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治寸白蟲方:

  東行石榴皮#7一把,水一升,煮取三合,分服。

  又方:

  桃葉搗絞取汁服之。

  治小兒三蟲方:

  雷丸 芎藭

  右二味,各等分,為末。服一錢匕,日三#8。

  治大便竟出血方:

  鱉頭一枚,炙令黃黑,為末。以飲下五分匕,多少量兒大小,日三服。

  又方:

  燒車釭一枚令赤,內一升水中,分二服。

  又方:

  燒飯帶末傅乳頭上,令兒飲之。

  治小兒尿血方:

  燒鵲巢灰,井花水服之。亦治夜尿床。

  又方:

  尿血,灸第七椎兩傍各五寸,隨年壯。

  治小兒遺尿方:

  瞿麥 石韋 龍膽 皂莢 桂心各半兩 雞腸草 人參各一兩 車前子一兩六銖

  右八味,為末,蜜丸。每食後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又方:

  小豆葉搗汁服。

  又方:

  燒雞腸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一雲面北斗服。

  又方:

  灸臍下一寸半,隨年壯。

  又,灸大敦三壯。亦治尿血。

  地膚子湯,治小兒熱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則澀痛不出,出少如血,須臾復出方。

  地膚子 瞿麥 知母 黃苓 枳實 升麻 葵子 豬苓各六銖 通草 海藻 橘皮各三銖 大黃十八銖

  右十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日至七日兒,服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一合半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兒,二合為三服;四十日兒以此為準;五十日已上、七歲已下,以意加藥益水。

  治小兒淋方:

  車前子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

  又方:

  煮冬葵子汁服之。

  又方:

  取蜂房、亂髮燒灰,以水服一錢匕,日再。

  治小兒小便不通方:

  車前草切,一升 小麥一升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三四。

  又方:

  冬葵子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入滑石末六銖。

  治小兒吐血方:

  燒蛇蛻皮,末,以乳服之。并治重舌。

  又方:

  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治小兒鼻塞生息肉方:

  通草 細辛各一兩

  右二味,搗末,取藥如豆,著綿纏頭,內鼻中,日二。

  治小兒鼻塞不通,濁#9涕出方:

  杏仁半兩 蜀椒 附子 細辛各六銖

  右四味,□咀,以醋五合,漬藥一宿,明日#10以猪脂五合煎,令附子色黃,膏成,去滓,了更以塗絮導鼻孔中,日再,兼摩頂。

  治小兒聤耳方:

  末石硫黃,以粉耳中,日一夜一。

  治小兒耳瘡方:

  燒馬骨灰傅之。

  又方:

  燒雞屎白,筒中吹入。

  治小兒齒落久不生方:

  以牛屎中大豆二七枚,小開豆頭,以注齒根處,數度即生。

  又方:

  取雄鼠屎二七枚,以一屎拭一齒根處,盡此止,二十一日即生。雄鼠屎頭尖。

  治小兒四五歲不語方:

  末赤小豆,酒和傅舌下。

  又方:

  灸足兩踝各三壯。

  治小兒數歲不能行方:

  取葬家未開戶,盜食來以哺之,日三,便起行。

  治小兒不能乳方:

  雀屎四枚,為末,著乳頭飲兒,兒大十枚。

  蒲黃湯,治小兒落床墮地,如有瘀血腹中,陰陰寒熱,不肯乳哺,但啼哭叫喚方:

  蒲黃 麥門冬 大黃 黃苓各十銖 甘草八銖 芒硝七銖 黃連十二銖

  右七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分三服,消息視兒,贏瘦半之,大小便血即愈。忌冷食。

  治小兒食不知饑飽方:

  鼠屎二七枚,燒為末服之。

  治小兒食土方:

  取肉一斤,繩擊曳地行數里,勿洗,火炙與食。

  治小兒噦方:

  生薑汁 牛乳各五合

  右二味,煎取五合,分為二服。

  又方:

  取牛乳一升,煎取五合,分五服。

  治小兒疰方:

  竃中灰、鹽等分,相和,熬熨之。

  治小兒誤吞針方:

  取磁石如棗核大,或吞或含,其針立出。

  治小兒誤吞鐵等物方:

  艾蒿一把,剉,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服之即下。

  治小兒蠷螋咬,繞腹匝即死方:

  搗蒺藜葉傅之。無葉,子亦可。

  又方:

  取燕窠中土,猪脂和傅之,乾即易之。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四竟

  #1各二升:影宋刻本作『各一升』。

  #2方: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3細辛:影宋刻本『細』上有『三物』二字。

  #4治小兒癲方:此條原誤竄至后『治小兒吐血方』之前,據影宋刻本移此。

  #5下:原作『不』,據影宋刻本改。

  #6五丸:影宋刻本作『三丸』。

  #7皮:影宋刻本作『根』。

  #8日三:影宋刻本作『日二』。

  #9濁:原作『足』,據影宋刻本改。

  #10日:影宋刻本作『旦』。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七竅病方#1

  目病第一 論 證 方 咒 法 灸 法

  論曰:凡人年四十五已後,漸覺眼暗,至六十已後,還漸目明。治之法,五十已前可服瀉肝湯,五十已後不可瀉肝。目中有疾,可傅石膽散藥等,無病不可輒傅散,但補肝而已,自有肝中有風熱,令人眼昏暗者,當灸肝輸,及服除風湯、圓、散數十劑,當愈。

  生食五辛 接熱飲食 熱餐麯食

  飲酒不已 房室無節 極目遠視

  數看日月 夜視星火 夜讀細書

  月下看書 抄寫多年 雕鏤細作

  博弈不休 久處烟火 泣相過多

  刺頭出血過多

  右十六件,并是喪明之本,養性之士,宜熟慎焉。又有馳騁田獵,冒涉風霜,迎風追獸,日夜不息者,亦是傷目之媒也。恣一時之浮意,為百年之痼疾,可不慎歟!凡人少時,不自將慎,年至四十,即漸眼昏,若能依此慎護,可得白首無他。所以人年四十已去,常須瞑目,勿顧他視,非有要事,不宜輒開,此之#2一術,護慎之極也。其讀書、博弈等過度患目者,名曰肝勞,若欲治之,非三年閉目不視,不可得瘥,徒自瀉肝,及作諸治,終是無效。人有風疹,必多眼昏,先攻其風,其暗自瘥。

  足太陽、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病。黃帝問曰:余嘗上清泠之臺,中陛而顧,匍匐而前,余私異之,竊內怪之,或獨冥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被髮長跪,俯而視,復久之,又不已,卒然自止,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睛之果者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其絡果,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果契,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轉,轉則引目系急,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睛,則其睛所中者不相比,則睛散,睛散則歧,故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揣《靈樞》作俱轉而精明矣。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分精亂而不專《靈樞》作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帝曰:余疑何其然也?余每之東菀,未嘗不惑,去之則復,余惟獨為東菀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夫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亂視誤,故神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目毗外决於面者為兌毗,在內近鼻者,上為外毗,下為內毗。目赤色者,病在心;白色者,病在肺;青色者,病在肝;黃色者,病在脾;黑色者,病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夫鼻洞,鼻洞者濁下不止,傳為鼽瞢瞑目,故得之氣厥。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係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甚。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固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陰陽相交,陽入陰出,陽交於兌毗。陽氣盛則瞑目,陰氣絕則眠瞑。

  神麯圓,主明目,百歲可讀注書方:

  神麯四兩 磁石二兩 光明砂一兩

  右三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飲服三丸,日三。不禁。常服益眼力,眾方不及,學者宜知,此方神驗不可言,當秘之。

  瓜子散,補肝,治眼漠漠不明,亦名十子散方:

  冬瓜子 青葙子 茺蔚子 枸杞子 牡荊子 蒺藜子 菟絲子 蕪菁子 決明子 地膚子 柏子仁各二合 牡桂 蘡薁根各二兩 蕤仁一合,一本雲二合 車前子一兩 細辛半兩,一本云一兩半

  右十六味,治下篩。食後以酒服方寸匕,日二,神驗。

  補肝圓,治眼暗方:

  青葙子 桂心 葶藶子 杏仁 細辛 茺蔚子 枸杞子 五味子各一兩 茯苓 黃苓 防風 地膚子 澤瀉 決明子 麥門冬 蕤仁各一兩六銖 車前子 菟絲子各二合 乾地黃三兩#3 兔肝一具

  右二十味,為末,蜜丸。飲下二十丸如梧子,日再,加至三十丸。

  又方,治眼暗□□不明,寒則汨出,肝痹所損之方:

  兔肝二具 柏子仁 乾地黃 茯苓 細辛 蕤仁 枸杞子各一兩六銖 防風 芎藭 薯蕷各一兩 車前子一合#4 五味子十八銖 甘草半兩 菟絲子一合

  右十四味,為末,蜜丸。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服,加至四十丸。

  補肝散,治目失明漠漠方:

  決明子半升 蓼子一合,熬令香 青羊肝一具,去上膜,薄切之,以新瓦瓶子未用者,凈拭之,內肝於中,炭火上炙之,令極乾,汁盡末之

  右三味,合治下篩。以粥飲,食後服方寸匕,日二,稍加至三匕,不過兩劑。能一歲服之,可夜讀細書。

  又方,治三十年失明方:

  鍾乳粉 雲母粉各煉成者 細辛 茯苓 遠志五味子等分

  右六味,治下篩。以酒服五分匕,日三,加至一錢匕。

  補肝蕪菁子散,常服明目方:

  蕪菁子三升,凈淘,以清酒三升,煮令熟,曝乾,治下篩。以井花水和服方寸匕,稍加至三匕。無所忌,可少少作服之,令人充肥,明目洞視。水煮酒服亦可。《千金翼》用水煮,三易水。

  又方:

  胡麻一斗,蒸三十遍,治下篩。每日酒服一升。

  又方:

  服小黑豆,每日空、心吞二七粒。

  又方:

  三月三日採蔓菁花,陰乾,治下篩。空心井花水服方寸匕。久服長生明目,可以夜讀細書。

  補肝散,治男子五勞七傷,明目方:

  地膚子一斗,陰乾,為末 生地黃十斤,搗取汁

  右二味,以地黃汁和散,曝乾,更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

  白瓜子七升,絹袋盛,攪沸,沸湯中三遍,曝乾,以酢五升浸一宿,曝乾,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百日,可夜寫細書。

  梔子仁煎,治肝實熱,目毗痛如刺方:

  梔子仁 決明子 蕤仁各一兩 車前葉 秦皮各一兩六銖 石膏一兩#5,碎如小豆 苦竹葉二合 細辛半兩 赤蜜三合

  右九味,□咀,以井花水三升,煮取七合,去滓下蜜,更煎取四合,以綿濾之,乾器貯,密封,勿使草芥落中。以藥汁細細仰臥以傅目中。

  瀉肝湯,治眼赤,漠漠不見物,息肉生方:

  柴胡 芍藥 大黃各四兩 決明子 澤瀉 黃苓 杏仁各三兩 升麻 枳實 梔子仁 竹葉各二兩

  右十一味,□咀,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熱多體壯,加大黃一兩;贏老,去大黃,加梔子仁五兩。

  又方,治眼風赤暗方:

  前胡 芍藥各四兩 生地黃十兩 芒硝 黃苓 茯苓 白芷 枳實各三兩 人參 白术 梔子仁 澤瀉各二兩 甘草 細辛各一兩 竹葉五升

  右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二升,

  先煎竹葉,取九升,去滓,下諸藥,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洗肝乾藍煎,治肝熱不止衝眼,眼毗赤,赤脈息肉痛,閉不開,熱勢彭彭不歇,及目睛黃方:

  乾藍 車前葉 苦竹葉各三升 細辛 秦皮 蕤仁 梔子仁 芍藥各三兩 決明子四兩 升麻二兩

  右十味,□咀,以水二斗,先煮乾藍、車前、竹葉,取一斗,去滓澄清,取八升,內藥,煮取三升,分三服。須利,加芒硝二兩。

  大棗煎,治目熱眦赤,生赤脈侵睛,息肉急痛,閉不開,如芥在眼磣痛方:

  大棗七枚,去皮核 黃連二兩,碎,綿裹 淡竹葉切,五合

  右三味,以水二升,煮竹葉,取一升,澄清取八合,內棗肉、黃連,煎取四合,去滓令凈。細細以傅目眦中。

  治目中息肉方:

  驢脂 石盥末

  右二味,和合令調。注目兩眦頭,日三夜一,瘥。

  又方:

  五加不聞水聲者根,去土取皮,搗末一升,和上酒二升,浸七日外,一日兩時服之。禁醋二七日,遍身生瘡,若不出,未得藥力,以生熟湯浴之,取毒瘡出瘥。

  洗眼湯,治熱上出攻目,生瞕翳,目熱痛,汁出之方:

  秦皮 黃檗 決明子 黃連 黃苓 蕤仁各十八銖 梔子七枚 大棗五枚

  右八味,□咀,以水二升浸,煮取六合,澄清,仰臥洗,日一。

  治目生醫方:

  貝子十枚,燒灰,治下篩。取如胡豆著翳上,日二,正仰臥,令人傅之。炊久乃拭之。息肉者,加真珠如貝子等分。

  治目赤及翳方:

  烏賊骨 鉛丹大小等分

  右二味,合研細,和白蜜如泥,蒸之半食久,冷著眼四眦。

  又方:

  白羊髓傅之,良。

  又方:

  熟羊眼睛,曝乾,治下篩,傅目兩角。

  又方:

  新生孩子胞衣,曝乾,燒末,傅目眦中。

  又方:

  古錢一枚 盥方寸匕

  右二味,合治下篩,傅目眦中。

  治目風汨出,浮翳多膿爛眦方:

  乾薑 決明子 礬石 蕤仁 細辛 黃連 戎鹽各六銖 銅青三銖

  右八味,□咀,以少許水浸一宿,明旦以好白蜜八合和之,著銅器中,綿蓋器上,著甑中,以三斗麥屑蒸之,飯熟藥成,絞去滓,以新死大雄鯉魚膽二枚,和內藥中,又以大錢七枚常著藥底,兼常著銅器中。竹簪綿裹頭,以注目眦頭,晝夜三四,不避寒暑,數著,藥乾,又以魚膽和好,覆藥器頭,勿令氣歇,善。

  治熱翳漫睛方:

  以羊筋漱口,熟嚼,夜臥,開目內之,即閉目睡,去膜,明日即瘥。《千金翼》以治咪目不明。

  治風翳方:

  取死猪鼻燒灰,治下篩。日一,向日水服方寸匕。

  治目熱生膚赤白膜方:

  取雄雀屎細直者,人乳和,熟研以傅之,當漸消爛。

  又方:

  以蛔蟲燒為末,傅之,良。

  治人馬白膜漫睛方:

  以雞翎截之,近黑睛及當白睛嗍之,膜自聚,鈎針鈎挽之,割去即見物,以綿當眼上著血斷,三日瘥。

  蕩風散,治目白膚,風汨下方:《刪繁方》名真珠散。

  光明朱砂半兩 貝齒五枚,炭上熟燒,為末 衣中白魚七枚 乾薑三銖,一方用生薑自然汁澄粉代乾薑。

  右四味,於新瓷鉢內研之,厚帛三下為散。仰臥,令人取小指爪挑少許,傅目中,取瘥為度。《千金翼》名真珠散,主目翳覆瞳睛不見物。

  治目中生息肉,膚翳稍長欲滿目,閉瞳子,及生珠管方:

  貝齒七枚,燒,為末 真珠等分

  右二味,合治如粉,以注翳肉上#6;日三度,甚良,亦治目中咪不出。

  治目生珠管方:

  滑石一作冷石 手爪甲燒 龍骨 貝齒 丹砂各等分

  右五味,治下篩。以新筆點取當珠管上,日三度,良。

  治毒病後,目赤痛有翳方:

  以青布掩目上,以冷水漬青布,數易之。

  治熱病後生翳方:

  豉二七枚,燒為末,內管中,以吹目中。

  治熱病後眼暗失明方:

  以羊膽傅之,旦暮各一。

  治風眼爛眦方:

  竹葉 黃連各一兩 柏白皮一兩半

  右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稍用滴目兩眦,日三四度。

  治胎赤眼方:

  取槐木枝如馬鞭大,長二尺,齊頭,油麻一匙,置銅鉢中,日一使童子以木研之、至瞑止。夜臥時,洗目傅眦,日三,良。

  治目爛赤方:

  取三指撮鹽,置古文錢上,重重火燒赤,投少醋中,足淹錢。以綿沾汁,注目眦中。

  乳汁煎,治目中風冷氾出,眦赤癢方:

  黃連十八銖 蕤仁半兩 乾薑一兩

  右三味,□咀,以人乳汁一升,浸藥一宿,明旦以微火煎,取三合#7,綿絞去滓。取如黍米許,內目眦頭,日三#8。

  張文仲方三味等分。

  治目中風腫痛,除熱揉眼方:

  礬石三兩,燒令汁盡,以棗膏和如彈丸。揉眼上下食頃,日三止。

  洗眼湯,治目赤痛方:

  甘竹葉七枚#9 烏梅三枚 古錢三枚

  右三味,以水二升,漬藥半日,東向竈煮三沸,三上三下,得二合,臨欲眠,注目眦。

  治目卒腫方:

  以酢漿水作鹽湯洗之,日四五度。

  治目卒癢痛方:

  削乾薑,令圓滑,內毗中,有汁拭卻,復內薑,味盡易之。

  治五臟客熱上衝眼,內外受風冷,目痛不明方:

  地膚子 瓜仁子 青箱子 蒺藜子  茺蔚子 藍子 菟絲子 蕤仁《千金翼》作車前子,各二合 柏子仁合半 決明子五合 細辛一兩六銖 桂心一兩十八銖 大黃二兩 螢火六銖 黃連一兩半

  右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三十丸,食後服,日三。《千金翼》無柏子仁。

  治目赤痛方:

  雄黃一銖 細辛 黃連 乾薑各二銖

  右四味,合治如粉,以綿裹釵股,唾濡頭注藥末,內大眦頭,急閉目,目中汨出,須臾止。勿將手近,勿將帛裹,勿洗之。

  又方:

  雄黃 乾薑 黃連 礬石各六銖

  右四味,合治并如前方。一方加細辛六銖。

  治眼赤暗方:

  古青錢三枚 青鹽一兩六銖 杏仁杏未熟時取仁,搗汁一合

  右三味,合內?器中,封頭,勿泄氣,百日後出。著目四眦頭,日二三。避風冷。

  治眼暗赤冷相方:

  蕤仁 波斯鹽

  右二味,等分,治下篩,以驢生脂和。每夜傅目四角以一粟大,密室中將息一月日瘥。忌五辛。失明者,三十日傅之。

  治目痛及氾出不止方:

  削附子作蠶屎大,內目中臥,良。

  治目不明相出方:

  以烏鷄膽臨臥傅之。

  治雀盲方:

  地膚子五兩 決明子一升

  右二味,為末,以米飲汁和丸。食後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日二,盡即更合,瘥止。

  治雀目術:

  令雀盲人至黃昏時看雀宿處,打令驚起,雀飛乃咒曰:紫公紫公,我還汝盲,汝還我明。如此日日暝三過作之,眼即明,曾試有驗。《肘後》云:《刪繁》載支太醫法。

  真珠散,治肝氣虛寒,眼青□□不見物方:

  真珠一兩,研 白蜜二合 鯉魚膽 鯉魚腦各一枚

  右四味,和合,微火煎兩沸,綿裹內目中,當汁出,藥歇更為之。

  治目□□無所見方:

  青羊肝一具,細切,以水一斗,內銅器中煮,以麯餅覆上,上鑽兩孔如人眼,正以目向就熏目,不過再熏,即瘥。《千金翼》若眼暮無所見,不用麯餅。

  治眼暗方:

  以銅器盛大酢三四升,煎七八日,覆器濕地,取銅青一合,以三月杏白仁一升取汁,和銅青傅之,日不過三四度,大良。

  又方:

  古錢七枚 銅青 乾薑 石鹽 胡粉 菥蓂子各中棗大 烏頭 棗核 大黃連三銖 細辛五銖 蕤仁一百三+枚 酢二合 清酒五合 楸葉一把,取汁

  右十三味,治下篩,合煎,取三分

  去一,盛瓷器中。若燥,取人乳和,傅目。慎風冷。

  又方:

  每朝含黃檗一爪甲許,使津置掌中拭目訖,以水洗之,至百日眼明。此法乃可終身行之,永除眼疾,神良。

  又方:

  柴胡六銖 決明子十八銖

  右二味,治下篩,人乳汁和,傅目,可夜書,見五色。

  治眼暗方:

  七月七日生苦瓠中白,絞取汁一合,以酢一升,浸古文錢七枚,微火煎減半,以米許大內皉中。

  治眼漠漠無所見方:

  蕤仁 秦皮 黃連各十八銖 螢火七枚 決明子一合

  右五味,□咀,以水八合,微火煎

  取三合。冷,以綿注洗目,日三度。

  蕪菁子,常服,主輕身益氣明目方:

  蕪菁子一升,以水四升,煮令汁盡,出曝乾,復以水四升,煮如前法,三煮三曝,治下篩。飲服方寸匕。《 千金翼》云:百日身熱瘡出,不久自瘥。

  治明目,令髮不落方:

  十月上巳日收槐子,內新凈瓷中,以盆密封口,三七日發封,洗去皮,取子。從月一日服一枚,二日二枚,日別加,計十日服五十五枚,一月日服一百六十五枚,一年服一千九百八十枚,小月減六十枚。此藥主補腦,早服之,髮不白,好顏色,長生益壽,先病冷人勿服之。《肘後》雲扁鵲方。

  又方:

  牛膽中漬槐子,陰乾百日,食後吞一枚,十日身輕,三十日白髮再黑,至百日通神。

  治目中咪不出方:

  以蠶沙一粒,吞下即出。

  治稻麥芒等入目中方:

  取生蠐螬,以新布覆目上,將蠐螬從布上摩之,芒出著布,良。

  治砂石草木入目中不出方:

  以雞肝注之。

  又方:

  以書中白魚和乳汁,注目中。

  治目中眯法:

  旦起對門戶跪拜云:戶門狹小,不足宿客。乃便瘥。

  治目為物所傷觸,青黑方:

  煮羊肉令熱,熨,勿令過熱。豬肝亦得。

  治目痛不得睡方:

  暮炙新青布熨,并蒸大豆,袋盛枕之,夜常令熱。

  目中赤痛,從內眦始,取之陰蹻。

  目中痛,不能視,上星主之,先取誼譆,後取天牖、風池。

  青盲,遠視不明,承光主之。

  目瞑,遠視□□,目窗主之。

  目□□赤痛,,天柱主之。

  目眩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眦而急,頷厭以主之。

  目遠視不明,惡風,汨出,僧寒,頭痛,目眩瞢,內眦赤痛,遠視□□無見,眦癢痛,淫膚白翳,精明主之。

  青盲無爪見,遠視□□,目中淫膚,白膜覆瞳子,巨窌主之。

  目不明,相出,目眩瞢,瞳子癢,遠視□□,昏夜無見,目瞷動,與項口參相引,喎僻,口不能言,刺承泣。

  目痛僻戾,不明,四白主之。

  目赤,目黃,權窌主之。

  睊目,水溝主之。

  目痛不明,齦交主之。

  目瞑,身汗出,承漿主之。

  青盲隨目,惡風寒,上關主之。

  青盲,商陽主之。

  □目□□,偏歷主之。

  眼痛,下廉主之。

  目中白翳,前谷主之。

  目痛泣出,甚者如脫,前谷主之。

  白膜覆珠子,無所見,解谿主之。

  灸法餘穴見前。

  □目□□,少氣,灸五里,右取左,左取右。

  眼暗,灸大椎下,數節第十當脊中,安灸二百壯,惟多為佳,至驗。

  肝勞邪氣眼赤,灸當容百壯,兩邊各爾。穴在眼小眦近後,當耳前三陽三陰之會處,以兩手按之,有上下橫脈則是,與耳門相對是也。

  眼急痛,不可遠視,灸當瞳子上入髮際一寸,隨年壯,穴名當陽。

  風翳患右目,灸右手中指本節頭骨上五壯如小麥大。左手亦如之。

  風癢赤痛,灸人中近鼻柱二壯,仰臥灸之。

  目卒生翳,灸大指節橫文三壯,在左灸右,在右灸左,良。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五竟

  #1七竅病方:此四字原缺,據本書體例補。

  #2之: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3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4一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5一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6上: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7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8日三:影宋刻本作『日再』。

  #9七枚:影宋刻本作『二七枚』。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七竅病方

  鼻病第二 論方灸法

  治鼻塞,腦冷,清涕出方:

  通草 辛夷各半兩 細辛 甘遂一作甘草桂心 芎藭 附子各一兩

  右七味,為末,蜜丸。綿裹內鼻中,密封塞,勿令氣泄。丸如大麻子,稍加,微覺小痛,搗薑為丸即愈,用白狗膽汁和之,更佳。

  治鼻塞,常有清涕出方:

  細辛 蜀椒 乾薑 芎藭 吳茱 萸附子各十八銖 桂心一兩 皂莢屑半兩 豬膏一升

  右九味,□咀,以綿裹,苦酒漬一宿,取猪膏煎,以附子色黃為度,去滓,綿裹內鼻孔中,并摩鼻上。

  治涕出不止方:

  灸鼻兩孔與柱齊七壯。

  香膏,治鼻塞窒方:

  白芷 芎藭 通草各十八銖 當歸 細辛 莽草《小品》并《千金翼》以作薰草 辛夷各十三銖

  右七味,□咀,以苦酒漬一宿,以不中水猪肪一升,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去滓。綿沾如棗核大,內鼻中,日三。《小品》加桂心十八銖。

  香膏,治鼻不利方:

  當歸 薰草《古今錄驗》用木香 通草 細辛 蕤仁各+八銖 芎藭 白芷各半兩 羊髓四兩,豬脂亦得

  右八味,□咀,以微火合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取如小豆大,內鼻中,日二,先患熱,後鼻中生赤爛瘡者,以黃苓、梔子代當歸、細辛。

  治鼻窒,氣息不通方:

  小薊一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

  瓜蒂末少許,吹鼻中,亦可綿裹塞鼻中。

  又方:

  槐葉五升 葱白切,一升 豉一合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鼻塞多年,不聞香臭,清水出不止方:

  取當道車輾過蒺藜一把,搗,以水三升,煎取熟。先仰臥,使人滿口含,取一合汁,灌鼻中使入,不過再度,上#1嚏,必出一兩個息肉,似赤蛹。一方有黃連等分同煎。

  治鼻鮑方:

  通草 細辛 附子

  右三味,各等分,為末,以蜜和,綿裹少許,內鼻中。

  又方:

  甘遂 通草 細辛 附子各等分

  右四味,為末,以白雄犬膽和為丸,如棗核大,綿裹內鼻中,辛熱涕出四五升,瘥。亦治息肉。

  又方:

  炙皂莢,為末,如小豆大,以竹管吹鼻中。

  又方:

  乾薑,末,蜜和,塞鼻中,吹亦佳。

  又方:

  鐵鎖磨石,取末,以猪脂和,綿裹內之,經日肉出瘥。

  又方:

  以馬新屎汁,仰頭含滿口,灌鼻中。

  又方:

  伏面臨床前,以新汲冷水淋玉枕上,後以瓜蒂末綿裹塞之。

  治齆鼻有息肉,不聞香臭方:

  瓜丁細辛

  右二味,各等分,為末,以綿裹如豆大許,塞鼻中,須臾即通。

  通草散,治鼻中息肉不通利方:

  通草半兩 礬石 真珠各一兩

  右三味,為末。捻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頭,內鼻中,日三易之。

  一方有桂心、細辛各一兩,同前搗末和使之。

  治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方:

  礬石 藜蘆各六銖 瓜蒂二七枚 附子十二銖#2

  右四味,各搗篩,合和。以小竹管吹藥如小豆許於鼻孔中,以綿絮塞鼻中,日再,以愈為度。《 古今錄驗》 加草整半兩。

  治鼻中息肉方:

  炙猬皮為末,綿裹塞之三日。

  又方:

  細篩釜底墨,水服之三五日。

  治鼻中息肉,不聞香臭方:

  燒礬石末,以面脂和。綿裹著鼻中,數日息肉隨藥消落。

  又方:

  末瓜丁如小豆許,吹入鼻中必消,如此三四度,良。

  又方:

  細辛釜底墨

  右二味,為末,水和服方寸匕。

  又方:

  綿裹瓜蒂末,塞鼻中。

  羊肺散,治鼻中息肉梁起方:

  羊肺一具,乾之 白术四兩 蓯蓉 通草 乾薑 芎藭各二兩

  右六味,為末。食後以米飲服五分匕,加至方寸匕。

  又方:

  通草十二銖#3 真珠六銖 礬石 細辛各一兩

  右四味,為末。捻綿如棗核,沾散如黑豆,并綿內鼻中,日再三。

  治鼻中息肉方:

  灸上星二百壯;穴在直鼻入髮際一寸。

  又#5,灸挾上星兩傍相去三寸,各一百壯。

  治鼻中生瘡方:

  燒祀寵飯末,以傅鼻中。

  又方:

  燒故馬絆末,傅鼻中。

  又方:

  偷孝子帽以拭之。

  又方:

  烏牛耳垢傅之。

  又方:

  以牛鼻津傅之。

  又方:

  搗杏仁乳傅之。亦燒核,壓取油傅之。

  又方:

  燒牛狗骨灰,以臘月豬脂和,傅之。

  治疳蟲蝕鼻生瘡方:

  燒銅箸頭,以醉淬之數過,取酢傅之。又以人屎灰塗之瘥。

  治鼻痛方:

  常以油塗鼻內外。酥亦得。

  治卒食物從鼻中縮入腦中,介介痛不出方:

  牛脂若羊脂如指頭大,內鼻中,以鼻吸取脂,須臾脂消,則物逐脂俱出也。

  論曰:鼻頭微白者亡血,設令微赤非時者死。病人色白者,皆亡血也。  凡時行衄不宜斷之,如一二升已上,恐多者可斷,即以龍骨末吹之。九竅出血者,皆用吹之。

  治大便出血,及口鼻皆血出,血上心胸,氣急,此是勞熱所致,方:

  生地黃八兩 蒲黃一升 地骨皮五兩 黃苓 芍藥 生竹茹各三兩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

  凡吐血、衄血、溺血,皆臟氣虛,膈氣傷,或起驚悸,治之之方:

  生竹皮一升 芍藥 黃苓各二兩 芎藭 當歸 桂心 甘草各一兩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竹皮,臧三升,下藥,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衄血方:

  生地黃六兩 芎窮一兩 細辛六銖 伏龍肝二枚,如鷄子大 桂心 白芷 乾薑 芍藥 甘草 吳茱萸各三兩

  右十味,□咀,以水三升、酒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生地黃湯,治鼻衄方:

  生地黃八兩 黃苓一兩 阿膠 甘草各二兩 柏葉一把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

  生地黃三斤,切 阿膠二兩 蒲黃六合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地黃汁五合,煮取四合,空腹服之。忌酒、炙肉,且服粳米飲。

  又方:

  飲小薊汁良。

  又方:

  以冷水凈漱口,含水,以蘆管吹二孔中。

  又方:

  取亂髮五兩,燒作灰,以管吹鼻中棗核大,不止益吹之,以血斷止。并水服方寸匕,日三,甚者夜二。已困不識人者,服亦佳。

  又方:

  取人屎尖燒灰,水服,并吹少許鼻中,止。

  又方:

  五月五日取人屎燒作灰,冷水服五分匕,佳。

  又方:

  以膠貼鼻頭上至頂及髮際三寸,止。

  又方:

  新馬屎汁灌鼻中,及飲之,良。

  又方:

  以濕布薄胸上,善。

  又方:

  淳醉和土,塗陰囊上,乾易之。

  又方:

  韭根、葱根取汁,懸頭著一棗大內鼻中,少時更著,兩三度瘥。葱白搗汁亦得。

  治鼻中出血不止方:

  地黃乾者 梔子 甘草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如鼻疼者,加豉一合;鼻有風熱者,以葱涕和服如梧子五丸。

  又方:

  搗楮葉汁,飲三升,大良。

  又方:

  張弓令弦向上,病兒仰臥枕弦,放四體如常臥法。

  衄時癢癢,便灸足大指節橫理三毛中十壯,劇者百壯。衄不止,灸之,并治陰卵腫。

  又,灸風府一穴四壯,不止又灸。

  又,灸涌泉二穴各百壯。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六竟

  #1上:影宋刻本作『大』。

  #2十二銖:影宋刻本作『十一銖』。

  #3十二銖:影宋刻本作『十三銖』。

  #4二百壯:影宋刻本作『三百壯』。

  #5 又:『又』下十五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七竅病方

  口病第三 論方灸法

  論曰:凡患口瘡及齒,禁油麯、酒、醬、酸酢、鹹膩、乾棗,瘥後仍須慎之,若不久慎,尋手再發,發即難瘥。薔薇根、角蒿為口瘡之神藥,人不知之也。

  治口中面上息肉轉大方:

  以刀央潰去膿血,即愈。

  治口中瘡久不瘥,人胸中并生瘡,三年已上不瘥者方:

  濃煎薔薇根汁,含之,又稍稍咽之,日三夜一。冬用根,夏用莖葉。

  又方:

  角蒿灰傅之,一宿知,二宿瘥,有汁吐之,不得咽也。

  治口瘡不歇方:

  牛膝 生奠荷根各三兩 黃檗一兩

  右三味,□咀,以綿裹,酒三升漬一宿,微火煎一兩沸,細鈿含之。

  升麻煎,治膀胱熱不已,口舌生瘡,咽腫方:

  升麻 玄參 薔薇根白皮 射干各四兩 大青 黃檗各三兩 蜜七合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更煎兩沸,細細含咽之。

  治口數生瘡,連年不瘥方:

  薔薇根 黃苓 當歸 桔梗 黃耆 白斂 大黃 鼠李根皮 芍藥 續斷 黃檗 葛根各一兩

  右十二味,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亦可漿水服之。

  治胃中客熱,唇口乾燥生瘡方:

  茯苓 黃苓 甘草 大黃 薔薇根各三十銖 枳實 杏仁 黃連各一兩#1桂心半兩 栝蔞根十八銖

  右十味,為末。食前漿水服方寸匕,日二。

  治口熱生瘡方:

  升麻三+銖 黃連十八銖,又《 古今錄驗》 黃檗

  右二味,為末。綿裹含咽汁,亦可去之。

  治口瘡方:

  黃檗二兩#2 升麻三兩 生地黃五兩 薔薇根皮四兩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含之,瘥止。含極,吐卻更含。

  治口中瘡爛,痛不得食方:

  甘草一寸 黃連六銖 杏仁二十枚

  右三味,為末,合和。綿裹杳仁大含之,勿咽,日三夜一。

  薔薇圓,治口中瘡,身體有熱氣痱瘰方:

  薔薇根 黃苓 鼠李根 當歸 葛根 白斂 黃檗 石龍芮《 翼》 作黃連 芍藥 續斷 黃耆各一兩 栝蔞根二兩

  右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

  服十丸,日三。《千金翼》有黃連一兩。

  治口吻瘡方:

  以揪白皮及濕貼之,三四度瘥。

  又方:

  取經年葵根,欲腐者彌佳,燒作灰,及熱傅之,良。

  又方:

  以新炊飯了甑,及熱以唇口向甑唇上熨之,二七下,三兩上。瘥止。

  又方:

  梔子 甘草各十八銖 細辛三十銖 桂心十二銖 芎藭一兩

  右五味,為末,蜜丸。食後服七丸,日再服,瘥。

  又方:

  芎藭 白芷 橘皮 桂心 棗肉各一兩半

  右五味,為末,蜜和為丸。食後服十五丸,又含之,以瘥為度。此方甚驗。

  治口肥瘡方:

  熬竈上飯令焦,末傅之。

  治燕吻瘡方:

  白楊枯枝,鐵上燒,取□,及熱傅之。

  又方:以木履尾,內煻灰中,令熱,取柱兩吻各二七遍。

  治口傍惡瘡方:

  亂髮灰 故絮灰 黃連末 乾薑末

  右四味,等分,合和為散。以粉瘡上,不過三遍即愈。

  治口中瘡,咽喉塞不利,口燥,膏方:

  豬膏 白蜜各一斤 黃連一兩

  右三味,合煎,去滓,攪令相得。含如半棗大,日四五夜二。

  治熱病,口爛,咽喉生瘡,水漿不得入,膏方:

  當歸 射干 升麻各一兩 附子半兩 白蜜四兩

  右五味,□咀,以猪脂四兩先煎,令成膏,下著地,勿令大熱,內諸藥,微火煎,令附子色黃藥成,絞去滓,內蜜,復上火一兩沸,令相得,置器中令凝。取如杏仁大含之,日四五遍,輒咽之。

  治失欠頰車蹉,開張不合方:

  一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入矣。推當疾出其指,恐誤嚙傷人指也。

  治失欠頰車蹉方:

  消蠟和水傅之善。

  又方:

  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衝二百壯,胸前喉下甲骨中是,亦名氣堂。

  又方:

  灸足內踝上三寸宛宛中,或三寸五分,百壯,三報,此三陰交穴也。

  治卒口噤不開方:

  以附子搗末,內管中,強開口,吹口中。

  甘草圓,治口中熱乾方:

  甘草 人參 半夏 生薑 烏梅肉各一兩半 棗膏二兩半

  右六味,為末,蜜丸如彈子大。旋含咽,日三。

  治口乾方:

  羊脂若豬脂鷄子大,擘之,內半升酢中,漬一宿,絞取汁,含之。

  治口乾,除熱下氣方:

  石膏五合,碎 蜜二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內蜜,煮取二升,去滓。含如棗核大,咽汁盡,更含之。

  治虛勞口乾方:

  麥門冬二兩;末 大棗三十枚,肉

  右二味,以蜜一升和,令熟,五升米下蒸之,任性服。

  又方:

  羊脂如鷄子大,醇酒半升,棗七枚擘,合漬七日,取棗食之,立愈。

  又方:

  酸棗一升 酸石榴子 烏梅各五合 栝蔞實 葛根 甘草各三兩#3 麥門冬四兩 覆盆子三合

  右八味,為末,以蜜丸。含如棗大,以潤為度。

  五香圓,治口及身臭,令香,止煩散氣方:

  豆蔻 丁香 藿香 零陵香 青木香 白芷 桂心各一兩 香附子二兩 甘松香 當歸各半兩 檳榔二枚

  右十一味,為末,蜜和丸。常含一丸如大豆許,咽汁,日三夜一,亦可常含咽之。五日口香,十日遍體香,二七日衣被香,三七日下風人聞香,四七日洗手水落地香,五七日把他手亦香。慎五辛,下氣去臭。

  含香圓,治口氣臭穢,宜常服之方:

  丁香半兩 甘草三兩 芎窮一兩 細辛 桂心各一兩半

  右五味,為末,蜜和丸如彈子大。

  臨外時服二丸。

  又方:

  常以月旦日未出時,從東壁取步,七步回頭,向垣立,含水噀壁七遍,口即美香。

  又方:

  桂心 甘草 細辛 橘皮

  右四味,等分,治下篩。以酒服一錢匕,瘥止。

  又方:

  棗肉八兩 芎藭 白芷 橘皮 桂心各四兩

  右五味,為末,次內棗肉,乾則加蜜,和丸如大豆許。日一服十丸,食前食後常含之或吞之,七日大香。

  治口中臭方:

  桂心《古今錄驗》用細辛甘草各等分

  右二味,為末。臨臥以指撮許酒服,二十日#4即香。

  又方:

  細辛、豆蔻,含之甚良。

  又方:

  蜀椒 桂心各等分

  右二味,為末。酒服三指撮許。

  主口香,去臭方:

  甘草三+銖 白芷十八銖 芎藭二+四銖

  右三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5口香。

  又方:

  大棗 瓜子 仁松根白皮

  右三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

  日二服,一百日衣被香。

  又方:

  瓜子仁 芎藭 藳本 當歸 杜蘅各六銖 細辛半兩 防風二兩

  右七味,治下篩。食後飲服方寸匕,日三服。五日口香,十日身香,二十日肉香,三十日衣被香,五十日遠聞香。一方加白芷十八銖。

  又方:

  橘皮二+銖 桂心十八銖 木蘭皮一兩 大棗二+枚

  右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身香。亦可以棗肉丸之,服二十丸如梧子大,稍加至三十丸。一方有芎藭十八銖。

  又方:

  濃煮細辛汁,含之,久乃吐之。

  又方:

  井花水三升漱口,吐厠中,良。

  又方:

  香薷一把,水一斗,煎取三升,稍稍含之。

  又方:

  甜瓜子作末,蜜和丸如棗核大。

  每日空心洗漱訖,含一丸,亦傅齒。

  又方:

  熬大豆令焦,及熱酢沃,取汁含之。

  治七孔臭氣,皆令香方:

  沉香五兩 藳本三兩 白瓜瓣半升 丁香五合 甘草 當歸 芎藭 麝香各二兩

  右八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食後服五丸,日三服。久服令舉身皆香。

  治身體臭,令香方:

  甘子皮 白芷各一兩半 瓜子仁二兩 藳本 當歸 細辛 桂心各一兩

  右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五日口香,三七日身香。

  又方:

  甘草 松根皮 大棗 甜瓜子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篩。食後服方寸匕,日三。七日知,百日大香。

  熏衣香方:

  零陵香 丁香 青桂皮 青木香 雞骨煎香 鬱金香 楓香各三兩 熏陸香 蘇合香 甘松香 甲香各二兩 沉水香五兩 雀頭香 白檀香安息香 艾納香 藿香各一兩 麝香半兩

  右十八味,為末,蜜二升半,煮肥棗四十枚,令爛熟,以手痛攝,令爛如粥,以生布絞去滓,用和香乾濕如捺麨,搗五百杵成丸,密封七日乃用之。以微火燒之,以盆水內籠下,以殺火氣,不爾,必有焦氣也。

  又方:

  沉香 煎香各五兩 雀頭香 丁子香 藿香各一兩

  右五味,治下篩,內麝香末半兩,粗羅。臨熏衣時,蜜和用。

  又方:

  熏陸香 沉香 檀香 兜婁婆香 煎香 甘松香 零陵香 藿香各一兩 丁香十八銖 棗肉八兩 苜蓿香二兩

  右十一味,粗下篩,合棗肉再搗,量加蜜和用之,善。

  濕香方:

  沉香二斤七兩九銖 甘松 檀香 雀頭香一作藿香 雞骨 煎香 甲香 零陵香 丁香各三兩九銖 麝香二兩九銖 黑陸香三兩六銖

  右十味,為末,臨用時以蜜和。若預和,味歇,不中用。

  又方:

  沉香三兩 零陵香 煎香 麝香各一兩半 丁子香 藿香各半兩 甲香 檀香各三銖 熏陸香 甘松香各六銖

  右十味,粗下篩,蜜和,用熏衣時瓶盛,埋之久窨,佳。

  百和香,通道俗用者方:

  沉水香五兩 丁子香 鷄骨香 兜婁婆香 甲香各三兩 熏陸香 白檀香 熟捷香 炭末各二兩 零陵香 青桂皮 青木香 甘松香 白漸香柴也 藿香各一兩 雀頭香 蘇合香 安息香 麝香 燕香各半兩

  右二十味,為末,酒灑令軟,再宿酒氣歇,以白蜜和,內瓷器中,蠟紙封,勿令氣泄。冬月開取用,大佳。

  裛衣香方:

  丁子香一兩 苜蓿香二兩 甘松香 茅香各三兩 藿香 零陵香各四兩

  右六味,各搗,加澤蘭葉四兩,粗下篩用之,極美。

  又方:

  零陵香二兩 藿香 甘松香 苜蓿香 煎香 白檀香 沉水香各一兩

  右七味,合搗,加麝香半兩,粗下篩,用如前法,良。

  又方:

  藿香四兩 丁香七枚 甘松香 麝香 沉香 煎香

  右六味,粗下篩,和為乾香,取裛衣,大佳。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七竟

  #1各一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

  #2二兩:影宋刻本作『三兩』。

  #3各三兩:影宋刻本『甘草、栝蔞實』 各用『二兩』。

  #4曰:原作『丸』,據影宋刻本改。

  #5曰: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八

  宋期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七竅病方

  舌病第四方

  升麻煎,舌主心臟,熱即應舌,生瘡裂破,引唇揭赤,服之泄熱方:

  蜀升麻 射干各三兩 柏葉切,一升 大青二兩 苦竹葉切 地黃汁各五合 生玄參汁三合 赤蜜八合 生蘆根 薔薇根白皮各五兩

  右十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下玄參汁,令兩沸;次下地黃汁,兩沸;次下蜜,煎取一升七合,綿惹取汁,安舌上含,細細咽之。

  治舌上瘡,不得食,舌本強,頸兩邊痛,此是心虛熱所致之方:

  柴胡 升麻 芍藥 梔子仁 通草各二兩 黃苓 大青 杏仁各一兩半 生薑 石膏各四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九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滓可重煎服之。

  治舌卒腫,滿口溢出如吹豬胞,氣息不得通,須臾不治殺人方:

  急以指刮破舌兩邊,去汁即愈。亦可以鈹刀决兩邊破之,以瘡膏傳之。

  又方:

  刺舌下兩邊大脈血出,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脈,血出不止殺人。如上治不愈,或血出數升,則燒鐵篦令赤,熨瘡數過,以絕血也。

  又方:

  半夏十二枚洗熟,以酢一升,煮取八合。稍稍含漱之,吐出。加生薑一兩佳。

  治舌腫起如豬胞方:

  釜下墨末,以酢厚傅舌上下,脫去更傅,須臾即消。若先决出血汁竟,傅之彌佳。凡此患,人皆不識,或錯治益困,殺人甚急,但看其舌下自有噤蟲形狀,或如螻蛄,或如臥蠶子,細看之有頭尾,其頭少白,燒鐵釘烙頭上使熟,即自消。

  治舌腫強滿口方:

  滿口含糖酢少許時,熱通即止。

  治舌腫滿口不得語方:

  盥一升 □蟲三+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三沸。含之,稍稍咽之,日三。

  治舌強不得語方:

  礬石 桂心

  右二味,等分,為末。安舌下,立瘥。

  舌上黑,有數孔,大如箸,出血如涌泉,此心臟病,治之之方:

  戎鹽 黃苓一作葵子 黃檗 大黃各五兩 人參 桂心 甘草各二兩

  右七味,末,蜜丸梧子大。以飲服十丸,日三。亦燒鐵篦烙之。

  治舌上出血如泉方:

  燒鐵篦熟爍孔中,良。

  唇病第五甲煎法 方 灸法

  脾唇熟焦法#1

  潤脾膏,治脾熱唇焦枯無潤方:

  生天門冬切 生地黃汁,各一升 生麥門冬 萎蕤各四兩 豬膏三升 細辛 甘草 芎藭 白术各二兩 黃耆 升麻各三兩

  右十一味,□咀,諸藥苦酒淹一宿,綿裹藥,臨煎下生地黃汁與猪膏,共煎取膏鳴,水氣盡,去滓,取細細含之。

  甲煎唇脂,治唇裂口臭方:

  先以麻搗泥,泥兩口好瓷瓶,容一斗已上,各厚半寸,曝令乾。

  甘松香五兩 艾納香 苜蓿香 茅香各一兩 藿香三兩 零陵香四兩

  右六味,先以酒一升、水五升相和作湯,洗香令凈,切碎,又以酒、水各一升,浸一宿,明旦取一斗五升烏麻油,六味內其中,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內上件一口瓶中,令少許不滿,然後取:

  上色沉香三斤 雀頭香 蘇合香各三兩 白膠香 白檀香各五兩 丁香 麝香 甲香各一兩

  右八味,先酒水相和作湯,洗香令凈,各各別搗碎,不用絕細,以蜜二升、酒一升和香,內上件瓷瓶中,令實滿,以綿裹瓶口,又以竹篾交橫約之,勿令香出;先掘地埋上件油瓶,令口與地平,以香瓶合覆油瓶上,令兩口相當,以麻搗泥,泥兩瓶口際,令牢密,可厚半寸許,用糠壅瓶上,厚五寸,燒之,火欲盡即加糠,三日三夜,勿令火絕,計糠十二石訖,停三日,令冷出之;別煉蠟八斤,煮數沸,內紫草十二兩,煎數十沸,取一莖紫草向爪甲上研看,紫草骨白,出之;又以綿瀘過,與前煎相和令調,乃內朱砂粉六兩,攪令相得,少冷未凝之間,傾置竹筒中,筒上用紙裹,麻纏之,待凝冷解開。任意用之,計此可得五十挺。

  甲煎口脂,治層白無血色及口臭方:

  燒香澤法:

  沉香 甲香 丁香 麝香 檀香 蘇合香 熏陸香 零陵香 白膠香 藿香 甘松香 澤蘭

  右十二味各六兩,胡麻油五升,先煎油令熟,乃下白膠香、藿香、甘松、澤蘭,少時下火,綿濾內瓷瓶中,餘八種香搗作末,以蜜和,勿過濕,內著一小瓷瓶中令滿,以綿幕口,竹十字絡之,以小瓶覆大瓶上,兩口相合,密泥泥之,乃掘地埋油瓶,令口與地平,乃聚乾牛糞燒之,一方用糠火燒之。七日七夜,不須急,滿十二日火尤佳,待冷出之即成。其瓶并須熟泥勻,厚一寸,曝乾,乃可用。

  煉蠟合甲煎法:

  蠟 紫草各二兩

  右先煉蠟令消,乃內紫草煮,少時候看,以紫草向指甲上研之,紫草心白即出之,下蠟,勿令凝,即傾弱一合甲煎於蠟中,均攪之訖,灌筒中,勿觸動,候冷凝乃取之,便成好口脂也。傅口面,日三。

  治緊唇方:

  纏白布作大燈炷如指,安斧刃上,燃灶令刃汗出,拭取傅唇上,日二三之度。或故青布亦佳,并治瀋唇。

  又方:

  自死螻蛄灰傅之。

  又方:

  炙松脂貼上取瘥。

  又方:

  取蛇皮拭淨,燒為灰傅之。

  又方:

  以火炙蠟貼唇,取瘥。

  又方:

  水服蠐螬灰良。

  又方:

  青布灰,以酒服之,脂和塗亦可。

  又方:

  灸虎口,男左女右。

  又,灸承漿三壯。

  治瀋層方:

  以乾蠐螬燒末,和猪脂,臨臥傅之。

  又方:

  燒鱉甲及頭,令煙盡,為末傅之,日三度。

  治唇生瘡方:

  以頭垢傅之,日三度。

  又方:

  以胡粉傅之。

  治唇邊生瘡,連年不瘥方:

  以八月藍葉十斤,絞取汁,洗,不過三日即瘥。

  治唇舌忽生瘡方:

  燒雞屎白,為末,以布裹著病上,含之。

  治唇生核方:

  豬屎平量一升,投水絞取汁,溫服之。

  治層黑腫,痛癢不可忍方:

  取大錢四文於石上,以臘月豬脂磨,取汁塗之。

  又方:

  以竹弓彈出惡血,取瘥。

  又方:

  燒亂髮及蜂房、六畜毛作灰,豬脂和,傅之。亦治瀋唇。

  治冬月唇乾拆血出方:

  搗桃仁,以猪脂和,傅之。

  治遠行唇口面皺裂方:

  熟煎豬脂,將行夜,常取傅面沒,行萬里野宿不損。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八竟

  #1脾唇熟焦法:影宋刻本無此五字。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七竅病方

  齒病第六論 方 灸 法

  論曰:凡齒齦宣露,多是疳□及月蝕,以角蒿灰夜傅齦間,使滿,勿食油,不過二三夜瘥。食油及乾棗即發,所以患齒者,忌油、乾棗及桂心。每旦以一捻盥內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凡人齒齦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齒根露也,為此盥湯揩齒、叩齒法,無不愈也,神良。凡人好患齒病,多由月蝕夜食飲之所致也,識者深宜慎之,所以日月蝕未平時,特忌飲食,小兒亦然。

  治齲齒及蟲痛方:

  白附子 知母 細辛各六銖 芎藭 高良薑各十二銖

  右五味,為末。以綿裹少許著齒上,有汁吐出,一日兩度含之。亦治口氣。

  又方:

  切白馬懸蹄如米許,以綿裹著痛處孔中,不過三度善。

  治□齒、蟲齒,積年不瘥,從少至老方:

  雀麥草,一名杜姥草,似牛毛草,以苦瓠葉四十枚,凈洗,露一宿,平旦取草屈長二寸,廣一寸,厚五分,以瓠葉裹縛之,作五六十裹子,取三年釅醋浸之,至日中取兩裹內火中,炮令極熱,內口中齒外邊熨之,冷則易之。取銅器以水內中,解裹於水中洗之,得蟲長三分,老者黃赤色,少者白色,多者得三四十枚,少者得一二十枚。

  治蟲齒方:

  茛若子三合,如無,葱子、韭子并得,以青錢七文,燒令赤,取小口罌子,令可口含得者,將錢內罌子中,取一撮許萇若子安錢上,令炮烢聲,仍與半合許水淋,令氣上從罌出,將口含罌口,令氣莫出,用熏齒,冷復更作,取三合藥盡為劑,非止蟲齒得瘥,或風齒、齲齒、齒中病悉主之。口中多津即吐之。

  又方:

  白楊葉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含之。

  又方:

  大醋一升,煮枸杞根白皮一升,取半升含之,蟲立出。

  又方:

  取桃仁少許,以釵頭穿向燈上燒之,煙出,經少時吹滅,即內入口,安蟲齒上咬之,不過五六度。一方作胡桃仁。

  治疳蟲蝕齒根方:

  地龍置石上,著一撮鹽,須臾化為水,以麵展取,卻待凝厚,取以內病上。又以皂莢去皮塗上,蟲即出。

  又方:

  純麻子燭燼研,以井花水塗之。

  又方:

  黑段羊脂、茛若子各等分,先燒鐵鋤斧鑒令赤,內其中,烟出,以布單覆頭,令烟氣入口熏之。

  治齒齦腫痛,及蟲痛方:

  黃苓 甘草 桂心 當歸 細辛 蛇床子各一兩

  右六味,□咀,以醋漿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含之,日三夜二。

  治齒有孔,不得食,面腫方:

  莽草七葉#1 豬椒附根皮長四寸者,七枚

  右二味,□咀,以漿水三升#2,煮取一升,滿口含,倦即吐卻,日二三度。

  治齒根腫方:

  松葉一把,切 鹽一合

  右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含之。

  治齒根動,欲脫落方:

  生地黃綿裹著齒上,咋之。又□咀,以汁漬齒根,日四五度著之,并咽汁,十日內大佳。

  治齒根動痛方:

  生地黃 獨活各三兩

  右二味,□咀,以水#3一升漬一宿,取含之。

  治齒齦間津液血出不止方:

  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

  又方:細辛二兩甘草一兩

  右二味,□咀,以醋二升,煎取一升,日夜旋含之。

  又方:

  礬石一兩,燒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血,乃含之。已後不用,朽人牙根,齒落,不用之可也。

  治齒間血出方:

  以苦竹葉濃煮,與盥少許,寒溫得所,含之,冷即吐。

  又方:

  溫童子小便半升,取三合含之,其血即止也。

  治齒出血不止方:

  刮生竹皮二兩,苦酒浸之,令其人解衣坐,使人含噀其背上三過,仍取竹

  茹濃煮汁,勿與盥,適寒溫含嗽之,竟日為度。

  治酒醉,牙齒涌血出方:

  當歸二兩 礬石六銖 桂心 細辛 甘草各一兩

  右五味,□咀,以漿水五升,煮取三升#4。含之,日五六夜三。

  又方:

  燒釘令赤,注血孔中,止。

  治頭面風,口齒疼痛不可忍方:

  蜀椒二合 莽草十葉 雀李根 獨活各二兩 細辛 芎藭 防風各一兩

  右七味,□咀,以酒二升半,煮取五沸,去滓。含之,冷吐,更含之,勿咽汁。張文仲有白术二兩。

  又方:

  鷄屎白燒灰,以綿裹置齒痛上,咬咋之。

  又方:

  煮枸杞汁含之。

  又方:

  鷄屎白以醋煮漬,稍稍含之。

  又方:

  生地黃一節 蒜一瓣

  右二味,熟搗,綿裹著痛上,咬之,勿咽汁,出#5吐之,日日為之,瘥止。

  又方:

  含驢尿,須臾即止。

  治風齒疼痛方:

  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脈,三壯。

  又,以綫量手中指至掌後橫文,折為四分,量橫文後當臂中,灸二壯愈。灸之當隨左右。

  含漱湯,治齒痛方:

  獨活 當歸各三兩 黃苓 細辛 芎藭 蓽芨各二兩 丁香一兩

  右七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含漱,須臾悶出吐,更含之。《 古今錄驗》 同,有甘草二兩。

  又方:

  含白馬尿,隨左右含之,不過三五口。

  漱湯,治齒痛方:

  腐棘刺二百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旋旋含之,日四五度,以瘥止。

  又方:

  芎藭 細辛 防風 礬石 附子 藜蘆 莽草

  右七味,各等分,作末,綿裹如彈丸大,酒浸,安所患處,含之勿咽,日三,刺皮極佳。

  又方:

  蚯蚓糞水和作稠泥團,以火燒,令極赤如粉,以臘月猪膏和。傅齒齦上,日三兩度,永瘥。

  又方:

  取自死蚯蚓乾者,搗末,著痛處,即止。

  治齒齦痛,不可食生果方:

  生地黃桂心

  右二味,合嚼,令味相得,咽之。

  又方:

  馬齒一把,嚼之,即瘥。

  治牙癰塞口噤不開方:

  附子大者一枚 黃連十八銖 礬石一兩

  右三味,為末,內管中。強開口,吹之入喉間,細細吹之。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九竟

  #1七葉:影宋刻本作『十葉』。

  #2 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3水:影宋刻本作『酒』。

  #4 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5出:影宋刻本『出』上有『汁』字。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七竅病方

  喉病第七 證方針灸法

  小續命湯加杏仁一兩,治卒喉痹不得語。方見第八卷中。

  烏翣膏,喉嚨者,脾胃之候。若臟熱,喉則腫塞,神氣不通,服之方:

  生烏翣十兩 升麻三兩 羚羊角 通草 芍藥各二兩 薔薇根切,一升 生地黃切,五合 猪脂二斤 艾葉六銖,生者尤佳

  右九味,□咀,綿裹,苦酒一升,淹浸一宿,內猪脂中,微火煎,取苦酒盡,膏不鳴為度,去滓。薄綿裹膏似大杏仁,內喉中,細細吞之。

  治喉腫痛,風毒衝心胸方:

  豉一升半 犀角 射干 杏仁 甘草各二兩 芍藥三兩 梔子七枚 升麻四兩 羚羊角一兩半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豉煮一沸。分三服。

  治喉腫,胸脅支滿方:

  灸尺澤百壯。

  治風毒、咽水不得下,及瘰痙腫方:

  升麻 芍藥各六兩#1 射干 杏仁 楓香 葛根 麻黃各三兩 甘草二兩

  右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

  以水服茛菪子末兩錢匕,神良。

  治喉痺方:

  荊瀝稍稍咽之,效。

  又方:

  燒牛角末,酒服之,良。

  又方:

  臘月猪尾燒末,水服之,善。

  又方:

  含鸚屎白。

  又方:

  熬杏仁令黑,含或末服之。

  又方:

  巴豆去皮,針綫穿,咽入牽出。

  又方:

  馬蘭子半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半,服之。

  又方:

  煮桃皮汁三升,服之。

  又方:

  燒荊汁服之。又水三升煮荊一握,取一升,分三服。

  又方:

  刺手小指爪文中,出三大豆許血,逐左右刺。皆須慎酒麵毒物。

  治喉痹及毒氣方:

  桔梗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

  生薑二斤,搗取汁,蜜五合,微火煎相和。服一合,日五。

  又方:

  附子一枚,破作大片,蜜塗,炙令黃。含咽汁,甘盡更塗,炙如前法。

  又方:

  剝大蒜,塞耳鼻,日二易。

  治喉痹卒不得語方:

  濃煮桂汁,服一升。亦可末桂著舌下,漸咽之,良。

  又方:

  煮大豆汁,含之。無豆,用豉亦佳。

  又方:

  以酒五合,和人乳汁半升,分二口伏。

  又方:

  燒炊箅作灰三指撮,水服之。

  又方:

  芥子末,水和傅之,乾則易。

  又方:

  商陸,苦酒熬令濃,熱傅之。

  又方:

  末桂心如棗核大,綿裹著舌下,須臾破。

  治喉卒腫不下食方:

  以韭一把,搗熬傅之,冷則易。

  又方:

  含上好醋,口舌有瘡亦佳。

  治懸癰乘熱暴腫長方:

  乾薑、半夏等分,末,以少少著舌上。

  又方:

  盥末,以箸頭張口拄之,日五。

  治懸癰,咽中生息肉,舌腫方:

  日出時向日張口,使婦人用左裾倨拄其頭上,七下瘥。

  又方:

  羊蹄草煮汁,口含之。

  又方:

  盥、豉和塗之,良。

  又方:

  取四五歲小兒尿,合鹽,含之。

  凡喉痹深腫連頰,吐氣數者,名馬喉痹,治之之方:

  馬銜一具、水二升#2,煮取一升,分三服。

  又方:

  氈中蒼耳三七枚,燒末,水服之。

  又方:

  馬鞭草根一握,勿中風,截去兩頭,搗取汁服之,良。

  又方:

  燒穀奴灰,酒服之,立破。

  母薑酒,咽門者,肝膽之喉。若臟熱,咽門則塞而氣閉;若腑寒,咽門則破而聲嘶,此證宜服之乃效:

  母薑汁二升 酥 牛髓 油各一升 桂心 秦椒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芎藭 獨活各一兩六銖

  右九味,為末,內薑汁中,煎取相淹濡,下髓、酥、油等,令調,微火三上三下煎。平旦溫清酒一升,下二合膏,即細細吞之,日三夜一。

  又方:

  丹參 升麻 雄黃 杏仁 鬼臼 甘草 射干各一兩 麝香半兩

  右八味,為末,以蜜丸如梧子。飲下一丸,加至五丸,日三。酒服亦佳。咽痛,失聲不利,用之良。

  治咽傷,語聲不徹方:

  酒 酥各一升 乾薑二兩半,末 通草 桂心 石菖蒲各二兩

  右六味,合和。服一匕,日三。

  又方:

  酒 酥各一升 乾薑末十兩

  右三味,以酒二合、酥一匕、薑末二匕,相和服,日三,食後服。亦治肺痛。

  治啞塞咳嗽方:

  桂心六銖 杏仁十八銖

  右二味,為末,蜜丸如杏仁大。含之,細細咽汁,日夜勿絕。

  治咽痛,逆氣不能食方:

  麻子一升,熬令黑,以酒一升淋取汁。空心一服一升,漸至二升。多汗好覆,勿觸風冷。此方兼理產婦及丈夫中風,如角弓反張、口噤不開,大驗,與紫湯氣力同。

  治卒咽痛方:

  懸木枸燒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燒炊單一枚,漿水服方寸匕。

  治卒風咽腫面腫方:

  杏仁末和雞子黃,更搗,傅上,乾復易之,七八度。若腫汁出,煮醋和伏龍肝傅,乾更易之。

  治尸咽方:

  燒履鼻繩為灰,暖水服之。

  又方:

  燒麻子脂服之,良。

  治咽喉不利,下氣方:

  射干 杏仁 人參 附子 桂心各一兩

  右五味,末,蜜丸如指大。含一丸,稍稍咽之,令藥味相接。

  治咽喉中痛癢,吐之不出,咽之不入,似得蠱毒方:

  含生薑五十日,瘥。

  又方:

  以青布裹麻黃燒,以竹筒盛,烟熏咽中。

  耳病第八方

  治腎熱背急攣痛,耳膿血出,或生肉塞之,不聞人聲方:

  磁石 白术 牡蠣各五兩 甘草一兩 葱白 生地黃汁各一升 芍藥四兩 大棗十五枚 生麥門冬六兩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腎熱,面黑目白,腎氣內傷,耳嗚吼鬧,短氣,四肢疼痛,腰背相引,小便黃赤方:

  白术五兩 生薑六兩 玄參四兩 澤瀉二兩 淡竹葉切,二升 芍藥 茯苓各三兩 羊腎一具,治如食法 生地黃切,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二斗,煮羊腎、竹葉,取一斗,去滓澄之,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不已,三日更服一劑。

  治腎熱,耳膿血出溜,日夜不止方:

  鯉魚腦一枚 鯉魚腸一具,洗,細切 鯉魚鮓三斤 烏麻子熬令香,一升

  右四味,先搗麻子碎,次下餘藥,搗為一家,內器中,微火熬暖,布裹薄耳,得兩食頃開之,有白蟲出,更作藥。

  若兩耳并膿出,用此為一劑,以薄兩耳;若止一耳,分藥為兩劑,不過三薄,便瘥。慎風冷。

  治腎虛寒,腰脊苦痛,陰陽微弱,耳鳴焦枯方:

  生地黃汁二升 羊腎一具,炙 白术 麥麯各一斤 甘草 乾薑 地骨皮各八兩 桂心 杜仲 黃耆各四兩 當歸 五味子各三兩 白蜜 生天門冬汁各三升

  右十四味,為末,內盆中,取前三物汁和研,微火上暖盆,取熱更研,日曝乾,常研,令離盆。酒服方寸匕,日再。

  治耳聾、嗚、汁出,皆由腎寒,或一二十年不瘥之方:

  柘根三十斤,菖蒲切,五斗,各用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 故鐵二+斤,燒赤,水五斗浸三宿,去鐵澄清

  右三味,合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麯二斗,釀如常法,酒熟一月封頭開清,用磁石吸鐵者三斤,搗為末,內酒中,浸三宿。飲之,日夜飲,常取小醉而眠,取聞人語乃止藥。

  又方:

  服天門冬酒,百日瘥。方見別卷。

  又方:

  礬石少許,以生菖蒲根汁和,點入耳中。

  治勞聾、氣聾、風聾、虛聾、毒聾、久聾耳鳴方:

  山茱萸 乾薑 巴戟天 芍藥 澤瀉 桂心 菟絲子 黃耆 乾地黃 遠志 蛇床子 石斛 當歸 細辛 蓯蓉 牡丹 人參 甘草 附子 茯苓各二兩#3 菖蒲一兩 羊腎二枚 防風一兩半

  右二十三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食後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三四十丸止。皆緣腎虛耳,故作補腎方,又作薄利九竅藥即瘥。

  治耳聾方:

  巴豆 杏仁各七枚 印成鹽兩顆 生地黃極粗者,長一寸半 頭髮如雞子大,燒灰

  右五味,治下篩。以綿薄裹,內耳中,一日一夜,若小損即去之,直以物塞耳,耳中黃水及膿出,漸漸有效,不得更著,不著一宿後,更內一日一夜,還去之,依前。

  又方:

  蓖麻仁五合 杏仁 菖蒲 磁石 桃仁 石鹽 通草各三分 巴豆一分 附子二分 熏陸香 松脂各十分 蠟八分

  右十二味,先搗草石令細,別研諸仁如脂,內松脂、蠟,合搗數千杵,令可丸乃止。以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一日四五度。出之轉捻,不過三四日易之。

  又方:

  磁石四兩 天門冬 地骨皮 生薑各三兩 山茱萸 土瓜根 牡荊子 茯苓 菖蒲 芎藭 根實 白芷 橘皮 甘草各二兩 竹瀝二升

  右十五味,吹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瀝,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五日一劑。三者乃著散,內耳中,如後方。

  又方:

  磁石四兩 石菖蒲 白斂 牡丹 山茱萸 牛膝 土瓜根各二兩

  右七味,治下篩。綿裹塞耳,日一易之,仍服大三五七散佳。方見別卷。

  又方:

  蠟 松脂 熏陸香 萬麻石 鹽 亂髮灰

  右六味,等分,為末,作丸。綿裹塞耳,時易之,瘥止。

  又方:

  巴豆十四枚 成煉松脂半兩

  右二味,合治,丸如黍米大。綿裹,以簪頭著耳中,日一易。藥如硬,微火炙之,以汁出乃愈,大效。

  又方:

  防風 菖蒲 細辛 附子 芎藭各六銖 雄鯉魚腦二枚

  右六味,□咀,以魚腦合煎,三上三下,以膏香為成,濾去滓,冷,以一棗核灌耳中,以綿塞之。《古今錄驗》用療風聾久耳中嗚者,以當歸代防風,以白芷代芎藭用。

  又方:

  竹筒盛鯉魚腦,炊飯處蒸之令#1烊,注於耳中。

  又方:

  菖蒲、附子各等分,為末,以麻油和。以綿裹內耳中。《廣濟方》 以療耳卒痛欲死者,《崔氏》以苦酒和塞耳。

  又方:

  燒鐵令赤,投酒中,飲之。仍以磁石塞耳中,日一易,夜去之,旦別著。

  又方:

  蓖麻一百顆,去皮 大棗十五枚,去皮核

  右二味,熟搗,丸如杏仁大。內耳中,二十日即瘥。

  又方:

  芥子搗碎,以男兒乳和。綿裹內之。

  又方:

  取柴胡苗汁灌耳中,再度瘥。

  又方:

  作一坑,可容二升許,著炭火其中,坑似窖形,以磚覆口上,磚上作一孔子,容小指,磚孔上著地黃一升,以木盆覆之,以泥泥盆下,    勿泄,盆底上鑽一小孔,可容箸,其孔上著三重布,以耳孔當盆上熏,久若悶,去黃水,髮裹盥塞之,不過二三度,神效。

  又方:

  搗豉作餅,填耳內,以地黃長五六分,削一頭令尖,內耳中,與豉餅底齊,餅上著揪葉蓋之,剜一孔如箸頭,透餅於上,灸三壯。

  又方:

  作泥餅子,厚薄如餛飩皮,覆耳上四邊,勿令泄氣,當耳孔上以草刺泥餅,穿作一小孔,於上以艾灸之百壯,候耳中痛不可忍即止,側耳瀉卻黃水出盡即瘥。當灸時,若泥乾數易之。

  又方:

  酒三升,碎牡荊子二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盡。雖三十年久聾亦瘥。

  又方:

  截箭簳二寸,內耳中,以麵擁四畔,勿令泄氣,灸筒上七壯。

  又方:

  硫黃、雄黃各等分,為末。綿裹內耳中,數日聞人語聲。

  又方:

  以綿裹蛇膏塞耳,神良。

  又方:

  淳酢微火煎附子一宿,削令可入耳,以綿裹塞之耳,良。

  又方:

  礬石 甘草 菖蒲 當歸 細辛 防風 芎藭 白芷 烏賊骨 附子 皂莢各半兩 巴豆十四枚

  右十二味,薄切三升,酢漬一宿,以不中水鷄膏九合,煎三上三下,以巴豆黃膏成,去滓,內雄黃末,攪調。取棗核大瀝耳中,綿塞之,日三易。

  又方:

  桂心十八銖 野葛六銖 成煎鷄肪五兩

  右三味,□咀,於銅器中微火煎三沸,去滓,密貯勿泄,以葦筒盛如棗核大,火炙令少熱,欹臥,傾耳灌之,如此十日,盯聹自出,大如指,長一寸。久聾不過三十日,以髮裹膏深塞,莫使泄氣,五日乃出之。《千金翼》云治二十年耳聾。

  治耳聾,乾盯聹不可出方:

  搗自死白項蚯蚓,安葱葉中,用麵封頭,蒸之令熟,并化為水。以汁滴入耳中,滿即止,不過數度,即挑易出。瘥後,髮裹盥塞之。《 肘後》 以療蛐蜓入耳,立效。

  又方:

  取酢三年者灌之最良,次用綿塞半日許,必有物出。

  赤膏,治耳聾、齒痛方:

  桂心 大黃 白术 細辛 芎藭各一兩 乾薑二兩 丹參五兩 蜀椒一升 巴豆十枚 大附子二枚

  右十味,□咀,以苦酒二升,浸一宿,內成煎猪肪三斤,火上煎三上三下,藥成去滓。可服可摩。耳聾者,綿裹內耳中;齒冷痛,則著齒間,諸痛皆摩。若中有病,以酒和服如棗許大;咽喉痛,取棗核大吞之。

  治卒耳聾方:

  細辛 菖蒲各六銖 杏仁 麯末各十銖

  右四味,和搗為丸,乾即著少猪脂,取如棗核大,綿裹內耳中,日一易,小瘥,二日一易,夜去旦塞之。

  治三十年久聾方:

  故鐵三十斤,以水七斗,浸三宿,取汁,入麯,釀米七斗,如常造酒法,候熟,取磁石一斤研末,浸酒中,三日乃可。飲取醉,以綿裹磁石內耳中,好覆頭外,酒醒去磁石,即瘥。

  治耳聾有膿,散方:

  附子一兩 禹餘根六銖 伏龍肝 龍骨 釜底墨 烏賊骨各半兩

  右六味,為末。取如皂莢子大,綿裹內耳中,日一易,取瘥。不瘥者有蟲,加麝香一豆大。

  治耳聾有膿,不瘥有蟲方:

  酢三合 鯉魚腸一具,切

  右二味,和搗。帛裹內耳中,兩食頃當悶痛,有白蟲著藥,去之,更入新者,蟲盡乃止。其藥去蟲還可用。

  又方:

  先以紙纏去耳中汁,次以礬石末粉耳中,次以石鹽末粉其上,食久乃起,不過再度,永瘥。

  又方:

  搗桂,和鯉魚腦,內耳中,不過三四度瘥。

  治耳嗚聾方:

  當歸 細辛 芎藭 防風 附子 白芷各六銖

  右六味,為末,以鯉魚腦八兩,合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取棗核大灌耳中,旦以綿塞耳孔。

  治耳鳴水入方:

  附子 礬石各六銖 當歸#5 甘草各二十銖 通草 細辛 桂心各十八銖 菖蒲一兩 獨活一兩半

  右九味,為末,以白鵝脂半合,稍稍和,取如棗核大,綿裹內耳中,日三,旋旋和用。一本用葱涕半合。

  治耳鳴如流水聲,不治久成聾者方:

  掘生烏頭,乘濕削如棗核大,內耳中,日一易,不過三日愈。亦療癢及卒風聾病。

  治聤耳出膿汁方:

  礬石 黃連 烏賊骨 赤石脂

  右四味,各等分,為末。以綿裹如棗核大,內耳中,日三。《小品》不用赤石脂,姚氏加龍骨一兩,《千金翼》同姚氏。

  治聤耳,痛,膿血出方:

  取釜月下灰,薄耳中,日三次易換,每換以篦子去之,再著,取瘥止。

  治聤耳方:

  取桃仁熟搗,以舊絆絹裹,內耳中,日三易,以瘥為度。

  治底耳方:

  取黃礬燒,綿裹內耳中,不過三二日愈。或以葦管吹耳中。《肘復》 以療耳卒腫出膿。

  治百蟲入耳方:

  末蜀椒一撮,以酢半升調,灌耳中,行二十步即出。

  又方:

  火熨桃葉,捲之取塞耳,立出。

  又方:

  取車轄脂傳耳孔,蟲自出。《肘後》以療聤耳膿血。

  又方:

  以葱涕灌耳中,蟲即出。亦治耳聾。

  治蜈蚣入耳方:

  炙猪肉令香,掩耳即出。

  治蛐蜓入耳方:

  炒胡麻,搗碎,以葛袋盛,傾耳枕之,即出。

  又方:

  以牛酪灌之,滿耳即出,出當半消。若入腹中,空腹食好酪一二升,即化為黃水而出。不盡更服,用之神效。《千金翼》作牛乳。

  治耳中有物不可出方:

  以弓弦從一頭,令散,傅好膠,柱耳中物上停之,令相著,徐徐引出。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竟

  #1各六兩:影宋刻本作門各四兩』。

  #2水二升:影宋刻本作『水三升』。

  #3各二兩:宋刻本『茯苓』 用『三兩』。

  #4令:原作『冷』,據影宋刻本改。

  #5當歸:此藥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七竅病方

  面藥第九方

  五香散,治?庖黶?,黑運赤氣,令人白光潤方:

  黃耆 白茯苓 萎蕤 杜若 大豆黃卷 商陸各二兩 白芷 當歸 白附子 冬瓜仁 杜衡 白僵蠶  辛夷仁 香附子 丁子香 蜀水花 旋覆花 防風 木蘭 芎藭 藳本 皂莢 白膠 杏仁 天門冬 土瓜根 白术 梅肉 酸漿 水萍各三兩 畢豆四兩 豬胰二具,曝乾

  右三十二味,治下篩。取洗面,二七日白,一年與眾別。

  洗手面,令白凈悅澤,澡豆方:

  白豆麵一升 緬三升,溲豬胰為餅,曝乾搗篩 冬瓜仁四合 豬胰兩具大者,細切 白茯苓 白芷 白鮮皮 栝蔞子 白术 白附子 白斂 菟絲子 土瓜根 羌活 萎蕤 桃仁 杏仁 商陸 芎藭各一兩

  右十九味,合搗篩,入麵、豬胰拌勻,更搗。每日常用,以漿水洗,甚良。

  又方:

  畢豆麵一升 栝蔞實三兩,一方又不用 豬胰五具,細切 土瓜根 白茯苓 萎藸各五兩 皂莢三挺

  右七味,搗篩,將豬胰拌和,更搗令勻。每旦取洗#1手面,百日白凈。

  又方:

  白芷 白斂 白术 桃仁 冬瓜仁 杏仁 萎蕤各等分 皂莢倍其數

  右八味,為末,絹篩。洗手面時即用。

  又方:

  畢豆麵三升,大豆黃麵亦得 白芷 青木香 甘松香 零陵香 藿香各二兩 冬葵子一本又用冬瓜子 栝蔞仁各四兩

  右八味,搗篩,用如常法。

  令人面白凈悅澤方:

  白斂 白术 白附子 白芷各二兩 豬胰三具,水漬去赤汁,研 藁本三兩

  右六味,為末,先以蕪菁子半升,又酒、水各半升,相和,煎數沸,研如泥,合諸藥,內酒、水中,以瓷器貯,封三日。每夜取傅面,旦以漿水洗之。

  令人面潔白悅澤,顏色紅潤方:

  豬胰五具 蕪菁子二兩 栝蔞子五兩 桃仁三兩

  右四味,以酒和,熟搗,傅之。慎風日。

  又方:

  採三株桃花,陰乾,為末。空心飲服方寸匕,日三。并細腰。

  又方:

  以酒漬桃花,服之。好顏色,治百病。三月三日收。

  澡豆,治手乾燥少潤膩方:

  大豆黃五升 赤小豆去皮 零陵香子 苜蓿各一斗#2 冬瓜仁 茅香各六合 丁香五合 麝香一兩 豬胰五具,細切

  右九味,細搗羅,與豬胰相合和,曝乾,再搗篩,取洗手面。

  又方:

  大豆末二升,絹篩 豬胰五具,乾之 蒴藋灰一兩 甘松香 零陵香各二兩 白茯苓 藳本 白芷各四兩 白商陸五兩

  右九味,為末,調和訖,與豬胰相和,更搗令勻。欲用,稍稍取以洗手面、八九月合冷處貯之,三月已後勿用,神良。

  面脂,主悅澤人面,耐老方:

  冬瓜仁 白芷 商陸芎藭各三兩 當歸 藳本 蘼蕪 土瓜根去皮 桃仁各一兩 萎蕤 細辛 防風各一兩半 木蘭皮 辛夷 甘松香 麝香 白僵蠶 白附子 梔子花 零陵香各半兩 豬胰三具,切,水漬六日,欲用時以酒挼取汁漬藥

  右二十一味,薄切,綿裹,以豬胰汁漬一宿,平旦以煎,豬脂六升,微火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入麝,收於瓷器中,取塗面。

  又方,治面上皴黑,凡是面上疾皆主之方:

  丁香 零陵香 梔子花 茯苓 土瓜根 菟絲子 防風 桃仁 白斂 沉香 辛夷 當歸 麝香 藁本 商陸 芎藭各三兩 萎蕤一本作白及 藿香一本無白芷 甘松香 白僵蠶 木蘭皮各二兩半 蜀水花 青木香各二兩 冬瓜仁四兩 羊腎脂 鵝脂各一兩半 羊髓一升 生豬脂三升

  右二十九味,□咀,先以美酒五升,授豬胰六具,取汁漬藥一宿,於豬脂中微火極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以綿一大兩內#3生布中,絞去滓,入麝香末,以白木篦攪,至凝乃止。任性用之,良。

  面膏,去風寒,令人面光悅,卻老去皺方:

  青木香 白附子 白蠟 白芷 芎藭 零陵香 香附子各二兩 茯苓 甘松各一兩 羊髓一升半,煉

  右十味,□咀,以酒、水各半升,浸藥經宿,次日煎三上三下,候酒、水盡,膏成,去滓。取傅面如妝,若有??皆落。

  玉屑面膏,治面無光澤,皮肉皴黑,久用令人潔白光潤方:

  玉屑細研 土瓜根 白附子 商陸 芎藭 萎蕤 冬瓜仁 桃仁 白芷 木蘭 辛夷各一兩 菟絲子 青木香 藳本 當歸 黃耆 白僵蠶 藿香 細辛各+八珠 麝香 防風各半兩 鷹屎白 蜀水花各一合 豬胰三具,細切 白犬脂 鵝脂 熊脂 豬肪脂各一升

  右二十八味,先以水浸豬鵝犬熊脂,數易水,浸令血脈盡乃可用,□咀諸藥,清酒一斗漬一宿,明旦生擘豬鵝等脂安藥中,取銅鐺於炭火上,微煎,至暮時乃熟,以綿濾,置瓷器中。仍以練繫白芷片,看色黃即膏成,其豬胰取浸藥酒,挼取汁,安鐺中,其玉屑、蜀水花、鷹屎白、麝香為末,膏成,安藥中,攪令勻,旋取傅面。

  玉屑面脂方:

  玉屑 白附子 白茯苓 青木香 萎蕤 白术 白僵蠶 蜜陀僧 甘松香 烏頭 商陸 石膏 黃耆 胡粉 芍藥 藳本 防風 芒硝白檀各一兩 當歸 土瓜根 桃仁 芎藭各二兩 辛夷 桃花 白頭翁 零陵香 細辛 知母各半兩 豬脂一升 羊腎脂一具 白犬脂 鵝脂各一合

  右三十三味,切,以酒、水各一升,合漬一宿,出之,用銅器微火煎,令水氣盡,候白芷色黃,去滓,停一宿,旦以柳枝攪白,乃用之。

  又方,令黑者皆白,老者皆少方:

  玉屑 寒水石 木蘭皮 旋覆花 珊瑚 丁香 土瓜根 蜀水花 白茯苓 芎藭 菟絲 辛夷仁 冬瓜仁 白頭#4翁 當歸 藳本 白僵蠶 青木香 蕪菁子 梔子花 細辛 萎蕤 商陸 白芷 防風 黃耆 桃仁 藿香 前胡 桂心 半夏 白斂 杏仁 蘼蕪 芒硝 杜蘅 麝香 秦椒 譽石 秦皮 杜若#5 升麻 蜀椒 黃苓 白薇各六銖 栝蔞仁一兩 熊脂 鵝脂 羊髓 牛髓 白狗脂各五合 鷹屎白一合清酒 豬肪脂各一升

  右五十四味,□咀,酒漬一宿,內脂等合煎,三上三下,酒氣盡膏成,絞去滓,下麝香末,攪至凝,色變乃止,瓷器密貯,勿泄氣。

  煉脂法:

  凡合面脂,先須知煉脂法,以十二月買極肥大豬脂,水漬七八日,日一易水,煎取清脂沒水中。煉鵝熊脂,皆如此法。

  治外膏,主面??方:

  白芷 白蠟各一兩#6 白附子 辛夷 防風 烏頭 零陵香 藿香 萎蕤各半兩 藁本一兩 商陸 麝香各六銖 麻油二合 羊脂五合 牛脂 鵝脂各一升

  右十六味,薄切,醋漬浹洽經一宿,旦合煎,候白芷色黃,膏成。以皂莢湯洗面,傅之,日三,甚良。

  又方:

  鷄子三枚 胡粉,細研 丁香各一兩

  右三味,先以醋一升,漬七日後,取鷄子白調香粉,令勻。以漿水洗面,傅之。

  又方:

  白礬 石硫黃 白附子各六銖

  右三味,為末,以酢一盞,漬三日。夜凈洗面,傅之。莫見風日,慎三七日,可白如雪。

  白面方:

  牡蠣三兩 土瓜根一兩

  右二味,為末,白蜜和。取塗面即白如玉,旦以溫漿水洗之。宜慎風日。

  豬蹄湯,洗手面,令光潤方:

  豬蹄一具 桑白皮 芎藭 萎蕤 白芷 白茯苓各三兩 商陸一作當歸 白术各二兩

  右八味,□咀,以水三斗,煎豬蹄及藥,取一斗,去滓。每溫一盞,洗手面,大佳。

  豬蹄漿,急面皮,去老皺,主光澤方:

  大豬蹄一具,序治如食法,以水二升,清漿水一升,不渝釜中煮成膠,用洗手面。又以此藥和澡豆,夜塗面,旦用漿水洗,面皮即急。

  鹿角散,令百歲老人面如少年時,主光澤潔白方:

  鹿角長一握 牛乳三升 芎藭 細辛 天門冬 白芷 白术 白斂 白附子 酥各三兩 杏仁五七枚#7

  右十一味,□咀,先以水漬鹿角一百日,出之,與諸藥內牛乳中,緩火煎,令汁盡,出角,以白練袋盛,餘藥勿收,至夜取牛乳,石上磨鹿角。取塗面,旦以漿洗之。無乳,小便研亦得。

  治面黑不凈,洗手面澡豆方:

  白豆屑二升 白附子 甘松香 丁子香 白芷 白僵蠶 鷹屎白 白檀香 白术 木香一用藁本 芎藭 白鮮皮各三兩 大棗 杏仁各三十枚麝香二兩 白梅肉三七枚 麯三升 冬瓜仁五合 豬胰三具 鷄子白七枚 土瓜根一兩,又一本用甜瓜子

  右二十一味,先以豬胰和麵,曝乾,然後合諸藥搗末,又以白豆屑二升為散。每旦用盥洗,十日色白如雪,三十日如凝脂,神驗。《千金翼》無白僵蠶、芎藭、白附子、大棗,有桂心三兩。

  鉛丹散,治面黑,令人面白如雪方:

  鉛丹三十銖 真女菀六+銖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一刀圭,日三。男十日、女二十日知,知則止。黑色皆從大便出,面白如雪。

  白楊皮散,治面與手足黑,令光澤潔白方:

  白楊皮十八銖,一方用橘皮 桃花一兩 白瓜子仁三十銖

  右三味,治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日三。欲白,加瓜子;欲赤,加桃花。三十日面白,五十日手足俱白。

  治面黑生?疱方:

  白斂十二銖 生譽石《 救急方》 無 白石脂各六銖 杏仁三銖

  右四味,研,和鷄子白。夜臥塗面上,旦用井花水洗之。

  治面?疱,令人悅白方:

  栝蔞子六合 白石脂五合 雀屎二合,去黑 麝香半兩#8

  右四味,搗篩,別研麝香、雀屎、白石脂,和合,取生菟絲苗汁,和之如薄泥。先用澡豆洗去面上垢膩,次以藥塗?上,日夜三四度,平旦溫漿水洗之。

  治??烏靨,令面潔白方:

  馬珂二兩 白附子 鷹屎白 珊瑚各一兩

  右四味,研成粉,和勻,用人乳調,每夜取傅面,明旦溫漿水洗之。

  去面上靨子黑痣方:

  夜以溫漿水洗面,以生布揩靨子令赤痛,水研白旃檀,取濃汁,塗靨子上,旦復以暖漿水洗之,次以鷹屎白傅其上。

  洗面,去??,主悅白方:

  豬胰兩具,去脂 豆麵四升 冬瓜仁半升 皂莢五挺 細辛 白术各一兩 防風 白斂 白芷各二兩 商陸三兩

  右十味,和土瓜根一兩搗,絹羅,取大豬蹄一具,煮令爛作汁,和散為餅,曝乾,再搗為末,羅取,盥洗,不過一年,悅白。

  桃仁澡豆,主悅澤,去??方:

  桃仁 蕪菁子各一兩 畢豆麵二升 白术六合 土瓜根七合

  右五味,合和,搗篩,以酢漿水洗手面。

  桃花圓,治面黑?,令人潔白光悅方:

  桃花二升 桂心 烏喙 甘草各一兩

  右四味,為末,白蜜為丸,如大豆許,每服十丸,日二服。十日易形。一方有白附子、甜瓜子、杏仁各二兩#9,為七味。

  治面??,內外兼治方:

  成煉松脂為末,溫酒服三合,日三,服盡三升無不瘥。

  治面?方:

  李子仁為末,和鷄子白,傅一宿即落。

  又方:

  甘草二兩,末 白羊乳二升 羊胰二具,水浸去汁,小切

  右三味,相和一宿。先以酢漿洗面,生布拭之,夜傅藥兩遍,明旦以豬蹄湯洗卻,每夜洗之。

  又方:

  白附子為末,酒和,傅之即落。

  又方:

  桂心 蜜 石鹽各等分

  右三味,為末,相和,以傅#10。

  又方:

  以上朱砂研細如粉,和白蜜。塗之,旦以酢漿洗卻,大驗。

  又方:

  白附子香附子白檀馬坷紫檀各一兩

  右五味,為末,白蜜和如杏仁大,陰乾。臨用以水研塗面,旦以溫水洗卻。忌風油。七日面如蓮花。

  又方:

  水和丹砂末,服方寸匕,男七日,女二七日,色白如雪。

  治人面??黑,膚色粗陋,皮厚狀醜方:

  段羊經骨為末,以鷄子白和,傅之,旦以白凈粱米泔洗之,三日白如雪。

  又方:

  白蜜和茯苓粉,傅之,七日愈。

  又方:

  杏仁酒浸皮脫,搗碎,絹袋盛。夜取拭面。

  又方:

  酒浸雞子三枚,密封四七日成。傅面,白如雪。

  又方:

  杏仁為末 雞子白

  右二味,相和,夜塗面,明旦以米泔洗之。

  治面多??,皮因粗澀,令人不老,皆主之方:

  朱砂 雄黃各三兩#11 水銀霜半兩 黃鷹糞一#12 上胡粉二兩

  右五味,并細研如粉,以面脂和。凈洗面,夜塗之,以手細摩,令熱,明旦不廢作妝,然須五日一洗面。一塗不過三遍,所有惡物一切皆除,數倍少嫩,慎風日。不傳,神秘。

  治面??,令悅澤光白潤好,及手皴方:

  豬蹄兩具治如食法 白粱米一升,洗令凈

  右二味,以水五斗,合煮豬蹄爛,取清汁三斗,用煮後藥:

  白茯苓 商陸各五兩 萎蕤三兩#13 白芷 藳本各二兩

  右五味,□咀,用前藥汁三斗,并研桃仁一升,合煮,取一斗五升,去滓,瓷瓶盛貯,內甘松、零陵香末各一兩入膏中,攪令勻,綿冪之,每夜取塗手面。

  治面黑??,皮皺皴,散方:

  白附子 蜜陀僧 牡蠣 狹苓 芎藭各二兩

  右五味,為末,和以羖羊乳。夜塗面,以手摩之,旦用漿水洗。不過五六度,一重皮脫,?瘥矣。

  治面??方:

  沉香 牛黃 熏陸香 雌黃 鷹屎 丁香 玉屑各十二銖 水銀六銖#14

  右八味,為細末,蜜和,以傅之。

  白瓜子圓,冶面??,令色白方:

  白瓜子二兩 遠志 藳本 杜蘅 雲母粉 車前子 白芷 當歸各一兩 細辛 柏子仁 栝蔞仁 橘皮 白石脂 鉛丹各半兩 天門冬三兩

  右十五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二十丸,日三。

  治粉滓??方:

  白斂十二銖 白石脂六銖

  右二味,搗篩,以鷄子白和。夜臥塗面,旦用井花水洗白。

  去粉滓??皴疱及茸毛,令面悅澤光潤如十四五時方:

  黃耆 白术 白斂 萎蕤 土瓜根 商陸 蜀水花 鷹屎白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白芷 細辛 青木香 白附子 芎藭 杏仁各二兩

  右十五味,為末,以鷄子白和作挺,陰乾,石上研,取漿水塗面,夜用,旦以水洗之。細絹羅如粉,佳。

  治面粉滓方:

  熬礬石,以清酒和,傅之,不過三上。

  又方:

  搗生菟絲苗汁塗,不過三上。

  治年少氣盛,面生疱瘡方:

  胡粉半兩 水銀一兩,一方有真珠

  右二味,以臘月猪脂和,熟研,令水銀消。向暝以傅面,旦起布拭之,慎勿水洗,至暝又取傅面,不過三上瘥。

  白膏,治面□疱疥癰惡瘡方:

  附子十五枚 蜀椒一升 野葛一尺五寸

  右三味,□咀,以酢漬一宿,猪膏一斤煎,令附子色黃,去滓。塗之,日三上。

  治面□疱方:

  鸕鷀屎一升,為末,以臘月猪脂和,令勻。夜傅之。

  治面□方:

  木蘭皮一斤,以三年酢漬,令役百日,曝乾,為末。溫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面疱方:

  淳酒二升 牛膽 羖羊膽各一具

  右三味,合煮三五沸。傅之。

  又方:

  薺苨 肉桂各二兩

  右二味,為末。以酢漿服方寸匕,日一服。亦治??,及滅瘢去黑痣。

  又方:

  冬葵子 柏子仁 冬瓜子 茯苓各等分

  右四味,為末。酒服方寸匕,食後服,日三,治面疱甚者。

  又方:

  生地黃三斤 枸杞根一十斤

  右二味,先搗枸杞,次搗地黃,曝乾,合篩。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顏如童子,此秘方也。

  梔子圓,治酒□鼻疱方:

  梔子仁 豉各三升 大黃六兩 木蘭皮半兩 芎藭 甘草各四兩

  右六味,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初服十丸,日三,稍加至十五丸。

  治鼻疱方:

  蒺藜子 梔子仁 豉各一升 木蘭皮半斤,一本無

  右四味,為末,以酢漿水和如泥。夜傅之,日未出時暖水洗卻。亦主滅瘢痕。

  治面上風毒方:

  玉屑 蜜陀僧 珊瑚各二兩 白附子三兩

  右四味,為末,以酥和。夜傅,旦洗之。亦滅除瘢痕。

  治面有熱毒惡瘡方:

  胡粉熬 黃檗炙 黃連各等分

  右三味,為末。取傅上,瘥止。若瘡乾,以面脂調塗之,日三。

  治滅瘢痕方:

  猪脂三斤,飼烏鷄一隻,三日令盡,後取白屎,內白芷、當歸各一兩煎,白芷色黃,去滓,內鷹屎白半兩,攪令調,傅之,日三。

  又方:

  禹餘糧、半夏等分,為末,以鷄子黃和。先以新布拭瘢處令赤,後用藥傅之,勿見風,日二,十日瘦,十年者亦滅。

  又方:

  以人精和鷹屎白傅之,日二。白蜜亦得。無問新舊必除。

  又方:

  白附子 杜若 細辛各半兩 辛夷一兩 鷹屎白一合

  右五味,為末#15,治取傅之。亦滅瘢痕。

  治瘢痕凸出方。

  鷹屎白一兩 衣白魚二七枚

  右二味,為末,蜜和以傅,日三五度,良。

  又方:

  鷹屎白二兩 白僵蠶一兩半#16

  右二味,為末,以白蜜和,傅上,日三。慎五辛生菜。

  又方:

  春夏以大麥?,秋冬以小麥?,好細絹下篩,以酥和封上。

  又方:

  臘月猪脂四升,煎大鼠一枚,令消盡。以生布揩拭瘢處令赤,塗之,不過四五上。

  又方:

  以熱瓦熨之。

  又方:

  以凍凌熨之。

  治身及面上印文方:

  針刺字上破,以醋調赤土薄之,乾又易,以黑滅即止。

  又方:

  以未滿月小兒屎傅上,一月即沒。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一竟

  #1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各一斗:影宋刻本作『各二升』。

  #3內: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4頭:原作『芷』,據影宋刻本改。

  #5若:原作『木』,據影宋刻本改。

  #6各一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7五七枚:影宋刻本作『二七枚』。

  #8半兩:此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9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10以傅:此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1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12一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3三兩:影宋刻本作『一兩』

  #14六銖:影宋刻本作『十銖』。

  #15為末:此下十字,影宋刻本作『□咀,以酒五合,浸一宿,以羊髓五兩,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小傷瘢上傅之,日三。』

  #16一兩半:影宋刻本作『二兩半』。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風毒腳氣方

  論風毒狀第一

  論曰:考諸經方,往往有腳弱之論,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遭者。嶺表江東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經方,偏善斯術。晉朝仕望多獲全濟,莫不由此二公。又宋齊之間,有釋門深師,師道人述法存等諸家舊方為三十卷,其腳弱一方近百餘首。魏周之代,蓋無此病,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殷勤,徐王撰錄,未以為意。特以三方鼎峙,風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是以關西河北,不識此疾。自聖唐開闢,六合無外,南極之地,襟帶是重,爪牙之寄,作鎮於彼,不習水土,往者皆遭。近來,中國士大夫雖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風氣混同,物類齊等所致之耳。然此病發初得,先從腳起,因即經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云腳弱者,即其義也。深師述支法存所用永平山敷施連范祖耀黃素等諸腳弱方,凡八十餘條,皆是精要。然學者尋覽,頗覺繁重,正是方集耳,卒欲救急,莫測指南。今取其所經用灼然有效者,以備倉卒,餘者不復具述。

  論何以得之於腳

  問曰:風毒中人,隨處皆得,作病何偏著於腳也?答曰:夫人有五臟,心肺二臟,經絡所起在手十趾;肝腎與脾三臟,經絡所起在足十趾。夫風毒之氣,皆起於地,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腳,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頭項也。微時不覺,痼滯乃知。經云次傳、間傳是也。

  論得已便令人覺不

  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覺,會因他病,一度乃始發動,或奄然大悶,經三兩日不起,方乃覺之。諸小庸醫,皆不識此疾,饅作餘病治之,莫不盡斃。故此病多不令人識也。始起甚微,食飲嬉戲,氣力如故,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有此為異耳。黃帝云緩風濕痹是也。

  論風毒相貌

  夫有腳未覺異,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有諸處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又風毒之中人也,或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有腹痛下痢,或大小便秘澀不通,或胸中衝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昏憒,或喜迷妄、語言錯亂,或壯熱頭痛,或身體酷冷疼煩,或覺轉筋,或腫不腫,或□腿頑痹,或時緩縱不隨,或復百節攣急,或小腹不仁,此皆腳氣狀貌也,亦云風毒腳氣之候也。其候難知,當須細意察之。不爾,必失其機要。一朝病成,難可以理,婦人亦爾。又有婦人產後,春夏取凉,多中此毒,宜深#1慎之。其熱悶掣瘲,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又但覺臍下冷痞,愊愊然不快,兼小便淋瀝,不同生平,即是腳氣之候,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痹。

  論得之所由

  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靴襪,當風取凉,皆成腳氣。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地者,則熱濕之氣蒸入經絡,病發必熱,四肢酸疼煩悶;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地者,則冷濕之氣上入經絡,病發則四體酷冷轉筋;若當風取凉得之者,病發則皮肉頑痹,諸處□動,漸漸向頭。凡常之日,忽然暴熱,人皆不能忍得者,當於此時,必不得頓取於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復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有勤功力學之士,一心注意於事,久坐行立於濕地,不時動轉,冷風來擊,入於經絡,不覺成病。故風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開,腠理疏通,風如急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已下端經表裹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二三十壯,因此即愈,不復發也。黃帝云:當風取凉,醉已入房,能成此疾。

  論冷熱不同

  問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熱?答曰:足有三陰三陽,寒中三陽,所患必冷;暑中三陰,所患必熱。故有表裹冷熱、冷熱不同,熱者治以冷藥,冷者療以熱藥,以意消息之。脾受陽毒即熱頑,腎受陰濕即寒痹。

  論因腳氣續生諸病

  雖患腳氣不妨乳石動發,皆須服壓石藥療之。夫因患腳氣續生諸病者,則以諸藥對之。或小便不利,則以豬苓、茯苓及諸利小便藥治之;大便極堅者,則以五柔麻仁丸等治之;遍體腫滿成水病者,則取治水方中諸治水之藥治之。餘皆倣此,更無拘忌。

  論須療緩急

  凡小覺病候有異,即須大怖畏,庾意急治之。傷緩氣上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逆滿,氣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寬者數日必死,不可不急治#2也。但看心下急,氣喘不停,或自汗數出,或乍寒乍熱,其脈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皆死。

  論虛實可服藥不可服藥

  凡腳氣之疾,皆由氣實而死,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而殂。故腳氣之人,皆不得大補,亦不可大瀉,終不得畏虛,故預止湯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治也。

  論看病問疾人

  世間大有病人親朋故舊交遊來問疾,其人曾不經一事,未讀一方,自騁了了,詐作明能,談說異端,或言是虛,或道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蠱,或道是水,或云是痰,紛紜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不知孰是,遷延未定,時不待人,欽然致禍,各自散走。是故大須好人及好名醫,識病深淺,探賾方書,博覽古今,是事明解者看病。不爾,大誤人事。竊悲其如此者眾,故一一顯析,具述病之由狀,令來世病者讀之以自防備也。但有一狀相應,則須依方急治,勿取外人言議,自貽憂悔,但詳方意。人死不難,莫信他言以自誤也。余嘗為人撰門冬煎,此方治腳氣大有驗,病者須用之。

  論脈候法

  凡腳氣,雖復診候多塗,而三部之脈,要須不違四時者為吉,其逆四時者勿治。餘如脈經所說,此中不復具載。其人本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愈。黑人耐風濕,赤白不耐風。瘦人肉硬,肥人肉軟,肉軟則受疾至深,難愈也。

  論腫不腫

  凡人久患腳氣不自知別,於後因有他病發動,治之得瘥後,直患嘔吐而復腳弱。余為診之,乃告為腳氣。病者曰:某平生不患腳腫,何因名為腳氣?不肯服湯。餘醫以為石發,狐疑之間,不過一旬而死。故腳氣不得一向以腫為候,亦有腫者,有不腫者。其以小腹頑痹不仁者,腳多不腫。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者,名腳氣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腳氣到心難治,以其腎水剋心火故也。

  論須慎不慎

  凡腳氣之病,極須慎房室、羊肉、牛肉、魚、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麵、酥油、乳糜、猪、鷄、鵝、鴨。有方用鯉魚頭,此等并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醬豉、葱、韭、薤、椒、薑、橘皮。又不得食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者皆不可瘥。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矣。

  論善能治者幾日可瘥

  凡腳氣病,枉死者眾。略而言之,有三種:一覺之傷晚,二驕狠恣傲,三狐疑不決。此三種,正當枉死之色。故世間誠無良醫,雖有良醫,而病人有性靈堪受入者,更復鮮少。故雖有麒驥,而不遇伯樂;雖有尼父,而人莫之師。其為枉橫亦猶此也。今有病者,有受入性依法,使余治之,不過十日,可得永瘥矣。若無受入性者,亦不須為治,縱令治之,恐無瘥日也。非但腳氣,諸病皆然。良藥善言,觸目可致,不可使人必服。法為信者施,不為疑者說。

  論灸法

  凡腳氣,初得腳弱,使速灸之,并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雖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復更發動,覺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治之不當,根源不除,久久期於殺人,不可不精以為意。

  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灸犢鼻,次灸膝兩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絕骨。

  凡灸八處:第一風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壯,多亦任人。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

  第二伏兔穴,令病人累夫端坐,以病人手夫掩橫膝上,夫下傍與曲膝頭齊,上傍側夫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

  第三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骨邊平處,以手按之得節解則是。一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動腳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壯,可至百壯。

  第四膝眼穴,在膝頭骨下兩傍陷者宛宛中是。

  第五三里穴,在膝頭骨節下一夫,附經骨外是。一云在膝頭骨節下三寸。人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壯。

  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陘骨外是。灸之百壯。

  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一云附經骨外是。灸之百壯。

  第八絕骨穴,在腳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

  凡此諸穴,灸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日報灸之,三日之中,灸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則灸一腳,病兩腳則灸兩腳。凡腳弱病皆多兩腳。又一方云:如覺腳惡,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惡者,合四處灸之,多少隨病輕重,大要雖輕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一說灸絕骨最要。人有患此腳弱不即治,及入腹,腹腫大,上氣,於是乃須大法灸,隨諸輸及諸管關節腹背盡灸之,并服八風散,往往得瘥者。諸管輸節解法,并在別卷中。覺病入腹,若病人不堪痛,不能盡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諸穴,及兩腳諸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中節上橫過為一夫。夫有兩種,有三指為一夫者,此腳弱灸以四指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舊法。梁丘、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谿、太衝、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伏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輸募,頃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上,所以不取其法。氣不上#3 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須灸之。其足十趾去指奇一分,兩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衝。極下氣有效。其足十趾端名曰氣端。日灸三壯,并大神要,其八衝可日灸七壯,氣下即止。病者非深相委悉,慎勿為人灸之。慎之慎之。凡灸八衝,須小作艾炷。

  論服湯藥色目

  風毒之氣入人體中,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有異耳。若脈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應瘥;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白木四兩;若脈浮大緊轉□,宜作竹瀝湯;若病人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此人脈多是因虛而得之;若大虛短氣力乏,可其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瀝湯。若病人脈浮大而緊□,此是三品之中最惡脈也。或沉細而□者,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其形尚可,而手腳未容至弱,數日之中,氣上即便命終。如此之脈,往往有人得之,無一存者,急服竹瀝湯,日服一劑,切要湯勢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無湯也。此湯竹汁多服之。若不極熱,輒停在胸心,更為人患,每服當使極熱。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也。若已服三劑竹瀝湯,病及脈勢未折,而苦脹滿,可以大鱉甲湯下之。湯勢盡而不得下,可以圓藥助湯令下。下後更服竹瀝湯,趣令脈勢折,氣息料理便停,服三十二物八風散佳。凡初得病便摩野葛膏,日再,頑痹腳弱都愈乃止。若服竹瀝湯,脈勢折如未病時,氣力轉勝,腳故未能行,體力充足,然後漸微行步。病重者,瘥後半年始能扶人行耳。既覺脈及體內瘥,但當勤服八風散,勿以腳未能行輕加餘治,餘治未必全得益,更生諸惡,失此諸治也。猥人邊亦勿行野葛膏。有人聞竹瀝湯,云恐傷腰腳者,即勿與治,宜知此法,此皆人無受入性,不可與醫故也。不為疑者說,此之謂也。竹瀝湯有三首,輕者服前方,重者以次第服後方。此風毒乃相注易病人,宜將空缺服小金牙散,以少許塗鼻孔、耳門。病困人及新亡人喜易人,強健人宜將服之,亦以塗耳鼻,乃可臨近亡人,及視疾者,絳囊帶一方寸匕,男左女右臂上,此散毒,服宜從少為始。金牙散方見別卷。病人惟宜飲赤小豆飲,冬服側子金牙酒。續命湯治風毒,病初得似時行毒病,而脈浮緩,終不變□,此不治,或數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識人,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爛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須服葛根湯、麻黃湯下之。若故不折,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湯勢相接,不可使半日闕湯,即便殺人。續命湯方見別卷。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二竟

  #1宜深:此二字原倒,據影宋刻本乙正。

  #2治: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3上: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風毒腳氣方

  湯液第二方

  第一竹瀝湯,治兩腳痹弱或轉筋,皮肉不仁,腹脹起如腫,按之不陷,心中惡,不欲食,或患冷方:

  竹瀝五升 甘草 秦艽 葛根 黃苓 麻黃 防己 細辛 桂心 乾薑各一兩 防風 升麻各一兩半 茯苓三兩#1 附子二枚 杏仁五十枚

  右十五味,□咀,以水七升,合竹瀝,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千金翼方》無茯苓、杏仁,有白术一兩。

  第二大竹瀝湯,治卒中風,口噤不能言,四肢緩縱,偏痹孿急,風經五臟,恍惚恚怒無常,手足不隨方:

  竹瀝一斗四升 獨活 芍藥 防風 茵芋 甘草 白术 葛根 細辛 黃苓 芎藭各二兩 桂心 防己 人參 石膏 麻黃各一兩 生薑 茯苓各三兩 烏頭一枚

  右十九味,□咀,以竹瀝煮取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狀相當即服。

  第三竹瀝湯,治風毒入人五內,短氣,心下煩熱,手足煩疼,四肢不舉,皮肉不仁,口噤不能語方:

  竹瀝一斗九升 防風 茯苓 秦艽各三兩 當歸 黃苓《千金翼》作芍藥 人參 芎藭《千金翼》作防己 細辛 桂心 甘草 升麻《千金翼》作通草 麻黃 白术各二兩 附子二枚 蜀椒一兩 葛根五兩 生薑八兩

  右十八味,□咀,以竹瀝煮取四升,分五服,初得病即須摩膏,日再,痹定止。《千金翼》無麻黃、蜀椒、生薑。

  麻黃湯,治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衝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當即服此第一服,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麻黃一兩 大棗二+枚 茯苓三兩 杏仁三+枚 防風 白术 當歸 升麻 芎藭 芍藥 黃苓 桂心 麥門冬 甘草各二兩

  右十四味,□咀,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見風。

  第二服獨活湯方:

  獨活四兩 乾地黃三兩 生薑五兩 葛根 桂心 甘草 芍藥 麻黃各二兩

  右八味,□咀,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煎,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腳弱,特忌食瓠子、蕺菜,犯之一世治不愈。

  第三服兼補厚朴湯,并治諸氣咳嗽,逆氣嘔吐方:

  厚朴 芎藭 桂心 乾地黃 芍藥 當歸 人參各二兩 黃耆 甘草各三兩 吳茱萸二升 半夏七兩 生薑一斤

  右十二味,□咀,以水二斗,煮猪蹄一具,取汁一斗二升,去上肥,內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

  第四服風引獨活湯兼補方:

  獨活四兩 茯苓 甘草各三兩 升麻一兩半 人參 桂心 防風 芍藥 當歸 黃耆 乾薑 附子各二兩 大豆二升

  右十三味,□咀,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進服。

  防風湯#2;治腳痹,并治毒氣上衝心胸,嘔逆宿癖,積氣疝氣,一病相當即服之方:

  防風 麻黃 芎藭 人參 芍藥 當歸 茯苓 半夏 甘草 橘皮各一兩 鱉甲 生薑 桂心各二兩 杏仁一兩半 赤小豆一升 貝子 烏梅各五枚 大棗二+枚 吳茱萸五合 犀角 羚羊角各半兩 薤白十四枚

  右二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一方用水一斗二升,間食糜。一方半夏三兩,隨時用。

  獨活湯,治腳痹方:

  獨活四兩 當歸 防風 茯苓 芍藥 黃耆 葛根 人參 甘草各二兩 大豆二升 附子一枚 乾薑三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清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越婢湯,治風痹腳弱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升 白术四兩 大附子一枚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再沸,掠去沫,入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胡洽方》只五味,若惡風者加附子一枚,多淡水者加白术四兩。

  治腳弱神驗方:

  防己 蜀椒 細辛 桂心 麻黃 石膏 獨活 防風 黃苓 茵芋 葛根 芎藭 芍藥 甘草各一兩 生薑 茯苓各二兩 烏頭二枚

  右十七味,□咀,以竹瀝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令一日一夜服盡。其間可常作赤小豆飲。有人腳弱,先服常用竹瀝湯四劑,未覺,增損作此方,後覺得力。又云:脈沉細□,風在內者,作此湯也。

  風引湯,治兩腳疼痹腫,或不仁,拘急不得行方:

  麻黃 石膏 獨活 茯苓各二兩 吳茱萸 附子 秦艽 細辛 桂心 人參 防風 芎藭 防己 甘草各一兩 乾薑一兩半 白术三兩 杏仁六+枚

  右十七味,□咀,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大鱉甲湯,治腳弱風毒,攣痹氣上,及傷寒惡風、溫毒、山水痹氣、熱毒,四肢痺弱方:

  鱉甲二兩 防風 麻黃 白术 石膏 知母 升麻 茯苓 橘皮 芎藭 杏仁 人參 半夏 當歸 芍藥 萎蕤 甘草 麥門冬各一兩 羚羊角六銖 大黃一兩半 犀角 青木香 雄黃各半兩 大棗十枚 貝齒 烏頭各七枚 生薑三兩 薤白十四枚 麝香三銖 赤小豆三合 吳茱萸五合

  右三十一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六服,相去十里久,得下止。一方用大黃半兩,畏下可止用六銖。一方用羚羊角半兩,毒盛可用十八銖。《胡洽》有山茱萸半升,為三十二味。《千金翼》無知母、升麻、橘皮、芎藭、人參、當歸、萎蕤。

  小鱉甲湯治身體虛脹如微腫,胸心痞滿,有氣,壯熱,小腹厚重,兩腳弱方:

  鱉甲 黃苓 升麻 麻黃 羚羊角 桂心 杏仁各三兩 前胡四兩 烏梅二+枚 薤白三十枚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此常用。若體強壯,欲須利者,加大黃二兩。

  風緩湯,治腳弱,舉體痹不仁,熱毒氣入臟,胸中滿塞不通,食即嘔吐方:

  半夏一升 大棗 烏梅二+枚 桂心 鱉甲 升麻 橘皮 枳實 甘草 吳茱萸 大黃各一兩 生薑 石膏各六兩 貝齒七枚 獨活 麻黃 犀角各三兩,一方用羚羊角

  右十七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不瘥,至三劑必瘥。

  治腳氣初發,從足起至膝經骨腫疼者方:

  取婢麻葉切,搗蒸,薄裹之,日二三易,即消。蟀麻子似牛婢蟲,故名蜱麻也。若冬月無蜱麻,取蒴藋根搗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熱,及熱封裹腫上,如前法,日二即消。亦治不仁頑痹。此方非湯,不當見此,然以前後三方俱出蘇長史,更不分出。

  若腫已入陛,至小腹脹,小便瀝少者方:

  取烏特牛尿一升,二服#3,日二,取消乃止。《千金翼》云:羸瘦人,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浮結乃服之。

  若腫已消,仍有此候者,急服此湯方:蘇長史方,神驗。

  麻黃 射干 人參 茯苓 防己 前胡 枳實各二兩 半夏 犀角 羚羊角 青木香 橘皮 杏仁 升麻各一兩 生薑五兩 獨活三兩 吳茱萸一升

  右十七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相去二十里久,中間進少粥,以助胃氣,此湯兩日服一劑,取病氣退乃止,以意消息之。若熱盛喘煩者,加石膏六兩、生麥門冬一升,去吳茱萸;若心下堅,加鱉甲一兩。

  夫腳氣之疾#4,先起嶺南,稍來江東,得之無漸,或微覺疼痹,或兩經腫滿,或行起澀弱,或上入腹不仁,或時冷熱,小便秘澀,喘息,氣衝喉,氣急欲死,食嘔不下,氣上逆者,皆其候也。若覺此證,先與犀角旋復花湯方:

  犀角 旋復花各二兩 橘皮 茯苓 生薑各三兩 大棗七枚#5香豉一升 紫蘇莖葉一握

  右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之,以氣下、小便利為度。《崔氏》云小犀角湯。如其不下,服後大犀角湯。

  大犀角湯,療腳氣,毒衝心變成水,身體遍腫,悶絕欲死方:

  犀角 旋復花 白术 桂心 防己 黃苓 生薑 橘皮 茯苓各二兩 香豉一升 桑白皮 前胡各四兩 大棗十枚 紫蘇莖葉一握

  右十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取下氣為度。若得氣下,小便利,腳腫即消,能食;若服湯竟不下,氣急不定,仍服後犀角麻黃湯。《崔氏》又以白前代白木,無防己、黃苓、桑白皮,名旋復花湯。

  犀角麻黃湯方:

  犀角 麻黃 防風 獨活《崔氏》用茯苓 防己 芎藭 白木 當歸 黃苓 羚羊角 《崔氏》用附子,各二兩 石膏四兩 生薑 甘草 杏仁《崔氏》用細辛 桂心各三兩

  右十五味,□咀,以水二斗,煮麻黃,去沫,取汁八升,下藥煎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訖,覆取汗。若不瘥,五日後更一劑,取汗同前。

  菜萸湯,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方:蘇長史方。

  吳菜萸六升 木瓜兩顆,切

  右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進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熱悶即瘥。此起死回生方。

  小風引湯,治中風,腰腳疼痛弱者方:《胡洽》名大風引湯。

  獨活 茯苓 人參各三兩 防風 當歸 甘草 乾薑《胡洽》作桂心 石斛各二兩,《胡洽》作黃耆 附子一枚 大豆二升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胡洽》云:南方治腳弱與此別,用升麻一兩,半夏、芍藥各二兩,合十三味。本只有十味,減當歸、石斛,名小風引湯。《刪繁方》無石斛,以療肉極寒,肌肉變,舌萎,名曰惡風腰痛腳弱。

  四物附子湯,治風濕相薄,骨節煩疼,四肢拘急,不可屈伸,近之則痛,白汗出而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頭面手足時時浮腫方:

  附子二枚 桂心四兩 白术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微汗愈,大汗煩者,一服五合。體腫者,加防己四兩;悸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三兩。既有附子,今加生薑三兩。

  治腳弱風毒實,及嶺南瘴氣面腫,乍寒乍熱似瘧狀,腳腫,氣上心悶,咳嗽,癱緩頑痹方:

  麻仁 升麻 麻黃 射干 菖蒲 芒硝 甘草 大黃各半兩 豉三合

  右九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內芒硝,又煎三沸。分三服,微利一二行,解毒熱。有腫,滓薄之。凡覺氣滿,輒服一劑佳。

  道人深師增損腎瀝湯,治風虛勞損挾毒,腳弱疼痹或不隨,下焦虛冷,胸中微有客熱,心虛驚悸不得眠,食少失氣味,日夜數過心煩,迫不得臥,小便不利,又時復下。湘東王至江州,王在嶺南病悉如此,極困篤,余作此湯令服,即得力。病似此者,服無不瘥,隨宜增損之方:

  黃耆 甘草 芍藥 麥門冬 人參 肉蓯蓉 乾地黃 赤石脂 茯神 地骨白皮 當歸 遠志 磁石 枳實 防風 龍骨各一兩 桂心 芎藭各二兩 生薑四兩 五味子三合 半夏一升 大棗三+枚 白羊腎一具

  右二十三味,□咀,以水二斗,煮羊腎,取汁一斗二升,內諸藥,煮取四升,分為五服。不利下者,除龍骨、赤石脂;小便澀,以赤茯苓代袂神,加白术三兩;多熱,加黃苓一兩;遺溺,加桑螵峭二十枚。《胡洽方》無黃耆、蓯蓉、赤石脂、地骨皮、磁石、祝實、防風、龍骨、半夏,有黃苓,為十五味。

  石膏湯,治腳氣風毒,熱氣上衝頭面,面赤矜急,鼻塞去來無時,令人昏憒,心胸恍惚,或苦驚悸,身體戰掉,手足緩縱,或酸痹,頭目眩重,眼反鼻辛,熱氣出口中,或患味甜,諸惡不可名狀者方:

  石膏 龍膽 升麻 芍藥 貝齒 甘草 鱉甲 黃苓 羚羊角各一兩 橘皮 當歸各二兩

  右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半夏湯,治腳氣上入腹,腹急上衝胸,氣急欲絕方:

  半夏一升 桂心八兩 乾薑五兩 甘草 人參 細辛 附子各二兩 蜀椒二合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初稍稍進,恐氣衝上,格塞不得下,小小服,通人氣耳。

  烏頭湯,治風冷腳痹疼痛,孿弱不可屈伸方:

  烏頭 細辛 蜀椒各一兩 甘草 秦艽 附子 桂心 芍藥各二兩 乾薑 茯苓 防風 當歸各三兩 獨活四兩 大棗二+枚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若熱毒,多服益佳。

  迮毒湯治腳弱風熱,上入心腹,煩悶欲絕方:

  半夏 生薑各四兩 黃耆 甘草 當歸 人參 厚朴 獨活 橘皮各一兩 枳實 麻黃 乾地黃 芍藥各二兩 桂心三兩 貝子七枚 大棗二十枚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六合。分四服,日三夜一。

  風緩湯,治腳弱,體痹不仁,毒氣上入臟,胸中滿塞不通,食輒吐失味方:

  獨活 甘草 石膏各三兩 羚羊角 犀角各半兩 麻黃 防風 當歸 升麻 橘皮 吳茱萸 桂心 半夏 鱉甲各二兩 枳實一兩 生薑六兩 大棗二十枚 貝齒七枚 烏頭二兩,一作烏梅七枚#6

  右十九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若有少虛熱者,加乾地黃二兩。

  紫蘇子湯,治腳弱上氣。昔宋湘東王在南州,患腳氣困篤,服此湯大得力方:

  紫蘇子 半夏各一升 前胡 厚朴 甘草 當歸各一兩 橘皮三兩 大棗二+枚 生薑一斤 桂心四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半。分為五服,日三夜二。

  附子湯,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肉如錐刺刀割方:

  附子三枚 芍藥 桂心 甘草 茯苓 人參各三兩 白术四兩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風湯,治肢體虛風微痙發熱,肢節不隨,恍惚狂言,來去無時,不自覺悟。南方支法存所用,多得力,溫和不損人,為勝於續命、越婢、風引等湯。

  羅廣州一門,南州士人常用。亦治腳弱甚良方:

  防風 麻黃 秦艽 獨活 生薑 半夏各二兩 當歸 遠志 甘草 防己 人參 黃苓 升麻 芍藥各一兩 石膏半兩 麝香六銖一方用白术一兩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初服,厚覆取微汗,亦當兩三行下,其間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有熱加大黃二兩;先有冷心痛疾者,倍用當歸,加桂心三兩,不用大黃。

  甘草湯,治腳弱,舉身洪腫,胃反,食穀吐逆,胸中氣結不安而寒熱,下痢不止,小便難。服此湯即益,亦服女麯散利小便,腫消,服大散、摩膏,有驗方:

  甘草 人參各一兩 半夏一升 桂心 蜀椒各三兩 小麥八合 大棗二+枚 生薑八兩 吳茱萸二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小麥,取一斗,去小麥,內諸藥,煮取三升,分為六服。女抽散見別卷。

  恆山甘草湯,若寒熱日再三發,可服此方:

  恆山三兩 甘草一兩半

  右二味,吹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相去五里久一服。

  丹參牛膝煮散,治腳痹弱,氣滿,身微腫方:

  丹參 牛膝 桑白皮 杏仁 升麻 豬苓 茯苓各四兩 犀角 黃苓 橘皮 防己 白前 澤瀉 桂心 秦艽各三兩 李根白皮 生薑各二兩大麻仁一升

  右十八味,搗粗篩,以水一升半,內散方寸匕,煮取七合,輕絹濾去滓。頓服,日再。夏月熱,不得服圓散,此煮散頃年常用,大驗。

  治腰骼#7不隨,兩腳孿腫方:

  蜀椒四升,以水四斗,煮取二斗半,瓮盛,下著火暖之,懸板為橋,去湯二寸許,以腳踏板拄腳坐,以綿絮密塞,勿令泄氣,若疲即出,入被以粉摩之,一食久,更入瓮。常令瓮下火不絕,勿使湯冷。如此消息,不過七日得伸展,并腫亦消。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三竟

  #1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2湯:原作『散』,據影宋刻本改。

  #3二服:影宋刻本作『一服』。

  #4疾:原作『疼』,據影宋刻本改。

  #5七枚:影宋刻本作『十一枚』。

  #6七枚:影宋刻本作『十枚』。

  #7骼:原作『胳』,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四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風毒腳氣方

  諸散第三方

  例曰:大法春秋宜服散。

  八風散,治風虛面青黑土色,不見日月光,腳氣痹弱。準經面青黑主腎,不見日月光主肝,宜補腎治肝方:

  菊花三兩 石斛 天雄各一兩半 人參 附子 甘草各一兩六銖 鍾乳 薯蕷 續斷 黃耆 澤瀉 麥門冬 遠志 細辛 龍膽 秦艽 石韋菟絲子 牛膝 菖蒲 杜仲 茯苓 乾地黃 柏子仁 蛇床子 防風 白術 乾薑 萆薢 山茱萸各一兩 五味子 烏頭各半兩 蓯蓉二兩

  右三十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效,加至二匕。

  大八風散,治諸緩風濕痹腳弱方:

  巴戟天 黃耆 桂心 細辛 天雄 萆薢 蓯蓉 牡荊子 薯蕷 菊花 萎蕤 山茱萸 秦艽 黃苓 石斛 白术 譽石一作礬石 厚朴 龍膽 人參 蜀椒各半兩 附子 五味子各十八銖 菖蒲 茯苓 牛膝《千金翼》作乾薑 烏喙 遠志各一兩 桔梗三+銖 芎藭 白斂 芍藥各六銖

  右三十二味,治下篩。酒服半寸匕,日三,未驗稍增,令微覺。《胡洽》無桔梗。

  內補石斛秦艽散,治風虛腳弱,手足拘攣,疼痹不能行,腳趺腫上膝,小腹堅如繩約,氣息常如憂恚,不能食飲者,皆由五勞七傷,腎氣不足,受風濕故也,此方悉主之:

  石斛 附子 天雄 桂心 獨活 天門冬各一兩 秦艽 烏頭 人參 乾薑 當歸 防風 杜仲各三+銖 山茱萸 莽草 桔梗 細辛 麻黃 前胡 五味子各十八銖 蜀椒 白芷 白术各半兩

  右二十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不知,稍增至二匕。虛人三建皆炮,實人亦可生用。風氣者,本因腎虛,既得病後,毒氣外滿,則灸泄其氣,內滿則藥馳之,當其救急,理必如此。至於風消退,四體虛弱,餘毒未除,不可便止,宜服此散,推陳致新,極為良妙,此既人情可解,無可疑焉。

  秦艽散,治風無久新,卒得不知人,四肢不仁,一身盡痛,偏枯不隨,不能屈伸,灑灑寒熱,頭目眩倒,或口面喎僻方:

  秦艽 乾薑 桔梗 附子各一兩 天雄 當歸 天門冬 人參 白术 蜀椒各十銖 烏頭 細辛各十八銖 甘草 白芷 山茱萸 麻黃 前胡防風 五味子各半兩

  右十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若老人少服之。《胡洽》無天門冬、前胡,有莽草、桂心、防己、萆薢、白斂、黃耆,為二十三味。

  單服松脂,治一切風及大風,腳弱風痹方:熏陸法亦同。

  松脂三十斤,以棕皮袋盛,繫頭,鐺底布竹木,置袋於上,以石三五顆壓之,下水於鐺中令滿,煮之,膏浮出得盡以後量,更二十沸,接置於冷水中,易袋洗鍋,更煮,如此九遍藥成,搗篩為散,以粗羅下之。用酒服一方寸匕,日二。初和藥以冷酒,藥入腹後,飲熱酒行藥,以知為度,如覺熱即減,不減令人大小便秘澀,若澀宜食葱羹,仍自不通,宜服生地黃汁,微取泄痢,除忌大麻子以外無所禁。若欲斷米,加茯苓與松脂等分,蜜和為圓,但食淡麵餺飥,日兩度食,一食一小碗,勿多食也。作餺飥法:硬和麵熱授,煮五十沸灑出,冷水淘,更置湯中煮十餘沸,然後灑出食之。服松脂三十日後,即覺有驗,兩腳似有水流下是效。如恐秘澀,和一斤松脂、茯苓與棗栗許大,酥即不澀。服經一百日後,腳氣當愈。《仙經》曰:服松脂一年增壽一年,服二年增壽二年,及服之十年則增壽十年。

  淮南八公石斛萬病散,治風濕疼,腰腳不隨方:

  防風 茯苓 菊花 細辛 蜀椒 乾薑 雲母 蓯蓉 人參 乾地黃 附子 石斛杜仲 遠志 菟絲子 天雄 萆薢 桂心 牛膝 蛇床子 白术 薯蕷 巴戟 菖蒲 續斷 山茱萸各一兩 五味子半兩

  右二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再。

  茱英散,治冷風,腳跛偏枯,半身不隨,晝夜呻吟,醫所不治方:

  吳茱萸 乾薑 白斂 牡荊《千金翼》作牡桂 附子 天雄 狗脊 乾漆 薯蕷 秦艽 防風各半兩

  右十一味,治下篩。先食服方寸匕,日三。藥入肌膚中淫淫然,三日知,一月瘥。

  酒醴第四例 方

  例曰:凡合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滓,服酒盡後,其滓搗。酒服方寸匕,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石斛酒,治風虛氣滿,腳疼痹攣,弱不能行方:

  石斛 丹參 五加皮各五兩 側子 秦艽 杜仲 山茱萸 牛膝各四兩 桂心 乾薑 羌活 芎藭 橘皮 黃耆 白前 蜀椒 茵芋 當歸各三兩 薏苡仁一升 防風二兩 鍾乳八兩,搗碎,別絹袋盛,繫大藥袋內

  右二十一味,□咀,以清酒四斗,漬三日。初服三合,日再,稍稍加,以知為度。

  烏麻酒方:

  烏麻五升,微熬,搗碎,以酒一斗,漬一宿。隨所能飲之,盡更作,甚良。

  鍾乳酒,治風虛勞損,腳疼冷痹,羸瘦孿弱不能行方:

  鍾乳八兩 丹參六兩 石斛 杜仲 天門冬各五兩 牛膝 防風 黃耆 芎藭 當歸各四兩 附子 桂心 秦艽 乾薑各三兩 山茱萸 薏苡仁各一升

  右十六味,□咀,以清酒三斗,漬之三日。初服三合,日再,後稍加之,以知為度。

  枸杞菖蒲酒,治緩、急風,四肢不隨,行步不正,口急及四體不得屈伸方:

  菖蒲五斤 枸杞根一百斤

  右二味,細剉,以水四石,煮取一石六斗,去滓,釀二斛米酒熟,稍稍飲之。

  虎骨酒,治骨髓疼痛,風經五臟方:

  虎骨一具,炭火炙令黃色,槌刮取,碎搗,研得數日,清酒六升,浸五宿,隨性多少稍飲之。《易》云:虎嘯風生,龍吟雲起。此亦有  情與無情相感,治風之效,故亦無疑。

  蓼酒,治胃管冷,不能飲食,耳目不聰明,四肢有氣,冬外腳冷。服此酒十日後,目既精明,體又充壯方:

  八月三日,取夢曝燥,把之如五升大六十把,水六石,煮取一石,去滓,以釀酒如常法。隨多少飲之,已用訖,效甚速。

  小黃耆酒大治風虛痰癖,四肢偏枯,兩腳弱,手不能上頭,或小腹縮痛,脅下孿急,心下有伏水,脅下有積飲,夜喜夢,悲愁不樂,恍惚善忘,此由風虛,五臟受邪所致,或久坐腰痛,耳聾,卒起眼眩頭重,或舉體流腫疼痹,飲食惡冷,濇濇惡寒,胸中痰滿,心下寒疝,藥皆主之,及婦人產後餘疾,風虛積冷不除者方:

  黃耆 附子 蜀椒 防風 牛膝 細辛 桂心 獨活 白术 芎藭 甘草各三兩 秦艽 烏頭《集驗》用薯蕷三兩 大黃 葛根 乾薑 山茱萸各二兩 當歸二兩半

  右十八味,□咀,少壯人無所熬練,虛老人微熬之,以絹袋中盛,清酒二斗漬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可先食服一合,不知可至四五合,日三服。此藥攻痹甚佳,亦不令人吐悶。小熱,宜冷飲食;大虛,加蓯蓉二兩;下痢,加女萎三兩;多忘,加石斛、菖蒲、紫石各二兩;心下多水者,加茯苓、人參各二兩,薯蕷三兩。酒盡,可更以酒二斗重漬滓服之。不爾,可曝滓,搗下,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之。服一劑得力,令人耐寒冷,補虛,治諸風冷神良。

  黃耆酒,治風虛腳疼,痿弱氣悶,不自收攝,兼補方:

  黃耆 烏頭 附子 乾薑 秦艽 蜀椒 芎藭 獨活 白术 牛膝 蓯蓉 細辛 甘草各三兩 葛根 當歸 菖蒲各二兩半 山茱萸 桂心鍾乳 柏子仁 天雄 石斛 防風各二兩 大黃 石南各一兩

  右二十五味,□咀,無所熬練,清酒三斗漬之。先食服一合,不知可至五合,日三。以攻痹為佳。大虛加蓯蓉,下痢加女萎,多忘加菖蒲,各三兩。《胡洽》有澤瀉三兩、茯苓二兩,人參、茵芋、半夏、栝蔞、芍藥各一兩,無秦艽、芎藭、牛膝、蓯蓉、甘草、葛根、當歸、菖蒲、鍾乳、大黃,為二十二味,名大黃耆酒#1。

  茵芋酒,治大風,頭眩重,目瞥無所見,或仆地氣絕,半日乃蘇,口喎噤不開,半身偏死,拘急痹痛,不能動搖,歷節腫痛,骨中酸疼,手不得上頭,足不得屈伸,不能躡履,行欲傾跛,皮中動,淫淫如有蟲啄,疹癢搔之生瘡,甚者狂走。有此諸病,藥皆主之方:

  茵芋 烏頭 石南 防風 蜀椒 女萎 附子 細辛 獨活 卷柏 桂心 天雄 秦艽 防己各一兩 躑躅二兩

  右十五味,□咀,少壯人無所熬練,虛老人薄熬之,清酒二斗漬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初服一合,不知,加至二合,寧從少起,日再,以微痹為度。《胡洽》無蜀椒、獨活、卷柏,為十二味。

  大金牙酒,治瘴癘毒氣中人,風冷濕痹,口喎面戾,半身不遂,手足拘攣,歷節腫痛,甚者小腹不仁,名曰腳氣,無所不治方:

  金牙一斤 側子 附子 天雄 人參 蓯蓉 茯苓 當歸 防風 黃耆 薯蕷 細辛 桂心 萆薢 萎蕤 白芷 桔梗 黃苓 遠志 牡荊子 芎藭 地骨皮 五加皮 杜仲 厚朴 枳實 白术 牛膝 丹參各三兩 獨活半斤 茵芋 石南 狗脊各二兩 磁石十兩 薏苡仁 麥門冬各一升 生石斛八兩 蒴藋四兩 生地黃切,二升

  右三十九味,□咀,以酒八斗,漬七日。溫服一合,日四五夜一。石藥細研,別絹袋盛,共藥同漬。藥力和善,主治極多,凡是風虛,四體小覺有風?者,皆須將服之,無所不治也。服者一依方修合,不得輒信人大言,浪有加減。

  鍾乳酒,治虛損,通順血脈,極補下氣方:

  鍾乳 石斛 茯蓉各五兩 附子 甘菊各二兩

  右五味,□咀,以清酒三斗漬。服二合,日再,稍增至一升。

  秦艽酒,治四肢風,手臂不收,髒腳疼弱,或有拘急,孿縮屈指,偏枯痿璧痟小,不仁頑痹者,悉主之方:

  秦艽 天門冬 五加皮 牛膝 附子 桂心各三兩 巴戟天 杜仲 石南 細辛各二兩 獨活一兩#2 薏苡仁一兩

  右十二味,□咀,以酒二斗漬之,得氣味可。服三合,漸加至五六合,日三夜一。

  术膏酒,治腳弱風虛,五勞七傷,萬病皆主之方:

  生白术爭洗一石五斗搗取汁三斗,煎取半 濕荊二十五束,束別三尺圍,各長二尺五寸,徑頭二寸燒取垂三斗,煎取半 青竹三十束,束別三尺圍,各長二尺五寸,徑一寸燒取瀝三斗,煎取半 生地黃根五大斗粗大者搗取汁三斗,煎取半 生五加根三十六斤凈洗訖,剉於大釜內,以水四石,煎之,去滓澄清,取汁七斗,以銅器中盛,大釜內水上煎之,取汁三斗五升。其煎諸藥法,一準五加例

  右件白术等五種藥,總計得汁九斗五升。好糯米一石五斗,上小麥麯八斤,曝乾為末,以藥汁六斗,浸麯五日,待麯起,第一投凈淘米七斗,令得三十遍,下米置凈席上,以生布拭之,勿令不凈,然後炊之,下饙,以餘藥汁浸饙,調強弱更蒸之,待下饙上痂生,然後下於席上,調強弱冷熱如常釀酒法,醞之瓷中,密蓋頭,三日後第二投,更淘米四斗,一如前法投之,三日後即加藥如左:

  桂心 甘草 白芷 細辛 防風 當歸 麻黃 芎藭各六兩 附子五兩 牛膝九兩 乾薑 五加皮各一斤

  右十二味,吹咀訖,第三投以米四斗,凈淘如前法,還以餘汁澆饙重蒸,待上痂生,下置席上,調冷熱如常釀法,和上件藥投之,三日外然後嘗甘苦得中訖,密封頭二七日,乃壓取清酒。一服四合,日再服,細細加,以知為度。溫酒不得過熱,慎生冷、酢、滑、猪、鯉魚、蒜、牛肉等。

  松葉酒,主腳弱,十二風痹不能行,服更生散數劑,及眾治不得力一服此一劑,便能遠行,不過兩劑方:

  松葉六十斤,□咀,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釀五斗米,如常法,別煮松葉汁以漬米并饙飯,泥釀封頭,七日發,澄飲之取醉,得此力者甚眾,神妙。

  治腳氣方:

  好豉三斗,蒸一石米下,曝乾,如是三上,以酒五斗,漬七日,去滓飲,惟醉為佳。酒盡,更以二斗半漬之,飲之如初。

  側子酒,治風濕痹不仁,腳弱不能行方:

  側子 牛膝 丹參 山茱萸 蒴藋根 杜仲 石斛各四兩 防風 乾薑 蜀椒 細辛 獨活 秦艽 桂心 芎藭 當歸 白术 茵芋各三兩五加皮五兩 薏苡仁一升#3

  右二十味,□咀,絹袋盛,清酒四斗,漬六宿。初服三合,稍加,以知為度。患目昏頭眩者彌精。

  膏第五例 方

  例曰:凡作膏,常以破除日,無令喪孝、污穢、產婦、下賤人、鷄犬禽獸見之。病在外,火炙摩之;在內,溫酒服如棗核許。

  神明白膏,治百病,中風惡氣及頭面諸病,青盲風,目爛毗管翳,耳聾,鼻塞,齲齒,齒根挺痛,及癰、痔瘡、癬疥等方:

  吳茱萸 蜀椒 芎藭 白术 前胡《崔氏》作白前 白芷各一升, 附子三+枚 桂心 當歸 細辛各二兩

  右十味,□咀,淳苦酒於銅器中,淹浸諸藥一宿,以成煎猪膏十斤,炭火上煎三沸,三上三下,白芷色黃為候。病在腹內,溫酒服如彈丸一枚,日三;目痛,取如黍米內兩眦中,以目向風,無風可以扇扇之;諸瘡痔、齲齒、耳鼻百病主之,皆以膏傅;病在皮膚,炙手摩病上,日三。《肘後》九味,無桂心。

  衛侯青膏,治百病,久風頭眩,鼻塞,清涕氾出,霍亂吐逆,傷寒咽痛,脊背頭項強,偏枯拘孿,或緩或急,或心腹久寒,積聚疼痛,咳逆上氣,往來寒熱,鼠漏瘰?,歷節疼腫,關節盡痛,男子七傷,臚脹腹滿,贏瘦不能飲食,婦人生產餘疾諸病,痛疥惡瘡,癰腫陰蝕,    黃疸發背,馬鞍牛領瘡腫方:

  當歸 栝蔞根 乾地黃 甘草 蜀椒各六兩 半夏七合 桂心 芎藭細辛 附子各四兩 黃苓 桔梗 天雄 藜蘆 皂莢各一兩半 厚朴 烏頭 莽草 乾薑 人參 黃連 寄生 續斷 戎盥各三兩 黃野葛二分 生竹茹六升 巴豆二十枚 石南 杏仁各一兩 猪脂三斗 苦酒一斗六升

  右三十一味,□咀諸藥,以苦酒漬一宿,以猪脂微火上煎之,三下三上,膏成。病在內,以酒服如半棗;在外,摩之,日三。

  神明青膏,治鼻中乾,灌之并摩服方:

  蜀椒五合 皂莢 黃苓 石南 黃連 雄黃 桂心 藜蘆各三銖 白术 芎藭 大黃 澤瀉各七銖 烏頭 莽草 續斷 人參各五銖 半夏 當歸各十二銖 乾地黃十一銖 萎蕤 細辛各十銖 附子 桔梗各二銖 乾薑六銖 戎盥杏子大一枚

  右二十五味,□咀,以苦酒一斗漬之,羊髓一斤,為東南三隅竈,內諸藥,炊以葦薪,作三聚新好土,藥沸即下,置土聚上,三沸三下訖藥成,以新布絞去滓。病在外,火炙摩之;在內,溫酒服如棗核,日三,後稍益,以知為度。

  太傅白膏,治百病,傷寒咽喉不利,頭項強痛,腰脊兩腳疼,有風痹濕腫,難屈伸,不能行步,若風頭眩,鼻塞,有附息肉生瘡,身體隱軫風搔,鼠漏瘰?,諸疽惡瘡,馬鞍牛領腫瘡,及久寒結堅在心,腹痛胸痹,煩滿不得眠,飲食咳逆上氣,往來寒熱,婦人產後餘疾,耳目鼻口諸疾,悉主之,亦曰太一神效膏方:

  蜀椒一升 升麻切,一升 附子三兩 巴豆 芎藭各三十銖 杏仁五合 狸骨 細辛各一兩半 白芷半兩 甘草二兩 白术六兩,一方用當歸三兩

  右十二味,□咀,苦酒淹漬一宿,以豬脂四斤微火煎之,先削附子一枚,以繩擊著膏中,候色黃膏成,去滓。傷寒心腹積聚,諸風腫疾,頸項腰脊強,偏枯不仁,皆摩之,日一;癰腫惡瘡,鼠瘻瘰?,炙手摩之;耳聾,取如大豆灌之;目痛汨出,縹白翳如珠當瞳子,視無所見,取如穄米傅白上,令其人自以手掩之,須臾即愈,便以水洗,視如平復,且勿當風,三十日後乃可行;鼻中痛,取如大豆內鼻中,并以摩之;齲齒痛,以綿裹如大豆,著痛齒上咋之;中風,面目鼻口喎僻,以摩之;若晨夜行,辟霜霧,眉睫落,數數以鐵漿洗,用膏摩之。

  曲魚膏,治風濕疼痹,四肢彈弱,偏跛不仁,并癰腫惡瘡方:

  大黃 黃苓 莽草 巴豆 野葛 牡丹 躑躅 芫花 蜀椒 皂莢 藜蘆 附子各一兩

  右十二味,□咀,以苦酒漬藥一宿,以成煎豬膏三斤,微火煎三沸一下,別內白芷一片,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藥成,去滓。微火炙手摩病上,日三。

  野葛膏,治惡風毒腫,疼痹不仁,瘰?惡瘡,癰疽腫陘,腳弱偏枯,百病方:

  野葛 犀角 蛇銜 莽草《外臺》作茵芋 烏頭 桔梗 升麻 防風 蜀椒 乾薑 鱉甲 雄黃 巴豆各一兩 丹參三兩 躑躅花一升

  右十五味,□咀,以苦酒四升,漬之一宿,以成煎豬膏五斤,微火煎,三上三下,藥色小黃去滓,以摩病上。此方不可施之猥人,慎之。《胡洽》無丹參、躑躅,有細辛。又蘇恭以白芷、防己、吳茱萸、附子、當歸,代巴豆、雄黃、蛇銜、防風、鱉甲。

  蒼梧道士陳元膏,治一切風濕骨肉疼痹方:

  當歸 細辛 芎藭各一兩 桂心五寸 天雄三+枚 生地黃三斤 白芷一兩半 丹砂二兩 乾薑十累 烏頭三兩 松脂八兩 豬肪十斤

  右十二味,□咀,以地黃汁漬藥一宿,煎豬肪,去滓內藥,煎十五沸,去滓,內丹砂末熟攪。用火炙手摩病上,日千遍瘥。《胡洽》有人參、防風各三兩,附子三十枚、雄黃二兩,為十五味。《肘後》、《千金翼》有附子二十二銖、雄黃二兩半、大酢三升,為十五味。《崔氏》與《千金翼》同。

  裴公八毒膏,治卒中風毒,腹中絞刺痛,飛尸入臟,及魘寐不寤,尸厥,奄忽不知人,宿食不消,溫酒服如棗核大,得下止;若毒氣甚,咽喉閉塞不能咽者,折齒,內葱葉口中,以膏灌葱葉中令下;病腫者,向火摩腫上;若歲中多溫,欲省病及行霧露中,酒服之,內鼻中亦得方:

  蜀椒 當歸 雄黃 丹砂各二兩 烏頭 巴豆各一升 薤白一斤 莽草四兩

  右八味,□咀,苦酒三升,漬一宿,用豬脂五斤,東向竈,葦薪火煎之,五上五下,候薤白黃色,絞去滓,研雄黃、丹砂如粉,內之,攪至凝乃止,膏成,盛不津器中。諸蜈蚣蛇蜂等毒者,以膏置瘡上,病在外,悉傅之摩之,以破除日合。一方用譽石一兩、蜈蚣二枚,是名八毒膏。《肘後》不用巴豆、莽草,名五毒膏。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四竟

  #1酒:原作『湯』,據影宋刻本改。

  #2一雨:影宋刻本作『五兩』。

  #3一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治諸風方

  論雜風狀第一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夫諸急卒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悟,宜速與續命湯,依輸穴灸之。夫風者,百病之長。岐伯所言四者,說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隨,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勝之間。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甲乙經》云:溫臥取汗,則巨取之。

  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言微可知則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巢源》作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病在臟腑,先入陰後入陽。治之,先補於陰,後瀉於陽,發其汗,身轉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巢源》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

  風痹、濕痹、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證候,形如風狀,得脈別也,脈微澀,其證身體不仁。

  凡風多從背五臟輸入,諸臟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氣息,又冒諸臟故也。肺中風者,其人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者,肺風之證也。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輸百壯,服續命湯,小兒減之;若色黃者,此為肺已傷,化為血矣,不可復治,其人當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死。若為急風邪所中,便迷漠恍惚,狂言妄語,或少氣惙惙,不能復言,若不求師即治,宿昔而死,即覺便灸肺輸及膈輸、肝輸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也。若涎唾出不收者,既灸當并與湯也。諸陽受風,亦恍惚妄語,與肺病相似,然著緩可經久而死。

  肝中風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者,肝風之證也。若唇色青、面黃,尚可治,急灸肝輸百壯,服續命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此為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

  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者,心風之證也。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輸百壯,服續命湯;若唇或青或白或黃或黑者,此為心已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不可復治,五六日死。一云旬日死。

  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身通黃,吐鹹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膽輸百壯,服續命湯;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復治。

  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集大者,尚可治,急灸腎輸百壯,服續命湯;若齒黃赤鬢髮直,面土色者,不可復治。

  大腸中風者,臥而腸鳴不止,灸大腸輸百壯,可服續命湯。

  賊風邪氣所中則傷於陽,陽外先受之,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入傳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中成病,歸於六腑則為熱,不時外止為啼哭,其脈堅大為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也。經絡諸脈傍支去者,皆為孫脈也。

  凡風之傷人,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賊風。故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四季戊己傷於風者為脾風,以秋庚辛傷於風者為肺風,以冬壬癸傷於風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輸,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酒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房中風,則為腸風。外在勝理,則為泄風。故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無常方焉。是知風者,善行而數變,在人肌膚中,內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動靜,乃變其性。有風遇寒則食不下,遇熱則肌肉消而寒熱;有風遇陽盛則不得汗,遇陰盛則汗自出。肥人有風,肌肉厚則難泄,喜為熱中目黃;瘦人有風,肌肉薄則常外汗,身中寒,目汨出。有風遇於虛,勝理開則外出,凄凄然如寒狀,覺身中有水淋狀,時如竹管吹處,此是其證也;有風遇於實,勝理閉則內伏,令人熱悶,是其證也。

  新食竟取風為胃風,其狀惡風,頸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憤滿,食寒即洞泄。新熱食竟入水自漬及浴者,令人大腹為水病。

  因醉取風為漏風,其狀惡風,多汗少氣,口乾喜渴,近衣則身如火燒,臨食則汗流如雨,骨節懈惰,不欲自勞。

  新沐浴竟取風為首風,其狀惡風而汗,多頭痛。

  新房室竟取風為內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

  勞風之為病,法在肺下,使人強上而目脫,唾出如涕,惡風而振寒,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出為善,若不出則傷肺。

  風邪客於肌膚,虛癢成風疹痛瘡。風邪入深,寒熱相搏則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氣去則偏枯。邪客關機中即攣,筋中亦然。邪淫於臟,夢臟大形小;淫於腑,夢臟小形大。邪隨目系入腦,則目轉眩。邪中睛,則散視見兩物。風邪入臟,寒氣客於中,不能發則瘖痘喉痹舌緩,不時服藥針灸,風逐脈流入臟,使人卒痹,緩縱噤痙致死。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癲。陽邪入陰,病則靜;陰邪入陽,病則怒。

  若因熱食汗浴,通勝理得開,其風自出,則覺肉中如針刺,步行運力欲汗,亦如此也。

  凡覺肌肉中如刺,皆由勝理閉,邪氣閉在肌中,因欲出也,宜解肌湯則善。

  夫目瞷動,口唇動偏喎,皆風入脈,故須急服小續命湯,將八風散,摩神明白膏、丹參膏,依經針灸之。

  諸痹由風寒濕三#1氣,併客於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肉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膚,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為痹也。其風最多者,不仁則腫為行痹,走無常處;其寒多者,則為痛痹;其濕多者,則為著痹;冷汗濡,但隨血脈上下,不能左右去者,則為周痹也;痹在肌中,更發更止,左以應左,右以應右者,為偏痹也。

  夫痹,其陽氣少而陰氣多者,故令身寒從中出;其陽氣多而陰氣少者,則痹且熱也。

  諸痹風勝者則易愈,在皮間亦易愈,在筋骨財難痊也,久痹入深,令榮衛澀,經絡時疏,則不知痛。

  風痹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腹中股經淫灤,煩心頭痛,傷脾腎;時嘔眩,時自汗出,傷心;目眩,傷肝;悲恐,短氣不樂,傷肺;不出三年死。一云三日。

  太陽中風,重感於寒濕,則變痙也。痙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癇之狀,搖頭馬鳴,腰反折,須臾十發,氣息如絕,汗出如雨,時有脫,易得之者,新產婦人及金瘡血脈虛竭、小兒臍風,大人凉濕得痙風者皆死。溫病熱盛入腎、小兒癇熱盛皆痙,痙、瘖、厥、癲皆相似,故久厥成癲,宜審察之。其重者患耳中策策痛,皆風入腎經中也。不治,流入腎,則喜卒然體痙直如死,皆宜服小續命湯兩三劑也。若耳痛腫、生汁、作癰廊者,乃無害也,惟風宜防耳,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

  諸風第二方 灸法

  小續命湯,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方:

  麻黃防己《崔氏》、《外臺》不用人參黃苓 桂心 甘草 芍藥 芎藭 杏仁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附子一枚 生薑五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劑必佳。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瘥。有風疹家,天陰節變,輒合服之,可以防瘖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遠志;如骨節煩疼,本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小品》、《千金翼》同。《深師》、《古今錄驗》有白木,不用杏仁。《救急》無芎藭、杏仁,止十味。《延年》無防風。

  小續命湯,治中風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四肢緩急,遺失便利,此與大續命湯同,偏宜產後失血,并老小人方:#2

  麻黃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生薑五兩 人參 芎藭白术前方有杏仁 附子 防己芍藥 黃苓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古今錄驗》無桂心,名續命湯。《胡洽》、《千金翼》同。

  又方,治風歷年歲,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語無所不及方:

  麻黃三兩 人參 桂心 白术各二兩 芎藭 甘草 防己 黃苓 芍藥 當歸各二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汗。

  大續命湯,治肝厲風,卒然瘖瘂,依古法用大小續命二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方:

  麻黃八兩 石膏四兩 桂心 乾薑 芎藭各二兩 當歸 黃苓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 荊瀝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兩沸,掠去沫,下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又下荊瀝煮數沸,分四服。能言未瘥,後服小續命湯。舊無荊瀝,,今增之,效如神。《千金翼》有甘草。

  又方,治大風經臟,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癢不自知方#3:

  獨活 麻黃各三兩 芎藭 防風 當歸 葛根 生薑 桂心 茯苓 附子 細辛 甘草各一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老小半之。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減麻黃;不汗者依方;上氣者,加吳茱萸二兩、厚朴一兩;乾嘔者,倍加附子一兩;啘者,加橘皮二兩#4:,若胸中吸吸少氣者,加大棗十二枚;心下驚悸者,加狹苓一兩;若熱者,可除生薑,加葛根。初得風未須加減,便且作三劑,停四五日已後,更候視病虛實平論之,行湯行針,依穴灸之。

  又方,治與前大續命湯同,宜產婦及老小等方:

  麻黃 芎藭各三兩 乾薑 石膏 人參 當歸 桂心 甘草各二兩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外臺》名續命湯,《范汪》同,云是張仲景方,本欠兩味。

  西州續命湯,治中風痱一作入臟,身體不知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識人,拘急背痛,不得轉側方:

  麻黃六兩 石膏四兩 桂心二兩 甘草 芎藭 乾薑 黃苓 當歸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再沸,掠去上沬,後下諸藥,煮取四升。初服一升,猶能自覺者,勿熟眠臥,可厚覆,小小汗出已,漸減衣,勿復大覆,可熟眠矣。前服不汗者,後服一升汗,後稍稍五合一服,安穩乃服,勿頓服也,汗出則愈,勿復服。飲食如常,無禁忌,勿見風,并治上氣咳逆。若面目大腫,但得臥,服之大善。凡服此湯不下者,人口噓其背,湯則下過矣。病人先患冷汗者,不可服此湯。若虛贏人,但當稍與五合為佳。間有輒行此湯與產婦及羸人,喜有死者,皆為頓服二升#5,傷多且湯濁不清故也,但得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皆無害也。《胡洽方》、《古今錄驗》名大續命湯。

  大續命散,治八風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頭眩不能自舉,起止顛倒,或臥苦驚如墮地狀,盜汗,臨事不起,婦人帶下無子,風入五臟,甚者恐怖,見鬼來收攝,或與鬼神交通,悲愁哭泣,忽忽欲走方:

  麻黃 烏頭 防風 桂心 甘草 蜀椒 杏仁 石膏 人參 芍藥 當歸 ?茹《翼》作芎藭 黃苓 茯苓 乾薑各一兩,

  右十五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再,稍#6加,以知為度。

  續命煮散,治風無輕重,皆主之方:

  麻黃 芎藭 獨活 防己 甘草 杏仁各三兩 桂心 附子 茯苓 升麻 細辛 人參 防風各二兩 石膏五兩 白术四兩

  右十五味,粗篩下,以五方寸匕,內小絹袋子中,以水四升,和生薑三兩,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勿絕。慎風冷,大良。吾嘗中風,言語謇澀,四肢痑曳,處此方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絕,得愈。

  排風湯,治男子、婦人風虛濕冷,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其肝風發,則面青,心悶亂,吐逆嘔沫,脅滿,頭眩重,耳不聞人聲,偏枯筋急,曲拳而臥;其心風發,則面赤,翕然而熱,悲傷瞋怒,張目呼喚;其脾風發,則面黃,身體不仁,不能行步,飲食失味,夢寐倒錯,與亡人相隨;其肺風發,則面白,咳逆,唾膿血,上氣奄然而極;其腎風發,則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難以俯仰,痹冷骨疼。諸有此候,令人心驚,志意不定,恍惚多忘,服此安心定志,聰耳明目,通臟腑,諸風悉主之:

  白鮮皮 白术 芍藥 桂心 芎藭 當歸 杏仁 防風 甘草各一兩#7 獨活 麻黃 茯苓各三兩 生薑四兩

  右十三味,吹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服一升,覆取微汗,可服三劑。

  大八風湯,治毒風頑痹嚲曳,手腳不遂,身體偏枯,或毒弱不仁,或風入五臟,恍恍惚惚,多語喜忘,有時恐怖,或肢節疼痛,頭眩煩悶,或腰脊強直,不得俯仰,腹滿不食,咳嗽,或始遇病時,卒倒悶絕,即不能語,便失瘖,半身不隨,不仁沉重,皆由體虛,恃少不避風冷所致,治之之方:

  當歸二兩半#8 五味子 升麻各一兩半 烏頭 黃苓 芍藥 遠志 獨活 防風 芎藭 麻黃 秦艽 石斛 人參 茯苓 石膏 黃耆 紫菀各一兩 杏仁四十枚 甘草 桂心 乾薑各二兩 大豆一升,《千金翼》云二合

  右二十三味,□咀,以水一斗三升、酒二升,合煮取四升。強人分四服,贏人分六服。

  八  風散,治八風十二痹,猥退,半身不遂,歷節疼痛,肌肉枯焦,皮膚瞤動,或筋緩急痛,不在一處,卒起目眩,失心恍惚,妄言倒錯,身上□瘰,面上起疱,或黃汗出,更相染漬,或燥或濕,顏色乍赤乍白,或青或黑,角弓反張,乍寒乍熱方:

  麻黃 白术各一斤 羌活二斤 黃苓一斤五兩 大黃半斤 栝蔞根 甘草 欒荊 天雄 白芷 防風 芍藥 天門冬 石膏各十兩 山茱萸 食茱萸 躑躅各五升 茵芋十四兩 附子三十枚 細辛 乾薑 桂心各五兩 雄黃 朱砂 丹參各六兩

  右二十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初每日一服,三十日後,日再。五十日知,百日瘥,一年平復。長服不已佳,先食服。

  小八風散,治迷惑如醉,狂言妄語,驚悸恐怖,恍惚見鬼,喜怒悲憂,煩滿顛倒,邑邑短氣不得語,語則失忘,或心痛徹背,不嗜飲食,惡風不得去帷帳,時復疼熱,惡聞人聲,不知痛癢,身悉振搖汗出,猥退,頭重浮腫,爪不知痛,頸項強直,口面喎戾,四肢不隨,不仁偏枯,攣掣不得屈伸,悉主之方:

  天雄 當歸 人參各五分 附子 天門冬 防風 蜀椒 獨活各四分 烏頭 秦艽 細辛 白术 乾薑各三分 麻黃 山茱萸 五味子 桔梗白芷 柴胡 莽草各二分

  右二十味,治下篩,合相得。酒服半方寸匕,漸至一匕,日三服,以身中覺如針刺狀,則藥行也。

  烏頭湯,治八風五尸,惡氣遊走胸心,流出四肢,來往不住,短氣欲死方:

  烏頭 芍藥 乾薑 桂心 細辛 乾地黃 當歸 吳茱萸 甘草各二兩#9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葈耳散,治諸風方:

  當以五月五日午時,乾地刈取葈耳葉,洗曝燥,搗下篩。酒若漿服一方寸匕,日三,作散。若吐逆,可蜜和為丸,服十丸,準前計一方寸匕數也。風輕易治者,日再服;若身體有風者皆作粟肌出,或如麻豆粒,此為風毒出也,可以鈹針刺潰去之,皆黃汁出盡乃止。五月五日多取陰乾之,著大瓮中,稍取用之。此草辟惡,若欲看病省疾者,便服之,令人無所畏;若時氣不和,舉家服之。若病胃脹滿,心悶發熱,即服之。并殺三蟲腸痔,能進食,一周年服之佳。七月七、九且九皆可採用。

  治心風虛熱,發即恍惚煩悶,半身不仁,攣急方:

  荊瀝 竹瀝各五升 枸杞根白皮 生麥門冬各一升 香豉三合 人參 茯苓 梔子仁 黃苓 芍蠶 桂心 細辛 杏仁 防風 白鮮皮各二兩生薑 石膏 甘草各三兩

  右十八味,□咀,以水二斗,和竹瀝、刑瀝,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凡五劑,間三日服一劑。一本用防己三兩。

  治虛熱恍惚,驚邪恐懼方:

  荊瀝三升 竹瀝二升 香豉三合 牛黃十八銖 生麥門冬 人參各三兩 升麻 鐵精 天門冬 龍齒 茯苓 梔子各二兩#10

  右十二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黃、鐵精,更煎五六沸,取二升七合#11。分五服,溫服#12;相去十里久。

  地黃煎,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冷所#13方:

  生地黃汁 枸杞根汁各二升#14 生薑汁 酥各三升#15荊瀝 竹瀝各五升 天門冬 人參各八兩 茯苓六兩 大黃 梔子仁各四兩

  右十一味,搗篩五物為散,先煎地黃等汁成煎,次內散藥攪調。每服一匕,日再,漸加至三匕,覺利減之。

  又方:

  黃苓 乾藍 芍藥 鼠尾草各三兩 梔子仁 生葛各六兩 羚羊角五兩 豉一升,綿裹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積熱風方:

  地骨皮 萎蕤 丹參 黃耆 麥門冬 澤瀉各三兩 清蜜 薑汁各一合 生地黃汁一升

  右九味#16,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地黃汁,更緩火煮,減一升,內蜜及薑汁,又煮一沸,藥成。溫服三合,日再。

  大防風湯,治中風,發熱無汗,肢節煩,腹急痛,大小便不利方:

  防風 當歸 麻黃 白术 甘草各十八銖 黃苓三十銖 乾地黃 山茱萸 茯苓 附子各一兩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一服七合。大小便不利,內大黃、人參各十八銖,大棗三十枚,生薑三兩,煮取三升,分三服。《深師》加天門冬一兩。

  大戟洗湯,治中風發熱方:

  大戟 苦參各等分

  右二味,為末,以藥半升,白酢漿一斗,煮三沸,適寒溫洗,從上下寒乃止,立瘥。小兒三指撮許,漿水四升煮,洗之。

  金牙酒,療積年八風五痙,舉身嚲曳,不得轉側,行步跛壁,不能收攝,又暴口噤失音,言語不正,四肢背脊筋急腫痛,流走不常,勞冷積聚少氣,乍寒乍熱,三焦不調,脾胃不磨,飲僻結實,逆害飲食,醉咽嘔吐,食不生肌,醫所不能治者方:

  金牙碎如米粒,用小絹袋盛 乾地黃 地膚子無子用莖,蘇恭用蛇床子 蒴藋根 附子 防風 細辛 莽草各四兩羌活一斤,《胡洽》用獨活 蜀椒四合

  右十味,□咀,盛以絹袋,用酒四斗,於瓷罌中漬,密閉頭,勿令泄氣,春夏三四宿,秋冬六七宿,酒成去滓,日服一合。此酒無毒,及可小醉,常令酒氣相接,不盡一劑,病無不愈。又令人肥健。酒盡自可加諸藥各三兩,惟蜀椒五兩,用酒如前,勿加金牙也。冷加乾薑四兩。服此酒勝灸刺,起三十年諸風嚲曳,神驗。《肘後備急》用升麻、乾薑各四兩,人參二兩,石斛、牛膝各五兩,不用蒴藋根,為十四味。蘇恭不用地黃,為十三味。一方用羨華四兩,黃耆三兩。《胡洽》用續斷四兩,為十一味。《千金翼》用茵芋四兩,無莽草。

  常山太守馬灌酒,除風氣,通血脈,益精華,定六腑,聰明耳目,悅澤顏色,頭白更黑,齒落更生,服藥二十日力勢倍,六十日志氣充盈,八十日能夜書,百日致神明,房中強壯如三十時,力能引弩。年八十人服之,亦當有子。病在腰膝,藥悉主之方:

  天雄二兩,生用 商陸根 躑躅 蜀椒各一兩 烏頭一枚,大者 附子五

  枚 桂心 白斂 茵芋 乾薑各三兩

  右十味,□咀,以絹袋盛,酒三斗漬,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去滓。初服半合,稍加至兩三合。搗滓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以知為度。夏日恐酒酸,以油單覆之,下井中,近水令不酸也。《千金翼》無商陸、桂心,為八味。

  蠻夷酒,治久風枯攣,三十年著床,及諸惡風,眉毛墮落方:

  乾地黃 獨活 丹參 譽石各一兩 麥門冬 附子 甘遂各二兩 赤石脂二兩半 乾薑 蕪荑 芫花 柏子仁各一合 蘇子一升 蓯蓉 茯神《翼》作茯苓 金牙 薯蕷 白术 杜仲 石南 牡荊子 山茱萸 款冬各十八銖 白芷 烏喙 烏頭 人參 狼毒 蜀椒 防風 細辛 礬石 寒水石 牛膝 麻黃 芎藭 當歸 柴胡 芍藥 牡蠣 桔梗 狗脊《千金翼》作枸杞 天雄各半兩 石斛 桂心各六銖

  右四十五味,□咀,以酒二斗漬,夏三日,春秋六日,冬九日,一服半合。密室中合藥,勿令女人、六畜見之,三日清齋乃合。《千金翼》無芎藭,云加大棗四十枚更佳。

  又方,治八風十二痹,偏估不隨,宿食,久寒虛冷,五勞七傷,及婦人產後餘疾,月水不調,皆主之方:

  譽石 桂心 白木 狼毒 半夏 石南 白石脂 龍膽 續斷 芫花 白石英 代赭 ?茹 石韋 玄參 天雄 防風 山茱萸 桔梗 藜蘆 卷柏 細辛 寒水石 烏頭 躑躅 蜀椒 白芷 秦艽 菖蒲各一兩 礬石 附子 遠志各二兩 石膏二兩半 娛蚣一枚#17

  右三十四味,□咀,以酒二斗,漬四日。每服一合,日再。十日後去滓,曝乾,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以知為度。《胡洽》四十二味,無桂心、細辛、烏頭、躑躅、蜀椒,而有芒硝、恒山、黃苓、黃連、大黃、麻黃、地黃、前胡、甘草、菟絲子、芍藥、紫菀各一兩,杏仁二十枚,同搗篩,絹袋盛,用水三斗,麯三斤,黍米三斗,作飯依釀酒法,以藥袋置釀中,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三日,酒成。服半鷄子殼,日三服。曝藥,為末,酒服方寸匕,以身體暖為度。

  魯王酒,治風眩心亂,耳聾目暗汨出,鼻不聞香臭,口斕生瘡,風齒瘰?,喉下生瘡,煩熱厥逆上氣,胸脅肩胛痛,手不能上頭,不能帶衣,腰脊不能俯仰,腳酸不仁,難以久立,八風十二痹,五緩六急,半身不遂,四肢偏枯,筋攣不可屈伸,賊風咽喉閉塞,哽哽不利,或如錐刀所刺,行人皮膚中,無有常處,久久不治,入人五臟,或在心下,或在膏肓,遊走四肢,偏有冷處,如風所吹,久寒積聚,風濕五勞七傷,虛損百病,悉主之方:

  茵芋 烏頭 躑躅各三十銖 天雄 防己 石斛各二十四銖 細辛 牛膝 甘草 柏子仁 通草 桂心 秦艽 茵陳 山茱萸 黃苓《胡洽》作黃耆 附子 瞿麥 乾地黃 王不留行《胡洽》作天門冬,《千金翼》作王蓀 杜仲 澤瀉 石南 防風 遠志各十八銖

  右二十五味,□咀,以酒四斗,漬十日。每服一合,加至四五合,以知為度。《千金翼》名此為魯公酒,有乾薑。《胡洽》無防己,以絹囊盛藥,用水二斗,法麯二斤#18,同漬三四宿,出藥囊,炊二斗黍米,內汁釀之,酒熟,飲如鷄子大,日二服,稍稍飲之,以知為度。

  又方,治風偏枯半死,行勞得風,若鬼所擊,四肢不遂,不能行步,不自帶衣,攣璧,五緩六急,婦人帶下,產乳中風,五勞七傷方#19:

  乾薑 躑躅 桂心 甘草 芎藭 續斷 細辛 附子 秦艽 天雄 石膏 紫菀各五兩 葛根 通草 防風 柏子仁 巴戟天 石斛 石南 山茱萸 石龍芮各四兩 天門冬 牛膝各八兩 烏頭二+枚 蜀椒半升

  右二十五味,□咀,以水五升,漬三宿,法麯一斤合漬,秫米二斗合釀三宿,去滓,炊糯米一斗,醞三宿藥成。先食服半合,日再。待米極消盡,乃去滓,曝乾,末服。

  獨活酒,治八風十二痹方:

  獨活 石南各四兩 防風三兩 附子 烏頭 天雄 茵芋各二兩

  右七味,□咀,以酒二斗,漬七日。每服半合,日三,以知為度。

  灸法:

  扁鵲云:治卒中惡風,心悶煩毒欲死,急灸足大趾下橫文,隨年壯,立愈。

  若筋急不能行者,內踝筋急,灸內踝上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壯,立愈。

  若眼戴睛#20 上插,灸目兩眦後二十壯#21。

  若不能語,灸第三椎上百壯。

  若不識人,灸季肋頭七壯。

  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理十四壯。灸卒死亦良。

  治久風、卒風、緩急諸風,卒發動不自覺知,或心腹脹滿,或半身不隨,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閉耳聾,或舉身冷直,或煩悶恍惚,喜怒無常,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張,始覺發動,即灸神庭一處七壯,穴在當鼻直上髮際是。

  次灸曲差二處各七壯,穴在神庭兩傍各一寸半是。

  次灸上關二處各七壯,一名客主人,穴在耳前起骨上廉陷者中是。

  次灸下關二處各七壯,穴在耳前下廉動脈陷者中是。

  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穴在曲頰陷者中是。

  次灸廉泉一處七壯,穴在當頤直下骨後陷者中是。

  次灸囟#22會一處七壯,穴在神庭上二寸是。

  次灸百會一處七壯,穴在當頂上正中央是。

  次灸本神二處各七壯,穴在耳正直上入髮際二分是。又作四分。

  次灸天柱二處各七壯,穴在項後兩大筋外入髮際陷者中是。

  次灸陶道一處七壯,穴在大椎節下間是。

  次灸風門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

  次灸心輸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

  次灸肝輸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

  次灸腎輸二處各七壯,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

  次灸膀胱輸二處各七壯,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

  次灸曲池二處各七壯,穴在兩肘外曲頭陷者中,屈肘取之是。

  次灸肩髃二處各七壯,穴在兩肩頭正中兩骨間陷者中是。

  次灸支溝二處各七壯,穴在手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是。

  次灸合谷二處各七壯,穴在手大指虎口兩骨間陷者中是。

  次灸間使二處各七壯,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是。

  次灸陽陵泉二處各七壯,穴在膝下外尖骨前陷者中是。

  次灸陽輔二處各七壯,穴在外踝上絕骨端陷者中是。

  次灸崑崙二處各七壯,穴在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是。

  治風,灸上星及百會各二百壯,前頂二百四十壯,腦戶及風府各三百壯。一云:治大風,灸百會七百壯。

  治百種風,灸腦後項大椎平處兩厢,量二寸三分,須取病人指寸量,兩厢各灸百壯,得痠。

  治風,耳鳴,從耳後量八分半裹許有孔,灸一切風,得瘥。狂者亦瘥。兩耳門前後各灸一百壯。

  治卒病惡風,欲死不能語,及肉痹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臟輸,百五十壯,多至三百壯便愈。

  心輸穴在第五節,一云第七節,對心橫三間寸。主心風,腹脹滿,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羸露,不欲飲食,鼻衄,目眴□□不明,肩頭脅下痛,小腹急,灸二三百壯。

  大腸輸在十六椎兩邊相去一寸半,主風,腹中雷嗚,腸僻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絞痛,腰脊疼強,或大小便難,不能飲食,灸百壯,三日一報。

  掖門在掖下攢毛中一寸,名太陽陰,一名掖間,灸五十壯,主風。

  絕骨在外踝上三寸,灸百壯,治風,身重心煩,足經疼。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五竟

  #1三:原作『二』,據影宋刻本改。

  #2方: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3方: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4二兩:影宋刻本作『一兩』。

  #5二升:影宋刻本作『 三升』。

  #6稍:原作『彼』據影宋刻本改。

  #7各一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8二兩半:影宋刻本作『一兩半』。

  #9各二兩:影宋刻本『甘草二兩』,餘藥『 各一兩』 。

  #10各二兩:影宋刻本『升麻、鐵精』各用『一兩』。

  #11二升七合:影宋刻本作『一升七合』。

  #12分五服,溫服:影宋刻本作『分溫三服』 。

  #13所:影宋刻本作『補』。

  #14 各二升:影宋刻本『枸杞根汁』用『 三升』。

  #15各三升:影宋刻本『生薑汁』用『一升』。

  #16右九味:影宋刻本『味』 下有『□咀』二字。

  #17一枚:影宋刻本作『二枚』。

  #18二斤:影宋刻本作『二斗』 。

  #19方: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0 睛:原作『精』,據影宋刻本改。

  #21二十壯:影宋刻本作『二七壯』。

  #22囟會:原作『凶會』,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治諸風方

  賊風第三論 方 灸法

  桂枝酒,治肝虛寒,卒然瘡啞不聲,踞坐不得,面目青黑,四肢緩弱,遺失便利,厲風所損方:

  桂枝 芳藭 獨活 牛膝 薯蕷 甘草各三兩 附子二兩 防風 茯苓 天雄 茵芋 杜仲 蒴藋根 白术各四兩 乾薑五兩 躑躅 猪椒葉、根、皮各一升 大棗四十枚

  右十八味,□咀,以酒四斗,漬七日。每服四合,日二,加至五六合。

  肝風占候,其口不能言,當灸鼻下人中,次灸大椎,次灸肝輸,第九椎下是,五十壯,餘處隨年壯。眼暗,灸之得明,二三百壯良。

  大定心湯,心氣虛悸恍惚方。見別卷中。

  乾薑附子湯,治心虛寒風,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喎邪方:

  乾薑 附子各八兩 桂心 麻黃各四兩 芎藭三兩

  右五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三日後服一劑。

  側子酒,治心寒,或笑或呻口歌方。見別卷中。

  芎藭湯,治卒中風,四肢不仁,善笑不息方:

  芎藭一兩半 黃苓 石膏一用黃連 當歸 秦艽 麻黃 桂心 乾薑 甘草各一兩 杏仁二十一枚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荊瀝湯,治心虛寒,陰氣傷寒損心,驚掣悸,語聲寬急混濁,口喎冒昧,好自笑,厲風傷心方:

  荊瀝三升 母薑取汁,一升 麻黃 白术 芎藭各四兩 防風 桂心 升麻 茯苓 遠志 人參 羌活 當歸各三兩#1 防己 甘草各二兩

  右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煎麻黃兩沸,去沫,次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下荊瀝、薑汁,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白术酒#2,補心志定氣,治心虛寒,氣性反常,心手不隨,語聲冒昧,其疾源厲風損心,具如前方所說無窮方:

  白术切 地骨皮 荊實各五斗 菊花三斗

  右四味,以水三石,煮取一石五斗,去滓澄清,取汁釀米二石#3;用麯如常法,酒熟,隨能飲之,常取半醉,勿令至吐。

  治心風寒方:

  灸心輸各五十壯,第五節兩邊各一寸半是。

  依源麻黃湯,治脾虛寒,厲風所傷,舉體消瘦,語音沉澀,如破鼓聲,舌強不轉而好咽唾,口噤唇黑,四肢不舉,身重如山,便利無度方。見別卷中#4。

  半夏湯,溫中下氣,治脾寒語聲憂懼,舌本捲縮,嗔喜無度,惛悶恍惚脹滿方:

  半夏 大麻仁熬研為脂 生薑各一升 芍藥 茯苓 五味子 桂心 橘皮各三兩 白术四兩 附子五兩 甘草二兩 大棗三+枚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下大麻仁脂,更上火一沸,分三服。

  當歸圓,補脾安胃,調氣止痛,治脾虛寒,身重不舉,語音沉鼓,厲風傷痛,便利無度方:

  當歸 酸棗仁 乾薑各八兩 芎藭 乾地黃 天雄各六兩 地骨皮 黃耆各七兩 大棗二+枚 吳茱萸五合 甘草 秦椒葉 厚朴 秦艽各四兩 桂心 防風 附子 白术各五兩

  右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服。

  脾風占候,聲不出,或上下手:

  當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次灸大椎,次灸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是,次灸兩大指節上下各七壯。

  治脾風方:脾風者總乎為八風

  灸脾輸,挾脊兩邊各五十壯。凡人脾輸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臟輸是脾穴,此法甚妙。

  依源麻黃續命湯,治肺虛寒,厲風所中,噓吸戰掉,聲嘶塞而散下,氣息短憊,四肢痺弱,面色青葩,遺失便利,冷汗出方:

  麻黃六兩 大棗五十枚 杏仁 白术 石膏各四兩 桂心 人參 乾薑 茯苓各三兩 當歸 芎藭 甘草各二兩#5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去沫,次下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舊方無白术、茯苓,今方無黃苓,轉以依經逐病增損。

  八風防風散,治肺寒虛傷,語音嘶下,拖氣用力,戰掉,緩弱羸瘠,厲風入肺方:

  防風 獨活 芎藭 秦椒 乾薑 黃耆 附子各四十二銖 天雄 麻黃 五味子 山茱萸 石膏各三+六銖 秦艽 桂心 薯蕷 細辛 當歸 防己 人參 杜仲各三十銖 甘草十二銖#6 貫眾二枚 甘菊 紫菀各二+四銖#7

  右二十四味,治下篩。每服方寸匕,酒調,進至兩匕,日再。

  溫中生薑湯,治肺虛寒,羸瘦緩弱,戰掉噓吸,胸滿肺痿方:

  生薑二斤#9 桂心 橘皮各#9四兩 甘草 麻黃各三兩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先煎麻黃兩沸,去沫,然後入諸藥合煮。

  治肺寒方:

  灸肺輸百壯。

  腎瀝湯,治腎寒虛為厲風所傷,語音謇吃不轉,偏枯,腑腳偏跛蹇,緩弱不能動,口喎,言音混濁,便利仰人,耳偏聾塞,腰背相引,隨病用藥,依源增損方:

  羊腎一具 黃耆 芎藭 桂心 當歸 人參 防風 甘草 五味子各三兩 玄參 茯苓 芍藥各四兩 磁石五兩 地骨皮二升,切 生薑八兩

  右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腎取七升,下諸藥,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可服三劑。

  茵芋酒,治耳聾口欹等病:方見別卷。

  乾地黃圓,治腎虛,呻吟喜恙怒,反常心性,陽氣弱,腰背強急,髓玲方:

  乾地黃 山茱萸 天門冬 桂心 續斷各一兩半 柏子仁 杜仲 牛膝 蓯蓉各四十二銖 茯苓 天雄 鍾乳各二兩 松脂 遠志 乾薑各三+銖 菖蒲 薯蕷 甘草各一兩

  右十八味,末,蜜丸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二,加至四十丸。

  治腎寒方:

  灸腎輸百壯。

  大岩蜜湯,治賊風,腹中絞痛,并飛尸遁注,發作無時,發即搶心脹滿,脅下如錐刀刺,并主少陰傷寒方:

  梔子十五枚 甘草 乾地黃 細辛 羊脂青羊角亦得 茯苓 吳茱萸 芍藥《 小品》 用芍蓊 乾薑 當歸 桂心各一兩

  右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脂令烊。分三服,溫服,相去如人行十里頃。若痛甚者,加羊三兩,當歸、芍藥、人參各一兩;心腹脹滿堅急者,加大黃三兩。《胡洽》不用梔子、羊脂、茯苓、桂心,名岩蜜湯。

  小岩蜜湯,治惡風,角弓反張,飛尸入腹,絞痛悶絕,往來有時,筋急,少陰傷寒,口噤不利方:

  大黃二兩 雄黃 青羊脂各一兩 當歸 乾薑 桂心 乾地黃 芍藥 甘草 細辛各四兩 吳茱萸三兩#10

  右十一味,□咀,以水二斗#11,煮取六升,分六服。重者加藥,用水三斗,煮取九升,分十服。

  排風湯,治諸毒風邪氣所中,口噤悶絕不識人,及身體疼煩,面目手足暴腫者方:

  犀角 貝子 升麻 羚羊角各一兩

  右四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水二升半,內四方寸匕,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殺藥者,以意增之。若腫,和鷄子傅上,日三度;老小可斟酌加減,神良。亦可多合備用。

  烏頭湯,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叫呼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方:

  烏頭十五枚,《要略》用五枚 大棗十枚 甘草二兩 芍藥四兩 桂心六兩 老薑一斤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別搗烏頭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減五六合,內湯中煮兩小沸,去滓。服一合,日三,間食,強者三合,以如醉狀為知,不知增之。

  治賊風所中,腹內攣急方:

  麻黃四兩 甘草一尺 石膏 鬼箭羽各鷄子大

  右四味,□咀,以東流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論曰:夫歷節風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節蹉跌,變成癲病,不可不知。古今以來,無問貴賤,往往苦之,此是風之毒害者也。治之雖有湯藥,而并不及松膏、松節酒,若羈旅家貧不可急辦者,宜服諸湯,猶勝不治,但於痛處灸三七壯佳。

  防風湯,治身體四肢節解如墮脫,腫,按之皮陷,頭眩短氣,溫溫悶亂欲吐者方:

  防風 白术 知母 桂心各四兩 芎藭芍藥 杏仁 甘草各三兩 半夏 生薑各五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古今錄驗方》無半夏、杏仁、芎藭,用附子二枚,為八味。

  羌活湯,治中風,身體疼痛,四肢緩弱不遂,及產後中風方:

  羌活 桂心 芍藥 葛根 麻黃 乾地黃各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五兩

  右八味,□咀,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五合,日三服。

  防己湯,治風歷節,四肢疼痛如槌鍛,不可忍者方:

  防己 茯苓 白木 桂心 生薑各四兩 甘草三兩 人參二兩 烏頭七枚

  右八味,□咀,以苦酒一升、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當覺焦熱,痹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覺,復合服,以覺乃止。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千金翼》不用苦酒。

  治濕風,體痛欲拆,肉如錐刀所刺方:

  附子 乾薑 芍藥 茯苓 人參 甘草 桂心各二兩#12 白术四兩

  右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13,日三服。一方去桂心,用乾地黃二兩。

  大棗湯,治歷節疼痛方:

  大棗十五枚 附子一枚 甘草一尺 黃耆四兩 生薑二兩 麻黃五兩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

  犀角湯,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方:

  犀角二兩 羚羊角一兩 前胡 黃苓 梔子仁 射干各三兩 大黃 升麻各四兩 豉一升

  右九味,吹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歷節諸風,百節酸痛,不可忍方:

  松脂三十斤,煉五十遍,酒煮十遍。不能五十遍,二十遍亦可。煉酥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調勻。旦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數數食麯粥為佳,慎血腥、生冷物、醉果子。百日已後瘥。

  松節酒,治歷節風,四肢疼痛猶#14如解落方:

  松節三+斤 豬椒葉三十斤,細銼,各用水四石,煮取一石

  右二味,澄清,合漬乾麯五斤,候發,以糯米四石五斗釀之,依家醞法四酘,勿令傷冷熱。第一酘時下後諸藥:

  柏子仁 天雄 萆薢 芎藭各五兩 秦艽六兩 人參 茵芋各四兩 防風十兩 磁石十一兩#15,末 獨活十二兩#16。

  右十味,□咀,內飯中炊,如常酘法,酘足訖,封頭四七日,壓取清。適性服之,勿至醉吐。

  石膏湯,逐風毒方:

  石膏雞子大三枚 雞子二枚 甘草一尺 麻黃三兩 杏仁四十枚

  右五味,□咀,以水三升,破雞子內水中,烊令相得,內藥,煮取一升,服之。覆取汗,汗不出,燒石熨取汗出為佳。

  治歷節風方:

  松膏一升,酒三升,浸七日。每服一合,日再,數劑愈。

  又方:

  松葉三十斤,酒二石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度。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六竟

  #1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2白木酒:影宋刻本作『白术釀酒』。

  #3二石:影宋刻本作『一石』。

  #4見別卷中:影宋刻本『中』下有『方本闕』三字。

  #5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6十二銖:影宋刻本作『十一銖』。

  #7二十四銖:原『十』下脫『四銖』二字,據影宋刻本補。

  #8二斤:影宋刻本作『一斤』 。

  #9各:原脫,據文義補。下同。

  #10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

  #11二斗:影宋刻本作『一斗』。

  #12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13二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

  #14猶:原作『由』,據影宋刻本改。

  #15十一兩:影宋刻本作『十二兩』。

  #16十二兩:影宋刻本作『十五兩』。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治諸風方

  偏風第四 方針灸法

  防風湯,治偏風,甄權處療安平公方:

  防風 芎藭 白芷 牛膝 狗脊 萆薢 白术各一兩 羌活 葛根 附子《外臺》作人參 杏仁各二兩 薏苡仁 石膏 桂心各三兩 麻黃四兩生薑五兩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劑覺好,更進一劑,即一度針,九劑九針即瘥,灸亦得。

  針風池一穴、肩髃一穴、曲池一穴、支溝一穴、五樞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凡針七穴即瘥。

  仁壽宮備身患腳奉敕:

  針環跳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陽輔一穴,凡針四穴,即能起行。

  大理趙卿患風,腰腳不隨,不能跪起:

  針上命一穴、環跳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凡針四穴,即能跪起。

  庫狄欽患偏風不得挽弓:

  針肩髃一穴,即得挽弓,甄權所行。

  治猥退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方:

  杏仁去雙仁及皮尖三斗,洗,入臼搗二斗令碎,研如寒食粥法,取汁八升,煎取四升,口嘗看香滑即熟,未及此則為不熟,惟熟為妙,停極冷,然後內好麯一斗六升,煎取八升,第一遍酘饙也。次一炊復取杏仁三升,研取一斗二升汁,煎取六升,第二酘也。次一炊準第二酘取杏仁汁多少,為第三酘也。若疑米不足,別更取二升杏仁,研取八升汁,煎取四升,更斟酌炊米酘之。若猶不足,更研杏仁二升,取八升汁,煎取四升,更酘之,以熟為限。一石米#1,杏仁三斗,所以節次研杏仁者,恐并煎汁酢故也。若冬日,任意并煎。準計三斗杏仁,取汁一石六斗,煎取八斗四升,漬麯,以分之酘鏡,酒熟封四七日,開澄取清,然後壓糟,糟可乾末,和酒服之。大驗,秘方。

  又方:

  蓖麻子脂一升,酒一斗,銅鉢盛,著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

  又方:

  灸百會,次灸本神,次灸承漿,次灸風府,次灸肩髃,次灸心輸,次灸手五里#2,次灸手髓孔,次灸手少陽,次灸足五里,次灸足髓孔,次灸足陽明,各五百壯。

  治大風半身不遂方:

  蠶沙兩石,熟蒸,分作直袋三枚,各受七斗,熱盛一袋著患處,如冷,即取餘袋一依前法,數數易換,百不禁,瘥止。須羊肚、釀、粳米、葱白、薑、椒、豉等爛煮,熱吃,日食一具,十日止。此方千金不傳。

  又方:

  蒸鼠壤土,袋盛熨之,瘥即止。

  葛根湯,治四肢緩弱,身體疼痛不遂,婦人產後中柔風及氣滿方:

  葛根 芍藥 桂心 乾地黃 羌活各三兩 麻黃 甘草各二兩 生薑六兩

  右八味#3,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五合,日三。

  麻子湯,治大風,周身四肢攣急,風行在皮膚,身勞強,服之不虛人,又治精神蒙昧者方:

  秋麻子三升,凈擇,水漬一宿 防風 桂心 生薑 石膏碎,綿裹 橘皮各二兩 麻黃三兩 竹葉 葱白各一握 香豉一合

  右十味,□咀,先以水二斗半,煮麻子,令極熟,灑去滓,取九升,別煮麻黃兩沸,掠去沫,內諸藥汁中,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空腹服,當微汗,汗出以粉塗身。極重者不過三兩劑,輕者一兩劑瘥。有人患大風、賊風、刺風,加獨活三兩,比之小續命湯準當六七劑。

  仲景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方:

  麻黃三十銖 黃苓十八銖 黃耆 細辛各十二銖 獨活一兩

  右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兩服大汗。心中熱,加大黃半兩;脹滿,加枳實六銖;氣逆,加人參十八銖;心悸,加牡蠣十八銖;渴,加栝蔞十八銖;先有寒,加八角附子一枚。此方秘不傳。

  白斂薏苡湯,治風拘攣不可屈伸方:

  白斂 薏苡仁 芍藥 桂心 酸棗仁 牛膝 乾薑 甘草各一升 附子三枚

  右九味,□咀,以淳酒二斗,漬一宿,微火煎三沸。每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服五合。《千金翼》 有車前子。

  獨活寄生湯,夫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得之,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孿腳重痹,宜急服此方:

  獨活三兩 寄生《古今錄驗》用續斷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風 芎藭 乾地黃 人參 甘草 當歸 芍藥各二兩

  右十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冷。喜虛下利者,除乾地黃。服湯,取蒴藋葉火燎,厚安席上,及熱眠上,冷復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莖熬,臥之佳,其餘薄熨,不及蒴藋蒸為愈也。諸處風濕亦用此法。新產竟或患腹痛,不得轉動,及腰腳攣痛,不得屈伸,痹弱者,宜服此湯,除風消血。《肘後》有附子一枚大者,無寄生、人參、甘草、當歸。

  菊花酒,治男女風虛寒冷,腰背痛,食少贏瘦,無顏色,噓吸少氣,去風冷,補不足方:

  菊花 杜仲各一斤 防風 附子 黃耆 乾薑 桂心 當歸 石斛各四兩 紫石英 蓯蓉各五兩 萆薢 獨活 鍾乳各八兩 茯苓三兩

  右十五味,□咀,以酒七斗,漬五日。一服二合,稍稍加至五合,日三。《千金翼》不用乾薑。

  杜仲酒,治腰腳疼痛不遂,風虛方:

  杜仲八兩 石南二兩 羌活四兩 大附子五枚

  右四味,□咀,以酒一斗,漬三宿。每服二合,日再。偏宜冷病婦人服之。

  風痱第五論 方 灸法

  論曰:夫風痱者,卒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遂而強直者是也。治之以伏龍肝五升為末,冷水八升,和攪取汁飲之,能盡為善。《肘後》此方治心煩恍惚,腹中痛滿,絕而復蘇。自此已下九方,皆主此風,用之次第,宜細尋之。

  論曰:凡欲醫此病,當知先後次第,不得謾投湯藥,以失機宜,非但殺人,因玆遂為痼疾,已既得之,當進三味竹瀝飲,少似有勝於常,更進湯也。竹瀝飲子,患熱風者,必先用於此,制其熱毒。

  竹瀝湯,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薑汁三合

  右三味,相合,溫暖。分三服,平旦、日哺、夜各#4一服,服訖覺四體有異似好,次進後湯方:

  竹瀝一升 生葛汁五合 芎藭 防己 附子 人參 芍藥 黃苓 甘草 桂心各一兩 生薑四兩 羚羊角三兩#5 石膏六兩 杏仁四十枚 麻黃防風各一兩半

  右十六味,□咀,以水七升,煮減半,內瀝,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間五日更服一劑,頻與三劑,漸覺少損,仍進後方:

  竹瀝三升 防風 升麻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芎藭各二兩 麻黃三兩

  右八味,□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兩日服一劑,常用,加獨活三兩最佳。此方神良,頻進三劑。若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木二兩。若未除,更進後方:

  竹瀝一升 甘草一本作葛根二兩 人參 芎藭 獨活 升麻各一兩 防風 麻黃 芍藥各一兩半 生薑 石膏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黃苓 附子一本作杏仁四十枚 白术各二兩

  右十七味,□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若有氣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

  凡風痱服前湯得瘥訖,可常服煮散除餘風方:

  防風 防己 獨活 秦艽 黃耆 芍藥 人參 白术 茯神 芎藭 遠志 升麻 石斛 牛膝 羚羊角 丹參 甘草 厚朴 天門冬 五加皮 地骨皮 黃苓《翼》作薯蕷 桂心各一兩,一云各四兩 乾地黃 橘皮 生薑 麻黃各三兩 檳榔《翼》作甘草 藳本《翼》作附子 杜仲《翼》作麥門冬 烏犀角各二兩,《千金翼》作山茱萸 薏苡仁一升 石膏六兩,一云三兩

  右三十三味,搗篩為粗散,和攪令勻,每服以水三升、藥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滓。頓服之,取汗,日一服。若覺心中熱煩,以竹瀝代水煮之。

  判瀝湯,凡患風人多熱,常宜服此方:

  荊瀝 竹瀝 生薑汁各五合#6

  右三味,相和溫暖,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進此,平復好瘥乃止。

  獨活煮散,治諸風痱方:

  獨活八兩 芎藭 芍藥 茯苓 防風 防己 葛根各六兩#7 羚羊角 當歸 人參 桂心 麥門冬 石膏各四兩 磁石十兩 甘草三兩 白术五兩#8

  右十六味,各切剉,分為二十四分,每分入生薑、生地黃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間日服。無所忌。

  五補圓,凡風,服湯藥多患虛熱翕翕然,宜除熱方:

  防風 人參 蓯蓉 乾地黃 羚羊角 麥門冬 天門冬各一兩半 芍藥 獨活 乾薑 白术 丹參 食茱萸一本云山茱萸 甘草 茯神 升麻 黃耆 甘菊花 地骨皮 石斛 牛膝 五加皮 薯蕷各三十銖 秦艽 芎藭 桂心 防己 生薑屑 黃苓各一兩 附子十八銖 石膏三兩 寒水石二兩#9

  右三十二味,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生薑蜜湯服二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忌油、麯、蒜、生冷、酢滑及猜、羊、鷄、魚等肉。

  論曰:古人立方,皆準病根冷熱制之,今人臨急造次,搜尋即用,故多不驗。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熱,乃可檢方,用無不效。湯藥既爾,丸散亦然。凡此風之發也,必由熱盛,故有竹瀝、葛汁等諸冷藥焉。後之學者,不能仔細識其方意,故有玆論具而述之。其人無密室者,不可與療。以強人居室不密尚中風邪,昆服藥之人乎。

  治風痱不能語,手足不遂方:

  度病者手小指內歧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所注上,合其下,開其上,取其本,度橫置其開上令三合,其狀如倒作△字形,男度左手,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處同時起火,灸之各一百壯愈。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七竟

  #1石:原誤作『不』,據影宋刻本改。

  #2里:原作『冊』,據影宋刻本改。

  #3右八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4各:原作『合』,據影宋刻本改。

  #5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6各五合:影宋刻本作『各三合』。

  #7各六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8五兩:影宋刻本作『三兩』。

  #9二兩:影宋刻本作『三兩』。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治諸風方

  風懿第六論 方 針灸法

  獨活湯,治風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嚲曳方:

  獨活四兩 桂心 芍藥 栝簍根 生葛各二兩 生薑六兩 甘草三兩

  右七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論曰:脾脈絡胃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係舌本。今心脾二臟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

  治中風口噤不能言方:

  防己 桂心 麻黃各二兩 葛根三兩 甘草 防風 芍藥各一兩 生薑四兩

  右八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瘖?不語,皆治之。

  石南湯,治六十四種風注走入皮膚中,如蟲行,腰脊強直,五緩六急,手足拘攣,隱疹搔之則作瘡,風尸身癢,卒風面目腫起,手不出頭,口噤不能言方:

  石南 乾薑 黃苓 細辛 人參各一兩 桂心 麻黃 當歸 芎藭各一兩半 甘草二兩 乾地黃十八銖 食茱萸三十銖

  右十二味,□咀,以水六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大汗勿怪。

  治中風口噤不知人者方:

  芥子一升 酢三升

  右二味,煮取一升,薄頭以布裹之,日一度。《肘後》以治卒不得語。

  又方:

  豉五升 吳茱萸一升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漸飲之。《肘後》以治不能語。

  又方:

  白术四兩,以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

  服刑瀝一升。

  又方:

  服淡竹瀝一升。

  針灸法:

  卒中風,口噤不得開,灸機關《千金翼》名頰車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壯即得語。又灸隨年壯,僻者逐僻,左右灸之。

  中風失瘡,不能言語,緩縱不隨,先灸天窗五十壯,息火仍移灸百會五十壯,畢,還灸天窗五十壯者,始發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泄,內攻五臟,喜閉伏,仍失音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百會佳,一灸五十壯,悉泄火勢,復灸之,視病輕重,重者一處三百壯,大效。凡中風,服藥益劇者,但是風穴悉皆灸之三壯,無不愈也,神良。決定勿疑惑也,不至心者,勿浪盡灸。

  論曰:風寒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瘖不能言,及喉痹失聲,皆風邪所為也,入臟皆能殺人,故附之於治風方之末。凡尸厥而死,脉動如故,此陽脉下墜,陰脉上爭,氣閉故也,針百會入三分,補之,炙熨斗熨兩脅下。又竈突墨彈丸大,漿水和服之。又針足中趾頭去甲如韭葉,又刺足大趾甲下內側去甲三分。

  桂湯,治卒失音方:

  濃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著舌下,漸漸咽汁。

  又方:

  濃煮大豆汁含亦佳,無豆用豉。

  治卒不得語方:

  酒五合,和人乳汁中半分,為二日以。

  論曰:夫眼瞷動,口唇偏喎,皆風入脉,急與人#1續命湯、附子散,摩神明膏、丹參膏,依穴灸之,喉痹舌緩亦然。風入臟使人瘖?卒死,口眼相引,牙車急,舌不轉,喎僻者,與伏龍肝散和鷄冠血及鱉血塗,乾復塗之,并灸吻邊橫文赤白際,逐左右,隨年壯報之,至三報。三日不瘥,更報之。

  附子散,治中風,手臂不仁,口面喎僻方:

  附子 桂心各五兩 細辛 防風 人參 乾薑各六兩

  右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

  甘草湯,治偏風積年不瘥,手腳枯細,面口喎僻,精神不定,言語倒錯方:

  甘草 桂心 芎藭 麻黃 當歸 芍藥 人參各二兩#2 附子 側子各二枚 獨活 防己各三兩 生薑 石膏 茯神各四兩 白术 黃苓 細辛各一兩 秦艽 防風各一兩半 菊花一升 淡竹瀝四升

  右二十一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沬,取七升,內竹瀝及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服三服訖,間一杯粥,後更進一服,待藥勢自汗。慎生冷、醋、蒜、麵、乳酪、魚等。

  治中風面目相引,口偏著耳,牙車急,舌不得轉方:

  獨活三兩 生地黃汁 竹瀝各一升

  右三味,合煎取一升,頓服之,即愈。

  又方:

  牡蠣 礬石 附子 竃下黃土右四味,各等分,為末,取三年雄鷄冠血,和藥傳其上,持鏡候,纔欲復故,便急洗去之,不速去,便過不復還也。《千金翼》云:偏右塗左,偏左塗右。又方:

  竹瀝三升 防風 防己 升麻 桂心 芎藭各二兩 麻黃四兩 羚羊角三兩

  右八味,□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日服一劑,常用效。

  又方:

  青松葉一斤,搗令汁出,清酒一斗漬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漸至一升,頭面汗出即止。

  又方:

  酒煮桂取汁,以故布搨病上,正則止。左喝搨右,右喎搨左。此秘方不傳,余常用大效。

  治口耳僻方:

  防風 附子 葛根各二兩 柏實 麻黃各三兩 獨活 生薑各四兩 杏仁三十枚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酒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卒中風,口喎不正方:

  取空青末如豆大一枚,含之即愈。

  又方:

  炒大豆三升令焦,以酒三升淋取汁,頓服。《肘後》以治口噤不開。

  又方:

  大皂莢一兩,去皮子,下篩,以三年大酢和。左喝塗右,右喎塗左,乾更塗之。

  文方:

  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麵密塞之,勿令泄氣,一頭內大豆一顆,并艾燒令燃,灸七壯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傳。耳病亦灸之。

  又方:

  灸手交脈三壯,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橫安之,兩頭下火。

  枳茹酒,主諸藥不能癢者方:

  枳實上青刮取末,欲至心止,得茹五升,微火炒去濕氣,以酒一斗漬,微火暖令得藥味。隨性飲之。主口僻跟急大驗,治緩風、急風并佳。《肘後》以治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枳樹皮亦得。

  角弓反張第七方

  治卒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體冷,或智或痴,或身強直不語,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狀,角弓反張,或欲得食,或不用食,或大小便不利,皆療之方:《古今錄驗》名八風續命湯。

  人參 桂心 當歸 獨活 黃苓 乾薑 甘草各十八銖 石膏一兩半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咀,以井花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覆取汗,不汗更合,加麻黃五兩合服。

  倉公當歸湯,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痙者方:

  當歸 防風各十八銖 獨活一兩半 附子一枚 細辛半兩 麻黃三十銖

  右六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開者,格口內湯,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又方:

  酒一斗,膠二斤,煮令烊,得六升。每服一升,稍服得愈。

  又方:

  單服刻瀝,良。

  秦艽散,治半身不遂,言語錯亂,乍喜乍悲,角弓反張,皮膚風癢方:

  秦艽 獨活《胡洽》用烏頭 黃耆 人參 甘菊花各二兩,《胡洽》用蜀椒 茵芋十八銖,《胡洽》用菵草 防風 石斛《胡洽》用萆薢 山茱萸 桂心各一兩半#3 附子 芎藭《胡洽》用桔梗 細辛 當歸 五味子 甘草 白术 乾薑 麻黃#4 白鮮皮《胡洽》用白斂,各三十銖 天雄 遠志各一兩,《胡洽》用防己

  右二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再,漸漸加至二匕。又云治風無新久,并補。

  吳秦艽散,治風注入肢體百脈,身腫,角弓反張,手足酸疼,皮膚習習,身體盡痛,眉毛墮落,耳聾,驚悸心滿,短氣,魂志不定,陰下濕癢,大便有血,小便赤黃,五勞七傷,萬病皆治方#5:

  秦芎 蜀椒 人參 茯苓 牡蠣 細辛 栝簍根 麻黃各十八銖 乾薑 附子 白术 桔梗 桂心 獨活 當歸各一兩 黃苓 柴胡 牛膝天雄 石南 杜仲 莽草 烏頭各半兩 甘草 芎藭 防風各一兩半

  右二十六味,治下篩,盛以葦袋。食前溫酒一升服方寸匕,日三服,急行七百步,更飲酒一升。忌如常法。

  風痹第八論 方

  論曰:血痹病從何而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形如風狀。《巢源》云:其狀如被微風所吹。但以脈自微澀,澀在寸口,關上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

  甘草二兩 黃耆五兩 漢防己四兩 生薑 白术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吹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蟲行皮中,臥取汗。

  鐵精湯,治三陰三陽,厥逆寒食,胸脅支滿,病不能言,氣滿,胸中急,肩息,四肢時寒熱不隨,喘悸煩亂,吸吸少氣,言輒飛颺,虛損方:

  黃鐵三+斤,以流水八斗,揚之三千遍 人參三兩 炭五十斤,燒鐵令赤投冷水,復燒七遍如此,澄清,取汁二斗煮藥 半夏 麥門冬各一升 白薇 黃苓 甘草 芍藥各四兩 石膏五兩 生薑二兩 大棗二+枚

  右十味,□咀,內前汁中,煮取六升。服一升,日三服,兩日令盡。

  黃耆湯,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狀方:

  蜀黃耆 人參《要略》無 芍藥 桂心各二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令盡。

  治遊風行走無定,腫或如盤大,或如甌,或著腹背,或著臂,或著腳,悉主之方:

  海藻 茯苓 防風 獨活 附子 白术各三兩 大黃五兩 當歸一本作當陸 鬼箭各二兩

  右九味,□咀,以酒二斗,漬五日。初服二合,漸加,以知為度。

  白斂散,治風痹腫,筋急展轉易常處方:

  白斂半兩 附子六銖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半刀圭,日三,不知增至一刀圭,身中熱行為候,十日便覺。

  治風痹遊走無定處,名曰血痹,大易方:

  萆薢 薯蕷 牛膝 澤瀉各二兩 地膚子 白術各半兩 乾漆 蠐螬 狗脊 車前子 天雄各十銖 茵芋六銖 山茱萸三十銖 乾地黃二兩半

  右十四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日三,後稍加。

  治諸風痹方:

  防風 甘草 黃苓 桂心 當歸 茯苓各一兩 秦艽 葛根各二兩 生薑五兩 大棗三十枚 杏仁五十枚

  右十一味,□咀,以酒、水各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附子酒,治大風冷痰癖脹滿,諸痹方:

  大附子一枚重二兩者亦雲二枚,酒五升漬,春五日。每服一合,日再,以瘥為度。

  麻子酒,治虛勞百病,傷寒風濕,及婦人帶下,月水往來不調,手足疼痹著床,服之令人肥健方:

  麻子一石 法麯一斗

  右二味,先搗麻子成末,以水二石著釜中,蒸麻子極熟,炊一石米,傾出滓,隨汁多少如家醞法,候熟,取清酒隨性飲之。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八竟

  #1人:影宋刻本作『小』。

  #2各二兩:影宋刻本『人參』用『二兩』,餘用『一兩』。

  #3各一兩半:影宋刻本作『各二兩半』。

  #4麻黃:影宋刻本『麻黃』用『一兩』 。

  #5方: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傷寒方

  傷寒例第一

  論曰:《易》稱天地變化,各正性命。然則變化之迹無方,性命之功難測,故有炎凉寒燠、風雨晦冥、水旱妖災、蟲蝗怪異。四時八節,種種施化不同;七十二候,日月運行各別。終其晷度,方得成年,是謂歲功畢矣。天地尚且如然,在人安可無事?故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遭際,時有否泰,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生萬計,乃度一日。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故有天行瘟疫病者,即天地變化之一氣也,斯蓋造化必然之理,不得無之。故聖人雖有補天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雖不能廢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能知撙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癘,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命曰知方,則病無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謂之橫病,多不解治,皆曰日滿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覺不佳,即須救療,迄至於病愈,湯食競進,折其毒勢,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氣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斃,斯為誤矣。今博採群經以為上、下兩卷,廣設備擬,好養者可得詳焉。

  《小品》曰: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治之疾,時行瘟疫是毒病之氣,而論治者,不判傷寒與時行瘟疫為異氣耳,云傷寒是雅士之辭,天行瘟疫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考之眾經,其實殊異矣。所宜不同,方說宜辨#1,是以略說其要。

  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凉,冬氣凛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或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病、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冷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冷,秋時應凉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傷寒之病,逐日深淺,以施方治。今世人得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去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師,師苟依方次第而療,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乃有效耳。

  華佗曰:夫傷寒始得,一日在皮,當摩膏火炙之即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膚,可依法針,服解肌散發汗,汗出即愈。若#2不解,至三日在肌,復一發汗即愈;若不解者止,勿復發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蘆圓,微吐之則愈;若病困,藜蘆圓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則愈也;視病尚未醒,醒者,復一法針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熱毒在外,未入於胃,而先下之者,其熱乘虛入胃,即爛胃也。然熱入胃,須要下去之,不可留於胃中也。胃若實熱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胃虛熱入,爛胃也,其熱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者,此候十死一生。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得效相倍也。

  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服之,當逼與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強飲之,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隨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強與水,水停則結心下也,當更以餘藥吐之,皆令相主,不爾更致危矣。若此病輩,不時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針之,尤佳。

  夫飲膈實者,此皆難治,此則三死一生也。病者過日不以時下,則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春夏無大吐下,秋冬無大發汗。發汗法:冬及始春大寒時,宜服神丹圓,亦可摩膏火炙。若春末及夏月、始秋,此熱月不宜火炙及重覆,宜服六物青散,若崔文行度瘴散,赤散、雪煎亦善。若無圓散及煎者,但單煮柴胡數兩。傷寒、時行,亦可服以發汗。至再三發汗不解,當與湯,實者轉下之。其脈朝夕□者,為僻實者。朝平夕□者,非僻也。轉下湯為可早與,但當少與,勿令大下耳,少與當數其間也。

  諸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裹實,不可下也。如此內外皆不可攻,而強攻之,必遂損竭多死,難全也。此虛煩,但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橘皮湯一劑,不愈,為可重與也。此法數用,甚有效驗。傷寒後虛煩,亦宜服此湯。

  王叔和曰:夫陽盛陰虛《外臺》作表和裹病,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外臺》 作裹和表病,下之則死,汗之則愈。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外臺》 作表裹之治#3,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然則桂枝下咽,陽盛則斃《外臺》 作表和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外臺》 作裹平以亡。若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不知不識,病者殞沒,自謂其分,至令冤魂塞於冥路,夭死盈於曠野。仁愛鑒此,寧不傷楚。

  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榮衛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發汗則愈。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頭痛,胸中滿,當吐之則愈。五日以上,氣沉結在臟,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則愈。明當消息病之狀候,不可亂投湯藥,虛其胃氣也。經言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此醫之大禁也。脈有沉浮,轉能變化,或人得病數日,方以告醫,雖云初覺,視病已積日在身,其疹疹結成,非復發汗解肌所除,當診豐其脈,隨時形勢,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為固,失其機要,乃致禍矣。此傷寒次第,病三日以內發汗者,謂當風解衣,夜臥失覆,寒溫所中,并時有疾疫邪風之氣相染易,為邪惡所中也。至於人自飲食生冷過多,腹臟不消,轉動稍難,頭痛身溫,其脈實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發汗也。

  陳廪丘云:或問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醫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病也。吾思之,可蒸之如蒸中風法。熱溫之氣於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極汗出,臥單蕈中冷得病,但苦寒倦,諸醫與圓散湯,四日之內,凡八過發汗,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於被中就粉傅身,使極燥乃起,便愈。後數以此發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難汗者,非惟病使其然也,蒸之則無不汗出也。諸病發熱惡寒、脈浮洪者,便宜發汗,溫粉粉之,勿令遇風。當發汗而其人適失血及大下利,則不可大汗也,數少與桂枝湯,使體潤漐漐,汗出連日,當自解也。

  論曰:凡人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冀望自瘥,須臾之間,以成痛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若時氣不和,當自戒謹。若小有不和,即須治療,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早治,鮮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4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止,雖和緩亦無能為也。癰疽疔腫,喉痹客性,尤其為急,此自養生之要也。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時日吉凶,覺痛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服藥當如方法,若縱意違師,不須治之也。

  凡傷寒,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裹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當不消也。凡得時氣病,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所以爾者,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為人作病矣。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與之勿令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者,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澀,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忽然大汗出者,欲自愈也。人得病能飲水,欲愈也。

  凡溫病,可針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

  論曰:夫尋方學之要,以救速為貴,是以養生之家,須預#5合成熟藥,以補#6倉卒之急,今具之于左。

  辟溫第二方 濕堅病證

  屠蘇酒,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歲旦之方:

  大黃十五銖 白术十八銖 桔梗 蜀椒各十五銖 桂心+八銖 烏頭六兩 菝葜十二銖

  右七味,□咀,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戶中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飲藥酒得,三朝還滓置井中,能仍歲飲,可世無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辟溫氣也。又一方有防風一兩。

  太乙流金散,辟溫氣方:

  雄黃三兩 雌黃二兩 礬石一兩#7 鬼箭羽一兩半 羚羊角燒,二兩

  右五味,治下篩,三角絳袋盛一兩,帶心前,并掛門戶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燒之。溫病人亦燒熏之。

  雄黃散,辟溫氣方:

  雄黃五兩 朱砂一作赤术 菖蒲 鬼臼各二兩

  右四味,治下篩,以塗五心、額上、鼻人中及耳門。

  預備一物柏枝散,天氣不和,疾病流行方:

  取南向社中柏東南枝,曝令乾,搗末,酒服方寸匕,神良。

  粉身散,辟溫病常用方:

  芎藭 白芷 藳本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篩,內米粉中,以粉身。

  殺鬼燒藥方,辟溫氣:

  雄黃 丹砂 雌黃各一斤 羚羊角 羖羊角亦得 蕪荑 虎骨 鬼臼 鬼箭羽 野丈人 石長生 猳猪屎 馬懸蹄各三兩 青羊脂 菖蒲 白术各八兩 蜜蠟八斤

  右十六味,末之,以蜜蠟和為丸,如彈許大。朝暮及夜中,戶前微火燒之。

  虎頭殺鬼圓,辟溫方:

  虎頭五兩 朱砂 雄黃 雌黃各一兩半 鬼臼 皂莢 蕪荑各一兩

  右七味,末之,以蜜蠟和為丸,如彈子大,絳袋盛,繫臂,男左女右,懸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燒一圓。

  辟溫殺鬼圓,熏百鬼惡氣方:

  雄黃 雌黃各二兩 羖羊角 虎骨各七兩 龍骨 龜甲 鯪鯉甲 猬皮各三兩 樗鷄十五枚 空青一兩 芎藭 真珠各五兩 東門上鷄頭一兩#8

  右十三味,末之,烊蠟二十兩,并手圓如梧子。正旦,門戶前燒一圓,帶一圓,男左女右。辟百惡,獨宿、吊喪、問病各吞一圓小豆大;天陰、大霧日,燒一圓於戶牖前,佳。

  雄黃圓,漢建寧二年#9,太歲在酉,疫氣流行,死者極眾,即有書生丁季迴從蜀青城山來,東過南陽,從西市門入,見患疫癘者頗多,遂於囊中出藥,人各惠之一圓。靈藥沾唇,疾無不瘥。市中疫鬼數百#10餘,見書生施藥,悉皆驚怖而走。乃有鬼王見書生,謂有道法,兼自施藥,感眾鬼等奔走若是,遂詣書生,欲求受其道法,書生曰:吾無道法,乃囊中之藥。呈於鬼王,鬼王睹藥,驚惶叩頭,乞命而走。此方藥帶之入山,能辟虎狼蛇蟲,入水能除水怪蛟蜃。

  雄黃 雌黃 曾青 鬼臼 真珠 丹砂 虎頭骨 桔梗 白术 女青 芎藭 白芷 鬼督郵 蕪荑 鬼箭羽 藜蘆 菖蒲 皂莢各一兩

  右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絹袋盛,男左女右帶之。卒中惡病及時疫,吞如梧子一丸,燒一丸彈子戶內。

  赤散,辟溫疫氣,傷寒熱病方:

  藜蘆 躑躅花各一兩 牡丹皮 皂莢各一兩六銖 附子 桂心 真珠各六兩 細辛 乾薑各十八銖

  右九味,末之,內真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絳囊中帶之,男左女右,著臂自隨。覺有病之時,便以粟米大內著鼻中,又酒服一錢匕,覆取汗,日三服,當取一過汗耳。

  又方:

  正月旦,取東行桑根如指,長七寸,以丹塗之,懸門戶上,又令人帶之。

  斷溫病,不相染著方:

  汲水瓶綆#11長七寸,盜著病人臥席下,良。

  又方:

  以繩度所住戶中壁,屈繩即斷之。

  治溫,病不相染方:

  以桃樹蠹屎末之,水服方寸匕。

  又方:

  术、豉等分,酒漬,服之妙。

  又方:

  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粒,又以二七#12粒投井中。

  又方:

  新布袋盛赤豆一升,內井中,三日出,舉家服二七枚。

  又方:

  松葉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

  常以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

  又方:

  神仙教人立春後有庚子日,溫蕪菁菹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

  斷溫疫轉相染著,乃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收視者方:

  赤小豆 鬼箭羽 鬼臼 雄黃各二兩

  右四味#13,末之,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與病人同床傳衣。

  治溫,令不相染方:

  新布袋盛大豆一升,內井中,一宿出,服七枚。

  治溫疫方:

  藥子二枚,末,水服之。

  又方:

  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兩,以太歲日平旦,大小勿食,向東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齒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終身勿忘此法。

  又方:

  凡時行疫癘,常以月望日細剉東引桃枝,煮湯浴之。

  治瘴氣方:

  蒜五子,并皮碎之 豉心一升

  右二味,以五#14歲男兒屎#15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良。

  又方:

  青竹茹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患霧氣者,心內煩悶少氣,頭痛項急,起則眼眩欲倒,身微熱,戰掉不安,時復憎寒,心中欲吐,吐時無物方:

  新猪屎二升半,內好酒一升,攪令散,以生布絞取汁,更以綿濾,頓服之取盡,即地鋪暖臥覆蓋,鋪前著火,常汗出。若得汗,當細細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瘥,看汗自乾乃起,慎風冷。亦治瘧及風勞蠱#16毒。

  治肝腑臟溫病陰陽毒,頸背雙筋牽,先寒後熱,腰強急縮,目中生花方:

  桂心一兩 白术 芒硝 大青 梔子各三兩 柴胡五兩 石膏 生薑各八兩 生地黃 香豉各一升

  右十味,□咀,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肝腑臟溫病陰陽毒,先寒後熱,頸筋攣牽,面目赤黃,身中直強方:

  玄參一兩 細辛二兩 梔子 黃苓 升麻 芒硝各三兩 石膏八兩#17 竹葉切,五升 車前草曝,切,二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半,煮竹葉、車前,取七升,去滓,下諸藥,煎至三升,下#18芒硝,分三服。

  治心腑臟溫病陰陽毒,戰掉不安,驚動方:

  大青 黃苓 梔子 知母 芒硝各三兩 麻黃四兩 玄參六兩 石膏 生葛根各八兩 生地黃切,一升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腑臟溫病陰陽毒,頭重頸直,皮肉痹,結核隱起方:

  大青 羚羊角 升麻 射干 芒硝各三兩 梔子四兩 寒水石五兩 玄參八兩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臟溫病陰陽毒,咳嗽連續,聲不絕,嘔逆方:

  麻黃 梔子 紫菀 大青 玄參 葛根各三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杏仁 前胡各四兩 石膏八兩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19肺腑臟溫病陰陽毒,熱暴氣斑點方:

  梔子 大青 升麻 芒硝各三兩 葱須切,四兩 豉一升 石膏 生葛各八兩,一作生薑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下芒硝,分三服。

  治腎腑臟溫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熱毒內傷方:

  茵陳蒿 梔子 芒硝各三兩 苦參 生葛各四兩 生地黃 石膏各八兩 葱白 豉各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芒硝,分三服。

  萎蕤湯,治溫風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則小便難,發其汗者必識語,加燒針者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失便利,如此疾者,宜服之方:

  萎蕤 白薇 麻黃 獨活 杏仁 芎藭 甘草 青木香各二兩 石膏三兩

  右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加朴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如無木香,可用麝香一分。《小品方》云,萎蕤湯治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腦痛,喉咽乾,舌強,骨肉疼,心胸痞滿,腰背強,亦治風溫。

  夫□病與百合、狐惑、濕風、溫病、鬼魅皆相類,宜精察節氣,其新故二氣相搏,喜成此疾。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九竟

  #1辨:原作『辭』,據影宋刻本改。

  #2若:原作『即』,據影宋刻本改。

  #3治:原作『病』,據影宋刻本改。

  #4日:原作『目』,據影宋刻本改。

  #5預:原作『遇』,據影宋刻本改。

  #6補:影宋刻本作『備』。

  #7一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8一兩:影宋刻本作『一枚』。

  #9建寧二年:原作『建炎三年』,據影宋刻本改。

  #10百:影宋刻本『百』 下有『千』字。

  #11粳:原作『一』,據影宋刻本改。

  #12二七:原作『一七』,據影宋刻本改。

  #13右四味:影宋刻本作『右五味』,方中另有『丹砂二兩』。

  #14五:影宋刻本作『三』。

  #15屎:影宋刻本作『尿』。

  #16蠱:原作『蟲』,據影宋刻本改。

  #17八兩:影宋刻本作『三兩』。

  #18下: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9治:『治』下六十四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傷寒方

  傷寒膏第三方

  青膏,治傷寒,頭痛項強,四肢煩疼方:

  當歸 芎藭 蜀椒 白芷 吳茱萸 附子 烏頭 甘草各三兩

  右八味,□咀,以醇苦酒漬之再宿,以猪脂四斤,煎令藥色黃,絞去滓。以溫酒服棗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傷寒一日,苦頭痛背強,宜摩之佳。

  黃膏,治傷寒赤色,頭痛項強,賊風走風方:

  大黃 附子 細辛 乾薑 蜀椒 桂心各半兩 巴豆五十枚

  右七味,□咀,以醇苦酒漬一宿,以臘月猪脂一斤煎之,調適其火,三上三下藥成。傷寒赤色發熱,酒服梧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數百過。兼治賊風絕良,風走肌膚,遊風所在,摩之神效。千金不傳,此趙泉方也。

  白膏,治傷寒頭痛,向火摩身體,酒服如杏核一枚,溫覆取汗。摩身當千過,藥力乃行。并治惡瘡,小兒頭瘡、牛領馬鞍皆治之,先以鹽湯洗瘡,以布拭之,傅膏。癰腫,火炙摩千過,日再,自消者方:

  天雄 烏頭 莽草 羊躑躅各三兩

  右四味,□咀,以苦酒三升漬一夕,作東向露竈,又作十二聚濕土各一升許大;取成煎豬脂三斤,著銅器中,加竈上炊,以葦薪令釋,內所漬藥,炊令沸,下著土聚上,沸定復上,如是十二過,令土盡遍藥成,去滓。傷寒咽喉痛,含如棗核一枚,日三。摩時令勿近目。

  發汗散第四方

  度瘴發汗青散,治傷寒赤色,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體疼方:

  麻黃三兩半#1 桔梗 細辛 吳茱萸 防風 白术各一兩 烏頭 乾薑 蜀椒 桂心各一兩六銖

  右十味,治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溫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復服如法。若得汗足,如故頭痛發熱,此為內實,當服□豉圓,若藋氏圓。如得便頭重者,可以二大豆許,內鼻孔中,覺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時行病。

  五苓散,主時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方:

  豬苓 白术 茯苓各十八銖 桂心十二銖 澤瀉三+銖

  右五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水,汗出即愈。

  崔文行解散,治時氣不和,傷寒發熱者方:

  桔梗 細辛各四兩 白术八兩 烏頭一斤

  右四味,治下篩。若中傷寒,服錢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覺,復小增之,以知為度。若時氣不和,旦服錢五匕。辟惡氣,欲省病,服一服。皆酒服。

  六物青散,治傷寒赤色,惡寒方:

  附子 白术各一兩六銖 防風 細辛各一兩十八銖 桔梗 烏頭各三兩+八銖

  右六味,治下篩。以溫酒服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後食頃不汗出者,進溫粥一杯以發之,溫覆,汗出摰摰可也,勿令流離,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溫粉粉之,微者不須粉。不得汗者,當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當服神丹丸。方出下篇發汗丸門。

  青散,治春傷寒,頭痛發熱方:

  苦參 厚朴 石膏各三+銖 大黃 細辛各二兩 麻黃五兩 烏頭五枚

  右七味,治下篩。覺傷寒頭痛發熱,以白湯半升,和藥方寸匕,投湯中,熟訖去滓。盡服,覆取汗,汗出,溫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當微下利者,有大黃故也。

  詔書發汗白薇散,治傷寒三日不解者方:

  白薇十二銖 杏仁 貝母各十八銖 麻黃一兩八銖

  右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自覆,汗出即愈。

  華佗赤散,治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風口噤,瘧不絕,婦人產後中風寒,經氣腹大方:

  丹砂十二銖 蜀椒 蜀漆 乾薑 細辛 黃苓 防己 桂心 茯苓 人參 沙參 桔梗 女萎 烏頭各+八銖 雄黃二+四銖 吳茱萸三+銖 麻黃 代赭各二兩半

  右十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藥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瘧,先發一時所,服藥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細辛、薑、桂、丹砂、雄黃不熬,餘皆熬之。

  赤散,治傷寒頭痛項強,身熱,腰脊痛,往來有時方:

  乾薑 防風 沙參 細辛 白术 人參 蜀椒 茯苓 麻黃 黃苓代赭 桔梗 吳茱萸各一兩 附子二兩

  右十四味,治下篩。先食酒服一錢匕,日三。

  烏頭赤散,治天行疫氣病方:

  烏頭一兩半 皂莢半兩 雄黃 細辛桔梗 大黃各一兩

  右六味,治下篩。清酒若井花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為度。除時氣疫病,若牛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與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時,服一刀圭,取兩大豆許吹著兩鼻孔中。

  水解散,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方:

  桂心 甘草 大黃各二兩 麻黃四兩

  右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強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錄》有黃苓、芍藥各二兩;《古今錄驗》無甘草,有芍藥,治天行熱病,生疱瘡,疼痛,及解肌出汗。

  治時病,表裹大熱欲死方:

  大黃 寒水石 芒硝 石膏 升麻 麻黃 葛根 紫葛右八味,等分,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二。

  發汗湯第五例 桂枝證 方

  例曰:大法春夏宜發汗,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但不可令如水流離霡霂耳。若病不解,當更重發汗。汗出多則亡陽,陽虛不可重發汗也。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2,不必盡劑也。凡云可發汗而無湯者,圓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及湯隨證良驗。凡病無故自汗出,復發其汗愈,衛復和故也。

  夫脈浮者病在外,可發汗,宜桂枝湯。

  夫陽脈浮大而數者,亦可發汗,為宜桂枝湯。

  夫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而外不解,此為衛氣不和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夫病人臟無他病,時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故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令汗出,欲救邪風,宜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寒,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宜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其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其表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不上衝,不可與。

  凡桂枝本為解肌,若脈浮緊,發熱無汗者,勿與之,常知此,勿誤也。

  凡酒客,勿與桂枝湯,若服必嘔。

  凡服桂枝湯吐者,後必吐膿血也。

  桂枝湯,治中風,其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濇濇惡風,淅淅惡寒,噏噏發熱,鼻鳴乾嘔方: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咀三物,切薑、擘棗,以水七升,煮棗令爛,去滓,乃內諸藥,水少者益之,煮令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兒以意減之。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小闊其間;不得汗者,小促其間,令藥勢相及。汗出,自護如法,特須避風。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劑不解,病證不變者,當#3復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兩三劑乃愈。服此藥食頃,飲熱粥以助藥力。

  麻黃湯,治傷寒頭及腰痛,身體骨節疼,發熱惡寒,不汗而喘方:

  麻黃三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

  右四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絞去滓。服八合,覆令汗。

  大青龍湯,治中風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汗不出煩躁方:

  麻黃六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石膏如鷄子一枚,碎生薑三兩杏仁四十枚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去沫,乃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厚覆,當大汗出,溫粉粉之即止,不可再服。服之則筋惕肉瞷,此為逆也。不汗乃再服。

  陽毒升麻湯,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5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方:

  升麻 甘草各半兩 當歸 蜀椒 雄黃 桂心各六銖

  右六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溫覆手足,毒出則汗,汗出則解。不解,重作服之,得吐亦佳。仲景無桂心,有鱉甲手大一片;《肘後》與《千金》同;《古今錄驗》有梔子六銖、鱉甲如手一片。

  陰毒甘草湯,治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已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方:

  甘草 升麻各半兩 當歸 蜀椒各六銖 鱉甲一兩

  右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頃更進一服。溫覆發汗,毒當從汗出,汗出則愈。若不汗則不除,重作服。仲景方去蜀椒。

  陰旦湯治傷寒,肢節疼痛,內寒外熱,虛煩方:

  芍藥 甘草各二兩 乾薑 黃苓各三兩 桂心四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再,覆#5令小汗。

  陽旦湯,治傷寒中風,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頭項強,鼻嗚乾嘔,桂枝湯主之,隨病加減如左方:

  以泉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服一升,日三。自汗者,去桂枝,加附子一枚;渴者,去桂,加栝蔞#6三兩;利者,去芍藥、桂,加乾薑三累、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藥,加茯苓四兩;虛勞裹急,正陽旦主之,煎得二升,內膠飴半斤,為再服;若脈浮緊,發熱者,不可與之。

  六物解肌湯,治傷寒發熱,身體疼痛方:

  葛根四兩 茯苓三兩 麻黃 牡蠣 生薑各二兩 甘草一兩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7 。分三服,再服後得汗,汗通即止。《古今錄驗》無生薑、甘草。

  解肌湯,治傷寒溫病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8 黃苓 芍藥 甘草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9。飲一升,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汗;脈沉實者,宜以□豉丸下之。《延年秘錄》有桂心一兩。

  治傷寒時氣溫疫,疼#10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丹砂一兩,末之,以水一斗,煮取一升。頓服之,覆取汗。

  治疫氣傷寒,三日已前不解者方:

  好豉一升,綿裹 葱白切,一升 小男兒尿三升

  右三味,先熬豉、葱,令相得,則投小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驗。

  解肌升麻湯,治時氣三四日不解方:

  升麻 芍藥 石膏 麻黃 甘草各一兩 杏仁三+枚 貝齒三枚#1,一作貝母十八銖

  右七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溫覆發汗便愈。

  葛根龍膽湯,治傷寒三四日不瘥,身體煩毒而熱方:

  葛根八兩 龍膽 大青各半兩 升麻 石膏 萎蕤各一兩 甘草 桂心 芍藥 黃苓 麻黃各二兩 生薑三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內餘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方:

  梔子仁 黃連 黃檗 大黃各半兩 好豉一升 葱白七莖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內後葱白、豉,煮得三升。頓服一升,日三。服湯訖,溫覆令汗出,粉之,得汗便止,後服勿復取汗。不得汗者,復服重發。此藥無忌,特宜老小,神良。

  七物黃連湯,治夏月傷寒,四肢煩疼,發熱,其人喜煩,嘔逆支滿,劇如禍祟,寒熱相搏,故令喜煩方:

  黃連 茯苓 黃苓各十八銖 芍藥 葛根各一兩 甘草一兩六銖 小麥三合

  右各□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湯勢安乃臥。藥主毒氣,服湯之後,胸中熱及咽喉痛,皆瘥。其明日復煮一劑,如法服之。此湯無毒,但除熱下氣,安病人。小兒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

  三匕湯,治傷寒中風,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胸脅痛,四肢逆,乾嘔,水一漿不下,腹中宿食不消,重下血數十行方:

  茯苓如鷄子大 黃苓 人參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芒硝 乾地黃各一升 大黃 麻黃 寒水石各半斤

  右九味,搗篩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絞去滓。服之,日三,溫覆汗出即愈。病劇,與六七匕。

  五香麻黃湯,治傷寒忽發腫,或著四肢,或在胸背,虛腫浮如吹狀,亦著頭面、唇口、頸項,劇者偏著腳腔外,如軸大而不痛不赤,著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

  麝香半兩 熏陸香 鷄舌香各一兩 沉香 青木香 麻黃 防風 獨活 秦艽 萎蕤 甘草各二兩 白薇 枳實各二兩

  右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後,外摩防己膏。

  治傷寒三日外,與前藥不瘥,脈勢仍數者,陽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方:

  桂枝 黃苓 甘草各二兩 升麻 葛根生薑各三兩 芍藥六兩 石膏八兩 梔子二七枚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12,相去十里久。若前兩服訖即得汗,後服即停;不得汗,更進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梔子,加麻黃二兩,足水二升,再依方口以。

  雪煎,治傷寒方:

  麻黃十斤 大黃一斤十二兩#13,金色者 杏仁三斗四升#14

  右三味,□咀,以雪水五斛四斗,漬麻黃於東向竈釜中三宿,內大黃,攪令調,炊以桑薪,煮得二斛汁,去滓,復內釜中,搗杏仁內汁中,復炊之,可餘六七斗汁,絞去滓,置銅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攪令調,得二斗四升,藥成可丸,冷凝,丸如彈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湯五合,研一丸入湯中,適寒溫服#15 之,立汗出。若不愈者,復服一丸。密盛藥,勿令泄氣。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竟

  #1三兩半:影宋刻本作『二兩半』。

  #2止:原作『上』,據影宋刻本改。

  #3當:原作『常』,據影宋刻本改。

  #4陽:原作『陰』,據影宋刻本改。

  #5覆:原作『服』,據影宋刻本改。

  #6栝蔞:影宋刻本作『栝蔞根』。

  #7 二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8三兩:影宋刻本作『一兩』。

  #9二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10疼:影宋刻本作『頭』。

  #11三枚:影宋刻本作『二枚』。

  #12分三服:影宋刻本作『分二服』。

  #13一斤十二兩:影宋刻本作『一斤十三兩』。

  #14三斗四升:影宋刻本作『一斗四升』。

  #15服:原脫,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傷寒方

  發汗圓第六方

  神丹圓,治傷寒赤澀惡寒發熱,體疼者方:

  附子 烏頭各四兩 人參 茯苓 半夏各五兩 朱砂一兩

  右六味,末之,蜜圓,以真丹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圓,生薑湯下,日三,須臾進熱粥二升許,重覆,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復服如前法。若得汗足,應解而不解者,當服桂枝湯。此藥多毒,熱者令飲水,寒者溫飲解之。治瘧,先發服二圓。《要略》用細辛,不用人參,別有射干棗大一枚,名赤圓,主寒氣厥逆。

  麥奴圓,治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飲水,為壞傷寒,醫所不能,為成死人,精魂已竭,心下纔溫,以杖發其口開,灌藥咽中,藥得下則癒,麥奴圓,一曰黑奴圓,二曰水解圓:

  釜底墨 竈突墨 梁上墨 麥奴 黃令 大黃 芒硝各一兩 麻黃二兩

  右八味,末之,蜜圓入彈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圓破,漬置水中,當藥消盡服之。病者渇欲飲水,極意,不問升數,欲止復強飲,能多飲為善,不欲飲水當強飲之。服藥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解。若服藥日移五尺許不汗,復服如前法,不過再三服佳。小麥黑勃,明麥奴。

  宜吐第七例 證 方

  例曰:大法春宜旺,反服吐藥,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而脉寸口浮,胸中鞭滿,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以內有久痰,宜吐之。

  病胸上諸寒,胸中鬱鬱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按之反有涎出,下#1利日十餘行,而其人脈遲、寸脈微滑者,此宜吐之,吐之利即止。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慍慍然,欲吐復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管,宜吐之。

  病手足逆冷,脈乍結者,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瓜蒂散,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堅,氣上撞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宜吐之:

  瓜蒂 赤小豆各一兩

  右二味,治下篩。取一錢匕,香豉一合,熟湯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張文仲以白湯三合和服。

  水導散,治時氣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以走方:

  甘遂半兩 白芷二兩#2

  右二味#3,治下篩。水服方寸匕,須臾令病人飲冷水,腹滿即吐之,小便當赤。一名濯腸湯,此治大急者。

  藜蘆丸,治傷寒不得吐方:

  藜蘆 附子各一兩

  右二味,末之,蜜和如扁豆大。傷寒不食,服二丸,不知增之。此謂得病一日以上、四日已來。服藥後日移三丈不吐,進熱粥汁發之。

  治傷寒溫病三四日,胸中惡,欲令吐者,服酒膽方:

  醇苦酒半升 豬膽一具

  右二味,盡和飲之,吐即愈。

  又方:

  取比輪錢一百五十七枚,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分服汁盡。須臾,復以水五升更煮錢,令得一升,復以水二升投中,合三升,出錢飲之,當吐毒即愈。

  宜下第八例 諸證方

  例曰:大法秋宜下,凡下以湯勝丸散也,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傷寒有熱而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為有血也,當須下之,宜抵當丸。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堅滿,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為血證諦也,屬抵覺湯下之。

  太陽病不解,熱結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已解,但小腹結者,可攻之。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裹也。手足戢然汗出者,大便已堅,宜承氣湯。若汗多而微熱惡寒者,為外未解也,桂枝湯主之。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若腹大滿而不大便者,可少與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大下。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堅,與承氣湯;不堅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承氣湯。腹中轉矢氣者,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氣者,此為頭堅後溏,不可攻之也,攻之必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喻,其後發熱者,大便必復堅,宜與小承氣和之。不轉氣者,慎勿攻之。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堅,大便必黑,宜抵党湯下之。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越熱,不能發黃,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裹,身必發黃,宜下,以茵陳湯。方出第+卷中。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宜承氣湯。

  少陰病,得之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夫實則讖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直視、讖語、喘滿者死,下痢者亦死。

  傷寒四五日,脈沉喘滿,沉為在裹,而反發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裹實,久則讝語。

  大承氣湯,主熱盛,腹中有燥屎,識語者方:

  大黃四兩 厚朴八兩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4

  右四味#5,□咀,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兩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抵党圓,下血方:

  水蛭 虻蟲各二十枚 桃仁二十二枚#6大黃三兩

  右四味,為末,蜜和合,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頓服之,眸時當下血,不下更服。

  抵党湯,治同前:

  水蛭 虻蟲各三十枚#7 桃仁二十三枚 大黃三兩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承氣湯方:

  枳實五枚 芒硝半升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取下利為度。若不得利#8,盡服之。

  生地黃湯,治傷寒有熱,虛贏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芒硝二合 大棗二十枚

  右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

  大柴胡 萎蕤 知母湯,治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煩,腹中有干屎,讝語方:

  柴胡半斤 萎蕤 知母 大黃 甘草各二兩#9 人參 黃苓 芍藥各三兩 生薑五兩 半夏半升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為效。《集驗》用枳實四枚,不用芍藥。

  治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方:

  柴胡 梔子仁 芍藥 知母各四兩 升麻 黃苓 大青 杏仁各三兩 石膏八兩 香豉一升

  右十味,吹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若熱盛,加大黃四兩。

  □豉圓,治傷寒留飲,宿食不消方:

  豆豉一升 巴豆去油,三百枚,今用二百枚 杏仁六+枚 黃苓 黃連 大黃 麻黃各四兩 芒硝 甘遂各三兩

  右九味,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黃素方。

  發汗吐下後第九脈證 方 灸法

  傷寒已解半日許,復心煩熱,其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凡發汗後飲水者,必喘,宜慎也。

  竹葉湯,治發汗後,表裹虛煩,不可攻者,但當與此方:

  竹葉二把 半夏半升 麥門冬一升 人參 甘草各二兩 生薑四兩 石膏一斤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半升,米熟去之。分服一升,日三。張文仲不用生薑。

  桂枝二麻黃一湯#10,服桂枝湯大汗後,脈洪大者,與桂枝湯。若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者,屬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 麻黃十六銖 芍藥 生薑各一兩六銖 甘草一兩二銖 杏仁十六枚 大棗五枚

  右七味,□咀,以水五升,煮麻黃再沸,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適寒溫,分再服,取微汗而已。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方。

  桂心 麻黃 甘草 乾薑 芍藥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沬,內諸藥,煮取三升。

  分三服,相去十里頃復服之。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11 ,如一鷄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數用神效。

  四物甘草湯,治傷寒,發汗出而喘,無大熱與此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石膏半斤 杏仁五十枚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令減二升,內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日服。

  梔子湯,治發汗若下後,煩熱,胸中室,氣逆搶心者方: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次內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厚朴湯,治發汗後,腹脹滿方:

  厚朴半兩#12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 生薑八兩 半夏半升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玄武湯,治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瞷動,振振欲僻地方:

  茯苓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白术二兩 附子一枚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13,溫服七合。

  葛根黃連湯,治太陽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方:

  葛根半斤 黃連 黃苓各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次內諸藥,煮取二升#14,去滓,分再服。

  茯苓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即頭眩,其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方:

  茯苓四兩 白术 桂心各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凡寸口脈浮,關上自沉,為結胸。《巢源》作沉細。

  凡傷寒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

  大陷胸圓,治結胸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即和方:

  大黃八兩 芒硝 杏仁 葶藶各五合

  右四味,搗篩大黃、草整,餘二味別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大一枚,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一升,煮取八合。溫頓服之,病乃自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其脈沉緊,心下痛,按之正堅,宜大陷胸湯。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乾而渴,日哺有小潮熱,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小腹,堅滿痛不可近,宜大陷胸湯方:

  甘遂未,一錢匕 大黃切,六兩 芒硝一升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次內芒硝,一沸,次內甘遂。分再服,一服得快利,止後服。

  甘草瀉心湯,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結滿,乾嘔心煩,不能得安。即#15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使之然也,宜治之方:

  甘草四兩 黃苓 乾薑各三兩#16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加人參三兩乃是也。

  生薑瀉心湯,治傷寒發汗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方:

  生薑四兩 甘草 人參 黃苓各三兩 乾薑 黃連各一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白虎湯,治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結熱在裹,表裹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方:

  石膏一升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分服一升,日三。諸亡血及虛家,不可與白虎湯。若立夏後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後不可服。春三月尚凛冷,亦不可與之,與之則嘔利腹痛。

  傷寒無大熱,而口乾渴,心煩,背微惡寒,宜服白虎湯。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宜白虎湯。

  若渴欲飲水,口燥舌乾者,亦宜白虎湯。

  青箱子圓,治傷寒後,結熱在內,煩渴者方:

  青葙子五兩 黃苓 栝蔞根 苦參各一兩 黃檗二兩 龍膽 梔子仁 黃連各三兩

  右八味,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先食後#17服七丸,日三,不知稍加。一本云暢和為丸。

  大青湯,治傷寒熱病十日已上,發汗不解,及吐下後,諸熱不除,及下利不止,斑出,皆治之方:

  大青四兩 甘草 阿膠各二兩 豆豉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煮三沸,去豉,內阿膠令烊。頓服一升,日三服。欲盡復作,常使有餘,渴者當飲。但除熱,止吐下,無毒。《深師》治勞復,《肘後》有赤石脂三兩,《胡洽》、《集驗》同。

  治傷寒後不了了,朝夕有熱,如瘧狀方:

  知母二兩 麻黃 甘草 芍藥 黃苓 桂心各一兩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溫覆令微汗。若心煩不得眠,其人欲飲水,當稍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

  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

  灸法:

  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澀澀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壯。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管,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從胃管向上度一分即是上管,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大人可灸五十壯,小兒可三壯,亦隨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入髮中,灸繩頭名曰天聰,又灸兩顳□,又灸兩風池,又灸肝輸百壯,餘處各二十壯,又灸太衝三十壯,神驗。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一竟

  #1下:原作『不』,據影宋刻本改。

  #2二兩:影宋刻本作『一兩』。

  #3右二味:『右』字下,至『宜下第八』篇中『大承氣湯』主治文字,全脫,據影宋刻本補。

  #4三合:影宋刻本作『五合』。

  #5右四味:原作『右六味』,據影宋刻本改。

  #6二十二枚:影宋刻本作『二十三枚』。

  #7各三十枚:影宋刻本『虻蟲』用『二十枚』。

  #8利:原作『和』,據影宋刻本改。

  #9各二兩:影宋刻本『大黃、甘草』各用『一兩』。

  #10桂枝二麻黃一湯:原作『桂枝麻黃湯』,據下文文義改。

  #11芫花:影宋刻本作『蕘花』。

  #12半兩:影宋刻本作『八兩』。

  #13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4二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15即:影宋刻本作『師』。

  #16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17後:影宋刻本無『後』字。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傷寒方

  傷寒雜治第一論 方 灸法

  論曰:凡除熱解毒,無過苦酢等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梔子、葶藶、苦酒、烏梅之屬,是其要也。夫熱盛,非苦酢物不解也。熱在身中,既不時治,治之又不用苦酢等藥,此如救火不以水也,必不可得脫免也。

  又曰:今諸療多用辛甘,薑、桂、人參之屬,此皆貴價難得,常有比行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艾之屬,所在盡有,除熱解毒最良,勝於向貴價藥也。前後數參并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稍與促其間,無不解也。

  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病在血脈,針石之所及;病在骨髓,無可奈何。而凡醫治病,或言且待使病成乃頓去之,此為妄矣。當預約束家中及所部曲,具語解此意,使有病者知之為要。

  治溫氣病欲死方:

  苦參一兩,以酒二升,煮取一升,盡飲之。當吐則除諸毒病,服之覆取汗,皆愈。張文仲及《肘後》云:治熱毒氣死,破棺千金湯。

  苦參湯,治熱病五六日已上方:

  苦參三兩 黃苓二兩 生地黃八兩

  右三味,□咀,以水八升,煎取二升。適寒溫服一升,日再。

  凝雪湯,治時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聚胸中,煩亂欲死,起死人,搨湯方:

  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三薄,熱即除。當溫暖四肢,護厥逆也。

  栝蔞湯,治傷寒中風五六日已上,但胸中煩,乾嘔方:

  栝蔞實一枚 黃苓 甘草各三兩 生薑四兩 大棗十二枚 柴胡半斤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日三。

  蘆根飲子,治傷寒後,嘔噦反胃,及乾嘔不下食方:

  生蘆根切 青竹茹各一升 粳米三合 生薑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二隻#1,取五升,澄清下藥,煮取二升半。隨便飲,不瘥,重作取瘥。

  治傷寒後嘔噦方:

  通草三兩 生蘆根切,一升 橘皮一兩 粳米三合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隨便稍飲,不瘥更作,取瘥止。

  治傷寒後虛贏少氣,嘔吐方:

  石膏 麥門冬 半夏各一升 竹葉二把 人參二兩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一升,米熟湯成。飲一升,日三服。一方加生薑五兩。此方正是仲景竹葉湯方,前卷汗後門中已有此方,仍少甘草,分兩不別#2。

  治熱毒攻手足,赤腫焮熱,疼痛欲脫方:

  煮馬屎若羊屎汁,漬之,日三度。

  又方:

  濃煮虎杖根,適寒溫,以漬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

  又方:

  稻穠灰汁漬之。

  又方:

  取好酒煮苦參以漬之。

  又方:

  豬膏和羊屎塗之,亦佳。

  又方:

  取常思草,絞取汁以漬之。一名蒼耳。

  漏蘆連翹湯,治時行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毒熱赤腫赤痛#3,生障翳方:

  漏蘆 連翹 黃苓 麻黃 白术#4 升麻 甘草各一兩#5 枳實 大黃各三兩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人行五里久更服。熱盛者,可加芒硝二兩。

  豬膽湯,治傷寒五六日斑出方:

  豬膽 苦酒各三合 雞子一枚

  右三味,合煎三沸,強者盡服之。贏者須煎六七沸,分為二服,汗出即愈。

  治人及六畜時氣熱病,豌豆瘡方:

  濃煮黍禳汁洗之。一莖是穄禳,即不瘥。瘡若黑者,搗蒜封之。

  又方:

  煮芸薹洗之。

  治熱病後,豌豆瘡方:

  黃連三兩,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

  又方:

  真波斯青黛大如棗,水服之,瘥。

  又方:

  青木香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愈。

  又方:

  若赤黑發如疥大一作疾火者,煎羊脂摩傅之。

  又方:

  小豆屑,雞子白和而傅之。

  又方:

  以婦人月水帛以拭之。

  又方:

  小兒著,取月水汁和水浴之。

  又方:

  灸兩手腕硯子骨尖上三壯,男左女右。

  木香湯,治瘡煩疼者方:

  青木香二兩 熏陸香 礬石 丁香各一兩 麝香半兩

  右五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6再服。熱毒盛者,加犀角一兩,無犀角,以升麻代之;病輕者,去礬石。神驗。

  又方:

  芒硝和豬膽塗上,勿動,痂落無痕,仍臥黃土末上良。此病小便澀、有血者,內壞;瘡皆黑靨,不出膿者,死不治也。

  治內發瘡盛方:

  酢四合 大豬膽一具

  右二味,合煎三沸。服一合,日五服之,良。

  治豌豆瘡,初發覺欲作者方:

  煮大黃五兩,服之愈。

  治時行病發瘡方:

  取好蜜遍身摩瘡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并數數食之。

  治傷寒鼻衄,肺間有餘熱故也,熱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

  牡蠣二兩半#7 石膏一兩六銖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用治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者。

  治傷寒熱病,喉中痛,閉塞不通方:

  生烏扇一斤,切 豬脂一斤

  右二味,合煎,藥成去滓,取如半雞子大,薄綿裹之,內喉中,稍稍咽之,取瘥。

  又方:

  升麻 芍藥 羚羊角各三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生蘆根切,一升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二#9服。

  治熱病,口中苦,下氣除熱,喉中鳴,煎方:

  石膏半升 蜜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石膏,取二升,次內蜜復煎,取如餳,含如棗核許,盡復含之,大良。

  治傷寒熱病後,口乾喜唾,咽痛方:

  大棗二十枚 烏梅十枚

  右二味,合搗,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甚驗矣。

  禹餘根湯#9,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竟,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治之方:

  禹餘根 赤石脂各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若不止,當利小便。

  治傷寒後下利膿血方:

  阿膠一兩 黃檗二兩 黃連四兩 梔子十四枚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于升,去滓,內阿膠,更煎令消,分為三服。《甲乙方》無黃檗,有黃苓。

  治赤白下膿,小兒得之三日皆死,此有□蟲在下部方:

  麝香 礬石 巴豆 附子 真珠 雄黃各等分

  右六味,治合,取桑條如箭簳,長三寸,以綿纏頭二寸,唾濡綿,展取藥,著綿上,內穀道中,半日復易之,日再,神效。

  麻黃升麻湯,治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者方:

  麻黃 知母 萎蕤亦作菖蒲 黃苓各三兩 升麻 芍藥 當歸 乾薑 石膏 茯苓 白术 桂心 甘草 麥門冬各二兩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微取汗,愈。

  治溫毒及傷寒內虛,外熱攻胃,下黃赤汁及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方:

  梔子二七枚 豉一升 薤白一握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薤白令熟,次內豉,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頻服取瘥。

  治病後虛腫方:

  豉五升 醇酒一斗

  右二味,煮三沸,及熱頓服。不耐酒者,隨性,覆取汗。

  治汗不止方:

  地黃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又方:

  白术葉作飲飲之。

  又方:

  白术方寸匕,以飲服之。

  治卒得汗不止方:

  以溫酒服牛羊脂,愈。

  又方:

  服屎#10亦止。

  治盜汗及汗無時方:

  以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頓服之為度。

  又方:

  豉一升,以酒二升,漬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過三劑即止。

  又方:

  死人席緣燒灰煮汁,洗身瘥。

  止汗方:

  杜仲 牡蠣各等分

  右二味,治下篩,臨夜臥以水服五錢匕。

  又方:

  牡蠣 雷丸 麻黃根各三兩 乾薑 甘草各一兩 米粉二升

  右六味,治下篩,隨汗處粉之。

  牡蠣散,治臥即盜汗,風虛頭痛方:

  牡蠣 白术 防風各三兩

  右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止汗無出此方,一切泄汗服之,三日皆愈。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二竟

  #1二隻:影宋刻本作『一隻』。

  #2不別:影宋刻本作『小別』。

  #3丹疹毒熱赤腫赤痛:影宋刻本作『丹疹毒腫及眼赤痛』。

  #4白木:影宋刻本作『白斂』。

  #5各一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6分: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7二兩半:影宋刻本作『一兩半』。

  #8二:影宋刻本作『三』。

  #9禹餘根湯:影宋刻本作『赤石脂禹餘粮湯』。

  #10屎:影宋刻本作『尿』。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傷寒方

  勞復第二論 食忌 方

  論曰:凡熱病新瘥,及大病之後,食豬肉及羊血、肥魚、油膩等,必當大下利,醫所不能治也,必至於死。若食餅餌、粢黍、飴哺、膾炙、棗栗諸果物脯脩,及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氣虛冷,大利難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復危,皆難救也。熱病及大病之後,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

  病新瘥後,但得食糜粥,寧少食令饑,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之也。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豬狗肉也。

  新瘥後,當靜臥,慎勿早起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煩,凡此皆令人勞復。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健,詣華旉視脈曰:雖瘥尚虛,未得復,陽氣不足,慎勿勞事,餘勞尚可,女勞則死,當吐舌數寸。其婦聞其夫瘥,從百餘里來省之,經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熱口噤,臨死舌出數寸而死。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有士蓋正者,疾愈後六十日,己能行射獵,以房室即吐涎而死。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治,多死。近者有一士大夫,小得傷寒,瘥已十餘日,能乘馬行來,自謂平復,以房室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而死。

  時病瘥後未滿五日,食一切肉麵者,病更發大困。

  時病瘥後新起,飲酒及韭菜,病更發。

  時病新瘥,食生魚酢,下利必不止。

  時病新瘥食生菜,令顏色終身不平復。

  時病新汗解,飲冷水者,損心胞,令人虛,補乃不復。

  時病新瘥,食生棗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熱蒸。

  時病新瘧,食犬羊等肉者,必作骨中蒸熱。

  時病新瘥,食魚肉與瓜、生菜,令人身熱。一本作腫。

  時病新瘥,食蒜膾者,病發必致大困。

  黃龍湯,治傷寒瘥後,更頭痛壯熱煩悶方。仲景名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1 半夏半升 黃苓三兩 人參 甘草各二兩 生薑四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服五合,日三。不嘔而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四兩。

  補大病後不足,虛勞方:萬病虛勞同用。

  取七歲已下、五歲已上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體溫,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服不絕為佳。

  治傷寒溫病後勞復,或食、或飲、或動作方:

  梔子仁三七枚 石膏五兩 香豉一升 鼠屎尖頭大者二十枚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病後勞復,或因洗手足,或梳頭,或食等勞復之方:

  取洗手足汁飲一合,取頭中垢如棗核大,吞一枚。

  枳實梔子湯,治大病已後勞復者方:

  枳實三枚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綿裹

  右三味,□咀,以酢漿七升,先煎減三升,次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次內豉,煮五六沸,去滓。分再服,覆取汗。如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治病新瘥,遇美飲食,食過多,食復者方:

  取所食餘燒為末,飲調服二錢匕,日以三服。

  治新瘥早起,及食多勞復方:

  豉五合鼠屎二十一枚,尖頭者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盡服之,溫臥,令小汗愈。《崔氏》加梔子七枚,尤良。《肘後》有麻子仁,內一升,加水一升,亦可內枳實三枚,葱白一虎口。

  治重病新瘥,早起勞及飲食多,致發欲死方:

  燒鱉甲末,飲服方寸匕。

  治食大飽不消,勞復脈實者方:

  豉一升 鼠屎二+枚#2 梔子七枚 大黃三兩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微取汗,應小鴨溏者止,不溏者復作。

  治勞復垂死方:

  暖湯三合,洗四五歲女子陰,取汁內口中服即愈。小男兒亦得。

  麥門冬湯,治勞復,氣欲絕,起死人方:

  麥門冬一兩 甘草二兩 京棗二+枚 竹葉切,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粳米一升令熟,去米,內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不能服者,綿滴湯內口中,用之有效。

  治食勞方:

  麵#3二升,煮取汁服之。

  又方:

  杏仁五十枚,以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

  又方:

  燒人屎灰,水服方寸匕為度。

  欲令病人不復方:

  燒頭垢如梧桐子大,吞服之。

  治傷寒瘥後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者方:

  生地黃五斤 白术一斤 好麵二斤

  右三味,合搗令相得,曝乾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論曰:婦人溫病雖瘥,未苦平復,血脈未和,尚有熱毒,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易#4之病。其人身體重,熱上衝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移?一作膜來,四肢一云膝經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裹急,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噓噓吸吸,氣力轉少,著床不能動搖,起止仰人,或引歲月方死。醫者張苗說:有婢得病,痠後數日#5,有六人犯之,皆死。

  治婦人得病易丈夫,丈夫得病亦易婦人方:

  取女人中棍近隱處,燒服方寸匕,三日#6,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女人病可取男?,一如此法。

  治交接勞復,陰卵腫縮,腹中絞痛,便欲死方:

  取所交接婦人衣裳,以覆男子,立愈。

  令病人不復方:

  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帶一尺,燒,以酒若米飲汁服之。

  治男子新病起,近房內復者方:

  取女人月經赤帛燒,服方寸匕。

  亦治陰卵腫縮入腹,絞痛欲死。

  治病後髮亂不可理,通頭法:

  生麻油二升,將頭髮解開,安銅沙羅中,用油淹漬之,細將釵子領髮,斯須并自通矣。

  百合第三論 方

  論曰:百合病者,謂無經絡,百脈一宗,悉致病也。皆因傷寒虛勞大病,已後不平復,變成斯病。其狀惡寒而嘔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當愈;其狀腹滿微喘,大便堅,三四日一大便,時復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當愈;其狀小便淋瀝難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當愈。各隨其證以治之。百合之為病,令人意欲食,復不能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飲食臭時,如有寒其實無寒,如有熱其實無熱,常默默欲臥,復不得眠,至朝口苦,小便赤澀,欲行復不能行,諸藥不能治,治之即劇吐利,如有神靈所為也。百合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其候每溺時即頭覺痛者,六十日乃愈。百合病,候之溺時頭不覺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百合病,候之溺時覺快然,但覺頭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病證,其人或未病而預見其候者,或已病四五日而出,或病月二十日後見其候者,治之喜誤也,證治之。

  論曰:百合病,見在於陰而攻其陽,則陰不得解也,復發其汗為逆也;見在於陽而攻其陰,則陽不能解也,復下之其病不愈。《要略》云: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解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其病難治。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其病難治。

  百合知母湯,治百合病已經發汗之後,更發者之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兩

  右二味,以泉水先洗漬百合一宿,當沫出水中,明旦去水取百合,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汁置之;復取知母,切,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汁,合和百合汁中,復煮取一升半,再服。不瘥,更依法合服。

  百合滑石代赭湯,治百合病已經下之後,更發者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 代赭一兩

  右三味,先以泉水漬百合一宿,明旦去水,更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又以水二升煮餘二味,取一升,內百合汁,如前法復煎,取一升半,分再服。

  百合雞子湯,治百合病已經吐之後,更發者方:

  以百合七枚,擘,浸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取雞子黃一枚,內汁中,攪令調,分再服。

  百合地黃湯,治百合病,始不經發汗、吐、下,其病如初者方:

  以百合七枚,擘,浸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內生地黃汁一升#7,復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大便當去惡沬為候也。

  治百合病經月不解,變成渴者方:

  百合根一升,以水一斗,漬一宿,以汁先洗病人身。洗身後,食白湯餅,勿與鹽豉也。渴不瘥,可用栝蔞根并牡蠣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

  治百合病,變而發熱者方:

  百合根一兩,乾 滑石三兩

  右二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當微利,利者止,勿復服,熱即除。一本云:治百合病,小便赤澀,臍下堅急。

  治百合病,變腹中滿痛者方:

  但取百合根隨多少,熬令黃色,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滿消痛止。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三竟

  #1半斤:影宋刻本作『一斤』。

  #2二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一枚』。

  #3麵:影宋刻本作『麯』。

  #4易:原作『陽』,據影宋刻本改。

  #5數日:影宋刻本作『數十日』。

  #6 三日:影宋刻本作『日三』。

  #7一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四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傷寒方

  傷寒不發汗變成狐惑病第四論 方

  論曰:狐惑之病,其氣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其毒在喉咽為惑病,在陰肛者為狐病。狐惑之病,并惡飲食,不欲食聞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毒食於上者則聲喝也喝一作嘎,毒食下部者則乾咽也。此由溫毒氣所為。食於上者,瀉心湯主之;食於下者,苦參湯淹洗之;食於肛外者,熏之,并用雄黃三片,稍置瓦瓶中,炭火燒,向肛熏之,并服湯也。

  治狐惑,湯方:

  黃連四兩 薰草四兩

  右二味,□咀,白酢漿一斗,漬一宿,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赤小豆當歸散,其人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眼赤如鳩眼,得之七八日,其四眦黃黑,能食者,膿已成也,治之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漬之令生芽足,乃復乾之,加當歸三兩,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即愈。

  瀉心湯,其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為邪,血散脈中,傷脈尚可,傷臟則劇,井輸益腫,黃汁出,經合外爛,肉腐為癰膿,此為火疽,醫所傷也。夫脈數者不可灸,因火為邪即為煩,因虛逐實,血走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應在瀉心。瀉心湯兼治下痢不止,腹中惱堅而嘔吐腸鳴者方:仲景名半夏瀉心,《要略》 名甘草瀉心。

  半夏半升 黃苓 人參 乾薑 甘草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服一升,日三。

  傷寒發黃第五論 證 方 針灸圖

  論曰:黃有五種,有黃汗、黃疸、穀疸、酒疸、女勞疸。黃汗者,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渴,汗出如黃檗汁,良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黃疸者,一身面目悉黃如橘柚,暴得熱以冷水洗之,熱因留胃中,食生黃瓜熏上所致,若成黑疸者多死。穀疸者,食畢頭眩,心忪怫鬱不安,面發黃,由失饑大食,胃氣衝熏所致。酒疸者,心中懊痛,足經滿,小便黃,面發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女勞疸者,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而交接竟入水所致。但依後方治之。

  黃汗之為病,身體洪腫,發熱汗出,不渴,狀如風水,汗染衣,色正黃如檗汁,其脈自沉,從何得之?此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因而得之。

  黃耆芍藥桂酒湯,治黃汗方:

  黃耆五兩 芍藥三兩 桂心三兩

  右三味,□咀,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合煎取三升。飲一升,當心煩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心煩者,苦酒阻故也。

  黃疸之病,疸而渴者,其病難治;疸而不渴,其病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微熱。

  桂枝黃耆湯,治諸病黃疸,宜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方: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黃耆五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發微汗;須臾不汗者,飲稀熱粥以助湯;若不汗,更服湯。

  麻黃醇酒湯,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方:

  麻黃三兩,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覆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

  治黃疸方:

  瓜蒂 秫米 赤小豆各二七枚

  右三味,治下篩。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內著鼻孔中,痛縮鼻,須臾當出黃汁,或從口中出汁升餘則愈;病輕者如一豆,不瘥,間日復用。又下里間,以筒使人極吹鼻中,無不死,大慎之。《刪繁》療天行毒熱,通貫臟腑,沉伏骨髓之間,或為黃疸、黑疸、赤疸、白疸、穀疸、馬黃等病,喘息須臾不絕也。

  大黃圓,治同前:

  大黃 葶藶子各二兩

  右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未食服十丸,日三,病瘥止。

  又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黃檗 黃苓各一兩 麯衣五合

  右五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加至五丸。

  茵陳湯,治黃疸,身體面目盡黃方:

  茵陳 黃連各三兩 黃苓二兩 大黃 甘草 人參各一兩 梔子二+七枚#1。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酒疸、酒癖。

  三黃散,治同前:

  大黃 黃連 黃苓各四兩

  右三味,治下篩。先食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為丸。

  五苓散,治黃疸,利小便方:

  豬苓 茯苓 澤瀉 白术 桂心各三+銖

  右五味,搗篩為散。渴時水服方寸匕,極飲水,即利小便及汗出愈。此方與第九卷方相重,以分兩不同,故重出。

  秦椒散,治黃疸,飲少溺多方:

  秦椒六銖 瓜蒂半兩

  右二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

  小半夏湯,治黃疸,小便色不異,欲自利,腹滿而喘者,不可除熱,熱除必噦方:

  半夏 生薑各半斤

  右二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常積氣結而死,其心上暖,以此湯少許,汁入口遂活。

  治黃疸方:

  取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三四日便愈。無小麥,穬麥亦得用之。

  治黃疸變成黑疸,醫所不能治者方:

  土瓜根搗汁一小升,頓服,日一,平旦服,至食時病從小便出。先須量病人力,不得多服,力衰則起不得。

  治發黃,身面目悉黃如金色,小便如濃煮檗汁,眾醫不能療者方:

  茵陳 梔子各四兩#2 黃苓 大黃 柴胡 升麻各三兩 龍膽二兩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體贏,去大黃,加梔子五六兩、生地黃一升。《延年秘錄》無茵蔯,有梔子四兩、栝蔞三兩、芒硝二兩;《近效方》加枳實二兩。夫黃發已久,變作桃皮色,心下有堅,嘔逆,不下飲食,小便極赤色少,四肢逆冷,脈深沉極微細遲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變碗也。宜與大茵陳湯,除大黃,與生地黃五兩,服湯盡,消息,看脈小浮出,形小見,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脈浮見者,黃當明,不復作桃皮色,心下自寬也。大茵陳湯,方次出後十一味者是。

  苦參散,治人無漸,忽然振寒發黃,皮膚黃麯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閉,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散,餘熱不除,久黃者宜吐下方:

  苦參 黃連 瓜蒂 黃檗 大黃各一兩 葶藶二兩

  右六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當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覺退,更服之,小折便消息之。

  治發黃方:

  茵陳 黃檗 梔子 大黃各三兩#3 黃連二兩

  右五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先服湯,後服丸方:

  大黃五兩 茵蔯 梔子各三兩 黃苓 黃檗 黃連各二兩

  右六味,為末,以蜜丸如梧子大。白飲服二十丸,令微利。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傷寒瘀熱在裹,身體必發黃方:

  麻黃 連翹 甘草各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杏仁三+枚 赤小豆 生梓白皮切,二升

  右八味,□咀,以勞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次內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

  茵蔯湯,治傷寒七八日,內實瘀熱結,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脹滿,宜下之方:

  茵蔯六兩 大黃三兩 梔子四十枚#4

  右三味,吹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蔯,取五升,去滓,次內梔子、大黃,煎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小便當利如皂莢沫狀,色正赤,當腹減,黃悉隨小便去也。范汪用療穀疸,《小品方》用石膏一斤。

  大黃黃檗湯,治發黃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裹實,當下之方:

  大黃三兩 黃檗 芒硝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復煎取一升,先食頓飲之。

  茵蔯圓,治時行病急黃,并瘴癘疫氣及□瘧之方:

  茵蔯 梔子 芒硝 杏仁各三兩 巴豆一兩 恆山 鱉甲各二兩 豉五兩#5 大黃五兩

  右九味,為末,以餳為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以吐利為佳,不知加一丸,初覺體氣有異,急服之,即瘥,神效。

  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方:

  芒硝一兩 大黃一兩半,末 生地黃汁八合

  右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為度,不須二服。

  治風疸,小便或黃或白,灑灑寒熱,好臥不欲動方:

  三月生艾一束,搗取#6;銅器中煎如漆,密封之大黃 黃連 凝水石 栝蔞根 苦參 葶藶各六銖

  右七味,六味為末,以艾煎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二,可至二十丸。有熱加苦參,渴加栝蔞,小便澀加葶藶,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黃連,大便難加大黃。

  濕疸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熱,面色黑黃,七八日後壯熱,熱在裹,有血,當下,去之如豚肝狀,其小腹滿者,急下之。亦治一身盡黃,目黃腹滿,小便不利方:

  礬石 滑石各五兩

  右二味,治下篩。以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先食服之。便利如血者已,當汗出瘥。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跗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則滿也。尺脈浮為傷腎,跗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薄,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故盡黃,名曰穀疸。

  治勞疸、穀疸丸方:

  苦參三兩 龍膽一兩

  右二味,為末,牛膽和為丸如梧子大。先食以麥粥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之。《刪繁方》加梔子仁三七枚,以猪膽和為丸。

  夫酒疸,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夫人病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嘔者,宜吐之方,前#7苦參散,七味者是。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當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夫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8之。

  枳實大黃湯#9,治傷寒飲酒,食少飲多,痰結發黃,酒疸,心中懊憹而不甚熱,或乾嘔方:

  枳實五枚 大黃三兩 豆豉半升 梔子七枚

  右四味,吹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心中熱疼、懊憹皆主之。

  凝水石散,治肉疸,飲少,小便多,如白浴色,此病得之從酒方:

  凝水石 白石脂 栝蔞根 桂心各三十銖 菟絲子 知母各十八銖

  右六味,治下篩。麥粥飲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

  茯苓圓,治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是酒疸者之方:

  茯苓 茵蔯 乾薑各一兩 白朮熬 枳實各三+銖 半夏 杏仁各+八銖 甘遂六銖 蜀椒 當歸各十二銖

  右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以小便利為度。《千金翼》加黃連一兩、大黃十八銖,名茵陳丸,治黑疸,身體暗黑,小便澀。

  半夏湯,治酒癖蔭胸,心脹滿,骨肉沉重,逆害飲食,乃至小便赤黃,此根本虛勞風冷,飲食衝心,由脾胃內痰所致方:

  半夏一升 生薑 黃苓 茵蔯 當歸各一兩 前胡 枳實 甘草 大戟各二兩 茯苓 白术各三兩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牛膽圓,治酒疸,身黃麯塵出方:

  牛膽一枚 芫花一升 蕘花半升 瓜蒂三兩 大黃八兩

  右五味,四味□咀,以清酒一斗漬一宿,煮減半,去滓,內牛膽,微火煎令可丸,如大豆,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復服一丸至八丸,膈上吐,膈下下,或不吐而自愈。

  大茵薩湯,治內實熱盛發黃,黃如金色,脈浮大滑實緊數者。夫#10發黃多是酒客勞熱,食少,胃中熱,或溫毒內熱者,故黃如金色,方:

  茵蔯 黃檗各一兩半 大黃 白术各三兩 黃苓 甘草 茯苓 栝蔞根 前胡 枳實各二兩#11 梔子二十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之。

  茵蔯圓,治氣淋,臚脹腹大,身體面目悉黃,及酒疸短氣不得息方:

  茵蔯 天門冬 梔子各四兩 大黃 桂心各三兩 通草 石膏各二兩 半夏半升

  右八味,蒸大黃、通草、天門冬、半夏、梔子,曝令乾,合搗篩,蜜丸如大豆。服三丸,日三。忌生魚,以豆羹服,不得用酒。一方去石膏,內滑石二兩。不知,加至十丸。

  黃家至日哺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當膀胱急,小腹滿,體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臚脹而滿,如欲作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泄,此女勞疸,非水也。腹滿者難治。

  消石礬石散,治女勞疸方:

  消石 礬石各半兩

  右二味,治下篩。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隨大小便出,小便正黃,大便正黑。

  黃疸之為病,日晡所發熱惡寒,小腹急,身體黃,額黑,大便溏黑,足下熱,此為女勞。腹滿者難治,治之方:

  滑石 石膏各等分

  右二味,治下篩。以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則瘥。

  針灸黃疸法

  正面圖第一寅門 上齦 上腭  舌下 唇裹 顯顬 俠人 中俠 承漿 巨闕 上管 陰縫

  寅門穴:從鼻頭直入髮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斷,繩取一分,入髮際,當繩頭針,是穴治馬黃黃疸等病。

  上齦裹穴:正當人中及唇,針三鋥,治馬黃黃疸等病。

  上腭穴:入口裹邊,在上縫赤白脈是,針三鋥,治馬黃黃疸四時等病。

  舌下穴:俠舌兩邊,針,治黃疸等病。

  唇裹穴:正當承漿裹邊,逼齒齦,針三鋥,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等病。

  顯顬穴: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針灸之,治四時寒暑所苦,疸氣,溫病等。

  俠人中穴:火針,治馬黃黃疸疫,通身并黃,語音已不轉者。

  俠承漿穴:去承漿兩邊各一寸,治馬黃急疫等病。

  巨闕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壯,治馬黃黃疸急疫等病。

  上管穴:在心下二寸,灸七壯,治馬黃黃疸等病。

  男陰縫穴:拔陰反向上,灸,治馬黃黃疸等病。若女人,玉門是穴,男女針灸無在。

  覆面圖第二風府 熱府 肺輸 心輸 肝輸 脾輸 腎輸 腳後跟

  風府穴: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去上骨一寸,針之,治頭中百病、馬黃黃疸等病。

  熱府穴:在第二節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針灸無在,治馬黃黃疸等病。

  肺輸穴:從大椎數,第三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主黃疸,通治百毒病。

  心輸穴:從肺輸數,第二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肝輸穴:從心輸數,第四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脾輸穴:從肝輸數,第二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腎輸穴:從脾輸數,第三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腳後跟穴:在白肉後際,針灸隨便,治馬黃黃疸、寒暑諸毒等病。

  側面圖第三耳中 頰裹 手太陽 臂石子頭錢孔 太衝

  耳中穴:在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之,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等病。

  頰裹穴:從口吻邊入往對頰裹去口一寸,針,主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等病,頰兩邊同法。

  手太陽穴:手小指端,灸,隨年壯,治黃疸。

  臂石子頭穴:還取病人手自捉臂,從腕中太澤澤當作淵文向上一夫接白肉際,灸七壯,治馬黃黃疸等病。

  錢孔穴: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灸百壯,治黃疸。

  太衝穴:針灸隨便,治馬黃#12溫疫等病。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四竟

  #1二十七枚:影宋刻本作『二七枚』。

  #2各四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3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4四十枚:影宋刻本作『十四枚』。

  #5兩:影宋刻本作『合』 。

  #6取:影宋刻本『取』下有『汁』字。

  #7前:影宋刻本作『煎』。

  #8 知: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9根實大黃湯:影宋刻本作『枳實大黃梔子湯』。

  #10夫:原作『大』,據影宋刻本改。

  #11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12黃:『黃』下原衍『黃』字,據影宋刻本刪。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傷寒方

  溫瘧第六論 方 灸刺法 禳瘧法 符

  論曰:夫瘧者,皆生於風。夏傷於暑,秋為□瘧也。問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對曰: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問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對曰: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悶,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問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臟?對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邪氣先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則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衰財氣復反入,入則陽虛,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問曰;癉瘧何如?對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脫肉,故命曰癉瘧。夫瘧之旦發也,陰陽之旦移也,必從四肢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氣未并。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緊束其手足十指,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過時乃解。

  夫瘧脈自弦也,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1,若脈緊數者可發汗、針灸之。脈浮大者吐之,瘥。脈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瘧歲歲發至三歲,或連月發不解者,以脅下有痞也。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虛其津液,先其時發其汗。服湯已,先小寒者,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即愈。瘧者,病人形瘦,皮上必粟起也。病瘧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也。今不愈,當云何?師曰:此病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當治之,鱉甲煎圓主之方:

  成死鱉十二斤,治如食法,《要略》 作鱉甲三兩 半夏 人參 大戟各六銖#2 瞿麥 阿膠 紫葳一作紫菀 牡丹皮 石韋 乾薑 大黃 厚朴 桂心 海藻《要略》作赤硝 葶藶 蜣螂各十二銖 蜂窠 桃仁 芍藥各一兩 柴胡一兩半 烏羽燒,一作烏扇 黃苓各十八銖 □蟲 虻蟲各三十銖,《要略》作鼠婦

  右二十四味,為末,取鍛竈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以酒漬灰,取酒煮鱉盡爛,泯泯如漆,絞去滓,下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未食  服七丸,日三。仲景方無大戟、海藻。

  柴胡栝蔞根湯,治瘧而發渴者方:

  柴胡#3 黃耆#4人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5 栝蔞根四兩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牡蠣湯,牡瘧者多寒,治之方:牡瘧,一作壯瘧。

  牡蠣 麻黃各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無以恆山代之

  右四味,先洗蜀漆三過去腥,□咀,以水八升煮蜀漆、麻黃,得六升,去沫,乃內餘藥,煮取二升。飲一升,即吐出,復#6飲之。

  蜀椒#7散,多寒者,牡瘧也,治之方:

  蜀椒 雲母 龍骨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篩。先未發一炊頃,以酢漿服半錢,臨發服一錢。溫瘧者,加蜀漆半分。雲母取火燒之三日三夜。《要略》不用雲母,用雲實。

  有癉瘧者,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而脈微,其候必少氣煩滿,手足熱,欲嘔,但熱而不寒,邪氣內藏於心,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也。

  有溫瘧者,其脈平,無寒時,病六七日,但見熱也,其候骨節疼煩,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名溫瘧,白虎加桂湯治之方: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爛,去滓,加桂心三兩,煎取三升。分三服,覆令汗,先寒發熱汗出者愈。

  麻黃湯,治瘧須發汗方:

  麻黃 栝蔞根 大黃各四兩 甘草一兩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發前食頃一服,臨發一服,服後皆厚覆取汗。

  治瘧,或間日發者,或夜發者方:

  恆山 竹葉各三兩#8 秫米一百粒 石膏八兩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銅器中漬藥,露置星月下高凈處,橫刀其上,明日取藥,於病人房中,以銅器緩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清旦一服,未發前一食頃一服,臨發一服。三服訖,靜室中臥,莫共人語,當一日勿洗手面及漱口,勿進食,取過時不發,乃澡洗進食,并用藥汁塗五心、胸前、頭面,藥滓置頭邊,曾用神驗。《救急方》 用烏梅二七枚。

  又方:

  先作羊肉臛麵餅,飽食之,并進少酒隨所能,其令欣欣有酒氣,入密室裹,燃炭火,厚覆取大汗,即瘥。

  又方:

  燒黑牛尾頭毛作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恆山圓,治□瘧,說不可具方:

  恆山 知母 甘草 大黃各十八銖 麻黃一兩

  右五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未食服五丸,日二,不知漸增,以瘥為度。《肘後》無大黃。

  又方,治瘧經數年不瘥者,兩劑瘥,一月已來一劑瘥方:

  恆山三兩,為末,以鷄子白和,併手丸如梧子大,置銅碗中,於湯中煮令熟,殺腥氣則止。以竹葉飲服二十丸,欲吐但吐,至發令得三服,時早可斷食,而晚不可斷食,可竹葉汁煮糜少食之。

  梔子湯,治同前:

  梔子十四枚 秫米十四粒 恆山三兩 車前葉二七枚,炙乾

  右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發一服,發時一服,發後一服,以吐利四五行為瘥,不止,冷飯止之。

  治老瘧久不斷者方:

  恆山三兩 烏賊骨 升麻 鱉甲 附子各一兩

  右五味,□咀,絹袋盛,以酒六升漬之,小令近火,轉之一宿成。一服一合,比發可數服,或吐下。

  治瘧無問新久者方:

  小便一升半 蜜三匕

  右二味,煮三沸,頓服。每發日平旦時服,自至發勿食,重者漸退,不過三服瘥。

  又方:

  鼠尾子#9 車前子各一虎口

  右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未發前服盡。

  又方:

  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

  又方:

  搗莨若根燒為灰,和水服一合,量人大小強弱用之。

  又方:

  瓜蒂二七枚,搗,水漬一宿服之。

  又方:

  常以七月上寅日採麻花,為末,酒服方寸匕。

  又方:

  故鞋底去兩頭,燒作灰,井花水服之。

  又方:

  服翹揺汁。

  又方:

  桃花末,水服方寸匕。

  治瘧方:

  鱉甲方寸,炙 烏賊骨方二寸 附子炮 甘草各一兩 恆山二兩

  右五味,□咀,以酒二升半漬之,露一宿,明日塗五心手足,過發時瘧斷。若不斷,可飲一合許,瘥。

  蜀漆圓,治勞瘧并治積勞寒熱,發有時,似瘧者方:

  蜀漆 麥門冬 知母 白薇 地骨皮 升麻各三+銖 甘草 鱉甲 烏梅肉 萎蕤各一兩 恆山一兩半 石膏二兩 豉一合

  右十三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再服之,稍稍加至二三十丸。此神驗,無不瘥也。加光明砂一兩。

  烏梅圓,治寒熱勞瘧久不瘥,形體贏瘦,痰結胸堂,食飲減少,或因行遠,久經勞役,患之積年不瘥,服之神效方:

  烏梅肉 豆豉各一合 升麻 地骨皮 柴胡 鱉甲 恆山 前胡各一兩 肉蓯蓉 玄參 百合 蜀漆 桂心 人參 知母各半兩 桃仁八十一枚

  右十六味,為末,蜜丸。空心煎細茶下三十丸,日二服,老少孩童量力,通用無所忌。

  治勞瘧積時不斷,眾治無效者方:

  生長大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發前食頃,第二服取臨發時。

  大五補湯,治時行後變成瘴瘧方:

  桂心三十銖 遠志 桔梗 芎藭各二兩 茯苓 乾地黃 芍藥 人參 白术 當歸 黃耆 甘草各三兩 竹葉五兩 大棗二+枚 生枸杞根 生薑各一斤 半夏 麥門冬各一升

  右十八味,□咀,以水三斗,煮竹葉、枸杞,取二斗,次內諸藥,煎取六升。分六服,一日一夜令盡。

  鯪鯉湯,治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山瘴瘧方:

  鯪鯉甲十四枚 鱉甲 烏賊骨各一兩 恆山三兩 附子一枚

  右五味,□咀,以酒三升漬一夕。發前稍稍啜飲,勿絕,吐之,兼以塗身,斷食,過時乃食飲。

  烏梅圓,治肝邪熱為瘧,令人顏色蒼蒼,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或久熱勞微動如瘧,積年不瘥方:

  烏梅肉 蜀漆 鱉甲 萎蕤 知母 苦參各一兩 恆山一兩半 石膏二兩 甘草 細辛各十八銖 香豉一合

  右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再。飲服亦得。

  治心熱為瘧不止,或止後熱不歇,乍來乍去,令人煩心甚,欲飲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者方:

  甘草一兩 蜀漆三兩 恆山 鱉甲各四兩 石膏五兩 香豉一合#10 梔子 烏梅各三十枚 淡竹葉切,二升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恆山圓,治脾熱為瘧,或渴或不渴,熱氣內傷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出方:

  恆山三兩 甘草半兩 知母 鱉甲各一兩

  右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未發前酒服十丸,臨發時一服,正發時一服。

  恆山湯,治肺熱痰聚胸中,來去不定,轉而為瘧,其狀令人心寒,寒甚則發熱,熱間則善驚,如有所見者方:

  恆山三兩 甘草半兩 秫米三百二十粒#11

  右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時令三服盡。

  又方,治腎熱發為瘧,令人凄凄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方:

  恆山三兩 烏梅三七枚 竹葉切,一升 香豉八合 葱白一握

  右五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令盡。

  藜蘆圓,五臟并有瘧候,六腑則無,獨胃腑有之。胃腑瘧者,令人旦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治之方:

  藜蘆 恆山 皂莢 牛膝各一兩 巴豆三十枚#12

  右五味,先熬藜蘆、皂莢色黃,合搗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日一服一丸,正發時一丸。一日勿飽食。《肘後》無恆山及牛膝。

  刺灸法:

  肝瘧,刺足厥陰見血。

  心瘧,刺手少陰。

  脾瘧,刺足太陰。

  肺瘧,刺手太陰、陽明。

  腎瘧,刺足少陰、太陽。

  胃瘧,刺足太陰、陽明橫脈出血。

  凡灸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灸之。從頭項發者,於未發前預灸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從腰脊發者,灸腎輸百壯;從手臂發者,灸三間。

  瘧,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令滿百壯,灸艾炷如黍米粒,俗人不解取穴,務大炷也。

  覺小異,即灸百會七壯。若後更發,又七壯。極難愈者,不過三灸。

  以足踏地,以綫圍足一匝,中折,從大椎向百會,灸綫頭三七壯,炷如小豆狀。

  又,灸風池二穴,三壯。

  凡一切瘧,無問遠近,正仰臥,以綫量兩乳間,中屈,從乳向下,灸度頭,隨年壯,男左女右。

  五臟一切諸瘧,灸尺澤七壯,穴在肘中約上動脈是也。

  諸瘧血脈不見者,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瘧,刺足少陰,血出愈。

  □瘧,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髮際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壯。先取論譩,後取天牖、風池。

  瘧日西而發者,臨泣主之,穴在目眦上入髮際五分陷者,灸七壯。

  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飛揚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壯。

  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崑崙主之,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灸三壯。

  禳瘧法:

  未發前,把大雄鷄一頭著懷中,時時驚動,令鷄作大聲,立瘥。

  治瘧符:凡用二符:

  瘧小兒父字石拔,母字石錘,某甲著患人姓名患瘧,人竊讀之曰:一切天地,山水城隍,日月五星,皆敬竈君,今有一瘧鬼小兒罵竈君作黑面奴,若當不信,看文書。急急如律令。

  此符必須真書,前後各留白紙一行,擬著竃君額上,瓦石壓之,不得壓字上,勿令人近符。若得專遣一人看符大好,亦勿令灰土傅符上,致使字不分明出見。著符次第如後。若明日日出後發,須令人夜掃竈君前及額上令凈,至發日旦,令患人整衣帽,立竈前自讀符,使人自讀,必須分明,讀符勿錯一字。每一遍,若別人讀一遍,患人跪一拜,又以手捉患人一度。若患人自讀,自捉衣振云人姓某甲,如此是凡三遍讀,三拜了,以凈瓦石壓兩角,字向上,著竈額上,勿令壓字上。若瘧日西發,具如上法三遍讀符,至午時更三遍讀如上法。如夜發,日暮更三遍讀并如上法。其竈作食亦得,勿使動此符。若有兩竈,大竈上著符;若有露地竈,屋裹竈上著;止有露竈,依法著之。仍須手捉符,其符法如後。若有客患,會須客經停過三度,發三度,委曲著符如上法,符亦云客姓名患瘧,乞拘錄瘧鬼小兒如左。凡治久患者,一著符,一漸瘥,亦可五度著符如始,可全瘧,又須手把符如左。

  王良符,張季伯書之,急急如律令。

  此王良符,依法長捲,兩手握,念佛端坐,如須行動,檢校插著胸前,字頭向上。

  右二符,各依法一時用,不得闕一符。萬一不瘥,但得一發輕,後發日更讀即瘥。一一仔細依法,若字參差即不瘥。

  診谿毒證第七

  江東江南諸谿源間有蟲,名短狐谿毒,亦名射工。其蟲無目,而利耳能聽,在山源谿水中聞人聲,便以口中毒射人,故謂射工也。其蟲小毒輕者,及相逐者,射著人影者,皆不即作瘡。先病寒熱,身不喜冷,體強筋急,頭痛目疼,張口欠咳嗽,呼吸悶亂,朝旦少蘇醒,晡夕輒復寒熱,或似傷寒發石散動,亦如中尸,便不能語,病候如此。

  自非其土地人,不常數行山水中,不知其證,便謂是傷寒發石散動,作治乖僻;毒盛發瘡,復疑是瘭疽,乃至吐不去血,復恐疑蠱#13毒,是以致禍耳。今說其狀類,以明其證與傷寒別也。方見別卷中。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五竟

  #1之:原作『溫』,據影宋刻本改。

  #2各六銖:影宋刻本作『各八銖』。

  #3柴胡:影宋刻本『柴胡】用『八兩』。

  #4黃耆:影宋刻本作『黃苓』。

  #5二十枚:影宋刻本作『十二枚』。

  #6復:影宋刻本『復」上有『勿』字。

  #7蜀椒:影宋刻本作『蜀漆』。下同。

  #8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9鼠尾子:影宋刻本作『鼠尾草』。

  #10一合:影宋刻本作『一升』。

  #11三百二十粒:影宋刻本作『二百二十粒』。

  #12三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13蠱:原作『蟲』,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肝臟方

  肝臟脉論第一

  論曰:夫人禀天地而生,故內有五臟、六腑、精氣、骨髓、筋脈,外有四肢、九竅、皮毛、爪齒、咽喉、唇舌、肛門、胞囊,以此總而成軀。故將息得理,則百脈安和;役用非宜,即為五勞七傷六極之患。有方可救,雖病無他;無法可憑,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帙,卷卷備述五臟六腑等血脈根源、循環流注,與九竅應會處所,并論五臟六腑等輕重大小、長短闊狹、受盛多少,仍列對治方法,丸、散、酒、煎、湯、膏、摩、熨,及灸針孔穴,并窮於此矣。其能留心於醫術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熱虛實風氣,準藥性而用之,則內外百病無所逃矣。凡五臟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嶽,約時為五行,在人為五藏。五藏者,精、神、魂、魄、意也。論陰陽,察虛實,知病源,用補瀉,應禀三百六十五骨節#1,終會通十二經焉。

  論曰:肝主魂,為郎官。隨神往來謂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氣通於目,目和則能辨五色矣。左目甲,右目乙,循環紫宮,榮華於爪,外主筋,內主血。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有六童子、三玉女守之,神名藍藍,主藏魂,號為魂臟,隨節應會。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氣為語,在液為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肝氣虛則夢見園苑#2生草,得其時夢伏樹下不敢起;肝氣盛則夢怒;厥氣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

  凡人寢卧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凡肝臟象木,與膽合為腑,其經足厥陰,與少陽為表裹,其脉弦,相於冬,王於春,春時萬物始生,其氣來濡而弱,寬而虛,故脉為弦,濡即不可發汗,弱則不可下。寬者開,開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寬而虛。

  春脉如弦,春脉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實而弦,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善忘忘作怒矣,忽忽眩冒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兩脅臉滿。

  肝脉來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作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乎。春以胃氣為本,肝脉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肝脉來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真肝脉至內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巢源》作賾賾然,如按琴瑟弦《巢源》作如新張弓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一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3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其精不守,一作狂妄不精,不敢正當人。令人陰縮而攣筋,兩脅肋骨舉一作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脉絡於舌本。故脉弗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中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春肝木王,其脉弦細而長曰平。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為實邪,雖自愈;反得微澀而短《千金翼》雲微浮而短澀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為微邪,雖病即瘥。心乘肝必吐利,肺乘肝即為癰腫。

  左手關上陰絕者,無肝脉也,苦癃、遺溺、難言,脅下有邪氣,善吐,刺足少陽治陽。

  左手關上陰實者,肝實也,苦肉中痛,動善轉筋,吐,刺足厥陰治陰。

  肝脉來濯濯如倚竿,如琴瑟弦,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厥陰脉也。

  肝脉急甚為惡言一作妄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如覆杯;緩甚為嘔,微緩為水瘕痹;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縮,咳引小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頹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淡飲,微澀為瘈瘲筋攣。

  肝脉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濡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入肌膚腸胃之外也。《素問》溢入作易入。

  青脉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冷頭痛。

  扁鵲云:肝有病則目奪,精虛則寒,寒則陰氣壯,壯則夢山樹等;實則熱,熱則陽氣壯,壯則夢怒。

  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傷肝,精氣并於肝則憂,肝虛則恐,實則怒,怒而不已,亦生憂矣。

  色主春、病變於色者,取之滎。

  病先發於肝者,頭目眩,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4體重;二日之胃而腹脹;三日之腎,小腹腰脊痛,經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假令肝病,西行若食鷄肉得之,當以秋時發病,以庚辛日也。

  家有血腥死,女子見之,以明要為災,不者,若感金銀物得之。

  凡肝病之狀,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若欲治之,當取其經,足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目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痛有氣,支滿引小腹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脊痛,足為寒,時癃,女人月事不來,時無時有,得之少年有所墮墜。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其脉弦長,此為可治,宜服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季夏刺太衝,秋刺中郄,皆瀉之。又當灸期#5 門百壯,背第九椎五十壯。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胻善瘈,節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脉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脉以去其瘈。

  凡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能下,積於左脅下,則傷肝。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如阻婦狀。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惡寒,翕翕發熱,面翕然赤,漐漐有汗,胸中煩熱。

  肝中寒者,其人兩臂不舉,舌本又作大舌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罵,其脉沉,胸中叉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

  肝傷,其人脫肉。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仁痛,此為肝臟傷所致也。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轉側,而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不寧。

  肝著,其病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氣走心下,足經寒,脅補引小腹,男子積疝,女子瘕淋,身無膏澤,善轉筋,爪甲枯焦青黑,春瘥而秋劇,色青也。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久不愈,發咳逆,□瘧#6,而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適以季夏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得之。

  肝病胸滿脅脹,善恚怒叫呼,身體有熱而復惡寒,四肢不舉,面白、身體滑,其脈當弦長而急,今反短澀,其色當青而反白者,此#7是金之尅木,為大逆,十死不治。

  襄公問扁鵲曰:吾欲不診脈,察其音,觀其色,知其病生死,可得聞乎?答曰:乃聖道之大要,師所不傳,黃帝貴之過於金玉。入門見病,觀其色,聞其呼吸,則知往來出入吉凶之相。角音人者,主肝聲也,肝聲呼,其音琴,其志怒,其經足厥陰。厥逆少陽則榮衛不通,陰陽交錯,陰氣外傷,陽氣內擊,擊則寒,寒則虛,虛則卒然暗啞不聲,此為厲風入肝,續命湯主之。方見別卷中。但踞坐不得低頭,面目青發覆治黑,四肢緩弱,遺矢#8利便,甚則不可,賒則旬月之內,桂枝湯主之。方見別卷中。又呼而哭,哭而反吟,此為金剋木,陰擊陽,陰氣起而陽氣伏,伏則實,實則熱,熱則喘,喘則逆,逆則悶,悶則恐畏,目視不明,語聲切急,謬說有人此為邪熱傷肝,甚則不可治。若唇色雖青,向眼不應,可治,地黃煎主之。方見下肝虛實篇中

  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烏梅丸主之。方見別卷中。若其人本來少於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畏,若不即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候也。若其人虛則為寒風所傷,若實則為熱氣所損。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青為肝,肝合筋,青如翠羽者吉。肝主目,目是肝之餘。其人木形,相比於上角,蒼色,小頭長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有材,好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陰他他然,脅廣合堅脆傾正則肝應之。正青色小理者則肝小,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粗理者則肝大,大則虛,虛則寒,逼胃迫咽,善膈中,旦脅下痛。廣脅反餃者則肝高,高則實,實則肝熱,上支賁加脅下急,為息賁。合脅危一作兔餃者則肝下,下則逼胃,脅下空,空則易受邪。脅骨堅者則肝堅,壑#9則臟安難傷。脅骨弱者則肝脆,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脅腹好相者則肝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脅骨偏舉者則肝偏傾,偏傾則脅下偏痛。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膽少陽為肝之部,而臟氣通於內外,部亦隨而應之。沉濁為內,浮清為外。若色從外走內者,病從外生,部處起;若色從內出外者,病從內生,部處陷。內病前治陰,後治陽;外病前治陽,後治陰。陽主外,陰主內。

  凡人死生休否,則臟神前變形於外。人肝前病,目則為之無色。若肝前死,目則為之脫精。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看應增損斟酌賒促,賒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延旬月之間。肝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青白色如拇指大黶點見顏頰上,此必卒死。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赤,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面黑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順順而見,青白入目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應,三年之中禍必應也。

  春木肝脉,色青,主足少陽脉也,春取絡脉分肉。春色,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脉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脉分肉之間,其脉根本并在竅陰之間,應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動者是也。

  其筋起於小指次指之上,結外踝,上循胻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於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眇,承季脅,上走腋前廉,俠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焦巓上,下走頷,上結於鼽。其支者,結於目眦,為外維。

  其脉起於目兌眦,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兌眦後。其支者,別兌眦,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裹,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合足厥陰為表裹。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應在背輸,同會於手太陰。

  其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半寸是也。別走厥陰,下絡足趺。主肝生病,病實則膽熱,熱則厥,厥則陽病,陽脈反逆大於寸口一倍,病則胸中有熱,心脅頭頷痛,缺盆腋下腫;虛則膽寒,寒則痿躄,躄#10則陰病,陰脈反小於寸口,病則胸中有寒,少氣口苦,身體無膏澤,外至胻、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若陰陽俱靜與其俱動,如引繩俱頓者,病也。此盡是足少陽膽經筋脈支別為病,今取足厥陰肝經附於後。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趺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頑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脉會於巔。一本云:其支者,從小腹與太陰、少陽結於腰髁下第三、第四骨空中。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裹,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頹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閉癃,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經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財睾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胻,上結內輔之上,下循陰股,結於陰器,結絡諸筋。

  春三月者,主肝膽青筋牽病也。其源從少陰而涉足少陽,少陽之氣始發,少陰之氣始衰,陰陽怫鬱於腠理,皮毛之病俱生,表裹之疴因起,從少陽發動反少陰氣,則臟腑受癘而生,其病相反。若腑虛則為陰邪所傷,腰背強急,腳縮不伸,勝中欲折#11,目中生花若臟實則為陽毒所損,澀澀前寒而後頸外雙筋牽不得屈伸,頸直背強,眼赤黃,若欲轉動,合身回側,故曰青筋牽病。方見傷寒卷。

  灸法:

  扁鵲曰:灸肝肺二輸,主治丹毒牽病,當依源處,治調其陽,理其陰,臟腑之疾不生矣。

  肝虛實第二脉 方 灸法

  肝實熱

  左手關上脉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息忿忿如怒狀,名曰肝實熱也。

  竹瀝泄熱湯,治肝實熱,陽氣伏邪熱喘逆悶恐,目視物無明,狂悸,非意而言者方:

  竹瀝一升#12 麻黃 大青 梔子仁 升麻 茯苓 玄參 知母各三分 生葛 石膏各五八分 生薑 芍藥各四分

  右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瀝,煮兩三沸,分三服。須利,下芒硝三分,去芍藥,加生地黃五分。《刪繁方》無石膏、生薑、芍藥、生葛,用人參三分。

  前胡湯,治肝實熱,目痛胸滿,氣急塞瀉肝方:

  前胡 芒硝 秦皮 梔子仁 決明子 黃苓 升麻 蕤仁 細辛各三兩 苦竹葉 車前葉各切,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又一方有柴胡三兩,共十二味。

  防風煮散#13,治肝實熱,夢怒虛驚方:

  防風 茯苓 萎蕤 白术 橘皮 丹參各一兩三分 細辛二兩 甘草 射干各一兩 升麻 黃苓各一兩半 大棗三七枚 酸棗仁三分

  右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以兩方寸匕,帛裹,以井花水二升煮,時時動裹子,煎取一升。分服,日二。

  遠志煮散#14,治肝邪熱,出言反常,乍寬乍急方:

  遠志 射干 杏仁 大青各一兩半 茯神 麥門冬 葛根 甘草各一兩 芍藥一兩三分#15 桂心三分 知母 升麻各五分 石膏二兩

  右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水二升五合,煮竹葉一升,取汁內藥一匕半,煎取八合,為一服,日一#16。以綿裹散煮之。

  地黃煎,治邪熱傷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驚恐方:

  生地黃 淡竹葉 生薑 車前草 乾藍各切,一升 赤蜜一升 丹參 玄參各四兩 茯苓二兩 石膏五兩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停冷下蜜,更煎三兩沸,分三服。

  肝膽俱實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病苦胃脹嘔逆,食不消,名曰肝膽俱實也。

  肝虛寒

  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虛寒也。

  補肝湯,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發搶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方:

  山茱萸《翼》作烏頭 甘草 桂心各三兩#17 桃仁《翼》作蕤仁 柏子仁 細辛 茯苓 防風各二兩 大棗二+四枚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補肝散,治左脅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昏,風汨出,見物不審,而逆風寒偏甚,消食破氣,止汨方:

  山茱萸 桂心 薯蕷 天雄 茯苓 人參各五分 芎藭 白术 獨活 五加皮 大黃各七分 橘皮三分 防風 乾薑 丹參 厚朴 細辛 桔梗各一兩半 甘草 甘菊花各一兩 貫眾半兩 陳麥麯 大麥蘖各一升

  右二十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後服;若止痛,食前服之。

  松膏酒,補肝,治肝虛寒,或高風眼汨等雜病方:

  以松脂十斤,細剉,以水淹浸一周日,煮之,細細接取上膏,水竭更添之,脂盡,更水煮如前,烟盡去,火停冷,脂當沉下;取一斤,釀米一石,水七斗,好麯末二斗,如家常釀酒法,仍冷下飯,封一百日,脂、米、麯并消,酒香滿室,細細飲之。此酒須一倍加麯。

  枸杞酒,治同前:

  搗碎枸杞子一斗,先內絹袋中,酒二斗,漬訖,密封泥瓮勿泄,曝乾,天陰勿出,三七日滿。日一溫酒任性飲之,忌酢。

  防風煎,治肝虛寒,目□□,視物不明,諦視生花,補方:

  防風 細辛 芎藭 獨活 白鮮皮 甘草各三兩 橘皮二兩 大棗三七枚 蜜五合 甘竹葉切,一升#18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九味,取四升,去滓,下蜜更煎兩沸。分四服,日三夜一。若五六月,以燥器貯,冷水藏之。

  檳榔湯,治肝虛寒,脅下痛,脹滿氣急,目昏濁,視物不明方:

  檳榔二+四枚 附子七枚 母薑七兩 茯苓 橘皮 桂心各三兩 桔梗 白朮各四兩 吳茱萸五兩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每服一升。若氣喘者,加芎藭三兩、半夏四兩、甘草二兩。

  治肝虛目不明方:

  灸肝輸二百壯。小兒斟酌,可灸一二七壯。

  肝膽俱虛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虛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名曰肝膽俱虛也。

  肝勞第三論 方

  論曰:肝勞病者,補心氣以益之,心王則感於肝矣。人逆春氣則足少陽不生,而肝氣內變,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豬膏酒,治肝勞虛寒,關格勞澀,閉塞不通,毛悴色夭方:

  豬膏薑汁各二升#19

  右二味,以微火煎取三升,下酒五合和煎,分為三服。

  虎骨酒、治肝虛寒勞損,口苦,關節骨疼痛,筋攣縮,煩悶方:

  虎骨一升,炙焦,碎如雀頭 丹參八兩 乾地黃七兩 地骨皮 乾薑 芎藭各四兩 豬椒根 五加皮 白术 枳實各五兩

  右十味,□咀,絹袋盛,以酒四斗浸四日。初服六七合,漸加至一升,日再。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六竟

  #1骨節:影宋刻本『節』上無『骨』字。

  #2苑:原作『花』,據影宋刻本改。

  #3今:原作『金』,據影宋刻本改。

  #4痛:原作『病』,據影宋刻本改。

  #5期:原作『其』,據影宋刻本改。

  #6 瘧:原作『而』,據影宋刻本改。

  #7 此:原作『比』,據影宋刻本改。

  #8矢:原作『失』,據影宋刻本改。

  #9堅: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0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1折:原作『於』,據影宋刻本改。

  #12 一升:原作『十升』,據影宋刻本』改。

  #13防風煮散:原作『防風散』,據影宋刻本改。

  #14遠志煮散:原作『遠志散』,據影宋刻本改。

  #15一兩三分:影宋刻本作『二兩三分』。

  #16日一:影宋刻本作『日二』。

  #17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18升:影宋刻本作『斗』。

  #19各二升:影宋刻本作『各四升』。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肝臟方

  筋極第四論 方 灸法

  論曰:夫六極者,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應於肝,雷氣動於心,穀氣感於脾《素問》穀作谷也,雨氣潤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所以竅應於五臟。五臟邪傷,則六腑生極,故曰五臟六極也。

  論曰:凡筋極者,主肝也。肝應筋,筋與肝合。肝有病,從筋生。又曰:以春遇病為筋痹,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則陽氣入於內,陰氣出於外。若陰氣外出,出則虛,虛則筋虛,筋虛則善悲,色青蒼白見於目下。若傷寒則筋不能動,十指爪皆痛,數好轉筋。其源以春甲乙日得之傷風,風在筋為肝虛風也。若陽氣內發,發則實,實則筋實,筋實則善怒,嗌乾。傷熱則咳,咳則脅下痛,不能轉側,又腳下滿痛,故曰肝實風也。然則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善治病者,病在皮毛、肌膚、筋脈而治之,次治六腑,若至五臟,則半死矣。

  扁鵲云:筋絕不治,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黑,呼罵口不息,筋應足厥陰,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筋先死矣。

  橘皮通氣湯,治筋實極則咳,咳則兩脅下縮痛,痛甚則不可轉動方:

  橘皮四兩 白朮 石膏各五兩 細辛 當歸 桂心 茯苓各三兩#1 香豉一升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丹參散,治筋實極,則兩腳下滿,滿而痛,不得遠行,腳心如割,筋斷折,痛不可忍者方:

  丹參三兩 芎藭 杜仲 續斷 地骨皮各二兩 乾地黃 當歸 通草 升麻 麥門冬 禹餘根 麻黃各一兩十八銖 牛膝二兩六銖 甘草 桂心各一兩六銖 生薑切,炒取焦乾 牡蠣各二兩半#2

  右十七味,治下篩,為粗散,以絹袋子盛二方寸匕,以井花水二升煮,數動袋子,煮取一升,頓服,日二。

  地黃煎,治筋實極,手足爪甲或青、或黃、或黑,烏黯,四肢筋急,煩滿方:

  生地黃汁三升 生葛汁 生玄參汁各一升 大黃 升麻各二兩 麻黃 梔子仁 犀角各三兩 石膏五兩 芍藥四兩

  右十味,□咀,以水七升先煮七物,取二升,去滓,次下地黃汁,煎一兩沸,次下葛汁等#3,煎取三升。分三服,日再。

  五加酒,治筋虛極,筋痹,好悲思,顏色蒼白,四肢噓吸,腳手拘孿,伸動縮急,腹中轉痛方:

  五加皮一斤 薏苡仁半升 枳刺二升 大麻仁三升 豬椒根皮 丹參各#4八兩 乾薑 芎藭各五兩 桂心 當歸 甘草各三兩 天雄 秦椒 白鮮 通草各四兩

  右十五味,□咀,以絹袋盛,清酒四斗漬,春夏四日,秋冬六七日。初服六七合,稍稍加,以知為度。

  人參酒,治筋虛極,則筋不能轉,十指爪皆痛,數轉筋,或交接過度,或病未平復交接,傷氣,內筋絕,舌捲唇青,引卵縮,胻脈疼急,腹中絞痛,或便欲絕,不能飲食方:

  人參 防風 茯苓 細辛 秦椒 黃耆 當歸 牛膝 桔梗各一兩半 乾地黃 丹參 薯蕷 鍾乳 礬石各三兩 山茱萸 芎藭各二兩 白朮 麻黃各二兩半 大棗三十枚 五加皮一升 生薑切,炒乾 烏麻碎,各二升

  右二十二味,□咀,鍾乳#5別以小袋子盛,清酒二斗半浸五宿,溫服三合,日再。不知隨意增進。一本無烏麻,用杜仲一兩半。

  治交接損,卵縮筋攣方:

  燒婦人月經衣灰,服方寸匕。

  治筋絕方:

  熬蟹腦足髓,內瘡中,筋即續。

  灸法治:

  勞冷氣逆,腰髖冷痹,腳屈伸難,灸陽蹻一百壯,在外踝下容爪。腰背不便,轉筋,急痹筋攣,灸第二十一椎,隨年壯。

  轉筋,十指筋攣急,不得屈伸,灸腳外踝骨上七壯。

  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壯,在內踝前筋裹宛宛中。

  又云:灸下滿各五十壯,老人加之,小兒隨年壯法。

  又云:此二穴,喉腫厥逆,五臟所苦,鼓脹,悉以主之。

  轉筋,經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橫筋上三壯。

  腹脹轉筋,灸臍上一寸二七壯#6。

  堅癥積聚第五論 方 灸法

  論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答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故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一作病也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已。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也,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經絡受病,入於腸胃,五臟積聚,發伏梁、息賁、肥氣、否氣、奔豚。積聚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止乃成積。人之善病腸中積者,何以候之?曰:皮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傷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作腸胃之積,寒溫不次,邪氣稍止,至其蓄積留止,大聚乃起病。有身體腰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是謂何病?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不可動,動之為水溺澀之病。小腹盛,左右上下皆有根者,伏梁也。裹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管,生王冰云當作出膈,俠胃管內癰,此久病也,難療。居臍上為逆,慎勿動,亟奪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育,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

  三臺圓,治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腸鳴而噫,食不生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寒瘧已愈,令不復發,食後服五丸;飲多者十丸。常服令人大小便調和,長肌肉方:

  大黃熬 前胡各二兩 消石 葶藶 杏仁各一升 厚朴 附子 細辛 半夏各一兩 茯苓半兩

  右十味,為末,蜜和,搗五千杵,丸如梧子大。服五丸,稍加至十丸,以知為度。

  五石烏頭圓,治男子、女人百病,虛弱勞冷,宿寒久癖,及癥瘕積聚,或嘔逆不下食,并風濕諸病,無不治之,方:

  鍾乳煉 硫黃 礬石 紫石英 赤石脂 枳實 甘草 白朮 紫菀 山茱萸 防風 白薇 桔梗 天雄 皂莢 細辛 蓯蓉 人參 附子 藜蘆各一兩六銖 麥門冬 乾薑 蜀椒 吳茱萸 桂心各二兩半 烏頭三兩 厚朴 遠志 茯苓各一兩半 當歸二兩 棗膏五合 乾地黃一兩十八銖

  右三十二味,為末,蜜和,搗五千杵,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稍加之。

  烏頭圓,治男子、女人寒冷,腹內積聚,邪氣往來,厥逆搶心,心痛痹悶,吐下不止,婦人產後羸瘦方:

  烏頭十五枚 吳茱萸 蜀椒 乾薑 桂心各二兩半 乾地黃一兩半 前胡 細辛 人參 芎藭 白朮各一兩六銖 皂莢 紫菀 白薇 芍藥各十八銖

  右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日三,稍加之,以知為度。

  治心腹疝瘕,脅下及小腹滿,堅痛有積,寒氣入腹,使人腹中冷,發甚則上搶心,氣滿,飲食喜嘔方:

  大黃 茯苓各一兩半 桂心 黃苓 吳茱萸 細辛 人參 蜀椒 乾薑各一兩六銖 男髮灰半兩 牡丹 甘草 芎藭 蓯蓉 □蟲各十八銖 芍藥 防葵 虻蟲 厚朴 半夏各一兩

  右二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再,漸加之。

  恆山圓,治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方:

  恆山 蜀漆 白薇 桂心 鮀甲 白朮 附子 鱉甲 □蟲 貝齒各一兩半 蜚虻六銖

  右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米柑清服五丸,日三。

  又方:

  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腹中切痛,炒鹽半升令焦,內湯中飲之,大吐癢。若手足痛者,燒青布,內小口器中,熏痛處。

  神明度命圓,治久患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方:

  大黃 芍藥各二兩

  右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

  治萬病積聚方:

  七八月收蒺藜子,不限多少,以水煮過熟,取滓,曝令乾,搗篩,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七丸,以知為度。其汁煎如飴服之。

  陷胸湯,治胸中心下結積,飲食不消方:

  栝蔞實 大黃 黃連各一兩#7甘草#8一兩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太乙神明陷冰圓,治諸疾,破積聚,心下支滿,寒熱鬼注,長病咳逆唾噫,辟除眾惡,殺鬼逐邪氣,鬼擊客性中#9惡,胸中結氣,咽中閉塞,有進有退,繞臍惻惻隨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慍慍,如有蟲狀,毒注相染滅門方#10:

  雄黃油煮一日 丹砂 礬石#11 當歸 大黃各二兩 巴豆一兩 犀角 鬼臼 射罔 藜蘆各一兩 真珠 附子各一兩半 麝香 牛黃 人參各半兩 娛蚣 蜥蜴各一枚 芫青五枚 烏頭八枚 杏仁四十枚 斑貓七枚 樗鷄地膽各三七枚 桂心三兩

  右二十四味,為末,蜜和,搗三萬杵,丸如小豆大。先食飲服二丸,日二,不知稍加。仍以藥二丸,安門戶上,令眾惡不敢近。若至病#12家及視病人,夜行獨宿,服二丸,眾惡不敢近。傷寒服之,無不即瘥。此方與尸疰篇方重。

  蜥蜴圓,治癥堅水腫,蜚尸百注,遁尸#13尸注,骨血相注,惡氣鬼忤,蠱#14 毒邪氣往來,夢寤存亡,留飲結積,虎狼所嚙,猘犬所咋#15,鴆毒入人五臟,服藥以消,殺其毒;食不消,婦人邪鬼忤,亦能遣之方:

  蜥蜴 蜈蚣各二枚 地膽五十枚 □蟲 虻蟲 杏仁各三十枚 蜣螂十四枚 朴硝 巴豆各一兩+八銖 款冬花 犀角 桃奴 澤漆 桑赤鷄 鬼督郵各十八銖 芍藥 虎骨各一兩半 甘草 乾薑各一兩 甘遂一兩六銖

  右二十味,為末,別治巴豆、杏仁如膏,內藥末研調,下蜜,搗二萬杵,丸如麻子。先食飲服三丸,日一,不知加之。不敢吐下者,一丸。有人風冷注,癖堅二十年者得瘥。此方與尸疰篇方重。

  大五明狼毒圓,治堅癖,痞在人胸脅,或在心腹方:

  狼毒 乾地黃各四兩 附子 大黃 蓯蓉 人參 當歸 細辛 蜀椒 五味子 ?茹熬令煙盡息,各一兩 半夏二兩 乾薑 桂心各一兩半 芫花 莽草 厚朴 防己 旋復花各半兩 杏仁三+枚 巴豆二+四枚

  右二十一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二丸,日二夜一,以知為度。

  小狼毒圓,治同前:

  狼毒三兩 附子 旋復花 半夏 ?茹 白附子各二兩

  右六味,為末,蜜和,搗五千杵,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日三。《肘後方》無半夏、白附子、?茹,只有三味。

  狼毒圓,治堅癖方:

  狼毒五兩 半夏 杏仁各三兩 桂心四兩 附子 蜀椒 細辛各二兩

  右七味,為末,別搗杏仁,蜜和丸如大豆,飲服二丸。

  甘遂湯,治暴堅久痞,腹有堅方:

  甘遂 黃苓 芒硝 桂心 細辛各一兩 大黃三兩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卒暴癥,腹中有物堅如石,痛如斫刺,晝夜啼呼,不治,百日必死方:

  牛膝二斤,□咀,曝令乾,以酒一斗浸之,密塞器口,煎取半。服半升,一服便吐去宿食,神效。

  治卒暴癥方:

  搗碎商陸根蒸之,以新布籍腹,以藥鋪著其上,以衣物覆其上,冷易之,數日用之,旦夕勿息。

  又方:

  蒜十片,取五月五日戶上者,去皮 桂一尺二寸 竈中黃土如雞子大一枚

  右三味,合搗,以淳苦酒和,塗布上,以掩病處,不過三日消。凡蒜亦佳。《肘後方》不用桂。

  野葛膏,治暴癥方:

  野葛一尺 當歸 附子 雄黃油煮一日 細辛各一兩 蜀椒半兩 烏頭二兩 巴豆一百枚

  右八味,□咀,以大醋浸一宿,豬膏二斤,煎附子色黃,去滓,內雄黃粉,攪至凝,傅布上,以掩癥處,復以油重布上,復著十重紙,以熨斗盛火著其上,常令熱,日三夜二,須膏乾為度。

  消石大圓,治十二癥瘕,及婦人帶下,絕產無子,并欲服寒食散,而腹中有癥瘕實者,當先服大丸下之,後與寒食散,大丸不下水穀,但下病耳,不令人困方:

  消石六兩,朴硝亦得 大黃八兩 人參 甘草各二兩

  右四味,為末,以三年苦酒三升,置銅器中,以竹箸拄器中,一升作一刻,凡三升作三刻,以置火上,先內大黃,常攪不息手,使微沸盡一刻,乃內餘藥,又盡一刻,餘一刻,極微火使可丸,如雞子中黃。凡合藥,當先齋戒一宿,勿令小兒、女人、奴婢等見之。欲下病者,用二丸。若不能服大丸者,可分作小丸,然亦不可過四丸也。丸欲令大,不欲令鈿,能不分為善。若人羸者可少與,強者可二十日五服,和調半日乃下。若婦人服之下者,或如雞肝,或如米汁,正赤黑,或一升,或三升,下後慎風冷,作一杯粥食之,然後作羹臛,自養如產婦法,六月則有子。禁生魚、豬肉、辛菜。若寒食散者,自如藥法,不與此同日一服。

  土瓜圓,治諸臟寒氣積聚,煩滿,熱飲食,中蠱毒,或食生物,及水中蟲卵生入腹,而成蟲蛇,若為魚鱉,留飲宿食;婦人產瘕,帶下百病,陰陽不通利,大小便不節,絕傷墮落,寒熱交結,唇口焦黑,身體消瘦,嗜臥少食,多魘,產乳胞中餘疾,股裹熱,少腹中急結,痛引陰中方:

  土瓜根 桔梗各半升,末 杏仁一升 大黃一斤,蒸二斗米下,曝乾

  右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腹飲服三丸,日三,不知加之,以知為度。

  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餘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有食桃不消作病者,以時無桃,就樹間得槁桃燒服之,登時吐病出,甚良。

  治卒食不消,欲成癥積方:

  煎艾汁如飴,取半升作一服,便刺吐去宿食,神良。《古今錄驗方》白艾五尺圍一束,薏苡根一大把,二味同煎。

  治食魚肉等成癥結在腹內,并諸毒氣方:

  狗屎五升,燒末,綿裹,以酒一斗浸再宿,濾取清,分十服,日三,三日令盡,隨所食癥結即出。

  治雜食瘀實不消,心腹堅痛方:

  以水三升,煮白鹽一升,令消,分三服,刺吐去所食,并治暴癥。

  治癥堅,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食則腹滿,心腹絞痛方:

  葶藶子 大黃各二兩 澤漆四兩

  右三味,別研葶整為膏,其二味搗五百杵,入蜜更搗千杵。和丸如梧子大,服五丸,不知加之,日三。

  治小腹堅,大如盤,胸中滿脹,食不消化,婦人瘦瘠方:

  以暖水服髮灰一方寸匕,日再,并灸肋端。

  又方:

  飲服上好麯末方寸匕,日三。又灸三焦輸隨年壯,瘥。

  治伏梁氣方:

  白馬尿銅器中盛取,每旦服一升。

  治癥瘕方:

  槲樹白皮煎令可丸,服之取知,病動若下減之。

  椒熨方,治患癥結病及瓜病,似瓜形、日月形,或在臍左右,或在臍上下,或若鱉在左右肋下,或當心,如合子大#16 法先針其足,以椒熨之:

  取一新盆子受一斗者,底鑽一百二十孔,孔上著椒三合,上著一重紙,紙上著冷灰一升,冷灰上著熱灰半升,上著剛炭火一斤,經一食頃,盆底熱徹,當病上;初安氈一重,即安火盆,火盆大熱,以漸更加一重,若火更熱不可忍,加至三重,暫歇,進一口冷飲,還上火,消二分許即停止,經三日勿著,及至七日決得頓瘥,然後食美食自補。若小不瘥,作露宿丸服之。方見別卷。

  治腹中積癥方:

  葶藶子一升,熬,以酒五升浸七日。每服三合,日三。

  治蛇癥方:

  白馬尾切,長五分,以酒服方寸匕,大者自出;更服二分者一方寸匕,中者亦出;更服三分者一方寸匕,小者復出。不可頓作一服,殺人。馬尾,一本作馬毛。

  大黃湯,治蛇癥方:

  大黃 茯苓各半兩,一本作黃苓 烏賊骨二枚 皂莢六枚,如豬牙者 甘草如指大者一尺 芒硝如雞子大一枚

  右六味,□咀,以水六升,煮三五沸,去滓內硝,適寒溫盡服之。十日一劑,作如上法,宿勿食,平旦空腹服,病根當下也。

  治鱉癥,腹堅硬腫起,大如盆,眠臥不得方:食中得病為鱉癥,在心下,堅強。

  取藍一斤,搗,水三升,絞取汁。每服一升,日二。

  又方:

  蒴藋根白皮一握,研取汁,以水和,頓服之。

  又方:

  白馬尿一升,雞子三枚取白,合煎取二合,空腹頓服,不移時當吐病出。

  又方:

  雞屎一升,炒令黃,取五合,以酒一升浸,取半,搗為末,以所浸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三日中作一劑。

  治蛟龍病:開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發似癲癇,面色青黃,因食寒食餳過多,便吐出,狀似蛟龍,有頭而有尾。

  服寒食餳三斗,大驗。

  山野人有嚙虱,在腹生長為虱癥病,治之方:

  故敗篦子故敗梳各一枚

  右二件,各破為兩分,各取一分燒為末;又取一分,以水五升,煮取一升,服上件燒末,頓服即出。

  常欲食米,若不得米,則胸中清水出,為米癥,治之方:

  雞屎一升 白米五合

  右二味,合炒令米焦,搗末,以水二升,頓服取盡,須臾吐出病如研米,若無米,當出痰,自此永憎米,不復食之矣。

  人有思肉不已,食訖復思者,為肉癥,治之方:

  空腹飲白馬尿三升,吐有肉出,不出必死。

  食中有髮不覺,因食而入,久即胸間如有蟲狀,上下去來,惟欲飲油,一日之中,乃至三二升,不欲飲食者,為髮癥方:

  以油一升,以香澤煎之,大□勞貯之,安病人頭邊,令口鼻臨油上,勿令得飲,傅鼻而#17令有香氣,當叫喚取飲,不得與之,必當疲極大睡,其髮癥當從口出,令一人專守視之,并備石灰一裹,見癥出,以灰粉手捉癥抽出及盡,即是髮也。初從腹中出,形如不流水中濃菜,隨髮長短,形亦如之。

  又方:

  酒三升,煮豬脂二升三沸。服一升,日二。白馬尿服之亦佳,無白馬尿,白牛尿亦得。

  灸法:

  癥瘕,灸內踝後宛宛中,隨年壯。

  又,灸氣海百壯。

  久冷,及婦人癥瘕,腸鳴泄利,繞臍絞痛,炙天樞百壯,三報。穴在俠臍兩邊各二寸。勿針。

  積聚堅滿,灸脾募百壯,穴在章門季肋端。

  心下堅,積聚冷脹,灸上管百壯,三報,穴在巨闕下一寸。

  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灸胃管二百壯,三報,穴在巨闕下二寸。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七竟

  #1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2各二兩半: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3等: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4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下仿此。

  #5乳:原作『孔』,據影宋刻本改。

  #6二七壯:影宋刻本作『二十壯』。

  #7各一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8甘草:影宋刻本作『甘遂』。

  #9鬼擊客忤中:此五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0方: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1礬石:影宋刻本作『譽石』。

  #12若至病:此三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3尸:原作『注』,據影宋刻本改。

  #14蠱:原作『蟲』,據影宋刻本改。

  #15咋:原作『作』,據影宋刻本改。

  #16如合子大:影宋刻本『大』下有『復有手腳』四字。

  #17而:影宋刻本作『面』。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膽腑方

  膽腑脉論第一

  論曰: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於膽。膽者,中清之腑也,《難經》云:膽者,清凈之腑。《甲乙》云中精之腑也。號將軍決曹吏。重三兩三銖,長三寸三分,在肝短葉間下,貯水精汁二合《難經》作三合,能怒能喜,能剛能柔。目下果大,其膽乃橫。凡膽、腦、髓、骨、脈、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若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甲乙》作神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咪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指間,或刺三毛中。

  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不安,身軀習習也,刺足少陽治陽,在足上第二趾本節後一寸是也。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將捕之,咽中介介然,數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見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刺陽陵泉。若善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汁,故曰嘔膽,刺三里以下;胃氣逆,刺足少陽血絡以閉膽,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也。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於膽,肝咳不已,則嘔膽汁。

  厥氣客於膽,則夢鬥訟。《甲乙》云夢鬥訟自刳。

  肝應筋,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軟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敗者膽結。

  扁鵲云:足厥陰與少陽為表裹,表清裹濁,其病若實極則傷熱,熱則驚動精神而不守,臥起不定;若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卧,發於玄水,其根在膽,先從頭面起,腫至足。方見治水篇中。

  膽有病則眉為之傾,病人眉係傾者,七日內必死。

  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角頷痛,目兌眦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至胻、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其經脉、經筋支別,已具肝臟部中。

  膽虛實第二脉方 灸法

  膽實熱

  左手關上脉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乾頭痛,灑灑惡寒,脅痛,名曰膽實熱也。

  半夏湯#1,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方:

  半夏 宿薑各三兩 黃苓一兩 生地黃五兩 遠志 茯苓各二兩 秫米一斗#2 酸棗仁五合

  右八味,□咀,以千里長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一千#3餘遍,澄清,取九升煮藥,取三升半,分三服。《集驗方》治虛煩悶不得眠,無地黃、遠志,有麥門冬、桂心各三兩,甘草、人參各二兩。

  治胸中膽病方:

  灸濁浴隨年壯,穴在俠膽輸傍行相去五寸。

  膽虛寒

  左手關上脉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名曰膽虛寒也。

  溫膽湯,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方:

  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兩 橘皮三兩 生薑四兩 甘草一兩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膽虛方:

  灸三陰交各二十壯,穴在內踝上一夫。

  千里流水湯,治虛煩不得眠方:

  麥門冬 半夏各三兩 茯苓四兩 酸棗仁二升 甘草 桂心 黃苓 遠志 萆薢 人參 生薑各二兩 秫米一斗#4

  右十二味,□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萬遍,澄清,取一斗煮藥,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棗湯,治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棗仁五升#5人參 桂心 生薑各二兩 石膏四兩 茯苓 知母各三兩 甘草一兩半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酸棗仁,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治虛勞煩悶不得眠方:

  大棗二七枚 葱白七莖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梔子湯,治大下後,虛勞不得眠,劇者顛倒懊儂欲死方:仲景云: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梔子湯主之。

  大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氣嘔逆,加橘皮二兩,亦可加生薑二兩。

  治煩悶不得眠方:

  枸杞白皮 生地黃各五兩 麥門冬 甘草 前胡各三兩#6 茯苓 知母各四兩 人參二兩 粟米 豉各五合

  右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分四服#7。

  治虛勞不得眠方:

  酸棗 榆葉各等分

  右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日再為度。

  又方:

  乾薑四兩,為末,湯和頓服,覆取汗病愈。

  咽門論第三

  論曰:夫咽門者,應五臟六腑,還神氣,陰陽通塞之道也。喉嚨、胞囊、舌者,并津液,調五味之氣本也,可不研乎。咽門者,肝膽之候也。其重十兩,廣二寸五分,至胃管長一尺六寸。主通五臟六腑津液神氣,應十二時。若臟熱,則咽門閉而氣塞;若腑寒,則咽門破而聲嘶,母薑酒主之。方見別卷。熱則通之,寒則補之。若寒熱調和,病不生矣。

  髓虛實第四論 方

  論曰:髓虛者腦痛不安。髓實者勇悍。凡髓虛實之應,主於肝膽。若其腑臟有病從髓生,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羌活補髓圓,治髓虛,腦痛不安,膽腑中寒方:

  羌活 芎藭 當歸各三兩 桂心二兩 人參四兩 棗肉研如脂 羊髓 酥各一升 牛髓 大麻仁各二升,熬研如脂

  右十味,先搗五種乾藥為末,下棗、麻仁又搗,相濡為一家,下二髓并,內銅鉢中,重湯煎,取好為丸如梧。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稍加至四十丸。

  柴胡發泄湯,治髓實勇悍,驚熱,主熱方:

  柴胡 升麻 黃苓 細辛 枳實 梔子仁 芒硝各#8三兩 淡竹葉 生地黃各一升 澤瀉四兩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硝,分三服。

  風虛雜補酒煎第五方

  巴戟天酒,治虛贏,陽道不舉,五勞七傷百病,能食下氣方:

  巴戟天 牛膝各三斤 枸杞根白皮 麥門冬 地黃 防風各二斤

  右六味,并生用,卒無生者,用乾者亦得。□咀,以酒一石四斗浸七日,去滓溫服。常令酒氣相續,勿至醉吐,慎生冷、豬、魚、油、蒜。春七日,秋冬二七日,夏勿服。先患冷者,加乾薑、桂心各一斤;好忘,加遠志一斤;大虛勞,加五味子、蓯蓉各一斤;陰下濕,加五加根#9皮一斤;有石斛加一斤佳。每加一斤藥,則加酒七升。此酒每年入九月中旬即合,入十月上旬即服。設服餘藥,以此酒下之大妙。滓曝乾搗為末,以此酒服方寸匕,日三,益佳#10。常加甘草十兩佳,虛勞加黃耆一斤。

  又方:

  巴戟天生 牛膝各三斤

  右二味,□咀,以酒五斗淹浸,服如前法。

  五加酒,治虛勞不足方:

  五加皮 枸杞根白皮各一斗

  右二味,□咀,以水一石五斗,煮取汁七斗,分取四斗,浸麯一斗,餘三斗用拌飯,下米多少如常釀法,熟壓取服之,多少任性。禁如藥法,倍日將息。

  天門冬大煎,治男子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痹,傷中六極。一氣極,則多寒痹腹痛,喘息驚恐,頭痛;二肺極,則寒痹腰痛,心下堅,有積聚,小便不利,手足不仁;三脈極,則顏色苦青,逆意喜恍惚,失氣,狀似悲泣之後,苦舌強,咽喉乾,寒熱惡風,不可動,不嗜食,苦眩,喜怒妄言;四筋極,則拘攣,小腹堅脹,心痛,膝寒冷,四肢骨節皆痛疼;五骨極,則肢節厥逆,黃疸,消渴,癰疽,妄發重病,浮腫如水病狀;六肉極,則發疰,如得擊,不復言,甚者至死復生,眾醫所不能治。此皆六極七傷所致,非獨房室之為也。憂恙積思、喜怒悲歡,復隨風濕結氣,咳時嘔吐,食已變,大小便不利,時泄利重下,溺血,上氣吐下,乍寒乍熱,卧不安席,小便赤黃,時時惡夢,夢與死人共飲食,入冢神室,魂飛魄散。筋極則傷肝,傷肝則腰背相引,難可俯仰。氣極則傷肺,傷肺則小便有血,目不明。髓極則陰痿不起,住而不交。骨極則傷腎,傷腎則短氣,不可久立,陰疼惡寒,甚者卵縮,陰下生瘡,濕癢手搔不欲住,汁出,此皆為腎病,甚者多遭風毒,四肢頑痹,手足浮腫,名曰腳弱,一名腳氣,醫所不治,此悉主之方:

  天門冬 生地黃各切,三斗半,搗壓盡取汁 白蜜三升,煉 酥三升,煉 枸杞根切,三斗,凈洗,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斗三升,澄清 獐骨一具,搗碎,以水一石,煮取五斗,澄清

  右六味,并大斗,銅器中微火先煎門冬、地黃汁,減半,乃合煎,取大斗二斗,下後件散藥,煎取一斗,內銅器重釜煎,令隱掌可丸如梧子大。平旦空腹,酒服二十丸,日二,加至五十丸。慎生冷、醋滑、豬雞、魚蒜、油麯等。須擇四時王相日修合,其合和一如第一卷合和篇說。散藥如左:

  茯苓 桂心 白朮 萎蕤 五加皮 菖蒲 遠志 澤瀉 薯蕷 柏子仁 人參 石斛 牛膝 杜仲 覆盆子 細辛 獨活 枳實 芎藭大豆黃卷 黃耆 蓯蓉 續斷 狗脊 胡麻仁 萆薢 白芷 橘皮 茯神 巴戟天 石南各二兩 阿膠十兩 甘草六兩 蜀椒 薏苡仁各#11 一升大棗一百枚,煮作膏 鹿角膠五兩 蔓荊子三兩

  右三十八味,治下篩,內煎中,有牛髓、鹿髓各加三升大佳。小便澀,去柏子仁,加秦艽二兩、乾地黃六兩;陰痿失精,去萎蕤,加五味子二兩;頭風,去柏子仁,加菊花、防風各二兩;小便利,陰氣弱,去細辛、防風,加山茱萸二兩;腹中冷,去防風,加乾薑二兩;無他疾,依方修合。凡此煎,九月下旬採藥,立冬日合服,至五月上旬止。若十二月臘日合者,經夏至七月下旬止。若停留經夏不壞,當於舍北陰處入地深六尺,填沙,置藥中,上加沙覆之,則經夏不損也。女人先患熱者得服,患冷者勿服。

  填骨萬金煎,治內勞少氣,寒疝裹急,腹中喘逆,腰脊痛方:

  生地黃三+斤,取汁 肉蓯蓉 甘草 阿膠各一斤 麥門冬 乾地黃各#12二斤 乾薑 茯苓 桑根白皮 桂心各八兩 人參 桔梗 五味子 附子各五兩 石斛一斤五兩 牛髓三斤 白蜜十斤 清酒四斗 麻子仁三升 大棗一百五十枚 當歸十四兩 乾漆二+兩 蜀椒四兩

  右二十三味,先以清酒二斗六升,內桑根白皮、麻子仁、棗、膠,為刻識之,又加酒一斗四升,煮取至刻,絞去滓,內蜜、髓、地黃汁,湯上銅器煎,內諸藥末,半日許令可丸,止,大瓮盛。飲吞如彈丸一枚,日三。若夏月暑熱,煮煎轉味,可以蜜、地黃汁和諸藥成末,為丸如梧子,服十五丸,不知稍加至三十丸。

  治男子風虛勞損,兼時氣方:

  甘草一斤 石斛 防風 蓯蓉 山茱萸 茯苓 人參 薯蕷各四兩 桂心 牛膝 五味子 菟絲子 巴戟天 芎藭各三兩,并為末 生地骨皮切碎 生地黃汁各一升 丹參二兩 生薑汁 胡麻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去滓,各二升##13 牛髓 白蜜 生麥門冬汁各三升

  右二十二味,先煮地黃、地骨皮、胡麻汁減半,內牛髓、蜜、薑、門冬各等汁,微火煎,餘八升,下諸藥散,和令調,內銅鉢中,湯上煎,令可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二,加至五十丸。

  小鹿骨煎一云獐骨,治一切虛贏,皆服之方:

  鹿骨一具,碎 枸杞根切,二升

  右二味,各以水一斗,別器各煎汁五升,去滓澄清,乃合一器共煎,取五升,日二服盡,好將慎。皆用大斗。

  地黃小煎,治五勞七傷,贏瘦乾削方:

  乾地黃末,一升 胡麻油半升 蜜二升 豬脂一斤

  右四味,銅器中煎,令可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稍加至十丸。久久常服,大有所益,瘦黑者肥充。

  陸抗膏,治虛冷枯瘦,身無精光,虛損諸不足方:

  牛髓 羊脂各#14二升 酥《經心錄》用豬脂 生薑汁 白蜜各三升

  右五味,先煎酥令熟,次內薑汁,次內蜜,次內羊脂、牛髓,後微火煎,三上三下,令薑汁水氣盡,即膏成,攪令凝止。溫酒服,隨人能否,不限多少,令人肥健、發熱也。《經心錄》云:治百病,勞損風濕,補益,神效,男女通可服之,良。

  枸杞煎,補虛贏,久服輕身不老,神驗方:

  九月十日取生濕枸杞子一升,清酒六升,煮五六沸,出取熟研,濾取汁,令其子極凈,曝令乾,搗末,和前汁,微火煎,令可丸。酒服二方寸匕,日二,加至三匕。亦可丸服三十丸#15。

  夏姬杏仁煎方:

  杏仁三升,內湯中,去皮尖兩仁,熟搗,盆中水研,取七八升汁,以鐵釜置煻火上,取羊脂四斤就釜內磨消,內杏仁汁,溫之四五日,色如金狀。餌如彈子,日三服。百日肥白,易容,人不能識也。

  又方#16:

  杏仁熬黃,去皮尖,搗。服如梧子,日三。治枯瘦,令人潤澤,無所禁。

  咳逆上氣,喉中百病,心下煩,不得咽者,得茯苓、款冬、紫菀併力,大良。其藥生熱熟冷。喉中如有息肉者亦服之。

  桃仁煎方:

  桃仁為末 蜜各一斤 酥半斤 胡麻一升,末 牛乳五升 地黃十斤,取汁

  右六味,合煎如餳,旋服之。

  治五勞七傷方:

  白羊頭蹄一具,凈治,更以草火燒令黃赤,以淨綿急塞鼻及腦孔 胡椒 蓽撥 乾薑各一兩 葱白一升 豉二升

  右七味,先以水煮頭及蹄半熟,即內藥,煮令極爛,去藥。冷暖任性食之,日一具,七日凡七具。忌生冷、醉滑、五辛、陳臭等物。

  治虛勞補方:

  羊肚一具,切 白朮一升

  右二味,以水二斗,煮取六升。每服二升,日三為度。

  又方:

  豉一升,蒸三遍 薤白一斤,切

  右二味,以水七斗#17,煮取三升,分三服,小取汗。

  膏煎,治虛羸瘦方:

  不中水豬肪,煎取一升,內葱白一握,煎令黃出,內盆中,平旦空腹服訖,暖覆臥,至晡時食白粥,粥不得稀,過三日服補藥。方如左:

  羊肝一具 羊脊膂肉一條 麯末半斤 枸杞根十斤

  右四味,以水三斗煮枸杞,取一斗,去滓,紐切肝等,內汁中煮,著葱豉、盥如羹法,合煎,看如稠糖即好,食之七日,禁如藥法。

  補虛方#18:

  豬肚一具 人參五兩 蜀椒一兩 乾薑二兩半 葱白七兩 白粱米半升《千金翼》用梗米

  右六味,□咀諸藥令相得,和米內肚中,縫合,勿令泄氣,取四斗半水,緩火爛煮,空腹食之,大佳,兼下少飯。

  吐血第六論 方 灸法

  論曰:禀#19丘云: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血凝停胃中,因即滿悶便吐,或去數斗至一石者是也,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所為也。肺疽者,或飲酒之後毒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後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後,胃中冷則不能消化,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使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因傷裂胃口,吐血色鮮正赤,腹絞痛,白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

  問曰:病胸脅支滿,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對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奪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而肝傷,故使月事衰少不來也。治以烏賊骨?茹二味,并合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凡吐血後,體中但自□□然,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假令煩躁,心中悶亂,紛紛嘔吐,顛倒不安,醫工又與黃土湯、阿膠散,益加悶亂,卒至不濟,如此悶者,當急吐之,方:

  瓜蒂二分#20 杜薔 人參各一分

  右三味,治下篩,服一錢匕。或無水漿#21;但得下即可,贏人小減之,吐去青黃,或吐血一二升,無苦。

  黃土湯,治吐血方:

  伏龍肝雞子大二枚 桂心 乾薑 當歸 芍藥 白芷 甘草 阿膠 芎藭各一兩 生地黃八兩#22 細辛半兩 吳茱萸二升

  右十二味,□咀,以酒七升、水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去滓內膠,煮取三升,分三服。亦治衄血。

  又方,治卒吐血及衄血方:

  伏龍肝半斤#23 甘草 乾薑仲景作地黃 白朮 阿膠 黃苓各三兩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分三服。仲景有附子三兩,為七味。

  生地黃湯,治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胸中痛方:

  生地黃一斤 大棗五十枚 阿膠 甘草各三兩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堅中湯,治虛勞內傷,寒熱嘔逆,吐血方:

  糖三斤 芍藥 半夏 生薑 甘草各三兩 桂心二兩 大棗五十枚

  右七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五夜二。《千金翼》無甘草、桂心,有生地黃。

  治噫,止唾血方:

  石膏四兩 厚朴三兩 麻黃 生薑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二兩 小麥一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麻黃,去沫,澄取七升,內藥,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治吐血,胸中塞痛方:

  芍藥 乾薑 茯苓 桂心 當歸 大黃 芒硝各三兩 阿膠 甘草 人參各二兩 麻黃一兩 乾地黃四兩 虻蟲 水蛭各八十枚 大棗二十枚 桃仁一百枚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七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吐血內崩,上氣,面色如土方:

  乾薑 阿膠 柏葉各二兩 艾一把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內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頓服。仲景名柏葉湯,不用阿膠。《小品》不用柏葉,與《肘後》同。

  治吐血,酒客溫疫,中熱毒,乾嘔心煩方:

  蒲黃 犀角 栝蔞根 甘草各二兩 葛根 桑寄生各三兩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澤蘭湯,治傷中裹急,胸脅攣痛,欲嘔血,時寒時熱,小便赤黃,此皆傷於房勞故也:

  澤蘭 糖各一斤 桂心 桑根白皮 人參各二兩#24 遠志二兩 生薑五兩 麻仁一升

  右八味,□咀,以醇酒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內糖。食前服一升,日三夜一,勿勞動。

  治忽吐血一兩口,或是心衄,或是內崩方:

  臍螬五枚 牛膝 牡丹 王不留行 麥門冬各#25二兩 萆薢 芍藥 乾地黃各四兩續斷 阿膠各三兩

  右十味,□咀,以生地黃汁五升、赤馬通汁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更合數劑,取瘥止。

  又方:

  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

  又方:

  燒亂髮灰,水服方寸匕,日二服#26。《集驗》云: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亦治小便出血者。

  治虛勞吐血方:

  生地黃肥者五升,搗,以酒一升,煮沸,三上三下,去滓,頓服。

  又方:

  凡吐血,服桂心末方寸匕,日夜可二十服。《肘後》云:亦療下血,良。

  又方:

  生地黃五斤,絞取汁,微火煎三沸,投白蜜一升又煎,取三升。每服半升,日三。主胸痛百病,久服佳。

  又方:

  柏葉一斤,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生地黃汁半升 川大黃末一方寸匕

  右二味,先溫地黃汁一沸,次內大黃攪和,空腹頓服,日三,瘥。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大便黑,面黃,消瘀血方:

  犀角一兩 生地黃八兩 芍藥三兩 牡丹皮二兩

  右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苓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依方,不須有所增加。

  治五臟熱結,吐血、衄血方:

  伏龍肝如#27雞子一枚 生竹茹一升 芍藥 當歸 黃苓 芎藭 甘草各二兩 生地黃一斤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竹茹,減三升,下藥,取三升,分三服。《千金翼》有桂心。

  當歸湯,治衄血、吐血方:

  當歸 乾薑 芍藥 阿膠各二兩 黃苓三兩

  右五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死,并主之:

  艾葉 竹茹各一升 阿膠如手掌大 乾薑二兩

  右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

  取新馬屎與少水和絞取汁。一方不用竹茹,加乾薑作七兩。

  治虛勞崩中、吐血、下血,上氣短氣欲絕,面黑如漆方:

  黃耆 芍藥 芎藭 甘草各四兩 生薑一斤

  右五味,□咀,以酒五升浸一宿,明旦更以水五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下陰中毒,如湯沃雪。凡夏月不得宿浸藥,酒客勞熱,發痔下血,其穀道熱者,去生薑,用生地黃代之。凡進三兩劑。

  竹茹湯,治吐血、汗血、大小便下血方:

  竹茹二升 甘草 芎藭 黃苓 當歸各六分 芍藥 白朮 人參 桂心各一兩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九孔出血方:

  搗荊葉汁,酒服二合。一本作荊芥。

  治吐血、蠱毒痔血,女子腰腹痛,大便後出清血者方:

  取東向蘘荷根,搗絞取汁二升,頓服,立瘥。

  赤小豆散,諸下血,先見血後見便,此為遠血,宜服黃土湯方見前七味,仲景方是;先見便後見血,此近血,宜服赤小豆散方:

  赤小豆三升,熬令坼 當歸三兩

  右二味,治下篩。每服方寸匕,日三。

  乾地黃圓,治血虛勞,胸腹煩滿疼痛,瘀血往來,臟虛不受穀,氣逆不得食,補中理血方:

  乾地黃三兩 當歸 乾薑 麥門冬 甘草 黃苓各二兩 厚朴 乾漆 枳實 防風 大黃 細辛 白朮各一兩 茯苓五兩 前胡六分 人參五分虻蟲 □蟲各五+枚

  右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

  先食服十丸,日三,稍加。

  麥門冬湯,治凡下血虛極方:

  麥門冬 白朮各四兩 甘草一兩 牡蠣 芍藥 阿膠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胸中瘀血榰滿,脅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

  嘔血,肩脅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咳引腎痛,不容主之。一作容。#28

  心膈下嘔血,上管主之。

  唾血,振寒,嗌乾,太淵主之。

  嘔血,大陵及郄門主之。

  嘔血上氣,神門主之。

  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刺地五會。

  灸法:

  治虛勞吐血,灸胃管三百壯#29。亦主勞,嘔逆吐血,少食多飽,多唾百病。多唾,一作多睡。

  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壯,不可針。

  吐血酸削,灸肝輸百壯。

  吐血,腹痛雷鳴,灸天樞百壯。

  吐血、唾血,上氣咳逆,灸肺輸,隨年壯。

  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千金翼》 云大陵是。

  凡口鼻出血不止,名腦衄,灸上星五十壯,入髮際一寸是。

  大便下血,灸第二十椎,隨年壯。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八竟

  #1半夏湯:影宋刻本作『半夏千里流水湯』。

  #2一斗:影宋刻本作『一升』。

  #3一千:影宋刻本作『三千』。

  #4一斗:影宋刻本作『一升』。

  #5五升:影宋刻本作『 三升』。

  #6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五兩』。

  #7分四服:影宋刻本作『分三服』。

  #8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下同。

  #9根:原作『極』,據影宋刻本改。

  #10佳:原作『生』,據影宋刻本改。

  #11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2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3各二升:『升』原作一十』,據影宋刻本改。又影宋刻本『生薑汁』用『一升』。

  #14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5三十丸:影宋刻本作『五十丸』。

  #16又方:影宋刻本作『治枯瘦方』。

  #17七斗:影宋刻本作『七升』。

  #18補虛方:影宋刻本作『豬肚補虛方』。

  #19禀:影宋刻本作『廪』。

  #20二分:影宋刻本作『三分』。

  #21或無水漿:影宋刻本作『水漿無在』。

  #22八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23半斤:影宋刻本作『半升』。

  #24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25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下同。

  #26服:影宋刻本無此字。

  #27如: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8一作容:影宋刻本無此三字。

  #29三百壯:影宋刻本作『二百壯』。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膽腑方

  萬病丸散第七論 方

  論曰:聖人之道,以慈濟物,博求眾藥,以戒不虞,倉卒之際,應手皆得,故有萬病方焉。余以此方散在群典,乃令學者難用討尋,遂鳩撮要妙,以為斯品,庶使造次可得,好事君子,安不忘危,無事之暇,可預和合,以備病瘵也。

  芫花散,治一切風冷痰飲癥癖□瘧,萬醫所不治者,皆治之:一名登仙酒,一名三建散。

  芫花 桔梗 紫菀 大戟 王不留行 烏頭 附子 天雄 白朮 五加皮 蕘花 狼毒 莽草 欒荊 栝蔞根 躑躅 麻黃 白芷 荊芥 茵芋各十分 車前子 石斛 人參 石南 石長生各七分 蛇床子 萆薢 牛膝 狗脊 菟絲子 蓯蓉 秦艽各四分 藜蘆五分 薯蕷 薏苡仁 巴戟天 細辛 當歸 芎藭 乾地黃 食茱萸 杜仲 厚朴 黃耆 山茱萸 乾薑 芍藥 桂心 黃苓 吳茱萸 防己 遠志 蜀椒 獨活 五味子 牡丹 橘皮 通草 柴胡 柏子仁 藳本 菖蒲 茯苓 續斷各二分

  右六十四味《千金翼》中有麻花、半夏、赤車使者、高良薑、紫葳,無白朮、食茱萸等七味,并不治、不擇、不炙、不熬,但振去塵土,搗,以粗羅下之,即與服。凡是豬、雞、五辛、生冷、酢滑,任意食之,無所忌。惟諸豆皆殺藥,不得食。

  藥散三兩細麯末二升 糯米三升 真酒五升

  先以三大斗水,煮米作粥須極熟,冬月揚去火氣,春月稍凉,夏月揚絕火氣,令極冷,秋稍溫;次下麯末,搦使和柔相得;重下藥末,擴使突突然好熟,乃下真酒,重攝使散;盛不津器中,以凈杖攪散,經宿即飲。直以布蓋,不須密封。

  凡服藥,平旦空心服之,以知為度。微覺發動流入四肢,頭面習習然為定,勿更加之。如法服之,常常內消;非理加增,必大吐利。

  服散者,細下篩,服一方寸匕,和水酒漿飲無在,稍增,以知為度。服丸者,細下篩,蜜丸如梧子,每服七丸。但此藥或丸或散皆可,惟不得作湯。若欲得補,不令吐瀉,但取內消,大益,勝於五石,兼逐諸病,功效一等#1。然作酒服,佳於丸散,美而易服,流行迅疾。

  若有患人抱病多時,積癊宿食,大塊久氣,癥瘕積聚,一切痼結者,即須一兩度增,令使吐下,泄去惡物盡後,少服內消,便為補益。

  凡服藥,慎勿早食,早食觸藥,必當大吐,吐亦無損,須臾還定,但令人咽喉痛,三兩日後始瘥,服者宜知之。平旦服藥,至午時待藥勢定,宜先食冷飯菹,飲冷漿水,午後藥勢好定,任食熱食無忌。若藥勢末定時,不得強起行,行即運悶旋倒,眼花暗然迷絕,此是逐風所致,不須疑怪,風盡之後,縱令多服更佳。不然,悶時但臥但坐,須臾醒然,不異於常。若其定後,任意所之。若必便旋,當策杖如厠,少覺悶亂,即須坐住,坐住即醒,醒乃可行。

  病在膈上,久冷痰癊,積聚癥結疝瘕,宿食堅塊,咳逆上氣等一切痼結重病,終日吐唾,逆氣上沖胸喉,此皆胃口積冷所致,三焦腸間宿冷,以成諸疾。如此例,便當吐卻此等惡物,輕者一度下,轉藥令吐卻;若重者,三五度下之令盡。其吐狀法,初吐冷氣沬,次吐酢水,須臾吐黃汁,大濃,甚苦,似牛涎。病若更多者,當吐出紫痰,似紫草汁,非常齒齼,有此者,例入死道,不久定死。若有疰者吐血,陳久黑血,新者鮮血,吐罷永瘥,一世不發。下此吐藥,當吐時大悶,須臾自定,即不虛惙,得冷飲食已,耳不虛聾,手足不痹。若胃口有前件等病勢久成者,正當吐時,有一塊物塞胸喉,吐復不出,咽復不入,當有異種大悶,更加一二合藥酒重投,藥下少時,即當吐出塊物如拳大,真似毈鷄子中黃,著地,以刀斫碎,重者十塊,輕者三五枚。凡人有上件等病,若服藥時不吐卻者,當時雖得漸損,一二年後還發為此,故須下吐藥。欲服取吐者,當以春三月服之,春宜吐故也。

  凡膈上冷,少腹滿,腸鳴,膀胱有氣,冷利多者,須加利藥於此酒內服之,便去惡物。利法,出泔澱如清水,如黃汁,如青泥。輕者一兩度下利藥,得利以盡病源;重者五度下利藥,令使頻得大利,以盡病根。利法,旦起服藥,比至晡時可得兩三行,即斷後服。

  凡長病人、瘦弱虛損、老人貴人,此等人但令少服,積日漸漸加,令多內消,瘥。除久病,不加吐利也。藥若傷多,吐利困極不止者,服方寸匕生大豆末,水服之即定,及藍葉、烏豆葉嚼以咽之,登時即定。此據大困時用之,小小時不須。

  凡在世人,有虛損陽衰,消瘦骨立者,服之非常補益,旬月之間,肌膚充悅,顏色光澤,髓溢精滿,少壯一等,凡眾?萬病皆除之。

  治一切風病,歷節風,二十兩,和酒五斗。賊風、熱風、大風,上同。偏風、□□風、癱緩風,十二兩,和酒三斗。此七種,并帶熱,須加冷藥,押使常數便利。賊風掣瘲,八兩,和酒二斗。濕風周痹,八兩,和酒二斗。腰腳攣痛,十二兩,和酒三斗。筋節拘急,八兩,和酒二斗。重病後汗不流,初覺三服,一服一盞,年久服一升。食熱食如錐刀刺者,八兩,和酒二斗。口□面戾,一眼不合者,初得四兩,和酒一斗,年久十二兩,和酒三斗。頭面風似蟲行,又似毛髮在面上者,八兩,和酒二斗。起即頭旋,良久始定者,四兩,和酒一斗。心悶嘔逆,項強者,風在心臟,欲風欲雨,便即先發者,八兩,和酒二斗。因瘡得風,口強,脊脈急者,五服即定,一服一盞。治一切冷病,積冷癊瘦者,四兩,和酒一斗,強者六兩,和酒一斗半。痰飲疝瘕,六兩,和酒一斗宿食嘔吐,四兩,和酒一斗。癥瘕腸鳴,噫,八兩,和酒二斗。□痔塊堅,冷嗽上氣,二十兩,和酒五斗。奔豚冷氣,六兩,和酒一斗半。噎,六兩,和酒一斗半。久疰,八兩,和酒二斗。冷痢,六兩,和酒一斗半。久勞,八兩,和酒二斗。卒中惡注忤,心腹脹,氣急欲死者,三服定,一服一盞。大吐出鮮血,瘴氣,三服定,一服一盞。蠱毒,五服定,一服一盞。溫瘧,五服定,一服一盞。瘠瘧,五服永瘥,一服一盞。

  治婦人諸風、諸病等,并依前件。帶下,十二兩,和酒三斗。崩中,六兩,和酒一斗半。月閉不通,六兩,和酒一斗半。冷病不產,六兩,和酒一斗半。斷緒不產,八兩,和酒二斗。月水前後不調,乍多乍少,亦令人絕產,四兩,和酒一斗。產後風冷不產,六兩,和酒二斗;若重者,八兩,和酒二斗;甚者十六兩,和酒三斗;大重者,子宮下垂,十六兩,和酒四斗。

  論曰:遐覽前古,莫睹此方,有高人李孝隆者,自云隋初受之於定州山僧惠通道人,此後用之大有效驗,秘而不傳,但得其藥,其方不可得而聞。始吾得之於靜智道人,將三紀於玆矣,時俗名醫未之許也,然比行之,極有神驗。其用藥殊不倫次,將服節度大不近人情,至於救急,其驗特異,方知神物效靈,不拘常制,至理關感,智不能知,亦猶龍吟雲起,虎嘯風生,此其不知所然而然,雖聖人莫之辨也。故述之篇末,以貽後嗣,好學君子詳之,非止救物兼深,抑亦庶幾於博見矣。

  耆婆萬病丸,治七種癖塊,五種癲病,十種疰件,七種飛尸,十二種蠱毒,五種黃病,十二時瘧疾,十種水病,八種大風,十二種□痹,并風入頭,眼暗漠漠,及上氣咳嗽,喉中如水鷄聲,不得眠臥,飲食不作肌膚,五臟滯氣,積聚不消,壅閉不通,心腹脹滿,及連胸背,鼓氣堅、結,流入四肢,或復叉心膈氣滿,時定時發,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種下痢,疳蟲、寸白諸蟲,上下冷熱,久積痰飲,令人多睡,消瘦無力,蔭入骨髓,便成滯患,身體氣腫,飲食嘔逆,腰腳酸疼,四肢沉重,不能久行立;婦人因產,冷入子臟,臟中不凈,或閉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滯,出流不盡,時時疹痛為患,或因此斷產;并小兒赤白下痢;及胡臭、耳聾、鼻塞等病。此藥以三丸為一劑,服藥不過三劑,萬病悉除,說無窮盡,故稱萬病丸;以其用牛黃為主,故一名牛黃丸;以耆婆良醫,故名耆婆丸方:

  牛黃 麝香 犀角各一分 桑白皮 茯苓 乾薑 桂心 當歸 芎藭 芍藥 甘遂 黃苓 蜀椒 細辛 桔梗 巴豆 前胡 紫菀 蒲黃葶藶 防風各一分 蜈蚣三節 石蜥蜴 人參各一寸 朱砂 雄黃 黃連 大戟 禹餘粮 芫花 芫青 各七枚

  右三十一味《 崔氏》 無黃苓、桑白皮、桔梗、防風,為二十七味,并令精細,牛黃、麝香、犀角、朱砂、雄黃、禹餘根、巴豆別研,餘者合搗,重絹下篩,以白蜜和,更搗三千杵,密封下。破除日平旦,空腹酒服三丸如梧子大,取微下三升惡水為良。若卒暴病,不拘平旦,早晚皆可服,但以吐利為度;若不吐利,更加一丸,或至三丸、五丸,須吐利為度,不得限以丸數,病強藥少即不吐利,更非他故。若其發遲,以熱飲汁投之;若吐利不止,即以醋飯兩三口止之。服藥忌陳臭、生冷、酢滑、粘食、大蒜、豬魚雞狗馬驢肉、白酒、行房,七日外始得一日服,二日補之,得食新米韭骨汁作羹粥臛飲食之,三四頓大良,亦不得全飽。產婦勿服之。吐利以後,常須閉口少語,於無風處溫床暖室將息。若旅行卒暴,無飲,以小便送之佳。若一歲以下小兒有疾者,令乳母服兩小豆,亦以吐利為度。近病及卒病皆用多,積久疾病即少服,常取微溏利為度。

  卒病欲死,服三丸如小豆,取吐利即瘥。

  卒得中惡口噤,服二丸如小豆,暖水一合灌口令下,微利即瘥。

  五疰,鬼刺客忤,服二丸如小豆,不瘥,後日更服三丸。

  男女邪病,歌哭無時,腹大如妊娠,服二丸如小豆,日二夜一,間食服之。

  貓鬼病,服三丸如小豆,未瘥更服。

  蠱毒吐血,腹痛如刺,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更服。

  瘧病,未發前服一丸如小豆,不瘥,後日更服。

  諸有痰飲者,服三丸如小豆。

  冷癖,服三丸如小豆,日三,皆間食,常令微溏利。

  宿食不消,服二丸如小豆,取利。

  癥瘕積聚,服二丸如小豆,日三服,皆間食,以利瘥止。

  拘急,心腹脹滿,心痛,服三丸如小豆,不瘥更服。

  上氣喘逆,胸滿,不得卧,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更服。

  大痢,服一丸如小豆,日三。

  疳濕,以一丸如杏仁,和酢二合灌下部,亦服二丸如小豆。

  水病,服三丸如小豆,日二,皆間食服之,瘥止。人弱隔日服。

  頭痛惡寒,服二丸如小豆,覆取汗。

  傷寒時行,服二丸如小豆,日三,間食服之。

  小便不通,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明日更服。

  大便不通,服三丸如小豆,又內一丸下部中,即通。

  耳聾聤耳,以綿裹一丸如小棗核,塞之,瘥。

  鼻衄,服二丸如小豆,即瘥。

  癰腫丁腫,破腫,內一丸如麻子,日一傅,其根自出,瘥。

  犯丁腫血出,豬脂和傅,有孔內孔中,瘥止。

  胸背腰脅腫,以酢和傅腫上,日一易,又服二丸如小豆。

  癩瘡,以酢泔洗之,取藥和豬脂傅之。

  ?瘡有孔,以一丸如小豆,內孔中,且和豬脂傅之。

  痔瘡,塗綿箸上,內孔中,日別易,瘥止。

  瘰痙,以酢和傅上,瘥。

  諸冷瘡,積年不瘥者,以酢和塗其上,亦餅貼,瘥。

  癬瘡,以布揩令汁出,以酢和傅上,日別一易,立瘥。

  惡刺,以一丸內瘡孔中,即瘥。

  蝗蛇螫,取小許內螫處。若毒入腹,心悶欲絕者,服三丸如小豆。

  蝎螫,以少許傅螫處。

  蜂螫,以少許傅螫處。

  婦人諸疾,胞衣不下,服二丸如小豆,取吐利即出。

  小兒客忤,服二丸如米,和乳汁傅乳頭,令嗍之。

  小兒驚癇,服二丸如米,塗乳頭,令嗍之,看兒大小量之。

  小兒乳不消,心腹脹滿,服二丸如米,塗乳頭,令嗍之,不瘥更服。

  治一切蠱毒,妖邪鬼疰病者,有進有退,積聚堅結,心痛如嚙,不得坐臥,及時行惡氣,溫病風熱,瘴氣相染滅門,或時熱如□瘧,咽喉腫塞,不下食飲,或煩滿短氣,面目時赤,或目中赤黃,或乾嘔,或吐逆,或下痢赤白,或熱氣如雲,或欲狂走自殺,或如見鬼,或手足清冷,或熱飲冷水而不知足,或使手掇空,或面目癰腫生瘡,或耳目聾暗、頭項背脊強、不得屈伸,或手足卒癢,或百鬼惡疰狐魅走入皮膚,痛無常處方:

  麝香 馬目毒公 特生譽石 丹砂 馬齒礬 雄黃各一兩 巴豆九十枚 青野葛一兩,一本不用

  右八味,末之,別搗巴豆如膏,合搗五千杵,內蜜,更搗一萬杵,丸如小豆。強人服二丸,弱人一丸,入腹,雲行四布,通徹表裹,從頭下行,周遍五臟六腑,魂魄靜定,情性得安,病在膈上吐,膈下利,或蛇蟲諸毒五色熱水,或不吐下,便微漸除瘥。萬蟲妖精,狐狸鬼魅,諸久固癖塊,皆消散。在表汗出,在裹直下。忌名其藥,故此方無名也。

  仙人玉壺丸方:

  雄黃 藜蘆 丹砂 譽石一方礬石 巴豆 八角 附子各二兩

  右六味,先搗巴豆三千杵;次內譽石,又搗三千杵;次內藜蘆,三千杵;次內附子,三千杵;次內雄黃,三千杵;次內丹砂,三千杵;內蜜,又搗萬杵佳。若不用丹砂者,內真朱四兩無在。每內藥,輒治五百杵,內少蜜,恐藥飛揚。治藥用王相吉日良時,童子齋戒為良。天晴明日,無雲霧,白晝藥成,密器中封之,勿泄氣,著清潔處,大人丸如小豆。服藥欲下病者,宿勿食,旦服二丸,不知者,以暖粥飲發之令下,下不止,飲冷水以止之。病在膈上吐,膈下利,或但噫氣而已。

  即若欲漸除,及將服消病者,服如麻子丸二丸。

  卒中惡欲死,不知人,以酒若湯和二丸,強開口灌喉中。

  鬼疰病,百種不可名,漿水服二丸,日再。

  男女與鬼交通,歌哭無常,或腹大絕經,狀如妊娠,漿服二丸如胡豆大,日三夜一。又苦酒和之如飴,旦旦傅手間使、心主,心主在手腕後第一約橫文當中指,至暮又傳足三陰三陽及鼻孔,七日愈。又漿服麻子大一丸,日三,三十日止。

  惡風逆心,不得氣息,服一丸。

  若腹中如有蟲欲鑽脅出狀,急痛,一止一作,此是惡風,服二丸。

  憂患氣結在胸心,苦連噫及咳,胸中刺痛,服如麻子三丸,日三。

  心腹切痛,及心中熱,服一丸如麻子,日三,五日瘥。

  腹痛脹滿,不食,服一丸。

  澼飲痰飲,旦服一丸。

  風疝、寒疝、心疝、弦疝,每發腹中急痛,服二丸。

  卒上氣,氣但出不入,并逆氣衝喉,胃中暴積聚者,服二丸,日再。

  癥結堅痞,服一丸,日三,取愈。

  積寒熱老痞,服二丸。

  食肉不消,腹堅脹,服一丸,立愈。

  腹中三蟲,宿勿食,明旦進牛羊炙三臠,須臾便服三丸如胡豆,日中當下蟲。過日中不下,更服二丸,必有爛蟲下。

  卒關格,不得大小便,欲死,服二丸。

  卒霍亂,心腹痛,煩滿吐下,手足逆冷,服二丸。

  下痢重下者,服一丸,取斷。

  瘧未發服一丸,已發二丸,便斷。

  若寒熱往來,服一丸。

  傷寒敕濇,時氣熱病,溫酒服一丸,厚覆取汗,若不汗,更服,要取汗。

  若淋瀝,瘦瘠,百節酸疼,服一丸,日三。

  頭卒風腫,以苦酒若膏和傅之,絮裹之。

  癰疽痤癤,瘰癧,及欲作?,以苦酒和傅之。

  若惡瘡不可名,瘑、疥、疽,以膏若苦酒和,先以盥湯洗瘡去痂,拭乾傅之。

  鼠?,以豬脂和傅瘡,取駁舌狗子舐之。

  中水毒,服二丸。若已有瘡,苦酒和三丸傅瘡。

  耳聾,膿血汁出,及卒聾,以赤穀皮裹二丸,內之。

  風目赤或癢,視物漠漠,汨出爛眦,蜜解如飴,塗注目眦。

  齒痛,綿裹塞孔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