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珠囊


三洞珠囊

  經名:三洞珠囊。唐王題河編。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平部。

  三洞珠囊卷之一

  救導品

  《道學傳第四》云:任敦,字尚能,博昌人。永嘉中投雲陽山。雲陽山者,即茅山也。服赤石脂,時復出入人間,皆手執經科,教示愚民。於是遠近穆然從化。敦竊歎曰:眾人雖云慕善,皆外好耳,未見真心可與斷金者。

  又云:杜炅,字子恭,及壯識信精勤,宗事正一,少參天師治籙,以之化導,接濟周普,行已精潔,虛心拯物,不求信施,遂立治靜,廣宣救護,莫不立驗也。

  又云:陸納為尚書令時,年四十,患瘡告炅云:弈世短壽,臨終皆患此瘡。炅為奏章,又與靈飛散。謂曰:君戹命已過,可至七十。果如其言也。

  第五卷云:嚴君平者,名遵,蜀都人也。修道自保,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臣言依於忠,與人弟言依於順,各因其發,導之以善。蜀中化之,從其言者過半也。

  又云:劉凝之,字志安,小名長年,南郡枝江人也。居衡山之陽,採藥服食,受天師化民之道,夫妻並共佩帶,救物灾危,亟有神驗也。

  第六卷云:諸慧開,字智遠,吳興烏程人也。每以戒行自修拯濟為務。齊大明八年,天下饑饉,慧開薄有穀實,乃悉分卹窮匱,鄉邑賴之。有三人積饑食飽而致死,其家訴縣,稱慧開飼殺饑人,苦相誣謗。縣令笑曰:乞食飽死,反怨主人,法无此科,而遣不問也。

  第七卷云:陸先生,宋文帝召之於內,講理說法,不捨晨夜,孜孜誘勸,无倦於時也。

  第八卷云:陶弘景,字通明,魏郡平陽人也。自號華陽隱居,好行陰德,拯濟困窮,恒合諸驗。藥給施疾者,遠近賴之也。

  第九卷云:潘洪,字文盛,會稽山陰人也。為性好賑施,一冬數過作寒服,為施貧乏,隨捨更營也。

  第十卷云:東鄉宗超,字逸倫,高密黔陬人也。亟經凶年,常大施食,遠近投集,日中甚眾。每至冬天輒多作襦襖,隨緣寄人,使為布施也。

  又云:嚴寄之,字靜處,丹陽句容人也。輕財好施,拯濟困窮,知識道義,有縣官疾惱,輒潜為禮?,事效私辦,酬賽至時也。

  又云:方謙之,字道沖,冀州趙郡柏縣人也。入於潛天目山,化被鄉村,改惡行善,請業依仁,迥向大法。

  又云:掩骼音格埋枯,周窮濟急也。邵陵王屢遣延請,謙之不與相見。行人至館,嘗或相值而厚加賂遺也。

  又云:張玄徹,字文舉,司州義陽郡人也。梁末大亂,相隨入東緣糊口,略存性命,而恒與諸饑人共器煮食。徹性仁讓,不處他先,常推鐺火使人前用,雖有升合熟食,每居後,日日如此,轉就困弊,因之贏痿,一旦而終,由其後已先物故,遂再其生也。

  又云:褚雅,字玄通,吳郡錢塘人也。梁末時隱句曲山,重施輕財,拯物無厭,營田若熟,以乞貧者,與人共居,常早起灑掃,取水遍以周給,覓樵薪乞人。或夏月種瓜,恣人來取也。

  又云:章旻,字高明,宣城人也。手植松檟,他有遺助,一無所留,特好賑施,不畜財產,法赴所收,隨得隨散,每出險難之所,或他有禁物,或同行有礙公私事緣,不能自扶者,旻輒方便負荷,必使過度也。又昇壇之夜,祁寒酷烈,旻露左手執燭,至曉不懈。每赴人法事,躬親下役,掃除穢濁,盡其力用。暑必讓帷帳,寒則推衣被也。

  第十三卷云:孟道養,字孝元,外名援,平昌人也。立性慈仁,全以賑施為務,饑年多餓死,常作食餉之,每恨貧乏,施與不得稱心也。

  第十四卷云:孫遊嶽,字玄達,東陽永康人也。殷勤誘接,服膺.受業者,常數百人也。

  又云:雙子辯者,梁時人也。斷穀休粮,長齋苦行,出廣州布化,南海稱為主人也。

  又云:許明業,扶風赤岡人,梁太清時人。少年出家,長齋蔬食,周行山水,拯濟為務。是時饑荒人民困乏,明業恒行賑救,來者必給飲食,身率門人作田播種,稻粟微熟,自往遠近,要呼貧者任力收穫。行見寒凍,即解衣以施。隆冬之月,自服單布。每進城中功德,所獲□物即於主人處散,未曾將出城門。若有病者,諸營功德,方便不赴,命必不全。若至人家,忽匆匆去,此處必有殃禍也。

  第十五卷云:陸逸沖,字敬遊,海盥陽瀆人也。少篤道法,接物則貴賤均意,善於撫眾,為遠近所依也。

  又云:鄒榮,字文繪,臨海章安人也。少而出家,為人幹事,接物不偏也。

  第十六卷云:殷仲堪者,陳郡人也。為太子中庶子,少奉天師道,受治及正一,精心事法,不吝財賄。家有疾病,躬為章符,往往有應鄉人及左右或請,為之時行周救,弘益不少也。

  第十八卷云:鄧郁之,字玄達,南陽新野人也。嘗夢一烏吐印以與之,自是民間有疾輒以印治救,不為章符,病者自愈也。

  又云:諸葛琳,字茂倫,瑯瑘人也。奉道清潔,每絕穀救他人疾,及與自治,皆不服藥餌,唯飲勑水,莫不蒙差。太元中,綝眼臉上忽生瘤贅,便就道門請水澡濯,少日稍差也。

  又云:濮陽,不知何許人也,事道專心,祈請即驗。鄭□音啼女腳患跛躄,就陽請水濯足,餘以灌庭中枯棗樹,棗樹即生,腳亦隨差。晉簡文既廢世子,而後無息,陽時在第,密為祈請,三更中有黃氣,起自西南。逕墮室爾,夜李太后即懷孝武,冥道之力。

  第二十卷云:暨慧琰,昊興餘杭人也。幼出家,為比丘尼,後捨尼為女道士,遂入居天目山,斷穀服食。人有疾急施一符,莫不立愈也。

  《列仙傳上》云:太山下,石父賣藥都市,父自言三百歲。後有疫氣,民死者萬計,長史至父所請救,擁朱旛繫黃散以行民間,飲散者即愈,所估亦萬計也。

  《列仙傳下》云:昌容者,常山上道士也。自稱殷王女,食蓬蔂根,往往人見之者,二百餘年而顏色如年二十人。能致紫草,賣與染家,得錢以遺孤寡,歷世而然,奉祠者萬家云云。

  《神仙傳第三》云:沈羲者,吳郡人也。學道於蜀中,但能消灾治病,救濟百姓也。

  第四云:黃廬子者,姓葛,名越。其治病,千里寄名,與之皆愈,不必見病人身也。

  第五卷云:沈建者,丹陽人也。善能治病,病無輕重,見建者皆愈也。

  第八云:王遙,字伯遼,鄱陽人也。頗行治病,病無不愈。亦不祭祀,不用符水、鍼藥。其行治病,但以一八尺布帕敷地坐,不飲不食,須夾病愈便去。其有邪魅作禍者,遙但晝地作獄囚,口召呼之,皆見其形在獄中,或狐貍鼉蛇,乃斬而焚燒之,病者尋愈也。

  第九云:李常在者,蜀郡人也。護病困者三日愈,微者一日愈。其不可愈者,則不往護之。

  又云:干君者,北海人也。病癩數十年,百藥不能愈,見市中一賣藥公,姓帛,名和,往問之。公言:卿病可護。卿審欲得愈者;明日鷄鳴時來會大橋北木蘭樹下,當教卿。明日鷄鳴干君往到期處,而帛公已先在焉,怒曰:不欲愈病耶?而後至何也?更期明日夜半時。於是干君日入時便到期處,須臾公來。干君曰:不當如此耶?乃以素書二卷授干君,誡之曰:卿得此書,不但愈病而已,當得長生。干君再拜受書。公又曰:卿歸更寫此書,使成百五十卷。干君思得其意,內以治身養性,外以消災救病,無不差愈,在民間三百餘年,道成仙去也。

  《登真隱訣》云:南極南嶽真人左仙公太虛上真君,姓赤,諱中英。初,學道在金華山,忽得疾病困篤,經一十六年,青童授《智慧消魔經》,扶疾諷誦三千遍,都愈也。

  《道學傳第七》云:陸修靜,字元德,吳興東遷人也。宋大始七年四月,明帝不豫,先生率眾建三元露齋,為國祈請,至二十日雲陰風急,輕雨灑塵,二更再唱,堂前忽有黃氣狀如寶蓋,從下而昇,高十丈許,彌覆階墀數刻之頃,備成五色,映曖檐榥,徘徊良久,忽復迥轉至經臺上,散漫乃歇,預觀齋者百有餘人,莫不皆見,事奏天子疾廖,以為嘉祥。

  又云:孟景翼,字輔明,平昌安丘人也。梁竟陵王遇《靈寶經》一部,看便以擲地,少日便手發疽瘡,痛楚特甚,遂遣馮先生首謝,先生為作悔辭,備加慊疑,雖蒙少差,終為此疾而亡也。

  第十八卷云:婁安樂,譙國人也。妻傅氏,患風瘡十餘年,治之百方不差,唯專道門,願得濟兔。宋元嘉七年六月,天暴風雨,安樂兄屋崩倒,傅懼己室方壞,將致頹壓,忽走出中庭,忘己腳疾,於是復常,由其信法故也,豈醫藥之足賴哉!

  《玄母八門經》云:仙人趙成子,服五石,石發死幽州上谷玄之山。六年間,忽有一人山行,見此死屍腹爛石出,探而吞之,別去四五年,此石飛出,還入前日死屍之口,屍起成人,面生玉光,此盜石人被五老仙公切齒訶之。此盜五藏寶石之人也。此癩面人也,即面上生癩,比至一門大小遭癩,俱死滅族之也。

  《神祝經第一》云:青氣者卒死,赤氣者腫病,黃氣者下痢,白氣者霍亂,黑氣者官事。赤頭鬼持此氣,布行天下,殺其惡人也。

  《登真隱訣》云:崔文字,《列仙傳》云太山人,在太山下以藥救病人者,赤君在金華山病十六年,後風消得道也。

  《真誥第五》云:風消得道。

  《真誥第五》云:風病之所生,生於丘墳陰濕三泉壅滯。是故地官以水氣相激,多作風痺。風痺之重者,舉體不授,輕者半身,或失手足也。若常夢在東北及西北,經接故居,或見靈林處所者,正欲與塚氣相接也。墓之東北微絕命,西北為九危,此皆塚訟之凶地。若見亡者,於其間,蓋其驗也。若每遇此夢者,臥覺當正向上三啄齒而祝之曰:

  太元上玄,九都紫天,理魂護命,高素真人,我受上法,受教泰玄,長生久視,身飛體仙,塚墓永安,鬼訟塞姦,魂魄和悅,惡氣不煙,遊魅罔象,敢干我神,北帝打制,收氣入淵,得錄上皇,謹奏玉晨。如此者再祝,祝又三叩齒,則不復夢塚墓及家死鬼。若經常得惡夢不祥者,皆可按此法。於是鬼氣滅也,邪魅散形也。

  又云:手臂不授者,沈風毒氣在脉中,結附痺骨,使人然也。宜鍼灸,鍼灸則愈。又宜接北帝,曲折之祝。若行之百過,疾亦消除也。先以一手徐徐按摩疾臂,良久畢,乃臨目內視,嚥唾三過,叩齒三通,正心微祝曰:

  太上四玄,五華六庭,三魂七魄,天關地精,神府營衛,天胎上明,四肢百神,九節萬靈,受籙玉晨,刊書玉城,玉女侍身,玉童護命,永齊二景,飛仙上清,長與日月年俱,後傾超騰昇仙,得整太平,流風結痾,注鬼五飛,魍魎塚氣,陰氣相徊,凌我四肢,干我盛衰。太上天丁,龍虎曜威,斬鬼不祥,風邪即摧。考注匿訟,百毒隱非,使我復常,日月同暉,考注見犯,北辰收摧,如有于試,干明上威。

  昔唐覽者,居林慮山中,為鬼所擊,舉身不授,似如緜囊,有道人教按此法,皆即除也。此北帝曲折之法,諸疾有曲折者,用此法皆佳,不但風痺不授而已也。唐覽今在華山,得虹丹法,合服得不死。

  鄭子真則,康成之孫也。今在陽翟山,昔初學時,正患兩腳不授,積年,其晚用鍼灸,兼行曲折祝法,百日都除。夫風考之行也,皆因衰氣之間隙也。體有虧縮,故病來侵之也。若今差愈,誠能省周旋之役者,必風痾除也。今當為攝制塚注之氣,亦可上塚訟章,我當為關奏之也,於是注氣絕矣。

  昔鄧雲山停當得道,頓兩手不授。吾使人語之,令灸風徊、曲津兩處也,六七日間便得作五禽按摩也。若鍼力訖,當語所灸處,又心存行道,亦與身行之,無異也。

  昔趙公成兩腳曳,不能起,旦夕常心存拜太上,如此三十年,太上真人賜公成流明檀桓散一劑,即能起行,後遂得道。今在鶴鳴山下。

  又云:夜臥覺存日象在疾手中握之,使日光赤芒從臂中逆至肘腋間,良久日芒忽變成火,以燒臂使內外通币洞徹,良久畢,乃陰祝曰:

  四明上元,日月氣分,流光煥曜,灌液凝魂,神火散景,盪穢鍊煙,洞徹風氣,百邪燒燔,使得長生,四肢完全,注害考鬼,收付北辰。夫學生之道,當先治病,不使體有虛邪,及血少腦減,津液穢滯也。不先治病,雖服食行氣,無益於身。

  昔有道士王仲甫者,少乃有意好事神仙,恒吸引二景餐霞法四十餘年,都不覺益。其子亦服之,足一十八年,白日昇天。後南嶽真人忽降,仲甫而教之云:子所以不得昇度者,以子身有大病,腦宮虧減,筋液不注,靈津未溢,雖復接真景以餐霞,故未為身益。仲甫遂因藥治病,兼修其事,又一十八年,亦白日昇天。今在玄洲,受書為中嶽真人,領九玄之司,于今在也。

  《鳳綱口訣》云:道士有疾,閉目內視心,使生火以燒身,身盡存之,使精如髣髴,疾病即愈。是痛存其火也,甚祕驗矣。

  《真誥第七》云:李整,昔未入山時,亦得風痺病,久久乃愈也。

  又云:范伯慈者,桂陽人也。家本事俗,而忽得狂邪勞病,臥牀席經年,迎師解事費用,家資漸盡,病故不愈。聞大道清約,無所用,於是意變,聞沈敬作道士精進,治病多驗,乃棄家俗事之得,五十日病都愈,後入天目山,服食胡麻,得為玄一真人也。

  《真誥第八》云:昔鮑助者,濟北人也。忽得迴風,口目不正,風氣入口,而兩齒上下恒相切拍,甚有聲響,如此晝夜不止,得壽百二十七歲。

  《真誥第九》云:楊羲第三女昨來委瘵,近來小可,猶未出外也。

  又云:許玉斧言楊舍人弟病委頓也。

  《真誥第十》云:許確,字羲玄,為晉都鄉侯,後患風不能言,隆安二年亡,年七十。

  《道學傳第四》云:屬大疫癘,競造吳猛乞水。猛患其煩,乃纂江水方百步,隨意取之,病者得水皆愈也。

  又云:道士舒道雲病瘧三年,治不差,吳猛授以三皇詩,使諷之,上口,所疾頓愈也。

  第三云:戴甘露有惡疾,流諸海裔。云名正見曰:可治也。為治數日便愈。

  又云:治中抗侯大富,女病經年,千醫百道,靡不畢祈,增而不損,云名正詣門云:能使女差。抗侯傲然,未之接也。凡諸言術而不驗者既多,又見正之弊衣徒跣,意以為狂而弗信。正狀謂能治固疾,請女出。侯大怒,且女病積久,無能出理。女忽問家人誰欲見我,便著衣履整飾而出,侯大驚。正曰:女郎已差,便可還內,於是舉家始服,其神驗也。

  第四卷云:任敦,字尚,能治病。人有極惡之病,人理所棄者,得敦救治,莫不蒙濟,如此有數。少語言,或時說將來吉凶,咸如所言。人有病問之者,答云無所苦,必不危亡,默而不言,則皆不救。

  又云:杜炅,字子恭,為人善治病,人間善惡皆能預睹。上虞龍稚,錢唐斯神,並為巫覡,嫉炅道王,常相誘毀。人以告炅,炅曰:非毀正法,尋招冥考。俄而稚妻暴卒,神抱隱疾,並思過歸誠,艮為解謝,應時皆愈。神晚更病,員語曰:汝藏鬼物,故氣祟耳。神即首謝,曰:實藏好衣一箱。登取於治燒之,豁然都差。

  又云:王羲之有疾,請杜炅。炅謂弟子曰:王右軍病不差,何用吾為?十餘日而卒。

  又云:陸納為尚書令時,年四十,患瘡,告炅云,奕世短壽,臨終皆患此瘡。炅為奏章,又與靈飛散。謂曰:君戹命已過,可至七十,果如其言也。

  第五卷云:安丘□之,字仲都,成帝時,京兆長陵人也。病篤,弟子云沙都輿安丘於庭樹下,安丘曉然有痊,時冬月鼻聞李香,開目則見雙赤李著枯枝,都仰手承李,李自墮掌中,安丘食李,所苦盡除,身輕目明,遂隨都去,莫知何在也。

  又云:郭文,字文舉,河內人也。得疫病戹困,不服藥,云命不在於藥也,不食二十餘日,亦不消瘦。後卒,殯于餘杭臨安縣。

  又云:劉凝之,字志安,小名長年,南郡枝江人也。少抱尪病,風眩迷謬,累載彌增也。

  第七卷云:陸修靜,字元德,宋時吳興東遷人也。隱雲夢山修道,暫下尋藥,進過故鄉,停家數日,女忽暴病,命在晷刻,家人固請救治。先生歎曰:我本委絕妻子,託身玄極,今之過家,事同逆旅,豈復有愛著之心?於是拂衣而出,直逝不顧,去後一日,女病即愈也。

  又云:修靜素有氣疾,齎藥入山,別處一室,俄而為火所燔,弟子欲撲滅之,先生曰:不須救,此是冥道不許吾持藥耳。吾病行當自差,少日而廖也。

  第八卷云:顧歡,字玄平,一字景怡,吳郡吳人也。白山村多邪病,村人告訴求哀,歡往村中為講老子,纂地獄,有頃,見狐貍黿鼍自入獄中者甚眾,疾者皆愈也。

  第十卷云:方謙之,字道沖,冀州趙郡栢縣人也。弱齡斷酒,終老手不執杯,雖有疾病,不服湯藥,未嘗鍼灸,任命安危,外身濟物也。

  又云:張玄徹,字文舉,義陽郡人也。與鄉人張貴孫講說,貴孫忽感風病,不能起居,屏棄學事,躬自料理,出入穢器,瞻視飲食,涉於三年,不以為累,時人服其義烈也。

  第十二卷云:賈稜,字玄邈,蜀郡成都人也。少為沙門,值寇還俗,晚來服道,與諸道士丞相是非,暮年抱疾,脣齒不斂,言語謇,妨於妙門,法座歎曰:我今此病,必由觸道所招,所撰諸義多有遺亡也。

  第十五卷云:桓闓,字彥舒,東海丹徒人也。梁初,崑崙山渚平沙中有三古漆筍,內有黃素寫干君所出《太平經》三部。村人驚異,廣於經所起靜供養,闓因就村人求分一部,還都供養,先呈陶君,陶君云:此真干君古本。聞將經至都,便苦勞瘧,諸治不愈。陶貞白聞云:此病非餘恐取經為咎,何不送經還本處,即依旨送,病乃得差耳。

  第十六卷云:孔靈產,字靈產,會稽山陰人也。遭母憂居喪,以孝聞,讌酌珍羞自此而絕,饘蔬布素,志畢終身。父在京師,未之知也。後出都定省,見有毀瘠,父惻然,命廚精饌、賜與同味,即奉慈訓,勉彊進口而嚥,遂以成疾。父以仁也,天性不可移,不復逼也。

  第十九卷云:齊明帝有疾,每引法眾於內殿行道,聞晉陵道士嚴智明字慧識在眾中詠經,甚懷賞悅,云疾為之愈,及法席既解,智明還外,帝夜中每處不得安寢,勑呼智明對御轉誦,即覺歡怡,降長勑給傳詔車牛,出則施□,道俗榮之也。

  第二十卷云:梁元帝世子方等疾篤,徐妃攝心潔己,遣人到女官李令稱華林館作功德,妃夜夢見二青衣童子,容服異凡,稱華林侍童,被使相告疾者,為取觀壇石,宜送乃痊,覺即問世子。世子云:近造山池取用遣送還,并遣侍讀王孝祀入山,更建齋懺謝,世子即愈之也。

  《神仙傳第四》云:人有疾病者,就河東人孫博自治,博亦無所云為,直指之言愈即愈也。

  第七云:董奉,字君異,候官人也。吳先主時,還豫章廬山下居,有一人少便病癩,垂死自載詣奉,叩頭求乞哀憐,奉使此人坐一戶中,以五重布幕病者目,使莫動,乃勑家人莫近之,病人自說聞有一物往舐之,痛不可堪,無處不雨,度此物舌當大一尺許,其氣息當大如牛許,竟不知是何等物,良久物去,奉乃往解病人巾,以水與浴之,遣去告曰:如是愈矣,且勿當風。十數日間也,病者身體通赤無復皮,甚痛,得水浴即不復痛,二十日皮生瘡盡,愈膚如凝脂也。

  又云:奉居山間,了不佃作,為人治病亦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為我栽杳五株,輕病愈者為我栽一株,如此數年之中,杏有十數萬株,鬱然成林云云。

  第九云:桂君者,徐州刺史也。病癩十年,醫所不能治,聞干君有道,乃往見之。道從數百人,威儀赫奕,至門干君不迎,入室干君不起,桂君拜而自陳。干君問子來何為?桂君曰:無狀抱此篤疾,從神人乞愈耳。干君曰:子侍從乃眾,吾謂子欲求劫道。子若信治病者,皆遣侍從,身留養馬,可得愈也。桂君即去從官,方留養馬,三年亦不見治病,不知病愈也。

  又云:茅君學道於齊,後成道,治於茅山,人有疾病往請,願當煮鷄子十枚,內帳中,須臾茅君一一擲子,還之歸,破之皆無中黃者,病人當愈,若中有土者,病即不愈,以為常候,鷄子如故無開處也。

  第十云:封君達者,隴西人也。聞有疾病待死者,識與不識便遇之,以藥治之,應手皆愈也。

  又云:趙瞿,字子榮,上黨人也。得癩病瘡垂死,人或告其家云:當及生棄之,若使死於家則世世子孫當以此病相注,於是家人為作一年根,送著深山石室中,又恐虎狼食之,從外以木柴柴之。瞿悲傷自怨,晝夜涕泣,如此百餘日,夜忽見石室前有三人,問瞿何人。瞿應曰:是窮人也。瞿知深山窮林之中非人所行,必是神靈,乃自陳說,叩頭求哀。神人入行諸木柴中,有如雲氣,了不罣礙,問瞿必欲愈病者,當服藥能不?瞿曰:無狀多惡,瞿此惡疾已見疏棄,死在旦夕,若刖足割鼻而可得活者,猶所甘心,況於服藥豈有不能也!惟乞神人丐其生活。神人乃以松子、松脂各五斗賜之。語曰:服此不但愈病而已,當得度世。汝服此盡,此病當得愈,愈而廢之。瞿服之未盡,癩病了愈,身體彊健,乃歸家。家人謂之鬼,具說之,家乃喜,遂服之二年,顏色轉少,肌膚光澤,走及飛烏也。

  又云:陳長者,在紵藇上已六百州歲,紵藇上人為架屋,每四時享祭之。長亦不飲食,無所修為。諸事奉者,疾病則已以器從長乞祭水服之,皆愈。其命當死者,長則不與水也。藇音歟

  《太平經第三十三》云:真人問曰:凡人何故數有病乎?神人答曰:故肝神去,出遊不時還,目無明也。心神去不在,其脣青白也。肺神去不在,其鼻不通也。腎神去不在,其耳聾也。脾神去不在,令人口不知甘也。頭神去不在,令人眴冥也。腹神去不在,令人腹中央甚不調,無所能化也。四肢神去,令人不能自移也。夫神精其性常居空閑之處,不居污濁之處也。欲思還神,皆當齋戒,懸象香室中,百病消亡,不齋不戒,精神不肯還反人也,皆上天共訴人也。所以人病積多,死者不絕。

  《太平經第四十五卷》又云:今天不惡人有廬室也,乃惡人穿鑿地太深,皆為創傷,或得地骨,或得地血者。泉是地之血也,石為地之骨也。地是人之母,妄鑿其母,母既病愁苦,所以人固多病不壽也。凡鑿地動土,入地不過三尺。為法一尺者,陽所照氣,屬天也。二尺者,物所生氣,屬中和也。三尺者,及地身氣,屬陰。過此而下者,傷地形皆為凶也。古者,依山谷巖穴不興梁柱,所以其人少病也。後世賊土過多,故多病也。

  又云:有問者曰:今時有近流水而居,不鑿井,何故多病不壽,何也?答曰:如此者,是明天地既怒及其北伍,更相承負,比如一家有過,及其兄弟也。是知穿地皆下得水,水乃地之血脉,寧不病乎?

  又云:有問者曰:今人或有不動土,有所立便,旦時有就,故舍自若有凶,何也?答曰:如是者,行動不利,犯神凶也。問曰:犯何神也?答曰:神者非一,不可務名也。

  又云:有問者曰:今有起土,反吉無病害者,何也?答曰:皆有害,但得良善地者不即病害人也,久久會且害人也。若得惡地,即病害人也。故大起土有大凶惡,小起土有小凶惡,是即地忿,使神靈以此之灾多病人也。

  又云:有問者曰:今河海下田作室廬,或無柱梁,入地未三尺,輒得水,復當云何也?答曰:此同為害也。宜復淺之者,地之薄皮也,近地經脉也,若人有厚皮,難得血血出,亦為傷也。薄皮者易得血,血出亦為傷也。夫傷人者,不復道其皮厚與薄也。見血為罪也。人不欲見傷,傷之則怒地,何獨欲樂見傷之哉!夫天地乃人之真本,陰陽之父母也,而子何從當得傷其父母乎?

  又云:有問者曰:今子當得飲食於母,故人穿井而飲之,有何過乎?答曰:不爾,今人飲其母乃就其出泉之處也。故人乳者,人之泉也,若地有水泉也,可飲人也。今豈可無故穿鑿母皮膚而飲其血汁耶?

  《太真科上》云:篤病救命名為義齋,三日夜高德一人為齋主,五人為從官,精誠好樂,籙生亦可從齋,非好樂,進德不得,從齋也。

  又云:救解父母師君同道大灾病戹齋官露壇大謝闌格散髮泥額禮三十二天,齋中奏子午章,苦到必感,依旨教塗炭齋法也。齋悉門中,然七燈祖延,光明又五燈井竈門閣各一致,聰明福也。

  又云:法師宣法,眾官精苦行禮,得節儀序,不虧病人,受恩漸蒙差愈,三日齋心,尅有效者,賜師筭三十,從官小筭二十齋日計,倍為率也。

  三洞珠囊卷之一竟

  三洞珠囊卷之二

  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

  貧儉品

  《道學傳第四》云:范豺者,巴西閬中人也,或作儕字。容止都雅,不言先見,不說機祥,閑恬無欲,終日默然,結絡敗布以繩為網,披苦纔得蔽形,冬夏徒跣腳不皴裂,四時無寢,□音肌若處子,美姿顏,應接恒笑,眾咸敬而安之。又以宋太元十四年到荊州,居于南郡枝江縣之富城洲尾巴芒中,亦有屋宇,不障風霜,以桑柴為牀,束藳插其間,有一空簞。一瓦瓶,裝擔枕倚以臥,或有十日荷擔乞食,口絕粳梁醪醴滋味果實,唯麤粟飯菜羹,食一升許便過旬日也。行甚駛,語甚急,自非精意聽受,略不可解。恒小坐恭敬,不以高卑易心,不與俗中榮貴人語,恒閉眼不聽聲樂,恆臥而獨語。人問之,輒云王建武來。俄又作,餘端應對,不可尋檢也。

  又云:生資一毫悉無,簞瓶悉空也。

  又云:遙視其衣服雜色,敗布帽,又數十年故物,殊覺不凈,

  既至甚香潔也。

  第五卷又云:劉凝之,字志安,小名長年,南郡枝江人也。王公贈遺,一無所受,家財事業,悉分與弟姪,出於蒿萊之中,而為環堵之室,非力作不取也。夫妻齊操,能以苦節自安,不拘小節,常與妻共取莢車入市門,隨物貴賤而賣之,周食餘便以乞人,雖復荒年絕粒,不革其操。妻梁州刺史郭詮女,遣送豐華,凝之悉分贍親屬,以盡為限,婦亦無吝心也。

  又云:性好山水,乃携妻子跨崖越嶺為小蓬室,妻子皆從不知所終也。

  第十卷云:東鄉宗超,字逸倫,高密黔陬人也。梁廬陵威王為起造房宇廊廡,莫不華壯,供養法具,咸悉精奇,唯先生所居茅茨不改,衣服牀帷務存簡率,常坐一圓枯枿,移?遂有膝痕,卉冠莞席穿缺不換也。

  又云:嚴寄之,字靜處,丹陽句容人也。捨家入道,菜食布衣,體無寸帛也。

  第十一卷云:張澤,字士和,吳郡吳人也。專心道法,沈浮世也,隨時語默,居貧守約,處之無悶也。

  第十三卷云:庾承仙,字祟光,穎川鄢陵人也。明老莊,至行清儉,布衣莞席,長齋蔬食四十餘年,恒以講說為務也。

  又云:孟道養,字孝元,外名援,平昌人也。為性慈仁,布衣周身,蔬食充口,此外蕭然,執行精勤,未嘗殆倦,行道禮拜,不避寒暑也。

  第十五卷云:戴勝,字世榮,晉陵曲阿人也。少而出家,貧盡嘗為鄉人劉表署作。表是將士,好田獵,勝乃棄\之入茅山也。

  第十六卷云:孔靈產,字靈產,會稽山陰人也。遭母憂,讌酌珍羞自此而絕,饘蔬布素,志畢終身也。

  第十八卷云:鄧郁之,字玄達,南陽新野人也。隱南嶽,行則獨往,居無常室,寒暑唯著弊衲,喪不結髮,髮長則剪之,齊永明時人也。

  《列仙傳上》云:幼伯子者,冬常著單衣,盛暑著檽桍,形貌歲歲異,後數十年更壯,時人莫知也。'

  《神仙傳第四》云:孔元者,許昌人也。常服茯苓、松實,惡衣蔬食也。

  焦先,字孝然,河東太陽人也。年百七十歲,常食白石,結草為菴於山邊。衣敗賣薪於市,買故衣著。冬常單衣,顏色赫然,休息常如暑夏飲酒之狀也。

  韜光品

  《大洞經下》云:太上大道君,形沈八玄,韜光萬源,浩浩冥貫,條條霞標,神秀外覺,氣彌炎洲,容與大化,寥寥本無,太空任奇,即色隨消。

  《道學傳第五》云:東方朔,字曼蒨,平原厭次人也。潔其道而穢其跡,清其質而濁其文。若乃遠心廣度,宏才麗辯,惆儻博物,觸類多能也。

  又嚴君平者,名遵,蜀郡人也。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常賣卜成都市,日得百錢,足以自養則閉肆門,下簾修道,沈深不作苟見,不治苟德,久幽而不改其操,未嘗仕,年九十餘終于家。

  第六卷云:諸慧開,字智遠,吳興烏程人也。性處幽靜,常習閑寂,精思內修,每絕遊往,或問何能幽悒如此,答曰:論動則六合未曠,語靜則環堵有餘。

  第八卷云:陶弘景,字通明,魏郡平陽人也。明帝時,棲憩鐘嶺,隱居更造樓,深自潛匿也。

  第十三卷云:庾承仙,字崇光,穎川人也。再徵為本州主簿,不出。又遣就拜,乃閉門幽遁,使者不得前也。

  勑追召道士品

  《道學傳第七》云:陸修靜,字元德,吳興東遷人也,隱廬山瀑布山修道。宋明帝思弘道教,廣求名德,悅先生之風,遣招引。太始三年三月乃詔江州刺史王景宗以禮敦勸,發遣下都。先生辭之以疾,頻奉詔。帝未能致,彌增欽佇,中使相望,其在必至。先生乃曰:主上聰明,遠覽至不肖,猥見採拾,仰惟洪春,俯深慚惕,老子尚委王官以輔周室,仙公替金錫佐吳朝,得道高真猶且屈己,余亦何人,寧可獨善乎?即命弟子陳飄之出都也。初至九江,九江王問道佛得失同異,先生答在佛為留秦,在道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王公稱善,至都勑主書計林子宣旨,令住後堂,先生不樂,權住驃騎航扈客子精舍,勞問相望,朝野欣屬。天子乃命司徒建安王尚書令袁粲設廣嚥之禮,置招賢座,盛延朝彥,廣集時英,會于莊嚴佛寺。時玄言之士飛辯河注,碩學沙門抗論鋒出,椅角李釋,競相詰難。先生標理約辭,解紛挫銳。王公嗟忭,遐邇悅服。坐畢,奏議於人主。旬日間,又請會於華林延賢之館。帝親臨幸,王公畢集。先生鹿巾謁帝而昇,天子肅然增敬,躬自問道,諮求宗極。先生標闡玄門,敷釋流統,並詣希微,莫非妙範。帝心悅焉。王公又問,都不聞道家說二世?先生答經云: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既已有先,居然有後。既有先後,居然有中。莊子云:方生方死,此並明三世。但言約理玄,世未能悟耳!朝廷欲要之以榮,先生眇然不顧。宋帝乃於北郊築崇虛館以禮之,盛興造構,廣延勝侶。先生乃大敞法門,深弘典奧,朝野注意,道俗歸心。道教之興,於斯為盛也。

  第八卷云:陶弘景,字通明,魏郡平陽人也。篤好黃老,備參道法,自稱華陽隱居。初憩句容縣之句曲山,登巖告靜。及齊明帝踐祚,恐幽祇未協,固請隱居詣諸名嶽,望袟展敬,遂周旋五郡,經歷三年,事訖迎還,令憩鐘嶺,使人往來,月有數四,餉賜重疊,隨意所求,朝野書疏交為煩黷也。

  第九卷云:齊建武二年,陶受勑東祈名山,困尋經典也。

  又云:蔣負芻,義興人也。去來茅山,有志棲託。齊高帝於山造觀,建元二年勑請於崇陽觀行道也。

  第十二卷云:孟智周,梁武帝時人也,多所該通。梁靜惠王撫臨神忮,請智周講光宅寺,僧法雲來,赴發講法雲淵解獨步,甚相凌忽,及交往復盛其詞辯,智周敷釋煥然,僧眾歎伏之也。

  第十四卷云:孫遊嶽,字玄達,東陽永康人也。卻粒,餌麻屑、松與木。齊永明三年,敕徵為興世觀主也。

  第十六卷云:孔靈產,會稽山陰人也。深研道要,遍覽仙籍。宋明帝於禹穴之側立懷仙觀,詔使居焉。遷太中大夫,加給事高皇,賜以鹿巾猥裘竹素之器。手詔曰:君有古人之風,賜以林下之服,登凡之日可以相存之也。

  第十九卷云:徐師子,字德威,東海人也。陳武帝立宗虛大觀,引師子以為觀主。後六七年卒于館,文皇勑責祕器并無,常與凡厥喪事皆取給臺焉。

  投山水龍簡品

  《洞神經第十四》云:凡學長生存神明者,山仁水智,動靜所依。依仁者,靜而壽也;依智者,動而樂也。樂近水,壽如山。山居翫水,長生之方也。當投簡送名,拜見山水之靈。靈皇帝君,佑護善人,使弘仁智,長生神仙也。八節日寅午時,朱書白槿簡一枚,曰:曾孫某州郡縣鄉里位姓名,志求長生,移籍太清,改死錄,著生符。計字滿簡,詣山向王燒香,發鑪再拜,讀簡畢,再拜長跪,青紙裹,青絲纏,再拜巖石上,勿令人見,復鑪還,勿反顧也。詣水汎舟中流,再拜訖,向王發鑪心拜,讀簡畢又拜,裹纏如法,以凈石系之,令沈。立春為始,三年二十四過,必能降真。若公私意外一節致闕者,更從初始。數滿未感,功少行麤,更勤立功,精謹修之。久久神降,自知吉凶,幽顯了然,道成乃止也。

  《赤書玉訣上》云:元始靈寶告水帝,削除罪簡。上法曰:靈寶黃帝先生,某甲年如干歲某月某日生,願神願仙,長生不死,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十二河源、江海淮濟溟靈大神,乞削罪名,上聞九天,請詣水府,金龍驛傳,某年月朔日,子於某國土地告文。

  右朱書銀木簡上,以青紙裹簡,青絲纏之,金龍負簡以投三河之淵。初用金鈕九隻連簡沉之,後投不須。三過都止,投簡當於清泠之淵,北向叩齒三通,讀簡竟祝曰:

  元始五老上帝高尊、十方至真、太華靈仙,赤文告命,無幽不開,上御九天,請下玉文,日月五星、北斗七元;中告五嶽四方靈山,下告河海,十二水源、九府水帝、溟靈大神。今日上告,萬願開陳,請投玉簡,乞削罪名,千曾萬祖,九族種親,罪相連染,及得我身,普蒙削除,絕滅種根,記名水府,言上帝前,七祖父母,去離八難,上登九天,衣飯自然,我罪釋散,萬神咸聞,請以金龍,關盟水官,請如所陳,金龍驛傳。

  又云:元始靈寶告五嶽靈山,除罪求仙。上法曰:靈寶黃帝先生,某甲年如干歲某月生,命屬黃帝,名係太山,願神願仙,長生度世,飛行上清。五嶽真人,至神至靈,乞削罪籍,上名九天。請詣靈山,金龍驛傳。某年月朔日,子於某國某嶽告文。

  右朱書銀木簡,青紙裹之,青絲纏,金鈕九隻,金龍埋本命之嶽,悉如上法。於本命之嶽,東向叩齒九通,讀簡竟祝曰:

  玄老開明,元始監真。上帝五老,赤書丹文。天地本始,總.領三元。攝氣召會,催促舉仙。高上符命,一道十天。日月星宿,五嶽靈山。天下地上,溟靈太神,監生主錄,南上三門。關領玉簡,勒名舟編。削落罪書,上補帝臣。千曾萬祖,九族種親,皆蒙解脫五道八難,去離三惡,魂昇九天,生死開度,萬劫長存。今日上告,萬神咸聞。請以金鈕,關盟真官。請如所告,金龍驛傳。

  又云:元始靈寶,告九地土皇,滅罪言名求仙。上法曰:靈寶黃帝先生,某甲年若干歲某月生,命系九天,中斗領籍,願神願仙,長生度世,飛行上清。中皇九地,戊己黃神,土府五帝,乞削罪錄,勒上太玄,請詣中宮,投簡記名,今願自信,金龍驛傳。某年某月朔日,子於某郡國鄉里中告文也。

  右朱書銀木簡,青紙裹之,青絲纏,金鈕九隻,金龍一枚,埋所住中宮,悉如上法。於中庭向王叩齒十二通,讀簡竟祝曰:

  天開地張,九氣分靈。三光同符,十方朗清。五老上帝,開真領生。丹書玉文,堯始上精。普告天下,九土皇靈。今日上告,萬仙定生。我願我仙,請投玉名。土府太皇,勒除罪刑。奏簡上宮、列簿華青。昇得飛騰,天地同靈。九族種親,腐骸更榮。魂昇南宮,受化仙庭。吉日告命,萬神咸聽。請以金鈕,表盟至情。請如所告,金龍驛傳。

  道言:欲度諸天人民,便離五道八難之中,得過三惡,世世與道相值。當以八節甲子之日投三元玉簡,除宿罪簿,言名上天。事事三過諸天,三官九府,更相屬寄,上天友別,萬神敬護,五帝侍衛,三界司迎,門戶整肅,天下地神日月來朝,千魔萬精不敢妄干,志願堅白,觸向咸成。七祖父母即得解脫三塗五苦,上昇天堂。生死福慶,影響相酬。三官九府,書人功過,其理甚明也。

  三洞珠囊卷之二竟

  三洞珠囊卷之三

  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

  服食品

  《列仙傳下》云:斷食休根以除穀氣,呼吸導引吐故納新。

  《內音玉字上》云:子欲為神仙不死,當去三蟲,心下伏尸,常以夜半鷄嗚祝曰:

  東方青牙,服食青牙,飲以朝華,三嚥止。南方朱丹,服食朱丹,飲以丹池,三嚥止。中央之野,戊己昂昂,服食精氣,飲以醴泉,三嚥止。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飲以靈液,三嚥止。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飲以玉飴,三嚥止。如此三十日,三蟲皆死,伏尸走去。正神正氣自然定,伏尸不復還心中,兆自仙矣。此為五方五牙之法。此即是五厨也。故老子《五廚經》:修奉太和,不虧不盈。嘗之無味,嗅之無馨,子得聞之,命合真星,一受不退,長樂自然是也。又《太上黃素四十四方經》亦有此食祝之文也。

  《天文上經》云:玄古之人所以壽考者,造次之間不食穀也。

  《大有經》曰:五穀是刳命之鑿,腐臭五藏,致命促縮。此根入口,無希久壽,汝欲不死,腸中無滓也。

  《道學傳第七》云:陸脩靜,字元德,吳興東遷人也。雖外混世務,內守貞樸,少已習斷穀,別牀獨處也。

  第十六卷云:陶炎,字愛靜,廬江潯陽人也。年十五六,服食絕穀,初猶食麵,後唯食棗也。

  《靈寶齋戒威儀經訣下》云:道士食五穀,斷無所餌則飢。若服藥物,正中服之,過中聽飲清水,飲而絕食。平旦飲粥,日中菜食。

  《大真科下》云:受外內治錄學仙之人,皆當服食嚥氣,卻惡治病。未能斷穀者,食宜有常,旦粥也,中羹飯也,乾蔬盥豉,示止饑而已,不得適口貪香,美滋味,慎勿殺生,肥鮮狼藉。至於醬醋,亦不可多,多則損性。又不得過飽,恒令限少一兩口乃為佳也。食已便行,逍遙調適。臨食食訖,悉存先聖洪恩,垂逮銜荷無窮,普念一切成同飽滿,當得甘露芝液,無饑不復食啖世間塵味。若受他施食,皆慙謝主人。心口願念施主富樂,飽滿長年,同得法味,永兔灾衰,無饑渴想。常有法食及世間食,施與一切,無有窮盡,濟度舍氣,不生悔恡,終無嫌恨長共歡樂。初食食訖,出飯布散山水之中、巖林之下、籬墻之邊,勿擲屋上,蟲烏發穿,致漏弊也。

  《太上黃素四十方經》云:凡道士臨食,當以左手持箸,琢盤三過,乃微祝曰:二玄上道,四極清冷。太一帝君,百神黃寧。受根三宮,溉灌脾靈。上饗太和,餐味五馨。魂胎之命,七液流停,百關通和,五藏華明。雙皇合景,飛行上清。食畢,又琢盤三過,此名為魂胎受馨百神饗根之道,常能行之,令人神明氣和,魂魄安寧,辟惡除試,常保利貞。

  《神仙傳第九》云:介象,字元則,會稽人也。入山見仙女象,叩頭求乞長生。女曰:汝血食之氣未盡,斷穀三年,更來,吾上於此待汝。象歸,斷穀三年更來,乃復往也。此女故在前處,乃以《還丹經》一首以授象,合象曰:得此便得仙,勿復他為也。

  《九華經》云:曰者,霞之實也,霞者,日之精也。服之體生玉光,霞映上清之法也。

  《三皇齋儀》云:修道之人,日中一食,夜半生氣時食,此日夜兩食,皆取生氣時,避死氣時也。他時纖毫不得安嘗,必犯死氣也。若疾患採藥,或服餌休粮,各隨所宜,不拘制限。夫食以養身,身安神樂,不饑之者修學易成,餓困虛贏功業不就也。

  又云:一食道時,皆燒香以存,供養先聖,臨目思見前神降見,歆饗良久,願念施及一切,咸同飽滿。

  《洞玄五符經》云:食月之精可以長生,食星之精上昇太清也。

  《登真隱訣第二》云:服雲牙,可絕穀去尸也。

  《登真隱訣第四》云:服雲牙,可修真一之道,守元嚥液。若似饑,當食麵物,以漸遺穀卻粒,不得一日頓棄,所謂損之又損之,以致於無為也。

  《金簡玉字經》云:服食斷穀者,忌食酒肉及五辛之菜,皆當沐浴,潔衣燒香也。亦見《大有妙經》也。

  《太一洞真玄經》云:子既不能服食去穀、清腸研真者,且當節諸臊穢血腥,雜食葷辛之菜一為禁絕者,可以度生命之長也。

  又云:紫微真仙王夫人勸服木叙云:真人養生,太上所寶。七經五華,二淳內道。演出,服御眾藥,採釋百草,禳癘固命,木為最好。流激百邪,消疾耐老。體生光潤,充肌填腦。非夫勤慕可得,謂無天然,不為术方必也枯槁矣。

  又云:養性駐年,玄髮不變,此木家之所治也。

  又云:夫木乃辟塞邪津,氣遏鬼路矣。餐其九餌則靈心四數,榮衛輕盈。服其煎散,百疾廖除,可以長生久視也。合术之方為文多,故此不寫出也。

  又云:以兩手摩拭面目,今小熱,以為常,每欲數也。人之將老面皺者,先從兩目下始也,人之體二氣少者,先從兩鼻間始也。謂此二處皺衰之戶,人氣力之關津,故起居常行此法,以辟皺衰,而氣力常保康和也。

  《太平經第一百一十四》云:青童君採飛根,吞日景,服開明靈符,服月華符,服除二符,拘三魂,制七魄,佩星象符,服華丹,服黃水,服迴水,食鐶剛,食鳳腦,食松梨,食李棗,曰銀紫金,服雲腴,食竹筍,佩五神符,備此變化無窮,超凌三界之外,遊浪六合之中。

  《登真隱訣第七》云:服五石者,亦能一日九食,百關流淳,亦能終歲不饑,還老反嬰。遇食則食,不食亦平,真上仙之妙方,斷穀之奇靈也。

  陶隱居注云:雖一日九食而吸響,流變不變,不為津,終歲不飯而容色更鮮。

  青君曰:干石□飯,東青朱英,一服立使人長筭千祀,日服日延。

  又清靈真人說:霍山中有學道者鄧伯元、王玄甫,受服青精□飯、吞日景之法,用思房以來積三十四年,乃內見五藏,冥中夜書。

  又云:三蒸青飯,非常來也。

  又云:食麵乃易減穀也,或補實易充耳。腸胃填滿,不復虛疏。

  服□飯,百害不能傷,疾疾不能干,去諸思念,絕三尸,耳目聰明,行步輕騰也。注云:丹青和神養氣,能禦卻灾癘,故疾害不復犯,既精魂諧樂,無有憂悲雜念,肴穀既休,尸蟲自然消絕,肝腎清潤,耳目瑩徹,筋彊骨勁,行動如飛。

  又云:凶年無穀,或窮不能得者,皆單服南燭,或和茯苓,或以蜜和南燭,或雜松栢葉也。

  又云:夫斷穀不必長生。必須斷穀者,蓋以遵修靈妙,息肴休根之累,服御藥石,求易效之致。

  又云:因穀以斷穀化六府於毫漸。

  又云:吸引之易感,無貴於七曜;修行之早成,不過於九道;保守之貞固,弗踰於鎮生;衛用之急防,莫超於渾神;藥石之速效,豈勝於青精;祈拜之至感,孰賢於朝謝也。服五石,鎮五藏,若暫死,白骨如玉,七魄營侍,二魂守宅,三元歡息,大神內閉,外注皮肉,假來附身,故並應散朽,但使藏府不壞,色狀如生,骨髓不枯,筋腦相注,魂魄鎮守,三宮晏靜,大神既不輪遊九變,恒內閉於洞房,須當生之日乃復周流也。或四十年、二十年、十年、三年,隨意而出。當生之時,即便收血育肉,生津成液,復質成形,乃勝於昔未死之容。真人鍊身於大陰,易貌於三官,此之謂也。

  天帝君云:太陰鍊身形勝,服九轉丹,形容端且嚴,面色似靈雲,上登太極闕,愛書為真人也。

  又引九華安妃曰:憂累靡干於玄宅,哀念莫擾於絳津,淡泊眇觀,顧景共歡,俯仰四運,日得成真,視眇所涯,皆已合神。

  正月四日、三月十五日、四月八日、六月四日、七月七日、八月八日、九月九日、十月五日、十一月三日、十二月十二日,並朝玉是也。正月九日、二月八日、三月七日、四月六日、五月五日、六月四日、七月二日、八月二日、九月一日、十月十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十二日,並朝太素也。正月一日、二月二十日、三月二十七日、六月六日、八月二十日、十一月三日、十二月六日,並朝太極也。月七日、十一日、十五日,存玄丹。月一日、十一日、十六日、二十一日、二十六日,存寶鏡。存寶鏡者,存見兩目變成兩明鏡,照我一體也。月一日、十五日、二十七日,服明堂符、皇象符。丁卯日,朝青童君。建、除日,存三一。寅時,存上景符三部,服玄真。卯日,服霧,服日象,仍服日芒,服七星符、解化符,朝太微,朝玉晨,服三氣足龍。戌時,服月精,服玄真,服月芒。亥時,吸水,祝三雲,祝五筍,祝六宮,存大君,臥祝劍環,仍存斗,存下景,存頭五。辰丑時存雙景,皆是修道之方也。

  又云:昇玄飛步迴謝,拘魂制魄,亦是其方也。

  《上清消魔經》云:琅牙鬱華,七陽日嬰,九琳之液,八瓊之精,四蘂紫漿,五珠降生三華飛剛,雙珠月明,蘭液金?,甘露玉瓶,神蕖丹散,雲柯連營,琅圩朝結,西皇素盈,漱而變之,以入紫庭。

  又云:東極織女之水,西盡長庚虞淵,南窮陽光之根,北測太陰液城。

  又云:北採玄廓之綺柰,仰漱雲山之朱蜜;東掇扶桑之丹椹,俯探長淵之文藻。上和九轉之飛玉,下嚥青玄之霞寶。太虛結鐶,素嬰懷抱,紫虬童子,九包鳳腦,太極隱芝,絳樹日道,太上虹李,天漢大草,南宮巨珠,西卿扶老,三梁龍華,靈妃所討,有得食之,分神億道。

  又云;上清幽芝太和,斑龍黑胎,文虎白沫,出于西丘。七玄飛節,九孔瓊珠,雲漿琳液,玄圃琅腴,鐘山白膠,金生青敷,閬風石腦,黑河珊瑚,蒙山白洩,玉肺靈丘,蒼鸞金津,東英朱瓜,九節交結,太微紫麻。瓊華玉實,流淵鯨波,赤河絳璧。北汲太極之井,中綴文朱之脉。雲庭神桃,崑園玉液。夜精日草,青津碧荻。上招神光,下飲玄瀨。仰握玄圃之瓊精,俯摘園丘之紫柰。白水靈蛤,八天赤薤;萬載一生,流光九裔。有得食之,太上之寶貴也。

  又云:九石鍊煙,丹液玉滋,荀首流珠,斑華石精,丹鑪金液,紫華虹英,太清九轉,五雲之漿,玄霜絳雪,騰躍三黃,東瀛白香,滄浪青錢,高丘餘粮,積石飛田,太虛還丹,太素玄堅,長光流草,雲童飛千,亦能使人上飛輕舉也。

  又云:三十六芝,飛鑪鍊煙,陽水月華,五公之腴,鎮生五藏,鍊貌易軀,乃至瑰葩雲屑,金粉玉柔,亦能延年至萬歲也。

  又云:玄水雲華漿,五黃鬱靈中,精干石□飯,眾青朱英,白車飛節之實,流烏紫木之黃,一服立使人長筭千紀也。

  又云:松栢陰脂,山薑伏精,菖蒲,麥門冬,巨勝,黃精,菊花,苟杞,崖蜜,伏苓,桃皮,澤瀉,萎蕤,黃連,升麻,地黃,赤箭,朱英,靈飛冰桂,服之小益也,無上昇青天之期也。

  《太一洞真玄經》云:太一,吸取紫煙也。太一者,人身中之神。《八素經》云:月華,日曜之氣,映乎東井也。《二十四生圖》云:朝列五星精,中翕日中津,夕食黃月華。《八素陽歌九章》云:仰翕瓊珠華,俯乃覺明開。

  《登真隱訣第七》云:歲月就遠,精勤無虧,彊體鍊氣,修藥得宜,然後五腴改貌,玄水之液也。七陽變質,曲是精也。鶴煉沖虛,九轉丹也。龍翻駕日,琅玕華也。錫書玉階,詣太微也。受事瓊室,詣玉晨也。吾道畢矣。

  又云:飛琅玕之華,漱龍胎,飲瓊精,服金丹,挹九轉,服靈寶,行九真,白琅之霜,十轉紫華,隱遷白翳,神散石精,金光靈丸,此是金劍經曲晨丹滓,九宮右真公郭少金甘草丸方,長桑公子服木方,扁鵲起死方,胡麻散,茯苓丸,九琳玉液,八瓊飛精,太上制仙丸,是八瓊丹也。太極真人青□飯,上仙靈方,太極真人採服雲芽玉方,高丘先生四扇神仙散方,龜臺王母四童靈方,太上八瓊飛精丹服胎法,還神守魄黃赤內真保靈松煙流青紫丸,初神去本剬蟲丸,赤丹金精石景水母,此紫文服日氣法。黃氣陽精,藏天隱月,此紫文服月精法。黃水月華,徊天玉精,鐶剛水陽,青映赤樹,白子絳樹,青實琅玕,華丹太極隱芝,九真五公石腴、石精、金精藏景化形法。解鍊之道,反行法,服玉液潮腦精心鏡道具百神守玄中道遁變化景道遁變隱景道隱解法,九精鍊氣轉皇存心術鍊魂,法杖解法,水行不溺法,飛解脫綱道九靈明鏡守玄白術,吞日景法,服丹霞道,守五藏含日法,服氣法,食日精雲氣迴行道,服日月氣,服日月象,日在心,月在泥丸,行九息,服氣服三氣玄真法,玄真服霧氣法,服五星氣,服日月晨氣,服

  胎氣,丹砂幽精,金碧紫漿,八瓊絳液,龍胎鳳腦,雲琅玉華,九鼎雲散,虹丹石腦,九華丹,北育火丹,流珠丹,鑪火丹,岷山丹,虹丹之液,雲華丹,鳴丹,金液,導仙八方,石中黃,雲漿,太極真人遺帶白散、青精石飯,流明散、制仙丸、剬蟲丸、澤瀉栢實丸,澤瀉木散。

  《登真第七》云:五石雲腴,青童君曰:五公之腴,鎮生五藏,鍊貌易軀。已下出《五石雲腴訣第四》,《登真隱訣》引而注之。

  第三卷中有琅玕丹、曲晨丹、九轉丹、五公石腴、青精石飯、四鎮丸、四童散、四扇散、甘草丸、初神丸、茯苓丸、胡麻丸、流青丸、流鍊腴、服木。

  又云:朱黃塞耳消尸,是鍊魄之要道。剬魄法:□絕滅三尸,雲芽絕穀去尸,初神丸穀蟲死、三尸枯,五行紫文以除三尸,服白芒消去三尸,數沐浴蕩鍊尸魄。

  又云:服食斷穀,休粮山林。斷粒以清腸,清齋休粮,服□飯五年,穀斷。嚥雲芽以斷穀,欲斷穀先服初神丸,太一四鎮丸,亦以斷穀。子不斷穀,大洞未可得聞,斷穀世自有方。此九條以斷穀為善也。

  又云:甘草丸,服少欲食,協穀而仙。次服□飯,兼穀勿違,益體除疾,肌膚充肥,然後登山詠洞講微。

  右此二條,以不斷穀為善也。

  會以七白靈蔬,合薤同消,故云會也。雲草玄清者,黑巨勝之腴者,木之精雲草者,以草潤澤如雲,亦諭雲能含水草中有津也。玄者,色也。清者,資也。卉醴華英者,白蜜也。醴眾卉之英華,釀之以為醴。蜜,土精也。五光七薤靈蔬者,薤菜也。薤音胡邁反五者,五月不動,掘之避盛火之害。七者,金數。白薤辛,金味也,薤金之精也。靈蔬者,謂神菜也。白素飛龍者,白石英也。白素衣,其形色,飛龍取其隱變。玄水玉液,玄清之腴水也。玉液,石英之液也。一名飛龍雲腴。飛龍,石英名也。雲腴,雲腴草也。一名鍊五石之華膏,華者,英也。膏者,玄腴也。扇南燭之東暉,招始芽之朱靈。南燭,陽物之精。東暉,伏靈之光。津始芽,荊葉之軟也。朱靈,丹液之鮮潔者。五液夷泯,百關通盈,五藏之液平和調定而關節皆得宣溢,故無復淍枯之患。

  又云:復勵以晨漱華泉五方靈精,鳴鼓玉池,呼吸玄清,兼用雲芽之法,漱濯清泉,以助充其潤,則氣質並康也。華腴童於□方胃滿鎮乎空青者,蜜能變老還少,使目青色潔。空青鎮胤補液,故腸滿□光。

  又云:所以千筭一啟,壽隨年榮,歲與藥進,飛步仙庭,服盡一劑,命不復傾。五雲生身,體神氣精者,青童云:長筭千祀,謂一劑而已。故言千筭一啟,服十劑則壽萬年。五方之老來降青精之人,神附體則成真人也。

  太極真人青精干石□飯,上仙靈方也。注云:此草有青精之神,而又雜朱青,以為干飯,故謂青干石□飯也。□音迅。此則諸宮上仙之靈方,非下法也。豫章西山青米,吳越青龍稻米是也。青米理虛而受藥氣。南燭草木擣取汁,以淹青龍之米,作藥服之。其樹是木,而似草,故號曰南燭草木也。一名猴藥,一名男續,一名後卓,一名惟那木,一名草木之王。生嵩高少室、抱犢雞頭山,名山皆有,非但數處而已。江左吳越至多。其土人名之曰猴叔,或曰染叔,似梔子。其子如菜英,《清虛真人王君內傳》說其方法大具也。

  《上元寶經》曰:子食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津,命不復隕也。青精南燭,故兼云青燭也,服之仙矣。

  又云:常漱玄池之華,以益六液也。注云:勤修雲芽之道,以充六府之氣也。空青者,虛曜而童面,上仙品石藥及草木也。荊木者,《六甲陰符》云一名羊櫨,一名空疏,一名壯荊。《上清六甲內經》有上清瓊宮五帝內思上法,上清靈飛六甲內思通靈上法,清虛真人醮靈飛上法。

  《八素經》云:日精赤以金精,石景水母之英,鍊於日魂,曜精八芒,服之精元幽關,體生奇光,與日月同年。月光黃華,常以月二十五日經於東井之上,沐浴靈暉,瑩飾精芒,鮮明黃華也。夫欲求仙,當以其日採黃華於東井,服陽精於月魂,潤流九孔之內,神鎮五府之宮,修行其道,上昇月庭。月魂在東井之內,則日月通暉之戶。

  《三元真一經》云:蘇林服保靈松煙流青紫丸,令人長生,出陰入陽,顏色曰與玉同光。

  又曰:真人涓子云:必欲服食者,當先去三尸。三尸不去,雖斷穀絕五味,蟲猶不死,人體重滯,所夢非真,顛倒翻錯。邪欲不除,由於蟲在其內,搖動五神故也。

  又云:制仙丸者,太上八宜飛精之丹也。又有制蟲神丸也,又云琴高先生受鎮氣益命之道,又行補精反丹之法。

  《寶劍上經》云:太極曲晨八景飛精,名之曰太極藏景錄形靈丸,服之能浮景雲霄,飛行太虛。

  《三元玉檢》云:九天真王乘九色之鳳也。

  《三道順行經》云:南極上元君受高上順行三道之要,黃氣陽精之道,翕御靈暉,口歠皇華,仰餐飛根,存七曜於紫晨,三景垂映,七精翼軒,五靈交帶,四司結篇,西龜定錄,名題高晨也。

  《登真隱訣第四》云:太極真人服四極雲芽也。

  《寶劍上經》云:胡仙芝草,飛天之華。又有反生之香,玉蜜之山也。

  《金根經》云:餐霞嚥氣,咀嚼玄根。

  《大有上經》云:泥丸天帝三一者,乃一身之靈宗,百神之命根,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是以胃池體方以受物,腦宮圓虛而適真,萬毛植立,千孔生煙,德備天地,混洞太玄,故名之曰泥丸。泥丸者,體形之上神也。

  又云:兩眉間卻入,左有明童真君,右有明女真官,中有明鏡神君。此三君,共治明堂宮,腰帶四玉鈴,口銜玉鏡,鈴並赤玉也。若道士恐畏,存三神使鳴玉鈴,使聲聞太極,使吐鏡,光令萬丈,存見此三君,口吐赤氣,使灌兆口,則千妖伏息,萬鬼滅形。若道士饑渴,吸而嚥之,須臾吐赤氣,使灌兆口,因吸而嚥之,須臾自飽也。又旦起皆嚥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唾變作津液也。

  《太一帝君洞真玄經》云:欲存服日月之氣者,當知日月景象,日圓形而方景,月方精而圓象,景藏形內,精隱象中,景赤象黃,是為日月之魂。若知其道,乃可以吐納流霞也。服日氣之法,以平旦採月華,以夜半存之,令光景,照我泥丸,下及五藏,洞徹一形,常得長生。

  又云:存日入我口,如?味也。存月入我臍中,當命門下照陰室之間也。

  又云:閉目啄齒五過,以左手第三指捻鼻下人中七過,以右手第二指捻兩眉九過。此為卻轡三五七九封制百神門戶之法也。

  《玄母八門經》云:太素真人所服之藥者,雲草玄清者,黑苣藤腴也。一名玄清也。卉醴華英者,白蜜也。五光七白靈蔬者,薤菜也。白素飛龍者,白石英也。黑苣藤腴,白蜜凝雪者。

  又云:雲腴者,味香甘美,彊而補精,鎮生五藏,守氣凝液,長養魂魄,真上藥。

  又云:腴蜜,名曰玄水玉液,一名飛龍雲腴,一名鍊五石之華膏也。至十五年,身有玉光,內外洞徹,長生天地,役使鬼神。三年之後,眼見夜書也。此藥逾於八石之餌也。又復五石入喉,寶鍊五藏,五藏上皆生五色華也。

  又云:常服日月之精華者,欲得常食竹筍。竹筍者,日華之胎也。一名太明。又欲食松葉也。松者,木之秀也。欲服日月,當食此物氣以感運也。太虛真人曰:松者,木之秀也。其松栢,皆曰秀木也。

  《大洞經》云:道君散教養形,吐故受新,攝精逐穢,漱晨華以招日皇,挹夜明以抱月珠,結璘吸霄,雙景合遊,飛芝葩玄,靈若被岫。

  又云:道君吐納七冥,六度揮惠,八解寄成,略略遠暢,飄飄絕冥,心泊節淡,以迴孩嬰也。

  又云:道君仰簪日華,拾落月珠,摘絳林之琅實,餌玄河之紫蕖,偃賽靈軒,領理虎書。

  又云:曖沫三黃,絳液易精,九琳吐芒,琅圩百變,碧映水陽,八瓊飛景,萎蕤緑漿,曲晨乘霄,流金月明,玄津玉液,靈腴五公,光葉散音,一唱八張,波若火精,伊離玉薑,金鑒百會,舍利鍊香,鬱鬱靈寶,化易文章。刀圭既陳,壽不可量,皇真元之珍藥,上帝之所祕也。或鍊五雲玉華靈金餌,朱魄緑蕖,華腴碧精,南燭翠□,沉沙空青,朝採五晨,玉淵素漿,亦能反故還新,變老得嬰也。

  又云:懸?五鍊而水柔,九琳洞合而玉成。火琅遂珠,流金採瓊,有齊上契,命胡可傾。

  《登真隱訣第四》云:太極真人服四極雲芽神仙上方,揖五方元晨之暉,食九霞之精也。注云:謂清晨之元氣,始暉之霞精。日陽數九,是曰九霞。本文云:所以神光內曜,朱華外陳,體生玉瑛。注云:形與明挹晨暉以止渴,食霞精以充根。藏府與神光合曜,色貌隨朱華共鮮。玉潤映體,和氣明形,皆五晨之靈鋒,六澧之淵液,所能致也。

  又云:得九琳玉液、八瓊飛精者,則合終二景,天地同符也。

  又云:虛淡內充,守元嚥液,所謂真一也。

  又云:致神以六液五氣。

  又云:常嚥赤液,以哺養三宮也。

  又云:雲芽者,五老之精氣,太極之霞煙,故採暉景之鋒,以充於六液之和,洞微冥感,萬神來降,幽映相求,不唱而應。是以龍吟方淵,故景雲落霄,虎嘯靈丘。故衝風四振,陽燧招明,而朱火鬱起,方諸罕陰,而玄流湛溢,自然不覺所測。况學者方棲心注玄,精研道根,穢累豁於中胸,真正存乎三宮,採五晨之散暉,服六體之霞漿,稅九天之奇寶,吐玄妙之祕言,龍曜發躍,明光七煥,味三華於皓齒,取飽液於脣鋒,內鍊六府,開聰徹明,呼吸天元,魂魄鍊形也。

  《真誥第五》云:黃山君訣曰:養性,服食藥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道士自不可食,又禁房中。既令藥力不行,又計食一斤損筭百日也。沈羲口訣:服神藥,勿向北方,大忌。亥子日,不可唾,亡精失氣,減損年命,藥勢如土。

  《真誥第七》云:漢昭帝時,張慶之女名微子,常服霧氣。自云霧氣是山澤水火之華精,金石之盈氣也。久服之,則能散形入空,雲氣合體。微子云:受此法於東海束華玉妃渟文期也。

  又云:女真傳禮和服五星氣得道也。

  又云:仙女范丘林行挹日月之景,服九靈明鏡之華。

  又云:陳世京,服術及澤瀉寒華也。

  又云:玄一真人初入天台山,服食胡麻也。

  又云:司馬季生服明丹之華,挹扶晨之暉,令顏色如二十女子,鬚長三尺,黑如墨也。

  《真誥第九》云:左採日華,右機月根也。

  《上清九真中經內訣》:修奔日月祝曰:食青精日?,飲雲碧之腴,宴八極之城,登明真之臺,坐希林之殿,詠玉晨之詞也。

  又曰:日魂精神,珠景赤童,使我西到六領之門,入協晨玉宮人絃素丘八景上房,得帶千明之符,佩流星夜光之章,坐太和之殿,登七靈之臺,飲月華雲膏,食黃琬紫津?,詠高上之篇,吟玉晨之詞也。

  又云:太上八景四蘂紫漿五珠絳生神丹方,此丹有八名,或名曰四蘂華,或名曰太微紫玉腴,或名曰五珠華丹,或名曰絳生晨華,或名曰三華上丹,或名日太上飛剛,或名曰九晨上丹也。

  《後聖道君· 列紀》云:黃水月華丹、徊水玉精丹,水陽青映液也。故太上真人宴觀七覺,遊翔萬方,寔由四液之飛津,五珠之丹皇也。

  又云:服之唾地,則為日月之光也。

  又云:北都琅玕華,則絳生之丹粒也。‘

  《七星移度經》云:渴翕良井洪泉玉芝?饑納龍胎瓊腴絳樹赤子。

  《紫度炎光經》云:九皇太精北極真君,益我精胎,彊我三魂,左引日華,右拘月津。

  《道基吐納經》云:道士修身吐納,休糧一旬,精氣微熱,顏色萎黃,二旬之時,動作眩冒,支節悵恨,大便微難,小便赤黃,或時一利,前溏後剛前。至三旬,身體消瘦,重難以行。四旬之時,顏色轉悅,心志安康。五旬之時,五藏和調,精氣內養。六旬之時,體復如故,機關調良。七旬之時,心惡譁誼,志願高翔。人旬之時,恬惔寂寞,信明術方。九旬之時,榮華滑澤,音聲渙章。十旬之時,精氣皆至,其效日昌。修之不止,年命自,長。三年之後灸瘢除減,顏色有光。修至六年,髓填一腦實,豫知存亡。經歷九年, 役使鬼神,號曰真人,上佐上皇,與天同壽,與日合光。傳非其人,身受其殃。

  《天文上經》有龍胎金液九轉之丹,守形絕粒,辟除萬邪,五號先生儀有紫庭金夜也。

  《玉訣經下》云:元始五炁常以鷄鳴上會靈寶玉山玄都上宮,陽光初明散元始之暉,流觀諸天。其氣鬱鬱,其暉熏熏,精如月珠,光如紫雲。氣運轉如車之輪,上御九天之關,中固五帝靈山。下注云:學士五牙之根,上宮眾聖大智真人皆以其時餐食其暉,仰嚥其精,與天相承,致得無窮也。後聖道士休粮,長齋五嶽,絕塵人間,遠思清真者,得日日服日根之霞,吞太陽之精,則立覺體生玉澤,面有流光,位為玉皇。

  《道引三光經》云:三光者,一名流精,二名澤嬰,三名法氣,四名陽王,五名雲華,六名導仙,七名九變,八名定光,謂三光仙道鍊胎之術也。

  《道學傳第二》云:許邁,字叔玄,小時名映,後自改名。遠遊入新成道山,服苣藤穀,常服氣,一氣千餘息。晉永和二年,移入臨安西山也。

  又云:高平閻玄之,瑯琊彭初,皆就遠遊受業。遠遊曰:閻君可服氣以斷穀。彭君宜須藥以益氣,遂教彭以餌朮,並委質。伏事三年,遠遊曰:君以解此,但當勤修之耳。專修矣,心如死灰,形如委骸,可各索清靜處以自精妙。於是玄之往於潛餌朮為務也。

  第三卷又云:王嘉,字子年,隴西人,在東陽谷口鑿岸為穴而自居,不食五穀,不衣華麗,清虛服氣,不與世交,姚長慕容,迎之不應也。

  《真誥第五》云:范幼仲,遼西人,華陽中監也。受胎化易形,今來在此,恒服三氣。三氣之法,存青白赤三氣,各如絃從東方日下來,直入口中,挹之九十過,自飽便止。為之十年,身中自生三色氣,遂得神仙。此高元君太素內景法,旦旦為之,臨目施行,視日益佳也。

  東海東華玉妃渟文期授含真臺女真張微子服霧之法,常以平旦於寢靜之中坐臥任已,先閉目內視,髮髴使如見五藏。畢,因口呼出氣二十四過,臨自為之,使目見五色之氣相繞纏在面上,鬱然久行之,常乘雲霧而遊也。

  又云:守玄白之道,常旦旦坐臥,任意存泥丸中有黑氣,存心中有白氣,存臍中有黃氣。三氣俱生如雲以覆身,因變成火,火又燒身,身通洞徹,內外如一,旦行至向中乃止。於是服氣一百二十,都畢。道止如此,使人長生不死,辟灾卻害,尤禁酒肉五辛之味,當別寢處靜思,尤忌房室,房室即死。

  又云:夫學道唯欲默氣養神,閉氣使極,吐氣使微。又不得言語大呼喚,令神勞損。如此以學,皆非養生也。

  《真誥.甄命第四》云:體摽高運,味玄咀真。吸引景曜,凝靜六神。煥領八明,委順靈根。憂累靡干於玄宅,哀念莫擾於絳津也。

  《真誥第七》云:范幼沖,遼西人也。受胎化易形,今來在此,恒服青赤白三氣之法,遂得神仙也。

  又云:徐宗度,晉陵人,受風谷先生氣禁道也。

  又云,龍述,字伯高,後漢時人。從仙人刁道林受服胎氣之法,託形解亡,隱處方臺,師定錄君也。

  又有劉阿平者,居方山洞室中,常服日月晨氣,顏色如玉,似年三十許人也。

  《本行經》云:昔禪黎世界隊王有女字曰絓音,年至十四不言,王棄之空山。女之無粮食,常仰日嚥氣,引月服精,自然充飽,體不損常也。

  《空洞靈章》云:朝餐五雲氣,夕嗡三晨光。

  又云:食氣長阜穴,嚥津黃水華。閉夜拔朽骸,還童及素牙。身入不死劫,名係玉靈都。

  《八素陽歌九章》云:七寶玉粒金丹,紫芒隱芝,左掇右拾,夜光鳳腦,虎沫雲琅,瓊霜奇味,一御則身拂太空。

  《奔日月二景隱文》云:飲月華雲膏,食黃琬紫真之精也。

  《道學傳第二》云:無石飴餅,以鐘乳代之。此二物,皆石上之津所生。在許邁傳中。

  《真誥》云:周穆王北造崑崙,飲絳山石髓,食玉樹之實也。

  《道學傳第三》云:燕濟,字仲微,漢明帝末時人也。少好道德,亦

  不仕於世矣。初入華陰山,服木及大黃精、種雲母、雄黃、丹沙、芝草也。

  第十四卷云:雙襲祖,字仲遠,梁時人也。初斷穀贏瘦,有富人范欣請為辯名藥,并給僕使,採之,俄更復常。范氏所給水牛,在山耕積年也。

  第二十卷云:女官蕭貞,東海丹徒人也。少離家入遺山學道,唯餌柏葉也。

  《列仙傳上》云:赤將子輿者,黃帝時人。不食五穀,而食百草華。

  又偓佺者,槐山採藥人也。好食松實,形體生毛,長數寸,而目更方,能飛行逮走馬也。

  師甪里先生,受山隱靈寶方:一曰伊洛飛龜袟,二曰白禹正機,三曰平衡按合。服之日以還少,一日行五百里,能舉千斤,一歲十易皮,乃仙去。

  《清虛真人王君內傳》云:主仙道君以雲碧陽水晨飛丹腴二升賜王君,

  君即拜而服之,積九年之中,視見萬里之外,能日步行三千里,坐在立亡,

  役使群神也。

  甘草丸方出南嶽魏夫人傳

  第一者,甘草六兩。第二者,丹砂三兩,好者。第三者,大黃五兩。第四者,乾地黃七兩。第五者,白木十兩。第六者,五味五兩。第七者,人參五兩。第八者,茯苓四兩。第九者,當歸三兩。第十者,天門冬四兩。第十一者,木防己二兩,第十二者,猪苓三兩。第十三者細辛二兩。第十四者,次明子二兩。

  右十四物,並令得精新上藥,不用陳久者。先各細擣,不篩乃秤散,取兩數足,乃入臼,以次內甘草,擣一千杵,次內丹砂,又擣一千杵,自從次第一種以次內臼,輒擣一千杵。凡十四種藥,合藥一萬六千杵,都合三萬杵。藥成以蜜丸,食後服,如梧桐子大十丸。寧從少起,亦可服三十丸。此藥內滅病,無毒,無所禁忌。食一年乃大得其益,無責旦夕之急效也。俗中女服之,令人多子,無傷病也。久服神仙不死矣。合藥當在別室潔處,不得令雜人多目見之,亦當沐浴齋戒三四,可擣治之。百患千病治之皆愈,不能一一紀所善之名也。其服食吐納事,諸經大有,此不更錄也。

  三洞珠囊卷之三

  三洞珠囊卷之四

  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

  絕粒品

  《道學傳第六》云:褚伯玉,字元璩,吳郡錢塘人也。隱霍山鍊液餐霞,積年絕粒也。

  《吐納經》云:絕穀不食,元神之道也。初服氣一日二日之時,穀氣未定,顏色鬱黃。三日之時,穀氣去,精氣來。四日五日之時,精氣陰陽和調。六日之時,精神安定,耳目聰明,行步便利,日已堅彊。七日之時,常欲輕舉,至道之故,夢寤髣髴,上通神明。八日之時,神行八極,能默然每為,口中自甘,志骨自彊。九日之時,精神備,形弱者彊,神氣日堅固,不行自遠,不來自近,顏色日悅。十日之時,諸神來至,門皆關,玉女侍從,左右輕舉,若鷥雲中微翔,道以得矣。

  又云:道以精為寶,施與則生人,人留則生身,生身則永度,世仙位也。生人即功遂而身退隱也。俗以為劇,何況忘施而廢棄,損不學多,故廢老而命墜也。

  老君曰:精者,血脉之川流也。精去則枯老,是以寶之也。人以身為國,神為君,精為臣,氣為民,常行愛精,此要道也。

  老君曰:道者,氣也。寶氣則得道,得道則長久。神者,精也。寶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也。

  又云:長生道精為寶精者,人之所由生也。精為寶,故曰道也。一曰之道,朝飽暮饑。一月之道,不失盛衰。一歲之道,夏瘦冬肥。百歲之道,節穀食棗。千歲之道,孤男無女。是謂長生久視,莫有能數也。今謂此已上之文,並出道基。

  《吐納經》又云:蓋聞八公有言:食草者力,食肉者勇,食穀者智,食氣者神。聖人,不食者,不死也。又《黃庭經》云:仙人道士服氣,非有神也。積精所致和氣專也。人皆食穀與五味,我獨食太和陰陽氣,故能不死也。則休根食氣為生道,陰陽還精為重寶,幸可修身至壽考,空但慕遠謂無有,更反於愚自使老,千金送葬無益兆,悲悼哭泣自懊惱,不如長生最為好。故記道幾言約少,筆墮有真不妄修,造之不釋昇太吳。

  《太平經第一百二十》云:是故食者命有期,不食者與神謀。食氣者神明達,不飲不食與天地相卒也。

  第一百四十五云:問曰:上中下得道度世者,何食之乎?答曰:上第一者食風氣,第二者食藥味,第三者少食裁通其腸胃。

  又云:天之遠而無方,不食風氣,安能疾行,周流天之道哉?又當與神吏通功,共為朋,故食風氣也。其次當與地精并力,和五土,高下山川,緣山入水,與地更相通,共食功,不可食穀,故飲水而行也。次節食為道,未成固象,凡人栽小別耳。故少食以通腸,亦其成道之人。次《道基經》云:服藥食麥為善!昔有甘始道士,禦氣食麥而度世也。

  又云:合道不言得無之真晝夜不臥,日月合光,不饑不渴,龜龍胎息也。

  又云:食穀名之穀仙,行之不休,則可延久長也。不食穀者,可以昇雲度世,不死之矣。又《清虛真人王君內傳》云:太極真人曰:夫受生氣於五穀者,結胎育物必抱穀氣之流精也,合真萬化亦陶五穀之玄潤也。若子寄形於父母,將因所生而攝其生矣。不緣所生之始本,而頓廢其所因者,未曾不枯竭於偏見,斷年命以凋傷乎?皆宜因其所由,順其津源,凝滌而和,微而散根,使營衛易鍊於日用,六府化穀於毫漸矣。故因穀者,乃用生之良術,緣本以去本者,乃攝明之妙跡耶。於是扇南燭之東暉,招始牙之朱靈,五液夷泯,百關通盈,神樂三宫,魂柔魄寧,復勵以晨漱華泉,五方虛精,鳴鼓玉池,呼吸玄精,華腴童於□方,胃滿鎮乎空青,所以千筭一啟,壽隨年榮,歲與藥進,飛步仙庭也。服盡一劑者,命不復傾,五雲生身,體神氣精,亦能一日九食,百關流渟,亦能終歲不饑。還老反嬰,遇食則食,不食則平,真上仙之妙方,斷穀之奇靈也。向云南燭者,仙草也。其樹是木而似草,故號南燭草木也。一名猴藥,一名男續,一名後卓,一名惟那木,一名草木之王,生嵩高少室、抱犢鷄頭山,已錄服食品訖。此方亦出《登真隱訣》第十也。前服食亦說與此大同小異也。

  《道基道士吐納經》云:絕穀斷稻米及餌清物者,不得飲酒,令人迷惑,氣脉煩結,百脉不通,又生熱不如不飲,可為清潔也。

  《太上黃素四十四方經》云:凡道士納和氣存神,服霞修求,長生之事,慎不可食五葷之菜,及為酒色之病敗也。是故古之神人云:五葷為伐藏之斧斤,酒色為喪身之棺槨。夫能斷斧斤之所傷,塞棺槨之死宅,然後可以陟長生之塗逕,漸神仙之蹊路也。

  《旡量變生經》:食肉及五辛,神不居人身中也。

  《金書真記》 云:食五辛,敗仙相也。五辛者,葱蒜韭薤興渠,今俗間不詳之。

  神丹仙藥名品

  又第九卷服食品第二十九隱山品並有仙藥名

  《太上八景四蘂紫漿五珠絳生神丹玉經》云:第一絳陵朱兒,《口訣》云是丹砂,巴越之精上者。第二丹山日魂,《口訣》云是雄黃,取洞明者。第三玄臺丹華,《口訣》云是雌黃。第四青要玉女,《口訣》云是空青。第五靈華液腴,《口訣》 云是薰陸香。第六北帝玄珠,《口訣》云是消石。第七紫陵文侯,《口訣》云是紫石英。第八東華童子,《口訣》云是青木香。第九白素飛龍,《口訣》云是白石英。第十明玉神朱,《口訣》云是真瑰拾芥者。第十一五精金羊,《口訣》云是陽起石。第十二雲華飛英,《口訣》云是雲母,光明白者。第十三流丹日膏,《口訣》云是胡粉。第十四亭艮獨生,《口訣》一萬是鷄舌香,味辛者。第十五碧陵文侯,《口訣》云是石黛。第十六倒行神骨,《口訣》云是戎鹽。第十七白虎脫齒,《口訣》云是金牙石。第十八九靈黃童,《口訣》一百是石硫黃。第十九陸虛遺生,《口訣》云是龍骨,舐之附舌者佳也。第二十威文中王,《口訣》云是虎腦。第二十一沈明合景,《口訣》云是蚌中珠子。第二十二章陽羽玄,《口訣》云是白附子。第二十三綠伏石母,《口訣》云是磁石。第二十四中山盈脂,《口訣》云是太一餘根,取中央黃者。二十四種,合為八景四蘂五珠絳生神丹也。此丹服一兩即頭生九晨之光,面有玉華,飛映寶曜,洞觀天下,造詣紫虛,出入玉清,寢宴晨房也。

  《太一餌瑰葩雲屑神仙上方》云:夫茂實者,翹春之明珠也。巨勝者,朗秋之沈靈也。丹棗者,盛陽之雲芝也。茯苓者,絳晨之伏胎也。五華合煙,三氣陶精,調安六氣,養魂護神,能得其方,位為天仙,老素反玄,嬰胎童顏,千害不傷,延壽萬年。

  又云:玄水雲華漿法亦曰:雲茂朱漿,日服五合,使人體香而面有童華,神仙方也。

  又云:太一四鎮丸者,神生五藏,鎮六骨,養七竅,和九關,鍊三魂,明二童,保一身,長生萬歲也。

  又云:三神龍骨,益六液,養窮腸,黑髮止白。

  太一菖蒲丸散方者,守中鍊神,長生久視,填凝骨髓,補滿腦血,久服紫色如少女之形。一名九轉始精。菖蒲,一名昌陽芝草。

  已上並出《 上清九真中經內訣》以為主也。

  《大洞真經》有九轉霜雪,琅牙華丹,還白玉玄水,金液流精,玉林結華,日月之水,皆白日飛仙登天之道也。

  又云:仙母金丹,一名西王母停年止老飛丹,服之不死,面有少容,如女子。

  《紫度炎光經》云:飛丹紫華流精,有百變之色。

  又云:玉胎瓊液之膏。

  《飛行羽經》上云:金精冶鍊之膏,食之一口,得壽七萬年。

  《洞真太極帝君鎮生五藏上經》云:雲草玄清者,黑巨勝腴也。一名玄清。卉醴英者,白蜜也。五光七白靈蔬者,薤菜也。白素飛龍者,白石英也。亦見《九真中經》。

  《後聖道君列紀》云:琅訐華丹,藥種物。

  絳陵朱兒十斤《口訣》云:是丹沙。丹山日魂五斤《口訣》是雄黃。白素飛龍一斤《口訣》是白石英。青要玉女五兩《口訣》是空青。紫陵文侯五兩 《口訣》是紫石英。碧城飛華五兩《口鴃》是石黛。北帝玄朱一斤《口訣》是消石。九靈黃童五兩《口訣》是硫黃。五精金羊五兩《口訣》是陽起石。雲華飛英五兩《口訣》是雲母。白虎脫齒五兩《口訣》是金牙石。流丹白膏一斤《口訣》是胡粉。倒行神骨五兩《口訣》是戎鹽。玄臺月華五兩《口訣》是雌黃。

  都合十四種華丹,若成一兩為一仙。

  白華者一名章拒,一名章明,一名章生,名章草,一名章陸,一名通神,一名通精,一名通靈,一名王女,一名家仙,一名家寶,一名家芝,一名延命,一名長生草,一名守宮,一名守宅。

  十二部一名夜呼,一名夜嗚,一名致精,一名陽明,一名陰明,一名赤葛,一名當陸。

  凡二十四名,上應天地二十四氣,服之方寸七,令人通神致福。

  《文始內傳》云:老子與關令東遊,登日窟常陽之山,掇扶桑之丹椹,散若林之朱華。

  《道學傳第四》云:交阯出葛洪之採者。

  第十四卷云:雙襲祖,字仲遠,梁天監十四年自往武陵尋丹砂,雜藥公私,施與數十金,皆以賑救窮乏也。

  丹竃香鑪品

  《洞神經第十四》云:餌丹砂,焚香,用香鑪□五具也。大洞真字芝丹青玉鑪鍊雲根柔金剛之經也,亦出《上清三天君列紀經》。

  《登真隱訣》云:其燒香之鑪,無言其形範者。古人多用博山及三足也。《八威召龍經》有博山香鑪也。

  《太真科上卷》云:崇玄臺有大香鑪,高五尺,恒焚香,煙不絕也。

  《昇玄經第六》云:玉童揚奇華,玉女奉香鑪。

  第三云:七寶之臺,有七寶香鑪,燒眾妙香,馨薰無量也。

  《海空經第三》云:爾時海空智藏即起,于席整衣帔,執香鑪,正對天尊,恭敬而立,贍視目無他顧,心無他想也。

  《天文上經》云:日月垂光,金鑪隆崇,或在離門,或在命宮。

  《八素真經》云:仙人唯知飛丹召霜,煎鍊雲朱,水玉解金,九鑪炎霄也。

  《道學傳第十》云:東鄉宗超,字逸倫,高密黔陬人也。嘗露壇行道,□音廉中香盡,自然滿溢。又鑪中無火而煙氣自生,氛氳周遍,久之不歇也。

  第十四卷云:雙襲祖,字仲遠,梁時人也。好讀經,手不釋卷,臨汝侯任郢州經塗要清使,左右以香鑪□一具置襲祖前,更無所言而去。

  第十五卷云:陶貞白以三真寶經封以錫函,投諸巖穴。又以真金鵲尾香鑪隨經供養之。

  第二十卷云:女冠宋玉賢,會稽山陰人也。既禀女質,厥志不自專,年及將笄,父母將歸,許氏密具法服,登車既至夫門時,及六禮,更著黃布裙褐,手執鵲尾香鑪,不親婦禮,賓主駭愕,夫家力不能曲,棄放還本家,遂成出家也。

  《大劫上經》云:天人玉女持羅天香案,擎治玉之鑪,燒九和之香也。

  三洞珠囊卷之四竟

  三洞珠囊卷之五

  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

  坐忘精思品

  《南華·齊物論第二》云:南郭子景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偶也。

  第六篇云:墮支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也。

  第四篇云:支離其形,役則不預,又况更支離其德者乎?

  又云:無聽之以耳,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氣者,虛而待物也。虛室生白,吉祥止矣。

  《道學傳第二》云:張天.師周流五嶽,精思積感,真降道成,號曰天師。

  第五卷引《集仙記》云:劉凝之,字志安,小名長年,南郡枝江人也。奉道精進,元嘉十四年於精思所忽覺額上慘痛,搔之得寶珠九枚,即汎以清水,輝耀竟室。于時臨川王鎮江陵,求看寶珠,即分三枚付信也。

  《道迹經》云:青童君曰:夫精思者,當先燒香於左右也。

  《上清八景經》云;精思百日,真人降形,仙人詣房,與子共言,賜子神仙之藥,授子神真之道也。

  《葛仙公五千文經序》云:精思遠感上徹,太上道君遣真人下授文帝五千文經,希微之旨也。

  又云:靜思期真,則眾妙感會;內觀形影,則神氣長存;體洽道德,則萬神震伏,禍滅九陰,福生十方,安國寧家,孰能知乎?

  《莊子·大宗師篇》云:夫坐忘者,墮支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亦是精思之義也。又《南華論·齊物篇》云:南郭子綦隱几而坐,嗒焉似喪其偶,故行若曳槁木,坐若聚死灰。此亦是精思之義也。

  《登真隱訣》云:五靈道人支子元乃於靜室精思,存五星在頭上,歲星在左,太白在右,熒惑在膝中,使鎮星在心中,各見光芒氣色也,久久行之,出入遠行,常思不忘,無所不卻也。此五神因共人身,則白日昇天也。《裴君內傳》云:佛圖道人支子元,裴君授以長生內術。

  又云:尋藥之與存思,雖致道同津、而關源異緒。服藥所以保形,形康則神安;存思所以安神,神通則形保。二理乃成相資,而有優劣之品。今慮神漏而形棄,是存思之為優,未見形去而神留,服藥所以為劣。其有偏用能通者,亦同臻道岸,而未若兼善,使藥與思交用,形與神相入,則指薪日續,遊刃無阻,生涯自然而立,死地何從而來也。

  《真誥第五》云:凡人常存思識已之形,極使髣髴,對在我前,使面上恆有日月之光,照洞一形,使日在左,月在右,去面前九寸,令存畢,乃啄齒三通,微祝曰:

  元胎上真,雙景三玄,右制七魄,左拘三魂,令我神明與形常存。畢,又叩齒三七通,嚥液三七過。此名為帝君錄形拘魂之道,使人精明神仙,長生不死。若不得祝者,亦可單存之也。

  《真誥第七》云:仙人張微子,是漢昭帝時張慶之女也。曾精思於寢靜,誠心感處,故得東海東華玉妃渟文期降之,授以服霧之道也。服霧之法,始起於此。

  又云:括蒼山學道者平仲節,河東人也。受師宋君,存心鏡之道,如此積四十五年,中精思身形更少,體有真氣,中央黃老遣迎,乘雲駕龍,白日昇天,今在滄浪雲臺也。

  又云:范伯慈者,桂陽人也。入天目山服食,餌胡麻,精思十七年,太上真仙司命君下降,授三十六卷經,後服還丹,白日昇天,今為玄一真人也。

  《太一金真記》云:昔有裴君,止於崆峒山,修行精思。一年之中,髣髴形象。二年之中,五帝乘日,形見在君左右。三年之中,終日語笑戲樂。五年之中,五帝日君遂與裴君驂乘飛龍之車,東到日窟之天,東蒙長丘扶桑之宮,八極之城,登明真之臺,坐希林之殿,授揮神之章九有之符,食青精日?,飲空碧玄神,於是與五帝日君日日而遊。此所謂奔日之道也。

  《上清變化七十四方經》云:若能精思於靜室,棄累風塵,誠注太霞之觀,目羅上清之宮,定氣明於審止,安神洞於太空,則不旬日而睹神,不移年而飛騰,積感發乎一寸,變璘鬱乎霄峰,周覽極乎百圓,化七十四方奇變之道,福不可量,皆神經之貴行,寶訣之上仙也。

  又云:若能夷心於牀室,思神顏於自然,財氣達清霄,澤流九津,招靈景之幽華,榮朽老以長存,福慶銜於玄業,元吉散於種親,可謂生死享其祚,祖考更生於胎仙,大象之妙化,巍巍乎靈文也。

  《自然經訣》云:閉目存至真,精思降十老。昇仙永無為,靈顏恆妙好。渴飲玉池漿,饑食金光草。故陳先生修道會真必以精思為本,存神入觀尅以靜念為先也。

  長齋品

  《太玄經第八·老子傳授經戒注訣》云:夫齋供豐儉,隨時施設,大法清虛,簡素為上也。

  《登真隱訣第四》云:季偉昔長齋三年,誠竭單思,乃能服日月光芒之液,於是神光映身也。

  《真誥第五》云:凡甲寅庚申之日,是尸鬼競亂精神躁穢之日也。不可與夫妻同席,及言語面會,清齋入室,東向心拜,存神念炁,期感神明,亦適意所陳也。如此者,玉女降侍也。

  夫學道之士,當先檢制魂魄,消滅尸鬼,常以月晦朔之日,庚申甲寅之日,當清齋入室,沐浴塵埃,正席而坐,得不眠者益善,以真朱筆點左目訾下,以雄黃筆點右鼻下,令小半入谷裹也。點畢,先叩齒三通,微祝曰:

  上景飛纏,朱黃散煙,氣攝靈邪,尸穢沈泯,和魂鍊魄,合形大神,令我不死,萬歲永全,聰明徹視,永亨利津。祝畢,又啄齒三通,嚥液三過,并右手第二指躡左目下各七遍。當盡陰按之,勿舉手也。於是都按此二處,是七魄遊尸之門戶,鉞精賊邪之津梁矣。故受朱黃之精,塞尸鬼之路,二景之薰婬亂之氣也。此太極上法,常能行則魂魄和柔,尸穢散絕,長生神仙,通氣徹視。行之三年,色念都泯也。

  《無量經》云:正月長齋,誦詠是經,為上世亡魂斷地逮役,度上南宮。七月長齋,誦詠是經,身得神仙,諸天書名黃籙,白簡削死上生。八節之日,誦詠是經,為九宮真人。本命之日,誦詠是經,魂神澄正,萬氣長存,不經苦惱,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名書上天,功滿德就,飛昇上清也。

  《真誥第八》云:辛玄子,字延期,隴西定谷人也,漢明帝時人也。少好有道,遵奉法戒,至心苦行,日中菜食,鍊形守精,不遘外物,或遊山林,屏棄風塵,志願憑子晉於緱岑,侶陵陽以步玄,故改名為玄子,而自字為延期矣。亦見《道學傳第四》。

  《小劫經》云:凡燒香朝禮,日中一食。

  《道學傳第四》又云:范豺,巴西閬中人也。白哲而美髮,秀眉明目,容止都雅,不言先見,不說機祥,閑恬無欲,終日默然,結絡敗布以繩為網,披苫纔得蔽形,冬夏徒跣,腳不皴裂,四時無寢。太元十四年到荊州,居于南郡枝江縣之富城洲尾巴芒中,亦有屋宇,不障風霜,以桑柴為牀,東藳插其間,有一空簞,一瓦瓶,裝檐枕倚以臥,或有十日,荷檐乞食,口絕粳梁嘐醴滋味果實,唯麤粟飯菜羹食一升許,便過旬日也。

  第十卷云:東鄉超宗,字逸倫,高密黔陬人也。幼而離俗,不涉婚宦,立行精懇,人所不堪。日中而餐,餐止麻麥。門人眷屬皆慕蔬肴,所處精廬鮭味不進也。住希玄館,梁武帝三教兼弘,制皆菜食。雖有詔勑,罕能遵用。逸倫奉行,於是館中法眾莫不菜蔬,私有犯觸即加斥遣,乃至厨醮不血味,遠近嗟稱,獨為清素也。

  又云:方謙之,字道沖,冀州趙郡栢縣人也。外身濟物,齋則六時。六時必十方懺,世中罕能隨者,乃多獨而行道。臨當壽終,廢齋七日而亡也。

  又云:章旻,字高明,宣城人也,乃斥遣妻拏,出家受道,蔬食長齋,常以七尺虛幻,無勞愛惜,隱安吳山靜處,絕根二十餘日,凶人猛獸依其所止,氣命贏微,親賓固請進食,乃暫許之,粗已平復。陳大建元年,更絕飲食,云將護此身,會非長達,無益群生,不營久住,修道立行,何必在此?欲有更勸請者,拒而不納也。

  第十八卷云:沈法羲,字世貞,吳興武康人也,住岝崿山。大弘道士每以正月十五日招集道俗,建邑齋,繞山續明也。

  《上清大洞戒九十二條科》云:修雌一之道,平旦可小食,勿令飽。日中大食,過此以後,聽甘木果也。

  《靈寶齋戒威儀經訣下》云:道士長齋,過中聽飲清水,飲而絕食。平旦飲粥,日中菜食。

  《抱朴子》曰:洪意謂大齋日數多者,或是貴人,或是道士,體素羸劣,不堪旦夕六時禮拜。愚欲晝三時燒香禮

  拜,夜可闕也。若欲一日一夜齋、此可

  六時行道也。

  《太真科上卷》云:學道樂生,好法修術,長齋菜食,得道乃休,此第一業也。次齋千日、百日、月日,節食麤食,服氣服藥,飴食隨堪,密行其間,他事公私之急,皆聽暫解,事竟續之,心形無怠,尅成真仙,空名苟修,息慢增考。

  科曰:凡一年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此六月應齋。又一月之中,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此十日名曰十直齋,皆天神下降,精修得福也。

  《太真科下》曰:長齋六時,隨力所堪,大法常修習經講吉日集齋皆可三時行道,拔度先亡,救濟危疾,解罪度厄,悉六時行道。三時上經講者,兩時夜可覆講,亦可誦經也。

  又云:凡身為教主,習道率人,居宇有常,衣服有法,動靜可觀,所作可.則,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行化守一,天下同歸。歸乎清虛,守靜唯篤,未能無待,常學少私,稍遣世務,三業可修。修三業,守一以齋為本。齋者,齊也,潔也,靜也,不必六時行道,三時講經,晝夜存神,懺悔請楓,干噪玄靈,更失其一。能得一者,必由攝三;能攝身者,端拱不擾;能攝口者,默識密明;能攝心者,神與道合。如斯為主成聖真仙。未全此者,攝身朝禮,離殺盜淫也。攝口誦經,兔妄言、綺語、兩舌、罵詈;攝心存神,脫貪恚癡,十惡既去,十善自來,與道合真。不能爾者,勿妄為師,彊立治化利養是□也。

  《赤書玉訣下》云:太玄上宮,北帝常以庚申日制天民,三尸魂神條人罪狀,上奏帝君。當以是日能修齋奉戒,晝夜思神,則三尸不得上天言人之罪,地司奏人善功,列言帝君,太一歡喜,即記名左契,長為種民也。

  太上上宮至真尊神,常以甲子日遣太一中臺大使者下周行諸天諸地,檢校神祇,支散雜俗鬼精。若其日能攝齋燒香,中臺大使者皆條善功,奏上三天上帝。上帝即為除監天領地上鬼神主,書名玉曆,長為真人。

  《法輪經》云:長齋幽阜,不倦晝冥,切栢中餐,潭水霐澄,息影巖穴,獨宿孤征,與鹿為群,倚林棲形,窮獸對蹲,飛烏哀嗚,風雲悽切,萬古沈零,凝水填磵,素雪翳庭,寒厲切肌,志勵殊精,契闊林岫,艱苦備嬰,勞不敢倦,極不敢寧,展轉求道,遂感皇情。

  《道學傳第二》云:張天師棄家學道,負經而行,入嵩高山石室,隱齋九年,周流五嶽,精思積感,真降道成,號曰天師。諸經中長齋事大有,此不具也。

  三洞珠囊卷之五竟

  三洞珠囊卷之六

  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

  齋會品

  《太玄經第八·老子傳授經戒注訣》云:夫欲傳授道德而對齋者,法限三十八人,少不可減六人。六人為通齋官,備足一人為師,五人為保。保者,寶也,荷也,明也,證也,度也,成也。相重如寶,任荷可教,明其丹誠,證其業善,度其試難,成其至真。齋法:九日、七日、五日、三日,勿減一日。若減一日者,此是會而非齋。散財飯賢,謂之為會。文書啟告,請監會宮也。故《玄都三會律》云:四月八日會天徒,皆設謫食也。注云:出天徒皆風毀小贖徒人之罪也。

  前三十八人者,一曰三師,其一人為正師,二人為護師。即法師是也;二日五保,五人。即都講是也;三曰六明,六人。即監齋是也;四曰七證,七人。即侍經是也;五曰八度,八人。即侍香是也;六曰九成,九人。即侍燈是也。

  右六品三十八人,不能備者,多少隨緣,皆為神足弟子?彥英才之人,作五保七證之師,同為署受法之辭以修齋,然後授其戒錄也。《三元經》中卷云:正月十五日天官,七月十五日地官,十月十五日水官,此三官上會玉京山,校定生死罪福簿錄也。此日皆須齋會也。

  捨失戒品

  《太真科下》云:凡受道經科律戒籙,因緣應捨,許得捨之,不可委叛。叛不告而去,後難以還。捨而去後,後必易歸。歸乎至道无復去。今應去者,輸誠告師,師設譬諫,為立方宜。方宜不立,諫必不從。為之燒香,啟告三寶,教之三禮,心口發言,經戒科律與某身俱空,三界六趣與大道俱空,諸法空,一切空。三言之訖,三禮而去,後適意隨願而行,猶不得誹謗正法,弊露祕言。犯之,長墮地獄,无復入善之期。嚴加宣明,去後反悔,重求受科,先立功德,效力輸財,然後依法受之如初也。

  《太真科下卷》云:凡是受戒籙忽然失去,失去輸一半,不須重受之也。

  《正一法文下卷》云:失籙者,更令罰薪五束,朱三兩,飯賢三人。失一,將軍罰薪半束,朱四兩,飯賢五人。失十,將軍罰薪一束,朱五兩,飯賢十人。失七十五,將軍罰薪十束,朱七兩,飯賢五十人。失百五十,將軍罰薪三十束,朱九兩,飯賢百人。凡輸罰畢,得重受也。

  又云:非意失去,某年月日時於家或在某處,遭公私逼迫,水火盜賊,依實言之,不知所佩之籙,何在,尋檢不得,依自謫輸薪厨以贖罪,更令得受,不勝元元也。

  清戒品

  《太玄部卷第八·老子傳授經戒儀注訣》云:凡受戒及經畢後,月晦、月半不可不齋。齋則清戒、溫戒,竟夜誦之百遍千遍,限外无數,永堪如此者,不可臧九遍,他日齋靜,行來出入得誦便誦,不必齋時,諮師訪友,思而行之,不須高聲,心口相知。在人眾中勿發於口,審能在心,然感通上聖也。

  《正一法文下卷》云:凡為道民,便受護身符及三戒,進受五戒、八戒,然後受籙。受籙之前未受戒者,受籙之後依次受之,誦習通利,恆存思行,諳憶不謬,忘則犯科。未受籙時无所呼召,受籙之後動靜呼神。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遠身,還上天曹,考官便逮致諸戹疾,公私災橫,輱軻衰否,所作不成。成功立德,捨闇入明,施善禳惡,以吉除凶,要在行戒,神即祐之。戒有別文,精詳修習。或有不解,或有遺亡,或有謬誤,或冒禁故,一或尊上逼迫,或畏死犯之,皆是愆招,悉名破戒,即應懺悔,首謝自新也。

  凡違戒者,背負鞫言,協道信邪,雜事佛俗,此為不專,中心懷二,愚迷猶豫,或障纏深師,三誨之必能改革。守一不迴,召神有效,三誨不悛,是為叛道。乖逆師尊,法應奪錄,入佛奉俗,及无所事師慈,改之不追咎責。怨惹事他,棄本逐末,雖名奉道,實犯正科,諸官不得容受。積久知悔,更立功,乞還聽許,依德昇遷矣。亦別有《清戒籙醮儀》一卷,以行世用之。

  立功禁忌品

  《太玄都中宮女青律》云:凡修上清之法,不得北向及本命之上二處便迴,觸忤玉晨,穢慢本真。五犯不得入仙也,十犯被考左官,死入地獄三塗之中,萬劫還生不人之道也。

  又云:凡上學之士,受三天正法、四明之科,佩帶真文,出入三光,及冥臥息不得露頭,不著巾帽及脫衣露形,毀慢身神,恥辱真文、令真靈遠逝,空尸獨在,三犯不得入仙也,五犯死入地獄,萬劫還生不人之道也。

  又云:凡上學之士,受三天正法,四極明科,不得妄入淹穢,哭泣悲淚,吊問死喪,五犯伐功斷,事不得入仙也,十犯死入地獄,萬劫還生不人之道也。

  《太上黃素四十四方經》云:凡道士存思上法及修學太一事,皆禁見死尸

  血穢之物。當以真朱一銖散內水中,因以洗目漱口,并洗手足,微祝曰:

  三光上道,太一護形。司命公子,五神黃寧。血尸散滅,凶穢沈零。七掖纏注,五藏華生。令我仙度,長享利貞。

  凡道士受學生法,不得稱死。稱死事者則生氣變動,不居常宅,故死氣運入,魂神離棄,是以惡氣遊尸陳其間孔矣,將病將死之漸也。

  《真一條檢經》云:夫立功德者,不得觸禁犯忌,當與身神相和,不可更相尅賊。更相尅賊,生災起禍也。夫消災散禍不得用本命行年,本命行年賊害汝身。

  本命日,可行周天大度,鍊氣生身,不可妄失。行年日,可行生布氣,養神育精,不可妄失。絕命日,不可用,用之致災絕滅。歲星日,不可用,用之致縣官刑獄。六害日,不可用,用之致疾病衰戹。月晦日,不可用,用之致災,身枯氣喪。歲破日,不可用,用之致災,家門凶禍。

  戊辰戊戊日,不可用。戌為天門,辰為地戶,戌將是狗,辰將是龍。戌是中王神也,其日太上丈人詣太上老君,對校天下男女應生者,注玉曆。九老丈人詣九老君,對校天下男女應死者,注死籍。道德丈人詣道德君,對校天下男女為功德者,記名左契。天帝丈人詣天帝君,對校天下男女為罪過者,著名右契。仙都丈人詣仙都君,對校天下男女應得仙者,上名仙籙。

  天師還天曹,校梀初角反簿錄,分別善惡,此日閉天門,塞地戶,龍遊五嶽,狗行河梁。中黃犬神備守天門,中黃丈人備守地戶,外事一斷。其日不得燒香行道,關啟章奏。汝曹妄有觸耗此日者,中黃大神收攝汝曹魂魄,付候獄栲掠,六十日關啟章奏,不得通聞,六十日考竟,遣魂魄還汝曹身中,令汝曹轗軻,衰耗亡失,疾病口舌皆由於此。若戊戌日卒有疾病縣官者,當正心端坐,思過悔請,吾自懸知汝心,自為汝曹寬停考罰,明日汝曹有文書陳乞,即下赦恕之書汝曹也。

  又云:受太一法在身者,遭父母喪,經三月日,期喪滿月,大功喪經月,可得奉行道法,章書啟乞也。

  受天真三一真一赤界法在身者,遭父母喪,經百日也,期喪三十日,大功喪經月。月限未滿,不得奉行道法,章書啟乞也。

  受黃書契令在身者,遭父母喪一年也,期喪百日,大功喪四十日,小功喪滿月,緦麻經月。月限未滿,不得奉行道法,章書啟告也。若違犯落平陰獄。獄中恆有泥塗,滑不可走,被考使走行塗中,不得一步便自倒地。如此三百年,考竟更生,為人短悴,眾人所輕也。

  《真誥第九》云:正月庚申,二月辛酉、三月庚戌、四月癸亥、五月壬子、六月癸丑、七月甲寅、八月乙卯、九月甲辰、十月丁巳、十一月丙午、十二月丁未。

  右上帝殺日不可請乞,百事無宜。

  《金書仙誌》云:夫學仙之人;勿北向便迴,仰視三光;勿北向理髮,解脫衣裳;勿北向唾罵,犯破毀王破謂歲下辰也。王謂王氣之所在也。勿怒日月星辰,勿以八節日行威刑,勿以月朔日怒恚,勿以三月三日食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殺草伐樹,勿以五月五日見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七月七日思存惡事,勿以八月四日市履屐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牀席,勿以十月五日罰責人也,勿以十一月十一日不沐浴,勿以十二月三日不齋,燒香念仙也。諸如此忌,天人大禁,三官告察,以是為重罪矣。或令人三魂七魄流競,或胎神所憎,三官受惡之時也。是以惡夢交於丹心,妖魅乘其朱闕,精夜觸犯神真,煩惱流變,多禁莫識奇術,子能奉修,則為仙才,不奉天禁,則為傷敗。

  《黃順請問上經》云:受老子經,不奉混俗祠祀。

  又云:受法之身,常出入行來,經履新生及新死之家,及行逢死尸與棺木者,還所住處,香湯沐浴,方得燒香也。

  又云:受法之身,不入產婦之戶,及不得見尸者,謂異處斷隔於來往,則乃朝禮无廢,不拘日數之限。若家无隔異者,四十五日方得朝禮也。

  《正一法文下卷》云:協道信邪,此為不專,中心懷二,愚迷猶豫,是為叛道,乖逆師尊,法應奪筭。

  《太上黃素四十四方經》云:凡修太一之事,及行上法存神之道,慎不可見尸及血穢之物,見一死尸則一年不得行事,又卻傾一年之功。然此帝一之科,常卻罰於既往,又進塞於將來。若一年三見尸者,則罰功斷事各三年也。若過見二十四尸者,皆不得復修行太一以求仙也。

  又云:凡脩受上法及雌一太一之事者,兆身中三魂五神之氣常薰於巾服之中,七魄九靈之精常棲於履屐之下。是以道士學生不雜席而寢,故衣褐之服不借非己之器,履屐之物常惡土穢之糞,亦不得使雜人犯觸,以驚三魂也。又云:凡存修太一之事,欲有所禮願,慎不可叩頭。叩頭者,則傾九天,動干真,神官迴覆,泥丸倒懸,天帝號於土府,太一泣於中田,數如此者,則存念无益,三真棄宮,七神埋散,玄宅納凶,是為太一五神之至忌也。故有真之人,但心存叩頭運精,感而行事,不因類以祈靈也。

  又云:凡修行太一之事真人之道,不得有所禮拜。禮拜亦帝君五神之所忌也。若有所精思,行禮願之時,但心拜而已,不形屈也。

  《上清大洞戒九十二條科》云:修雌一之法,不得哀哭。一辰哭感則五神號於上府,太一泣於中田,神喪精亡,靈真去身,空尸獨立,復何仙冀哉?

  又云:不得見尸,一年不得行事,卻傾一年之功。若一年見三尸者,則三年不得行事,亦卻三年之功。滿見二十四尸,子失道,前文太素亦與此大同小異矣。

  又云:不得言稱死事,恚怒願己之死也,言滿四十不得為真人,以為棄生之罪,三年身亡滅矣。

  又云:不得五色衣裳,敷華好服則真靈去身,淫邪內發,馳心猖狂,三尸潛逸,赤子飛飈,長離玄室,破形解骸,身死名滅。若衣勿雜色蘭布之服,可以終日詠誦洞章,奚求不得,乘雲駕龍,逍遙太極也。

  《靈寶戒三十六條仙內科》云:玄功之人,當布衣草履,不得榮華之服,犯者失道也。

  又云:不得言及俗邪穢之事,三犯失道。

  又云:祖父母、己父母,同法可拜,不同不得拜。伯叔以下同法,亦不得拜。犯者,身亡也。

  又云:父母吉會不得預坐也。

  又云:父母兄弟妻子同契,雖有骨血之功,皆不得同牀而坐,同盤而食,其法不同,皆為尸穢,犯者失道。

  又云:夫妻不得同室而寢,邪念在心,長失道矣。

  又云:自非同盟,不得同室而寢,自非同契,不得同牀而坐,同盤而食,同衣而服也。

  《靈寶制服科》云:祖父母期年之喪,不得臨尸,於別房制哀,五日不得

  受弔。伯叔兄弟同如祖父母,九月服。

  又云:制哀畢,沐浴復巾服,不得制世服。犯者失道,罪劇上科。若己父母聽展哀百日,後復巾褐,心喪三年,无復哀喪,此靈寶聞科也。若隱身名山,无復哀哭也,一自都斷矣。

  《玄都立身行道律第十五》云:身荷仙官靈籙,不得妄拜哀,不得妄哭也。

  又云:於父母國君官長二千石刺史三公,皆設敬不得即設禮拜也。又

  《 入治律第二十》 云:臨喪不踰月,不入治;哭不過三日,不入治;穢汙不過晦朔,不入治;三年不滿百日,不入治;皆謂哀戚犯穢罪,不敢觸神明也。戊辰戊戌不入治,禁忌之日不得入治,請吏兵,丙寅、丁卯、丙申、丁酉、戊申、戊戌皆不入治。行道修真,犯禁忌皆奪筭減年也。

  破可以消災,建可以立功,刑害之日不用。注云:不得用自刑殺害之日也。若上章不得用建、破、閉也。

  上章律第十三云:寅刑巳,戌刑未,子刑卯,申刑寅,卯刑子,巳刑申,丑刑戌,未刑丑。

  第二十律又云:不得齋持酒肉於治中,飲食濁亂太素,罰素四十五。注云:小穢三日,大穢七日,聽得解之也。緣何今按《三洞科起靖觀宮堂第十一》云:民家曰靖,師家曰治。又引律曰:按靖立在天德。天德,甲乙丙丁地也。長一丈八尺,廣一丈六尺,凡佩仙符籙,皆須安靖治也。

  第二十律又云:不得犯三師諱、三師四世諱,違律罰筭七。入治時,亦不得犯。注云:天師係師也,戶籍所屬,師曾祖、祖、父、師身四世名諱也。

  受持八戒齋品

  具銜臣陸脩靖上啟:

  元始天尊无極大道感應靈聖一切神明,今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求欲受持八戒,清齋一日一夜,用以檢御身心,滅諸三業罪惱者故。

  《洞神經第十二》云:夫齋以齊整為急,以齊整身心。身心齊整,保无亂敗。敗起多端,大略有八也:

  一者,不殺生以自活;二者,不得婬慾以為悅;三者,不得盜他以自供;四者,不得妄語以為能;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六者,不得雜臥高廣大牀;七者,不得競習香油以華飾;八者,不得躭著歌舞以作倡。

  今日善男子善女人等,若能不犯此之八事,則八敗無從以起,則八戒自然而立。立久不失,則延年保命,神通洞達。是故齋者受持八戒,思真行道,通而无窮,顯驗必速,皆如所期也。今請受既畢,再拜再起,奉戒而退也。

  三洞珠囊卷之六竟

  三洞珠囊卷之七

  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

  二十四治品

  按《 玄都律第十六》 云:治者,性命魂神之所屬也。

  《五嶽名山圖》云:

  陽平治屬金屬角星。鹿堂治,金亢星。鶴嗚治,木氏星。漓沅治,土房星。葛璝治,火心星。庚除治,火尾星。秦中治,水箕星。真多治。金斗星。

  右八治是上治。

  昌利治,土牛星。隸上治,火女星。涌泉治,木虛星。稠稉治,火危星。北平治,金室星。本竹治,木壁星。蒙秦治,火奎星。平蓋治。土婁星。

  右八治是中治。

  雲臺治,火胃星。濜口治,木昴星。後城治,土畢星。公慕治,金觜星。平岡治,水參星。主簿治,金井星。玉局治,水鬼星。北邙治。土柳星。

  右八治是下治。

  已上二十四治,並是後漢漢安元年太上老君所立。

  岡互治,水星星。白石治,金張星。鍾茂治,水翼星。具山治,土軫星。《地圖》云:此四治在京師東北。

  右此四治是張天師所加,充前二十四治,合成二十八治,上應二十八宿。

  平公治,屬水配湧泉治。公慕治,屬土配稠稉治。天台治,屬土配本竹治。賴鄉治,屬金配昌利治。撙領治,屬金配雲臺治。代元治,屬金配雲臺治。利里治,屬火配隸上治。漓沅治。屬金配昌利治。

  右是天師更加此八治,以配八品,周布四海,鎮國化人也。

  第一別治有四者

  第一具山治,第二鍾茂治,第三白石治,第四岡互治。

  右四品,在外名別治,於內名備治。備治足二十八也,別與三八別也。

  第二遊治有八者

  第一吉陽治,第二平都治,第三河逢治,第四慈母治,第五黃金治,第六太華治,第七青城治,《玉符經》作青城山。第八峨眉治。

  右八品是遊治也。

  第三配治有八者

  第一代元治,第二撙領治,第三賴

  鄉治,第四天台治,第五公慕治,第六

  平公治,第七利里治,第八漓沅治。

  右八品是配治也。

  第四正治二十有四者

  第一北邙治,第二玉局治,第三主簿治,第四平岡治,第五公慕治,第六後城治,第七濜口治,第八雲臺治。

  右是下品八治也。

  第一平蓋治,第二蒙秦治,第三本竹治,第四稠稉治,第五北平治,第六涌泉治,第七隸上治,第八昌利治。

  右是中品八治也。

  第一真多治,第二秦中治,第三庚除治,第四葛璝治,第五漓沅治,第六鶴嗚治,第七鹿堂治,第八陽平治。

  右是上品八治也。

  第五星宿治,二十有八名,上治一名內治,又名大治,又名正治,是上皇元年七月七日無上玄老太上大道君所立。上、中、下品二十八治要訣:

  第一角宿,上治無極,虛无无形,下治陽平山。

  第二亢宿,上治无極,虛无自然,下治鹿堂山。

  第三氏宿,上治无極,玄无无為,下治鵠嗚山。此三治主辰生。

  第四房宿,上治虛白,下治漓沅山。

  第五心宿,上治洞白,下治葛璝山。些一治主卯生。

  第六尾宿,上治三一。下治庚除山。

  第七箕宿,上治三元,下治秦中山。些一治主寅生。

  第八斗宿,上治三五,下治真多山。此一治主丑生。

  右上八品無上治。

  第九牛宿,上治九天,下治昌利山。

  第十女宿,上治五城,下治隸上山。此合前三治主丑生。

  第十一虛宿,上治元神,下治涌泉山。

  第十二危宿,上治丹田,下治稠梗山。些一治主子生。

  第十三室宿,上治常光,下治北平山。

  第十四壁宿,上治金梁,下治本竹山。此二治主亥生。

  第十五奎宿,上治六府,下治蒙秦山。

  第十六婁宿,上治一君,下治平蓋山。些一治主戌生。

  右中八品玄老治之。

  第十七胃宿,上治五龍,下治雲臺山。此合前三治主戌生。

  第十八昴宿,上治隨天,下治儘口山。

  第十九畢宿,上治六丁,下治後城山。些一治主酉生。

  第二十貲宿,上治十二,下治公慕山。

  第二十一參宿,上治還身,下治平 岡山。

  些一治主申生。

  第二十二井宿,上治拘神,下治主簿山。

  第二十三鬼宿,上治無形,下治玉局山。此非山。

  第二十四柳宿,上治聚元,下治北邙山。些二治主未生。

  右下八品太上治之也。

  太上漢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時,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以應二十四氣,付天師張道陵也。

  第二十五星宿,上治別形,下治岡互山。

  第二十六張宿,上治保氣,下治白石山。些一治主午生。

  第二十七翼宿,上治五王,下治鐘茂山。

  第二十八軫宿,上治金堂,下治 具山。此二治主巳生。

  天師以建安元年正月七日,出下四治,名備治,合前二十八治,備應二十八宿也。星宿治隨天而立,歷運設教,劫劫有受命為天師者,各各申明濟世度人,以至太平。太平君出,更加有司,隨其才德,進位大神也。

  又《張天師二十四治圖》云:太上以漢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時下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應天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付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張天師,沛國豐縣人也,諱道陵,字輔漢。禀性嚴直,經明行修,學道有方。永平二年,漢帝詔書,就拜巴郡江州令。以元和元年三月十日辛丑,詔書拜為司空。公封食冀縣侯,以芝草圖經歷神仙,為國採延年長生藥。以漢安元年丁丑,詔書拜應太上,方任遂解官,入益州部界。以其年於蜀郡臨卭縣渠亭山赤石城中,靜思樂情。五月一日夜半時,有千乘萬騎來下至赤石城前,金車羽蓋,步從龍虎鬼兵,不可稱數。有五人,一人自言,吾是周時柱下史也;一人自言,吾是新出太上老君也;一人云,吾是太上高皇帝中黃真君也;一人言,吾是漢師張良子房也;一人言,吾是佐漢子淵天師外祖也。子骨法合道,當承元老忠臣之後,今授子鬼號傳世,子孫為國帥,無民無期。於是道陵方親授太上步質勑,當步綱躡紀,統承三天,佐國扶命,養育群生,整理鬼氣,傳為國師。依其度數,開立二十四治、十九靜廬,授以正一盟威之道,誅伐邪偽,與天下萬神分符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

  上皇元年七月七日,無上大道老君所立上治八品要訣掌中,伏虧造天地五龍,布山嶽,老君立位治,以用化流俗,愚者不貪,此真覽競所欲仙道,何足訓傳之於質朴也。

  第一陽平治,在蜀郡繁縣界,去成都一百八十里,道由羅江水兩岐山口入,水道四十里。治道東有龍門,拒守神水,二栢生上。西南有大泉,決水歸東。治應角宿,貴人發之,治王始終。嗣師天師子也,諱衡,字靈真。君為人廣智,志節高亮,隱習仙業。漢孝靈帝徵為郎中,不就。以光和二年正月十五日己巳於此山昇仙。 立一治碑,一雙在門,名曰嗣師治也。

  右陽平治山。山中有主簿治、嗣師治、系師治。

  第二鹿堂山治,治在蜀郡繁縣界北鄉,去成都三百里。上有仙室、仙臺,古人度世之處。昔永壽元年,太上老君將張天師於此治上,與四鎮太歲大將軍、川廟百鬼共折石為要,皆從正一盟威之道。山有松栢、五龍仙穴,能通船渡,持火入穴,三日不盡。治應亢宿,弓長發之,治王八十年。

  第三鶴鳴神山太上治,治在其上,山與青城天國山相連,去成都二百里,在蜀郡臨卭縣界,徑道三百,世人不知之。馬底子、何丹陽得道處。治前三水共合成一帶,神龍居之,有四金釘、二石金銀、蠶三斛,亦言尹喜主之。治應氏宿,賤人發之,治王六十年。《神仙傳第五》云:張天師遇中國紛亂,乃入蜀鶴鳴山學道也。

  第四漓沅山治,治在蜀郡繁縣界,與鹿堂山治相連,其間八十里,去成都二百五十里。上有果松、神草,服之昇仙。四龍神起騎之門,范蠡主之。治應房宿,庶人發之,治王二十年。

  第五葛璝山治,在蜀都繁縣界,與漓沅山相連,去成都縣二百三十里,去陽平治水口四十八里。揚仙賢於此得道。上有松栗山,高六百丈。治應心宿,道人發之,治王九十年。

  第六庚除治,山去平地三百九十丈,在廣漢郡陽泉縣西,去縣五里,去成都二百八十里。上恆有仙人往來,可以度厄養性。昔張力得道之處。山有二石室、三龍頭,淮水遶之。治應尾宿,當道士發之,治王始終。

  第七秦中治,山在廣漢郡綿竹縣東去九里,去成都二百里。其山浮,昔韓眾於上得仙。前有火水#1東有道徑於漢洛,治西有大石銅為誌。治應箕宿,癲人發之,治王始終。

  第八真多治,山在廣漢郡新都縣,去成都一百五十里。山有芝草神藥,得服之令人壽千歲。山高二百八十丈,前有池水,水中有神魚著五頭。昔王方平於此與太上老君相見。治應斗宿,女人發之,治王七十年。

  無極元年十月五日,真正无極太上立中治八品氣速訣掌中。

  第一昌利山治,在廣漢郡?縣東西#2十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昔蜀郡李八百初學道處八百,唐公房之師也。遊行蜀中諸名山,常自出戲於成都市,暮宿於青城山上,故號為八百也。其山南有一石室,容八十人,前有三龍門為誌。治應牛宿,狂惑人發之,治王五百年。

  第二隸上治,山季子先生學道飛仙。治在廣漢郡陽泉縣東北百二十里。山有二石室,有一神井,白鹿、白鶴、白鳩時來飲之。有石在治前,與慈母治相連。西有赤石溪,上有三松為誌。山去平地二千九百丈。昔中山衛叔卿於此得道。治應女宿,貧賤人發之,治王百年。

  第三涌泉山神治。昔廣漢馬明生學道得仙,太上老君至此,化形住此。治在遂寧郡小漢縣界,上有靈泉,治萬民病,無不差愈,傳世為祝水。治去成都二百里,有懸崖百丈,近綿水,猴猿百烏來在其間。治應虛宿,野人發之,治王三十年。其山小而高,四向有遊道。

  第四稠稉治,在犍為郡南安縣,去成都一百一十里,汶山江水九里#3山高平地一千七百丈#4昔軒轅學道之處也。治左右有連岡相續,西北有味江水。山亦有芝草之藥,可養性命。治應危宿,貴人發之,治王五十年。

  第五北平治,在犍為郡南安縣,去成都一百四十里。山上有池水,縱廣二百步,中有神芝藥草,食之與天相久,昔越人王子喬得仙。治應室宿,道師發之,治王四十年。一名□山治。

  第六本竹治,山在犍為郡南安縣,去成都一百二十五里。山高一千三百丈,上有一水,有香林在治陌,北有龍穴地道道通峨眉山。上有松栢,昔郭子聲得道之處也。後有林竹,西去十五里,治鑿通鶴鳴。前水尾常有神龍遊戲其中。治應璧宿,龍門吏人發之,治王五百年。

  第七蒙秦治,山在越嶲郡卭都縣西,去城二十里,去成都一千四百二十里。治與越巂郡隔河水,前有小山,後有太山,高一千丈。昔伊尹於北山學道。上有芝英金液草,服之得度世。後有漢中郡趙昇#5。治應奎宿,凡人發之,治王九十年。

  第八平蓋治,山在犍為郡武陽縣,去成都八十里。前山下有玉人,身長一丈三尺。昔吳郡崔孝通於此山學道得飛仙。山西有大江,南有長山,北有平川,中有龍門。治應婁宿,陰人發之,治王千年。

  无上二年正月七日,旡為大道玄真立下治八品氣要訣掌中。

  第一雲臺山治,在巴西郡閬曰縣西去六十里,上山十八里方得,山足去成都一千三百七十里。張天師將弟子三百七十人住治上教化,二年白日昇天。其後一年,天師夫人復昇天。後三十年,趙昇、王長復得白日昇天。治前有巴西大水,山有一樹桃,三年一花,五年一實,懸七百丈,下無底之谷。唯趙昇乃自擲取得桃子,餘者無能取之。治應胃宿,有人形師人發之,治王五十年。又雲臺治山中有玉女乘白鶴,仙人乘白鹿,又有天神來迎天師白日昇天,萬民盡見也。此天柱山也。在雲台治前,有立碑一雙。

  第二濜口治,山在漢中郡江陽縣,去成都二千九百二十里。陳安世於此山上學道得仙。安世,京兆人也。漢中水過其前山,一名平元山。西有長山,東有流海,帝王所在青龍門。治應昴宿,俗人發之,治王五百年。

  第三後城治,山在漢中郡南鄭縣。昔□子然於此山上學得仙道。左有大水,後有重山。山有神芝,服之壽千歲。一名黃陵山,南有長山。北有青龍,東有松相為誌。治應畢宿,凡人發之,治王八十年。

  第四公慕治,山在漢中郡南鄭縣,去治一百里。昔蘇子於此山學道得仙。一名北逢仙山,南有石坎,北有懸流水。治應觜宿,病人發之,治王七十年。

  第五平岡治,山在犍為郡南安縣,去成都一百里。昔蜀郡人李阿於此山學道得仙,白日昇仙也。治應參宿,道士發之,治王二十年。北有三重曹溪,南有持山為誌。

  第六主簿山治,在犍為□道縣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蜀郡人王興於此學道得仙。一名秋長山,南有石室玉堂,松栢生其前。治應苦宿,微人發之,治王八十年?

  第七玉局治,在成都南門左二里。以永壽元年正月七日,太上老君乘白鹿,張天師乘白鶴,來至此坐局腳玉牀,即名玉局治也。治應鬼宿,千丈大人發之,治王三世。

  第八北邙山治,在京兆郡長安縣,梁水在治左,務成子於此得道。大黃山東有穴泉,南有東流。治應柳宿,仙聖發之,治王六十年。

  天師以漢安元年七月七日立四治,付嗣師以備二十八宿。

  第一岡互治,在蘭武山,應星宿。

  第二白石治,在玄極山,應張宿。第三具山治,在飯陽山,應翼宿。第四鍾茂治,在元東山,應軫宿。

  嗣師以建安三年十月五日,布立八口關配治:

  漓沅治,在玄昌山。利里治,在高堂山。平公治,在牛頭山。公慕治,在身雄山。天台治,在黃牛山。賴鄉治,在小世山。撙領治,在單方山。代元治。在上堂山。

  系師以太元二年正月七日,立八品遊治:

  峨眉治,在蜀郡界。青城治,在蜀郡界。太華治,在京兆郡界。黃金治,在蜀郡界。慈母治,在城布山界。河逢治,在上黨郡界。平都治,在巴郡界。吉陽治。在蜀郡界。

  系師者,嗣師子也,諱魯,於陽平山得尸解仙道。人立一治,名系師治。但嗣師治並主簿是天師門下也,又立一治。今按《玄都職治律第九》云:代沅治、平都治,是外遊治也。是知峨眉治等,亦是遊治也。

  二十四氣品

  按《玄都開闢律》云:二十四氣為天使。一氣十

  五日,一歲十二月,月二氣,終歲為二十四氣,皆是自然之氣也。

  《洞玄經》云:三元以三氣置立三天。三天者,始氣為清微天,元氣為禹餘天,玄氣為大赤天。《宋文明通門上》云:少陰、太陰、少陽、太陽,又與中和之氣合以成五氣,五氣就前玄、元、始三氣,成數為八,即《大洞經》云:三元各八,合為二十四氣,眾生品族,於是而生也。此氣散之為雲霧,合之為形影,出之為分化,入之為真一。又此氣之本,謂元始大梵之氣,分而為三,即成上三天也。

  若《登真隱訣·時日詮次訣》云:二十四氣者,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為二十四氣也。

  《真誥第五》云:東方九氣青天,南方丹天三氣流精,西方七氣之天,北方玄天,五氣徘徊,亦合為二十四氣也。若是中央,乃云中央黃中理氣,總統玄真。此不論氣數也,以總統四方為二十四氣之主也。

  《上清三天君列紀經》云:夫氣之所在,隨神所生。神在則氣在,神去則氣去。氣者,即二十四神之正氣也。氣散射為雲霧,合則為形影,出之為仙化,入之為真一,上結三元,下結萬物,靜用為兆身,動用為兆神也。

  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品

  出《上清九真中經內訣》,已具錄出在前第八名數八景品中,此不再寫也。

  二十四地獄品

  按《太真科中卷》云:宛利天下酆都之山,在北方癸地。

  山上有八地獄,主上三官

  第一監天獄,第二平天獄,第三虛無獄,第四自然獄,第五九平獄,第六清詔獄,第七天玄獄,第八元正獄。

  中央有八地獄,主中三官

  第一玄沙北獄,第二皇天獄,第三禁罰獄,第四玄沙獄,第五形正獄,第六律令獄,第七九天獄,第八清泠獄。

  山下有八地獄,主下三官

  第一無量獄,第二太真獄,第三玄都獄,第四四十九獄,第五天一北獄,第六河伯獄,第七累劫獄,第八女真獄。

  右二十四獄,獄有十二掾史,金頭鐵面,巨天力士,各二千四百人,把金槌鐵杖,玄科死魂,以治罪罰也。

  二十四職品

  按《玄都職治去聲律第九》云:監天職,主監亂真戾正也。

  督治職,主督察諸治,正一師性行、貪枉不依師法。

  貢氣職,主選擇男女官,正一師考察身體瘡瘢,形殘跛躄,務得端嚴質素。

  大都攻職,主天下屯聚符廟、秦胡氏羌、蠻夷戎狄、楚越攻擊不正氣,惡人逆鬼,盡當分明考錄。

  領功職,主天下五方四海、八極十二州、百二十郡國、一千二百縣、萬二千鄉亭市邑,屯沙聚石,五嶽四瀆,山川神祇之功賞,直符伐殺,萬鬼盡當了之。

  都功職,主功勞,錄吏散民,?義錢穀,金銀玉帛,六畜米物,受取出入,管籥倉庫府,鬼神之物,禮信及治殿作舍,橋道、樓閣、神室,盡主之也。

  領神職,主選擇賢良,貶退偽惡,對會諸氣,諸有犯違,盡主之也。

  監神職,主考素所犯狀,結文書,開視利害,縛束謬誤,化諭戒勑。

  領署職,主選署二十四職名籍功賞,諸職文書,次第校投命籍。

  察氣職,主察四方諸氣,符瑞徵應。

  平氣職,主質天下之氣,平均四方八極氣候主之也。

  上氣職,主收萬鬼,分別正氣邪精。

  都氣職,主三會吏民請乞治救,分別年紀、郡縣鄉邑,所受官號。

  威儀職,主教勑禮制、衣服儀容、法則、起次位,彈邪正非,施行法禮。

  領氣職,主領五色之氣,知其變異氣候,并領知氣職也。一本無領氣職。

  領决職,主鬼氣,男女被氣傳語領决教,分別秦夷胡戎狄氏羌真偽。

  四氣職,主諸治投言文書對會,諸治戶籍口數,出死入生。

  行神職,主布氣宣化,顯明道教。

  道氣職,主勸化凶逆,化惡為善。

  聖氣職,主質對文書,歲終功限,謂狀言上者。

  承氣職,主承治醫療著功之勳。

  典氣職,主典諸職高下次第。

  廉平職,主監察廉邪,均平飲食。

  行教職,主奉宣師教,勸化愚俗不知法者。

  建義職,主表條功勞,助時伏勤對應退也。

  按《上章律第十三》云:男職女職二十四職,即此是也。

  地發二十四應品

  按《眾篇經》云:元始開圖,地發二十四應,上慶神真。

  一者,是時天元混沌,未有光明,晨雞啟旦,四景朗清,天玄地張,成生五行。

  二者,三萬六千日月,於是下土同明,光尚幽夜,昭曜無窮。

  三者,青烏銜書,以告五帝,正天分度。

  四者,白虎吐金,安鎮玉靈。

  五者,青龍奉符,以告水帝,制會促運,江海開張。

  六者,瓊鳳銜璽,以獻帝王,安國保祚,五鎮長

  存。

  七者,驚鳳同唱,飛鳴嗈嗈。

  八者,群烏翔舞,飛欣天端。

  九者,蛟龍踴躍,鼓洋淵澤。

  十者,河水渟流,魚鱗交會。

  十一者,甘露自生,芝英霶?。

  十二者,冬不冰霜,枯木並榮。

  十三者,林木禾稼,冬夏生華,結實繁茂,無有

  凋傷。

  十四者,四氣調和,灾疫不行,天人悅慶,無有夭年。

  十五者,毒螫閉齒,不生害心。

  十六者,師子猛獸,依人為鄰。

  十七者,天下男女,盲聾疲痾,一時復形,無有

  疾傷,皆得康強。

  十八者,老年反少,少年不老,華容偉貌,精彩光明。

  十九者,鳥獸六畜,懷胎含孕,已生未生,皆得生育,無有折傷。

  二十者,婦女懷妊,普天生男。

  二十一者,地藏發泄,金玉露形,散滿道路,無有幽隱。

  二十二者,天振地裂,枯骨更生,沉尸飛魂,普起成人,天下歌唱,欣國太平。

  二十三者,地生蓮華,天人稱慶,莫不欣欣。

  二十四者,五嶽開洞,符經並出,教導其天人,是時,學者莫不飛仙也。

  二十四真圖品

  按《五稱符上經》云:欲求道法,先沐浴,去臭穢,當得東井圖。

  二十五性色者

  按《左玄論中卷第九品》云:眼聞五色,耳聞五音,鼻聞五香,舌聞五味,身聞五觸。

  第十三品云:香謂羶焦腥朽芳也,觸謂堅柔冷熱平,諸者可知之也。

  第十三品又云:具此五五二十五性色者,合成凡夫小命也。

  二十七中法門名數品

  仙真聖二十七品二十七大夫二十七天人身中二十七生氣君

  仙真聖二十七品者,按《宋文明通門下》云:上品曰聖,中品曰真,下品曰仙也。聖品以復有三也,真品復有三也,仙品復有三也,合為九品也。九品又各有三,合為二十七品也。

  《宋文明道德義淵下》又引《八素經》云:上真給仙童玉女二千人,中真給玉童玉女千人,下真給玉童玉女五百人。《迴元九道素經》亦有差品。

  《大洞經》云:從生得道,從道得仙,從仙得真,從真得為上清。黃老君則上仙,但備上仙之道,未及上真也。佛四果之人,已稱賢聖,成佛得道,而號大仙,道圓自始飛天而昇太極,及成無上方、號高仙。邪法身云:轉神入妙形,魂為一身神,並一則為真身而成道也。

  《玄門論第十三》位業品云:界外三九二十七品,賢聖之名者。

  《太真科》云:小乘仙有九品:一者上仙,二者高仙,三者大仙,四者神仙,五者玄仙,六者真仙,七者天仙,八者靈仙,九者至仙也。中乘真有九品:一者上真,二者高真,三者大真,四者神真,五者玄真,六者仙真,七者天真,八者靈真,九者至真也。大乘聖有九品:一者上聖,二者高聖,三者大

  聖,四者神聖,五者玄聖,六者真聖,七者仙聖,八者靈聖,九者至聖也。雖有三九不同,而俱無欲並觀。觀體不復無優劣,故有仙聖之殊。但上聖、高聖、大聖、是聖之上品。神聖、玄聖、真聖、是聖之次品。仙聖、靈聖、至聖,是聖之下品。聖品既爾,仙真可知。此三九人,若望界內通,是大乘也。

  二十七大夫者

  按《太真科》云:二十七大夫者,聖真仙階各有九品,三九二十七。應宿也,宿二十八日月桓舍其一,一為隱故

  二十七天者

  已具錄在三名數、三氣、三天部中訖。

  人身中二十七生氣君者

  按《老子枕中開闈經》云:人身中自有二十七生氣君者,髮為青城君,頭為三台君,兩眉為八極君,左目為瞻明君,右目為玄明君,左耳為聽明君,右耳為决明君,鼻為周天妙戶君,口為牙門君,脣為玉戶.君,齒為二十八元士君,舌為无極君,咽為校尉君,喉為九卿君,肝為絳宮君,肺為華蓋君,膽為長命君,心為丹田君,臍為紫白君,胃為太倉君,脾為黃庭君,左腎為玄妙君,右腎為元正君,大腸為食母君,小腸為道引君,腸為衛道君,三焦為玄先君,左股為小車君,右股為徘徊君,左足為雷電君,右足為雲氣君,二十七生氣常當世隱甲,身君勿得妄出也。今若細數,乃有三十一君,不詳之。

  二十八中法門各數品

  二十八宿者,按《三皇三十二天齋儀》云:北方東壁營室危虛須女牽牛南斗也,東方箕尾心房氏亢角也,南方軫翼張星柳鬼井也,西方參觜畢昴胃婁奎也,四方各七,合成二十八。人修三皇齋,請二十八宿以釋天羅地網,基謫增延年等也。

  《謝五墓醮儀》云:東方七宿者,角亢氏房心尾箕;南方七宿者,井鬼柳星張翼軫;西方七宿者,奎婁胃昴畢觜參;北方七宿者,斗牛女虛危室璧。凡人家四十六世以來有咒詛盤結者,此二十八宿能為人解而散之。

  《度星經》云:東方角宿,字君帝,亢宿字君明,氏宿,字君上,房宿字、君真,心宿字君貞,尾宿字君利,箕宿字君長。

  北方斗宿字君子,牛宿字君居,女宿字君陳,虛宿字君通,危宿字君參,室宿字君王,璧宿字君嬰。

  西方奎宿字君時,婁宿字君利,胃宿字君明,昴

  宿字君玉,畢宿字君進,觜宿字君明,參宿字君成。

  南方井宿字君節,鬼宿字君居,柳宿字君遷,星宿字君明,張宿字君府,翼宿字君信,軫宿字君乾。皆能傳送亡人,不令復連後生之人也。前文二十四治山中,亦俱列此名字訖。

  三十二中法門名數品

  三十二天者,按依如《无量度人經》云,又《內音玉字下》云:一曰太黃皇曾天,去太明玉完天九億九萬炁,今釋云一氣有九萬九千九百九十重。二曰太明玉完天,去何童天八億萬氣。三曰清明何童天,去平育天七億萬氣。四曰玄胎平育天,去文舉天六億萬氣。五曰元明文舉天,去摩夷決五億萬氣。六曰上明七曜摩夷天,去越衡天四億萬氣。

  《太真科中卷》云:為欲界天,陰陽有欲,交接胎生,積萬歲也。

  《義淵》上云:持十戒口業凈者,登欲界;身業凈,登色界;心業凈,登無色界;入九品行者,登種民天也。此之次位,已錄在前三中名數品之中,三業內文也。

  《內音》云:七曰虛无越衡天,去蒙醫天三億萬氣。八曰太極蒙醫天。去和陽天二億萬氣。

  右八天屬東方始青之氣。

  九曰赤明和陽天,去恭華天九千萬氣。十曰玄明恭華天,去宗飄天八千萬氣。十一曰耀明宗飄天,去皇茄天七千萬氣。十二曰竺落皇茄天,去堂耀天六千萬氣。十三曰虛明堂耀天,去端靖天五千萬氣。十四曰觀明端靖天,去恭慶天四千萬氣。十五曰玄明恭慶天,去極瑤天三千萬氣。十六曰太煥極瑤天。去孔昇天二千萬氣。

  右八天分度屬南方赤天。

  十七曰元載孔昇天,去皇崖天九百萬氣。十八曰太安皇崖天,去極風天八百萬氣。十九曰顯定極風天,去孝芒天七百萬氣。二十曰始皇孝芒天,去翁重天六百萬氣。二十一曰大皇訪重天,去江由天五百萬氣。二十二曰无思江由天,去阮樂天四百萬氣。二十三曰上揲阮樂天,去曇誓天三百萬氣。二十四曰无極曇誓天。去霄度天二百萬氣。

  右八天分度屬西方素天。

  二十五曰皓庭霄度天,去元洞天九萬九千氣。二十六曰淵通元洞天,去妙成天八萬八千氣。二十七曰翰寵妙成天。去禁上天七萬七千氣。

  《太真科中卷》云:此十八天為色界,與欲界同。陰陽有形,不相交接,人皆化生,所啖香味,無復便旋,年積億歲,不夭不傷也。二十八曰秀樂禁上天,去常融天六萬六千氣。二十九曰无上常融天,去玉際天五萬五千氣。三十曰玉隆騰勝天,去梵度天四萬四千氣。三十一曰龍變梵度天,去賈奕天三萬三千氣。三十二曰平育賈奕天。去梵行之氣一萬二千氣。

  右八天之氣分度屬北方玄天。

  《太真科中卷》云:此為四種民天,學真堪為人種,王母迎之。登上四天者,名曰梵行,雖危不敗,安諸種人,不墮三塗,方遊三清也。《業報經》中真說之,已錄在前四中名數例四種人天文內訖也,及在三界名例文內也。若作四方分者,方有八天,四八成三十二天。若三界分者,即如下文所云。宋文明《道德義淵上》所說者,此三十二天.則專主人福果,異乎九天及三十六天。福果由於業行,業行起六根,眼、耳、鼻、口、身、心也。於口業能伏身心等,則隨功次第生欲界六天。六天者,從太黃天至上明天為六天也。於六根中有猶入前塵者,有緣塵而不入者,有漸不復緣入者,凡三種。三六為十八,則生色界十八天。十八天者,從虛无越衡天至无極曇誓天,為十八天也。六根都不復緣入者,則生無色界四天。四天者,從皓庭天至秀樂天,凡四天是也。所以止四天者,六根並凈,但有仁義禮智,唯四天故也。若是信者,屬於道境,故不生三界也。此都合二十八天為三界也。雖伏而未斷,習氣未除,未能忘想,故未得長存,猶在三界,壽盡則壞隨行所之也。上從常融天至賈奕天,為四天,號東華、南極、西靈、北真四宮,洞入道境,為世種民天,下隨劫壞,就前二十八天為三十二天也。

  《義淵下》又疑曰:太上五德,同在一分,唯取一信,將非矛盾之耶?答曰:五德悉屬太上,而云信屬於道不生三界者,非言四德都不屬於道,正言緣三界而昇了,信所以不緣三界者,經云: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隱注云:學道由丹信,信為行本,直登三清。仁義禮智,即道之德。緣次而至,無異大戒。備五德而猶獨稱智慧也。合通而言之,則五德皆道也。

  《寶玄經》亦云:上德同天,還與道合。別而為語,則一信屬道也,四行屬德,無異。

  《易》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而復言:天陽地陰,乾剛坤柔。

  《玉訣》云:天無靈寶,無以得生;地無靈寶,無以得成。而復云:生天立地上謂之靈,施鎮五嶽下謂之寶。

  又云:在天曰靈,在地曰寶。合離通別,多如此例,識沉心忘,或非矛盾也。

  宋文明《靈寶雜問》云:三界三十二天,依如《靈寶內音》,分置在四方。《定志經圖》正作三重。今義疏中解釋云:如羊角而上。與二事並違,何邪?答曰:此乃所以二事兩通也。羊角者,猶莊子之義也。

  敷齋威儀太極真人云:莊子是南華仙人,故其可據羊角則如腸道周廻而上。上者轉高,此是重累,亦是遍四方也。

  《玄門論第二十》云:三十六天,還是三清妙境,雖復位居界表,變化難思。小則存入三宮,大則遠超六合,皆是聖應所分,開化接引,通論此氣,非陰非陽,玄絕清梵也。次此已下,按《靈寶經》以三十二天往明三界,故《度人經》云:元綱流演三十二天。其三十二天並在空无之中,周迴,十方,起自東北,扶搖臺羊角而上。今依《本元經》,配方如左:

  第一太黃皇曾天氣,係西北方梵氣。第二太明玉完天氣,係璧宿。第三清明何童天氣,係室宿。第四玄胎平育天氣,係危宿。第五元明文舉天氣,係虛宿。第六上明七曜天氣,係女宿。第七虛无越衡天氣,係牛宿。第八太極蒙翳天氣,係斗宿。

  右八天位在東方木數,納音九,故總為九氣,青氣係北方七宿。

  第九赤明和陽天氣,係東北方梵氣。第十玄明恭華天,箕宿。第十一耀明宗飄天,尾宿。第十二竺落皇笳天,心宿。第十三虛明堂曜天,房宿。第十四觀明端靖天,氏宿。第十五玄明恭慶天,亢宿。第十六太煥極瑤天,角宿。

  右八天位在南方火數,納音三,故總為三氣丹天,係東方七宿也。

  第十七元載孔昇天,係東南梵氣。第十八太安皇崖天,軫宿。第十九顯定極風天,翼宿。第二十始皇孝芒天,張宿。第二十一太黃翁重浮容天,星宿。第二十二无思江由天,柳宿。第二十三上揲阮樂天,鬼宿。第二十四无極曇誓天,井宿。

  右八天,位在西方金數,納音七,故總為七氣素天,係南方七宿。

  第二十五皓庭霄度天氣,係西南方梵氣。第二十六淵通元洞天,參宿。第二十七太文翰寵妙成天,觜宿。第二十八太素秀樂禁上天,畢宿。第二十九太虛无上常融天,勗宿。第三十太釋玉隆騰勝天,胃宿。第三十一龍變梵度天,婁宿。第三十二太極平育賈奕天,奎宿。

  右八天位在北方水數,納音五,故總為五氣玄天。中央土數,納音一,一以總四方,故不別置。又仰三清以為中止也。此三十二天運行不息氣係者,陽動於陰,陰動於陽也。三十二天以次差馳,旋方而上,羊角道周,仍登梵行入三清也。

  《隱注寶訣》云:玄階興扶搖臺在東北方,玄天也,興起也,言天階起發於扶搖也。又《內音》及五鍊生尸,皆羅三十二位,施置四方。今聊依此文,一途往說也。問人屬天何不屬太黃皇曾、赤明和陽、元載孔昇、皓庭霄度等四維天耶?答曰:維中无宿故。

  《老君聖紀第十卷》偽惑品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

  又云:大至真尊聖紀云: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

  又云:大清境、太極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

  又云:佛者,西胡得道,位在三十天延真宮主,此即罽賓王是也。

  三十二帝者

  按《无量度人經》云:一曰鬱艦玉明,二曰須阿那田,三曰元育齊京,四曰劉度內鮮,五曰醜法輪,六曰恬懀延,七曰正定光,八日曲育九昌,九曰理禁上真,十曰空瑤醜音,十一曰重光明,十二曰摩夷妙辯,十三曰阿迦婁生,十四曰鬱密羅千,十五曰龍羅菩提,十六曰宛黎无延,十七曰開真定光,十八曰婆婁阿貪,十九曰招真童,二十曰薩羅婁王,二十一曰閔巴狂,二十二曰明梵光,二十三曰勃勃監,二十四曰飄弩穹隆,二十五曰慧覺昏,二十六曰梵行觀生,二十七曰那育醜瑛,二十八曰龍羅覺長,二十九曰總監鬼神,三十曰眇眇行元,三十一曰運上玄玄,三十二曰大擇法門。通前三十二天,並是諸天隱諱、諸天隱名者也。四方

  各配八天、八帝,四八所以為三十二天、三十二帝。

  三十二牢獄者

  按《趙文和傳》云:三天曹門下獄,北極司錄門下獄,北辰主命門下獄,將軍太歲門下獄,太陰太陽門下獄,司空土府門下獄,五部土公門下獄,宅中真官門下獄,諸寒溫竈君譬獄,東嶽太山東門下獄,南嶽衡山南門下獄,西嶽華山西門下獄,北嶽恒山北門下獄,中央嵩山中門下獄,二十八宿

  三十五宮中門下獄,雲中三十六魁門下獄,河伯九江水帝門下獄,十二河平候中帝門下獄,北帝鹹河門下獄,北酆二十四獄門下獄,社稷府君門下獄,川神符廟門下獄,流殃刑禱三栗門下獄,十二飛禱門下獄,大耗小耗中官門下獄,三丘五墓十二塚訟刑殺門下獄,拘形破殺中官門下獄,正王簡十二曹中門下獄,延命生筭門下獄,十二月建中門下獄,十二禁忌門下獄,十耆中官法曹門下獄,尋按天師一千二百官章辭奏詣此獄,明用分別治病人身之難,莫令諸失,即无得橫,自然安穩長壽,解脫至老之也。

  三洞珠囊卷之七竟

  #1 火水:《云笈七籤》引作『大水』。

  #2 西:《云笈七鑲》引作『四』。

  #3此句《云笈七錢》引作『汶山江水經焉』。

  #4山高:此下《云笈七籤》有『去』字。

  #5 後有漢中郡趙昇:此下《云笈七籤》有『門得道於此』四字。

  三洞珠囊卷之八

  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

  相好品

  《上真始生變化元錄》曰:元始皇上丈人,頭戴九色之雲丹錦、百變之光丹紫二色之雲,坐九色之龍也。

  又云:皇老三天丈人,項負十二相輪,身有黃金之色也。

  《上清九真中經內訣》云:中央黃老君,日暉重曜,連光映虛,五雲醫蓋,慶煙玄淳也。

  《小劫經》云:通身黃金,體頸有七寶圓光,足躡蓮華行也。

  《老子自然齋儀》云:老子曰:道无不在,玉姿金相,妙絕諸天,天人共仰,存想之也。

  《三道順行經》云:七寶之精化為七星,七童子有七曜紫暉之光也。

  《大劫上經》云:素黃君入洞穴中,見一真人,光蓋明耀,形長一丈六尺,項有圓光,通身七寶衣也。

  又云:上皇上古真人,七十二相,八十一種好。

  又云:手耀六度,淵含笑相,好歸也。

  《雌一五老經》云:黃素元君,諱圓華黃刃,字太張上,形有黃金之質也。

  《三皇經》云: 北方之人,紺青色髮,皆長八尺也。

  《八景經》云:服降生神丹者,即頭生九晨之光,面有玉華,飛映寶曜也。

  《二十四生圖》云:飛天普金容也。

  《大洞玉經三十九章》注云:金仙者,仙人色,體如金光之映也。

  《老子十六變經》云:一變之時,生在東方,身青,慈父姓海,母姓江也。三變之時,三十六色綺羅文。四變之時,額上參午,偃月十二行,兩手不開把文章。

  《太真科下》云:太上虛皇金闕玉帝,最尊最貴,无生无死,湛然常存,玉貌金容,妙相特絕也。

  《五千文十緯經第五》云:天尊放眉間之明珠,照曜天下也。

  《太洞真經》云:玉清文始東王金暉仙公,號曰玉皇道君,項有圓光,體生寶曜,朗如日晨,手把流鈴,足躡七元,仰眺太元,俯指絕空。

  《九章八難義》云:諸天相好者,長眉高耳,骨鼻方瞳,蒼腎綾文,丹心錦胇也。醜人相好者,鶴背龜膺,?頭鹿面,魚口鳥喙,羊鼻馬頰,鹿頸雉筋,鴨趺猪腳也。

  《九章仙相義》云:青肝紫絡蒼腎,綾文也。背誌河魁者,背上有黑誌如北斗形,謂之河魁也。眼有四□者,眼精有方瞳圓見也。齒牙三齶者,齶刃也,齒之與牙皆有三峰之刃也。眉角有上千雙理者,兩眉角有文雙千,與上向頭也。順文成郭者,以眼為城郭也,各有橫文順隨於眼也。耳後伏晨者,耳後有骨隱起,見於外,謂之伏晨也。

  仙人劉京曰:目瞳正方,此千歲人也。

  《无量經》云:玉眸詵詵也。

  《本際經第三》云:太上道君叩齒含笑,九色寶光從面門出,照天師身,吐柔軟音,以告天師也。

  《珠韜玉札》及《西昇》中胎與復命胞,并《金簡內經》說老子相好者,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顙,疏齒,方口,厚脣,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有雙骨,耳有三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玄妙內篇》云:玄妙玉女夢見流星入口,因而有娠,八十一年而生老子。

  《上元經》云:李母晝臥,見五色珠形如彈丸自天而下,因乃吞之,即便有娠。

  《老子十凈供經》云:真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負圓光,光皆五色,顯照凈明也。

  《太玄部第八》云:轉輪得神仙,緣我改心精。受報无窮量,志定入福庭。三十二相好,皆從身中明。項負七寶光,照曜諸天形。

  《九章》云:天尊面放五明之色。釋云:五種智慧之光,欲救五道眾生。亦云五德之威光,亦云欲照五方國土也。

  《神仙傳第二》云:若土之相也,深目而玄準,準者鼻也。鳶肩而長頸,豐上而殺下也。彭祖之相者,面生異骨,體有奇毛。

  《神仙傳第三》云:王遠,字方平,黃色,少鬚,長短中人也。又仙人麻姑,侍從女子可年十八九,於頭中作髻,餘髮散垂之可至腰也。

  《神仙傳第四》云:太陽女者,色如桃花,口如含丹,肌理光澤,髮膚有如十七八者。太陽子者,雖鬢髮斑白而肌膚豐盛,面目光華也。太陰女者,飲神光之水,身登王子之魁,體有五行之寶芝也。又孫登者,止山穴間,被髮自覆,髮長一丈許。

  《神仙傳第六》云:八公化成十五童子,露髻青綵,色如桃華也。

  《神仙傳第七》云:劉根者,字君安,京兆長安人。深目多鬚髮,鬚髮皆黃,長二四寸也。身毛長一二尺。

  《神仙傳第十》云:李根,字子源,兩目童子皆正方也。

  按《仙經》云:八百歲童子方也。

  東郭延年者,山陽人也,服靈飛散能夜書,在暝室中身生光,光照左右也。

  《登真隱訣立功品》云:生而青骨,通神接真。

  《上清六甲內經》云:六甲旬中,玉女並頹雲三角之髻,餘髮散垂下至腰也。

  《无量變生經》云:太上身體金色,面有紫光也。

  《太洞玉訣》云:金華仙人飲流霞之水,則五藏明徹,面生紫雲。

  漢武帝《洞冥記》云:仙人邊伯子,食海中菱芰,骨輕,身生毛羽也。邊字或作鳧字也。

  《上清命魔經》云:太保真人,足排七度,手乘天機,顛蓋玄辰,合逮二儀。

  《八素經》云:服日月之精者,體映玉光,面發金真。

  又云:面有玉澤,體生金光。

  又云:面有金容,頭生紫光。

  又云:項生紫光,面發金容。

  又云:三門啟機,九戶受靈。面發金容,五藏華榮。金真咸暢,豁落洞明。神灼潜照,寶光夜生。

  《三九素語玉精真訣》云:面發金容,五內華生,玉藏保氣,神仙道成。

  《玉帝七聖玄紀》云:西華之女,金晨之童,曜雲姿於瓊側,含金容於蘭房。

  又云:神奇異毛,紫胞玉絡也。

  又云:流精紫光,內映外纏,寶藏金容。

  《三元玉檢經》云:紫素元君,頭建太真晨嬰之冠,三角髻,餘髮散之垂腰也。

  又云:金骨玉髓,玄名帝圖也。

  《三道順行經》云:通身光明,面生青暉之精也。

  《飛天綱步地紀經》云:西靈神童,面有玉華也。

  又云:南真靈妃,紫靈嬌女,面有金碧龍華也。

  又云:關令尹喜,項生寶明之光,七十二相映照一形。

  又云:尹喜心結紫絡,面有圓明,項帶承天,背負七元也。

  《老子雜說》云:尹喜眼有日精,姿形長雅,垂臂下膝,堂堂有天人之貌。

  又云:頭負圓耀,五藏有文,面有七星,上象天文,下順地理,莫不備足也。

  《金根經》云:青要帝君,面發金容,體生靈符,七十二色洞映玉形,三晨纏絡,六氣齊并。

  又云:金骸玉骨,名書帝籙。

  又云:面有玉精,體生紫光。

  又云:太陽女,面生金光也。

  又云:玉靈子、項上恒生紫光,洞照十里。中兩目有流精,如星玄映,面發金容,夜灼虛明。

  又云:九成公者,九天丈人,目圓口方,聲如雷震,項有紫光,映照十天,洞徹太元。

  《大有經下》云:玉清之母,姓廉,名銜。頭戴七色珠玉之結。結音髻。

  又云:上清女,姓厥,名四。頭戴玉寶飛雲之髻。

  又云:太極帝妃,姓玄,名虎。頭戴七寶玄雲之髻。

  又云:太上君后,姓遷,名含咳。頭戴九玄玉精頹雲之髻,並戴冠,冠名在衣冠品中也。

  《大有經上》云:奇毛異質,金骨玉名。

  又云:絳宮玉童,頭作三角雲髻。常陽玉女,頭作飛霞髻。戮雲仙童,頭作三建雲髻。赤圭玉女,頭作頹雲髻也。

  又云:赤子歡悅,真靈下降,面發玉澤,體生奇光,洞徹幽微。

  《玄母八門經》云:左紫素元君、右白素元君、中黃素元君,項上各有一寶,曜日氣九色圓光,朗徹金華洞房,存此之光,名為三素雌一真華練景,或曰玉晨三素日灌形也。

  《玄母八門經》云:仙人趙成子,面生玉光,玄髮軟澤也。

  《大洞經下》云:骨有五帝之玉暉,面有流金之浩泉,如此皆天仙之相也。

  《玉清隱書》云:太微帝君進拜於帝皇之几,憑瓊顏而妙感,仰靈眸而陳詞也。

  又云:誦玉清隱書萬遍既周,則身耀金晨也。

  《大洞玉經注》云:上皇真人項負寶,耀圓光也。

  《神州玉章》云:圓華耀太暉,黃老治中真也。

  《大洞玉經注》云:仙人色,體如金光之映也。

  《登真隱訣第四》云:司命目有流光,面生玉澤。

  又云:太極真人神光內曜,朱華外陳,體生玉映也。

  《真誥第二》云:服九轉丹,面色似靈雲也。

  《真誥第七》云:仙人劉平阿,顏色如玉也。

  又司馬季主服明丹之華,挹扶晨之暈,得道在大有宮中,顏色如二十女子,鬚長三尺,黑如墨也。

  《上清九真中經內訣》云:服八景四蘂五珠絳生神丹者,頭生九晨之光,面有玉華,飛映寶曜,洞觀天下也。取八景丹滓擣,日服一丸如小豆,身生玉光,壽同九晨,體香聞三十里。

  《大洞經中卷》云:帝一體生六色,曜金映流神形。

  《太洞真經》云:人之一身,自無寶骨緑血,又五藏無金玉之神光者,則雌一帝一之道不可聞見也。

  又云:兆體自無朱雲之液、玉和之氣,發玉華於泥丸之內,元鬱太素之精於絳宮之內,森瓊林之柯於命門,伏九舞之羽於太極之上者,則《大洞真經》 不可聞見也。若兆無此相好者,上帝不令授子矣。

  又云:九光映形,洞照一身,身體五藏,萬關朗然也。

  《化胡經》云:老子體有金剛七十二相,頭髮紺青色,面目紫輝金色,面有五色光也。

  《七星移度經》云:願我身生萬怪七十二光,奇毛異骨,飛羽衣裳,乘虛駕空,出入帝宮,眾慶來臻,萬壽無量也。

  又至道七十二相具足,則白日昇天者,故《靈寶三部八景》云:二十四相在上分者:一者,兩目有雙光;二者,兩眉如初生雙月;三者,髮如紺青色;四者,頂生雲髻,如紫金印;五者,頭頂四圓;六者,頭部上圓下方,如紫金山;七者,天中光起;八者,金華分中,有七寶光;九者,玄丹分中,有雙天柱;十者,太皇分中,方如玉璽;十一者,明堂分中,圓如車輪,自然白毫;十二者,洞房分中,有紅暈紫絡;十三者,泥丸分中,金精流液,混合萬端;十四者,兩耳如金城郭;十五者,面如紅蓮,圓如滿月;十六者,睫如雙皇太微;十七者,兩目臉如雙月,上弦跟瞳清徹,緩而不瞬;十八者,兩耳後如北斗柄;十九者,鼻如金柱,具三窗;二十者,口如丹朱,咽內三處津掖流出,具足無量微妙聲音;二十一者,通骨軿齒;二十二者,舌有金流,廣長覆面;二十三者,頰如師子,頤如印科;二十四者,頭如天柱,具足三要。

  《靈寶三部八景》:二十四相在中分者:一者,心具九孔,孔有九毛;二者,胸前如重文貝,萬輻相輪,字相分明;三者,正身平立,兩手摩膝;四者,兩腋下平滿如樞星;五者,身相如璇璣;六者,心左如太光宮;七者,心右如太玄宮;八者,腹垂如懸盤;九者,臍如靈寶珠;十者,臍一具,足三要;十一者,龍顏鳳姿;十二者,陰相如蓮子;十三者,背平直如騰雲;十四者,背左如東華闕;十五者,背右如西靈闕;十六者,坐如蹲龍;十七者,倚如牽牛;十八者,行如鳳翔;十九者,髓化成骨,骨如盤龍;二十者,華顏玉質;二十一者,金暉紫貌;二十二者,兩乳如□□;二十三者,兩乳下如南辰;二十四者,通身紫色紅暈曜日。

  《靈寶三部八景》:二十四相在下分者:一者,兩足平滿如雙輪闕;二者,兩足下具,千輻輞輪相;三者,兩足下策如天河;四者,兩足指長合縵綱具足;五者,兩足下有蓮花相輪登;六者,兩足跟具足滿好分明;七者,兩足趺高平好與跟相稱;八者,兩足踝垣然;九者,兩脛如雙柱;十者,兩膊如覆金船;十一者,一孔一毛,首色柔軟右旋;十二者,兩膝珂如魒星;十三者,兩膝內如騫實;十四者,兩膝外如騫花;十五者,膝上如玉匣;十六者,股如雙玉軸;十七者,兩股內如玉衡;十八者,兩股外如金粱;十九者,兩股上有玉光;二十者,兩股通有雙骨如盤龍;二十一者,金骨玉髓,內外洞見;二十二者,通身廣長,力如金剛;二十三者,色如紫金,不少不乏;二十四者,通身明净,洞照十方,多諸智慧,玄覺未然,三界九道,一切蒼生,常願聞見也。夫大乘萬行圓滿,具足七十二相,斬來人間,超然白日昇天,成無上至道,萬仙之宗,眾聖之尊。故《觀身智慧大戒經》云:晃晃金剛軀,超超太上仙。故曰:道中之道,仙中之仙。

  《三元經》云:旡頂天巔,元極無窮,普察无量,洞明最上正真,冥寂玄通,大智慧源。若不具七十二相,皆悉滅度,更寄人間,更修功立德,從微至著,然同七十二相,超然白日成无上道理無二乘,故曰真一元始大道。故《三元玉檢經》云:身洞紫虛,神映金顏。七十二相,朗曜太空也。

  《法輪經》云:身得金剛七十二相,項負圓明,洞映大空,位登高仙。

  又云:三十二相好,皆從身中明。項負七寶光,照曜諸天形。

  老子七十二相八十一好者,老子有九變老:第一變,身長六尺六寸,冠魚鵲冠,八緣鳳衣;第二變,身長七尺七寸,重疊冠,白衣赤領赤袖;第三變,身長八尺八寸,通天冠,服五綵之衣;第四變,身長九尺九寸,辟邪冠,服羅桂衣;第五變,身長一丈三寸,龍蛇冠,著朱光之衣;第六變,身一丈七寸,虛無冠,著黑毛羽衣;第七變,身長一丈一尺,元氣冠,著龍蛇衣;第八變,身長一丈一尺五寸,百變冠,服自然衣;其老子第九變之時,身有七十二相,應七十二氣,八十一品也。七十二相者,頭圓法天,頂象崑崙;伏晨盤鬱,玉枕徐起;皓髮如鶴,長餘七尺;虎髭龍髯,素潔如絲;眉如北斗,色如翠緑;中有紫毛,長餘五寸;耳無輪廓,中有三門,高平於頂,厚而且堅;兩目鏡徹,日精紫光,方童秀朗,規中緑筋;鼻有雙柱,形如截筒;口方如海,脣如赤丹;氣有紫色,其香若蘭;齒如含貝,其堅若銀,數有六八,上下均平;舌長且廣,形如錦文,玉泉充溢,其味甘香,其聲如金,其音如玉;頰似橫隴,頤若阿丘,籠籠日角,隱隱月懸,犀文直理,龍顏神變,金容黃色,玉姿潤顏,額有三理,參午上達,天庭平填,兌面壽徵;腹有白痣、頤有玉

  丸;項有三約,鶴素昂昂;垂手過膝,手把十文;指有玉甲,身有緑毛;背有河魁,胸有偃骨;心有九孔,外有錦文;臍深一寸,腹軟如綿;腳方如矩,雙躡法輪;足蹈二五,指有乾坤;內滋白血,外示老容;身長丈二,遍體鮮香;行如虎步,動若龍趍。此是七十二相也。左扶青龍,右扶白虎;頭生朱雀,足履玄武;身若金剛,貌若瑠璃;圓光五明,頭上紫氣;胸前真字。此九好兼前七十二相,合成八十一好也。

  《金書仙誌真記》及《後聖九玄道君列紀》並云:青童君曰:夫有骨籙則好仙。好仙之人,皆有其仙誌。仙誌之人,或疲或篤也。疲則先世善功不足也,篤則玄籙宿命將定也。大都天籙顯於玄宮,則氣候□於軀形;籙字彰於太極,則心神正於丹房。

  若生有金闕玉名者,則其人眼有日光,青齒白血。其為人也,則仁慈而樂仙,明穎而秀挺。若上清有金書玉籙者,則其人背誌如河魁,胸前有偃骨。其為人也,恭和而下人,德及昆蟲。

  若太極有丹間青文者,則其人手理,有累人倒大之字。其為人也,密慎而好真,清虛而容非。

  若方諸有玄素紫名者,則其人眼四規中有紫光照鑒其軀。此為人也,修業淵妙,清今避穢。

  若雲房有玉緯內書者,則其人圓眼方觀,龍口細舌。其為人也,豁心體真,監分明決。

  若朱宮有丹字紫名者,則其人鸞行鳳躍、臍宮光澤。其為人也,竦於問生,開心盪濯。

  若太清有玉籍編名者,則其人聲有玉音金響,口方目圓。其為人也,弘施博愛,親人如母。

  若太素有瓊簡金名者,則其人必白誌見於腹,口中有紫氣,其為人也,慈德而通神,潛仁而下眾。

  若南極有丹文紫籙者,則其人頭生五氣,上接重樓之雲。其為人也,和仁而愛窮,賑厄而濟難。

  若斗中有玄玉籙籍者,則其人心中有九孔,肺外有錦文,頤下有玉丸,目中有緑筋,眉角當上有干雙理,順文城郭,禿鬢露顙,明堂平白,干理為通真之津,廣顙為受靈之宅。其為人也,慈愛窮賤,仁及烏獸。

  若玄宮上元有青金赤書者,則其人丹心紫孔,黃華繞骨,口中氣香,齒多玉液。其為人也,少好視月月之流霞,樂星辰之光景,質清骨堅,精誠深密。

  若玄都丹臺有白玉金字者,則其人青肝紫絡,蒼腎綾文,玄膺精溢,形爭神潔,身體香軟,血清氣澤。其為人也,躭存玄遠,味景靈質,好惠下已,救施厄苦。

  若三元宮有琳札青書者,則其人紫腦錦舌,玄誌鬢際,緑腸朱髓,方足圓額,陰有仗骨,軟髮紫澤,孔門三闕,起居似澁,眼有流光,青精凝液,掌文四菌,齒牙三齶。其為人也,靈心仁愛,慈感發神,好微敬信,樂林與春,愛水清流,懷感山川,願投名阿,保魄養魂,志凌清泰,遠慕天仙。

  諸有如此上十三形,悉皆上相,必得上仙,亦可學而得,亦可不學而獲。

  其次鼻上有玄山。玄山者,鼻上有黑誌是也。又當使腹上有玄丘,對玄山也。玄丘者,亦黑誌也。若闕其一,皆不合仙相。若口臭而性耐穢者,都壞玄山玄丘之相矣。其次青骨。青骨者,其為人也,皆樂聞五香之氣,好學神靈之事。其次鶴行龍趍,項生玉枕,耳後伏晨,脅下有青誌,體生絡文,及心真膽靜,耳堅氣寬,此皆次仙之相也。

  《高上虛皇君道經第一》云:羽衣命仙,骨有玉映,血成瓊泉,生樂天地,日月同年。

  《內音玉字下》云:玉眸者,流火之膏也。既受赤明和陽天中流火,而鍊體生玉光,絳府充盈,萬神並歸。

  《紫度炎光經》云:太上大道君遊宴之圓光,上激九天之威,下滅六天之兇,玄光虛映道君之頂,流照八極四十萬里也。

  《龍飛尺素隱訣》云:身生寶曜,項負圓光。

  《大洞雌一篇目》云:金姿曜於東華,玉形蛻於帝門。神映五老,騰躍三元。靈羽披空,氣浩慶雲。又能身生水火,放光萬仞。項負寶曜,浮遊九晨。分形散景,位為上真。

  又云:玉童玉女,面上皆有玉華金晨之光,映曜一形。

  《四極明科》云:項生圓明,映照十天也。

  又云:得此上清隱書,目有迴精,面生紫容。

  又云:歸童日暉虛生之章,目有迴精流光之瞳。

  《上清變化七十四方經》云:南極長生之君王易度,面發日精,目生電光也。

  又云:三天玉童,項有圓光,體生玉精,手把景雲,足踐七元。

  又云:骨化結玉,仙容華盈。

  《神州七轉七變經》云:紫晨君面發金容,體映玉光,五色紫章,七十二變,精耀玉顏也。

  又云:能行神州七轉舞天之道,則體發金光,面映金容,七星絡軀,乘雲昇晨。

  《金璫上經》云:目明徹視,洞睹幽窮。面有金容,體生玉津。

  又云:面有玉澤,體生奇光,內外洞朗也。

  《外國放品經》云:青童君頂生寶光,映曜十天也。

  《裴君內傳》云:清靈真人裴君,字玄仁,少為人清明,顏儀整素,善於言笑,目中有精光,垂臂下膝,聲氣高徹,呼如鐘鳴也。

  又云:目中有珠子,正似北斗魒星,自已下象如河魁,此神仙之誌也。

  《本行經》云:阿丘、曾眾好備發三十二相洞映女形也。

  《內音玉字上》云:凡修飛仙之道,體生玉光也。

  《五符》云:皇人身長九尺,玄毛被體,皆長尺餘,髮纔長數寸,居在峨眉北絕巖之下。

  《大洞玉經三十九章注》云:上皇真人頂負寶曜,體映圓光,氣合三素,靈洞五藏也。

  《洞房內經序》云:仙十相者:第一生有金格玉名;第二大玄宮有素籙;第三左手有大字;第四背有青誌,象如河魁;第五身有七星誌;第六頂中有紫光,自照見其體;第七鶴行龍趍,身體絡文;第八心中九孔,肺下青穴;第九頭生五氣,上接重雲;第十玉聲金響,口生紫氣。若生有此者,不須學道,期必仙也。

  《奔日月二景隱文》云:高皇玉帝承玉虛皇流之冑,瓊骨金髓,鳳腦龍胎也。

  《上清真文玉經朝文》云:眼有玄光,口有玉漿,鼻有玉火,耳有鎮神,心有九孔,上道九天,足有八史,上造天門,坐起眠息,玉童執言,北斗七星,常在胸前也。

  《道學傳第四》云:范材者,白哲而美髮,秀眉明目也。

  《三皇醮儀》云:令臣等得仙,身生紫絡羽文也。

  《道學傳第七》云:陸修靜,字元德,吳興東遷人也。及生之日,蹠音隻有重輪,足有雙踝,掌有大字,身有斗文也。

  第八卷云:陶弘景,字通明,魏郡平陽人也。神儀端潔,形長七尺二寸,頭聳耳高,兩耳各有十餘長毛,右股內有數十黑子,多作七星文,眼中見有奇異光象也。

  第九卷云:薛彪之,晉陵人也。服御眾蘂,年高色少,鬚髮緇潤也。

  《列仙傳》云:偓佺者,槐山採藥人也。好食松實,形體生毛長數寸,而目更方,能飛行逮走馬也。

  又云:陽都女者,都市上沽酒家女也。生而眉連,耳細而長,眾以為異,皆言此天人也。以妻鄴人犢子,犢子與之俱去入山焉。

  《列仙傳下》云:甯先生毛身,廣耳,被髮也。

  《老子道德經》云:頭髮茂盛,得道之根;手足汗津,精氣充盈;晝夜不外,日月合光;不饑不渴,龜龍胎息也。

  《本際經第四》云:太上道君以他心智及宿命通無礙道,眼遙觀宿因,淺劣所悟未真也。

  《四極明科》云:若有玄名帝圖,紫簡錄字、玉藏金骨之人,千年之內得三傳《大洞真經》也。

  又云:《九真中經》祕於太上六合宮中,若有青書東華、玉字上清、藏生紫絡之人,七百年內聽得三傳也。

  又云:《太丹隱書》藏於太上六合紫房之內,若有金名帝圖緑字、紫骨合真之人,七百年內聽得三傳也。

  又云:《青要紫書》,若有金髓玉骨、名書帝籙,七百年內聽得三傳也。

  《太玄都右宮女青四極明科文》云:上清寶藏,玉骨之人得傳《四極明科》也。

  《清虛真人王君內傳》云:王君,諱褒,字子登。服龍明珠絳和雲芝草,即身有金映,項生圓光,七曜散華,流暉煥形也。

  《南嶽夫人內傳》云:夫人之質,霄景高煥,圓精重照,鳳體龍骨,腦色寶曜,五藏紫絡,心有羽文也。

  《太上八景經》云:服四藥紫漿五珠絳生神丹者,即頭生九晨之光,面有玉華,飛映寶曜,洞觀天下,騰空上造紫虛,出入玉清,寢宴晨房也。

  又云:飛步天綱祕於玉虛紫房之內,若有金名帝籙玉札上清骨相合真之人,七百年內聽得三傳。

  又云:三天正法祕於九天之上玉清金房紫戶之內,若有金名玉字紫藏玉髓之人,七百年內聽得三傳。

  《金籙簡文經》云:閉眼存見體作金色,項有圓光,光如日象,昭明十方,身中了然,盡見內外也。

  《消魔真符經》云:有金髓玉骨,五藏生華,體發奇光,名參青箱,得見洞經。

  《紫虛元君內傳》云:景林真人語華存曰:今視子之質,霄景高煥,圓精重照,鳳體龍骨,腦色寶曜,五藏紫絡,心有羽文,是以形棲晨霞,神交靈津也。方協德太.平,理仙佐治,挺應稱用,才亦偉鑠。夫人之任,諒不虛矣。

  《太極隱祕寶訣經》云:太極真人曰:夫人有仙真相好者,其要在慈心。觸物以輔相好,然後得仙矣。不能忍性容非,仙相敗矣。

  《无上真人內傳》云:尹喜眼有日精,姿形長雅,垂臂過膝,項負圓耀,五藏有文,面有七星,上象天文,下順地理,莫不備足,故寄惠鍊質,逝生末劫,當為貴真之長也。

  諸天年號月月品

  《三九素語玉精真訣》云:九天丈人、三天玉童,以上始元年天甲吉辰時,加北維移度,停軒三元,齊景九帝,迴真登高上玉館紫虛之天。

  《三九素語》:披解《靈關玉精真訣》,總御萬仙也。

  《三元玉檢三元布經》云:清虛元年元始天王於明霞之館太霄雲房,教三天玉童三元玉檢之經也。

  又云:清虛元年歲在庚寅九月九日上甲值辰,元始天王飛齋上清宮,告盟无上、无巔、无色、无影、无形、无名、无祖、无宗、无極、无窮,洞清九玄自然无數劫道,授三元玉檢三天玉童,使付後學有玄名應為上清真人者。

  《大洞經下》云:青龍元年太歲在辛亥九月一日夜,受此《大洞經三十九章》於紫微王夫人也。

  《玉帝七聖玄紀迴天九霄經》曰:中皇元年九月七日,七聖齊靈,奉迴天九霄白簡青籙之經,解其曲理也。

  《上清八景飛度經》云:九天丈人以建始元年歲在東維天甲吉辰清齋,太空七寶瓊臺以金青盟天,請受靈篇,招靈攝魔,豁落七元玄章也。

  《登真隱訣》云:混皇三年,太虛上霄飛晨中黃老道君,年七歲,知長生之要。

  《上清九真中經內訣》云:中央黃老以清靈上皇六年生也。

  《七星移度經》云:帝君五願求仙上法者,帝君常以九月九日、十月五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七月七日,此五願十會之時也。上登太極瓊宮高上玉殿金室之內,存五願於閑宮,希玄真以自降虛无,啟以玉章金音,暢於太空,召五帝以衛靈,度萬會於丹房,故有感而致真,真感發而降焉。是其日當沐浴清齋,入室燒香,心拜四方,正東向,平坐。東向者,是當陽始暉之方也。叩齒三十六通,以念願云:

  第一上願我生自然之氣,氣中結成我身,與三光齊倫,長享无極之根。

  二願我身常處太空之上瓊宮玉房之裹,朝與玉帝同宴,夕與玄母同几,渴翕浪井洪泉玉芝,饑納龍胎瓊腴絳樹赤子。

  三願我身生萬瑞七十二光,奇毛異骨,飛羽衣裳,乘虛駕空,出入帝宮,眾慶來臻,萬壽无量。

  四願與无俱生,與无俱死,死而又生,生為帝王,封掌十天,總領群仙。

  五願一切眾生,已生未生,同保日月三光有道之人,七玄之祖,上昇南宮,天下之福靡有不當,四方五願並會玉堂。

  次上願九玄扶養我身,魂魄真神恒居我宮,上通天仙,下逮洞淵。願天,願地,願風,願雲,願神,五願一合,定籍長生。天降紫煙,地衛五靈。乘雲駕虛,飛輦緑軿,上造金闕,進登玉清,慶及七祖,更受胎生,上願五合,長享利貞。

  中願亦五:願得道本根,願陰陽,願太空,願太无,願太玄。上宴玉房,與帝因緣,遊眄生門,披浪九天,元父定籍,玄母記年,桃康結精,保固丹田,身騰金闕,名書玉篇,七祖解脫,福慶來臻。

  下願亦五:願太虛,願太有,願太上,願太真,願神仙。運身於五嶽之嶺,飄飄九霄之際,出入開關之裹,移脫死戶之外,願天地為我父母,三光衛我萬神,守九源之孔靈,降自然之氣。八方五願,舉響而會。

  《龍飛尺素隱訣》云:上京元年三月三日,元始啟旦,太真丈人忽感飛行羽經,煥赫玉虛之庭,亦出白羽黑翮之經。

  《上清變化七十四方經》云:上清總真玄籙南極長生司命君,姓王,諱改生,字易度,乃以太虛元年歲,洛西番孟商啟運,朱明謝遷,誕于東林廣昌之域長樂之鄉也。

  《神州七轉七變經》云:元景元年撰《上清寶經》一通,以封西域山中也。

  《玉珮金璫上經》云:上虛元年正月日,天元合慶,甲子值辰,元始天王與太帝君感得青烏來翔,口銜紫書,以授此二君也。至中皇元年三月一日庚寅天德值合之時,元始於寒靈丹殿瓊臺黃房之內,命五仙都披霜羅雲錦之蘊、鬱森之笈,出《玉珮金璫太霄隱書》,以傳高上玉晨太上大道君也。

  又云:昔上開元年九月一日,有青烏銜九天金書祕字,以付西王母也。

  《隱元內文》云:中皇元年三月一日甲子天德值合之時,上相青童君清齋空山也。

  《本行經》云:洪那臺以朱靈元年歲在丙午,誕於丹童龍羅衛天洞明玉國朱霍之阿也。

  《金房度命上經》云:南極總司定錄上真禁君,以始皇元年歲在壬午七月七日中時,於上禪无量壽天王國七寶洞虛鳳京紫臺瓊林之下,請問天尊度命迴年之訣,至中皇元年以傳南極上元君、萬始先生、金闕帝君也。

  《老子節解序》云:老子以无極靈道元年七月甲子,授關令尹喜五千文節解圖,受以長生也。

  《文始內傳》云:老子以上皇元年歲在丁卯正月十二日丙午,下為周師。

  又云:老子以无極元年歲在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日中,授《道德經》 上下二篇也。

  又云:以周无極元年歲在癸丑冬十二月二十五日,老子之度關也。

  今按《二教要錄》云:上皇元年乃是人皇君之年號也,在周前一十七君年代,極懸也。或可周家象此以稱,或可象天上年號也。會似地皇君稱赤烏元年,吳孫權亦稱赤烏元年也。似元皇君號開皇元年,隨家亦象號開皇元年是也。《靈書經》云:至上皇元年,諸天男女形故純樸,心漸殆壞,恐至凋零,正教不全,是故我身國國之造成就諸心也。據此,即是諸天年號又非人皇君之年號。看似人皇君象,此以立年號也。按《九天生神經》,上皇乃是劫名,在開皇劫前,赤明劫後也。

  《上清變化七十四方經》云:南極長生君,生于東林廣昌之域,長樂之鄉也。

  又云:固神宮於幽府,定保籙於元圖。陽離北朔之鄉,陰會金雲之州。交二氣以變鍊,合陰陽以相扶。則元始勒命於南極,三真書簡於東華。宛轉反香之煙,遊觀紫霄之崖。滅死結於元胞,補上真於幽都也。

  又云:上元真高上玉虛之氣,結玉清金相宮瓊天府八明鄉定真里,號為元始皇上丈人也。

  又云:上元上真高清元太虛之氣,結玉清金簡宮太清府開明鄉通真里,號曰高靈九天王也。

  又云:上元上真高玄元紫虛之氣,結玉清丹靈宮開清府三合鄉元明里,號曰玉真九天丈人。

  又云:上元上真高虛元洞虛之氣,結玉清玉演宮金融府上開鄉正元里,號曰皇老三天丈人。

  又云:上登上元真高明元虛之氣,結玉清瓊上宮丹明府三素鄉元正

  里,號上三天玉童也。上元上真高皇元六虛之氣,結玉清啟金宮重賓府上合鄉六會里,號曰玉寶九霄丈人。

  又云:上元上真玄上元玉皇之氣,結玉清七映宮鳳生府上虛鄉化仙里,號曰紫映九霄真王。

  又云:上元上真玄虛元上皇之氣,結玉清元寶宮金上府離合鄉明光里,號曰高上虛皇君。

  右此《上清變化七十四方經》鄉里之名,大有文多,此不具錄。

  《神州七轉七變經》云:紫晨南造朱陵太丹極炎流火之鄉,南極上元君請太丹之瓊章。

  又云:北造羽陰九玄寒鄉,太陰玉晨九元真妃來受流精飛景寶章。

  《龜山元籙下》云:北玄高上空皇君在玉清紫瑤宮丹瓊府金相鄉三皇里中,迴真下映,入兆兩腎玉戶之口。

  又云:西華空皇君在玉清音元宮八坦府四明鄉極微里中,迴真下映,入兆肺之後門。

  又云:東明虛皇君在玉清紫微宮朱雀府南陽鄉洞生里中,迴真下映,入兆肝內九重之戶。

  又云:中舍空皇君在玉清金靈宮鳳嘯府幽神鄉合清里中,迴真下映,入兆脾府也。

  右此《元籙下經》大有諸鄉名,此不具寫也。《眾真戒第三》云:湯谷有建木鄉,去會稽東方諸山六萬里也。

   《八威召龍經》云:上造玉京基,下至淵洞鄉。

   《大洞玉經三十九章注》曰:東華者,仙真之州也。在始暉之間,高晨玉保之所治也。始暉者,日出之鄉也。

  又云:玄洲有弱水之津,非仙人而莫越焉。

  《道學傳》第二十云:張元妃,字凈明,寓居曲阿蔡坡村,年十一便能長齋也。

  《三天正法經》:有上皇先生也,今看似老子,以上皇元年下為周師者,定是天上後之上皇也。會似《通門論上卷》說云,有前三元、中三元、後三元,以相為例是也。似《玄門論第七》引《洞神經第六》云,有前三皇君、有次三皇君、有次後三皇君之相似也。似梁朝象道家太清境,亦稱太清元年也。

  分化國土品

  第一卷應道降生品,亦有分化語。

  《洞神經》第八云:耶泥天,下廣長八十一萬里,地形如卻月。

  《內音玉字經》下云:天尊與五老上帝、十方大聖,同於赤明世界栢陵舍中,說大梵隱語無量洞章天書八會之字。天尊有命,諸天敬從。於是四眾同起,作禮,天尊舉手指上,俛手指下,无上无下,无極无窮,无深无遠,无幽无隱,无大无小,无數无終,一切普度,同更光明,彈指告眾一切咸聞。是時四眾同時抗手,仰天彈指,三十二天日月星宿一時俱明,地下九幽无極之底光影洞徹、无復闇冥,幽隱普見,地藏露形,山川溪澗一等緬平,冬華結實,枯樹發榮,慶加一切,功戴眾生,魚龍踴躍,烏獸欣鳴,靈歌交會,路无悲聲,天靜地默,三官潛寧,簡對休息,五道不生,人神歡泰,聖道太平。

  《五千文十緯經》第五云:多羅真人,化行中國震旦之地。震旦之地,名日閻浮。閻浮人惡愚頑,眾生多不信真經。又分形化乎三十六國,又化奈全國王。國王留之,委任國政,國王一一從五千文三洞之法也。

  《昇玄經第八》云:吾以五氣周流八極,或號太上,或號老君,或為玄宗,或為世師。

  《昇玄經第三》云:中有見形為國師者,中有見形作儒林之宗者,中有見形執禮律者。一日之中周遍十方,不可以凡愚形質限量聖人也。

  《紫青金根經》云:生,姓堯,字伯淵,棲心明霞之境,放浪玉國之墟,執持元皇之策,落景九域之丘。

  又云:元皇玉帝登九老仙都之京,九曲之房,遊覽无涯宴樂九天。

  又云:九成公者,九天丈人,乘飛鳳玄龍,遊於白水沙洲空山之上。

  《金根經》云:玄丘玉國无涯之天,溟濛九城之濱,青要帝君所誕生處也。

  三洞珠囊卷之八竟

  三洞珠囊卷之九

  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

  劫數品

  《上清三天正法經》云:天圓十二綱,地方十二紀。天綱運關,三百六十輪為一周;地紀椎機、三百三十輪為一度。天運三千六百周為陽勃,地轉三千三百度為陰蝕。天氣極於太陰,地氣窮於太陽。故陽激則勃,陰否則蝕。陰陽勃蝕,天地氣反。天地氣反,乃謂之小劫。小劫交,則萬帝易位,九氣改度,日月縮運,陸地涌於九泉,水母決於五河,大烏屯於龍門,五帝受會於玄都。當此之時,凶穢滅種,善民存焉。天運九千九百周為陽蝕,地轉九千三百度為陰勃。陽蝕則氣窮於太陰,地勃則氣謀於太陽。故陽否則蝕,陰激則勃。陽陰蝕勃,則天地改易。天地改易,謂之大劫。大劫交,則天翻地覆,海涌河決,人淪山沒,金玉化消,六合冥一,白尸飄於無涯,孤爽悲於洪波,大烏掃穢於靈嶽,水母受事於九河,五龍吐氣於北元,天馬匡轡以徒魔,赤鎖伏精於辰門,歲星滅王於金羅,日月昏翳於三豪之館,五氣停暈於九嶺之上,龍王鼓華於東井之上,河侯受對於九海之下,聖君顯駕於明霞,五帝科簡於善惡。當此之時,萬惡絕種,鬼魔滅迹,八荒四極,萬不遺一。至於天地之會,自非高上三天所不能禳,自无青籙白簡所不能脫也。

  又云:天關在天西北之角,與斗星相御。北斗九星,則天關之綱柄,王晨之華蓋,梵行九天十二辰之氣,斗綱運關,則九天並轉。天有四候之門,九天合三十六候。一晝一夜,則斗綱運關,經一候之門。晝夜三十六日,則經三十六候都竟。三十六候竟則是九天一輪,三百六十輪為九天一周。九天一周,則六天之氣皆還上上三天。天改運促會以催其度,三千六百周則為小劫。小劫交,則九氣改正,萬帝易位,民亡鬼滅,善好清治,六合寧一。九千九百周為大劫終,大劫終則九天數盡,六天運窮。六天運窮則氣激於三五,群祅凶橫,因時而行,放毒滅民。此皆運窮數極,乘機而鼓,以至於此也。地機在東南之分,九泉之下,則九河之口吐翕之。靈機上通天源之陶注,傍吞九洞之淵澳,十二時紀推四會之水,東迴一晝一夜則氣盈,並湊九河之機。晝夜三十三日,機轉西北迴,東北張,西南翕。張則溢,翕則虧,周於四會,天源下流涌波,是為一轉。三百三十轉為一度。一度則水母促會於龍王,河侯受對於三天。三千三百度謂之陰否。陰否則蝕。陰蝕水涌,水涌河决,山淪地沒。九千三百度為大劫之終,陰運之極。當此之時,九泉涌於洪波,水母鼓於龍門,山海冥一,六合坦然。此陰運之克,地氣之激也。

  又云:赤精開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時,登琳琅之都月之上館,受符於元始天王,開金陽玉匱玄和玉女口命,出皇民錄譜。自開皇以前三象明曜以來至于開皇,經累億之劫,天地成敗非可稱載。九天丈人於開皇筭定天元,校推劫運,白簡青籙得道人名,記皇民譜錄,數極唐堯,是為小劫。一交其中,損益有二十四萬人,應為得者,自承唐之後,數四十六,丁亥前後中間甲申之年,乃小劫之會,人名應定。在此之際,陽九百六,二氣離合,吉凶交會,得過者將為免哉!然甲申之後,甲申之前,其中壬辰之初,數有九周,至庚子之年,吉凶候見,其道審明,當有赤星見於東方,白彗干於月門,妖子續黨於蟲口,亂群填尸於越川,人啖其種,萬里絕煙,強臣稱霸,弱主蒙塵。其後當有五靈昺瑞,義合本根,龍精之後,續族之君,平滅四虜,應符者隆。龍虎之世,三六乃請,民無橫命,祚無危患自唐之後,四十六丁亥是三劫之周。又從數五十五丁亥至壬辰、癸巳是也,則是大劫之周。大劫之周,天翻地覆,金玉化消,人淪山沒,六合冥一,天地之改運,真非所如何!惟高上三天白簡青籙,乃得宴鴻翮而騰翔,飛霄而盻目耳!此玄和玉女口命,金陽玉匱論天地之成敗,吉凶之是非也。

  《上清八景飛經》云:大劫之周,三道虧盈,二氣合離,理物有期,承唐之世,陽九放灾前除兇,勃搜採上真也。

  《老君戒文》云:西向流沙中无量國,有巨石高三百丈,周旋一千五百里。巨石北則有芥子城,壁方四十里,四面石壇,

  高二十丈,飛仙一歲送一芥子著此城中,以衣拂巨石,令消者與平地无別。芥子城令滿中芥子,則時運周劫,世轉一階也。

  《靈寶齋戒威儀經訣》下云:石如崑山芥子四十里中天人羅衣,百年一度,拂盡此石,取此芥子一枚,譬如一劫之終,若是之久誰當悟斯者也。

  《靈寶天地運度經》云:靈寶自然運度,有大陽九、大伯六也,小陽九、小伯六也,三千三伯年為小陽九、小伯六也,九千九百年為大陽九、大伯六也。夫天戹謂之陽九也,地虧謂之百六也。至金氏之後甲申之歲,是其天地運度否泰所終陽九會,至時道德方明,兇醜頓肆,聖君受任於壬辰之年也。

  又云至于水龍時,仙君乃方起弓口十八子,彼經中有十條,此不具錄也。

  老子為帝師品

  《太平部》卷第八《老子傳》授《經戒儀注訣》云: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顯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極;无極之極,極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極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應十方,敷有无之妙,應接无窮,不可稱述。近出世化生乎周初,降迹和光,誕於庶類,示明胎育可以學真,雖居下賤,无累得道。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无為,莫不畢究。文王之時,仕為守藏史,或云處世二百餘載,至平王四十三年太歲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為關令尹喜說五千文也。

  《化胡經》云:老子伏羲後生,為帝之師,號曰究爽子,復稱田野子,作《元陽經》。

  神農時出為帝師,號曰大成子,復名郭成子,作《太一元精經》。

  祝融時出為帝師,號曰傳豫子,復名廣壽子,作《按摩通精經》,三家共修,无為各治,萬八千歲,致太平,人民純朴,无有餘治。唯无氣自然,為法不役伐,道氣歸之,无不服也。此謂三皇之君矣。

  黃帝時出為帝師,號曰廣成子,作《道成經》。

  帝譽時出為帝師,號曰綠圖子,作《道理黃庭經》。

  帝堯時出為帝師,稱務成子,作《正事經》。

  帝舜時出為帝師,稱尹壽子,作《道德經》。

  黃帝至聖,遂使帝業相承,壽命有長短,象之五行,更相尅伐,強弱相凌,此謂五帝。

  夏王時出為帝師,號曰李子胥,作《元陽經》,復作《德戒經》。

  湯王時出為帝師,號曰錫則子,作《道元經》。

  文王時出為帝師,號曰燮邑子,復稱赤精子,亦為守藏史。

  武王時出為帝師,號曰郭叔子,復稱續成子,為柱下史。

  幽王時出為帝師,號曰天老,復稱老子,為柱下史,作《長生經》,

  復與尹喜作《五千文》上下二經。復與尹喜至西國,作《 佛化胡經》 六十四萬言,與胡王後還中國,作《太平經》。後世當在人間,欲令世人修善行義,尊奉德化,以佐道法,助國扶命,憂勞百姓,度脫凶年,令遇太清之中也。已上數懸河今謂道德,序訣云:老子代代為國師,即此是也。

  孟智周法師《老子經通題目》云:千二百老子,此即其數千二百,老子自別有經也。

  又云:後學所成,伯陽是也。故知伯陽尊號始乎隆周也,此號隱顯,難可詳究矣。

  《玉帝七聖玄紀》云:亹亹神匠,靈德虛鮮。曜龍文於滄淵,煥釆雲於九天。濯高貌於蘭玉,發金精於瓊泉。列七紀於上錄,明刻書於隱篇。括致沉豪,運轉滯輪。採結五象,携集上真。寔高上之垂化,以敷教于群方也。

  老子化西胡品

  《太平經》云:老子往西越八十餘年,生殷周之際也。

  鬼谷先生撰《文始先生无上真人關令內傳》云:周无極元年,歲在癸丑冬十有二月二十五日,老子之度關也。關令尹喜勑門吏曰:若有老公從東來,乘青牛薄板車者,勿聽過關。在後果見老公如是,求度關?關吏不許,以關吏之言白之。老公曰:吾家在關東而田在關西,欲往採樵,幸聽度之。關吏再不許入,白關令。令即出迎,設弟子之禮。老公故辭欲去,關令殷勤北面事之。老子許之,住也。老子時有賃客,姓徐名甲,日雇錢一百。老子先與約語,當頓還卿直,然須吾行達西海大秦安息國,歸以黃金頓備錢限。甲既見老子方欲遠遊,疑遂不還其直。爾時有美色女人聞甲應得多錢,蜜語甲曰:何不急訟,求其直,吾當為子妻。甲惡意因成,即舉詞詣關令,訴老子求錢。關令以甲詞呈老子。老子曰:吾祿貧薄,无僕役,前借此人,先語至西海大秦安息國,歸頓還黃金備直限,其何負約,見訟耶?甲隨老子二百餘歲,應還七百萬。老子謂甲曰:吾昔語汝,至西海大秦安息國,歸頓以黃金相還云,何不能忍辱,今便興詞訟我,汝隨我已二百餘歲,汝命早應死,賴我太玄長生符在爾身耳。言畢,見太玄長生符飛從甲口出,還在老子前,文字新明,甲已成一聚白骨。喜既見甲違心便死,意復欲觀老子起死人。因曰:喜當代還此直,即具錢來,伏願赦甲往罪,賜其更生。老子愍之,曰:善!此本非吾瞋甲,甲負先心,道自去之。老子復以向符投其枯骨,甲即還生如故。喜具為說之,甲方叩頭謝罪。老子令還汝直,謝遣之也。老子以上皇元年歲在丁卯正月十二日丙午下為周師也。周道將衰,王不修德,弗能以口道德治民,此淫亂之俗不可復,師故微服而行,吾將遠遊矣!喜復作禮曰:願大人為我著書,說大道之意,喜得奉而修焉。老子以无極元年歲在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日中作《道德經》上下二篇,以授喜。老子辭別欲行。喜曰:願從大人遠遊,觀化天地間可乎?老子曰:我行无常處,或上天,或入地,或登山,或入海,或在戎狄蠻貊非人之鄉、鬼神之邦、嶮難之中,觀化十方,出入無間,坐在立亡,子以始受道諸穢未盡,焉得隨吾遠行耶!子且止誦此二卷經萬遍,道成乃可從吾遠遊。子道欲成時,自當相迎,今未得去也。老子臨去則告曰:子千日以後於成都市門青羊之肆,尋吾乃可得矣。喜奉教誦經萬遍,千日之後身乃飛行,入水蹈火並不熱溺,今道已成,乃往成都市門青羊之肆尋老子,經日不見,盡夜感念,到九日見一人來買青羊,由是乃悟,問使人曰:子何故日日買此青羊耶?人答曰:吾家有貴客,好畜青羊,故使我買之也。喜曰:吾昔與彼客有舊,因期於此,子能為我達之不?因以珍寶獻之。使人曰:諾,君但體我去,當為具白此意。喜曰:若然,白客言關令尹喜在外。使人如其言白之。老子曰:令前。拂衣而起,登自然蓮華之座,問喜曰:別後三年之中,子讀經何得何失?喜拜而自陳曰:奉教誦經,令喜得常存不死也。老子曰:子昔願從吾遠遊,道已成可以遊觀大地八紘之外也。喜曰:弟子宿願始申矣,無復所恨。老子於是命駕遠遊天地之間,變化諸國也。後入嚴賓國闍崛之山精舍中行道。廚賓王出遊,問曰:此何等人?侍者曰:道士耳。王曰:道士乃幽隱在此乎?後日復遊見之,王曰:何修也?可以致福。老子曰:齋戒中食,讀經行道,上可得至真,不死不生,教化出入在意也;下可安國隆家,亦可從轉身得道,度世入无為。王曰:善哉!後日出遊,復見之。王曰:道士道法最何為貴耶?道士曰:吾道貴自然,清靜无為,及齋戒行中食,燒香可從生天可從生王侯家得可從道度世以此為上。王曰:善!寡人欲請道士中食行道,可乎?道士曰:為欲請幾人耶?王曰:悉請也。道士曰:徒眾多,難可悉供也。王笑曰:寡人大國,何求不得,而云不能供耶?道士曰:吾道士固曰貧道,依附國王,致有珍寶,盡是王物。今先欲請王國人中食,以為百姓祈福,可乎?王曰:善!但恐道士无以供之。道士曰:足有供之,願王枉駕。王曰:刻日當到。道士遂先請及群臣國人也,皆使仙童玉女及四方飛天人請男女一十四日,都畢,王歎曰:貧道士尚能作大福如此,我大國王何所乏无而言不能供之耶?刻日請道士徒眾,大會道士,到皆引諸天聖眾九品仙人,四十餘日,人來不盡,後方日日異類,或胡或傖,或吳或楚,或長或短,王倉庫已半,人猶未止。王曰:如道士言,此人眾何其多吾?誠恥中殆,令无供具,忽生惡念。曰:吾恐此老公是鬼魅,非賢人。道士可速收縛,積薪市中,燒殺之,以示百姓。於是遂縛老子徒眾等。老子爾時任其所作,聚薪都市。老子語喜及諸從真人:卿但隨我上此薪上,傾國人悉.來視之,終不能害我等也。如是國人視之,其善心者皆難吒我王。何故?強請道士而中道燒之,可憐可念!火起衝天,國人因見,老子亦放身光滿天下,老子與喜及諸真人在炭煙之中,坐蓮華之上,執《道德經》詠之。及火勢盛,猶在炭上,坐不去。王問老公已死耶?使者曰:老公故在炭上誦經。王又令沉老公深淵。後隨王入淵,入淵不溺。國人見老子放光,神龍負之,龍光亦照淵,方誦經並不能為害。王問:道士等已死乎?使者曰:投之深淵,龍王出負之,老公放光,照滿國內,復不死不溺,當如之何?王曰:燒之不死,沉之不溺,吾末如之何?王顧謂群臣曰:恐彼老子將天師聖人乎?今欲事之,何如?群臣曰:善!恐老公徒嗔,將亡國也,願王卑詞謝之。王曰:正爾。自詣卻說前事,謝罪云云。老公曰:前我語王,恐王不能供之云云,而反燒我師徒,何逆天无道耶?上天不許王之橫殺无辜,此乃天見我无罪,故得度險難也。天將滅王國,不久當至也。王大謝.罪,願舉國事師,不敢中怠。老子曰:王前有惡心,今雖叩頭千下,猶未可保信,恐後有悔,當何以為誓耶?王曰:今以舉國男女一世不娶妻,髠鬄鬚髮以為盟誓,約不中悔,中悔當死為證,何如?老子曰:善!爾時推尹喜為師,令王及國人事之。王當以國事付太子伊梨,我當修道,捨家國,求道度世。老子曰:善!既欲棄國學道,吾留王之師,號為佛佛,事无上正真之道。道有大法,若王居國學道,但奉五戒十善,自足致福,去卻不祥,常生人道,尊榮富貴,亦可因此得道度世,何必捨家也。王及群臣一時稽首師前,男女同日奉道焉。為作三法衣,守攝其心,錫杖以驚蛇蟲,乞中食為節。老子復為造九萬品經戒,今日就誦之。老子曰:授子道既備,吾欲速遊八方,遂還東遊,幽演大道自然之氣,為三法:第一曰太上无極大道,第二曰无上正真之道,第三曰太平清約之道也。

  《老子化胡經》云:吾以幽王時出為師,教化道法,觀其虛實,為柱下史,姓李,名耳,字伯陽,知幽王不可復師,欲去之,此衰亂之俗不可久。周幽王將亡其國,乃假服乘青牛薄板車去之。於是,幽王果為大戎所殺。遂西詣罽賓王,至函谷關。關令尹喜好道術內學,仰知天文,下知地理,預知道當西行,夙夜觀象,是時太歲在癸丑十二月二十五日臘除,道過來西度關。關令尹喜先勑門吏:今日當有老公乘青牛薄板車來度關,告之,勿令去!如其言,老子乘青牛薄板車度關,關吏留之,不聽度。老子云:貧賤老公居在關東,田在關西,明日當臘,欲去取薪草,幸聽度。吏下而跪啟曰:明府有教,若有老公乘青牛薄板車,留之勿令去。願少留神。吏便入白關令。關令帶印綬執板而迎,為設禮。老子曰:吾是貧賤老公,居在關束,田在關西,明日當臘,欲往迎薪草耳。令留如何?尹喜執板跪而言曰:喜是蜀郡成都人,姓尹,名喜,自生以來至今以歷三千甲子也,求先生當周旋勞苦暴露,天幸今日相遇,願少留神。老子入舍,共語三日三夜,為作五千文。主人上饌甚厚,老子念无以報之,為作《五千文》上下二經與之,報其厚意,辭別欲去。尹喜曰:願聞先生姓字。老子張口吐舌示之曰:口中齒皆落盡,唯有舌在耳。喜曰:老聃齒在口中三十六枚,儼然如霜,齒今落盡,唯有舌獨在,故知柔者能制剛,弱者能勝強,欲令尹喜行柔弱之志,竟不語姓字而去。喜曰:思道德之美,願從西行。老子曰:吾遊越天地之表,散氣於八嵎,或至小國,或上昇天,下入淵,隨世教化,无所不至,子安能隨我去不?尹喜跪而言曰:入水入淵,入地上天,投身沒命願從先生。老子曰:子勤讀《五千文》上下二經,却後三年會成都市青羊矣肆,索我則可得也。子今不得隨吾去於是,太歲癸丑辭別而去。尹喜遂修經,夙夜不懈,元氣歸其身,日日加增得道之意,知其真焉。喜後以太歲丁巳詣成都市青羊肆,索老子,累日積月不見,夙夜歎息。後乃見一人數數來買青羊,於是心開意悟,乃問之曰:何以日日來買此青羊耶?使人答曰:我家有貴客,好畜青羊,故使我買之。喜曰:吾昔與彼客有舊,因期於此,子能為我達之不?以珍寶獻之。使人曰:諾,君但隨我,當為具白。喜曰:若然,白客言尹喜在外,使人如其言白之。老子曰:令前。拂衣而起,登自然蓮華之座,手捉九節之杖,見尹喜言:何以晚耶?吾待子久矣。喜再拜曰:求先生累日積月,不知先生所向何許?道不奪願,今得拜見,恩覆之廣深也,遠矣!於是,乃共說三年之中何有可忘?尹喜稽首言曰:與先生別後,所得經者晨夜讀之,无有畏忘,精邪鬼賊見喜皆自然化服,萬神為之走,知元氣之廣矣。老子曰:在此待子甚久,知子不移之志,當將子遠遊,觀天地間元氣,保子身形,豈不善哉!爾時,太歲丁巳,乃與喜至西國,我欲教諸國人莫知之者。至肘賓國,乃入山中巖居穴處,共修道法三年。太歲庚申,胡王出獵,數數見之,問左右曰:此何等人也?左右无能知者。老子答曰:我是老人,積在山中。王怪之,謂是魍魅,不知是聖人,固欲賊害老子。老子行柔弱之志,以下其意,乃設自然无極天厨,欲請王國中人。王聞之,掉手大笑曰:此老公依附吾國,得自生活,當何得請吾國中人耶?老公曰:依附王國以得生活,致有今日,今欲還東國,欲報王恩,刻日當會。王遣使者,視老公請客之具。老公設五行雲氣之帳縵,西谷中白縵,北谷中黑縵,東谷中青縵,南谷中赤縵,中央黃縵。延請國王,上及王身,下及國人。胡王即召三十六國數千萬人,往會老子五色雲縵之中,飲食七日七夜,厨饌儼然,不為勞倦。胡王歸國,復欲請老公。老公答王曰:言不可請。王曰:吾大國之中,何所无有?何以不能請老公耶?刻日當會。到其日,老子與諸道士共行,就請有四輩弟子,四天王,百萬眾,今日一種人。明白復異種人,日日人各不同,如此四十餘日,人來不絕,王厨己盡。 王乃大驚,語左右曰:此為妖□,必非常人,奈何?殺之!左右曰:可!積薪都市中,燒之,若不死者取大石擊頭,著海水中,當不死之耶?胡王勑國中,户各取薪一束,積與市上燒之。老子與尹為胡王所擊薪上。胡子於下放火,燒之四十餘日,薪盡火滅,老子與尹喜在炭中讀經如故。王復沉老子尹喜,以大石擊頭,著深淵之中,又復不沒。胡王大驚,今當奈何?舉國惶怖,欲來侍老子以為師也。老子語王曰:我非師也,前與我共上薪被燒者,是為師。師今到諸天中索兵馬,當來以伐王國,以王前燒殺之故也。须臾間,諸天鬼神兵馬來下,皆長一丈四尺,數百萬眾,手持鐵杖,一滿王國中,日日來之不絕,唯欲以殺靜子并及王身,故胡王大驚三十六國各各失魂。王頭面指地,不敢視老子。老子即變作剛五色大人,身長一丈六尺,七十二相面目,紫輝見於虛空,左入右出,乍下乍上,是謂士方空二虛身也。胡王驚怖,語左右,置向老公持此大入耶!老子知其欲化也,此不為大人也,比名太上真之人耳。此正真之人,好生惡殺,來至王國,過不犯王,王有何意積薪以燒之耶?而今奈何復欲之侍之,乃欲兔耶?胡王曰:賜我生命,濟活我国,生死一心,奉屬大人,從今以誓不犯之也。老子曰;王當以何作信?王曰;我国中大小男女終身不娶妻,當侍師至死,求兔我罪。於是,召三十六國胡子,向老子前皆當髡頭剃鬚,自毀形容,橫裙衣,露右臂,與天為信,引地為誓。叉手合掌,不敢移易。老子見胡受化,乃與作六十四萬言經,无上正真之道,令王舉國事法,不得探巢破卵,傷害萬物,劫盜作賊,侵凌瓣弱,詛罵妬?,飲酒食肉,妄言兩舌,不得載車乘馬,不著履屨,為作錫杖,欲令驚,地生蟲不得傷害之也。又恐其變悔,故為作三衣法服,左臂露,右臂常結著心前,令以右手捉之,不得放心也。不令種作為刻木作拔,音鉢以受七升,令日月當行乞食,家乞一升,七家得七升,得之便食之,若至七家不得食,自謫。七日不食,飲水而己。以此為法。《化胡經》乃有二卷,不同。今會其異同,錄此文出也。

  時節品

  太一帝君洞真玄云:白日登晨者,日之正中,為白日也,雞之始鳴登晨也。

  《明真經》云:人之得仙,白日登晨,即此義矣。皆取生氣時。

  《司命解化》云:白日去,謂之上尸解也。夜半去,謂之下尸解也。向曉向暮而去者。謂之地下主者也。

  《昇玄第一經》云:朝、中、日沒、人定、夜半、雞鳴為六時,禮敬十方天尊,禮從東方為始也。

  《玉清隱書》云:甲子之日、八節之日,此皆上元朝宴之時也。

  《上清八景飛經》云:立春之日,三素元君上詣天皇太帝遊宴之時,元景行道受仙之日也。春分之日,太微天帝君上詣高上玉皇遊宴之時,始景行道受仙之日也。立夏之日,太極上真三元真人上詣紫微宮遊宴之時,玄景行道受仙之日也。夏至之日,扶桑公太帝君上詣太微宮遊宴之時也,虛景行道受仙之日也。立秋之日,太素上真白帝君上詣玉天玄皇高真遊宴之時,元景行道受仙之日也。秋分之日,南極上真赤帝君上詣閬風臺,詣九靈夫人遊宴之時,明景行道受仙之日也。立冬之日,上清真人帝君皇祖上詣高上九天玉帝子遊宴之時,洞景行道受仙之日也。冬至之日,太霄玉妃、太虛上真人上詣太皇宮太微天帝君遊宴之時,清景行道受仙之日也。先錄出。在道例第九卷八節齋日品中,具說之也。

  三洞珠囊卷之九竟

  三洞珠囊卷之十

  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

  叩齒嚥掖品

  《金書玉字上經》云:暮臥常密三七叩齒,三七咽液。陰祝曰:

  九星太精,北極真君,益我精胎,彊我三魂。左引日華,右拘月津。辰中黃景,元虛黃真,使我飛仙,上登紫煙。神虛玉符,常守生門,萬邪伏法,受形斗君。

  平旦欲起,常密二七叩齒,嚥液二七。陰祝曰:天元上一,斗中七童,上清紫精,在兆身中。華辰紫蓋,太素玄宮,後聖靈氣,下入洞房,使我飛仙,得行太極金堂。

  《五符》云:俯漱五華液,還復反童顏。仰挹三辰精,保身永長安。

  夫叩齒以命神,嚥氣以和真。納和嚥六液以運入,制神須鳴鼓而行列也。此名呼神。

  《真誥》第五云:夜行常當啄齒,啄亦无正限數也,殺鬼邪。鬼常畏啄齒聲,是故不得犯人。若兼以漱液、祝語,益善也。

  仙人劉京語皇甫隆曰:夫朝睡起未澡洗之前,平坐,漱口中唾曰玉泉,令滿口嚥之,即叩齒二七止。又更漱唾如前法,又更叩齒如前法。夫叩齒者,召身內神,令其安之,又令人齒不朽。夫嚥液者,令人身體光澤津潤,力壯有顏色,去三尸蟲,名曰鍊精,使人長生,若能終身行之得仙也。

  《洞神太上隱書經》云:夫學道之人,須鳴天鼓以召眾神。夫為正觀之道,欲使邪氣不侵,必須集會群神,以自匡輔也。左相叩為天鍾,右相叩為天磬,中央上下相對叩為天鼓。或三十六上應三十六天,中應三十六國,下應三十六地。或三十二通以應三十二天,或二十七通以應於九天三九之數,以成二十七也。或二十四通,以應於三八二十四神,或十二通以應十二辰,或九通以應於九元,或七通以應於七元,或三通以應於三元,隨數所應,而叩召之也。若卒遇凶惡不祥,當打天鍾三十過,若經山辟邪,威神大祝,當椎天磬。若存思念道,感致招靈,當鳴天鼓。

   嚥塞則為亂志之由,亂志之由,故須嚥液以溉灌百神,然後恬心以守三一之神。其嚥液之數所應者,亦具如鳴天鼓之數也。

  《登真隱訣第四》云:服玉女津液,存日月在口中,日色赤,月色黃,日有紫光九芒,月有白光十芒也。芒直如弦,以入於口,嚥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无數。前服食品通有此嚥液語也。

  《真誥第五》引《太素丹景經》曰:一面之上,常欲得兩手摩拭令熱,高下隨形,皆使極币,令人面有光澤,皺斑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先當摩擦兩掌令熱,然後拭面目,順手摩髮如理櫛之狀,兩臂亦更互,以手摩之,使髮不白,脉不浮外。

  《大洞真經精景按摩篇》曰:臥起當平氣正坐,先叉兩手,乃復以揜、項後,因仰面視上,使項與兩手爭為之三四止,使人精和血通,風氣不入。能久行之,不死不病。畢,又屈動身體,申手四極,反張,宣搖百關,為之各三。

  臥起先以手巾若厚帛拭項中四面及耳後,使圓币,熱溫溫然也。順髮摩項,若理櫛之無在也。良久,摩兩手以摩治面目。久行之,使人目明而邪氣不干,體不垢膩以生穢也。都畢,乃嚥液三十過,以導內液。

  《消魔上靈經》曰:若體中不寧,當反舌塞喉,漱漏嚥液无數。須臾,不寧之痾自即除也,其時亦當覺體中寬軟也。

  《消魔經上篇》曰:耳欲得數按抑其左右,互令无數,令人聽徹。所謂營治城郭,名書皇籍。

  又曰:鼻亦得按其左右,唯令无數也,令人氣平。所謂灌溉中嶽,名書帝錄。

  《太上錄渟發華經上》按摩法:常以生氣時嚥液二七過。畢,按體所痛處,向王而祝曰:左玄右玄,三神合真。左黃右黃,六華相當。風氣惡疾,伏匿四方。玉液流澤,上下宣通,內遣水火,外辟不祥。長生飛仙,身當休彊。畢,嚥液二七過。常如此,則無疾。當急按所痛處三十一過。

  《丹字紫書三五順行經》曰:坐常欲閉目,內視五藏腸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也。

  《石景赤字經》曰:常能手揜口鼻,臨目,微氣,久許時,手中生液,遂以摩面目。常行之,使人體香。

  《紫度炎光經.內視中方》曰:常欲閉目而臥,安身微氣,使如臥狀,令傍人不覺也。乃內視遠聽四方,令我耳目注萬里之外。久行之,自見萬里之外事。精心為之,乃見百萬里外。又耳中亦恆聞金玉之音、絲竹之聲,此妙法也。

  《太上天關三圖經》曰: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兩訾,間氣為之,氣通輒止,吐而復始。恒行之,眼能洞觀。

  道曰:恒以手按兩眉後小穴中三九過,又以手心及指摩兩目顏上,以手旋耳行三十過,摩唯令數,无時節也。畢,輒以手逆乘額三九過,從眉中始乃上行入髮際中口傍,嚥液多少无數也。如此常行,眼目清明,一年可夜書。亦可於人中密為之,勿語其狀也。目下傾上是訣眼保室歸嬰至道。以手旋耳行者,探明映之術也。於是理開血散,皺兆不生,月華玄照,精和神盈矣。夫人之將老,鮮不先始於耳目也。又老形之兆,亦發始於目際之左右也。以手按額上,內存赤子,日月雙明,上元歡喜,三九始眉。數畢乃止。此謂手朝三元,固腦堅髮之道也。頭四面以兩手乘之,順髮就髻,唯令多也。於是頭血流散,風濕不凝也。都畢,以手按目四訾二九,覺令見光分明,是檢眼神之道。久為之,得見百靈也。勤而行之,使手不離面乃佳。已成真人,猶不廢也。

  夜臥覺,常更叩齒九通,嚥液九過。畢,以手按鼻邊,左右上下數十過,微祝曰:

  太上四明,九門發精。耳目玄徹,通真達靈。天中之臺,流氣調平。嬌女雲儀,眼童英明。華聰炅朗,百度眇精。保合上元,徘徊九城。五藏植根,耳目自生。天臺鬱素,柱梁不傾。七魄澡鍊,三魂安寧。赤子携景,輒與我并。有敢揜我耳目,太上當摧以流鈴。萬凶消滅,所願必成。日月守門,心藏五星,真皇所祝,群響敬聽。

  《真誥》云:櫛頭理髮欲得多過,通流血氣散風濕也。數易櫛,更番用之也。亦可不須解髮也。

  《太極緑經》曰:理髮欲向王地,既櫛髮之始而微祝曰:

  泥丸玄華,保精長存。左為隱月,右為日根。六合清鍊,百神受恩。祝畢,嚥液三過。能常行之,髮不落而日生也。當數易櫛,櫛之取多而不使痛,亦可令侍者櫛,取多也。於是血液不滯,髮根常堅。

  夜臥先急閉目向上,以手大指後掌各左右按拭,使兩掌俱交會於頂中,三九過,存目中當有紫青絳三色氣出目前。此是內按三素雲,以灌合童子也。陰祝曰:

  眼童三雲,兩目真君。英明注精,開通清神。太玄靈儀,靈嬌翩翩,保利雙關,啟徹九門,百節應響,朝液泥丸,身昇玉宮,列為上真。

  凡四十八字。祝畢,嚥液五十過。畢,乃開目。以為常,坐起可行之,不必夜也,要當以生氣時。一年許,耳目便精明。久為之,視徹千里,羅映神靈,聽於絕響也。此亦真仙之高道,不但明目開耳而已。

  夫欲學道者,皆當不欲令人知見所聞每事盡爾山世遠受孟先生法。暮臥先讀《黃庭內景經》一過乃眠,使人魂魄自制鍊。恒行之,二十一年亦仙矣。是為合萬過也,夕得三四過乃佳。北嶽蔣夫人云:讀此經亦使人无病。是不死之道也。注云:此二十一年夕一過,不得萬遍。一,恐應為七或八字。不爾,夕則三四過也。

  凡研味至道及讀誦神經者,十言二十言中,輒當一二過舐脣嚥液,百言五十言中輒兩三過叩齒,以神會靈元,和血氣,使虛津凝滿,帝一欣宅,所謂沖氣不勞啟、血不洩也。

  學生之法不可泣淚,及多唾洩,此皆為損液漏津,使喉腦火竭,是

  以真人道士常吐納嚥味以和六液。

  常以本命之日向其方面叩齒三通,心存再拜而微祝曰:

  太一鎮生,三氣合真。室胎上景,母玄父元。生我五藏,攝我精神。

  下灌玉液,上朝泥丸。夕鍊七魄,朝和三魂。右命玉華,左嘯金晨。令我神仙,役靈使神。常保利津,飛行十天。祝畢,又心拜四方,叩齒三過。此名為太上咒生隱朝胎元之道。常能行之,令人魂魄保守,長年神仙。

  《真誥第八》云:昔鮑助者,濟北人也,都不學道,亦不知法術,年四十餘,忽得迴風,口目不正,風氣入口而兩齒上下恒相切拍,甚有聲響。如此晝夜不止,得壽年百二十七歲,後乃遇大水墮長壽河中死也。北帝中間亦比遣殺鬼及日遊地殃使取之,而此數殺鬼終不敢近助。鬼官當問其故,天殺答云:此人乃多方以制於常,叩齒鳴打天鼓以警身中神,神不得散,鬼氣不得入,是以无有緣趣得殺之也。以此論之,若助不行水度河,亦或可出千歲,壽不啻當是,偶大寒凍,步行水中,口噤不能復叩齒,是故遇因溺著河也。患風病而齒自叩動者,猶尚辟死卻殺鬼也,何况道士真叩齒鳴天鼓具身神耶!仙方云常吞液叩齒,使人返少也。

  《紫度炎光經》云:嚥液還容保牙。求仙上法云:常以平旦二氣未分之始玄暉以映形神,形神並降,上會泥丸,精液咸生。故是其時嚥而服之,將來三年面生玉澤,返形變顏,項華固根,柯齒方生,必能長修,五老降房,神仙昇玄,壽齊三光。不死之道,非真勿傳。至其時,安心定意,令五神靜寧,叩齒十二通,思東方青要玉女,齎少陽之氣,青芝玉漿,灌漱我身,流溢紫微宮中。祝曰:

  東方青牙,飲以朝華,玉漿醴泉,滋液滂沱。流潤六府,玄注如河,身輕體昇,上躡太霞。畢,以舌舐上齒之外九過,咽之。

  次思南方赤圭玉女,齎太陽之氣,絳芝玉漿灌液我身,流溢絳宮之中。祝曰:

  南方赤牙飲以醴泉、絳芝玉漿,流溢如川,布潤絳府,骨化生神,服食太虛,舉體皆仙,乘雲駕霄,上造帝前。畢,便以舌舐下齒之外八過,嚥之。

  次思西方太素玉女,齎少陰之氣、素芝玉漿,灌溉我身,流溢華蓋宮中。祝曰:

  西方白牙,飲以靈液。玉水洪流,玄芝奕奕,灌我六府,鎮魂固魄,神安胃管,名言金格。畢,以舌舐上齒之內六過,嚥之。

  次思北方太玄玉女,齎太陰之氣、玄芝玉水,灌溉我身,流溢太倉之宮。祝曰:

  北方黑牙,服食玄滋,飲我飛泉,哺我玉飴。神府光逸,如丹如芝。壽傾天地,億萬同期。畢,以舌舐下齒之內五過,嚥之止。

  次思中央黃素王女,齎中和之氣、黃水月華之丹,溉灌我身,流溢玉堂宮中。祝曰:

  中央黃牙,白石峨峨。饑食玉飴之丹,渴飲黃水月華。五藏充盈,流潤如河。壽同三晨,萬無傾徂。形昇九玄,控御飛霞。畢,便以舌舐上下內外四面,反舌刺玄膺,取芝液十二過,嚥之也。

  嚥液保牙之道,中央黃老君、太極真人常所修學,色如童子,膚如玉澤,體充氣盈,髮白反黑,牙齒根固,无有朽落,遂致玄降,名書仙籍,位登清虛,與帝同席,子若修之,當於金闕尋名。玉閣无有仙緣,不得披繹也。

  《內音玉字上》云:以舌撩口上下中央,令玉液滿口,而三嚥之,令人長生益壽也。

  若服東方青牙,服食青牙,飲以朝華。畢,便以舌撩上齒之裹,舐脣三過,令玉泉滿口而嚥之。

  三洞珠囊卷之十竟

  
上一章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