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论
折疑论
元·子成
折疑论
师子比丘述注
折疑论叙
乡贡进士白水屈蟠撰
法师。名子成。字彦美。号妙明。京兆霸陵人也。少时为儒。壮而从释。其性爱书史喜翰墨。乐游学好著述。每与贤士大夫诗词唱和。一联一句落在丛席。人多传之。如鹦鹉诗云。学得人言字字明。便能巧语为通情。不知身在樊笼里。犹向堂前弄舌轻。昼寝云。梦魂不管擎书手。一帙南华堕枕边。闲游云。家家明月谁无分。处处青山我有缘。水心亭云。绿芰青荷香满池。环亭冷浸碧琉璃。高轩矮榻无纤暑。卧看清波浴鹭鸶。其长篇短偈。例皆如此。尤能洞明本宗佛法。予昔尝与县大夫张昂。请注心经。五日而成。万二千言。辞理精当。不为不多得。又尝缀述本色法事文集。仅二百首。语句雄丽。旨意浑成。同袍得之。囊畜不出。抑为艰得。无意多传。顷以兵火之乱。匿迹山林。尝与来客问难诘折。事尽终始。遂录成轴。名曰折疑论。首之以序问。终之以会名。凡二十篇。言简而理当。文约而义丰。涵咏六经。略备诸子。每一篇之中。其引类证断决折疑。理甚明白。若非具三昧辩才。其孰能致于此乎。予与妙明为不请友。其有年矣。大凡著作不我之悭。故于叙引母俟召而云。时辛卯中秋八日书。
折疑论叙(终)
折疑论卷第一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
(曲而断之谓折。犹豫不决之谓疑。评议难辨之谓论。此论因妙明子居山时有客特诣请问以决所疑。妙明子引三教微言以答之。遂成是录。故曰折疑)。
叙问第一(叙者。叙其来因。问者问其所疑。第者次第也。一者数之始也)
妙明子(华州渭南县洪福寺出家。遇鱼岩老人祥公处得法。阐扬大乘经律论。大元至正间。诏封传大乘戒赐紫闰大国师)。
居石室(后归终南山石室隐居)。
有客来谒。妙明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来(尊美之称曰夫子。谓客因何事而来)。
客曰。有所请问而来(客曰。有所疑而来问)。
妙明曰。吾居是山也。几以数年而世罕知(吾者我也。几者。近也。罕者少也谓我居此山。将近十数年矣。而世人少知)。
加以悬石巉岩危峤巇险。无人履践(巉音谗。险也。岩积石貌。峤渠庙切。山锐而高也巇音羲。岭危也。险音。险音险也。加以者兼有也。悬石者累垂可畏貌。谓险难行之处少有往来。故曰无人履践也)。
远劳仁者一至此乎(远路劳烦仁者一径来于此乎)。
客曰。雷霆之声无欲闻人之耳。而耳自闻(淮南子曰。雷者阴阳击抟之声。感而为雷。激而为霆。雷声岂要闻于人耳盖人耳自皆闻之)。
管籥之音无有悦人之心。而心自悦(乐谱云。管者箫笛之属。籥者似笛而有三孔短小。其管籥音声无要欢悦于人心。盖人闻之则自然欢悦也)。
夷齐匿迹于首阳。不欲德称于人。而人自称其德(史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让不嗣位欲之西南。遇武王伐纣。迎马首而谏不从。隐于首阳山。誓不食周粟。卒至饿死矣)。
巢许韬光于箕岫。岂为道扬于世。而世自扬其道(巢地名韬藏也。庄子让王篇曰。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隐于箕岫山)。
子之居山亦以类矣。奚为人之不知也(客以夷齐许由之德而比类。何为人之不知也)。
妙明曰。子所欲问可得闻乎(此审问辞)。
客曰。请无拒焉(无禁止之辞。子无阻而抵拒焉)。
妙明曰。子张云。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无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夏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云云。盖子夏之言迫狭。子张讥之是也。子张所言容字正破子夏拒字)。
知则无拒(此许答之辞也)。
客曰噫(噫者伤痛悲叹之辞)。
吾与子皆儒也(我与子皆曾为儒也)。
予昔尝与子为方外友(予我也。昔者往日也。尝曾也。撤去籓篱出乎流俗之表曰方外也。同志曰友)。
独以兵火之乱。不得同地而处。良可叹也(独者单也。言单为兵乱而逃避分散也。逃避不得同居。良颇亦可悲叹也)。
子下发离俗。其有年矣(子落发为僧离去俗家。有多年矣)。
尝欲一往而见。不果如愿(曾要专一来此见面。不如愿欲)。
顷以税驾尘习拨置人事。姑乘少暇聿来高居。欲折所疑。莫知可否(否音府。否者审辞也。顷者俄顷少时也。以用也。税驾者农夫之具。顷以脱鞅憩歇暂放下之义。尘习者尘寰家务之习。拨置者谓弃之于一边。人事者往来交接之事也。姑且因乘少时闲暇聿遂而来高隐之居欲以决折所疑之惑情。莫知可许否)。
妙明曰。请试言之(请试言所疑之辞)。
客曰。人云(假借他人之言)。
曩妙明儒时。未尝寄口于佛经(曩昔也。言往昔之日为儒。时未尝挂口于佛经)。
今为释也。沉湎因果。谓佛教也空寂之说(今为释子如沈贪酒色心迷意醉亦如湎波溺而不醒。乃妄为因缘果报虚无空寂之论说)。
遗弃周孔黄老之书。不识有诸(遗犹弃也。谓遗弃周公孔子黄帝老聃之经书)。
妙明曰。子贡云。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慎也(知皆音智。论语。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言谓恭者谓恭敬。推逊其师也。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云云。此责子禽不谨言也。盖一言善为智。一言不善为不智。智不知系于一言。不可不谨慎也)。
凡物自微至著缘浅及深(微者。细也小也。著者盛也。大也。凡一切物自细小而至盛大。缘者由也。譬人入海由浅而以及其深也)。
譬登万仞之岳不可一步而至。必资下以及其高(颜师古书曰。七尺为仞。岳者山之高广者也譬喻人登万仞之山岳不可一步便到。必自下以至其高上)。
既登绝顶。所历诸山。岂曰弃哉(既登绝高之顶。观经历之众山皆低未曾遗弃也)。
吾始学周孔黄老之书。抑以为极致(我始初为学周孔等书之时。抑以为至绝之处)。
次捡佛经。始知圣道有权实尔(次因检阅佛之经典。始知圣道有权假真实之理故尔)。
今吾以姬孔黄老之书为众山(姬周文王姓。谓周孔黄老四圣之书。喻如众山)。
以佛经第一义谛为绝顶(第一义谛者。教乘之极谈也。已达圣位者为真谛。未脱凡情者为俗谛。于时真俗不立凡圣情尽。不著二边唯存中道。故曰第一义谛。以此喻绝高之顶)。
既登绝顶。望众山自远矣。何弃之有耶(既明释典如登绝高之顶。复观周孔等书如众山而自远矣。何曾遗弃之有耶也)。
圣生第二(此篇言佛降诞之迹。故曰圣生)
客曰。佛之所生在何邦域。其氏族显迹及形貌德相所说法要可得闻乎(佛之降生国土姓氏家族兼及形相所谈妙法。亦可得而闻乎)。
妙明曰。富哉问也(发问之辞深远广大故曰富问也)。
予虽不敏。略示所知以报吾子(我虽不敏达略将少知用答子之问也)。
自汉之西。过数万里(自汉者指中华汉地也。之者往也。自汉地往西约有数万里程途也)。
有国曰迦维罗(被有国土名迦维罗乃佛降诞之中国也)。
王姓释迦(释氏源流梵语释迦。此云能仁)。
父名净饭(梵语首头陀罗。或云悦头檀。此云净饭)。
大夫人曰摩耶(梵语摩耶。此云大术)。
佛本居兜率天宫(梵语兜率陀。亦名睹一史多。此云知足也)。
以先佛之迦叶般涅槃后佛当补处。名曰护明(梵语具云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亦云大寂灭。自迦叶佛涅槃之后。佛补其一处。特待出现之时)。
实以三祇因满(一切诸佛皆修三祇之因也。三祇者。即三大阿僧祇劫也)。
万德果圆(诸佛皆具万德方为道果圆满也)。
宿愿未周(宿生有愿。未曾同圆。故下生人间)。
示同生灭(示现受生灭身)。
驾日轮香象。托阴王宫(初投胎时。化现于日轮之中跨香象。投托母胎于王宫)。
以大夫人摩耶为母。以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当周之时正月建子。即今二月八日是也)。
毗蓝园中右胁而生(胁生者表异常流。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此方江河泛涨大地皆动。光贯太微照自西方。王即怪问群臣。太史苏由奏曰。西方生大圣人也。王曰。于此何如。由曰无事。千年之后声教传流。于此时乃刻铭于国之南郊以记之)。
于时地摇六震(六震。即六种震动。谓动踊震起吼击也。摇扬不安曰动。[嶙-山+土]珑凹凸曰踊。隐隐有声曰震。自下升高曰起。砰磕发响曰吼。打抟惊物曰击。然各有三。直动名动四天下动名遍动。尽大千动名等遍动。余五例此)。
天雨四华(雨音裕。降也。四华者。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芬陀梨华。拘物头华)。
神捧金盘(地神捧持金盘)。
龙吐香露(九龙吐其香水浴太子身)。
即能纵行七步(周回行七步。七步莲华皆生。七步者。表七种净财。亦名七德财。即信进戒惭愧闻舍定慧七也)。
目顾四方(眼顾视于东西南北四方。本行经云。东方表涅槃最上。南方表利乐众生西方表解脱。北方表永断轮回)。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目顾四方。上下所指。一则异于凡流。二者发明大事因缘。玩者于此动用之间。自可消息)。
具三十二大人相(阿毗昙论云。三十二相者。梵音声相眉间白毫相。乌瑟尼妙相。牛王睫相。目绀青相。广长舌相。得上味相。齿牙鲜白相。齿齐。互密相。具四十二齿相。师子颔轮相。立身摩膝相。肩膊圆满相。师子身相。广洪直相处处充满相。皮肤细软相。常光一寻相身真金色相。身毛右旋相。孔生一毛相。身毛上靡相。身分圆满相。势峰藏密相。伊尼鹿王腨相。足趺满厚相手指网缦相。手足细软相。足踉圆满相。纤长光泽相。足千辐轮相。足底平满相)。
八十种随形好(八十种好者。指甲红赤。指甲隆起。指甲清净指甲满足。押甲团圆指甲纤直。指间一密。指清净洁。手足肥腻。手足里赤。手足平等。手足内满。掌文深现。掌文端直。掌文纤长。手足润泽。掌文不乱。踝足少现。膝头圆满。膝次第满。行步齐整师子王行。鹅王步。龙王行相。牛王行相。行不顾视。行步不乱。半身正直。佛身过人。一切满足。佛身皆好。身体平正。身体遍足。身体正直。身体滑泽。身体净洁。身体端严。身次第大小。诸根方正。身色不黑。身体无黡。身毛净洁。腹相团圆腹无横文。身体明净。脐正圆深。脐孔团圆。脐文右旋。脐孔不凹。脐孔不长。脐孔不短。脐孔不连。得龙牙相。牙不过唇。四牙团圆四牙锋利。四牙齐密。舌长柔软。舌色赤好。梵声深好。象王声相。迦陵频伽声。齿根圆满。鼻孔净洁。鼻不下垂。鼻高修长。鼻高方广。目广清净。眼睛黑光。目睫次第眉如半月。眉毛黑泽。眉毛光明。耳皆垂埵头发细软)。
王请仙人阿私陀瞻之(西方能相吉凶贵贱仙人也)。
曰。太子随身相好粲若芬华(太子身相。如初开芬陀梨华。娇态香洁也)。
在家作转轮王。出家成无上道(在家定作金转轮王出家必成无上道果)。
以臣观之。必不得在家矣(仙人所言。太子定离国位)。
遂泣曰。太子成佛必施大法。臣今老矣。失。
此大利。良可悲哉(有泪无声曰泣。仙人知太子成佛演说大法老不得闻。故乃泣之)。
年十有九。壬申二月八日(周时正月建子。二月八日即今十二月八日是也)。
呼车匿鞁朱鬃(车匿者。佛之家所生之子。朱鬃者马也)。
游看四门。逢僧了法。不乐王宫。亟欲修心(因游观四门。东门见老人衰朽。南门见其病者。西门见送葬者。北门见一比丘。乃是作瓶天子所化。太子问言汝何等人。比丘答曰。世间无常。我由修其圣道超于彼岸。若能如是修者。亦皆如之。言讫腾空而去。太子因见老病死苦甚为恐怖。遇此比丘愈起善心。厌弃王宫。亟急欲要出家修行)。
王生忧惧恐断国嗣。遂增以侍御音乐娱之。太子不悦(王知太子心欲出家。恐惧断绝国之后嗣。遂增添侍奉婇女。加以管弦音乐取其欢乐太子不以为悦乐也)。
迨夜之央(迨至也。央半也。至其半夜)。
净居天人(浮居天人。乃是辅太子出家者也)。
以天福力。彰侍御之丑容。九孔流溢不净。蛆虫可厌(丑音丑。净居天人用天福神力彰显侍御。绥女俱各昏睡。现死尸相。各两两耳两鼻口并大小便等。九孔流出不净蛆虫。太子转生厌离之心也)。
夜半子时。净居天人报曰。太子可出宫。今正是时(天人告太子曰。既降兜率欲满宿愿。要出王宫今正是时)。
于是[馬*夸]犍陟(犍陟者马名也)。
仆车匿(车匿从人)。
天人捧驾(天人捧其马足)。
飞空而去(飞空逾城而去)。
投身雪岭。趺坐盘石(既至雪岭。坐于盘陀石上)。
净思六年。遂成佛果(正宗记云。先于弥楼山。习不用处定。次于郁头弗处。习非非想处定。又于象鼻山。睹明星面悟道。六年净思方成佛果矣)。
无恶不去。无善不圆(去上声。除也。诸恶尽去。万善周圆)。
首诣鹿林三转四谛。而摩诃男等五人得道(五人者。佛初入山。父族三人一阿湿婆。二婆提三摩诃男拘利。母族二人。一憍陈如。二十力迦叶。侍佛佛不用。五人各修梵行。佛既成道。首于鹿苑。与憍陈如等说三转四谛法轮。三转者。一示相转。二劝修转。三作证转。一示相转者。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二劝修转者。此是苦汝须知。此是集汝须断。此是灭汝须证。此是道汝须修。知世间苦因苦果。出世间乐因乐果也。三作证转者。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陈如等疑问。如来还出世间苦因苦果乐因乐果否。如来答云。我已知我已断。我已修。我已证。五人闻说此法各证道果)。
初宣小教(三转四谛)。
次演空宗。由是向室罗筏城祇园等处。八部般若次第兴焉(室罗筏城。即舍卫国城也。祗园者。即祗树给孤独也。八部般若者。大品般若。中品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金刚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般若也。八部般若多以破有归空。故曰空宗)。
后居鹫岭演妙法华。会三归一舍权从实(鹫岭名。其山形似鹫鸟。故曰鹫岭。嵓玲珑可容万人。佛于此中多说妙法。先因鹿苑说有。而尽皆执有次演八部般若。以说空而咸皆执空。后于鹫岭演妙法华。会三归一者。会三乘归于一乘。舍权从实者。乃从浅至深。舍小而归大也)。
及于普光明殿。菩提道场。欲色诸天。逝林等处。圆音极唱演大华严(此经有三部。上部十三千大千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中部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十万偈颂。四十八品。今所传者。三十九品。共四万五千颂。在唐外有九品。未就此下部经也。此经七处谈九会演。具偏圆顿渐空有权实。总贯三乘五教之玄理。故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也)。
事无不穷。理无不尽(此经大小事穷浅深理尽)。
圣凡交彻。主伴互参(圆五教贯三乘。含十方摄一切。会凡圣归一体。通真俗以混融故也)。
空有齐彰(如空中而现影)。
色心俱入(照境皆寂)。
如灯递照似镜胥融。大小相含一多无碍(胥相也。总结上文意。佛之妙用。或大或小而含容。或一或多而无碍。此正显凡圣交彻主伴互参无碍者。如灯灯互照。镜镜相融者也)。
十世同于一念(故华严偈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
刹那现于一毫(如来妙用。摄大千国土藏于一毫毛端。以一毫头而现大千沙界。此华严诸佛菩萨圆融一切境界故)。
以不有(实无)之有(幻有)而成于有(能有)有(所有)之宗(妙有)以不空(顽空)之空(真空)而现于空(能空)空(所现)之境(一真法界)。
直以空有不立。二谛常存(真无所立。妄本是空。不离不即。二谛常存)。
寂照两忘。真俗并显(于是体用俱忘。二谛双显)。
即有而现于空有(就有而观空有)。
即空而现于有空(就空而观有空)。
包法界共异之名(如海纳于异流)。
同名方广(似百川而同广)。
统诸教差别之号(总摄三乘五教之名)。
总号华严(小始终顿之四。皆不出此圆教。故曰总号华严)。
实圆满之洪规(实为圆满具足之大规模故也)。
乃真常之妙说(无假为真。不变为常。既谈真常之理。故曰妙说)。
大矣哉(赞此圆教广大)。
不可思议之极致也(法无大小前后。约机而说之故也。迥脱言虑心想。不能及。情识名言不能至故无不可思议之极。至尽之教也)。
故佛乃利生广大(故者。指义之辞。余例此。普度一切众生。成证一乘妙果故曰广大也)。
润物洪深(利齐之心。若天降甘泽万物皆蒙滋润故曰润物洪深是也)。
牢笼亿劫之生(华严经云。张大教网。捷人天鱼置涅槃岸)。
济拔无边之苦(随类化导济拔沉沦。皆得离苦获乐)。
然以不生之生。而现于有生之生(如来真净妙体本来无生。因见一切众生往来六道无有了期。故以示无生之体。化现于有生之类故也)。
以无相之相。而现于有相之相矣(真实之相。名之无相。以无相之理现于有相之中。乃化度众生之相矣)。
客澄思净默。移时不语(客闻言佛圆融要妙法门。清净其心念。静默过时不语)。
妙明曰。子于吾说不自决乎(子今闻我所言法要。不能自决择于理者乎)。
客曰。吾恐子以弘词丽句而欺我也(我恐子以用弘大语句美丽言辞而欺瞒我也)。
妙明曰不然(不然此说)。
昔华严会上二乘圣人。皆是漏尽大阿罗汉(梵语阿罗汉。此云无学。昔者华严会上。佛说此经之时。声闻缘觉二乘小圣。诸漏已尽。皆是烦恼断尽阿罗汉)。
具八解脱(从任无碍。尘类不能拘。故曰解脱。八者。一内有色观。外有色解脱。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处解脱也)。
获六神通(获得也。六神通者。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神境通。五宿命通。六漏尽通)。
始听华严圆满教诲(此二乘圣人。初于华严会上。闻此圆教之理训诲者也)。
目不睹佛身(睹者。见也。不见佛身)。
耳不闻佛语(闻者。听也耳不听佛语也)。
心不了法义(心不了知所说法之义味也)。
神迷意醉(如下云情惛是也)。
智暗情惛(其心神如不知东西南北。迷惑真如如明眼人入于黑暗之处。其情性惛而不明者也)。
茫然自失(茫茫然。渺漭而自失其身命者也)。
都无所觉知(盖此圆教。唯大乘菩萨所知。其二乘小圣闻此法要。皆如盲如聋。故曰都无所知者也)。
后说入法界品。仅能领悟(仅才也。然后说入法界品中。仅才少有省悟也)。
且向之壅遏而后慧解者何也。以前之三十八品所被机性(壅塞而不通也。遏者遮也。谓先壅遏而不知。然后慧发解会者何谓也。盖小机不能速领大法也。因前三十八品以多被大机性。故二乘不能知也)。
唯是入地大菩萨众。理微言极不近常情(唯独也唯是入十地位大菩萨。乃达至极微妙言辞。故不可以浅近寻常识情卜度也)。
非二乘圣人所履境界。故不可得闻也(此法。实不是声闻缘觉小圣二乘所行所履之境界。故不可得而闻也)。
颇有菩萨。重与喻之。彼诸圣者抑而不信(颇少也。有菩萨重与譬喻说之。彼诸圣人。抑且犹有不能信者)。
圣情犹尔。况于子乎(尔者语助辞。二乘圣人重重譬喻说。尚乃不知不信何比。况于子乎)。
客曰。圣且不了。子奚知乎(爰者何也。客反征曰。圣人尚且不知。子何能知乎)。
妙明曰。以圣智言之。则大凡不及于小圣(圣智者。二乘小圣。善具神变。自在无碍。因耽此故于大乘而不能行也。大心凡夫。由无神通故不及于小圣也)。
以根性言之。则小圣不及于大凡(上根上信凡夫。行菩萨行修大乘道。不立阶级。直至正觉。是小圣不及大凡也)。
由根有大小。而性有厚薄(上根人意气高远。下根人意气微劣。故有大小厚薄之分)。
吾以信道崇笃深忍欲乐故。于大法能略其知也(我因信此道理。崇高而笃实。所以深忍私欲世乐戒而不贪。又于此大乘法中。略少而知也)。
如其蔓演。以俟多闻(若有牵引枝蔓而详演其义。以俟广识多闻者也)。
问佛第三(此篇。因第二篇中。言佛既有姓名因何不称。故曰问佛)
客曰。彼既有姓。舍而不称。复称为佛。其义何也。
妙明曰。此乃大圣人之谥号也(史记。谥法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有大功则称谥号)。
凡号有十。谓如来(仿同先迹)应供(堪为福田)正遍知(达伪通真)。
明行足(果从因得)善逝(妙往菩提)世间解无上士(穷尽法界)调御丈夫(降生成道)天人师(应机说法)佛(三觉圆明)世尊(出世独尊)。
以号称之。故名曰佛。犹三皇之与五帝。称号而不称姓也(三皇者。伏羲神农轩辕也。五帝者。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也。皆有姓名而唯称号)。
佛者觉也(梵语佛陀。此云觉也)。
其义有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者。自利也。觉他者利他也。觉行圆满者。谓自他俱利也)。
以三祇满(梵语祗。此云劫也。诸佛皆修三无量劫。方得功行圆满)。
三界出(不被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拘。故曰出也)。
三身具(清净法身圆满报身三类化身。三身既圆。故曰具也)。
三智朗(生空智。法空智。俱空智。三智既明。故曰朗也)。
三觉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洞照。故曰明也)。
三德圆(般若。法身。解脱。皆具故曰圆也)。
三常备(凝然常。不断常。化身常即法报化三身。三常既具。故曰备也)。
圆十善(一不杀生。二不伦盗。三不邪淫。四不两舌。五不恶口。六不绮语。七不妄言。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不邪见。离此十恶即成十善。故曰圆也)。
满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大愿。大力。大智。圆此十度。故曰满也)。
超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惠地法云地。超越十地。证等妙二觉故曰超也)。
具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智身。备此十身。故曰具也)。
备十方(是处非处力。知业力。三昧力。知根力。知欲力。知性力。至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无漏力。十力既完故曰备也)。
明十智(一世信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十智洞然。故曰明也)。
严十号(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威重所尊。故曰严也)。
方名为佛(总结上文意具上如许功德方名为佛)。
佛有三身。此约报化而言(以此约指报身化身而说)。
法身则非子所闻也(若言法身之理。不当与子所闻听也)。
客曰。因欲闻之(客坚执固要听闻也)。
妙明曰。切闻法身者(此下形容法身之妙)。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真净法界者。即法身之理)。
神明之本。造化之根(神明之本者。即真净妙明之本体也。造化之根者。即至圣神化之根源也。此乃诸佛之境界也)。
镕冶两仪。炉锤万有(此喻造化为大冶。庄子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若镕销而铸之。两仪乃阴阳升降之理即一动一静之法。亦如良工铸物必以炉[糒-米+金]钳锤。作诸器皿。皆从方寸之间而发生。此喻法身边事)。
大而无外(法身之理。包含天地。故曰无外)。
微而无内(法身微妙。比类邻虚之尘。亦无其内)。
旷而无端(旷者。昭明广大之仪法身之理。然昭明广大而无端绪可观)。
杳而无对(杳者。冥暗深寂之貌。法身之妙。冥暗深寂而无可等对者)。
万象之以所生(万象之类。皆从法身所生)。
五音之以所成(乐星图谱云。五音者。宫商角徵羽也。而配合五行。宫土也。商金。角木征火。羽水。此五音五行。亦从此理所生成)。
生而无始(真如之理。本无所始)。
成而无终(妙有之体。亦无所终)。
无始无终(结上两句。复引下辞。既无所始。亦无所终)。
无皦无昧(法身之理。非明非暗)。
无兆无眹(虚灵本体。无机征萌兆之朕)。
无名无迹(无相之理。故无名字及踪迹也)。
无纵无广(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岂有纵之南北。广之东西。四方可比拟哉)。
无竖无横(圆通大虚遍一切处。何横竖之拘哉)。
无方无维(真空妙有遍一切处。岂于四方四维而可度乎)。
无小无大(清净本然包含法界。岂能大小之等量哉)。
无相无性(法身之妙。无相可观。无性可据)。
无灭无生(真空妙理。本无生灭)。
无染无净(妙体真空。岂有染净)。
本来寂静(元常本来如如。故曰寂静)。
自性涅槃(真常湛然不随物化。故曰自性涅槃)。
非过去(然现涅槃本无所动。故曰非过去)。
非未来(闻见录。邵子云。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先。天地自我出。其余勿足言。岂有未来之理哉)。
非现在(古德云。三世觅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元无妄元无处即菩提。涅槃生死本平等。若是则现在亦无可处也)。
非系非离系(此后重明法身之妙也。法身不著系缚。亦不著于不系缚)。
非缚非解脱(既不著缚。亦不著于解脱)。
非苦非乐(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何苦乐之所致哉)。
非不苦非不乐(亦不著于不苦亦不著于不乐也)。
非色非心(虚灵本觉不属于色相。亦不属于心相也)。
非不色非不心(法身之理。静则似无动则还有。然虽如是。亦不著于不色不心也)。
非理非事(不是理不是事)。
非不理非不事(无不是理无不是事)。
唯是一味(心佛共众生。是三无差别。喻如海纳百川其味唯一)。
而非一味(亦不执著于一味矣)。
遍一切处(法身犹如虚空。无处不有。故曰遍一切处)。
而非一切处(而亦不著遍一切处)。
妙体常圆(真常妙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卓然而常圆满也)。
而非常圆(亦不著于常圆)。
湛若虚空(法身之理。澄湛犹若虚空)。
而非处空(亦不比拟顽空)。
清净无为(清净本然本非作为)。
而无不为(法身常寂。为度生故亦若有为)。
有情无情(有情者。一切含灵也。无情者。阐提也。然阐提有情。而不明真理若无情也)。
平等共有(结上句义。金刚经云。是法平等也)。
以如是等无量行相(用如上所言。喻无量行相)。
而非行相(虽用无量行相以喻之。实不著于行相也)。
应正了知名法身佛(总结上文意。当如上真正了知。方才名为法身佛也)。
客曰。法身之义尽在此乎(法身义理。尽在此言乎)。
妙明曰。抑未也(抑然而未尽也)。
夫法身者(此下复明法身之妙)。
离四句绝百非(四句者。有句。无句。亦有句。亦无句。非有句非无句也。百非者。四四相资一十六。三世共有四十八已起未起九十六四种根本百法。谓但著一法即非也。故曰百非)。
动念则隔(动念则情生。情生则智隔)。
强言则乖(强上声强言则不合理但著言说则乖离也)。
脱声尘(脱离耳界声尘)。
离文字(离去语言文字)。
而语默动静。皆不可得而亲也(有言曰语。无言曰默。体摇曰动。心寂曰静于此语默动静之间。皆不可得而亲近也)。
盖以法身离言(总结上文意。大盖法身离言语。如云不著见闻觉知故也)。
离言亦非法身也(若离语言之外别求法身。亦非法身。如云不离见闻觉知是也)。
子颇欲学达离不离言之道者乎(汝颇少学此离与不离言之妙道者乎)。
客曰。唯(唯音尾速应之辞也)。
妙明曰。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论语。子贡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为仁而亲仁贤欲学圣道。必先立其所志。如此。则圣道易明矣)。
子能先学离不离言之方便乎(善巧易为曰方便也)。
客曰。唯命是听(速而应曰听其命令)。
妙明曰。欲达离不离言之道者(此下形容造道之妙)。
当先观一切法(欲学此道。应当观察世间所有生灭一切等法)。
无实无虚(莫于虚实而生取著)。
无我无彼(莫生人我之见)。
无垢无净(本性寂然元无垢净)。
黜聪明(去智曰黜。谓去世间聪明)。
堕支体(离形曰堕。谓离四大支体)。
廓尘习(廓落尘寰所习)。
屏念虑(屏音秉。谓屏除妄念思虑)。
劈情卷欲(劈破私情卷除嗜欲)。
泯智凝神(泯绝世智凝结心神)。
忘怀澄思(不记情怀澄清思虑。如上数事去之可以近道矣)。
然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如耳(凡学道者。到此心凝形释之时。故六根总归一源。身心唯一不二。既尔则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不能摇)。
身心混融。体智圆通(结上文意。既六根不染。身心混融。圆通一体)。
直得贯疏亲(不知亲己亦不疏物)。
忘物我(至道不可得。以情求其物我之情。皆不可不忘也)。
泯荣辱(安荣耻辱之情。而尽泯灭)。
绝是非(是与不是。尽皆绝之)。
收视返听(收敛其目返照本源)。
虚已冥真(空虚我有冥契本真)。
百醭出于口边(忘其语言)。
青草生于舌上(甚如死人)。
千圣唤不回头(灵心绝待)。
百鸟都无寻处(泯相澄神)。
形同槁木(形体同枯槁之木者。无生意也)。
心若死灰(心若久冷灰者。再不起念也)。
智闲远水孤峰(庄子云。大智闲。闲者是从容自得之貌。可谓远水孤峰者。虽有形而取之不可及也)。
性寂寒潭皎月(性体寂然。若寒潭水中之月影虽动而不摇流而不去矣)。
然后可以尽离不离言之道者也(总结上文意。若能如是。然后可许为离不离言之道)。
客蹶然而兴曰(蹶然速起之貌。兴者兴起之辞)。
予心意懵[懵-目+(歹*巳)](懵毛孔反。闷乱而性暗也。[懵-目+(歹*巳)]莫公反。心迷而不明也)。
精神慌[怡-台+莽](慌胡广反。忽也[怡-台+莽]音母。愚昧也)。
于子之说。莫知其所入也(总结上文意。闷乱而性暗。心迷而不明。恍惚愚昧。于子之说法身妙理。皆无所知所入也)。
妙明曰。夫何忽哉(何恍惚之有哉)。
始吾以子为达矣。今子之鄙而至此乎(始初见子为通达者。今逼急而无所知者。岂不鄙陋而至于此乎)。
居吾将告汝(居若坐也。谓我将此理告之与汝也)。
吾昔尝学于鱼岩老人(鱼岩山名。老人即妙明子。秉授法要师祥公是也)。
三年之内执弟子礼(三年之间。以弟子之礼而侍奉也)。
不敢以一言形是义也(不敢轻用一言问此义也)。
而鱼岩亦不我之告也(鱼岩亦不告说与我也)。
五年之后。服勤驱役无不从适(至五年后。因服事殷勤驱驰役使。无有不从顺而随适之者也)。
始得鱼岩引而并席。征申此道少有开觉(于此方得同席而坐。少申道理。略有开解知觉)。
尔后日往而问。而不我吝也(于后日每去问而不悭吝于我)。
而子独心意迫速。而容易于道者乎(岂惟以心逼迫急速容易。而便得此道者乎)。
客曰。若义奈何(若此为之奈何)。
妙明曰。止乎止乎(止者。禁约之辞。重言止者。禁之至也)。
夫走之愈数而迹之愈多(夫音扶。夫者起辞之端。数皆音朔。谓走愈频数则踪迹愈多)。
言之愈数而道之愈远(言频数则道转不相涉也)。
若不处阴而息迹忘言而体道也(庄子云。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少言辞则道自近矣)。
向吾所说。始之以言言言(向上吾之言辞。则以言其说道之言也)。
次之以言言无言(次后言辞。则用言无言之道也)。
然未及以无言言无言也(若此则犹未是离无言无说之言也)。
客曰。请闻无言(欲闻无言之道)。
妙明示之默(良久默然。以示无言之道)。
有间(有少顷间)。
客曰。此离言之道者乎(只此可谓离言之道者乎)。
妙明不应。遂击几而歌曰(以手击几。而遂歌数曰)。
修竹摇风兮窗户冷。澄潭浸月兮星斗寒瑶琴无弦兮曲朗然。高山流水兮不须弹(若邵子诗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木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自击几主此歌正显无言之道)。
歌罢。就枕而卧(于是露尽离言之道。学者于此可玩味而自消息之)。
客离席出户。移时而来曰向之问答。理甚隐密。不近人情。请置其说(离其席出于门外。过时而来曰。若向所言问答之辞。其理甚隐而深密。不近寻常情意。且止其说也)。
敢问。佛向雪山修道。不云登仙还言成佛。其义若何(谓再敢问。佛于雪山修道。不言成仙犹言成佛。其义何也)。
妙明曰。道者导也。导人至于无为即导引之义也(谓导引众生至于无为之义也)。
客曰。无为者何也(无为之理。今何者是)。
妙明曰。向不云乎。法身佛者即无为也(言法身佛者。即无形无相无作无为之妙理也)。
然无为者(下文形容无为之妙)。
牵之无前(如颜子曰。忽然在后是也)。
引之无后(若瞻之在前也)。
举之无上(若仰之弥高也)。
抑之无下(如抑按无所下)。
迎之无首(欲迎而观之。则无端绪)。
随之无后(随而视之。则无其末后)。
视之无形(顾视不见其形)。
听之无声(审听不闻其声)。
溷而不淈(溷昏一声。淈古没反。皆浊义。谓浊而不浊)。
澄而不清(澄清也谓清而不清)。
不可以言言(法身之理。举念则乖。故不可以言说)。
不可以识识(识情一动障蔽真如。故不可以识识)。
鸿蒙渺漭(鸿者自然之元气。以喻法身。蒙者蒙蒙然者喻法身似有而无。渺漭者大水貌。亦喻法身渺漭而无有涯涘矣)。
唯如如智可冥会耳(唯通达如如之智者。可玄知而密会契耳)。
折疑论卷第一
折疑论卷第二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
喻举第四(此篇因言佛经繁而不要。以此取譬。故曰喻举)
客曰。至宝光而不华(至极之宝有光泽。而无虚华之色)。
至辞悫而不饰(悫音却。至理之言辞。诚悫善而无假庄饰)。
言约而至者丽(言简约而至极者美丽)。
事寡而达者明(事虽寡少而理通达者分明)。
故珠玉少而贵(结上文意。以珠玉喻儒书故少而贵)。
瓦砾多而贱(碎瓦小石喻之佛经。多而贱矣)。
圣人制六经。不过五十万言(六经者。易书诗春秋礼记)。
今见佛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自非一人力所堪能。盖繁而不要也(言佛经。万卷之广。亿数之多。不是一人用力可观览者。盖繁冗而不简要也)。
妙明曰。孟子云。江海异于行潦深广也(行潦者。雨水聚于道路无源水也。江海之水至深至广。比行潦而殊异也)。
泰山别于丘陵者高大也(丘者。土之聚也。陵者。大阜乃高土阜也。泰山东岳也。至高至大。比于丘陵。故有差别)。
若大深不异于行潦。则孺子浴其渊(孺子。说文乳子也。若江之远深海之广阔。而不异于行潦。则食乳之子。亦可洗濯)。
高不出于丘陵。则跛羊陵其巅(上一陵字丘陵也。下一陵字侮也。意谓泰山之高大。而不过于丘陵。跛羊亦侮戏于巅顶)。
摩天之翼。不居藿苇之茎(藿胡官反。摩天之翼。庄子逍遥篇。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闪翅则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藿苇细苇也。若大鹏摩天之翼。岂于细苇之上而居之哉)。
吞舟之鱼。不处溪塘之水(庄子。鲲鱼大不知几千里也。何难吞舟也岂隐处于浅溪小塘)。
剖蚌蛤之腹。求明月之珠(明月珠者。夜明珠也。唯骊龙颔下有之。照夜如昼。若剖破蚌蛤之肚腹。求取明月之珠。未之有也)。
探枳棘之巢。求鸾凤之卵(橘逾淮北而为枳棘者。棘针也。如枳棘上之鸟巢。欲探取鸾凤之卵。不亦难乎)。
必难获者何也(此结上引下之语)。
盖小不容于大。而大不处乎小也。故万斛之鼎。不可满以盂水(盛五斗曰斛。鼎者两耳三足。言盛万斛之鼎。岂可一钵盂之水而能满之)。
一钧之钟。不可容于流泉(三十斤为一钧。如三十斤钟。欲容纳于长流之水者。无是可也)。
合抱之木。岂适用以茆茨(二人相围曰合抱。茆茨茆草也。适相从之义。谓合抱之大木。岂适于茆茨而用之)。
寻尺之棘。安能负于广厦(六尺曰寻。棘荆棘也。广厦大屋也。言六尺之棘。安能负荷广大)。
故器有宽隘(器器皿也。结上文斛鼎钟盂也)。
量有巨细(亦结上文。斛鼎钟盂。各有大小之量也)。
材有胜劣(亦结上文。合抱之木于茅茨。寻尺之棘及广厦。故各有胜大劣小而不同也)。
物有轻重(总结上文。意物之重者鼎木厦也。物之轻者钟盂茨棘也)。
德有厚薄(已上数事。喻圣之德也。厚喻大乘。薄喻小乘)。
道有浅深(大圣之道故深。小圣之道故浅)。
法有权实(权为暂设实为真准)。
机有小大(权实之教各有大小之机)。
所处之分。未有乖也(乖差于理也。复结上文意。意宽隘胜劣轻重厚薄浅深权实大小等量。各处之分而不可乖违也)。
且佛之经也(先以譬喻。然后形容经之大义)。
前说亿劫之事(如经云。过去千万亿劫之事也)。
后道万世之要(道言也。后言万世之要妙)。
至于五始未萌之前(列子天瑞篇曰。原天地未判之初。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五始混沌而未发萌时也)。
二仪肇形之际(肇始也。易曰。太极生两仪。谓始分之际)。
其远不可推(佛之所言。久远劫数。不可推穷也)。
其事不可纪(空劫已前之事迹。亦不可以纪记也)。
其微不可握(老子云。抟之不得曰微故曰不可握也)。
其纤不可入(其纤细微妙。不可穷入也)。
佛悉弥纶于广大之外(悉尽也。弥遍也。纶理也结上文五始二仪不可推。不可纪。不可记不可握。不可入。其数事唯佛尽遍理于天地之外)。
剖析其窈渺之内(剖析者分破也唯佛能剖破分析。于窈渺幽微之内)。
以至高天无极之上(上至非非想天)。
厚地无极之下(下至金轮水际)。
莫不示诸斯乎如指其掌也(示垂也。诸于也。斯此也。总结上文意。佛之妙用广大之外。窈渺之内高天之上。厚地之下。凡有事理无不尽知。故谓垂示于此理。如指其手掌中之物也)。
所明既博文奚为繁(结前万计亿数之言。佛既明广大无穷之事。其经文又何为繁也哉)。
卷万言亿。亦未足为多(重标客言。卷万亿言。亦未足为多也)。
何不要之有耶(如上所明之事。何谓不简要之有也耶)。
岂特以一人力所堪能。然后以为得矣(焉用一人之力堪可能为然后称为简要所得者矣)。
譬如渴人饮海。饱而自足。焉知其余哉(复结上文意。卷万亿数之义。譬如极渴之人饮大海之水。饱足则止。焉知其余广大)。
宗师第五(此篇言古今帝主贤士皆所宗师之。故曰宗师)
客曰。子之行说。佛道崇虚至尊至大。二帝三王曷不修之(既为佛之崇高清虚。至尊贵而广大。二帝尧舜也。三王夏商周也。何不修佛之道)。
孔子老聃何不传之(夫子老子何不传佛之道)。
六经不载其辞(儒教书中。不见载佛之言辞)。
诸子不书其说(儒门诸子等籍。亦不见书经所说)。
且先贤古哲未闻行其道者。而子独好于异耶(结上文。古之圣哲先贤等经。诸子等书。皆无所宗佛者。唯子独好异端之教也耶)。
妙明曰。子执之固也(子偏执之固蔽者也)。
书不必孔丘之言。合义者从(丘孔子名。然孔圣之书。理微言极。有所未达者。亦不可定用。但以合义者。亦皆从顺者也)。
药不必扁鹊之方。愈病者良(名医传。扁鹊古之善医者。曾疗虢太子返魂。亦不必定用。但能痊愈其病者。亦良善也)。
万善殊途而同归(然万善为者不同一路。其善则一也)。
百虑一致而为善(百般思虑至。唯为一善也)。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尚书云。为善故不一端而无不可之善。洎有所成则同名归于善治也)。
君子集众善而辅其身(君子者。成德之士也。凡君子之所作为。惟集积众善而以辅助于其身也)。
而以何常师有耶(论语。公孙朝。即卫大夫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昔者虞舜师务成。唐尧师尹寿(予按老子列仙传。化规实迹帝尧之时为务成。帝舜之时为尹寿)。
汉文礼河上(汉文帝礼河上公。而求道德二篇也)。
黄帝拜广成(黄帝于崆峒山拜求治身之道于广成子)。
武丁纳诲傅岩(傅岩即傅说也。武丁即商高宗。尚书说命篇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也。说音悦)。
太甲投诚伊尹(尚书。太甲乃汤孙至昏者也。汤三聘伊尹为相。后以阿衡之任。放逐太甲于桐宫。帝悔过修德。既成后立号太宗也)。
文王尊吕望(史记。文王为西伯时。一日梦飞熊之兆卜之。于渭水之阳。将大德焉。天与汝师以之佐昌斋三日。渭水果得吕望。劳而问之。乃载以归。立为太公望)。
仲尼学老聃(家语适周篇。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孔子将行。与南宫敬叔曰。吾师老聃。博古知今者也)。
岂但见载于六经。然后以从其学也(此标客言以结上文。意如上诸圣。皆有其师。岂直待载于六经。然后从而为学也)。
佛既生周昭王时。法化未来此土。暨汉明帝永平十年。声教渐始流入中区(史记。后汉明帝永平三年四月八日。夜梦金人长丈六放大光明。次日问群臣。丞相韩宪奏曰。此西方圣人也。周朝备云。千年之后。教来此土。帝悦遣蔡愔等一十八人赍敕西国。寻访圣典。至流沙遇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箱。永平十年十月到于洛阳。帝大悦重赏译经于时方流入中国)。
且二帝三王。时殊代异隔而不修(二帝三王与佛时世不同。远隔邦域。故不修佛道也)。
仲尼伯阳。审无受器。知而不传(仲尼夫子也。伯阳老子也。孔老二圣审无受道之器而无可传者。故知而不传也)。
诸子未达岂敢言也(周秦之时。佛法未来。诸子岂敢妄传)。
夫如是奚二帝三王孔子老聃传习记载之有耶(结上文意)。
厥后白马经来(厥者其也)。
亦乌僧至(三国志。吴王赤乌四年。康居国沙门僧会至。显大神异。王礼事之)。
兰腾道扬于明帝(三宝录云。汉明帝。摩腾竺法兰。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楮善信等。上表灭佛帝命二教于白马寺以二教经置于二台。同时举火。道教皆毁。唯佛典独存。于时君臣愕然。愈加崇奉)。
僧会德被于孙权(三国志。孙权吴王也。时康僧既至。广陈如来之玄妙。王求舍利立坛祈三七。乃至王试真伪。火焚砧锤俱无所损。王遂建浮图)。
隋文稽颡昙延(稽迟也。颡额也。隋史高僧传。昙延去师中条山西宫寺僧。隋文帝同辇舆。帝以师礼之拜。封为国师)。
梁武投诚宝志(梁史。僧宝。志即志公也。梁武帝投礼为师)。
李唐倾心玄奘(慈恩传。唐太宗真观年间法师西天求教回。亲迎于仪凤殿。对言。西域胜境。奉诏于洪福寺译经帝及公卿国戚。皆倾心礼也)。
姚秦拜首罗什(释氏通鉴。姚秦即姚兴也。都长安。因讨龟慈得罗什于终南山。赐立逍遥园翻译众经。乃以香华敬礼待之。合国王臣事礼也)。
苻坚礼敬道安(五代史僧宝传。苻坚克襄阳。得道安法师。同辇载归为师礼之恩渥甚厚)。
齐主师崇上统(齐史僧宝传云。齐世祖武成帝。大宁三年。受上统法师。朝中大臣无不敬礼。创报德寺请师居之)。
裴相了心于黄檗(传灯。裴相讳休。字公美。京兆人。出刺使瑞州。诣高安寺因问黄檗。壁间画者何也。檗曰。高僧真仪。休曰。真仪可观。高僧何在。檗高声云。裴公。公诺曰。在甚么处。休即有悟)。
昌黎求法于大颠(释氏通鉴云。昌黎即韩愈。字退之。官拜为刑部侍郎。唐宪宗于凤翔府护国寺。即今法门寺。迎佛骨于内宫供养。愈上表谤佛。帝欲诛之。裴度等谏。贬于潮州。闻大颠亲诣求法云。弟子军州事繁。省要处乞师指示。良久愈罔措。侍者三平敲禅床一下。师云作么。平云。先以定动。然后智拔。愈云。师门风高峻。于侍者处得个入路)。
李翱道问药山(传灯云。李翱字习之。唐贤臣。出守丰州。闻药山惟俨禅师道风。一日谒见师不顾。公曰。见面不如闻名。便退。师云。尚书何得贵耳而贱目。公遂拜而问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净瓶曰会么。公曰不会。山曰云在青天水在瓶。公于言下有省)。
山谷禅参佛印(传灯。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哲宗元祐间。丁忧在家。尝诣黄龙山晦堂禅师处一日。举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于是请公诠什。晦堂不然其说。公怒愀然时当暑。退问。公闻木稚华香乎。公曰闻。晦曰。吾无隐乎尔公顿然领悟)。
晋主虔恭慧远(晋史释鉴。晋孝武帝大元年间。闻远公法师道风。帝幸于山修东林寺。以师礼之)。
宋文致敬求那(释鉴。五代时。宋文帝元嘉年间。帝见求那般摩法师云。弟子常欲斋戒不遂。望师教之。师曰。帝王与匹夫修之名异匹夫身贱名劣。帝王乃四海为家。与万民为王。不杀之德亦为重矣。帝曰。师言真为开悟人心。明达物理。帝深敬仰)。
萧衍诣寺舍身(史记。衍即梁武帝名。三入金田舍身。群臣以百万金珠赎帝归朝)。
丹霞回途选佛(传灯。丹霞唐文宗时人。因儒长安应举。遇僧曰。选官何如选佛。霞诣江西马祖既至云。缘在石头既至命执爨后三年披剃。大了祖意矣。此言丹霞为儒。终归释门。后果成道矣)。
而子复云未闻行其道者。何蔽也哉(蔽障也。自尧舜至汉唐宋以来圣君贤臣高士明儒行此道者。略举以晓之。子何不闻而自障蔽也)。
自古贤哲。莫不匿迹佛书栖心祖道。岂予独好于异乎(自古至今。贤能圣哲无不匿踪迹于佛之经书。潜栖心意于祖道。岂今我之独好异端者乎)。
通相第六(此篇通明佛之妙相。故曰通相)
客曰。子言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异人之甚耶(客拟第二篇中之事。故重征疑)。
殆富子之说非实之然乎(殆将也。客曰。子将丰富汝教之言以答者不是诚实之然者乎)。
妙明曰。不然(不然其说)。
昔者伏羲蛇身(伏羲外传曰。伏羲生而蛇身有鳞甲)。
神农牛首(神农外传曰。神农头生两角如牛)。
尧眉八彩(尧外传曰。准南子曰尧眉有八般彩色)。
舜目重瞳(舜外传曰。准南子云。舜两眼有重瞳)。
文王四乳(文王外传曰。周文王胸生四乳)。
周公背偻(周公外传曰。周公背隆起者腰病也)。
皋陶马喙(皋陶外传曰。陶音姚。喙许秽切。舜贤臣也口似马喙)。
夏禹虎鼻(夏禹外传曰。夏禹鼻如虎)。
而仲尼天赋淑德(孔子外传曰。仲尼孔子字。乃天命淑善之贤。全德者圣德也)。
其眉如尧。其目如舜。其背如禹。老子宿蕴异质。生而皓首(老子外传曰。老子宿世蕴积怪异形质。生而白发)。
老而童颜(白发以老。童子颜容)。
耳漫而大。聃而无轮(耳漫长大。而无轮廓。谥曰聃)。
此皆异人之状。何独异佛之问耶(如上所引。历代圣贤皆有异常之相状。何独疑佛之异相。为问也耶)。
是以圣人具非常之状。而有非常之德(观夫圣贤具非常人之相状亦有非常人之德行也)。
岂直与天下匹夫匹妇之为类也(岂特与普天之下一匹之愚夫一匹之愚妇。常流俗辈同类而为例也)。
而子所问可谓局矣(如子之所问。可为偏执局量者矣)。
论孝第七(此篇全言为孝。故曰论孝)
客曰。孝经以四事不毁为德之本(四事者。身体发肤也。人之一身四体毛发及其皮肤。皆是父母所生。不敢毁伤者。言人之行莫大于孝。故曰为德之本也)。
论语以三事无违为孝之先(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鲁大夫。问孝于夫子。子曰无违。谓不背于理也。樊迟夫子弟子。御其车。夫子恐懿子未达。故谓樊迟以发之。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故生事葬祀乃事亲始终具矣。是以为孝之先也)。
故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故者指义之辞。启开也。曾子疾之临终。使弟子开其衾被。而视之手足)。
以其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使弟子开衾而视之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当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今之沙门(梵语沙门。此云勤息)。
剃除须发不守全躯。何违圣之不孝耶。妙明曰。不然(不然此理也)。
昔者泰伯被发文身。可谓毁伤矣。而仲尼称其至德(泰伯。周太王之长子。让不嗣位。剪发文身之于吴。其弟仲雍。论语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其剪发文身孔子何不责其不孝。以称其至德)。
豫让漆身(史记。豫让晋人。先事范中行氏。后事智伯。赵襄子杀智伯。让欲报仇。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五杀不中。后仗剑而死)。
荆轲义死(刺客传。荆轲齐人。之燕。燕太子丹。使轲入秦为刺客不中。遂死于秦)。
介子焚躯(晋文公既即位。子推无爵。遂亡去之绵山文公召不出。以火烈山林。拟逼而出。子推守节。伏火而死)。
夷齐自饿。毁之至也。而六经子史。未闻讥其不孝(以泰伯豫让荆轲子推夷齐等。皆自毁其身。而目观六经子史。未闻见责其不孝。反以至德而称者何也)。
孝之言顺也(从顺父母之正令。为言孝顺也)。
善事父母。之为孝(惟善能事奉父母。之为孝也)。
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天地未判。混沌乃一。元气未分之前。孝道之理已在其中)。
塞乎天地。横乎四海(既分天地之后其孝塞乎于天地之间。纵横于四海之内)。
罔不至夫。醇醇之孝(罔无也。醇醇厚也。人生天地间。无有不至于醇醇醲厚之孝也)。
萌乎无始(故孝道发萌于无始之际)。
亲亲之道。涉乎有为(上一亲字是尊爱之义。下一亲字指父母言。故尊亲之道。而涉乎于有作为也)。
古者包牺氏之时。以无为之道。化利天下(史记。包牺氏即伏牺也。谓上古三皇之时。用无为无作。化道于天下也)。
而民质朴(上古之人。质朴敦厚)。
不知有出告反面之道。冬温夏清之仪(告音孤。申上文。礼记云。出必告。注以知去处也。反必面。注回家见于亲。不敢使亲之有望也。冬则令暖父母之枕席。夏则扇清枕席之以凉。上古之时皆无此仪)。
岂能全三事之无违。四体之不毁者乎(结上文。泰伯豫让荆轲子推夷齐等。皆载史书。以贤圣之德而称。何曾由守三事四体之称赞也耶)。
而先圣后圣。无处言时民之弗孝也(复结上文意。先圣后圣。指上古中古而言谓六经诸史并不见定言时民之不孝也)。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德者福慧仁慈之谓也(德者得也。谓得乎善美正大纯一之称。福者安享显荣百顺之义。慧者性通理解晓达之谓。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慈者柔善宽容于物)。
又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有子所言善事父母之谓孝。善事兄长之谓弟。为仁者犹言行仁也欤)。
仁者爱人利物之称。又仁者忍也。好生恶杀善恶含忍。谓之曰仁(中庸。仁者人也。孟子曰。仁者人心也。又好生恶杀之谓仁。好生者。好爱于其生物也。恶杀者。嫌恶也。见杀则不忍于其杀物也。含忍为仁者。盖仁心积久而广大。一切善恶则不能动其心。是谓含忍也。此深明为仁之理也)。
如数罟不入于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数音促罟音古。污污音乌。数密也罟网也。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鱼不满尺。市不得鬻。草木零落。然后斧斤方许入山林)。
非其时伐一木非孝也。非其时杀一兽非孝也(礼记。曾子曰。树木似时伐。禽兽以持杀。夫子曰。断音短。断一木杀一兽。不以时非孝也。故君子广仁爱之心。于草木禽兽。尚不忍害。何况于人乎)。
是以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曰。齐宣王衅钟以羊易牛。二者。得其两全无害。以为仁之称也。声谓将死而哀鸣也。盖人于禽兽同生而异类。故用之以礼。而不忍之心不可施于见闻)。
至于孔钓不纲(论语。纲网之大绳。属音独。纲绝流而鱼者是也。孔子少贫贱。为养生与祭。或不得已而钓也)。
殷汤改祝(史记。商汤出野。见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注嘻叹辞尽之矣。去其三面。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其禽兽也)。
虽皆形于含忍。而犹未及大慈普覆于生灵也(谓孔子钓而不网。殷汤改祝。孟子见生闻声。皆有含忍。尚犹未及吾佛之大慈普覆护一切生灵也)。
而我竺干大圣人(干天也。西天有东西南北中五天竺。大圣人者佛也)。
其仁慈含忍。特越常伦(特异也。越过也。佛之仁慈含忍。超越寻常伦类)。
以四方六合之中(东西南北曰四方。兼之上下曰六合)。
八纮九围之内(八纮。淮南子曰。九州之外有八夤。夤即缘连也。八夤之外有八纮。八纮者。四方四维也。文选注云。纮者。纲也纪也。为天下方位之纲纪。东方之纮曰桑野。东南之纮曰众安。南方之纮曰反声。西南方之纮曰火土。西方之纮曰夭野西北方之纮曰沙所。北方之纮曰委羽东北方之纮曰方土。九闱者。乃禹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
飞空走陆(飞空者。飞鸟也。走陆者。走兽也)。
具识含情(六道四生之中。皆有情识)。
鳞甲羽毛(鳞甲。龙鱼及蛇类也。羽者禽鸟也。毛者走兽之类也)。
血器之品(无论大小。有情识者皆属血气品类)。
悉以等慈戒而不杀(结上文一切有情尽皆等慈戒而不杀)。
故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观一切男女。即作父母之想)。
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佛意生生世世皆从父母所生。故观一切男女如父母。是也)。
故六道众生皆是父母(六道者。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傍生。凡六道中男女等。恐有先世之父母。皆作父母之想也)。
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即杀我父母者。谓杀多劫已来所生我之父母。或有宿报而堕于此类若今杀而食之者。恐然也。亦杀我故身者或杀我前生曾堕此类。今若杀者亦如杀我故身也)。
出家人。戒律有明文。不杀生草。而况于有情乎(律中云。昔有比丘。被贼劫夺。衣物悉尽。贼知佛子爱护生草守戒不杀。恐后逐。将比丘系于草上。其僧竟日不敢动移。后遇其人。释而去之生草尚尔。何况于有情者乎)。
以是论之。则粗细之行显然(粗行者。孟子等言也。细行者。如来之行也)。
而权实之道彰也(权实之意。注见在前)。
夫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礼记内训。曾子曰养亲以养志为先。乐其心谓顺适其心。故乐而无忧也。志则心之发动。有所欲矣。故又当先以意诚。使无违逆也。怡声以问。所以乐其耳也。柔色以温。所以乐其目也)。
安其寝处(礼记。昏定所以安其寝也。晨省所以安其处也)。
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终身(礼记。谓孝子终身之终)。
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礼记。谓自终其身也)。
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礼记。父母所当爱之。犬马犹不敢轻贱之。况父母所爱之人乎)。
公明仪(曾子弟子)。
问于曾子曰。夫子(即称曾子)。
可谓孝矣。曾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曾子闻公明仪所言。夫子可以为孝乎。故曾子未敢承当为孝之道)。
夫先意承志(先音线。先之意行在父母意前承谓承顺。父母之志也)。
示父母于道。可谓孝矣(以圣人之道。指示父母行之则可谓孝矣)。
参直养者也。焉得为孝乎(参曾子名。曾子自称其名。参直养事者。夫孝者尊亲严父配天也焉敢称于孝乎)。
而我沙门。示父母以福善(垂示父母以福善。乃成德之所基)。
使行之而不辍(不辍。谓行而不止者也)。
渐除生死。永息轮回(渐除去生死之因。永息轮回之苦)。
绝恩爱河。竭烦恼海(渐除攀缘恩爱之河。枯竭无明烦恼之海)。
脱形躯于假聚。得果报之真实(脱离幻化身形体躯虚假血气之聚。得其无上善果真净实际之位)。
岂小补哉(如上脱离假聚了达真实焉。岂称为小补哉)。
且父母有非行。而子能争之。使不陷于不义。犹得为孝(孝经云。父母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正谓此也。而犹得称为孝焉)。
奚况脱离于恶道。获证于善果而已矣(结上文意。使父母不陷于不义。犹称为孝也。又何况化父母为善脱离于恶道得证善果而已)。
今我沙门。剃发剪须。绝名弃利(剃除须发者。谓舍世间之形而绝虚名绝薄利也)。
远荣辱去浮华(有荣必有辱。故远于荣辱。去除世间虚伪之浮华也)。
道慕无为。心游物外(修慕无作无为自然之道。心优游于万物之表也)。
方焚身自害者。亦以远矣(方比也。若沙门剃除须发而为不孝。若比之介子推豫让荆轲泰伯夷齐等。焚身自害者远之远矣)。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论语。子张所谓七者。见危致命者。能于当死而必死)。
言义死者(忘身取义者也)。
不爱其身(既忘身取义者。故不爱恋其身)。
是以君子之道。事不必果。唯义所在(唯独取义之所在也)苟拘小道而弃大德。则贤者之所不为也。昔商王受(尚书受纣王名。谥法残义损善曰纣)。
无道凶残暴慢酷虐(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由不行乎仁政。曰无道也。暴恶伤害曰凶残。猛骤傲怠曰暴慢。苛法滥刑曰酷虐)。
刳剔孕妇(刳音枯。剖比干妻以视其胎)。
焚炙忠良(不择贤士忠良。以火焚而炭炙)。
行炮烙之刑(铜柱以膏涂之。下加炭火。使有皋者缘。而纣与妲姬以为大乐。是谓炮烙之刑)。
斫朝涉之胫(斫音斫。冬月晨朝观涉过水者怯寒者。谓胫骨髓不满。斫折而看验也)。
酒盈池肉盈林(以酒为也。悬肉为林。男女裸形相逐于其间)。
内荒其色(宫中立九市宠妲姬。荒乱淫色。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诸侯有叛者也)。
外废其政(废坏也。政正也。以正理立典常法则曰正也。由内荒色欲而外废瑰其国政也)。
极人间之富贵(极尽人间富贵欲乐者也)。
恣身外之骄奢(恣纵身外越分骄怠之奢侈)。
微子佯狂而去之(微子纣庶兄也因纣无道数谏不从。则佯庄颠狂而去之)。
箕子为之奴(箕子纣之伯父。殷帝乙之子。谏而不听。被发作狂而为奴)。
臣叔比干竭忠而谏。遂剖腹而死(比干纣叔父也。以直言谏纣。纣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乃剖腹观心而死)。
此亦不守全躯。何不孝之可责耶(若比干等被发剖腹。亦为不守全躯者。何不诮责不孝也耶)。
而孔子称之以仁(夫子皆称之仁人也)。
岂直以全一身之须发。然后称之为孝者乎(结上文意。岂直用全一身须发。而后称许为孝者乎)。
是以圣人因事而立制。理无常守(自古圣人因其事而设立制度。其理虽设而固无常守者也)。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成德之士。不著于器量也)。
言器者。各周其用(如车不可为船。舟不可为车也)。
至于君子。无所不施(成德之士。体无不具。用无不周特非一材一艺而已。君子所以不器者。无不施为也)。
语云。致远恐泥(论语。子夏谓泥者不通也。大道愈远而通小道致远而塞泥也)。
此圣人之所病也(病患也。因此圣人忧患泥事不通也)。
犹孟孙等四人问孝。词同而答异(论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忧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此谓问孝之言词皆同。天子所答而有别异也)。
盖以随其器而授其道也(论语。孟懿子即告众人者。语孟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语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语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器之高下。于其所失而告之有不同。由是随其器而授之其道也)。
又奚得以体而可局哉(三教圣人各立门风。其当行不同。由是之道随人根器而授之。又何得用一体而可局量也哉)。
是以智士仁人。不封著于名句也(智慧达士。德行仁人。不定封执著于名相语句。以偏枯局量为例也)。
若子之问。诚为近矣(若子之所问。诚实为浅近而矣)。
拒毁第八(此篇因有所疑。以抵拒之。故曰拒毁)
客曰。延福莫过于继嗣。不孝莫过于无后(莫无也。欲延长于福者。无能超过继续于后嗣。欲莫不称为不孝者无过不绝于后嗣也)。
美玩莫过于珠玉。丽饰莫过于币帛(嘉美玩好者。莫过于珍珠金玉。美丽庄饰者。莫过于币段绢帛引喻之辞)。
孔子曰。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父母生子传体相续。人伦之道莫大于此(人伦之道续后为大)。
今见沙门。弃妻子捐货财(弃捐货殖家财)。
何违福孝之行。远资身之道耶(因何违逆福祐孝顺之善行。远离资助其身之大道耶)。
妙明曰。子言过矣。夫妻子者身之余(妻子为身外之余)。
货财者道之余(货财为道外之余也)。
是以爱念情欲。身之害也(妻子货财偏爱妄念。动情牵欲无益有损。故为一身之患害也)。
澄鉴清净。道之妙也(澄鉴者明镜也言心若清净之明镜。实为至道之玄妙也)。
且前有金玉。后有兕虎。人心舍而走。不敢取之何也。以其先命而后利也(兕音寺。似牛一角。身重千斤。以虎为食。乃伤人之恶兽也。且喻前面虽有金银珠玉。其后或有兕虎。故人必定弃拾而走。不敢取前面金玉者。何为然也。盖先爱性命。然后可以乐财利也)。
老子云。身与货孰多(欲厚其身。必薄其利)。
得与失孰病(欲去其病。先忘其得)。
是故甚爱必大废(爱之愈甚。废之愈大)。
多藏必厚亡(既藏所多。必有厚亡之患)。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殆危也。可行可止。则不危其身。故曰知足不辱。汉疏广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故曰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达此数句之义。可以保身命之长久)。
又曰。罪莫大于可欲(可许可也。欲贪欲也。欲心既萌何时而足唯得为务若也。许欲者其罪更无大于此)。
祸莫大于不知足(贪不义之财。而无厌足者。祸患无过于此)。
咎莫大于欲得(咎殃咎也。子曰。戒之在得。得贪欲也。贪欲不止。殃咎必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又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玉满堂。非贪爱而能得。古德云。贪财莫若不贪财只为贪财天降灾。贪得财来人不在。何如人在不贪财)。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骄矜肆也。咎殃也。凡居富贵之位不守其分而驰骋。富贵骄傲者。乃自遗弃其位而反招殃咎也)。
子独不闻乎。且性命之于人。重于泰山(天地之间。万物之类。最贵重者。人之性命也。故以泰山喻之也)。
妻财之于人。轻于秋毫(毫毛也。唯秋毫极微极细。妻财非不贵也。有我则当用。我既已亡。其妻财非我所有故喻秋毫之轻也)。
其澄鉴清净。爱念情欲亦以类矣(结上文意。以其澄鉴清净。则爱念情欲亦以同一类矣)。
是以圣人急其所大。而缓其所小。先其所重。而后其所轻(急其所大者。澄鉴清净也。缓其所小者。爱念情欲也。先其所重者性命也。故重其性命若泰山。后其所轻者妻财也。故轻其妻财若秋毫是也)。
谁有智者。能损其所厚之生。而趣其所薄之利乎(趣向也。言谁既为有智之士。岂能损其所厚之生命。而反趣向于其所薄之微利者乎)。
孟子所谓好货财私妻子者不孝也。而我沙门。弃妻捐财。于是道也。可谓符合矣。奚反以不孝而见责也。夫学佛者。了世道之浮脆。明时事之臧否(臧善也。否恶也。虚伪不实谓之脆谓学佛者。先了世道不实不坚之事。然后而明察乎当时事务善恶之理也)。
崇德履道(诚信崇德履践圣道)。
去慝立身(去上声。除也。慝恶也。若去除恶。而后可立身也)。
止暴慢以慈柔(禁止凶暴傲慢。用行慈善柔和)。
制凶强以忍顺(制服凶恶刚强。而行柔忍和顺)。
莫不使人御善庆以达无为(莫无也。御进也。结上文数句。若依此而行之。则无非使人进善梦。而通达无为自然之道也)。
凭福孝以超有漏(凭依托也。超越也。漏渗漏也。重举上文意所行。则依之以福德托之以孝道。必能超越至无渗漏之果位也)。
近光祖祢(近则光显于祖宗先祢)。
远历菩提(历近造也。造犹到也。远则造近于菩提)。
其福孝之大。无逾此也(逾越也。凡为福孝之大端。无能逾越光显祖祢造历菩提之为极致者也)。
夫何惑哉(如上所言。夫何惑也哉)。
在昔夷齐不嗣。巢许无后(夷齐饿死于首阳。巢许隐迹于箕岫。皆无后嗣也)。
而仲尼称其贤(论语。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子曰。古之贤人也)。
未闻讥其非孝也。今之沙门。抛尘俗之缠缚。尚物外之清虚(今之僧人。抛弃尘世冤债之缠缚。高尚于万物之外务清虚无为之道)。
趣不往不来之方(趣平声。入也。趣入不去不来真净之大方)。
求无灭无生之理(以求无死无生之妙理)。
方之夷齐巢许之道。亦以远矣(总结上文意。若沙门所行之道。比方于夷齐许由之道。亦无高远矣)。
夫如是岂违福孝之行也哉(夫如此所行之道。岂违背于福孝也哉)。
折疑论卷第二
折疑论卷第三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客曰。黄帝垂衣而缙绅之服备(留于世间而化利天下也。故衣冠始治于黄帝)。
素王制礼而曲躬之貌形焉(素空也。言孔子有君师之德。无君师之位。左传序云。夫子作春秋为素王。左丘明传春秋为素臣。故礼乐始兴于孔子)。
服为三德之初(孝经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三德惟服最先。故曰初)。
貌列五事之首(尚书云。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注云。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又。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五事惟貌最先。故曰首)。
子路遇难不忘结缨(缨系冠之带也。子路遇卫太子难。结缨正冠而死虽困而不废其冠冕)。
原宪虽贫不离华冕(原宪鲁人。贫居破屋常戴其冠。子贡过之曰。病甚宪曰。吾闻无财为贫。道不行为病吾贫也。非病也)。
今之沙门。剃须发衣缁袍(衣音义穿也。缁黑色。袍大衣也)。
外无跪起之仪。内绝温恭之礼。先王之制。得不违乎(外于君王处。无跪拜之礼仪。内于父母处。无温和恭敬之礼貌。将其古先哲王制作之法不行。焉得不违背乎)。
妙明曰。甚矣子之不达也(其过也。此责客问。甚不通达于理也)。
古者蛇身虎鼻之君。牛首龙鳞之圣(伏羲蛇身龙麟。禹王虎鼻。神农牛首。皆圣君也)。
啖膻饮臭(啖食也。膻腥也。臭肉之坏也。燧人氏以前无火。人以生肉新血而为食。今祭祀用牲然)。
衣羽衣皮(衣俱去声。黄帝已上未有衣服。皆用禽兽毛羽皮为衣)。
夏则居橧巢(橧音曾。鸟巢也。上古圣人无屋。夏则居鸟巢)。
冬则居营窟(营造作也。冬则居造作窟穴而住)。
道崇质朴(论道也则崇敬)。
德尚清虚(论德也。则尊尚于清虚无为也)。
未知温恭跪起之仪。不识章甫缙绅之美(章甫礼冠)。
故宓羲被发而足不蹑履(被发跣足)。
神农露顶而首不加冠(头无冠冕)。
当是时。岂有簪缨冕服之饰也哉(结上文。皆是圣德之君。无为之道。化利天下。焉有簪缨冕衮服而为庄饰也哉)。
而六经诸子称其至德。未闻以冠冕之阙。责其非理也。昔鲁哀公问于孔子曰舜冠何冠(冠上去声。下平声。问舜帝戴何冠也)。
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吾子不对。其意何耶(寡少也。此国君谦辞。言少德也)。
孔子曰。以公之问不及于大。方思其所对而对之(子曰。因见公问其语不大。方才思其所对之辞)。
公曰奚为非大(公言。何为不大)。
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德好生而恶杀(恶音误嫌也。舜为君。以德化民。好爱生成嫌恶杀戮)。
其政任贤而去不肖(去上声。不肖不贤也。行政则选任贤德。去其不贤)。
明并日月(德明比并如日月也)。
化行若神(风化大行。感应如神)。
龟凤呈祥。麟龙叶瑞(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王者之嘉瑞。国有圣王则现)。
公独以冠冕而问。故非大也(若冠冕之问。不是国政之大事也)。
夫如是则道德礼乐。在乎人之所为也(盖道德礼乐。皆在当时人君之所作为也)。
非章甫冠冕之所致也。老子云。失道而后德(道自然也。德犹得也。道衰以德化之。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仁者有爱利之心。故德衰以行仁。故曰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义者有断制之心。仁心衰而以行义。故曰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礼者有强民之意。由义衰而用礼故曰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言礼者。非合无为之道也。故老子所谓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言不务其内而修饰其外。故礼则出乎人伪也)。
是以圣德之君。用无为之道。化利天下(上古有道。圣德之君用无作无为之道。化美于天下。由道亡德失而后尚仁至于仁亡而义失。又则尚其礼也。故老子所言礼者。身外庄饰之虚伪也)。
奚拘于礼节乎(何拘执于礼貌小节之庄饰者乎)。
礼者敬而已矣(礼者恭敬之仪已矣)。
敬在乎心(故敬之礼出乎本心)。
而非在乎冠冕也(不是冠冕能生敬礼也)。
夫圣人之道。岂直局于仪饰而已矣(夫上古圣君。用敦德贤朴行道以化民。岂直以局在冠冕仪饰而已矣)。
故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若遗其本而专其末。岂礼乐之谓哉)。
礼主敬。非但崇于玉帛。所贵乎安上治民也(礼所以辩上下定民治。故安上治民莫加于礼)。
乐主和。非独在于钟鼓。所贵乎移风易俗也(乐所以在治而和民声故移风易俗莫加于乐)。
故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者成德之称。不以微小之知。可许受之以大也)。
然圣人所制历代服饰。以中国之民。行中国之礼者。虽不可废也(黄帝制衣服。周公制礼乐。以此庄饰。化利中国之民。行中国之礼。然虽不可以废之)。
而为离尘之士。蹈象外之高行者。又奚能仿之哉(蹈高蹈也。仿者诗角弓章云尔之教矣。民胥效矣注曰。王位在德。元风俗之枢机也。教则民效其甚速。若离尘寰之高士。万象之外而行高远之行。又何直用仿效此曲躬冠冕之礼以局哉)。
且郦生长揖于帝高(汉高祖尝诏秦之隐士郦生名食其至赐晏。罢已见侍女为帝洗足。以帝不重贤。遂不拜长揖而曰。谢筵中之正座食音异其音基)。
许由拒命于帝尧(庄子让王篇。尧让天下与许由。由拒命不至)。
河上坐见汉文(列仙传。汉文帝好道德尝使使问义于河上公。公曰。道高德贵。不可遥闻。后帝亲幸其庵。河上坐见于帝)。
诸葛卧傲先主(史记。诸葛孔明隐居南阳草庐。徐庶荐于先主。先主往见。孔明睡而不起)。
斯皆道光四海。德被诸方。自古称之。以为高尚(尚犹上也)。
亦未见以跪起之阙。责其非仪也(阙少也。此标前之所问。谓已上数人亦未见跪起之阙少责其非仪也)。
今之沙门。道崇敦信。志慕无为(今之僧人。习佛祖之风。道崇高远而敦厚信实。决志深慕无为之道)。
内不礼家君(家君父也)。
外不拜人主(人主者国王也)。
方河上之辈。亦以类矣(有德高僧比河上之等辈。亦皆同类矣)。
以此观之。自古贤德犹有高居井里啸傲云山(孟子。九百亩为井田五邻为里。历观古之贤人德士慕其道也。或高隐于井里。或啸傲避世而隐云山之间)。
天子莫得而臣。王侯莫得而友(礼记。儒行篇曰。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庄子。天道篇曰。曾子居卫。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反。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忘心矣)。
礼义制度不可得而拘也(结上文天子莫得臣诸侯不得友者之意。岂可拘于礼仪制度也哉)。
而况象外之教乎(何况沙门。乃出尘象外之圣教者乎)。
是以君子随其所宜。无适不可(是故君子惟义是从。但有所宜者无适而不可也)。
岂区区冠冕礼仪而能御哉(区区小貌)。
举问第十(此篇举喻异事而问。故曰举问也)
客曰。季路问事鬼神(季路子路也)。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注曰。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所以深告之也)。
此圣人所绝也(此孔圣人绝不言之事也)。
今佛教辄说生死往来之事。鬼神报应之征(今释教专说生死往来虚诞之事)。
吾恐此非圣哲之语也(孟子曰。大而化之谓之圣。书云。知之曰明。哲谓知道者也。故客曰。我恐此佛之道。不是圣哲真诚之语也)。
夫履道者。当含和蕴素(夫行履此道者。当要包含冲和蕴积纯素)。
笃信务实(笃者纯厚也。信者诚实也。务者专力于事也。诚者诚信无妄之谓。唯纯厚诚而务实也)。
何必说生死以乱其心。言鬼神而惑其志也(若含和蕴素笃信务实者。又何用谈说生死。而乱其心。言论鬼神而迷惑其志也)。
妙明曰。子之所言。可谓见外而未见其内(责客曰。子能见他外教中说生死鬼神之事。不见自己教中亦有所言之事。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也。太极图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注曰。始处是生。言生之初。终处是已。言已定说死)。
求近而不求其远也(只求浅近之事而不求深远之理也)。
以子路性气刚烈。暴虎凭河不善摄生。故曰。未知生焉知死(凭音平。以子路躁性勇气刚强猛烈。暴虎者空拳而搏也。凭河者非舟而度也。不善权权辅生故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盖责子路之辞也)。
胸臆崛起(崛鱼勿切。特起之意。谓子路胸臆高起纵肆之貌)。
言无卑让(人事尚然不能。如何能知鬼神之事)。
是孔子抑而遏之。岂尽实之言乎(孔子抑按止绝而遮遏之意。岂是实无鬼神之说乎)。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孔子谓非其鬼者。谓不当祭之鬼如祭之者。谄也。求媚也)。
人神曰鬼(伸而生之为神。曲而死之为鬼)。
鬼之言归也(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
人之魂魄。所归往也(春秋左传曰。人生始化为魂。既生魄阳曰魂。淮南子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礼记曰。魂气归于天。体魄复于地。盖魂者神也阳也气也。魄者精也阴也形也。结上文人之魂魄所归而往反者也)。
言其非祖考鬼神而祭者谄求也(祖及父亡之皆称为考。言不是自己祖考之魂神祭之者谄求也)。
又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三年丧毕。神主以立于家庙。以鬼神之礼。于春秋之时而享之)。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之雨露既濡。秋之霜露既降。皆举祭祀之礼。由寒暑变移展其孝思也)。
又曰。生时爱敬(父母在生。则事之以爱敬)。
死事哀戚(父母既死。则事之以哀戚)。
又曰。丧则致其哀(父母死丧则致其哀戚)。
祭则致其严(岁时祭祀。则尽其严肃)。
又曰。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后稷周公始祖。昔者周公摄政。因行郊天之祭。以始祖后稷则配天享之)。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文王周公父也。明堂天子布政之宫。周公因祭上帝于明堂。乃尊父以配享之。此宗庙文王严父。以配上帝也)。
又曰。生则亲安之(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得欢心。则父母生而安其荣养)。
祭则鬼享之(父母死而为鬼。则享其祭祀也)。
又曰。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事天明即父乃合天道也。事地察即母。乃合地道也既有是孝。则天地神明之理甚彰著矣)。
又曰。宗庙致敬鬼神著矣(能致敬于宗庙。则宗庙鬼神之理甚彰著矣)。
孝悌之致。通于神明(孝悌之道致其所至幽。则可以感通于神明)。
又曰。生事之以礼(父母生存。则爱敬以礼)。
死葬之以礼(父母既亡。则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父母既葬则祭之以礼)。
又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间去声。菲薄也。论语。孔子谓。禹王所行之事。吾无指点有罅隙。能致孝乎鬼神。谓享祀礼洁。薄自口体厚祀鬼神也)。
礼记有祭统祭仪。唯言配天祀帝享祖严亲奉神事鬼之道(结上文意。礼记中有祭之仪轨今以引之而为证。唯者独也。不谓独祀上帝享祖宗祭神奉鬼之道非也。只是责子路气质刚勇不能辞让诚意之辞)。
岂绝人事神鬼而知生死哉。子独不知之乎(责客独不知此理者乎)。
但孔圣言其仿佛(但以夫子之言。略有仿佛相似而已)。
如来剖其幽微。明发因果备陈报应。植善崇福种恶获殃。派天下以归其善(如来之教。能剖发明因果之实。备细陈白。种植善因判于幽深微细则崇敬于福报之应。种植恶因则自得于殃祸之应以此分派天下之事。莫不归于善道也。尚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善恶报应之说。甚分明矣)。
岂独以佛家。好言鬼神事乎(结上文意岂独以吾佛好说善恶鬼神报应之事乎)。
夫如是何儒释相违之有哉(如上皆孔子之教明其生事死葬配天祀帝享祖严亲奉鬼神之道。若此则儒释之教。何有相违悖也哉)。
解域第十一(此篇以别夷夏之域而不同。故曰解域也)
客曰。仲尼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亡古无字。论语谓。且夷狄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分。盖孔子伤时君之乱而叹也。虽有其君不行其道非实无也)。
孟子曰。吾闻以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此责陈相许行用诸夏之礼仪。变为蛮夷者也)。
且吾子曩时学二帝三王之道。六经诸子之书。今更舍之。反学西域之言。不亦陋乎(反者不合也。反以学西域佛之言教。为之鄙陋者乎)。
妙明曰。吾昔未见大圣人微旨之时。亦尝出此语。与子所见不相远也。今则不然。若子可谓知礼乐之华而闇道德之实。窥爝火之照而未睹日月之明也(闇幽也。昧也。爝火者小火把也。今若许子可为晓知礼乐之光华而闇昧道德之真实者何异。庄子云。日既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照也不亦难乎。谓客之所见于小火而未见日月之明也)。
孔子所语。疾时君之废礼。孟子讥陈相之专农。意有所主理非决然(谓孔子伤昔时人君之乱而坏礼。孟子所言。许行陈相之见反变为蛮夷)。
昔孔子欲居九夷(论语注。东方有九种夷后汉东夷传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欲居之者。乃明乘桴浮于海之意也)。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居之则化。何鄙陋之有)。
及仲尼周流天下。而时君莫行其道(及至夫子周流七十余国。欲行先王之仁政。故当时国君皆无行其道者)。
孟子思济斯民。而诸侯无听其说(孟子亦游诸国。说行仁君之政。思济斯民。诸侯亦不听其说)。
岂为陋西域之术而弗用也耶(若孔子疾时君之废礼孟子讥陈相之专农。而诸侯不听其说。岂是鄙陋西域之教而不用耶)。
夫姬文姒禹。君之圣者也。日磾由余臣之贤者也。斯皆生于夷狄(日音密磾音低。姬文王姓。姒禹王姓。文王生于西邠。禹王生于石佃。二圣俱生于夷邦。于中国行仁君之化。仁君之政。未见言其废政也。金日磾。汉文帝时忠臣番人也。有贤人之德。由余。始皇帝时入秦之界使。亦贤人也。若文王禹王金日磾由余等。明君贤臣俱系夷狄之人也)。
太康周幽。君之荒者也(史记太康。启之子。禹王孙也。好畋猎。尚书云。内作色荒。外作禽荒。酣酒嗜音峻宇雕墙。荒淫其甚。若此其国未或不亡也。史记。周幽王宠褒姒。以不好笑。幽王为烽火。大鼓命曰。若有寇至。举火则以救之。幽王戏举烽火。诸侯悉至而无寇。姒大笑幽王悦之。后胡兵至。王举烽火。诸侯不信。意以为戏。遂杀幽王于郦山之下。而虏其褒姒也)。
石赵嬴秦。君之暴者也(史记。石赵即石勒也。东晋元帝时专于杀戮。史记。嬴秦始皇也。纵行无道吞并天下之凶暴也)。
赵高李斯。臣之佞者也(佞谗佞也。赵高宦官。李斯相也。二人皆始皇之臣。杀太子扶苏及二世胡亥)。
侯景宇文。臣之悖者也(史记。侯景。梁武帝悖逆之臣。困武帝于台城而死。宇文。隋炀帝悖逆之臣。杀炀帝于洛京)。
斯皆生于中夏(太康之下。俱中夏而生也)。
以是观之。岂得以封域而限贤愚之与美陋哉(岂得直以封强之域。所局限贤愚美陋夷夏之论哉)。
且文命出西羌而圣哲(尚书。文命敷于四海。禹王德号也。西羌者今戎州界乃夷人也)。
瞽臾生于中夏而顽嚚(瞽臾舜父。心不行先王德义之则。为顽。舜继母。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文王生于西邠而修仁德(文王生于西邠之边。而布仁政以修其德)。
殷纣都于东洛而恣凶残(殷纣。谥法。残义损善曰纣。都于洛阳。中原纵恣凶恶而残害无道也)。
黄帝道慕华胥(列子云。黄帝闲居大庭齐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梦游华胥之国。后举华胥之治)。
老子义学天竺(尊释篇。天竺有古皇先生。即吾师也。善入泥洹。化游天竺。今已返神还乎无名。绝身灭影不始不终。绵绵若存。吾今游矣)。
穆王过终北而忘返。自鄙周室之弗如(列子云。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返周室慕其国。撇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数月乃复。既返周室。鄙嫌周国之治不如北之治也)。
齐桓适辽口而忘归。自思齐国之不若(列子云。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克举隰朋谏曰。君舍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云自思齐国之不如于此也)。
且北星之辰(北斗七星之前有五星。天文步天歌曰。第一座名紫微星。第二座太子星。第三座庶子星。第四座后宫星。第五座天枢星。以星言之。为北辰也)。
在天之中(又步天歌中。所谓天之中有三垣。若品字而排。第一紫微垣。第二太微垣。第三天市垣。外有二十八宿。分位兼诸余星以理取之。其辰正在天之中也)。
在齐之北。以此观之。齐鲁汉魏之地。未必为中也(言北星辰在齐地分之北。如此则齐国鲁国魏国等。亦未是中也)。
若此以彼为西戎。彼必以此为东夷矣(假如此。望彼天竺国为西戎。彼必指此国。为东夷之地也)。
而又且孰为其中耶(孰谁也。若此则果以将谁国而为中国也)。
自高天之所覆。厚地之所载。山川之广。邦域之多。不可以亿数而记(算数曰。十万为亿。言天地之间。山川广大。邦域盛多。故不可以亿万之数而记之)。
又焉知此为中乎。彼为边乎(若此言之。又何知此间为中国彼间为边乎)。
且佛经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化佛所王之寰宇也(王去声。若君临天下曰王。经云。三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三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如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化佛所掌寰区之宇也)。
吾是以尊而学之。以从其大(我由是尊奉而学之。故顺从佛之广大也)。
夫金玉不相伤(金玉之宝各有所贵。何相伤害)。
青碧不相妨(青碧之色。各有所用。何相妨碍)。
且大海一滴。味具百川(则喻大海一滴之水具全百川之味。然百川混流入海。故味则一也)。
出世之道颇知。则世间之道不劳而得矣(但颇少知出世间之道。则世间之道不待劳虑而知得矣)。
夫如是。则周孔之道其何舍之有耶。非圣贤拘于夷夏。而人自夷夏耳。
释谤第十二(此编解释毁谤之疑。故曰释谤)
客曰。吾闻持戒者。防一切恶。发一切善。清净无染。不茹荤物(客引释氏戒法言。我闻戒者凡一切恶事防护不可为。一切善事可行。决当发方为清净不染。又不可用五辛荤茹。以是征难)。
今见沙门触染梵行。耽嗜酒浆(梵语梵。此云净也。客言。今见僧染净行耽著嗜爱于酒浆也)。
权量商贾。贸易货殖(秤为权。尺为度。斗斛为量。行曰商。坐曰贾。交易市价曰贸。改变无常。曰易交财化物曰货。积聚财宝曰殖)。
以此观之。岂无犯耶(用此观视。岂不犯于戒律也耶)。
妙明曰。子之所言略近而忘远。取小以遗大也(责客曰。子所言之如略少近而忘其深远而取小节忘其广大也)。
夫日月虽高而蚀(阴阳志云日者众阳之宗。月者太阴之精。以高而言。则日月去地四万余缮那亦云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如此之高。尚有所蚀之患难也)。
圭璧虽贵而瑕(圭瑞玉也。说文曰。上圆而下方。天子大朝以执之宝中最贵者也。瑕者玉有赤色为瑕。至贵之宝。尚不免于瑕也)。
公输能授人之规矩。不能使人巧而为之(授与也。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规所以为圆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器也。谓能授与人方圆之法。而不能使人之巧妙而为之)。
圣人能授人之戒律。不能驱人履而行之(佛圣虽能授与人戒法律仪。固不能使人坚守不犯而行之)。
皋陶能罪盗滥。不能化贪夫为夷齐(陶音姚。舜贤臣。虽有片言折狱之才。不能劝化狱中盗滥之徒。为伯夷叔齐之义让)。
吕刑能诛凶残。不能令恶子为曾闵(尚书。吕刑篇。吕侯为天子之司寇。周穆王命训刑以告四方。不能教化自子之恶成曾参闵子骞之孝行)。
唐尧之圣哲。不能化丹朱之愚(尚书。丹朱尧之子。生而不肖故授禅与舜)。
仲尼之仁贤。不能遏盗跖之暴(庄子。盗跖柳下惠之弟。无道凶虐横行天下。大国守城小国入堡。孔子往教焉。及回谓柳下季曰。几不免虎口之难)。
舜德不泽商均(谥法。仁圣盛明曰舜。商均舜之子。无大人德。遂禅位与禹)。
周恩不沾管蔡(管蔡成王二叔。流言谤周公)。
岂刑法之不峻。而道德之不备者哉(结上文。皋陶吕刑之法。岂不险峻尧舜周孔。岂无道德而尚不能责盗滥化凶顽。教子弟俱为贤孝之行也)。
奚独以茹荤嗜酒而见责耶(何以独将沙门食荤饮酒见责为过也)。
在昔严陵垂钓(严光字子陵。南阳人。光武故人。王莽之乱。隐钓于七里滩)。
子牙直钩(子牙者姓姜名尚。因纣无道。隐于渭滨文王猎而得之。遂拜为太公望破纣而立周)。
买臣负薪(朱买臣家贫。常负薪读书。后为会稽太守)。
昆吾陶瓦(昆吾。夏时造瓦之人。后获显荣)。
禹治沟洫(禹导百川东入于海。而万姓免为鱼鳖。故功推于后世)。
舜耕历山(历山中条山之别名。在河之东舜未遇时。曾耕于此山)。
相如临邛而自酤(临邛地名。司马相如未遇时。临邛酝酿而卖。后显荣。乘驷马之车)。
朱亥未遇而亲屠(朱亥未遇时。亲为屠。后遇封信陵君)。
是以君子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若严陵子牙买臣昆吾禹舜相如朱亥等。皆圣君贤臣身既通达则道兼济于天下。身未通达则独守善其身也)。
夫有生之最灵者人也(天生万物皆名有生。人类最灵最贵者也)。
人也者口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论语。匏瓜者即音互瓜也。匏瓜系于一处而不饮食。人则不如是也)。
身非木石。焉能裸而不衣。虽手足之健捷。不足以逃其饥。必资饮食而养其命。毛发以致密。不足以御其寒。必资衣以蔽其体。故知衣食可以资身命。身命可以资道业(衣食既备可以资养身命。身命既安。则可以资助道业也)。
苟衣食之不足。而道业将就废也(谚语云。人无根本水食为命苟者诚也。诚若人无衣食。而必绝乎身命也。身命既绝道业岂不废乎)。
且修德者。不乐坐食于人(吾祖师有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直欲自营其衣食。备历于艰苦。庶知世道之劳虑(吾门诸祖。直要自经营于衣食之备。以历于艰辛之苦。庶以知世人耕织之道艰难。则节俭其用也)。
民力之辛酸(辛酸者。戚眉之貌。男耕女织皆有辛酸之力)。
然后进善履道。捍拒生死(捍抵也。拒御也。既知世道之劳苦其所须而俱备。然后则可以捍抵拒御生死之事也)。
盖以出乎惭愧之心而伏乎骄慢之志(不且失节谓之惭。心无非用谓之愧。凡衣食之用。大概要知出处艰难。则有惭愧之心。而降伏乎骄傲怠慢之愚志也)。
亦非不善之为也(总结上文意。如前所疑。权量商贾等事。亦不是不善之事)。
岂独以商货而见讥乎(岂独用此商贾货而为讥谤者乎)。
是以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故君子所行之道于语默动静之间。可进则进可止则止)。
不隘其情(君子所行之事。不以窄隘其情)。
不淫其性(亦不淫荡其性)。
其道贵于适用(意所必从曰适。君子之道无可无不可故曰适用而已)。
岂一途而可尽哉(圣人之道而有万殊至则一也。岂局于一途而可为尽善尽美也哉)。
辩施第十三(此篇为辩论舍施。故曰辩施)
客曰。孔子云。礼与其奢也宁俭(礼贵得中。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
又云。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逊顺也。固陋奢俱失其中而奢之害也大)。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皆上声。老子所云。甚奢泰三字。皆是过中不当之义。是以圣人去除。甚过音乐。奢过服食。泰过宫室。若无此三者则合中矣)。
昔者楚灵王好奢。卒至身亡(史记。楚灵王因建章华台苦衰其民。后被吴王所败以致亡身)。
秦政好奢。终灭于国(秦国号。政治皇名也。始皇乃庄襄王。纳大贾吕不韦妾。有姬时已有娠而生政。世谓始皇为吕政。及即王位。并吞六国一统天下。自以谓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及更号曰皇帝。故称始皇帝。专一刑威立国。焚书坑儒。暴虐不道好奢东海求仙。崩于沙丘。不三年而国灭矣)。
今佛家以身命施。为福之最(用身命布施。为得福最多)。
以七宝施。为福之次(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珍珠等七宝为施。皆得福次矣)。
喻之以善恶(譬喻化人。则用善以惩恶)。
晓之以因果(晓喻导人。则用因以明果)。
使人倾囊倒廪竭资而施。以为祈福(因以善则上天堂。恶则堕地狱。晓喻因果。使人人尽其囊财罄其仓廪以为求福劝人为善也)。
已而宏丽所居。营葺不已。飞楼叠阁。金碧争光。不亦泰乎(谓僧人自己所居之屋。宏大之美丽。累年营造不已。如飞扬之楼重叠之阁。饰之以金碧争光之色。如此不亦奢泰者乎)。
妙明曰。子之所问。知其流而未识其源(责客曰。只知圣人之所流。不知圣人之根源也)。
见其浅而未达其深。仲尼疾时君之奢逸(仲尼答林放之问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乃疾时君之奢逸。故发此言也)。
老子警人主之昏淫(老子言去甚等辞。乃警省人主当时之昏淫。发此言也)。
岂谓止布施之语哉(孔老二圣发此言时。佛教未流于此国。岂是绝布施之说也)。
昔者虞舜耕于历山。恩泽不沾于朋戚。衣食不及于二亲(虞国舜都。舜初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侧陋微贱之时。朋友亲戚之处。无恩惠之与沾父母之前。无丰盛衣食之所养。如此者何也。盖以未遇其时也)。
太公钓于渭水。财货不周于妻孥。惠施不沾于邻里(太公未遇之时。钓鱼于渭水之阳。妻子尚不能周给。何有惠施于邻里者)。
及其登九五之位(易乾卦爻辞。初九潜龙勿用。舜在侧陋。便是潜龙。九二见龙在田。舜田渔时也。九三君子终日干干。舜玄德升闻时也。九四或跃在渊。舜之历试时也。九五飞龙在天。舜即帝位也。故曰登九五之位也)。
应飞熊之梦(史记。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者非熊非罴非彪非虎。羁王之辅果获吕尚于渭水之阳。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尝云当有圣人适周。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立为师也。于后佐武王伐纣。以康兆民涂炭之苦者。非熊之兆梦也)。
惠泽八方。恩沾四海(惠者惠施之利。泽者泽润也。舜居君位。无为而治天下也。太公佐武王革纣之虐。八方四方四维也。四海东西南北四海也。故八方四海之内。生民皆获其恩泽也)。
但饶财则贵其惠施(圣君贤臣。礼饶则兼济于天下)。
窭乏则贵其履道(窭其矩切。窭乏贫穷也。既贫而无位。则贵乎安然而。以行其道也)。
子曰。富而不施。贫而无所救(若富者不施物以济之。则贫者无所救拔)。
昔赵盾馈食于灵辄。卒感扶轮之酬(史记。赵盾晋臣。尝游于桑间。见饿人以食饷之。盾好直谏。一日晋君呼熬咬之。又预脱去盾所乘之车。去其一轮。驷马摘其二马。盾及升车而不能行倏有一人扶轮而行。则脱其难。遂问曰。扶轮者谁。答曰吾桑间饿人也。为报一食之恩耳)。
漂母饷饭于韩信。终获捧金之报(史记。漂絮也。韩信布衣时。尝钓于城下。漂母每饭至。先饷于信。后为齐王。回乡以捧黄金报恩于漂母也)。
阴施出于不意。阳报皎于白日(阴闇也。阳显也。皎明也若赵盾漂母。饭施于无心之间。后遇扶轮捧金之酬。岂非阳报明于白日也)。
况以倾家财发善意。其所得福利。巍如嵩泰。浚如江海矣(倾倒覆也。浚深也如赵盾漂母。一饭之恩。尚获扶轮捧金之报。况于倾其家财而发其善心用于布施者所获福利岂不巍大高广如嵩山泰岳浚深江海之浩瀚者矣)。
故怀善应之以祥。挟恶报之以殃。种稻而得麦。为祸而得福者。未之有也(作善获福。作恶遭疾。定而不能改。故种稻而得麦。为恶而得福者未之有此事也)。
今我沙门。助人以福。劝人以善(以福助人以善诱人)。
使施一梁一栋一香一华。如影随形(凡令人施一件物者。如影随形。之不遗也)。
果严后世(其善果必庄严于后世也)。
岂独以自处华室而取乐哉(既化一切为善。各得安乐。岂独以自处华屋而乐哉)。
且灵王之奢也。起章华之台室。尽人间之富贵。金珠佩玉。粲饰其间。藏歌舞悦美人。废国政恣骄奢。不其亡身。其何耶(若是贪淫嗜乐。不至于废国亡身者更在何耶)。
秦政建万人之宫(秦政始皇也。都咸阳建万人之宫室)。
于阿房之城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阿房城中有殿。殿之四方有房。其高广者。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东抵骊山。仅五十里。十步一楼。五步一阁(东至骊山。西至咸阳将五十里。除万人宫外十步五步。皆建楼阁)。
车驾往来。不冒风雨。其宏丽雄赡。如此之大也。但知纵耳目之所欲。而不知役人民之疲苦。唯恣骄奢罔修国政。不其灭国其在何耶。今我沙门。虽处华堂绀宇。但以晨钟夕梵远风疏磬。褒赞金言生人天福(今我沙门。虽以如是但用晨钟暮鼓俾扬举梵呗。上乃祝皇王圣寿。下乃与黎民祈福永远。阐扬于风化也)。
如斯而已矣。岂直与秦楚奢华同日而语耶。孟子曰。如其道虽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如舜乃侧陋微贱。因有其道德而尧授二女以妻之天下四海君位以禅之而亦不以为泰)。
非其道。一簟食不可受于人(如是不合契道德之理虽有一簟之食亦不可坐受于人也)。
岂虚言哉。
折疑论卷第三
折疑论卷第四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
殊见第十四(此篇因所见差异而殊别。故曰殊见)
客曰。子之所言。佛道尊崇无圣可上(此因第二第三篇中。言佛之法身广大证圣极尊以为问也)。
或有人曰。佛之为教也。其文富赡。其说宏远。义句廓落。旨趣幽深。瀚漫周遮。难用难信。以是而毁。为之奈何(谓佛教如此。则大难用而尤难信。因此而有谤毁者。为之奈何)。
妙明曰。至味难调众口。大音不合群耳。夫蚯蚓食土而甘于土。岂知有五味之和。犬豕食粪而美于粪。岂知有醪醴之味。悲夫不知。知之未必为食也(狗有悬爪为犬)。
若蚯蚓置之于五味。犬豕饮之以醪醴。彼必反以为毒者何也。盖非适其所养。若蚯蚓投之以污池。犬豕饲之以糟浆。彼必宛转诘屈。掉尾奋蹄。从而悦之者何也。盖适其所养之道也(宛转诘屈。乃蚯蚓动转貌。掉尾奋蹄。乃犬豕悦豫貌)。
且承云(黄帝乐)。
咸池(夏乐)。
九韶(舞乐)。
大濩(汤乐)。
大武(周武王乐)。
乐之至也。若调以五音之和。奏以九成之美。歌咏先王之风致。若景凤翔庆云浮甘露降醴泉出凤凰来仪鸟兽率舞(尧使夔典乐击石百兽率舞舜箫韶九奏凤凰来仪)。
若求其和者。必莫知应者何也。盖乖其所听也(若以上文五乐求其应和而无者何。盖为乖异于听者也)。
若操之以郑卫之音。咏之以世俗之风。曲合时习。韵叶巴歌。使其听者必不待教而自知其和者何也。盖适其所知也(郑卫之歌曲。乃淫荡之音。合其世俗之习。如巴歌知和而多者何为也。盖由顺其所知也)。
且舜禹之君。可谓圣矣。杨朱从而仇之(仇讟谤也。列子。杨朱曰。舜耕河阳陶于雷泽。四体不得暂安。口腹不得美厚。父母之所不爱。弟妹之所不亲。行年三十不告而娶。及受尧之禅。年已长智已衰。商均不才。禅位于禹。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穷毒者也。鲧治水土。功绩不就。殛诸羽山。禹纂业事仇。惟荒度土功。子产不字。过门不入。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及受舜禅。卑宫室戚戚然至于死。此天人之忧苦者也)。
仲尼之德。可谓仁矣。桓魋从而害之(论语桓魋欲害孔子。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鲁臧仓毁隔孟子(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公伯寮愬仲由(愬谮辞。公伯寮鲁人也。仲由即子路。论语云。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其若仰而噀天。徒污其面也(以杨朱仇舜禹。桓魋害孔子。臧仓毁孟子。伯寮愬子路等。喻客之毁佛者。何异仰而唾天徒污自己面也)。
夫听乐者。闻清商而为之宫角。过不在于扣弦而闻之不审也。求玉者。见和璧而为之珷玞。贱非关于至宝而见者不明也(和璧。史记。卡和得荆山之璞。进楚文王武王。二王皆刖足。后进成王。使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号连城之宝。珷玞似玉之石也。若将和璧为珷玞者。非干玉贱乃见者不明也)。
神蛇能断而复续。不能使人不断也(异物志云神蛇断而复续)灵龟审人之祸福。自不免刳剔之灾(列子。宋元君梦人被发曰。予被清江河伯之所渔。请君救之。觉而外巡。果见网得白龟圆五尺。君欲活之卜者曰。龟有七十二钻。以卜吉凶。如此则虽能卜人之祸福。不能自免刳剔之灾患)。
至道恢弘。圣人极唱。出世妙典。非俗所知。不为誉者贵而毁者贱(大圣教典。下以称誉而贵毁谤而贱)。
行不行时也(行与不行各有其时。若孔子不得君师之位也)。
信不信机也(信与不信唯在机会。若盗跖不受孔子之化也)。
譬如荷锸以平太行。抱石而塞巨浸。其于功也。不亦劳乎(巨浸海也。客之谤佛。譬如有人负荷锸钁欲要平治太行之山。抱取块石。而要塞填大海。为此之功力者。不亦劳而难乎)。
随宜第十五(此篇随顺合宜而答。后曰随宜)
客曰。子言佛教。义高嵩泰。理浚江海。文同翻锦。句若拣金。奚不以佛经答吾所问。而复以诗书合异于同耶。
妙明曰。牟子云。渴者不必投江海而饮。饥者不必待敖仓而饱。道为智者设。辩为达者通。书为晓者传。事为见者明。吾以子知其意故引而申之。若说佛经以答吾子。譬如盲者耀五色。聋者奏五音也。且师襄师文伯牙瓠巴叔夜。古之善鼓琴者。其学虽切。不能成无弦之曲(列子。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师襄乃师文之师也。但能抚琴。当春之时。扣商弦以召南吕八月之令。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扣角弦以激夹钟。乃二月节令。而温风徐回。草木发荣。盛当夏而扣羽弦以召黄钟。乃十一月节令。霜雪交下。川池暴烈。及冬而扣征弦以激甤宾。五月节令。而阳光盛烈。坚冰立散。将终命扣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醴泉涌。然此善操而不能成无弦之曲调也)。
甘[火*龜]飞卫纪昌逢蒙蒲且子。古之善射者。其艺虽神。不能彀无弦之弓(彀古侯切。张弓也。列子。甘[火*龜]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飞卫学射甘[火*龜]而巧过于师。纪昌又学射于飞卫。后进其术。昌欲谋杀飞卫二人交射中路矢逢。相触而坠于地。卫矢先尽昌有一矢。既发卫以棘刺之端。捍之而无差。其艺虽神。不能张无弦之弓)。
狐貈(音鹤)。
虽温。不能暖无气之人(狐貈皮毛虽温暖。不能暖死而无气之人)。
水土虽泽。不能秀无根之木(水土虽然润泽。难发秀无根之木)。
佛法虽懿。不注薄信之耳(佛法虽然懿美。而不能化导入不信人之耳)。
子之信道未笃。故多惑志。吾安敢以大圣微旨答子之问耶。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清角者牛耳。不能闻声。唯以角听。故云弹清角之操也)。
伏食如故。非牛之不闻。不合其耳也(其牛低首而食草如故)。
转为虻虫之声犊子之鸣(转为操虻虫飞来之声。又操犊子寻母鸣声)。
牛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者何也。盖适其所知也(蹀躞蹄动貌。牛闻此声遂乃掉动其尾奋立两且。四足皆动。如此听之者何为也。大概顺其所知者也蹀音牃躞音泄)。
以是故。吾以诗书晓子矣(不用佛经答。因子晓达六经诸子。是以引之。使子易晓)。
优劣第十六(此篇谓王乔箫史与摩腾竺法比之胜弱。故曰优劣)
客曰。王乔箫史仙也(王乔后汉人。为叶县令。每显神异。乘凫而往来。箫史秦穆公时人。善吹箫。夫妇随凤凰而飞去)。
摩腾竺法兰僧也。其道等乎(客谓。此二仙二僧。其道德亦有等乎)。
妙明曰。止乎(且止也)。
幸以晏然。吾不欲平地起风波之千丈也(不当得而得曰幸。幸以无事坐。却论其优劣高低。则正是无风起浪)。
客曰。愿略举似启吾茆塞(启开也。客谓略少举似法。要开我胸中茆塞)。
妙明曰。夫行舟者识水之浅深(行舟者。要识水势之深浅)。
控御者知地之高下(御车者须要知地之曲直高低也)。
学道者达人之优劣(学道者之人。要通达为师之胜弱也。若不分优劣。则不明人之邪正也)。
吾寻常方袍释子(我乃是寻常著宽服之僧)。
管窥可隘(如笔管之明可窥。隘而不足洞明也)。
墙面无知(无学无知者如面墙)。
但以爝火之光照烛无远(爝火者。小火把也。谦曰。我若火把。小光用照于夜。则其照烛明亮莫之能远)。
何敢评先德升降之道乎(升降者。高低也。既如管窥爝火。焉敢评论先辈)。
然以蒲牢含响。为长鲸扣之。则莫得闷其声也(海有大鱼名鲸。海岛有兽名蒲牢。蒲牢畏鲸。鲸一跃蒲牢辄大鸣吼。故钟上铸蒲牢之形。击钟之木。以为鲸鱼之形。故问者如鲸。答者如蒲牢之应声也)。
悲夫。桀纣之犬足以吠尧(谥法。翼善博圣曰尧。又善行德义曰尧。悲夫。叹辞也。桀纣昏主。舜尧圣君。桀纣之犬虽识其主。不知主之昏。然尧舜虽明。犬不知圣明。故吠之。佛喻尧谤者喻犬)。
杨墨之徒足以谤舜。然居今之俗。多以同群逐块。罔审圣道阶乎上下而于戡弱(戡苦耽切。伐也。谤毁也。谥法仁圣威明曰舜。列子。杨朱谤舜。今以佛喻舜谤者。喻杨朱。居今常俗喻群狗。狗见人丢去砖土之块。逐而赶之也。言客无能评审圣道有阶级上下而不同。及于戡胜弱劣之不等乎)。
懵然无辩(懵莫红切。心暗昏而不能辩别于高下也)。
纵有怀其藻鉴评。而诣其实者。而于丛惑。奚能允哉(藻净也。鉴镜也。丛音从。今之有人。纵然明达如净镜。评论诣至于真实无妄之处。而丛丛之众皆以迷惑。何能允信至于圣人之大道哉)。
居吾将告汝(令客坐而告语之)。
夫腾兰之为僧也。道穷四谛。智皎三明(其智慧皎然明白有三。一宿住智正明。二生死智正明。三漏尽智正明也)。
获六神通。具八解脱。能飞行往来改易形体(飞行往来者神通也。改易者。变化也。形体乃身形体貌也)。
或成老耄(说文曰。七十曰老。曲礼曰。八十九十岁曰耄)。
或示孺孩(说文曰。会行而食乳曰孺始生曰孩)。
或灭或生(或现死灭或现生存)。
延促自在(延长也。促短也。既有神通。长短随意也)。
又能撼天地(摇撼则动于天地)。
移山岳(改变迁移山岳)。
覆江海(翻江覆海)。
入水火(入水不溺。入火不烧)。
千变万化。不可穷极(荀子云。改其旧质。谓之变。易其形貌谓之化如此千变万化无有穷尽)。
以定力所资。无施不克(克能也。其神通妙用。盖由定慧之力。无施为而无有不能)。
颇有生逢供养者。而于见世能财能寿能贵矣(若摩腾竺法兰之妙用。一切有生逢之而供养。则现世今生与之财宝。乃至长寿尊贵矣)。
岂直与乘凫跨凤者。同日而语也(如此神圣。岂直与驾凫鸟骑鸾凤千年不死之鬼。比类而论哉)。
夫三桓之与三王(以此比之。史记。三桓者孟孙季孙叔孙也。皆桓公之后也。三王者夏商周三代圣君也。以王乔箫史喻三桓。摩腾竺法喻三王也)。
五霸之与五帝(史记。五霸者。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也。五帝者。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是也。以五帝喻摩腾法兰。五霸喻王乔箫史也)。
是皆君也。而无阶乎(然五霸五帝。皆即君位。高低岂无阶级乎)。
阳货之与仲尼(阳货季氏家臣也。孔子乃千古文章之祖。万代帝王之师也)。
杨墨之与荀孟(孟子曰。杨朱但知爱身而不知有致身之义。故无君也。墨翟兼爱而无差等。视亲亦于众人无异。是无父也。故无父无君则人道绝灭也)。
是皆儒也。而无梯乎。徐福之与河上(秦纪。徐福为道士习仙。秦始皇令赍童男童女海上求神仙不死之药。舟于海中巡致湮溺。河上者。河上公也。汉文帝。以师礼之)。
关尹之与老聃(史记。列仙传。函谷关令尹喜。乃周之大夫老子西游至关受道德二篇)。
是皆道也。而无降乎(徐福尹喜比河上公。老子者皆言有道之士。岂无阶降者乎)。
丘垤之与泰山(垤从结切蝼蚁出土之塳也。泰山者。五岳之一也。以乔史之道。比之腾兰。亦若蚁蛭之塳比于泰山)。
行潦之与江海(行潦道上无源之水。岂能比于江海水)。
走兽之与麒麟(獐鹿等兽。岂能比于麒麟)。
飞鸟之与凤凰(鸦雀等禽。岂能比于凤凰)。
是皆类也。而无异乎。羊皮之与虎鞟(鞟音廓皮去毛曰鞟)。
斑纻之与绵绣(斑纻者布文斑白者。锦绣者。考工记曰。金线织文为之锦。五色彩备为之绣)。
是皆文也。而无殊乎。夫圣也凡也。凡圣二途不可滥也(孟子曰。大而化之谓之圣。韵义曰。轻微常俗谓之凡。故凡圣二途不可相滥而混同也)。
故有大圣小圣上凡下凡(凡圣各有等级)。
大圣则归乎觉皇(觉皇即佛也故称为大圣)。
小圣则存乎应真(即四果小圣也)。
兰腾则吾宗小圣矣(摩腾竺法兰。乃释门之小圣也)。
凡者非圣之称也。上凡则该乎天众(上凡者。乃天民众也)。
下凡则称乎兆民(十亿曰兆。下凡乃世间之民也)。
虽箫史之徒白日轻举。未必与乎天众也(与去声参与也)。
设与亦非圣也。敢以此道而拟于圣人乎。若果以乘鸾跨凤称之为圣。则仲尼老聃不为圣也。夫圣者通也(夫圣人者一切通达也。非乘鸾跨凤之称也)。
凡者常也(凡常者寻常流俗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方。威灵莫测。谓之为圣(系辞云。寂然不动心之理也。感而遂通体之用也)。
懵然而生(谓生不知来处)。
惛然而死(谓死不知去处)。
营营于衣食(营营者。往来不已之貌。谓贪衣食之人也)。
戚戚于名利(论语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忧虑不遂之貌。谓贪名贪利之人也)。
皆死皆生(世之常俗为贪名利衣食。皆在生死之中)。
常于生死(以生死为寻常之事)。
谓之曰凡(由此谓之凡也)。
且天人垂死。五衰相现而有破面之忿(因果经云。天人身净。不受尘垢。有大光明。心常欢悦。无不适意。福尽之时。五衰相现。一华冠萎脱。二两腋汗流。三不乐本座。四眷属离散。五身光自绝故破面之忿。谓烦恼忿怒现于面也)。
皆谓之贪其名利而不易弃也(一切天人。皆因贪其天上之名利快乐而不能容易弃舍也)。
安得不为夫凡乎。呜呼彼寡闻陋智者(礼记曰。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
统以上天所居之众。例为圣者(若上天所居人众。例为大圣人)。
而吾宗脱白小衲。莫不抵掌而嗤其谬也已矣(我释门中。才脱去俗人白衣而初著缁衣者。无不拍手[口*(山/一/虫)]笑为狂谬之谭也已)。
先知第十七(此篇预明西域生佛。故曰先知)
客曰。子之言佛。其道大矣。敢问汉梦以前。还有知之者乎(汉明帝梦见金人飞入殿庭前。此曾有知西方有佛者也)。
妙明曰。辽哉问也(辽者远也)。
在昔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夜有大光明。来照殿庭。王问太史苏由曰(太史通天象之官。苏由姓名)。
昨夜有光。来照殿庭。是何祥瑞。苏由对曰。西方有圣人生。此所现之灵瑞也。王曰。于国何如(于我国家。不知善恶何如)。
由曰。即今无事。后一千年声教被于此土(由谓。一千年后所谈经教流传此土)。
遂以此事。记勒诸石(彼时遂用此事载记勒石)。
埋于南郊(埋于祭天之南郊。以待验)。
至后汉明帝甲子永平七年。仅千岁矣(仅才也。缉事记永平四年辛酉。明帝梦佛。至戊辰十一年至此)。
此先知之一也(已上所明。乃先知一也)。
又周穆王壬申五十二年二月中。有白虹一十二道。南北贯通。连宵不灭(虹桥光也。其光相贯彻南北。日夜不灭)。
王问太史扈多曰。是何瑞也。扈对曰。此西方大圣人入灭所现相也(缉事记。穆王名满。昭王之子。在位五十五年。壬申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世尊涅槃)。
王曰。吾常以此为患。今既灭矣。吾何患哉。扈多曰。王何必患。前代太史苏由尝志勒于石曰。千年之后。声教流被此土。方今七十九年矣。王奚患哉。此先知之二也。商太宰问孔子曰。夫子圣者欤(问孔子圣人欤)。
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丘夫子名。何敢然者谦辞也)。
丘则博学多识者也。又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善能任用智勇。以治世者也)。
圣则丘不知(圣不圣丘不知也)。
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善能任用仁义。以治天下)。
圣则丘不知(圣不圣丘不知也)。
曰。三皇圣者欤(伏羲神农轩辕)。
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善能任用因顺于时)。
圣则丘不知(圣不圣丘不知也)。
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乎(太宰谓。三皇五帝三王皆非圣人孰为圣人乎。所以大惊骇也)。
孔子动容有间(动容者。默而心想。眉目动而形容之貌)。
曰。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此明如来无为之大端也。谓不以法度所治自不作乱也)。
不言而自信(非言教劝化。而自敬信也)。
不化而自行(非教化。而自行其道也)。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荡荡广远之貌。故如来之道妙。民不能称名焉)。
丘疑其为圣。不知真圣欤。真不圣欤(夫子有推尊之意。为此不定之辞)。
此先知之三也。嬴秦始皇帝时。有梵僧室利房等二十七人来秦。时帝方急其并吞七雄争胜(七雄者。秦齐燕赵韩魏楚也)。
甲兵相持。不遑崇信(遑暇也。铠甲之兵正相杀时。不遑闲暇而崇敬信受也)。
反为谲诞(秦主反以谲诈虚诞)。
遂以房等。[陛-比+非]而执之(遂将房等皆于[陛-比+非]牢而执禁之)。
夜有金甲神人。从空而下。以金锤击锁援僧而去。此先知之四也。汉护左都水使刘向曰。吾搜捡藏书。缅寻太史创造列仙图。黄帝而下六世迄于今。得仙道者七百余人。捡实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矣。此先知之五也。前汉武帝元狩三年。于长安城西南。凿昆明池(帝欲伐毗明国。彼国人善水战。故凿池以习之)。
得黑灰。问东方朔。朔曰。此非臣能知。陛下可问西域胡僧。必能知之。帝遂遣人往问。僧曰。乃劫坏时所积灰耳。此先知之六也。若子独于诸说而不知之者乎。且孔子生于东周。佛则生于西域。相去绵远。其玄会默识验若亲觌。非同声相应。其孰能悬知如此之远者乎(周易乾卦文言。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尊释第十八(此篇客方崇佛。故曰尊释)
客曰。仲尼默识能仁(识音志。记也。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云。识者知也。不言而心解也。梵语释迦。此云能仁。商太宰所问夫子默知佛也)。
既得闻焉。敢问老聃还知西方有圣人者无(再敢问老子还知西方有佛圣否)。
妙明曰善哉汝之问也。吾昔尝游华清宫(临潼县斗宝山有华清宫)。
道士鸿蒙老人。邀予登玉女阁。启经藏出函匣观道籍录。得西升经首帙。读其文曰。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泥洹者涅槃也)。
予谓鸿蒙曰。若指佛欤。鸿蒙曰。吾不敢果以为然也。予曰。若非指佛。谁为老氏之师也。又得古道元皇历云。天竺有古皇先生。即吾师也(若此言者。皆指佛言也。盖老子知天竺之圣所以再三称之也)。
善入泥洹。化游天竺(因善入泥洹。而化游本国五天竺也)。
今已返神。还乎无名(言佛双林入灭。今乃返本还源复其无名之妙)。
绝身灭影。不始不终(绝身灭影。复归不始不终之理)。
绵绵长存。吾今游矣(绵绵不断。而长存者也。故老子曰。今去游矣。此正是过函谷关之时也)。
又得道士法轮经云。若见沙门思念无量。愿早出身以习佛真。若见佛图思念无量。当愿一切普入法门。明解法度。得道如佛。又得灵宝消魂安志经云。道以斋为先勤行当作佛。故设大法桥。普度诸人物(诸者助辞于也)。
又得金阙朝元经云。愿采优昙华。愿烧旃檀香。供养千佛身。稽首礼定光。我生何以晚。泥洹亦何早。不见释迦文。心中常懊恼(予在北京灵济宫西北廊画壁上见一僧座一人礼拜。予问本宫道士。此何也。士曰。此灵济真君。因中曾礼定光佛为师也)。
肃宗三教画赞云(唐肃宗皇帝作三教赞)。
儒吾之师曰鲁仲尼。仲尼师聃龙(孔子家语适周篇。子曰。周有老聃博古知今是吾师也。既问礼而叹曰。老子犹龙也)。
吾不知。聃师竺干。善入无为(吾于昔年未明其事。不知聃龙师竺干。善能入无为者。即佛也)。
稽首正觉(梵语三菩提。此云正觉。即佛也)。
吾师师师(故稽首正觉世尊乃我师师之师也)。
以如是言。应正了知(如此言应当了知是意)。
老聃亦知竺干之国有佛圣人。可谓明矣。子独不知乎。夫太上生东夏。释迦现西干(老子生于东国。佛乃生于西天)。
地殊五万余里。年隔十六君王(周定王丙辰二年二月十五日生老子位经十六王者。历恭懿孝夷厉定幽平桓庄僖惠襄项匡。年记三百四十五载)。
虽殊地而处别代而出。其冥会默契。如此之绵密。非圣慧遐鉴道德玄同。其孰能与于此乎。
折疑论卷第四
折疑论卷第五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
言符第十九(此篇。吻合三教之理。故曰言符)
客曰。夫孔佛二教其殊合之道。或得其梗概矣(梗概者大略也。儒佛二教其殊别合同之道或得其大略矣)。
未审。老氏之言与夫儒佛之语。敢问亦有同乎。
妙明曰有。但时有淳浇。机有大小。随其所适(汉书曰。浇淳散朴各随所适)。
教有浅深。虽不能全同。而亦有可同之语也。孔子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语去声。论语语告也。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教。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蔽也)。
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士唯智非愚勤行于道。中士闻其道则可上可下矣。下士唯愚非智返笑圣道。故上士悟。中士疑。下士迷)。
佛云。大根大茎大枝大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小根小茎小枝小叶(法华经云上中下三品者即三乘也)。
达摩九年不语(祖师航海而来。少林面壁九年)。
颜回终日如愚(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频数也。道不属言。言多数而气穷。不如守一中之道)。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且上若不贪欲。则虽赏民使之为盗。民以知耻而不偷盗也)。
老子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佛云。不得畜金银生像。尚书云。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伐夸也若不夸有功。则天下人无与尔争夺其功也)。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太上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专所见者。必不明其道也。自言是者。其道德必不显彰也。自夸伐者。必无其功也。目矜才能者。必不得久长也)。
佛经云。不得故自赞毁他。即其类也(经言不得赞夸自己毁谤他人)。
如此者众(如此相同之言众多也)。
是以圣人虽居异域。被机同处如出一口(三教圣人。虽时代国土不同。其被化机缘相同之处。如出。一人之口)。
但病有浅深。药有殊品。而疗苦求安。其情一也(结上文意然三教所设。各有浅深不同。但苦病也。三圣之言药也。虽有差殊品类不同。其治疗病苦而欲求其安乐。则一理也)。
独以战国纵横时无大器。故二圣不言世外之典耳(惟以三纲五常修齐治平之道。而化利天下。其出世玄妙之典故不言耳)。
会名第二十(此篇会同三教圣人之名目。故曰会名)
客曰。三圣设教异同之理。则闻命矣。敢问圣人原始返终之道。可得闻乎(原其始而知所生。返其终而知所死。如此道理可许得闻乎)。
妙明曰。甚哉子之问也(此赞客之所问)。
予随堂粥饭之流(谦云。我乃随众堂中食粥饭之常流)。
焉能达圣人起尽之事也欤。然以所知敢告吾子。佛昔居睹史多天(梵语睹史多。亦名兜率陀天。此云知足)。
故名护明菩萨(佛彼时号护明菩萨。亦名胜善天子)。
降神迦维罗国净饭王宫。以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初八日。于毗婆尼蓝园波罗叉树下。于母摩耶右胁而生。十九逾城出家。成佛德相妙好。住世七十九年。谭经三百五十度(佛自降生至于双林入灭。共七十九载。自成道已四十九年。演教三百余会)。
以周穆王壬申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其道本乎明析色心(析分也。佛说三乘教法。其道本欲分明色心二法即真俗二谛也)。
指陈因果排列行位(指点陈说。先因后果。随其所终而证排列五十二行位阶级)。
透脱生死越四暴流河(透过解脱生死之事。超越四暴急流河者。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也)。
超三界彼岸(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梵语波罗。此云彼岸)。
舍凡从圣。得大菩提(梵语菩提。此云觉也舍离凡夫而证菩提之大觉也)。
末后拈华示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本来是佛。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传付饮光(梵语迦叶此云饮光)。
达摩东迁。特明此事(梵语菩提达摩。此云觉法。西天自迦叶为初祖。相传至达摩。乃二十八祖。东迁震旦。明原始返终之道)。
其来也月现江心(祖师来东土所传心印如月现于江心)。
其逝也日沈山顶(其归逝也如日沈西山之顶)。
道高尧舜。德迈羲轩(如子贡曰。夫子贤于尧舜)。
分身混沌之前。流教太虚之始(佛祖及一切众生本有底太极混沌无极之前。早有这个道理。是以流教于太虚之初始也)。
不生不灭(虚灵本体本来不生不灭)。
出九层圆盖之天(易数九者。老阳至尽之处。道出于九天之上)。
无去无来(本体如如岂有去来)。
超八维方质之地(超出乎四方四隅形质之地)。
大矣广矣。汪哉洋哉。巍巍乎不可思议者也(此赞佛祖道妙。若汪洋大海。又如五岳巍巍。不可思议也)。
大权菩萨经云。老子是迦叶菩萨化游震旦。兴正录云。周定王丙辰二年二月十五日。老子降神于亳(亳音朴老子生于楚国陈郡苦县赖乡仁里)。
母怀八十一年。诞于李树下。遂指为姓(老氏父姓韩名干字元卑。母曰精敷。孕经八十一年。生李树下。因以为姓名耳。字伯阳。身长四尺六寸额凸眉粗。反唇折鼻。臀尖胯阔。聃耳髼头。故曰老聃)。
生而皓首(生而白头)。
为周柱下史(柱下史者周时掌礼之官)。
周道既衰。战国纵横(周辙既衰。淳风坠地。王道不兴于时去国矣)。
牛驾而行。拟游西竺。过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说道德二篇。西涉流沙薨于槐里(流沙地名。函谷关即今潼阙。槐里亦地名)。
其道本乎专气致柔。抱一守真实腹虚心(老子之道。专守精气。使不散乱则形体应之而能顺也。故能致其柔和。抱一守真者。谓其无为自然之道。一者为言至也言更无其二。故抱一气而固守本真也。道德经云。实其腹者怀道抱一而守其真神也。虚其心者谓除其嗜欲去其烦恼也)。
少思寡欲(无私蔽而少贪欲也)。
视之不足见(道德经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夷者无色之谓。其道故无色可见)。
听之不能闻(经云。听之不闻。名曰希。希者无声之谓。其道故无声可闻)。
寂兮寥兮(寂者无音与声也。寥者无形而空也。如诗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独立而不改(独立者。道更无其二也。不改者。常化有常也)。
周行而不殆(既明此无形无影之道。则周行天下而无危殆也)。
然后设无为之化(明乎专气抱一之道。然后可以称无为之教化)。
行不言之教(既明道妙则可以行无言无说之教)。
足以还年却老(可以证返老还童之理)。
羽驾长生(乘鸾跨鹤谓之羽驾。其本体不灭谓之长生久视之道也)。
共阴阳以晦明(阴阳者。指日月与阴阳而同暗同明也)。
与天地而遐久。非含和蕴素忘怀守雌者。不足与语此道也(若不是含养中和蕴积纯真忘其情欲。守一若雌之抱卵。孳孳而为道者。不足以论此道德也)。
牟子云。清净法行经云。震旦国人难化。先以三圣而往教焉(文出破邪论。在藏经既字函上卷)。
大迦叶菩萨称为老子。净光童子菩萨称为仲尼。儒童菩萨称为颜回(佛说空寂所问经。及天地经。皆云。吾迦叶在彼为老子。号无上道。净光在彼号仲尼为夫子渐教化。儒童在彼号颜回。须那经云。吾入灭千载之后。教流于东土。王及人民。奉戒修善者众。出藏经明字函)。
兴正录云。周灵王二十一年十一月四日生孔子。年谱云。周二十二主灵王二十一年十一月四日。孔子生于兖州鄹邑平乡阙党里(缉事记。灵王在位二十七年庚戌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时老子五十五岁孔子生于鲁国兖州鄹邑平乡晋昌里。生而有髭。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手垂过膝。河目海口。龙颜方颡凤颙燕领。虎视雷声有中和之德。衣庄而严。色温而厉。如世家说)。
父叔梁纥。母颜氏征(史记世家曰。其先宋人也)。
适周道衰微。淳风坠地。周流天下(周流天下而化行导)。
高而无位(夫子有君师之德。无君师之位)。
伐树于宋(孔子尝谈道。于宋国树下宋人伐树)。
削迹于卫(孔子过卫。国人削其脚迹)。
见辱于阳货(阳货谓孔子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
被诮于接舆(楚狂接舆见孔子而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畏于匡人(夫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子弦琴而不辍。子路入见曰夫子何娱耶。宋人欲杀夫子矣。子推琴而谓子路曰。由来吾语汝。吾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之时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世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如视生。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是以吾今虽难于此而不怖。故弦琴而乐也。论语曰。天生德于予。匡人其如予何)。
困于陈蔡(论语。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穷词于盗跖。受毁于桓魋(桓魋。宋司马也。欲害孔子。子曰。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桓魋其奈我何)。
年七十有三而终于鲁(孔子年七十三。薨于鲁。葬于城北。今孔林是也)。
其道本乎道德仁义礼乐(夫子以行其道也。则本于尧舜无为自然之道德。夫仁者心之德爱之礼。义者心之智。事之宜。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乐者移风易俗而主于和也)。
恭俭温良慈让(恭者庄敬也。俭者节制也。温者。和厚也。良者易直也。慈仁而有爱及人也让者谦逊也)。
文行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人以学文。修行存忠信也。忠信为人之本也)。
祖述尧舜(远宗尧舜之道)。
宪章文武(近守文武之法)。
删诗书(删除削也。定公元年。季氏强僭。其阳虎作乱专政夫子退而削去诗中繁文异辞书中三坟三典)。
定礼乐(夫子适问篇。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然后定其礼乐)。
赞易道(赞周易而讲明天道。及说卦文言系辞等)。
补春秋(韩宣子适鲁。见孔子曰。易象与鲁春秋。盖周之旧典也。何不修之。因鲁史策书成文就加笔削。所补之者人道恢王道备矣)。
作孝经(与曾子所言者是也)。
理欹器(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也。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圣人以为至诚。故常置之于坐测。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果然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焉有满而不覆也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谨。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受道于渔父(事如庄子渔父篇)。
问礼于老聃。正三纲(三纲者。父子君臣夫妇)。
明五纪(五纪者仁义礼智信)。
配天祀帝。享祖尊亲(事出孝经)。
仆妾竭其欢心(孝经。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
臣子尽其忠孝(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臣能致其身)。
居家理治长幼顺从(孝经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
身揭日月之明(揭负也。言身负其道如日月之同明)。
道历乾坤之固(夫子道德历代封谥如天地之永固)。
此略其实也(此乃略少而言夫子之实迹也)。
然圣人之道。仰之弥高(论语。颜子喟然叹曰圣人之道。仰之弥高不可及)。
钻之弥坚(钻弥坚不可入)。
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在前在后。恍惚不可以为象。此颜子深知夫子之道无穷无尽无形无体而叹之也)。
居则善地。心则善渊。迎之无首。随之无后(老氏道体玄妙而不可及也)。
生而无生。灭而无灭(释氏不生不灭之道也)。
离相寂然。绝诸戏论(此形容释氏道体玄妙不可及也)。
且谁能果知其升降隐显原始返终之道也(此总结三教之妙而谦辞云。且今谁敢言尽知其高低明暗。原其始生而尽其返终之道也哉)。
客稽首再拜曰。非子之说。吾不得闻圣人至道如此其大者也。
折疑论卷第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