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大一統志輯本卷三

  【 遼陽金毓黻】 【 瀋陽安文溥】 同輯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 路十二府七州一】

  汴梁路

  河南府路

  南陽府

  汝寧府

  歸德府

  襄陽路

  蘄州路

  黃州路

  廬州路

  安豐路

  安慶路

  揚州路

  淮安路

  高郵府

  江陵路

  峽州路

  安陸府

  沔陽府

  荊門州

  德安府

  ○汴梁路

  風俗形勢

  習俗淳厚喜勤尚質 【 明一統志二十六】

  ○河南府路

  ○南陽府

  風俗形勢

  被召杜之化淳樸尚農俗以殷富至今猶然 【 同上三十】

  士皆為道德性命之學 【 同上】

  鄧州

  鄧州山峰合而氣清水泉深而壤闊舟車輳泊地稱陸海 【 同上】

  ○汝寧府

  風俗形勢

  豫州於四方最中汝南於豫州又最中 【 同上三十一】

  ○歸德府

  風俗形勢

  宿州

  喜學問從教化雖兵革之餘猶有是心 【 同上七引元宿州志】

  ○襄陽路

  古蹟

  文撰樓

  又為山南東道樓舊府志有李陽冰篆書山南東道四字淳祐辛亥程上元為守創立層樓 【 湖北通志十八襄陽縣】

  故宜城

  故宜城在今縣南十五里 【 同上宜城縣】

  岑彭城

  在縣東北三十里相傳彭征秦豐時築城牧馬於此 【 同上棗陽縣】

  △均州 【 見殘本卷一】

  △房州 【 見殘本卷二】

  ○蘄州路

  ○黃州路

  ○廬州路

  風俗形勢

  稍事詩書多業農賈 【 明一統志十四引元廬州志】

  六安州 【 按元史地理志宋六安軍元至元二十八年降為縣後升為州升州之年或在大德之後故明一統志所引六安志不稱州志】

  尚勇力文辭巧而少信 【 明一統志十四引元六安志】

  ○安豐路

  ○安慶路

  ○揚州路

  ○淮安路

  ○高郵府

  ○江陵路 【 按元史地理志作中興路為明宗天曆二年所改初名江陵路】

  風俗形勢

  民質直好義不事誇詐宋大觀中養士至七百人學校之盛甲於荊湖故其民多好學 【 明一統志六十二】

  ○峽州路

  ○安陸府

  ○沔陽府

  ○荊門州

  ○德安府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 路五府六州二十四】

  安西路

  延安路

  興元路

  鳳翔府

  邠州

  涇州

  開成府

  莊浪路

  鞏昌府

  平涼府

  臨洮府

  慶陽府

  秦州

  隴州

  寧州

  定西州

  鎮原州

  西和州

  環州

  金州

  靜寧州

  蘭州

  會州

  徽州

  階州

  成州

  金洋州

  河州路

  雅州

  黎州

  洮州

  貴德州

  脫思麻路

  岷州

  鐵州

  禮店文州

  ○安西路 【 按元史地理志作奉元路為仁宗皇慶元年所改初名安西路】

  風俗形勢

  公劉以農事開國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故今邠州之俗純儉素約野無惰農歲有高廩 【 明一統志三十二】

  ○延安路

  建置沿革

  甘泉縣

  臨真縣至元二年併入甘泉 【 延安府志二】

  宜川縣

  至元六年併丹州入宜川縣屬延安路 【 同上】

  風俗形勢

  延安古郡秦地要區 【 明一統志三十六】

  古蹟

  叢秀閣

  叢秀閣在保安舊郡治之右名勝多題詠 【 明一統志三十六延安府】

  △鄜州 【 見殘本卷三卷四】

  △葭州 【 見殘本卷五卷六卷七】

  ○興元路

  ○鳳翔府

  風俗形勢

  人皆尚氣力喜射獵多出名將 【 明一統志三十四】

  ○邠州

  ○涇州

  ○開成府 【 元史地理志作開成州為文宗至治三年所降初為府】

  風俗形勢

  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在其北崆峒阻其南 【 明一統志三十五引元開成志按又引開成志云女工機織男多游手不加元字此或為明初之開成縣志】

  ○莊浪路 【 元史地理志作莊浪州為成宗大德八年所降元初為路】

  ○鞏昌府

  風俗形勢

  俗於婚葬之儀多循古制 【 明一統志三十五】

  ○平涼府

  ○臨洮府

  風俗形勢

  民俗質樸尚武務農 【 同上三十六】

  ○慶陽府

  ○秦州

  ○隴州

  ○寧州

  ○定西州

  ○鎮原州

  ○西和州

  ○環州

  ○金州

  ○靜寧州

  ○蘭州

  ○會州

  ○徽州

  ○階州

  ○成州

  ○金洋州

  ○河州路

  ○雅州

  ○黎州

  ○洮州

  ○貴德州

  ○脫思麻路

  ○岷州

  ○鐵州

  ○禮店文州

  碉門等處宣撫司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 路十府三蠻夷種落不在其數】

  成都路

  嘉定府路

  廣元路

  保寧路

  順慶路

  潼川府

  永寧路

  重慶路

  懷德府

  夔路

  敘州路

  馬湖路

  ○成都路

  △灌州 【 見殘本卷八】

  坊郭鄉鎮

  威州

  嘉會鄉

  通化縣有嘉會鄉 【 四川通志五十七】

  茂州

  合江鎮

  在茂州北八十里 【 同上五十七】

  山川

  五龍山

  在彭州西北五十里又名游龍山 【 同上十】

  陽平山

  金城即陽平也 【 同上十】

  九峰山

  在彭州西北八十里 【 同上十】

  葛璝山

  列仙傳拾遺曰葛仙永璝居蜀上清山白日昇天時人因號其山為葛璝云 【 同上十彭州】

  白崖山

  在永康故縣西二十里 【 同上十崇慶州】

  玉女山

  隋時僊者劉慶善遊此感玉女降現唐至德二年賜名 【 同上十簡州】

  雁江

  上接金堂下連資江 【 同上十金堂縣】

  汶井江

  有白水水自邛州依政縣流入經天社山下入江 【 同上十新津縣】

  古蹟

  繁縣故城

  漢故繁城在九隴縣東四十里新繁城在崇寧縣東二十里

  【 同上四十九】

  姜維故城

  在高碉山上

  【 同上五十七威州】

  維州故城

  在姜維城東十里壘石為之又有子城在高碉山下東西六十五步南北一百二十步唐大中三年刺史高宰築

  【 同上五十七】

  雞棲城

  又有雞棲村在茂州東北一百七十里有三路一通茂州一通龍州一通緜州皆吐蕃險要之地 【 同上五十七】

  古杜康墓

  在濛陽縣 【 疑下脫東字】 十五里 【 同上四十四】

  漢司馬相如墓

  在彭州九隴山 【 同上】

  唐李淳風墓

  在平泉故縣乾封鎮東十里 【 同上四十四簡州】

  陳立墓

  在江原故縣 【 同上四十四崇慶州】

  ○嘉定府路

  建置沿革

  犍為縣

  宋乾德四年省玉津縣入焉大中祥符四年徙治懲非鎮按縣治在府大江之下臨江濱距府百二十里縣治荒簡無居者自歸附後徙玉津鎮玉津在縣界上亦臨大江之濱去府城二十里不遠距犍為一百里 【 愚谷文存四】

  風俗形勢

  民良俗樸 【 四川通志六十一】

  犍為縣

  犍為玉津之間地曠而人稀民良而俗樸 【 明一統志七十二】

  眉州

  介岷峨之間為江山秀氣所聚 【 同上七十一眉州】

  ○廣元路

  建置沿革

  巴州

  通江縣

  通江縣宋為上通江下通江二縣蓋宋末所分元至元二十年併入曾口後復置舊治趙家坪 【 四川通志五十一】

  ○保寧路

  新得州

  小寧州 【 以上二州俱見下文】

  【 按元史地理志後唐保寧軍元初立東川路元帥府至元十三年升保寧府二十年罷元帥府升保寧路初領新得小寧二州後併入閬中縣仍改為府隸廣元路茲據大一統志有新得小寧二州之名則降路為府必在大德七年以後故仍稱路並隸以二州】

  ○順慶路

  建置沿革

  蓬州

  相如縣

  宋淳祐三年四川制置使余玠以相如縣接近蓬州營山縣界旁有雲山砦去嘉陵江十有五里其山崇峻乃營立砦柵俾縣民附入雲山保聚寶祐六年郡守張大悅以城歸附遂以相如縣撥屬蓬州至元十五年蜀定令毀雲山砦復以軍民還舊理然此州從昔依山為治距相如縣嘉陵江一百餘里不當水陸舟車之會乃徙州於此為理所建宣撫征南都元帥府並蓬州總管軍民府二十年並廢 【 同上五十二】

  儀隴縣

  自蜀多難此縣人民隨州徙於雲山城保聚元初復還 【 同上五十二】

  里至

  蓬州

  東北至新得州三百里 【 同上五十一】

  儀隴縣

  東南至小寧州一百五十里 【 同上五十一】

  山川

  平溪

  水自本縣青山發源上有巨橋名萬春橋下流接渠州流江 【 同上十三西充縣】

  清溪

  自披衣山流至相如縣瑞興鎮入江 【 同上十三蓬州】

  雲山

  去嘉陵江十五里宋末嘗徙縣治於此 【 同上十三蓬州】

  雲山在縣西四十里一名披衣山其山高險四壁斗絕宋淳祐三年制置使余玠建砦柵移州治於此 【 同上十三蓬州營山縣】

  大蓬山

  在廢良山縣南十里距營山縣八十里 【 同上十三】

  土產

  冬青蠟

  營山縣出 【 同上七十四】

  蘭蕙

  出大小蓬山 【 同上七十四】

  天門冬

  南充縣出 【 同上七十四】

  古蹟

  朗池故縣

  宋淳祐三年余玠移縣治雲山至元十五年蜀定復還舊治西至相如縣五十里 【 同上五十二】

  蓬池廢縣

  宋淳祐三年制置使余玠以蓬州舊治經兵革荒廢移治於營山縣界雲山上以蓬池屬之至元二十年併入儀隴 【 同上五十二】

  文明樓

  又有洗筆池卓劍水縣令韓振記世傳琴臺鎮乃長卿故宅 【 同上五十二相如縣】

  邀月臺

  在縣北二十里有石可數十丈方而平闊丈餘上可坐十人名曰邀月臺 【 同上五十二儀隴縣】

  ○潼川府

  ○永寧路

  ○重慶路

  △合州 【 見殘本卷九卷十】

  建置沿革

  合州

  定遠縣

  本宋地名女箐坪至元四年創為武勝軍後改為定遠州二十四年降為縣屬合州 【 同上五十】

  山川

  縉雲山

  山有九峰其中二峰最秀一名香爐一名獅子左接魚鹿峽入涪江右入江津縣界華蓋峰達於岷江橫亙二百餘里 【 同上十一】

  大茅峽

  有棲真洞在縣西八十里大茅峽內相傳昔茅君昇仙於此故名其峽曰大茅洞曰棲真 【 同上十一以上俱巴縣】

  白君山

  在縣東六十里周圍五里高二里 【 同上十一】

  固城山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其山四垂而上平 【 同上十一以上俱江津縣】

  方山

  高五里周圍六十里又名雲鴻山 【 同上十一】

  銷劍山

  在縣東北一百九十二里 【 同上十一】

  崑崙山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 同上十一以上俱巴縣】

  僰溪 【 又名南江】

  在縣東南三十里來自夜郎境闊三十步深七尺可通二十石舟 【 同上十一以上江津縣】

  南江在南川縣眾溪會合至三溪口可通舟楫行三十里至綦巿又至南江口入江 【 同上十一】

  風俗形勢

  地瘠民貧重本力穡 【 明一統志六十九】

  地瘠民貧務本力穡其士亦喜靜退其風淳質近古不為剽銳 【 四川通志六十二】

  瀘州

  其民淳朴俗少嚚訟 【 明一統志七十二瀘州】

  古蹟

  壁山故縣

  以地廣人稀併入巴縣 【 四川通志五十】

  紹慶府

  里至

  黔江縣

  縣昔為蠻洞侵擾移治老鷹砦南至酉陽溪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清江縣三百三十里西北至龍渠縣二百九十里 【 同上五十七】

  ○懷德府

  ○夔路

  古蹟

  白帝故城

  宋淳祐二年復移州治白帝至元二十二年仍還瀼西舊治 【 同上五十三奉節縣】

  江陰城

  後周天和初置縣建德中廢 【 同上五十三】

  南陵廢縣

  在縣南二百步與陽臺山相對 【 同上五十三】

  故東陽府

  隋置唐貞觀三年廢 【 同上五十三】

  楚王宮

  細腰宮在縣東北一里許 【 同上五十三以上俱巫山縣】

  抽茶場

  宋時陳弁朱肱余應求李升韓均皆以言事切直謫監達州茶場時目為五君子 【 同上五十六達州】

  李靖埡

  唐武德時蠻酋冉肇則寇信州李靖擊斬於此 【 同上五十六新寧縣】

  ○敘州路

  ○馬湖路

  上羅計長官司

  下羅計長官司

  四十六囤蠻夷千戶所

  諸部蠻夷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 【 路七州二】

  甘州路

  永昌路

  肅州路

  沙州路

  亦集乃路

  寧夏府路

  山丹州

  西寧州

  兀刺海路

  ○甘州路

  風俗形勢

  環以祁連合黎之山浸以居延鮮卑之水 【 明一統志三十七引元甘州志】

  ○永昌路

  風俗形勢

  西涼州

  涼州險絕地土饒沃 【 明一統志三十七】

  ○肅州路

  風俗形勢

  居民雜處以織毛褐為業 【 同上三十七引元肅州志】

  河山襟帶為羌戎通驛之路 【 同上】

  ○沙州路

  ○亦集乃路

  ○寧夏府路

  ○山丹州

  風俗形勢

  崇尚釋教 【 明一統志三十七引元山丹州志】

  ○西寧州

  ○兀刺海路

  大元大一統志卷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