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云笈七签
宋·张君房
雲笈七籤
經名:雲笈七籤。宋張君房慕輯。一百二十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參校版本:一、《四庫本書》本(簡稱四庫本)。二、《四部叢刊》初次影印明清真館本(簡稱叢刊本)。三、《重刊道藏輯要》本(簡稱輯要本)。
雲笈七籤卷之一
道德部
總敘道德
《老君指歸》曰:太上之象,莫高乎道德,其次莫大乎神明,其次莫大乎太和,其次莫祟乎天地,其次莫著乎陰陽,其次莫明乎大聖。夫道德所以可道而不可原也,神明所以可存而不可伸也,太和所以可體而不可化也,天地所以可行而不可宣也,陰陽所以可用而不可傳也,大聖所以可觀而不可言也。故度之所度者知,而數之所數者少;知之所知者淺,而為之所為者薄。至眾之眾不可數,而至大之大不可度。微妙窮理,非知之所能測;大成之至,非為之所能得;天地之間禍亂患咎,非事之所能克也。故不道之道,不德之德,政之元也;不名之名,亡功而功,化之根也。
是故,王者有為而天下有欲,去醇而離厚,清化而為濁,開人耳目,示以聲色,養以五味,說以功德,教以仁義,導以禮節,民如寢覺出於冥室,登丘陵而盻八方,覽參辰而見日月,故化可言而德可列,功可陳而名可別。是以知放流而邪偽作,道德壅蔽,神明隔絕;百殘萌生,太和消竭。天下徨徨迷惑,馳騁是非之境,失其自然之節。情變至化,糅於萬物;悴憔黧黑,憂患滿腹;不安其生,不樂其俗;喪其天年,皆傷暴虐。是以君臣相顧而營營,父子相念而戀戀,兄弟相憂而悽悽,民人恐懼而愯身。愯身相結,死不旋踵,為患禍也。父子戀戀,兄弟悽悽,昏定晨省,出辭入面,為夭傷也。臣見其君,五色無主,疾趨力拜,翕肩促肘,稽首膝行,以嚴其上者,為不相親也。故可道之道,道德彰而非自然也;可名之名,功名顯而非素真也。
《老君指歸略例》曰: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凉,不宮不商,聽之不可得而聞,視之不可得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嘗。故其為物也則混成,為象也則無形,為音也則希聲,為味也則無呈。故能為品物之宗主,包通天地,靡使不經也。若溫也,則不能凉矣;官也,則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聲者,非大音也。然則四象不形,則大象無以暢;五音不聲,則大音無以至。四象形而物無所主焉,則大象暢矣;五音聲而心無所適焉,則大音至矣。故執大象則天下往,用大音則風俗移。無形暢,天下雖往,往而不能釋也;希聲至,風俗雖移,移而不能辯也。是故天生五物,無物為用;聖行五教,不言為化。是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五物之母,不炎不寒,不柔不剛;五教之母,不皦不昧,不恩不傷。雖古今不同,時移俗易,此不變也。所謂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也。天不以此則物不生,治不以此則功不成。故古今通,終始同。執古可以御今,證今可以知古始,始此所謂常者也。無皦昧之狀,溫凉之象,故知常曰明也。物生功成,莫不由乎此,故以閱眾甫也。夫奔電之疾,猶不足以一時周;御風之行,猶不足以一息期。善速在不疾,善至在不行。故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地;有形之極,未足以府萬物。是故歎之者不能盡乎斯美,詠之者不能暢乎斯弘。名之不能當,稱之不能既。名必有所分,稱必有所由。有分則有不兼,有由則有不盡。不兼則大殊其真,不盡則不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夫道也者,取乎萬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賾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彌綸而不可極也;遠也者,取乎緬邈而不可及也;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睹也。然則道玄深大妙遠之言,各有其義,未盡其極者也。然彌綸無極,不可名細;微妙無形,不可名大。是以《經》云:字之曰道,謂之曰玄,而不名也。然則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離其真,為之則窒其性,執之則失其原矣。是以聖人不以言為主,則不違其常;不以名為常,則不離其真;不以為為事,則不敗其性;不以執為制,則不失其原矣。然則老君之文,欲辯而詰者,則失其旨也;欲名而責者,則違其義也。故其大歸也,論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極以定惑罔之迷。因而不為,損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賤夫巧術,為在未有,無責於人,必求諸己。此其大要也。而法者尚乎齊同,而形以檢之;名者尚乎定真,而言以正之;儒者尚乎全愛,而譽以進之;墨者尚乎儉嗇,而智以立之;雜者尚乎眾美,而總以行之。夫形以檢物,巧偽必生;名以定物,理恕必失;譽以進物,争尚必起;矯以立物,乖違必作;雜以行物,穢亂必興。斯皆用其子而棄其母,物失所載,未足守也。然致同塗而異至#1,合旨而趨乖,而學者惑其所致,迷其所趨。觀其齊同則謂之法,睹其定真則謂之名,察其純愛則謂之儒,鑒其儉嗇則謂之墨,見其不系則謂之雜。隨其所鑒而正名焉,順其所好而執意焉。故使有紛紜憤錯之論,殊趨辨析之争,蓋由斯矣。又其為文也,舉終以證始,本始以盡終。開而弗達,導而弗牽。尋而後既其義,推而後盡其理。善法事始以首其論,明夫會歸以終其文。故使同趨而感發於事者,莫不美其興言之始,因而演焉;異旨而獨構者,莫不說其會歸之徵,以為證焉。夫塗雖殊必同其歸,慮雖百必均其致,而舉夫歸致以明至理,故使觸類而思者,莫不欣其思之所應,以為得其義焉。凡物之所以存,乃反其形;功之所以尅,乃反其名。夫存者不以存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為安,以其不忘危也。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善力舉秋毫,善聽聞雷霆,此道之與形反也。安者實安,而曰非安之所安;存者實存,而曰非存之所存;侯王實尊,而曰非尊之所尊,皆理之大者也。名號生乎形狀,稱謂出乎涉求。名號不虛生,稱謂不虛出。故名號則大失其旨,稱謂則未盡其極。是以謂玄,則玄之又玄;稱道,則域中有四大也。
《韓非子□主道篇》曰:道者,萬物之始物從道生,故日始,是非之紀也是非因道彰,故曰紀,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虛靜以待令#2,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3。故曰:君無見其欲#4,臣將自雕琢臣因欲雕琢以稱之;君無見其意#5,臣將自表異君見其志,臣用其意以稱之。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賢去智,臣乃自備。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行而不以賢#6,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寥乎莫得其所名#7。明君無為於上,群臣悚懼於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
《淮南鴻烈》#8曰: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拆#9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原流泉浡,沖而徐盈;混混汩汩,濁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橫之而彌于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幎於六合,卷之不盈於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弱而能強,柔而能剛;橫四維而含陰陽,絃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纖而微。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辰#10以之行;麟以之遊,鳳以之翔。
太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滯,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萬物終始。風興雲蒸,事無不應;雷聲雨降,並應無窮;鬼出電入,龍興鸞集;鈞旋轂轉,周而復帀;已雕已琢,還反於樸。無為為之而合于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于和,有萬不同而便于性;神託於秋毫之末,而大與#11宇宙之總。其德優天地而合陰陽,節四時而調五行;呴俞#12覆育,萬物群生;潤於草木,浸于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羽翼奮也,角觡生也,獸胎不殰,鳥卵不殈;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出,賊星不行;含德之所致。
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飛蠕動,待而後生,莫之知德;待之後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譽,用而敗者不能非;收聚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授而不益貧;周旋而不可究,纖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墮之而不平#13;益之而不眾,損之而不寡;斲之而不薄,殺之而不殘;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淺。惚兮恍兮,不可為象兮;恍兮惚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應無形兮;邃兮洞兮,不虛動#14兮;與柔剛卷舒兮;與陰陽俛仰兮。
葛仙公《五千文經序》曰: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乎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蕩蕩,不可名也。煥乎其有文章,巍乎其有成功,淵乎其不可量,堂堂乎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稟之得生,乾坤運以吐精。高而無民,貴而無位,覆載無窮。是故八方諸天,普弘大道。開闢已前,復下為國師,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匠成萬物而不言我,為玄之德也。故眾聖所共宗。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惟老氏乎!周時復託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號曰老子。老子之號,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無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人謂老子當始於周代。老子之號,始於無數之劫,窈窈冥冥,眇邈久遠矣。周室世衰,大道不行,西遊天下。關令尹喜曰:大道將隱乎,願為我著書。於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經焉。
《老君戒文》云:老君生玄洪聖堂。爾時未有天地日月,手無所攀,足無所躡,懸身而處,不墮不落;身著三光之衣,照於虛芒,如今日月之光也。
《混元皇帝聖紀序》曰:原夫大道玄寂,理極無為;上德冲虛,義該眾妙。是以精凝真一,非假物以稱生;形結九空,不待有而成體。含神太混,毓粹幽原,恍惚帝先,希微至極。故能真融金闕,教逸不言;惠渙玉京,慈光有物。二儀持以覆載,萬品賴以滋榮。神冠陰陽,功成造化。先天地而獨立,後塵劫而無昧。
唐開元皇帝《道德經序》曰:昔在元聖,強著玄言。權輿真宗,啟迪來裔。遺文誠在,精義頗乖。撮其指歸,雖蜀嚴而猶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餘浸微,固不足數。則我玄元妙旨,豈其將墜?朕誠寡薄,常感斯文,猥承有後之慶,恐失無為之理。每因清宴,輒叩玄關;隨所意得,遂為箋注。豈成一家之說,但備遺闕之文。今玆絕筆,是詢於眾公卿臣庶、道釋二門,有能起予類於卜商,鍼疾同於左氏。渴於納善,朕所虛懷;苟副斯言,必加厚賞。且如諛臣,自聖幸非此流。懸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諱,咸可直言。勿為來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唐異筠#15《玄綱論□道篇》曰: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冥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無極,成者有虧。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然則通而生之謂之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謂之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仙靈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見其終。探奧索隱,孰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又曰: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而有今古澆淳之異,堯桀理亂之殊者何哉?夫道德無興衰,人倫有否泰,古今無變易,情性有推遷。故運將泰乎則至陽真精降而為主,賢良輔而姦邪伏矣;時將否乎則太陰純精昇而為主,姦邪弼而賢良隱矣。天地之道,陰陽有數,故理亂之殊也。所以古淳而今澆者,亦猶人幼愚而長慧也。嬰兒未孩,則上古之含純粹也,漸有所辯,則中古之尚仁義也;成童可學,則下古之崇禮智也;壯齒多欲,則季世之競浮偽也。變化之理,世俗之宜,故有澆淳之異也。覈其所以,原其所由,子以習教而性移,人以隨時而朴散。雖然,父不可不教於子,君不可不理於人。教子所#16於義方,理人在於道德。義方失則師友不可訓也;道德喪,則禮樂不能理也。雖加以刑罰,益以鞭楚,難制於姦人賊子矣。是以示童兒以無誑,則保於忠信;化時俗以純素,則安於天和。故非執道德以化人者,未聞其至理也。
唐陸希聲《道德經傳序》曰:大道隱,世教衰,天下方大亂。當是時,天必生聖人。聖人憂斯民之不底于治,而扶衰救亂之術作,周之末世其幾矣。於是仲尼闡三代之文以扶其衰,老氏據三皇之質以救其亂,其揆一也。蓋仲尼之術興於文,文以治情;老氏之術本於質,質以復性。性情之極,聖人所不能異;文質之變,萬世所不能一也。《易》曰:顯諸仁。以文為教之謂也。文之為教,其事彰,故坦然明白。坦然明白,則雅言者詳矣。《易》曰:藏諸用。以質為教之謂也。質之為教,其理微,故深不可識。深不可識,則妄作者眾矣。夫惟老氏之術,道以為體,名以為用,無為無不為,而格于皇極者也。楊朱宗老氏之體,失於不及,以至於貴身賤物。莊周術老氏之用,失於太過,故務欲絕聖棄智。申、韓失老氏之名,而弊於苛繳刻急。王、何失老氏之道,而流於虛無放誕。此六子者,皆老氏之罪人也。而世因謂老氏之指,其歸不合於仲尼。故訾其名,則曰槌提仁義,絕滅禮學;病其道,則曰獨任清虛,不可以為治。於戲!世之迷,其來遠矣!是使老氏受誣於千載,道德不行於當世,良有以也。且老氏本原天地之始,歷陳古今之變,先明道德,次說仁義,下陳禮學之失,刑政之煩,言其馴致而然耳。其秉要執本,在乎情性之極。故其道,始於身心,形於家國,終於天下,如此其備也,而惑者尚多云云,豈不謂厚誣哉!昔伏羲氏畫八卦,象萬物,窮性命之理,順道德之和。老氏亦先天地,本陰陽,推性命之極,原道德之奧。此與伏羲同其原也。文王觀太《易》九六之動,貴剛尚變,而要之以中。老氏亦察太《易》七八之正,致柔守靜,而統之以大。此與文王通其宗也。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導斯民以仁義之教。老氏亦擬議伏羲,彌綸黃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與孔子合其權也。此三君子者,聖人之極也。老氏皆變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變之機,探至精之歸,斯可謂至神者矣。而王弼以為聖人與道合體,老氏未能體道,故阮籍謂之上賢亞聖之人,蓋同於輔嗣。豈以老氏經世之跡未足充其所言耶?斯不然也。於戲!聖人之在世也,有有跡,有無跡。故道之不行也,或危身歷聘,以天下為其憂;或藏名飛遯,示世故不能累。有跡無跡,殊途同歸。斯實道義之門,非徒相反而已。然則仲尼之所以出,老氏之所以處;老氏之所以默,仲尼之所以語,蓋屈伸隱顯之極也。二子安能識之哉?司馬遷統序眾家,以道德為首,可謂知本末矣。班固作《古今人表》,乃詘老氏於第三品。雖其名可詘,而道可貶乎哉?於戲!老氏之術,見棄於當代久矣,斯數子者之由也。且仲尼親見老氏,歎其道曰猶龍乎,從之問禮。誠無間然,著在記傳。後世不能探其意,是以異端之說紛然,蓋迷之者不窮其源,故非之者不盡其致。噫!斯傳之不作,則老氏之旨或幾乎息矣。今故極其致,顯其微,使昭昭然與群聖人意相合。有能體其道,用其名,執古以御今,致理如反掌耳。自昔言老氏術者,獨太史公近之;為治少得其道,唯漢文耳。其他皮傅詭說,皆不足取。
雲笈七籤卷之一
#1然致同塗而異至:致,四庫本作『道』;至,輯要本作『致』。據此該句作『然道同徐而異致』。涂,同『途』。
#2故虛靜以待令:《韓非子□主道》作『故虛靜以待』,無『令』字。
#3君乃無事焉:此下《韓非子》原文有『歸之真情』四字。
#4君無見其欲:此下《韓非子》原文有『君見其所欲』五字。
#5君無見其意:此下《韓非子》原文有『君見其意』四字。
#6有行而不以賢:按文義當作『有賢而不以行』,與『有智而不以慮』、『有勇而不以怒』文法一致。
#7寥乎莫得其所名:此句《韓非子》原文無『名』字。
#8《淮南鴻烈》:此段節錄《淮南子□原道訓》。
#9拆:叢刊本作『析』,四庫本作『斥』,並誤。
#10星辰:《淮南子》原文作『星歷』。
#11與:《淮南子》原文作『於』。
#12呴俞:和悅。《莊子□駢拇》:屈折禮樂,呴俞仁義。
#13平:原文作『下』。
#14動:叢刊本、輯要本作『洞』,並誤。
#15異筠:當作『昊筠』。四庫本作『吳筠』。
#16所:當作『在』。四庫本、輯要本均作『在』。
雲笈七籤卷之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
混元
混元者,記事於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元氣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氣運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張而萬物用焉。混沌者,厥中惟虛,厥外惟無,浩浩蕩蕩,不可名也。廣大之旨,雖典冊未窮,祕妙之基,而玄經可見。古今之言天者一十八家,爰考否臧,互有得失。則蓋混天儀之述,有其言而亡其法矣。至如蒙莊《逍遙》之篇,王仲任《論衡》之說,《山海經》考其理舍,列禦寇書其清濁,漢武王#1黃道,張衡銅儀,周髀之書,宣夜之學、昕天安天之旨,晁崇、姚信之流,義趣不同,師資各異。所以虞喜、虞聳、劉焯、葛洪,宋有承天,梁有祖暅,唐朝李淳風,皆有述作。廬江句股之術,釋氏俱舍之譚,或託寓詞,或申浮說。若夫定兩規之分次,明二道之運行,經緯不差,上下無爽者,惟渾天法耳。葛稚川言渾天之狀,如雞子卵中之黃。地乘天而中居,天乘氣而外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半出地上,半繞地下。二十八舍半隱半見。此乃符上清之奧旨,契玄象之明驗矣。
空洞
道君曰:元氣於眇莽之內,幽冥之外,生乎空洞。空洞之內,生乎太無。太無變而三氣明焉。三氣混沌,生乎太虛而立洞,因洞而立無,因無而生有,因有而立空。空無之化,虛生自然。上氣曰始,中氣曰元,下氣曰玄。玄氣所生出乎空,元氣所生出乎洞,始氣所生出乎無。故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至九玄,從九反一,乃入道真。氣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氣為和,以成於人。三氣分判,萬化察生;日月列照,五宿煥明。上三天生於三氣之清,處於無上之上,極乎無極也。
混沌
《太始經》云:昔二儀未分之時,號曰洪源。溟涬濛鴻,如雞子狀,名曰混沌玄黃。無光無象,無音無聲,無宗無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湛湛空虛#2。於幽原之中而生一氣焉。化生之後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乃化生三氣。各相去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共生無上也;自無上生後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乃生中二氣也,中三氣也;中二氣、中三氣各相去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三合成德,共成玄老也;自玄老生後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乃化生下三氣也;下三氣各相去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三合成德,共成太上也。《靈寶經》曰:一氣分為玄、元、始三氣,而理三寶。三寶皆三氣之尊神,號生三氣。三號合生九氣。九氣出乎太空之先,隱乎空洞之中。無光無象,無形無名,無色無緒,無音無聲。導運御世,開闢玄通,三色混沌,乍存乍亡。運推數極,三氣開光。氣清高澄,積陽成天;氣結凝滓,積滯成地。九氣列正,日月星宿,陰陽五行,人民品吻,並受成生。天地萬化,自非三氣所育,九氣所導,莫能生也。三氣為天地之尊,九氣為萬物之根。故三合成德,天地之極也。
混洞
《太真科》云:混洞之前,道氣未顯。於恍莽之中,有無形象天尊,謂無象可察也。後經一劫,乃有無名天尊,謂有質可睹,不可名也。又經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謂有名有質,為萬物之初始也。極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壽無億之數,不始不終,永存綿綿。消則為氣,息則為人。不無不有,非色非空。居上境為萬天之元,居中境為萬化之根,居下境為萬帝之尊。無名可宗,強名曰道。
劫運
《上清三天正法經》云:天圓十二綱,地方十二紀。天綱運關,三百六十輪為一周;地紀推機,三百三十輪為一度。天運三千六百周為陽勃,地轉三千三百度為陰蝕。天氣極於太陰,地氣窮於太陽。故陽激則勃,陰否則蝕,陰陽勃蝕,天地氣反。天地氣反,乃謂之小劫。小劫交則萬帝易位,九氣改度,日月縮運。陸地通於九泉,水母决於五河,大鳥屯於龍門,五帝受會於玄都。當此之時,凶穢滅種,善民存焉。天運九千九百周為陽蝕,地轉九千三百度為陰勃。陽蝕則氣窮於太陰,陰勃則氣極於太陽。故陰否則蝕,陽激則勃。陰陽蝕勃,則天地改易。天地改易,謂之大劫。大劫交則天地翻覆,河海湧决,人淪山沒,金玉化消,六合冥一。白尸飄於無涯,孤爽悲於洪波,大鳥掃穢於靈嶽,水母受事於九河,五龍吐氣於北元,天馬玄轡以徒魔,赤鎖伏精於辰門,歲星滅王於金羅,日月昏翳於三豪之館,五氣停暈於九嶺之巔,龍王鼓華於東井之上,河侯受對於九海之下,聖君顯駕於明霞之館,五帝科簡於善惡。當此之時,萬惡絕種,鬼魔滅跡,八荒四極,萬不遺一。至於天地之會,自非高上三天所不能禳,自無青籙白簡所不能脫也。
又云:天關在天西北之角,與斗星相御。北斗九星,則天關之綱柄,玉晨之華蓋,梵行九天十二辰之氣。斗綱運關,則九天並轉。天有四候之門,九天合三十六候。一晝一夜,則斗綱運關,經一候之門。晝夜三十六日,則經三十六候都竟。則是九天一輪,三百六十輪為九天一周。九天一周,則六天之氣皆還上三天。三天改運促會,以催其度。三千六百周則為小劫。小劫交則九氣改正,萬帝易位,民亡鬼滅,善好清治,六合寧一。九千九百周為大劫終。大劫終則九天數盡,六天運窮。運窮則氣激於三五。群妖凶橫,因時而行,放毒滅民。此皆運窮數極,乘機而鼓,以至於此也。地機在東南之分,九泉之下。則九河之口,吐翕靈機,上通天源之淘注,傍吞九洞之淵澳,以十二時紀推四會之水,東迴一晝一夜,則氣盈並凑。九河之機晝夜三十三日,機轉西北,迴東北,張西南,翕東南。張則溢,翕則虧。周於四會,天源下流通波,是為一轉。三百三十轉為一度。一度則水母促會於龍王,河侯受封於三天。三千三百度謂之陰否。陰否則蝕。陰蝕則水涌河决,山淪地沒。九千三百度為大劫之終,陰運之極。當此之時,九泉涌於洪波,水母鼓於龍門,山海冥一,六合坦然。此陰運之充,地氣之激也。
又云:赤精開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時,登琳琅之都,月之上館,受符於元始天王,開金陽玉匱,玄和玉女口命出皇民錄譜。自開皇已前,三象明曜以來,至于開皇,經累億之劫,天地成敗,非可稱載。九天丈人於開皇時,筭定元元,校推劫運,白簡青籙,得道人名記皇民譜錄,數極唐堯。是為小劫一交。其中損益,有二十四萬人應為得者。自承唐之後,數四十六丁亥,前後中間甲申之年,乃小劫之會,人名應定。在此之際,陽九百六,二氣離合,吉凶交會。得過者特為免哉。然甲申之後,其中壬辰之初,數有九周,至庚子之年,吉凶候見,其道審明。當有赤星見於東方,白彗干於月門,祆子續黨於蟲口,亂群填尸於越川。人啖其種,萬里絕煙。強臣稱霸,弱主蒙塵。其後當有五靈昺瑞,義合本根。龍精之後,續族之君,平滅四虜,應符者隆,龍虎之世,三六乃清。民無橫命,柞無危患。自承唐之後四十六丁亥,是三劫之周。又從數五十五丁亥至壬辰、癸巳是也,則是大劫之周。天翻地覆,金玉化消,人淪山沒,六合冥一。天地之改運,非真所如何,惟高上三天,白簡青籙,乃得晏鴻翮而騰翔,飛景霄而盼目耳。此玄和玉女口命,金陽玉匱論天地之成敗、吉凶之兆也。
《上清八景飛經》云:大劫之周,三道虧盈,二氣合離,理物有期。承唐之世,陽九放灾,剪除兇勃,搜採上真也。
《老君戒文》云:西向流沙中無量國,有巨石,高二百丈,周旋一千五百里。巨石北則有芥子城。壁方四十里,四面石壇高二十丈。飛仙一歲送一芥子著此城中,以衣拂巨石,令消與平地無別。芥子城令滿中芥子,則時運周劫,世轉一階也。《靈寶齋戒威儀經訣》下云:石如崑山,芥子滿四十里。中天人羅衣百年一度,拂盡此石;取芥子付枚,譬如一劫之終。若是之久,誰當悟斯者也?
又《靈寶天地運度經》 云:靈寶自然運度,有大陽九、大百六也;小陽九、小百六也。三千三百年為小陽九、小百六也。九千九百年為大陽九,大百六也。夫天戹謂之陽九也,地虧謂之百六也。至金天氏之後甲申之歲,是其天地運度,否泰所終,陽九百六會。至時道德方明,兇醜頓肆,聖君受任於壬辰之年也。
太上老君開天經
蓋聞未有天地之間,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裏,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青無黃;無南無北,無柔無剛;無覆無載,無壞無藏;無賢無聖,無忠無良;無去無來,無生無亡;無前無後,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無高無下,無等無偏;無左無右,高下自然。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之而生。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之裹,洪元一治,至於萬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萬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太初之時,老君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一部,四十八萬卷。一卷有四十八萬字。一字辟方一百里,以教太初。太初始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涬鴻濛,置立形象,安竪南北,制正東西,開闇顯明,光格四維。上下、內外、表裏、長短、麤細、雌雄、白黑、大小、尊卑,常如夜行。太初得此老君開天之經,清濁已分。清氣上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三綱既分,從此始有天地,猶未有日月。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闇冥。太初時雖有日月,未有人民。漸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類,無形之象,各受一氣而生。或有朴氣而生者,山石是也;動氣而生者,飛走是也;精氣而生者,人是也。萬物之中,人最為貴。太初一治,至於萬劫。人民之初,故曰太初。是時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識名。太初既沒,而有太始。太始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太始經》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下九十一劫。九十一劫者至於百成。百成者亦八十一萬年。太始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太始。流轉成練素象於中而見氣,實自變得成陰陽。太始既沒而有太素。太素之時,老君下降為師,教示太素,以法天下。八十一劫,至於百成,亦八十一萬年。太素者,萬物之素,故曰太素。太初已下,太素已來,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死不知葬埋,棄屍於遠野,名曰上古。太素既沒而有混沌。混沌之時,始有山川。老君下為師,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嶽四瀆,高下尊卑,乃其始起也。混沌以來始有識名。混沌號生二子,大者胡臣,小者胡靈。胡臣死為山嶽神,胡靈死為水神,因即名為五嶽四瀆,山川高下。混沌既沒而有九宮。九宮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乾坤經》一部,結其九宮,識名天地。清氣為天,濁氣為地。從九宮以來,天是陽,地是陰。陽者剛強,遠視難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嶽四瀆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臟是也。分別名之有異,總而名之是一也。取三剛名也。九宮沒後而有元皇。元皇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元皇經》一部,教元皇治於天下,始有皇化,通流後代,以漸成之。元皇之後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時,老君下為師,教示太上皇以治天下。太上皇之後而有地皇。地皇之後而有人皇。人皇之後而有尊廬,尊廬之後而有句婁,句婁之後而有赫胥。赫胥之後而有太連。太連已前,混沌以來,名曰中古。爾時天生五炁,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太連之後而有伏羲,生於一源之始,繼天而生;調習陰陽,以定八卦。自伏羲已前,五經不載,書文不達。唯有老君,從天虛空,無億河沙在太清之外,不可稱計。大道既分天地以來,開置皇化,轉佐天帝,通流後世,以自記之。伏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無化子,一名鬱華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陽經》以教伏羲。伏羲已前,未有姓字,直有其名。爾時人民朴直,未有五穀。伏羲方教以張羅網,捕禽獸而食之。皆衣毛茹血,腥躁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妬。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後而有女媧,女媧沒後而有神農。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嘗百草,得五穀,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後而有燧人。燧人時,老君下為師,教示燧人鑽木出火,續日之光,變生為熟,以除腥躁。燧人沒後而有祝融。祝融之時,老君下為師,號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三世,次有倉頡、仲說,教書學文。三皇之後而有軒轅黃帝。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力牧子,消息陰陽,作《道戒經》、《道康經》。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黃帝之後,次有少昊。少昊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隨應子,作《玄藏經》。爾時昇平,嘉禾生,醴泉出,麒麟至,鳳凰來,景星照。少昊之後,次有帝顓頊。顓頊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元陽子,作《微言經》。顓頊沒後而有帝譽。帝譽之後而有帝堯。帝堯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務成子,作《政事經》。帝堯之後而有帝舜。帝舜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尹壽子,作《太清經》。帝舜之後而有夏禹。夏禹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直寧子,作《德誡經》。夏禹之後而有殷湯,殷湯之後而至周初。周初時,老君下為師,號曰郭叔子,作《赤精經》。老君曰:祕化#3之初,吾體虛無,經歷無窮,千變萬化,先下為師。三皇已前,為神化之本,吾後化三皇五帝,為師并及三王,皆□ 勸令修善。天一、地二、人三、時四、音五、律六、星七、風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午、卯、酉、中央,各有九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中有五龜,體成八卦。水流歸末,分八至丑;葉落歸本,分六至亥;金剛本強,分二至未,土王四季,分四至巳。坎怨獨走,離明數四;艮八高摻,三從坤位;乾當城坤,與一相逐;巽吁天門,從乾貸一;震雷動澤,從兌所减;辰午酉亥,自刑之卦,各內其八卦以成,餘有九筭成易字。老君即演行期術曰:行期之法自有術,先舉坎就坤二,西南王母東青龍,習氣發裔地戶間,巽上四期入中宮,筭出中宮昇於乾,西之大澤華山巔,東北之上寅艮間,南之炎火離霍山;幡然變化北入玄。
雲笈七籤卷之二
#1漢武王:四庫本『王』 作『帝』。
#2盧:四庫本作『成』,當以『成』為是。
#3祕化:神化。
雲笈七籤卷之三
道教本始部
道教序
上古無教,教自三皇五帝以來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言則宣,教則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則忘言。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師、所師。是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此二教,無師資也。神明之教,義說則有,據理則無。正真之教、三皇五帝返俗之教、訓世之教,宜分權實。且斯五教,啟乎一真。自然教者,元氣之前,淳朴未散,杳冥寂爾,顥曠空洞,無師說法、無資受傳,無終無始,無義無言,元氣得之而變化,神明得之而造作,天地得之而覆載,日月得之而照臨,上古之君得之而無為。無為,教之化也。神明之教者,朴散為神明。夫器莫大於天地,權莫大於神明。混元氣而周運,叶至道而裁成,整圓清而立天,制方濁而為地,溥靈通而化世界,真#1和氣而成人倫。陰陽莫測其端倪,神鬼不知其情狀。正真之教者,無上虛皇為師,元始天尊傳授。洎乎玄粹,祕於九天,正化敷於代聖,天上則天尊演化於三清眾天,大弘真乘,開導仙階;人間則伏羲受圖,軒轅受符,高辛受天經,夏禹受洛書。四聖稟其神靈,五老現於河渚。故有三墳五典,常道之教也。返俗之教者,玄元大聖皇帝以理國理家。靈文真訣,大布人間;金簡玉章,廣弘天上。欲令天上天下,還淳返朴,契皇風也。訓世之教者,夫子傷道德衰喪,闡仁義之道,化乎時俗,將禮智而救亂,則淳厚之風遠矣。噫,立教者,聖人救世愍物之心也。悟教則同聖人心,同聖人心則權實雙忘,言詮#2俱泯,方契不言之理,意象固無存焉。
道教所起
尋道家經誥,起自三元;從本降迹,成於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會,其八會之字,妙氣所成,八角垂芒,凝空雲篆。太真按筆,玉妃拂筵;黃金為書,白玉為簡;祕於諸天之上,藏於七寶玄臺,有道即見,無道即隱。蓋是自然天書,非關倉頡所作。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嵋山授於軒轅黃帝,又天真皇人授帝譽於牧德之臺,夏禹感降於鍾山,闔閭竊窺於句曲。其後有葛孝先之類,鄭思遠之徒,師資相承,蟬聯不絕。其老君《道德經》,乃是大乘部攝正當三輔之經,未入三洞之教。今人學多浮淺,唯誦道德,不識真經,即謂道教起自莊周,始乎柱下。眷言弱喪,深所哀哉!蠡酌管窺,一至於此,何者?尋老君生於殷末,長自周初。託神玄妙玉女,處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之下,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號曰老子。指樹為氏,因姓李焉。其相也,美眉黃色,日月角懸,蹈五把十,耳有三門,鼻有雙柱。周德下衰,世耳#3交喪。平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生#4西度,青牛薄暈,紫氣浮關,遂付《道德真經》取#5關令尹喜。由此明道家經誥;非唯五千。元始天尊實殊老君,豈唯年代差異,亦有位號不同。若為名三界:一者欲界。有六天。即從《度人經》太皇黃曾天,數滿六天是欲界。人壽命萬歲。人在世生,不犯身業殺盜邪淫之罪,來生即登此天之中。無六欲染著,故生此天。二者色界,有十八天。即以次取之。其天人壽億萬歲。若一生之中不犯身業貪嗔之罪,得生此天。三者無色界天。其中人壽命億劫歲。若人一生之中不惡口兩舌,妄言錡語,當來過往,得居此天。其中善男子、善女人,功行滿足,堪上四天者,王母迎之,登上四天。其三界太虛無上常融天、太釋玉隆騰勝天、龍變梵度天、太極平育賈奕天,此四天名種民天。即三界之上,三灾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
道教三洞宗元
原夫道家由肇,起自無先。垂跡應感,生乎妙一,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三元變成三氣,又從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滋,萬物斯備。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從混洞太無元化生天寶君;從赤混太無元化生靈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寶君。大洞之跡,別出為化主,治在三清境。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天寶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氣始青。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其氣元黃。神寶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氣玄白。故《九天生神章經》云:此三號雖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其三洞者,謂洞真、洞玄、洞神是也。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從三洞總成七部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為輔經。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三輔合成三十六部,正一盟威通貫總成七部,故曰三洞尊文、七部玄教。又從七部汎開三十六部。其三十六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戒律,第七威儀,第八方法,第九眾術,第十傳記,第十一讚誦,第十二表奏,右三洞各十二部,合成三十六部。其三氣者,玄、元、始三氣也。始氣青,在清微天;元氣黃,在禹餘天;玄氣白,在大赤天。故云玄、元、始三氣也。又從玄、元、始變生陰、陽、和。又從陰、陽、和變生天、地、人。故《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自玄都玉京已下,合有三十六天。二十八天是三界內,八天是三界外。其三界內者,欲界、色界、無色界。從下六天為欲界,次十八天為色界,次四天為無色界,三界合二十八天。其三界勝境,身相端嚴。從欲界天已上,人壽命長遠。皆以黃金薦地,白玉為階,珠玉珍寶,自然而有。雖復歡樂,並不免生死。其次三界,上四天名為種民天,亦名聖弟子天,亦名四梵天。此天人斷生死,三灾之所不能及。其次即至三境。境別有左、右、中三宮;宮別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別有一太上老君天師。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靈仙,九至仙。真、聖二境,其號次第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靈、至而為次第。最上一天名曰大羅,在玄都玉京之上。紫微金闕,七寶騫樹,麒麟、師子化生其中,三世天尊治在其內。三界二十八天,其次四天,其次三境,最上大羅,合三十六天,總是三尊所統。故《經》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三代天尊者,過去元始天尊,見在太上玉皇天尊,未來金闕玉晨天尊。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從上皇半劫以來,元始天尊禪位。三代天尊亦有十號:第一曰自然,二曰無極,三曰大道,四曰至真,五曰太上,六曰道君,七曰高皇,八曰天尊,九曰玉帝,十曰陛下。
左乙混洞東蒙錄
東海青華小童曰:余忝植昔因曠劫貽果,曩辰恭承太上嘉命,試守青華之宮。紫雲蓋上,日月映傍。眾仙玉女,妙行真人,侍衛左右,安樂自然。命登不死,位毗上君。統攝學生之人,奉迎太平後聖,宮內東殿,金房玉格,有寶經三百卷,玉訣九千篇。無數文誥,彌劫不窮,妙理要方,備在此內。此內之要,《左乙》為端;簉職所當,常用欣歡,願濟一切,同歸道源。群生垢滯,諒難拯度。太上大慈,敕余嚴密,隨運接引,導誘勿休。念玆在心,不敢暫替。既正主學仙簿錄,領受為真之人,誓志宣通,開獎成美。天寶禁重,不得輕傳,傳之必是其人。先啟告太上,須有瑞應,乃得施行。三百寶軸,《左乙》在前。思以廣救,未遇其人,學者雖多,會真者少。出之懼招泄寶之灾,閉之慮延絕道之咎。積感淹時,齋思累歲。上相青童君共尋寶經題目,左乙東蒙之錄又名三天不死之章、又名智慧長生妙訣、又名上聖接生寶篇、又名源洞續善玉曆、又名雌一混洞真文。中三品總名簿錄。檢其上品,名不死之錄,又名紫字青文,又名青錄紫章,又名紫書錄文,又名玉簡青符。次有中品,名長生之錄、又名黃籙白簡、又名玉牒金篇、又名玉書金字、又名金文玉符。次有下品,名死籍之錄、一名丹章玄牒、一名黑簡朱文、一名赤目石記、一名勒退幽符。知下品錄名,得進入中品;知中品錄名,即昇上品。知識名題尚能進品,况乃解了修行者乎?
靈寶略紀
述曰:經法元起量世,所謂與虛空齊量,信不可計。劫劫出化,非所思議。過去有劫,名曰龍漢。爰生聖人,號曰梵氣天尊。出世以《靈寶》教化,度人無量。其法光顯大千之界。龍漢一運,經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劫,氣運終極,天淪地崩,四海冥合,乾坤破壞,無復光明。經一億劫,天地乃開,劫名赤明。有大聖出世,號曰元始天尊。以《靈寶》教化。其法興顯,具如上說。赤明經二劫,天地又壞,無復光明。具更五劫,天地乃開。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託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時仍住其國長樂舍中,普為時俗人天開暢大法。是時得道之人,塵沙非譬。元始乃與道君遊履十方,宣布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道君即為廣宣經籙,傳乎萬世。爾時十方大法布滿,唯宛利城境法音未周,而此土眾生與法有緣。在昔帝嚳時,太上遣三天真皇賫靈寶五篇真文以授帝嚳,奉受供養,彌其年稔,法籙傳乎世。帝嚳將仙,乃封之於鍾山。鍾山在西北弱水之外,山高萬五千里。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鍾山,遂得帝嚳所封靈寶真文。於是奉持出世,依法修行。禹唯自修而已,不傳於世,故禹得大神仙力,能鑿龍門,通四瀆。功畢,川途治導,天下又安。乃託尸見死,其實非死也。故智者美其迹,真人知其靈。禹未仙之前,乃復封之,鎮乎北嶽及包也洞庭之室。距吴王闔閭時,王出遊包山,見一人在中。問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山,名隱居。闔閭曰:子在山,必有異見者。試為吾取之。隱居諾。乃入洞庭,訪遊乎地天一千五百里,乃至焉。見一石城,不敢輒入。乃於外齋戒三日然後入。見其石城門開,於室內玉几上有素書一卷,文字非常。即便拜而奉出,呈闔閭。闔閭即召群臣共觀之,但其文篆書不可識,乃令人齎之問孔子。使者忽然譎誑曰:吴王閑居殿堂,忽有赤烏銜書來落殿前。王不解其意,故令請問。孔子愀然不答。良久乃言曰:丘聞童謠云:吴王出遊觀震湖,龍威丈人山隱居,北上包山入靈墟,乃入洞庭竊禹書,天帝大文不可舒,此文長傳百六初,若強取出喪國廬。若是此書者,丘能知之。赤烏所銜,則丘未聞。使者乃自首謝曰:實如所言。於是孔子曰:此是靈寶五符真文。昔夏禹得之於鍾山,然後封之於洞庭之室。使者反白闔閭乃尊事之。然其侈性慢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飛上天,不知所在。後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勞山,復得之。奉崇供養。自爾相承,世世錄傳。至三國時,吴主孫權赤烏之年,有琅琊葛玄,字孝先。孝先乃葛尚書之子。尚書名孝儒,年八十乃誕玄。玄多靈應,年十三,好慕道德,純粹忠信。舉孝廉,不就。棄榮辭祿,志尚山水。入天台山學道。精思遐徹,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聖真人下降,以《靈寶經》授之。其第一真人自稱太上玄一第一真人鬱羅翹;其第二真人自稱太上玄一第二真人光妙音;其第三真人自稱太上玄一第三真人真定光。三真未降之前,太上又命太極真人徐來勒,為孝先作三洞法師。孝先凡所受經二十三卷,並語稟、請問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傳鄭思遠,又傳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爰。孝爰付子護軍悌,悌即抱朴子之父。抱朴從鄭君盟,鄭君授抱朴於羅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從孫巢甫,以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等,世世錄傳,支流分散,孳孕非一。此大運之通,應根而作者,因緣冥會,乃神明之意。有心君子,可以取焉。
三寶雜經出化序
夫眾先元起,資乎本真。本真清凝,疑然淵靜,湛體常住,無去來相。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無形無名,為萬物之宗矣。《三元經》謂之眾生真父母者也。我之所生,乃是因緣和會,寄胎父母耳。眾生靈照,本資真父母而生。但以本性既微,未能照見,為塵勞所惑,遂便有身。有身之患,萬累生焉。是以轉輪五道,還源靡遂,因以本性相資。靈照本同,皆有智性,卒莫反真。聖人興慈父之悲,愛同赤子,隨宜拯濟,使之離苦,得無為之樂。是以三洞及諸法門,隨其所好而開,今其解脫。解脫所由,蓋緣能悟。悟則受行,能棄俗法;安神無為,得不死術。若有智者能為諸人解暢經旨,使長迷反曉者,其福可量乎?余未染道服,披尋經教,求之意緒,度脫彷佛,輒述三寶出化所由,並訓解經卷數篇。辯諸疑惑,以擬有道君子;述作而已,不敢遠其中道。植訓乖謬,覽者詳焉。
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
老君至開冥賢劫之時,託生博桑太常#6玉帝天宮,以法授搏桑太帝,號曰無極太上大道君,亦號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號曰無上虛皇元始天尊。在元陽之上,則無極上上清微天中高上虛皇道君也。於是放身清凉,神光明朗,照大幽之中。爾時盤古真人,因立功德見召於天中。盤古乃稽首元始虛皇道君,請受《靈寶內經》三百七十五卷。時高上虛皇太上道君則授以《三皇內經》三十六卷。而盤古真人乃法則斯經,運行功用,成天立地,化造萬物。下遊天地,發圓珠之應萬六千日月明三辰天元而起,遂有五億五千五百五十億萬重天地焉。十方俱行道德之化,後天皇氏始興焉。時老君降三玄空天宮,以《天皇內經》十四篇授與天皇,以治天下三十六萬歲,乃白日昇仙,上三玄空天宮中。天皇氏後而地皇氏興焉。太極老君又授《地皇內經》十四篇。地皇氏得此經,以治天下三十六萬歲,乃白日昇天,上素虛玉皇天宮中,萬帝朝尊。地皇仙後,人皇氏興焉。太極老君又授《人皇內經》十四篇。人皇得此經,以治天下三十六萬歲,於是白日昇仙,上太素虛玉皇天宮,受自然之壽。由是以後九億九千九百九十九萬歲,方至於五帝興焉。五帝各理三萬六千歲,而五帝氏後,逮於中皇天皇君出世,而啟太上老君太極真人下降崑崙之山,又授以《天皇內經》十四篇。而天皇君得此經,以道治世三萬六千歲,白日登仙,上昇太清天中。天皇君仙後而地皇君興焉。地皇君出世,太上老君太極真人又下降流綱之山,授地皇君《地皇內經》十四篇。而地皇君得此經,以道治世三萬六千歲,白日登仙,上昇太極虛皇天中。而地皇君仙後,而人皇君興焉。人皇君時,太極真人太上老君下降於南霍之山,又授以《人皇君內經》十四篇。而人皇君得此經,以道治世三萬六千歲,白日登仙于太極南朱#7上天宮。自中三皇氏後,老君經九萬九千九百九十萬歲,又以法授人皇君子孫,俾治世修道,元始天尊真人皆降焉。後五龍氏興焉。天真皇人太上老君降下開明之國,以《靈寶真文》《三皇內經》各十四篇,授五龍氏。五龍氏得此經,以道治世萬二千歲,白日登仙。爾時甘露降焉,蒼生則於中化生。是後運動陰陽,作為五行。四微、世欲、生死之業,於是而起。人乃任性混朴,茹毛飲血,男女無別。夏則巢居,冬則穴處。經于三十六萬歲後,神人氏興焉。神人氏出生,其狀神異,若盤古真人,而亦號盤古,即是無劫蒼生萬物之所承也。以己形狀類象,分別天地、日月、星辰、陰陽、四時、五行、九宮、八卦、六甲、山川河海,不能决定,故以天中元景元年七月一日,上登太極天王,上啟元始太上天尊,更授《神寶三皇內經》并《靈寶五符經》。老君下降,授神人氏,得斯經下世,則按經圖分畫天地,名前劫。高上真人更新開乎造化時事,故昧前皇聖人功用,所以於此而為更始。但世人相聚,只知有此盤古,豈明今天前始之初復有盤古者哉?所以自斯盤古,以道治世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載,白日昇仙,上崑崙,登太清天中,授號曰元始天王。則王母學道,降人鳥之山。而盤古真人氏仙後,伏羲氏興。伏羲氏興而太極天真大神以清濁已分元年,上啟太上老君,以《天皇內經》十四篇,并《靈寶圖道德五千文》授伏羲。伏羲按經文,以道化天下,故致別白眾生殊類,則以人為貴。方列其男女、夫妻、父子、兄弟、氏族,則《靈寶五千文經》之功也。伏羲以道治世六千歲,白日昇天中,號曰天真景星真人。伏羲氏後,而燧人氏興焉。燧人氏興,故玉虛真人以清濁已分元年,上啟太上老君,下降丹霍之丘,以《地皇內經》十四篇,并《靈寶五千文道德經》授燧人氏。燧人氏得斯經,造火,變生為熟,乃《靈寶》之功也。燧人氏以道經治世六千歲,於丹霍之山白日昇仙,登於太極左宮,號曰玉虛真人。燧人氏後,祝融氏興焉。祝融氏興,太上老君以天漢元年,下降南嶽衡山及蓬萊山,以《人皇內經》、《靈寶五千文道德經》等,以授祝融氏。觀《人皇內文》,則知金玉七寶之所在,故範土為金,治石為鐵,乃造刀斧鋸鑿等,以利益眾生,使不損眾生手爪之用。是以祝融氏以道德治天下六千歲,白日昇於太極南昌上宮,號大行真人。自伏羲、燧人各授六百歲,傳子孫得六千歲。祝融氏後,而神農氏興焉。神農氏興,而元始太上老君以天景元年下降形馬之山,以《靈寶》五篇真文、《三皇內經》、《道德經》授神農氏。所以神農按經文欲為天下眾生合仙藥,以濟天下萬民。是時普四天下眾生#8,既非仙藥能濟,所以方按《三皇內經》,召天上前劫高上父母天中大聖真人,問以先劫造化時事。既决,已則負靈寶真文,飛行百卉之山。遇其苦則生,遇其甘則死。所以一日之中,百生百死,故於農石山谷,方備得五穀、五辛以還,教民種植,以代生殺,使教穀食。于時民既為日已久,五臟見爛,故重按道方為品類草、木、石等,以為醫方,治民疾病。造作稱、尺、斗、斛,貨易則駕雲輪之車,周行天下,各隨國土所宜,無不盡備矣。而神農以道天下治二百歲,於大室之山白日昇仙,上登太皇之天,號曰靈寶虛皇真人。傳世子孫合五百二十二年,後則軒轅氏興。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老君下降於峨嵋之山,授黃帝《靈寶經五符真文》。黃帝登南霍山,有朱靈神人以《三皇內經》授帝。是黃帝既平蚩尤以沒,方思神妙化用之意,不能開解,而師廣成子。按《三皇內經》召高天大聖真人、前劫造化神仙真人,以九天父母,問乎前劫造化功用時事。是元始天尊、真仙並降,語帝曰:爾欲知前劫造化時事者,汝可尋《太上玄老靈寶君五符真文經》也。功用本起,莫不從於是經,以莊嚴天地,至於萬物、一切蒼生,功德是足,備出斯經。品物名色,眾生殊類,普陳載焉。爾時元始老君為帝解說,所以帝依其解文句,深思俯察,改致造作城臺、宮闕、房室、衣冠,教以榮華之色。乃製舟車,以通水陸。陶坏鼎器物,以給天下飲食之用。又推天文、禮樂,故百工周奏以助其化。皆猶靈寶三等經文之功。又至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天真皇人下授黃帝六壬式圖、六甲呂兀、遁甲造式之法。法威天下,流傳子孫也。故黃帝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於鼎湖山白日昇天,上登太極宮,號曰中黃真人。
雲笈七籤卷之三
#1真:輯要本作『蒸』。按當作『蒸』,為蒸薰之意,與『薄』相對為文。
#2言詮: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內外』。
#3世耳: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世道』。以世道為是。
#4生:四庫本、輯要本並作『周』。
#5取:四庫本、輯要本均作『於』。
#6常:四庫本作『帝』,誤。
#7朱: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末』,蓋誤。
#8普四天下眾生:『四』當作『視』,輯要本作『視』。
雲笈七籤卷之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
上清源統經目註序
上清者,宮名也。明乎混沌之表,煥乎大羅之天。靈妙虛結,神奇空生,高浮澄凈,以上清為名;乃眾真之所處,大聖之所經也。宮有丹青金書玉字上皇寶經,皆玄古之道,自然之章。起於九天之王九玄道君。推校本元,已歷九萬億九千劫。上皇典格,各不相參。道君以中皇元年九月一日,於玉天瓊房金闕上宮,命東華青宮尋俯仰之格,揀校古文,撰定靈篇,集為寶經。傳至漢武帝時得經,起栢梁臺以貯之。帝既為神真所降,自云得道,放情息懈,不從王母至言。明年天火燒栢梁臺,經飛還太空,於玆絕跡。太元真人茅君,諱盈,師西城王君,受上清玉佩金璫、二景璿璣之道,以漢宣帝地節四年三月昇天。又玄洲上卿蘇君,諱林,師涓子,受上清三一之法,以漢神爵二年三月六日登天。又周君、李君、眾仙各有所得,並相承經業,多不傳世。漢孝平皇帝元始二年九月戊午,西城真人以《上清經》三十一卷,於陽洛之山授清虛真人小有天王王褒。褒以晉成帝之時,於汲郡修武縣授紫虛元君南嶽夫人魏華存。華存以咸和九年,歲在甲午,乘颷輪而昇天。去世之日,以經付其子道脫,又傳楊先生諱羲。羲生有殊分,通靈接真,乃晉簡文皇帝之師也。楊君師事南嶽魏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一卷。至晋孝武皇帝太元十一年,歲在丙戌昇仙。許先生者,名映,丹陽句容人也。七世祖許子阿,生有陰德,福潤流灑,鍾於後嗣。子阿六世孫名副,仕為剡縣令。副有八子,其第一子名邁,字叔玄,小名映,改名遠遊。少好仙道,躭心冥肆,吐納和氣,矯志雲漢,超跡絕世。以晋建興元年歲在癸酉,渡江入赤城山中,往而不返。師南海太守鮑靚、太元真人茅君。遠遊第五弟名謐,仕為護軍長史、散騎常侍。師太元真人,受上清眾經,於寧康元年隱景去世。謐有三子。其第三子名玉斧,長名翽,字道翔。道德淳瑩,絕世無倫。師楊先生授《上清三天正法曲素鳳文》三十一卷,遯跡濳化。玉斧子黃民,黃民子名豫之。以元嘉十二年終剡之白山。臨去世之時,以上清寶經、三洞妙文,封以玄臺,印以白銀,留寄剡縣馬度生家。語之曰:今且暫行,不久當還,勿開此經!馬氏崇奉累世。安康有道士婁化者,常憩馬氏舍。究悉經源,苦求開看。馬氏固執,竟不從命,結足屈無方。是時宋明皇帝崇敬大法,招集道士,供養後堂。婁化乃因後堂道士受季真密啟之。帝即命使逼取至京,乃拜禮開之。忽有五色紫光洞煥眼前。帝驚曰:神真叵觸!比其年#1不愈而崩。元徽元年,馬氏即出訴,啟請其經。詔敕聽還。於是天藏真書復歸馬氏。玆乃上真注筆,朱簡紫書,後之凡庶,摸而傳奉,號曰真跡。今記神王所撰寶經卷三十一首,篇章目第,並指事為名。然天真之言,理奧難尋。或名同而事異,或理合而字乖。靈祕妙隱,不與世合。幸而見之,卒難詳辨。余宿植緣會,遊涉法源;性好幽旨,躭靈味玄;鑽研彌齡,始覺髣髴。謹以鄙思尋校眾經,為《上清目義》。非敢有裨大乘,聊自記而已。
靈寶經目序
元嘉十四年某月日,三洞弟子陸修靜,敬示諸道流相與同法,弘修文業,讚揚妙化,興世隆福。每欣一切遭遇慈澤,離彼惡道,入此善場,逍遙長樂,何慶如之!但至賾宛奧,妙義微遠,靈匠未遇,群滯莫披。翹翹渴仰者,豈予小子乎?既太虛眇邈,玄師難希,宜求之於心,即理而斷也。敢竭闇淺,先言所懷。
夫靈寶之文,始於龍漢。龍漢之前,莫之追記。延康長劫,混沌無期。道之隱淪,寶經不彰。赤明革運,靈文興焉。諸天宗奉,各有科典。一劫之周,又復改運。遂積五劫,迨于開皇已後。上皇元年,元始下教。大法流行,眾聖演暢,修集雜要,以備十部三十六帙,引導後學,救度天人。上皇之後,六天運行。眾聖幽昇,經還大羅。自玆以來,迴絕元法。雖高辛招雲輿之校,大禹獲鐘山之書。老君降真於天師,仙公授文於天台。斯皆由勛感太上,指成聖業。豈非揚芳於世,普宣一切也?按《經》言,承唐之後四十六丁亥,其間先後庚子之年,妖子續黨於禹口,亂群填尸於越川。強臣稱霸,弱主西播。龍精之後,續祚之君,罷除偽主,退翦逆民。眾道勢訖,此經當行。推數考實,莫不信然。期運既至,大法方隆。但經始興,未盡顯行,十部舊目,出者三分。雖玄蘊未傾,然法輪已遍於八方。自非時交運會,孰能若斯之盛哉?
頃者以來,經文紛互,似#2非相亂。或是舊目所載,或自篇章所見,新舊五十五卷,學士宗竟#3,鮮有甄別。余先未悉,亦是求者一人。既加尋覽,甫悟參差。或刪破上清;或採摶餘經;或造立序說;或迴換篇目,裨益句章#4,作其符圖;或以充舊典;或別置盟戒。文字僻左,音韵不屬,辭趣煩猥,義味淺鄙,顛倒舛錯,事無次序。考其精偽,當由為#5猖狂之徒,質非挺玄,本無尋真之志,而因修窺閱,假服道名,貪冒受取,不顧殃考,興造多端,招人宗崇,敢以魚目厠於隋侯之肆,輒將散礫託於和氏之門。衒誑愚蒙,誣誷太玄。既晚學推信,弗加澄研,遂令精麤糅雜,真偽混行。視聽者疑惑,修味者悶煩。上則損辱於靈囿,下則恥累於學者。進退如此,無一可宜。徒傾產疲力,將以何施?夫輕慢之咎既深,毀謗之罪靡赦。余少躭玄味,志愛經書,積累錙銖,冀其萬一。若信有可崇,何苟明言坐取風刀乎?慮有未悉,今條舊目已出,并仙公所授事注解,意疑者略云爾。
上清經述
述曰:尋經之意,乃太虛齊量,劫劫出化,非可籌筭。自開皇之後距天漢時,范陽桑平王褒,字子登。以正月一日辭二親,欲尋神仙,求不死之道。乃入華陰山,精思一十八年,遂感上聖太極真人西梁子,下降授食迅飯方、并服雲牙法。復五年,太極真人王總真復降,以《上清經》三十一卷付子登,并將子登遊五嶽,觀名山,備受上法。逮乎晋武皇帝時,任城魏華存,字賢安,乃魏陽元之女也。陽元仕至榮陽、宜陽二郡太守,散騎常待侍、冀州刺史。其父乃嫁賢安於南陽劉乂,字幼彥。乂,妻時除為修武縣令,賢安隨焉。賢安自少為女,處乎內室,性好至道,雖未得仙而真人屢降。及其長也,女子有夫之義,修尚之事有時而廢。及至兒女成立,告誠子曰;我願終尋真之志。於是離群獨處,不交人事;深託隱痾,還修曩尚。入室百日,所期仙靈,積思希感。爾乃獨節應神,丹心濳會,精苦仰徹,天真遐降。於是季冬之月,夜半清朗,忽聞空中有鍾鼓之響,笳簫之聲,音韵嘈口替。出戶望之,見從東方虛空而來,旍旗鬱勃,羽蓋紛紜,光輝幽藹,煥爛太虛,他人莫之見也。須臾有虎輦玉輿隱輪之車,並頓駕來降夫人之靜室。凡四真人,並年可二十餘,容貌偉朗,天資秀穎。同著紫花蓮冠,飛錦衣裳,瓊蘂寶帶;體佩虎文,項有圓光,手把華旛。其一人自稱曰:我太極真人安度明也。其一人曰:我東華大神方諸青童君也。其一人曰:我榑桑碧海暘谷神王景林真人也。其一人曰:我清虛真人小有仙人王子登也。於是夫人匍匐再拜,叩頭自搏:不期今日道君降下,唯乞神仙長生度世。四人乃坐良久。王子登告夫人曰:聞子曩日念善,展轉求生。密練真氣,魂和體清。丹懷遠邁,錄字#6上清;高契真人。抱信期靈;幽感啟微,濳曜赤城。遂金書紫極,藏簡玉庭,故感高晨,玄唱齊并。是以太帝君敕我今來教授於子神真之道焉。其東華青童君曰:此清虛真人者,爾之師也。當受業焉。其安度明曰:子因緣上業,積感求道,苦心久矣,用思至也。道今來矣,子得之焉。其景林真人曰:子勤感累世,積念真靈,將積應之所期,乃明挺之標會也。虛皇早鑒爾之用思太極,已注子名於玉札,錄字紫虛之宮,金書東華之閣,刻名上清丹文錦籍,應為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又加名山之號,封南嶽夫人。今視子之質,實霄景高煥,圓精重照,鳳骨龍姿,腦色寶曜,五藏紫絡,心有羽文,形棲晨霞,神友靈肆。天人之任,良不虛矣。帝誨王褒相為盟師,故遣太極真人鑒子之精,子其勖哉。四真各有辭。致言畢,夫人叩頭自搏而言曰:華存卑賤,枯骨之餘,自處塵垢,久染濁穢,天地寥邈,高下懸隔,縱恣五濁,翻錯臭穢,滯塞靈祇,沈淪凡俗。無冀日月迴曜幽冗,不謂天尊下交凡肆。所以割心斷意,取同螻蚓。自顧少好神仙,貪樂長生,心之所詣,出於自然。志之所期,誓以三光。而值季世,俱忌禮度,制置無從脫免,良願不遂。今形非顧影,體氣臭惡,久為垢穢所逼者,徒勵節無益。自入劉門#7,修道日廢。須者少閑#8,內外乖隔,容得齋思,謹按道法尋求經方入室之制,為欲靜護五藏,辟諸疾病耳。豈圖上願惟在今日今夕,道君並降,慶出分外。光照幽谷,荷戴天眷,不勝惶懼!此是婢子有幸,當得度世。唯乞哀矜,賜以性命。自陳畢,東華小童指招而告之曰:子少好道,真至誠密。感是,故因緣世生,胎鍊五神,寄慧齊見,超度八難,氣適靈輝,挺會真筭,自當為紫虛之宮上真司命。勤精彌綸太極,所旍又加名嶽之封,位均諸侯。然不受聞上道內法、晨景玉經者,仙道眾妙,無緣得成也。子其勉哉,我後日當更期會於陽洛山中,汝勤之矣!於是清虛真人王君乃命侍女華散條、李明允等,使披雲蘊、開玉笈,出《太上寶文》、《八素隱書》、《大洞真經》、《靈書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經三十一卷,是王君昔於陽洛山遇南極真人西城王君所授者也。今於汲郡修武縣中授夫人焉。暘谷神王又別授夫人《黃庭內景經》,正一真人張君又別授治精制鬼法。夫人前後所授,非但此三十一而已。其篇卷悉在傳中,不能一一書之。此乃《上清經》從此而行世也。
三皇經說
《三皇經》云:昔天皇治時,以《天經》一卷授之。天皇用而治天下二萬八千歲,地皇代之。上天又以經一卷授之。地皇用而治天下二萬八千歲,人皇代之。上天又以經一卷授之。人皇用而治天下亦二萬八千歲。三皇所授經合三卷,爾時號為《三墳》是也,亦名《三皇經》。三皇後又有八帝,治各八千歲。上天又各以經一卷授之,時號為《八索》是也。此乃《三墳》、《八索》根本經也。如法而言,三寶俱起無量之世,但以隱顯有時。自三皇八帝之後,其文亦隱。至于晋武皇帝時,有晋陵鮑靚,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晋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齋,忽見古三皇文,皆刻石為字。爾時未有師。說乃依法以四百尺絹為信,自盟而受。後傳葛稚川,枝孕相傳,至于今日。三寶行世,自然之數,心與理契,因緣冥符使之然也。術曰:夫眾生昏惑,長迷生死,神明蔽瞑,不能悟理。聖人興,大慈大悲,愛若赤子。隨時化生,隨宜救拔,欲令離苦,得無為之樂。但聖道淵邃,難可頓悟,必須階漸,以發其蒙。未顯大法,先教厨食、章書、雜法、黃赤之道。雜化淺近,以應遇情信伏。能修雜法,名為奉道。既能奉道,則能捨離魔俗之法。漸漸調伏,而後教以《靈寶》。既信《靈寶》,便求為道士。既為道士,便宜受持一百八十大戒、二百四十威儀。修行六通,能遣六塵,四十五念、十二上願、十二可從一切法行,皆能受持。研心宗極,洞體道真,洞然玄悟,以得神仙。從此而修,終會無為。當知章厨雜化為漸導之義,雖名奉道,未識正理。惟體識君子,宜裁之焉。
道教相承次第錄
謹按《雲臺治中內錄》言:太上老君傳授《雲臺正治官圖》,《治山竈鼎》等得四十一代相承。具人名代數如後:
第一代老君老君火山大丹治法傳授三百人。唯三人系代:王方平、尹喜、徐甲。
第二代王君王君授三十人。唯三人系
代:茅濛、孫盈、章震。
第三代章震震授十七人。唯二人系代:若士、李夫人名仙。
第四代若士士授玉十二人。唯三人系代:李元君、白石先生、李常存。
第五代李元君元君授七十二人。唯二人系代;王子喬、許述成。
第六代諸仙別傳分散,世絕系治官氣並治名。老君念於志學之子,再下平蓋山,授張陵為雲臺治,火芝火仙之經、方術變化、長生不死之藥、登昇雲天之道。勑陵為第六代道之外孫,而東海小童君為陵保舉,師太上老君為度師,度雲臺治。封陵為天師天師授三百人。唯三人系代行治:張申、王昇、李忠。
第七代張申申授三十三人。唯三人系代,行傳治法:李仲春、李意期、李玄。
第八代李仲春仲春授十五人。唯二人系代:李少君、魏伯陽。
第九代李少君少君授九十人。唯二人系代:樂巴、李常存。
第十代樂巴巴授五人。唯二人系代:陰長生、李宙先。
第十一代陰長生長生授八人。唯二人系代:張景霄、王萬縉。
第十二代張景霄景霄授五人。唯一人系代:劉馮。
第十三代劉馮馮授五人。唯一人系代:劉政。
第十四代劉政政授五人。唯二人系代:孫博、嚴光。
第十五代孫博博授三人,無可代者。乃入林屋山中,合龍虎大丹而昇天。治法遂絕。
太上老君命李仲甫出神仙之都,以法授江南左慈,字元放,故令繼十六代為師相付。元放授人十人。唯三人系代:介象、嚴光女、李佗。
第十七代介象介象授四十人。唯五人系代:李延、張授、萬葛卿、阮玉、李用。
第十八代李延、介談延、談授十八人。唯一人系代二劉景。
第十九代劉景景授四人。唯一人系代:東海郭延。
第二十代東郭延延授三十人。唯一人系代:靈壽光。
第二十一代靈壽光壽光本外國人。授十八人。唯一人系代:何述。
第二十二代何述述授十人。唯一人系代:羅先期。
第二十三代羅先期先期授二十人。唯二人系代:甘季仁、甘孝先。
第二十四代甘孝先孝先授五十一人。唯一人系代:石帆公。
第二十五代石帆公帆公授十九人。唯一人系代:宮戶。一云宮中用,字也。
第二十六代宮戶戶授八十人。無可傳者,治法遂絕。戶入南嶽及天台山,經八十五年。世絕仙人,正道不繼。
老君念其功修之徒,再降廬山,勑左元放授施存、葛玄,令繼代為仙官世祖,師傳仁人者也。
第二十七代施存存授七十人。但皆地仙耳。唯同學葛玄繼代。
第二十八代葛玄玄授+九人。唯三人系代:張秦、仇真、李用別出。
第二十九代尹思太上老君差紫衣使者下命於廬山,授五人更二人。尹思、尹軌系代傳治。思授七十人。唯二人系代:女子樊忠和、韋義山。
第三十代尹軌軌授十九人。唯一人系代:女仙李元一。
第三十一代女仙樊忠和忠和授二人。唯一人系代:劉綱東陵母。
第三十二代女仙李元一元一授四十人。無人可傳,治法代絕。
第三十三代劉綱綱,樊夫人弟子。雖居官治,又其夫也,治法後絕。
第三十四代張秦秦,葛玄弟子。玄見其代絕,乃再#9令秦授十一人。唯一人系代:王列。
第三十五代王列列授九人。唯二人系代:許遜、胡少真。
第三十六代許遜遜授一百人。而無人可授,系代又絕。遜昇天後兩代,人民征伐,真志不傳。
老君勑使三人於天台山,令葛玄傳鄭思遠,系三十七代思遠授十九人。唯二人系代:葛洪、李淳風。
第三十八代李淳風淳風授四十人。唯四人系代而未傳授。二人者:李道興、李靖。後又隱於房公之山,一百年後,出授張常存、李太虛、李惠舉,同太師神等四人。
第三十九代李惠舉、張常存而各分代傳授,皆稱三十九代孫惠舉授三十人。唯三人可代:李保真、白玄中、李太昌。張常存授三十七人。唯三人願系代:孫張真、應真、孫道用。
第四十代李保真保真授二十四治一百人。唯二人系代:林通元、李德仁。
第四十一代林通元。
玄都九真盟科九品傳經錄
《玄都上品》第一篇曰:《大洞真經》、《雌一寶經》、《太上素靈大有妙經》,三奇之章,高上玉皇寶篇。祕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宮,太玄靈臺玉房之中。上皇之初,舊科經萬劫一傳。三道正明,學真日興高上科。七千年內聽得三傳。侍衛玉童玉女各七千人,執香典炅#10,按科傳授之法,皆對告齋百日,分金鈕為盟,給玉童玉女,依四極盟科。不依科而傳,罪延七祖,幽魂充役,吞火食鐵,負山運石,以填無極之考,抱風刀之罰,身歿形殘,長閉地獄,萬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二篇曰:傳《大洞真經三十九章》於後者,誓以上金十兩,銅二十五斤,鈕五雙,金魚、玉龍各一枚、青絲一兩纏鈕。若《雌一》,以上金五兩、五色錦繒各五十尺、香一斤、金鈕三雙。《太上素靈洞真玄經》,上金三兩、紫紋百尺、青繒二十七尺、赤絲五兩、香一斤、丹一兩,上皇以信誓心,不得有闕,闕則虧科。師犯則奪侍經玉童玉女,還於本宮。不過三年,身被風刀考罰,自然失經。受者不依盟科,皆失明形殘,七祖父母被受酆都之責,萬劫還生,非人之道,學者慎之。
《玄都上品》第三篇曰:凡有金名東華,玉字上清,得授《太霄琅書瓊文帝章》、《紫度炎光神玄變經》、《上清變化七十四方九真中經》、《丹景道精隱地八術》、《解形遯變流景玉經》、《七變舞天經》,皆九天真王元始天王、太上天帝君、中央黃老君,受於太空中九玄之內,虛無之高章也。皆祕在太上靈都之宮紫房,三元君主之,侍衛玉童玉女皆三千人。元始之初,經七千劫一傳。自三道立正之後,七千年內聽三傳。七百年中有其人,亦聽傳。傳皆對齋九十日,或九日,告盟而授之。給玉童玉女,依四極盟科。若不依科而傳,罪延七祖父母,充責鬼官,運蒙山之石,填積夜之河,萬劫還生,非人之道。己身被風刀之考,自然失經,終不得仙,傳者慎之。
《玄都上品》第四篇曰:傳《瓊文帝章》,賫金魚、玉龍,青繒三十二尺、金鈕三雙為誓。《紫度炎光》,五色錦各五十尺、上金五兩、沉香五斤、真朱一斤、書刀一口、金札七枚、絳紋七十尺之誓。《上清變化七十四方經》,青繒四十尺、上金十兩、金鈕六雙、好香一斤、金魚玉龍之誓。《九真中經》,舊科落髮為盟,今以白絹九十尺准盟,法於九真之數。青絲一斤、絳紋二十四尺、北暉之誓。碧繒二十四尺,月華之誓。金鈕三雙,元常童子圓變之信。《丹景道精隱地八術》,《解形遯變流景玉經》,悉上金十兩、金魚、玉龍各一枚、青繒四十尺、紫紋四十尺、金鈕各三雙。《七變舞天經》,上金五兩、真朱一斤、青繒三十二尺之誓。信以質心,不得有闕,闕則違科。師以天信投於山棲,以救窮乏。餘以供營經書之具、不得他散。師犯上科,奪玉童玉女,减筭奪紀,注名度還比酆#11。受者不依科,皆喪魂失神,風刀之考,不出三年,自然失經,終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五篇曰:《消魔智慧玉清隱書》、《寶洞飛霄絕玄金章#12》、《紫鳳赤書八景晨圖》、《金真玉光靈書紫文》、《金璫玉珮金根上經》、《三天正法》,皆太上大道君、元始天王、金闕帝君之寶章。祕在玉清之宮金房紫戶之內。典衛靈文玉童玉女各三千人。元始之初,千劫一傳。自三天立正之後,七百年內聽得三傳。百年中有其人,聽一傳。給玉童玉女,依四極盟科。授者對齋九十日,或九日而傳。不依科而傳,罪延七玄之祖,長充鬼役,無有解脫。己身被風刀之考,死充下鬼,萬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六篇曰:傳《消魔智慧》、《寶洞飛霄絕玄金章》、《赤書八景晨圖》,皆上金十兩、玉札一枚、金魚、玉龍各一枚、紫繒四十尺。《金根經》、《靈書紫文》,上金五兩、金簡、玉札各一枚,長一尺六寸,廣二寸四分;金魚、玉龍各一枚、紫繒百尺、青紋四十尺。《三天正法》,青繒三十尺、青布四十三尺、金環五雙以為密誓;上金十兩通神之信。《金真玉光》、《玉珮金璫玉情隱書》,皆金魚、玉龍各一枚以為誓信。依科不得有闕,闕則師奪玉童玉女,注名還度北酆。受不依科,皆喪魂失神,罰以風刀,不出三年,自然失經,萬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七篇曰:《七星移度》、《白羽黑翮飛行羽經》、《飛步天綱》、《躡行七元太上隱書》、《靈飛六甲》,皆太上太帝君、太極太微天帝君登空之道,隱化之章。祕在太上瓊宮之上、紫房之內。侍衛玉童玉女皆三千人。依科七千年一傳。三天立正之後,改七百年內聽得三傳。若百年中有其人,便傳便授。告齋九十日,或三十日,給玉童玉女,依四極盟科。不依科而傳,罪延七玄之祖,長充北酆鬼役,十苦八難,已身被風刀之考,身沒幽源,萬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八篇曰:傳《七星移度》,青紋三十一尺、絳繒七十尺、鳳紋之羅九十尺、金鈕一雙。《白羽黑翮飛行羽經》,上金二兩、青紋三十二尺以代截髮歃血之誓。《飛步天綱》,錦三十尺、金魚、玉龍各一枚。《太上隱書》,金魚、玉龍之誓。《靈飛六甲》,白素六十尺、金環六雙、青絲六兩。天科以信質心,不得有闕。闕則違科。師奪玉童玉女,除落青簿玉名,移還北酆。受者不依科,亡精喪神,罰以風刀,不出三年,自然失經,終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九篇曰:《方諸文震靈符》、《豁落七元八天隱文》、《流金火鈴金神虎符》、《消魔支幹夜照神燭八術》、《隱遯紫清玉符》、《五籍洞玄六甲上符》、《五行祕文》,《玄都格》諸符,凡有六百部。太上悉以其文標於舊經之內,以為立用。傳授盟科悉依經科。傳授有闕,罪同上品。有經無符,則天魔害人;有符無經,則思念無感,神真不降。科云皆不得單行,單行罪亦如之。科、經及符,本同出於自然之氣,虛無之章。故不可得獨修也。無科修道,萬不成仙。
雲笈七籤卷之四
#1比其年:輯要本作『乃數年』。
#2似:四庫本作『是』,不誤。
#3竟:四庫本作『之』,不誤。
#4句章:輯要本作『章句』。
#5為:四庫本作『於』。按『為』『於』相通。猖:叢刊本作『真』,蓋誤。
#6字: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子』,不誤。
#7入劉門:魏華存年二十四嫁劉門。門,四庫本、叢刊本皆作『陰』字,誤。
#8須:諸本均作『頃』,當是。閑:四庫本誤作『門』。
#9再: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稱』,誤。
#10炅:叢刊本、四庫本『炅』作『靈』,蓋誤。
#11比酆:四庫本、輯要本均作『北酆』。
#12章:叢刊本誤作『童』。
雲笈七籤卷之五
經教相承部
真系隴西李渤述
今道門以經籙授受,所自來遠矣。其昭彰尤著,使搢紳先生不惑者:自晋興寧乙丑歲,眾真降授於楊君,楊君授許君,許君授子玄文,玄文付經於馬朗。景和乙巳歲,勑取經入華林園。明帝登極,殳季真啟還私廨。簡寂陸君南下立崇虛館,真經盡歸于館。按黃素方,因緣值經,准法奉修,亦同師授。其陸君之教,楊、許之冑也。陸授孫君,孫君授陶君,陶君搜摭許令之遺經略盡矣。陶授王君,王君又從宗道先生得諸勝訣,云經法祕典大備於王矣。王授潘君,潘君授司馬君,司馬君授李君,李君至於楊君,十三世矣。楊、許並越漢登真,許令亦終獲度世。馬、殳幸會而不業。自陸君已降,則帝者無不趨其風矣。此皆史有明文,或遺跡可訪。又世世從事於斯者,其支裔焉。且知理而不知神,非長生之士也。超理入神,混合於氣,無為而無不為者,我真宗之道也。道無否泰,教有通塞。塞而通之者,存乎其人。故予述真系,傳其同源分振者。錄名仙籍,不緝於此。時貞元乙酉歲七月二十一日,於廬山白鹿洞棲真堂中述。
晉茅山真人楊君
真人姓楊,名羲,晋咸和五年九月生於句容。似吴人潔白美姿容,善言笑。攻書好學,該涉經史。性淵懿沉厚,幼而通靈。與二許早結神明之交二許:映與穆,思玄薦於相王,用為公府舍人。以永和初,受《中黃制虎豹法》。六年,又就劉璞傳靈符璞即魏夫人長子也。君淵沉應感,虛抱自得。若燥濕之引水火,冥默幽欽,相襲無眹#1矣。年三十六,以興寧乙丑歲眾真降授,有若上相青童君、太虛真人、赤君上宰、西城王君、太元茅真人、清靈裴真人、桐柏王真人、紫陽周真人、中茅君、小茅君、范中候、荀中候、紫元夫人、南嶽夫人、右英夫人、紫微夫人、九華安妃、昭靈夫人、中候夫人,莫不霓旌暗曳,神轡濳竦,紛紛屬乎煙消#2,淪蹤收於俗蹊。讌聲金響,於君月無曠日,歲不虛矣。君師魏夫人,儷九華而朋於諸真。故安妃云:明君受質虛閑,祕構玉朗,蘭淵高流,清響金宮,必高佐四輔,承制聖君,主察陰陽之和氣,為吴越鬼神之君。後二十二年,將乘龍駕雲,白日昇天。今若不耐風火之煙,可尋劍解作告終之術也。《真誥》筭以太元十二年丙戌去世。弟子許翽,先師告翽父穆,亦因君偶真。故許氏九人,雖道慶自先,數至神發,如塵鑒凝照#3;揮瑩之功,並歸子君矣。
雷平山真人許君
真人許翽,字道翔,小名玉斧。父穆,晋護軍長史,真位上清左卿。母陶氏,名科斗,入易遷宮。真人幼獨標挺,含真淵疑,長史器異之。郡舉上計掾主薄,並不赴。清秀瑩潔,糠粃俗務,如泉去蒙,盈其科而自進。居雷平山下,師楊君,傳《三天正法曲素鳳文》。後定錄真人授其上道,告之曰:學道當如穿井。井愈深,土愈難出。若不堅心正行,豈得見泉源耶?真人常願早遊洞室,不欲久停人間,遂詣北洞告終,即居方隅山洞方源綰中,常去來四年方平臺,故《真誥》云:幽人在世時,心樂居焉。又楊君與長史書亦云:不審方隅幽人,設座於易遷戶中。朱真人化後十六年,當度東華受書,為上清仙公,上相帝晨《二錄》。太和二年丁卯,時年二十七歲。咸康七年辛丑生。自太和三年已後,無復顯跡。世譜年三十,則庚午年去世。《耆舊傳》云:在此洞石壇上燒香禮拜,因而不起。明旦視形如生。壇今猶存。《真誥》云:從張鎮南受衣解法。蓋夜於壇上去耳。娶建康令黃演女,生男黃民,乃還家。
仙人臨沮令許君
臨沮令許仙人名黃民,字玄文。上清仙公翽之子,上清左卿穆之孫。以昇平五年辛酉生。時掾年二十一,仕郡主簿,察孝廉,石頭倉丞南蠻參軍,臨沮令。永興三年,京畿紛亂。令乃奉經入剡,為馬朗所翹。朗從父弟牢,亦相周給。時人咸知許先生得道,又父祖皆有名稱,各加崇敬。元嘉六年,欲移居錢塘,乃封其真經一厨付朗。靖中語:此是仙靈之跡,非我自來,縱有書,亦勿與人。及至杜道鞫家,停少時而終,時年六十九。《真誥》言黃民及伯祖邁、姑婆娥皇、伯聯,與黃民子榮、弟孫、女瓊輝,並得度世。馬朗敬經若君父,每有神光靈氣,見於堂宇。朗妻數見有青衣玉女空中去來。其家皆保富壽。朗忿何道敬竊書泄意,乃洋銅灌厨籥,勑家人不得復開。朗終,子洪、殳季真猶共尊尚。景和元年,婁惠朗諷殳季真啟取。季真善道術,為當時#4所知。及至,奉呈於華林園。既見真跡,瓖異朱黃,煥赫不敢窮覽。至明帝登祚,季真乃啟還私廨。陸簡寂南下立崇虛館,《經》亦歸于館。何神真巧運,既閟於馬,又發於殳,終授於陸君。殳、馬猶巾几負籍冪之榮,而無容入其妙焉。
宋廬山簡寂陸先生
先生吴興懿族陸氏之子,諱修靜。道降元氣,生而異俗。其色怡怡,其德熙熙。明以啟著,虛以貫幽。少宗儒氏,墳索讖諱,靡不總該。以為先天撫化,混一精氣,與真宰為徒者,載在金編玉字,不形於此。遂收跡寰中,冥搜潜衡、態湘#5暨九嶷、羅浮,西至巫峽、峨媚。如雲映松風,麗乎山而映乎水。功成,扣玄感神,授靈訣。適然自得,通交於仙真之間矣。宋元嘉末,因市藥京邑,文帝味其風而邀之,先生不顧。及太初難作,人心駭疑,遂泝江南遊,嗜匡阜之勝概,爰構精廬。澡雪風波之思,沐浴浩氣,挹漱元精。宋明皇帝襲軒皇淳風,欲稽古化俗,虛誠致禮,至于再三。先生固稱幽憂之疾,曾莫降眄。天子乃退齋築館,恭肅以遲之,不得已而莅焉。於是順風問道,妙沃帝心。朝野識真之夫,若水奔壑,如風應虎,其誰能御之?先生撥霧開日,汰沙引金,指方以倒之。中人以上,皆自盈其分,司徒袁集之流是也。既立崇虛館,殳氏所寶經訣,並歸于我焉。初先離山,有熊虎猿鳥之屬,悲鳴擁路,出谷而止。及天子不豫,請事塗炭之齋。是夜卿雲紛郁,翌日乃瘳。先時洞真之部,真偽混淆。先生刊而正之,涇渭乃判。故齋戒儀範至于今典式焉。桂陽王構逆暴,白骨遍野。先生具棺襯收而瘗之。其陰德密運,則無得而稱也。迨元徽五年春正月,謂門人曰:吾得還山,可整裝。眾感訝,詔旨末從而有斯說。至三月二日,乃偃卧解帶,膚體輝爍,目瞳映朗。但聞異香芬馥,滿室而已。後三日,廬山諸徒共見先生霓旌靄然,還止舊宇,斯須不知所在,相與驚而異之。顧命盛以布囊,投所在崖谷。門人不忍,遂奉還廬山,時春秋七十二。所謂鍊形幽壤,騰景太微者矣。有詔謐曰簡寂先生,以故居為簡寂館,宗有道也。凡撰記論、議,百有餘篇,並行於代。門徒得道者,孫遊嶽、李果之最著稱首。後孔德璋與果之書論先生云:先生道冠中都,化流東國。帝王稟其規,人靈宗其法。而委世濳化,遊影上玄。微言既絕,大法將謝。法師稟神定之資,居入室之品,學悟之美,門徒所歸。宜其整緝遺蹤,提綱振紀,光先師之餘化,纂妙道之遺風。可以導引末俗,開曉後途者矣。
齊興世館主孫先生
有吴裔子孫名遊嶽,字穎達,東陽人也。幼而恭,長而和。其靜如淵,其氣如春。甄汰九流,濳神希微。嘗步赤松礀縉雲堂,遂卜終焉之地。宋太初中,簡寂先生至自廬嶽,雲遊帝宅。先生乃樞衣而趨,嗣承奧旨,授三洞并所祕楊真人、許掾手跡。因茹术卻粒,服穀仙丸,六十七年,顏彩輕潤,精爽秀潔。暨簡寂上賓,方旋舊室,捃摭道機,斷竅真假,與褚、章、朱,四君交密。齊永明二年,詔以代師,并任主興世館。於是搜奇之士,知襲教有宗,若鳳萃于桐,萬禽爭争矣。孔德璋、劉孝標等争結塵外之好。後頻謝病歸山,朝命未許。至永明七年五月內,以揮神託化,沐浴稱疾,怡然而終。門徒弟子數百人,唯陶弘景入室焉。自恭事六載,義貫千祀,唯貴知真,故特蒙賞識。經法誥訣,悉相傳授。方欲共營轉鍊,已集藥石,將就治合,事故不遂。
梁茅山貞白陶先生
吴刑牧陶濬七代孫名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也。母初娠,夢日精在懷,并二天人降,手執金香鑪。覺語左右曰:當孕男子,非凡人也。然恐無後。及生,標異。幼而聰識,成而博達。因讀《神仙傳》,便有乘雲馭龍之志。年十七,與江斆、褚炫、劉俟為宋昇明四友。仕齊,歷數王侍讀。皆總記室,牋疏精麗,為時所重師法。及清溪宮成,獻頌。宣旨褒贊,兼欲刻石。王儉議之乃止。年二十餘服道後,就興世館孫先生諮稟經法,精行道要,通幽洞微。轉奉朝請,乃拜表解職,答詔優勤,賜與其厚。公卿祖之征虜亭,供帳之盛,咸云自齊以來,未有斯事。遂入茅山,又得楊、許真書。遂登巖告靜,自稱華陽隱居,書疏亦如此代名。特愛松風,庭院皆植之,每聞其響,便欣然為樂。至明帝時,欲迎往蔣山,懇辭得止。然勑命餉賫,常為煩劇,乃造三層樓棲止。身居其上,弟子居中,接賓於其下,令一小堅傳授而已。濳光隱耀,內修祕密,深誠所詣,遠屬霞人,可謂感而遂通。身長七尺八寸。為性圓通謙謹,心如明鏡,遇物斯應。少憂戚,無疾競,滅喜怒,澹哀樂。有形於言跡者,是顯事廣物。深慕張良之為人,率任輕虛,飄飄然有雲霞氣。其所修為,皆自得於心,非傍識能及。尤長於詮正偽謬,地理曆筭。文不空發,成即為體用。造渾天儀,轉之與天相會。其纂《真誥隱訣》、注老君等書二百餘卷。至永元二年,深託向晦。及梁武帝革命,議國號未定。先生乃引諸讖記,梁是應運之符。又擇郊禪日,靈驗昭著,勑使入山,宣旨酬謝。帝既早與之遊,自此之後,動靜必報。先生既得祕訣,以為神丹可成。每苦無藥,帝皆給之。又手勑諮迓,先生畫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絡頭,有人執繩,以杖#6驅之。帝笑曰:此人無所求,欲效曳尾龜,豈有可致之理。或時有大事,無不前己奉陳,時人謂為山中宰相。以大通初,獻刀二口,一名喜勝,二名成勝,為佳寶。梁帝《金樓子》云:於隱士重陶貞白,於士大夫重周弘正。其於義理,情轉無窮,真一時名士也。先生常作詩云: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談空,不意昭陽殿,化作單于宮。其時人士競談玄理,不習武事。侯景之難,並如所言。大同二年告化時,年八十五。顏色不變,屈伸如常。屋中香氣,積日不散。詔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仍遣舍人監護喪馬樞《得道傳》云:授蓬萊汕監,弟子數十人,唯王遠知、陸逸冲稱上足焉。
唐茅山昇真王先生
琅琊王遠知,陳揚州刺史曇首之子。外祖丁超,梁駕部郎中。其母因夢靈鳳有娠,又聞腹中啼。寶誌曰:生子當為神仙宗伯也。年七歲,日覽萬言,博總群書,心冥至道。年十五,入華陽事貞白先生,授三洞法。又從宗道先生臧矜,傳諸祕訣。陳主召入重陽殿,特加禮敬,賞賫資送還茅山。先生乃於洞西北嶺上,結靖室以居,研味玄祕。大建末,靖室中忽有一神人,醉卧嘔吐。先生然香禮候。神人曰:卿是得道之人,張法本亦甚有心。吾欲並將遊天台山,石橋廣闊可過得,彼多散仙人,又常降甘露,以器盛之,服一升可壽得五百歲。卿能去否?先生便隨出,上東嶺,就法本。至山半,忽思未別二三弟子付囑經書。背行三十步,迴望神人,化為鶴飛去。隋晉王廣鎮楊州,王子相、柳顧言相續奉請。先生既至,斯須而鬚髮白。王懼而歸之,少選復舊。王踐祚,敕崔鳳舉諮迓。帝親執弟子禮,敕城都起玉清玄壇以處之,仍令代王越師焉。高祖龍濳時,先生嘗密告符命。秦王與房玄齡微服就謁,先生迎謂曰:此中有聖人。秦王因以實告。先生曰:方作太平天子,願自愛也。秦王詣先生受三洞法。及登極,將加重位,固請歸山。至貞觀九年,敕潤州於茅山置太平觀,并度七人。降璽書曰:朕昔在藩朝,早獲問道,眷言風範,無忘寤寐。近覽來奏,請歸舊山。已有別敕,不違高志。所令置觀,用表宿心。先生浩氣虛懷,語默一致,涵照如鏡,應物無私。時有竇德玄,先經楊州,遇司命使者言其有重祿,以九九數當終命。德玄求哀於使者。云:真人王法主是少室仙伯,檢錄人鬼之任。關奏天曹,無不即應。德玄遂懇祈於先生。先生不得已,因與請命。使者報曰:更延十三年。至高宗朝,德玄為左相。捐館舍之日,言皆如之。故舉世呼先生為法主,又知已授仙職。後謂潘師正曰:吾昨見仙格,以小時誤損一童子吻,不得白日昇天。署少室仙伯,將行在近。翌日,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寐。告化時年一百二十六歲。潘師正、徐道邈同得祕訣,為入室弟子。陳羽、王軌次之。其餘各棲洞府,終身無替。高宗調露二年,贈太中大夫,謐曰昇玄先生。乃敕置太平觀,度滿四十九人。天后嗣聖初,又贈金紫光祿大夫,改謚昇真先生。明皇天寶中,敕李含光於太平觀造影堂寫真像,用旌仙跡焉。
中嶽體玄潘先生
中嶽道士,前有天師,次稱潘先生。先生名師正,趙州贊皇人。少喪母,廬於墓側,以至孝聞。先生真氣內融,輝光外發,如隋珠刑玉,不假於飾而人自寶之。隋大業中入道,王仙伯盡以隱訣及得符籙相授。棲於太室逍遙谷,積二十年,但嚼松葉飲水而已。高宗皇帝每降鑾輦,親詣精廬,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及問所須,答言松樹清泉,山中不乏。帝與武后共尊敬之,留連信宿而返。尋敕於所居造崇唐觀,嶺上別起精思院以處之。敕置奉天宮,令於逍遙谷口特開一門,號曰仙遊門。復於苑北面置尋真門。太常奏仙樂,又以《祈仙》、《望仙》、《翹仙》為曲,皆謂先生名焉。前後賜詩五百首。先生每歎曰:大丈夫業道,不能滅影雲林,以煩世主,吾之過也。遂欲東求蓬萊,孤舟入海。屬帝敦篤斯道,祈歎愈加,踟蹰山隅,輟策未往。以永淳元年告化,時年八十九。帝追望不止,贈太中大夫,謐曰體玄先生。先生神標仙骨,雅似隱居。夫階真韜冥,練景遊化者,其有類乎?弟子十八人,並皆殊秀。然鸞姿鳳態,眇映雲松者,有韋法昭、司馬子微、郭崇真,皆稟訓瑤庭,密受瓊室,專玉清之業,遺下仙之儔矣。時陳子昂又作頌云云。
王屋山貞一司馬先生
後周琅琊公司馬裔玄孫,名承禎,字子微,河內人也。少事體玄先生,傳其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體玄特相賞異,謂曰:我自簡寂傳授正法,至汝六葉矣。先生是後因浪遊,遠詣於天台山。武太后聞其名,召至都,降手詔讚美。及將還,勑李嬌餞於洛橋之東。景雲二年,睿宗令其兄子承禕,就山迎至京,入宮中問以陰陽數術。先生對曰:《經》云: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且目所見者,損之尚未能已,豈復攻乎異端,而增其智慮哉?帝曰:治身無為,則清高矣。治國無為,如何?對曰:國猶身也。老君曰,遊心於澹,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是知不言而信,不為而成。無為之旨,理國之道也。帝歎曰:廣成之言,何以加此!因固辭還山。乃賜寶琴一張及霞文帔。中朝詞人贈詩者百餘首。開元九年,明皇又遣使迎至京。帝親受法線。前後賞賜甚厚。十年,駕入都。先生又請歸山。帝賦詩,於王屋山自選形勝,置壇宇以居之。先生因上言:今五嶽之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嶽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職,請別立齋祠。帝從其言,因置真君祠。其形像制度,皆請先生推按道經創為之焉。先生頗善篆、隸,寫三體《道德經》,刊正文字,著五千三百八言,為真本。又撰《修真祕旨》,窺之者得其門矣。勑於先生所居置陽臺觀,帝自書額,并相續賜賈甚厚。至二十三年告化時八十九。製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曰貞一先生。又御製碑文。先生門徒甚眾,唯李含光、焦靜真得其道焉。靜真雖稟女質,靈識自然,因精思#7間,有人導至方丈山,遇二仙女,謂曰:子欲為真官,可謁東華青童道君,受《三皇法》。請名氏,則貞一也。乃歸而詣先生,亦欣然授之。
茅山玄靜李先生
弘孝威者,晋陵人。家本純儒,州里號貞隱先生。避敬宗皇帝諱,改為李氏。其子曰含光,年十三,辭家奉道。端視清霄,慈向蠢類;暗室之中,如對君親。時人見之,情色皆斂。幼攻篆、隸,或有稱過其父者,一聞此義,終身不書。後事貞一先生,雲篆寶書,傾囊相付。既而目之曰:真玉清之客也!抱虛無而行功者,於道不窮;託幽阜而滅跡者,於德亦淺。承之自遠,宜且救人。是引後學升堂稟玄訓也。先生元氣不散,瑤圖虛映,達靈久矣。晦輝為常,動非用開,靜非默閉。當吹萬之會,若得一之初。應跡可名,常道不可名也。孕育至化,虛融物心,心一變至於學,學一變至於道。同淑氣自來,得之不見。所以樞衣而進者,仰範元和,若秋芳之依層巘,夏潦之會通川也。先生忘情於身而慈於人,禎祥屢應,視同眾象。士庶諮詢,色受其意。常令章壇閉院,醮火擇薪。精微誠敬,率皆類此。開元末,明皇禮請先生而問理化。對曰:道德,君王師也。昔漢文行其言,仁壽天下。次問金鼎,對曰:道德,公也;輕舉,公中私也。時見其私。聖人存教,若求生徇欲,乃似繫風耳。帝加玄靜之號以尊之。,無何,固以疾辭,東還句曲山。勑於其所居造紫陽觀以居焉。自後天書繼至,資奉相續,及公卿祈請,往來無虛月。卒使玄門之中,轉見真操。持慈儉之寶,歸羲皇之風。至矣哉,先生之教也!所撰《仙學傳》,及《論三玄異同》,又著《真經》并《本草音義》,皆備載闕遺,窮頤精義矣。以大曆四年冬十一月,顧謂入室弟子韋景昭、孟湛然曰:吾將順化。神氣怡然,若坐亡長往,時年八十七。靈雲降室,芝草叢生,執簡如常,和色不去。據《真經》,斯乃秉化自然,仙階深妙者也。景昭授皋洞虛,洞虛授李方來,皆嗣德不墜。時柳識又頌先生云:古有強名,元精希夷。黃帝遺之,先生得之。縱心而往,與一相隨。真性所容,太元同規。日行仙路,不語到時。人言萬齡,我見常姿。明皇仰止,徵就京師。紫極徒貴,白雲不知。遐方後學,來往怡怡。空有多門,真精自持。順化而去,人焉能窺?玄科祕訣,本有冥期。
雲笈七籤卷之五
#1朕:輯要本作『朕』,誤。
#2煙消:輯要本作『煙霄』為是。
#3如塵鑒凝照:四庫本脫『鑒』字。
#4當時:輯要本作『當世』。
#5態湘:四庫本、輯要本、叢刊本並作『熊湘』。按當作『熊湘』。《史記□五帝本記》:『(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
#6杖:輯要本作『鞭』。
#7精思:輯要本作『積思』。
雲笈七籤卷之六
三洞經教部
三洞并序
《道門大論》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鳳篆龍書,金編玉字,修服者因玆入悟,研習者得以還源。故《玉經隱注》云:三洞經符,道之綱紀。《本際經》云:若有經文,具十二部,應三洞者,是名正法。《洞真》以不雜為義,《洞玄》以不滯為名,《洞神》以不測為用。故洞言通也。三洞上下,玄義相通。《洞真》者,靈祕不雜,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滯,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測,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聖,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然三洞所起,皆有本迹。《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寶君為迹,以混洞太無元高上玉皇之氣為本。《洞玄》之教,以教主靈寶君為迹,以赤混太無元无上玉虛之氣為本。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寶君為迹,以冥寂玄通元無上玉虛之氣為本也。又云:天地是玄義,虛是精義,神是無累之義。此既三洞垂法,從仙達聖,品級轉遷之理也。謂修學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名洞神神寶。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名洞玄靈寶。既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名洞真天寶也。通名寶君者,寶是可尊,君是群義,明為群生之所尊仰也。又《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此為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寶之所立也。今明#1玉以無雜,就體而名玉清也。上以上登逐用,而名上清也。泰以通泰體事,故為太清也。又修道之人,初登仙域,智用通泰,漸昇上境,終契真淳。故以三境三名,示其階位之始也。通名三清者,言三清净土,無諸染穢。其中宮主,萬緒千端,結氣凝雲,因機化現,不可窮也。
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用分三。皆以誘俗修仙,從凡證道,皆漸差別,故有三名。其經題目:《洞神》即云洞神三皇,《洞玄》即云洞玄靈寶。《洞真》即雜題諸名,或言以教垂文,或以色聲#2 著體,並是難思知用,隨方立名耳。
原夫經教所出,按《業報經》《應化經》並云:天尊曰: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玉緯》云:《洞真》是天寶君所出,又云:以元始高上玉帝出《上清洞真之經》三百卷,《玉訣》九千篇,《符圖》七千章,祕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宮。後傳玉文付上相青童君,封於玉華宮。元景元年,又封一通於西城山中。又太帝君命榑桑太帝暘谷神王出《獨立之訣》三十卷、《上經》三百卷行之於世。又襄城小童授軒轅黃帝《七元六紀飛步天綱》之經。漢元封元年,西王母、上元夫人同授漢武帝《靈飛六甲上清十二事》。又太元真人茅盈受西城王君所傳玉佩金璫纏璇之經。又玄洲上卿蘇林真人受涓子所傳三一之法。又真人王褒,漢平帝時,西城王君所傳上清寶經三十一卷,晋成帝時於汲郡傳南嶽魏夫人。夫人之子傳茅山楊羲,羲傳許邁,邁復師南海太守鮑靚,受上清諸經。邁弟謐、謐子玉斧,皆受《三天正法曲素鳳文》。
天尊曰:吾以延康元年,號無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玉緯》云:洞玄是靈寶君所出,高上大聖所傳。按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素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文,真文篇目十二部妙經,合三十六帙。又《四極盟科》云:洞玄經萬劫一出,今封一通於勞盛山。昔黃帝於峨媚山詣天真皇人,請靈寶五芽之經。於青城山詣寧封真君,受靈寶龍蹻之經。又九天真王降於牧德之臺,授帝嚳靈寶天文。帝行之得道,遂封祕之於鍾山。又夏禹於陽明洞天感太上,命繡衣使者降授靈寶五符以理水,檄召萬神。後得道為太極紫庭真人。演出大、小劫經,中山神咒,八威召龍等經。今行於世矣。時太極真人徐來勒,與三真人以己卯年正月降天台山,傳《靈寶經》以授葛玄。玄傳鄭思遠,思遠以靈寶及三洞諸經付玄從弟少傳奚,奚付子護軍悌,悌付子洪,洪即抱朴子也。又於馬跡山詣思遠告盟奉受。洪又於晋建元二年三月三日於羅浮山付弟子安海君、望世等。後從孫巢甫,晋隆安元年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遂行於世。今所傳者,即黃帝、帝嚳、禹、葛玄所受者。十二部文未全降世。
天尊曰: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玉緯》云:洞神經是神寶君所出,西靈真人所傳。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序目》曰:《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授之書,亦諸仙人所授,以藏名山。昔黃帝東到青丘,過風山,見紫府真人,受《三皇內文》。又黃盧子、西嶽公皆受禁虎豹之術。真人介象受乘虎之符。《八威使者受策虎豹文》。又鮑說於晋惠帝永康年中,於嵩山劉君石室,清齋思道,忽有刻石《三皇天文》出於石壁。靚以絹四百尺告玄而受。後授葛洪。又壺公授費長房,亦有洞神之文。石室所得,與今《三皇文》小異。陸修靜先生得之,傳孫遊嶽。游嶽傳陶隱居。其天中十二部經,未盡出世。今傳者是黃帝、黃盧子、西嶽公、鮑說、抱朴子所授者也。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後法三種分別,以教於世。夫三洞者,蓋是一乘之妙旨,三景之玄言。了達則上聖可登,曉悟則高真斯陟。龍章鳳篆,顯至理之良詮;玉簡金書,引還元之要術。故《玉經隱注》云: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真之首經矣。豈中仙之所聞哉?《正一經》又云:三洞妙法,兼而該之,一乘道也。
三洞品格
《八素真經》云:太上之道有三;上真之道有七;中真之道有六;下真之道有八。今出如左:
《玉清隱書》
《神虎大符》
《金虎真符》
右是太上之道。行此真道,得為太上之真位,為上真玉皇君也。
《太上鬱儀奔日文》
《太上結璘奔月章》
《太上八素奔晨隱書》
《太微帝君飛行天綱上經》
《高上大洞真經三十九章》
《金闕靈書紫文上經》
《黃老八道九真中經》
右上真之道。總而行之其道,則為上清上元真人。
《太丹隱書朝真上經玉帝神符》
《三天正法鳳真之文九真昇玄文》
《三元布經四真之章太上金策》
《方諸洞房玉字上經六甲靈飛符》
《靈寶祕符三皇內文天文大字》
《青要紫書曲素訣詞三五順行經》
右中真之道。總而行之,則為上清中道真人。
《上清九化十變三九素語》
《丹景道精隱地八術》
《天關三圖玄皇玉書》
《神州七變七轉洞經》
《紫度中方石精玉馬水母經》
《絳綠黃道玉目龍書眾文》
《素奏中章五行祕符》
《五帝玉女上元五書》
右下真之道。總而行之,則為上清下元真人也。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經,合三十六卷,是靈寶君所出,高上大聖所撰。具如靈寶疏釋,有二十一卷已現於世,十五卷未出。孟法師云:高玄大法師夏禹師仙公所撰十卷,及《修行要用》五卷,足為三十六,合為六卷,即今世所行。其後分有內教十卷,即是昇玄之文,亦世所行也。按《太玄都四極盟科》曰:洞玄經萬劫一出,今封一通於太山,一通於勞盛山。元始天王告西王母云:太上紫微金格玉書靈寶真文十部妙經,太上所祕,不盡傳世。王母所得,詎已極源;五嶽所藏,亦多不備。龜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經備足。昔黃帝登峨媚山,詣天真皇人請受此法,駕龍昇玄。帝嚳之時,九天真王駕九龍之輿,降牧德之臺,授帝嚳此法。帝後封之於鍾山。夏禹所感之書出見,有異今略序者。按《真一自然經》云:太極真人夏禹,通聖達真。太上命鈔出靈寶自然經,分別有大、小劫品經、《棲山神咒八威召龍神經》云:小劫至時,必脫大水焉。又云:徐來勒等三真,以己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時,於會稽上虞山傳仙公葛玄。玄字孝先。後於天台山傳鄭思遠、竺法蘭、釋道微。道微傳吴主孫權等。仙公昇化,令以所得三洞真經,一通傳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門子孫,與從弟少傳奚。奚子護軍悌,悌子洪。洪又於馬跡山詣思遠,盟而授之。洪號曰抱朴子。抱朴以建元六年三月三日於羅浮山,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之徒。相傳于世,于今不絕。《玉緯》云:昔元始天王以開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時,三天玉童傳皇上先生教曰:若白簡青籙之人,自然得乎此法。又虛無先生傳於唐堯,後聖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君云:自唐堯之後,得上文者乃七千人。此飛龍玄昇,或淪化濳引,不可具記。得道者皆藏文五嶽。經內明三劫化主,及開皇劫,以此妙經生天立地。大聖應於始青之中,號元始天尊,或太上道君。人天化主,此如三寶科釋,今不具詳。《玉經隱注》云:《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洞仙者,明此教法能通行者登太清仙,故曰洞仙也。玉策者,是策進之名,亦是扶持之目,謂策勤行者,扶持使仙也。《三皇文》者,《洞神》第十四云:第一《天皇文內字》。字者,志也。明天使人仰觀上文,心識覺悟,內志習勤,外不炫懼。第二《地皇內記書文》。文者,明也。內學志明,記正無惑,舒以廣濟,緣明至極也。第三《人皇文》。文者,明也。人能俯察地理,法地則天,定內安外,普度無窮,同歸玄門,由學所得。此並經釋也。又稱《三皇經》者,謂三皇各受,隔世稟行。又八帝之經,亦是隨方為化。猶如靈寶一文,五帝分寶,即為五帝文。鮑南海《序目》云:上古初以授於三皇,名之《三皇文》也。《洞神》第六又云:仙人曰:皇文乃是三皇已前,鳥跡之始大章者也。第三又云:皇文帝書,皆出自然,虛無空中,結氣成字。又云:本源無異矣。至于三皇,各受一部,分為三元,三才之道也。第十三卷云:三元八會,自然成文。方丈懸空,字字各現。第十四云:得失由人,此文不滅;聖真寶之,鎮太極宮中也。
《序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書也。《天皇》一卷,《地皇》一卷,《人皇》一卷,凡三卷,皆上古三皇時所授之書也。作字似符文,又似篆文,又似古書。各有字數。神寶君所出,西靈真人所撰。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諸仙人授之,以藏諸名山石室,皆不具足,唯蜀郡峨媚山具有此文。昔仙人智瓊以《皇文》二卷,見義起不能解,遂還之。王公以帛公精勤所得,傳之賢達,宣行至今。《大字序說》十四篇,是天文次第之訣。《小有經下記》所載十一卷,推部本經,分別儀式,合一十四卷。今孟先生所錄者,是其山中所傳,猶十一卷。此二本並行於世。抱朴子云:昔黃帝東到青丘,過風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晋時鮑靚學道於嵩高,以惠帝永康二年於劉君石室清齋,忽有《三皇文》刊石成字,乃依經以四百尺絹告玄而受。後亦授葛洪。按《三皇經序》云:鮑君所得石室之文,與世不同,洪或兼受也。陸先生時所得初傳弟子孫遊嶽,有四卷而已。孫後傳陶先生。先生分析支流,稍至十一卷耳,即山中所傳者是。《命召咒文》云: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理天下。有急,皆召天地鬼神勸使之,號曰《三墳》。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人各授一卷,凡八卷,號曰八索。八帝之治,邪鬼逆竄。黃帝述以斷邪惡。
七部并序
夫七部者,蓋乃總道化之教方,統玄門之正典,包羅群藝,綜括眾文。六綜之辯莫階,五時之說非擬。睹斯法海,靡不成真;涉此慈波,咸皆捨偽者也。
七部者,今因《正一經》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前之三部,已如三洞義釋。今釋後四:言太清者,孟法師云:大道,氣之所結,清虛體大,故曰太清,以境目經也。今謂此經是從所輔之境得名,何者?此經既輔洞神,洞境是太清故也。亦未必示者,此經既明金丹之術,服御之者遠昇太清,故言太清也。太平者,太言極太,平謂和平。明六合太通為一,正平之氣斯行,故《太平經》云:今平氣行矣。平亦是安。又云:欲復古太平之法,先安中氣也。又云:三五氣和,日月常光明,乃為太平。《爾雅》云:明,成也。此亦可訓明。言明君治世,成濟品物,為太平也。或有解云三階正為太平。或有解云景星現曰太平。此並一事為釋耳。今明此經現世,能使六合同風,萬邦共軌,君明物度,可謂太平也。太玄者,孟法師云是太玄都也。今為老君既隱太平之鄉,亦未詳此是何所,必非攝迹還本,遣之又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此經名太玄者,當是崇玄之致,以玄為太,故曰太玄也。若言起自玄都,不無此義。但七部皆爾,非獨此文也。正一者,《盟威經》云:正以治邪,一以統萬。又言:法文者,法以合離,文以分理。此言眾生離本,所以言離,故下文云:反離還本,合真捨偽,由法乃成。言統萬者,總攝一切,令得還真,故下文云:一切學士,覺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戒也。《治邪文》云,眾生根麤,去道賒邈。大道慈悲,立法訓治,趣令心開,兩半成一,一成無敗,與常道合真。故曰正一法文也。通言部者,以部別為義。三部通名太,正一獨稱正者,以三部輔於三洞大法,故言太。正一既遍陳三乘,簡異邪道,故稱為正也。
四輔
第一太清者,太一為宗。
《老君演說建豐經》云:微妙之旨,出於太清。《天老祕讖經》云:生道實妙,人不釋誠;釋誠不倦,昇太清也。《九君申明道要》云:《太清中經》,元始出來;出於老君,傳付元君、九皇真人,祖習不絕,皆開此君也。《正一經》云:《太清金液天文地理》之經四十六卷。此經所明,多是金丹之要。又著緯候之儀,今不詳辯。按黑錄所明,即漢安元年,太上以此經四十六卷付於天師,因此至今也。
第二太平者,三一為宗。
《老君所說》甲部第一云:學士習用其書,尋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玉緯》云:太平者,六合共行正道之號也。今宛利世界九州八十一域,擺除六天,上問神人,詳說古道,家國安寧,長居慶樂。丁部第四云:欲知吾道大效,付賢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與天地乃響應,是其大明效證驗也。甲部第一又云:誦吾書,灾害不起,此古賢聖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書有三等:一曰神道書,二曰竅事文,三曰浮華記。神道書者,精一不離,實守本根,與陰陽合,與神同門。覈事文者,覈事異同,疑誤不失。浮華記者,離本已遠,錯亂不可常用,時時可記,故名浮華記也。又云:澄清大亂,功高德正,故號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時。故此《經》云應感而現,事已即藏。又云:聖主為治,謹用玆文;凡君在位,輕忽斯典。然其卷數,或有不同。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按《正一經》云,有《太平洞極》之經一百四十四卷。今此經流亡殆將欲盡。此之二經,並是盛明治道,及證果修因,禁忌眾術等也。若是一百四十卷《洞極經》者,按《正一經》,此漢安元年太上親授天師,流傳玆目。若是甲乙十部者,按《百八十戒》云,是周赤皮王時,老君於蜀郡臨邛縣授於琅琊干吉,爾來又隱。近人相傳云:海嵎山石函內有此經。自宋梁以來,求者不得。或往取之,每值風雨暝暗,雷電激揚。至陳祚開基,又屢取不得。每至山所,風雨如故。至宣帝立,帝好道術,乃命太平周法師,諱智響往取此經。法師挺素清高,良難可序。受請至山,清齋七日,將就取經。未展之頃,朝雲暗野,曉霧昏山。師拜禮進趨,天光開朗。乃命從人數十,齊心運力,前跪取函,函遂不得開。法師斂氣開之,乃見此經,請還臺邑。帝乃具禮迎接,安於至真觀供養。經放大光明,傾國人民並皆瞻仰。帝命法師於至真觀開敷講說,利安天下,時稱太平。自此以來,其文盛矣。帝因法師得此經,故號法師為太平法師,即臧靖法師之稟業也。
第三太玄者,重玄為宗。
《老君所說故經》云:玄玄至道宗。然其卷數,亦有不同。《正一經》云:《太玄道經》二百七十卷。今《玉緯》所撰,止有一百三十五卷。又非盡是本經,餘者不見。當時運會未行,然此經所明,大略以玄為致,故《太玄經》云:無無曰道,義極玄玄。樂真人云:《道德五千文》,玆境之經也。舊云《道德經》有三卷。《玉緯》云:其中經珍祕,部入太清。亦未詳此解。按《西昇序》云:列以二篇,乃河濱授於漢文。又云:《素書》二卷,尹喜所受,凡得五卷。既說有三時,玄靖法師開為三部,宗致《道德》二卷,是先說以道德為體,其致則總,以其文內無的對揚之旨故也。《西昇》次說以無欲為體,故云當持上慧,源妙真一。後說既盛明真一,故以真一為體。其源流者,所授尹生五卷,由漸甚多,今不更說。通諸一部者,按《正一經》云: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爾來傳世,乃至今日。但其零落闕遺,亦是運還天府耳。
第四正一者,真一為宗。
《太上所說正一經》,天師自云:我受於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謂之新者,物厭故舊,盛新新出,名異實同。學正除邪,仍用舊文,承先經教,無所改造,亦教人學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長慮後改易法師,故撰傳錄文,名為《正一新出儀》。故天師云:後世男女,必改吾法。貪財愛色,不施散一切。汝曹重檐地獄為家,宜各慎之!《正一經》云:《正一法文》一百卷,今孟法師錄亦一百卷,凡為十帙。未知並是此經不耳。斯經所明,總述三乘之用。故此經云:《正一》遍陳三乘。王長所撰《新出之儀》四十卷,但未有次第。長既隨師昇玄,于時多承口訣,祇錄為卷名,未詮次第也。其源流者,《玉緯》云:昔元始天王以開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時,使玉童傳皇上先生白簡青籙之文,自然得乎此法。虛無先生傳於唐堯,又後聖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云:自爾之後,得此文者乃七千人。皆飛龍玄昇,或淪化濳引,不可具記。得道者藏文五嶽,精思積感,先得此文。此文極妙,得之隨緣。文來或出河洛,或戒經方,依因結果也。漢末有天師張道陵,精思西山,太上親降,漢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按《正一經治化品目錄》云:《正目經》九百三十卷,符圖七十卷,合千卷。付天師《正一》百卷即在其內。後會教重,自當具顯道本。《尊卑經》云:真經要妙,其文無雙。三十六萬四千正言無數,不離正一。演氣布化,《五千》為宗,真精要妙,三洞為最也。然此法雖復久遠,論其所盛,起自漢朝。天師既昇天後,以此法降與子孫、弟子、嗣師、系師,及諸天人一切內外至信者,修行傳習。屢有傳道之人,今不具載。此文因此行矣。謹按《正一經圖科戒品》云:太清經輔洞神部金丹以下仙業;太平經輔洞玄部,甲乙十部以下真業;太玄輔洞真部,《五千文》以下聖業。《正一法文》宗道德,崇三洞,遍陳三乘。《太平經》云:輔者,父也。今言三太輔三洞者,取其事用相資,成生觀解,若父之能生也。眾生鈍劣,聞深教不解,更須開說翼成,方能顯悟,即是扶替之義也。
十二部
夫十二部經者,蓋是通三乘之妙訓,貫七部之鴻規;尋之者知真,翫之者悟理;實出生死之津梁,入大道之途徑。故《正一經》云:三乘所修,各十二部。
夫十二部道義,通於三乘。今就中乘為釋,餘例可知。十二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戒律,第七威儀,第八方法,第九眾術,第十記傳,第十一讚頌,第十二表奏。言本文者,即三元八會之書,長行元起之說,其例是也。紫微夫人云:三元八會之書,太極高真所有。本者,始也,根也。是經教之始,文字之根。又為得理之元,萬法之本。文者,分也,理也。既能分辨二儀,又能分別法相。既能理於萬事,又能表詮至理。如木有文,亦名為理也。不名真文者,十二義通三乘真文教主中,洞非通義也。神符者,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神,則不測為義;符,以符契為名。謂此靈跡,神用無方,利益眾生,信若符契。玉訣者,如河上釋柱下之文,玉訣解金書之例是也。玉名無染,訣語不疑。謂决定了知,更無疑染。靈圖者,如含景五帝之像,圖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靈,妙也;圖,度也。謂度寫妙形,傳流下世。譜錄者,如生神所述三君,立本所陳五帝,其例是也。譜,緒也;錄,記也。緒記聖人以為教法,亦是緒其元起,使物錄持也。戒律者,如六情、十惡之例是也。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防止諸惡也。律者,率也,直也,慄也。率計罪愆,直而不枉,使懼慄也。威儀者,如齋法典戒,請經軌儀之例是也。威是儼嶷可畏,儀是軌式所宜,亦是曲從物宜,為威法也。方法者,如存三守一,制魄拘魂之例是也。方者,方所;法者,節度修行。治身有方所節度也。眾術者,如變丹鍊石,化形隱景之例是也。眾,多也;術,道也。為趣至極之初道也。記傳者,如道君本業,皇人往行之例是也。記、誌也;傳,傳也。謂記至本業,傳示學人。讚頌者,如《五真新頌》、《九天舊章》之例是也。讚以表事,頌以歌德,故《詩》云: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亦曰偈。偈,憩也。以四字,五字為憩息也。表奏者,如六齋啟願,三會謁請之例是也。表,明也;奏,凑也。謂表心事,上共凑大道。通言部者,以部類為義,亦以部別為名。謂別其義類以相從也。無方釋義,十二互通,從通制別,意如前釋。然十二部內,唯下文有通相、別相,以十二部皆是文字為得理之本,通名為本文。本文猶是經之異名。十二部既通名為經,是通相本文也。於通相文內,則#3出一部是五篇真文,有生天立地之能,是一切法本,為別相本文也。不可言十二部皆是玉訣,別出一部是別相玉訣也。餘部例然。又有長行為偈本稱本文者。餘二乘經望此可知。本文是生法之本,數自居前。既生之後,即須扶養,故次辯神符。八會雲篆,三元玉字,若不諳鍊,豈能致益?故須玉訣,釋其理事也。眾生暗鈍,直聞聲教,不能悟解,故立圖像,助以表明。聖功既顯,若不祖宗物情,容言假偽,故須其譜錄也。此之五條,生物義定,將欲輔成,必須鑒戒,惡法文弊,宜前防止,故有戒律。既捨俗入道,出家簉#4 於師寶,須善容儀,故次明威儀也。又前乃防惡,宿罪未除,故須修齋軌儀,悔已生惡也。儀容既善,宿根已净,須進學方術,理期登真要。假道術之妙,顯乎記傳,論聖習學,以次相從也。亦是學功既著,名傳竹帛,故次記傳。始自生物,終乎行成,皆可嘉稱,故次有讚頌。又前言諸教,多是長行散說。今論讚頌,即是句偈。結辭既切,功滿德成,故須表申靈府,如齋訖古。功之例,故終乎表奏也。又前十一部,明出世之行;後之表奏,祆世間之灾。如三元塗炭,子午請命之流,皆關表也。
三十六部
三乘之中,乘各有十二部,故合成三十六部也。論其相攝者,一往大乘具有三十六部,中乘具有二十四部,小乘唯十二部。何者?以大得兼小故也。又大乘得學小,為遍行也。小不得兼學大,故止十二。中乘可知。此遠論界內化門意也。再論三洞,即是會前三乘入此一乘,故三洞、大乘唯一耳。而又約三洞開三乘者,此欲示一乘之內,無所不包。又云有二經不同:一者,太玄部《老君自然齋儀》云:經有三條:一曰天經,天真所修;二曰地經,洞天所習;三曰人經,世間所行三景之法。相通而成一,曰三乘。三乘之用,各有十二部,交會相通,總曰三十六部。十二條:一曰無為,二曰有為,三曰無為而有為,四曰有為而無為,五曰續愛,六曰斷愛,七曰不斷不續,八曰分段,九曰無斷,十曰知微,十一曰知彰,十二曰適用。當境而曰十二部。隱顯兼施則有七十二部。今謂此文所出前之三經,自可是教。後之十二,意在行也。二者,正一所明十二者:一者心跡俱無為,二者心無為跡有為,三者心有為跡無為,四者捨家處人間,五者携家入川澤,六者出世與人隔絕,七者與世和光同塵,八者斷欲斯斷,九者不斷而斷,十者遊空中,十一者在地下,十二者住天上。三乘皆有十二,故成三十六部也。釋此文意,已在位業義科。但此兩經名味不同者,亦當教義自是一途之說耳。太玄所出,多據於心;正一所明,通論心跡。但太玄十二中第八一事言分段,考事涉跡,又不顯十二部經科。
雲笈七籤卷之六
#1明:輯要本作『名』。
#2色聲:四庫本、輯要本並作『聲色』。
#3則:輯要本作『別』,按當作『別』。
#4適:輯要本作『造』,按當作『造』。
雲笈七籤卷之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
說三元八會六書之法
《道門大論》曰:一者陰陽初分,有三元五德八會之氣,以成飛天之書,後撰為八龍雲篆明光之章。陸先生解三才,謂之三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為五位,三五和合,謂之八會,為眾書之文。又有八龍雲篆明光之章,自然飛玄之氣,結空成文字,方一丈,肇於諸天之內,生立一切也。按《真誥》紫微夫人說,三元八會之書、建文章之祖,八龍雲篆是根宗所起,有書之始也。又云八會是三才五行,形在既判之後。《赤書》云:《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出於元始之先。即此而論,三元應非三才,五德應非五行也。此正應是三寶丈人之三氣,三氣自有五德耳。故《九天生神章》云:天地萬化,自非三元所育,九氣所導,莫能生也。又曰:三氣為天地之尊,九氣為萬物之根。故知此三元在天地未開,三才未生之前也。宋法師解八會,祇是三氣五德。三元者:一曰混洞太無元,高上玉皇之氣;二曰赤混太無元,無上玉虛之氣;三曰冥寂玄通元,無上玉虛之氣。五德者,即三元所有。三五會即陰陽和。陰有少陰、太陰,陽有少陽、太陽,就和中之和,為五德也。篆者,撰也。撰集雲書,謂之雲篆。此即三元八會之文。八龍雲篆之章,皆是天書,三元八會之例是也。雲篆明光,則五符五勝之例是也。八會本文,凡一千一百九字。其篇真文合六百六十八字。是三才之元根,生立天地,開化人、神、萬物之由。故云有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此之謂也。《玉訣》云:修用此法五篇,皆分字數,各有四條。
一者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圖籙,求仙致真之法;二者主召天宿星宮正天分度,保國寧民之道;三者攝制酆都六天之氣;四者敕命水帝制召龍鳥也。其諸天內音,一天有八字,三十二天合二百五十六字。論諸天度數期會、大聖真仙名諱位號、所治官府臺城處所、神仙變化昇降品次、眾魔種類、八鬼生死轉輪因緣。其十三字是五方元精名號、服御求仙、鍊神化形、白日騰空之法。餘一百二十二字闕元音解。
二者演八會為龍鳳之文,謂之龍書。此下皆玄聖所述,以寫天文也。
三者軒轅之時,倉頡傍龍鳳之勢,採鳥跡為古文,以代結繩,即古體也。
四者周時史籀,變古文為大篆。
五者秦時程邈,變大篆為小篆。
六者秦後吁陽,變小篆為隸書。又云漢謂隸書曰佐書,或言程邈獄中所造,出於徒隸,故以隸為名。此即為六書也。
雲篆
又有雲篆明光之章,為順形梵書。文別為六十四種,播于三十六天。今經書相傳,皆以隸字解天書,相雜而行也。
八體六書六文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受書,八曰隸書。王莽時,使司徒甄豐校定文字,復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二曰奇字,古文異書;三曰篆書;四曰佐書,即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六曰鳥篆,翻言也。倉頡始書,已應有筆。《詩》云彤管,則是筆也。而言蒙恬造筆者,蓋恬為秦將,三世有名,制削筆精,能獨擅名也。漢和帝時,蔡倫始造紙,爾前唯書簡牒。牒者,詮牒語事也;簡者,在簡而不繁也。但知本是天書金簡,餘地書已下八體六文,皆從真出外,學者自更詳之。又未知何時書於此經,在紙作卷。今謂劫初已自有筆。太真所書,何言無也?及以八體六文等耶?以天尊造化,具一切法也。後人承用,自有前後耳。六文: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形聲,河海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
符字
一切萬物,莫不以精氣為用。故二儀三景,皆以精氣行乎其中。萬物既有,亦以精氣行乎其中也。是則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氣者也。以道之精氣布之簡墨,會物之精氣以卻邪偽,輔助正真;召會群靈,制御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然此符本於結空太真,仰寫天文,分置方位,區別圖象符書之異。符者,通取雲物星辰之勢;書者,別析音句銓量之旨;圖者,畫取靈變之狀。然符中有書,參似#1圖象;書中有圖,形聲並用。故有八體六文,更相發顯。
八顯
八顯者,一曰天書,八會是也;二曰神書,雲篆是也;三曰地書,龍鳳之象也;四曰內書,龜龍魚鳥所吐者也;五曰外書,鱗甲毛羽所載也;六曰鬼書,雜體微昧,非人所解者也;七曰中夏書,草藝雲篆是也;八曰戎夷書,類於昆蟲者也。此六文八體,或今字同古,或古字同今,符彩交加,共成一法,合為一用,故同異無定也。此依宋法師所說,未見正文。而三洞經中符有字者,如《古文尚書》中有古字,與今同者耳。
玉字訣
太上道君於南丹洞陽上綰,為學士王龍賜說此靈文玉字之訣,但未知定是何世所注,學者尋之。又說諸修行符醮五方思存禳灾等法,然正是解訣八會之文,而就本文理中復明理,如解真文中更明感通之理。《定志經》又云:出思微之義,事中復有事,如玉訣中復明傳經及盟授威儀之事。然諸經中凡有解訣,皆通謂之玉訣也。
皇文帝書
《三皇經》云:皇文帝書,皆出自然虛無空中,結氣成字。無祖無先,無窮無極,隨運隱見,綿綿常存。
天書
《諸天內音經》云:忽有天書,字方一丈,自然見空。其上文彩煥爛,八角垂芒,精光亂眼,不可得看。天真皇人曰:斯文尊妙,不譬於常,是故開《大有》之始,而閉天光明,以寶其道而尊其文。其字宛奧,非凡書之體,蓋貴其妙象而隱其至真也。
龍章
《靈寶經》云:赤明開圖,運度自然;元始安鎮,敷落五篇;赤書玉字,八威龍文;保制劫運,使天長存。此之龍章也。
鳳文
《紫鳳赤書經》云:此經舊文藏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內,有六頭師子巨獸夾墻,玉童玉女侍衛鳳文。
玉牒金書
《三元布經#2》:皆刻金丹之書,盛以自然雲錦之囊,封以三元寶神之章,藏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宮。謂之玉牒金書。又云:以紫玉為簡,生金為文;編以金縷,纏以青絲。《太上太真科》云:玉牒金書,七寶為簡,又名紫簡。
石字
《本行經》云:道言昔禪黎世界,隊王有女,字絓音。生仍不言,年至十四。王怪之焉。乃棄女於南浮長桑之阿、空山之中。女行山周雨,忽與神人會於丹陵之舍、柏林之下。神執絓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桂音曰:汝雖不能言,可憶此也。天為其感,愍其疾,遣朱宮靈童,下教絓音治身之術,授其赤書八字。絓音於是能言。《靈寶玉訣經》云:道告阿丘曾曰:汝前生與南極尊神同在禪黎世界,於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同發道意。爾時南極姓皇,字度明,執汝右手,俱題赤石,以記姓名南宮。即書汝筆跡題於南軒。今猶尚在,石字亦存。汝憶之不?丘曾心悟,舉目即見南極所主南壁刻書云:太甲歲七月一日,皇度明王、阿丘曾同於丹陵柏林下發願。合二十三字,字甚分明。
題素
《五符經》云:《五符》一通,書以南和之繒;南和,赤色繒也。封以金英之函;印以玄都之章;付震水洞玄之君。《仙公請問經》云:《道德上下經》及《洞真玄經》、《三皇天文》、《上清眾篇詠》等,皆是太上所撰而為文,書於南和之繒,故曰題素也。
玉字
《內音玉字經》云:天真皇人曰:《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字方一丈,自然而見空玄之上,八角垂芒,精光亂眼。靈書八會,字無正形。其趣宛奧,難可尋詳。皆諸天之中大梵隱語,結飛玄之氣,合和五方之音,生於元始之上,出於空洞之中,隨運開度,普成天地之功。
天尊命天真皇人注解其正音,使皇道清暢,澤被十方。皇人不敢違命,按筆注解之曰:形魂頓喪,率我所見,聊注其文。五合之義,其道足以開度天人也。和合五方無量之音,以成《諸天內音》,故曰五合之義也。
文生東
《太平經》云:文者,生於東,明於南,故天文生東北,故書出東北,而天見其象。虎有文章家在寅,龍有文章家在辰。文者生於東,盛於南。是知真文初出在東北也。
玉籙
《玉清隱書》:有帝簡金書玄玉籙籍,可以傳《玄羽玉經》也。又云自非帝圖玉籙者,不得聞見上皇玉慧玉清之隱書,金玄隱玄之羽經也。
玉篇
《眾篇序》云:元始命太真按筆,玉妃拂筵,鑄金為簡,訆#3書玉篇。五老掌籙,祕於九靈仙都之宮,雲蘊而授葛仙公之經也。
玉札
《金根經》云:太上大道君以《大洞真經》付上相青童君,掌錄於東華青宮,使傳後聖應為真人者。此金簡玉札,出自太上靈都之宮,刻玉為之。
丹書墨籙
《太真科》云:丹簡者,乃朱漆之簡,明火主陽也。墨籙者,以墨書文,明水主陰也。人學長生,遵之不死,故名丹簡墨籙,祕不妄傳。
玉策
天皇手執飛仙玉策,人皇手執上皇保命玉策,地皇手執元皇定錄玉策。
福連之書
《三十九章經》曰:太上有瓊羽之門,合延為胎命之王,玄一為三氣之尊,元老為上帝之賓,並扶兆身,神臺刊名於福連之簡。又曰:太上金簡玉札為福連之書。
琅虯瓊文
《飛行羽經》云:金書玉籙,乃琅虯#4瓊文也。
白銀之編
《金房度命經》云:太常靈神都宮中,有金房度命迴年之訣。皆鑄金為簡,刻白銀之編,紫筆書編也。
赤書
《玉訣經》云:元始赤書五篇真文,置以五帝,導以陰陽,轉輪九天之紐,運明五星之光也。
火鍊真文
《本相經》曰:吾昔赤明元年,與高上大聖玉帝於此土中鍊其真文,以火瑩發字形。爾時真文火漏餘處,氣生化為七寶林,是以枝葉成紫書,金地銀鏤玉文其中,及諸龍禽猛獸一切神蟲,常食林露,真氣入身,命皆得長壽,三千萬劫。當終之後,皆轉化為飛仙,從道不報,亦得正真無為之道。
金壺墨汁字
《聖紀》云:浮提國獻善書二人,乍老乍少,隱形則出影,聞聲則藏形。時出金壺四寸,上有五龍之檢,封以青泥。壺中有黑汁若淳漆,灑木石皆成篆隸科斗之字,記造化人倫之始。老君撰《道經》垂十萬言,皆寫以玉牒,編以金繩,貯以玉函。及金壺汁盡,浮提二人乃欲刳心瀝血,以代墨焉。
瓊札
《玉清隱書金虎符》云:《鬱儀赤文》,招日同輿;《結璘黃章》,與月共居。《上清消魔經》:啟洞門於希林,尋靈跡於丹穴。發元天之朱匱,望上清之瓊札。玄書既刻於玉章,絳名始刊於靈闕。四遇三元於玄宮,六造五老於靈室。
紫字
《八素經》云:《八素真經》玄文,生於太空之內,見於西龜之山,玄圃之上,積石之陰。《八素高玄羽章》,靈文鬱乎洞標,紫字煥乎瓊林,神光流輝於九元,金音虛朗於紫天。文威煥赫,氣布紫庭。眾真晏禮,稱慶上清。
自然之字
《玉帝七聖玄記》云:爾乃迴天九霄,白簡青籙,上聖帝君受於九空,結飛玄紫氣自然之字,玄記後學得道之名。靈音韻合,玉朗稟真。或以字體,或以隱音,上下四會,皆表玄名。空生刻書廣靈之堂,舊文有十萬玉言。字無正類,韻無正音。自非上聖,莫能意通。積七千年,而後崑崙之室,北洞之源,字方一丈,文蔚煥爛。四合垂芒,虛生晻曖,若存若亡。流光紫氣拂其穢,黃金冶鍊瑩其文。遂經累劫,字體鮮明。至上皇元年九月十七日,七聖齊靈清齋長宮,金青盟天,脆#5誓告靈,奉受靈文。高上解其曲滯,七聖通其妙音。記為迴天九霄得道之篇。刻以白銀之簡,結以飛青之文,藏於雲錦之囊,封以啟命之章。付於五老仙都左仙公,掌錄瓊宮也。
四會成字
《玉帝七聖玄記》云:《七聖玄記迴天上文》,或以韻合,或以支類相參,或上下四會以成字。音或標其正,諱或單復相兼。皆出玄古空洞之中,高真撰集以明靈文。後學之人,若有玄名者得見此文。青空捒初角切名,四司所保,五帝記名也。
琅簡蘂書
《八素經》云:西華宮有琅簡蘂書,當為真人者乃得此文。
石石貢
《三洞珠囊》云:西王母以上皇元年七月,於南浮洞室下教,以授清虛真人王君,傳於夏禹。禹封文於南浮洞室石櫃之中。櫃亦有作此石貢者。故《五符》云九天靈書猶封於石石貢是也。今檢諸字,類無此石貢字也。《玉訣》下云:五老真文封題玉石匱,亦其例也。孔靈符《會稽記》云:會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有石,俗呼為石簣。壁立干雲,累梯然後至焉。昔禹治洪水,厥功未就,齋於此山,發石簣得金簡字,以知山河體勢。於是疏導百川,各盡其宜也。
雲笈七籤卷之七
#1 似:四庫本作『以』。
#2經:輯要本作『金』,蓋誤。
#3 訓:當作『刻』。乃『刻』之訛。
#4 虯:四庫本誤作『蚪』。
#5 脆:四庫本、輯要本作『跪』。
雲笈七籤卷之八
三洞經教部 經釋
釋《三十九章經》
《大洞真經》云:高上虛皇道君而下三十九道君,各著經一章,故曰《三十九章經》,乃大洞之首也。
第一章
高上虛皇君曰:元氣生於九天之上,名曰辟非。辟非之煙下入人之身而為明梁之氣,居人五藏之中,處乎心華之下。此至氣之所在,長煙之所託。能知辟非之由者,乃得領祖太無。領祖太無者,盡體虛玄之大,冠道素之標矣。益元羽童,乃人鼻之神也。眾風亂玄,人鼻之氣也。四清撫閑,乃鼻下口上之間也。當令鼻氣恒閑。又當數加手按,讀此篇,捻鼻間乃高上之正座,天嶽之混氣。氣之來也解百結。鼻神翩翩,列坐綠室。綠室者,唇上人中之際也。以帝一上景攝煙連眾,長契虛運,反華自然矣。易有者,九天之上西北之門名也。若既登易有之門,乃得昇帝堂之會。然後五塗既化,森羅幽鬱,音暗一雲音響太和,萬唱幽發。百混九迴,還而順一耳。太一隱生之寶,人之心也。乃明梁之所館,辟非之所棲。是故七祖反生,道濟帝簡,高上之旨,理於此矣。讀高上之洞經既畢,乃口祝曰:三藍羅波逮臺。此九天之祝言,高上之內名也。夫三藍羅波逮臺者,於地上之音曰天命長,人常寧也。易有者,於地上之音曰長臺。
第二章
上皇玉虛君曰:玄歸者,於九天之音曰泥丸也。天晨、金霄,帝一雌雄之道。天晨為雌,金霄為雄。雄一之神曰晨,雌一之神曰霄。玉州黃籙者,帝之金簡也。德刃者,九天之臺名也。
第三章
皇上玉帝君曰:玉帝有玄上之幡,一名反華之幡。皆玉帝之旌旗,招仙之號令也。以制命九天之階級,徵召四海五嶽之神王也。九天真人呼日為濯耀羅。三天真人呼日為圓光蔚。玉清天中有樹似松,名曰空青之林。得食其華者身為金光。自非妙尋雲景,而金房不登;自非重誦洞章,而玉賓弗見也。若既陟其塗,則可以窺森然晃朗之門,而手掇空青之華也。
第四章
上皇先生紫晨君曰:太冥在九天之上,謂冥氣遠而絕乎九玄,惟讀《大洞玉經》者可以交接其間也。故謂洞景寄以神道耳。又玉清天中有綺合臺,下有萬津之海,其水波湧,如連嶽焉。
第五章
太微天帝君曰:九天真人呼風為浮。金房在明霞之上,九戶在瓊闕之內,此皆太微之所館,天帝之玉宇也。
第六章
三元紫精君曰:紫精之天,處太無之中。三元之氣,在上景之衢。秀朗者,玉清天中臺名。太混者,玉清天中殿館名。羽明者,上清天人之車名也。
第七章
真陽元老玄一君曰:真陽者,上清之館名。玉皇者,虛無之真人。逸宅者,真氣之明堂。丹玄乃泥丸之所在也。若能七轉洞經於震靈之上,三迴帝尊於白氣之中,則真人定錄而魔王立到,則注生籍於玉闕,招五老於金臺矣。太上有瓊羽之門,合延為胎命之王,玄一為三氣之尊,元老為上帝之賓,並扶兆身神臺,刊名於福連之簡也。太上金簡玉札,名為福連之書。
第八章
上元太素三元君曰:太素三元宮中,有三華之氣,生於自然也。似芙蓉之暉。晨燈者,乃玉真天中明氣之光,洞照於三元之臺也。廣靈堂者,上清之房名。兆若能存雌一於夙夜,誦洞章以萬遍者,則太微小童負五圖於帝側,絳宮真人承五符於胎尊,合變於三素之氣,得形於晨燈之光,則人無哭兆,終身不亡矣。
第九章
上清紫精三素君曰:上清紫精天中有樹,其葉似竹而赤,其華似鑑而明,其子似李而無核,名曰育華之林。食其葉而辟飢,食其華以不死,食其實即飛仙。所謂絳樹丹實,色照五藏者也。自非長冥眇思,棲神太無,而育華之實不可得而食也。上清玉房生七寶之雲,雲色七重,其氣九扇,以童子辟非、童女宣彌得乘此寶雲,上入玉清之天也。而辟非者,太微之內神;宣彌者,玉清之神女。若兆能離合百神,間關帝一,變化九魂,混暢五七者,則辟非可賴,宣彌可致。七度死厄,三光所利。五老延日以曲照,太上三便以相入矣。三便者,太上金房之名也。
第十章
青靈陽安元君曰:青靈者,真人之位號。八氣者,雲色之相杳。元君者,虛、皇之司命。三華者,玉清之房名,乃陽安元君之所處也。
第十一章
皇清洞真道君曰:皇清,乃上清三仙皇之真人也。洞真,乃上清元老之君也。皆俱合生於太無之外,俱合死於廣漢之上。能生能死,是以皇清、洞真三帝合生,理出於此矣。日母者,玉清之老母,主胞胎於尊神也,名曰正薈條。兆能知日母之名,則胞結自解,七祖罪消。
第十二章
高上太素君曰:高上皇人常宴紫霄之上。玉根者,玉清天中山名也,乃五老上真之所治。太素真人拂日月之光於帝一之前,太素天中呼日為眇景也。玉門、蘭室,並是上清宮中門戶名也。月中樹名騫樹,一名藥王。凡有八樹在月中也。得食其葉者為玉仙。玉仙之身,洞徹如水精瑠璃焉。
第十三章
皇上四老道中君曰:皇上四老真人,在日中無影。呼日名為九曜。生常乘明玉之輪,轉宴於日中也。廣霞者,玉清天中山名,乃九日之所出矣,日帝之所司也。
第十四章
玉晨太上大道君曰:道君保形景於法化之內,回眄鏡於上清之上,解襟帶於玉映之室,乘八素入於四明之門,反日中之神王,併月中之高靈矣。玉映者,玉晨之宮名。四明者,上清玉帝之南門也。
第十五章
太清大道君曰:太清天中有山名浮絕,三天神王之所治也。彼天人呼日為太明。又有金華樓,諸受真仙玉錄者,皆在此樓之中。
第十六章
太極大道元景君曰: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太漠者,太清之外也。太極真人呼日為圓明。
第十七章
皇初紫元君曰:皇初紫元之天,常有暉暉之光,鬱鬱如薄霞#1焉。乃九日之所出,有如一日之照耳。六淵者,乃元君之宮名。寒童者,山名也。故曰登寒童之嶽,會六淵之中矣。
第十八章
無英中真上老君曰:無英中真上老君處上真之宮,領五帝之籍,解兆五符於重結,化兆五神於胎骨,常遊紫房明堂之內也。
第十九章
中央黃老君曰:中央黃老君,三元之真皇也。圓華者,黃老之宮名也。玉壽者,太微天中之山名也。皆黃老君之理所。
第二十章
青精上真內景君曰:青精之宮有上華之室。室中有自然青氣,號曰返香之煙。逆風聞三千里。紫空者,內景之山名也。青精君常乘羽逸之車,携玄景之童,登紫空之山,入玉室之內也。
第二十一章
太陽九氣玉賢元君曰:太陽九氣者,變化三晨之上,策駕紫軿於微玄之下。微玄者,日中之神,名曰玉賢。天中或呼日為微玄也。開陰太漠者,是胎神之所在也。胎門既塞,乃滯血所穢;胎門既開,而嬰神之所棲。太漠為玄重之根,開陰為常生之源。若胎開而明潔,則帝一之氣全也。若太漠之內修,則五老之宴歡。故云開陰太漠,長保陽源。陽源者,猶人之有勢也。兆能使陽源不傾,玄泉不動,淡然淵停,潭然天靜,亦迴老駐年,與靈均氣也。
第二十二章
太初九素金華景元君曰:太初天中有華景之宮。宮有自然九素之氣。氣煙亂生,雕雲九色。入其煙中者易貌,居其煙中者百變。又有慶液之河,號為吉人之津。又有流汨之池,池廣千里,中有玉樹。飲此流汨之水,則五藏明徹,面生紫雲。
第二十三章
九皇上真司命君曰:九皇上真者,玉虛之元君也。四司者,天帝之禁宮也。晨暉者,玉虛司命之宮名也。飛霞者,玉虛天中之山名。逸錄者,仙皇之符籙也。
第二十四章
天皇上真玉華三元君曰:天皇上真者,是上清真人之典禁主,玉華仙女之母,故號曰玉華三元君也。乘神徊之車,登雲飈之宮,入流逸之室。神徊者,是真人一輪車名。九曲下戶者,是男女之陰地也,男曰九曲,女日下戶。此陰地常生白雲之氣,以薰黃庭之間,是得道之候驗也。
第二十五章
太一上元禁君曰:太一上元君者,萬仙之司,主方嶽真氣也。主除死籍,刻書生簡。赤氣王者,日中之上神,其名曰將車梁。能知赤氣王名者不死。
第二十六章
元虛黃房真晨君曰:元虛黃房者,是真晨仙君之所治也。玉宮者,是得道符籍之所在也。九元鎮真者,是九元太帝之名也。太帝名鎮,字真。兆能知之者不死。
第二十七章
太極主四真人元君曰:太極元君乘凌羽之車,結雲氣以雕華,控九龍以齊驟,揚威於高上之天,轉轂於太明之丘,鳴鐘於朱火之臺。
第二十八章
四斗中真七晨散華君曰:玉清天中有散華之臺,是四斗七晨道君之所治也。七晨天中有反生之香氣,反衝於三寶之山。山在四斗之中,上有金琅之館,名曰映清夷之宮。其中上皇真人皆項負寶曜,體映圓光,氣合三寶,靈洞五藏也。洞經所謂香風扇三寶,五藏映清夷。
第二十九章
辰中黃景元君曰:辰中真人帶迎延之符,登太霄之庭,飛羽輪於滄浪之臺,佩玉章之文於太霞之宮。
第三十章
金闕後聖太平李真天帝上景君曰:金闕之中有上景之氣,氣色鬱鬱,暉照十方,乃後聖之靈都,太平之所會也。種年祚於日氣之中,植三命於月宮之庭。五毒絕於沉沒,解結生於天堂。
第三十一章
太虛後聖無景彭室真君曰:太霞之中有彭彭之室。結白氣以造構,合九雲而立宇;紫煙重扉,神華所聚,故號曰彭彭之室,而太虛元君之所處焉。
第三十二章
太玄都九氣丈人主仙君曰:太玄都九氣丈人乘晨徊之風,登蕩滯之山,煥鬱然之煙,入太暉之宮。伐胞樹於死戶,養胎氣於冥初,濟五毒於常關,定三命於金書。
第三十三章
上清八皇老君曰: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之宮也。乘廣琅之車,把鳳羽之節,登華便之山,入太老之堂。上清真人呼日、月為太寶、九華。
第三十四章
東華方諸宮高晨師玉保仙王曰:青童君東華者,仙真之州也,在始暉之間,高晨玉保王所治也。東華真人呼日為紫曜明,或曰圓珠。青童君乘雕玉之軿,御圓珠之氣,登雲波之山,入東華之堂。
第三十五章
榑桑太帝九老仙皇君曰:九老京者,山名也。在榑桑之際。九老仙皇處榑桑之際,治九老之京。太帝君治榑桑之杪,會方丈之臺也。二道君時乘合羽之車。合羽車者,雲杳之色。登榑桑之杪,會九老之京,出靈戶之符,召大魔之王矣。
第三十六章
小有玉真萬華先生主圖玉君曰:小有玉真天中有萬華之宮,小有先生主圖玉君之所治也。此宮之中藏錄上帝之寶經、玉清之隱書也。又有洞觀之堂,懸在太無之中。重泉曲者,魔王之陰府也。兆既得洞一之道,乃拔死於泉曲之籍,書仙名於靈羽之錄。
第三十七章
玄洲二十九真伯上帝司禁君曰:玄洲有三溺之津,非飛仙而莫越也。又有羽景之堂,在太無之庭。又有絕空之宮,在五雲之中,王靈仙母、金華仙女常所遊也。司禁真伯上帝玉君時乘日月之軿,披虎文之裘,登重漠之山,入宴羽景之堂,濯纓帝川之池,會仙絕空之宮也。
第三十八章
太無晨中君刊峨媚山中洞宮玉戶太素君曰:太無在洞景之表,太素在幽玄之上。九宮列金門於大素之表,丹樓沓七重於大無之庭,乃太素三元君所遊也。
第三十九章
西元龜山九靈真仙母青金丹皇君曰:崑崙山有九靈之館,又有金丹流雲之宮。上接璇璣之輪,下在太空之中。乃王母之所治也。西元龜山在崑崙之西,太帝玉妃之所在。
釋《太上大道君洞真金玄八景玉籙》
《經釋》題曰:東華上仙名《太上八素隱書》,南華上仙曰《大洞真經》,西華上仙曰《金真玉光映天洞觀玉經》,北華上仙曰《蕭條九曜豁落七元上經》,玉皇中仙曰《太上高聖八景玉錄》,中央黃老君、南極元君藏錄二經於太素瑤臺玄雲羽室,封以鬱林之笈,玉清三元之章。乃命北寒金臺龍華玉女七百人,又命白空虞宮西靈玉童七百人侍衛焉。晋永和十一年,歲在乙卯,九月一日夜半,受經於紫微王夫人。凡二萬二百三十字。其《大洞真經》一萬字。
釋《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金玄八景玉籙》#2
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者,蓋二晨之精氣,慶雲之紫煙,玉暉輝煥,金映流真,結化含秀,苞凝玄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諱朤天真,字開元。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誕於西那天鬱察山浮羅嶽丹玄之阿。於是受書玉虛,眺景上清,位為太上高聖玉晨大道君,治蘂珠日闕館七映紫房,玉童玉女各三十萬人侍衛。於是振策七圃,楊青建朱#3,騰空舞旍,駕景騁飈,徘徊八煙,盤桓空塗,仰簪日華,拾落日珠,摘絳林之琅實,餌玄河之紫蕖,偃蹇靈軒,領理帝書。萬神八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圖。乃仰空而言曰:子欲為真,當存日中君駕龍驂鳳,乘天景雲,東遊桑林,遂入帝門。若必昇天,當思月中夫人駕十飛龍,乘我流鈴,西朝六領,遂詣帝堂。精根運思,上朝玉皇。薈薈敷鬱儀以躡景,晃晃散結璘以暨霄。雙皇合輦,後天而凋。夫大有者,九天之紫宮;小有者,清虛三十六天之首洞。於是太上大道君初乘一景之輿,駕八素紫雲,攝希微倉帝名錄豐子,俱東行,詣鬱悅那林昌玉臺天,見玉清紫道虛皇上君,受九暉大晨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二景之輿,駕七素絳雲,攝中微赤帝,名定無彥,俱南行,詣高桃厲冲龍羅天,見玉清翼日虛皇太上道君,受觀靈元晨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三景之輿,駕六素紅雲,攝紫微白帝,名渠淵石,俱西行,詣碧空歌飲黎天,見玉清昌陽始虛皇高元君,受總晨九極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四景之輿,駕五素青雲,攝玄微黑帝,名齊元旋,俱北行,詣加摩坦婁于醫天,見玉清七靜道生高上虛皇君,受杳曜旋根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五景之輿,駕四素黃雲,攝始微上帝,名接空子,俱東北行,詣扶力蓋浮羅天,見玉清太明虛皇洞清君,受玄景晨光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六景之輿,駕三素綠雲,攝靈微中帝,名秉巨文,俱東南行,詣具謂耶渠初默天,見玉清始元虛皇太霄君,受合暉晨命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七景之輿,駕二素紫雲,攝宣微下帝,名宏膚子,俱西南行,詣冲容育鬱離沙天,見玉清七觀無生虛皇金靈君,受齊暉晨玄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八景之輿,駕一素靈雲,攝洞微真帝,名洄澄攄,俱西北行,詣單綠察寶輪法天,見玉清八觀高元虛皇渟景君,受高上龍煙隱符。
太上大道君又乘洞景玉輿,駕太霞紫煙玄景之暉,攝九微內帝君,名申明閑,及上皇九玄九天諸真仙王等,俱仰登彌梵羅臺霄絕寥丘飛元雲根之都玉清上天,見玉清紫暉太上玉皇明上大道君,受高清太虛無極上道君隱符。
釋《太上神州七轉七變儛天經》
神州在天關之北,日月迴度其南,七星輪轉其中央。晝左迴八緯,夜右轉七經。七星運周,天光迴靈,此上皇紫晨受化之庭。修七轉之法,位登於玉清。
七轉七變之道,上皇紫晨君受於九天父母,修行道成,以傳玄感清天上皇君。皇君以傳三天玉童,玉童以傳紫極真元君,紫極真元君傳天帝君,天帝君傳南極上元君,南極上元君傳太微天帝君,太微天帝君傳後聖金闕君,後聖金闕君傳上相青童君。承真相系,皆經萬劫一傳。小有天王後撰一通以封於西城山中。得者皆奉迎聖君於上清宮,給玉童玉女各二十一人典衛靈文,營護有經者身。
《神州玉章》凡十四章。乃十四帝君洞野之曲,百神內名,玉天之玄象,三晨之精。誦其章,玉響激朗。上元誦之萬遍,白日昇天。
釋《神虎上符消魔智慧經》
神者,靈也。靈變無窮,陰陽不測,名之曰神也。虎者,威也。威震九遐之域,神光煥乎上清。上者,太上,祕乎靈都上宮,神虎七千,備于玉闕,因以為名。符者,信也。太上之信,召會群靈。消魔者,滅鬼也。凡有玉簡紫名,得修上經,莫不為眾邪所乘,鬼魔所試。兆當諷詠此經,則激百陽以生電,鼓千陰以吐威;六天失氣,九魔消摧也。智者,日中之星也。慧者,宜以生生為急也。故慧字有兩生,并而共乘一急之象者也。、誦經五千遍,則神智開朗,聖慧明發。命八景以高登,騁神虎以飛昇。此大威變之道,故以消魔為名。
釋《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
太者,大也。彌綸而不可極,故曰太也。上者,處乎無窮之表,故曰上也。是道君之號也。素靈者,房名也。洞者,洞天洞地,無所不通也。玄者,幽冥之所出也。大有者,宮名也。妙者,微之極也。經者,營也。弘暢幽極,經理神關,故謂之經。而有玄丹上化三真元洞之道,本與玄氣同存,元始俱生,三精凝化,結朗玉章。構演三洞之府,總御萬真之淵。乃祕在九天之上,大有妙宮金臺玉室素靈之房。蓊藹玄玄之上,蕭蕭始暉之中,是時上聖眾帝,清齋三月,仰稟太冥,玄思感於大寂,積稔啟於上清而受焉。因經所藏之處而以為名。
釋《迴元九道飛行羽經》
迴元者,運星元之綱輪也。輪空洞之大輻,調四氣之長存。九道者,北斗九星也。九星之運,觀渙五常。五行乘之以致度,萬物稟之以得生,皆九道之運也。飛行羽經者,九天父母、太真丈人同宴景龍之輿,息駕無崖之端,忽致玄靈瑞降白鸞之車。黑翮之鳳,口銜素章,登空步虛,經歷無窮,因名《白羽黑翮飛行羽經》。
釋《九靈太妙龜山元錄》
龜山在天西北角,周迴四千萬里,高與玉清連界,西王母所封也。元錄者,九虛上真始生變化大妙之法,記為名錄也。皆刻書龜山,流精紫閭#4金華瓊堂。其旨隱奧,其音宛妙,蓋九天書錄,名題龜山。
釋《大有八稟太丹隱書》
大有,宮名也,在九天之上。八者,八節也。稟者,授節度也。太丹,南宮名也。隱,藏也。書,文也。言八節吉辰天上宴會,八稟開真大慶之日,其時乃萬神集議,皆列言大有之宮。為學之士以其日清齋首過,即上生於南宮也。
釋《七聖玄記迴天九霄經》
七聖者,高聖玉帝君、高聖太上大道君、上聖紫清太素三元君、上聖白玉龜臺九靈太真西王母、上聖中央黃老君、上聖榑桑太帝君、後聖金闕帝君也。玄記者,七聖各逆注得道之人玄名也。迴天者,太上道君携契玉虛紫賓,迴天傾光,上登九層七映朱宮,徘徊明霞之上,蕭條九空之中。列七範於仙錄,刻王名於隱篇。九霄,九天也,一名九空。上聖帝君受命於九空,結飛氣成自然之字,玄記後學得道之名。靈音韻合,玉朗稟真,或以字體,或以隱音,上下四會,皆表玄名。
釋《曲素訣辭五行祕符》
曲者,臺名也。素者,八方之素也。玄都上有九曲峻嶒鳳臺,皆結自然鳳氣而成瓊房玉室,處於九天之上、玉京之陽,虛生八會交真之氣,十折九曲,洞達八方,上招扶搖之翮,傍通八素之靈,故以曲素為名。訣者,旨詣也。辭者,憂樂之曲也。結九元正一之氣,以成憂樂之辭。上慶神真之歡,下悲兆民之憂,故曰憂樂之辭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祕者,藏於上清瓊宮也。符者,文也。五色流精,凝而成文也。混化萬真,總御神靈。
釋《天關三圖七星移度經》
天關三圖者,九天之上有關玉臺,一名天關,一名天圖,一名天開。是九天之生門,關之樞機也。其西五千里則金闕宮,東九千里則青華宮,上去玉清宮七千里,是眾真之所經,神仙之所歷,學者之所由也。七星者,斗星也。移度者,歷轉也。日月迴周其境,七星歷轉其關,上運九天明皇之氣,下潤流灑梵行諸天。高上玉帝出入遊宴之道,乃學者簡錄所通之門。上相所撰以挾後學。有知上帝宮館之次第,上真所遊處,剋成真人也。
釋《除六天玉文三天正法》
除者,罷也。六天者,赤虛天、泰玄都天、清皓天、泰玄天、泰玄倉天、泰清天。此六天起自黃帝以來,民人互興殺害,不稟自然,六天之理,於玆而興。太上給以鬼兵,使於三代之中驅除惡民,而六天臨治,轉自偽辭。太上下玉文,遂截六天之氣,更出三天正法,割惡救善。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
釋《青要紫書金根眾經》
青要者,紫清帝君之別號也。紫書者,紫筆繕文也。金者,金簡也。根者,日根也。眾經者,科集眾經之最要也。蓋玉帝命高上侍真總仙君,科集寶目,採日根之法,合為眾經,以紫筆繕文,金簡為篇也。
釋《石精金光藏景錄形經》
石精者,妙鐵也。石者鐵之質,精者石之津。治之為劍而發金光。金者,劍之幹。光者,刃之神。藏景者,隱身也。錄形者,代身也。
釋《太上九赤斑符五帝內真經》
太上者,是無極大道之號也。九赤者,乃九元之氣也。九元者,五嶽四海也。山海色雜,目之斑也。符者,真文也。五嶽得之以鎮,四海得之以潤,五帝得之以靈,人得之以神仙也。
雲笈七籤卷之八
#1霞:輯要本作『霧』。
#2 釋:原缺,按文例補。
#3 楊:四庫本、輯要本均作『揚』。建: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達』。
#4 閭:四庫本、叢刊本、輯要本並作『閣』。
雲笈七籤卷之九
三洞經教部 經釋
釋《太霄琅書》
《太霄琅書妙經》云:九天九王,萬炁之本宗,眾帝之祖先,乃九氣之精源。以天地未凝,三晨未明,結自然而生於空洞之內,溟涬之中,歷九黃劫而分氣各治,置立天地,日、月、星、辰於是而明。萬氣流演,結成道真,元始上皇、高上玉虛,並生始天之中;三十九帝、二十四真,遂有宮闕次序之官。上皇寶經皆結自然之章,以行長生之道,不死之方。符章玉訣,皆起於九天之王,傳於世代之真。至三五改運,九靈應期,後聖九玄道君推校本元,以歷九萬億九千累劫,上皇典格,多不相參。道君以中皇元年九月一日於玉天瓊房金闕上宮,命東華青官尋俯仰之格,揀校古文,撰定靈篇,集為寶經三百卷,以付上相青童君,使傳後學玉名合真之人。
釋《太微黃書》
《太微黃書》八卷素訣,乃含於九天玄母結文空胎,歷歲數劫以成自然之章。太皇中歲成《洞真金真玉光八景飛經》。元始天王名之《八景飛經》,廣生太真名之《八素上經》,青真小童名之《豁落七元》,太上道君曰《隱書玉訣金章》。
釋《太上金書祕字》
《金書祕字》出乎混洞太無,紫氣練真,鋒芒豔乎日月,斷諸邪闇,飛綵空玄。太上有命,付諸天君。青真小童奉受修習,傳太極真人、清虛真人、南嶽赤松子、劉子先等,寶祕尤嚴,得者勿泄。
釋《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籙》
凡欲定心,當受《上皇民籍定真玉籙》。此籙至要,為學之先,先能定心,仙名乃定。仙名者由此籙焉。是三天正一先生所佩,以定得仙之名,傳於玉帝三十九真也。
青童君請問太上道君曰:治心入道,科術參羅,各云要妙,由之有緣。未審今之所最要,何方為勝?太上答曰:勝理雖多,其有最者,治心之要,在乎慚愧;動心舉目,轉體安身,常懷慚愧,不忘須臾,心神乃定。定則入道。此為最要也。
青童曰:何所慚愧,而得入道?太上曰:心有神識,識道可尊。尊由無為,而我有為,有為有累,志願無為,無為無累,不可便及。力進苦遲,負累稍至。為此慚愧,不離心中。又當思我稟生,生由父母。父母鞫養,辛苦劬勞。而我成長,學術不深,無奇方異法,令父母延年,長生不死,同得神仙。此期未克,供養又虧。公私愆過,父母垂憂。思慮不精,功行怠退。為此慚愧,不離心中。又父母愛念,令其携誘,從師學問,智慧通神,求得仙聖,為道種人。師又勸勵,方便抑揚,善誘善接,既練既陶。而任欲肆心,負違師訓。或將成而罷,叛正入邪,攻伐師友,反道破經,罪延尊上,禍滅己身。灾殃將至,不知改悛。或不自覺悟,以為真正。苦#1及方悔,悔無所追。為此慚愧,不離心中。又君王賞德,搜賢訪美。舉其宗鄉,拔其萃類。爵祿光厚,宴集綢繆。不能竭力盡忠,贊宣聖化,貪榮慕勢,阿諛面從,佞媚自進,抑絕高明,嫉害勝己,結對連仇。灾凶賊害,毒至不知。知不能脫,誤及親友。為此慚愧,不離心中。又崇道不忘,事親能孝,奉君必忠,不負幽顯,而前身宿障,否病相纏,公私口舌,誹謗橫生。或鬬訟牢獄,非意而及。或執勤守慎,清直異群。君上所憎,眾邪所怨。或事師敬友,往還身心,遭罹凶醜。惡鬼惡人,交互劫掠,慴脅中傷。或為善成惡,捨財致怨,盡禮為佞,竭誠為姦#2。或起立館舍,繕寫經圖。堂宇雖立,不得常安。篇部雖多,不得披覽。公私罣礙,風火志失#3。慘疾飢寒,不從本忘#4。白日空去,素願未成。一失生道,方向冥冥。幽苦煩惱,未測還期。今欲救之,未得要訣。為此慚愧,不離心中,心中有神。不知慚愧,則馳競遑遑,無時得定,定由慚愧。慚愧既立,常在心中。心中有慚愧,俯仰思道。思道不忘須臾,則神明定乎內。內定則罪去,罪去則福來,福來則成真,成真則入道,入道由慚愧,慚愧則入神也。
青童曰:慚愧在心,謹聞命矣。請問慚愧在迹,其狀可聞乎?太上曰:善哉善哉,要爾之問也!夫有形則有心,有心則有事,有事則有迹,有迹則有狀,有狀則有言,有言則有法,有法則有道,有道則可陳矣。學士治心,慚愧在內,慚愧之迹,其狀在外。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是其狀也。慎言語,懼悀總也;節飲食,慮貪饕也;衣麤而净,在素潔也;居陋而隱,守靜篤也;恭敬一切,避凌辱也;不敢為先,免嫉謗也;始終貞信,濳化導也;進止和光,密行教也;挫銳解紛,明道有時也;出處變化,見神應之緣也。各有其法,同是慚愧之狀也。
釋《太上倉元上籙》
《倉元上籙》,一名《太清內文》,又名《玉鏡寶章》,又名《金圖瓊宇》,又名《破淹洞符》,又名《玄覽寶籙》,又名《人鳥山經》,又名《金生策文》,又名《威武太一扶命》,玉晨君所修。祕於素靈上宮,得而奉行,能飛能沉,能隱能顯,位為真人。
釋《太上太素玉籙》
《太素玉籙》者,玉晨君所修。五帝神使祕於素靈上宮大有之房。得者飛行太空,能隱能藏。給玉童、玉女各二人。密修即驗,泄露致灾。精加謹慎,諦憶師官也。
釋《太上神虎玉符》
老君曰:《神虎玉符》,太真九天父母所出。太真丈人以傳東海小童、九天真王,九天真王以傳太上道君。太上道君常所寶祕,藏於太陵靈都瓊宮玉房之裹,衛以巨獸,捍以毒龍,神虎七千備於玉闕也。神虎班其匠,金虎亘其真,智慧標其幹,消魔演其源。微旨幽邃,妙趣難詳。皆署天魔隱諱,或標百神內名。誦其章,千精駭動;詠其篇,萬祆束形。以三天立正之始,傳付太微天帝君,使威制六天,斬馘萬神,攝山召海,束縛群靈。威魔滅試,迴轉五星。
符在本經。
晉興寧三年乙丑歲七月一日,桐柏真人授道士許遠遊,言至甲申、乙亥、壬辰、癸巳歲,九月一日、七月一日、四月八日,當有道士著七色法衣,手持九曲策杖,或在靈壇之所,或在人間告乞,或詠經詩,或作狂歌。子若見之,勤請其道,必授子《神虎上符》。此南嶽真人,太上常使其時下在人間,察視學者之心也。
釋《太上金虎符》
此符本刻于上清玉簡《智慧》篇中,有七萬言。靈音道妙,微旨難詳。或著天魔隱諱,或表萬神內名,或釋幽論凝,决於瓊音也。小有王君抄出此符及《威神內文》之法,以制天地群靈,有一百言耳。此咒甚祕,名曰《三天虎書太元上籙》。受之者先齋七十日,賫金虎玉金,素金玄羅三十尺,以為金真之誓,盟天地不宣之約,依《四極明科》,聽使七百年中得傳三人。
符在本經。
釋《太上金篇虎符》
太微天帝君以傳金闕帝君。朱書白素,盛以紫錦囊。佩之頭上以行,則制命天地群靈,神仙敬伏,玉華執巾,天丁衛軀,山嶽稽精。加敕威神之祝,玉清之章,便得斬馘九魔,千妖滅形矣。此上清禁符,不傳於世。得佩之者,飛昇上清。
釋《太上玉清神虎內真隱文》
太上道君曰:李山淵德合七聖,為金闕之主。方當參謁十天,理命億兆;定中元於玄機,制陰陽於不測。以齊首拔真,擢領封河召海,斷任死生,把執天威,馘滅六天,總罰三官。既以說之以《智慧》,又復記之以《消魔》。《智慧》可以驅神,《消魔》可以滅邪。復授之以《神虎真符》,助之以散穢去患也。文辭在本經中。
釋《太上三元玉檢布經》
《高上三元布經》,乃上清三天真書,上真玉檢飛空之篇:《上元檢天大籙》、《下元檢地玉文》、《中元檢仙真書》。如是寶篇,高上皆刻金丹書,貯以自然雲錦之囊,封以三元寶神之章,藏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宮、金臺玉室九曲丹房。南極上元君主之,以上元朱宮玉女七百人侍衛。
釋《洞真太上九真中經》
《太上九真中經》,一名《天上飛文》,一名《外國放品》,一名《神州靈章》,雖有四號,故一書耳。
釋《洞真玉晨明鏡金華洞房雌一五老寶經》
一名《三元玉晨法》,一名《雌一隱玄經》。
釋《洞真中黃老君八道祕言經》
太虛真人南嶽赤松子曰:此經或名《九素上書》,或名《太極中真玉文》,或名《八道金策》。
釋《洞神祕籙》
《小有經下記》曰: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天下有急,召天上神,地下鬼,皆救使之,號曰三墳。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靈之教治天下。上三卷曰三精,次三卷曰三變,次二卷曰二化,凡八卷,號曰八索。
釋《玄真文赤書玉訣》
《東方九氣青天真文赤書》,一名《生神寶真洞玄章》,一名《東山神咒八威策文》。
《南方三氣丹天真文赤書》,一名《南雲通天寶靈鈴》,一名《九天神咒》,一名《赤帝八威策文》。
《中央黃天真文赤書》,一名《寶劫洞清九天靈書》,一名《黃神大咒》,一名《黃帝威靈策文》。
《西方七氣素天真文赤書》,一名《金真寶明洞微篇》,一名《西山神咒》,一名《八威召龍文》。
《北方五氣玄天真文赤書》,一名《元神生真寶洞文》,一名《北山神咒》。
釋《紫度炎光神玄經》
《紫度炎光神玄經》者,非紫度炎光有本元,乃是神經自生空虛之中,凝氣成章,玄光炎映,積七千年,其文乃見。太微天帝君以紫簡結其篇目,金簡刻書其文。仍記為《紫度炎光神玄變經》者,從玄中變而名焉。
釋《胎精中記》
九天丈人告三天玉童曰:《九丹上化胎精中記》,乃生九玄之初,結太空自然之氣以成寶文。二十四真,三十九帝悉所修行。一名《瓊胎靈曜經》,一名《洞真太丹隱書》,一名《帝君七化變景九形經》,一名《太一二度帝寶五精經》。
釋《隱地八術》
《隱地八術》乃紫清帝君遊隱之道,玄變之訣。舊文乃有八卷。變化八方,藏形隱影之事。
釋《外國放品經》
《外國放品經》皆玄古洞空之書,自然之章,是上真帝皇以下,及學仙得道者,莫不受音於太空。
釋《四十四方經》
《太上黃素四十四方》,皆九天之上書,八會之隱文也。是以太上大道君命上清高仙太極真人科集品目,陳其次序,合為黃素神方四十四首。
釋《八素真經》
《八素真經》乃玄清玉皇之道。又有《地仙八素經》,論服王氣吐納之道也。又有《九素經》,論召鬼使精,行厨檢魂魄之事。
釋《三九素玆關》
《三九素語玉精真訣》,上相青童君曰:《三九素語》出九帝、三真命咒之辭。理氣停年,開解靈關,五藏華鮮。
釋《紫鳳赤書》
《龍景九文紫鳳赤書》曰:太上閑居峻嶒之臺、金華九曲之房,說《龍景九文紫鳳赤書》。
釋《靈飛六甲》
《瓊宮五帝靈飛六甲內文》,一名《太上六甲素奏丹符》,一名《五帝內真通靈之文》,一名《玉精真訣》,一名《景中之道》,一名《白羽黑翩隱玄上經》、《靈飛左右六十上符》,並生於九玄之中,結清陽之氣以成玉文。
釋《元始洞玄靈寶赤書五篇真文》
《五老靈寶五篇真文元始天書》,生於空洞之中,為天地之根。又云:《元始赤書五篇真文》上清自然之書,九天始玄,化空洞之靈章。成天立地,開張萬真。
釋《洞玄智慧大誡經》
《洞玄智慧大誠經》,元始天尊以開皇元年七月一日,於西那玉國鬱察山浮羅之嶽長桑林中,授太上大道君《智慧上品大誠法文》。
釋《洞玄通微定志經》
天尊曰:卿並還坐。吾欲以思微定志旨訣告卿。其要簡易得悟,不亦快乎?二真曰:思微定志為有經也?天尊曰:都無文字。二真曰:斯徒解壁無底大癡。如無文字,何從得悟?答曰:即時一切經書,本無文字也。今日之言,不亦經乎?
釋《洞真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一名《藏天偃月經》
南極上元君曰:吾愛高上順行三道之要、黃氣陽精之道。喻御靈暉,口啜皇華,仰餐飛根。存七曜於紫庭,行三道於金門。洞闊狹於淵景,明日月之方圓。睹朱階於洞陽,入練湯於廣寒。登七寶於玄圃,攀飛梯於靈關。回陽精於浮黎,採黃氣於鬱單。傍金翅於高木,回石景以映顏。修御靈圖,遂感神真。乃三景垂映,七精翼軒,五靈交帶,四司結篇,西龜定錄,名題高晨,故位登南極上元之君。此道高妙,非庸夫狹學所可言論。今集其所稟,粗說高上玉帝口言,以標玄虛自然靈文。付上相青童君,掌錄玄宮。經萬劫之後,當授玄記白簡青錄之人。
釋《洞真玉佩金璫太極金書上經》
玉佩者,九天魂精,九天之名曰晨燈,一名《太上隱玄洞飛寶章》。金璫者,九天魄靈,九天之名曰虹映,一名《上清華蓋陰景之內真》。
釋《洞玄太極隱注經》
《太上玉經隱注》曰:上清之高旨,極真之微辭,飛仙之妙經也。《靈寶經》或曰《洞玄》,或云《太上昇玄經》,皆高仙之上品,虛無之至真,大道之幽寶也。《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此三洞經符,上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真之首經矣。豈中仙之所聞哉?
釋《七經》并序
道學七經。經者,徑也;由也;常也;成也。徑直易行,由之得進,常通不塞。正以治邪,轉敗為成,經緯相會也。玄、素、黃帝、容成、彭鏗、巫咸、陳赦,習學七經,演述陰陽,生生為先。先仁之志,非但七人。七人迹多,亦號七經。天門玉子,皆傳斯道。外儒失道,不知道為儒本,儒為道末。本末不知,致無長壽之人,遂為淫亂之俗也。至於外儒,五經備有。《詩》首關睢。《禮》貴婚嫁。傳嗣之重,歷代所同;無後之罪,三千莫大;而知男女氣數、陰陽興衰,聞之疑怪,蚩鄙成灾,良可痛念!智者悟之,能歸內道,救理外儒。《詩》、《禮》、《傳》、《易》,至于《尚書》、《禮》、《樂》、《孝經》,斂末崇本。本孝合乎道,習樂同乎德。道德弘深,仁義備舉。禮智恒用,信不暫虧。緣末入本,引外還內,上學之功,於此乎在。
七經者:一曰仁經。男女婚嫁,恩愛交接,生子種人,永世無絕。
二曰禮經。既生當長,壯不可恣,夫清婦貞,內外分別。尊卑相敬,和而有節。
三曰信經。既知禮節,親疏相間。朝野忠直,無相違負。
四曰義經。既知忠直,有與有取。罰惡賞善,更相成濟。
五曰智經。既知賞罰,防有枉濫。抑揚通流,除邪入正。
六曰德經。治邪保正,五德均平。無偏無苦,常樂長存。
七曰道經。常樂長存,騰泰無上。上德不德,教化立功。功成身退,權變無窮。
凡人學道,共修七經。經有所明,各有多少。仁經恩多,餘事皆少。少不受稱,多故立名。名為仁經,亦有《禮》、《義》、《信》、《智》、《德》、《道》六同若斯。唯《道》獨多,少行均平,故號大道,一切所宗也。
雲笈七籤卷之九
#1 苦:輯要本作『若』,誤。
#2 盡禮為佞,竭誠為姦:原本作『盡禮佞,謁慶為為奸』,前句奪一『為』字,後句衍一『為』字,今據四庫本、輯要本改正。
#3 失:原誤作『夫』,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4 忘:當作『志』。四庫本作『志』。
目 錄
序
卷一
道德部
道叙道德
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
混元
空洞
混沌
混洞
劫運
太上老君開天經
卷三
道教本始部
道教序
道教所起
道教三洞宗元
左乙混洞東蒙錄
靈寶略紀
三寶雜經出化序
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
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
上清源統經目註序
靈寶經目序
上清經述
三皇經說
道教相承次第錄
玄都九真盟科九品傳經錄
卷五
經教相承部
真系
晉茅山真人楊君
雷平山真人許君
仙人臨沮令許君
宋廬山簡寂陸先生
齊興世館主孫先生
梁茅山貞白陶先生
唐茅山昇真王先生
中嶽體玄潘先生
王屋山貞一司馬先生
茅山玄靜李先生
卷六
三洞經教部
三洞
三洞品格
七部
四輔
十二部
三十六部
卷七
三洞經教部 本文
說三元八會六書之法
雲篆
八體六書六文
符字
八顯
玉字訣
皇文帝書
天書
龍章
鳳文
玉牒金書
石字
題素
玉字
文生東
玉籙
玉篇
玉札
丹書墨籙
玉策
福連之書
琅虯瓊文
白銀之編
赤書
火煉真文
金壺墨汁字
瓊札
紫字
自然之字
四會成字
琅簡藥書
石碩槓
卷八
三洞經教部 經釋
釋《三十九章經》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釋《太上大道君洞真金玄八景玉籙》
釋《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金玄八景玉籙》
釋《太上神州七轉七變儛天經》
釋《神虎上符消魔智慧經》
釋《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
釋《迴元九道飛行羽經》
釋《九靈太妙龜山元錄》
釋《大有八稟太丹隱書》
釋《七聖玄記迴天九霄經》
釋《曲素訣辭五行秘符》
釋《天關三圖七星移度經》
釋《除六天玉文三天正法》
釋《青要紫書金根眾經》
釋《石精金光藏景錄形經》
釋《太上九赤斑符五帝內真經》
卷九
三洞經教部 經釋
釋《太霄琅書》
釋《太微黃書》
釋《太上金書祕字》
釋《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籙》
釋《太上倉元上籙》
釋《太上太素玉籙》
釋《太上神虎玉符》
釋《太上金虎符》
釋《太上金篇虎符》
釋《太上玉清神虎內真隱文》
釋《太上三元玉檢布經》
釋《洞真太上九真中經》
釋《洞真玉晨明鏡金華洞房雌一五老寶經》
釋《洞真中黃老君八道祕言經》
釋《洞神祕籙》
釋《玄真文赤書玉訣》
釋《紫度炎光神玄經》
釋《胎精中記》
釋《隱地八術》
釋《外國放品經》
釋《四十四方經》
釋《八素真經》
釋《三九素語》
釋《紫鳳赤書》
釋《靈飛六甲》
釋《元始洞玄靈寶赤書五篇真文》
釋《洞玄智慧大誡經》
釋《洞玄通微定志經》釋《洞真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釋《洞真玉佩金璫太極金書上經》
釋《洞玄太極隱注經》
釋《七經》
卷十
三洞經教部 經
老君太上虛無自然本起經
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 經
上清黃庭內景經
梁丘子注釋叙
務成子注叙
釋題
誦黃庭經訣
上清黃庭內景經
上清章第一
上有章第二
口為章第三
黃庭章第四
中池章第五
天中章第六
至道章第七
心神章第八
肺部章第九
心部章第十
肝部章第十一
腎部章第十二
脾部章第十三
膽部章第十四
脾長章第十五
上睹章第十六
靈臺章第十七
三關章第十八
若得章第十九
呼吸章第二十
瓊室章第二十一
常念章第二十二
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 經
上清黃庭內景經
治生章第二十三
隱影章第二十四
五行章第二十五
高奔章第二十六
玄元章第二十七
仙人章第二十八
紫清章第二十九
百穀章第三十
心典章第三十一
經歷章第三十二
肝氣章第三十三
肺之章第三十四
隱藏章第三十五
沐浴章第三十六
太上黃庭外景經
太上黃庭外景經序
上部經第一
中部經第二
下部經第三
太上黃庭外景經
推誦《黃庭內景經》法
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 經
太清中黃真經
釋題
內養形神章第一
食氣玄微章第二
五牙咸惡章第三
烟霞净志章第四
百竅關連章第五
長存之道章第六
鹹美辛酸章第七
穀實精華章第八
三蟲宅居章第九
九仙真氣章第十
胎息真仙章第十一
五藏真氣章第十二
太極真宮章第十三
九氣真仙章第十四
太微玄宮章第十五
九行空門章第十六
六府萬神章第十七
勿泄天神章第十八
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 經
黃庭遁甲緣身經
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 經
黃帝陰符經叙
黃帝陰符經
天機經
昌
身
機
藏
靜
人
安
神
聖
命
倍
物
目
蠢然
生
勝
順
契
象
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 經
靈寶洞玄自然九天生神章經
鬱單無量天生神章第一
上上禪善無量壽天生神章第二
梵監須延天生神章第三
寂然兜術天生神章第四
波羅尼密不驕樂天生神章第五
洞元化應聲天生神章第六
靈化梵輔天生神章第七
高虛清明天生神章第八
無想無結無愛天生神章第九
太極真人頌二首
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 經
太上老君內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
老君清净心經
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 經
老子中經上
第一神仙
第二神仙
第三神仙
第四神仙
第五神仙
第六神仙
第七神仙
第八神仙
第九神仙
第十神仙
第十一神仙
第十二神仙
第十三神仙
第十四神仙
第十五神仙
第十六神仙
第十七神仙
第十八神仙
第十九神仙
第二十神仙
第二十一神仙
第二十二神仙
第二十三神仙
第二十四神仙
第二十五神仙
第二十六神仙
第二十七神仙
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 經
老子中經下
第二十八神仙
第二十九神仙
第三十神仙
第三十一神仙
第三十二神仙
第三十三神仙
第三十四神仙
第三十五神仙
第三十六神仙
第三十七神仙
第三十八神仙
第三十九神仙
第四十神仙
第四十一神仙
第四十二神仙
第四十三神仙
第四十四神仙
第四十五神仙
第四十六神仙
第四十七神仙
第四十八神仙
第四十九神仙
第五十神仙
第五十一神仙
第五十二神仙
第五十三神仙
第五十四神仙
第五十五神仙
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 經
太上飛行九神玉經
羽章
步天綱
倒行法
反行法
卷二十一
天地部
總序天
三界寶錄
上四天
中四天
後四天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
卷二十二
天地部
總說天地五方
九地三十六音
朝禮訣法
高上九玄三十六天內音
洞淵九地三十六音內銘
登山住止安居審地吉凶法
東方呵羅提國
南方伊沙陁國
西方尼維羅綠那國
北方旬他羅國
上方元精青沌自然國
中央太和寶真無量國
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
總叙日月
三奔錄
奔日
奔月
奔辰
太上玉晨鬱儀結璘奔日月圖
太上玉晨鬱儀奔日赤景玉文結璘
奔月黃景玉章
峨媚山北洞中石室戶樞刻石書字
太上鬱儀日中五帝諱字服色
太上結璘月中五帝夫人諱字服色
太素真人受太帝君日月訣法
大方諸宮服日月芒法
太上玄真訣服日月法
服日子三五七九玄根氣法
服日月氣法
又法
又法
太一游日服日月法
求月中丹光夫人法
服日月六氣法
金仙內法
存思日月法
向日取嚏法
雙景翼形隱道
食竹笑
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
總說星二十八宿
北斗九星職位總主
太上空常飛步錄
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
北極七元紫庭祕訣
七童卧斗法
太上招五辰於洞房飛仙祕道
昇斗法
卧斗
存二十四星法
奔辰飛登五星法
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
十洲
祖洲
瀛洲
玄洲
炎洲
長洲
元洲
流洲
生洲
鳳麟洲
聚窟洲
三島
崑崙
方丈
蓬丘
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
天地宮府圖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
二十四治
天師所立四治
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
稟受章
太上九丹上化胎精中記
解胎十二結法
卷三十
稟生受命
帝一混合三五立成法
九真中經天上飛文
大洞迴風混合帝一之法
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
太微帝君太一造形
濟眾經
說真父母
九真帝君九陰混合縱景萬化隱天訣
卷三十二
雜修攝
養性延命錄
雜戒忌禳灾祈善
服氣療病
導引按摩
卷三十三
雜修攝
攝養枕中方
自慎
仙經禁忌
仙道忌十敗
仙道十戒
學仙雜忌
導引
行氣
守一
太清存神煉氣五時七候訣
五時
七候
卷三十四
雜修攝
太清導引養生經
甯先生導引養生法
蝦蟆行氣法
龜鼈等氣法
噏月精法
彭祖導引法
王子喬導引法
導引雜說
神炁養形說
將攝保命篇
卷三十五
雜修攝
明補
禁忌
方便
化身坐忘法
胎息法
影人
服紫霄法
至言總
養生篇
禁忌篇
卷三十六
雜修攝
玄鑒導引法
按摩法
食氣法
食氣絕穀法
攝生月令
卷三十七
齋戒
齋戒叙
洞玄靈寶六齋十直
年六齋
月十齋
六種齋
二種齋
十二齋
八節齋
心齋
齋直
釋齋有九食法
說雜齋法
齋科
持齋
陰陽雜齋日
卷三十八
說戒
說十戒
大戒上品
太上洞玄靈寶消魔寶真安志智
慧本願大戒
禮經祝三首
太霄琅書十善十惡
思微定志經十戒
妙林經二十七戒
老君二十七戒
卷三十九
說戒
老君說一百八十戒
老君說五戒
化胡經十二戒
修齋求道當奉十戒
說戒喻
卷四十
說戒
說百病
名不百藥
初真十戒
清戒
太玄都中宮女青律戒
太上黃素四十四方經戒
金書仙誌戒
上清大洞戒
靈寶戒
受持八戒齋文
卷四十一
七籤雜法
沐浴
沐浴七事獲七福
沐浴吉日
櫛沐浴
解穢
朝禮
太素真人隱朝禮願上仙法
朝極
朝玉晨君
朝青童君
隱朝胎元法
朝禮九天魂魄帝君求仙上法
朝太素三元君
卷四十二
存思
存《大洞真經》三十九真法
太微小童
太一尊神
帝君
无英公子
白元洞陽君
司命丈人
桃孩君
上一赤子
中一丹皇君
黃庭元王
九真帝昌君
八真含景君
七真玄陽君
六真元素君
五真養光君
四真清明君
三真元生君
二真堅玉君
一真天精君
九元之真
皇一之魂
紫素左元君
黃素中元君
白素右元君
日中司命
月中桃君
左目童子
右目童子
肺部童子
胎中白氣君
結中青氣君
節中黑氣君
胎胞中黃氣君
血中赤氣君
上玄元父玄母
三素老君
中央玄一老子
帝卿
帝一真君
大洞消魔神慧內祝隱文存諸真法
卷四十三
存思
存思三洞法
老君存思圖十八篇
存道寶第一
存經寶第二
存師寶第三
存十方天尊第四
授《道德經》存三宮第五
朝朝於戶外存四明等第六
夕入於戶存四上等第七
入堂存三師第八
存五臟五嶽五星五帝金映五色圓光第九
坐朝存思第十
卧朝存思第十一
朝出戶存玉女第十二
夕出戶存少女第十三
齋存雲氣兵馬第十四
上講座存三色三一魂魄第十五
初登高座先存禮三尊第十六
登高座侍衛第十七
萬遍竟雲駕至第十八
思修九宮法
思九宮五神法
存元成皇老法
存帝君法
存玄一老子法
存司命法
卷四十四
存思
太一帝君太丹隱書
鎮神養生內思飛仙上法
三九素語玉精真訣存思法
紫書存思元父玄母訣
紫書存思九天真女法
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
序事第一
性情第二
明正一籙第三
避忌第四
殗穢忌第五
解穢湯方第六
旦夕燒香第七
旦夕衛靈神咒第八
朝真儀第九
入靖法第十
燒香法第十一
存思訣第十二
叩齒訣第十三
臨目訣第十四
稽首訣第十五
再拜訣第十六
誠惶誠恐訣第十七
明二人同奉第十八
本命日第十九
入室對席第二十
制三尸日第二十一
常存識己形第二十二
寢卧時祝第二十三
服日月光芒第二十四
孟先生訣第二十五
惡夢吉夢祝第二十六
明耳目訣第二十七
青牛道士存日月訣第二十八
樂巴口訣第二十九
服食忌第三十
卷四十六
祕要訣法
黃素內法第一
八朝三元內禮隱法第二
內除罪籍第三
三元隱謝解穢內法第四
大帝開結經法第五
祝太一帝君法第六
慎忌法第七
帝君捕神祝第八
遏邪大祝第九
三天正法祝魔神第十
思三臺猒惡法第十一
帝一燒香祝第十二
魂胎受馨祝第十三
理髮祝第十四
大帝隱祝第十五
猒惡夢咒第十六
揮神內咒第十七
太帝寢神滅鬼除凶咒第十八
又滅鬼除惡咒第十九
澡穢除凶七房祝法第二十
除六天隱咒第二十一
太帝制魂伐尸神咒第二十二
太帝辟夢神咒第二十三
三元八節朝隱祝第二十四
雜法第二十五
卷四十七
祕要訣法部
安魂魄咒
著衣咒
櫛髮咒
洗手面神咒
耳鳴祝
審耳鳴吉凶法
未食咒
道士三時食飯咒
齋見不祥之物解法
行道見死尸法
道士既見死尸上經解掩法
練祝死尸法
修行咒詛訣
道士被天魔所試即誦拂魔咒
玉帝衛靈咒鬼上法
治急病法
反舌塞喉法
金仙內法
卷四十八
祕要訣法
老君明照法叙事
明照法
寶照法
摩照法
拂童法
神枕法
神杖法
帝君明燈內觀求仙上法
按天庭法
服霧法
卷四十九
祕要訣法
守一
三一訣
玄門大論三一訣
金闕帝君五斗三元真一經口訣
守五斗真一經口訣
卷五十
祕要訣法
三一九宮法
四宮雌一內神寶名玉訣
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訣
卷五十一
祕要訣法
八道命籍
八道祕言
太上曲素五行祕符
玉珮金鐺
流金火鈴
五鈴登空虛保仙上符
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
九真行事訣
昇玄行事訣
方諸洞房行事訣
五神行事訣
二十四神行事訣
五辰行事訣
迴元行事訣
五帝雜修行乘龍圖
卷五十三
雜祕要訣法
太上隱書八景飛經八法
太上丹景道精隱地八術
太清玉霞紫映觀上法
存玄白法
三素雲法
卷五十四
魂神
說魂魄
拘三魂法
制七魄法
對日存三魂法
朝禮九天魂魄求仙上法
魂精法
上清飛步七星魂魄法
卷五十五
魂神
思神訣
存身神法
受生天魂法
精神
入室思赤子法
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
元氣論
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
服氣精義論
五牙論第一
服氣論第二
導引論第三
符水論第四
服藥論第五
慎忌論第六
五臟論第七
服氣療病論第八
病候論第九
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
胎息精微論
茅山賢者服內氣訣
胎息根旨要訣
胎息雜訣
尹真人服元氣術
服元氣法
胎息口訣
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
延陵君修養大略
赤松子服氣經序
神仙絕穀食氣經
太無先生服氣法
墨子閉氣行氣法
太清王老口傳服氣法
曇鸞法師服氣法
達磨大師住世留形內真妙用訣
項子食氣法
張果先生服氣法
申天師服氣要訣
王真人氣訣
大威儀先生玄素真人要用氣訣
王說山人服氣新訣
嵩山李奉時服氣法
卷六十
諸家氣法
中山玉櫃服氣經
錄神誠戒序第一
服氣絕粒第二
胎息羽化功第三
聖正規法第四
幼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
進取訣
淘氣訣
調氣法
嚥氣訣
行氣訣
鍊氣訣
委氣訣
閉氣訣
布氣訣
六炁訣
調氣液訣
飲食調護訣
休糧訣
慎守訣
服氣胎息訣
胎息經
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
用氣集神訣
服五方靈氣法
五廚經氣法
谷神妙氣訣
辨雜呼神名
中嶽郄儉食氣法
十二月服氣法
三一服氣法
服三氣法
服氣雜法祕要口訣
延陵君鍊氣法
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
太清王老口傳法序
說隔結
初學訣法
說覆仰法
服氣雜法
辨腸轉數法
服氣十事
神息法
服氣問答訣法
姑婆服氣親行要訣問答法
王老真人經後批
卷六十三
金丹訣
玄辨元君辨金虎鉛汞造鼎入金
秘真肘後方上篇
旨教五行內用訣
造金鼎銘
正隱甲法象天符用火并合金造
鼎肘後方下篇
行符合天符法象
卷六十四
金丹訣
金華玉女說丹經
玄解錄
辨金石藥並去毒訣
守仙五子丸方
王屋真人口授陰丹祕訣靈篇
卷六十五
金丹訣
太清金液神丹經
作六一泥法
合丹法
祭受法
太清金液神丹陰君歌
卷六十六
金丹
丹論訣旨心照五篇
旨叙訣第一
明辨章第二
金丹論第三
大還丹宗旨第四
赤松子玄記第五
梁朝四公訣
卷六十七
金丹
金丹序
黃帝九鼎神丹序
九轉丹名
太清神丹法
九轉丹遲速效驗
九光丹法
五靈丹法
岷山丹法
五成丹法
金液法
卷六十八
金丹
太上八景四蕊紫漿五珠降生神丹
方一首一名《三華飛綱丹》
九還金丹二章
第一章六篇
上證品含元章叙
抽砂出汞品第一
鍊汞添金出砂品第二
修金合藥品第三
中三品陳五石之金品第四
四黃制伏品第五
陽金變通品第六
第二章三篇
下三品丹砂叙
合和品第七
鑪鼎火候品第八
成丹歸真品第九
卷六十九
金丹部
七返靈砂論
第一返丹砂篇
第二返寶砂篇
第三返英砂篇
第四返妙砂篇
第五返靈砂篇
第六返神砂篇
第七返玄真絳霞砂篇
卷七十
內丹訣法
還丹內象金鑰匙
黑鉛水虎論
紅鉛火龍訣
還金術三篇
術上篇
術中篇
術下篇
卷七十一
金丹
太清丹經要訣
諸丹目錄三品
造六一泥法
鍊礬石法
造燒礬石爐法
左顧牡蠣法
戎盥法
滷鹹法
造上下釜法
造竈法
用六一泥固際上下釜法
太一玉粉丹法
太一三使丹法
造紫遊丹法
造小還丹法
又法
造艮雪丹法
造赤雪流朱丹法
鍊太陽粉法
造金丹法
造鉛丹法
鍊紫精丹法
造流珠丹法
七返丹砂法
造玉泉眼藥方
太山張和煮石法
添離用兌法
又法
又法
又法
伏汞要法
素真用錫去暈法
素真用兌添白銅法
赤銅去暈法
波斯用苦楝子添鍮法
素真用鍮要法
素真用雄黃要法
素真用鐵法
伏雄雌二黃用錫法
造硇砂漿池法
造梅漿法
鍊丹合殺鬼丸法
鍊礬石伏汞法
造白玉法
造真珠法
又法
造石碌法
造石黛法
卷七十二
內丹
大還丹契祕圖
混沌華池第一
白金黃牙第二
五行第三
四象第四
明鉛汞真偽第五
日月第六
明藥色第七
九還七返第八
擇友第九
金鼎第十
造爐第十一
火候第十二
真元妙道修丹歷驗抄
三十輻共一轂圖第一
採真鉛汞圖第二
六通圖第三
陰陽交映圖第四
埏埴圖第五
爐郭圖第六
神室圖第七
周易七十二候圖第八
胞胎證混元圖第九
雞子石英證含光圖第十
瑾瑜證神寶圖第十一
還丹五行功論圖第十二
卷七十三
內丹
古龍虎歌
金丹金碧濳通訣
陰丹慎守訣
大還心鏡
太清神丹中經叙
卷七十四
方藥
太極真人青精乾石食迅飯上仙靈方
太上巨勝腴煮五石英法
太上肘後玉經方八篇
天父地母七精散方第一
風後四扇散方第二
王君河車方第三
龜臺王母四童散方第四
彭君麋角粉方第五
夏姬杏金丹方第六
南嶽真人赤松子枸杞煎丸第七
青精先生食迅米飯方第八
太一餌瑰葩雲屑神仙上方
靈飛散方傳信錄
靈飛散方
治雲母法
卷七十五
方藥
神仙鍊服雲母祕訣序
鍊雲母法
眾仙服雲母法
中山叔卿栢桂下玉匱素書雲母方
堯師方回自服雲母方
又韓眾服雲母方
赤松子服雲母方
炅先生服雲母方
玉清服雲母法
崔文子服雲母方
越法師服雲母方
越女元明服雲母方
老君餌雲母方
仙人鍊食雲母方
真人常服雲母方
劉鍊師服雲母方
化雲母為水法
李大夫化雲母粉法
道者鍊雲母法
煮雲母法
真人服水雲母法
神仙服雲母方
真人食雲母方
雲漿法
赤松子見授雲母神散方
蒸雲母法
終南衛叔卿栢桂下玉匱中素書服雲母粉方
雲母長生斷穀丸方
雲漿法
服雲母畏忌法
韓藏法師療病法
卷七十六
方藥
靈寶還魂丹方
還魂丹歌
修金碧丹砂變金粟子方
修羽化河車法
神室河車方
九轉鍊鉛法
金丹法
伏火北亭法
化庚粉法
伏藥成制汞為庚法
四壁櫃朱砂法
卷七十七
方藥
大洞西華玉堂仙母金丹法
鎮魂固魄飛騰七十四方靈丸
南嶽真人鄭披雲傳授五行七味丸方
九真中經四鎮丸
黃帝四扇散方
王母四童散方
帝女玄霜掌上錄
螢火丸方
黃帝受黃輕四物仙方
真人駐年藕華方
老君益壽散方
驪山老母絕穀麥飯術
文始先生絕穀方
太清飛仙法
太白星官洗眼方
張少真鍊九轉鉛精法
袂苓鈔方
卷七十八
方藥
三品頤神保命神丹方叙
上品頤神保命篇第一
論胤功能第一
造胤丹法第二
開性閉情方第三
四主保神守中安魂定魄可以去俗長服神仙方
五主留年還白堅實骨髓神通延命長服方
六主鎮精神補髓肉堅如鐵氣力壯勇一人當百長服方
七主開心益智
八主無草藥和丹服者單餌防萬病方
九延命澄神論
中品和形養性篇第二
十主頭面諸疾可以和形長服留顏還白方
十一主心腹諸疾可以和形長服駐年還白方
十二主四肢諸疾可以和形長服反顏還白方
十三主胸諸疾可以和形長服更還白方
十四主人福薄少媚令人愛念好容色延年方
十五主利關節四肢九竅通百脉令人能食輕身長生方
十六主安神強記方
十七主心虛恐怖驚忪不定方
十八主辟邪鬼魅山精魍魎等方
十九主荒年絕穀不飢去俗方
二十養性宜食論
下品療疾蠲痾篇第三
二十一主心風虛弱健忘心家諸病方
二十二主脾風虛不能食脾家諸病方
二十三主肺風虛兼嗽或氣上肺家諸疾方
二十四主腎風虛腰痛腎家諸疾方
二十五主肝風虛目暗肝家諸病方
二十六主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痹乏氣少力弱房方
二十七主房帷間衰弱方
二十八主宿食不消心腹冷痛脹滿虛鳴不能食方
二十九主心腹積癥瘦腹大方
三十主五尸九注骨蒸傳尸復連滅門方
三十一主疥癩癱疽手足攣璧鼻柱斷壞者方
三十二主消渴中晝夜飲水乃至一石不能食方
三十三主痢下黃赤水若鮮血無時度方
三十四主玲痢下濃血下部疼痛小腹脹滿方
三十五主小兒驚病壯熱發作有時方
三十六主目闇眼中三十六疾方
三十七主耳聾耳中三十六疾方
三十八主鼻塞鼻中三十六疾方
三十九主口舌青黑口內三十六疾方
四十主身體麤皮膚甲錯多諸瘢疥身中三十六疾方
四十一主心虛悸戰慄多汗心中三十六疾方
四十二主陰頹疝氣等方
四十三主少小脫肛或因虛玲者主之方
四十四主虛勞五痔方
四十五蠲痾禁忌論
古鐵胤粉方
後代名醫造鐵胤粉
卷七十九
符圖
五嶽真形圖序
五嶽真形神仙圖記
王母授漢武帝真形圖
五嶽真形圖法并序
請五嶽儲佐等君
授圖祭文
受圖祭文
晉鮑靚施用法
卷八十
符圖
洞玄靈寶三部八景二十四住圖
五稱符二十四真圖
元覽人烏山形圖
卷八十一
庚申
上清元始譜錄太真玉訣
三尸三惡門
三尸五道門
論庚申存童子去玄靈訣
制六欲神法
六甲存童子去玄靈法
穎陽書下篇略例
治脾腎舌術
治鼻口喉嚨術
治肺心耳術
治兩眉間腦舌中神術
治肝目身中陽氣術
治兩手足術
三尸中經
去三尸符法
卷八十二
庚申
三尸篇
神仙守庚申法
庚申夜祝尸蟲法
用甲子日除三尸法
六甲除三尸法
除三尸法
祝去伏尸方
厭尸蟲法
又方
上仙去三尸法
下三尸方
仙人下三蟲伏尸方
神仙去三尸法
神仙去三蟲殺伏尸方
又方
除去三尸九蟲法
劉根真人下三尸法
神仙古方傳授所來
遊稚川記
夢三尸說
卷八十三
庚申
中山玉櫃經服氣消三蟲訣
說三尸
說三尸所居法
候三尸法
趙先生口訣祝尸蟲法
又法
又法
東方氏制三尸法
紫微宮降太上去三尸法
太虛真人消三尸法
思念道誡去三尸法
五行紫文除尸蟲法
又法
又法
存心中赤氣去三尸法
卷八十四
尸解
太極真人石精金光藏景錄形經說
釋石精金光藏景錄形法
尸解叙
又叙
造劍尸解法
尸解次第事迹法度
太極真人誡
尸解神杖法
水解
辛玄子
段季正
王進賢
卷八十五
尸解
太極真人飛仙寶劍上經叙
戎胡授舜十轉紫金丹叙
太一守尸
景霄真人
太玄陰生符
太極真人遺帶散
軒轅黃帝
寧封
玉子
王子喬
清平吉
司馬季主
鮑叔陽
徐彎
董仲君
龍述
王方平
樂巴
女真趙素臺
女真程偉妻
劉忄畫
張玄賓
王嘉
陰君傳鮑說尸解法
折象
吴猛
左慈
王延
王叟
卷八十六
尸解
洞生太帝君鎮生五臟訣
太陰鍊形
水火蕩鍊尸形
陰陽六甲鍊形質法
修九真中道
化形濯景
地下主者
甯先生
靈壽光
趙成子
許玉斧
張魯
許道育
范豺
喬順
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
太清神仙眾經要略
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
道生旨
養生辨疑訣
下元歌
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
經告
卷九十
七部語要
連珠
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
九守
守和第一
守神第二
守氣第三
守仁第四
守簡第五
守易第六
守清第七
守盈第八
守弱第九
十三虛無
七報
七傷
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
眾真語錄
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
神仙可學論
道性論
三相論
真相論
陰陽五行論
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
坐忘論
信敬
斷緣
收心
簡事
真觀
泰定
得道
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
法性虛妄
道性因緣
本性淳善
有為無為法
觀四大相
色身煩惱
筏喻
病說
求道二患
夢喻虛妄
散花喻
論種子
真假
空法
卷九十六
讚頌歌
太微天帝君讚大有妙經頌一章
天帝君讚大有妙經頌一章
太帝君讚大有妙經頌一章
老君本生經頌一章
太上智慧徊玄經頌一章
太上智慧經讚一章
本願大戒經頌一章
玉皇授欻生大洞三十九章與登龍臺歌二章
西王母授紫度炎光神變經頌三篇
靈寶真一自然太上玄一真人頌一章
太上弘道頌一章
方諸宮東華上房靈妃歌曲一章
青童大君常吟詠一章
太虛真人常吟詠一章
西城真人王君常吟詠一章
小有真人王君常昤詠一章
郭四朝常乘小船游戲塘中叩船而歌四首
保命仙君告許虎牙杜廣平常喜歌一章
西王母宴漢武帝上元夫人彈雲林之璈歌步虛之曲一章
西王母又命侍女田四妃答歌一章
王母贈魏夫人歌一章
雙禮珠彈雲璈而答歌一章
高仙盼遊洞靈之曲一章
四真人降魏夫人歌共五章
方諸青童歌一章
次扶桑神王歌一章
次清虛真人歌二章
人間可哀之曲一章
巴謠一章
楊羲真人夢蓬萊仙公洛廣休召四人各賦詩一章
石安慶先作詩一章
次張誘世作詩一章
次許玉斧作詩一章
次丁璋寧作詩一章
吴王夫差書一章
辛玄子詩三首
卷九十七
歌詩
太微玄清左夫人歌一首
靈鳳歌一首
女仙張麗英石鼓歌一首
漢初童謠歌一首。
萼綠華贈羊權詩三首
九華安妃贈楊司命詩二首
中候王夫人詩四首
方丈臺昭靈李夫人詩三首
南極王夫人授楊羲詩三首
紫微王夫人詩一十七首
卷九十八
詩贊辭
太真夫人贈馬明生詩二首
雲林右英夫人授楊真人許長史詩二十六首
太極真人智慧經贊六首
卷九十九
贊詩詞
吴子來寫真贊一首詩二首
仙人貽白永年詩一首
李公佐仙僕詩一首
據浩然泛虛舟辭遺樂渾之詩二首
靈響詞五首
眾仙步虛詞五首
青童天君常吟一首
南嶽夫人作與許長史一首
南嶽夫人作一首
卷一百
紀
真宗皇帝御制《先天紀叙》
軒轅本紀
卷一百一
紀
元始天王紀
太上道君紀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紀
三天君列紀
青靈始老君紀
丹靈真老君紀
中央黃老君紀
金門皓靈皇老君紀
五靈玄老君紀
卷一百二
紀
混元皇帝聖紀
太微天帝君紀
青要帝君紀
總真主錄紀
中天玉寶元靈元老君紀
赤明天帝紀
南極尊神紀
卷一百三
傳
宋真宗御制《翊聖保德真君傳序》
翊聖保德真君傳
進翊聖保德真君事迹表
批答
卷一百四
傳
玄洲上卿蘇君傳
太和真人傳
太極真人傳
太清真人傳
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
卷一百五
傳
清靈真人裴君傳
卷一百六
傳
清虛真人王君內傳
紫陽真人周君內傳
馬明生真人傳
陰真君傳
昊猛真人傳
許遜真人傳
許邁真人傳
楊羲真人傳
鮑靚真人傳
卷一百七
傳錄
陶先生小傳
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
梁茅山貞白先生傳
卷一百八
列仙傳
赤松子
甯封子
馬師皇
赤將子
偓佺
容成公
方回
涓子
嘯父
師門
務光
仇生
邛疏
馬丹
陸通
葛由
琴高
寇先生
安期生
桂父
瑕丘仲
酒客
任光
祝雞翁
朱仲
脩羊公
稷丘君
崔文子
赤須子
犢子
騎龍鳴
主柱
鹿皮翁
昌容
溪父
山圖
谷春
陰生
子主
陶安公
赤斧
呼子先
負局先生
阮丘
陵陽子明
邗子
木羽
玄俗
卷一百九
神仙傳
廣成子
若士
沈文泰
皇初平
沈建
華子期
魏伯陽
沈羲
李八百
李阿
王遠
蔡經
涉正
孫博
玉子
天門子
南極子
黃盧子
張道陵
樂巴
淮南王八公
卷一百一十
洞仙傳
元君
九元子
長桑公子
龔仲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