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原縣志 (清)劉起凡 考定 周志煥 校輯

  ●目錄

  敘

  卷上

  卷下

  ●開原縣志敘

  道之大原出於天天地果無初乎書契之益取諸夬人生果有初乎欲於無初者而近遡焉宜以人事定之於有初者而遠遡焉更宜以天道定之天耶人耶是史是志而已離人不可以言天即志實可以傳史然史遷敘前漢則曰記班固敘後漢則曰書三國曰志五代曰史立名雖殊要謂一代規模之隆俾上下千百年間開卷如覩即晉乘檮杌何嘗不與春秋並列哉春秋文因舊冊更以左氏傳之不得于經則得于傳雖曰魯史也實志也觀二百四十年間比事屬辭如城成周城郈費新作南門即其所以志建置乎虎牢下陽則志關梁祊田易許反我汶陽濟西田志疆域也稅畝丘甲志丁糧徭役也鸜鵒來巢非地所產則曰來謂物產志家父聘宰周公會具為官師何如乃若蔡季歸高子盟又人物表著當時而韓起之觀易象與魯春秋吳札之觀樂志藝文也他如鷁飛獲麟其于物變祥異也又更悉矣故因春秋而博為史因史而悉為志其實無異同也余初升諸司馬時已旨敕各直省修志矣諸邑或有舊冊不過略為損益茲邑也素附全遼中奚啻尺錦一縷兼之耆舊乏人無可徵稽奈府憲徵之再三余謹於今歲夏偕一二耆老傍搜廣索大約凡應有而已具者固不敢沒即應有而未具者復不敢略始建置終藝文直使一邑之疆理山川賦稅丁徭學校甫興則人文秀發不止貞良孝義奇偉一世者靡不畢舉即一物之微或脫穎殊眾必備錄焉幸二三子不憚涉獵以勷厥役余因參其可否以訂之唯務事迹是詳故于辭有所不暇計也今於初冬告成於以供之天府雖不足耀蜀錦之彩即聖天子冠冕萬國襟帶山河抵掌而談之亦庶幾乎湊輪之輻耳康熙歲次戊午初冬賜進士知奉天府開原縣事洺州劉起凡敘

  ●開原縣志

  知縣劉起凡考定

  知縣周志煥校輯

  縣治圖敘

  縣治圖

  疆域圖敘

  疆域圖

  建置沿革志

  星野志

  疆域志

  山川志

  城池志

  關梁志

  驛站志

  公署志

  ○縣治圖敘

  國之大寶有三曰土地人民政事其所以出政令而敷教化者萬井之封與十室之邑皆王朝之土宇版章也縣治之立顧不重哉我太祖龍飛遼左世祖奄有九有惟奉天為根本重地其入版圖者花封井然而招徠遷徙日益繁庶於康熙三年剏新邑於開原雖城郭如故而規制聿新於以牧斯民而布二南之化式廓而弘大之者固無既也是為序

  ○縣治圖

  見圖

  ○疆域圖敘

  聖朝帶礪山河疆理萬國封域所周外薄四海矣然由郡縣之積而為省會由省會之積而為京都則繡壤相錯尺土不遺其不得略于一邑也明甚開原地界邊隅實為神京股肱地況鑾輿臨幸山川城郭皆經睿覽今將百里之區繪圖如左雖無鷄鳴犬吠之相聞庶幾村落亭堡之可見正不得以建治未久非新豐一圖畫也

  ○疆域圖

  見圖

  ○建置沿革志

  夫時有今古事有異同因時制宜命名不一如志載不詳則無以徵文獻之隆致治之盛也開原在古稱繁盛之地然代遠年湮典籍散失不可全稽今既為盛京屬邑凡邑中城池衙舍廬室田園以及壇壝祠廟等項皆在建置之列雖節目未詳而大綱已具爰是漸次就理焉固為難也作建置志

  ·縣治

  縣治

  按古志周時為肅慎氏地秦因之漢屬扶餘國晉隋因之唐時渤海大氏取扶餘地改為扶餘府遼時屬龍州黃龍府遼太祖征渤海還至此黃龍見故名隸於東京金時屬隆州利涉軍金太祖渡混同江攻黃龍不假舟而濟故名隸上京會寧府元初年設開元南京二萬戶府治黃龍府至元二十三年改開元路省金上京諸府州皆統焉明洪武二十一年改元為原二十二年設三萬衞二十五年設遼海衞安樂州隸遼東都司皇清康熙三年設開原縣隸奉天府

  ○星野志 【 祥異附】

  日月麗天隨四時以運行四維至二十八宿之分野各直省均有定位粵攷遼東星分箕尾蓋統二府之地言之開原僅東北一隅惟無定位故闕而不詳

  祥異附

  洪範以五事配庶徵春秋記災異古聖人謹天戒以示人之修省也開原自剏邑以來十餘年間歲獲屢登災祲不作斯即聖世仁壽之祥奚必草木之奇麟鳳之出而始誇為上瑞也哉考前朝一二祥異之事謹志之以備覽焉

  ·祥異

  遼

  天顯元年正月己未白氣貫日 庚申拔扶餘城 七月甲戌大星隕黃龍見 太祖次扶餘府是日大星隕於幄前辛巳平旦子城上見黃龍繚繞長一里許光耀奪目入於行宮有紫黑氣蔽天踰日乃散後因以扶餘為黃龍府

  元

  元貞二年十二月旱災

  大德七年六月開元路大雨水 壞田廬男女死者甚眾

  延祐六年六月開原大水

  天曆三年七月天雨雹

  明

  天順元年春開原蓮花生 城南門外池中忽生莖開黃蓮花一朵其大如盤鮮妍可愛

  弘治三年春三月開原火化為鴉 火墜城中俄化鴉百餘沿城旋繞次日災人畜死者甚眾

  十七年開原五色雲見

  正德元年春三月開原大風屋瓦皆飛晝晦如夜

  嘉靖六年春開原空中有火大如車輪

  十六年夏大水 壞廬舍人畜溺死禾稼淹沒

  ○疆域志 【 形勝景物附】

  國家有分土則有分職有分職則有分民詩所稱此疆彼界是也凡在邑以內者山河帶礪烏可不紀乎開原雖屬邊陲而宅土正域幅■〈巾員〉道里又採風者所不廢也不敢忽作疆域志

  疆域

  形勝

  景物

  ·疆域

  東至耿家莊七十里 【 邊界】

  南至山頭鋪河五十里 【 鐵嶺縣界】

  西至遼河六十里 【 外為城守專轄地】

  北至新邊三里 【 邊界】

  東南至馬家寨六十五里 【 鐵嶺縣界】

  東北至新邊門三十里 【 邊界】

  西南至遼河六十五里 【 外為城守專轄地】

  西北至遼河六十里 【 邊界】

  西南至盛京城二百里

  自耿家莊繞北至西一帶俱係邊界

  ·形勝

  跨龍岡臨大漠邊徼咽喉之路

  景物附

  夫樓名黃鶴臺號鳳凰景物之稱由來尚矣若燕都之八景六橋之風月鍾陵煙阜赤城鴈蕩皆足發騷雅而垂青史然非為之表揚搜剔其埋沒於荒榛蔓草中者不知凡幾矣開原景物向未表著作景物志

  ·景物

  龍岡北枕

  縣北三里有山一帶皆千眠綿遠委蛇起伏東連巨巔西抵遼河儼如臥龍之狀昔人以黃龍名開原者即此今岡上插籬為邊以限內外為新邊也

  朝霞擁塔

  縣城西南隅石塔寺內有塔約高二百餘尺屹為十三層侵入雲表相傳為金宣微弘理大師葬所頭級可升豁人心目每於星回霧霽晨鐘甫唱而暹光影露或晚鴉棲木秋暉夕散而返照仍存亦一邑之大觀也

  蓮渚寒香

  有二一在縣西慶雲堡每春居民採藕一在縣東尚陽堡傍臨陡崖平延漫野忽一歲紅粉盈渚忽一歲孑然數莖人經其地縱盛暑時風寒倍常冬月尤甚

  清和夜月

  縣南里許橫亙大河即世所稱清河也源發分水嶺碧波千頃聲流夾岸味若瓊漿色如冰鑑時屆夏秋之間印萬潭之皓魄帶落葉於沙隄湍激潺湲遊人晚唱誠足助騷壇之雅致也

  ○山川志

  蓋體國經野封山濬川古帝聖王罔不以天下之疆域為汲汲以河嶽為崇隆是以天子巡狩則望凡在一境之內羣侯皆得而祭之如礪之雄環圍山國郡邑既壯京師方尊三韓為我朝龍飛鳳舞之區其山川形勝可獨闕不詳歟作山川志

  山川

  ·山川

  塔山 城東二十五里

  華家溝山 城東四十里

  閻王鼻山 城東南十五里斷崖陡絕清流下瀨中有紆逕可通車馬

  磴兒山 城東南十五里

  養馬大屯山 城東南二十里

  鼻子山 城東南三十里

  長山城 東南三十里

  西石石??子山 城東南三十五里

  蓮花泊山 城東南四十里山下有泊每於夏月蓮花盛開可資玩賞故名

  黃泥岡 城東南四十里

  聶家溝山 城東南五十里

  喜鵲溝山 城東南五十里

  照壁山 城東南七十里

  范家山 城東南七十里

  臺子山 城南十五里東起史家堡西至清水溝南及遼河

  光頭山 城南四十里

  松山堡峰 即松山堡哈達城南四十五里沙河發源於此

  黃龍岡 城北三里按遼史上京北帶潢水南控黃龍遼太祖征渤海還次扶餘府有黃龍見遂改黃龍府岡或以此得名也

  黃山頂 城東南九十里

  東關門山 城東南一百十里

  黑背山 城東南一百十里

  西關門山 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大黃山 城東南一百六十里

  小黃山 城東南一百七十里

  拐磨子山 城東南一百九十五里沙貝河發源於此

  英額口山 城東南二百十里

  長龍山 城東南二百五十里

  歪頭山 城西南一百八十里

  駱駝山 城西南一百九十里

  自黃頂山至此皆奉天將軍轄

  扣河 城東三十里源出邊外占尼葉赫兩河入境即為扣河南會清河

  華家溝河 城東四十里源出邊外嘉色山至尚陽堡入清河

  十八里河 城東南七十里源出邊外昂邦何托峰北入境會清河

  沙河 城南三十里源出松山堡峰入遼河

  馬鬃河 城西二十里源出邊外自漾鋪西入境至史家堡入遼河

  亮子河 城西四十五里明一統志云源出三萬衞東北槍杆嶺南流入遼河今按其河源出邊外由慶雲堡西入境至史家堡入馬鬃河

  阿綠河 城東南九十里源出邊外昂邦何托峰西入清河

  覺羅河 城東南一百八十五里源出邊外木黑連布占會哈達河入清河

  哈達河 城東南一百九十五里源出邊外大央阿嶺河會為清河

  清河 城南二里明一統志云出分水嶺今按阿綠覺羅哈達諸河經拐磨子山合流即為此河西入遼河

  沙貝河 城東南一百九十五里源出拐磨子山及鐵嶺分水嶺合流入渾河

  噶桑阿河 城東南二百十里源出邊外納綠窩集入邊會納綠河為渾河

  ○城池志 【 屯堡附】

  古之設侯牧以守斯土又必築城池以衞之此非特美州縣之觀瞻兼有倉庫囹圄人民之重寄是固金湯所以捍牧圉也開邑修築城池之時歷年久遠其雉堞雖經蕩然而舊址猶存作城池志

  城池

  屯堡

  ·城池

  按開原本元開元路地明洪武二十二年設三萬衞二十五年設遼海衞因舊土城之東修築磚砌週圍十二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闊四丈週圍二十三里二十步門四東曰陽和西曰慶雲南曰迎恩北曰安遠角樓四鼓樓在中街今按其地週圍十三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湮

  尚陽堡 城東四十里週圍三里南北二門舊名靖安堡

  英額口城 城東南二百十里週圍一百八十步一門

  松山堡 城南四十里週圍一里南一門

  中固城 城南四十里明永樂五年建為撫順站弘治十六年參將胡忠奏展築高一丈八尺週圍七百三十五丈池深二丈八尺今站廢城亦圮按其城週圍二里八十步南北二門

  樣鋪城 城西十八里週圍一里南一門

  慶雲堡 城西四十里週圍一里南一門

  威遠堡 城東北三十里週圍三百 【 百:衍文】 里南北二門

  八寶屯城 城西三十里週圍一里南一門

  屯堡附

  自井田之制廢而民皆散處於是屯堡村落里社各直省立名不同而守望相助之義則一今開邑星分碁布相望於野者雖不能煙火萬家比屋可封而將來之生齒浩繁富庶可觀豈不由此始基之乎作屯堡志

  ·屯堡

  東

  清河屯   距城十里民居

  養馬大屯  距城二十里民居

  八社屯   距城八里民居

  張秀才屯  距城二十五里民居

  老虎嵎溝  距城四十五里民耕

  黃泥岡   距城三十五里民耕

  空心臺   距城三十里即古瓦峪堡民居

  石人溝   距城五十里臺下

  耿家莊   距城七十里臺下亦有民居

  唐家莊   距城五十里旗下

  范家莊   距城五十里

  聶家溝   距城五十里民耕

  東南

  王多羅樹  距城十五里旗下

  舊榆樹堡  距城二十里旗下

  樂利屯   距城十里旗下

  榆樹堡   距城十二里民居

  孫家臺   距城十五里民居

  山岡堡   距城三十里民居

  孟家寨   距城四十里旗下

  梅家寨   距城四十里旗下

  馬家寨   距城六十里旗下

  新屯    距城二十五里旗下

  北廟    距城三十里民居

  東北

  教場    距城二里民居

  趙家臺   距城十里旗下

  新站    距城十五里即舊相家臺康熙十七年移置

  西

  方臺    距城十里民居

  營城屯   距城十三里民居

  太平莊   距城十五里民居

  蓮花泊   距城三十里旗下

  西南

  頭寨    距城五里

  二寨    距城十里

  三寨    距城十五里

  四寨    距城二十里

  五寨    距城三十里民耕

  永定屯   距城十六里民居

  福寧屯   距城十七里民居

  史家堡   距城五十里旗下

  胡高麗屯  距城六十里旗下

  西北

  三臺子   距城四里

  南

  月公臺   距城十五里民居

  偏陂臺   距城二十里民居

  清水溝   距城三十里民居

  新屯子   距城三十里旗下

  北

  楊堡    距城十九里民居

  頭臺子   距城十九里旗下

  二臺子   距城三里

  ○關梁志 【 邊門船艦附】

  關梁之設將以禦暴而通行旅開邑地界邊陲兼達寧古塔諸路捍衞固所綦重其橋梁舟楫則又利濟商賈民未病涉不可以不紀也作關梁志

  關梁

  邊門

  船艦

  ·關梁

  來賓關 縣西四十里慶雲堡有石坊題曰來賓建置之由無考

  清河關 按明一統志在三萬衞西南六十里今廢

  八里橋 在城南八里頭臺東今廢

  清河橋 在縣南門外今廢水漲則刳木為舟以濟

  馬鬟 【 鬟:鬃】 河橋 在縣西三十里今廢

  亮子河橋 在縣西五十里今廢

  三山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今廢

  慶雲橋 在縣西門外今雖頹壞尚有石可渡

  太平橋 在縣南門外惟存積石一二

  安遠橋 在縣北門外僅存數石

  和陽橋 在縣東門外僅存數石

  廣順橋 在縣東六十里今廢

  ·邊門

  英額門 縣東二百里

  威遠堡門 縣東北三十里

  發庫門 縣東北三十里

  以上俱防守尉所轄

  ·船艦

  清河槽船二隻 在縣城南額設水手二十名

  黑木裏槽船二隻 即蘇子河係興京界額設水手十三名

  轂勒槽船二隻 即蘇子河係興京界額設水手十二名

  以上船隻係縣管理

  ○驛站志 【 鋪遞附】

  詩詠皇華原以速郵檄傳命令也今開邑東通寧古塔諸路南達京畿幅■〈巾員〉既日益加廣而驛站與鋪遞自當照例增置以備攻同之力其可闕而不傳歟作驛站志

  驛站

  ·驛站

  考古志開原驛站在南門西亦不識其地於康熙九年立驛站於東門裏十七年鎮守盛京將軍都統疏請移於八社屯東北新關門南相家臺距城十五里

  古志中固原名撫順驛今廢

  奉天府七十里至懿路站 七十里至高麗屯站 七十五里至開原站

  鋪遞 鋪兵三名

  南路在城鋪 【 一名】  三十里清水溝鋪 【 二名與鐵嶺縣邊門鋪接】 】

  ○公署志

  稽古致治為政其明刑弼教之地禮所當尊後世之峻宇雕梁堂階巍峩者非為過華而開邑公署緣設治方新人民稀少始構茅屋數椽未臻上理然而承宣布化之區又無庸於獨略已作公署志

  公署

  ·公署

  知縣公署在城內鼓樓東北大門三間儀門一門大堂三間後堂三間住房六間廂房四間康熙六年知縣何金序建俱係草房

  典史公署在縣治南大門一間儀門一間公所二間住房五間康熙六年知縣何金序建

  庫一間倉三間俱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周志煥建

  牢三間康熙七年建

  開原縣志卷上

  ●

  職官志

  學校志

  選舉志

  戶口志

  田賦志

  風俗志

  祠祀志

  物產志

  古蹟志

  名宦志

  人物志

  孝義志

  列女志

  隱逸志

  流寓志

  方伎志

  仙釋志

  藝文志

  ○職官志

  書曰作之君作之師凡治民者有教民之責也故象魏讀法泮水訊囚皆兼舉焉又催科撫字不容偏廢司民牧者惟圖靖共爾位以毋怠荒厥職而已作職官志

  職官

  知縣

  訓導

  典史

  ·職官

  知縣一員 康熙三年四月設

  典史一員 康熙三年四月設

  訓導一員 康熙二十三年添設

  ·知縣

  孔育檜 山東曲阜縣至聖裔由錦縣調任開原於康熙四年正月到任其時招民尚未到縣始經一月遂坐錦縣事降大名府東明縣縣丞

  何金序 直隸順天府昌平衞籍江南鎮江府丹徒縣人於康熙四年四月由恩貢除授今職任十二年陞兵部督捕司主事

  劉超凡 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人由戊戌科進士除授今職居官三年卓異薦舉於康熙十九年冬內召行取以御史候補

  周志煥 浙江寧波府鄞縣人由恩拔貢監除授今職於康熙二十年四月到任

  ·訓導

  ·典史

  單淩漢 山西襄陵縣人於康熙四年除授今職陞建安縣籌嶺巡檢司巡檢

  韓大毓 陝西岐山縣人由吏員於康熙十八年除授今職本年九月到任

  馮鏡 浙江山陰縣人吏員康熙二十三年到任

  ○學校志

  學校者所以明倫設教造就人材之地也其宮曰澤宮其池曰泮水使俊秀之士咸入而淑詩書觀禮樂焉典至重也開原建邑之後何令披榛荊而草創之及劉令復加修葺此學校之始也作學校志

  儒學

  ·儒學

  按舊衞治北有大德年加封大成文宣王廟碑明設三萬衞學至成化中重修者三後廢基址碑記尚存康熙四年知縣何金序建文廟於城內東偏其啟聖祠兩廡戟門泮池名宦鄉賢祠俱未建

  聖殿三間 康熙四年知縣何金序建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周志煥重修

  櫺星門三間左右木坊二 康熙十八年知縣劉超凡建

  奎星樓 舊有基址在南城上樓今廢

  ○選舉志

  古者言掦 【 掦:揚】 行舉賓興之典立焉開原向稱奧區文士武略焜耀一世故前朝之登南宮歌鹿鳴者間不乏人而歲舉鄉貢則指不勝屈也今新邑於茲當事者方以培養人才為念將見多士奮興應闢門之盛者可為史冊光矣作選舉志

  選舉

  進士

  舉人

  歲貢

  武進士

  ·選舉

  金

  尼厖古鑑 大定十三年登第官至參知政事

  明

  ·進士

  雷升 成化戊戌科任河南鹽運使

  郭宗 成化戊戌科任刑部主事

  ·舉人

  陳盤 成化戊子科

  ·歲貢

  明

  成化年

  錢廣 任湖廣寶慶府照磨

  余文 任河南葉縣主簿

  宋洪 任山西布政司都事

  周進 任薊州知州

  郭洪 任南安知縣

  馬倫 任儀真知縣

  徐悌 任永寧知縣

  鍾清 無考

  黃璜 無考

  弘治年

  章冕 任雄縣知縣

  黃宏 任遼州判官

  張瑩 任桃源知縣

  王璉 任內丘縣縣丞

  淩德 任任縣知縣

  李端 任宜君縣知縣

  金浩 任贊皇縣縣丞

  冉璽 任輝縣主簿

  正德年

  劉鉞 任汾州府同知

  周佩 任桃源知縣

  朱欽 任榆林衞經歷

  嘉靖年

  程淙 任苑馬寺主簿

  俞章 任武昌府經歷

  柯休任 任龍門衞經歷

  章理 任順義縣縣丞

  葛顯 任梅縣縣丞

  皇清

  康熙庚申年

  傅攀龍

  ·武進士

  佟賢 嘉靖甲辰科任都指揮僉事

  胡朝用 嘉靖丙辰科任所鎮撫

  ○戶口志 【 里社附】

  王者拜版而登所以重民數也國家有民必有籍籍者用以計生齒稽盈詘也然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豈有人而外於版圖者乎故有人則有土有土則有財國之戶口顧不重哉開原多招集之民每社按丁輸差其地按戶輸糧則民有地而無逃亡之患地有民而無荒棄之土將見林林總總富庶可期矣作戶口志

  戶口

  里社

  ·戶口

  康熙三年奉天府添設承德蓋平開原鐵嶺四縣因州縣新設戶無舊籍丁鮮原額俱係招民三年起科其徙民於康熙七年歸併承德開原鐵嶺三縣為民即於本年起科其續發到者仍三年起科奉天府屬每丁徵銀壹錢伍分

  康熙七年新增人丁柒百壹丁

  康熙八年新增人丁貳百玖丁

  康熙九年新增人丁陸百肆拾柒丁

  康熙十年新增人丁肆百柒拾壹丁

  康熙十一年新增人丁叁丁

  康熙十二年新增人丁伍拾柒丁內除渡夫陸丁實新增伍拾壹丁

  康熙十三年新增人丁伍丁內除渡夫肆丁實新增人丁壹丁

  康熙十四年新增人丁壹丁本年除去渡夫缺額貳拾伍丁

  康熙十五年新增人丁壹拾柒丁

  康熙十六年新增人丁壹丁

  康熙十七年新增人丁壹丁

  康熙十九年新增人丁貳丁

  康熙二十年新增人丁捌拾貳丁

  原額并新增實在行差共人丁貳千壹百陸拾貳丁共徵銀叁百貳拾肆兩叁錢

  ·里社

  頭 社   二 社   三 社   四 社

  五 社   六 社   七 壯 【 壯:社】    八 社

  九 社   十 社   十一社   十二社

  十三社   十四社   十五社   十六社

  十七社   十八社   十九社   二十社

  ○田賦志

  古者一夫受田百畝收其田之所入以為賦又計田之數以出兵此田賦所由肇也我朝徵收之數各有定額其差徭皆準田出兵之遺制然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國家經費浩繁非田賦則祿廩無由辦經費無由取則民之受田又在所亟亟也開原草萊初闢地曠土荒見在之民皆按戶給田其有勤于農者耑力開墾計畝以入田賦此國用之所資也志田賦

  田賦

  ·田賦

  新設縣分原額無俱係新墾荒地不分等則每畝徵銀叁分不加閏

  康熙七年起科地叁百捌拾叁畝

  康熙八年起科地貳百玖拾叁畝

  康熙九年起科地壹萬陸百肆拾壹畝

  康熙十年起科地壹萬貳千陸百叁拾伍畝

  康熙十一年起科地肆千貳百柒拾柒畝伍分

  康熙十五年起科地叁千玖百壹拾貳畝

  康熙十七年自首隱地壹千肆百陸拾柒畝

  原額并新增共地叁萬叁千陸百捌畝伍分

  共徵銀壹千捌兩貳錢伍分伍厘

  八旗田畝

  開原所屬地方壹萬壹千陸百陸拾柒日

  ○風俗志

  古志曰人多僑居俗各異好又曰務農桑習文禮人性醇質此據舊習而言也開原剙邑始十餘年其土著無多茲之實版圖供賦稅者或利營錙銖輕棄鄉土否則事干文綱謫戍填實幾盡五方之民歲月未久性情安能驟更今始聯婚姻通有無雖非旦夕可幾而示儉示禮寧有不可轉移之人情乎蒞斯土者所宜屬念焉耳

  風俗

  ·風俗

  民賦性質實務農習射

  ○祠祀志

  祠祀之典在古帝王皆所不廢書之類禋望及詩之禴祀蒸嘗祀事孔明典甚鉅也奉天為我朝豐鎬之地百神效靈凡邑之殄災祲以禦旱澇福國祐民者惟神是資其崇德報功蓋可忽乎哉作祠祀志

  祠祀

  ·祠祀

  社稷壇 在城外東南於春秋仲月戊日祭之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外西南於春秋仲月戊日祭之

  厲壇 在北郊於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祭之

  八蜡廟 在城外西南

  城隍廟 在縣東北康熙六年知縣何金序建

  旗纛廟 在城東北二里教場中舊將臺及演武廳基址尚在於霜降祭之

  關帝廟二 一在鼓樓南一在縣東四十里尚陽堡

  地藏庵 在縣西南

  火神龍王馬神廟二 一在縣城東南隅一在城東尚陽堡

  石塔寺 在縣西南

  真武廟二 縣南一縣東北一

  白衣庵二 縣東一縣東北一

  觀音堂二 縣城東南隅一縣南四十里中固一

  七聖祠 在縣東

  永興寺 縣東四十里尚陽堡

  ○物產志

  嘗聞人以地靈地以物顯故靈芝玉樹產於琪園麒麟鳳凰出于聖世今開原為聖天子發祥之地其珍異所出草木禽魚皆應運而興以資用無以紀之不足徵其繁阜也作物產志

  物產

  ·物產

  穀之屬

  飯穀   蜀黍   黏□   黃豆   菉豆

  蠶豆   黑豆   豇豆   藊豆   大麥

  小麥   蕎麥   脂麻   蘇子   稷

  稻    稗

  菜之屬

  黃花菜  小蒜   白菜   芥菜   同蒿

  胡蘿蔔  木耳   茴香   蒲笋   萵苣

  菠薐菜  龍牙   山藥   葱    蒜

  茄    莧    芹    蕨

  瓜之屬

  王瓜   西瓜   菜瓜   南瓜   香瓜

  甜瓜   絲瓜   壺盧   瓠子

  果之屬

  酸櫻桃  山樝   花紅   軟棗   葡萄

  紅娘子  棠棃   雞頭   桑椹   蓮藕

  枸柰子  菱

  木之屬

  松    榆    椴    槐    柳

  桑    柞    檉    白楊   青楊

  花之屬

  鶯粟花  芍藥   丁香   玫瑰   山丹

  高麗菊  荷花   薥葵   捲丹   鳳仙

  六月菊  金盞   菊花   雞冠   水紅

  草之屬

  雁來紅  菖蒲   ??冏麻   水葱   馬藺草

  塔子頭  艾    蒿    葦    荻

  黃根草  茅    紅根草

  禽之屬

  天鵝   皁鵰   鴟鴞   野鴨   鵪鶉

  鷺鷥   鵓鴿   野雞   啄木   沙雞

  □嘴   蠟嘴   鴛鴦   蝙蝠   千里紅

  鸛    鵏    雁    燕    鴉

  雀    鵝    鴨    雞

  獸之屬

  牛    羊    豬    馬    驢

  虎    狼    鹿    獐    兔

  熊    獾    貉    獺    貓

  麅    野豬   狐狸   艾虎   鼠

  水族之屬

  鯉魚   鰱魚   鯽魚   鮎魚   鰍魚

  魚?既魚   鯿魚   烏魚   重脣   魚?干條

  紅翅   黃骨   赤眼   鱉    蟹

  蟲豸之屬

  蛇    蛙    蚊    蠅    蟻

  蝶    蛾    蚓    蠓    蜂

  蜻蜓   蟋蟀   螳螂   白蛉   蜘蛛

  蝦蟆   蝌斗

  ○古蹟志

  遼自秦漢以來歷朝遺蹟簡冊久湮或有未詳自金朝定鼎其史乘所載爝如觀火故舊墟舊壤可考而知也開原縣歷朝命名不一今備述其詳以垂示後賢作古蹟志

  古蹟

  ·古蹟

  古扶餘國 按後漢書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驪東與邑樓接土平敞宜五穀出名馬赤玉貂豽今縣治界內皆其地也

  古扶餘府 唐時渤海大氏置遼廢按其地在縣城西

  古黃龍府 即扶餘府遼太祖平渤海還至此有黃龍見更名龍州黃龍府開泰中遷其城於東北領益威清雍安遠五州黃龍遷民永平三縣金廢府改屬隆州今按其地在今縣界內其五州三縣地不可考然皆黃龍所轄亦今縣治所及之地也

  古黃龍縣 遼置為黃龍府附郭縣金廢

  古遷民縣 遼置金廢

  古永平縣 渤海大氏置遼因之金廢

  古益州 遼置金廢

  古靜遠縣 遼置屬益州金廢

  古安遠州 遼置金廢

  古威州 遼置金廢

  古清州 遼置金廢

  古雍州 遼置金廢以上多界內地舊址無考

  古通州 遼置通州安遠軍本扶餘國王城渤海號扶餘城遼太祖改屬龍州聖宗更置通州統通遠安遠歸仁漁谷四縣金廢按其地在今縣城西南舊址無考

  古通遠縣 遼置通州附郭縣金廢

  古安遠縣 遼置金廢舊址無考

  古漁谷縣 遼置金廢舊址無考

  古歸仁縣 遼置金因之併通遠安遠漁谷諸縣地屬咸平府元廢明於此設站在縣城之北

  古玉山縣 金置屬咸平府元廢按其地在縣城北

  古隆州 金置隆州利涉軍按金志古扶餘之地遼太祖時為黃龍府天眷三年改濟州以金太祖攻城時不假舟楫之祥也大定閒改隆州領利涉一縣元廢今按其地應在縣東其所轄東至混同江西至今縣治之地

  古利涉縣 金置隆州附郭元廢

  古韓州 本高麗鄚頡府地領 【 脫鄚頡二字】 二州渤海因之遼改韓州東平軍領柳河一縣金因之元廢明於此置站在縣城之西北

  古棋州 遼置棋州祐聖軍領密雲一縣金廢在今開原廣寧交界之地

  古慶雲縣 遼置縣曰密雲屬棋州金改慶雲併州入縣屬於咸平府元廢明於此置站今城西南四十里慶雲屯是也

  古開元城 明一統志在三萬衞西門外按元史即金黃龍府治置開元路明始改三萬衞今縣城西古城舊址猶存其更築之年不可考

  廢三萬衞 明洪武二十二年置在城內今廢明一統志云渤海為上京龍泉府金改上京會寧府今按渤海上京在烏喇界內開原在渤海時為扶餘府金會寧府在今烏喇之東明時衞治以牙克薩山為界一統志誤也

  廢遼海衞 按明一統志在開原城內洪武十一年初置治牛莊二十六年始徙此今廢

  廢安樂州 明永樂七年置在城內今廢

  花露臺 有二一在縣南四十里一在縣南三十里相傳邑中二姻親以華麗相尚各築一臺以自矜其建置之年無考

  ○名宦志

  郡邑之有名宦用以祀功德也俊彥之筮仕其地功被社稷澤及生民則父老子弟從而蒸嘗之自遼金以來勤事之臣皆不可考而我朝肇興制邑伊始概不多見惟待後之撫循良吏崇祀本土以勵後賢者也作名宦志

  名宦

  ·名宦

  明

  鄒溶字大淵泗州盱眙人由燕山左護衞百戶累官錦州衞指揮同知調開原備禦修飭邊城開通河道築關廂創馬市俱有能聲官至都指揮同知

  ○人物志

  古稱地靈則人傑凡鍾山川之秀氣蔚為人物之英華於以表著當時流芳奕世使千百載後景高山而仰典型豈容沒沒乎開原典籍散失其僅僅傳聞於後者自不容不紀作人物志

  人物

  ·人物

  明

  童信洪武末從成祖勇敢負氣每戰輒有奇功累官至都督

  ○孝義志

  詩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凡為孝義者皆本性之自然故登岵屺而思怙恃誦靡盬而勤王家為法於當時可傳於後世者古今固不乏人志之亦以風世也作孝義志

  孝義

  ·孝義

  明

  王斌嘉靖時人母聞氏久病無方可療斌自詣土神廟祈祝割肋取肝一片煎湯以進母食之病即愈斌亦無恙人咸異之

  劉旺三萬衞都指揮成化閒與其子答廝古城堡設伏援絕矢竭突陣力戰父子俱沒於陣

  ○列女志

  丈夫稟天地之剛氣故正氣不磨理所固然至於婦人氣稟柔道以順為正或遇失偶而持冰霜雅操柏舟自矢或效生同衾死同穴志甘自殉從容視死如歸者其可淹忽不傳而風世俗乎作列女志

  列女

  ·列女

  明

  蘇氏高鳳妻年二十歲隨鳳戍開原鳳故蘇氏扶櫬歸葬撫教二子年八十三歲卒

  羅氏高鳳弟龍妻年二十一歲龍故遺腹四月生一男守志撫孤成立年五十三歲卒時稱一門雙節

  鄧氏陸淳妻淳死氏年十九歲哀毀不食殮畢自縊而死葬之日送之者無不為之隕涕

  ○隱逸志

  夫巢父許由亦遊於堯舜之世惟我朝旁求俊又山林隱逸之士咸得登庸廊廟野無遺賢矧筆造丕基之地百爾君子有不攀龍附鳳者乎今茲開邑民鮮土著是以隱逸之士闕而不載

  ○流寓志

  嘗聞賢人君子以天下為家或嗜其山水之形勝或鄰其才人之聚藪是以散處四方者自古迄今何地蔑有以言開邑黔黎盡屬流移之眾然止可實版圖而廣戶口安足登史乘而光志典闕而不載

  ○方伎志

  自伏羲神農畫河圖嘗百草而星相醫卜傳於後世利濟斯民甚非淺鮮但開邑之民務農逐末者多不事九流術數之士既寡烏容妄贅

  ○仙釋志

  粵稽皇古止知儒者之學並無仙釋二道自紫氣東來而修煉之術興佛骨西臨而緇衣之流盛其蹟存人世亦多槩見但開邑舊志殘失而二氏之道並無稱述不敢獨詳

  ○藝文志

  夫文以人重人以文傳文者不朽之盛事也古今閱歷準時定制而名邑大都往往留昔時之翰墨以為重開原文獻無□圖史闕失惟有殘碑貞石?民存於梵剎之閒而已況作邑方新當時名公巨卿著作未富茲得一二序記以見國朝一代之文足為斯邑光耳作蓺?火 【 蓺?火:藝】 文志

  藝文

  ·藝文

  記

  知縣周志煥開原縣文廟記

  □觀世之盛也比戶弦歌崇儒明道必自學校始鄉學三代異名國學□仍其號鄉學即今之郡縣學也講道明倫接洙泗之淵源續斯文於不墜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春夏詩書秋冬羽籥養老而教射尚德而毓才無不出於是焉典最盛矣值今聖天子稽古右文躬親釋奠經筵講學博徵碩儒聖賢之道昭明於世誠唐虞三代之時也近又奉俞旨敕滇黔諸省各官捐創學宮使山陬蠻瘴之區得沽聲教矧畿輔近地鑾輿臨幸若開原一邑者而文廟茅茨不剪土階湫隘豈所以尊崇先聖之意乎但斯邑建立未久前任何公金序披荊剪棘剙茅屋三楹奉祀聖賢繼任劉公超凡復立櫺星門外置左右二坊規模已備惟兩廡神牌俱未之設煥司牧是邦踰越二載心懷修葺力不能逮今敬捐資購工以瓦易茅飾聖殿而重新之置四配十哲兩廡先賢先儒神位蓋欲為荒邑尚斯文之統以覲揚我皇上文治之盛即瞻仰宮牆者或亦有所感發焉

  詩

  開原縣知縣周志煥威遠堡朝駕恭賦

  邊庭迎帝輦朝賀已三更鴛羽聯班肅鴻臚引奏清馬嘶青嶂地人臥綠苔營萬騎隨鑾輅千官聽漏聲荒屯成壯麗行幄儼都城宣拜天顏近晨昏瑞露盈縣旌非耀武控馭若觀兵扈從丹衷切神馳到玉京

  開原縣志卷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