昭《三山城橹记略》:“三山,古闽越国,自晋置郡,历代皆为藩镇重地。其城郭之设,盖已久矣。考之图志,闽越城在今藩署之北里许。晋太康间,郡守严高病其隘且险,因图山川形势,咨于著作郭璞,璞指一小山阜,使迁之,即今之藩署是也。唐中和间,观察郑镒因拓其东南隅,是曰子城。及王氏据兹土,复筑一城环子城外,是曰罗城,寻增筑南北夹城,面吴越钱氏,又增筑东南夹城,是曰外城。宋兴,诏悉堕之。熙宁初,程太卿师孟始据旧子城修复,遂拓其西南隅。至咸淳间,又于郡外城增筑焉。元时,复渐堕废。至正甲午,平章陈友定稍缮完之。洪武辛亥,驸马都尉王公恭增砌以石。六年,福州中卫指挥李惠等重加修治,并建楼橹,周而覆之。城高二丈一尺七寸,周围三千三百四十九丈。凡为门七,平山楼一,水阁楼五,窝铺九十八,滴水台阁楼六十二,串楼二千六百八十四间。周围池深七尺五寸,长三千三百四十六丈,内北一段连山,不通水源者百单四丈。古传云:“龙腰山不可凿也。”成化癸卯六月庚辰,闽大风雨,敌楼战屋并守宿之铺,摧毁殆尽,门楼虽仅存,亦倾欹敝漏,寝以不支。巡按监察御史新安汪公奎暨方岳重臣会计而规划之。谋既协,乃下令借卒于闲羡,募匠于佣雇,取材于商贾之劝分,拆费于公帑之余积。凡既备矣,遂渐次缮理,悉复其旧,而坚致牢密又过之。始事于是岁七月,越二年十月毕工。三山父老咸喜大功之成而役不及巳也,爰走书属仲昭记之。”唐陈诩《登郡城楼》诗:“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孤径回榕岸,层峦破枳关。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宋蔡襄《暮春登南门》诗:“丽谯高倚晚天霞,满目平皋尽物华。十曲胡笳催鼓笞,三重湘酎倩旗夸。连江急雨送归燕,拂地轻风移落花。强凭阑干还自问,此情何处是边涯?”曾巩《夜出南城祷雨》诗:“海天重叠四山云,半出星辰亦半昏。上得篮舆是中夜,六街灯照九重门。”又《二月八日北城闲步》诗:“土膏初动麦苗青,饱食城头信意行。便起高亭临北渚,欲乘长日劝春耕。”郭祥正《南楼》诗:“楼外青山似故人,雨余山色净无尘。青山依旧人还老,一片离愁挂晚春。”明陈勋《登北城镇海楼》诗:“缥缈层城海上头,平临列岫俯沧洲。霜凋树色千家出,松作涛声万壑流。故里湮留惟知褐,暮天摇落此登楼。稻梁何处归鸿急,伫立苍茫不散愁。”袁表《东城楼》歌:“君不见百川尽东走,茫茫万里苍龙吼。鳌足崩奔镇海门,化为石鼓扼其口。海水东流不复回,越王豪华安在哉。欧冶池头青草满。无诸城上白云堆。白云青草无终极,古往今来空叹息。奇峰出云云半阴,赤日行天忽西匿。此时朱夏倏惊寒,风送微凉睥睨间。天际烟生白鹤岭,松梢月出金鸡山。举杯属君君莫辞,翻云覆雨难相知。嗟哉百年能几时,寻常黑发变成丝。夔龙旦奭俱支离,但吸海水添金卮。”
附:旧城
冶城《三山志》:“闽越王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三山纪略》:“冶山者,古冶铸之地,闽越王都于其前麓。”明王恭《冶城歌》:“七闽山水多奇胜,秦汉封疆古来盛。无诸建国何英雄,赤土分茅于此中。荒城野水行人度,细柳青榕旧宫树。浮世空歌逐鹿时,断矶不辨屠龙处。忽从图画见三山,正在无诸故垒间。丽谯官署人烟积,塔庙琳宫野照间。琳宫塔庙相辉映,平远清泠海天迥。落叶霜传鸟外钟,垂萝月隐云中磬。东城西郭骑纷纷,旌节朝朝侯使君。谁拂尘衣访仙迹,独凌三岛望孤云。”又《冶城怀古》诗:“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野烧荒陵啼鸟外,青山遗庙暮云头。西风木叶空隍曙,落日人烟故垒秋。借问屠龙旧踪迹?断矶寒草不胜愁。”
子城《三山志》:晋太康三年诏置郡,太守严高治故城,谓城狭不足聚众,将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图以咨郭璞。璞指小山阜,曰:“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于是迁焉。[HT6SS]郭璞《迁城记》:“桑田为海,人事更改。六旬甲子,当有其害。更着重衣,周回重载。郑国归朝,重关为待。鸟出木空,千载不昧。前有双眉,重施粉黛。溪涧水来,尽归于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稳首东日,高山镇寨。木自添金,因城右兑。但见蛇影,莫知坐亥。事过方知,知而未会。龙山高山,光照其代。巧妇能裁,得令人爱。若解修心,得其终倍。市笼放火,聚集磊磊。有一老翁,手持竹筒。重添新宰,在言不在。”《铭》曰:“泰康之载,迁插瓯基。四色牢城,层峦三径。洪许南流,瑞龙地应。其主螺女,现对花峰。千载不杂,世代兴隆。诸邦万古,繁盛仁风。其城形状,如鸾似凤,势气盘拏,遇兵不饥,遇荒不掠,逢灾不染。其甲子满,废而复兴。”唐中和中,观察使郑镒修拓其东南隅。《名胜志》:“北起小山阜,南至虎节门,东起康泰门。稍西至宜兴门,东南至安定门,西南至清泰门。”宋熙宁二年,太守程师孟益修其西南隅,周九百五十丈,厚五寻而杀其半,崇得五之四,表里累以甓石,上设女墙,其下覆以欀瓦。为台(名威武)以抗其隅,创九楼城上。《熙宁图》:“西湖楼、蕃宣楼、五云楼、城西南下金墉桥、三山楼,城东南下长利桥、清微楼,清泰门上泰山楼,康泰门上堆玉楼,城东北隅,今观风亭,缓带楼,城北今超览亭,坐云楼,城西今怡山阁。”下负墙为亭三,一曰雅歌,二曰吏隐,三曰春风。浚其隍,为桥十二,虎节门大桥,清泰门雅俗桥,子城西南隅发苗桥,丰乐门义和桥,宜秋桥,子城东南隅长利桥,定安门仁爱桥,康泰门乐游桥,清泰门众乐桥,开通桥,便民桥,宜兴门桥。[HT]疏以二门,拒以一插。城之门六:南虎节门,在今到任桥。东南定安门,闽王审知作,郡守严辟疆改今名。今右卫前。东康泰门,王审知作,名东康。治平初郡守元绛更今名。上有楼名东山。今丽文坊。西丰乐门,旧罗城门,郡守严辟疆更名乐输,以近都仓也。熙宁二年拓子城,遂为子城门,建炎初更今名。即都仓巷。西内宜兴门,[HT6SS]旧子城门也。熙宁二年扼子城不撤。即今宜兴桥巷。西南清泰门。有清泰楼,今废。门外雅俗桥,即杨桥。还珠门在虎节门外。闽龙启元年作,名镇闽台,又名龟头门,在今布政司南。宋大中祥符间,郡守严辟疆更今名。绍兴元年火,寻复立。元延祐四年重建。明成化十三年毁,十七年重建。弘治、正德间屡灾,正德三年重建。国朝屡修,旋毁。康熙二十年,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改创,扁曰狮子楼,俗名双门。五十九年,又灾。六十年,巡抚吕犹龙重建。《闽都记》:“双门之中,凿巨石为狮子,以压制南面五虎山。”明林瀚《还珠门记》:”门以还珠名者,复古也。是门当薇垣前数百步,上为楼台阙,其下分两途,屹立闽城通街,一方之镇系焉。郡志载其为五代唐王审知所创,初名龟头,意与归投者音合,图维得众,所见抑何陋耶?迨赵宋抚有天下,僭伪削平,大中祥符间,严辟疆以侍御史出治吾福,更曰还珠,盖取汉孟尝守合浦,德政所感,去珠复还之意,故以是名焉。后八九十载,政和中,黄龙图学士裳两知是郡,因其颓圯而新之,名犹旧也。至成化丁酉间,毁于回禄,维时方伯李公嗣、钹公王进相经划重建,瀚林学士四明杨文懿公守陈记之,更署曰镇闽台。弘治甲寅,正德戊辰,上下三十余年,已三罹于灾矣。盖其飞檐耸栋,虽极工致,而延燎易及,识者病焉。辛未春,钱塘陈公珂以闽观察使两转大方伯,于薇垣视篆,未几百废皆举,而此门楼实案藩司,昔谓重谯双门,出入经之,尤所先也。爰捐俸募工,伐木采石,经始于是岁之季冬,官不费帑,民不劳力,越明年壬申仲夏告成。址度广轮,并如昔不增,但夹以高垣,墁以坚甓,通以阁道,四面明棂洞达,无木薄栌节[HT6,7”SS]棁之华。前后扁三字,公亲笔也。宏朴浑坚,可寿悠远,他虞释然矣。于是方伯白公圻、大参王公子言、孙公燧、少参郑公毅、彭公夔,佥谓公之斯举,上追千载之规,而镇俗安民用心尤密,有出前人意表者,奚可无文垂诸不朽。以瀚邦人也,因猥及之。窃惟门揭还珠者,取辟疆旧名,非公独见之明,亦曷克复古人之制,而白古人四百年后之心哉?况公位望之隆,抚一方而藩屏王室,非若孟、若岩、若黄所可班者。故旬宣于是也,以公而明,以勤而慎,以宽而栗,以正大而巍然具瞻,则一门之迹,奚足以多公也?如郡邑、庙学、祀典神祠、谯楼、堂宇,以及先世诸大臣门阀,凡有颓敝,罔不命工修葺完焉。公之宅心何溥耶?兹之一举,则专于复古,而思患预防,匪直为今民忧,其为后民忧也深矣。闽人感公德化,仰睹门名,宁不革薄从忠,思还前古之淳风也欤,昔黄龙图去此,进秩尚书,为宋名卿,公岂下于龙图者哉?不日进位台鼎,秉钧轴,调元赞化,试举而措之。则我朝盛治,还唐也,还虞也,还夏、商、周也?公之大勋业,予尚有望焉。还珠复古特一事,庸记斯门,系庶民千载之思云。按《三山志》:“还珠门,闽龙启元年作,名镇闽台,又名龟头。”则是门实王璘所筑,非审知也。前志谓为王审知创,而林记引之,不加是正,均误。
罗城《三山志》唐天复元年,王审知创筑罗城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HT6SS]按黄滔《天王寺碑》:“大门八,便门九,水门三。宋熙宁二年,既增筑子城西南,罗城西门缺不复作。丰乐已为子城西门。政和五年,利涉门灾,罗城南门复废不治,二方雉堞,湮没断绝,遂与夹城通矣。今门存者七:南利涉门。[HT6SS]双门上有重楼夹阁,政和五年灾,此门遂废。按即黄碑福安门也,在今安泰桥。东南通津门。祥符九年,严辟疆名兼济。康定二年,沈邈复旧名。按:唐时罗城,惟此门今尚存,俗呼津门,在今通津楼。东海晏门。严辟疆名,俗呼鸡鸭门。按:即黄碑清平门也,在今澳桥西。东北延远门。按:即黄碑通远门也,在今贡院前。北永安门。按:即黄碑济川门也,在旧怀安县治后,今名永安境。西北安善门。上有楼,内有鹿顶门,今西湖旁正伪闽为复道处。按:即黄碑安善门也,今西湖。西南清远门。俗呼鸭门,旧以丰乐为罗城,与清远门接,故中间又有金斗门。熙宁拓子城,遂自金墉桥以南皆无城,门亦废。按:即黄碑清远门也,在今鸭门桥。又按:黄碑有西曰善化门,无者,缘宋熙宁二年增拓子城,以此门作子城门,易名丰乐故也。
夹城《三山志》:”梁开平二年,王审知初筑南北夹城,[HT6SS]南夹城,今宁越门东西一带,北夹城,今严胜门,遗爱门一带。谓之南月城,北月城。黄滔《万岁寺》诗:“新城似月圆。”南城大门二,按:黄滔碑,一日登庸,一日道清累砖甓,设悬门,外楼橹七十间,便门六,水门二,浚濠以通潮汐。北城大门二,按:黄滔碑,一日道泰,一日严胜。便门五。[HT6SS]南城大壕百五十步,北城决河通西湖。黄滔记:后渐湮塞,今多豪右占租。李仁达时,唐兵攻之不下。初,王氏筑城,令陶者印砖,悉为钱文,及兵退,仁达果归钱氏。今门六:南宁越门,双门,梁王审知作,名登庸,以协郭璞迁城之谶。长兴二年,延钧改为闽光,严辟疆改今名。按:即今南门。东南美化门,门内水步门,旧临河务美化门内。按:水步门,一名利津门,今为水部门,在城东南。东北井楼门,按:门内有七穿井,因以为名,在城东北。北严胜门,旧传刘宋时有严胜者居此,鬻米取息极薄,太守以旱祷雨,遂以名门。按:严胜门在平山东,今废。西北遗爱门,旧名升山。治平元年元绛作,明年移尹南京,父老请于府,愿以元之政绩名之,遂改今名。按:即今北门。西迎仙门,门外通怡山,梁时王霸升举,故名。按:即今西门。唐黄滔《天王寺碑略》:“公之筑城也,恢守地养民之本,隆暂劳永逸之策,其名举一而生三,法阳数也,曰大城焉,南月城焉,北月城焉。周围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基凿于地,十有五尺,作土胎,石而上,上高二十尺,厚十有七尺,外甃以砖,凡一千五百万片。上架以屋,其屋曰廊,其大城之廊也,一千八百有十间。自廊凸而出之为敌楼,楼之层者二十有三,又角立之楼六,其二者层复层焉,皆阑干钩联,参差焕赫。而廊之若干步一铺,铺各以鼓而司更焉,凡三十有六,谓之更铺。其四面之门八:其南曰福安门,福安之东曰清平门;西曰清远门,其西北曰安善门,安善之东曰通远门;其东曰通津门,通津之北曰济川门;其西曰善化门,皆铁扇铜扃,开阳阖阴。门之上仍揭以楼三间,两挟两口翕修廊,双面远碧。门之左右,又引而出之为之亭,两间一厦。又匪楼之门九,曰暗门焉。又水门三,其二树棂筛波,卸帆入舟,鸣舷柳浦,回环一郭,堤诸万户,注之以堰二,渡之以桥九,镜莹虹横,交舫走蹄,斯大城之制也。粤南月城也。东贮九仙,西盛乌石之二山,嘉树蓄云,茂草藏兽。城上之廊一千十有三间,敌楼四十有九。楼之层者三,其门二,曰登庸门、道清门。其上之楼,其下之扉,左右之引亭,建暗门八,水门二。其堰一,其桥五,及廊之更铺二十,悉与大城类。其外之东西,复距而出之,谓之横城。其东也,城上之廊四十二间五厦,其门一,斯南月城之制也。伊北月城也,城上之廊六百四十二间,敌楼二十有六。楼之层者十,其门二,曰道泰门、严胜门。其上之楼,其下之扉,左右之引亭,建暗门四,水门二,其桥一,及廊之更铺十有四,复与南月城类。又觜而出之,谓之横城。城上之廊五间一厦,其门一,斯北月城之制也。其东划长川以为洫,西建乎南盘别浦以为沟,悉通海□朝夕盈缩之底,波泽鳞介,岸泊艓艛,北截越王之故山,派西湖以为隍,若鳌之负,如瓯之置,轩轩然,翼翼然,天设之府,神开之地也。
外城《三山志》:“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筑东南夹城,东夹城今行春门南北,南夹城今合沙门东西,即今外城也。南自光顺门而西,即合沙门。城三百二十九丈,其门楼六间,敌楼三十间;东自东武门而北,即行春门也。安边、临江二门楼三间,敌楼皆五间,便门二,一汤井、一船场。敌楼九间,城一百七十四丈,开沿城河二千九百尺。自东武门而南,门楼三间,敌楼二十四间,城三百一十丈,开沿城河三千六百尺,城高丈有六尺,而厚半之,石其基,累甓而覆以屋。太平兴国三年堕之,因其址茨小垣以周焉。今濠隍湮塞,半为民田矣。门凡六:合沙门,嘉祐元年元绛作,名远南。政和二年,张励更今名。自南台渡江十里合沙门,次宁越门,次利涉门,次还珠门,次虎节门,次威武军门,次都督府门。丽谯凡七。程太卿诗:“七重楼向青霄动。”王尚书诗:“七楼遥逾钧龙台。”政和五年,利涉灾。今六谯矣。东南通仙门,美化门之南,严辟疆改名乐郊,后改今名。东行春门,旧名东武,严辟疆改今名。按:即今东门。东北汤井门,外汤路,即安边楼门也。按即今汤门,在城东北。船场门,即临江楼门也。按即今井楼门,在汤门西。西怡山门治平元年元绛作。按亦即今西门。
城濠旧子城、罗城、夹城、外城皆有濠,自南台洪江通潮入城,旧子城之濠,若南虎节门外之大桥,东安定门外仁爱桥,康泰门外长利桥,西次清泰门外雅俗桥,丰乐门外定远桥,次宜秋桥,至北水关是也。旧罗城之濠,若南利涉门外之安泰桥,东由兼济门外之通津桥,而达海晏门外之去思桥,出汤门闸,西次清远门外之澳门桥,并安善门外之西湖是也。旧夹城之濠,若南利涉门外之九仙桥,东水步门外之通仙桥,东北井楼门外之四明桥,西迎仙门外之迎仙桥,北遗爱门外之池桥是也。旧外城之濠,若南合沙门外之洗马桥,东南迎仙门外之板桥,东行春门外之乐游桥,东北汤井门外之四明桥,西迎仙门外之迎仙桥是也。郡城之濠,皆三面环绕,惟城北一段连山,不通水源,古云:“龙腰不可凿。”即此。《三山志》云:“闽王审知曾凿龙腰山,昼开暮合,乃止。”城之水关有四:一在水部门东,引南台江潮,由水关入城,自河口缭绕凡三十有六曲;一在西门之西,引洪塘江潮,由西水关入城,自西禅浦亦三十有六曲,城中河道周折萦回于民居前后,舟航随潮汐往来,其在北门、汤门二关,则但以蓄泄潦水而已。
闽县城附郭在府治东南
塘头城在合北里。明嘉靖间里人董世道捐造,万历四十年拓而大之。
塘湾民城在合关里,嘉靖间造。
翁崎民城在江右里,嘉靖间造。
中洲炮城在时升里。
罗星塔城在永北里。
金牌寨城在嘉登里。
圆山寨城在江左里。
崇新寨城在江右里。
登高寨城在江右里。上六城俱国朝康熙五十六年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瑸、布政使石沙木哈捐葺。
闽安镇城在江右里。国朝顺治十五年造。
侯官县城附郭在府治西南
侯官故城在府西北三十里。唐武德中析闽县重置治于此。逼临江浒,贞元五年,为洪水漂没。八年,迁入府郭故址,名侯官市,亦曰侯官阁。[HT6SS]怀安废县,在府治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置县,初治于原江北三十里。咸平三年,移治石岊,广故驿为县治。明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内,万历八年并入侯官县。
古田县城
在翠屏山南双溪汇流之上,明弘治十三年,邑人布政罗荣请筑城。为门四:东曰万安,今名澄清;西曰永丰;南曰迎恩,今名太和;北曰望阙,今名节镇。水门五:曰威武,曰金井,曰朝阳,曰玉滩,曰观澜。西北跨山,东南滨溪,广袤七里许,高一丈七尺,厚一丈,周一千三百丈有奇。嘉靖中倭警,增高城垣三尺。万历二十五年,增置敌楼十,城堡六十有七。国朝康熙四十年,知县陈瑸修葺。乾隆五年,奉文缮治城内外马道七十五丈,城垣三十七丈,八年竣工。古田废县,今为水口驿。东南至府城百八十里,为延津上游锁钥之口。有浮桥横于江津,设盐政官,朝夕验放,亦曰水口关。明林俊《城古田记》:“古田,古侯官地。刘、林巨姓世居之,亦世田之,故曰古田。又玉之所尝产也,故又曰玉田。开元时,始析县,汇双溪,倚翠屏,揖仙亭,立文峰、五华于左右以囿群山也。田矗矗鳞次,走坡斜以联山之极。民仅田,故醇;阴箐邃壑,逋亡依阻,故易哄。正统间,邓寇茂七长驱入县,民仓卒走,庐舍墟,藏蓄抄掠以尽。天顺间,讹言陈寇谅五至,县数数惊,民望城为命,吏以为非我久于处也,置弗闻。月阴雨寒,鸟惊而鹿骇,家无贴席之夜。予友大方伯蘖山罗君志仁,郎署时也,与故老林堪谋曰:“古,盗冲也,城之,存乎人。今天子留意城诸县,古独无举焉?夫无大顺之希文,朔方之南仲,奚恃能城?无西川之仗义,延州之青涧,奚恃能守?盍图诸?遂连疏诣朝,下之部,蘖山言之部,再下之御史,蘖山又言之御史,则巡按陆君偁任焉,专县之力而相以郡租之羡,授能于永福令姚祯,程物略基,量功而命日,申宪令以肃城梗。风驱雷行,万畚并筑。姚去而代如姚,三越祀,功以成告。凡纵,尺度之,石而址者三,甓而堵者十,甓而雉者四,合之十。高七,横如纵,损其七焉。凡周,丈度之,千三百有畸。凡费两度之,万八千有畸。岳立云连,如防遏溃栅以隔猛噬风雨,而大厦之庇也。辛酉寇至,庚午寇又至,人恃城无恐,因颂陆君之功德,蘖山遗故土世世之安之惠也,请记于予。尝闻之,略先事之防者,必有临事之悔。陈仓城,孔明以无利引去,莒城不备,子重克其三都,城国之备也。抑发端引会,固有司其间者。古,历三千二百五十年而后县,县七百五十四年而后城。而蘖山适起其间,显相默运,山川灵气,至是完以密矣。是固今日一面之占,亦他日系国安危之地。古因以名焉。惠答山川,其固小小哉,抑古者以民心为城,诚吏于土者责也,可观政矣。罗荣《古田县筑城记》:“八闽牛女分野,《禹贡》扬州之域,秦汉置郡国,始丽中州。吾邑依于万山中,东联罗源,西濒南平,南临闽清,北界政和,东西少北抵宁德、建安,少南则怀安、尤溪也。延袤计里各四百有奇。民无末作,勤生于田,因地卑高而丘塍之,虽崇峦迭□,泉可引溉,盈尺不遗,此邑所由名也。惟地衍田广,又林菁蒙密,邻封流转之民,于是为归,逋逃不逞者亦间厕焉。正统乙巳,四方多故,沙尤魁寇邓茂七乘乱构煽,旬月徒丑数万。吾邑素鲜兵祸,又世届承平,所谓金革什伍,无先具以应卒,而排栅围堑之类,亦阙于缮治。士女仓皇欲奔省府,则途长阻水,舟楫断绝不可到。率望山截山臬之[HT6,7”SS]土奥,墟墓之穴,奉头窜伏,豺虎狶蛇,不暇恤也。稚弱啼号,辄弃去,或壅其口而绝。贼长驱入境,据县庭,分徒大掠,了无所获,民庐焚燔殆尽。逾年渐次殄灭,遗氓稍出,饥寒困顿之后,暴死于疫。越十五年,为天顺癸未,有陈亮五者,蘖芽其恶,闾巷伤弓,相讹寇至,一月十数惊,越三时乃定。生聚二十年,粗成里落,故老谈及乱离,有泫然出涕者。弘治初政,屡诏被兵所在亟修城池,有司无良,而百姓好佚,间有扶义亻叔傥,又无作者以翼其成,岁月玩忄曷而已。岁已酉,余随计由江浙涉淮泗,历齐鲁,入京师,凡经名邦大府,皆严城守,十室之邑,未有弗慎于暴客之防者,乃作而叹曰:“卫民弭乱,固如是乎?”因怀桑梓以穷陬盗薮,久无数雉之甓以为棲,负明诏何如哉?既而邑人林堪至,质愚言为然,遂即想疏于庙,事下兵、工二部。时御史四明陆君偁按闽,廑恤民隐,亲莅相度,檄永福知县归安姚祯来董是役。邑治东隅临大溪,民居跨其上,必用毁折一二十武,而钜家右姓多层楼结构,开户迎曦,临流眺远为光景,习居重废,不能相从。姚君乃奋然曰:“吾先为其难者。”决策下令,肇工于东隅,期日率吏兵循溪督视,而拆卸者恐后。历两月基成,垒石如甓,工登大半,姚以事去。又越三年,城乃成。凡周围长一千三百丈,址阔一丈,堵石三尺,砖一丈,女墙四尺,凡高一丈七尺。工料费白金一万一百八十七两。先是乡民出财力,怨谤如沸。弘治辛酉,白水寇至,杀乡兵,逼邑治,以城粗立,不敢入,官军至,乃歼焉。正德庚午,山寇大作,揭旗伐鼓,呼噪绕村,逢人捉杀。四乡男女摩肩入城,贼自东瞰守望有备,乃去。至是怨者始释,易谤为颂矣。予闻古之制,内王都,外侯国,咸着雄堵高广之式。《周官》掌固,《易传》设险,《春秋》凡城必书,修治以时,王政所首。盖人萃则乖,乖则乱,弭乱必有为之所者。今兹高城深池,上下完固,旗帜铃柝,儆备匪懈。郊坰之外,山谷之间,生齿百万,倚是为安。夫以数千百年之阙,卒就于今,是固圣朝君相在上,保邦顾远,又有贤大夫以襄成之,或有数存焉耳?荣何力于其间哉?然兴作之大,无过是役,不可无述。辄识岁月颠末于左,使知创作之意,而修治圯堕,不能无望于后贤云。
屏南县城
在双溪。国朝雍正十二年,总督郝玉麟题请增设县治,知县沈钟创筑,城垣周三里许,长六百七十五丈,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一尺。东西南北敌楼四,炮台四。门四:南曰承柱,东曰通福,西曰来安,北曰拱极。
闽清县
城在梅溪南里许。旧无城,东、西、北创三楼,置栅为门,曰迎恩,在县南;曰大西,在县西;北曰敌楼,在县北。国朝顺治十八年,知县姜良性始造小城,辟门四:东曰光化,南曰宣政,西曰永宁,北曰拱辰。周五百十丈,高二丈,厚八尺,又水门一。雍正十一年,巡抚赵国麟修葺。
长乐县城
在六平山之阳。《城邑考》:“明弘治三年筑,仅里许。嘉靖三十二年,以倭患增拓之,广五里,辟门五:南曰阳春,北曰拱极,东曰镇海,西曰清江,西南曰平政。水关五,警铺五十有七。三十七年,增置敌楼十有三,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一千四十五丈有奇。崇祯间,知县夏允彝复扩城垣二百八十丈。国朝因之。明郑世威《长乐县筑城记》:“长乐,即古新宁,唐上元初,迁置今所。东北界巨海,南界福清,西北界闽县,又西界永福,北界连江。腹里为邑,不城不隍,民固贴然狎于农桑,鲜识兵革。洪武间有诏命城沿海诸卫所,为备倭计,未始议城吾邑。弘治庚戌,上虞潘公府奉例始城之,规制弗称,久之倾颓。然而四境宁谧,无事防守,先后凡数百年于兹。迨嘉靖壬子,岛夷寇浙东,而黄岩赤城之间告变旁午,于是提督闽浙军务太仓思质王公忄予,屡檄城事,而邑之士民罔即应命,上之人亦狃于其故而执议弗坚也,旋请报罢。乃思质王公轸念吾邑震邻之惧,谆谆然力主其事,谋诸巡按侍御邢台玉泉赵公孔昭暨藩臬守巡诸公,佥谓长乐宜城。檄下我邑令詹侯。侯乃吁众咨诹,款谕上意,士民始跃然用命。侯上其状报可,于是议财用,峙木石,相基址,量工命日,事事赀费,悉出自公帑。募游民而佣之,四方利若直者继至。虽坊里各役一人,人各辖一区,不过稽其成而已。城高若厚,各丈有奇,周一千四十丈,设水关凡五。上环雉堞,傍辟四门,重屋其上:南曰阳春,北曰拱极,东曰镇海,西曰清江,又西南便民门曰平政。始于是年十月,迄逾年甲寅七月。工不愆素,民不告劳,而城成焉。侯谓邑之大事不可无纪,乃率士民微言于余。余惟设险守固,重门御暴,古先哲王保邦之道所不废也,即四方平定,不可无城。况去海最迩,而浙东前车又宛然在目者乎?方今全闽无恙,刁斗未闻,幸赖诸当道为民捍患,亟议徙薪,而詹侯祗承德意,作我长城,先事之防,盖屹然金汤之固矣。夫经之营之,有俶其城,繄我公之德,抚字之,保障之,庶民倚赖之,繄我侯之德。后之莅吾城者,仰其德必思所以济其美。外患既殄,内政益修,而信孚,而守固,庶几熙熙然复见海滨邹鲁之盛。讵非今日讠于谟伟烈,有以贻百世而不泯者欤。侯闻之,矍然曰:“某也,何敢当?唯王公之德,斯民之力。”遂立石于清江之浒,书其事之始末,用垂永久云。侯名莱,浙之常山人,丁未进士。时僚佐师宾及诸所相厥成者,并列之碑阴。
新宁旧城,在敦素里之平川。今为崇贤里,俗呼古县。唐武德六年置新宁县于此。上元初,县改名长乐,徙今治。
梅花所城,在新开里,去县治东北四十余里。明洪武二十年造。三面距海,东为城门,西为水关,南连沙冈为南门。延袤三里,计六百四十八丈,高一丈八尺,厚六尺,女墙一千二百二十,敌楼二十有四,窝铺二十。潮至则舟皆抵城,潮退则平沙弥望。
石梁蕉山司城在十五都,明嘉靖三十八年造。
松下司城在二十都,明嘉靖三十九年造。
小祉司城在二十都,明嘉靖四十一年造。
垄下民城在二十都,明嘉靖四十年居民造。
连江县城
在龙漈山南,鳌江北,明嘉靖二十年筑。门四:东曰镇定,南曰广化,西曰承恩,北曰怀宁。又小门三,水关三。广四里许,高一丈二尺,厚一丈,周九百丈有奇,雉堞一千六百。嘉靖三十六年,佥事盛唐增高三尺,建窝铺三十有六。三十七年,都司断事王汝奇开城外濠,自东至西,延袤四百余丈,又自东岳观至郑家园计二十余丈,广八尺。四十一年,知县熊尹臣复建敌楼十一,窝铺十。国朝雍正年再被水倾圯,五年重修。
温麻城,晋置温麻县,在今福宁府境,后废,唐改置于此。定海所城,在县二十七都。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造。高一丈五尺,周八百丈,窝铺十有六,西南各辟门一,城外河壕阔六尺,深二尺。
北茭司城在县二十六都,去县一百十里,周一百五十丈,明洪武初江夏侯周德兴造。
蛤沙司城在县二十九都,去县五十里,周一百五十丈,明洪武初江夏侯周德兴造。
东岱寨城在永贵里,国朝康熙八年展界复造。
罗源县城
在东戴坑。明弘治中,列栅为十门。越数年,知县徐珪请筑土堡,毁旧门,建新门六。正德十四年,知县黄相又垣东西二门。嘉靖三十七年,推官徐必进奉檄尽拓其旧筑之,以备倭寇,辟门四:东曰宾日,西曰承金,南曰阜熏,北曰朔易。万历七年,佥事李乐改筑以石,延袤四里许,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三尺,周八百三十一丈。辟门五:东曰恬波,西曰岁成,南曰阜熏,北曰迎恩,西北曰小西。敌楼六,水关二,涵关二,垾关一。国朝顺治六年增筑东门瓮城一。康熙十四年,建窝铺二十八,炮台三。二十一年,增建战楼一。四十四年,知县陈于宣重修。雍正十年奉文修葺。
永福县城
在磨笄山之阳。初未有城,明嘉靖三年,知县何谦始为石基土墉,厚丈许,高一丈五尺,周七百二十丈。后令文惠、陈克侯相继修葺。又因倭寇破城,增筑敌台十。万历十七年,山寇起,士民以东北城垣环于山湾,不便守御,请移入山顶。辟门四:东曰永泰,西曰平西,南曰双清,北曰瞻京。又水门一。国朝康熙三年、七年、十九年,皆被水,知县于昌孕、李景明、董治国倡修。雍正五年,知县张宣、张廷球、冯绍立相继修葺。十年,重修。
福清县城
在鹫峰山之麓。初未有城,明正德八年,知县朱衮始为四门:东曰文兴,西曰双旌,南曰龙江,北曰玉屏。嘉靖三十三年防倭,更筑垣周九百九十三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四尺,女墙一千三百,警铺二十有四,水关二。三十七年,复筑敌台三,增高城垣四尺,浚河深广各二丈。万历二十二年,知县丁永祚议拓城,徙西北,移旧城四百余丈,增新城二百丈,益以月城,又辟小北门以便行者。天启四年,知县康承祖增筑敌台五,西北城增高四尺,覆以堞楼数十丈,增置警铺。国朝雍正十二年,知县张廷球请帑修葺。乾隆十年,知县饶安鼎请帑葺。明林俊《福清四门记》:“福清四城门成,耆民群相率来云庄请记。按县本长乐割地,名长安,名福唐,又名永昌。福清,今名也。吻海背冈,风潮簸啮。山童乏林,木、石离离骨竖。人钟之,忠特奇峭,其次亦凝重自立。县旧无城郭,贾胡之舟东泊,则狼顾鹿骇,鼠以窜,当道者忧之。且城之,材钜而力诎也。且门之,须而城举焉,而令政弗肃,役者玩。正德壬申,上虞朱侯朝章以左官来知是县,负刑曹之刑名,内台之激扬张翕,牛刀鸡割,风疾而草以靡,烛照之而阴无所伏。弊孔呈现,费复而门,程工垣属为固,崇其楼,采章之,纳远景而聘遥瞩,有戒栖御兵焉。因地命名,其东曰文兴,西曰双旌,南曰龙江,北曰玉屏。岳立云连,观政者以为知务。夫国无大小,善守者全。《易》设险取诸坎,重门取诸豫,而艮为节,慎出入门阙,垂先事之防者如此,汴之东西水门,昌黎子以闬寇偷、固风气,宣布君上之文武,归陇西公之功。然则侯之辟四门,其不深可纪耶?抑善治者以得民心为本,划地而守,金汤无足为固,民之心皆城也。一或携贰,虽铁扇石枢,严门重闭,将拆樊而入无难者。故曰在德不在险。侯才望特绝,外至而来,固日月寓于福,犹毕志县人,垂无拔之厚惠,嗣侯者其尚心侯是心哉?崇土而城,结民心而城,将并以举矣。”叶向高《福清县拓城记》:“福清为县,自唐圣历二年割长乐县南八乡始置,时称万安,从乡名也。伪闽龙启元年始名福清,元州之,明复为县,而俱无城。嘉靖甲寅,以岛夷毒闽,蔓延濒海四郡。福清内蔽三山,而外遏莆、阳、泉、漳,实绾毂重地,寇所出没,始议城。时师环其疆,仓皇毕事,北傅高山,西跨冈峦,而东迫陵阜。贼登阜而攻,若对垒焉,从东望西,周垣毕睹,我之戍守虚实,较若列眉,而最害在北。戊午之变,贼据北山,俯而瞰城,每发辄毙,守堞之士,披靡奔溃,无有以一矢加遗,日未移晷,万室荡然。论者咸为城咎,亟欲议更。顷之,寇创归,城遂如故。迄今三十余年,而莫任其事。前令广昌罗侯、清远欧阳侯先后为牍,言城失险状,俱报罢。岁壬辰,岛寇肆虐朝鲜,海上戒严,邑父老诸生群走请当道,下其议属领邑事者,谦让未遑。无何,丁侯自德化徙令是邦。侯尝读前令牍,业为扼腕,下车首循城,慨然三叹兹城之不更,即一旦有急,令何以从邑子弟立,睥睨间,往事之不忘,其安能晏然于此土也?父老诸生顿首,愿受划。侯乃陈便宜甚具以请,俱报可。属以募卒增饷,造[HT6,7”SS]舟余舟皇,公帑大诎。公乃令民以丁亩输金,召父老之干力者董事辟城。跨北山而台其上,移西城山之半,包冈萦涧,缩东城避阜为台,以当敌冲。四门益以月城,一新诸楼橹,敝堵洼垣,咸有增筑。经始于癸巳初春,入夏而告成事。金汤屹如实,父老相劝趋役,而侯固日夕抚循,却盖徒行,暴烈日中,版筑奔走,云集子来,城成而过者诧以为神。侯乃悉稽城垣经费,某所,某役受金若干,巨细条分,纤悉无漏,籍而报诸当道,榜通衢以示民。物情大孚,父老固已心德侯,又念其劳苦功高,相与谋为祠祀侯。侯力辞谢,则相率造不佞,谓是役也,实邑万年之伐,太史宜纪其事,以诏来兹。余惟任事之难,昔人所叹,病在处堂偷安,筑舍挠议,虑之者不审,而听之者易淆,往往无穷之业,以小利害堕矣。然皆其祸福未形,是非方隐,非抱独知之契者,难以从事。未有如邑城之失险受祸,往辙昭彰。耳目所共睹纪,无俟悬断而豫卜者也。乃犹或怀承平之安,以不腆敝赋,勤君侯之焦思,则吾邦人愧矣。昔当土宇初定之时,其经划滨海独详。闽自列郡外,置卫者四,融居一焉,而翼之以万安所。夫宁重福清,诚重闽也,福清完而三山之屏树,闽南之道通,渊乎神谟,此所谓见万里之外欤!然则君侯之功,宁下邑是赖,即闽百世祝可矣。兹役也,台使者监司咸赞其议,而太守山阴何公为尤力,详具薛观察所为记中。计移旧城四百余丈,增新城二百丈,并月城,台楼及修筑诸费,共征编户六千七百余金,莫有逋者。督役则邑丞某簿,某效劳则耆民某等七十余人。侯,南昌人,名永祚,别号见白。岂弟明敏,绰然循吏,尢能任事,加意兴除,此其大者云。
[HT]镇东卫城在方民新安二里。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造。垣高二丈三尺,厚一丈,周八百八十余丈,为门四,警铺四十有三,女墙一千三百四十有九,敌楼三十有一。国朝改为寨,分拨长福营,左军守备移驻城内。
万安所城在平南里。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造。垣高一丈八尺,周五百二十五丈,女墙八百二十有七,警铺十有三,敌楼十有八,东西南为门,上皆建楼。今沿其旧,设兵防守。
海口镇民城在方民里。明嘉靖间造,周八百四十四丈,女墙一千六百有五,警铺二十四,敌台七,辟门五。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犯镇,民多死者,御史吉澄请帑金七千七百余两赈之,镇民愿以所赈筑城。万历十年,知县罗万程请帑修之。三十五年,知县凌汉[HT5,6”SS]翀修西南沿江一带。四十三年,知县汪泗论增高东北一带,添设敌台一,警铺四。四十六年,久甫复圯,知县王命卿重修。国朝顺治间海寇据城,旋平,后立有寨。
化南民城在化南里。明嘉靖间造,今废。
沙塘民城明隆庆间造。
街坊附
闽县、侯官合治街
宣政街自鼓楼至还珠门,东属闽县,西属侯官,今名鼓楼前。
南街自还珠门至南门,东属闽县,西属侯官。
闽县
井楼门街自狮桥北达井楼门。
汤门街澳桥东北折而达汤门。
水部门街
新街宣政街右,今按察司前。
东街还珠门外折而东,达东门,唐名左通衢,宋曰凤池坊,为许将立。互见《第宅》。《闽都记》:“内有注水石斛,凡四。”
新塔街闽王时号新路口,有安福寺崇庆塔,故名。
柏衙前街元行省柏帖穆尔居此,故名。
馆前街闽王时五州诸侯馆也。宋湛俞隐居于此,三召不起,名旌隐坊。元宣慰使魏天祐寓坊内,名福星坊。
三牧坊宋名太平坊。明正德间,为知府何显、知州何岗、知县何继周兄弟立,一名枋门。
朱紫坊宋朱敏功兄弟居之,朱紫盈门,故名。互见《第宅》,一名新河,有三桥。
鳌峰坊唐名九仙坊,以通九仙山,宋曰登瀛坊,以状元陈诚之名。按:以上三坊,即今地名,故列于巷前,侯官县同。
东衙巷旧官廨所,有东总门,一名大东衙。
提举衙巷旧有提举衙。
万岁巷旧有万岁寺,今呼庙巷。
沿河东巷今名玄坛河墘。
通贤境巷内有通贤里社。
竹林境巷五代闽促生营地,郡守黄裳名仁庆坊。《闽都记》:“有竹林通应庙,故名。”详《坛庙》。
石幢巷内有宁海神祠,封广利王。
行春境巷内有行春里社。
尚书里巷以尚书林瀚居此,因名。通水部门,一名河西。
德政桥巷
东闸巷
河务巷
使君桥巷
后岸巷
花园巷宋参知政事陈忠肃别业。互见《园亭》。
祠山巷在闽县学前南行折而东,今名草履营。
新丰巷内有新丰庵,以通府治,亦名府巷。
县前巷县治南折,通欧冶池,东抵贡院巷。
悦济巷在悦济桥傍,通北门后街。
钱塘巷通北门后街。
欧冶池巷
存德巷东通府前,南出新丰巷。
长河巷内有长河境。
乾元巷旧有乾元寺。
经院巷东通井楼门街,西通开元寺前。
灵山巷开元寺后。
延善庵巷今名通天境巷。
卫巷
城隍边巷
坊表
东南节镇坊明嘉靖中立,在福星坊。
海邦砥柱坊在巡抚署西,明立,国朝重建。
南服屏垣坊在巡抚署东,国朝乾隆十七年建。
天下文章坊国朝康熙戊寅年立,在学院前。
澄清坊南察院前。
激扬坊
贡院坊成化七年立。
奎壁腾辉坊
麟凤呈祥坊二坊旧名“论秀”、“登俊”。正德十一年,御史胡文静辟地其南,改今名。
为国求贤坊在贡院前旧天开文运坊。
天开文运坊在贡院前,旧为龙门坊。
登瀛坊在登瀛桥前。
天衢坊在贡院左,旧明经取士坊。
云路坊在贡院右,旧为国求贤坊。以上四坊俱国朝乾隆十八年重修贡院改,惟登瀛坊旧无,新建。
振肃坊二坊俱南察院前,明建。
东察院坊旧城隍坊,在岳镇坊北,明正德十一年改建。
依仁坊晋子城厢。《治平记》:“东定安坊,以其方有定安门名之。”后改今名。
岳镇坊即宋依仁坊,明布政使陈珂改今名。
振纪坊按司前,明成化年按察使马文升立。
紫薇垣坊旧名旬宣,明正德年,布政使陈珂立。
闽都坊旧名闽会,在旧县治。
十闽首县坊闽县治前。
兴贤坊府儒学前,旧名进德坊,宋更今名。
秀实坊旧曰升秀,士人有累举不第者,后登科,宋改今名。
文明坊在闽县前,国朝乾隆戊午年重建。
发政坊内旧有养济院、安济坊。
以上公署坊表。
宋
状元坊嘉祐八年,为许将立,在东街,今存。
继伟坊高介卿与子安世同年登科,故名。
振名坊一陈大丞,以方医名,一彭文嗣登第名。并在后河。
状元坊绍兴十三年,为陈诚之立,在拱星坊。
筹帅坊在福星坊,因王祖道两知乡郡,故名。
棣华坊郑杜兄弟三人俱中武举,杜廷试第一,因名。一名汤巷。
寿宁坊通井楼门。
温泉坊郡守元绛浚泉,砌石为井,揭宇环之,一名汤井。
高行坊旧名乡习营,以骁勇名坊,内有驻泊营。后赵伯尚以八行举,更今名。
海晏坊一名河浚,旧罗城海晏门旁。
秘书坊以陆藻、陆蕴兄弟官秘书名,今名篦梳巷。
罾浦坊一名河东,以郡中有谶:“罾浦坊中人挺生”,故名。
华萼坊闽王时号新市。
美政坊旧名施政,宋易今名,一名河西。
尊儒坊一名蔡奇巷,蔡伯亻希所居。
使旌坊李冫免任漳守,故名。一名大石井,又曰梅枝巷,今名花巷,以内通百花务也。
连桂坊给舍黄唐传居之,刘延康以其兄弟登科,因名。一名厂巷。
清泰坊一名石井,大观中李殿撰畸立。
朝仕坊朱敏元居之,故名。一名小石井。
岳临坊内有嵩岳行宫,故名。一名塔崎顶。
拱星坊一名卢巷,闽王时号新路口。
联荣坊以樊仁远、仁达兄弟故名,内通小石井。一名登龙巷。
骁骑坊古驻泊营也,宋时将卒自他所召集者居此。今坐营司是其故址。一名嘉荣坊,宋李俯知婺州,子提举衙东,因名。今名南营。互见《第宅》。
光泽坊在横冲营内,义井二,宋名润泽。
涟漪坊临河。
化成坊古铸冶所,一名铁冶巷。
全胜坊以旧营名,今法海寺前。
仙迹坊通九仙山里社,中有双石奇迹,今名观巷。
甘棠坊旧普光塔寺前。
大隐坊以韩召居之,故名,明改冠英。
思义坊旧曰阜财,交易所也,宋易今名,通大隐坊,地名厂下。
仁庆坊五代闽曰促生营,宋郡守黄裳改今名。
高节坊旧名严师,因林提学徽之名,后杨通判干引年致仕,更其名。
至善坊胡氏兄弟文炳、文炜同时登科,因名。
濯缨坊通使君闸。
积货坊近市,郡守黄裳更名,通促生。
兼济坊通津门旁。
坦履坊西通朱紫坊。
浚明坊在东衙经纬小巷。
华林坊通平山,内有华林寺,故名。
丽文坊宋名丽景,明成化间移建贡院于内,改今名。
元
清河坊至元间辟是路,通左司理院,一名花巷。
孝节坊至正中为郑庆生妻林氏立,在嵩山下。
明
方伯坊为布政车宁立。
大司空坊为尚书赵荣立。
大学士坊为侍读学士林誌立。以上俱宣政街至南门。
步瀛州坊为弘治壬戌科进士立。
会魁世科坊旧澄清坊,为弘治己卯科参政林廷□、佥事谢廷柱立。
三尚书坊正德六年,为冢宰林瀚、司徒林泮立,名二尚书坊。后增司空林廷选,为三尚书坊。
庆云坊为正德癸酉科举人立。
吉士坊为正德丙子科举人立。
应奎坊为弘治已酉科举人立。
进士坊为正德甲戌科进士李景元、林炫、林春泽、田邦杰立。
群英坊为弘治已卯科举人立。
萃贤坊为弘治辛酉科举人立。
光禄坊弘治十六年,为少卿王鼎立。
登庸坊为弘治戊午科举人立。
冠英坊正统中,为举人王浩立,在岳镇坊南。
都谏坊为给事许天锡立,在福星坊。
豸绣坊为御史李烨立。
萃英坊为成化壬午、己酉、戊子三科举人立。二并兴贤坊内。
世美坊为永乐巳未科、大顺丁丑科、成化乙未科进士立。
象贤坊为知府林元美子谕德瀚立。
大司成坊为国子监祭酒林瀚立,在黄山。
达尊坊正德十二年,为致仕南京兵部尚书八十四翁林瀚立。
四桂坊在三牧坊,为教谕何继高及三牧昆季立。
解元坊为解元傅鼎立,法海寺东。
孝行坊景泰间,为都指挥王胜立,在狮桥。
大司徒坊、小宰坊二并为尚书黄镐立,在柏衙前。
貤封报德坊为郎中郑汝美父主事天与立,在白湖。
经魁坊为宣德已酉科举人林澄立。
参伯坊为参议郑观立,在高湖。
世登金榜坊为知府林元美、子吏部侍郎瀚、孙兵部郎中廷木昂、曾孙礼部主事炫四世进士立。三并林浦。
科第联芳坊为参议林壂立,在塔林。
人瑞坊《闽都记》:“万历八年,为林春泽百岁立,坊成春泽赋诗:“翠旗谷口万松风,目耑息犹存一老翁。讵意皋夔黄阁上,遥邻园绮白云中。擎天华表三山壮,醉日桑榆百岁红。愿借末光垂远照,康衢早晚颂华封。”
都宪坊三一为成化二十三年都御史王克复立;一为尚书黄镐立,并柏衙前;一为都御史陈纪立,在下渡。
进士坊十四一为副使翁晏立,在南街。一为知府李烨立,在兴贤坊。一为进士张纯立,在东街。一为知府孟王巳立,在三牧坊。一为知府邵铜立,一为参政黄埙立,二并法海寺东。一为参政林迪立,一为知府叶亨立,一为主事陈宪立,三并南台。一为进士蔡肃立,在下渡。一为永乐丁丑科林元美立,在林浦。一为左布政林號土立,在塔林。一为参议邓珙立,在竹屿。一为进士叶铤立,在后屿。
蓬莱真境坊在通仙门西。
贞节坊一为御史杨永母王氏立,一为陈启妻潘氏立,一为高明妻林氏立,三并在凤池坊内。一为李岳妻刘氏立,通贤巷,一为举人林庭桂妻郑氏立,林浦,一为林克从妻李氏立,塔林。
国朝
升平人瑞坊康熙四十六年,为闽县百有二岁吴庭木云立,在卫巷。
乐善好施坊乾隆十四年,为诰封奉政大夫何长浩立,在南关外。
贞节坊一为康熙间王大恩妻林氏立,后屿。一为雍正间陈武榆妻邓氏立,井楼门外。一为乾隆年李基妻陈氏立,一为乾隆年李鏊妻黄氏立,一为乾隆年陈兆发妻丁氏立,三并井楼门外。一为乾隆年鄢世凤妻傅氏立,康山庙边,一为乾隆年镶白旗顾继盛妻金氏立,一为乾隆年正白旗金世耀妻夏氏立,一为乾隆年张天坤妻李氏立,三并朝天桥边。一为正蓝旗马天与妻田氏,一为镶白旗刘士铨妻姜氏,一为镶黄旗邢士楷妻佟氏,一为正白旗刘邦臣妻孙氏,一为正白旗杜正相妻李氏,一为正白旗高尚瑜妻周氏,一为正白旗张朝兴妻王氏,一为正白旗王殿选妻高氏,一为正黄旗白良玉妻徐氏,一为正白旗董文弼妻周氏,一为正白旗王景尧妻高氏,一为镶白旗徐弘鉴妻孙氏,以上俱乾隆年立东门外。一为乾隆年正白旗锁荣华妻管氏立,东门城边。
侯官县
西门街自定远桥至西门。
北门街自土街口至北门。
北门后街北街之西。
后街南街之右。
衣锦坊初以宋陆蕴、陆藻居之,名棣锦。后王益祥居此,更今名。
文儒坊以宋祭酒郑穆名,一曰儒林坊。
光禄坊旧有法祥寺,岩石上有“光禄吟台”四字,为宋光禄卿程师孟镌,详见《山川》。坊北有巷,曰井巷。
桂枝坊以唐陈去疾登第名,一名牛育巷。
甘液坊一名水局巷。
道山坊在官贤坊南,以道山亭名。一名天王岭,内有道士井。详见《古迹》。
官贤坊在侯官县前。《三山志》:“内有苏公井一。”
永安坊
怀德坊宋司业郑南居。
善化坊元贞元年,平章高兴于州冶西南创驿馆达西门。
淳仁坊宋名晏公坊,今名后曹。
熙然坊在定远桥右巷直街东。
右院巷宋右司理院故址。
万寿巷亦名府巷,旧有万寿寺。
沿河西巷一名虎节河墘。
杨桥巷一名右通衢,宋宣和间改名春风楼,一名丰盈坊。《三山志》:“楼前苏公井一。”
郎官巷宋刘涛数世为郎官居此,故名。陈烈亦居此。
塔巷旧名修文坊,知县陈肃因其中举人数不利,改修为兴文,遂登科,后改文兴,今名塔巷。
黄巷晋永嘉间黄氏居此,唐校书郎黄璞仍居此。名益著。详见《第宅》。
安民巷
宫巷旧名仙居坊,内有紫极,后崔、李二姓咸显贵,改名聚英、达明,复为聚英。
吉庇巷宋郑性之宅址,名急避巷,后改今名。
螺女巷内通石塔,一名来里巷。
小水流坑
大水流坑
花巷在双抛桥
闽山庙巷内有闽山庙,北通衣锦坊。
打线营
圆巷一名小黄巷,在金斗桥边。
西衙巷
马房巷一名便民巷。
石狮巷
宜兴桥巷
钟山巷大中寺前。
定远桥巷
都仓巷宋时积贮于此,今名旧米仓。
西营巷
大排营巷今名孙老营。
小排营巷
余府巷宋余深宅此,旧怀安学前。
西门边巷今呼谢婆巷。
东峰巷旧有东峰寺。
西峰巷今名西峰里。
猫皮巷一名麻竹巷。
醋巷一名富巷。
郭通巷
坊表
遵义坊晋子城厢。《治平记》:“西宜兴坊,以其坊之门名之,后改今名。”《三山志》:“坊名仁义,表东西也。”
藩维坊即宋遵义坊,明布政使陈珂改今名。
肃政坊明成化间按察使重建。
国计坊都转运盐使司前。
揆文坊
奋武坊二并在东察院前,坊北巡海道前。
宣化坊成化十九年,知府唐珣重立府治前。
觐光扬烈坊
就日瞻云坊二并万寿宫前,国朝康熙间建。
十闽首郡坊在府前,国朝康熙间建。
谨肃坊接官亭左。
致敬坊
迎恩坊接官亭右,并西门外。
昭利坊
祐正坊二并以昭利王祠名。
永通坊在通判衙前。
以上公署坊表。
宋
新美坊以崔大夫及第,立黄巷口。
锡类坊中奉刘藻以孝闻,诏赐粟帛以旌之,因以名坊。
耆德魁辅坊为丞相郑性之建,在吉庇巷。
风宪坊为御史余清之立,在清远门。
贞节坊为福建都事贾讷母贞节立,在安民巷口。
眉寿坊至治初,为张安定年一百五岁立。
明
翰英坊正德十三年,为知府前吉士郑昭立。
恩光坊为佥都御史林廷玉父芝立。
解元坊为工部都给事中林廷玉立。三并还珠门至南门直街之西
旌孝坊为孝子高惟一立,在文兴坊,修撰罗伦《赠高孝子》诗:“三年蔬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
三世联芳坊为进士邓焯掖立。
少宗伯坊为礼部侍郎萨琦立。二并在新美坊内。
文武传芳坊
大京兆尹坊
南台总宪坊三并为都御史王鼎立,在安民巷。
尚书第坊为工部尚书林廷选立,在吉庇巷。
聚奎坊成化丁卯科为闽侯举人立,复为壬午、乙酉、戊子科举人立,在后街。
世锦坊为参政王佐立。二并在衣锦坊内。
闽中三凤坊为工部主事林清源、户部尚书林泮、浙江副史林浚渊伯仲立。
登黄甲坊正德四年,为戊辰科进士立。
步青云坊为正德丁卯科举人立。
闽秀坊为成化辛卯科举人立。
拔萃坊为成化甲午科举人立。
集贤坊正德七年,为天顺壬午科、成化乙酉科、戊子科举人立。
国华坊正德七年,为庚午科举人立。
三元坊成化十年,知府唐珣为状元陈□、会元林誌[HT6SS]、解元张伯福立。上七坊并在藩维坊内。
拔秀坊弘治十八年,为甲子科举人立,在北门。
大司徒坊为户部尚书张继立,在文儒坊。
东南战功第一坊为总制张经立,在芋坑山。
进士坊九一为参政王英立,在南街西;一为刑部员外郎周熊立,在后街东;一为成化十一年,参政郑□□立,在衣锦坊;一为知府任文遂立,在文儒坊;一为知府王景隆立,一为参政薛琚立,一为弘治七年癸丑科进士立,三俱在藩维坊;一为天顺三年进士娄瑾立,在北门;一为郎中刘琮立,在凤岗。
贞节坊一为举人裴俊妻蔡氏立,一为金石妻余氏立,二并在后街。一为谢□妻潘氏立,在文儒坊。一为李徽妻林氏立,在三山驿前。
国朝
孝子坊乾隆四年,为孝子何履旭立,在郎官巷。
贞节坊一为顺治间汤士城妻何氏立,在源里鸿尾。一为康熙间林振岩妻陈氏立,在洪塘山。一为康熙间陈辅銮妻林氏立,在源里鸿尾。一为康熙间杨俨妻王氏立,在凤凰池。一为康熙间蒲肇基妻郭氏立,在北门外马坑。一为雍正间郑任鉴妻林氏立,在祭酒岭。一为雍正间陈蔚起妻胡氏立,在西门外荷亭。一为雍正间葛得我妻徐氏立,在北门外新店。一为郑长滋妻林氏立,一为李肇魁妻陈氏立,一为李肇芳妻林氏立,一为曾景惠妻陈氏立,一为张廷遵妻叶氏立,一为王讠华妻林氏立,一为王元立妻郑氏立,一为王元定妻李氏立,以上俱乾隆年立,在西门外新亭。一为乾隆年陈梦鲤妻林氏立,洪山桥。一为陈文焕妻郑氏立,一为力子俨妻陈氏立,一为吴有远妻郑氏立,一为林日旻妻陈氏立,一为林邦龙妻谢氏立,一为魏日[HT6,7”SS]火广妻曾氏立,一为张元济妻郭氏立,以上俱乾隆间立,在北门外观音亭。一为乾隆年潘彦国妻林氏立,一为乾隆年严常任妻林氏立,二并在北坛。一为乾隆年林嘉猷妻王氏立,在北禅寺。一为乾隆年蔡克明妻严氏立,一为乾隆年陈治傅妻林氏立,二并在铜盘山。一为乾隆年周维丛妻倪氏立,在北门外马坑。一为乾隆年李琳妻王氏立,一为乾隆年何茂猷妻林氏立,二并在北门外新店。一为乾隆年张帝擢妻林氏立,在北门外灰炉头。一为乾隆年林长辉妻陈氏立,在北门外龙腰山。一为乾隆年张奋异妻陈氏立,一为乾隆年苏文爵妻赵氏立,一为乾隆年程绚声妻高氏立,三并在西门外荷亭。一为乾隆年官可则妻王氏立,在西门外文山浦。一为康熙间廖超妻林氏立,在马园山。一为乾隆年庄应琳妻林氏偕男仁妻周氏立,在马鞍。
古田县
大街南自太门,北抵节镇门。
中街南自按察分司,北抵油巷。
后街南通横街,北抵文兴坊巷。
县前街东自青藜阁,西抵中街。
县后横街东自城西,抵迎仙桥。
下市横街自南门,抵劝农桥。
上坊横街西接玉堂坊。
后林巷东通大街,西抵水松坑。
赵家巷西出大街,东抵城。
万家巷东通城门,西至街。
文兴巷东通城,西至后街。
方厝巷东通水门,西抵大街。
庄家巷直至郭厝园,西至普济井。
金井苍东通城,西通街。
张厝巷东通大街,西抵后田。
蔡舍巷东通水门,西抵大街。
油巷东通太街,西抵吉祥寺。
汤舍巷东至街,西抵中街。
长桥巷东通城,西抵大街。
丁厝巷东通玉滩门,西抵中街。
当街后巷
县后巷南自焕文水门,西至迎仙桥。
慈济新宫巷南从迎仙桥,北横陈魏屋边巷。
分司巷东通大街,西抵按察分司。
石平巷东通石平桥,桥崩,门寨后为民居,抵大街,巷尾有井。
双塔巷巷口有双塔,东通大街,西至后河。
朱舍巷东通城,西至大街,旧有水门,后塞。
后庄巷东出后河,西俱抵城。
下庄巷东出后河街,北俱抵城。
坊表
仁寿坊在县治南,宋时立。明天顺间知县尹古重修,后毁。
宣化坊在县谯楼西儒学东。明洪武初扁曰善教。成化十年重修,复名宣化,正德七年毁。
兴贤坊在学右畔。明万历二十二年,知县刘□阳改为文运、重光,一在后街佑圣宫前。以上二坊明末废。
城隍坊在三保。
以上公署坊表。
宋
兰魁坊在县治北大街,邑令刘元亮为省元苏大璋立,明废。
恩荣坊在焕文桥傍。
攀桂坊在县治北万安桥巷口,嘉泰间为林森立,明废。
承流坊在县谯楼东,旧名通德,邑令洪天锡为林择之建,后毁。
元
云梯坊在后街,元时立,明洪武初重建。
明
玉堂金马坊在一保,旧名云津。洪武初为翰林学士张以宁立,弘治六年知县屠容重修,崇祯壬申复毁,庚辰年知县郭维藩重立。
文兴坊在县治北,旧名达英,明洪武初改名文兴,嘉靖元年毁。
文登坊在县治北,宋时立,名昼锦,明洪武初改为文登。
丛桂坊为永乐九年举人曾斌、吴牧立,在县治北。
步蟾坊为宣德五年举人林献立。
登瀛坊在县治西,明宣德间为进士陈敏政立。弘治末,知县萧谦改立于县治之南,名曰春魁。正德七年毁。
应奎坊为天顺元年举人赵昂立,在县治北。
擢秀坊为天顺间举人庄严立,在县治北。
青云坊为弘治九年举人张文造立,在县治南。
褒恩坊为弘治间诰封郎中罗宗荫立。
凤鸣坊为正德间举人林钺立,在县治北。
大方伯坊为正德间布政使罗荣立,在县治北。
宾俊坊为嘉靖二十二年举人魏焕立,在县治北。
登俊仿在中街,明末废。
张学士坊在三保。
进士坊二一为弘治三年进士罗荣立,在迎仙桥畔;一为万历年间进士余文龙立,在南门外。国朝乾隆甲子年大风,倾圯。
贞节坊一为曾缙妻赵氏立,在县北。一为陈天颜妻姚氏立,在六神巷口。一为陈德宽妻周氏立,在西园巷。一为何翁氏立,在后街。一为徐陈氏立,在油巷。一为江诗雅妻彭氏立,在迎仙桥。一为魏学洙妻江氏立,在八都。一为陈玉才妻钟氏立,在杨阪。
国朝
孝子坊为雍正五年卢朝鼎立,在县治北。
贞节坊一为康熙十四年,郭圣昌妻黄氏立,在迎仙桥,一为雍正元年林日肃妻陈氏立,在达德坊。
屏南县
南门大街
东门大街
西门大街
陆厝街
西门后街
北门街
县前街
学前街
城隍庙街
义学前街
闽清县
学前街
迎恩街
十字街
西门街
浮桥头街
后坪巷
际留庄巷
后葛埕巷
南宅巷
下社里巷
湖园巷
桴桥头巷
坊表
兴贤坊宋崇宁二年立,在儒学前。
玉山坊元丰二年立,在台山旁。
宣化坊明正统七年,知县吴清立,在县治前。
崇礼坊在县治右。
步蟾坊在县前。
以上公署坊表。
宋
贤良坊治平四年为陈祥道立,在县治西。
使华坊绍兴十五年为提刑刘觊立,在县治前。
释褐状元坊淳熙四年为黄唐立。
状元坊嘉定元年为郑自诚立。二并在县治东。
明
进士坊二一为许容立,在县治西;一为郑源立,在护仁里。
长乐县
西街县治西隅。
十洋街县前,如十字,因名。明隆庆六年,知县蒋以忠砌,东抵兴贤坊,西通射圃,南经所憩亭。
北街东抵城隍前,西抵北门,南隶上巷。知县蒋以忠砌。
城隍街县东,知县蒋以忠砌。
兴贤坊县东,通儒学前。
岭口街县东,通文化街。
河南街县西,通仁泽坊。
后坡巷县东隅上街。
大园巷上街至城墙。
新巷兴贤街,旁有方井。
东贤巷新巷左,修曲不能旋马。
府巷上街直至城墙。
府埕巷下街,即旧儒英门地。
太平桥东上巷北抵水关,西循溪人民居。
太平桥东下巷南抵城墙,西循溪阪至城。
金厝巷东隅上街,抵芝山。
湖井巷东隅下街,南抵田中,有井。
五通巷西分司旁,上通社稷坛,嘉靖间知县俞介开。
杨井巷县治西,通射圃,中有醴泉井。
陈存巷西隅上街,通社稷坛,知县俞介开。
上巷西隅,抵拱极门。
衙里巷西隅下街。
坑尾巷西隅上街,通金斗坑。
下巷西隅坑尾巷。
绿衣巷县治西街,居民侵其半,今复之。
坊表
兴贤坊正德七年知县杨梁立。
仁泽坊正德七年知县杨梁重立,在县治西。
正学坊正德十五年知县曹钅兹立,在东察院前。
贤路坊旧名泮宫,嘉靖二十四年教谕刘洙润改今名,在儒学东。
崇正坊知县杨梁立,在东门外朱文公祠前。
镇夷坊在梅花千户所。
激扬坊即正学坊,万历间知县卢龙云改今名。
以上公署坊表。
宋
翰林坊元祐间为学士陈合立,在县治东。
明
榜眼坊为永乐丙戍科陈全立,在县治前。
翰林坊为陈仲完、陈全、陈登叔侄三翰林立。
擢桂坊为永乐壬午科举人王借立,在十四都。
文化坊正德七年,为林坦、林珀、林塘、林章立,在东门外岭口。
双桂坊为正德巳卯科举人陈大用、大护立。
九德坊正德丁丑科,为进士陈长珍、郑宪、陈文沛、郑源涣、陈毓贤、庄维春、陈嘉谋、林公辅,戴玉成立,在县治西。
都宪坊嘉靖四年,为副都御史谢士元立。
忠谏坊嘉靖十五年,为太常寺评事林公黼立。三并在县治东。
尚书坊嘉靖十六年,为工部尚书林廷选立,在县治西。
登瀛坊隆庆三年知县蒋以忠重立,在县治西吴航头。
联科状元坊为马铎、李骐立。
累世名卿坊
兄弟文宗坊为陈省兄弟立。
父子解元坊为林赐、林乔立。四并在十洋街中。
解元坊为林赐、林乔、林谷显立,在县治南。
登云坊为举人池鲸立,在县东隅。
世科坊为高沂、高森父子立,并书高浚、高淮、高绍保、高伯龄、高进德、高號土、高仕张、高廷忠于上。
联桂坊为李孟玉、叔玉兄弟立。
龙门坊为御史吴实立。
宪台坊为御史吴实立。三并在二都。
柱史坊为御史陈言立,在六都。
世沭恩光坊为陈嘉谋立。二并在十二都。
台宪坊为御史陈崇德立。二并在十九都。
牧民坊为进士林承训立,在二十一都。
状元坊三二俱为永乐壬辰科马铎立,一在县治东,一在大宏里。一为永乐戊戍科李骐立,在县西。
绣衣坊四一为正德三年御史陈言立,在县治东,一为御史林廷选立,在六都。一为御史陈文试立,在十二都。一为御史陈景隆立,在十九都。
进士坊六一为正统乙丑科李叔玉立,在十洋街。一为成化丙辰科陈潭立,九都。一为正统壬戍科郑序立,在十都。一为成化甲辰科石璧立,在十二都。一为知府林继衡立,在二十都。一为参议王有恬立,在大宏里。
贞节坊一为高伯明妻陈氏立,在四都。一为林以德妻王氏立,在十二都。一为谢杰妻陈氏立,在十九都。
连江县
大市街西为钦平上里,东为钦平下里。
塘边西街一名塘边街。
天王前街街北别名仙塔街,旧有天王寺,故名。
化龙街一名大井头,桥北称土重后。
西上街即西门街。
万石街一名白石顶。
仁寿街一名高吟。
王巷街
塘边东街一名城隍前。
登云街
长街南抵云路街。
云路街一名后路街。
兴贤街一名义井。
学前街直抵东门,西上为王步街。
王步街东达小东门。
宏路街一名解元坊街。
院前街旧有资寿院。
务后街旧有税务局,故名。
社坛巷在真武庙旁。
江上巷一名上巷。
卓家巷
陈家巷二巷俗呼婆奶巷,今废。
花锦巷一名水巷。
石桥巷一名巷柄。
郭家巷一名射圃巷。
郑家巷一名新巷,今废。
文山巷、武边巷、仁美巷、南亭巷以上四巷,一名府巷。
城隍巷、荔枝巷、孙家巷以上三巷,一名塔巷。
小龙津巷一名巷柄。
大龙津巷一名中巷。
坊表
龙津坊旧名丛桂,宋咸淳间改今名,在县前大街。
怀德坊宣化桥西。
魁龙坊县西天王前。
亲仁坊四并咸淳间知县宋日隆立。
云路坊元至元间知县窦茂发重立。
连云坊天历间知县李荣立,在郑家巷口。
兴贤坊明永乐初,邑人周铎立,在宏路口兴贤宫旁。
澄清坊宣德九年知县刘仲戬立,在县右。
宣化坊旧名美政,宣德十年知县刘仲戬改今名。
稽古坊弘治三年,为知县陈检立,在魁龙坊。
凤岗坊万历间,知县张聘夫立,在县东北。
以上公署坊表。
宋
昼绣坊政和六年为王元鼎立。
状元坊淳熙元年为郑鉴两优释褐立。二并在怀德。
省魁坊嘉熙六年,为常挺立,在钦平里。
昼锦坊嘉定十五年为释褐高梦月立,在光临里。
登龙坊咸淳巳未,为赵良榕登文武进士建,在资寿街。
明
昼锦坊宣德元年为进士赵雍立,在西江街。
衣锦坊宣德二年为进士林淮宗立。
大魁坊宣德八年,为榜眼赵魁立,在江南街永思庵旁。
济美坊宣德间为举人林茱、林从川父子立,在西门大街。
宪节流芳坊宣德九年为副使林锦立,在天王前街。
青云坊旧名丛桂,正统间为举人吴善立。
丹桂坊正统间为举人周仪立。
攀桂坊正统间为举人张贞立,在二十九都。
文魁坊正统六年为举人陈隆立,弘治三年为其孙举人陈宠重立。
联英坊正统间为举人赵琏、赵皋父子立,在仁寿街。
应奎坊正统间为举人赵瑛立,在务后街。
毓秀坊正统间为举人林璺立,在东岱。
解元传坊景泰间为解元翁宾、举人翁士荣立。
廌绣坊景泰间为御史张子初立。二并在县前大街。
文科坊景泰间为举人陈元宪立,在王巷街。
凤鸣坊景泰间为举人林治立。
登科坊天顺间为举人陈崧立,在安庆里。
登俊坊成化间为举人吕继和立,在宏路街。
梯云坊成化间为举人章楼立,在文山街。
传芳坊成化间为举人陈从儒立,在登云街。
宪节流芳贤科接武坊成化间,为副使林锦、举人林泮父子同立,在文山巷。
联芳坊成化间,为举人林彦修、林彦学、林智兄弟立,在县东长街。
世美坊成化间为举人赵壆立,在江南街。
世英坊成化间为举人翁士荣立,在宏路街。
起凤坊弘治间为举人陈元宪立,在王巷街。
亚元坊弘治间,为会魁杨公荣立,在县南相公堤。
三边总宪四世登瀛坊弘治间为副都御史欧信立,正德二十九年以其孙思贤、思诚连登进士重立。
宪台双诰坊正德辛未为御史王德溢父王钢立。
郡伯坊正德戊寅,为知府陈晴和、知州陈玺立。
福星坊嘉靖丁酉为参政游琏立,在县西。
参藩坊嘉靖间为大参赵雍立。
天锡纶褒坊嘉靖间为副使吴世泽父吴王仓[HT6SS]立。
科甲传芳坊嘉靖间为进士吴世泽、吴文华、举人吴应乾、吴尚诚立,在县前大街。
司徒大夫坊为郎中陈坦立。
大夫良坊为知州陈址立。
大夫坊为同知吴尚诚立。
柱史坊嘉靖四十三年,为御史孙用立。
贤大夫坊万历间为同知王一岳立。
百岁耆儒坊万历间为都谕黄鸣鹤立。
三世中丞坊万历间,为赠右都御史吴王仓[HT6SS]、吴世泽、都御史吴文华立。
大司马大中丞坊万历间为尚书吴文华立。
世科坊二一为景泰七年举人张伟立,一为成化二十年举人陈谦光立。
豸绣坊二一为宣德九年御史孙钦立,一为景泰四年御史张子初立。
进士坊二一为景泰三年进士陈鸿立,一为嘉靖元年进士朱冕立。
贞节坊一为弘治间黄羽未婚妻谢氏立,在定海堡。一为嘉靖间孙坦妻邱氏立,在王步街。一为嘉靖间王复源妻滕氏立,在二十九都。一为万历间孙梦弼未婚妻林氏立,在天王街。一为万历间黄应龙未婚妻陈氏立,在透街。一为天启间陈天秩妻立,在美政街。一为崇祯间陈乔桂妻林氏立,在福星坊街。
国朝
孝子坊雍正七年为孝子张焘立,在仙塔街。
贞节坊一为康熙间游日临未婚妻杨氏立,在义井街。一为康熙间游邦兴未婚妻林氏立,在兴贤境巷。一为康熙间陈邦琳妻郑氏立,在幕贤街。一为雍正间游为光妻黄氏立,在化龙街。
罗源县
县前街
学前街
宅前街
馆阁前
司前街
东门街
西门街
钟楼街
半街
塔头街
草桥街
半行街
南门街
坑园街
浿边街
路角街
凉平下街
桥囝头街
北门街
罗厝巷
后张巷
孝巷
左城边巷
右城边巷
假山巷
溪边巷
北城边巷
余厝巷
五显宫巷
杏□巷
后边巷
浿边巷
学东巷
学西巷
水关巷
五显巷
阮厝巷
东门城边巷
坊表
耆寿坊宋开宝元年立,在笃行坊口。
庆元坊开宝三年立,在八角井巷。
清源坊雍熙三年立,在澄清坊内。
延庆坊皇祐五年立,在梅关巷。
登贤坊嘉祐五年立,在万寿塔边。
登泰坊淳熙三年立,在岸桥侧。
仁寿坊绍兴三年立,在县治东下海岭。
棣华坊元至元二年立,在社稷坛前。
笃行坊明洪武五年知县郑复初立,在水陆寺侧。
承流坊在县前左,后改为牧爱。
宣化坊在县前右,后改为保障。
崇文坊明洪武十年,县丞庞益立,在儒学前。
旬宣坊布政分司左。
停骖坊
驻节坊,二并弘治间知县徐珪[HT6SS]立。
演武坊嘉靖乙巳年知县高相立。
腾蛟坊学前左。
起凤坊学前右。
义路坊儒学东路口。
礼门坊儒学西路口。四并万历元年知县萧蔚立。
以上公署坊表。
宋
乘驷坊淳熙三年为张斗南立,在南门桥。
魁星坊为特奏第一陈缜立,在县治西北。
使旌坊为少卿黄瑜立,在县治桥侧。
兴贤坊为少师张磻立,在南庄巷口。
昼锦坊为安抚黄士清立,在万寿塔边。
登龙坊为尚书陈显伯立,在沈尉桥北。
连桂坊为陈与行父子同登第立,在环玉馆右。
衮绣坊为太宰余深立,在环玉馆。
冠英坊为参政张蔚立,在后张巷。
擢秀坊为侍郎王序立,在梅关巷。
元
孝巷坊至元二年,为孝子林戆孙立,在登贤村。
明
攀桂坊永乐十七年为举人游端立。
登云坊永乐二十一年为举人林埙立。二并在招贤里。
继科坊成化七年为举人张满立,在儒学西。
经魁坊成化七年为举人赵明立。
双凤坊成化二十一年为举人林深、黄潼立,在环玉馆。
司徒坊万历丙午为进士尤光被立,在城西官亭。
永福县
县前街
东门街
东皋山街
北街
西门街
东门外街
南门外街
新安巷
土地巷
许厝巷
杨巷
府馆巷
玄坛巷
虹井巷
古井巷二并城中甘泉也。
上马巷
流民巷
坊表
龙津坊宋宝祐三年立,在十二都。
明伦坊德祐元年立,在十三都。
拱辰坊淳熙四年立。
咸宁坊
宣化坊
澄清坊三并咸淳八年知县林士宗重立,县治南。
兴贤坊南门外。
泰邑坊县治南,明万历十四年知县唐学仁重立。
以上公署坊表。
宋
华封坊绍定间立,在十四都。
武状元坊淳熙十一年为江伯虎立,在八都。
平政桥坊淳佑二年为昭武黄熙立。
两制坊咸淳七年为侍郎卢钺立。
三状元坊为萧国梁、郑侨、黄定立。
武释褐状元坊为黄东叔立,在十都。
大学两优释褐状元坊为张景忠立,在二十五都。
状元坊三一为乾道二年萧国梁立,在县治东。一为乾道五年郑侨立,在县治西。一为乾道八年黄定立,在二都龙屿。
明
登云坊正统间为举人张泽立,县治东。
世科坊为进士张铎、张镜、张山立。
状元接武坊
科甲传芳坊在县治。
国朝
孝子坊雍正六年为彭锦立,在县治前。
贞节坊一为雍正五年张光教妻方氏立,在接官亭前。一为乾隆六年张大俨未婚妻柯氏立,在县前。
福清县
县前街东达学前街,西接渔市,北抵后浦街,南通小桥街。
小桥街在县治南,东抵县前。
宦街内有方伯魏体明第。
学前街东抵东门,西抵县前。
上井街
下井街
产塘街前通西门街,后通宦街。
西门街
后浦街北抵小北,南通渔市。
蓝桥巷在县南,一名蓝尾巷。
杨春巷在县北。
桧亭巷在上井街。
官驿巷通上井街。
中巷
东巷后通产塘街。
杏园巷中有杏高数丈,故名。
湖边巷
西头巷
河头巷前达横街。
道院巷通官塘路。
官塘巷在西塘。
敖里巷后通凤山。
侵云巷王奉直屋东。
下卢巷前通官塘,后接山门头。
林河巷林氏名河居此,故名。
涧下巷陈氏居此。
文高巷
下赵巷自复岭
上巷
侯伯巷
上井巷通上井街。
下井巷旧夏前。
下施巷通后浦街。
上林巷通后浦街。
城隍巷通后浦街。
后巷通后浦街尾。
水晶巷近小北门,一名子真。
琉璃巷在南门兜。
圳干巷在蓝水巷尾。
市头巷接横街。
郑巷
王巷
坊表
崇教坊在文庙右。
兴贤坊在文庙左。俱洪武庚辰教谕王原立。
明新坊在谯楼下。
以上公署坊表。
宋
宏词袭庆坊在城南隅,嘉泰二年为陈贵谦、贵谊相继中宏词科立。
文隐坊在文兴里,嘉定四年为高士林公遇立。
文远坊在新丰里,为理学陈藻立。
文介坊在海口,理学林亦之立。
父子兄弟学士坊在东塘,为夏臻并子之邵、之文立。
联魁坊在渔溪,为林希逸解试、省试、殿试俱魁立。
通儒坊在县东,为理学王苹立。
昼锦坊在县治东,为龙图阁学士林遹立。
袭庆坊为林文节建。
冠英坊在城中,为林栗魁国学建。
登瀛坊在城南隅,为林仲堪子孙登科立。
春桂坊在城西隅,为林瑑、璟、环兄弟同登第立。
忠臣坊在南门外,为郑侠立。
状元坊一为林山栗立,在县东塘。一为林石立,在新丰里。一为王宗合立,在灵得里。一为林良显立,在新丰里。
文武传芳坊在东塘,为景泰癸酉科举人林洪、丙子科举人林槐、弘治乙卯科举人林信、武状元林山栗、武解元林良宠立。
两京文衡坊在市心街,正德间为提学御史陈伯亮立。
乔梓联芳坊在方兴里,正德间为黄珏、黄泗父子联科立。
二少方伯坊在方民里,嘉靖元年为左参政韩宏、右参政韩镛立。
文在坊在城内直街,上书会元吏部郎中林春、吏部科给事中薛廷宠、甲午解元杨子克、经魁薛钦、亚魁周坤、举人陈一科、魏濠、黄仁惠、方塘、魏文炀、乙未科进士施千祥、王一言、吴从义、郭万程、翁世经,嘉靖丙申年建。
方伯坊在邑治前,为四川左布政使魏体明立。
盛时奎壁坊在县西城内,为万历巳卯科游廷柏、吴志鲁、陈名彰、卢一诚、叶向高、方懋学,万历壬子科陈其殷、王锡侯、江世禄、陈懋学、林茂槐、张日耀、施一皋、何应轸、余梦鲤、张材立。
直节回天坊在渔溪,为御史林汝翥立。
澄清坊在王巷口,为御史邬孟立。
都宪坊在永宾里,为都御史王克复立。
大参坊在县治前,为四川参政吴从义立。
熙朝进士坊在龙江桥上,为进士韩宏、韩镛、项澄、周信、林[HT6,7”SS]堉、谢天锡、郑慕、郭万程、张德熹、李庶、林廷奎、林继衡、余梦鲤、林有台、林正亨、李允佐、郭文祥、施起元、张可立立。
科甲世美坊在海口城,为进士项澄、举人项潭、项志德、项志仁、项永誉立。
忠烈名臣坊在龙江桥上,为贡士陈和、陈英、郑咸陈、韩琏、潘忠、潘铸、郑逄、李渊、江项、邵文瑸、郑泰、蔡化达、周文瑞、项英、郭造卿、谢公元、林公征、林公惠、林嶝、郑元勋、高福立。
给谏坊在龙江桥,为赠户科给事中林有材子户部都给事中林正亨立。
韦布回天坊在方民里,为布衣林扬奏蠲虚税立。
寺丞坊在方民里,为赠大理寺寺丞林元豪子大理寺寺丞林有台立。
保障东南坊在镇东卫,为福建参将秦经国立。
东南名将坊在镇东卫,为福建都督佥事升广西挂征蛮将军印呼良朋立。
百岁坊在方民里,为彭孟镗立。
天卿世宠坊在县西门外,为吏部侍郎叶向高立。
黄阁重纶坊在县南门外,为赠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叶士俨子、赠大学士叶广彬、孙赠大学士叶朝荣、曾孙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叶向高立。
豸绣坊四为成化御史林堉立。一在永宾里,御史张显立。俱在方民里,为正德御史谢天锡、郑慕立。
进士坊一在南隅,为正统进士李灿立。一在时和里,为正统进士何宜立。一在东隅,为天顺进士戴濬立。一在福唐里,为天顺进士薛士暄立。一在永宾里,为天顺进士林孟乔立。一在西门街,为成化进士林清立。一在永宾里,为成化进士张谷立。一在仁寿里,为成化进士周信立。一在福唐里,为成化进士林伛立。一在西门街,为成化进士陈义立。一在市心街,为嘉靖进士毛秉铎立。一在方兴里,为嘉靖进士黄□惠立。一为正统壬戍科进士夏裕立,在北隅。一为景泰进士俞璟立,在永东里。
贞节坊一为嘉靖间旌表庠生郭世治妻何氏、进士郭万程妻卢氏立,俱在方民里。
国朝
贞节坊一为龚孟旸妻王氏立,在城东隅。一为庠生林岫妻王氏立,在方民里。一为郑志哲未婚妻余氏立,在南门外。一为黄士瓒未婚妻方氏立,在方兴里。一为郭应璧妻林氏立,在安香里。一为吴融朗妻何氏立,一为吴可淳妻杨氏立,俱在文兴里。一为陈实蓁妻张氏立,在北关内。一为陈允位妻余氏立,在水陆桥。一为林君亮妻敖氏立,在城北隅。一为何正景妻郑氏立,一为张澄渭妻薛氏立,俱在时和里。一为周肇贵妻陈氏立,一为李志行妻陈氏立,俱在五龙塔桥。一为林潮妻夏氏立,在新丰里。一为郭伯海妻林氏立,在安香里。一为林伯范妻李氏同妇李氏立,在官柄山。一为林邦彦妻李氏立,在石竹山麓。一为刘德佑妻倪氏立,在永寿里。一为林胜卿未婚妻何氏立,在永福里。一为吴观余妻许巽官立,在南门外。一为林烺妻吴氏立,在文兴里。一为周泽妻汤氏立,一为何潮显妻林氏立,俱在新丰里。一为周君明妻王氏立,在修仁里。一为俞元惠妻林氏立,在永东里。一为张登栋妻何氏立,在时和里。一为李有纯妻林氏立,在五龙街。一为董凤苞妻刘氏立,在修仁里。
卷之四
福州府志乾隆本
清·徐景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