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和元年
二年 陈宗元【以太常博士至至和尽二年壁记作三年】
嘉佑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杨洙【以都官员外郎至】
五年
六年 王克仁【以都官员外郎至】
七年
八年 刘【神庙御讳 以比部员外郎至】
治平元年
二年 高子良【以库部员外郎至】
三年
四年 马良器【以屯田郎中至】
熙宁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安保衡【以屯田郎中至】
五年
六年
七年 汪泌【以都官郎中至】
八年
九年
十年 姚原古【以职方员外郎至】
元丰元年
二年
三年 姚舜谐【以承议郎至】
四年
五年 李恂【以朝奉郎】
六年
七年
八年 黄(王卜)【以朝散郎至】
元佑元年
二年
三年 吴深【四月以承议郎至】
四年
五年 晁端弼【十一月以左朝散郎至】
六年
七年
八年 庞元中【十月以朝奉大夫至】
绍圣元年
二年
三年 【四月替】章凭【十月以承议郎至】
四年
元符元年
二年 【八月替】黄辟【八月以朝请郎至】
三年
建中靖国元年
崇宁元年 【六月替】黄长彦【六月以承议郎至】
二年
三年 【七月替】陈敏【九月以朝奉郎至】
大观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政和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胡谨修【以朝奉大夫至】
七年
重和元年 赵仚【以朝奉郎至工诗】苏诒【以朝散郎至】朱兴宗【以奉议郎至】皇甫升【以朝请郎至】
宣和元年
二年 李景渊
三年
四年
五年 张毣【以朝散郎至】
六年
七年 陈绍夫【以中散大夫至】
靖康元年
二年
建炎元年
二年 潘因【十月以朝奉郎至】
三年 【十一月召】
四年 潘特竦【四月以朝奉郎至】
绍兴元年
二年 【四月替】陈衮【闰四月以左朝奉大夫至】
三年
四年 【七月替】陈浩然【七月以左承议郎至】黄邦光【十二月以左奉议郎至】
五年
六年 【十二月替】叶宏中【十二月以右奉议郎至】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一月替】柳□【□□□□□□郎至】
十年
十一年 任几先【四月以右朝散大夫至】
十二年 【四月罢】卢楚【七月以左朝请郎至】
十三年
十四年 【九月替】熊遹【九月以左朝散郎至】
十五年 【九月以忧去】卓庠【十二月以右承议郎至】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四月替】翁楶【四月以左承议郎至五月卒】姜邦光【八月以左朝奉郎至】
十九年 【九月罢】蔡楠【十二月以右朝奉郎至】
二十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月替】王聿【二月以右朝请大夫至】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四月替】黄绩【四月以右朝请大夫至】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六月替】张珫【六月以右朝请大夫至】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二月替】尤升【二月以右奉议郎至】
三十年 【二月替】汪逌【六月以左朝散郎至】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六月替】唐开【六月以右奉议郎至】
隆兴元年 张津【十月以右朝散郎至】
二年 【七月知严州】周閟【十二月以右承议郎至】
干道元年
二年 【十一月替】李杓【十二月以右朝请大夫至】
三年
四年
五年 【正月替】范之基【正月以右朝散郎至】
六年
七年 【三月替】秦烜【六月以右朝请大夫至】
八年
九年 【七月替】章骍【十月以叙宣议郎至】
淳熙元年
二年 【十二月替】黄义实【十二月以承议郎至】
三年
四年 【十二月替】管锐【十二月以朝请郎至】
五年
六年
七年 【二月替】赵思炳【二月以承议郎至】
八年
九年 【五月替】赵善伋【五月以朝奉郎至】
十年 高子津【三月以朝散郎至】
十一年
十二年 【四月替】赵伯(上山中一下心)【四月以朝奉郎至】
十三年
十四年 【三月罢】薛裴【八月以朝请郎至】
十五年
十六年 【十月替】张公盛【十月以朝请大夫至】
绍熙元年
二年 【十月替】高子莫【十月以朝散郎至】
三年 【三月得祠】何武仲【六月以朝请郎至】
四年
五年 【六月替】赵善谔【六月以朝请郎至】
庆元元年
二年 【正月以忧去】赵彦卫【四月以朝奉大夫至】
三年
四年 【六月替】赵绛【七月以朝散大夫至】
五年
六年 【七月替】林谦【七月以朝奉大夫至】
嘉泰元年
二年 【九月替】孙观与【九月以朝奉郎至】
三年 【五月得祠】王百揆【十月以朝散郎至】
四年
开禧元年 【七月得祠】祝钥【十一月以奉议郎至】
二年
三年 【十一月替】向公择【十一月以承议郎至】
嘉定元年
二年 【四月得祠】叶松【六月以朝奉郎至七月卒】
三年 赵崇规【正月以朝奉郎至】
四年
五年 【正月替】莫檃【二月以朝请大夫至】
六年
七年 【二月替】樊泰之【二月以奉议郎至】
八年 周三杰【三月以承议郎至】
九年
十年 【四月替】汤显祖【四月以朝散大夫至】
十一年
十二年 【五月替】何洙【五月以朝散大夫至】
十三年
十四年 【六月替】时澜【六月以朝奉郎至】
十五年 【五月卒】石不矜【七月以宣教郎至】
十六年
添差通判
绍兴三年 张瑜【六月以右承事郎至】
四年 【 十月替】钱端礼【十二月以右朝奉大夫至详见侨寓门】
七年 【 正月替】
九年 李汇【三月以左朝请大夫至】
十一年 【三月替】
十二年 郑霭【四月以左宣教郎至】
十三年 【四月替】任绅【四月以左宣教郎至】
十四年 【四月替】
十五年 洪适【四月以左宣教郎至鄱阳人兄弟皆有文名号三洪干道初拜右仆射兼枢密使谥文惠】
十七年 【五月替】石延庆【六月以左朝散郎至会稽人曾中宏词及教官科】
十九年 朱习【六月以右奉议郎至九月罢】苏(上竹下榴)【十一月以左朝奉大夫至】
二十一年 【十二月替】贾庭佐【十二月以左宣教郎至】
二十三年 【闰十二月替】 二十四年 管镐【闰十二月以右朝请大夫至】
二十五年 【五月罢】卫蒙亨【五月以左朝奉大夫至十二月卒】
隆兴三年 赵师夔【十一月以右承奉郎直秘阁至】
五年 【 十一月再任】
六年 【二月改通判秀州】
七年 王从【正月以右承议郎至】
八年 赵彦耸【八月以奉议郎至】
九年 【八月罢】赵公涣【十月以朝请郎至】
淳熙二年 【 十二月替】赵不刊【十二月以朝请郎至】
四年 【 十一月替】赵伯洙【十二月以奉议郎至】
六年 【 十二月替】高子满【十二月以通直郎至】
七年 楼钥【四明人厚德美政人便安之官至参知政事壁记无月日今以楼所作社坛记定为七年】
九年 高文虎【会稽人官至翰林学士壁记无月日今附此】
十年 赵不溯【七月以承议郎至】
十三年 赵希曾【闰十月以承议郎至】
十五年 【七月替】
十六年 李直柔【五月以通直郎至在任转奉议郎】
绍熙元年 【五月替】
四年 吕祖俭【六月以宣议郎至成公祖谦之弟政崇教化狱讼多请平焉十一月除太府丞后以言事贬死赠直秘阁】
庆元元年 钱庆祖【三月以朝奉郎至】
三年 【三月替】
四年 赵师回【十一月以】
六年 【 十一月再任】
嘉泰二年 【 十一月替】
三年 赵彦倓【二月以朝散郎至】
开禧元年 【 正月通理替】吴镇【三月以奉议郎直秘阁至在任转承议】
三年 【 三月替】吴锐【三月以承事郎直秘阁至】
嘉定元年 【正月赐紫】
教授
元佑八年 余伸【见旧制吕全政绩记壁记不载】
大观元年 梅执礼【以将仕郎至婺州人钦宗朝累迁户部尚书会女真犯阙责金帛无艺执礼与陈知质等抗辞以白遂死之壁记载大观间今附此】
二年 陈由【以通仕郎至见】
三年 【 稽古阁扁榜】
四年
政和元年 黄大名【以将仕郎至】
二年
三年 章毅【以将仕郎至壁记政和间今附此】
宣和二年 江少虞【见守台录壁记不载】陈橐【工曹兼壁记宣和间按县令题名橐二年权黄岩令七年权临海令想工曹权教授亦在数年间今附此事见郡守门】
建炎元年 吴中美【从政郎司理参军】
二年 李摭
三年 虞(汀去丁改受)【以迪功郎至】
四年 【右三政壁记建炎间今附此】
绍兴元年 陈棠
二年 陈远 潘文饶【以左迪功郎至】
三年 季南寿【以左迪功郎至括苍人】
四年 林聿【以左从政郎至】【右五政壁记绍兴间今附此】
二十年 周芹【四月以左迪功郎至】
二十三年 【 五月替】鲁讪【五月以左从政郎至嘉兴人】方溥【在任关升壁记绍兴间旧附鲁讪后】
二十九年 诸葛行言【九月以左从政郎至】
三十一年 【 十月替】季翔【十二月以左修职郎至】
干道元年 【二月替】胡晦【三月以左迪功郎至】
四年 【 六月替】邹嶰【六月以左从政郎至】叶秀实【十月添差以左修职郎大理司直至】
隆兴七年 【 八月嶰替】莫堂【八月以左迪功郎至】【十月秀实替】
淳熙元年 【 □月堂替】
二年 俞瀹 应椿年【十二月以在任关升从政郎】
六年 【 十二月替】高子满【十二月以通直郎至】
九年 【 四月替】李好古【四月以从政郎至】
十二年 【 四月替】陆峻【四月以从事郎至嘉兴人官至礼部尚书】
十五年 【 五月替】
十六年 方将【五月以文林郎至】
绍熙三年 【 二月替】王谦之【二月以从政郎至】
四年 【 十月以忧去】
五年 何叔忱【二月以文林郎至】
三年 【 四月替】方(田柔)【四月以修职郎至】
六年 【 四月替】俞建【六月以从事郎至事见郡守门】
嘉泰三年 沈(沈去水改言)【七月以儒林郎至】
开禧二年 【 十二月替】姚宜中【十二月以文林郎至】
嘉定二年 【 十一月替】高松【十一月以迪功郎至】
四年 【 十二月沿檄卒】
五年 王有声【四月以迪功郎至在任关升从政郎】
八年 【 四月替】姚自【四月以从事郎至】
十一年 【七月替】施振【七月以从政郎至】
十二年 陈京【十月以从事郎至】
十五年 【 十月替】姜容【十月以文林郎至】
赤城志卷第十一
秩官门四
余于县廨已略述令之义今考五县姓氏自雍熙迄今二百四十年间总三百八十有九人其卓有治行去为民思与夫贪残罢软留为民患者不知其多寡何如也河阳邺岸何地无之顾一伸眉弹指间休戚立变余读唐古之奇八如之语辄三叹焉继是者何寥寥耶兹故汇为一编且略附其行事将使后之为政者知警知慕相率为卓鲁之归至若前代姓氏其散在史牒者今得十有七人余弗着
县令
临海
汉 华表【见后汉徐登传】
吴 周叔道【太元中见幽明录】
晋 孙绰【尝作天台山赋见本传】成公绥【见临海记】
陈 吴备【因家于此灌项之父也】【右五政皆为章安令壁记皆不载】
唐 薛长官【武德中见惠政侯庙记】唐嵩【见唐宰相世系表】【右二政壁记皆不载】
国朝
雍熙元年 王子舆【有修县城隍记】
二年
三年
四年
端拱元年
二年 张浚【王子舆县城隍记云浚廉干正直良能也】
淳化元年 张谊【见旧】
二年
三年
四年
至道元年
二年
三年
咸平元年 钱仙芝【见续通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景德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祥符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李经【见云岩记】【 右三政壁记皆不载】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天禧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干兴元年 苗舜卿
天圣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明道元年
二年
景佑元年 沈衡 马仲简
二年
三年
四年 范师道
宝元元年
二年
康定元年 范广之【清谨有文见李公防建学记】
二年 王举善【见澄灵院记】
庆历元年 方安石【见般若台题名】【 右三政壁记皆不载】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季丐【掌西北隅城筑有功见般若台题名】
六年
七年
八年 崔黄臣【惠和而敏见章望之大听记】
皇佑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至和元年
二年
嘉佑元年
二年
三年 孔【失其名】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治平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熙宁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元丰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杨曾
六年
七年
八年
元佑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黄远
五年
六年
七年 吕全【以政绩闻时民役至七年始更令随产高下为久近云见余伸记】
八年
绍圣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元符元年 沈彦升【见慧因寺开田记壁记不载】
二年
三年
建中靖国元年
崇宁元年
二年
三年 赵岯
四年
五年 楼居明
大观元年 贺组【壁记无年月附此】
二年
三年
四年
政和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重和元年
宣和元年
二年 李充
三年 俞述之【收枰头钱助学】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苗鈇
靖康元年 袁复一
建炎元年 【 满替以邑人遗爱家于此】杨彪
二年
三年
四年
绍兴元年 唐闻
二年
三年
四年 胡国士
五年
六年 晏(光庙御讳)诗
七年 于廷式
八年
九年 陈祖献
十年 赵邈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赵不疑 王律
十四年
十五年 唐开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曾悌
十九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 孙祖德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章津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徐森
二十七年 马阶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彭公永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徐谠
隆兴元年
二年
干道元年 颜度【有异政至今言贤令者首推度云】
二年
三年
四年 宋师祖
五年 陈居安
六年
七年 庄玠
八年
九年
淳熙元年 【 替】卢胜非
四年 彭仲刚【冶声甚着人谓可以继颜度着须知三卷广谕俗五篇】
五年
六年
七年 【 替】陈处俊
八年
九年
十年 宋晋之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 替】章复
十五年
十六年
绍熙元年 【替】钱直温
二年
三年
四年 【 替】钱巽
五年
庆元元年 【替】姚侅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 替】赵希醇
六年 【 替】孙若无【催科不扰以靡费钱输下户租】
嘉泰元年 【以忧去】吴振
二年
三年
四年
开禧元年 【替】万孝先
二年 【替】郭叔孙
三年 【 罢】
嘉定元年 李昌宗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刘一夔【卒】黄武子
六年
七年
八年 【 罢】李浃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 替】朱中直
十二年
十三年 【 替】赵彦槢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 替】赵崇晖【自大理评事知旧注选人注京官自此始从济守硕之请也】
黄岩
齐 萧景【治为百城最见梁书】
梁 陆襄【天监三年自著作佐郎至见梁书】【右二政壁记皆不载】
国朝
天禧元年 董【失其名】
天圣七年 真【失其名】
景佑三年 胡昉
四年 林操 元积中【景佑尽四年壁记作六年】
庆历二年 潘约礼
四年 范仲温【文正公仲淹之兄也大水修城有力】
八年 闾邱孝直
皇佑四年 林琪
五年 元昺 马仲简【见永寿寺记壁记不载】
嘉佑三年 綦亢
四年 赵庾
治平二年 许懋【迁县学】 四年 陈丕
熙宁元年 陈湜
五年 张杲之
九年 范世文【仲温之子凿井辟坊巷】
元丰三年 陆佖【佃之弟见内照庵诗序壁记不载】
六年 翁仲通【首兴学】
元佑元年 徐明
四年 钱景祥
六年 张元仲【刱西桥】
绍圣元年 张景修【以文学称召为太学博士】
三年 石景雯
元符元年 丁源
三年 葛雄
崇宁元年 郑经
五年 吴洪
大观四年 李康
政和五年 方开之
七年 黄畋【政和尽七年壁记作八年】
宣和四年 王然
七年 黄持【宣和尽七年壁记作八年罢】
建炎元年 葛佑之
四年 李孝恭【九月至十月差福建路宣司干办公事】
绍兴二年 陈履
四年 【 替】
五年 张廷
七年 吴(故去古改白)
十年 【 替】
十一年 李端民
十三年 【替】□□
十六年 【替】王祈
十九年 【替】扬炜【开官私河用工一百七十余万立斗门九所民赖之尝移书李参政光诋丞相秦桧为豪民所诉付大理狱】
二十二年 孙挺之
二十五年 丁绰
二十七年 赵伯樟
二十八年 龚滂【有善政】
三十二年 徐谠 胡琏
隆兴二年 陈秀实
干道元年 【 以忧去】王焯
二年 【得祠】周蒙【时郡督赋甚急蒙于公牒书一绝以归】
五年 王光祖
七年 【 替】
八年 应奭
九年 【避亲去】
淳熙元年 【 岁饥极力赈恤修水利建闸堰五所工役四百万】
二年 【以忧去】林思永
四年 【 替】
六年 【替】
七年 范直与【自曾祖仲温叔祖世文至直与盖三世为是邑云】
十年 【 替】
十一年 赵师岘
十二年 【罢】李秫
十三年 【卒】郑克己
十四年 【以忧去】方倬
十六年 【替】卢子才
绍熙二年 【罢】潘克和
三年 【罢】
四年 时巩
五年 【罢】
庆元六年 【 替】翟畇
嘉泰二年 【替】刘鼎孙
三年 【罢】
四年 王大昌【以忧去】赵湜
开禧三年 【替】赵汝伯
嘉定元年 【罢】
二年 杨圭
四年 【替】陈汶
七年 【除官告院】胡衍
八年 【 乞祠】陈梦建
十一年 【 替】袁洽
十四年 【替】林士逊
十五年 【以忧去】蔡范
天台
唐 白余丰【长庆中见白郎岩记】
国朝
咸平元年 郑华【见桐柏观金箓斋文】
三年 王道隆
景德元年 陈佐贤
祥符三年 张正伦【见桐柏观经藏记】
天圣元年 李彦冲
康定元年 元居中【见移文宣王庙记】
庆历三年 彭仲谟
五年 王唐叟【见桐柏题名】
皇佑五年 石牧之【见县学大成殿记】
熙宁元年 王无咎【与王荆公共学荆公志其墓云熙宁初所谓质直好义不为利疚势回而学不厌者独知君而已以无年月附此】
四年 赵君章【见天台观碑】
元丰元年 陈璞【见法轮院记一作壬戌年】
三年 李庭芝 崇大年【 右一十六政壁记皆不载】
元佑二年 郑志道【政尚教化有谕俗七篇】
三年 许梁
八年 吴师正【按元明宫记在元佑间今附此】
绍圣四年 石端卿【见章凭碑】【右三政壁记皆不载】
元符二年 太史章
崇宁二年 方扬远
大观元年 吕元雍
政和元年 陈相如
五年 黄琚
宣和二年 卢崇【是年吕师囊攻城与滕户曹膺议守御】
四年 徐彻
六年 周蕴
建炎元年 吴多开
二年 江初
三年 晁佑之
四年 刘默
绍兴元年 王升
三年 吴朝询
五年 谢茂迪
八年 杜缲
九年 【罢】侯柏
十一年 江洵武
十三年 王揆
十六年 李亦
十九年 赵旟
二十二年 陆淞
二十五年 韩元龙【元吉之兄官至大理卿】
二十九年 【召】耿宗醇
三十二年 王琰【陈知院骙作政成记】
干道元年 李异
三年 任德言
六年 刘俨
淳熙元年 游长孺
三年 薛洪
五年 刘孝(上常下心)
七年 赵杰之
八年 赵公植
十一年 潘迟
十二年 王湜
十五年 刘潮
绍熙三年 王焘 张升卿
五年 常建【后为守】 庆元三年 刘佺
六年 丁大荣
嘉泰三年 曾棠
开禧元年 蒋纬
三年 詹阜民
嘉定三年 何洋
四年 【卒】卢忠【后为守】
七年 【 替】郑定
九年 【替】沈俊心【卒】
十年 苏熙
十二年 【替】邵继元
十五年 【 罢】陈仲埴【避亲去】薛?从
僊居
晋 羊忻【见云笈七签】陈长官【失其名今为嶀浦神见庙碑】徐履之【见徐羡之传】【右三政壁记皆不载】
唐 锺离介【天宝中见慈感庙记壁记不载】
国朝
端拱二年 朱去奢
淳化三年 【 替】
四年 张禹锡
至道二年 【替】
咸平元年 耿平
四年 【 替】
五年 杨(仁庙嫌讳)固
景德元年 【 替】
二年 赵服膺
四年 【替】郭易直
祥符二年 【 替】李中孚
四年 【替】
五年 王阜成
六年 【罢】
七年 聂复
天禧元年 【 替】
二年 李忠德
四年 【替】
五年 蔡辩
天圣元年 陈戭【建先圣庙】
四年 李仲卿【见脞说】
六年 赵谯
八年 【替】
九年 刘化成【天圣止九年壁记作十年替】
景佑三年 孟有祥 秦康
四年 【 景佑尽四年壁记作五年对移义乌县】
宝元二年 朱贻孙【 替】
康定二年 王琏
庆历四年 【 罢】徐赳
七年 【罢】
八年 陈襄【政尚教化首辟县庠养士士始知有学官至伛密直学士】
皇佑三年 【替】韩(日垂)
嘉佑元年 李训
三年 【 替】
四年 薛之彦
五年 【 罢】
六年 陈齐
治平二年 庐访
熙宁元年 汪询
四年 【 替】
五年 朱敏忠
七年 【替】
八年 张辉
十年 【替】石景
元丰三年 梅昌符
六年 【 替】锺离渊
元佑元年 【 替】石景术
五年 【替】保禀中
七年 孔延祖
绍圣二年 刘光
元符元年 郭三益
崇宁二年 苏敖【按徐真人申请文正系是年】
四年 朱献
大观元年 杨窑
四年 郑南
政和三年 虞询
六年 晁昌之
宣和元年 王照
二年 【 替】
三年 楼府
五年 【替】魏贲
建炎元年 【 替】陆行可
三年 吕安中
四年 【 右自何禀中以下一十四政壁记有姓名而无到罢年月今酌其岁数分附之】
绍兴元年 祝旦
三年 【 替】张閮
四年 【 替】林师龢
七年 【 替】
八年 徐昌令
十一年 【替】
十三年 杨筠
十六年 【替】袁之才
十九年 【 替】杜师旦
二十二年 【 替】
二十三年 苏谔
二十四年 【避亲去】梅克明
二十七年 【 替】
二十九年 陆浚 黄敏功
三十年 徐楷【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对移临海主簿叶翥权】
三十二年 徐涓
干道元年 【 替】赵伯昌
三年 留立礼
六年 【 替】赵良臣
八年 诸葛余庆
淳熙元年 【 替】陈大顺
四年 张宗颖
五年 【 替】何松【以忧去】
六年 唐仲温
七年 【 易慈溪县】
八年 莫洸【替】
九年 蔡兴世【以忧去】徐(木丹)
十二年 【 替】苏光庭
十五年 【替】朱藻
绍熙元年 【罢】
二年 彭松【以忧去】陈永叔
庆元元年 【 替】赵幼闻
四年 【替】尤棐
嘉泰元年 【 替】林岳
四年 【 替】赵汝逵
开禧三年 【 替】姚偓
二年 杨榕
嘉定五年 【 替】董履道
七年 【 差监登闻鼓院】
八年 吴千能
十年 【以忧去】
十一年 潘刚中
十四年 【 替】赵善(上弗下心)
十五年 【 卒】沈(上禾下心)
宁海
梁 刘珏【射策高第见梁书】
唐 陈仲通【咸通中死于裘甫之难见旧经】
五代 陈长官【时钱王镠据二浙欲增州县赋长官上书谏王怒逮狱陈以死争之得免今县苗米独轻皆其力也】【右三政壁记皆不载】
国朝
淳化四年 卢化成【淳化尽五年壁记作六年替】
咸平六年 梁春
景德二年 【 替】
三年 李文易
祥符二年 【 替】江日宣【罢】
四年 苏季成
六年 【罢】于成象
九年 【替】王式
天禧三年 皇甫世隆
四年 【 罢】刘可久
天圣元年 【 替】
二年 龚拯
四年 【 罢】□□
五年 【替】
六年 李亚颜
九年 【 替】黄余庆
景佑元年 【 替】章大蒙
四年 【 替】袁熙载
康定元年 【 替】邱陟
庆历二年 【 替】刘逵
五年 【 替】吴庶几【替】
八年 李纯师
皇佑三年 【 替】康世长
五年 【 替】丁婉
至和元年 【替】钱大雅
二年 【替】
嘉佑元年 □□
二年 【替】魏昂
五年 【 替】沈振
八年 【替】张琦
治平二年 【 替】窦滨
熙宁元年 刘孜
五年 【 替】李亨伯
八年 【 替】沈(逛去狂改敕)
元丰元年 【 替】吕康卿
三年 【 替】
四年 刘彦卿
七年 【替】钱温舒
元佑元年 【 替】
二年 史逸【罢】
三年 孙大廉
五年 【 替】林介
七年 【 替】敖知言
绍圣三年 高述
元符二年 姚醇孟
崇宁元年 【 替】陈毅
五年 【 替】杨光祖
大观元年 【 替】
政和二年 李预
六年 【替】黄无慝
重和元年 【替】
宣和元年 沈贤佐
建炎四年 【 替】杨援
绍兴二年 【替】孙孝基
四年 张绂
七年 【 替】钱浚
十一年 【 替】张公秀
十三年 【 替】
十四年 张端
十五年 【替】
十六年 赵平西
十九年 【 替】康(光庙御讳)
二十一年 【替】
二十二年 陆静之
二十四年 【 替】
二十五年 于敏求
二十六年 【替】许珏
三十年 【 替】蒋显卿【 罢】
三十一年 嵇忻
三十二年 【 替】
隆兴元年 薛抗【清介有政誉】
二年 【 是岁其子签枢极生于此】
干道二年 【 替】王穑
五年 【 替】张逊
六年 【 替】周淳中
七年 【 得祠】章濯
八年 【 改知德清县】叶沅
淳熙元年 【 替】赵昌裔
三年 【替】汤烈
五年 【 替】方果
八年 【 以忧去】王辟纲
九年 【 罢】
十年 赵彦绘
十三年 【 替】周仕可
十五年 【 罢】
十六年 韩泾
绍熙元年 【 罢】方懋烈
四年 【 替】李知微
庆元二年 【替】赵笈夫
三年 【 罢】缪次袭
五年 【 替】赵善并
嘉泰二年 【 替】钱应求
四年 应燮
开禧二年 徐习
嘉定元年 吴珵
三年 【罢】
四年 赵善镠
五年 郑如松
七年 陈宗仁
十年 【 替】林冈
十一年 【 罢】
十二年 王舆
十四年 【 以忧去】曾用虎
十六年 【 以忧去】施琮
赤城志卷第十二
秩官门五
州县官助州县之治非专州县之治也然诿曰不专而恣自豢逸则以一守令之身而下兼众曹之事非材闳力巨谁与共此凛凛哉语云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凡物犹尔况于官政今自军事判官而下总不知几何人备载则繁不载则略以故考阅今古述其建置之原而达官名流有假道于此者间出其姓名与行事使知负材抱器虽偶落下位其光气常荧荧也以劝为善是编盖有助焉
州属官
军事判官一员国朝沿唐置大观初改司录参军政和初以参军名未正改司录事建炎初复曹掾始仍旧【唐孙发自华亭尉为州从事发尝应百篇登第至是诸公以诗送之方千诗云梅真入仕提雄笔阮瑀从军着彩衣皮日休云百篇宫体喧金屋一日官衔下玉除皆此言也 王丝会稽人天禧五年以秘书省校书郎至州城据山少井一舍外有泉丝白州长淘土为筒导入于城五里一穴以济行者之渴州人赖之见范文正公集及光相院记 虞肃上饶人以治行为当路所称王荆公志其墓 赵彦龄绍兴中至有诗名】
军事推官一员国朝沿唐置大观改户曹参军政和改司士曹事建炎仍旧【孔文仲临江人熙宁中至继举贤良方正攻新法为王荆公所黜官至中书舍人 何执中栝苍人熙宁中至崇宁中拜左仆射赠太师清源郡王 王(木丹)相永嘉人淳熙初至有政誉决处州张彭之狱一郡称明官至秘书少监】
录事参军一员国朝沿唐置大观改工曹兼仪曹参军政和改司录以参军为掾建炎仍旧【本曹印文乃政和四年二月少府监颁下以台州司录朱记为文中更兵火与台州管句盐事之记互掌庆元初何少连始请归之 唐沈佺期□□中至其诗有昔尝游此郡三霜弄云岛之句事见本传 陈橐宣和中至事见郡守门】
司理参军一员国朝沿唐置初为司寇参军后改今称大观改左治狱参军政和改司士曹事建炎仍旧【唐刘锐以开元中摄司士见真容应见碑】
司户参军一员国朝沿唐置为户曹参军大观改右治狱参军政和改司户曹事建炎改司户参军【唐郑虔至德中以谪至今州城东偏犹以户曹名巷有庙在焉 滕膺南京人宣和初至捍城有功详见祠庙门 石崇昭会稽人淳熙初至有贤誉官至枢密院检详文字】
司法参军一员国朝沿唐置大观改议刑参军政和改司刑曹事建炎仍旧【唐李侃□□中至见唐世系表】
监支盐仓一员【文臣】政和四年置旧有二今省其一焉
监在城商税务二员【文武各一】国初置
监比较务二员【武臣】绍兴元年置【是年七月两浙运使徐康国奏温台明州近以应办军兴添置比较务乞别立课额分拨上供从之】
监赡军务二员【文臣】绍兴七年置
监酒房廊务一员【武臣】嘉定二年省罢【李守兼奏本州在城有都酒赡军比较务又有酒房廊务今赡军比较并归都务而赡军监当文臣又有两员酒房廊所掌佃赁推受即无行移乞行省罢有旨依】
州兵官
路分一员
都监二员国初置内一员添差?牙?厘?务
监押一员国初置大使臣则曰都监小使臣则曰监押
押队一员
递铺官一员
正任指使官三员
驻泊一员国初置
州祠禄官
州祠禄官台州崇道观
州祠禄官监岳庙
右无定员
州添差不厘务官
戚里一员
东南第四副将本州岛驻札一员【宗室】
宗室监当三员
宗室岳庙五员
随龙一员阙
奉使二员阙
借使监支盐仓文臣二员阙
三衙拣汰窠阙三十员见任一员余阙
战功六员大小使臣各三员皆阙
军功指使三员见任一员余阙
军功听候使唤三员阙
军功岳庙四员
离军准备差使二员
归正官八员阙
旧归正战功借使二员阙
归朝蛮猺人二员阙
番官二员阙
忠顺官四员阙
养老使臣三员见任一员余阙
枢密院效士一员余阙
敢勇拣汰使臣二员
添差听候使唤三员
诸县属官
临海县丞一员【熙宁四年中书札子诸县主户二万以上难治乞置丞一员于是诸县始有丞崇宁中或改主簿充丞大观四年令两浙路相度不系繁难县丞并罢政和二年复置建炎元年诏如系嘉佑以前员阙及万户县方许置丞余并罢绍兴初县及万户并注丞 唐骆宾王义乌人武后时以言事下迁于此后耿耿不得志弃官去见唐史本传有久客临海有怀诗见天台集】
主簿一员【开宝元年诏诸县千户以上依旧置令簿尉三员绍兴十六年臣僚奏刱业初人物稀少乞将东南县小而事简者簿常阙员而尉兼之其后县满万户置丞而簿犹阙朱异札子万户以下县分已不差丞却多有主簿兼尉者乞应如此去处并特专置主簿一员从之 叶翥栝苍人绍兴中至庆元中同知枢密院事】
尉一员【建隆三年诏每县置尉一员因以户口数定弓手额建炎元年诏两淛路依河北例招致弓手枢密院乞各添差武人县尉一员指使一员招致弓手以五百人为额知县兼领仍置将领部将绍兴四年罢今尉衔内带巡捉私茶盐矾兼催纲 舒亶四明人民有使酒逐其从母者亶命执之不服即斩之投劾去官至御史中丞有诗见一锋亭 王淮东阳人绍兴中至淳熙中拜左丞相谥文定】
监杜渎盐场一员【文臣 王之望襄阳人绍兴初至终参知政事有文集 姚宽 会稽人绍兴中至终尚书兵部郎中有西溪丛稿注五代史叶侍郎适作集序】
催煎一员【武臣】
监章安税场一员今废
管界巡检一员【武臣 熙宁三年准钤辖牒备准枢密院札子两淛路钤辖发运提刑司奏请相度巡检地分除合改置减罢外余系控扼要害各难裁省有旨依数内台州三员管界临门松门】
亭场巡检一员【武臣 熙宁七年准转运司牒备准枢密院札子两淛路提举盐事司奏宜于石窟头添置巡检一员差兵级一百人有旨依□□□九年两淛路转运司东西路钤辖司奏备准枢密院札子巡尉职皆捕盗而所获多少不侔盖以尉所用弓兵皆谙熟土人巡检则用杂攒客军不许差出缉捉所以常劣于尉欲乞行下应巡检下兵级依旧额于本处招置就廨宇左右住营诸处不得抽差寻差著作佐郎熊皋等相度咸以为便有旨依内台州系在温州七处巡检数内每处置都头副都头各一人十将将虞候承局各一人押官二人长行九十三人料钱照熙宁三年指挥依教阅雄节条全支见钱今其寨改名亭场】
吴都巡检一员【武臣 靖康元年准提刑司牒备准枢密院札子两淛路提刑司奏相度到台州黄岩县地名盘山绣岭仙居县白塔皆取巡尉相度处遥望欲添置一员招置土军八十人有旨依遂于其地立寨绍兴十二年三月改就地名法安院驻札今名吴都】
黄岩县丞一员【赵子英开封人绍兴五年至以厚德称秩满因家焉今子孙甚盛】
主簿一员【曾肇南丰人中书舍人巩之弟累迁翰林学士按东都事略本传云调黄岩簿而行述乃云调后居郑州守闻其贤荐为州教授以是考之肇未必至黄岩也】
尉一员【唐柳芳蒲州人开元间登第为永宁尉入直史馆见唐书 许景衡绍圣三年至永嘉人从伊川先生学建炎初历尚书右丞资政殿学士谥忠简有横塘集刊于郡斋 郑伯熊永嘉人文行为学者师建炎二十年至人呼为石莲县尉以其年尚少而坚不可磷也终宗正少卿直龙图阁 孙应时会稽人淳熙六年至】
监务一员【武臣】
监于浦监盐场一员【文臣】
押袋一员【文臣】
监路桥镇一员【武臣】后省罢
松门巡检一员【武臣 指挥见管界】
天台县丞一员
主簿一员旧以尉兼后特置【见净慈寺法轮院碑】
尉一员
监务一员【武臣】
僊居县丞一员
主簿一员【旧无此官嘉定李守兼奏言簿本县始以狭小版籍不满万户故以尉兼主簿今生齿多簿书丛委尉遇窃发躬亲追逐一时交并或致无官可差设若尉受差簿钞堆压无从钩考而况西乡犷悍盗贩公行以一共二实恐不给乞将酒房廊务省罢郄于本县添置主簿一员有旨依差王友元填札置阙按唐宰相世系表窦崇尝任乐安主簿乐安古仙居也意旧有主簿而其后省之耶】
尉一员【唐辛少府失其名张籍有送辛少府任乐安诗有选得天台山下住一家全似学仙人之句 徐默成宣和二年至会吕师囊反破白塔寨死之】
监务一员【武臣】
白塔巡检一员【武臣 指挥见吴都 邹进宣和二年至与尉徐默成同死吕师囊之难】
宁海县丞一员崇宁三年置后罢大观二年再置后复罢政和二年复再置
主簿一员【张君房真庙时至按君房云笈七签序云祀汾阴之岁隶职霜台明年以鞠狱无状谪掾宁海后除著作佐郎 洪皓鄱阳人政和六年至官至徽猷阁直学士谥忠宣其子丞相适生于此后与伯仲皆中词科通显云】
尉一员
监县渚镇一员
监务一员【武臣 旧监茶盐酒税后罢茶盐嘉定八年以放万户又罢酒今监商税而已】
监港头镇一员【武臣】
监长亭盐场一员【文臣 绍圣二年刱酒税务以本场监官兼管大观三年于港头专立酒税务故于长亭置买纳盐场】
押袋一员【文臣】
临门巡检一员【武臣 指挥见管界】
赤城志卷第十三
版籍门一
州负山滨海沃土少而瘠地多民生其间转侧以谋衣食寸壤以上未有莱而不耕者也按绍兴十八年李侍郎椿年建行经界俾编户实书其产依土风水色认两税履亩授砧其贰藏之官于是州县无隐田余闻长老言李健而明吏不得弄毛发以故得事集集后无敢议者今七十有五载猾胥豪民相倚仗为蠹赋役厖乱遂有举行前说者焉往岁宁海黄岩尝行之矣临海仙居则方行而未备也如得清劲不扰之令佐均秩布置取平而不求赢焉其岂非朝廷郡国之本指而齐民之幸会欤今且以五县近数列于编学田寺观田次之
田
五县总数
田 二百六十二万八千二百八十三亩有奇
地 九十四万八千二百二十二亩有奇
基 一十七万二千四百四十丈有奇 山 一百七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亩有奇
临海县
祖田六十三万七千九百五十五亩一角二十四步【内坍落一万二千七百二十三亩一十八步】
新围田五千六百一十二亩一角五十一步
海涂田二万四千七百七十一亩三角五十二步
生熟地二十三万四千一十七亩一角一十五步【内坍落四千二百七十四亩一角五十八步】
坊郭舍基一等止九等九万四千八丈三尺
第十等地九千八百九十九丈八尺二寸 生熟山三十六万一千九百二十三亩三角四十八步
坊郭二百七十九亩三角三十六步
黄岩县
经界田九十三万九千一百六十三亩一角三十步
涂田一万一千八百一十一亩一角一十一步
三等地一十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一亩二十步
三等山六万八百一亩三角
天台县
三等田三十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二亩一角三十二步
六等地一十一万七千六百四十六亩二角三步
坊郭一万九千五百九丈四尺五寸 四等山三十三万五百六十五亩四十八步
僊居县
祖田三十万九千二百二十六亩一角四十三步
新开田九百亩二十七步
四等地一十二万六百八亩二角四十五步
坊郭四万九千二十二丈五尺
三等山二十二万一千三百三十六亩二角二步
宁海县
经界田三十八万五千三十二亩三角七步
涂田六百八十六亩三角二十四步 三等地三十二万二千一十九亩一角一十四步
上中等山七十七万八千六百三十一亩二角三十一步
学田
学旧有田自宣和三年罢三舍归之有司其在学者不过嘉佑中陈贻范所输数十亩李守勋命功曹陈橐摄教事且经理之既而临海丞姚漺请于郡于商舶枰头之余辍十之七以助学十年间得三百亩其后教授鲁讪请籍负郭公田补其乏干道元年有司将鬻以予民黄守然易而归之为九十三亩有奇三年有司又将鬻其余李守浩又易归之为九十六亩有奇淳熙四年李守宗质议增给而诸邑有乐义者三人献其私八十五亩嘉定四年黄守(筦去元改田)拨四十三亩且储钱千缗为增买费俞守建助之得二百七亩又拨没入田二十五亩康守仲颖拨三十亩喻守珪拨二十五亩齐守硕拨一十亩合先后琐悉岁得谷仅一千九百石视遐邦所入未为凋陋然吾州多士地也试于有司者几万而入于学者不满百博士欲出意罗络力窘辄止盖今江淛学廪亦未有如此邦之凋陋者必有闻而附益之者也
州县总数
田 二千八百一十四亩二角二十一步
地 一千八百八十八亩三角四十三步
山 三千五百一十四亩二角一十步
州
田 一千八百三十七亩三角二十步 地 五十一亩三角
山 六十二亩二角
临海县【附州学】
黄岩县
田 五百四十亩四十二步
地 四十一亩五十三步
山 一十三亩一角
天台县
田 八十亩一角三十七步
地 六百二十三亩二角一十步
山 一千五百四十三亩
僊居县
田 一百五十五亩一角
地 八百八十一亩
山 四十一亩二角
宁海县
田 二百一十亩三角四十二步
地 二百九十一亩一角四十步
山 一千八百五十四亩一十步
赤城志卷第十四
版籍门二
寺观
州县总数
田 一十三万五千四百四十九亩
地 三万六千七十六亩
基 六千三百五十丈
山 一十三万一千二百七十四亩又二千八百五十七丈
田 地 山
寺院
州
报恩寺 六千五百六十五亩 四百七亩 无
兜率寺 四百三十八亩 五百二十三亩 七百三十三亩
嘉佑院 无 三百九十丈 三百丈
普宁院 无 五百一十四丈 无
宁国院 八百五十二亩 一百六十四亩又基九百一十丈 三十三亩
延寿院 七十九亩 五百五十丈 一十六亩
普济院 二亩 基二百五十丈 无
顺感院 四亩 一亩又基四百四十丈 无
崇寿院 一百七十四亩 二百八十亩基九百五十丈 一千八百二丈
福安院 无 一十一亩又基三百二十丈 三亩
永庆院 二百三十亩 七十亩 七十五亩
明庆院 六十二亩 无 一百二十二丈
惠口院 三百二亩 九十九亩又基六百四十丈 二十八亩
兜率院 三百亩 无 无
宝城院 一百一十三亩 二十二亩又基二百二十丈 无
妙胜院 四十四亩 五十丈 无
净慧院 三百三十七亩 一百六十六丈 无
演教院 六十三亩 基一十三丈 无
临海县
惠因寺 二千六百八亩 三百九亩 四百九十三亩
衍庆院 一千五百六十八亩 一千一百五十四亩 二千七百六十亩
隆恩院 六百九十三亩 二百五十亩 一百三十二亩
褒忠院 八十二亩 一十五亩 三百一十亩
广福院 五百五十亩 八十三亩 二千四百三十七亩
保福院 七十七亩 七亩 一百八十二亩
青莲院 一百三十四亩 一百三十六亩 三十五亩
具足院 一百四十八亩 六亩 七百九十七亩
昌国院 二百三十五亩 三十七亩 一百八十六亩
庆恩院 一百四十九亩 一十三亩 六十三亩
法海院 一百三十四亩 六十六亩 一百一十五亩
惠明院 三百四十亩 九十二亩 八百一十亩
显恩院 六百八十五亩 三百二十六亩 二百四十二亩
普安院 五百六十三亩 一百五十三亩 八十一亩
净安院 一百五十三亩 二十亩 一百九十亩
惠峰院 二百五亩 九十一亩 一百三亩
延恩院 六百六十七亩 一百七十二亩 六百二十一亩
法安院 四十亩 六亩 一十一亩
真如院 一千一百一十四亩 一百四十三亩 五十三亩
金僊院 一百三十一亩 七亩 五百七十亩
常乐院 二百三十九亩 三十二亩 七亩
崇梵院 一百七十一亩 八十三亩 二十一亩
法兴院 二百二十八亩 一十一亩 六十五亩
鸿佑院 七百二亩 一百六十二亩 三百八十四亩
安圣院 三百七十八亩 二百五十九亩 三十七亩
威神院 二十四亩 三亩 六亩
能仁寺 二千六百七十三亩 五百七亩 八百四十亩
白莲寺 二千四百三□□□亩 二百四十二亩 三百四十三亩
净信院 一百亩 六亩 五十八亩
香积院 六十七亩 三十二亩 二百六十五亩
净慧院 一百五十七亩 三十二亩 七十亩
宝严院 四百二十九亩 一百六十二亩 三百七十三亩
灵鹫院 一百一十九亩 二十二亩 七十四亩
能仁院 □□□□二十四亩 一十九亩 三百七亩
祥符寺 四百三十六亩 一百一十三亩 无
保宁寺 三百五十七亩 一十三亩 一百一十五亩
云岩寺 二百五十亩 一百二十三亩 二百七十三亩
保寿院 二百三十亩 一十五亩 一十九亩
普济院 八十六亩 一十五亩 九十三亩
善济院 三十七亩 八十三亩 一十九亩
真如院 一百四十八亩 一百七十九亩 八十亩
无量院 三百二十六亩 四十二亩 一百二十三亩
广化院 七十二亩 六十一亩 二十九亩
大安院 二百五十亩 六十亩 五十七亩
延福院 二百八十四亩 三百四十九亩 三百七十五亩
净戒院 一百五十七亩 一百三十四亩 四百三十亩
正真院 一百五十亩 一百二十亩 五百三亩
妙缘院 一百一十七亩 三十三亩 一百五十九亩
慈相院 一百七亩 一十二亩 三百四亩
上妙院 一百一十八亩 一十四亩 八十亩
吉祥院 一百五十七亩 一十四亩 七十九亩
福海院 一百五十七亩 一十四亩 八亩
荐福院 三百五十四亩 五十五亩 三十六亩
妙智院 一百六十五亩 一十三亩 一百五十亩
宝惠院 二百七亩 五十三亩 七亩
安住院 七十三亩 一百七十二亩 无
福寿院 四十一亩 八亩 三百一亩
显孝院 三百五十五亩 三十亩 九十三亩
妙果院 二百四十亩 三十六亩 一百七亩
延庆院 六百二十八亩 六百三十五亩 二百七十五亩
法安院 二百八十三亩 六十五亩 三百六十亩
无碍院 一百七十亩 五十七亩 六十八亩
寿安院 三百二十九亩 二十三亩 四百四十五亩
惠济院 二百七十二亩 七十六亩 无
开福院 一百四十四亩 三百二十三亩 一百一十亩
净明院 一百八亩 一十一亩 六十六亩
灵鹫院 一千三百一亩 二百八十三亩 二千六百六十四亩
永福院 一亩 七十一亩 无
梵严院 三十亩 一十六亩 三十六亩
广修院 一百六十亩 七亩 三十亩
资圣院 二百七十二亩 一十三亩 一百七亩
真空院 二百一十一亩 一十一亩 一百三十一亩
延福院 九十四亩 五亩 八十一亩
报慈院 四十八亩 二十二亩 七百一十一亩
净乐院 一百五十五亩 五十二亩 四十亩
正道院 一十亩 一十亩 三百二十八亩
万安院 二百二十亩 四十六亩 一百五十二亩
瑞相院 一百五十二亩 八十七亩 九十八亩
楞伽院 一百一十九亩 四十五亩 九十六亩
延丰院 一百五十七亩 三十四亩 三百六十一亩
定光院 一百九十六亩 一百八十三亩 七十四亩
禅宗院 六十七亩 三十六亩 三十六亩
崇福院 一百七十七亩 四十一亩 无
定业院 三百四十六亩 一百三十六亩 三百九十五亩
慧门院 一百九十八亩 三百一十三亩 五十亩
慈云院 三百一十亩 一百二十一亩 一千四百七十四亩
净土院 一百五十八亩 四十二亩 三百九十五亩
法轮寺 四百六十一亩 一百一十七亩 九十五亩
普明院 三百八十亩 二十五亩 一百二十五亩
安福院 一百四十亩 七十亩 二百一十九亩
法慧院 九十亩 四十三亩 八十亩
定明院 一百一十一亩 三十三亩 七百八十亩
安禅院 二百二十二亩 六十六亩 一百一十亩
广福院 一百二十九亩 二十七亩 三十九亩
大仁院 六十一亩 五十五亩 九十亩
智显院 一百三十七亩 三十二亩 一百五十一亩
治平院 三百二十八亩 四十六亩 一亩
澄灵院 三百一十亩 三十一亩 一百三十亩
惠安院 一十六亩 七十二亩 二十二亩
净觉院 一百一十三亩 八十一亩 四十九亩
多福院 六百九十六亩 一百六十五亩 二十一亩
清修院 五十六亩 五亩 五十亩
崇相院 无 一十五亩 无
精进院 五百六十亩 一百九十亩 三十三亩
法云院 四百三十亩 二百七亩 一百四十八亩
清心院 一十三亩 五亩 六十一亩
宝积寺 一千四百八十亩 一百二十一亩 一十二亩
妙相院 四百七十亩 九十七亩 五十五亩
黄岩县
庆善寺 一千二百四十六亩 一百一十六亩 二十二亩
净土院 三千二百七十亩 九百五十亩 一千七百四十九亩
崇报院 一千八百亩 一百五十七亩 一百一十亩
鸿福院 二千一百亩 五百五十亩 三百七十四亩
香积寺 二百五十五亩 七十五亩 三百九十五亩
护国院 六百六十三亩 一百二十□亩 八十五亩
瑞相院 九十三亩 三十六亩 七亩
正等院 一百九十五亩 无 七十七亩
广化院 五百七十四亩 无 八亩
善法院 六十七亩 七十六亩 七亩
证法院 一百六十六亩 六十五亩 二十一亩
慈德院 六百二十三亩 一百一十九亩 八十一亩
善住院 七十二亩 二十亩 九亩
崇福院 七十六亩 一亩 四十亩
净应院 一百五十五亩 三十二亩 二十一亩
金仙院 七百六十九亩 二百二十三亩 一百三十六亩
演教院 一百七十七亩 四十二亩 四十八亩
广孝院 六百七亩 八十七亩 无
般若院 一百八十四亩 四十五亩 三亩
禅定院 二百四十亩 四十八亩 一十二亩
祗园院 六百三十八亩 二百四十一亩 五十三亩
惠众院 二百八十三亩 七十一亩 二十一亩
法会院 一百七十二亩 八十五亩 一十亩
崇国院 八百九十二亩 二十亩 一百三十亩
安国院 二百二十四亩 八亩 二百八亩
明觉院 二百六十九亩 一百一十七亩 一十七亩
崇善院 一百八十九亩 二十七亩 一十一亩
威神院 九十三亩 五十亩 一十九亩
国宁院 四十亩 一亩 一十七亩
妙智院 一百三十亩 无 无
天长院 一百十九亩 一十三亩 无
宝相院 七十三亩 一亩 六亩
常乐院 一十八亩 九亩 六亩
报恩院 一百一十亩 一十二亩 五亩
寿安院 六十五亩 一十九亩 三十五亩
吉祥院 四十七亩 二十三亩 二十一亩
觉慈院 一百六十亩 无 七十五亩
庆恩院 三百二十亩 无 二十七亩
明因院 二百七十二亩 二百一十四亩 七十亩
治平院 一百五十二亩 五十亩 三百亩
天真院 八十七亩 无 七亩
悟空院 八十四亩 六亩 一十八亩
兴善院 九十九亩 无 一百三十亩
普信院 五十亩 一亩 无
多福院 一百亩 无 三十九亩
安国院 五百二十七亩 一百一十一亩 二十二亩
慈云院 四十八亩 一十七亩 一十四亩
慧力院 九十三亩 九亩 七十八亩
流庆院 二百五十九亩 六十亩 二十七亩
澄照院 二百六亩 一十八亩 二十八亩
资圣院 三百二十七亩 一百一亩 四十亩
显慈院 三百一十四亩 一百四十七亩 四十九亩
资圣院 三百七十七亩 一十九亩 一十二亩
普泽院 三百六十二亩 四十三亩 无
胜果院 三百四十九亩 五十三亩 二十二亩
妙智院 八百二十五亩 无 八亩
广慈院 一百六十七亩 一十二亩 五十六亩
鹫峰院 一百八十亩 一十二亩 九十亩
大仁院 二百四十八亩 一十亩 一十九亩
化城院 七十八亩 一十九亩 无
定光院 一百七十亩 四亩 三十九亩
永寿院 三百八十亩 一十六亩 一百九十亩
法荫院 六十八亩 三亩 一十七亩
延寿院 一十四亩 一十三亩 八十亩
明寂院 一百亩 一十二亩 六十三亩
寿昌院 五十二亩 一十七亩 无
广教院 一百三十亩 一亩 无
净安院 一百七十二亩 无 八十一亩
广严院 九十一亩 一十一亩 六十亩
香严院 二百二亩 五十二亩 九十亩
护法院 二百八十四亩 无 无
普济院 九十八亩 一十二亩 二十五亩
净慧院 六十一亩 无 一十一亩
广济院 三百一十一亩 一亩 九亩
梵安院 一百三十亩 一十七亩 四亩
资善院 八十四亩 无 无
演法院 三百三十亩 七亩 无
灯明院 三亩 一亩 二十五亩
兴教院 一百六十三亩 无 二亩
资福院 八十七亩 九亩 三十二亩
明因院 一百九十五亩 五亩 三十七亩
妙严院 三百十八亩 一十四亩 无
普照院 二百五十亩 三十五亩 六亩
梵兴院 一百九十亩 一十亩 一百二十亩
永宁院 三十亩 一亩 一百三十亩
明因寺 二千三百五十三亩 一百六十四亩 一十四亩
传法寺 三百五十一亩 二十亩 四十五亩
天台县
报恩寺 三千九百九十八亩 一百九十六亩 六千八百三十亩
国清寺 三千四百六十一亩 四百二十亩 三千九百二亩
护国寺 一千二百一十五亩 一百二十亩 四百亩
兴国寺 一千四百五十七亩 一百一十三亩 七百一十八亩
天封寺 一千五百六十二亩 二百三十六亩 四千八百五十四亩
净惠寺 八百五十七亩 八百一亩 九千一百四十三亩
慈云院 一千四百七十七亩 六百七十二亩 一千五百二亩
宝相院 三百九十八亩 九十三亩 一千三百三十六亩
净明院 三百六十七亩 七十四亩 三百二十一亩
西竺院 一百二十亩 三十七亩 三百亩
禅智院 一百二亩 一十三亩 三百七十亩
净名院 三百五十七亩 七十四亩 三百二十一亩
福善院 八百三十八亩 一百三十三亩 二千七百九十九亩
明圣院 一百五十一亩 一百三十一亩 五百一十七亩
大明院 五百一十六亩 四十三亩 一千九百一亩
崇善寺 五百一十三亩 二百一十七亩 一千五百一十四亩
大慈寺 八百三十三亩 一百四十二亩 一千一百八十七亩
崇报院 二十五亩 一百六十亩 三百五十七亩
定慧院 三百六十六亩 一十一亩 二百八十七亩
天宫院 一百八十五亩 六十五亩 二百二十一亩
真觉寺 五十八亩 九亩 一十九亩
普庆院 一百七十六亩 三十一亩 二百六十八亩
慧觉院 一百一十二亩 一十六亩 一千四百八亩
无相院 一千一百九十一亩 三百二十三亩 三千五百五十六亩
镇国院 四百一十一亩 一百七十亩 四百二十四亩
金绳院 一百二十六亩 四十一亩 五百亩
大智院 三百一十五亩 一百二十六亩 一千五百七十三亩
慈圣院 三百一十亩 四十亩 三百七十六亩
阐法寺 八百三亩 二百四十三亩 一百八十三亩
妙智院 四百八十亩 二百三十八亩 一千五百五十五亩
宁国寺 一千七十亩 五十六亩 二十五亩
大梵寺 七百四十三亩 二百一十六亩 一千二百二十七亩
福应寺 九百八十六亩 一百四十三亩 一千三亩
普慈院 一十四亩 一十五亩 四百二十六亩
清心院 一百六十四亩 一十八亩 一百八十亩
禅林院 九百一十九亩 三百二十七亩 五百五十五亩
广福院 一亩 五亩 七亩
大觉院 三十六亩 一百四十亩 三十五亩
永宁院 七十亩 五十八亩 三百亩
景福院 五十四亩 四十五亩 二十亩
兴教院 五百三十亩 一百二十亩 一千五十亩
仁寿院 四百四十六亩 一百七亩 一千二百六十亩
广福院 一百七十七亩 五十一亩 一百六十六亩
秀岩院 七亩 一十亩 四十亩
净安院 七百六亩 一百八十二亩 一千二十四亩
定慧院 二十六亩 二十三亩 七百二十八亩
资福院 五百一十二亩 五十亩 一千三百五十亩
普光院 三百九十九亩 四十亩 八十亩
鹫峰院 二百四十亩 八十七亩 一千三百九十九亩
广严院 三百五十六亩 一百三十六亩 九百七十二亩
宝兴院 二百亩 二百四亩 一百二十六亩
永福院 一百一十五亩 七十三亩 五百四十九亩
善兴院 七十六亩 一十六亩 一千二百五亩
宝华院 三百九十亩 九十八亩 一千五百四亩
宝相院 九十九亩 二百一十五亩 一百六十七亩
安稳院 六百五十七亩 二百七十三亩 一千五百一十九亩
安稳院 六百六十亩 五十二亩 三千二百三十三亩
净居院 无 四亩 三十亩
证教院 一百一十四亩 一百二十六亩 一千五百七十三亩
澄心院 二百八十七亩 二十亩 六百五十一亩
法严院 四十一亩 一十六亩 二百一十亩
僊居县
显庆寺 一千三百三十亩 二百五十八亩 三千六百亩
兴道院 八十四亩 一十一亩 一百四十亩
广度院 一千四百四十七亩 五十七亩 一万九百□十四亩
奉圣院 六十三亩 四亩 七十八亩
广严院 三百六十九亩 四十六亩 七十七亩
宝相院 一百五十九亩 六十二亩 一百四十五亩
三学院 五百七十二亩 一百二十五亩 一百九十四亩
多福院 一百三亩 四十九亩 五十一亩
慈安院 二百七十三亩 九十八亩 二百亩
宣妙院 一百二十八亩 一十七亩 四十二亩
兴化院 四百二十六亩 三百八十三亩 二千三百六十八亩
法明院 一百六十八亩 五十亩 四十八亩
殊胜院 二百九十七亩 九十六亩 一百三十四亩
宝相院 一百二十五亩 三十六亩 五亩
护圣院 六百三十五亩 三百四亩 一千四百九十亩
治平院 五十八亩 七十九亩 一十八亩
集福院 一百七十六亩 二十三亩 二百五十五亩
崇教院 一百五十三亩 三十三亩 二百五十二亩
普信院 一千三百五十六亩 三百八十一亩 五百九亩
金像寺 六十一亩 二十五亩 三亩
净梵院 一百亩 八十二亩 二十亩
万安院 一百六十六亩 六百五十三亩 无
福延院 一百二十二亩 一十八亩 一百三十三亩
大兴院 四十四亩 三十九亩 三十亩
明圣院 一百三十六亩 四十亩 九十亩
正觉院 八十三亩 二十四亩 四十一亩
崇相院 六十亩 七亩 二亩
精严院 一百四十亩 一百四十亩 五十七亩
普胜院 一千一百四十九亩 无 一千八百四亩
鹫峰院 二百一十亩 三十六亩 一百七十一亩
宝积院 五十三亩 三十九亩 三十亩
清修院 五十九亩 一十七亩 一百二十亩
惠明院 一百八十六亩 五十亩 三十九亩
净居院 三亩 无 七十七亩
梵严院 六十七亩 六亩 二十九亩
善因院 三百九亩 四十亩 五十二亩
正真院 二百亩 一十亩 三十亩
净乐院 三百一十一亩 三十八亩 八十亩
普光院 二十二亩 无 四亩
广福院 五百二十亩 二十八亩 二百六十五亩
大仁院 八亩 无 九亩
净胜院 六十亩 三亩 五亩
明觉院 一十三亩 二亩 八亩
宁海县
崇教寺 八百五十三亩 五百七十五亩 六千三百二十六亩
寿宁寺 二百七十四亩 九十三亩 一百九十亩
净土院 四百九十八亩 二百八亩 二千八百一十一亩
宝严院 一百五十四亩 一百二十亩 八千九百七十三亩
清居院 四十七亩 一十四亩 一百五十七亩
广润院 七百二十八亩 七百七十亩 八百五十七亩
大觉院 一百四十亩 四十亩 三百五十亩
演法院 四百四十二亩 一千三百一十一亩 八千九百三十七亩
慈源院 一百九十三亩 一百三十九亩 一百二十五亩
法安院 二百八十一亩 六十六亩 二百五十一亩
妙胜院 四十七亩 一十四亩 一百五十七亩
广福院 一百三十三亩 三十七亩 二十五亩
永乐院 九十二亩 一十五亩 四百七十五亩
法海院 一百一十一亩 二十五亩 一百九十一亩
慈尊院 四十五亩 七亩 七十二亩
法昌院 一十九亩 八十一亩 七亩
延寿院 一百二十七亩 一十一亩 无
普照院 一百一十二亩 二十亩 三百四十亩
兴梵院 五十九亩 九亩 三百亩
慈胜院 二百二十七亩 三亩 一百一十五亩
灵峰院 三百二十四亩 一百八十三亩 一千一百九十亩
玉溪院 三百六十二亩 四十六亩 一千七百亩
丹邱院 一百五十亩 四十亩 二百七十六亩
多宝院 一百七十六亩 四十八亩 一百三十六亩
集福院 一百一十二亩 二百亩 三千亩
兴教院 二百四十一亩 四百三十七亩 九百三十七亩
崇福院 二百八十九亩 无 一千二百亩
吉祥院 八十四亩 五十一亩 五百一十三亩
慈云院 一百九亩 无 一千二百五亩
妙相寺 一百二十亩 五十亩 无
福兴院 五亩 无 五十二亩
广修院 无 四十五亩 无
明智院 一百四十亩 七十亩 九十亩
大智院 三十亩 五十一亩 无
瑞相院 一百二十亩 一十亩 六十五亩
求福院 一百六十三亩 无 一千二百亩
普福院 七十五亩 九亩 一千亩
明恩院 十六亩 二十亩 无
保宁院 一百三十二亩 二十五亩 九十五亩
大宁院 三亩 八亩 二十亩
福圣院 一百一十二亩 三十三亩 二十一亩
明因院 二百一亩 二百二十五亩 一百九十亩
安住院 二百四十二亩 一百九十亩 无
护法院 三十三亩 一亩 无
天真院 六十一亩 八亩 五亩
宫观
州
天庆观 八百三十七亩 五百九十丈 三十四亩
栖霞宫 四百六十九亩 一百一十五亩又基二百四十七丈 四百五十亩
临海县
栖真观 一百九亩 九亩 一千亩
丹山观 一十三亩 二亩 四十七亩
黄岩县
定光观 二百四十四亩 二十二亩 四十三亩
天台县
崇道观 一千六百一十八亩 无 一千三百四十五亩
福圣观 九百七十四亩 四百九十一亩 一千六百九十五亩
昌寿观 【附崇道观】
洞天宫 九百三亩 四十四亩 一千一百六十亩
元明宫 三百四十七亩 七十四亩 四百一十亩
昭庆院 八百三十二亩 一百七十八亩 六百六十九亩
法轮院 一十五亩 二亩 二十亩
妙乐院 一百二十四亩 一十三亩 六十八亩
法莲院 七十亩 三十亩 四百二十一亩
圣寿院 二十五亩 五亩 六十亩
僊居县
纯熙观 六百四十一亩 二百七十五亩 一百一十一亩
隐真宫 五十二亩 二十亩 无
凝真宫 一千一百六十九亩 一千二百七十六亩 一千八百五十八亩
宁海县
天庆观 二百八十亩 一百七亩 八十亩
赤城志卷第十五
版籍门三
户口
古者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重邦本也譬如草木风霆雨露之滋长岂不日蕃月盛也哉按地志诸书晋不满二万户至唐武德始及八万三千八百六十自是至干宁末又蹙耗矣盖遭世乱离且刳于兵其变故可胜道哉宋兴天下平积而至熙丰间户口浸衍咸可考见而余不复着独断自大观之己丑迄于嘉定之壬午昔之为户者二十四万三千而今则二十六万六千矣昔之为口者四十八万九千而今则五十四万八千矣僧道离于民者也略附见之亦以验其消长云
大观三年以来 嘉定十五年
五县总数
主客户 二十四万三千五百六户 二十六万六千一十四户
人丁 主客户二十四万三千二百四丁 主客户三十一万八千二百一十九丁
幼丁【废疾】 主客户二十四万六千六百四十人 主客户二十二万九千九百九十人
临海县
主户 五万一千八百四十户 五万四千一百六十七户
客户 一万八千七百八十六户 一万九千八百三十户
人丁 主户五万八千七百六十七丁 主户六万九千四百八十六丁
客户一万一千七百六十三丁 客户二万一百六十四丁
幼丁【废疾】 主户五万七千五十一人 主户五万一千九百一十七人
客户一万四千二百二十二人 客户一万四千一百七十七人
黄岩县
主户 四万六千四百七十六户 四万九千二百一十三户
客户 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二户 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五户
人丁 主户五万二千六百八十五丁 主户六万八千三百一十五丁
客户一万五百四十六丁 客户九千九百八十五丁
幼丁【废疾】 主户五万一千一百四十九人 主户四万八千八百六十一人
客户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人 客户一万三千五百八十二人
天台县
主户 三万三百五十八户 三万一千五百九十户
客户 一万一千一十三户 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一户
人丁 主户三万四千四百四十九丁 主户四万四千二百四十丁
客户六千八百九十五丁 客户六千三百五十七七丁
幼丁【废疾】 主户三万三千四百四十四人 主户三万四百三十六人
客户八千三百三十六人 客户八千三百一十四人
僊居县
主户 二万六千八百一十四户 二万七千九百一十户
客户 九千七百一十七户 一万八百五十户
人丁 主户三万三百九十六丁 主户三万五百一十丁
客户六千八十四丁 客户五千七百一十一丁
幼丁【废疾】 主户二万九千五百九人 主户二万七千二百五十四人
客户七千三百五十五人 客户七千四百二十人
宁海县
主户 二万三千二百三十九户 二万一千八百四十户
客户 八千四百二十一户 一万三千六百七十八户
人丁 主户二万六千三百四十六丁 主户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七丁
客户五千二百七十三丁 客户二万五百八十四丁
幼丁【废疾】 主户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三人 主户一万九千二人
客户六千三百七十四人 客户九千一百二十七人
僧道
五县总数
僧一千九百三十二人 尼三百二十人 道一百二十四人
临海县
僧六百二十人 尼一百四十九人 道三十人
黄岩县
僧五百七十九人 尼一百四十三人 道九人
天台县
僧三百五十八人 尼无 道五十七人
僊居县
僧一百四十五人 尼二十八人 道二十五人
宁海县
僧二百三十人 尼无
赤城志卷第十六
财赋门
赋自一孔以上皆民力也力不可穷而又义不可废嘉其义而宽其力则上之责焉国初制赋最平与天下更始自钱氏纳土疏烦涤苛毕公士元遂乞用旧籍以辑新民民赖之安矣自熙宁变法至建炎用兵洪焰所焮供亿无艺民则不竞而上亦莫之支焉盖自近世和戎始时有蠲弛而宿窠痼额固未易以骤轻之也民输州县州县输朝廷今输朝廷者既不轻则输州县者亦安得而省耶而况输朝廷之外群用百出又不可不讲也以故昔号羡余今称寡匮余遂稽其所出之数且备载之使来者有考焉
上供
紬二千五百三十五匹【以诸县第一等户资钱家活钱起纳夏税和买内科折起发纳左藏库】
绢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二匹【以诸县第二等第三等户资钱家活钱起纳夏税和买内起发上件纳左藏库余绢桩支本州岛官兵衣赐等用】
折绢钱一万一千四百三十四匹为钱四万五千七百三十六贯文【以诸县第四止末等户资钱起纳夏税等钱内起发旧例全发本色嘉定十三年正月准转运司备准都省札子据户部申窃见左藏库岁币之绢停积已久恐致陈腐欲权将一年折纳一半价钱每匹折官会四贯文是年本州岛起发一半绢钱计上件自后每年准户部牒照嘉定十三年例起发纳左藏库】
绵二万八千九百一十四两一钱【以诸县第一等户资钱科折纳左藏库】
折帛钱二十二万六千九百九十八贯二十八文【以诸县第一止第四等户资钱起纳夏税和买内科折一半起发祖额二十四万二千二百三十九贯四百文除积年减豁及开禧元年奉御笔永除人户身丁计减钱一万五千二百四十一贯三百七十二文外今计上件纳左藏库】
经总制钱一十五万六千五十四贯三百四十四文【以本州岛与诸县酒税及二税分拨头合并牙契等钱起发下项窠名祖额二十万六千二百三十六贯一百七十六文干道四年沈运使□行部住催诸县二税畸零计无收经总制钱九千七百八十二贯四百五十二文淳熙六年转运司奉旨住罢临海章安税场计无收经总制钱二百贯六百五十八文九年朱提举熹行部将人户身丁税绢照建炎三年指挥减半计无收经总制钱五千二百六十七贯八百七十三文十六年颜尚书度奏言经总制钱立额太重乞减钱二万贯文并开禧元年御笔永除人户身丁计无收经总制钱一万四千九百三十贯八百四十九文通减放钱五万一百八十一贯八百三十二文外实发上件内一万九千五百贯文全会拨充降本钱纳丰储仓和籴场其余一十三万六千五十四贯三百四十四文银会中半纳左藏库】
经制钱七万二千九百五十三贯三百七十二文
总制钱六万八千三百九贯四十文
无额钱一千七百五十八贯四百七十文
添收头子钱六千一百六十贯五十七文
增收勘合钱九百二十五贯八百六十文
州用一半牙契钱二千八百九十七贯六百文
买银收回头子钱三千四十九贯九百四十五文
上供钱七千六十七贯文【以诸县二税等钱起发半钱收买银子半会纳左藏库】
籴本钱九万贯文【以诸县二税等钱起发祖额一十万贯文淳熙十六年颜尚书度奏陈诸州军籴本钱立额太重乞行减豁内本州岛减一万贯实发上件每月七千五百贯文遇闰月年分增发六百贯文纳左藏库】
坊场正名钱一万五千贯文【祖额三万贯文绍兴间曹侍郎□奏陈于内拨一万五千贯发纳内库外余钱以十分为率七分作宽剩起解三分充州用后因坊场税铺废阙收趁不及虽曰管催近二千贯不无拖欠而每岁所发内库上件官钱未之有减庆元间叶守籈措置于酒税务大田场每日收到钱内各拨五贯文并于中津桥每日开桥钱内椿拨三之一添(□奏)起解亦秖及七千余贯不能及额也】
七分宽剩钱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二贯二百七十二文【以正名钱拨充旧发上件后因坊场税铺废阙无所从出干道六年四月准户部符令本州岛据见干当实数起解至今四十余年实无可催累蒙都督委官核实除豁别无起发】
坊场五分净利钱一千五百八十七贯一百二十四文【祖额管一万四千六百二十五贯四百二十文先因坊场税铺废阙绍兴间有旨不问着价多少并行给卖仍与免纳增收五分净利钱及干道六年四月准户部符令本州岛据见干酒坊实催钱数起解嘉泰二年九月临海县准提举司备御史台牒据进士民庶邬开等状诉州县折纳行下本州岛县住催即无窠名本州岛惧违朝廷比较遂自嘉泰三年以后那拨州库官会一千贯径赴左藏库抵纳后有复兴坊场实管催钱五百八十七贯一百二十四文通发上件余钱一万三千三十八贯二百九十六文即系虚额每年申省部除豁】
减下人吏顾钱九百四十二贯六百文【以诸县免役钱分四季起发或遇闰月增发七十八贯五百五十文纳左藏库】
在京官员顾钱一百贯文【以诸县免役钱起发纳左藏库】
官户不减半役钱一千三百七十六贯二百六十六文【以诸县免役钱内分拨主管司拘纳左藏库】
实花纱钱一百七十七贯五百六文【以州用钱那发纳左藏库】
降本钱一万四千贯文【以诸县糯米科催折钱起发纳转运司内六千五百贯文充重华宫钱二千五百贯文充御酒库钱五千贯文充殿步司马草料钱】
七分酒息钱八千五百九十六贯二百一十八文【以酒务收到钱主管司拘发纳左藏库】
外任官供给钱三百二十贯文【以州用钱那发纳左藏库】
僧道免丁钱六千六百二十三贯五百文【祖额一万二千七百七十四贯文以干道三年降卖度牒收到最多数为额淳熙十四年叶尚书□奏泉台婺三州申到免丁钱亏额皆为干道初降卖度牒最多故所收钱额随之近年披剃稀少且有老死游行难执元额又知泉州林□奏言免丁钱为扰颇甚亦有癃老无所从出之僧不堪催督至缢死者乞收本州岛亏额钱权与住催有旨依以嘉定十五年括责坐夏僧道拘发上件纳左藏库】
代发平海军银子一千两【每年合认发绢二百五十疋绵子一千五百两嘉定十三年准户部符行下据知泉州真舍人德秀申本州岛银坑生发之时朝廷拨台信州建昌邵武军合解上供银数令本州岛代纳却以四州所产紬绢比折搪还今缘四州军拖欠本州岛物帛乞将本州岛代纳四州之银拨还各州自行认解准转运司行下自嘉定十三年为始数内令本州岛认解银子五千二百三十六两续累申朝廷认纳上件分上下半年起解今为定额纳左藏库】
起发转运司
系省窠名钱一万八百五十五贯七百二十文【以本州岛及属县库务诸色钱物每贯分拨头子钱五文五分并三分竹木税钱四分酒本钱六分税钱盐场亭户折盐二税钱等窠名主管司拘催分作十二月每月起发九百四贯六百四十三文或遇闰月增发八百三十八贯三百三十三文】
六文赡军钱六百贯文【祖额蒙封椿库抛催六千贯文以场务煮酒钱起发后因场务败阙收趁不及每年实发上件系主管司拘催桩发余系虚额】
历日钱五十贯文【每年承转运司降下一千五百册每册拘钱七十文计一百五贯按例分下诸县及院观每以四散艰于拘督嘉定十五年本州岛那发上件】
耗剩米钱一万贯文【以每年秋米收至剩耗拨充本州岛支遣外却以本州岛官钱那拨起发】
校士酒钱四百贯文【以本州岛卖酒钱起发】
盐钞纸札二万张【系本州岛行下临海天台仙居三县收买起发】
起发提刑司
岁赐钱三百贯文【以州用钱那拨起发】
五分头子钱五百贯文【以本州岛及诸县酒税等头钱内分拨主管司拘催起发】
赃罚钱二百贯文【主管司拘解于内截拨五十贯买黄蜡并发】
行遣纸札一万五千张【行下临海天台仙居三县分作两次买发内平表放样检纸各五千】
起发提举司
盐司头子钱无额【每盐一纸收四十五文主管司拘发】
贴收水脚钱无额【每盐一纸收一百三十八文主管司拘发】
额外三分钱无额【每盐一纸收二百五十文主管司拘发】
盐五千二十九袋【祖额上件抛下诸县招趁发卖续以额趁不及支盐官王栻措置招诱处州缙云婺州金华东阳永康县客人入纳钞引支请袋盐批发前去岁无定数】
茶二百斤【祖额八千八百斤抛下诸县招趁每年不及元额开禧四年通判向公择申提举司行下遍榜住催每年自行措置官钱人纳上件】
起发坑冶司
鈆铁坑钱一千五百九十贯三百一十二文【本州岛管下鈆铁坑七处每年系人户买干内一处停闭三处准都大司牒委各县县丞拘解外实催发三处年计上件分作一十二月起发】
起发建宁府
绢一百六十五匹绵子一千两【系元降指挥拨发应副支遣官兵每年本府差人至州交领】
赤城志卷第十七
吏役门
自罢乡户用市户而州县之吏罕良民矣余记故老言乡户不足于才而有余于行其真朴逊厚里党多化焉则仗以行文书奉期会宜有易无难也及其后变法浮屯诡聚簸弄福祸无益于上而有损于下则至于民畏吏吏困民民吏相仇而不足以相德上之人疾吏则吏怨疾民则民散其滔滔滋患讵一日之积哉前辈论差顾二端舌本烂熳由今而论得失概可睹已于其中而变通之岂无长策而余不敢僭也
州役人
衙前
国初置自都知兵马使至第六名教练使凡十三阶以乡户中押录里正之年满者为之押录三年替里正二年替限内各管重难一次其不历衙前者虽得替不许归农若主持官物必以家业及二百缗者听更重难日久至都知兵马使者试验其材遣赴阙补官熙宁四年行募役罢乡户衙前元佑元年复差役衙前招税户乡户衙前别立法优假之绍圣元年复熙宁法立衙规本州岛旧以七十五人为额今四十六人
人吏
国初置自都孔目官至粮料押司官凡十阶谓之职级其次曰前行曰后行又其次曰贴司募有产而练于事者为之或无人应募则俾职级年满出职其子侄继替天圣初令无子侄可继者与募百姓庆历初诏并许投名取三人以上职级保明充熙宁四年行募役法依旧许投名始支料钱元佑元年复差役法亦许人投名不限产税绍圣元年复熙宁法定使院规约仍因元丰额定法司州院勘事司司理院常平两案职级前后行书表司之数绍兴二十六年减吏额定本州岛为五十人内刑法司八人常平两案三人职级一十人前后行二十五人书表司四人今如之
贴司
国初惟在京及监司许置诸州止有私名书手景佑元年量私名书手人数立额许正行人吏保明充元丰中始有攒司试书算又吏人不足则差贴司权行绍兴二十六年诏以吏额之半置贴司本州岛以二十五人为额今如之
造帐司
国初置以诸县曹司补充掌造转运提举司钱帛帐治平元年改用使院后行为之熙宁四年诏优与请给以免役钱文元佑三年罢顾钱听于吏人内抽差满三年循一资绍圣复募法本州岛以五人为额今如之
祇候典
熙宁十年置主受诸县文书先是县遣后行人吏诣州承领及是始募知后典代之【即祇候典】元丰七年定额绍圣因之诸县各二人今各一人
散从官
国初置承符散从步奏官追催公事差税户或坊郭有行止者为之给顾钱元丰三年改为散从官宣和省减绍兴后定节级听子长长额军事推官辖之本州岛总六十五人
院虞候
国初置主分直州司理两院依承符散从官法差乡户其节级递充三年替熙宁二年更募法以第四等户充一年替元丰七年许投名不给顾钱绍圣因之政和二年诏左右狱当直司狱子给重禄将当直司并入左右狱却轮拨当直司左右狱子半年替当直司狱子一季替宣和罢重禄绍兴后定为七十三人今七十人
杂职
国初置依院虞候法差三年替未愿归农者听熙宁行募法给顾钱元丰定额内以一人充指教并听投名无顾钱绍圣因之本州岛以六人为额今七人
斗子搯子枰子拣子库子
国初选第三第四等户有行止人充元丰定额许投名不给顾钱绍圣因之绍兴三十一年令州县专副库掐各通抵产召三等以上户保充本州岛斗子额三十八人今一十八人掐子额二十人今九人枰子无额今三人拣子库子以掐子为之
拦头
至道二年委运司选充咸平三年招客户祥符六年于第五等税户差熙宁行募法元丰听投名不支顾钱旧以一十四人为额今一十二人
县役人
人吏
国初以前后押录前行后行贴司书手为名次其押司录事选等第户谙吏道者充曹司随户口多少立额康定二年以税户不省文书召有产业人投名试书等不足则抽差税户既而诸县后行各□充州吏以二年替仍轮上州充知后典庆历三年令押司录事三年替熙宁募知后典替曹司自是县吏不贴差绍兴令募成丁有税产无过犯者充不足则取犯杖罪情轻者充又不足则取非税户而有税产之人为保者充三十六年裁吏额临海黄岩二十人天台仙居宁海一十五人今如之
贴司
国初人吏正名不许更置司贴抄状司景德初量私名书手人数立额俾正名保充元丰始令籍定姓名旧额不足数者各不得私补人吏有阙则与乡书手以次补充绍兴二十六年裁吏额五县各二十人今如之
乡书手
国初里正户长掌课输乡书手隶焉以税户有行止者充勒典押里正委保天圣后以第四等户差熙宁行募法以第三等以下户充免户下役钱无人就即给顾钱其后不限有无产业招募吏有阙与贴司依名次补充元丰七年听投名不支顾钱临海额一十八人黄岩额一十二人天台额四人仙居额六人宁海额六人今如之
手力
国初差二三等户掌追催公事及在城赋税二年替建隆四年以县户口多寡定额熙宁中募税户及坊郭有行止充元丰役法临海额五十二人黄岩额四十九人天台额三十五人仙居额四十人宁海额四十人今如之
斗子【法见州】
元丰役法临海额二人今阙黄岩额二人今如之天台额六人今八人仙居额六人今一人宁海额一十五人今四人
库子搯子
元丰役法临海额七人今一人黄岩额三人今如之天台额八人今七人仙居额一十人今六人宁海额七人今如之
枰子
元丰役法临海阙黄岩额一人今如之天台额一人今二人仙居额一人今用库子并充宁海额一人今如之
拦头
元丰役法临海阙黄岩额六人今七人天台额一十四人今一人仙居额四人今如之宁海额八人今二人
所山
元丰役法投名无顾钱临海额九人今二人【于本州岛院虞候内差充】黄岩额一人今如之天台额一十四人今二人仙居额一十人今三人宁海额三人今一人
杂职
元丰役法临海额八人黄岩额六人今如之天台额四人今三人仙居额三人今五人宁海额二人今四人
乡役人
保正长
建隆初里正户长掌课输里正于第一等差户长于第二等差乡书手隶里正于第四等差又有耆长掌盗贼烟火于第一等第二等差其属有壮丁于第四第五等差至和初罢里正增差户长熙宁五年罢户长六年行保甲法始置保正副大小保长讥察盗贼七年令耆长壮丁乡书手并给顾钱既而轮保丁充甲头催科八年罢募耆长壮丁令保正大保长掌盗贼烟火立庸直别召承帖人隶焉元丰八年复募役耆长壮丁元佑元年复差役法复令户长催科罢保甲绍圣元年复顾耆户长壮丁寻复保正长法令诸县顾募保正副大保正催税甲头承帖人二年以催科甲头皆下户不集事改付大保正一税一替建炎元年罢户长复甲头绍兴七年复大保长催科九年令保正长专掌盗贼烟火不许承文帖及课输事三十一年令甲头仍旧催科二十八年指挥以三十户为一甲选欠多者一人为甲首催甲内税干道间罢自后变户长为催头吏旁缘为奸其弊有不可言者大率随情窜易曲意枝蔓甲当役诡以授乙又授丙授丁必尽得赂乃始反于甲故一人受役数家先被害其受役者例先代输否则械系鞭棰不输不止轻者倾家赀重则鬻产产非豪右无所售乘其罅贱入之产空讼未已甚至族与姻自为敌妻遁子散过者辄泪下焉淳熙十六年袁提举说友奏请遵绍兴甲首法以三十家为一结流水排次遇开场则以各户合输之目列为榜揭之通衢令已输者自疏其时以待考察限满上其榜以县钞点磨其输足者先出甲未输或输未足者择其尤一人罚为甲首给甲帖催甲内税违者痛绳之自是民畏充甲首竞先输官不费寸纸而赋集齐民破荡之祸殆少纾矣独胥曹意不满日撼岁摇或怖以税长或虽用甲首而已非袁公之旧名实交戾利害相反虽未如至催头之酷而中产下户遍患苦之矣长民者可不动心乎
赤城志卷第十八
军防门
国初惟三司卒称禁兵其次惟三边或有故升禁兵诸州军未之有也嘉佑后九大郡始置威果其后以厢兵团并为额则置崇节以教阅别为额则置雄节元丰初以雄节之类升同禁兵由是禁兵满天下养之以天下之力而犹忧其乏焉开刱之远谋既不可不思而承袭之近规又不能不守倘使严搜阅谨招刺收一兵而得一兵之用则虽养之以天下之力而又何忧乎自牢城至铺兵建置各有指今以新旧额附见
雄节第六指挥
营在州东北天庆观前祖额五百人旧系教阅厢军崇节指挥熙宁六年改今指挥今管四百八十九人内拣中三百二十七人不拣中一百六十二人阙额二十一人【将校于额外置一十人排定升转阶级将校一十人指挥使副指挥使各一人都头三人副都头五人节级四十人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各一十人其请给准熙宁三年宣下戍边则例拣中月白米一石五斗料钱四百八十文春衣绢二疋折布钱一贯七百文冬衣绢二疋紬半疋绵一十二两折布钱八百五十文不拣中料钱二百四十文余依拣中法】
威果第六十指挥
营在州东米仓前祖额四百人旧系威胜指挥宣和六年改今指挥今管三百六十七人内拣中一百六十六人不拣中九十九人阙额四十四人【将校于额外置一十人排定升转阶级将校一十人指挥使副指挥使各一人节级四十人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各十人其请给准绍兴旧则例拣中月白米一石二斗料钱六百文春衣绢二疋紬半疋折布钱一贯八百四十四文冬衣绢二疋紬半疋绵一十二两折布钱一贯八百四十四文不拣中料钱三百文余依拣中法】
崇节第三十一指挥
营在州东南靖越门内祖额五百人旧系第四十五四十六指挥元丰六年以前两指挥并作今指挥今管三百八十三人【额外置节级四十一人军头一人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各一十人排定升转阶级本州岛帖补其请给准熙宁四年宣到两浙路则例月糙米一石五斗春衣绢四疋折布钱一贯五十文冬衣绢二疋紬半疋绵一十二两折布钱八百五十文】
牢城第十三指挥
营在州东都米仓前祖额二百人元丰初所定今管二百一十八人【额外置节级三十人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各一十人排定升转阶级本州岛帖补其请给准元丰二年置指挥月糙米一石五斗春冬衣各绢一疋折布钱一贯一百五十文】
壮城指挥
营在州东崇和门内祖额一百人熙宁初所定绍兴元年增五十人今管一百五十人【排定升转阶级并本州岛帖补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各五人其请给照绍兴府则例月白米一石五斗春衣绢二疋折布钱一贯九十文冬衣绢二疋紬半疋绵一十二两折布钱一贯七百文】
剩员
营无定处亦无额今管五十一人绍熙四年敕诸路提刑司每遇巡历就同守臣将拣中不拣中禁兵并厢兵通选一次其少壮及等者并充拣中禁兵反是者充厢兵其年老禁兵愿充剩员者听【其请给月白米一石二斗春冬衣各绢二疋折布钱八百五十文】
诸县弓兵
临海
营在县东北四里尉听东【其请给月顾钱四贯四百一十八文】
祖额八十人今九十五人
黄岩
营在县西四十九步尉听西
祖额九十五人今九十五人
天台
营在县东一十步
祖额五十人今五十七人
仙居
营在县东八十步尉听东
祖额五十人今五十七人
宁海
营无
祖额五十人今七十人
诸县寨兵
临海
管界寨在县东南七十里【嘉定十五年齐守硕及臣僚奏言管界亭场两寨皆防托海道亭场既处海门之北而管界乃入里港之中甚亡谓也乞以管界徙海门南与亭场对峙有旨依令本州岛下县体量于上马岩改建焉其请给月白米一石五斗春衣绢二疋折布钱一贯七百文冬衣绢二疋有半紬半疋绵一十五两折布钱八百五十文料钱三百文】旧额一百八十四人今一百二十八人
亭场寨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其请给月米春冬衣同管界料钱二百四十文】
旧额一百七十七人今一百一十二人
吴都寨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其请给月米春冬衣同管界料钱同亭场】
旧额一百六十九人今一百四人
黄岩
松门寨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其请给月米春冬衣料钱并同管界】
旧额二百三十七人今一百二十四人
仙居
白塔寨在县西三十五里【嘉定十五年齐守硕及臣僚奏言曩以宣和吕寇啸聚于此因而置寨今承平日久已为聚落而县有苍岭当衢处婺三州冈阜深阻行者穷日而后度人烟迥绝寇攘所凭徙彼而就此为便有旨依令本州岛下县体量于苍岭下戴村改建焉其请给月米春冬衣同管界料钱同亭场】
旧额八十人今四十人
宁海
临门寨在县东海头二百里【其请给月米春冬衣料钱并同管界】
旧额二百三十三人今一百四十人
诸县铺兵【其请给月糙米一石五斗春衣绢二疋折布钱一贯五十文冬衣绢二疋紬半疋绵一十二两折布钱八百五十文】
临海
崇和铺在县东二里
旧额一十人今一十人
白石铺在县东北二十里
旧额五人今如之
横溪铺在县东五十里
旧额五人今四人
城西铺在县西二里
旧额一十人今八人
八迭铺在县西二十五里
旧额七人今五人
小石铺在县西北四十里
旧额七人今五人
百步铺在县西北六十里
旧额七人今四人
新城铺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旧额五人今如之
小岭铺在县西二十五里
旧额六人今如之
黄岩
戌浦铺在县北一十里
旧额六人今如之
店头铺在县南一十五里
旧额五人今如之
鱼沉铺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旧额四人今如之
白峰铺在县东南五十里
旧额四人今如之
天台
花桃铺在县东二十五里
旧额七人今四人
二里铺在县西二里
旧额七人今五人
小田铺在县西二十五里
旧额七人今五人
关岭铺在县西五十里
旧额七人今五人
仙居
县东铺在县东二里
旧额五人今如之
界岭铺在县东二十五里
旧额六人今如之
白塔铺在县西二十五里
旧额四人今如之
昌前铺在县西五十里
旧额三人今如之
镇头铺在县西七十五里
旧额三人今如之
苍岭铺在县西一百里
旧额四人今如之
宁海
县东铺在县东二里
旧额五人今三人
水递铺在县东二十五里
旧额三人今二人
岭上铺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旧额四人今二人
岭下铺在县西南五十里
旧额四人今二人
县渚铺在县西南七十五里
旧额四人今一人
宁和铺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
旧额四人今三人
默林铺在县北二十五里
旧额四人今如之
海口铺在县北五十里
旧额四人今如之
赤城志卷第十九
山水门〔一〕
山〔一〕
台以山名州自孙绰一赋光价殆十倍今以其所登载质之见闻秀概神标炳炳如星日非若野史浪记谭河说海诬诞而不经也按道书洞天福地于是邦为盛夫神仙之事虽圣贤所不齿然必有灵区异境而后宅焉故州于东南无虑百数而台山之诡异巉绝独称雄于世间闉阇之家面帢帻亦他邦所无也夫岂以其巉然之阜卷然之石能使人铺说而诵咏哉隐几澄思必有得诸其山之外者矣
州
大固山一名龙顾山在州西北三百步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按旧经晋隆安末孙恩为寇刺史辛景于此凿堑守之恩不能犯遂以大固小固名山壁记序云隋平陈并临海镇于大固山以千人护其城则得名旧矣而道史属词乃云茅盈得道于临海镇东龙顾山驾鹤上升又绍兴十年道士费德泓卓庵北山斸地得晋永和九年断碑亦有龙顾山字盖本名大固后又名龙顾焉山势逶迤抱州治如屏障自州冶后而北则曰北山自北山稍东接白云寺则曰白云山其实一山也
小固山在东南二里与大固山相望高七十丈周回四里【详见大固山】
巾子山在州东南一里一百步连小固山两峰如帢帻一号帢帻峰其顶双塔差肩屹立有明庆塔院院之南有翠微阁北有广轩轩下瞰闉阇阁南眺郊薮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尽故其胜概名天下登临者必之焉又有曲肱斋斋侧有碍云轩又其巅有息庵元佑中僧愿鸿所建今废【任翻宿帢帻精舍诗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飞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钱守昱题云数级崔嵬万木中最堪影势是难同阑干夜压江心月铃铎秋摇岳顶风重迭画栏遮世界稀疏清磬彻虚空有时问着禅僧路笑指丹霄去不穷 章守得象题云步步云梯彻上层回头自觉欲飞腾频来不是尘中客久住偏宜物外僧下寺钟声沉地底前峰塔影落阶棱凭栏未尽吟诗兴却拟乘闲更一登 孔淘题云古寺寻清赏梯云出薜萝举头知日近极目得天多别嶂千屏列长江一带过常闻净居境况此复如何 舒亶登山怀道人诗云不见风流李谪仙彩笺谁继碧云篇黄花零落芙蓉老惟有青山似去年 何执中广莫轩诗云曲槛小栏杆登临咫尺间望随流水远高共白云闲亭柏僧归路江风客度湾觉来生羽翼疑是梦中还 陆长倩诗云凌虚云磴陟崔嵬轩槛仍从绝顶开邑屋万家迷向背江流三面自潆洄金山每限波涛阻星石曾登培塿来为是会稽东部郡不教更号小蓬莱 葛守闳诗云胜地藏东越严城耸二岑万灯迎日早孤磬出云深雪霁茗初试雨涵山半阴兹焉即方广有路到天心 胡宗哲诗云昔人亭榭久荒残今复高轩峙翠峦眺望可周千里景晏游非止一时欢楼台远近看如画日月高低转似九最好使君登览罢夕阳群骑促雕鞍 刘握诗云天边登览处雕槛俯层岑山到三吴尽江连百越深柳烟含晚色花雨伴春阴骚雅知多助清虚在赏心 陈知柔题云司马胸中着云梦杜陵眼底盖乾坤吾衰不复论兹事饱看孤帆落远村】
临海
盖竹山在县南三十里按舆地志一名竹叶山中有洞名长耀宝光之天周回八十里洞渊集所谓第十九洞天也云笈七签云仙人商邱子治之道藏洞天记及名山记皆云盖竹山福地观坛各一所有竹如盖故以为名抱朴子云此山可合神丹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又有礼斗坛石窗石几石床石臼石砚尘外记云中有石井桥北小道直入有杉六丛左右有石室晋许迈尝居之旧传汉末有陈仲林等四人入此山得道真灵区也【或云绍兴间有二女郎出入洞中一老妪家其侧疑以为魅秽其处遂不复见】又有丹凤楼香垆天门二峰诡异竦特为游览之胜【唐守仲友诗云篮舆东出初雨收众山卷雾奔苍虬麦田幪幪连千畴去年见种今有秋农家碗大即快活使君不去能无羞春光欲尽谁挽留千林薿薿新绿柔桐华远近澹无思自开自落那关愁洞天为我暂晴色使我蜡屐穷冥搜天门发秀万马下水口离立群峰稠瀑泉对面泻绝壁宝剑却倚丹凤楼溪声喷薄雷震动石色古怪神剜锼洞门唅呀风飕飕香垆峰下蛟龙湫中岑特色小为贵左右旌节森戈矛几年秘奥一日睹谭笑指示君知不精庐但欲占胜处事事栋宇非良谋飞廊跨水纳佳气突兀殿堂居上头轩窗高下有奇致洗涤肺腑明双眸我将于此栖羽流凤笙鹤驾应来游丹成一举凌九州岛下观浊世如浮沤灵祠款谒路阻修层岩倾涧邃且幽经营轮奂亦未就挥金尔助何须求晚云漠漠鸣雨鸠仆痡泥滑我欲休虹桥列炬趣归骑城鼓已报更初筹追攀别乘聊复尔乘兴何如王子猷习池不为倒载去儿童不用拍手拦街讴】
白鹤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上有展旗峰洗肠潭又有剑崖旧传赵炳留剑痕于此按寰宇记山上有湖中多盘石前有石槌石鼓鼓鸣则兵乱昔有白鹤飞入会稽雷门鼓中击之声震洛阳故以为名又临海记云山上有池泉垂溜远望如倒挂白鹤之状故有泉名挂鹤又郡国志云汉末有徐公于此山成道控鹤腾空而去故有鹤挂岭焉三说不同未详孰是
真隐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按寰宇记高一万六千丈周回三百里与仙居韦羌山相接本名栝苍又名天鼻唐天宝中改今名又按道书云栝苍山在会稽山东南五岳图序云栝苍山东岳之佐神仙传云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栝苍山石壁上有科斗字高不可识宋元嘉中遣名画图于团扇焉
龙符山在县东一百七十一里海中本名覆釜按舆地志云章安县东五十里海际有覆釜山临海记及寰宇记云东海有山形似覆釜吴越春秋云吾得覆釜书除天下之灾而刘世轨记云夏帝登此山得龙符之瑞唐天宝六年遂改今名山有巨迹相传夸父逐日所践云
临海山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接海本牛头山以有石似之故名唐天宝六年改今名山下有二溪一始丰一乐安至州北合流云【协寅案乐安原本伪作东女非】
秀丽山在县东二百里海中旧名芙蓉临海记云州东北七十里海中有芙蓉山僧智顗传云出海望芙蓉山竦若红莲之始开盖指此也山上有石龛方圆一丈巉岩如斲唐天宝六年改今名
东掖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以其处天台左掖故名上有隔尘亭【石象之题云山椒亭榭适徘徊病膜烦襟斗顿开若有尘埃何处隔此中自是少尘埃】
楼石山在县南六十二里西北带江仰望如楼状【按谢灵运游山志云楼石山多支子又僧怀玉记有大小楼石山土人云内者为小外者为大】
石新妇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东濒江按临海记云山土石绀色如人状寰宇记云在县东一百一里旁有奇石如妇人悉绀色宋文帝亦尝遣画工图于白团扇焉【左纬诗云烟萝为髻雾为巾独立江边经几春无故被人呼作妇不知谁是画眉人】
岐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黄岩方山戴氏赘杜氏居于此故俗呼杜岐山【按临海记旧有谢诗杜岐一穴占三钧耸笔金门玉户新】
石鼓山在县东一百五里按临海记云黄石村有石鼓山山上有石似鼓兵革兴则鸣旧有栅城唐正观初刺史李元奏置起州兵二千人护之僧灌顶尝避地于此【陈侍郎公辅诗云有山名石鼓千古镇南溟大手不劳力动时天下惊】
兵山在县东一百里唐末有兵遁于此故名
玉岘山在县东一百七里本黄石山今县东南地名黄礁一名黄石奥相传黄石公居此有石碁盘尚存唐天宝六年更今名中有石涧可容数百人四面多林木临海记云黄石山泄水九层沿崖如白练旧经云昔有僧入其穴三日而回言其中多水有伏翼大如鹅
上足山在县西南一十一里一名戏龙西接真隐山南连永嘉西南连栝苍有石井龙湫岩上有瀑布高十余丈岁旱必祷焉
湖山在县北四十里临海记云其上夷坦可坐数百人俯视江海邑屋烂然在目俗以重九日多登焉
白鹄山在县西北六十里以其水倾注遥望如倒挂白鹄故名按临海记云中有深湖鱼大如二百斛舟修可二丈疑其诞也
金鳌【一作鹅】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东有一小洞昔有人夜舣舟于此一物起波间光彩注射迫视乃一巨鳌金色故以为名【详见善济院】
赤山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绝顶有古塔塔之下有石函盛小铜塔铜塔之内有银壶盛舍利俗传梁王(上?下言)所施
白山在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按临海记郡东南有白山望之如雪其上有湖旧传金鹅于此集焉下有溪其水金色
合旗山在县东一百三十里旧传僧灌顶居摄静寺会有海寇至顶讲经自若寇见旌旗耀日有神皆丈余惧而遁故以名山
东刊山在县东九十一里一名天柱东南接黄石山按临海记山极高远盖禹随山刊木因以为名晋任【神庙嫌讳】葬焉
望海尖山在县东北四里后岭上其峰高耸宜远眺今土人多以为田麦时翠浪翻浮最为可爱
日山在县西五里以其面东朝日视诸峰独高故名
牛极山在县西北一十里以牧牛路至此极故名上有平坡数亩可远眺
白岩山在县西一十二里旧名白马唐天宝六年改今名
古塘门山在县南二十里两峰对峙中空十余丈旧传海门在焉
新罗山在县西三十里与八迭岭相望鸟道巑岏多野果土人利之
许孝山在县北四十五里旧传有许其姓者居丧至孝每一恸则群鸟悲鸣故以名山
遮呀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以两山嵯岈如齿并列故名
灯坛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北连栝苍旧经云上为石坛每阴雨则有光如灯故名
宜古在县西六十里其巅平衍良畴可十顷上有潭瀑沾溉水旱不能灾
童峙山在县东七十里按僧遵式安仁院记作峒峙字
鸿鹤山有二一在县西七十里一在县西北六十五里
?潭山在县东七十里旧传下有石?戴之故名
九盘山在县东南七十五里以其萦回九转故名绝顶可眺大海有小寺亦以山名
闾邱山在县东北八十里昔人逸民闾邱氏居此故名
亭山在县南一百里其地有寨由郡泛舟入黄岩者多候潮于此
翠环山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峰峦回合有若环翠故名
高相山在县东北一百三十五里一穴无际按会稽图云与海通
宴□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按临海记有越王望海馆下有湖多金鹅飞鱼
高丽头山在县东南二百八十里自此山下分路入高丽国其峰突立宛如人首故名
常风山在县西五十里以其穴常有风故名
碧云山在县西五十里面常风山
帽尖山在县西七十里以其形如帽而锐故名
牛头山在县东二百八十里东北连宁海
碧潭山在县西北一十三里俗呼寿安山
鸣鹤山在县西二十里
西岑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寒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
十方山在县西八十里
三石山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白枫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
海门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六里濒海
堀门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海中按郡国志作崛门舆地志云山腹穹窿一穴透顶其中有声则风起水涌且主兵吴时已如此
大雄山在县东二百一十一里海中【旧传晋僧怀玉常伐木于此值风与浪合有光如练导至涌泉寺】
熨头扣山在县东二百一十一里海中西有屿民多居焉
石灶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海中以有石若灶然故名
鹅鼻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海中以其状如鹅鼻吸水故名下有海涂捺为田
轻盈山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海中上有沪业者居焉
石佛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里海中以其状如佛故名
(山交)巉山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海中上多支子且有田及民庐
苍郭山在县东北二百一十一里海中以其西有苍郭村故名
小门山大门山在县东南一百里海中
寿昌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海中
莆门山在县东南一百五十七里海中
东麂山在县东一百五十七里海中
西麂山在县东一百六十二里海中
主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里海中上多民居
鹿头山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海中
虎头山在县东北二百六里海中
泽青山在县东南二百一十九里海中
柽澳山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伯达山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屿山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泽山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云峰有二上峰在县西南五里下峰在县西南一十九里
三峰在县东一十五里或云三峰旁有岭亦以是名
中峰在县东六十九里按安仁院记有东接中岳之语
惠峰在县南二十里
灵峰在县东南五十里
双岩在县南一十五里峭峻并峙为江南诸山之冠州治对焉
石船岩在县西一里城山岭以其若船状故名中有小穴旧传白鹰常栖其上
百丈岩在县东北三里法安院侧上有龙湫雨骤则双瀑交垂如玉帘之状章守得象诗所谓千寻练挂双流瀑是也
伎石岩在县南一十里岩尖有巨石横其上着岩仅尺许众举之莫能动
圣岩在县南二十里钱柱山险绝旧传有神跃马于此故名至今有马蹄痕又名马蹄岩
白岩在县南二十四里孤绝秀异林木鳞次以其皆白石故名上有龙湫水如白练云
象鼻岩在县西三十五里以其状似之故名下枕深潭
云岩在县东四十五里以白云常蔽其上故名
狮子岩在县东五十里下里墺口呀然欲躩两足垂前状如狮子踞地故名
猪头岩在县西十里
松岩在县西南一十五里
罗汉岩在县西二十五里
石?岩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白马隐身岩在县东三十五里
宝藏岩在县西四十五里
桐岩在县东五十里接宁海
禅师岩在县西五十五里
乌岩在县东七十里
仙岩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彭公屿在县东一十里【古谣云彭公屿沙涨出宰相破石湖水穿出状元破石湖在县西日山北年沙涨谢钱二公果相继入相今湖水亦渐穿矣】
樊续屿在县东南七里【见临海记详见冢墓门】
新罗屿在县东南三十里昔有新罗贾人舣舟于此故名
腾屿在县东北六十里南有溪清泚出巨蟹焉
?屿在县东一十五里
严屿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独屿在县东南一百三十五里
行屿在县东一百四十六里海中
马屿在县东一百七十里
城山岭在县西三里以筑城其上故名【世荦按原本作西南】
马岭在县南五里旧传有马氏者凿山为之故名
石姥岭在县西北三十里石有神灵人祭之以祈田蚕凡经从者亦拜焉
新岭在县南三十五里入自大左墺至岭脊分临海黄岩界凡三上三下云
后岭在县北四里
蔡岭在县东八里
平岭在县南一十里
护郭岭在县西南一十里
开浦岭在县西一十七里
八迭岭在县西二十三里
长石岭在县南二十五里
小岭在县西二十五里
大岭在县西三十里
朱沙岭在县东三十里
拗岭在县南三十里
孝慕岭在县南三十里
磨石岭在县西三十五里
大左岭在县南四十里
七孺岭在县西四十里【详见乡里门】
小石岭在县西四十七里
五谨岭在县西北五十里下乃大石墺云
常风岭在县西五十里
长田岭在县南五十里
象坎岭在县西五十五里
天门岭在县西六十里
狼坑岭在县东六十里
宁和岭在县东六十里
童峙岭在县东九十里
龙墺岭在县东南九十里
金溪岭在县东北九十里
二岭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
城门岭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
芙蓉洞一名石鼓洞在县东一百四十里隆恩寺后洞有二形如石鼓大小相连大可方三丈小仅三之二俗传多怪物其西相距三四里有巨石高十数丈屹立山巅号石柱下亦有石室方二丈(王灵)珑上通俗呼为穿岩云
太平岩洞在县西三十五里因乡得名异峰谽岈上常有云气其旁林木蔽映泉瀑飞垂有石室石枕石床石杵之类
常风洞在县西四十里中极幽邃旧有石栏护之宣和中亦尝驻兵于此
招贤洞在县西六十里因寺得名宣和寇难朝廷遣将锄击以其地据险而守焉
平岩洞在县东八十里旧传仙人所栖有石门石窗石井石床鼎灶之属
金仙洞在县东一百五十里以其下有寺曰金仙故名一又名雉溪洞僻绝萦远盖瞿昙之所家云
石莲洞在县东一百七十里口径六尺深不可入每亭户煎煮土人采捕皆聚其旁焉其下则海涂
金鸡石在皇华亭下濒江根有两足巨潮冲突不动即皇华真人上升处石间有泓水极清与报恩寺前龙井通昔有人浮梗井中自石而出
飞霞石在盖竹山旧传仙人上升于此石迭三层牧孺戏其上以手转之不坠
迭石在县南九里高下罗生如甃迭然
虾(虫麻)石在县东南五十里江侧
石塘在县西三十五里盖以岩穴状如塘故名其上山泉飞注于此
石柱在县东三十里上沙
石仓在县东三十六渡之第四渡
石牛在县东四十里下管洋
赤城志卷第二十
山水门〔二〕
山〔二〕
黄岩
委羽山在县南五里俗号俱依山东北有洞世传仙人刘奉林于此控鹤轻举尝坠翮焉故以为名按登真隐诀真诰皆云委羽山天下第二洞号大有空明之天又十大洞记委羽山大有空明洞在黄岩县南数里即大有真人之所治焉【一云青童君主之】又云笈七签载司马季主携其子女隐兹山鲍叔阳段季正亦于此得解化之道则其为仙窟旧矣地所产石无大小百碎皆方正有棱以煮汤可愈疾其前有道院【上蔡谢伋记云台州黄岩县西五里有山冈阜连属草木茂密其洞曰委羽父老相传数十年前常有青衣童子戏洞口居人以滓秽溷之童因忽不见绍兴中有石城使君李侯端民令斯邑暇日劝课农桑至其处始择道士董大方主之稍给香火瓜华之用大方以符水治疾病辄即愈邑人重之以是二十年间堂殿门庑高明靓净库厨湢浴具体而有始变荆榛为胜地按大洞记瓯粤之间大海之涯地产方石真人刘奉林所居也奉林嵩高逸士避周季世栖焉控鹤轻举坠一大翮人名其山曰委羽伋寓居三童山钟鼓相闻尝一再至及守缙云大方遣书求文记其事复曰我本山林人主郡非其好也盍俟归及使浙右又以书来曰公又渡浙而西矣归其宁可以日月冀哉且洪农寓公重道相悦欲成兹事许列衔石上矣敢固以请乃序而为之铭铭曰昔有仙人卯金刃鸡犬同升记阡陌九皋声闻至今存上天下天曾委翮仙人一去几千载阅世真同驹过隙长官好事经李侯大洞主人亲推择穹窿堂殿复一新照映林峦非夙昔寓公耆德上清都岂有他扬毕兹石碧落侍郎宁复来叶令飞凫尘几隔太乙青藜倘可寻去共研朱点周易 杜光庭诗云窅然灵岫五云深落翮标名振古今芝朮迎风香馥馥松柽蔽日影森森从师只拟寻司马访道终期谒奉林欲问空明奇胜处地藏方石恰如金 左纬诗云委羽不知何处是倩人扶上木兰桡欲寻去路花梢密争认行云酒浪摇流水忽随山脚转洞天疑把杖头挑逡巡不觉东风晚殆有仙人弄玉箫 王十朋诗云?山软翠日开屏羽客逍遥此闭扃早起留云闲放鹤夜来伴月静看经岩前方石有多好灶里丹砂且是灵应有赤城鸾凤过一声长啸入青冥】
王城山在县南七十五里石累迭如城本名方城山王羲之游四郡记云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巘壁立越王失国尝保此山天宝六年改今名俗又呼方岩中有渔翁岩石柱峰仙人濯足滩鸡母石石棋盘平霞嶂露台石仙棺岩牛脊陇水帘谷至平旷处可百余亩有力者垦之号仙人田
五龙山在县东南一百里东连大闾山临海记云五龙山脊有石耸立大可百围上有丛木如妇人危坐俗号消夫人父老云昔人渔于海滨不返其妻携七子登此山望焉感而成石下有石人七躯盖其子也今人或曰石夫人山或曰消山盖石夫人在其巅消山在其足其实一山尔又按舆地志消山南下有消夫人寰宇记临海县消山北湖阴萧御史庙有石孤耸如妇人状则御史庙与石夫人不远矣然则二书谓消山消湖而今或谓萧山萧湖不亦误欤
黄岩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一名仙石山有路可通郡今废按临海记山上有石驿三面壁立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南有石步廊又云山顶有黄石故名
东镇山在县东二百四十里临海记云洋山东百里有东镇大山去岸二百七十里生昆布海藻甲香矾等物又有金漆木用涂器物与黄金不殊永昌元年州司马孟诜以闻中有四墺极险峻山上望海中突出一石舟之往高丽者必视以为准焉
永宁山在县东五里旧志云因古县而名岩壁峻峙四望皆方正故俗号方山旧传僧怀玉于此飞锡落临海任氏家山下有亭夹岸梅花相续十数里不绝
三童山在县西南一十七里旧志云山有三峰各高十余丈远望似童子香积寺记云昔有三童子出没其侧迹之皆化为石故以名山按寰宇记云山在临海今实黄岩也
灵石山在县西五十里与乌岩接以甘露降名甘露山按临海记云山上有寺当孙恩叛毁木为船石从空自坠贼以伤去故号灵石或云此石自西北飞至故名
三嶒山在县西六十里初至下嶒则两山夹一水而入其胜处号云庄风磴俗传仙人奕棋其上至今苔藓不侵次至中嶒二里许两石蹲踞号石门其前巨溪汹激中石柱屹立人谓有龙蟠焉绍兴间一夕大风雨龙见石忽摧折今所余犹数十丈又四里即上嶒有洞空阔尤胜大率三嶒之势高下皆可观而田畴实少居人以造楮为业云
岱石山在县西南一十七里西北角有巨石挺立类人形俗呼为石大人又有一石横前如柜号石柜山今其村号石柜村又号岱石村
鸡笼山在县南二十五里俗传星月晦冥则光彩烛天一日天阴忽晶彩昼见视之则金宝满山竞往取之辄皆灭没故老呼为许公藏
丹崖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岩石俱赤有金银星焉世传仙人炼丹于此故名有池深可尺余群乌浴其上俗名老鸦井或又曰炼丹井
屏山在县南八十里其东西二石耸立如屏故云东屏挺立无倚有古藤缠络之冬寒不凋西屏因风雨仆为二矣
盘山在县西南四十里【王詹事十朋诗云一岭迢迢十里赊行人半日踏烟霞青山遮莫盘千匝归梦何曾不到家】
乌岩山在县西四十里以中多乌石故名相传其巅有庙云
鸣山在县西二十里旁有龙湫每遇旱致祷必闻飘风骤雨之声
白塔山在县南四十五里旧传上有石塔遇晦则光采旁烛土人怪而撤之
利墟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其水出利墟浦南入永宁江
阻浪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其阴距海浪入时藉以为阻故名
夏乌山在县西六十里按旧经山之神名乌人至此称乌字辄为蛇虺所啮旧有龙湫在山腰
于浦镇岩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中多奇怪有二石壁高广四丈颜真卿姓名刻焉
浮山在县西六十里特起田间四无联属俗传一夕风雨浮至故名
楼山在县南六十里以其巅岩石突起状如楼阁故名
楼崎山在县南七十里极雄峙海舶视为向背下有石米通明如雪相传有异人尝饮啄焉
?岩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以其巅有石如?故名下有井泉常白色
狮子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上有石庵方广五丈高三丈五尺修炼者尝居之旁有道士岩
叶茶寮山在县南八十里昔有隐者于履居之号药林尝开山得楛矢焉
紫高山在县南八十里土膏泉冽中产茶甚奇
峤岭山在县南九十里俗称温岭有东西两峰东大西小故有大小岭之名与乐清分界
西山在县南九十里旧名西原与峤山相望世传仙人炼丹之地绝顶有池尚存【访赵公戴诗云西原仙境即西山流水桃花隔世间自笑重来湖海客红尘惹到白云关】
松门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按王羲之游四郡记云永宁县界海中有松门鸟?山屿上皆生松故名
龙鸣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上龙湫旧传有龙鸣其上故名
积谷山在县东南二百五十里上锐下阔如积谷场圃状故名或云则谷者误
尘山在县西南三百里以山多尘(土盍)故名永宁江源出于此
马鞍山在县东北五里以其势奔迸脊如马鞍故名
鸡鸣山在县南六十里旧传有天鸡鸣其上故名
金山在县南七十里上锐下阔宛若金字【王侍郎居安筑堂面之号金山堂】
跘踝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形如趺坐又名披云山
柔极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一云牛极
唐门山在县北五里中有将军岩甚巨
净土山在县东北一十五里东接临海杜岐山
望鱼山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樟槿山在县西北二十里
三女山在县东南三百里海中有二石如松状号石松潮平则没舟行必避之世传为如来出世山距东镇一港云
盘马山在县东南九十里海中以其形四断盘旋如马故云
赏头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海中下有石阔寻文窦而得泉居人皆汲之
悟空山在县东南三百里海中以悟空寺在焉故名
岩头山在县东七十里海中
寿门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海中
赤礁山在县东南二百里海中
饭閟山在县东南三百里海中
九峰山在县东南三里中有庵焉庵前九峰环立下至溪则无所见人指之为胜地今庵不存【左纬诗云入山须判宿不宿漫区区泉脉寻还有兰香嗅却无杉高方见直石怪不成粗若到三潭顶归时路更迂】
白峰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灵岩在县北一十里又名鹫峰后有飞瀑垂崖而下石根插水潴为一潭樵人续藤系石测之无极庆元四年令常浚孙亭其上曰擘翠又一石洞在嵚崎间号天风门又名小空明【左纬诗有怪岩摩足力空谷荅人声之句】
松岩在县西一十五里沿崖而上凡七里始登石梯梯数百级劲直如削名曰古仙百步街其上平广荫以古松下有碧龙潭出没能为云雨东南一土庵特异有石棋盘仙人迹焉岩上又有翦刀痕或云王仙姑轻举之地
蛇首岩在县西六十里旧有石刻蛇首岩三字故名【求仲弓诗云石如蛇首隐林端未得风雷且蛰蟠俗眼莫嫌无变化待生头角始堪观】
子晋岩在县西北六十里平夷可宴坐俗传王乔尝吹箫于此故名
戴公岩在县东南七十五里上有絫石池水极甘冽旧以戴氏居之故名
鼓岩在县东南七十五里两石相絫高广可三尺伐之如鼓声故名
百丈岩在县南八十里明觉院侧险不可跻惟傍院而登则其平如掌上有石峰耸立望之凛人毛骨焉
应声岩在县南八十里叶茶寮山侧下有石屋可容数十人或笑语则谷声响荅一名响岩
狮子岩在县南九十里与王城山对以其状类狮子故名
观音岩在县极东下瞰海有穴可坐数十人以其中尝有光明故名
鹜屿在县南五十里以山形如鹜故名上有金鸡坑
夹屿在县南六十里两山夹峙仅容河流旁有二小山相对如眉名夹屿门
小屿在县东南七十里而南其东当十之二绝无林木遇夜有赤光焉俗传宝所藏也
撮屿在县南七十五里以山形如拳手可撮取故名
卢屿在县西一十五里
桐屿在县东南二十里
九屿在县西三十五里
钱屿在县南三十五里
龚屿在县南四十五里
茶屿在县南四十五里
褊屿在县南四十五里
杉屿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洋屿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关屿在县西南五十里
横屿在县南六十里
虾蟆屿在县南六十里
张家屿在县南六十五里
腰屿在县南七十里
建平屿在县南七十里
筭屿在县南七十里
长屿在县东南七十里
罗屿在县南七十三里
谢屿在县南七十三里
瓦屿在县南七十三里
叶家屿在县南七十三里
林家屿在县南七十五里
金华屿在县东南八十里
半岭在县南一百里旧志云地甚广初欲以建州云
五部岭在县西一百一十里东连五部村西连乐清孤田村西北连永嘉铺岭东北连苍山东南连桐岭故名五部
戍浦岭在县北一十里为入州通道俗名黄土岭
义诚岭在县西八十里接临海其南二十五里即茅畬铺
亭岭在县东南一百里接乐清
项屿岭在县东一十五里
白石岭在县东一十七里
栅岭在县东二十里
小塘岭在县西南二十七里
大塘岭在县南三十里
绣岭在县南三十里
林和岭在县西四十里
胡墓岭在县西南八十里
车岭在县西一百里
惺惺石在县北四十里瑞岩山旧传僧空照披荆棘而入得一盘石踞之宴坐自唤曰主人翁惺惺着后因以名且立堂曰唤堂
赤城志卷第二十一
山水门三
山
天台
天台山在县北三里【自神迹石起】按陶宏景真诰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十道志谓之顶对三辰或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一曰大小台以石桥大小得名亦号桐柏楼山登真隐诀云大小台处五县中央【五县谓余姚句章临海天台剡县】顾野王舆地志云天台山一名桐柏众岳之最秀者也徐灵府记云天台山与桐柏接而少异神邕山图又采浮图氏说以为阎浮震旦国极东处或又号灵越孙绰赋所谓托灵越以正基是也按诸书名称不同惟天台乃其正号余亦各有据独上应台宿之语虽本道书渺不可考尔魏夫人传云天台山下有祠堂方三里乃司命君府其东南二门有日月三辰之精光烛洞天抱朴子内篇云诸山不可炼金丹以其皆有木石之精惟太华少室缙云罗浮大小台正神主之可以修炼审此则其灵敞诡异出仙入佛为天下伟观宜哉【孙绰赋云天台者盖山岳之神秀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元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域卒践无人之境举世莫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绝于常编名标于奇纪然图象之兴岂虚也哉非夫遗世翫道绝粒茹芝者焉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俛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太虚寥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根弥于华岱直指高于九疑应配天于唐典齐峻极于周诗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近者以守见而不之之者以路绝而莫晓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翩而思矫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邱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济楢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垂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樛木之长萝援葛藟之飞茎虽一冒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既克隮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爽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芳艹映落落之长松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过灵溪而一濯疏凡想于心胸荡余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践二老之元踪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以悬居珠阁玲珑于林间玉堂荫映于高隅彤云斐亹以翼棂皦日耀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骋神辔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以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浩咏长川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挹以元玉之膏漱以华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元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李白送杨山人诗云客有思天台东行路超忽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今游方猒楚昨梦先归越且尽秉烛欢无辞凌晨发我家小阮贤剖竹赤城边诗人多见重官烛未曾然兴引登山屐情催泛海船石桥如可度携手弄云烟又同友人舟行诗云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渤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华顶窥绝冥蓬壶望超忽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又有天姥吟留别等诗□张祜诗云崔嵬海西镇灵迹传万古群峰日来朝累累孙侍祖三茅即拳石二室犹块土傍洞窟神仙中岩宅龙虎名从干取象位与坤作辅鸾鹤自相群前人空若瞽巉巉割秋碧女娲徒巧补视听出尘埃处高心渐苦纔登招手石肘底笑天姥仰看华盖尖赤日云上午奔雷撼深谷下见山脚雨回首望四明矗若城一堵昏晨邈千态恐动非自主控鹤大梦中坐觉身栩栩东溟子时月却孕元化毋彭蠡不盈杯浙江微辨缕石梁屹横架万纽青壁(上?下立)却瞰赤城巅势来如刀弩盘松国清道九里天莫睹穹崇上攒三突兀傍耸五空崖绝凡路痴立麋与麈邈峻极天门觑深穷地户金庭路非远步徙将欲举身乐道家流崇儒若一矩行寻白云叟礼像登峻宇佛窟缭杉枫仙坛半蓁莽县岩与飞瀑险喷难足俯海眼三井通洞门双阙拄琼台下昏侧手足前采乳但造不死乡前劳何足数 僧贯休诗云重迭太古色蒙蒙花雨时好峰行恐尽流水语相随黑壤生红朮黄猿领白儿因思石桥月曾与道人期 陈恬望山诗云嵩阳不得到华顶可徘徊当知吾性分自有一天台 协寅案我家小阮贤上宜补题云送从侄之台州】
赤城山在县北六里一名烧山又名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因以为名孙绰赋所谓赤城霞起以建标是也山之麓有岩极深广晋义熙初僧昙猷造寺号中岩齐僧慧明复就塑一佛故又名卧佛上又有岩二曰结集曰释签盖灌顶湛然遗迹也西有玉京洞北有金钱池绝顶有浮屠七级梁岳阳王妃所建下有昙猷洗肠井大抵皆峭壁不可登上有仙人井飞流喷沫冬夏不竭支遁天台山铭序云往天台山当由赤城为道而神邕山图亦以此为台山南门石城山为西门徐灵府小录又以剡县金庭观为北门云
琼台双阙两山自崇道观西北行二里至元应真人祠由真人祠取道仙人迹经龙潭侧凡五里至琼台转南三里至双阙皆翠壁万仞森倚相向孙绰赋所谓双阙云竦以夹道琼台中天而危居是也【夏英公竦铭云琼台峨(薛去艹改山)左右如阙直上相等萝交蔓结启闭云气出入日月千里若线群峰如屑凌霄压海吞吴跨越 柳泌题云崖壁盘空大路回白云行尽到琼台洞门黯黯阴宫闭金阙曈曈日殿开 方干诗云积翠千层一径开遥盘山腹到琼台万花飘落岩前去桂子流从别洞来石上丛林碍星斗窗边瀑布走风雷纵云孤鹤无留滞定恐烟萝不放回】
寒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寒山子尝居之今呼为寒岩前有盘石曰宴坐峰上有拊石洞世传赤城山神避昙猷徙居此由宴坐西有石如植笋萝蔓萦缀其西有石梁可数尺架两崖间险峻不可陟南有泉如屋溜寺僧縻竹绠引之前距山腹一里有道人洞转西二里乱泉酾流岩窦间散若虬髯因号龙须洞盖台山绝胜处也临海记云石室前有立石参差五色远望如绶带旧传为绶带山产石髓石脂绝杪有仙人石棺蜕骨尚存尝有僧就视胫骨几数尺云【寒山诗云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除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瀑布山在县西四十里山有瀑布垂流千丈遥望如布盖与福圣观国清寺二瀑为三其山出奇茗【神异记云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引三青羊至此山曰吾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今以茗奉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相遗也后常与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覆船山在县东一十里以状如覆船故名按神邕山图此台山脚也其上夷坦可三十顷中有三泉冬温夏冽以其横据县东旧呼为东横侧有古净池云【许浑有宿东横山濑诗云孤舟路渐赊时见碧桃花溪雨滩声急岩风树势斜猕猴垂弱蔓鸂鶒睡横槎漫向山林宿无人识阮家】
方瀛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按徐灵府小录云由桐柏北上一峰可五里许上有平畴余十亩间以陂池前眺苍峰后即云盖峰也长庆中灵府居此宝历元年赐今名
苍山在县东四十里按神邕山图云其山凌映桐柏【神邕以桐柏在天台极东接宁海界即非司马子微今置观处】绝顶睇沧海以其苍苍接汉故名古经云其山鸣吼必有大风雨
系船山在县东四十里地名南洋旧传古煎盐处有石盘柱尚存有巨石横亘云海波沃曰舟人常系缆于此然不可考
凤凰山在县东一十里孙绰所谓觌翔鸾之济济听鸣凰之嗈嗈意即此地也
司马悔山在县北一十三里天台山后盖第十六福地仙人李明治之
始丰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旧以状类盘龙名龙山唐天宝中更今名
折山在县东一十六里以崖堮险折故名中有峰拔立孤秀旧传王乔控鹤于此
天柱山在县西九十里南有黄水峰【罗提刑适诗云孤峰插太清天柱此垂名造化功成后乾坤赖不倾夜星千拱小秋汉一梁横欲问登临处重梯四面生】
大盆山在县西一百八十里西接东阳南界仙居以遥望形如覆盆故名
鼻山在县西北一十五里以山形如鼻故名
髻山在县东四十里以其形如髻故名
土墙山在县西四十里以形如缭墙故名
峇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
甑山在县西三十里
檐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松山在县东南四十里
招贤山在县东四十五里
焦山在县西南六十里
雷马山在县西九十里
华顶峰在县东北六十里盖天台第八重最高处旧传高一万丈少晴多晦夏有积雪可观日之出入中有黄金洞绝顶东望沧海弥漫无际俗号望海尖下瞰众山如龙虎蟠踞旗鼓布列之状草木熏郁殆非人世僧智顗与司马承(仁庙御讳)尝宴坐修真焉孙绰赋所谓陟降信宿迄乎仙都是也有葛元丹井王羲之墨池【李绅题云欲向仙峰炼九丹独瞻华顶礼真坛石标琪木凌天碧水挂银河映日寒天外鹤声随绛节洞中云气隐琅玕浮生未有从师路空诵仙经想羽翰】
玉霄峰在县西三十五里洞天宫上重崖迭嶂松竹葱蒨且产香茅世号小桐柏焉【茅惟宫后者佳地不踰丈山中道士多秘惜之 皮日休寄题云青冥向上玉霄峰元始先生戴紫蓉晓案琼文光洞壑夜坛香气惹杉松闲迎仙客来为鹤静噀灵符去是龙子细扪心无偃骨欲随师去肯相容 陆?蒙诗云天台四万八千丈师在浮云端掩扉永夜祇知星斗大深秋犹见海山微风前几降青毛节雪后应披白羽衣南望烟霞空再拜欲将飞魄问灵威】
五峰在县北一十里国清寺侧其峰有五正北曰八桂东北曰灵禽东南曰祥云西南曰灵芝西北曰映霞前有双涧合流南注大溪旧志云号天下四绝之一【按九域志以齐州灵岩润州栖霞荆州玉泉并国清为四绝而神邕山图又有益州定慧寺初无四绝之名姑存之】
九峰在县西北一十五里其峰有九按徐灵府小录瀑布寺有峰山盖白山支干名九垄唐天宝六年改今名王羲之与支道林尝登焉
水硙西峰在县北二十里僧普岸栖止处
紫凝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无相院侧旧传僧智顗诵经感紫云之异故名盖与瑞龙天柱香垆应泽四峰相望均为胜概
大雷峰在县北二十九里大慈寺主山有蜜蜂洞在其东焉
九折峰在县东北三十里僧智顗宴坐立道场处孙绰赋所谓既克跻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是也
莲华峰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以状如莲华故名
元通峰在县北五十里僧德韶尝卓庵焉
柏香峰在县北六十里以多柏木故名四望阴崖垂磴万仞
列秀峰在县西北六十里万年寺西
芦峰在县西七十里旧传葛元尝植芦于此下有芦洋芦坑
明岩在县西北七十里旧名暗岩周显德中更今名岩前峭壁屹立亦号幽石其下窍穴逶邃日光穿漏中有僧全宰栖真洞转北数步怪石森然上有两峰倒侧号合掌岩西有泉蔽崖而下涣若垂箔寺僧用竹绠引之从高下坠号曰水索由其北扪萝而下至重岩盘石品列即三隐啸咏之地常有光如月号石月寒山子诗所谓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是也寺东有响岩或云扣之声铿然
白郎岩在县西北三十里齐僧普道自辽东憩此有神号江白郎告曰此吾所居以师有德业推以相奉故建寺号白岩唐长庆四年令白余丰首祷雨焉时有异物似龙自穴而出至宝历初有令再祷亦然【前进士王展为之记】
百丈岩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观西北与琼台相望峭险朿隘四山墙立下为龙湫翠蔓蒙络水流声淙然盘涧绕麓入于灵溪
狮子岩在县东四十里系船山北口呀然如狮子故名下临小溪险峻不可陟特可仰视有石棺石柜石垆之属东望有小亭翼然即龙祠
翠屏岩在县南二十五里孙绰赋所谓搏壁立之翠屏者是也
曹家岩在县西三里
?岩在县南五里阐法寺侧
宝陀岩在县北二十里
舍身岩在县北五十里石桥庵侧
赤岩在县西七十里
顾儒岭在县东南一十五里按舆地志旧名东(山卬)【鱼浪反】有齐顾欢读书堂后人因以为名今岭旁有欢溪欢墺且有顾姓居之或其苗裔也
大小石锁岭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福圣观西盘折峭峻
八桂岭在县北五十里按地理记云天台山有八桂岩孙绰赋所谓八桂森挺以凌霜是也
察岭在县西二十里与金地岭接盖汉高察所隐之处旧有读书堂今不存
金地岭在县西二十里金钱池侧一名佛陇峰【见传灯录】
银地岭在县北三十里即定光所示智顗处【见传灯录】
杜潭岭在县南二十五里与临海分界
黄振岭在县东南四十里与临海分界
关岭在县西北四十里与新昌分界
觔竹岭在县东四十五里与宁海分界
伏虎岭在县西一十五里
白水岭在县西北二十里
黄坛岭在县南三十里
斜岭在县西四十里
石壁岭在县西四十五里
罗公岭在县北五十五里
盘来岭在县南六十里
鎗旗岭在县西七十里
梅支岭在县东八十里
摘星岭在县北一百里
玉京洞在县北七里赤城山右盖第六洞天茅司命所治或号太上玉清天或号玉真清平天或号上清玉平天按道书云天尊在元都玉京山说法令众仙居此又会稽记云赤城山有玉室璇台许迈尝居之因与王羲之书云自天台山至临海多有金台玉室仙人芝草赤城事实又载晋柏硕因驰猎深入见其中有名花异草香气不凡又徐灵府小录云其下别有洞台方二百里魏夫人所治南驰缙云北接四明东距溟渤西通剡川中有日月三辰瑶花芝草自晋宋梁隋暨唐天宝尝望秩焉国朝咸平天圣中投金龙玉简顷岁为人窃去今堙塞不全矣侧有道人洞其中三石穴险不可跻【余爽诗云羽驾归来洞已扃洞门深锁读残经琼台一觉仙都梦不觉松根长茯苓半山松柏散天声芝盖当年憩赤城我是上皇芸阁吏玉京应有旧题名东临沧海宴群仙误入桃源小洞天一局残棋消几刻老龙须甲已苍然】
刘阮洞在县西北二十里先是汉永平中有刘晨阮肇入山采药失道见桃实食之觉身轻行数里至溪浒有二女方笄笑迎以归留半载谢去至家子孙已七世矣【见续齐谐记】国朝景佑中僧明照亦因采药见金桥跨水有二女戏水上恍然如故事焉乃疏凿为亭植桃纷拥令郑至道为即景物之胜随处命名时人争为赋诗今旧观湮没惟亭存【郑记云刘阮洞其传久矣予窃邑于此访于故老往往不知其所在比按途得之以询护国寺僧介丰乃曰洞居寺之东北二里斜行山谷隐于榛莽间人迹罕及景佑中先师明照大师尝采药见金桥跨水光彩眩目二女未笄戏于水上如刘阮所见此水仙之洞府也元佑二年春乃凿山开道立亭于其上环亭夹道植桃数百本所以追遗迹续故事也越明年三月十日丁丑寺僧报桃花盛开并以其景物之盛求名焉余率县尉缙云郭仪彦文监征开封曹求得之来游而黄岩县主簿西安王沔之彦楚与其弟宣德郎知金华县事汉之彦昭继之乃相与幅巾杖藜倘佯行歌沿涧而上观绿波之涟漪听寒音之潺湲微风过之余韵清远飘飘然如锵环佩而朝玉阙也遂名之曰鸣玉涧涧之东有坞植桃数畦花光映日落英缤纷点缀芳草流红缥缈随水而下此昔人食桃轻举之地也遂名之曰桃花坞自坞以北行数百步攒峰迭翠左右回拥中有涧流随山曲折而游人之道从之及水穷而道尽则有潭清澈渊澄可鉴毛发群山倒影浮碧摇荡中有洞门潜通山底其深不测虽淫霖暴注而不盈大旱焦山而不涸此寺僧见金桥之地也遂名之曰金桥潭潭之南浒水浅见沙中有盘石三不没者数寸可坐以饮自上流杯盘随流荡漾必经三石之间俯而掇之如在几案此群仙会饮之地也遂名之曰会仙石据石之端仰而视之三峰鼎峙峻极云汉寒光袭人虚碧相映危崖荡花红雨散乱其东峰则孤危峭拔仪状奇伟上有双石如绾鬟髻遂名之曰双女峰其西峰则壁立千寻上连巨岳朝阳方升先得清照遂名之曰迎阳峰其中峰则居中处焉以双女迎阳为之辅翼群山之翠合而有之遂名之曰合翠峰三峰之间林麓疏广草石瑰异左连琼台双阙之山右接石桥合涧之水采芝茹朮撷翠佩芳杖履轻而白云随笑语高而山谷应翛然而往直欲跨双凫御清风逍遥乎不死之乡而不知尘境之卑促涉世之有累也遂名之曰迷仙坞自坞以出至于迎阳峰之下有石偃于山腹广袤数丈寺僧因石址结亭于其上画桷雕楹翚飞鸟革前临清泚瓦影浮动鱼跳圆波光弄樽俎浮杯之迹顾指在目遂名之曰浮杯亭是日也天气清明东风和畅岩端过雨疏云漏日余与诸君携茵席挈壶觞上登崔嵬下弄清浅流觞藉草惟兴所适山肴野蔌具于临时脍灵溪之鳞茹金庭之蕨无备具之劳也挂衣长松落帽幽石带慵则披衣履倦则跣足解巾漉酒玉山自颓无衣冠之束也意所欲饮命尊注之一饮而尽量穷则止无钟鼓之节也酒酣浩歌声振林木音无宫商1弧N所发樵夫牧厮为之扪高崖履危石荷柯倚策而视之彼乌知其非刘氏之子阮氏之孙厌洞府之未广而复为山间之游乎既而夕阳西倾暮烟四塞洞天之境恍若失之于是寻云路骋归骖松月照人金影破碎遥闻鸡犬乃悟人间诸君皆懅然而惊相顾而语疑夫陵谷之更变而子孙之迁易也时郭彦文立马谓余言曰数千百年湮没之迹自公发之今日胜游之乐可无文以纪之乎余病夫山水清而文词俗景物富而才思穷不能尽洞中之幽趣固辞而不获免乃书其所见之实以塞来命若夫写难名之象发不尽之意则诸君之新词雅咏在焉非余所能道也 元稹题刘阮妻二首云仙洞千年一度开等闲偷入又偷回桃花飞尽秋风起何处销沉去不来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曹唐题云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净迥无尘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晁公为题云桃花开已繁溪水溅溅去不见持杯人自叹来何暮】
丹霞小洞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福圣观东北旧传葛元炼丹于此有仙人拍手岩唐刺史柳泌于此收药今天台观其所止也
石桥在县北五十里即五百应真之境相传为方广寺有石梁架两崖间龙形?背广不盈咫其上双涧合流泄为瀑布西流出剡中梁既峭危且多莓苔甚滑下临绝涧过者目眩心悸昔僧昙猷欲渡梁访方广忽有石如屏梗之旧号蒸饼峰孙绰赋所谓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是也凡往来人供茗乳花效应或宝炬金雀灵踪梵响接于见闻石罅有木瓜尤异花时青蛇盘纠枝干至实落供大士乃去人目为护圣瓜【夏英公竦铭云山壤厌灵融结推功穹窿石梁飞云架空垂流下激绝岸旁通烟华溟蒙矫矫翔龙朝日曈曚蜿蜿腾虹愿接天孙以助登封 赵清献抃诗云晓登山阁一垆香瞻企神僧到上方人度石桥何所畏如来原是世津梁杨蟠诗云金毫五百几龙尊隐隐香山圣迹存方广寺开无俗路优昙花现有灵根一峰突岸临天壁双涧淙桥透石门今日不将心洗尽更从何处觅真源 孙何诗云六月岩崖似九秋兴公词赋好淹留杉松迤逦连华顶钟磬依稀近沃洲枕水古碑卿相撰拂云新剎帝王修高僧尽解飞金锡谁是当年帛道猷 姚孳诗云万派铿鍧走电车跨岩蚴蟉玉虹斜灵禽飞下传消息五百瓯中结茗花 赵湘诗云白石峰犹在横桥一径微多年无客过落日有云归水净苔生发山寒树着衣如何方广寺千古去人稀】
断桥在县北七十里自石桥沿涧行可十五里至此一石中断因以为名即所谓小桥是也旧传罗汉所居之境下临危涧乱石棋布行者十步九跌虽邑人亦罕至云
坐禅石在慈云寺东旧传有寿禅师者宴坐于此
鸡笼石在县东南八里
抛陀石在县西一十五里
赤城志卷第二十二
山水门〔四〕
山〔四〕
僊居
栝苍山在县东南五十里高一千五百丈周回三百里群山中最号巉绝有八向焉一向凝真宫其七则临海黄岩仙居永嘉乐清缙云东阳七县界皆山脊绵接今县西苍岭亦其所通也按寰宇记云栝苍山在州西四十里今临海真隐山本号栝苍而天台之东亦有苍山盖一山而绵亘三邑云
韦羌山在县西四十里绝险不可升按临海记云此众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晋义熙中周廷尉为郡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其后守阮录携吏民往观云雨晦冥累日不见而旋旧有绿筠庵【按旧志载韦(羌□)山亦名天姥或又曰纬乡俗语讹也然高僧传载昙兰憩赤城事则曰韦乡山在乐安县陶宏景玉匮则曰栝苍西南一百余里有伟美山登真隐诀则又曰伟(羌□)山多神异之事然则韦乡一山而六者之名不同未详孰是 陈襄题云去年曾览伟(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科斗字何如盘盘映气四纡余定有神仙此地居天子正求伊与吕如何不见起耕渔天鞠精灵久贮储中间豪杰出无虚乡民世世家居此争使儿孙不读书峭壁回环几百区其间岩石可耕锄如何得片山如此白首相将老毋居古意岏巑与世疏一官羁绊可归欤此山未及西山好下有仙人结草庐四友之贤世莫如白头终作一乡居此山不惜将钱买叹息无因共结庐 郭三益题绿筠庵诗云道人栖碧山云居在空曲千年海潮音利物缘已熟更寻妙高顶超然具幽筑古木插空青寒筠抱岩绿时携贝叶书步入深林读云衣冷萧条静对含烟玉客来境非喧客去境自足宵眠护禅虎昼引衔花鹿庵中三昧语药我贪嗔毒何当脱双凫藜杖追高躅】
福应山在县东二里阴阳家谓其居邑龙首得地之胜居人建浮图其上自是取青紫不乏焉上有尽美亭其下枕溪岩壑俱秀【张景修记云仙居邑之美者也而一山尽焉福应山之美者也而一亭尽焉尽美亭者非尽一山之谓尽一邑之谓也朝奉大夫庞公倅台之二年季按属邑辙环七百余里可谓劳矣然至于仙居福应则徘徊四览啸咏终日欣然忘其归信乎美哉一日谓景修曰昔朱超石云登北邙远眺则众美都尽予于此山见之矣山距城二里峥嵘独秀浮图居其上而亭居浮图之南予名之曰尽美矣子为予记之景修曰唯唯虽然公之意岂有穷耶不遗一景一物兼收而并采犹东西之不可相无也邑之栝苍章甫紫萚韦羌皆峰峦险绝岩洞瑰怪而溪流淼然烟云晦冥鸥鹭出没平波渔唱断陇樵归有骚人画史不能工者夫岂易名哉邑令刘君袭明雅为公知图序以告于是又知福应山者皇佑间令枢密直学士陈公述古名之也陈公贤先正劝学文垂于世踰四十年公实作是亭公贤宰相子人门冠代不骄富贵而意乃在乎山水之间愚将见其美不专于竹石花木风晴雨雪之际而在乎学者之材也噫美于是尽矣 又题云南亭不减北邙高美景因公见一朝已看溪山如在画更传风雅似闻韶栽桃定有仙家住种竹宁无隐者招秀气当为多士福未应都放与渔樵 杨崇题云清风送月上阑干云雨溪流破玉寒我有三峰高兴在漫堂聊作画屏看醉后愁生任数奇僧窗借梦入新诗觉来着意寻桃李除了春风总不知】
安洲山在县东南五里旧名管山又名九旬上有潭按旧志唐武德中僧灌顶讲经于此时渔者甚众顶劝止之忽一夕风雨旦视之则为洲矣故更今名【又按罗提刑适灌顶行业记云师卜居安洲以波澜四绝人迹不通乃誓曰若使此地坦夷来此讲经未浃旬白沙涌出地平如砥乃讲金光法华二经以荅嘉贶此与旧志语微异今两存之】
放光塔山【一名彩仞山】在县北二里峰峦绮错秀迤可爱上有浮图盖周显德六年僧德韶所刱与福应山兴道院塔列为三二溪驶其下阴阳家曰浮牌形云【孟大武诗云彩仞气浮三塔耸浮牌声振两溪寒人以为能状一邑之佳致】
紫萚山在县北三十里旧名竹山与天台接唐天宝中明皇梦一人紫服而朝自称竹山神来呈瑞凤翌日果有凤翔焉遂改今名今其侧有瑞峰又上有栖凤亭【王戬诗云竹山绝顶古招提景异相将竺国齐灵鹫雄吞台岳小瑞峰高压斗牛低云深石怪宜僧隐水静山幽乐鸟啼记得当年封紫萚只因丹凤此中栖 钱竽诗云云锁藤萝石路深旃檀林里有丛林万山重迭雨添翠一水湾环风漾金午饭欲陪龙象住夜眠要听凤凰吟更求竹罅安禅处老却平生名利心】
峡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下即纯熙观按吕宝琛记云众峰拱揖列岫迂回辽展画屏高褰翠幄溪涧隐映致侔川峡故名峡山观此秀概可想也【余见纯熙观】
张阜山【旧经作张父】在县西二十五里自州而西至常风望之山岿然东瞰县治樵楼南环以溪北则有(山奥)及柘溪源等处其泉谷深秀旧传逸民张阜居焉
水帘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与永嘉接其中崖壁横峙有瀑自巅泻宛若帘垂四时不竭【昔人留题有今古长垂地晨昏不上钩之句】岩下有石室殊广可容三十人
万竹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绝顶曰新罗九峰回环道极险隘岭上见丛薄敷秀平旷幽窈自成一村薛左丞昂诗所谓万竹源中数百家重重流水绕桑麻是也【薛又有记】
浮石山在县南三里南峰山南下有巨石屹溪中视之若浮动故名
渔潭山在县东南七里下瞰溪潭居人尝渔于此故名
盂溪山在县北一十里与彭溪等山接东北界天台西北连婺女其中邱谷深窈且多茂林樵采者日往焉
青尖山在县北一十里雄踞邑后若拥障然其中一峰极峻而尖又以远而长青故名
石龛山在县东一十五里上有石室深三丈广踰一丈俗传神灵栖焉
石珑崆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上多巨石玲珑可爱似仙都诸山
灵山在县西二十里净梵院上按旧志以禽鸟不栖故名
项羽山在玉几山东三十五里相传项羽少时驻马于此有石马迹尚存
彭溪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与盂溪及天台界接其间林木可十顷五谷杂货略具民乐居之
冯师山在县西二百一十里与栝苍岭接旧传冯氏女学道于此故名
枕溪山在县东南九里以其濒大溪故名
白岩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以其有白岩故名
三井山在县北三十里以有三龙湫故名
桐林山在县南五十里居人以造楮为业焉
枕海山在县西六十五里以其趾插海故名
赤城山在县西七十里以其山土石皆赤色故名
曹官山在县西八十里一名曹潭
石迭山在县南三十里
玉几山在县西五十里
南峰在县南三里俗以一峰南立故名其巅四面轩舒山水环拥为邑人游览之最有题咏甚盛【令刘光诗云百尺擎空窣堵波群峰奈此独高何鼓钟鸣处是非外天地望中苍翠多闲看野云披玉柱醉眠秋浪卷银河问师乞取窗前月一榻清风许我么】
云峰在县西二十五里以云出小洞故名
瑞峰在县北三十里
麻姑岩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仙姑巨石谽岈矫如人立昔麻姑访王方平蔡经尝隐于此故以名岩其上有洞旁两石相峙高深各踰丈俗呼风门有麻姑像存焉【叶发诗云怪石任空碧传有神仙迹元放古来游孝先应曾历山前无断碑往事杳难觅麻姑去不来青鸟无消息】
太翁岩在县东四十里玉几山东太翁者不知何许人相传国初居此山高无水卓锡得甘泉遇旱不枯宣和中多避寇于此
景星岩在县西五十里万仞壁立高处见井邑如错绮绣僧行机尝缚茅以居今为尼庵上有鹿头岩以其形似之而名长数丈坦旷可步左右崖壁更峻绝云
(汀去丁改崇)水岩在县西南十五里水自层崖飞泻薄如水帘状
阳公岩在县西北三里北有洞高广如屋三楹
珠头岩在县南七里
赤城岩在县西六十里
护民岩在县南六十里
苍岭在县西北九十里高五千丈周回八十里与缙云界接重冈复径随势高下其险峭峻绝为东淛之最行者病焉【唐刘昭禹诗云尽日行方半诸山直下看白云随步起危径极天盘瀑顶桥形小溪边店影寒往来空太息元发改非难】
东岭在县东一里与临海界接上有旋憩亭令赵幼闻以山坳多晚风故为此以障之
马踪岭在县北一十里与永康东阳界接多草径崎岖云
界岭在县东三十里以与临海界接故名
十丈岭一名小峡岭在县南五里
后岭在县东北五里
江家岭在县南七里
界岭在县南一十里
北墺岭在县西北一十里
关岭在县南二十里
石姥岭在县东二十五里
栝苍洞在县东南三十里栝苍山之间按尘外记栝苍成德隐元之天盖第十洞天列仙所居在台之乐安即仙居旧邑也又宝藏名山记云栝苍洞周回三百里徐真人所治真人名来勒尝得道上升至东汉为太极法师莅职洞天总司水旱罪福之籍唐天宝七年有庆云覆洞太史奏有真气见于台宿诏建洞宫榜曰成德隐元旧传此洞与处之玉虚宫通自栝苍岭而言东则属台西则属处是谓天门地户故不特处名栝苍而台之栝苍门与此邑之栝苍驿亦皆以是得名焉宝历中道士叶藏质重修之国朝天禧二年投金龙白壁赐额凝真宫崇宁二年令苏敖奏闻封灵应真人光宗在储宫书琼章宝藏四字镇之今上龙潜亦赐奎画及金铸星官像由是洞宫增重矣洞口有石云其山曰福星山道士马自善所手培云【云笈七签云羊愔以夹江尉罢居隐栝苍山一日与道士饮忽仆而寤云有一人自称灵英邀入洞中须臾石间迸出一物指曰此青灵芝也食之仙愔所食甚美自是惟饮水觉身轻骨鸣时兄忻任乐安令每往省之朝去暮还后入委羽山人莫之见 今刘光诗云古洞藏真不记年翠崖苍壁考依然怪来一夜清无梦身在仙家第十天】
宁海
盖苍山在县东北九十里一名茶山濒大海绝顶睇诸岛屿纷若碁布以其地产茶故名上有水帘侧有观音岩旧传大士自海上至隐于此其中一罅透顶每日光注射见玉缾青砵焉东又有岩刻真逸二字按真逸乃陶宏景道号昔往来宁海从张少霞游今焦山风涛间有瘗鹤铭自题华阳真逸又顾况尝寓临海亦以此自号未详孰是山上有火焰岩赤色闪烁欲动有仙人碁局及石船在其上焉
桐柏山在县西四十里连天台山按神邕山图云桐柏在天台极东宁海界上父老又传梁王山即古桐柏昔未建寺时葛元尝居之初元炼丹宁和山中为鬼物窃去遂徙此后隐天台故宁海天台皆有桐柏焉今梁王山下尚有桐柏里旁复有仙人里且多葛姓盖元之苗裔云
天门山在县北六十里按汉地理志会稽鄞县东南有天门水入于海陶宏景真诰亦云天门山在鄞县之南宁海之北山半亚海今栅墟铁场正其处盖从嵊剡金庭发足缭绕三百里至此谓之天门者言其高也
王爱山在县西六十里与天台分界唐咸通中剡寇裘甫据宁海杀其令陈仲翁懿宗遣王式发兵攻之战于海口【县北五十里】上(田翏)【县西北七十里】海游三处甫遂从此山遁去今父老犹能言之【通鉴作黄罕岭误矣】
硖石门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两峰夹起矗立千仞俗传神人欲以剡为海夜驱阴兵舁巨石絫于山趾如堰堞之状功未竟比晓而止今有巨人迹丈余崖上石刻怪奇不可读
梁王山在县西二十五里旧传梁太清末侯景作乱陈霸先兵起有一王子避地于此史失其名后人但称梁王因以名山或以为梁宣帝(上?下言)也【详见梁宣帝庙】
大中山在县北一十里其冈四断昔有僧卓庵其上掘古冢得砖焉上刻大中二字遂以名山大中唐宣宗年号也或以为山当县之正中云
三十六雷山在县西三十里自松坛至西溪新田沿栈道而上峰峦累累如贯珠凡三十有六折葛元炼丹处也而北通马墺三坑
龙须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其冈四断怪石屹立产铜铁及苓(木巳)等灵药有龙湫三四世传鬼神出没其间云
灵凤山在县南七十里宋元嘉中有梅长者休官隐于此诵莲华经忽有凤裴回庭下如谛听之状岁余方去长者死遂以名山
白岩山在县东一百里其左一峰笔立山围绕如屏旁有赤白岩辅其下形肖石鼓又默林及永乐山乡亦有白岩山与此为三
卧龙山在县东南一里一名应家山以其冈势蜿蜒如龙偃卧更今名旧有鹤林庵
白峤山在县东五里下有岭焉晋武帝初置县于此今或于沙碛中得断甓云
石台山在县东六里数石屹立遥望如台故名有昔人登高题名经野烧漫不可读
塔山在县西南三十里状类马鞍以其上两塔对峙故名旧有一庵今并塔亡之矣
雁苍山在县北三十里西南连桐柏上有石如雁齿且色苍故名上有石窗
凤凰台山在县西四十里一名石台盘其上有石方阔仅十丈有巨人迹焉
柯仙山在县西四十里旧传僧昙猷弃槎入天台驻锡于此故名其地产牡丹特盛
赤搯山在县北五十里东跨鄞江西连雁苍山北抵奉化
狮子山在县南九十里绝顶有巨人迹长一尺五寸入石一寸世传为仙迹云
屈母山在县南九十里即龙母山旧传屈氏母子徙居此其母死且葬焉
仙岩山在县南一百里以绝顶二石如仙人偶坐故名有石洞地多奇草灵药云
龙姥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视众山最高世传有龙姥隐迹于此故名
三门山在县东二百五十里海中以三峰如门鼎立故名
蛇盘山在县东海中四围皆水相顾盘屈如两蛇故名盖台明二州分歧于此
石鼻山在县东南一十里以其中有石如鼻故名
南田山在县东海中上有平畴可三十顷
石佛山在县东海中以其状若佛故名
杜鹃山在县东一十里
赤柱山在县北三十里
横塘山在县南五十里
黄珠山在县东二百里海中
蒲田山在县东二百里海中
青珠山在县东海中
帽尖峰在县北二十里以山形如帽故名旱岁或有微云覆之翌日必雨上有龙湫
天女峰在县北四十里望之凝然如新髽女状故俗名丫髻上有小庵凡无子者祷焉往往多得女海中人云每历台境望余山皆伏惟天台华顶与此峰卓然屹立云
鹿头峰在县西一百里与天台接旧传人有登其巅者西望林壑中一所隐隐七八家冬有花如桃李访其处则无之
石笋峰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联临海仙岩洞
瀛岩在县东二十五里崖崿险绝下蘸海中上有小亭石壁刻瀛岩二字令高袭明所书【梁间有一诗云温台万邱壑走遍成重胝佳山落床头咫尺反不知我闻野老说山乃神所移蓬莱本三峰一峰今失之上干云霓秀下压鳌背欹夜半见海口紫晕开咸池魑魅着老木狂鼯向人啼危亭无遗栋绝壁无旧题夫子勇过我竦身敢独跻我病不能从梦寐常追随秋风海上来霜清鲈正肥行寻越溪鞅肃此尘外鞿】
东郭岩在县南一百里秀石岝岭汇为一壑阴风袭体夏无暑气石间生卷柏菖蒲水栀东西濒海多姜朮
屿湖岩在县南一百里巑岏玲珑参空秀起外环以水如盆中所贮菖蒲石然
寿昌岩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名老人以山如老人状故名山旁皆卢姓俗传冢墓对此岩者其子孙必寿故更今名
斗鸡岩在县北三十里以两峦对峙如斗鸡状故名
囥佛岩在县北四十里高崖中有石窟深丈余无径俗传日西照时望其中若佛然故名
帐设岩在县北四十里以其绵延数里如幕帟故名
千丈岩在县东南二里
香岩在县西北五十里
摘星岭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名新岭宣和中廉访使刘长卿自北至以其山高峻更今名【卢骏元诗云自知牛斗耳不奈晚猿何客鬓愁中老秋山别后多扁舟桃叶渡夜雨竹枝歌赖有皋卢碗时堪战睡魔 左纬诗云已知星可摘须信路皆通日影穿云薄天形入水空遥看梁苑雪独挹楚台风指点中华地山河万国雄】
枫槎岭在县南一十五里旧传僧昙猷自海至弃槎于此故名
桐岩岭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旧路由狼坑县渚海游靖康后军书警急遂取道于此民至今便之
石姥岩岭在县南九十里一名宁和以上有石姥神故名
大龙岭在县西南一百里回旋折曲凡三十五盘
武岭在县西北三里
寺岭在县西五里
白沙岭在县西一十里
牌岭在县东北二十里
古鹫岭在县西二十里
梅枝岭在县东南二十里
相见岭在县西南二十里
卢西岭在县西北二十里
觔竹岭在县南二十五里
许家岭在县北三十里
西溪岭在县北三十里
紫溪岭在县西南四十里
柴溪岭在县西北四十里
西仓岭在县东北五十里
桑洲岭在县西五十里
沥洋岭在县东北五十里
吴洋岭在县北六十里
黄公岭在县西六十里
栅墟岭在县北六十里
海游岭在县西六十里
东仓岭在县东北六十里
眺头岭在县南六十里
石广岭在县北七十里
杉岭在县北八十里
紫溪洞在县西北四十里地幽阻仅线路唐宝元元年袁晁据浙东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击斩之晁弟瑛从五百骑遯入洞中光弼驻兵洞口绝其粮道其徒竟饿死今岩石中多得刀剑鼎铛云
佹桥在县南一百里两石峙立所谓石门门间六尺不通车马以小木桥跨道从石门入自木桥下行转上木桥始接石桥所谓佹桥长几三寻背如剑脊下有湍泉桥旁有石门门间八尺自此下岭西一石峰撑空特立名石柱峰石上点白如梅花片又名梅花岩东石洞深二丈横广倍之两旁壁立仰若承尘中有泉穿洞而出前后两石门皆蝙蝠栖宿南冷泉窦洼仅置杯味甚甘随酌随满循东石门旁行一峰削成数仞顶上一棋局方广丈余夜分或有云气辄闻棋声西石门即圣潭潭石明净如拭尽日续蔓深不可穷潭有蛇能乘风飞行近岁有樵者入山闻霹雳声就视则潭旁巨石直裂如劈中有青泥流出掬之成石好事者取之掌痕犹在石崖高绝蛎房层生今去海十里不知何时物也
浮门在县南一百九十里土多陈姓盖六朝时霸先之后隋灭陈尽室避乱于此历唐五代以赀雄其家砖甓皆湖州物人取以为砥濒海产乳柑【绍兴十五年渔人于海上获一琴视其腹题云臣雷某造县以献于朝高宗见之泪下乃建炎时渡海所失物也】
丹邱在县南九十里葛元炼丹处孙绰赋所谓仍羽人于丹邱寻不死之福庭是也
阆风台在县北五十里天门山西麓拔起数千仞旁有香岩石井钓台柏竹冈
马迹石在县西七十里灵公山中以其如马足纷蹂之状故名
石屏风在县西四十里苍崖壁立足浸潭濑中岩腹有栈道陟降者谓若入蜀云
石棺在县北四十里两山夹峙如门中有一石如棺状故名
石镜在县北八十里西张山上
风穴在县西四十里海游岭下旧传僧昙猷暑行至此以铁锡拄杖卓石取风故名今其迹尚存
赤城志卷第二十三
山水门〔五〕
水〔一〕
自昔称山明水秀二者不可得兼也而兼之者胜焉山犹精神水犹血脉无精神则铄无血脉则枯三江五湖未易道也然随其境之所遇距海止百里群川众流演迤环会或奔焉如驶或汨焉如注或坎焉如窦或停焉如潴以之分溢酾枯锺美流恶无所不可故吾州号山水窟非虚语也惟天台仙居二溪并合于州西二十里之外秋潦至或有啮堤荡郭之忧然自庆元中有之今则晏如也
州
州河在城中按旧经源始平桥平桥始石佛寺后山流于栝苍门后颇湮塞自栝苍门衍于州南桥东北流至东桥并栖霞宫又东北流越悟真桥观桥疏而为二一南流至都酒务后凡白塔桥尼巷之水皆入焉又东则入杨柳巷出宝城巷水门一东流直出都米仓前稍南复东出崇和门水门余水南流亦会于宝城巷自余兜率六通一带之水又出小固山水门大抵地势西仰东卑故河流亦如之昔传河之名有三曰清涟曰新泽曰清水今皆污壤通涓流而已先是城中水多壅塞自栝苍门疏而之东南由东北丰衍仓东南上崇和门水窦又东越酒务又东汇于崇和门以池积水号广惠渠自钱氏归版图堙为平陆每霖雨则内水淹沮值潮溢迸城飘荡相望元守绛始开凿通舟建十石梁以度车马焉又天禧中通判辛若济以州泉污涸郡酿尤不给乃自东北山流瀑斲石为槽注入天庆观西南为一圆井又三百六十步为一方池自池一百四十三步以达于务人赖其用号辛渠且歌之【歌曰辛渠之水来源十里其易若何如臂使指涝亦不污旱亦不止职方有图千龄万祀】岁久梁废池亦堙独石槽略有存者若广惠渠故迹既泯而元守凿以通舟之处亦以居人栉比阏而小之今不惟舟不得通而车马之路亦转侧无所容矣【又按唐许浑有陪郑使君泛舟晚归诗云南郭望归处郡楼高卷帘平桥低皁盖曲岸转丹襜如此则郡通舟楫唐时已然元公增凿之尔】
状元塘在州东一里旧为普济院陈侍郎公辅居其西焉时陈尚布衣忽有客以谒入语其父曰此寺为池当有擢上第者人未之信寺僧后以地污下徙于州东北未几竟为池政和二年陈果魁辟雍遂以名其塘云
三台泉井一在宣诏亭左为上台一在司法听右为中台一在知录听左为下台岁久惟中下二泉仅存上泉无知者嘉定四年黄守(筦去元改田)物色得之乃亭其上且亲题扁额云
龙井在巾子山西麓旧传龙伏于此常有云气腾空后建浮图镇之而止
玉泉在白云山下【杨杰题云白云山下泉几年石中韫但见玉色明孰能究源本 黄璞题云水性能方员泉色常珪璧云山静有辉琼液来无迹泉上修禅人曹溪分一滴鉴止更澄源纷纷万缘息 张景修题云长疑数尺玉乃是一方泉粉色和云汲茶香带石煎鉴来诚美矣闻处合铿然白首惠山客也须吟此篇】
丹井泉在天庆观昊天殿后旧传茅盈炼丹于此尤守袤昊天殿记有云厥初茅君上飞仙灵踪淠沸丹井泉盖指此也
佛泉在义灵庙山巅泓水澄洁源出石罅虽大旱不竭以岩上刻佛字故名
蒙泉在崇寿寺后取山下出泉蒙之义郡尝汲此水酿酒且以为名
临海
灵江在州城外其水自三江合流环绕郛郭旧传有赤城地灵江水丹邱井之谣又延庆院记云济灵江而西盖指此也中有一所名陈婆坳泓水极清巨潮澎湃不为动州旧以此水酿酒焉【嘉定中尝以灵江风月名郡酝】自朝天门外而渡则曰西江自兴善门外而渡则曰南江自靖越门外而渡则曰东江其实一水也【俗号上中下三渡】
三江在县西一十里源自天台关岭仙居永安二溪至此与江合盖三水所聚故曰三江然其流中分溪清而江浊
百步溪在县西北六十里前后二滩石险湍激俗号大小恶舟者病之唐孟浩然寻天台山诗所谓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是也淳熙中令陈居安命工淬凿始无患
虎溪在县东六十五里东掖山旧传献穆公主有目眚僧法腴洗以咒水而愈奏置十八贤座仿庐山远公故以为名且名其泉曰大悲云
寨溪一名板沸溪在县东七十里旧传唐末有寇难遣方将军者驻兵于此侧有地曰大郭营盖其旧号有铁杵臼尚存
滩溪在县东四十里接三十六渡东连南奥西入潮漈或名红溪以宣和间剿寇流血而名
潮漈溪在县东四十三里自县界四十里下流至大田港入江
赤颊溪在县西南四十九里源出赤颊潭至曷浦口入江
仙人溪在县西北六十里入江以其侧有仙人奥故名
玉溪在县西一十里浮冈俗称朱师溪
小溪在县西二十里源自清潭溪东注于江
磨头溪在县西北二十六里下流入太平乡
油溪在县南三十里受新岭瑞岩岭二水
塘上溪在县西北三十里接仙居溪
中沙溪在县东三十五里接桐岩山
沙潭溪在县西北三十九里经县界入江
周家溪在县东四十里接延寿乡龙湫
东溪在县东四十五里受东掖两山之水
云溪在县东四十五里出大田港
铜溪在县西北五十里以其水如铜色故名
长潭溪在县西北五十五里接沙潭
黄肚溪在县东七十里桐岩山下
小芝溪在县东七十六里自大田港入江
金溪在县东一百三十里以其流有金沙故名
柘溪在县东二十二里
西溪在县东四十五里
杜渎在县东一百八十里
御海潭在县西南二十四里上有瀑飞洒近十余丈望之如曳练下注为潭流入永安江
娑竭潭在县东南三十里绍圣中祷雨现金蛇
赤颊潭在县西南五十里元佑二年祷雨有金?之应
白龙潭在县东北五里
戏龙潭在县西一十五里流至乌鸡浦入江
新现潭在县西南一十五里
乌石潭在县北一十五里
白须潭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碧云潭在县西五十里
百丈潭在县东南六十九里
白岩潭在县东七十里
碧臝潭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澹水潭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海中
桃枝潭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海中
小鉴湖在东湖北干道中贺参政允中建时公罢政寓此以唐贺知章尝请鉴湖一曲故以为名有占春堂枕流漱石二亭今废
破石湖在县西三里故老云破石为湖故名侧有巨石及古塔僧禅鉴尝卓庵焉
高湖在县南九里近江吴太常卿高察置
溪口湖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源出碧臝溪
(艼去丁改瓜)湖在县东一十五里
仁湖在县东七十里
章安湖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
姥(女屈)塘在县南一十五里
咸塘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
交塘在县东一百九十里
咒水井在县东七里驿路旁元符中僧法腴诵观音咒水涌井以疗疾辄愈【罗提刑适为之记】井上为屋奉观音像云
黄古井在县东南一里旧传有黄其姓者浚之故名
义井在县西北五里威神院侧干德四年僧守聚浚之
鹤井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杜渎监侧旧传鹤舞其上故名
九井在县东南七十里石新妇庙前
忠孝泉在县东四里父老云钱忠懿王以城闉罕水命僧德韶行视凿焉泉清冽且甘久旱不涸城内外饱其润故以忠孝名之旧传巾子山二塔常欹侧自凿此泉即正隆兴初令徐谠刱亭立碑
康济泉在灵康庙后之西干道三年令颜度祷晴于庙见寝殿前阶水津津溢地穴之得泉故名【度有诗云三年官事浑无补一片丹心彻底真更有灵康是知已新泉为我现津津 杨待制万里寄诗云东泉千年流不休西泉千年秘不流临海令君一念作猿鸟未知泉已觉殿脚西头苍石根向来元无泉眼痕一朝劈崖迸膏乳却与东泉作宾主令君已升金掌中白鹤古祠烟雨蒙父老思君难再得登亭饮水三叹息祝君令台寿千百】
瀑布泉在县北五里白龙潭上垂流千丈宛如白练章守得象诗所谓千寻练挂双流瀑是也
湖苔泉在县南二十五里穴三十有六源出古塘门溉田甚众
碧泉在县西北一十三里寿安院
灵济泉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灵康庙后之东
甘泉在县东南四十里澄灵院侧
木马泉在县东四十五里与吴承有堰通
赤城志卷第二十四
山水门〔六〕
水〔二〕
黄岩
永宁江源出县西北三百四十里按旧志有大小二源大源出尘山东南流广一十五步二百一十里至左溪村小源出黄岩山东北流广五步一百里至大溪与大源合然平浅不通舟又东流三十里至官奥村无滩碛直下永宁江广踰百步又东流一百里从县北过三十五里会临海县海口入于海从源至海水程四百八十里寰宇记称东山北临永宁江谢灵运尝登焉【灵运有望海诗云开春献初岁白口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策马步兰皋绁鞚息椒邱采蕙遵大浦搴苕履长洲白华缟阳林紫虈晔春流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弥遒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 陈与义诗云宴坐峰前冲雨急黄岩县里借舟迟百年痴黠不相补万事悲欢岂可期莽莽沧波兼宿雾纷纷白鹭落山陂只应江海凄凉地欠我临风一赋诗】
县河在县郭由官河东出支而为流者五深广视官河出庆善坊者【旧大寺巷】至寺门而断出丛桂坊者半民居而断出孝行坊者踰华严阁西而断出奎文坊者则入前洋而西达于浦惟出景贤坊者处五河之中过钱家桥而北直郏家桥永宁桥分为别流西汇于城隍祠下则经于县治之前又北抵于寿宁坊则经于县治之后复南流与县前河接环抱县圃西会于洪家巷以达于江
官河在县东南一里自南浮桥南流至峤岭一百三十里陆程九十里广一百五十步又别为九河各二十里支为九百三十六泾以丈计者七十五万分为二百余埭其名不可殚纪绵亘灵山驯雉飞凫繁昌太平仁风三童永宁八乡溉田七十一万有奇旧建闸一十有一以时启闭其隶仁风者曰常丰清混斗门隶飞凫者曰交龙隶灵山者曰鲍家步长浦隶繁昌者曰周洋回浦永丰黄望金青其区画之详昉于元佑中罗提刑适广于淳熙中句提举昌泰既而李谦李大性踵将使指又重修焉役大费巨至烦朝廷拨封桩降度牒以附益之规模闳远矣【彭殿撰桩年为之记】
黄岩溪在县西一百里源出黄岩山前所谓小源者也其滨有黄石五区如相拱揖云【孙应时诗云得雨溪声壮无风云气多山花依翠竹滩石乱寒沙樵父谷中出牧儿牛背歌逢人间尘世扰扰意如何】
三童溪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三童山东流一十八里入永宁江
日溪在县西六十里古号新城西北有小谷曰金玉湾
横溪在县南九十里
白龙潭在县东一十里方岩其穴有三大仅如瓮常有云气罩之居人见龙出入因其色白故以名潭嘉佑初祷雨未验夜分有大呼于野者曰龙已居西矣旦以疏投西潭一蛇跃出烈日飞雪继之以雨岁大稔
白塔潭在县南四十五里土人常见龙出入旧传潭在山顶广不盈尺牧童续蔓坠石累十数莫能测俄大雷雨群儿惊走翌日过之已失潭所矣嘉定十一年里人祷之岩罅水流如线忽有小鳖从旁窍出因盛之以归既而大雨
方山潭在县南一十七里一名金鹅俗传旧在吉墺山有金鹅自潭飞出踰五里止于方山隅竟夕风雨雷震旦视则为湫矣
雾露潭在县东南二十里下有泓水深仅尺许每欲雨则云气直升或如霭雾纷凝则数日方雨
双鱼潭在县西南三十里砂步佛岭俗传有双鱼各尺余金色从溪逆上渔人网之不得竟入石岩下有一小坑涌水成潭每祷辄应
湖师潭在县南三十里旧传有巫家女尝浣纱溪上为龙卷去其尸久不出后有渔人云见一女乘龙自南海升天遂以名潭每欲雨则有云雾
画潭在县西五十里山如饼垆潭居底旁无通蹊将诣潭必从上而下嘉定八年不雨权令陈逵将投铁简而雷发潭中有五色云出焉俄大风雨
赤颊潭在县西五十里乱山中龙出入必大风雨故近山无居人旁有大木皆无肤叶父老言有龙黑身而赤颊遂以名潭
晋源潭在县南八十里百丈岩侧相距一涧水常汹涌中有巨石如牛欲诣潭则俯循牛背以度岁旱致祷或雷声发于潭底则大雨随之
栅眉潭在县西九十里柏都洞南怪石壁立过者悚栗年丰则有云气覆其上虽炎日中不散歉则否
三井潭在县南九十里穴怪石上龙出入则云气蓊然又县西北一十五里地名钱本坑下有井如品字亦号三井潭
藏雪潭在县西北一十里即鸣山之鸣川潭旧传五六月间积雪不消遂更今名
米筛浪潭在县西五十里四面多怪岩虽无风而水常有浪如米筛纹云
圣岩潭在县西六十里日溪侧有瀑布自北山注潭中上有石可宴坐
灵?潭在县西六十五里【求仲弓诗云江湖虽阔多罾网幽涧清虚且勉旃待我功成买双鹤归来伴汝一千年】
楼崎潭在县南七十里每欲雨则云绕半山土人谓楼崎尖裹帽云
寒坑潭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两崖夹山为涧时有黑风自潭出每祷乘木筏以入微不谨则有惊怪
灵岩潭在县北一十里灵岩下
戚五娘潭在县西北一十里
横山潭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岱石潭在县西南一十七里石大人山侧
望海尖潭在县西三十里灵石山北巅
夏乌潭在县西南六十里夏乌山侧
圆岩潭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松门山
天赐湖在县东南五十里阻浪山下水极清泚岁旱溉田千顷故老相传以为不假浚凿天实赐之
横湖在县东南八十里百丈岩下凡东南溪流三十有六皆会焉
消湖在县东南九十里五龙山北
溪口湖在县南一百一十里源出王城山东北流入浦
茭池在县南三里中有石塔泉与铁米筛井通僧净真沟之入市今塞矣
大泽塘在县西北四十里瑞岩山上僧慈保即一大壑为之下絫石上筑以土旁为十门分数道以达于田【钱参政端礼题云尘缨久欲濯沧浪今日来游大泽塘水似我心心似水更无一事可商量】
石井在县西九十里柏都洞下上有石穴如臼圆而深虽刊凿之巧不如也水自山流注旱涝如一一日牧童续蔓坠石探之莫测其深有木叶坠其中旋自其南龙湫流出意其下相通云
常乐寺井在佛殿前大旱不枯庆元三年大雨溪溢水及寺半壁忽于井处作大盘涡撮水入焉须臾见平地
铁米筛井在县东三里九峰寺南源自山出其行如沟入井处僧以铁窗限之故名米筛邑人皆汲焉令常浚孙榜曰不竭泉且亭其上
鲁神井有三在县东五里鲁神庙侧一在神像下不可汲二在庙后回环皆巨木叶坠独不入井中人以为异
委羽井在县南五里洞南百步深不五尺旱涝不损益其味甘尤宜酿酒
甘露井在县西八十里浮山寺旧传有胡僧讲仁王经而甘露降故名泉宜造茶
古漩井在县南三十五里平陆中
镇头山井在县东南五十五里清可见底味尤甘
水帘在县东八里箕岩侧派流甚广以其飞泻如帘故名
滴水湾在县北一十里自马鞍山滴水成湾甘洁可爱
东监水在县东南五十里自监山东流一十里仅胜十石舟又一十五里入官河
水眼在县东南五十里泥奥山下高仅如盆深不满三尺大旱时随汲随满人颇异之
滴滴泉在县西北四十里瑞岩旧传有如意道人者居之尝绝粮神气不减庵前有泉泓洁可爱令王然作颂有庵前滴滴泓泉水流出心源嗣祖风之句遂取以名
智者泉在明觉院非溪非井但于丛顶根有小窍插以筠筒引至石槽昼夜点滴不绝上槽既溢流及下槽其水仅供缁流一日之用无余无欠
天台
大溪在县西南五十步源出婺州东阳县以其受始丰天台桐柏之水故名顺流而下凡一百一十七里至州
始丰溪在县西南百步源出大盆山东流一百八十里与天台桐柏二水合始入大溪
青溪在县西五里源出天台山南流至桐柏又南流三里经三井下流为瀑布方南入大溪按谢灵运登临海峤诗云旦发青溪阴唐元宗送司马承(仁庙御讳)诗云青溪祖逸人皆作青字俗呼为清者误
楢溪在县东二十里孙绰赋所谓济楢溪而直进是也杜甫诗亦云饥拾楢溪橡徐灵府记注云楢溪源出华顶从凤凰山东南流入溪则得名旧矣或又名欢溪齐顾欢尝居焉
灵溪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福圣观前孙绰赋所谓瀑布飞流以界道过灵溪而一濯是也今县东二十里亦有灵溪盖其名适类云
干溪在县南一十五里旧传僧昙猷访赤城有一媪与之语神怒投媪于渊猷飞锡救之其溪立涸故以为名
神迹溪在县东北五里与国清溪共流至神迹庙分支一入临川桥一入孝义桥
左溪在县西三十里寿昌路上与关岭接委蛇曲折凡七十里至大溪
福溪在县北四十里按晋朿皙启蒙记注天台山去人不远路经福溪水险而清盖是时已有此名矣
折溪在县东北五里旧经作浙溪
国清溪在县西北一十里流九里入大溪
玉女溪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观前
界溪在县东四十里一名介溪
罗木溪在县北六十里罗公岭东南
水毋溪在县北一百里摘星岭南
赤城溪在县西北五里入大溪
南(山奥)溪在县西北七里
响山溪在县东一十五里
幽溪在县东北二十里净明院前
关岭溪在县西四十里
惠济潭在石梁下嘉泰初祷雨现异鼋四年夏雷雨涌出金银藏钱圆径六寸余文曰太平通宝实太宗朝赐以镇潭者侧有伫真亭
百丈潭在琼台双阙间翠蔓蒙络水声潀然盘涧绕麓入为云溪云
灵泽潭在县东四十里旧名苍山三潭列其下深广莹澈其龙最灵嘉泰元年祷雨现异蛇
石蝉潭在县东五十里小溪乱石中水深无底其灵视灵泽
金桥潭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水清澈可鉴旱涝不损益
深坑潭在县南二十五里觔竹岭侧
瀑布潭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无相院侧一名戏龙河【太祖庙讳下一字】潭在县西七十里下上云雨土人敬事之
雷马潭在县西九十里雷马山上
鼻山潭在县西一十五里
莫婆潭在县北一十五里
丹霞潭在县西北二十里
翠屏潭在县南三十里
泉湖在县西五十里【茅君传云霍林司命治赤城玉洞之府齐永明中忽有群鹄从西北来下集霍门溪谷填塞弥漫数里多所踏藉状如为物所惊一夕退飞向西北去殆是赤城上都泉湖中物也】
始丰湖在县南四十步今为大溪水冲坏并为一矣
降真塘在县北二十里徐灵府记云桐柏观前一里石坛前有塘名降真中植荷荇今自塘一里出洞门西峰即王真君坛也
三井在县北二十里昭庆院东唐时尝遣使投金龙白璧旧传为尼所触一井自塞其二深不可测每春夏时雨则众流灌注激涌雷吼或云通海又云海眼李郢诗所谓三井应潮通海眼是也咸平中醮祭投龙【夏英公竦铭云石罅出半三井如凿员不可规深不可度乱涧四入飞流外落坠石不盈骄阳不涸冷激松桧碧泥崖崿山灵所卫神物攸托箫鼓一鸣雷雨偕作】
涌泉在县西一十五里
岩泉在县北六十里
龙须泉在县西七十里龙须洞口以其喷薄如龙须之布故名
赤城志卷第二十五
山水门〔七〕
水〔三〕
仙居
永安溪在县西二百一十里大小二源小源出冯师山东流一百六里至曹村浅不可舟自曹村而下广二十步胜小艇又东至妃姑与大源会广三十步又东流六十七里而南胜二十石舟
曹溪在县西九十里源出栝苍岭南流四十里入大溪岭上有潭曰曹潭淳熙十四年令苏光庭祷雨忽有物蜿蜒而出一黑一黄以磬承之跃而入遂迎止于潭下翌日大雨先是光庭梦有曹其姓者手二小龙而至及是符其梦问潭何名则曰曹遂筑室以祠
榉溪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处婺温三州流至同蓼溪入大溪【孟大武诗云樵斧斫云春谷暗渔榔敲月夜溪寒人甚称之】
杜蜀溪在县南二十里蜀王庙前颇窈险俗号杜浊按庙记当为蜀也
彭溪在县东二十里源出天台南流一百一十里入大溪
蓼溪在县西二十里源出永嘉杉冈北流一百十里入大溪
南溪在县西南二十九里源出永嘉杉冈北流五十里入大溪
白水溪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天台竹山溪南流一百十五里入大溪
班溪在县东五十八里源出天台县竹山溪东流五十里入大溪
马岭溪在县西六十里源出东阳南流三十里入大溪
柘溪在县西六十里源出马岭东流三十里入大溪
瞿溪在县西七十里源出东阳南流三十里入大溪
土渎溪在县西八十里源出紫岩山北流五十里入大溪
石井溪在县西一百四里源出东阳南流一百二十里入大溪
朱溪在县西一百六里一名木溪源出栝苍岭南流四十里入瞿溪十里入大溪
(山含)里溪在县西一百六里源出栝苍岭南流三十里入大溪
左溪在县西一百七十里源出永嘉杉冈北流四十里入大溪
真溪在县西一百七十四里源出冯师山东流四十三里入大溪
方溪在县东一百七十八里源出永嘉北流一百二十里入大溪
慈溪在县西一百八十里源出栝苍岭南流四十里入大溪
盂溪山潭五曰老公潭在县北二十里曰山王潭在县北二十五里曰盂碗潭在县北三十五里曰马筱潭在县北三十里曰桂坑潭在县北三十里按旧经马筱即石藤石棱二夫人溺死处皇佑中令陈襄祷雨立应【陈有报雨诗二十韵有灵泉汲坎窞仙仗下嶙峋雷斧潜嗔树天波忽洒尘之句】
柘溪潭在县西北三十里近张阜山中有古湫名广潭泓深特甚前横石槛广三丈许修四丈有奇有石室可容百人岩贮圣僧像且有石虎石马之类又有大古藤一根故老云常有青蛇绕护或斧之则流血焉下又有三湫湫外有泓水亦随潮盈缩每翕干则有雨居人常以为候云
张阜潭在县西北三十里山上其深峻处有石潭垂崖飞瀑林木森然至者神竦后以崖石摧堕龙不潜伏欻于山巅洞侧涌一沙潭每水清则见长鲔焉会乞水必自石潭以次而升夜憩潭侧旦则迎水而去每潮长则沙潭之波浸没沙石潮退复平皆云龙之潜升以时变化盖如此
彭溪潭在县北四十里支流疏为四堰所溉田甚众其旁修竹十顷民采撷以供衣食焉其后豪民奄据翦耨几尽淳熙十四年因作新庙遂严樵采之禁云
三井潭在县东北三十里
罨源潭三在县西南四十里
天井潭在县东六十里
马鞍山潭在县东六十里
左溪右溪潭在县西南九十里韦羌深处
苍山潭在县东南一百里
深澄湖在县东一十五里相传开禧初有渔于此者见巨鱼长可二三丈因以物摐之获一鳞如杯自后出没不常或以为龙宅云
相湖在县东一十五里水四时不涸常于网中得石刻有相湖二字今尚存
虬湖在县东一十五里以其水湾曲如虬故名今废
黄赤湖在县东南二十里修广皆数丈水四时如沸夏饮毛骨凛凛冬饮则如汤故老云皇佑中尝有龙出没云
小西湖在县西二十里吴给事芾所刱延袤数里傍有亭馆凡十数
磬湖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父老云常有磬浮水上光采夺目故名
赤湖在县西七十里其初烟水极目有赤眼巨鱼长丈余游泳其中今不复存湖亦半为田矣
莼湖在县东二十七里
蔡经井有九在县东一十七里旧传每汲其一八皆波动兵火后存其五尔
瑶崱瀑在县西五十里玉几山北源出项羽山流为二潭潭之下岩三面壁立端截深峭可环以坐瀑缘壁而下或雨初霁则飞流溅沬广至十丈余盖奇观也
民天泉在县南三里
宁海
淮河源在县东一百步桃源桥北经桐山罗坑凑黄墈三十里入海周显德三年令祖孝杰用水工黄允德言谓县北地坦夷宜凿渠通海引舟入渠以通百货遂弃田七顷发民丁六万浚之既而渠成视其势反卑于县虽距海一舍而为堰者九重以两山水暴涨啮荡堰闸遂止不浚时岁饥且寒役人多死或云今县北千人坑盖其时丛冢也元佑六年罗提刑适重浚之亦无成今故道存焉
广度河在县治外绕城如带俗名玉带水云
大溪在县西四十里源出桃花坑牛头潭等处旧自草湖并山东行距邑颇远元佑中罗提刑适檄县窒之颇疏凿使近邑今去溪无半里民以为便
夷吴溪在县西一十里源出灵公马岙风廉等处东入海
白渚溪在县北一十五里源出白峤山流三十五里入鄞县
马紫溪在县北二十里源出白峤山东北流入港
湖渎溪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源出天台石桥等处流至双港渡入海
上白溪在县南四十五里俗呼狐啸溪源出天台华顶东北流八十里入余鱼溪又东流三十里入海
小鳖溪在县南四十五里源出桐柏山东流二十里入海
东溪在县南七十五里源出屈母山西北三十里入宁和溪
宁和溪在县南九十里源出天台及屈母山北流四十里又东流一十里入海
车溪在县南九十里弥望皆细沙沙出铁屑冶者陶炼成之
西溪在县西北三十里
海游溪在县南四十里东流五十里入海
峡溪在县北六十里
柴溪在县东北八十里
湫水潭三在县东南一百里一名玉溪旧传吴尚书屈晃生子坦坦偕其母隐于此寻化为龙母亦尸解葬其处世所谓龙母山也隋开皇九年僧智顗自建业至薄暮睹一大厦莫知何所扣户有老妪出迎顗已悟为龙遂托宿焉姥云师远来何以幸教遂为铺说且戒曰旱宜施雨姥受命惟谨翌日顗去回视其处已成湫矣按州城隍庙记既指为屈坦今又以坦为湫水龙则是一人而主二祠岂神之变化固无方耶【干道四年加封城隍诰词云至今台岭之人想见玉溪之迹与母俱隐既着一时之令名于民有功宜膺千秋之命祀云】
白龙潭在县西二十五里其上崇岩插空云气澒洞世传龙与茶山会见鳞甲澡莹如玉雪然有一妪庐其前能以草木向背瞰龙出入其灵迹甚异
梁源潭在县西三十里梁王山西磴栈险绝人迹罕到嘉定四年旱令赵善镠因谒梁祠读古碑遂访求得之方致祷雷发两崖雨如注【石上有题名不书姓年但云述同縡谒盖绍圣丙子令高述祷雨而书也縡不知为谁父老传述祷此时亦曾有龙见】
驴潭在县西北四十里龙须山上有蛟时出其首如驴故以为名山中崖石奇怪且多窍穴相传鬼神出没其间
松岩潭三在县西北七十里上潭险绝无径中潭名煎茶每祷则瀹茗焉有瀑布泻其下水清浅?鱼可数下潭圆径三丈许上隘内宽水绀色莫知浅深干道中祷雨僧坠钹其中善水者没而取之见其下若大堂第晃洁可爱有龙枕石卧忽骧其首没者惊亟出俄而两崖间水涌丈余甘澍大洽焉
茶山黑龙潭三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其水三色中潭圆如井上有飞瀑泻其下崖谷诘屈如三叶屏风上潭几不可登
苏思潭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大木如屈盖然每祷祈文书不如式即浮出或许雨则现烛光隐隐若莲花山多虎豹蛇虺之属
笕城坑潭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凡旱祷必饭粟羹鳣以祭得?鱼即雨又有双峰潭同在其处皆号险怪云
主簿潭在县西二里崇教寺岭下旧传有一主簿出游以马跃溺死不知其所在后能显异出云雨今半堙塞矣
石合潭在县西一十里形如大石合故名凡祷雨送水必会于此
石泄潭在县东南三十里圆崖上有一穴径尺许水清且深
青雷潭在县西北五十里其上一峰圆耸古木森翠樵者至必有蛇逐之每乞雨则得金鳗云
徐家潭在县东北九十里接盖苍山每亢旱祷之则有云气蜿蜒如带已而大雨
大泽潭在县西南一百里大龙山上绍圣二年令高述祷雨尝刻赞焉
石婆奥潭在县东北六里
石门潭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剡中深不可测
帽尖山潭在县东北三十里
笕潭在县西三十里梁王山东
白龙山潭在县东四十里
大雪潭在县西北八十里
方石潭在县西北八十里
石龙窦在县西北七十里龙公(山奥)窦在石壁下世传龙于此出入其展转挨擦处犹有痕焉下为大湫不知源所从来但见窦水泻下喷激如飞练崖上有石龙窦三字
孝女湖在县西三十里平野中有山特立名塔山山之麓有湖旧传唐时有汪氏女苦节不嫁纺织以奉其亲亲好湖水其家距湖五里女日汲以供之亲没建塔报焉人遂以此名湖与山凡大旱取之不竭
青镜湖在县东南二里
草湖在县西南一十里
九顷塘在县西四十里包山吞麓其浸九顷岁产菡萏则旱生菱芡则丰土人候之甚验有金银鲫鱼味绝美然有渔艇则覆焉其神异多此类
薛公井在县东北九十步广度坊侧隆兴二年令薛抗重建且亭其上按此至东驿凡八井位按北辰之次特广且深自薛闿端余次第甃治邑人蒙赖故以其姓名之其后井堙亭废嘉定十六年齐守硕浚井复亭且为之记云
市西井在县西六十步名透瓶泉暑月以银铁等器汲之皆沁出寒冽特甚
后郭井在县西九十七步淳熙十一年邑人萧氏女重修
妙相寺前井在县东一百一十六步
晟家街井在县北一百七十步
桃源桥井在县东一百八十步
方家井在县东一百步
东驿井在县东一百一十五步初凿时于地中得石刻云下有石骨接天姥水旱如一隆兴二年主簿黄(木云)甃治之
新泉井在县学讲堂前绍熙五年因有泉溢出令李知微浚之
石井在县西北五十里阆风台上
石井在县西北八十里崖上近石龙窦圆广丈余深不可测下有石镬围一丈深四尺许其凹洼处正如镬然盖溪水所经也或有石坠井岁月摩荡尽为圆石以出今邑人多有之
麻源水帘在县西七十里有洞深广可坐十数人瀑水缘崖而下日照如水晶帘盛夏有寒气
冷水泓在县西五里旱不枯涸夏冽而冬温
尾闾在县东海中与海门马筋相直惟高山可望其水湍急陷为大涡者十余舟楫不敢近旧传为东海泄水处【详见夷坚志】
雁苍瀑在县西北四十里大壑中双崖壁立瀑从空飞注石上声如雷霆余沫喷洒暑时若秋旁多乱石可坐上有龙井土人以绠测之深百六十寻沿磴数丈有小石洞洞中石纹如龙鳞烨烨有光上有石窗唐末有道士居之自言江州人常取松叶茯苓以自给年百余岁不知所终
赤城志卷之第二十六
山水门〔八〕
迁书河渠固志沟洫得不以水利吾民之命不容不备录之欤每念古郑白之俦出意疏凿有以一渠而溉田千顷者接于近世非惟不能图新而并与其旧失之矣台虽号山郡所在陂塘良众顾以豪吞富噬日堙月磨每岁邑丞汇申按败纸占名惟谨何识兴坏以故甫晴虞旱方雨忧潦盖人力不至而动责之天宜其少乐岁也余故搜按旧畎特揭一门庶使后之有志者可按图而得之焉乃若溪派河流浸灌浩博盖水利之大者前已详故不重载
水利
临海
大固乡
周家堰 古泾湖梁埭
义诚乡
高湖堰
保乐乡
东山头浦 谢奥浦
松浦泾 (汀去丁改匽)泄浦
广济埭浦泾 林子浦泾
吴志屋后浦泾 涂下浦泾
章安浦泾
遂仁乡
长石庙前浦 洋奥堰
明化乡
蛟龙泾 新刱家子浦泾
安乐乡
道场砩 石牛砩
涌泉砩 胡超堰
下堰 吴丞有堰
重晖乡
长潭堰 黄肚堰
中沙堰 马银泉
杨木堰 潘婆泉
长乐乡
古泾埭 涌泉泾
黄岩
仁风乡
步头埭 石秋埭
西仙浦埭
三童乡
兴家埭 方家埭
孝顺埭 郑戍埭
林家埭
永宁乡
杨公埭
善化乡
净土埭 新埭
飞凫乡
仙浦埭 水磡埭
斗门仙埭 章师埭
蛟龙埭
备礼乡
塘浦
靖化乡
坛头等砩【自黄岩溪五十二水合为一溪东北为二十砩又东北始为坛头砩白岩砩又东北为鸟岩砩】
板砩
灵山乡
洋屿埭 于浦【濒于海为河泾宣泄之处】
长浦埭 鲍家埭
凌家埭 陈伏埭
繁昌乡
颜家埭 黄望埭
金青埭 葡萄棚二埭
监侧小埭 细屿埭
来远乡
陈家砩 下屿砩
吴佛洋砩 李家埭
太平乡
高浦大埭 铺堆埭
高浦小埭 车骆大埭
临清泾埭 西保埭
娄子埭 蒋家埭
月河埭 伍婆埭
牸牛埭 王三浦埭
流沙阙埭
天台
太平乡
长塘 戴应塘
新塘 鲍家塘
山头大塘 公塘
鲍砖塘 泉井塘
西安隐院庄前塘 明公砩
资福前寺砩 滑溪砩
奚亭砩 王家砩
杜砩 笕砩
新官坊砩 黄坛砩
窠山砩 苓塘砩
新坊水甽 西洋水甽
永保乡
桐柏天照塘 桐柏庄边塘
万年塔边塘 桐柏伎石塘
官塘 护国塘二
导元塘 葛家塘
柿砩 筋竹砩
道士砩 岩头砩
清口砩 又清口砩
白马砩 杨树砩
黄甚砩 周家砩
九女砩【乃居人周颐九女共成之发源甚远】
祥鸾乡
牛头塘 宁国寺前东塘
过路塘 徐家塘
王家上下塘 汪家塘
众塘 石竹砩
岳砩【为一邑陂塘之最旧因居人岳其姓者开之故名今苗裔在焉】
松山砩 峇溪砩
积石乡
槎潭砩 岳砩
东求砩 下砩
大柘里王砩 坑砩
单家砩 小坑砩
小溪畈砩 黄固畈砩
仙居
升平乡
张阜堰 溪上堰
盂溪石藤堰 上砩堰
了溪堰
庆云乡
彭溪坑堰 厚奢堰
开元乡
圳口感德堰 王潘道堰
祝奥堰 赭光堰
北山秋成堰 高迁雷垣堰
潘湖堰 赤城岩湖堰
蓼溪新堰 横溪堰
张支湖堰
清风乡
深袅堰 才塘堰
洋前堰 栅岸沙溪堰
板桥吴横堰 湖村陈道堰
归仁乡
阳归堰
遂宁乡
童渠堰 上畈堰
木舟后洋堰
宁海
连理乡
大溪砩 又大溪砩
黄坛砩 新村砩
蒋家砩 吴家砩
大尉堂前砩 金家泽坑砩
崇教寺岭砩 吴阮大砩
古大砩 上畈古甽
朱开乡
锺家砩 莫家砩
东山头坑砩 和尚塘砩
叶家奥砩
永康乡
屿子太塘 上白溪潜家步砩
中砩 下砩
下山砩 前王上砩
下村砩 坑口下田砩
竺家洪水砩 山王奥坑
仙岩乡
黎家砩 上砩
下砩 涌溪四砩
毛二娘潭砩 乌隐砩
剡畈砩 石马胡村砩
外洋砩 和尚砩
新宁乡
仓头砩 细零坑砩
五里河 白鹤殿甽
宁和乡
圣前塘坑砩 东洋杏桃砩
东壁砩 管溪砩
前金砩 下任砩
岭下砩 蒋家砩
塘泉水孔
赤城志卷第二十七
寺观门〔一〕
自佛老氏出摩荡掀舞环一世而趋之斯道殆薄蚀矣粗之为祸福使愚者惧精之为清静寂灭使智者惑盖其窃吾说之似以为彼术之真如据影搏物而熟视之则非也以故台之为州广不五百里而为僧庐道宇者四百有奇吁盛哉今吾孔子孟子之像设不增或居仆漫不治而穹堂伟殿独于彼甘心焉岂其无祸福以惧人而无思无为之旨反出清净寂灭之下耶今备录之非以滋惑亦使观者知彼之盛而防吾之衰庶少补世教云尔
寺院
州
禅院
报恩光孝寺
在州东南一里一百步巾子山下唐开元中建旧传有小剎七曰楞严水陆证道积善天光景德藏院至是合为一赐额开元国朝景德中更名景德崇宁二年因臣僚奏诏天下建崇宁寺州以此寺应诏加万寿二字遇天宁节度僧一人殿后有戒坛元佑五年僧元照建也【杨杰为之记】政和元年改崇宁为天宁绍兴七年改天宁为广孝十五年以追崇徽宗改今额干道九年火僧德光有权踵新之淳熙三年钱参政端礼建僧堂十年其孙丞相象祖建佛殿寺始复旧观惟罗汉阁无重刱者寺东有古塔一或传梁岳阳王得释迦舍利建塔七今所存止此又传有齐眉大师趺化如生塔于寺之东隅今贡院后有小浮图在焉铜钟一盖唐干元癸亥所铸又有佛牙二株沉香观音像及累朝所赐宸翰甚众【尤守袤僧堂记云淳熙三年秋七月故参政观文钱公施其私财于台州报恩光孝禅寺复建僧堂明年九月二十日经始后十五日而公薨又明年六月二日堂成中为大屋七间高七寻其广四十有二尺其深十寻前列修廊后布广庑其楹高与广皆如其堂之数而崇深杀之贯三夹廊为二井匽凡为屋之楹大小二十有四规抚雄壮悉倍于旧公之孙承议郎前知处州军州事象祖题其牓曰选佛合道俗以落之又明年长老惟禋命其徒了性持书求文于锡山尤袤而记之曰天台为邦仙圣所游佛法之盛冠于东州有大丛林旧名景德众妙庄严近在城域政和之初赐额天宁绍兴之间始易今名是为佑陵追福之地列屋千楹有众万指干道癸巳郁攸煽灾绀壁穹堂化为飞灰时大比邱德光长老立志坚忍誓必再造乃泛扁舟浮海而南持砵于泉半岁乃还憔悴辛勤寸絫铢积乃建众寮乃营丈室规创后壁架虚凿空商工度材施者景从惟光之名进于帝听有诏自天命主灵隐袤时假守睹是胜因求继光后实难其人万口一词曰有权可乃屈致之权不在我于煨烬中启大法筵远近归依辐辏骈阗宝殿迄成材从空堕权未尝为不起于坐有大檀施观文公钱与是比邱有大因缘私自念言安聚衲子以有伽蓝为一大事导师所在龙象骏奔四方学徒其来如云而此僧堂独未建立起寺之废莫此为急我当布施为众生先捐三百万于指顾间公之视财如视壤土我无所施随取而子权之受施如谷受风我无所受有来则容权谓其徒监寺了性汝敏而勤命总其政性亦受令奔走后先陶瓦成山伐木蔽川权来权藏四众嗟惜予选惟禋嗣其法席禋之始来众曰艰哉禋来一年众志允谐巧者献伎壮者出力涓日庀徒并举百役乃立斯堂其大七楹高广深邃寒温暑清前荣后庑两倍其数寝食有位宴息有所伟哉斯堂肇自钱公不逮其成而公已终惟公有孙衔训嗣事爰饰几榻至于涂塈斋鼓粥鱼隐隐隆隆摄齐升堂肃肃雍雍旧观复还百废具举如聩得听若瞽而睹数有成坏时有废兴法力愿力为无不成惟三比邱与二居士往昔灵山并受佛记作此胜事剎那顷中化瓦砾场为梵帝ec咨汝大众享此安逸云何修行报此恩德当念作者法力宏深男猛精进无起退心当念施者愿力坚重量彼来处无妄受用惟上祖师穴处岩居今汝不然夏屋渠渠惟上祖师行乞取足今汝不然饱饭果腹广席连床窗户明虚心境洞然万法一如卧具巾单随用无乏困歇饥餐莫非妙法汝若一念证常寂光华严境界即是此堂汝若不断五欲三毒当知此堂即是地狱巾山崇崇与堂无穷我为斯文相其鼓钟】
兜率寺
在州东南二里周广顺三年吴越王建旧有胜光和尚居之名胜光安国国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上有观音殿即旧景德寺水月像也【翟参政汝文谪居时形之梦欲改塑凡三四弗类工泣祷是夜梦白衣高髻如生塑而成 赵守仚诗云一到巾山眼界宽招提直在翠微间黄鹂过处金穿柳白鹭飞时雪点山渔艇两三随月上海帆八九趁潮还归时听得梅花角落日西城未掩关】
嘉佑院
在州北一里旧名净名庵后改今额僧长吉尝游京师得宋参政庠以下一百四十五人所书般若经建台以实之复自刺血书维摩经附焉【宋谏议庠记云建塔庙散香华奉经典摄受妄迷而为功德有为者为之虽然佛灭度二千年世与法交相丧浊劫下根訹为愚冥非广示像法无以震动而倾骇之使趋善良神道化时讵得而已沙门长吉当兹世为功德者也初师以释子之秀来上都会译场高选义学僧敷演祖教名在籍右始与龙象为徒而觉华余辉注射物境颇作歌诗杂拟辄自翼其宗由是益为人闻俄诏赐紫方袍号梵才大师胜流钦风多所延供久之厌着谢去复山林之游岁在降娄始还台州州守悦其风虚净名庵以舍之惟师行严而身修寓旷而气安能示方便悦可大众居三年道益光明台人异焉捐金抵璧踵往赡事四方来者与麻苇俱乃辟精庐而肆之刊林衡镂岩椒棘如而堂煟如而庭者且数百筵朝熏夜祓供拟尤具九年复作一成台置大般若经六百篇及刻千劫佛像彼货与力不募自至弗可赀纪师复砭肤取血书维摩经质神为要又欲推慧命而广之乃谋于公卿大夫于是龙图阁直学士南阳叶君倡始吁谋分缮宝与凡台阁方面知名士数十族丛喜迭舍参讫写庸阅三年台成纳经奉像庋而安之黑白相趋距跃围绕以为去圣滋远有能驾其说植德于人令夫成神嵬嵬现前知亲炙面命不在是经乎因是经读诵悟入棓五蕴泯空色搅万异为一真其为福又可称量耶仆顷与师游乐其誓愿之就且枉锡顾我丐辞以永传因宣是义而偈之曰台屹而崇摧我慢而恭兮经华而精竦我怠而诚兮像严而显破吾魔而善兮报我四恩常不灭而存兮师闻之谓余言为信若其营综之烈投施之众日月之谨大概记之至夫笔不可文言不能宣者仆与师均寄一叹而已宋祁诗云故人书未报恨恨复经年梦去长江路心知宝所天身依岩桂老诗与暮云传无奈缨緌累犹乖方外缘又诗云名高身愈隐孤锡倚岩扃园布黄金地台藏白马经庵云吞瞑烛涧月泻虚瓶坐想溪桥路莓苔又几青 周延隽诗云幽致极东南清阴润客衫林深纔辨径云满欲藏岩琴想山猿伴袍憎谷鸟衔孤标如可挹坠稿怅开缄 钱惟演诗云汉苑辞千柰仙邱访五芝汲瓶春溜满卷(袪去去改戒)晓云滋望剎青龙起观涛白马驰红楼曾应制佳句咏朝緌 蒋堂诗云老被诗名系此身思山深去避人群宝台千尺隔江见清磬一声归路闻岩上开扉灯照月庵前埽地雪和云终焉此是清凉处净住无惭相国文】
普宁院
在州东北二里旧名上方资国建隆中钱忠懿王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
崇法院
在州东二里旧名紫凝周显德元年建国朝天禧元年改今额今废
教院五
宁国院
在州东二里旧名六通晋天福二年建国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额有铜钟一梁干化中所铸
延寿院
在州东一里三百步皇佑五年重建或云即古仓基大中祥符元年赐额旧有凌云轩后废【开禧中雨后壁坏有黑米之异】
普济院
在州东北一里三百步旧在州东一里名普贤【今状元塘是也】大中祥符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额崇宁元年以其址卑湿徙今地
顺感院
在州东二百步旧名报国晋天福二年郡人临延熙舍宅建国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旧有观阁今废【赵守仚诗云一上危梯一解颜重冈复岭四周环山川尽出登临外天地都归俯仰间飞鸟直随双目断游云长与片心闲文书了却无余事日午须来日落还】
福安院
在州东一里二百步旧名兴福保安治平三年改今额今废惟殿堂两庑仅存【详见贡院门】
律院
崇寿院
在州东北二里旧名弥陀建隆元年钱忠懿王建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淳熙三年其孙参政端礼重新之【钱自为记】嘉定十六年齐守硕请以禅为律
甲乙院十
永庆院
在州北一里即古郡治旧名白云延寿庵太平兴国二年钱守昱建咸平二年赐今额寺后有泉庵以其旁泓水故名【唐守仲友题云万斛出时非择地一泓澄处本无心】西有翠屏亭一览亭今皆废【丁注题一览亭诗云插迥飞檐耸凌虚迭砌危四天栏下揖万象掌中窥目力不到处云容无尽时尘尘皆胜事凭槛几人知 张景修题云衙城直上有烟峦亭在重崖绝壁间几个白头忘岁月一生青眼看江山秋风落木楼台出暮雨笼沙鸥鹭闲珍重京西绣衣使作书题牓许追攀】
明庆塔院
在州巾子山上旧名净光塔院干德五年钱守昱建大中祥符四年赐今额【按曾子文结界院记有芟洗萝茑披作榛荆鳞布层基翼建宝塔森沉月殿潇洒星廊之语其详及题咏附见巾子山】
宝城院
在州东一里旧名护国唐光启三年僧道元建国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章郇公得象为之记】旧有清熙堂【陈右司瓘为作夏讲疏按瓘政和六年以诋诬羁管居此时蔡氏党方盛每密讽守石悈胁而杀之呵守严甚又尝召至庭怖以后命瓘竟不屈尝为寺作修造等疏见集中】
惠日院
在州东一里旧名罗汉晋天福五年建国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额有大塔幢镌唐大中十一年
妙胜院
在州西一百步一名石佛旧传辟基时得石佛三躯塑之殿故名按题梁绍兴十五年重建钟乃显德二年钱王女所铸
小兜率院
在州东一里天圣七年建
祚圣院
在州东北一里一百三十步白云山下旧名白云按传灯录唐欣禅师尝受业焉沈佺期饯台州刺史序云怀白云之兰若盖指此也国朝干兴元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今废
资圣院
在州东南二里建隆四年建有定光岩昔有僧于此诵法华经俄而光现故以为名治平三年赐今额今废
福圣院
在州北一里大观三年重建今废旧有松轩【赵守仚题北山松轩诗云万木有荣谢此松无盛衰梦阑秋韵起棋罢午阴移般匠顾不顾秦君知未知亭亭高节在看取雪霜时 张景修题云雪天苍翠暑天风珍重僧轩十八公不是诗人少吟咏世间草草易为工】
胜因院
在州东二里治平二年建今废
尼院二
净慧寺
在州南三百步唐武德元年建乃妙善公主道场二年赐额国朝淳熙二年重建
演教院
在州东南三百五十步净慧子院唐武德元年建二年赐额
临海
禅院二十有六
惠因寺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九里旧名禅房宋元嘉四年僧应俊建国朝大中祥符元年赐名惠因熙宁中僧了尘重新之绍兴三十二年钱太师忱家乞为香灯院加崇亲其后孙丞相象祖还诸朝复今额
报恩衍庆院
在县东四十五里旧名兴福俗又名龙华晋天福六年建国朝绍兴六年范丞相宗尹家乞为香灯院遂改今额【初范公游此寺爱其幽胜有兹游恐不再聊寄小诗中之句人谓非佳谶月余薨竟葬其中】
隆恩院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旧名明恩大中祥符九年县人周圜舍基建先是唐武德初有蓊萼禅师卓庵于此治平三年改今额干道元年稍徙高爽一新之
褒忠显绩院
在县西三十里旧名景福唐武德二年建应顺元年改慈圣国朝绍兴九年吕丞相颐浩家乞为香灯院遂改今额
保福院
在县南一十五里周广顺四年建晋开运四年赐额
青莲院
在县西北二十里旧名兴善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绍兴十年重建
具足院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旧名百丈晋天福六年建国朝治平三年改今额
庆恩院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名报恩石晋会同元年建国朝干德三年改今额
昌国院
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名佛窟周广顺二年建国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
法海院
在县南三十五里太平兴国七年建治平三年赐额
惠明院
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名重元建隆四年建祥符七年改今额
显恩褒亲院
第2部分
嘉定赤城志
宋·陳耆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