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历代三宝纪
隋·费长房
历代三宝纪
隋 费长房撰
历代三宝纪卷第一(帝年上周秦)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帝年上者。述身毒国如来托生。当此真丹姬周时也。年代寖远人世参差。指而言之亟迷前后。今先上编甲子纮络古今。下缵帝年纲纪时代。庶禅让霸主若镜目前。迁革市朝如鉴掌内。然后考诸君王泽被抚运。适时佛法化流应机济物。释经孔教理契冥符。可谓灵降五天瑞通九州者也。姬昌母姒梦大人感因而生昌。龙颜虎眉身长一丈。胸有四乳。国滨西戎。政被东渐。赤雀降祉。改称周。谥曰文王。都酆收葬枯骸。天下归服。故夫子曰。文王之德美哉。不动而化。到其子发武王伐纣。徙都镐京。路逢暍人下车而扇。卑轻万乘子爱兆民。故孙卿子云。武王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至第十九主庄王他十年即鲁春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案此即是如来诞生王宫时也(先贤诸德推佛生年互有遐迩。依法显传推佛生时则当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至今开皇十七年丁巳便已一千六百八十一年。依沙门法上答高句丽国问。则当前周第五主昭王瑕二十四年甲寅。至今丁巳则一千四百八十六年。引穆天子别传为证。称瑕子满嗣位。穆王闻佛生迦维。遂西游而不返。依像正记当前周第十七主平王宜臼四十八年戊午。至今丁巳则一千三百二十三年。依后周沙门释道安用罗什年纪及石柱铭推。则当前周第十八主桓王林五年乙丑。至今丁巳则一千二百二十五年。依赵伯林梁大同元年于卢山遇弘度律师得佛灭度后众圣点记推。则当前周第二十九主贞定王亮二年甲戌。至今丁巳殆一千六十一年。唯此最近。准三藏教及善见律云。佛何以不度女人。为敬法故。正法千年。以度女人减五百年制修八敬还满千年。然后像法亦一千年。末法万年。五千年来学三达智并得四果。六千年去学不得道。万年已后经典文字自然灭尽。但现剃头有袈裟耳。正法之世大乘味淳。至乎像代味少淡泊。若入末法则无大乘。奴婢出家污染净行。恶王治世课税僧尼。今则未然。缘此正像交涉未深。三宝载兴大乘盛布。宁得已接于末法者哉)。
今依普曜本行等经校讎鲁史。轻举一隅敬贻来哲。庶宣圣迹应托善权。佛以庄王九年癸巳四月八日。现白象形从兜率降中天竺国迦毗罗城净饭大王第一夫人摩耶右胁。是时诸天影潜卫从胎藏。秘隐世眼罕知。十年仲春二月八日夜鬼宿合时。于岚毗园波罗树下右胁而诞。生相既显。故普曜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左传说。恒星不现夜明也。瑞应经云。沸星下现侍太子生。故左传称星陨如雨。本行经说。虚空无云自然而雨。杜氏注解盖时无云。左传又称。与雨偕也。然姬周历十一月为正。言四月者即今二月辛卯五日。鲁史为谬。沙门道安著二教论。用姬历推还合八日。唯以生时为成道岁。遂令佛世远三十年耳。佛至僖王元年庚子年七。乘羊车诣学堂四年癸卯年十。与诸同齿释族试力。惠王三年丁未年十四。启父王游。出城东门见病人回。六年庚戌年十七。纳妃求夷。八年壬子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半逾城出家(十二游经云。佛二十出家。增一阿含第二十四卷云。我年二十九。出家欲度人故。又云。年二十在外道中学。长阿含亦云。年二十九出家。推其大例如来在世七十九年。若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所可化物唯应四十五年。而禅要经云。释迦一身教化众生四十九年。诸经多云。十九出家。今以此为正。若以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经中盖少。且云。二十年在外道中学。便是五十年方成道。是知为谬也)。十九年癸亥年三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朗然觉悟成无上道(般泥洹经下卷。佛语阿难。我成道来年亦自至四十有九。佛难可睹。一亿四千万岁乃有弥勒耳。禅要云。如来成道四十九年。是为一味。长阿含第五卷云。佛语须跋。我成佛已来已五十年)四十九年处在天人龙神世间。说法教化各令解脱得证四果。逆有流者数若恒沙。免离三涂生天人者不可称计。众生感缘既尽。佛以匡王四年壬子二月十五日后夜。于中天竺拘尸那城入般涅槃。自尔已来至今开皇十七年丁巳。一千二百五年世间眼灭(涅槃经及善见律并言二月十五日。菩萨处胎经云。二月八日泥洹。又云。初生得道乃至涅槃皆四月八日。先德旧译悉言。应是二月。所以然者。王舍城去拘夷国城三千里。佛灭后七日方阇维弟子乃散。迦叶方向王舍城前夏安居集法藏。所将大众若惠若愚俱至于王舍城始复检简。不容即日便至所在。而余经皆云中夜涅槃。唯善见律独言平旦。经解灭度。时节有所表明。将示众生 于佛日。必在夜分若初夜时。时方未晓。即表后佛久乃出世。若在中夜。相去正等。后夜之时。不久佛出。弥勒方有亿年。又非异劫。中夜为允)。
育王传云。佛泥越后百十六年。阎浮提王名阿输伽。出东天竺治华氏城。收佛舍利散起八万四千宝塔。匝阎浮提。颇欲周遍天竺传载。可得略言。真丹国城江汉左右关陇西东处处皆有。彼时当此周敬王世二十六年丁未岁也。自武王至赧三十九王八百八十四年。都酆及镐洛邑。成周凡历四处。嬴昭襄王立五十二年灭周称秦。改镐京为咸阳。仍即都之。至第四主始皇帝正二十六年。荡除六国。二十七年废罢九州。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十四年所有典籍悉皆焚烧。唯医方药术不在爇限。降此悉灰。缘是周代圣教灵迹。及阿育王造舍利塔。传记湮绝靡知所承。又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四主四十九年为汉所灭。起周武王元年己卯讫秦二世败岁甲午。其间九百三十三年。四十二主。周十六王四百五十三年。佛未出前名而不录。起自庄王如来诞世到乎汉始方纪历年。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载。总结以为周秦世录。明佛乘应教被东云。
周庄王(十五年今止取六年入纪佛生) 僖王(五年) 惠王(二十五年) 襄王(三十三年) 倾王(六年) 匡王(六年四年二月佛入涅槃) 定王(二十一年) 简王(一十四年) 灵王(二十七年) 景王(二十五年) 敬王(四十三年二十六年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宝塔) 元王(八年) 贞定王(二十八年) 孝王(一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四年) 元安王(二十六年) 夷烈王(七年) 显圣王(四十八年) 顺静王(六年) 赧王(五十九年)
秦昭襄王(五年) 孝文王(一年) 庄襄王(三年) 始皇帝(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三年) 始皇帝子(四十六日)
周(甲午)庄王他(十年二月八日。释迦如来降神托生中天竺国迦毗罗城净饭王宫。是时放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大明。即鲁春秋左传云。恒星不现夜明时是也) (乙未)十一 (丙申)十二 (丁酉)十三 (戊戌)十四 (己亥)十五
(庚子)僖王胡齐元(普曜经第三卷云。悉达太子年七岁乘羊车诣学堂就师。师名选友。即此年) (辛丑)二 (壬寅)三 (癸卯)四(现在因果经云。悉达太子年十岁时。与诸释种同年齿者凡五百人共捔气力。即此年也) (甲辰)五
(乙巳)惠王阆元佛年十二 (丙午)二 (丁未)三(瑞应本起经上卷云。太子年至十四。启父王出游。到城东门见病人回。即此岁也) (戊申)四 (己酉)五 (庚戌)六(瑞应本起经上卷云。太子年十七。王为纳妃。名求夷。即此年也) (辛亥)七 (壬子)八(逾城出家瑞应本起经上卷云。太子年至十九四月八日夜半。天于窗中叉手白言。时可去矣。即命马行。与过去现在因果经同。即此年) (癸丑)九 (甲寅)十 (乙卯)十一 (丙辰)十二 (丁巳)十三 (戊午)十四 (己未)十五 (庚申)十六 (辛酉)十七 (壬戌)十八(佛本行集经云。菩萨六年苦行既满至春二月十六日。内心自惟。须得上食乃证菩提。天化二女令煮十六分乳糜施。至二月二十三日晨朝。乞食而食) (癸亥)十九(佛初成道普曜经第六云。菩萨明星出时隺然大悟。又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功成志就莫不大明。即此年。十二游经云。佛从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树下以为一年) (甲子)二十(第二年。于鹿野苑中为阿若拘邻等说法。弥沙塞律第二十一云佛念欲为郁[革*(罩-卓+力)]蓝弗说法。天子白言。昨已命终) (乙丑)二十一(第三年。为优楼频螺迦叶兄弟三人说法。并度其弟子。合满千比丘也) (丙寅)二十二(第四年。于伽耶山顶上为诸龙鬼说法即象头山是也) (丁卯)二十三(第五年中舍利弗作婆罗门。见佛弟子马师比丘问云。何道。答吾佛弟子广为其说得初果。还报目连。同至佛所。舍利弗上智经七日便得阿罗汉。目连经十五日乃得) (戊辰)二十四(第六年。须达长者与太子祇陀。共为佛作精舍十二浮图寺七十二讲堂三千六百间房五百楼阁。并须达作祇陀。唯起门楼屋也) (己巳)二十五(第七年在拘耶尼园。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也)
(庚午)襄王郑元(第八年。佛在柳山中为纯真陀罗王弟说法得道也。佛年三十七) (辛未)二(第九年。在秽泽为阿掘魔说法也) (壬申)三(第十年。还摩竭提国为弗沙王说法也) (癸酉)四(第十一年。在恐怖树下为弥勒说本起经。即修行本起等经是) (甲戌)五(第十二年。还本生国为释种说法八万四千人得须陀洹道。十二游经作如是说。普曜经第八云王遣梵志名优陀令迎佛。还辞称阔别已来十二年思想见也) (乙亥)六 (丙子)七 (丁丑)八 (戊寅)九(大集经第一云。如来成道始十六年。知诸菩萨堪能任持大乘法藏。即于欲色二界中间大宝坊内说大集经。即此年也) (己卯)十 (庚辰)十一 (辛巳)十二 (壬午)十三 (癸未)十四 (甲申)十五 (乙酉)十六 (丙戌)十七 (丁亥)十八 (戊子)十九 (己丑)二十 (庚寅)二十一 (辛卯)二十二 (壬辰)二十三 (癸巳)二十四 (甲午)二十五 (乙未)二十六 (丙申)二十七 (丁酉)二十八 (戊戌)二十九 (己亥)三十 (庚子)三十一 (辛丑)三十二 (壬寅)三十三
(癸卯)倾王臣元(佛年七十) (甲辰)二 (乙巳)三 (丙午)四 (丁未)五 (戊申)六
(己酉)匡王斑元(佛年七十六) (庚戌)二 (辛亥)三 (壬子)四(佛年七十九以匡王四年二月十五日后夜。于中天竺拘尸那城力士生地娑罗树间入涅槃) (癸丑)五 (甲寅)六
(乙卯)定王瑜元(佛入涅槃来四年) (丙辰)二 (丁巳)三 (戊午)四 (己未)五 (庚申)六 (辛酉)七 (壬戌)八 (癸亥)九 (甲子)十 (乙丑)十一 (丙寅)十二 (丁卯)十三 (戊辰)十四 (己巳)十五 (庚午)十六 (辛未)十七 (壬申)十八(如来灭后二十余年长老迦叶住持法藏付嘱阿难。然后入灭出像法正记) (癸酉)十九 (甲戌)二十 (乙亥)二十一
(丙子)简王夷元(佛入涅槃来二十五年) (丁丑)二 (戊寅)三 (己卯)四 (庚辰)五 (辛巳)六 (壬午)七 (癸未)八 (甲申)九 (乙酉)十 (丙戌)十一 (丁亥)十二 (戊子)十三 (己丑)十四
(庚寅)灵王泄心元(佛入涅槃来三十九年) (辛卯)二 (壬辰)三(迦叶灭后二十年阿难住持法藏。然后付嘱末田地。方始入灭。亦出像法正记) (癸巳)四 (甲午)五 (乙未)六 (丙申)七 (丁酉)八 (戊戌)九 (己亥)十 (庚子)十一 (辛丑)十二 (壬寅)十三 (癸卯)十四 (甲辰)十五 (乙巳)十六 (丙午)十七 (丁未)十八 (戊申)十九 (己酉)二十 (庚戌)二十一(十一月庚子孔子。生于鲁。是襄公二十二年) (辛亥)二十二 (壬子)二十三(末田地灭后。舍那婆修住持法藏亦二十年。付优波掘多然后入灭) (癸丑)二十四 (甲寅)二十五 (乙卯)二十六 (丙辰)二十七
(丁巳)景王贵元(吴王子季札来朝请观周乐佛入涅槃来六十六年) (戊午)二 (己未)三 (庚申)四 (辛酉)五(晋韩宣子来躬观书于太史氏) (壬戌)六 (癸亥)七 (甲子)八 (乙丑)九 (丙寅)十(孔子问礼于老聃) (丁卯)十一 (戊辰)十二 (己巳)十三 (庚午)十四 (辛未)十五 (壬申)十六(舍那婆修灭后。优婆掘多住持法藏亦二十年。付提多迦。一名尸罗难陀。然后入灭) (癸酉)十七 (甲戌)十八 (乙亥)十九 (丙子)二十 (丁丑)二十一 (戊寅)二十二 (己卯)二十三 (庚辰)二十四 (辛巳)二十五
(壬午)敬王正元(佛入涅槃来九十一年) (癸未)二 (甲申)三 (乙酉)四 (丙戌)五 (丁亥)六 (戊子)七 (己丑)八 (庚寅)九 (辛卯)十 (壬辰)十一(优波崛多灭后。尸罗难陀住持法藏经一百年。此即第二百年初而提多迦聪明智慧三日得阿罗汉道。凡度十二亿人得道) (癸巳)十二 (甲午)十三 (乙未)十四 (丙申)十五 (丁酉)十六 (戊戌)十七 (己亥)十八 (庚子)十九 (辛丑)二十 (壬寅)二十一 (癸卯)二十二(孔子出卫子路为季氏宰) (甲辰)二十三 (乙巳)二十四(孔子适陈) (丙午)二十五 (丁未)二十六(阿育王传云。佛灭度后百十六年。出东天竺治华氏城统阎浮提为铁轮王。兴隆佛法。起立八万四千宝塔。当此岁也) (戊申)二十七 (己酉)二十八 (庚戌)二十九 (辛亥)三十 (壬子)三十一 (癸丑)三十二 (甲寅)三十三 (乙卯)三十四 (丙辰)三十五(孔子自陈之卫) (丁巳)三十六(召孔子还定六经。时年六十八。是鲁哀公十一年) (戊午)三十七 (己未)三十八 (庚申)三十九(鲁哀公十四年二月获麟。孔子自此绝笔) (辛酉)四十 (壬戌)四十一(孔子卒。时年七十三岁。鲁史春秋经孔子绝笔止于获麟庚申之岁。凡二百四十二年。弟子又申后二年至卒时) (癸亥)四十二 (甲子)四十三
(乙丑)元王仁元(佛涅槃来一百三十四年)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四 (己巳)五 (庚午)六 (辛未)七 (壬申)八
(癸酉)贞定王亮元(左丘明春秋传记。此年佛入涅槃来一百四十二年)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四 (丁丑)五 (戊寅)六 (己卯)七 (庚辰)八 (辛巳)九 (壬午)十 (癸未)十一 (甲申)十二 (乙酉)十三 (丙戌)十四 (丁亥)十五 (戊子)十六 (己丑)十七 (庚寅)十八 (辛卯)十九 (壬辰)二十 (癸巳)二十一 (甲午)二十二 (乙未)二十三 (丙申)二十四 (丁酉)二十五 (戊戌)二十六 (己亥)二十七 (庚子)二十八
(辛丑)孝王隗元(佛入涅槃来一百七十年) (壬寅)二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七 (戊申)八 (己酉)九 (庚戌)十 (辛亥)十一 (壬子)十二 (癸丑)十三 (甲寅)十四 (乙卯)十五
(丙辰)威烈王午元(佛入涅槃来一百八十五年) (丁巳)二 (戊午)三 (己未)四 (庚申)五 (辛酉)六 (壬戌)七 (癸亥)八 (甲子)九 (乙丑)十 (丙寅)十一 (丁卯)十二 (戊辰)十三 (己巳)十四 (庚午)十五 (辛未)十六 (壬申)十七 (癸酉)十八 (甲戌)十九 (乙亥)二十 (丙子)二十一 (丁丑)二十二(九鼎震) (戊寅)二十三 (己卯)二十四(一本午有三十一年)
(庚辰)元安王骄元(佛入涅槃来二百一十年) (辛巳)二 (壬午)三 (癸未)四 (甲申)五 (乙酉)六 (丙戌)七 (丁亥)八 (戊子)九 (己丑)十 (庚寅)十一 (辛卯)十二 (壬辰)十三 (癸巳)十四 (甲午)十五 (乙未)十六 (丙申)十七 (丁酉)十八 (戊戌)十九 (己亥)二十 (庚子)二十一 (辛丑)二十二 (壬寅)二十三 (癸卯)二十四 (甲辰)二十五 (乙巳)二十六
(丙午)夷烈王喜元(佛入涅槃来二百三十六年) (丁未)二 (戊申)三 (己酉)四 (庚戌)五 (辛亥)六 (壬子)七
(癸丑)显圣王扁元(佛入涅槃来二百四十三年) (甲寅)二 (乙卯)三 (丙辰)四 (丁巳)五 (戊午)六 (己未)七 (庚申)八 (辛酉)九 (壬戌)十 (癸亥)十一 (甲子)十二 (乙丑)十三 (丙寅)十四 (丁卯)十五 (戊辰)十六 (己巳)十七 (庚午)十八 (辛未)十九 (壬申)二十 (癸酉)二十一 (甲戌)二十二 (乙亥)二十三 (丙子)二十四 (丁丑)二十五 (戊寅)二十六 (己卯)二十七 (庚辰)二十八 (辛巳)二十九 (壬午)三十 (癸未)三十一 (甲申)三十二 (乙酉)三十三 (丙戌)三十四 (丁亥)三十五 (戊子)三十六 (己丑)三十七 (庚寅)三十八 (辛卯)三十九 (壬辰)四十 (癸巳)四十一 (甲午)四十二 (乙未)四十三 (丙申)四十四 (丁酉)四十五 (戊戌)四十六 (己亥)四十七 (庚子)四十八
(辛丑)顺静王定元(佛入涅槃来二百九十一年) (壬寅)二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赧王诞元(佛入涅槃来二百九十七年)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 (癸丑)七(秦昭襄王立) (甲寅)八 (乙卯)九 (丙辰)十 (丁巳)十一 (戊午)十二 (己未)十三 (庚申)十四 (辛酉)十五 (壬戌)十六 (癸亥)十七 (甲子)十八 (乙丑)十九(萨婆多记云马鸣菩萨佛灭后三百余年生东天竺婆罗门种。出家破诸外道。造大庄严论数百偈。盛弘佛教。有别传载。计当此时) (丙寅)二十 (丁卯)二十一 (戊辰)二十二 (己巳)二十三 (庚午)二十四 (辛未)二十五 (壬申)二十六 (癸酉)二十七 (甲戌)二十八 (乙亥)二十九 (丙子)三十 (丁丑)三十一 (戊寅)三十二 (己卯)三十三 (庚辰)三十四 (辛巳)三十五 (壬午)三十六 (癸未)三十七 (甲申)三十八 (乙酉)三十九 (丙戌)四十 (丁亥)四十一 (戊子)四十二 (己丑)四十三 (庚寅)四十四 (辛卯)四十五 (壬辰)四十六 (癸巳)四十七 (甲午)四十八 (乙未)四十九 (丙申)五十 (丁酉)五十一 (戊戌)五十二 (己亥)五十三 (庚子)五十四 (辛丑)五十五 (壬寅)五十六 (癸卯)五十七 (甲辰)五十八 (乙巳)五十九
秦(丙午)昭襄王勒元(废周赧王为庶人。佛入涅槃来三百五十六年) (丁未)二 (戊申)三 (己酉)四 (庚戌)五
(辛亥)孝文王柱元(佛入涅槃来至此三百六十一年)
(壬子)庄襄王子楚元(孝文子。治三年。佛入涅槃来三百六十二年) (癸丑)二 (甲寅)三
(乙卯)始皇帝政元(庄襄子治三十七年。吕不韦为相。佛入涅槃来至 此三百六十五年) (丙辰)二 (丁巳)三 (戊午)四 (己未)五 (庚申)六 (辛酉)七 (壬戌)八(封嫪毒为长信侯) (癸亥)九(辛冠诛嫪毐徙其家于蜀) (甲子)十(吕不韦免相徙太后于南宫后任李斯) (乙丑)十一(徙吕不韦于河南) (丙寅)十二 (丁卯)十三 (戊辰)十四 (己巳)十五 (庚午)十六 (辛未)十七(是岁灭韩。以其地为颖川郡) (壬申)十八 (癸酉)十九 (甲戌)二十 (乙亥)二十一 (丙子)二十二(其岁灭魏以其地置梁郡) (丁丑)二十三 (戊寅)二十四(是岁灭楚定江东置会稽郡) (己卯)二十五(是岁灭燕。又灭赵) (庚辰)二十六(是岁灭齐。六国并吞为一国。乃自立为皇帝。改正朔以建亥为岁首) (辛巳)二十七(名河为德水。名民曰黔首。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同一文轨) (壬午)二十八(东巡登泰山封禅刻石纪功。遭大风雨。遣徐氏入海求三神山。使千人没泗水求周鼎不得) (癸未)二十九 (甲申)三十(改腊曰嘉平。尝夜微行至兰池遇见盗甚窘迫武子击杀乃获免) (乙酉)三十一 (丙戌)三十二(使蒙恬将二十万人。北击胡。取河南地筑长城) (丁亥)三十三(傍河以来。至阴山。为四十四县。以河为塞。起临洮讫辽水) (戊子)三十四(谪治狱吏不直助以筑长城李斯奏焚诸典籍坑儒士) (己丑)三十五 (庚寅)三十六 (辛卯)三十七
(壬辰)二世皇帝胡亥元(始皇帝子。佛入涅槃来至此四百二年。治三年) (癸巳)二 (甲午)三(始皇帝孙子婴立。四十六日为汉灭。佛入涅槃至四百四年)
开皇三宝录卷第一(帝纪上周秦)
历代三宝纪卷第二(帝年次前汉新王后汉)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帝年次者。刘邦字季。沛郡丰人。母媪息于大泽梦与神交。感而生季。首龙颜额隆准。宽仁大度美须髯。左股髀间有七十二黑子。因托暴秦鼓其潜翼。既吞强楚遂奋云气。前后凡经七十二战。天下乃定。黑子之应其瑞在兹。既远承周因尔称汉。改咸阳曰长安。而都之。自从开辟三皇五帝夏殷周秦迄文景前并以帝王标年。无别立号。至武帝世始制年名称。建元云元狩。二年霍去病讨匈奴。过居延山擒休屠王。获其金人以为大神。列置于宫。烧香礼之。此即像初至。三年凿昆明池。遍于下际悉是灰墨。帝以其事问东方朔。朔奉答云。非臣所知。陛下可访西域胡人。其后张骞使大夏还。汉始知有身毒国。又平帝世。大夫刘向自称。余览典籍往往见有佛经。及删列仙传云。得藏书缅寻太史创撰列仙图。自六代迄到于今七百余人。向检虚实定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推此岂非汉时经目及古旧二录道安所载十二贤者等经例是。所余止有七十二人为列仙传。此盖博识睹其大伦。将知周时久流释典。情识未洽归信者稀。秦虽爇除汉复兴出。故令刘向搜藏书见更列仙传云。又哀帝世。元寿年中景宪使于大月支国受得浮图经。验向所寻便实录矣。王莽字巨君。元城人。为汉大司马翼辅平帝。元始五年乙丑帝崩。莽立宣帝玄孙婴号称孺子。莽为丞相。居摄三年。即真十五年通数十八年。实止十七载。莽为景帝第七世孙刘玄字圣公所灭。称更始元。玄立二年复为赤眉所杀。刘秀字文叔。高祖九世孙。长沙定王后。居乎南阳之白水乡。父为济阳令。生秀于县中。有赤光之瑞。是岁嘉谷一茎九穗。因名为秀。隆准日角口大眉长面美髭髯。性善仁爱。起于南阳。除荡赤眉。遂定天下。是为后汉光武帝焉。徙都洛阳。号年建武。闻昔世语光武起南阳。南阳无贱士。常谓此虚诞。见今经说。释迦出天竺。天竺多圣人。方验斯真实。至明帝世永平七年。忽感神梦。觉已欢悦。命使西行。因尔宅心游志福境。尝从容暇问弟东平王处。家居何者最乐。东平瑰伟腰带十围。即奏对云。为善最乐。帝称之曰。此言甚大。足可以副王之腰腹。后使回还。仍诏宣译。源发自此流注达今。法海无穷玄河靡竭。前后两汉通及新王。合二十六君。四百二十五载。纪录帝世东西京云。
(前汉)高帝(十二年都长安) 惠帝(七年) 吕后摄(八年) 文帝(二十三年) 景帝(十六年) 武帝(五十四年) 昭帝(十三年) 宣帝(二十五年) 元帝(十六年) 成帝(二十六年) 哀帝(六年) 平帝(五年) 新王莽(十七年治长安) 更始帝(二年亦长安)
(后汉)光武帝(二十三年都洛阳) 明帝(十八年十年译经) 章帝(十三年) 和帝(十七年) 殇帝(一年) 安帝(十九年) 顺帝(十九年) 冲帝(一年) 质帝(一年) 桓帝(二十一年) 灵帝(二十二年) 献帝(三十年)
(前汉乙未)高帝元(刘氏名邦字阿季。尧后。治十二年都长安。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五年)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七(改咸阳为长安) (壬寅)八 (癸卯)九 (甲辰)十 (乙巳)十一 (丙午)十二
(丁未)惠帝盈元(高帝子治七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一十五年) (戊申)二 (己酉)三(舂发长安六百里男女十四万六千人。筑长安城旧城西面。三十日了。六月又发诸侯率一十二万人筑南面) (庚戌)四 (辛亥)五(正月又发六百里男女十四万五千人筑城北面。三十日了。夏又发一十二万五千人筑城东面。三十日了。秋九月长安城四面一切悉讫) (壬子)六 (癸丑)七
(甲寅)吕后元(高帝后摄政八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二十二年) (乙卯)二 (丙辰)三 (丁巳)四 (戊午)五 (己未)六 (庚申)七 (辛酉)八
(壬戌)文帝恒元(高帝庶子治二十三年佛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三十二年) (癸亥)二 (甲子)三 (乙丑)四 (丙寅)五 (丁卯)六 (戊辰)七 (己巳)八 (庚午)九 (辛未)十 (壬申)十一 (癸酉)十二 (甲戌)十三 (乙亥)十四 (丙子)十五 (丁丑)十六 (戊寅)后元元年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四(文殊师利般泥洹经云。佛灭度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师利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说十二部经讫。还本生地入涅槃五月大赦。免官奴婢为庶人) (壬午)五 (癸未)六 (甲申)七
(乙酉)景帝启元(文帝子治十六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五十四年)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四 (己丑)五 (庚寅)六 (辛卯)七 (壬辰)中元元年 (癸巳)二 (甲午)三 (乙未)四 (丙申)五 (丁酉)六 (戊戌)后元元年 (己亥)二 (庚子)三
(辛丑)武帝彻(景帝子治五十四年。自此始建年号称建元元年。东方朔上书日进。时年二十二民年九十已上复子孙令侍养。佛入涅槃至此已四百七十年) (壬寅)二(置茂陵邑徙郡国豪杰居之。赐徙民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元光元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外国传云。佛灭度后四百八十年有神通罗汉名呵利难陀。国王之子。于优长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像。高八丈。将巧匠三人上兜率。看真弥勒造。然后得成甚有神验) (癸丑)元朔元 (甲寅)二 (乙卯)三 (丙辰)四 (丁巳)五 (戊午)六
(己未)元狩元(十月帝幸雍猎得一白狩如麇五蹄改元云) (庚申)二(霍去病北讨丐奴。过居延山。擒休屠王。获其金人以为大神。列置甘泉宫烧香礼之。此即汉地佛像先来也) (辛酉)三(掘昆明池。其下悉是炭墨。武帝以问东方朔令辩所由。朔答云。非臣所知。陛下可问西域梵人) (壬戌)四 (癸亥)五 (甲子)六 (乙丑)元鼎元(六月汾阴得宝鼎水中。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故改元云。昔秦遣人入水求鼎不得汉乃自出。可谓神物有应则彰无感则隐。岂人求哉)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四 (己巳)五 (庚午)六
(辛未)元封元(正月甲子帝祭嵩山。起道宫斋七日祀讫还。四月帝闲居。方朔等侍。忽见一青衣女子来告帝云。从今去百日清斋至七月七日。西王母许降。至期二更果来赴帝) (壬申)二 (癸酉)三(帝先承王母言。以是年七月斋戒。以五岳图授董仲君。董仲君登即写受) (甲戌)四(帝又先承上元夫人言。四年七月斋戒。以五帝六甲灵飞十二事授李少君。登即写受此二书传行世者由先传此二君所以存矣) (乙亥)五 (丙子)六 (丁丑)太初元(十一月己酉天父焚柏梁台。于是真形图六甲五帝灵飞十二事并帝所受集诀凡四卷共函并为火烧失本) (戊寅)二 (己卯)三 (庚辰)四 (辛巳)天汉元 (壬午)二 (癸未)三 (甲申)四
(乙酉)太始元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四(三月帝幸太山祠西王母求灵。而神不应) (己丑)延和元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四(正月幸东莱大海斋祠西王母。上元夫人求应不降) (癸巳)后元元 (甲午)二
(乙未)昭帝弗陵(武帝子治十三年始元元年佛入涅槃至此已五百二十四年)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元凤元 (壬寅)二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元平元
(戊申)宣帝询(武帝曾孙治二十五年。太始元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五百三十年) (己酉)二 (庚戌)三 (辛亥)四
(壬子)地节元 (癸丑)二 (甲寅)三 (乙卯)四 (丙辰)元康元 (丁巳)二 (戊午)三 (己未)四 (庚申)神雀元 (辛酉)二 (壬戌)三 (癸亥)四 (甲子)五凤元 (乙丑)二 (丙寅)三 (丁卯)四 (戊辰)甘露元(一云甘姶元) (己巳)二 (庚午)三 (辛未)四
(壬申)黄龙元
(癸酉)元帝奭(宣帝子治十六年初元元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五百六十二年)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四 (丁丑)五 (戊寅)永光元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四 (壬午)五 (癸未)建明元(一云建昭元) (甲申)二 (乙酉)三 (丙戌)四 (丁亥)五 (戊子)竟宁元
(己丑)成帝骜(元帝子治二十六年称建始元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五百七十八年)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四
(癸巳)河平元 (甲午)二 (乙未)三 (丙申)四 (丁酉)阳明元(一云阳朔) (戊戌)二 (己亥)三 (庚子)四 (辛丑)鸿嘉元 (壬寅)二 (癸卯)三(大夫刘向删列仙传云。七十四人己见佛经) (甲辰)四 (乙巳)永始元 (丙午)二 (丁未)三 (戊申)四 (己酉)元延元 (庚戌)二 (辛亥)三 (壬子)四
(癸丑)绥和元 (甲寅)二
(乙卯)哀帝欣(元帝孙治六年称建平元。佛入涅槃来至此六百四年) (丙辰)二 (丁巳)三 (戊午)四
(己未)元寿元(景宪使大月支国。受得浮图经。浮图者即佛陀也。岂非如来相续久矣) (庚申)二
(辛酉)平帝衍(哀帝子治五年。称元始元。佛入涅槃来至此六百一十年) (壬戌)二 (癸亥)三 (甲子)四 (乙丑)五 (丙寅)居摄元(莽立宣帝玄孙婴号孺子。莽为丞相摄行政事。佛入涅槃来至此六百一十五年莽废孺子谥为幼帝) (丁卯)二
(戊辰)始初元
新王(己巳)莽即真(号建国元) (庚午)二 (辛未)三 (壬申)四 (癸酉)五(甲戌)天凤元 (乙亥)二 (丙子)三 (丁丑)四 (戊寅)五 (己卯)六 (庚辰)地皇元 (辛巳)二 (壬午)三
(癸未)更始元(刘玄字圣公。灭莽治二年。为赤眉所杀。玄景帝六世孙。佛入涅槃至此六百三十二年) (甲申)二
(后汉 乙酉)光武帝(秀字文叔。高帝九世孙。立三十三年。徙都雒阳。号建武元。佛入涅槃来至此六百三十四年)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四 (己丑)五 (庚寅)六 (辛卯)七 (壬辰)八 (癸巳)九 (甲午)十 (乙未)十一 (丙申)十二 (丁酉)十三 (戊戌)十四 (己亥)十五 (庚子)十六 (辛丑)十七 (壬寅)十八 (癸卯)十九 (甲辰)二十 (乙巳)二十一(西域莎车王等十六国。悉遣子来入侍奉献方物) (丙午)二十二 (丁未)二十三 (戊申)二十四 (己酉)二十五 (庚戌)二十六 (辛亥)二十七 (壬子)二十八 (癸丑)二十九 (甲寅)三十 (乙卯)三十一 (丙辰)中元元(二月帝东巡太山。柴祭刻石。有云气成宫阙封禅梁甫讫回。过鲁祠孔子宅。九月醴泉出。京师饮者痼疾皆差也) (丁巳)二(是岁取天下民户凡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四十四民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
(戊午)明帝庄(光武第四子立十八年号永平元。佛入涅槃至此已六百六十七年) (己未)二 (庚申)三 (辛酉)四 (壬戌)五 (癸亥)六 (甲子)七(是年帝梦金人飞来殿庭。即佛像经法应也。命使西行寻求佛经) (乙丑)八 (丙寅)九 (丁卯)十(使还。得迦叶摩腾来到雒阳即翻四十二章经。以白马驮经来。即起白马寺) (戊辰)十一(竺法兰出佛本行经五卷。陶隐居年历云。帝梦金人遣使。是此年与诸家小异。据终亦不爽) (己巳)十二 (庚午)十三(竺法兰出十地断结经四卷) (辛未)十四 (壬申)十五 (癸酉)十六 (甲戌)十七 (乙亥)十八
(丙子)章帝坦(明帝子立十三年号建初元佛入涅槃至此六百八十五年) (丁丑)二 (戊寅)三 (己卯)四(永平初通议郎班固作汉书讫。此年始就。凡二十余载) (庚辰)五 (辛巳)六 (壬午)七 (癸未)八 (甲申)元和元 (乙酉)二 (丙戌)三 (丁亥)章和元(诏遣曹褒定礼仪。凡一百五十篇) (戊子)二
(己丑)和帝肇(章帝子立十七年号永元元。佛入涅槃至此六百九十八年)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四 (癸巳)五 (甲午)六 (乙未)七 (丙申)八 (丁酉)九 (戊戌)十 (己亥)十一 (庚子)十二 (辛丑)十三安息国献师子 (壬寅)十四 (癸卯)十五 (甲辰)十六 (乙巳)元兴元
(丙午)殇帝隆(和帝子立一年号延平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一十五年)
(丁未)安帝祐(章帝孙。立十九年号永初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一十六年)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 (癸丑)七 (甲寅)元初元(九真徼外夜郎等国内附辟境千八百里) (乙卯)二 (丙辰)三 (丁巳)四 (戊午)五 (己未)六
(庚申)永宁元(四月帝诏谒者仆射刘珍作建武已来名臣傅) (辛酉)建光元 (壬戌)延光元 (癸亥)二 (甲子)三 (乙丑)四
(丙寅)顺帝保(安帝子立十九年。号永建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三十五年) (丁卯)二(二月帝诏有司备玄纁聘南阳樊英及黄琼杨厚等。诣公车设坛席问得失讫还以礼遣之) (戊辰)三 (己巳)四 (庚午)五 (辛未)六 (壬申)阳嘉元 (癸酉)二 (甲戌)三 (乙亥)四 (丙子)永和元 (丁丑)二 (戊寅)三 (己卯)四 (庚辰)五 (辛巳)六(时有张陵在蜀号天师。作道书二十四卷。论章醮之法道士章。醮起此) (壬午)汉安元 (癸未)二 (甲申)建康元
(乙酉)冲帝炳(顺帝孙立一年号永嘉元。张陵子衡为保师。佛入涅槃来至此七百五十四年) (丙戌)质帝瓒(章帝玄孙。立一年号本初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五十五年)
(丁亥)桓帝志(章帝曾孙立二十一年。号建初元。佛入涅槃来至此已七百五十六年朱士行汉录云。支娄迦谶此年译阿閦佛经二卷) (戊子)二(高僧传云。安世高从建初二年至灵帝建宁中。凡二十余载。合译法句等经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八卷) (己丑)三 (庚寅)和平元 (辛卯)元嘉元(朱士行汉录云世高此年译五十校计经二卷七处三观经二卷) (壬辰)二(朱士行汉录云。世高此年译普法义经一卷内藏经一卷)
(癸巳)永兴元 (甲午)二 (乙未)永寿元 (丙申)二(朱士行汉录云。世高此年译人本欲生经一卷) (丁酉)三
(戊戌)延嘉元 (己亥)二 (庚子)三 (辛丑)四 (壬寅)五 (癸卯)六 (甲辰)七 (乙巳)八 (丙午)九 (丁未)永康元(支敏度录云。世高此年译修行道地经七卷或六卷)
(戊申)灵帝闳(章帝玄孙立二十二年。号建宁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七十七年) (己酉)二 (庚戌)三(世高译经至此年方讫。非止一处在所即出) (辛亥)四
(壬子)嘉平元(朱士行汉录云。竺佛朔此年于洛阳译道行经一卷。道安为之注序) (癸丑)二 (甲寅)三 (乙卯)四(帝好书自造义皇篇五十章) (丙辰)五 (丁巳)六 (戊午)光和元 (己未)二(支敏度录云。支娄迦谶七月八日译般若道行品等十卷) (庚申)三(聂道真录云。支娄迦谶十月八日于洛阳译般舟三昧经二卷宝积经一卷) (辛酉)四(都尉安玄译法镜经二卷阿含口解一卷。于洛阳出。严佛调笔受) (壬戌)五 (癸亥)六(竺佛朔。于洛阳译道行经一卷。支谶传语孟福张莲笔受) (甲子)中平元 (乙丑)二(支曜。于洛阳译成具光明等十一部经十一卷) (丙寅)三(朱士行汉录云。支娄迦谶二月八日于洛阳译首楞严经二卷) (丁卯)四(康巨于洛阳译问地狱事经一卷魏文帝生) (戊辰)五(高僧传云。古维摩诘等六部经合十卷。并临淮严佛调于洛阳出之) (己巳)六(正月改光嘉元。十月改昭宁元十二月改永隆元)
(庚午)献帝协(灵帝子立三十年。号初平元。二月董卓劫帝令还长安袁绍起兵勃海。孙坚起兵江南。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九十九年) (辛未)二 (壬申)三 (癸酉)四 (甲戌)兴平元(竺道祖汉录云。此年康孟详于洛阳译四谛经一卷。与世高出者小异) (乙亥)二 (丙子)建安元 (丁丑)二(三月沙门竺大力于洛阳译修行本起经二卷) (戊寅)三 (己卯)四(高僧传云。兴起本行经等五部合八卷。并康孟详出) (庚辰)五 (辛巳)六 (壬午)七 (癸未)八 (甲申)九 (乙酉)十(诏遣苟悦撰汉记) (丙戌)十一 (丁亥)十二(高僧传云。中本起经二卷昙果共孟详此年出之) (戊子)十三 (己丑)十四 (庚寅)十五 (辛卯)十六(高僧传云。修行本起经二卷竺大力此年出之) (壬辰)十七 (癸巳)十八 (甲午)十九(有张陵孙鲁更造章。符自称师君。率众反拜为镇夷中郎将) (乙未)二十 (丙申)二十一 (丁酉)二十二 (戊戌)二十三 (己亥)二十四
历代三宝纪卷第二(帝年次前汉新王后汉)
历代三宝纪卷第三(帝年下魏晋宋齐梁周大隋)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帝年下者。始自三皇天唯一主。终乎两汉地无二臣。爰洎魏晋已来逮我大隋驭世。其间京邑将若猬毛。鸱蹲鹤立之都二十有二国。其一吴三秦凉魏齐陈等。此之八国虽曰各保名器。并皆宣译佛经。能使三宝住持。则是四生蒙赖。所以务善者流庆。故致世录相沿焉。而纪目无闻乘。时霸王者十有四国既不阐扬圣教。于事莫知祖修。今各依彼志书粗略标其年世。庶知强弱始末废兴。曹魏文帝黄初二年辛丑。刘备都蜀号汉。二主四十三年。还入魏元帝。西晋惠帝太安元年壬戌。张轨起凉州号凉。是为前凉。七主六十二年。入前秦符永固。晋惠永安元年甲子。刘渊起平阳。初号汉后称赵。是为前赵。四主二十六年。入后赵石勒。同永安元年。李雄起蜀。初号大成。后改称汉。四主四十四年。为晋穆所灭。东晋元帝太兴三年庚辰。石勒初起襄国。后徙都邺号赵。是为后赵。四主通冉闵三十五年。入前燕慕容俊。晋穆永和十一年乙卯。慕容俊创起黄龙。后徙都邺号燕。是为前燕。二主一十九年。入前秦符永固。晋孝武太元十一年丙戌。慕容垂起于中山还袭燕号。是为后燕。徙都黄龙。五主二十六年。入北燕冯跋。至十二年丁亥。吕光起凉州。还号为凉。是曰后凉。四主一十六年。入后秦姚兴。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秃发乌狐起于西平。亦号为凉。是曰南凉。三主一十八年。入西秦乞伏叱槃。至二年戊戌慕容德起于广固。亦号为燕。是曰南燕。二主一十三年。还为晋安帝所灭。至四年庚子。李皓起于炖煌。亦号为凉。是曰西凉。二主二十二年。入北凉沮渠蒙逊。晋安帝义熙三年丁未。赫连勃勃起于朔漠。都统万城。号为大夏。三主二十五年。入北魏太武至六年庚戌。冯跋起灭后燕。都于昌黎。号为大燕是为北燕。二主二十八年。亦入北魏太武。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已卯。是北魏太延五年。太武西征遂灭北凉。自是诸国相吞略尽。唯北魏存。至齐明帝隆昌元年甲戌。是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南迁都于洛邑。至梁武帝中大通六年甲寅。是南魏永熙三年。武帝元循西迁长安。依周太祖宇文黑泰。齐太祖高欢别立清河王子元善见为主。北都于邺。缘是复分为西东。魏梁孝元帝绎承圣四年乙亥。都在江陵。为西魏灭。自是南朝历数北旋。其年即魏后元二年。萧衍孙察魏赐嗣立绍继梁基。是曰后梁。既为附庸则是影国。周受魏禅因而跱之。仍都江陵。三主三十三年。绝于开皇七年丁未。始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受后汉禅。二年辛丑天下三分。五十九年。至晋武帝咸宁五年己亥。宇宙之内文轨复同。二十三年到晋惠帝永宁元年辛酉。州土幅坼竞建国都。至今开皇九年己酉。其间二百八十八年。故实沈已前天步孔艰。犹二六合。大梁之后王道清泰。还一九州。车书契来已九年矣。化有功被民无得称魏。至大隋四十四。主纪历三百七十八年。七代五都世录云尔。 ·魏文帝(七年都雒阳)
·明帝(十三年)
·齐帝(十四年)
·高贵乡公(六年)
·元帝(五年)
·(西晋)武帝(二十五年都雒阳)
·惠帝(十六年)
·怀帝(六年)
·愍帝(四年都长安)
·(东晋)元帝(六年都建康)
·明帝(三年)
·成帝(十七年)
·康帝(二年)
·穆帝(十七年)
·哀帝(四年)
·海西公(五年)
·简文帝(二年)
·孝武帝(二十四年)
·安帝(二十二年)
·恭帝(一年)
·宋武帝(三年都建康)
·前废帝(一年)
·文帝(三十年)
·孝武帝(九年)
·中废帝(一年)
·明帝(八年)
·后废帝(五年)
·顺帝(二年)
·齐高帝(五年都建康)
·武帝(十年)
·废帝(半年)
·新安王(半年)
·明帝(四年)
·东昏侯(二年)
·南康王(一年)
·梁武帝(四十八年都建康)
·简文帝(二年)
·孝元帝(四年都江陵)
·周愍帝(一年都长安)
·明帝(三年)
·武帝(十八年)
·宣帝(二年)
·静帝(一年)
·大隋开皇来(十七年都大兴)
魏(庚子)文帝丕(曹氏字子桓黄初元都雒阳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八百二十九年)
(辛丑)二 (壬寅)三 吴(孙权字仲谋立二十八年都建业号黄武元称太皇帝)
(癸卯)四 二
(甲辰)五 三(维只难于武昌郡译阿差末菩萨经等二部合六卷)
(乙巳)六 (丙午)七 四 五
(丁未)明帝睿(文帝子泰和元) 六
(戊申)二 七
(己酉)三 黄龙元
(庚戌)四 二(竺律炎于杨都出三摩竭等经二卷)
(辛亥)五 三
(壬子)六 嘉禾元
(癸丑)青龙元 二
(甲寅)二 (乙卯)三 三 四
(丙辰)四 五
(丁巳)景初元 六(一本嘉禾止五年)
(戊午)二 赤乌元
(己未)三 二
(庚申)少帝芳(正始元) 三
(辛酉)二 四
(壬戌)三 五(立子禾为太子)
(癸亥)四 (甲子)五 六 七
(乙丑)六 (丙寅)七 八 九
(丁卯)八 十(康僧会。感得舍利放光。孙权信伏。即为会造建初寺。此江东寺之先也)
(戊辰)九 十一
(己巳)嘉平元 十二(废太子和立子亮为太子)
(庚午)二(昙柯罗于雒阳译僧祇戒本一卷) 十三
(辛未)三 太元元年(康僧会于杨都建初寺译六度集等经四部一十六卷)
(壬申)四(康僧铠于雒阳译郁伽长者所问经二卷) 神凤元年权薨 建兴元年四月亮立改元
(癸酉)五 二(支谦。从黄武年至此。凡出明度经等一百二十部一百四十九卷如吴录所载)
(甲戌)废帝高贵乡公髦(正元元年。昙谛于雒阳出昙无德羯磨一卷) 五凤元
(乙亥)甘露元 二
(丙子)二 泰平元
(丁丑)三(白延于雒阳出首楞严等五部六卷) 二
(戊寅)四 三(八月亮薨九月休立。是为景帝改永安元)
(己卯)五(颖川朱士行。最先出家。即汉地沙门之始也) 永安二
(庚辰)元帝陈留王焕(景元元) 三
(辛巳)二 (壬午)三 四 五
(癸未)四 六
(甲申)咸熙元(魏禅晋) 七(六月休薨七月皓立改元兴元年)
西晋(乙酉)武帝炎(泰始元司马氏字安世都雒阳) 甘露元
(丙戌)二(十一月八日。竺法护于长安白马寺译须真天子经二卷) 宝鼎元
(丁亥)三 (戊子)四 二 三
(己丑)五(七月二十五日竺法护出大般泥洹经二卷) 建衡元
(庚寅)六(九月护又出宝藏经二卷。光德太子经一卷赖吒和罗所问光德太子经一卷) 二
(辛卯)七 三
(壬辰)八(护又出新道行经十卷) 凤凰元
(癸巳)九 二
(甲午)十(护又出无尽意经四卷) 三
(乙未)咸宁元 天册元
(丙申)二 天玺元
(丁酉)三 天纪元
(戊戌)四 (己亥)五 二 三
(庚子)泰康元 四(为晋将王浚所灭入雒封。皓为归命侯。合五十八年。凡获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五十二万户。三百四十万。口兵士二十三万吏三万二千。后宫婇女五千人尽以赐将士)
(辛丑)二(强良娄至出十二游经一卷) (壬寅)三 (癸卯)四 (甲辰)五(二月二十三日。护出修行经七卷) (乙巳)六(七月十日。护出海龙王经四卷) (丙午)七(八月十日护出正法华经十卷十月二十七日出普超经四卷十一月二十五日出光赞般若经十卷) (丁未)八(正月十一日。出普门品经一卷四月二十七日出宝女问经一卷) (戊申)九 (己酉)十(四月八日。护出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十二月二日。出离垢施女经一卷。并魔逆经等。并在洛阳白马寺出) (庚戌)泰熙元(四月武帝崩。太子哀立。是为惠帝。改元永平年) (辛亥)元康元 (壬子)二 (癸丑)三 (甲寅)四 (乙卯)五 (丙辰)六 (丁巳)七 (戊午)八 (己未)九 (庚申)永康元 (辛酉)(始元元。正月伦篡改永宁元四月帝反正改) (壬戌)二(十二月改元安元) (癸亥)(永安元正月改建武元七月改) (甲子)永兴元(八月改) (乙丑)二 (丙寅)光熙元 (丁卯)怀帝炽(惠帝弟称永嘉元) (戊辰)二(法护出普曜经八卷) (己巳)三 (庚午)四 (辛未)五(帝为刘曜所执送向平阳) (壬申)六 (癸酉)愍帝业(武帝孙建兴。元都长安。吴县民朱鹰共东云寺帛尼及信者数人。于松江沪渎口接得二石像。背有铭志。一名维卫佛二名叶佛将还安置在通玄寺)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四 (东晋)(丁丑)元帝睿(武帝从子建武元都建康) (戊寅)泰兴元(二年三月帝崩元帝方即位改元)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四 (壬午)永昌元(闰十二月帝崩) (癸未)明帝绍(元帝子称太宁元) (甲申)二 (乙酉)三(闰八月帝崩) (丙戌)成帝衍(明帝子称咸和元) (丁亥)二 (戊子)三 (己丑)四(丹阳尹高悝旦行至张侯桥。望自中有五色光。出水上高数尺。悝往看异之。遣人入水。乃得一金像。无光趺工。制殊常悝乃下车载像将还。至长干寺安置。委曲具在高僧刘萨何传。临海人张系世。常于海中捕鱼见水上有光往。视乃是铜莲华趺。即表上帝。敕安此像脚下。齐同如一。其趺上有梵书。外国僧读云。是阿育王第四女造开皇九年平陈此像今在京大兴善寺) (庚寅)五 (辛卯)六 (壬辰)七 (癸巳)八 (甲午)九 (乙未)咸康元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七 (壬寅)八(六月帝崩) (癸卯)康帝岳(成帝弟称建元元年) (甲辰)二(九月帝崩) (乙巳)穆帝聃(康帝子称永和元) (丙午)二 (丁未)三 (戊申)四 (己酉)五 (庚戌)六 (辛亥)七 (壬子)八 (癸丑)九
(甲寅)十 (乙卯)十一 (符秦)帝健(皇始元都长安) 二
(丙辰)十二 三
(丁巳)升平元 (戊午)二 四 五
(己未)三 (庚申)四 帝生 寿光元(建子立) 二
(辛酉)五(五月帝崩) 帝(永固立生从兄。改永兴元) 二
(壬戌)哀帝丕(成帝子称隆和元) 甘露元 二
(癸亥)兴宁元 (甲子)二 三 四
(乙丑)三(二月帝崩) 五 六
(丙寅)废帝海西公弈(哀帝弟称太和元) 建元元 二
(丁卯)二 (戊辰)三 三 四
(己巳)四 (庚午)五(十一月帝崩) 五 六
(辛未)简文帝昱(元帝第六子。称咸安元。交州合浦郡人。董宗之常以采珠为业。尝于海底见光照曜。往取乃。得佛光。即表上台。帝敕安阿育王像背。冥然即合。四十余年乃方具足帝即于长干寺阿育王塔上。起三层木浮图) 七 八
(壬申)二(二月帝崩) 九(大史奏。有德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圣人入辅。遣符丕将十万众攻晋襄阳取弥天释道安)
(癸酉)孝武帝曜(简文子。称宁康元) 十 十一
(甲戌)二 (乙亥)三 十二(竺佛念。出菩萨璎珞经一十二卷) 十三
(丙子)泰元元 (丁丑)二 十四
(戊寅)三 (己卯)四 十五
(庚辰)五 (辛巳)六 十六
(壬午)七 (癸未)八 十七
(甲申)九 (乙酉)十 十八
(丙戌)十一 (姚秦)帝苌(称建初元改。长安为常安而都之) 十九(僧伽提婆出阿毗昙八揵度二十卷)
(丁亥)十二 二(二月八日。昙摩难提译王子法益经一卷) (乞伏秦)国仁(称建义元都宛州) 二十(僧伽跋灯出婆须蜜经十卷)
(戊子)十三 三 二 二十一(二月八日。弥天释道安卒)
(己丑)十四 四 三 大安元(苻丕立改)
(庚寅)十五 五 干归立(称太初元)
(辛卯)十六 六 二 太初元(苻登立改)
(壬辰)十七 七 三 二
(癸巳)十八 八 四 三
(甲午)十九 皇初元(苌子兴立改皇初元) 五 四
(乙未)二十 二 六 五
(丙申)二十一(九月帝崩) 三 魏道武帝(元氏立称皇始元年都中山) 七 六
(丁酉)安帝(德宗改隆安元) 四 二 北凉(沮渠氏字蒙逊立称神玺元都姑臧郡) 八 建初元(符崇立为干归所灭四十四年)
(戊戌)二 弘始元 天兴元 二 九
(己亥)三 二 二 永初元(徙都张掖) 十
(庚子)四 三(春庙庭树生连理。冬罗什至常安弘法) 三 二 十一
(辛丑)五(改元兴元) 四(三月五日出贤劫经十卷。十二月出思益经四卷。并什出) 四 三 十二
(壬寅)大亨元(桓玄篡) 五(四月二十三日什于逍遥园。出大品般若经四十卷兴亲对) 五 四 十三(干归为姚兴所擒封归义侯)
(癸卯)永始元 六(十月十七日弗若多罗。于中寺出十诵律五十八卷) 六 五 留姚立(徙都金城称更始元)
(甲辰)太和元 七(正月什出妙法华经七卷六月又出佛藏经三卷) 天赐元 六 二
(乙巳)义熙元 八(华首经十卷罗什出) 二 七 三
(丙午)二(师子国遣沙门昙摩。来献白王像高四尺二寸此像今来在兴善寺) 九(昙摩耶舍。出舍利弗阿毗昙三十卷) 三 八 四
(丁未)三 十(什出小品经十卷) 四 九 五
(戊申)四 十一(八月二十日。什卒于逍遥园依外国法焚惟舌不灰) 五 十 六
(己酉)五 十二 明元立(改永兴元) 十一 七
(庚戌)六 十三 二 十二 八
(辛亥)七 十四 三 十三 九
(壬子)八 十五 四 玄始元(还治姑臧谶初到凉土也) 叱槃立(改永康元)
(癸丑)九 十六 五 二 二
(甲寅)十 十七 神瑞元 三(昙无谶出大般涅盘经四十卷) 三
(乙卯)十一 十八 二 四 四
(丙辰)十二 帝泓立(兴子。改永和元) 泰常元 五 五
(丁巳)十三 二(为晋将刘裕所灭灭凡三十二年) 二 六 六
(戊午)十四(十二月帝崩) 三 三 七(谶出海龙王经四卷) 七
(己未)恭帝德文(安帝弟号元熙元年禅宋) 四 八 八
宋(庚申)武帝裕(称永初元) 五 九 九
(辛酉)二(觉贤于道场寺。译华严经五十卷或六十卷。起义熙十四年至此讫) 六 十(昙无谶译经至此年都讫) 十
(壬戌)三(五月帝崩) 七 十一 十一
(癸亥)废帝义符(武帝太子称景平元五月废之八月。隆立) 太武立(改) 十二 十二
(甲子)文帝义隆(武帝第二子称元嘉元年) 始光元(寇天师谦之到国) 十三 十三
(乙丑)二 二(置道坛) 十四 十四
(丙寅)三 三 承玄元 十五
(丁卯)四 四 二 十六
(戊辰)五 神嘉元(十一月十三日昼昏星现竟日) 义和元 十七
(己巳)六 二 二 木末立(改永和元)
(庚午)七 三 三 二(为夏赫连氏所灭还入魏凡四十四年)
(辛未)八 四(州镇悉立道坛置生各二百人) 虔立(逊子。称永和元)
(壬申)九 延和元 二
(癸酉)十 二 三
(甲戌)十一 三 四(昙无谶。自知命卒此年)
(乙亥)十二 太延元 五
(丙子)十三 二 六
(丁丑)十四 三 七
(戊寅)十五 四 八
(己卯)十六 五(太武亲西征) 九(为魏所灭。凉立凡四十三年)
(庚辰)十七 太平真君元
(辛巳)十八 二
(壬午)十九 三
(癸未)二十 四
(甲申)二十一 五
(乙酉)二十二 六
(丙戌)二十三 七(破浮图灭佛法)
(丁亥)二十四 八
(戊子)二十五 九
(己丑)二十六 十
(庚寅)二十七 十一(诛崔晧)
(辛卯)二十八 正平元
(壬辰)二十九 文成立(称兴安元。还起浮图复三宝)
(癸巳)三十(二月帝崩。太子劭立。至四月诛劭。劭弟立称太初元) 二
(甲午)孝武帝骏(称孝建元) 兴光元
(乙未)二 太安元
(丙申)三 二
(丁酉)大明元 三
(戊戌)二 四
(己亥)三 五
(庚子)四(广州献三角牛。河南献舞马。肃慎献楛矢) 和平元
(辛丑)五 二
(壬寅)六 三(昭玄沙门昙曜欣三宝再兴。遂于北台石窟寺。躬译净度三昧经一卷。付法藏传四卷流通像法也)
(癸卯)七(武帝子业立。号永光元。后改景和元) 四
(甲辰)八(十二月废业。业弟或字休炳立。是为明帝。改元) 五
(乙巳)泰始元 六
(丙午)二 献文立(号天安元)
(丁未)三 皇兴元
(戊申)四 二
(己酉)五 三
(庚戌)六 四
(辛亥)七 孝文立(号延兴元)
(壬子)泰豫元(明帝子昱立改元) 二(吉迦夜为僧正昙曜译杂宝藏等经四部合二十卷。具在魏世录)
(癸丑)元徽元 三
(甲寅)二 四
(乙卯)三(东莞人徐坦妻怀身。儿在腹中啼) 五
(丙辰)四 承明元(北台有百余寺。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人。见魏史)
(丁巳)顺帝准立(昱弟称升明元) 泰和元
(戊午)二(禅齐) 二
(己未)齐高帝道成(称建元元) 三
(庚申)二 四
(辛酉)三 五
(壬戌)四 六
(癸亥)五 七
(甲子)武帝赜立(高帝子称永明元年) 八
(乙丑)二 九
(丙寅)三 十
(丁卯)四(三月一日有石重数十斛。从海浮出江。取以献。凿为像坐。高三尺余) 十一
(戊辰)五(正月交州献一珠高二寸。具作佛坐像形。五月枳园寺沙门得三果) 十二(冀州送九尾孤大赦)
(己巳)六(六月东阳献六眼龟腹下有文字。又禅灵寺刹上放光) 十三
(庚午)七 十四
(辛未)八 十五
(壬申)九 十六
(癸酉)十 十七(迁庙向洛阳)
(甲戌)隆昌元(七月帝崩。太子绰立。十月绰弟新安王昭文立。十二月昭文叔鸾立) 十八
(乙亥)延熙元 十九(大赦制衣冠章服定四海立门弟颁律令正言音改拓拔为元姓修礼乐)
(丙子)二 二十
(丁丑)三 二十一
(戊寅)四 二十二
(己卯)永泰元(东昏侯宝卷立) 二十三
(庚辰)永元元 宣武立(孝文子改景明元)
(辛巳)中兴元(南康王宝融立改元禅梁) 二(昙摩流支。于洛阳白马寺为宣武译如来入诸佛境界经二卷)
梁(壬午)武帝衍(天监元都建康) 三
(癸未)二(沙门曼陀罗。出宝云等经三部合十卷) 四
(甲申)三 (沙门僧盛出教诫比丘法一卷沙门道欢出众经要览法一卷) 正始元(昙摩流支。出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至二年方讫)
(乙酉)四 二
(丙戌)五 三
(丁亥)六 四(昙摩流支。出金色王经一卷)
(戊子)七(敕庄严寺沙门僧旻等。撰众经要抄并目录八十八卷) 永平元(即正始五年。十地论十二卷。宝积经四卷或三卷。法华经论一卷。三部并勒那摩提出。三具足论一卷菩提流支提出)
(己丑)八 二(金刚般若经一卷论三卷。菩提流支于雒阳胡相国宅出)
(庚寅)九 三
(辛卯)十 四
(壬辰)十一(阿育王经十卷僧伽婆罗出) 延昌元
(癸巳)十二 二(魏史云。此年撮天下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去承明来始三十余年。入楞伽经十卷菩提流支于雒阳出)
(甲午)十三 三(深密解脱经五卷。菩提流支于雒阳出)
(乙未)十四(敕安乐寺沙门僧绍撰经目四卷。解脱道经一十三卷僧伽出) 四(法集经四卷菩提流支于洛阳出)
(丙申)十五(敕沙门宝唱。撰经律异相五十卷。优娄频经一卷木道贤出) 孝明立(宣武子。改熙平元。造永宁寺。遣沙门慧生使西域取经。凡七年还。得经论一百七十部。并行于世)
(丁酉)十六(敕沙门宝唱。撰众经佛名六月废省诸州道士馆) 二(太后胡氏秉政)
(戊戌)十七(敕沙门宝唱。撰众经目录四卷。文殊问经一卷僧伽出) 神龟元(胜思惟经六卷。菩提流支于洛阳出)
(己亥)十八(敕沙门宝唱撰名僧传三十一卷) 二
(庚子)普通元(十法经僧伽婆罗出为一卷) 正光元(大萨遮尼乾子经十卷。佛名经十二卷。不增不减经二卷。差摩经二卷等。并菩提流支。为司州牧汝南王于第出)
(辛丑)二(九月二十三日建立同泰寺。初竖刹。帝亲自幸。百司尽陪) 二
(壬寅)三 三(沙门慧生。凡历七年从西域还。得梵经论一百七十部。即就翻译并行于世。见魏史)
(癸卯)四 四
(甲辰)五 五
(乙巳)六 孝昌元(即正光六年。无畏德女经一卷。金刚三昧陀罗尼经一卷。如来师子吼经一卷并佛陀扇多出)
(丙午)七 二
(丁未)大通元(同泰寺成帝亲幸改元大赦) 三
(戊申)二 四(武泰元。正月改三月孝明崩胡太后立临洮王子三岁为帝。建义元。四月改尔朱荣杀幼主。诛太后沈尸于河。立长乐王。永安元九月改诛葛荣。尔朱自号为天柱王。秉国政总百寮)
(己酉)中大通元(九月十五日。帝幸同泰寺。逊位为仆。地震。百寮请复位。凡十五日。十月一日驾还宫) 二(孝基元。五月改北海王颢立长乐王。弃殿北走保建兴。建武元六月改北海王升殿大赦。尔朱复奉长乐南攻。颢走为人斩送。还复永安号)
(庚戌)二 三(九月长乐杀尔朱荣。十月尔朱世隆立长广于高都。改建明元。十二月擒长乐送并州杀之。谥曰庄帝。隆后又废长广立广陵云)
(辛亥)三 广陵王位(改普泰元。摄大乘论本三卷。佛陀扇多出胜思惟经论无量寿优波提舍等。菩提流支出)
(壬子)四 平阳王立(改永熙元。是为武帝)
(癸丑)五 二
(甲寅)六 (西晋)三(武帝入关。西移都长安。就周大祖宇文黑泰。是为西魏) 魏天平元(齐太祖高欢。别立清河王子善见为主。徙都于邺。是为东魏)
(乙卯)大同元 大统元(宝炬立改元。是文帝。宇文黑泰辅政为大丞相) 二(文殊问菩提经二卷。菩提流支出)
(丙辰)二 二(四月甘露降。秋谷不熟。民饥死者半) 三
(丁巳)三 三 四
(戊午)四 四(纳茹皇后) 元象元(迦叶等经三部七卷。月婆首那出。般若流支亦出)
(己未)五 五 兴和元(正法念经七十卷。般若流支出)
(庚申)六 六 二(总计天下僧尼大数。二百万矣寺三万有余。此去延昌未满三十年。承明出六十年)
(辛酉)七 七 三(解脱戒本一卷。谤佛经一卷。业成就论一卷等。并般若流支出)
(壬戌)八 八 四
(癸亥)九 九 武定元
(甲子)十 十(正月诏宽刑罚。广学业。敦礼教。断草书。去文存质) 二
(乙丑)十一 十一 三
(丙寅)中大同元 十二 四
(丁卯)太清元 十三 五
(戊辰)二(侯景背魏奔梁。梁封为河南王) 十四 六
(己巳)三(侯景作逆。五月帝崩简文立。景为丞相总万机) 十五(诏依古礼男女异路) 七(东魏禅高齐)
(庚午)大宝元(湘东王在江陵。简文密诏以王为相国丞制) 十六 齐天保元(欢第二子洋立。是为文宣帝)
(辛未)(天正元景废帝立暕。改元太始元。景杀暕自立。改元) 十七 二
(壬申)(承圣元湘东在江。陵即帝位改元天正元。武陵在蜀即位又改元) 前元(废帝立) 三
(癸酉)二 二(四月命大将军魏安公尉迟向伐蜀八月擒秦王肃撝送长安) 四
(甲戌)三(十一月平江陵地入岳阳。是为后梁附庸国也) 后元(齐王廓立。十月命柱国燕国公讨江陵杀湘东王) 五
(乙亥)四(三月送梁国图籍坟典来长安为西魏所灭) 二 六
(丙子)五 陈永定元(霸先立承梁末。仍都建康) 七
周(丁丑)愍帝觉(宇文黑泰子称周元) 二(无上依经二卷真谛出) 八(月灯三昧经十一卷。那连提耶舍出)
(戊寅)二(废觉立觉庶兄毓。是为明帝。称武成元) 三(立世阿毗昙十卷真谛出) 九(大悲经五卷耶舍出)
(己卯)二(武成元) 四 十(乾明元正月洋子殷立皇建元八月洋弟演立)
(庚辰)三(武帝邕立明帝弟) 天嘉元(茜立)
(辛巳)武帝邕(保定元) 二 大宁元(演薨弟湛立)
(壬午)二 三 河清元
(癸未)三 四(摄大乘论十五卷真谛出或十二卷) 二
(甲申)四(佛顶咒并功能一卷。阇那耶舍出) 五 三(法胜阿毗昙七卷。那连提耶舍出)
(乙酉)五 六(胜天王般若经七卷。月婆首那出) 天统元(湛子纬立)
(丙戌)天和元 天康元(顼立) 二
(丁亥)二 光大元 三(月藏经十二卷。那连耶舍出)
(戊子)三 二 四(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那连耶舍出)
(己丑)四(婆罗门天文二十卷。达摩流支出) 太建元 五
(庚寅)五(大乘同性经四卷。阇那耶舍出) 二 武平元(大云轮请雨经一卷沙门圆明笔受阇那提耶舍出)
(辛卯)六(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阇那耶舍出) 三 二
(壬辰)建德元(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宝积经三卷阇那崛多出) 四 三
(癸巳)二 五 四
(甲午)三(废二教毁浮图) 六 五
(乙未)四 七 六(沙门智周等一十一人。往西域寻求佛经论等)
(丙申)五 八 隆化元
(丁酉)六 九 承光元(纬子恒立为周所灭。封纬为温国公)
(戊戌)宣帝赟(武帝子。称宣政元) 十
(己亥)(大成元正月改大象元二月改) 十一
(庚子)二(静帝阐立。宣帝子。禅大隋即兴三宝) 十二
(大隋)(辛丑)开皇元(春奉玺禅隋。冬沙门智周等赍婆罗门经论二百六十部应运来至敕旨付司访人令翻译) 十三
(壬寅)二(业报差别经一卷。洋川郡守昙法智出。象头精舍经一卷。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毗尼多流支出) 十四
(癸卯)三(牢固女经一卷。百佛名经一卷。大庄严法门经二卷。德护长者经二卷。等四部合六卷。并那连提耶舍出) 至德元(正月十日顼子叔宝立)
(甲辰)四(莲华面经二卷。大云轮请雨经二卷。力庄严三昧经三卷。等三部七卷。并那连提耶舍出) 二
(乙巳)五(大方等日藏经十五卷。从四年五月起首翻至五年二月方讫。那连耶舍出) 三
(丙午)六(大集经六十卷沙门僧就合大威灯经八佛名号经希有校量经善恭敬师经文殊尸利行经合五经并阇那崛多出) 四
(丁未)七(虚空孕菩萨经。二卷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一卷。不空罥索观世音心咒经一卷金刚场陀罗尼一卷四部合五卷并阇那崛多出) 五
(戊申)八(佛本行集经凡六十卷。七年七月起首至此年得十卷善恭敬善巧咒等经崛多出) 六(为大隋晋王所灭。自是九州复一统矣)
(己酉)九(佛本行集经又出一十五卷) (庚戌)十(佛本行集经又出二十卷) (辛亥)十一(佛本行集经又出一十五卷凡首尾五年方讫六十卷并阇那崛多译月上女经善思童子等二经) (壬子)十二(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阇那崛多出) (癸丑)十三(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四童子三昧经三卷并阇那崛多出) (甲寅)十四(诸佛护念经十卷。贤护菩萨经六卷。并阇那崛多出 敕沙门法经二十大德。撰众经目录七卷 敕有司撰众经法式十卷制约僧尼) (乙卯)十五(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观察诸法行经四卷。诸法本无经三卷。譬喻王经二卷。发觉净心经二卷。并阇那崛多译) (丙辰)十六(金光明经嘱累一品。阇那崛多译) (丁巳)十七(金光明经前后三翻。今总为一部八卷。沙门宝贵合。开皇已来新所译经并此年正月二十四日奏闻) (戊午)十八(超世经十卷崛多出) (己未)十九(三聚经二卷崛多等出) (庚申)二十(十月三日夜后分地大震) (辛酉)仁寿元(正月一日改) (壬戌)二 (癸亥)三 (甲子)四 (乙丑)大业元炀帝广立(高祖文帝第二子在位十三年)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四 (己巳)五 (庚午)六 (辛未)七 (壬申)八 (癸酉)九(穿汴河日使百万人米斗一千文) (甲戌)十 (乙亥)十一 (丙子)十二 (丁丑)十三
(大唐)戊寅 (武德元)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历代三宝纪卷第三(帝纪下魏晋宋齐梁周大隋)
历代三宝纪卷第四(译经后汉)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后汉录者。光武皇帝第四子庄继立。谥为孝明帝。至永平七年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飞空而至。光明赫奕照于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进奉对云。臣闻西方有神名佛。陛下所见将必是乎。帝以为然。欣感灵瑞诏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适天竺。于月支国遇摄摩腾。写得佛经四十二章并获画像。载以白马还达雒阳。因起伽蓝名白马寺。诸州竞立报白马恩。长安旧城青门道左二百余步中兴寺右。即是白马寺之遗基。于即翻译四十二章经。缄置兰台石室阁内。自尔释教相继云兴。沙门信士接踵传译。孝桓帝世又以金银作佛形像。至孝灵帝光和三年。遣中大夫于[名*隹]阳佛塔寺中。饭诸沙门。悬缯烧香散华燃灯。光和七年。张角等谋诛其逆党内外姻属。诸事老子妖巫医卜并皆废之。其有奉佛五戒勿坐。自秦世沙门释利防。及前汉刘向校书天阁已来。至此始有定录。经则四十二章为首。人则迦叶摩腾最初。迄于献帝建安末龄。其间一百五十二年。历十一主。华戎道俗十有二人。兼摭旧遗更补先阙。并古失译。合出经律三百五十九部。四百二十七卷。为后汉录运乎斯轴。庶有披览鉴瞻古今。时代散聚经典离合。明扬盛化法宝备焉。 ·(后汉)沙门迦叶摩腾 一部一卷经
·沙门竺法兰 五部十三卷经
·沙门安世高 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经律
·沙门支娄迦谶 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经
·优婆塞都尉安玄 二部三卷经
·沙门竺佛朔 二部三卷经
·沙门支曜 十一部十二卷经 ·沙门康巨 一部一卷经
·清信士严佛调 七部十卷经
·沙门康孟详 六部九卷经 ·沙门释昙果 一部二卷经
·沙门竺大力 一部二卷经
·诸失译经 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经咒
后汉
·四十二章经一卷
右一经一卷。明帝世中天竺国婆罗门沙门迦叶摩腾译。或云竺摄摩腾。或直云摄摩腾。群录互存未详孰是。既未审知定何是姓何者是名。先来弗译所以备彰。腾幼而敏悟兼有风姿。博学多闻。特明经律。思力精拔。探索幽深。敷文析理每有新义。当时学徒未之附也。法师游乎天竺。西北有一小国。其国宗奉焉。俄而邻国兴师。兵戈不戢。迄将践境辄有事碍。于是疑有异术。密遣觇观。使人还云。彼国君臣讲习大乘金光明等经。经言。说此法地神王护之。缘是邻国请和求法弘通大乘。自尔南渡渐于此矣。永平年随逐蔡愔至自洛邑。于白马寺翻出此经。依录而编。即是汉地经之祖也。旧录云。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经一十八章。道安录无出。旧录及朱士行汉录僧祐出三藏集记。又载但大法初传人未归信致使摩腾蕴其深解不复多翻。后卒[名*隹]阳。载其委曲备朱士行汉录及高僧名僧等传诸杂记录。宝唱又云。是竺法兰译。此或据其与摄摩腾同时来耳。
·佛本行经五卷
·十地断结经四卷(或八卷见朱士行汉录)
·法海藏经三卷(一本无藏字)
·佛本生经二卷(见名僧传)
·二百六十戒合异二卷(见别录)
右五部合一十六卷。中天竺国沙门竺法兰。少而机悟淹雅博爱多通。禅思毗尼莫不究竟。诵经百余万言。学徒千余人。居不求安常怀弘利。戒轨严峻众莫能窥。闻汉使愔来讯访汉地佛法。遂有心轻举。国王不听。密与腾同来。间行后至。明帝世翻初共腾出四十二章。腾卒。兰自译。昔汉武帝穿昆明池。底得灰墨。问东方朔。朔云。可问西域梵人。法兰既至。时以追问。兰曰。此是劫烧之灰。朔言有征。信者甚众。又秦景使还于月支国得。优填王栴檀像师第四画样来至[名*隹]阳。帝即敕令图写供养。自尔丹素流演迄今。
·修行道地经七卷(或六卷。初出汉永康元年译支敏度制序。见宝唱录及别录。或云顺道行经)
·法句经四卷
·大僧威仪经四卷(右二经。并见别录。新附别有异出。本小不同。祐失译分为两部二卷。即此别录合者是)
·五十校计经二卷(或云明度校计元嘉元年出。见朱士行汉录。僧祐录同)
·杂四十四篇经二卷(或云杂经。四十四篇。既不显名未知何经。道安云。出增一阿含。祐录载)
·七处三观经二卷(元嘉元年译。见朱士行汉录。道安云。出杂阿含。见祐录同)
·十报经二卷(旧录载云出长阿含。见祐录亦名多增道章经)
·大道地经二卷(初出。道安注解云。是修行经抄。元外国略。本或无大字。出长阿含。见祐录)
·道意发行经二卷(或一卷。出长阿含。见道安及僧祐录)
·禅经二卷(初出。见别录)
·安般守意经二卷(或一卷道安云。小安般。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李廓录同)
·无量寿经二卷(初出。见别录。元魏世沙门昙鸾论偈注解)
·阴持入经一卷(别录云阴持入道安注解。见朱士行汉录及祐录)
·百六十品经一卷(旧录云。增一阿含百六十章经。见僧祐录)
·大十二门经一卷(别录云。二卷。出长阿含。道安注解见宝唱及祐录)
·小十二门经一卷(出长阿含。见宝唱及僧祐录)
·人本欲生经一卷(元嘉二年译出长阿含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道安注解)
·阿毗昙五法经一卷(旧录云。阿毗昙五法行经。出长阿含。见祐录)
·七法经一卷(旧录云。阿毗昙七法行经。出长阿含。或云七法行见祐录)
·普法义经一卷(元嘉二年译出。亦名具法行经。出长阿含见朱士行汉录及祐录)
·漏分布经一卷(道安云。出长阿含。见朱士行汉录及祐录亦出中阿含)
·四谛经一卷(道安云。出长阿含。或云出中阿含初出见祐录)
·九横经一卷(出杂阿含)
·八正道一卷(右二经并出杂阿含。见朱士行汉录及祐录三藏记)
·大安般经一卷(或二卷。道安注解。见祐录。或云大安般集经)
·思惟要略经一卷(或直云思惟经。见祐录)
·十二因缘经一卷(亦云闻城十二因缘经。初出见祐录)
·五阴喻经一卷(旧录云。五阴譬喻经。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出杂阿含)
·转法轮经一卷(或云法轮经。见释道安及僧祐录出杂阿含)
·流摄经一卷(旧录云。一切流摄。亦云一切流摄守。吴录云流摄守因。亦云受因。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出中阿含)
·是法非法经一卷(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出中阿含)
·法受尘经一卷(见僧祐录)
·十四意经一卷(旧录云。菩萨十四意经。见僧祐录)
·本相猗致经一卷(出中阿含。吴录云。大相猗致与缘本致经同。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及三藏集记)
·阿毗昙九十八结经一卷(见僧祐录)
·禅行法想经一卷(见僧祐录及宝唱录。三藏记)
·禅行三十七品经一卷(见宝唱录或无禅行字。及僧祐录)
·难提迦罗越经一卷(见僧祐录)
·独富长者经一卷(亦云独富长者财物无付经。亦云无子付嘱。出杂阿含四十六卷)
·长者懊恼三处经一卷(亦云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亦直云三处恼经)
·申起长者悔过经一卷(亦云申越长者悔过供佛经。申越申起。未知何定)
·佛为那拘说根熟经一卷(亦云为那拘罗长者说根熟经)
·长者兄弟诣佛经一卷(亦云长者梨师达多兄弟二人往佛所经。出中阿含)
·佛神力救长者子经一卷
·阿那邠祁化七子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六十卷。亦直云十支经)
·无畏离车白阿难经一卷(出杂阿含二十一卷)
·受咒愿经一卷(亦云最胜长者受咒愿经)
·长者子制经一卷
·郁伽居士见佛闻法醒悟经一卷(亦云修伽陀居士佛为说法得惶悟经。出杂阿含)
·得非常观经一卷(亦云长者夜输得非常观经)
·舍头谏经一卷(初出。见旧录亦云舍头谏太子明二十八宿经。亦云太子明星二十八宿经。亦云虎耳经)
·出家因缘经一卷(亦云佛说出家因缘经)
·佛度旃陀罗儿出家经一卷
·纯陀沙弥经一卷(或作沙门字。或作淳字。出杂阿含二十四卷)
·外道出家经一卷
·精进四念处经一卷(出杂阿含二十九卷)
·父母恩勤报经一卷(一云难报出中阿含)
·禅思满足经一卷(出杂阿含)
·数息事经一卷
·禅法经一卷
·禅秘要经一卷(或无秘字出禅要秘密治病经)
·世间言美色经一卷(出杂阿含二十四卷)
·一切行不恒安住经一卷(出杂阿含三十四卷)
·人受身入阴经一卷(出修行道地经第一卷)
·多倒见众生经一卷(或无多字。出出曜经第十六卷)
·人身四百四病经一卷(出修行道地经第一卷)
·人病医不能治经一卷(出修行道地经)
·分别善恶所起经一卷
·斫毒树复生经一卷(出出曜经)
·犯戒罪报轻重经一卷
·禅定方便次第法经一卷
·阿练若习禅法经一卷(出菩萨禅法第一卷)
·四百三昧名经一卷
·自誓三昧经一卷(内题云。独证品第四出。比丘净行中初出。与护出大同小异)
·流离王经一卷(出增一阿含。初出与护出小异)
·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初出)
·迦叶结经一卷
·骂意经一卷
·处处经一卷
·佛为频头婆罗门说像类经一卷(出杂阿含第十一卷)
·婆罗门问佛布施得福经一卷
·佛为调马聚落主说法经一卷(出杂阿含三十二卷)
·婆罗门行经一卷(出中阿含三十九卷)
·豆遮婆罗门论议出家经一卷(出杂阿含四十二卷)
·佛为事火婆罗门说法悟道经一卷(出杂阿含)
·婆罗门虚伪经一卷(出杂阿含三十卷)
·佛化大兴婆罗门出家经一卷(出杂阿含。或作大与字)
·佛为阿支罗迦叶说自他作苦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四吒婆罗门出家得道经一卷(出杂阿含四十四卷)
·佛为憍慢婆罗门说偈经一卷(出杂阿含)
·婆罗门服白经一卷(出杂阿含二十八卷)
·婆罗门问世尊将来世有几佛经一卷(出杂阿含)
·婆罗门避死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佛为婆罗门说耕田经一卷(出杂阿含或无田字)
·七老婆罗门请为弟子经一卷
·婆罗门通达经论经一卷(出杂阿含第二十五卷)
·佛覆裸形子经一卷(出生经。一云审裸形子经。审与覆此字误未知何)
·婆罗门解知众术经一卷(出杂阿含)
·佛为婆罗门说四法经一卷(出杂阿含第二卷)
·佛为年少婆罗门说知善不善经一卷
·如幻三昧经一卷(或二卷)
·安般经一卷
·内藏经一卷(元嘉二年十月出是第一译。一名内藏百品。或百宝。见朱士行汉录)
·五门禅要用法经一卷(初出)
·水喻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浮木譬喻经一卷
·鳖喻经一卷(出六度集)
·提婆达生身入地狱经一卷(出出曜经)
·摩那只女人诽佛生身入地狱经一卷
·鬼问目连经一卷
·十八地狱经一卷(或云十八泥犁)
·地狱罪人众苦经一卷
·地狱报应经一卷(或云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目连见众生身毛如箭经一卷(出杂阿含第十九卷)
·摩诃衍精进度中罪报品经一卷
·尊者薄拘罗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八卷)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卷(亦云阿难问事佛经。亦云事佛吉凶经)
·迦旃延无常经一卷(出生经第二卷)
·当来变灭经一卷
·太子墓魄经一卷
·四不可得经一卷(或无可字)
·坚心正意经一卷(亦云坚心经亦云坚意经)
·分明罪福经一卷
·多增道章经一卷(旧录无道字。亦云异出十报法出长阿含)
·奈女只域经一卷
·金色女经一卷
·摩邓女经一卷(或云摩邹女)
·前世争女经一卷(出生经)
·承事胜己经一卷
·悔过法经一卷
·舍利弗悔过经一卷
·太子梦经一卷
·小般泥洹经一卷(见别录)
·慈仁不杀经一卷
·阿难同学经一卷(出增一)
·商人脱贼难经一卷
·过去弹琴人经一卷(出杂阿含四十八卷)
·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一卷(初出出长阿含)
·世间强盗布施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商人子作佛事经一卷(出长阿含)
·咒贼经一卷
·卒逢贼结衣带咒经一卷
·梵天诣婆罗门讲堂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五阴成败经一卷(出修行道地经)
·八光经一卷
·五战斗人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五法经一卷(见僧祐录)
·五行经一卷
·三毒经一卷
·阿含正行经一卷
·良时难遇经一卷
·求离牢狱经一卷
·莲华女经一卷
·孤母丧一子经一卷
·昔有二人相爱敬经一卷(出出曜经)
·住阴持入经一卷(亦云除持入。或二卷)
·镜面王经一卷(出六度集)
·子命过经一卷(出生经)
·健陀国王经一卷(或无国字)
·叹宝女经一卷(亦云舍利弗叹宝女说不思议经)
·大迦叶遇尼乾子经一卷(出长阿含)
·正斋经一卷
·阿那律思惟目连神力经一卷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一卷(亦云遗日宝积三昧文殊师利问法身经)
·舍利弗问宝女经一卷
·月灯三昧经一卷(出大月灯三昧经)
·阿难惑经一卷(出人本欲生经)
·佛印三昧经一卷
·迦叶诘阿难经一卷(亦云迦叶责阿难双度罗汉喻经。初出)
·大乘方等要慧经一卷
·空净天感应三昧经一卷(旧录云。空净三昧经)
·情离有罪经一卷(世注为疑)
·药王药上菩萨观经一卷
·义决律一卷(亦云藏决律法行道安云。出长阿含。或有经字者见僧祐录。凡三十四部。合四十卷。自余杂出附)
右一百七十六部。合一百九十七卷。安息国王太子名清字世高。次当嗣王位让位与叔。既而舍国剃落出家。怀道游方弘化为务。孝桓帝世建和二年。振锡来仪至乎洛邑。少时习语大通华言。慨法化微广事宣译。到灵帝世二十余年。其释道安录僧祐出三藏集记慧皎高僧传等。止云世高翻三十九部。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凡在读者皆亹亹然而不倦焉。房广询求究检众录纪述。世高互有出没。将知权迹隐显多途。或由传者颇致乖舛。量传所载三十九部。或但路出自炖煌来届止京邑。灵帝之末关中扰攘。便渡江南。达人见机在所便译。得知他处阙而未传。又其传末果云。而古旧录所载之者。此并世高删正前译不必全翻。今总群篇。备搜杂记。有题注者。多是河西江南道路随逐因缘从大部出。录目分散未足致疑。彼见故存此宁不缵。敢依集编缉而维之。冀广法流知本源注。欲识其迹具诸传详。
·大集经二十七卷(初出见李廓录)
·般若道行品经十卷(初出。亦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八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见支敏度录及僧祐录)
·首楞严经二卷(中平三年二月八日出是初译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三藏记吴录又云三卷)
·伅真陀罗尼经二卷(初出。安录元旧录云伅真陀罗尼王经。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
·阿阇世王经二卷(初出。道安云。出长阿含。见僧祐录)
·阿閦佛国经二卷(建和元年译是第一出。见朱士行汉录。亦云阿閦佛刹诸菩萨学成品经。亦云可閦佛经或一卷。祐录亦载)
·无量清净经二卷(亦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见吴录)
·孛本经二卷(初出见僧祐录)
·般舟三昧经二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译初出。见聂道录吴录及三藏记旧录云大般舟三昧经)
·古品遗日说般若经一卷(出方等部。一名佛遗日摩尼宝经。一名摩诃衍宝严经。一名大宝积经。见僧祐录)
·宝积经一卷(光和二年译第一出道安云摩尼宝经。或二卷。见旧录及士行录三藏集记等)
·问署经一卷(亦云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道安云出方等部见吴录及祐三藏记)
·梵般泥洹经一卷(旧录云胡般今改为梵初出。或二卷见朱士行录及三藏集记)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一卷(亦直云阿阇世王经)
·兜沙经一卷(见吴录及三藏记)
·内藏百品经一卷(第二出。与世高译者小异。旧录云。内藏百宝经。道安云。出方等部遍校群录并云百宝无百品。故知即是此经)
·大方便报恩经一卷(见吴录)
·光明三昧经一卷(安录无见吴录及三藏记)
·禅经一卷(见别录)
·杂譬喻经一卷(凡十一事。祐录云失译。今检见别录故载之)
·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一卷(此王是佛灭后百三十年六月王方出。故非佛说。一本无经字祐录有。四十四部)
右二十一部。合六十三卷。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直云支谶。桓灵帝世建和岁至中平年。于洛阳译。河南清信士孟福张莲等笔受。而旧译云胡般泥洹者。未详胡字。窃观上代有经已来贤德笔受。每至度语无不称云译胡为汉。胡乃西国边俗。汉是东方。一号且九州地唤于西方总言天竺故汉书言身毒国也身毒即天竺。有中天竺。即佛生处天竺地也。有东有西有南有北。故云五天。而彼五天目此东国总言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盖取声有楚夏耳。若当称汉。汉止刘氏。前汉后汉两代一号。后汉禅魏。魏弱三分政有吴蜀。魏虽吞蜀还复禅晋。自晋统驭十割九州地各有主。译经依处人处既异翻则不同。须依帝王称谓甄别。今为此录悉依正之。又胡既是西域边俗。类此氐羌蛮夷[狂-王+巢]獠。何有经书。乃云胡语。创标胡言模楷世间谁之过欤。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罗门是总称为梵。梵者清净承胤光音。其光音天梵之最下。劫初成就水竭地干下食地肥。身体粗重不能飞去。因即生人。缘本祖宗故称为梵。是以应作梵语梵书。汉语译经人未剃落。魏朱士行创首出家服法为僧犹称俗姓。吴晋相踵弗革其风。逮自符秦有释道安。独拔当时居然超悟。道俗钦仰众若稻麻。云既剃除绍继释种子而异父岂曰相承。今者出家宜悉称释。及后经至翻四阿含。其文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释种。众咸叹伏(四姓者。一刹帝利。此是王种。二婆罗门。是高行人。三毗舍。如此土士民。四首陀。为卑下。如此皂隶)然安正当晋秦之世。刊定录目删注群经。自号弥天楷模季叶。犹言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此亦昆山一砾未尽美焉。但上代来有胡言处。今录并以梵字代之。庶后哲善言得其真正者也。
·法镜经两卷(或一卷。严佛调笔受。康僧会注。见僧祐录)
·断十二因缘经一卷(亦云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亦直云阿含口解经。亦云安侯口解经祐。云。世高译今检群录。乃是安玄。译)
右二部合三卷。安息国优婆塞都尉安玄。灵帝末世游贾雒阳。因遇佛调即共翻译。世亦号为安侯骑都尉。云祐称世高。此是姓同相滥涉耳。高乃国王之太子也应嗣。故让玄职号为侯。直据经题。居然可验。以不细寻致合论耳。
·般舟三昧经二卷(旧录云。大般舟三昧经。或一卷。第二出。见高僧传)
·道行经一卷(嘉平元年译。见朱士行汉录及三藏记。道安云是般若抄。外国高明者所撰。安为之注并序)
右二部合三卷。天竺沙门佛朔。灵帝之世赍道行经来适洛阳。转梵为汉。译人时滞。虽有失旨。然其音句弃文存质。深得经意。后光和中更译般舟。谶为传语。孟福张莲等笔受。文少胜前。
·小本起经二卷(或云修行本起。或云宿行。近来加小字耳。见旧录及高僧传)
·成具光明经一卷(或云成具光明三昧。或云成具光明定意。见朱士行支敏度僧祐慧皎等四录)
·赖吒和罗经一卷(初出道安云。出方等部)
·马有八态经一卷(一名马有八态譬人经。一名马有八弊恶态经。出杂阿含三十四卷)
·首至问佛十四事经一卷(或无佛字)
·闻城十二因缘经一卷(第二出。与世高译十二因缘经小异)
·堕落优婆塞经一卷
·小道地经一卷
·马有三相经一卷(出杂阿含)
·阿那律八念经一卷(或直云八念经。见旧录)
·摩诃摩耶经一卷(或直云摩耶经或二卷)
右一十一部合一十二卷。西域沙门支曜。灵帝世中平年。于雒阳译其七部。是吴录所载。
·问地狱事经一卷(见朱士行汉录)
右一经一卷。外国沙门康巨。灵帝中平四年。于洛阳译。并言直理诣不加润饰。
·古维摩诘经二卷(初出。见古录及朱士行汉录)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一名决了诸法如幻三昧经。或一卷)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或无菩萨字亦一卷)
·思意经一卷(亦云益意经)
·内六波罗蜜经一卷(亦云内外者道安云出方等部)
·迦叶诘阿难经一卷(第二出。见岑号及宝唱二录。与世高出迦叶责阿难双度罗汉喻经。大同小异)
·十慧经一卷(佛调自撰出并注序。亦云沙弥十慧。见僧祐宝唱及高僧传等三录)
右七部合一十卷临淮。清信士严佛调当灵。帝世在雒阳出理得。音正尽经微旨郢匠。之美见述后代焉。
·太子本起瑞应经二卷(初出。亦云瑞应本起经。亦云中本起经。见三藏记及祐录)
·兴起行经二卷(亦名十缘经见吴录)
·梵网经二卷(初出见吴录)
·舍利弗目连游四衢经一卷(见别录)
·报福经一卷(或云福报经见吴录)
·四谛经一卷(兴平元年译第二出。与世高所翻小异。见竺道祖汉录)
右六部合九卷。外国沙门康孟详。当献帝世于雒阳阳译。
·中本起经二卷(亦云太子中本起经。见始兴录)
右一经二卷。释道安云。沙门昙果于迦维罗卫国。得此梵本来至雒阳。建安十二年翻。康孟详度语。
·修行本起经二卷
右一经二卷。亦是昙果与康孟详。于迦维罗卫国赍梵本来。沙门竺大力。以建安二年三月。于雒阳译。孟详度为汉文。释道安云。孟详所翻弈弈流便足腾玄趣矣。见始兴录。
·大方便报恩经七卷
·分别功德经五卷(迦叶阿难撰)
·梵本经四卷(旧作云胡字似长安中出)
·泥洹后千岁中变记经四卷(一名千岁变经)
·合道神足经四卷(一名道神足无极变化经)
·如来性起经二卷(一名大方广如来性起微密藏经)
·诸经佛名二卷
·旧譬喻经二卷
·杂譬喻经二卷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龙种尊国变化经一卷
·过去香莲华佛世界经一卷
·见牧牛者示道经一卷(或上有佛字)
·作佛形像经一卷(一名优填王作佛形像经。一名作像因缘经)
·三千佛名经一卷
·千佛因缘经一卷
·五十三佛名经一卷
·八部佛名经一卷
·十方佛名经一卷
·贤劫千佛名经一卷(唯有佛名与昙无兰所出四谛经。千佛名异)
·称扬百七十佛名经一卷(亦直云百七十佛名经)
·南方佛名经一卷(一名治城寺经)
·灭罪得福佛名经一卷
·观世音所说行法经一卷(是咒经)
·弥勒为女身经一卷
·寂调意所问经一卷(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
·萨陀波仑菩萨求深般若圆像经一卷
·菩萨生地经一卷
·菩萨所生地经一卷
·菩萨受戒法经一卷(异出本)
·受菩萨戒次第十法一卷
·菩萨忏悔法一卷
·初发意菩萨常昼夜六时行五事经一卷
·六菩萨名经一卷
·迦叶赴佛泥洹经一卷(一名佛般泥洹时迦叶赴佛经)
·善呗比丘经一卷
·僧名数事行经一卷
·比丘诸禁律一卷
·摩诃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卷(一名摩诃僧祇部比丘随用要集法)
·优波离问佛经一卷
·沙弥威仪一卷
·沙弥十戒经一卷(旧录直云沙弥戒)
·比丘尼十戒经一卷
·受十善戒经一卷
·沙弥尼戒经一卷
·贤者五戒经一卷
·优婆塞威仪经一卷
·四天王经一卷(后有咒似后人所附出杂阿含)
·魔娆乱经一卷(与魔正试目连经大同小异)
·顶生王因缘经一卷(旧录昙顶生王经)
·行檀波罗蜜经一卷(或云一切施主所行檀波罗蜜经)
·功德庄严王八万四千岁请佛经一卷
·摩调王经一卷(异出)
·诲子经一卷
·教子经一卷(一名须达教子经旧录云。须达训子经)
·福子经一卷
·小儿闻法即解经一卷
·菩萨修行经一卷(一名长者威施所问菩萨修行经。或直云长者修行经)
·长者贤首经一卷
·长者命终无子付嘱经一卷
·质多长者请比丘经一卷
·善德婆罗门求舍利经一卷
·外道诱质多长者经一卷
·无害梵志执志经一卷
·梵志避死经一卷
·梵志丧女经一卷
·梵志观无常得解脱经一卷
·贫子得财发狂经一卷
·[狂-王+樂]狗啮王经一卷(旧录云[狂-王+樂]狗经)
·居士物故为妇鼻虫经一卷
·铁城泥犁经一卷
·泥犁经一卷(一名中阿含泥犁经)
·勤苦泥犁经一卷
·地狱经一卷
·盐王五使者经一卷(一名五天使经)
·积骨经一卷
·苦阴经一卷
·持斋经一卷
·海八德经一卷
·寂志果经一卷(出长阿含与前出者名同语异)
·人弘法经一卷
·未曾有经一卷(异出本)
·华严璎珞经一卷
·观世楼炭经一卷(有三品出大楼炭经)
·波若得经一卷(一作般若德)
·惟日杂难经一卷
·内身观章经一卷
·摩诃刹头经一卷(与灌顶经同。后事少异)
·清净法行经一卷
·金刚清净经一卷(或云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净除业障经一卷
·摩诃衍宝严经一卷
·十住毗婆沙经一卷
·佛遗日摩尼宝经一卷
·转女身菩萨经一卷(一名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名乐璎珞庄严女经)
·受持佛名不堕恶经一卷
·七宝经一卷
·十一因缘章经一卷(旧录云十一因缘经)
·沙门为十二头陀经一卷
·三十二相因缘经一卷(与安公失源所出三十二相大同小异)
·三十七品经一卷(异出本)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此章旧作童字)
·瑜伽三磨斯经一卷(译言修行略。一名达磨多罗禅法。或云达磨多罗菩萨撰。禅法要集)
·禅要呵欲经一卷
·须河譬经一卷(异本)
·法句譬喻经一卷
·譬喻经一卷
·梵音偈本经一卷(旧作胡)
·阿弥陀佛偈经一卷(或无经字)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一卷
·赞七佛偈一卷
·怛和尼百句一卷
·五言咏颂本起一卷(一百四十二道)
·道行品诸经梵音解一卷(旧作胡音)
·般若波罗蜜神咒经一卷(或无经字)
·七佛所结麻油述咒一卷
·幻师陂陀神咒一卷
·五龙咒毒经一卷
·取血气神咒一卷(旧录云血咒)
·咒龋齿咒一卷(一名咒虫齿。一名咒齿)
·咒牙痛咒一卷(异本)
·咒眼痛咒一卷(异本)
·咒贼咒法一卷(异本)
·七佛安宅神咒一卷
·安宅咒法一卷
右一百二十五部。合一百四十八卷。并是僧祐律师出三藏记撰古旧二录。及道安失源并新集所得失译。诸经部卷甚广。仇校群目芜秽者众。出入相交实难诠定。未睹经卷空阅名题。有入有源无入无译。详其初始非不有由既涉年远故附此末。冀后博识脱觌本流希。还收正以为有据滢。澄法海使静涛波焉。
历代三宝纪卷第四(译经后汉)
历代三宝纪卷第五(译经魏吴)
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魏吴录者。洛阳建业二京都也。曹丕字子桓。沛郡谯人汉丞相操之世子也。初生之日而有青云状如车盖。当于其上竟日翠然。望气者称。至贵之征非人臣象。年八岁善属文。嗣相位为魏王。受后汉禅。改称为魏。仍都洛阳。炎汉数终。五岳其为二祀。黄初魏受禅。九牧于是三分。孙氏霸吴。托长江以图天下。刘宗王蜀。凭剑阁欲定中原。横虎爪牙卧龙威力。各据一域志在相吞。竞拥疆场互严关柝。广罗英俊用作股肱。厚礼贤才宾为国宝。良匠妙法复此俱来。僧会适吴。舍利耀灵于江左。迦罗游魏。禁戒宣布于洛中。法律自是大行。建初所以特立译人随世。仍彼方言出经逐时。便题名目致有吴品。蜀普耀焉重叠再翻因斯而始派流。失译良在于兹。既魏蜀吴三国鼎跱。其蜀独无代录者。何岂非佛日丽天而无缘者。莫睹法雷震地比屋者弗闻哉。且旧录虽注蜀普曜首楞严等经。而复阙于译人年世。设欲纪述罔知所依。推入失翻。故无别录。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世仕于吴。其家东冢上数有神光云气。又权之初在孕。其母梦肠引出绕吴昌门。众咸称为孙氏兴矣。及至权生眼有异光方颐大口。其父奇之。权霸王也。跨蹑闽越都邑斗牛。封授诸侯建立年号。朝宗海岳南面君临称吴。徒治秣陵改为建业。魏承汉后二年权立。四主五十九年。皓立二年魏禅晋。晋立十五年平吴。若以年分则皓十四年应入晋世。今通收取结为吴录。自文帝黄初元年庚子。至元帝咸熙元年甲申。其间五主四十五年。道俗十人。所出经律羯磨并旧失译。合三百一十二部。四百八十三卷。总集以为魏吴二代九主两都世录云尔。
魏沙门昙柯迦罗 一部(一卷戒) 沙门康僧铠 二部(四卷经) 沙门昙谛 一部(一卷羯磨) 沙门白延 六部(八卷经) 沙门支疆梁接 一部(六卷经) 沙门安法贤 二部(五卷经)
吴沙门维只难 二部(六卷经) 沙门竺律炎 三部(三卷经) 优婆塞支谦 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经) 沙门康僧会 一十四部(二十九卷经及注) 诸失译经 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经)
魏
·僧祇戒本一卷(初出见竺道祖魏世录)
右戒本一卷中天竺国沙门昙柯迦罗。魏云法时。幼而才聪质像瑰玮。读书一览文义悉通。善四违陀风云星月图谶运变靡所不该。自谓世间毕己心目。年二十五入一僧坊。遇见法胜阿毗昙心。聊取观之。茫然不解。殷勤重省更增惛漠。乃叹曰。佛法钩深备论三世。乃弃出家。诵大小乘经及诸律藏。游化至洛。于时魏境虽有佛法而道风讹替。亦有众僧未禀归戒。止以剪落为殊俗耳。设复斋忏事同祠祀。迦罗既至大行佛法。诸僧请出毗尼。迦罗以律藏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以嘉平年于白马寺出此戒本一卷。且备朝夕。中夏戒法始自此焉。
·郁伽长者所问经二卷(第二译。一名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见竺道祖魏录)
·无量寿经二卷(第二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宝唱录与世高出者小异)
右二部合四卷。天竺国沙门康僧铠齐王世嘉平年于洛阳白马寺译。高僧传载直云郁伽长者等四经。检道祖魏晋录及僧祐出三藏记并宝唱梁代录等。所列如前。自外二部并不显名校阅群录未见。
·昙无德羯磨一卷(初出见竺道祖魏录)
右一卷昙无德者。魏云法藏。藏师地梨荼由。是阿逾阇第九世弟子。藏承其后。即四分律主也。自斯异部兴焉。此当佛后二百年中。后安息国沙门昙谛。以高贵乡公正元一年届乎洛汭(妙善律学于白马寺众请译出)。
·首楞严经二卷(第二出。与汉世支谶所出本同文少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三藏记)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第三出与世高康僧铠等所出无量寿经本同文名少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叉须赖经一卷(一本无叉字。见竺道祖及僧祐等录)
·除灾患经一卷(见三藏集记)
·平等觉经一卷(见竺道祖魏吴录)
·菩萨修行经一卷(一名长者威施所问菩萨修行经。一名长者修行经见始兴及宝唱等二录)
右六部合八卷。高贵乡公世。西域沙门白延怀道游化。甘露年中来届洛阳止白马寺。众请译焉。
·法华三昧经六部(一本有正字。祐云失译)
右一部六卷。高贵乡公世。甘露元年七月外国沙门支疆梁接。魏言正无畏。于交州译。沙门道声笔受。祐云失译。房检及见竺道祖魏世录及始兴。录若依交州及始兴录地应入吴录今据平及魏录收。附此。
·罗摩伽经三卷(见竺道祖宝唱法上灵祐等四录)
·大般涅槃经二卷(略大本前数品为此二卷。见竺道祖魏录初)
右二部合五卷。外国沙门安法贤译。群录并云。魏世不辩何帝年。今依编于末。又别录亦载。
吴
·阿差末菩萨经四卷(见吴别二录初出)
·法句经二卷(初出吴录云五卷见三藏记)
右二部合六卷。魏文帝世天竺沙门维只难。吴言障碍。学通三藏妙善四含。历国游方以行化为业。发趾西域同伴竺律炎到自江左。黄武三年于武昌郡译为吴文。而维只难既未善方音。翻梵之际颇有不尽。志存义本辞句朴质。
·三摩竭经一卷(见始兴录。与分和檀王经。大同小异)
·梵志经一卷(见始兴录与五百梵志经同本异出)
·佛医经一卷(共支越出。非全典从大经略见宝唱录。或云佛医王经)
右三经合三卷。魏明帝世。天竺沙门竺律炎。维只难卒后。为孙权于杨都译。群录不同。或云将炎(或云持炎。或云)律炎。未详孰是。故备举之。
·大明度经四卷(亦云大明度无极经或六卷。见竺道祖魏吴等三录)
·禅秘要经四卷(亦云禅法秘要见吴别二录)
·阿差末菩萨经四卷(见吴录。第二出。与前维只难所译。本文小异)
·菩萨本缘集经四卷(传云天竺沙门僧伽斯那撰或三卷)
·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三卷(亦云佛说普入道门经。或二卷。第二出。与后汉严佛调译者小异。见竺道祖魏吴录及三藏记)
·修行方便经二卷(或有禅字见吴录)
·大般泥洹经二卷(此略大本序分哀叹品为二卷。后三纸小异耳。见竺道祖吴录道安云。出长阿含。僧祐云。今长阿含与此异第二出)
·瑞应本起经二卷(黄武年第二出。一云太子本起瑞应。与康孟详出者小异。陈郡谢锵吴郡张洗等笔受。魏东阿王植详定见始兴录及三藏记)
·法镜经二卷(道安录无。僧祐云见别录。僧会注并制序)
·小阿差末经二卷(见别录及三藏记)
·阿弥陀经二卷(第四出。与汉世高魏僧铠译者小异。内题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檀过度人道经亦云无量寿经见竺道祖吴录)
·义足经二卷(见竺道祖吴录及宝唱录)
·方等首楞严经二卷(黄武年第二出。与后汉支谶出者小异。见竺道祖吴录安录无。祐云见别录)
·法句经二卷(第二出见别录及三藏记少胜前译)
·慧印经一卷(一名慧印三昧经。一云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一云宝田慧印三昧经。与如来智印经同本异出。见竺道祖吴录及三藏记)
·本业经一卷(一名菩萨本业经见祐录)
·须赖经一卷(第二出与白延出者同本别出。一云须赖菩萨经。见竺道祖吴录及三藏记)
·梵摩渝经一卷(见竺道祖录及三藏记)
·私阿末经一卷(一云私阿昧道安云。即是菩萨道树经。同本异出别名见道安及支敏度僧祐等三录)
·微密持经一卷(或云无量门微密持经。见僧睿二秦录及三藏记)
·月明童子经一卷(或云月明童男经。或云月明菩萨三昧经见三藏记)
·阿难四事经一卷(见三藏记及别录)
·差摩竭经一卷(一名菩萨生地经。见竺道祖吴录)
·优多罗母经一卷(一本无母字)
·七女经一卷(安云。出阿毗昙一云女本经初出)
·郁伽长者经一卷(第二出。见竺道祖吴录或二卷)
·八师经一卷(见竺道祖吴录)
·释摩男本经一卷(出中阿含。见竺道祖吴录)
·孛抄经一卷(初出。即孛经。见三藏记及别录)
·老女人经一卷(出阿毗昙。吴录直云老女经或云老母经。见三藏记)
·斋经一卷(初出。一云持斋经。见别录)
·悔过法经一卷(一云。序十方礼拜悔过文。或无经字)
·贤者德经一卷
·佛从上所行三十偈经一卷(或无经字)
·了本生死经一卷(安云。出生经。祐云今五卷。生经无此名。一名稻竿同本异出。谦自注并制序)
·惟明二十偈经一卷(或无经字)
·龙施女经一卷(安录无。祐云见别录)
·鹿子经一卷(安录无。祐云见别录及竺道祖吴录亦载)
·十二门大方等经一卷(安无录。祐云见别录)
·赖吒和罗经一卷(第二出。与支曜出者小异。或云罗汉赖吒和罗经。安录无。祐云见别录。凡三十经四十八卷。除郁伽长者经。并见祐录)
·四十二章经一卷(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文义允正辞句可观。见别录)
·难龙王经一卷(一本无王字)
·不自守意经一卷(或云自守。或云不自守)
·五阴事经一卷
·七知经一卷(一作智出中阿含第七卷)
·人民求愿经一卷
·佛开解阿拔梵志经一卷(一云梵志阿颰经出长阿含)
·宝海梵志成就大悲经一卷
·梵志子死稻败经一卷
·梵志问佛师经一卷
·降千梵志经一卷(出阿含经)
·梵志经一卷(第二出)
·度梵志经一卷
·外道仙尼说度经一卷
·梵志结净经一卷
·梵志问佛世间增减经一卷
·佛为外道须深说离欲经一卷(或无深)
·梵网六十二见经一卷(见别录。僧祐云法护)
·阿质国王经一卷
·桀贪王经一卷(出六度集)
·国王成就五法久存于世经一卷
·惟娄王师子湩譬喻经一卷(一本无譬喻字)
·诸法本经一卷
·五母子经一卷
·戒消伏灾经一卷(见旧录)
·枯树经一卷(见道安录一本上有大字)
·是我所经一卷(出生经)
·甘露道经一卷(出出曜经)
·不净观经一卷(出长阿含)
·水上泡经一卷
·恒水戒经一卷(见旧录。或无戒字)
·色无常经一卷(出阿含)
·护口意经一卷
·寿命促经一卷(出杂阿含)
·法施胜经一卷
·诸漏尽经一卷(出杂阿含。或云诸尽经)
·修行慈经一卷
·须摩提长者经一卷
·摩调王经一卷(初出一本无王字)
·四愿经一卷(见竺道祖吴录及三藏记)
·净行品经一卷(出华严一云菩萨本业经)
·金刚清净经一卷(一云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灭不坏经)
·惟越杂难经一卷
·佛为诃到旷野鬼说法经一卷
·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初出)
·劝进学道经一卷(一本无劝字)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一卷(第二出)
·坚意经一卷(或作心字)
·三品弟子经一卷
·摩诃精进经一卷(亦云大精进经)
·菩萨修行经一卷(见宝唱录)
·普广菩萨经一卷(见别录)
·陀罗尼句咒经一卷(亦云持句咒经)
·华积陀罗尼咒经一卷(见宝唱录)
·八吉祥经一卷(见古录亦有咒字。初出)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一卷(见宝唱录或直云般若波罗蜜咒经)
·七佛神咒经一卷(一本无经字)
·大慈无减经一卷
·宝女明三十二相经一卷(一云问慧经。一云三十二事经。一云宝女问经凡四名)
·三鱼失水经一卷
·演道俗业经一卷(见旧录或无业字)
·不庄校女经一卷(见宝唱录)
·申日经一卷(道安云出中阿含)
·孙多耶致经一卷(或云梵志孙多耶致经道安云。出中阿含)
·长者音悦经一卷(一云长者音悦不兰迦叶经。一直云音悦经)
·黑氏梵志经一卷(见别录)
·法律经一卷(亦云法律三昧经)
·出家功德经一卷(见吴录)
·弊魔试目连经一卷(见旧录出阿毗昙)
·七漏经一卷(见别录)
·蓝达王经一卷(一云目连因缘功德经。或云目连功德经。见吴录)
·魔女闻佛说法得男身经一卷(见别录出大集)
·魔化作比丘经一卷
·佛以三车唤经一卷(出法华经)
·未生怨经一卷
·弗加沙王经一卷(一云萍沙王五愿经道安云。出中阿含)
·须摩提女经一卷
·百喻经一卷
·雪山猕猴经一卷
·度脱狗子经一卷
·猘狗经一卷
·三种良马经一卷
·鸱鸟事经一卷
·河中草龟经一卷
·瞎鳖经一卷
·四种良马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鹰鹞腊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法灭尽经一卷(初出。或云法没尽经。或云空寂菩萨所问经)
·无母子经一卷
右一百二十九部。合一百五十二卷。魏文帝世。月支国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汉末游洛受业于支亮。亮字纪明。明受业于支谶。谶已见汉录。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谦该览经籍莫不精究。世间枝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精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为汉末分乱避地归吴。孙权闻其才(慧召与相见。意甚)悦之即使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与韦曜诸人共尽匡弼。甚有裨益。但谦生自西域。故吴志不载。任其力而不录其功。此史家过。岂帝者之心。夫为天下之君。感得天下之用才堪世务则爵之于朝。垂名竹帛何华戎之限隔而为代典不述乎。且叶公。子高性爱于龙。天龙遂为之降。既不礼待戎夷之民。而望其君附化难矣。然市死马之骨以要骏骥。置九九之术用俟贤才。斯盖帝囊包罗吞纳刊之自古今独削哉。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语未尽翻译。自既妙善方言。乃更广收众经旧本译为吴言。从黄武首岁迄建兴末年。其间首尾三十余载。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经等。僧祐三藏集记录载唯有三十六部。慧皎高僧传述止云四十九经。房广检括众家杂录。自四十二章已下并是别记所显杂经以附今录。量前传录三十六部。或四十九经。似谦自译在后所获或正前翻多梵语者然纪述闻见意体少同录目广狭出没多异。各存一家致惑取舍。兼法海渊旷事方聚渧。既博搜见故备列之。而谦译经典得义辞旨文雅甚有硕才。又依无量寿经及中本起制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声。于今江淮间尚行兼注了本生死。等经并序。
·六度集经九卷(一云六度无极经。一云度无极经。一云杂无极经。见竺道祖录及三藏记)
·吴品经五卷(即是小品般若。见三藏集记)
·菩萨净行经二卷(赤乌年译出。大集宝结品。或直云净律经。见竺道祖吴录)
·杂譬喻集经二卷(或无集字。见祐录)
·阿难念弥经二卷(亦云法阿难念经。见祐录)
·镜面王经一卷(见三藏记)
·察微王经一卷(见僧祐录)
·梵皇王经一卷(见祐录及高僧传)
·权方便经一卷(见吴录及别录)
·坐禅经一卷(见吴录及别录)
·菩萨二百五十法经一卷(或二卷。以此代僧二百五十戒呈皓者是)
·法镜经解子注二卷(并制序)
·道树经注解一卷(并制序)
·安般经注解一卷(并制序)
右一十四部。合二十九卷。魏齐王世正始年中。天竺沙门康僧会。学通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辩于枢机善属文翰。于时三吴先有支谦宣译经典。既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淮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吴赤乌年达乎建业。即构茅茨设像行道。时未有僧疑其矫异。有司奏权召而诘问。佛何灵验。尔独改形。会曰如来迁迹已越千年。遗骨世间名为舍利。在所应现神耀无方。昔阿育王统阎浮提。乃起八万四千宝塔。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夸诞。乃曰。若能得舍利者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请期七日。会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斯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即共洁斋铜瓶盛水烧香礼请七日寂然。求申二七亦复无应。权曰。此甚欺诳将欲加罪。更请三七。权又特听。会谓伴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假王宪。当誓死为期。三七日暮犹无所睹。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枪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耀瓶上。权自执瓶写铜盘上。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大肃然惊起而曰。希有瑞也。会进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此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命试之。会更誓曰。法云方被苍生仰泽。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乃置舍利于铁砧之上。使有力者用槌击之。砧槌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嗟伏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会之力也。至孙皓时制令苛虐废弃淫祀。及佛伽蓝并欲毁坏。皓问臣下。此由何兴必有圣灵。当奉其道。如也无验可悉焚之。诸臣佥曰。佛之威力不同余神。康会感灵大皇创寺。今若轻毁恐贻后殃。皓意未然。乃遣张昱诣寺诘会。昱巧才辩难问纵横。会应机对辞藻锋出。自旦之夕昱不能摧昱请退还。会送门外。于时寺侧有淫祀家。昱又誓云。玄化既孚此辈何缘近而不革。会曰。雷霆震击聋者不闻。岂声之微贵在理会。理而有会万里斯通。苟非其人比屋胡越。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伏愿天鉴亲检察之。皓大集朝贤以马车迎会。会既坐。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乎。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老人星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嘉苗出生。善既有征恶亦可验。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戮之。诗咏求福不回。易称积善余庆。虽儒典之格训。即佛教之明谟。皓曰。若然则周孔。已行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说略示世间。释教幽微广明因果。故行恶则有永劫地狱苦酸。修善则有长受天宫安乐。举兹以明劝励不亦大哉。皓不能折虽闻正法而惛暴情不胜其虐。尝使卫兵后宫治园。得一金像高数尺许。因以呈皓。皓令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皓身遍体大肿。隐处尤痛。叫唤彻天。群臣失色。太史占卜言犯大神。即祈诸庙全不降愈。婇女先有奉佛法者。因问讯云。陛下曾就佛求福不。皓举头问佛神大耶。婇女答云。佛是大神。皓心遂悟。具语意故。是时婇女即奉迎像来置殿上。香汤沐浴数十遍洗。烧香忏悔。皓叩头谢系念于枕自陈罪状。有顷痛间遣使诣寺问讯沙门。请会说法。会即随入。皓具咨问罪福之理。会为敷析辞甚精要。皓本才学欣然大悦。求看僧戒。会以戒秘不可轻宣。乃取菩萨本业百二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持拟大僧二百五十戒。用以呈皓。皓睹诸佛行住坐卧皆愿众生令得安乐慈悲广普益增善意心生归信。倍加欢喜精诚猛励。即请会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会寺更加修饰。宣示宗室莫不信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皓性凶粗不染妙义。唯叙报应以开其心。而会闲隙为众祈请。于建初寺译出前件众经并自注。序制并妙得体文义允洽。其所注经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备见于录。又传梵呗声甚清靡哀亮啭韵。于今则之。吴天纪四年四月皓降于晋。九月会终。
·杂譬喻经八十卷
·杂数经二十卷
·阿惟越致转经十八卷(上三经并见旧录)
·摩诃乘经十四卷
·蜀普曜经八卷
·摩诃衍优波提舍经五卷
·三昧王经五卷
·梵王请问经五卷
·不退转轮经四卷
·佛从兜率降中阴经四卷(出王宗录)
·四天王经四卷(疑一部四本)
·魔王请问经四卷(或五卷)
·那先譬喻经四卷(见旧录)
·度无极譬经三卷(或四卷)
·释提桓因所问经三卷
·大梵天王请转法轮经三卷
·法华光瑞菩萨现寿经三卷
·普贤菩萨答难二千经三卷
·濡首菩萨经二卷(疑是濡首菩萨分卫经)
·太子试艺本起经二卷
·小本起经二卷(见旧录偈)
·不思议功德经二卷(或云功德经)
·蜀首楞严经二卷(见旧录似蜀土所出)
·后出首楞严经二卷(见旧录云有十偈)
·梵天王请佛千首经二卷(又大梵天王经。二卷似此)
·深断连经二卷
·甘露味阿毗昙二卷(或云甘露味经。二卷)
·七佛父母姓字经一卷(旧录云七佛姓字经)
·阿惟越致菩萨戒经一卷(旧录云。阿惟越致戒经)
·菩萨常行经一卷
·摩诃目揵连与佛角能经一卷
·阿难得道经一卷
·阿难般泥洹经一卷
·阿那律念复生经一卷
·沙门分卫见怪异经一卷
·人诈名为道经一卷
·大戒经一卷
·衣服制经一卷
·沙弥离威仪经一卷
·弟子本行经一卷
·道本五戒经一卷
·威仪经一卷(右并见旧录)
·为寿尽天子说法经一卷(旧录云。命尽天子经)
·魔试佛经一卷(见旧录)
·阿须伦问八事经一卷(旧录云。阿须伦所问八事经)
·摩竭王经一卷(旧录云。摩竭国王经)
·萨波达王经一卷(见旧录)
·尸呵遍王经一卷(旧录云。尼呵遍王经)
·年少王经一卷(见旧录)
·太子法慧经一卷(旧录云太子法经)
·是光太子经一卷
·长者难提经一卷
·长者子誓经一卷
·五百婆罗门问有无经一卷
·女利行经一卷(并见旧录)
·贫女听经蛇啮命终经一卷(祐录云。贫女听经。蛇啮命终生天经)
·国王痴夫人经一卷
·四妇因缘经一卷
·淫人曳踵行经一卷(并见旧录)
·须多罗经一卷(旧录云。须多罗入胎经)
·惰迦经一卷(见旧录晋言坚强)
·盘达龙王经一卷(见旧录)
·牛米自供养经一卷(旧录云。牛米自供经)
·行牧食牛经一卷(旧录所数)
·堕释迦牧牛经一卷(见旧录)
·法严经一卷(见旧录疑即是等入法严经)
·壁四经一卷
·卖智慧经一卷
·初受道经一卷
·学经福经一卷
·止寺中经一卷(并见旧录)
·无端底持经一卷(旧录云。无端底总持经)
·安般行道经一卷
·解慧微妙经一卷
·失道得道经一卷(并见旧录)
·心情心识经一卷(见旧录云有注)
·道德果证经一卷
·父子因缘经一卷(并见旧录)
·检意向正经一卷
·荧火六度经一卷(旧录有明度经一卷云 一名荧火明度经)
·杂阿含经一卷
·小观世楼炭经一卷
·内禅波罗蜜经一卷(并见旧录)
·四辈经一卷(旧录云四事弟子经。或云四辈学经)
·大四谛经一卷
·五方便经一卷
·五惟越罗名解说经一卷
·五阴经一卷
·中五浊世经一卷
·六波罗蜜经一卷
·大七车经一卷
·八正邪经一卷
·八总持经一卷
·八辈经一卷
·八部僧行名经一卷
·大十二因缘经一卷
·十八难经一卷(并见旧录)
·五十二章经一卷(见旧录别有孝明四十二章经)
·百八爱经一卷(见旧录。似抄五盖疑结经)
·逮慧三昧经一卷(见旧录。一名文殊师利问菩萨十事行经)
·小安般舟三昧经一卷(见旧录)
·禅行敛意经一卷(旧录云禅行检意经)
·禅数经一卷(见旧录)
·化譬经一卷(见旧录亦云化喻经)
·群生偈经一卷(见旧录)
·大总持神咒经一卷(见旧录。亦云总持咒经)
·萨和菩萨经一卷(见旧录。亦云国王萨和菩萨经)
·慧定普遍神通菩萨经一卷(见旧录。亦云慧定普遍国土神通菩萨经)
·贫女人经一卷(见旧录亦云贫女难陀经)
·阿秋那经一卷(见旧录。亦云阿秋那三昧经)
右一百一十部。合二百九十一卷。并是古旧二录失译诸经。今结附此以彰远年至所依据。
历代三宝纪卷第五(译经魏吴)
历代三宝纪卷第六(译经西晋)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西晋录者。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人。魏大将军侍中录尚书相国晋王昭之太子。昭薨炎嗣为王。元帝知历数有归。使太保郑冲奉玺致位。炎垂拱受禅。是为武帝。称晋都雒及长安。旧东西京也。晋武在驭十有五年。到咸宁中命司马胄平吴得皓。封归命侯。自后汉永安二十四年至晋泰康肇元庚子岁首。于是九州还一统矣。又吴黄武初。陆绩有言曰。从今已后更六十年。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至是果如绩言。蜀平吴灭将六十年。二十载后至于惠帝永宁之初。政道亏颓群雄岳峙。赵王创基构逆篡立于朝。张轨继迹弗臣擅收凉土。内外縻沸仍渐乱阶。刘渊所以平阳。李雄因兹井络。怀帝蒙尘咸谷。愍帝播越长安。既道藉时兴而两都板荡。法由人显。属二主栖遑。万姓崩离归信靡托。百官失守释种无依。时有沙门竺法护及强梁娄至等亡身利物誓志弘宣。匪惮苦辛阐法为务。护于晋世出经最多。其法钦罗叉聂远父子竺法兰等。相继度述。所以五十年间。华戎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译诸经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集为西晋二京四主五十二年世录云尔。
(西晋)沙门竺法护 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经戒) 沙门强梁娄至 一部(一卷经) 沙门安法钦 五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无罗叉 一部(二十卷经) 清信士聂承远 三部(四卷经) 沙门竺叔兰 二部(五卷经)
承远子清信士道真。五十四部六十六卷经录目。
沙门白法祖 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立 四部(一十三卷经) 优婆塞卫士度 一部(二卷经) 沙门支敏度 二部(一十三卷经) 沙门释法炬 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经) 沙门支法度 四部(五卷经) 诸失译经 八部(一十五卷经)
(西晋)
·杂譬喻三百五十首经二十五卷(见别录)
·光赞般若经十卷(太康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十七品。或十五卷。见道安录)
·新道行经十卷(太始年第二出。与汉世竺佛朔译旧道行全异。亦名小品出光赞般若)
·渐备一切智德经十卷(元康七年出。是华严十地品。或五卷。见聂道真录)
·闲居经十卷
·正法华经十卷(太康七年出。清信士张士明张仲正及法献等笔受。或七卷。见聂道真录昙邃诵之日一遍。遂感神请。九十日毕。施白马一匹白羊五头绢九十匹)
·普曜经八卷(永嘉二年。于天水寺出。是第三译。沙门康殊白法巨等笔受。与蜀普曜及智猛实云所出六卷者小异。见聂道真及古缘)
·颰陀劫三昧经七卷
·修行经七卷(太康五年出。是第二译。与汉世安世高出六卷者少异。亦云道地经见宝唱录)
·大哀经七卷(元康元年出。或八卷。或六卷。是大集一品。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贤劫经七卷(元康元年出。赵文龙笔受。或十卷十三卷。旧录云。永康年出。见聂道真录)
·小品经七卷(太始四年三月四日译。是第二出。或八卷。见聂道真录。与旧道行经本同。文小异)
·萨芸分陀利经六卷(太始元年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持心经六卷(太康七年出。凡十七品。一名等御诸法经。一名持心梵天所问经。一名庄严佛法经。亦云持心梵天经。见旧录聂道真录)
·度世品经六卷(元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出。是华严经世间品。见聂道真录)
·密迹金刚力士经五卷(太康元年十月八日出。或八卷四卷。见支敏度及竺道祖晋世杂录)
·楼炭经五卷(或六卷八卷是长阿含世记句文小异见聂道真录。道安云。出方等部)
·生经五卷(太康六年正月十九日译。或四卷。见聂道真录)
·如来兴显经五卷(元康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是华严经如来性品。亦云兴显如幻经见聂道真录)
·阿差末经四卷(永嘉元年十二月一日译。是第二出。或五卷七卷。出大集或云阿差末菩萨经。见聂道真录及别录)
·无尽意经四卷(太始元年第二出。与阿差末同本别译。出大集。见聂道真录。或五卷)
·宝女经四卷(太康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出。或三卷。亦云宝女三昧经。或云宝女问慧经。出大集见聂道真录)
·普超经四卷(太康七年出。第二译。与汉世支谶阿阇世王经本同别译。亦云普超三昧经。亦云文殊普超三昧经。见竺道祖杂录)
·海龙王经四卷(太康六年七月出。或三卷见聂道真录)
·阿惟越致经四卷(或云阿惟越致遮经。或云不退转法轮经四卷。或云广博严净经六卷。四经同本别译。见聂道真录)
·持人菩萨所问经三卷(或四卷。与持世经同本别译)
·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或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或二卷。见聂道真录)
·超日明三昧经三卷(太始七年正月译。初出。或两卷。或直云超日明经。见聂道真录)
·菩萨藏经三卷
·诸神咒经三卷
·宝髻菩萨所问经二卷(泰熙元年七月十四日出。大集一名菩萨净行经。旧录云。宝髻经见聂道真录)
·须真天子经二卷(太始二年于长安青门内白马寺出。安文惠白元信传语聂承远张玄伯孙休达笔受。亦云问四事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泰熙元年出。或云严净佛土。或云佛土严净。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弘道广显三昧经二卷(永嘉二年三月出。一云阿耨达。一云阿耨达请佛一云金刚门定意。或无三昧字。凡四名有十品。一本但有七品少中三品一本正有前五品。见聂道真录)
·大般泥洹经二卷(太始五年七月三日出亦云方等泥洹经。见聂道真录)
·无量寿经二卷(永嘉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译。是第四出。与吴世支谦魏世康僧铠白延等出本同文异亦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首楞严经二卷(别有异出首楞严云阿难言)
·宝藏经二卷(太始六年出)
·要集经二卷(亦云诸佛要集经)
·般舟三昧经二卷(道安云。更出般舟三昧经)
·大善权经二卷(太康六年六月译。初出亦云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或云慧上菩萨经。或善权方便。或方便所度无极。凡五名见聂道真录)
·顺权方便经二卷(亦云转女身菩萨经。亦云推权方便经。旧录云。顺权女经。见聂道真录)
·随权女经二卷(见别录安录无)
·如幻三昧经二卷(或三卷)
·等目菩萨经二卷(或三卷)
·勇伏定经二卷(元康元年四月九日出。是第四译。与支谶支谦白延等所出首楞严经本同名异文少别。见聂真道录)
·更出阿阇世王经二卷(第二出)
·贾客经二卷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亦云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二卷(太始年出。亦云佛升忉利天品经。见聂道真录)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或二卷见晋世杂录)
·普门品经一卷(太康八年正月出。见聂道真录)
·月光童子经一卷(亦云月明童子经。与申日兜失利越等三经。同本异译)
·金刚藏菩萨行经一卷(元康七年于长安市西寺译。出华严第二十二卷)
·大净法门经一卷(建兴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见聂道真录)
·离垢施女经一卷(太康十年二月二日出。见聂道真录)
·须摩提菩萨经一卷(亦云须摩提经。亦云须摩经。见聂道真及竺道祖等录)
·龙施女经一卷(旧录云。龙施本起经。第二出)
·大方等顶王经一卷(初出。亦云顶王经。亦云维摩诘子问经亦云善思童子经。凡四名见支敏度录)
·无所悕望经一卷(亦云象步经亦云象腋经。见聂道真录)
·魔逆经一卷(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出。见聂道真录)
·济诸方等学经一卷(或无学字。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一卷(亦云五十缘身行经。亦云菩萨缘身五十事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大安二年五月十七日译。一名弥勒菩萨本愿经。一名弥勒难经。见聂道真录及竺道祖录)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太康十年四月八日。护于洛阳白马寺遇西域沙门寂志诵出。经后尚有数品悉忘但宣忆者聂道真笔受见竺道祖录一云净律经)
·无思议孩童菩萨经一卷(一云不思议光所问经。亦云名无思议光经)
·弥勒成佛经一卷(太安二年出。一名弥勒当来下生经见聂道真录)
·舍利弗目连游诸国经一卷(或云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游诸四卫经)
·琉璃王经一卷
·宝施女经一卷(一名须摩提法律三昧经。见聂道真录)
·佛为菩萨五梦经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译。一名佛五梦。一名太子五梦。一名仙人五梦。见旧录及聂道真录)
·摩诃目揵连本经一卷(一本有诃无揵字)
·太子墓魄经一卷(第二出)
·四不可得经一卷(见聂道真及正度等录)
·菩萨悔过法经一卷(或无经字。下注云。出龙树十住论)
·乳光经一卷(与犊子经本同译别)
·心明女梵志妇饭汁施经一卷(亦直云心明经)
·大六向拜经一卷(太安元年译。或云尸迦罗越六向拜经。或直云六向拜经见支敏度及宝唱录)
·鸯掘魔经一卷(一名指鬘经或作鸯掘魔罗经。见聂道真录)
·菩萨十住经一卷(与菩萨十地经。大同小异)
·摩调王经一卷(第二出。与吴世支谦译者大同小异。出六度集)
·照明三昧经一卷
·所欲致患经一卷(太安三年正月译。见聂道真及王宗等录)
·法没尽经一卷(或作灭字。一云空寂菩萨所问经。第二译与吴世支谦出者同)
·菩萨斋法经一卷(或无经字。一名正斋一名持斋。一名贤首菩萨斋法)
·独证自誓三昧经一卷(一名如来自誓三昧经)
·过去佛分卫经一卷(或云过去见旧录)
·五盖疑结失行经一卷(永宁二年四月十二日出。见聂道真录)
·总持经一卷(出生经。或云佛心总持经)
·五福施经一卷(一名小乘毗尼方等经)
·无忧施经一卷(阿阇世王女名)
·无极宝三昧经一卷(永嘉元年三月三日译。见聂道真录及别录)
·宝网童子经一卷(亦云宝网经。见聂道真录)
·文殊师利悔过经一卷(初出亦云文殊师利五体悔过经)
·普法义经一卷(亦云普义经第二译与汉世安世高译者大同小异见聂道真录)
·灭十方冥经一卷(光熙元年八月十四日出。一本无灭字。见聂道真录)
·菩萨十地经一卷(亦云十地经。亦云大方广经。出华严十地品)
·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一名温室经。见聂道真录)
·赖吒和罗所问光德太子经一卷(太始六年九月三十日出。一名光德太子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当来变经一卷(见聂道真录)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译。旧录云五百弟子说本末经。见聂道真录)
·师子月佛生经一卷(大安年译。见聂道真录)
·迦叶结集传经一卷(或云结集戒经。见聂道真录)
·柰女耆域经一卷(太安年出。一名柰女经。见聂道真录)
·胞胎经一卷(太安二年八月一日译。或云胞胎受身经。见聂道真录)
·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译。是第三出。与汉世严佛调吴世支谦出者大同小异见聂道真录)
·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或云郁伽长者经。即大郁伽经。或二卷是第三出。与魏世康僧铠吴世支谦译本同广略文异。见道安及支敏度等录)
·幻士仁贤经一卷(见聂道真录)
·决总持经一卷(一云决定总持经)
·首意女经一卷(一云梵女首意经)
·舍头谏经一卷(亦云大子二十八宿经。亦云虎耳意经。与摩登伽经同本异出。第二译。与汉世安世高所出者小异。见释道安录)
·十二因缘经一卷(第三出与汉世安世高出。内典亦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六十二见经一卷(亦云梵网六十二见经见竺道祖录)
·四自侵经一卷
·无言童子经一卷(或二卷亦云无言菩萨经。出大集。见聂道真录)
·圣法印经一卷(元康四年十二月五日。于酒泉郡出。竺法首笔受。亦直云圣印经。亦云慧印经。道安云。出杂阿含。见聂道真及宝唱录)
·移山经一卷(旧录云。力士移山经)
·严净定经一卷(一名序世经)
·慧明经一卷
·大迦叶本经一卷
·光世音大势至受决经一卷(元康年出。亦直云观世音受记经。见聂道真录)
·诸方佛名功德经一卷
·目连上净居天经一卷(一本无天字。出佛本行集经)
·普首童真经一卷(见聂道真录)
·十方佛名经一卷
·三品修行经一卷(亦云三品悔过经。道安云。近代人合大修行经)
·金益长者子经一卷
·众祐经一卷
·观行不移四事经一卷
·小法没尽经一卷
·四妇喻经一卷
·庐夷亘经一卷
·廅罗王经一卷
·檀若经一卷
·龙施经一卷
·马王经一卷
·鹿母经一卷
·给孤独明德经一卷(亦云给孤独氏经)
·龙王兄弟施达试王经一卷
·劝化王经一卷
·百佛名经一卷(初出)
·殖众德本经一卷
·沙门果证经一卷
·身观经一卷
·医王经一卷
·法观经一卷
·意经一卷
·降龙经一卷
·应法经一卷
·邪见经一卷
·何苦经一卷
·受岁经一卷
·贫穷经一卷
·灌腊经一卷(亦云般泥洹后四辈灌腊经)
·密具经一卷(出生经)
·悔过经一卷(亦云舍利弗悔过)
·犯罪经一卷
·法社经一卷(世注为疑)
·杂赞经一卷
·盂兰经一卷
·分别经一卷
·腹使经一卷(出生经)
·苦应经一卷
·闲居经一卷(出生经)
·四种人经一卷
·七宝经一卷
·四未曾有经一卷(亦云四未有经)
·八阳经一卷
·三十二相因经一卷(或云菩萨三十二相经。见道安录)
·四自在神通经一卷
·佛悔过经一卷
·三转月明经一卷
·解无常经一卷
·胎藏经一卷
·离垢盖经一卷
·小郁伽经一卷(与郁伽长者经不同)
·阿阇贳女经一卷(建武元年出。第二译。与吴世支谦译者小异。亦名阿述达经亦名。阿阇世王女经。亦名阿述达菩萨经。见聂道真及支敏度录)
·人所从来经一卷(亦云从所来)
·惑罗云经一卷
·雁王经一卷
·十等藏经一卷
·雁王五百雁俱经一卷
·诫具经一卷
·决道俗经一卷
·猛施经一卷(亦云猛施道地经。见旧录)
·城喻经一卷
·诫王经一卷
·菩萨斋经一卷(或云贤首菩萨斋经。已上一百六十一部。三百三十五卷。并是旧录及三藏记)
·多闻经一卷(已下四十八部四十八卷。并是见吴录别录及晋世别录)
·弥勒菩萨为女身经一卷(一本无菩萨字)
·离睡经一卷(一本有眠字)
·文殊师利菩萨经一卷
·窹意经一卷
·宝日光明菩萨经一卷(亦云宝日光菩萨问莲华国相貌经)
·乐想经一卷
·尊上经一卷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一卷(亦直云八十种好经见道安录)
·夫那罗经一卷
·堕蓝本经一卷(见别录云。是果出维蓝)
·贫女为国王夫人经一卷
·宝女问慧经一卷(第二译。与吴世支谦出者同出四卷。宝女经)
·七女本经一卷(第二译。与吴世支谦出者同)
·女人欲炽荒迷经一卷(出出曜经)
·悉鞞梨天子诣佛说偈经一卷(出杂阿含)
·梵王变身经一卷
·光世音经一卷(出正法华经)
·惟明二十偈一卷(第二出与吴世支谦译者同)
·三品悔过经一卷
·耆阇崛山解一卷(见祐录)
·比丘尼戒一卷(十诵本或有经字。与昙摩持所出小异)
·众经录目一卷
右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月支国沙门昙摩罗察。晋言法护。本姓支。历游西域解三十六国语及书。从天竺国大赍梵本婆罗门经。来达玉门。因居炖煌。遂称竺氏。后到洛阳及往江左。起武帝世太始元年。至怀帝世永嘉二年。其间在所遇缘便译经信士聂承远执笔助翻。卷轴最多。而高僧传唯云护出一百六十五部。僧祐出三藏集记止录一百五十四部三百九卷。其中释道安录。又阙四部祐足。安云。遭值乱世录目星散。更相错涉信有是焉。所以杂录及诸别记。多注竺法护出。故知今之所获审是护公翻译不疑。故聂承远子道真与竺法首陈士伦孙伯虎虞世等。前后并是笔受之人。已见别传不复委载。又李廓录及杂别录。并云支菩萨译经六部一十六卷。僧祐录云。天竺菩萨译经。数同群录。唯名不同。而祐下注支菩萨共竺法护译。检上翻名昙无罗察。晋言即是法护。然支菩萨六部经目并入法护录中。支竺姓乖始末异耳。言菩萨者盖美其号。究检群录其支菩萨即竺法护。无别两人。出三藏记便成二举。小非详审。
·十二游经一卷
右一经一卷。武帝世。外国沙门强梁娄至。晋言真喜。太始二年于广州译。见始兴及宝唱录。
·大阿育王经五卷(光熙年出。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二卷(第二译。或三卷。四卷。即是竺法护所出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同本别名。文小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太安二年出。或三卷。亦云示现宝藏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阿阇贳王经二卷(太康年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阿难目佉经一卷(与微密持经本同名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有作目法字)
右五部合一十二卷。惠帝世。安息国沙门安法钦。太康年于雒阳译。
·放光般若经二十卷(第三出。与汉世竺佛朔所译道行及小品并同本异译别名)
右一部二十卷。此经元是颖川朱士行。睹其别本。行在洛阳尝讲道行。披览窃觉文句隐质诸未尽善者。每嗟叹曰。此经实是大乘之要。而文未周译理不尽。誓志捐身发心寻取。行以魏末甘露五年发迹雍州。遂游西域。于于阗国得前梵本九十章。减六十万言。遣弟子弗如檀。晋云法饶。从于阗送还归洛阳。未发之顷于阗诸僧小乘学众。遂以白王云。汉沙门欲以梵书惑乱正典。王为地主。若不禁之将断大法聋盲汉地。王之咎也。王即不听赍经出境。士行懊恼深怀痛心。乃请乞求烧经为证。王即许焉。于是积薪聚置殿前欲以焚之。士行至诚临火誓曰。若当大法应流汉地。经当不然。如其不护命也如何。言已投经。火即为灭。皮牒如本。更觉光鲜。大众骇服咸称神感。遂得送来达到陈留。还遇于阗僧无罗叉竺叔兰等。当惠帝世元康元年五月十日。于仓恒水南寺译之。而竺道祖僧祐王宗宝唱李廓法上灵裕等诸录。述著众经并云。朱士行翻此。盖据其元寻之人推功归之耳。房审校勘支敏度录及高僧传出经后记诸杂别目等乃是无罗叉竺叔兰等三人详译。朱士行身留停于阗。仍于彼化。唯遣弟子奉赍经来到乎晋地。斯岂得称士行出也。
·超日明三昧经二卷(第二译。或直云超日明经。与竺法护前出三卷者。大同小异)
·迦叶诘阿难经一卷(第二译。与汉世严佛调出者小异。见始兴及宝唱录)
·越难经一卷(第二出)
右三经合四卷。惠帝世清信优婆塞聂承远。以此经等虽并先出。文义隐质理句未圆。远后遂更整文偈删改胜前。见今所行于世者是。
·异毗摩罗诘经三卷(元康六年第五出与汉世严佛调吴世支谦竺法护罗什等所译本大同小异。或二卷。见竺道祖录)
·首楞严经二卷(元康元年出。是第五译。与二支一白一竺出者文异本同见道真录)
右二经合五卷。惠帝世。西域沙门竺叔兰并于洛阳出。
·十住经十二卷
·诸佛要集经二卷
·观世音授记经一卷(第二出)
·寂音菩萨愿经一卷
·大光明菩萨百四十八愿经一卷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一卷
·师子步雷菩萨问发心经一卷(或云问文殊师利成佛发心经)
·大云密藏问大海三昧经一卷
·溥首童真经一卷
·寂音菩萨问五浊经一卷
·无言菩萨流通法经一卷(出大集)
·菩萨戒要义经一卷(出菩萨戒经)
·菩萨呵睡眠经一卷
·菩萨呵家过经一卷
·菩萨如意神通经一卷
·菩萨苦行经一卷
·菩萨宿命经一卷
·菩萨受斋经一卷
·菩萨道示行经一卷
·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
·菩萨奉施诣塔作愿念经一卷
·菩萨本愿行品经一卷
·菩萨求五眼法经一卷
·菩萨出要行无碍法门经一卷
·菩萨初发心时经一卷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译大同小异)
·菩萨戒身自在经一卷(或云自在王菩萨问如来警戒经)
·菩萨三法经一卷
·无言菩萨经一卷(第二出)
·菩萨道行六法经一卷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一卷
·无垢施菩萨分别应报经一卷(即是异出离垢地经亦云应辩经)
·菩萨初地经一卷
·儒童菩萨经一卷(出六度集)
·菩萨十道地经一卷
·光味菩萨造七宝梯经一卷(出太集)
·菩萨缘身五十事经一卷(与五十缘行经大同小异)
·菩萨戒自在经一卷
·菩萨十法住经一卷
·波斯匿王欲伐鸯掘魔罗经一卷
·转轮圣王七宝具足经一卷
·转轮圣王发心求净土经一卷
·文殊师利与离意女论义极似维摩经一卷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译小异)
·初发意菩萨行易行法经一卷(出十住论)
·菩萨布施忏悔法一卷(出决定毗尼)
·菩萨戒独受坛文一卷
·菩萨忏悔法一卷(异本)
·菩萨杂行法一卷
·菩萨所行四法一卷
·菩萨五法行经一卷
·菩萨六法行经一卷
·异出菩萨本起经一卷(或无起字)
·众经录目一卷
右五十四经合六十六卷。聂承远子道真。惠帝之世始太康年迄永嘉末。其间询禀咨承。法护笔受之外。及护没后真遂自译前件杂经。诚师护公真当其称。颇善文句辞义分炳。此并见在别录所载。
·严净佛土经二卷(亦云净土经)
·泥洹经二卷
·善权经一卷
·持心梵志经一卷
·檀持陀罗尼经一卷
·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
·如来兴显经一卷
·海龙王经一卷
·长者修行经一卷(亦云长者威施所问菩萨修行经。亦云菩萨修行经)
·五百童子经一卷(亦云幼童经出生经)
·佛问四童子经一卷
·调伏王子道心经一卷(出大集)
·誓童子经一卷(或作逝与菩萨逝经大同小异。第二出)
·五百王子作净土愿经一卷
·三幼童经一卷
·二童子见佛说偈供养经一卷
·大爱道般泥洹经一卷
·等集三昧经一卷
·首达经一卷(旧录)
·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
·贤者五福经一卷
·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
·惟逮菩萨经一卷(见高僧传及三藏记)
右二十三经合二十五卷。惠帝世。河内沙门白法祖出。高僧传止云祖出一经。然其所出诸经遭世扰攘名录罕存。莫纪其实。房广搜检诸杂记录。见此二十二经。并注祖出。今依所睹备而载之。
·楼炭经六卷(第二出。见别录与法护出五卷者小异。出长阿含。安录无)
·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旧录云。佛藏方等经。见三藏记)
·法句本末经五卷(第二出。亦云法句譬喻。亦云法喻法或四或六)
·诸德福田经一卷(亦直云福田经)
右四经合一十三卷。惠帝世沙门释法立共法炬等于洛阳出。
·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二卷(第二出。直云道行经。与汉世竺佛朔译者文质为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右一经二卷。惠帝世。优婆塞卫士度略出。从旧道行中删改亦是小品及放光等要别名耳。未详士度是何许人。传录弗载缘起莫寻。
·合首楞严经五本八卷(第六出。合两支两竺一百五本为一部。见支敏度录)
·合维摩诘经三本五卷(第四出。合一支两竺三本为一部。见支敏度录)
右二经合一十三卷惠帝世。沙门支敏度撰集众译共合为部。
·楼炭经八卷(第二出。是长阿含世记一分。与法护法立所出五卷六卷者大同略广异。先共法立出。以意未悉故广之。见支敏度及宝唱录)
·遗教法律经三卷(一云遗教法律三昧经。一云遗教三昧经见始兴录)
·诸经法菩萨名经二卷
·佛为比丘说烧头喻经一卷(出杂阿含)
·波斯匿王祖母命终经一卷
·魔女闻佛说法得男身经一卷(第二出与先译弊魔试目连经本同名异。见始兴。及僧祐录)
·衰利经一卷
·无惧经一卷
·普施经一卷(出杂阿含第四)
·无常经一卷
·慢法经一卷
·数经一卷(出杂阿含)
·名称经一卷
·受持经一卷
·忍辱经一卷
·时经一卷(一云非时经)
·灌经一卷(亦云四月八日灌经)
·福田经一卷(一名诸德福田经。第二出与法立译者小异。出竺道祖晋世杂录)
·福行经一卷(出阿含)
·柔软经一卷
·正意经一卷(第二出)
·伏淫经一卷
·危脆经一卷
·息恚经一卷(出中阿含)
·要意经一卷(出阿含。或云恶意)
·求欲经一卷(阿含)
·举钵经一卷
·恶道经一卷(出中阿含)
·法海经一卷
·晓食经一卷(出修行道地经)
·放逸经一卷
·灰河经一卷
·群牛譬经一卷(出阿含)
·铸金喻经一卷
·毒草喻经一卷 (出生经)
·恒河喻经一卷
·须河喻经一卷
·木杵喻经一卷(出杂阿含)
·调达喻经一卷
·婴儿喻经一卷
·大蛇譬喻经一卷(亦云大蛇经。见旧录)
·爪甲擎土譬经一卷(亦云爪甲取土经。见旧录)
·尘灰河譬喻经一卷(与灰河经小异)
·毒喻经一卷(与毒草喻小异出生经第四)
·飞鸟喻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譬喻六人经一卷(出詈意经)
·群羊喻经一卷
·田夫喻经一卷(出杂阿含第二十九)
·马喻经一卷
·韦提希子月夜问夫人经一卷
·顶生王故事经一卷
·波斯匿王诣佛有五威仪经一卷(出阿含)
·波斯匿王丧母经一卷
·净饭王般泥洹经一卷
·阿阇世王受决经一卷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一卷
·转轮圣王七宝现世间经一卷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一卷
·琉璃王攻释子经一卷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一卷
·优填王经一卷
·阿阇世王问嗔恨从何生经一卷
·波斯匿王女命过诣佛经一卷(出阿含)
·罗汉遇瓶沙王经一卷(出阿含)
·明帝释施经一卷
·和难经一卷(出生经)
·鸯掘魔妇死经一卷(或云妇化经)
·阿梵和利比丘无常经一卷
·波利比丘谤梵行经一卷
·摩诃比丘经一卷
·拘提比丘经一卷
·调达教人为恶经一卷(出六度集)
·调达问佛颜色经一卷
·尊者瞿低迦独一思惟经一卷(出阿含)
·差摩比丘喻重病经一卷(出杂阿含)
·瞻波比丘经一卷
·鸯掘鬘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指髻经大同小异)
·比丘分卫经一卷(出生经)
·佛看病比丘不受长者请经一卷(出出曜经)
·佛为诸比丘说莫思惟世间思惟经一卷
·比丘求证人经一卷
·比丘问佛多优婆塞命终经一卷(出中阿含)
·佛为比丘说大力经一卷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一卷
·聪明比丘经一卷
·大悲比丘本愿经一卷
·罗汉迦留陀夷经一卷
·和难释经一卷(出生经。与和难经小异)
·罗旬喻经一卷
·佛降鸯掘魔人民欢喜经一卷
·优陀夷坐树下寂静调伏经一卷(出阿含)
·金师精舍尊者病经一卷
·难提释经一卷
·浮弥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比丘各言志经一卷(出生经)
·比丘疾病经一卷(出生经)
·比丘于色厌离经一卷(出阿含)
·佛为比丘说三法经一卷
·坐禅比丘命过生天经一卷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一卷
·比丘问佛何故舍世学道经一卷(出出曜经)
·佛为比丘说极深险难处经一卷
·沙曷比丘功德经一卷(见旧录)
·深浅学比丘经一卷
·相应相可经一卷
·比方世利经一卷
·前世三转经一卷
·少多制戒经一卷
·求欲说法经一卷
·众生身秽经一卷
·信能渡河经一卷
·苦阴因事经一卷(出中阿含)
·叶喻多少经一卷
·异信异欲经一卷
·向邪违法经一卷
·说法难值经一卷
·增一阿含经一卷(出增阿含)
·积木烧然经一卷(与枯树经。大同小异)
·恒水流澍经一卷
·邪业自活法经一卷(出生经)
·栴檀涂塔经一卷
·眼色相系经一卷
·处中行道经一卷
·无始本际经一卷
·往古造行经一卷
·舍诸世务经一卷
·众生未然三界经一卷
·有众生三世作恶经一卷
·人民疫疾受三归经一卷(出阿含)
·信人者生五种过患经一卷
·四大色身生厌离经一卷
·以金贡太山赎罪经一卷(世注入疑录)
右一百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十二卷。惠帝世。沙门释法炬出。初炬共法立同出。立死炬又自出。多出大部与立所出。每相参合广略异耳。僧祐录全不载。既见旧别诸录。依聚继之。庶知有据以考正伪焉。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第二出与安法钦所译三卷者大同小异。见竺道祖杂录)
·十善十恶经一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逝童子经一卷(第三出。亦名长者制经。亦直云制经亦云菩萨逝经亦直云逝经五本大同别译为异名殊耳)
·善生子经一卷(第三出与竺法护竺难提尸迦罗越六向拜经大同小异。见支敏度及竺道祖录)
右四经合五卷。惠帝永宁年中。沙门支法度出。总见宝唱录。
·度世品经六卷
·如来秘密藏经二卷(一名大方广如来性起微密藏经。亦直云如来性起经)
·阿耨达龙王经二卷
·方等陀罗尼经一卷
·宝严经一卷
·五福德经一卷(亦直云五福经)
·明相续解脱地波罗蜜经一卷
·弟子学有三辈经一卷(或云三品弟子经)
右八经合一十五卷。吴别二录并直单注。元康年中出。不显译人。详览群录未见指的。所以别件犹殊失译。
历代三宝纪卷第六(译经西晋)
历代三宝纪卷第七(译经东晋)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东晋录者。宣帝曾孙。琅玡武王后。恭王瑾之子。名睿字景文。初生之晨内有神光一室尽明。白毛生于目角之左。眼有精曜[目*需]睇眄炜如也。累官使持节安东将军都督杨州诸军事左丞相。怀愍败后百官分离。或走江南。或为曜戮。长安失据帝幽平阳。江东于时忽见五百群下劝睿宜称晋王。统摄万机以临亿兆。愍帝崩后遂即居尊号。建武年因都建业。避愍帝讳改为建康。先太康二年吴旧将管恭作乱。于时建业伍振筮之曰。暴已灭矣。然更三十八年。杨州当有天子。至是果如其言。又秦始皇世望气者云。吴金陵山五百年后当出天子。始皇忌焉。发兵因凿金陵山断改称秣陵。冀绝其王。自于正至睿五百二十六年。有晋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瑞其在于斯时。又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永嘉丧乱天下沦覆。唯琅玡西阳汝南南顿彭城等五王获济江表。而睿首基为元帝矣。将知受命上感天灵欲跨兴图下资地势地负其势。始皇凿之弗亡。天降其灵。刘曜歼而莫尽。自元皇建武元年丁丑创都。至恭帝元熙元年己未禅宋。其间一百四载。华戎道俗二十七人。而所出经并旧失译。合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集为东晋一十二主建康录云。
(东晋)沙门帛尸梨蜜多罗 三部(一十一卷经咒)
沙门支道根 二部(七卷经)
沙门康法邃 一部(一十卷经)
沙门竺昙无兰 百一十部(一百一十二卷经咒戒)
沙门康道和 一部(三卷经)
沙门迦留陀伽 一部(一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 五部(一百一十七卷经论)
沙门卑摩罗叉 二部(五卷律杂事)
沙门昙摩 一部(二卷律要)
沙门佛驮跋陀罗 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经戒论)
沙门释法显 六部(二十四卷经戒论传)
沙门只多蜜 二十五部(四十六卷经)
外国居士竺难提 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法力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嵩公 三部(三卷经)
沙门释退公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法勇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慧远 十四部(三十五卷论赞)
沙门释僧敷 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昙诜 二部(六卷注论)
沙门支遁 七部(七卷论旨归)
沙门竺僧度 一部(一卷旨归)
沙门释道祖 四部(四卷目录)
沙门支敏度 一部(一卷都录)
沙门康法畅 一部(一卷论)
沙门竺法济 一部(一卷传)
沙门释昙微 二部(二卷论旨归)
诸失译经 五十三部(五十七卷经咒)
(东晋)
·灌顶经九卷(见杂录)
·大孔雀王神咒经一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三藏记)
·孔雀王杂神咒经一卷(亦见竺道祖录但译未尽。及三藏记)
右三部合一十一卷。元帝世。西域沙门帛尸梨蜜多罗。晋言吉友。国王之子。当承世位以国让弟。暗轨太伯悟心内启。遂为沙门。天姿高朗风神俊迈。直尔对之。便已卓然。出于物表。况其聪辩言晤者乎。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以为吾之徒也。由是显名。导尝谓蜜曰。外国有君一人而已耳。蜜笑而答曰。若使贫道如檀越为。今日岂得历游至此。时人以为佳对。善持咒术所向皆验。盛行建康。时人呼为高座法师。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传响迄今。
·阿閦佛制诸菩萨学成品经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译与支谶译大同小异)
·方等法华经五卷(咸康元年译)
右二经合七卷。成帝世。沙门支道根出。并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譬喻经十卷(旧录云正譬喻经)
右一经合十卷。成帝世沙门康法邃。类集众经撰出此部。事甚要妙。
·义足经二卷(吴录载亦云异出)
·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二卷(太元六年六月二十日于谢镇西寺合僧详重校。见旧录及宝唱录)
·三十七品经一卷(太元十二年译。道安云出律经)
·贤劫千佛名经一卷(上二经出僧祐录)
·八师经一卷
·玉耶经一卷(或云玉耶女经)
·荷雕阿那含经一卷(旧录云。诃雕或作苛字)
·戒德经一卷(或云戒德香经)
·七梦经一卷(旧录云。阿难七梦经)
·水沫所漂经一卷
·比丘听施经一卷
·治禅法经一卷
·蛇行法经一卷(出杂阿含)
·暴象经一卷
·群牛千头经一卷
·拘萨国乌王经一卷(或有罗字。出生经)
·夫妇经一卷(出生经)
·犊牛经一卷(或作子)
·野鸡经一卷(出生经)
·驴驼经一卷
·虫狐鸟经一卷(出生经。或作乌字)
·孔雀经一卷(出生经)
·十善十恶经一卷(吴录亦云异出。第二出)
·五苦经一卷(或云净除罪盖娱乐佛法经。或云五道章句或云五苦章句)
·自爱经一卷(见旧录或自爱不自爱经)
·阿难念弥勒经一卷(或作离字)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一卷
·摩天国王经一卷(出六度集)
·弥莲经一卷(见旧录。或弥兰或弥连出六度集)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一卷
·罗婆鸟为鹰所捉经一卷(罗婆晋云半雉)
·寂志果经一卷
·大鱼事经一卷
·见水世界经一卷(出大集)
·新岁经一卷
·佛见梵天顶经一卷
·鳖猕猴经一卷(出生经)
·赤嘴乌喻经一卷
·无吾我经一卷
·戒相应经一卷
·阿耨风经一卷(阿耨风晋言依次)
·阿难多洹罗云母经一卷
·阿育王供养道场树经一卷
·采莲华王经一卷(或云采莲华王上佛授决号妙华经)
·四天王案行世间经一卷
·帝释慈心战胜经一卷
·三十三天园观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比丘问佛释提桓因因缘经一卷(出杂阿含)
·天于修罗欲斗战经一卷(出长阿含)
·天帝受戒经一卷
·释提桓因诣目连放光经一卷
·梵天策数经一卷(旧录云诸天事经)
·诸天地经一卷(异出本)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经一卷
·天神禁宝经一卷(出义足经)
·诸天问如来警戒不可思议经一卷(出大集经)
·罪业报应经一卷
·救护身命经一卷
·集修士行经一卷
·劝行有证经一卷(出杂阿含)
·禅思满足经一卷(出阿含第二译)
·忠心正行经一卷(出六度集或云忠心经旧录云大忠心经小忠心经)
·见正经一卷
·四大泥梨经一卷(别录载僧祐三藏记云失译无大字)
·佛为比丘说大热地狱经一卷
·地狱众生相害经一卷
·十法成就恶业入地狱经一卷
·众生顶有铁磨盛火炽然经一卷(出杂阿含)
·见一众生举体粪秽涂身经一卷(出杂阿含)
·铁城泥梨经一卷
·泥梨经一卷(或云中阿含泥梨经)
·目连见大身众生然铁缠身经一卷(出杂阿含)
·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狱经一卷(出阿含)
·学人意乱经一卷
·蓱沙王五愿经一卷
·般泥洹时大迦叶赴佛经一卷(或云摩诃迦叶)
·五眼文经一卷
·弟子命过经一卷(异前吉友所出者)
·孔雀王咒经一卷(异前吉友译者)
·龙王结愿五龙神咒经一卷
·摩尼罗亶神咒经一卷
·龙王咒水浴经一卷
·大神将军咒经一卷
·伊洹法愿神咒经一卷
·十八龙王神咒经一卷
·摩尼罗亶神咒安摩经一卷
·药咒经一卷
·大神母结誓咒经一卷
·咒毒经一卷
·持句神咒经一卷
·麻油述咒经一卷
·檀持罗麻油述神咒经一卷
·七佛所结麻油述咒经一卷
·解日厄神咒经一卷
·咒水经一卷
·嚫水经一卷
·请雨咒经一卷
·止雨咒经一卷
·陀邻钵咒经一卷
·幻师跋陀神咒经一卷(亦云波陀)
·咒时气病经一卷
·咒小儿病经一卷
·咒齿痛经一卷
·咒眼痛经一卷
·咒牙痛经一卷
·六神名神咒经一卷
·幻师阿邹夷神咒经一卷
·医王惟娄延神咒经一卷(或云阿难所问医王惟娄延神咒经)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太元六年合僧纯昙摩持竺僧舒三家本以为一卷见宝唱录)
·离欲优婆塞优婆夷具行二十二戒文一卷
右一百一十部合一百一十二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晋言法正。于杨都谢镇西寺兰取世要略大部出。唯二经是僧祐录载。自余杂见别录。虽并有正本既复别行。故悉列之示有所据。
·益意经三卷(第二出)
右一部合三卷。孝武帝世。沙门康道和太元末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朱士行汉录云二卷。不显译人。
·十二游经一卷(第二出与强梁译者小异)
右一卷。孝武帝世。外国沙门迦留陀伽。晋言时永。太元十七年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宝唱录。
·中阿含经六十卷(隆安元年十一月于东亭寺出。至二年六月讫道祖笔受第二译。与昙摩难提译者大不同见道祖录)
·增一阿含经五十卷(隆安元年正月出是第二译。与难提本小异。竺道祖笔受。或四十二。或三十三。无定。见道祖及宝唱录)
·阿毗昙心论四卷(太元十六年。在卢山为慧远出道慈笔受)
·三法度论二卷(太元十六年。于庐山出。别录云一卷。与秦昙摩难提出者大同小异。或直云三法度。或无论字。或作经字)
·教授比丘尼法一卷(见别录亦在庐山出)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七卷。孝武及安帝世。罽宾国三藏法师瞿昙僧伽提婆。晋言众天。后秦姚世渡江。先是庐山慧远翘勤妙典。闻提婆至止。请入庐岳共出之。去华存实。今见所传盖其文也。隆安末年春游建康。晋朝王公风流名士莫不造席。至冬为卫军将军东亭侯王珣。重出中增阿含等。集京都名德释慧持等四十沙门详共翻译。来夏方讫。其在江洛前后所出经论百余万言。皆妙得深旨。
·毗尼诵三卷(是十诵。后善诵)
·杂问律事二卷(众律要用并见二秦录)
右二部合五卷安帝世。罽宾国三藏律师卑摩罗叉。晋言无垢眼。姚秦弘始八年至长安。罗什去世。乃适寿春止石涧寺。律徒云聚盛阐毗尼。罗什所译十诵有五十八卷。罗叉后开为六十一卷。改善诵为毗尼诵。故今有两名。后之江陵出律杂事。道场慧观笔受。盛行于世。相传迄今。
·众律要用二卷(人处不同。文亦大异见别录)
右一部二卷。安帝世隆安四年三月二日。沙门释僧遵等二十余德。于杨州尚书令王法度精舍。请三藏律师昙摩晋言法善。译出。律事序具。卷首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涉分齐。差殊甚要。须善防护。
·华严经五十卷(义熙十四年于道场寺出。至宋永初二年方讫。或六十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观佛三昧经八卷(一名观佛三昧海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或云宋世出)
·过去因果经四卷(见别录)
·新无量寿经二卷(永初二年于道场寺出。见宝唱录)
·达磨多罗禅经二卷(一名不净观经一名修行道地经)
·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元熙二年于道场寺出。是第二译见道祖晋世杂录。与法立出者小异)
·文殊师利发愿偈经一卷(元熙二年于道场寺出经后记其岁庚申。一本无偈字见宝唱录)
·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卷(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于庐山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本业经一卷
·新微密持经一卷(隆安二年第二出。与吴世支谦所译大同小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净六波罗蜜经一卷
·菩萨十住经一卷(第三出)
·僧祇律四十卷(义熙十二年十一月共法显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别录。或三十卷)
·僧祇大比丘戒本一卷(于道场寺译。第二出。见宝唱录)
·方便心论一卷(共法业出见高僧传)
右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安帝世。北天竺国三藏禅师佛驮跋陀罗。晋言觉贤。于杨都及庐山二处译。沙门法业慧义慧严等详共笔受。高僧传云。贤出泥洹及修行等一十五部凡一百一十七卷。依宝唱录足无量寿及戒本。部数虽满尚少二卷未详何经。来哲博闻或希续继。冀补遗漏庶满法流焉。
·大般泥洹经六卷(义熙十三年于谢司空公谢石道场寺出。旧录云。觉贤出。宝云笔受。是大本前分十卷大众问品。见道祖录。或十卷)
·方等泥洹经二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杂藏经一卷(与鬼问目连饿鬼报应目连说地狱饿鬼因缘四本同是一经异出。见宝唱录)
·僧祇尼戒本一卷(共觉贤译。是第二出。与魏世柯迦罗出者小异)
·杂阿毗昙心论十三卷(共觉贤译。是第二译。与前秦僧伽跋澄出者大同)
·历游天竺记传一卷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平阳沙门释法显。以安帝隆安三年发趾长安。游历天竺远寻灵迹。求晋所无众经律论。经涉诸国学梵书语。自手抄写前件梵本。从北之南。次师子国中有佛齿。每年三月。彼之国王预前十日。庄严白象遣一贵重辩说智臣著王衣裳。象上击鼓大声唱言。如来在世四十九年。说法度人无量亿数。众生缘尽乃般泥洹。自尔已来一千四百九十七载。世间长昏众生可愍。却后十日佛齿当出无畏精舍。可办香华各来供养。时正当晋义熙元年。显还泛海达到杨都。于道场寺译经戒论。别传备委所履历云。计从义熙元年太岁乙巳至今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便成一千六百八十一载矣。
·璎珞经十二卷(或十四卷)
·维摩诘经四卷(第三出)
·禅经四卷
·大智度经四卷
已上四部二十四卷(见南来新录)。
·如幻三昧经二卷(第二出。与汉世支谶译般若三昧二卷本同名。及文句小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阿述达经一卷
·无所悕望经一卷
·普贤观经一卷(一名观普贤菩萨经。见道慧录)
·无极宝三昧经一卷(第二出)
·五盖疑结失行经一卷(第二出。与竺法护出者大同小异)
·所欲致患经一卷(第二出。与护公出小异)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一卷(第二出)
·法没尽经一卷(第二出)
·菩萨正斋经一卷(第二出)
·照明三昧经一卷(第二出)
·分卫经一卷
·威革长者六向拜经一卷(一作威华字)
·菩萨十住经一卷(第二出)
·摩调王经一卷
·指鬘经一卷(或作指髻经)
·浮光经一卷(或作乳光经)
·弥勒所问本愿经一卷
·十地经一卷
·宝女施经一卷
·普门品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出大同。见道祖录及三藏记)
右二十五部合四十六卷。西域沙门只多蜜。晋言诃友译。诸录尽云。只多蜜晋世出。译名多同计不应虚。若非咸洛应是江南。未详何帝。一部见僧祐出三藏集记。已外并出杂别诸录所载。
·大乘方便经二卷(元熙二年译。是第三出。与法护僧伽陀译小异。与慧上菩萨所问经同本别译。见始兴录)
·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见法上录)
·威革长者六向拜经一卷(晋宋间于广州译。是第三出。与法护多蜜。六向拜同。见始兴及宝唱等录)
右三部合四卷。外国居士竺难提。晋言喜法。上录云。晋世译。未详何帝年。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一名乐佛土经。名极乐佛土经)
右一经一卷。恭帝元熙元年二月。外国沙门竺法力译。是第六出。与支谦康僧铠白延竺法护鸠摩罗什等所出本大同文名少异。见释正度录。
·迦叶结集戒经一卷
·蓱沙王五愿经一卷(亦名弗沙王经)
·曰难经一卷(即是越难经后说事小异)
右三经合三卷。群录并云晋末。不知何帝年。沙门释嵩公出或云高公。见赵录及始兴录载。
·迦叶禁戒经一卷(一名摩诃比丘经。一名真伪沙门经)
右一经一卷。晋末。未详何帝年。云沙门释退公出。见始兴录。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一卷
右一经一卷。晋末。未详何帝年。云沙门释法勇出。见赵录。
·大智论要略二十卷(亦云释论要抄)
·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合三卷(并罗什答)
·阿毗昙心序一卷
·妙法莲华经序一卷
·修行方便禅经序一卷
·三法度序一卷
·法性论一卷
·明报应论一卷
·释三报论一卷
·辩心识论一卷
·不敬王者论一卷
·沙门祖法论一卷
·大智论序一卷(秦王姚兴遥请述)
·佛影赞一卷
右十四部合三十五卷。孝武及安帝世。庐山沙门释慧远述制。远雁门人。姓贾氏。年二十一遇释道安。以为真吾师也。听安讲般若经。乃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便投簪落[髟/米]。即以纲维大法特为己任。闻罗什入关。便遣书通好曰。释慧远顿首。去岁得姚左军书具承德。问仁者曩日殊域越自外境。于时音译未交闻风而悦。顷承怀宝来游。则一日九驰徒情欣雅味而无由造尽。寓目望途增其劳伫。夫栴檀移植则异物同熏。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且满愿不专美于绝代。龙树岂独善于前踪。今往比景衣裁。愿登高座为著之。什答书曰。鸠摩罗耆婆和南。既未言面又文辞殊隔。导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缘圮绝。传驿来况粗承风德。比丘何必备闻。一途可以蔽百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夫财有五备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滞。仁者备之矣。所以寄言通好。因译传心。岂其能尽。粗酬来意耳。损所致比景衣裁。欲令登法座时著。当如来意。但人不称物。以为愧耳。今往常所用鍮石双口。澡灌可以备法物之数也。并遗偈一章曰。
既已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远重答以报偈一章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或想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 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来问尚悠悠 相与期暮岁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已。远乃叹曰。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因著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什见论而叹曰。边国人未见有经。便与理合。岂不妙哉。秦主姚兴钦远德风叹其才思。致书殷勤信饷连接。时释论新出。兴送论并遗书令作论序。以贻后学。远名重邻国声价若是。以智度论文句繁广初学难寻。删略要纲为二十卷。序致渊雅。使夫学者有过半功。时桓玄西征殷仲堪。要远出山欲共相见。远辞以疾。玄自入山左右谓曰。昔殷仲堪入山礼远愿公勿敬。玄曰。何有此理。仲堪本死人耳。玄入见远。不觉致敬。玄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远答立身行道。玄称善。所怀不敢复言。乃说征讨之意。远不答。玄又问。何以见愿。远云。愿檀越安隐使彼亦无他。玄出山谓左右曰。实乃生来未见斯人。玄后欲沙汰众僧。又使沙门行敬。遗书于远以决所疑远答略云。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岂廊庙之器。因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有五篇。文备在传集。自是沙门得全方外之迹矣。及玄西奔安帝东反。诏劳殷至。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见远肃然心服。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夫预学徒莫不依拟。远住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所著论序佛影铭赞并诗书等。集为十卷。五十余篇。见重于世。更不复委。
·神无形论一卷
右论一卷。元帝世。杨都瓦官寺沙门竺僧敷撰。于时异学之徒咸谓。心神有形但妙于万物耳。随其能言更相摧压。邪正莫辩取舍靡从。僧敷缘兹故著斯论。其论略云。有形便有数。有数则有尽神既无尽。故知无形。时状辩之徒。虽纷纭交诤既见理有诣。则惬然信服焉。
·维摩诘子注经五卷
·穷通论一卷
右二部合六卷。庐山东林寺沙门释昙诜撰。诜即慧远弟子。甚有才学。
·即色游玄论一卷
·辩三乘论一卷
·释曚论一卷
·圣不辩知论一卷
·本业经序一卷
·本起四禅序一卷
·道行旨归一卷
右七部合七卷。哀帝世。沙门支遁撰。遁字道林。幼而才拔善谈名理。谢安王洽刘恢殷浩许询却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并一代名流。皆著尘外之狎。每以山居为得性之所。频被敕召辞不获免。复出帝京。却超与亲友书曰。道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林在京师涉历三载。迄还山东上书告辞。其末后云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荜频奉明诏使诣上京。进退惟咎不知所厝。自到天衢屡蒙引见。优游宾礼策以微言。每愧才不拔滞理不拘新。不足对扬玄模。允塞视听。踧踖侍人。流汗位席。曩四翁赴汉于木蕃魏。皆出处有由默语适会。今德非昔人动静乖哀。游魂禁省鼓言帝侧。将困非据何能有为。且岁月僶俯感若斯之叹。况复同志索居综习辽落。延首东顾孰能无怀。上愿陛下特蒙放遣归之林薄。以鸟养焉。所荷为优。谨露板闻申其愚管。裹粮望路伏待慈诏。诏即许焉。尝有人遗遁马。遁受而养之。时或讥之。遁曰。贫道爱其神骏。聊复畜耳。复有饷鹤者。遁谓鹤曰。尔既远是冲天之物。宁肯为人耳目玩乎。遂即放之。有集十卷盛行于世。
·毗昙旨归一卷
右一卷。哀帝世。沙门竺僧度撰。度本姓王。名晞字玄宗。东莞人。虽少出孤微而天姿秀发。至年十六神情爽拔卓尔异人。性善温和乡邻所羡。独居事母以孝节闻。登娉同郡杨德慎女乃衣冠。家族女字苕华。容貌端正。又善坟史与度同年。初造婚时。即相然许。未及成礼。苕华母亡。顷父又终。度母亦卒度见世代无常。忽然感悟。即舍俗出家。改名僧度。抗迹尘表避地游学。苕华服毕。自惟有三从之义。无独立之道。乃与度书。谓发肤不可毁伤。宗祀不可顿废。令其顾世教改远志。曜翘烁之姿。于盛明之世。远休祖考之灵。近慰人情之愿。并赠诗五首。其一篇曰。
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难数。人生一世间。飘若风过牖荣。华岂不茂。日夕就凋朽。川上有余吟。日斜思鼓岳。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罗纨可饰躯。华冠可耀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
度答书曰。夫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弘道以济万邦。事亲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济三界。发肤不毁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德不及远未能兼被。以此为愧。然积蒉成山。亦冀从微之著也。且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般若。虽公王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炜晔之色。不与易也。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且人心各异有若面焉。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岁聿云暮。时不我与。学道者当以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坐失盛年也。又报诗五篇。其一首曰。
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过。巨石会当竭。芥子谁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度既志怀匪石不可回转。苕华感悟亦起深信。度于是专精佛法讲味群经。所以著旨归释阿毗昙也。
·魏世录目一卷
·吴世录目一卷
·晋世杂录一卷
·河西录目一卷
右四录经目合四卷。卢山东林寺释慧远弟子沙门释道流创撰。未就而流病卒。同学竺道祖。因而成之。大行于世。
·经论都录一卷
右录一卷。成帝世。预章山沙门支敏度。总校群经合古今目录。撰此都录。
·人物始义论一卷
右论一卷。成帝世。沙门康法畅作。畅常执麈尾行。每值名宾辄清谈尽日。庾元规谓畅曰。此麈尾何以常在。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常在。
·高逸沙门传一卷
右传一卷。孝武帝世。剡东御山沙门竺法济撰。
·立本论九篇一卷
·六识旨归十二首一卷
右二卷。孝武帝世。荆州上明寺沙门释昙微作。微本释道安弟子。常传师化以讲利物。每法轮一转则白黑奔波。恒自惟顾解有所从乃图写安。存念礼拜。于是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萨。或问法师道化何如和上。微曰。和上内行深浅未易可量。外缘所被多诸神验。在吾一渧宁比江海者乎。
·遗教三昧经二卷(或直云遗教三昧法律经)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或直云未曾有经)
·阿那含经二卷
·那先经二卷(或三卷)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三世三千佛名经一卷
·千佛因缘经一卷
·五十三佛名经一卷
·八部佛名经一卷
·十方佛名经一卷
·贤劫千佛名经一卷(唯有佛名。与昙无兰所出四谛经千佛名异)
·称扬百七十佛名经一卷(或直云百七十佛名经)
·南方佛名经一卷
·灭罪德福佛名经一卷
·比丘诸禁律经一卷(或无经字)
·摩诃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卷(或云僧祇部随用要集法)
·优波离问佛经一卷
·沙弥威仪经一卷
·比丘尼十戒经一卷
·受十善戒经一卷
·沙弥尼戒经一卷
·贤者五福经一卷
·贤者五戒经一卷(或云贤者威仪法)
·优婆塞五戒经一卷
·优婆塞威仪经一卷
·波若得经一卷
·观世楼炭经一卷
·本行六波罗蜜经一卷
·定意三昧经一卷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
·瑜伽三摩斯经一卷(隋言修行略一名达磨多罗禅法一名摩多罗菩萨撰禅法经要集)
·禅定方便次第法经一卷
·禅要呵欲经一卷
·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一卷
·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尼咒经一卷
·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一卷
·百结神王护身咒经一卷
·宫宅神王守镇左右咒经一卷
·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一卷
·伏魔封印大神咒经一卷
·摩尼罗亶大神咒经一卷
·召五方龙王摄疫毒神咒经一卷(自七万二千神王已下。至此已上。并有灌顶字。今总为大灌顶经)
·梵天神策经一卷
·普广经一卷(右二卷并药师。今成一部。合前为大灌顶经凡十二卷)
·七佛所结麻油述咒一卷(异出本)
·七佛神咒一卷(有结缕法异出本)
·五龙咒毒经一卷
·龋齿咒一卷(或云咒虫齿。或云咒齿)
·陀罗尼章句经一卷
·摩尼罗亶神王咒案摩经一卷(或无王字)
·七佛安宅神咒经一卷
·安宅咒一卷
·三归五戒神王名一卷(道安云竺法护经目有神咒三卷。此神王名既入其中即非失译)
右五十三经合五十七卷。并是僧祐三藏集记新集失译。见有经本者。凡八百四十六部。合八百九十五卷。已外散入诸代世录。所余附此为晋下失源。
历代三宝纪卷第七(译经东晋)
历代三宝纪卷第八(译经苻秦姚秦)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前后二秦苻姚世录者。此等亦是权霸时君弘法主也。自晋室渡江匈奴焚[名*隹]。伊瀍泾渭非复帝京。夫子有云。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其在斯乎。符健本氏武都人也。因二赵乱据有关西。子孙乘机继立称帝。号秦都长安。至第三主讳永固。生有神光从天属地。铭见其背曰草付臣。遂改符氏。永固立后十有六年。时太史奏。有德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圣人入辅中国。得之者王。永固因求龟兹国鸠摩罗什婆。襄阳弥天释道安等。时安属晋攻南阳得安每与同辇。询访政治兼敷释典。征西取什。而什未到。永固已薨。六主四十四年入后秦。姚苌西戎羌。因时继立。仍都长安。改为常安。至其子兴弘始三年春。有树连理生于庙庭。逍遥一园葱悉变为薤。咸称嘉祥。应有智人来入国瑞。冬什到。雍兴加礼遇待以国师。崇敬甚隆。大阐经论。震旦宣译盛在此朝。四方沙门云奔凑集。先是长安自前汉废到符秦兴。其间三百三十一载。旷绝朝市民俗荒芜。虽数伽蓝归信鲜寡。三千德僧同止一处。共受姚秦天王供养。世称大寺非是本名。中构一堂权以草苫。即于其内及逍遥园二处翻译。法宝远被瑞验若兹。因立僧官俸侍中帙。置两都录缉五部僧。昭玄之兴始自此起魏末周初衢术稍整。大寺因尔成四伽蓝。草堂本名即为一寺。草堂东常住寺。南京兆王寺。京兆后改安定国寺。安定国西为大乘寺。边安定左天街东畔八隅大井。即旧大寺之东厨供三千僧之甘泉也。子孙三主三十二年。为晋所灭。其地入魏。合二秦纪七十六年。以后秦立一十二年。西秦干归方灭符崇。依甲子推故相交入。起符健立皇始元年。当晋穆帝永和十年甲寅之岁。至姚泓永和二年。是晋安帝义熙十三年丁巳。国纪历编实六十四载。华戎释种一十六人。合出经论传等一百六十四部。九百一十四卷。总结以为符姚二秦世录云尔。
(符秦)沙门昙摩持 二部(二卷戒本坛文)
沙门释慧常 一部(一卷戒本)
沙门昙摩蜱 一部(五卷经)
沙门鸠摩罗佛提 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摩难提 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经集论)
沙门僧伽跋澄 三部(二十七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 三部(六十卷阿毗昙等)
沙门释道安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注解志录)
(姚秦)沙门竺佛念 一十三部(八十六卷经论)
沙门昙摩耶舍 二部(二十一卷阿毗昙)
沙门弗若多罗 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门鸠摩罗什 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经论传)
沙门佛驮耶舍 四部(六十九卷经律戒)
沙门释僧肇 四部(四卷论)
沙门释僧睿 一部(一卷录目)
沙门释道恒 一部(一卷论)
(符秦)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
·教授比丘二岁坛文一卷(僧纯于龟兹国得来佛念执文译语。慧详笔受。见宝唱录)
右二部合二卷。晋简文世。西域三藏律师昙摩持。秦言法慧。共竺佛念于长安译。慧详笔受。
·比丘尼大戒本一卷
右一卷。晋简文帝世。律师释慧常共昙摩持竺佛念等。于长安译。录乃不载。所出部若讨应多是十诵戒本。
·摩诃钵罗般若波罗蜜经五卷(建元十八年译或七卷见僧睿二秦录)
右一经五卷。晋孝武帝世。天竺三藏沙门昙摩蜱。秦言法爱。执大品梵本。竺佛念译为秦文。亦云长安品。从所出处为名。是外国经抄。
·四阿含暮抄经二卷(建元十四年出)
右一经二卷。晋孝武帝世。西域三藏沙门鸠摩罗佛提。秦言童觉。于邺寺译。佛提执梵本。竺佛念佛护等译为秦文。沙门僧导昙救僧睿等笔受。
·中阿含经五十九卷(建元二十一年出。出第一译。竺佛念笔受。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增一阿含经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为秦武威太守赵文业出。是第一译。沙门慧嵩竺佛念等笔受。见僧睿二秦录僧祐及宝唱并载)
·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一卷(亦云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建初二年二月八日。于安定城。为尚书令姚旻出。见二秦录。一本无经字。此应入后秦从多附少)
·僧伽罗刹集二卷(佛灭后七百年僧伽罗刹造见宝唱录)
·三法度二卷(与晋世僧伽提婆出者小异)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四卷。晋孝武帝世。兜佉勒国三藏法师昙摩难提。秦言法喜。以建元初至长安。诵四阿含梵本口授。竺佛念写为梵文。到二十年为符主译。作五十九卷。时属慕容冲及姚苌反乱。关内危阻未过委悉。难提西出不知所之。弘法也多难。遇缘也勤就。可重可悲。
·阿毗昙毗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二卷)
·婆须蜜经十卷(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论)
·僧伽罗刹集经三卷(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出)
右三部合二十七卷。晋孝武帝世。罽宾三藏法师僧伽跋澄。秦言众现。旧诵婆罗门梵本甚熟利。昙摩难提先录为梵文。佛图罗刹传译。沙门慧嵩沙门智敏秘书郎赵文业笔受为秦言。
·阿毗昙八犍度三十卷(建元十九年出。亦名迦旃延阿毗昙。竺佛念传语。沙门慧力僧茂等笔受。佛灭后三百余年迦旃延阿罗汉造。或二十卷)
·阿毗昙心一十六卷(建元末于洛阳出。见僧睿二秦录)
·毗婆沙阿毗昙一十四卷(亦云广说。同在洛阳出。见二秦录)
右三部合六十卷。罽宾三藏法师僧伽提婆。或云提和。此盖梵之楚夏耳。秦言众天。晋简文帝世。符氏建元年中。入于长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须蜜。及昙摩难提译中增二阿含及三法度等。时属戎难译未详悉道安弃世未及改正。后山东清帖提婆乃与道安同学。释法和俱适洛阳。四五年间研讲前经。居华稍久转洞秦言。方知先出多有乖失。法和慨难遭之法出而未善。乃更屈提婆重译前经。如是少时后秦姚兴法事甚盛。法和西归提婆南渡。故前后本文小不同。
·般若折疑略二卷
·大十二门注解二卷
·阴持入注解二卷
·答法汰难二卷
·光赞折中解一卷
·光赞抄解一卷
·般若折疑准一卷
·起尽解一卷
·道行集异注一卷
·小十二门注解一卷
·了本生死注解一卷
·密迹持心二经甄解一卷
·贤劫诸度无极解一卷
·人本欲生注撮解一卷
·安般守意解一卷
·大道地注解一卷
·众经十法连杂解一卷
·义指注解一卷
·九十八结连约通解一卷
·三十二相解一卷
·三界混然淆杂为录一卷
·答法将难一卷
·西域志一卷
·综理众经目录一卷
右二十四件合二十八卷。沙门释道安撰。安本常山扶柳人。俗姓卫氏。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执劳作役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还以经归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也。安答已诵经讫。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而敬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晋怀愍世。避难西东初遇佛图澄。澄见嗟叹与语终日。众方敬伏。后至襄阳大宣佛法。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义隐而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安乃穷览经典钩深致远遂注述前件二十余部。序致渊富妙尽奥旨。条贯既叙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时襄阳有习凿齿者。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藉安高名早著。已致书通好。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齿后饷梨十枚正值众食。安手自割分梨尽人遍。无参差者。高平却超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殷勤。安答书云。损米弥觉有待之为烦。而汉魏至晋经来稍多。其传述经人名字弗说。后生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目名表其时世。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符主远承。故命符丕将十万众攻取襄阳获释道安。安既还长安住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符主尝出命安升辇同载。有谏讥者。帝曰。朕以天下不易而治。况舆辇之荣。岂称其德。安谏不听南征。帝不从果败云。安每称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文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智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是。岂将不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正当以不开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于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又云。前人出经唯支谶世高审得胡本难继者也。叉罗支越斫凿之巧者也。夫圣贤导达正可勖励。龟镜以书诸绅永为鉴诫。但称梵为胡。言小伤本。窃所未承耳。
(姚秦)
·出曜经一十九卷(建元十年出。见二秦录及高僧传宝唱录等。或云论)
·菩萨璎珞经一十四卷(建元十二年七月出。见二秦录及高僧传。或十三卷)
·十住断结经一十一卷(第二出。与汉世竺法兰所译八卷者小异。见二秦录及高僧传。或十卷)
·鼻柰耶经一十卷(或云戒因缘经。沙门昙景笔受。见释道安经序)
·十地断结经一十卷(第二出)
·菩萨处胎经五卷(亦直云胎经。见二秦录及高僧传)
·大方等无相经五卷(或四卷亦名大云经)
·持人菩萨经三卷
·菩萨普处经三卷
·璎珞本业经二卷
·中阴经二卷(见二秦录及高僧传)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一卷(第二出与昙摩难提译者小异。或云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十诵比丘尼戒所出本末经一卷(僧纯于拘夷国得本。佛念译文烦后竺法汰删改正之。见宝唱录)
右一十三部合八十六卷。晋孝武帝世。凉州沙门竺佛念。识朗通敏少好游方。家世西河。洞华戎语。前秦符氏建元年初来入长安。时秘书郎赵正请僧伽跋澄及昙摩难提等。出众经论。当世名僧莫能传译。众咸推念。二合文显念之译功。自汉世来安高支谦之后莫逾于念。故符姚二代为译人之宗。关内名僧咸共嘉尚。其后自出所件如前。高僧传中唯载五部。其外八部彰别杂录。故备列之。
·舍利弗阿毗昙三十卷(或二十卷。僧祐又云。毗婆沙出。房捡。传乃是耶舍。今据传为正故改之。见宝相录)
·差摩经一卷(晋隆安年达广州在白沙寺。为清信女张普明译。此应入晋世随人附秦)
右二部合三十一卷。晋安帝世。罽宾三藏法师昙摩耶舍。秦言法称。耶舍是名称。而高僧传乃云。法明从声为字。于理小僻。义熙中入长安。共天竺沙门昙摩掘多。秦言法藏。以秦弘始九年初为姚兴书出梵文。至十六年秋翻译方讫。秦太子泓亲管理味。沙门释道标制序。
·十诵律五十八卷(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于中寺出。见二秦录)
右一部合五十八卷。晋安帝世。罽宾三藏律师弗若多罗。秦言功德华。以戒节见称。历游行化。罗既至止。姚兴即召。常安名德六百余僧。延请多罗憩于中寺。诵出十诵律梵本。鸠摩罗什度为秦文。三分获二未竟。而多罗奄然终卒。众咸痛惜。什后又共昙摩流支。秦言法希。续译都讫。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旧二十七卷。僧睿二秦录云。译大品时。大秦天王姚兴自执旧本。什执梵文。竺佛念传语。僧睿肇笔受。并制序。以此知先译今三十卷)
·大方等大集三十卷(第二出。与汉世支谶译二十七卷者小异。见李廓录今别录及二秦录。题上并有新字。知旧出明矣。今有六十卷)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二十卷(第二出见别录)
·检诸罪福经一十卷(见别录)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弘始十年重出。或七卷。僧睿笔受。见二秦录。与七卷菩提经本异出别录僧睿制序同)
·华首经一十卷(一名摄善根名。弘始八年译。见二秦录)
·妙法莲华经七卷(弘始八年于大寺出僧睿笔受。并制序。第二译与晋世法护正法华同本异出相去垂百年见二秦录)
·贤劫经七卷(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与法护所译大同小异昙恭笔受见二秦录。一名贤劫三昧经。一名贤劫定意经凡三名)
·十住经五卷(什共佛陀耶舍译。或四卷见二秦录)
·思益经四卷(亦云思益梵天所问经。弘始四年十二月一日于逍遥园出。第二译。与法护所出。胜思惟经本同出异见二秦录睿制序)
·大树紧那罗经四卷(第二出。与支谶屯真陀罗尼经本同。译异名别。文又略广)
·持世经四卷(第二出。与法护持人菩萨所问经本同译异名别文小广见二秦录)
·维摩诘经三卷(弘始八年于大寺出。是第四译。与佛调支谦法护等出者大同小异。僧肇笔受。见二秦录。什自注解。睿制序)
·佛藏经三卷(亦名选择诸法经。或四卷。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出。见二秦录)
·菩萨藏经三卷(一名富楼那问经。一名大悲心经。或二卷。弘始七年出见。二秦录)
·称扬诸佛功德经二卷(一名集华经弘始七年出。见二秦录)
·禅经三卷(一名菩萨禅法经与坐禅三昧经同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见二秦及宝唱录)
·禅秘要经三卷(见别录。或无经字。或云一卷)
·禅法要经三卷(先译弘始九年重校正僧睿制序)
·阿阇世经二卷(见别录)
·阿兰若习禅法经二卷(见别录。或无经字。与坐禅三昧经同本异出)
·禅要经二卷(一名禅法要解。见别录)
·发菩提心经二卷(见李廓录)
·自在王经二卷(弘始九年于尚书令常山公姚显第一出。僧睿笔受并制序。与大集自在王品不同。长五证文句出没互有多少。见二秦录)
·善信摩诃神咒经二卷(见李廓录)
·菩萨诃色欲经一卷
·首楞严经二卷(第七出。与支谶支谦白延法护叔兰及勇伏定二经等本并同别译。又蜀及后出二本。合九译文各异)
·梵网经二卷(弘始八年于草堂寺。三千学士最后出此一品。梵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译讫融影等三百人一时共受菩萨十戒。见经前序僧肇笔受)
·大善权经二卷(见李廓录)
·诸法无行经二卷(或一卷见二秦录)
·无量寿经一卷(一名阿弥陀经。弘始四年二月八日出。是第五译。与支谦康僧铠白延法护等出两卷者本同文广略小异见二秦录)
·弥勒下生经一卷(亦云弥勒受决经见二秦录)
·弥勒成佛经一卷(弘始四年出。是第二译。与法护出者大同小异见二秦录)
·金刚般若经一卷(佛在舍卫国者是。见二秦录)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见别录。第二出。与晋世竺法护出者文少异)
·菩提经一卷(一名文殊师利所问菩提经。一名菩提无行经。一名伽耶顶经)
·遗教经一卷(一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戒经)
·十二因缘经一卷
·杂譬喻经一卷(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菩萨呵色欲经一卷
·须摩提菩萨经一卷
·文殊悔过经一卷
·比丘应法行经一卷(出长阿含。祐注入疑录)
·无思议光孩童菩萨经一卷(亦名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大方等顶生王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译大顶王经本同文少异)
·大金色孔雀王经一卷(在逍遥园出。并结界场法悉备具)
·庄严菩提心经一卷(第二出。法护出菩萨十地同本异出)
·佛弟子化魔子偈颂经一卷(出大集)
·开化魔经一卷
·太白魔王坚信经一卷(出大集)
·魔业经一卷
·过魔法界经一卷(出大集)
·佛问阿须轮大海有减经一卷
·魔王变身经一卷
·东方善华世界佛座震动经一卷
·陀罗尼法门六种动经一卷
·佛迹见千辐轮相经一卷
·佛脐化出菩萨经一卷
·往古生和佛国愿行法典经一卷
·佛謦欬彻十方经一卷(出大集)
·过去无边光净佛土经一卷
·佛变时会身经一卷
·无量乐佛土经一卷
·王后为蜣螂经一卷
·佛心总持经一卷(与生经所出心总持经小异)
·猕猴与婢共戏致变经一卷
·水牛王经一卷(出生经)
·雀王经一卷(出六度集)
·兔王经一卷(出生经)
·菩萨身为鸽王经一卷(出六度集)
·佛昔为鹿王经一卷
·牧牛经一卷
·虚空藏菩萨问持经得几所功德经一卷
·观世音经一卷(出新妙法莲华经)
·弥勒菩萨本愿待时成佛经一卷(已上三十二经。并见别录云什重译)
·灯指因缘经一卷
·观普贤菩萨经一卷
·睒本起经一卷(亦云睒经)
·观佛三昧经一卷
·宝网经一卷
·乐璎珞庄严经一卷
·请观世音经一卷(已上七经见李廓录云什译)
·思惟要略法经一卷(或无经字)
·持地经一卷
·菩萨戒本一卷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第二出。与昙摩持出者小异)
·大智度论一百卷(龙树菩萨造。弘始六年五月于逍遥园出。僧睿笔受并制序。见二秦录。什云。若具足翻应有千卷。秦人识弱故略之。十分存一)
·般若经论集二十卷(见吴录)
·十住毗婆沙一十二卷(龙树菩萨造)
·成实论二十卷(或十六卷。弘始八年出。昙略笔受。见二秦录。此论佛灭后八百余年诃梨跋摩造)
·大庄严论一十卷(马鸣菩萨造)
·十住论一十卷(龙树菩萨造弘始年译未讫第一卷末。似六度集经。见二秦录)
·中论八卷(或四卷。龙树菩萨造。弘始年出。见二秦录僧睿制序)
·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弘始六年出。见二秦录)
·十二门论一卷(龙树菩萨造。见宝唱录。僧睿制序)
·马鸣菩萨传一卷
·龙树菩萨传一卷
·提婆菩萨传一卷
·实相论一卷(什自著)
右九十七部合有四百二十五卷。晋安帝世。天竺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婆。秦言童寿。弘始三年冬到常安。秦王姚兴厚加礼遇。乃延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别馆安置。敕令僧[契-大+石]集诸沙门八百余人。咨受什旨。更出大品。使什持梵本。兴自执旧经以相仇校。新文异旧义悉圆通。众心惬伏。故二秦录称。什所定者为新大品。即知有旧明矣。诸如此例有二十余部。并标新字在于题首。后人年远多省新字。今盖悉无。然兴之世大盛宣译。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兴既虚襟崇仰佛法。恒于大寺草堂之中供三千僧。与什参定新旧诸经。莫不精究洞其深旨。时有僧睿法师。甚为兴知。什所译经睿并参正。昔竺法护出正法华。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乃言曰。此语与西域义乃同。但在言过质。睿应声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乎。什大喜曰。实然而睿与什共相开发。皆此类也。什又为兴著实相论及注维摩。什雅好大乘志存敷演。尝叹曰。吾操笔著摩诃衍阿毗昙。非迦旃延子比也。今此秦地深识者寡。折翮于此将何所论。尝听秦僧道融讲新法。华乃叹曰佛法之兴融其人也。俄而师子国有一婆罗门。聪辩多学。西土俗书罕不披诵。而为彼国外道之宗。闻什在关大行佛法。乃即慨然谓其徒曰。宁可偏使释氏之风独传震旦。而今吾等正化之典。不洽东国。因遂乘驼负书远涉来入常安。姚兴见其口眼便僻颇亦惑之。而婆罗门乃启兴曰。至道无方各尊其事。今故远来。请与秦僧捔其辩力。随其优者即传其化。兴即许焉。于时关中四方僧众。相视缺然莫敢当者。什谓融曰。此之外道聪明殊人。捔言必胜。岂可得使无上大道在于吾徒为彼而屈。良可悲哉。若使外道肆情得志。则是我等法轮摧轴。岂可然乎。如吾所睹在君一人。道融自顾才力不减。而彼西域外道经书未尽披读。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读经目。一披即诵。其后克日将就论义。姚兴自出公卿皆会。关中僧众近远必集。尔时道融与婆罗门拟相酬抗。锋辩飞玄彼所不逮。时婆罗门虽自觉知辞理已屈。然意犹以广读为本。道融乃列其所读书。并更通论秦地经史。名目卷部。三倍多之。什仍乘势因嘲之曰。君可不闻。大秦广学。那忽轻尔辛苦远来。婆罗门心惭愧悔伏顶礼融足。旬日之中无何而去。像运再兴鸠摩罗什道融力焉。融后还彭城常讲说相续。闻道至者千有余人。依随门徒数盈三百。性不狎諠。常登楼披玩。殷勤善诱。毕命弘法。后卒于彭城。春秋七十四矣。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弘始十五年出。竺佛念笔受。见二秦录)
·虚空藏经一卷(后反还外国至罽宾得此经。寄与凉州诸僧见道慧宋齐录)
·昙无德律四十五卷(秦言法藏。此是人名。即四分律主也。或六十卷)
·昙无德戒本一卷(上二律戒。见晋世杂录)
右四部合六十九卷。晋安帝世。罽宾三藏法师佛驮耶舍。秦言觉名。耶舍本虽婆罗门种。而其祖宗世事外道。事外道家则不信佛。有一沙门从其家乞。其父嗔怒使人打之。其父手脚因遂挛躄不能行动。内情遑遽问于筮师。师乃筮之。坐犯贤人使之然也。意方觉悟。乃即请此所打沙门竭诚忏悔。数日便瘳。因令耶舍剃落出家为其弟子。时年十三。曾于一时随师远行。忽于旷野遇逢一虎。师欲走避。耶舍谏曰。此虎已饱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未几果见余残。师密异之。至年十五诵经日得二三万言。而所住寺。恒常于外分卫乞食。废于习诵。有一罗汉重其聪敏。恒为乞食用以供之。至年十九受持讽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然其性度颇以简傲知见自处。谓言天下少堪己师。为是不为诸僧所重。但美仪止善能谈笑。遇对瞩者忘其深恨。年及进戒莫为临坛。所以向立犹为沙弥。乃从其舅学五明论。世间法术多所练习。至二十七方受具戒。恒以读诵披寻为务。昏晓勤劬手不释牒。每至端坐即思惟义。尚云不觉虚过良时。然其精专例皆如是。至沙勒国。国王疾不愈。请三千僧入宫设会。而耶舍身预其一焉。时王太子达摩弗多。秦言法子。观见耶舍容服端雅问所从来。耶舍酬对言辞清巧。太子悦之。仍即请留宫内供养。待遇隆厚。罗什后至。复从耶舍受学经律。甚相尊敬。什既随母还反龟兹。耶舍留止。顷之王薨太子即位。于时符坚正遣吕光西伐龟兹。龟兹王急求救沙勒。沙勒王身自率兵救龟兹国。难留于耶舍。使辅太子委以后事。救军未至龟兹已败。王回具说鸠摩罗什为光所执。舍乃叹曰。我与罗什相遇虽久未尽怀抱。其忽羁虏相见何期。停十余年。耶舍乃复东适龟兹法化甚盛。于时罗什止在姑臧。遣信要之。裹粮欲去。国人留之。复停岁许。后语弟子云吾今欲寻于罗什。可密装束。夜中进发勿使人知。弟子谏曰。脱当明日前去不达。复被追还其事云何。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咒数十言以与弟子。使令洗足。即便夜发。比及将旦行数百里。问弟子曰。何所觉耶。答曰。耳中唯闻疾风之响眼中泪出。耶舍又与咒水洗足。因停住息。及旦追人已差数百。弘始八年行达姑臧。而什久已入于常安。又闻姚兴逼什别室使为非法。乃伤叹曰鸠摩罗什如好绵纩。何可使入棘林中乎。什先经曾伏膺耶舍。闻至姑臧大生欢喜。即劝姚兴令使迎逆。兴未然许之。顷兴命罗什出经。而什又曰。夫欲宣通无上法教宜令文义理趣圆通。贫道虽复读诵其文未善其理。唯有耶舍深达经致。今在姑臧愿诏征之。一言三详然后著笔。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兴从之。即遣使厚加赠遗不受。笑曰。明旨既降便应载驰。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则未敢闻命。兴叹其几慎。重使敦喻方至常安。兴自出候别立新省于逍遥园。四事供养并无所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耶舍为人赤髭。善毗婆沙。人号之为赤髭毗婆沙。什既师之。亦称之为大毗婆沙。四事供养衣钵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兴为货之造立寺舍。而耶舍先尝诵四分律。时请出之。疑其遗谬乃试令诵。羌籍药方可五万言。经二日覆不误一字。众咸揖伏以弘始十二年译四分律等。至十五年解座。兴施耶舍布绢万匹。悉皆不受。沙门道含竺佛念等二人笔受。各施千匹。已外名德五百沙门皆重嚫施。舍后还西不知所终。
·般若无知论一卷
·不真空论一卷
·物不迁论一卷
·涅槃无名论一卷
右四部合四卷。晋安帝世。京兆沙门释僧肇著。肇家素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得寓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性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府。尝读老子至道德章。乃嗟叹曰。美则美矣。然则斯神冥累之方犹未尽也。后因遇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今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时竞誉之。徒莫不猜其早达。或千里负粮入关抗辩。肇既才思幽玄又善谈说。承机挫锐曾不留滞。时京兆宿儒及关外英彦。莫不挹其锋辩负气摧衄。后罗什至姑臧。肇自远从之。什嗟赏无极。及什适常安。肇亦随焉。姚兴命肇与僧睿等入逍遥园助详定经论。肇甚才慧。以为像季去圣久远文义舛杂。先旧所解时有乖谬。及预详译咨禀罗什。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后。肇便著般若无知论。出二千言。竟以呈什。什读称善。乃谓肇曰。吾解当不谢子辞敢相挹。时庐山隐士刘遗民。见肇此论。乃叹曰。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因以呈远。远乃抚机叹曰。未尝有也。因共披寻玩味更存往复。遗民乃致书于肇曰。顷餐徽问有怀遥仰。岁末寒严体中何如。音寄壅隔用增悒蕴。弟子枕痾草泽常有弊瘁。愿彼大众康和外国法师休愈不。去年夏末见上人般若无知论。才运清俊旨中沈允。推步圣文婉然有归。披味殷勤不能释手。真可谓浴心方等之渊悟怀绝冥之肆。穷尽精巧无所间然。但闇者难晓犹有余疑。今辄条之如别。愿从容之暇粗为释之。肇答书曰。不面在昔伫想用劳。得前疏并问披寻反覆。欣若暂对凉风。戒节顷常何如。贫道劳疾每不能佳。即此大众寻常。什法。师休胜。秦主道性自然天机迈俗。城堑三宝弘道是务。由使异典胜僧自远而至。灵鹫之风萃乎兹土。领公远举乃是千载之津梁。于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什师于大寺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禅师于瓦官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日夜匪懈。邕邕肃肃。致自欣乐。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部。本末精悉若睹初制。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毗昙。梵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新奇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自不睹释迦泥洹之集。余复何恨。但恨不得与道胜君子同斯法集耳。称咏既深聊复委及。然来问婉切难为郢人。贫道思不关微兼拙于华语。且至趣无言。言则乖趣。云云不已竟何所论。聊以狂言示酬来旨也。后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并注维摩及制诸经论序。并传于世。及什亡后追悼永往翘思弥励。乃著涅槃无名论。其辞曰。经称有余无余涅槃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涅槃者取乎虚无寂漠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斯盖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而曰有余无余者。盖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余尝试言之。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虚而永久。循之弗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接其生。力负无以化其体。眇漭恍惚若存若往五目莫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冥冥窈窈谁见谁晓。弥沦靡所不在。而独曳于有无之表。然则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花。斯皆理为神御。故口为缄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经曰。真解脱者离于言数寂灭永安。无终无始。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虚空。无名无证。论曰。涅槃非有亦复非无。言语路绝心行处灭。寻夫经论之作岂虚构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耳。何者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推之无卿则幽灵不竭。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万累都捐故与道通同。抱一湛然故神而无功。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在。与道通同故冲而不改。冲而不改不可为有。至功常在不可为无。然则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视听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恬兮而夷。泊焉而泰。九流于是乎交归。众圣于此乎冥会。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乡。而欲以有无题榜标其方域。而语神道者不亦邈哉。其后十演九折。凡数千言。文多不载。论成之后上表于姚兴曰。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伏惟陛下睿哲钦明。道与神会。妙契寰中。理无不统。故能游刃万机弘道终日。化被苍生垂文作范。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涅槃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眇[漭-廾+卉]希夷。绝视听之域。幽致虚玄。非群情所测。肇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在什公门下十有余年。虽众经殊趣胜致非一。涅槃一义常为听先。但肇才识闇短。虽屡蒙诲喻犹怀漠漠。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不幸什公去世。咨参无所。以为永恨。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决其方寸。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一日遇蒙答安成侯嵩问无为崇极。颇涉涅槃无名之义。今辄作涅槃无名论。有十演九折。博采众经托证成喻。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岂曰开诣神心穷究远当。聊以拟议玄门班喻学徒耳。若少参圣旨愿敕存记。如其有差伏承旨授。兴答旨殷勤备加赞述。即敕令缮写班诸子侄。其为时所重如此。
·二秦众经录目一卷
右一卷。沙门释僧睿撰。睿魏郡人。少出家甚敏利。为僧贤弟子。年二十二博通经论。尝听僧朗法师讲放光经。屡有讥难。朗与贤有濠上之契。朗谓贤曰。睿比格难吾累思不能通。可谓贤贤弟子也。后至关中遇罗什译经。并得参预。秦司徒公姚嵩深相礼重。姚兴问嵩睿公何如。嵩答。实邺卫之松柏。兴敕见之。欲观其才器。睿风韵[宋-木+注]隆含吐彬蔚。兴大赏悦即敕给俸吏力人舆。兴谓嵩曰。乃四海之标领。何独邺卫之松柏。什后出成实论令睿讲之。什谓睿曰。此诤论中有七处文破阿毗昙。而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至睿启发幽微。果不咨什而契然悬会。什叹曰。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无所恨矣。弘赞经法常回此善愿生安养。每行住坐卧不敢正背西方。其后告终合掌而卒。同寺咸见五色光从睿房出云。
·释驳论一卷
右一卷。沙门释道恒撰。恒蓝田人。年九岁时。曾戏于路。隐士张忠见而嗟曰。此小儿有出人之相。在俗必有辅政之功。处道必能光显佛法。恨吾老矣不得见之。恒少失二亲。事后母以孝闻。家贫无蓄。常手自书缋以供赡奉。而笃好经典学兼宵夜。至年二十后母又亡。行丧尽礼服毕出家。又游刃佛理多所通达。学该内外才思清敏。罗什入关即往修造。什大喜之。及译出众经并助详定。时恒有同学道标。亦雅有才力。当时擅名。与恒相次。秦主姚兴以恒标二人神气俊朗有经国之量。乃敕尚书令姚显令敦逼恒标罢道助振王业。又下书恒标等曰。卿等皎然之操。实在可嘉。但君临四海治急须才。今敕尚书令显令夺卿等法服助翼赞时世。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体此怀不以守节为辞也。恒标等答曰。奉去月二十八日诏令夺恒标等法服。承命悲怀五情失守。恒标等才质闇短染法未深。缁服之下誓毕身命。并习佛法不闲世事。徒废非常之业。终无殊异之功。昔光武尚能纵严陵之心。魏文容管宁之操。抑至尊之高心遂匹夫之微志。况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宝。愿鉴元元之情。垂旷通物之理也。兴又致书于什[契-大+石]二法师曰。别已数旬每有倾想。渐暖比休泰耳。小虏远举更无处分。正有愦然耳。顷万事之殷须才以理之。近诏恒标二人令释罗汉之服寻大士之踪。然道无不在。愿法师等助以喻之。什[契-大+石]等答曰。盖闻太上以道养民而物自是。其复有德而治天下。是以古之明主。审违性之难御。悟任物之多因。故尧放许由于箕山陵。让放杖于魏国。高祖纵四皓于终南。叔度辞蒲轮于汉岳。盖以适贤之性为得贤也。今恒标等德非圆达分在守节。少习玄化伏膺佛道。至于敷析妙典研究幽微。足以启悟童稚助化功德。愿陛下放既往之恩纵其微志也。兴后频复下书。阖境救之。殆而得勉。恒乃叹曰。古人有言。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于是窜影岩壑毕命幽薮。蔬食味禅缅迹人外。故著释驳论及百行箴云。
历代三宝纪卷第八(译经符秦姚秦)
历代三宝纪卷第九(译经西秦北凉元魏高齐陈氏)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西秦北凉魏齐陈五录者。此亦乘时拯世利民宣化君也。乞伏国仁陇西鲜卑。世居苑川为南单于。前秦败后遂称秦王。仍都子城。尊事沙门。时遇圣坚行化达彼。仁加崇敬恩礼甚隆。既播释风仍令翻译。相承五主四十四年。为夏所灭。魏还吞夏。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世为匈奴左大沮渠。即官为氏因藉前凉。遂便自立。迁治姑臧。遇昙无谶法师译大般涅槃大集经等。二主四十三年。为魏所灭。拓拔圭字涉瑰。云中五原虏为秦护军。符氏败后遂即尊号称魏都恒。至第三主太武帝伏。厘世信纳邪言。毁坏佛法诛僧破寺。涉历七年恶疾灾身。薨后还复。四主在北。至孝文帝宏世。迁京洛阳。改姓称元。始服冠冕。至孝明帝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造永宁寺起九层木浮图。高九十丈。上有宝刹复高十丈。去地千尺。离京百里即遥见之。初欲筑基掘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二躯。太后信为法之祥征。是以营造穷极世工。刹上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轮郭。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角。四角锁上亦有金铎。大小皆如一石瓮。浮图九级角角皆悬金铜铃铎。合上下有百三十铎。浮图四面面别各有三门六窗。并皆朱漆扇。扇上各有五行金铃。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铃。铃下复镂金镮铺首。穷造制之巧极土木之工。庶民子来匪日而作。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秋月永夜高风。宝铎和鸣声响谐韵。中霄晃朗昱[火*蘥]耀空。铿锵之音闻十余里。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中有八丈金像一躯。等身金像十躯。编真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难得而言。栝柏椿松扶疏檐溜。丛竹香草布护阶庭。是以常景制寺碑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是也。外国所献神异经像。皆在此寺。寺之墙院。皆施[打-丁+豆]椽以瓦覆之。状若宫墙。寺之四面各开一门。其正南门有三重楼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以云气画彩仙灵。列钱青锁赫奕华丽。挟门两傍有四力士四师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严焕炳世所未闻。东西两门悉亦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似乌头门。其四门外皆树青槐亘以渌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车盖。非由淹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而供养具与祇园等。四事给施七百梵僧。菩提流支为译经首。敕遣李廓撰经录云。至永熙主迁入关中。因成西东南北四魏。合一十六帝。世历一百六十一年。派入周齐高洋武川镇虏。受东魏禅称齐。仍即都邺。王四渎之三九州之五。洋实明敏迹见似狂。遣道士剃头。未从者遂戮。沙门二百余万。寺塔出三十千。相承六主二十八年。为周吞灭。三宝灵迹一时俱泯。陈霸先者。吴兴长成人。因藉侯景倾覆金陵。梁湘东王平景都楚。楚为魏并。先即建康以姓为国。四主三十三年绝嗣。开皇九年己酉六合两仪还一统矣。乞伏之王起晋孝武太元十二年星次娶訾。至今开皇岁在作咢二百三载。其诸译人华戎道俗凡二十七。所出经律论戒毗昙传记集录并及失译。合有二百三部八百五十五卷。总结以为二十七主五代七都世录云尔。
(乞伏西秦)沙门释圣坚 十四部(二十一卷经)
诸失译经 八部(十一卷经)
(沮渠北凉)沙门释道龚 二部(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众 一部(四卷经)
沙门昙摩谶 二十四部(一百一十一卷经)
沙门僧伽陀 一部(二卷经)
安阳侯沮渠京声 一部(二卷禅经)
沙门浮陀跋摩 一部(六十卷毗婆沙)
沙门释智猛 一部(二十卷经)
沙门释昙觉 一部(一十五卷经)
诸失译经 五部(一十七卷经佛名)
(元魏北台)沙门释昙曜 二部(五卷经传)
沙门释昙靖 一部(二卷经)
沙门吉迦夜 五部(二十五卷经论)
沙门释昙辩 一部(一卷经)
(元魏南京)沙门昙摩流支 三部(八卷经)
沙门释法场 一部(一卷经)
沙门菩提流支 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经论录)
沙门勒那婆提 六部(二十四卷经论方)
沙门佛陀扇多 十部(一十一卷经论)
(元魏邺都)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 (十四部八十五卷经论)
越国王子月婆首那 三部(七卷经)
期城郡守杨炫之 一部(五卷寺记)
清信士李廓 一部(一卷经录)
(高齐)沙门那连提耶舍 七部(五十二卷经论)
优婆塞万天懿 一部(一卷经)
(陈氏)沙门俱那罗陀 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经论疏传记)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七卷经)
沙门须菩提 一部(八卷经)
(乞伏西秦)
·方等王虚空藏经八卷(亦云虚空藏所问经。或五卷。六卷第二出。与法贤所译罗摩伽经本同文异。见晋世杂录。出大集经)
·演道俗业经一卷(第二出与支谦译者小异)
·孛经一卷
·妇人遇辜经一卷(见始兴录)
·大子须大拏经一卷(于江陵辛寺庾爽笔受。见始兴录及宝唱录。应入晋世随人附秦)
·睒子经一卷(一名孝子睒经。一名菩萨睒经。一名佛说睒经。一名睒本经一名孝子隐经。凡六名。第二出。与罗什译者小异。见始兴录)
·无涯际持法门经一卷(一名无际经一名上金光首女所问经见始兴录)
·除恐灾患经一卷(第二出。与魏世白延出者小异见始兴及宝唱二录)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卷(一名阿难分别经。一名分别经。与弟子慢多为耆域述经同本异出。见始兴录。已上九经并法上录载。亦云出别录未详)
·菩萨所生地经一卷(一名摩竭所问经。见赵录未知前后赵。逐人附西秦见始兴录)
·贤首经一卷(一名贤首夫人经。见始兴录)
·僮迦叶解难经一卷(第二出。与罗什译迦叶经同本异出。庾爽笔受。见始兴王宗宝唱支敏度等四家同载)
·灌佛经一卷(与别译摩诃刹头经大同小异。见始兴录)
·七女本经一卷(第二出。与支谦出者大同小异。亦名七女本心明经。亦名七女经。见支敏度都录)
右一十四部合二十一卷。晋孝武世。沙门圣坚于河南国为乞伏干归译。或云坚公。或云法坚。未详孰是。故备列之。依验群录。一经江陵出。一经见赵录。十经见始兴录。始兴即南录。或竺道祖晋世杂录。或支敏度都录。或王宗或宝唱。勘诸录名人似游涉随处出经。既适无停所。弗知附见何代。世录为正。今且依法上录总入乞伏西秦世录云。
·萨和萨王经一卷
·胡本经四卷(似是长安中出)
·阿多三昧经一卷(或作阿陀)
·陀贤王经一卷
·颰陀悔过经一卷
·沙弥罗经一卷
·方等决经一卷
·比丘二事经一卷
右八部合一十一卷。并是沙门僧祐出三藏集录释道安所记关中异经。今还附入三秦世录。总为失译时代处云。
(沮渠北凉)
·悲华经十卷(见古录似是先译龚更删改)
·宝梁经二卷(见竺道祖河西录)
右二部合一十二卷。晋安帝世。沙门释道龚。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出。
·方等檀持陀罗尼经四卷(亦直云方等陀罗尼经)
右一部四卷。晋安帝世。高昌郡沙门释法众。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第二出。与法护译善权方便经同。见始兴录。一名大善权经。一名大乘方便经。一名慧上菩萨经。凡五名本并同)
右一经二卷。晋安帝世。西域沙门僧伽陀。凉言饶善。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出。见法上录。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玄始三年于姑臧出。至十年方讫。此经凡有三万五千偈。于凉减百万言。今所译者正万余偈。三分始一耳。见竺道祖凉录)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一卷(第三出与汉世支谶所出二十七卷。秦世罗什所出三十卷。广略小殊。或二十九卷。或三十三。不定者由初出未勘定。即抄写致本不同。今翻验矣见竺道祖录)
·悲华经十卷(第二出见竺道祖河西录。又古录亦载。此前道龚已出。虽处年不同等是凉世出。疑前译不善精故有两文异似再翻)
·菩萨地持经十卷(或称论亦八卷。见竺道祖河西录)
·优婆塞戒经十卷(承玄元年四月二十三日。于凉州城内出。道俗等五百余人同听。沙门道养笔受或六卷七卷大小不定)
·方等大云经六卷(一名方等无相大云经。一名大云无相经。一名大云密藏经。于凉州内苑寺出。见僧睿二秦及李廓录。吴录亦载)
·虚空藏经五卷(第二出。与西秦世圣坚译方等王虚空藏经同本异出出大集经)
·海龙王经四卷(玄始七年出。是第二译。与竺法护出者同本别译。见竺道祖河西录)
·菩萨戒经八卷
·佛本行经五卷(第二出)
·楞伽经四卷
·金光明经四卷(第一出。十八品。见竺道祖河西录)
·无为道经二卷(世注为疑)
·信善经二卷(或云善信女经。祐云疑)
·胜鬘经一卷(亦云胜鬘师子吼大乘大方便经)
·罗摩伽经一卷(第二出。与魏世安法贤者有三卷广略异)
·须真天子经一卷(见吴录。又云罗什出似再译)
·居士请僧福田经一卷(见别录祐云疑)
·文陀竭王经一卷
·功德宝光菩萨经一卷
·腹中女听经一卷(一名不庄校女经)
·决定罪福经一卷(世注为疑)
·菩萨戒本一卷(第二出)
·菩萨戒坛文一卷(亦云优婆塞戒坛文见宝唱录)
右二十四部合一百五十一卷。晋安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昙摩谶。或云无谶。凉言法丰。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等。到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寝。夜有人牵谶堕地上。惊觉谓盗。如此三夕。乃闻空中有声语曰。此是如来解脱之藏。何为枕之。谶乃惭悟。别安高处。果有盗者夜数提举竟不能胜。明旦谶持不以为重。盗谓圣人悉来拜谢。时沮渠蒙逊潜据凉土称河西王。闻谶德名呼与相见。一面交言礼遇甚厚。仍请宣译。凉土英俊沙门慧嵩亲承笔受。西州道俗将数百人。欣睹明能纵横问难。谶释疑滞清辩若流。仍出宝坊诸经戒等六十余万言。涅槃三分之一。前后首尾。来往追寻。涉历八年凡经三度。译乃周讫。虽四十卷所阙尚多。冀弘法王咸令满足。一睹圆教再隆化哉。凉译经竟。当宋武帝永初二年。
·禅法要解二卷
右二卷。晋安帝世。蒙逊从弟安阳侯京声。为人博识涉猎书史。因谶弘经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守摄六情。读谶译经即能讽诵。西至于填从天竺三藏禅师佛驮斯那。凉言佛将。咨问道义。斯那天才聪朗诵半亿偈经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安阳从那受学禅经诸秘要术治病法用。口诵梵本通利东归。于凉土翻传以教示。因尔流行。
·阿毗昙毗婆沙论六十卷
右一部六十卷。佛灭度后六百余年。迦旃延罗汉弟子五百人造。见宝唱录。宋文帝世。西域沙门浮陀跋摩。或云佛陀。凉言觉铠。于凉州城内闲预宫寺。永和五年为逊子虔译。沙门道泰笔受。慧嵩道朗与名德僧三百余人。考正文义再周方讫。凡一百轴。沙门道挺制序。属魏灭凉经法被焚失四十卷。至今应有六十卷是。而王宗录云一百。此据本耳。今日见行有一百九卷。当是近代后人分之。
·般泥洹经二十卷
右一部合二十卷。宋文帝世。雍州沙门释智猛。游历西域寻访异经。从天竺国赍梵本来。道经玉门于凉州译。元嘉十四年流至杨都与法显同见宋齐录。
·贤愚经十五卷
右一部合十五卷。宋文帝世。凉州沙门释昙觉。一云慧觉。共威德于于填得此经梵本来。当元嘉二十二年。于高昌国天安寺译。见宋齐录。
·大忍辱经十卷
·不退转经四卷(一名不退转法轮经)
·金刚三昧经一卷
·金轮王经一卷
·贤劫五百佛名一卷
右五部合一十七卷。是沙门僧祐新集释道安凉土异经。今还附入凉世目录为失译源。庶知时代显译有无卷部少多出之处所。
·入大乘论二卷(坚意菩萨造)
(元魏北台)
·净度三昧经一卷(第二出。与宝云译二卷者同。广略异耳。见道祖录)
·付法藏传四卷(见菩提流支录)
右三部合七卷。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纳崔皓邪佞谄谀。崇重寇谦号为天师。残害释种毁破浮图。至庚寅年。太武遭病。方始感悟。兼有白足禅师来相启发。生愧悔心。即诛崔皓。到壬辰岁。太武帝崩。子文成立。即起浮图毁经。七年还兴三宝。至和平三年。诏玄统沙门释昙曜。慨前凌废欣今载兴。故于北台石窟寺内集诸僧众。译斯传经流通后贤。庶使法藏住持无绝。
·提谓波利经二卷(见三藏记)
右一部合二卷。宋孝武世。元魏沙门释昙静。于北台撰。见其文云。东方太山汉言代岳。阴阳交代故云代岳。于魏世出。只应云魏言。乃曰汉言。不辩时代。一妄。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岳译之。两语相翻不识梵魏。二妄。其例甚多不可具述。备在两卷。经文旧录别载有提谓经一卷。与诸经语同。但靖加足五万行。用石糅金致成疑耳。今以一卷成者为定。
·杂宝藏经十三卷
·付法藏因缘传六卷(或四卷。因缘广异曜自出者)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第三出。一名集华经。一名现在佛名经。一名诸佛华经。凡四名。与秦秦罗什宋跋陀罗译者本同出异)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法护所出菩萨十地大同小异见始兴录)
·方便心论二卷(或一卷凡四品)
右五部合二十五卷。宋明帝世。西域沙门吉迦夜。魏言何事。延兴二年。为沙门统释昙曜于北台重译。刘孝标笔受。见道慧宋齐录。
·宝车菩萨经一卷(一名妙好宝车经)
右一部一卷。齐武帝世。元魏淮川沙门释昙辩出。后青州沙门道侍改治访无梵本。世多注为疑。见三藏集记及诸别录。
(元魏南京)
·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正始元年出)
·如来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景明二年于白马寺出。一名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诸佛境界经)
·金色王经一卷(正始四年出。出法上录云。菩提流支后更重勘)
右三部合八卷。齐梁间。南天竺国三藏法师昙摩流支。魏云法希。于洛阳为宣武帝译。沙门道宝笔受。
·辩意长者子所问经一卷(一名长者辩意经)
右一部一卷。梁武帝世。天监年中元魏沙门释法场。于雒阳出。见沙门法上录。
·佛名经一十二卷(正光年出)
·入楞伽经一十卷(延昌二年译。是第二出。与宋世跋陀罗四卷楞伽广说为异。沙门僧朗道湛笔受)
·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十卷(正光元年。于洛阳为司州牧汝南王于第二出。或七卷)
·法集经八卷(延昌四年于雒阳出。僧朗笔受。或六卷见法上录)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神龟元年。于洛阳译是第三出。与晋世法护六卷持心经。秦世罗什四卷思益经同本异出。见法上录)
·深密解脱经五卷(延昌三年。于洛阳出僧辩笔受。见法上录)
·奋迅王问经二卷(第二译。与秦世罗什自在王经同本异出)
·不增不减经二卷(正光年于洛阳译。或一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永平二年于胡相国第译。是第二出。僧朗笔受。与秦世罗什出者小异见法上录)
·差摩波帝受记经一卷(正光年于洛阳出)
·佛语经一卷(僧朗笔受)
·无字宝箧经一卷(僧朗笔受)
·不必定入印经一卷(觉意笔受)
·大方等修多罗经一卷(第二出。与转有经同本异译)
·弥勒菩萨所问经一卷(与大乘要慧经同本别出。于赵欣宅译。觉意笔受)
·第一义法胜经一卷
·伽耶顶经一卷(第二译。与秦世罗什菩提经同本别出异名。僧朗笔受)
·文殊师利巡行经一卷(觉意笔受)
·一切法高王经一卷(与诸法勇王经同本异出别名)
·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一卷
·宝积经论四卷
·谤佛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法护决定总持经同本异出别名。亦直云决定总持经)
·十地经论十二卷(李廓录云。初译宣武皇帝御亲于大殿上一日自笔受。后方付沙门僧辩讫了)
·胜思惟经论十卷(普太元年。于洛阳元桃阳宅出。僧朗僧辩笔受)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十卷(于洛阳赵欣宅出僧朗笔受)
·实性经论四卷
·金刚般若经论三卷(永平二年。于胡相国宅出僧朗笔受)
·伽耶顶经论二卷(天平二年。在邺城般舟寺出一云文殊师利问菩提心经论僧辩道湛笔受)
·顺中论二卷(侍中崔光笔受)
·妙法莲华经论二卷(昙林笔受并制序)
·三具足经论一卷(正始五年译侍中崔光笔受)
·无量寿优波提舍经论一卷(普太元年出。僧辩笔受)
·宝髻菩萨四法论一卷
·转法轮经论一卷(昙琳笔受)
·十二因缘论一卷
·百字论一卷
·破外道四宗论一卷
·破外道涅槃论一卷
·译众经论目录一卷
右三十八部合一百二十七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国三藏法师菩提流支。魏云道希。从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其间凡历二十余载。在洛及邺译。李廓录称三藏法师房内婆罗门经论。本可有万甲。所翻经论笔受草本满一间屋。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而神聪敏。洞善方言兼工杂术。尝坐井口澡瓶内空。弟子未来。无人汲水。三藏乃操柳枝聊撝井口。密心诵咒才始数遍。泉遂涌上平至井唇。三藏即以钵盂酌用。傍僧见之并叹称圣。法师乃曰。斯是术法外国共行。此方不习乃言是圣。惧惑世人。因尔杂法。悉秘不为。
·毗耶娑问经二卷
·龙树菩萨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
·十地经论十二卷(初译论时未善魏言。名器世间为盏子世间。后因入殿斋见诸宿德。从弟子索器乃总授钵幞。因悟器是总名。遂改为器世间)
·宝积经论四卷(已上二论菩提流支并译。且二德争名不相询访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缀文言亦有异处。后人始合。见宝唱录载)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亦云宝性分别七乘增上论。或三卷。于赵欣宅出。见宝唱录)
·法华经论一卷(侍中崔光笔受)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梁武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宝意。正始五年来在洛阳殿内译。初菩提流支助传。后以相争因各别译。沙门僧朗觉意侍中崔光等笔受。
·金刚三味陀罗尼经一卷
·如来师子吼经一卷(上二经正光六年出)
·转有经一卷
·十法经一卷
·银色女经一卷
·正法恭敬经一卷(或无法字。亦云威德陀罗尼中说经)
·无畏德女经一卷(与阿术达菩萨经同本异出。昙琳笔受)
·无字宝箧经一卷(右六经。元象二年出)
·阿难多目佉尼诃离陀罗尼经一卷(与支谦无量微跋密跋持陀罗尼无量门持功德直无量门破魔陀罗尼舍利弗陀罗尼等五经同本别出异名)
·摄大乘论二卷(普太元年出)
右一十部合十一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国三藏法师。佛陀扇多。魏言觉定。从正光六年。至元象二年。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译(元魏邺都)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兴和元年。于邺城大丞相高澄第译。昙林僧昉等笔受)。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兴和三年。于邺城金华寺出。与竺法护如幻三昧经同本异出别名昙林笔受)
·八佛经一卷
·金色王经一卷(上二经并兴和四年于金华寺出。昙琳笔受)
·无垢女经一卷(兴和三年出)
·无垢优婆夷经一卷(兴和四年出)
·宝意猫儿经一卷(于金华寺为高仲密出)
·菩萨四法经一卷(金华寺出。昙琳李义希等笔受)
·解脱戒本一卷(兴和二年出。僧昉笔受。出迦叶毗律)
·犊子道人问论一卷(于金华寺为高仲蜜出。李义希笔受)
·回诤论一卷(元象元年出。昙琳笔受)
·业成就论一卷(兴和三年。于金华寺出。昙林笔受)
·唯识无境界论一卷(亦云唯识论)
·伊迦输卢迦论一卷(上二论。并在金华寺出)
右一十四部合八十五卷。梁武帝世。东魏南天竺国波罗奈城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魏言智希。从元象初至兴和末。在邺都译。时菩提流支。虽复前后亦同出经。而众录目相传抄写。去上菩提及般若字唯云流支译。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录交涉相参。谬涉相入难得详定。后贤博采幸愿讨之。
·僧伽吒经四卷(元象元年。于司徒公孙胜第出)
·大迦叶经三卷
·频婆娑罗王问佛供养经一卷(上二经。并兴和三年出)
右三部合八卷。梁武帝世。东魏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于邺城译。僧昉笔受。
·洛阳地伽蓝记五卷(或为一大卷)
右一部五卷。期城郡太守杨炫之撰。其序述云。三坟五典之记。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无天外。至于一乘二谛之源六通三达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自顷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毫眉之像。夜高图绀发之形。尔来奔竞其风遂广。至于晋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云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元年中。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墙宇倾毁荆棘成林。野兽穴于荒阶。山鸟聚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始知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哀信哉周室。京城内外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众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祥异世谛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记远近。凡为五篇。余才非注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众经录目一卷
右一录一卷。武帝世。雒阳信士李廓。魏永平年奉敕撰。廓内外学注述经录甚有条贯。
·大世论三十论一卷(见唐内典录)
(高齐)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天统四年。天平寺出)
·月藏经一十二卷(天统二年。于天平寺出)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天保八年。于天平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