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顺帝朝的主要史料是明朝初建时修的正史《元史》。但是,《元史》实际上是分两段编修的,指出这点很重要。第一段编修了该书的大部分,从蒙古初起至宁宗朝(1332年),1369年完成。1333—1368年的顺帝朝放在第二段,需要完全不同的设计。因为元廷没有留下顺帝朝的实录,元代政书(1332年成书的《经世大典》)又没有续修下来,明政府不得不派人专门收集有关资料。据说派了12个使者到全国各地去收集资料并把它们送往设在南京的史馆。在宋濂的文集里有一段详细记录,叙述这些使者中最重要的一人如何收集史料,此人是被派往元故都的:
顺帝三十六年之事旧乏实录,史臣无所于考,阙略不备。于是礼部尚书崔亮、主事黄肃与濂等发凡举例,奏遣使者十又一人,偏行天下,凡涉史事者悉上送官。今之北平,乃元氏故都,山东亦号重镇,一代典章文献当有存者,特择有职于官者行示,不敢轻也。章贡吕仲善者时司膳成均,乃被是选。
是月癸卯(1369年8月13日)即乘驿北去,八月丁卯(9月6日)抵北平,凡诏令、章疏、拜罢、奏请布在方册者,悉辑为一。有涉于番书,则令译而成文。其不系公牍,若乘舆巡幸、宫中隐讳、时政善恶、民俗歌谣以至忠孝、乱贼、灾祥之属,或见之野史,或登之碑碣,或载群儒家集,莫不悉心咨访。且遣儒生危于等分行乎滦、燕南诸郡,示以期日,有慢令者罪及之。爰自丁丑(9月16日)开局于故国子监,至冬十又一月壬辰朔(11月30日)始完,以帙计者八十,择高丽翠纸为之衣,舁至行中书,借官印识之,进于南京。
乙未(12月4日)赴山东,河水方冻,大雪深二三尺,仲善驾牛车遵陆而行,一吸一呼,冰生髯间。己未(12月27日)至济南,其咨询大略如北平时。又明年春正月甲寅竣事,成书又四十帙。所拓碑文,北平四百通,山东一百通不在数中,仍印识如前。三月壬寅(4月9日),辇还京师(南京)。
巳而诸使者咸集,濂于是有所依据,修成续史四十八卷,夏六月(1370年7月23日)复诣阙上进。①
除了认真收集资料外,《元史》有关元后期的部分颇多缺点且随意性很强。整个设计如此急速地完成,主要是因为顺帝和他的继承者爱猷识理达腊还在漠南活动,并且没有放弃中国正统统治者的称号。《元史》的刊行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向中国内外的人昭示元代已经结束。
《元史》后一部分作为史料使用的几部非官方著述,单独保存了下来。有些已经翻译并加了注释,著名的有杨瑀的《山居新话》,傅海波译;[1] 《庚申外史》,赫尔穆特·舒尔特-乌夫拉格译;[2] 埃里希·海涅什《两个王朝的灭亡》[3] 的后半部分翻译了顺帝1368—1370年北逃时的日记。其他的资料,读者可在傅海波的《13—14世纪中国私修史著》中查到,此文收录在W.G.宾斯利和E.G.普利布兰克编辑的《中国和日本的史学家》中。[4]
在同时代人的文集中,有丰富的关于元代后期的各种记载,已经被利用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文集的作者,主要是汉人,也有其他族人。文集版本和所在图书馆的细目,在日本有山根幸夫和小川尚的书目,[5] 在中国大陆有周清澍的书目。[6]
西方对元后期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开始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中国,对元末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1936年,吴晗于此年发表了《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立》的长文。_0829_0[7] 最活跃的新出版中心之一是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组,该组出版的期刊是《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8] 从1982年开始,元史研究会亦出版了元史研究的系列论集,名为《元史论丛》。[9] 因为元后期的研究与阿尔泰和蒙古研究、明史研究以及元史本身的研究关系密切,所以新著作的产生有很大难度。两个有价值的通讯有时登载有关元后期的论著,一个是《宋元研究通讯》,即从前的《宋史研究通讯》;另一个是《明史研究》。
[1] [115]傅海波:《杨瑀〈山居新话〉:蒙古统治下中国文化的成就》(威斯巴登,1956年版)。
[2] [440]赫尔穆特·舒尔特-乌夫拉格译:《庚申外史》(柏林,1963年版)。
[3] [163]埃里希·海涅什:《两个王朝的灭亡》(威斯巴登,1969年版)。
[4] [136]傅海波:《13—14世纪中国私修史著》,W.G.宾斯利和E.G.普利布兰克编:《中国和日本的史学家》(伦敦,1961年版),第115—134页。
[5] 山根幸夫、小川尚编:《日本现存元人文集目录》(东京,1970年版)。
[6] [813]周清澍:《元人文集版本目录》(南京,1983年版)。
[7] [773]吴晗:《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立》。
[8] 《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组编。
[9] 《元史论丛》,元史研究会编(北京,中华书局),第1辑,1982年;第2辑,1983年;第3辑,1986年。
7.顺帝与元朝统治在中国的结束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