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輿(二)
諸山
·諸山(光緒二十年臘月二十四日,鳳山釆訪局龍巖章占秋繕本)
縣治諸山自東北綿亙而來,勢皆西南向。大烏山高聳特起,為縣治少祖。脈分三大支:以沿溪一帶為左支,沿海一帶為右支;屈伸起伏,聯絡四十餘里奔赴縣治者為中支。
由金山南行,歷火光、五湖、開光、七里、橫山、番仔湖、鰕山、虎形,蜿蜒二十餘里,陡起十九峰者,為觀音山。自金山以下,兩旁輔夾而行,左則大滾水、眠牛、石塔、鯉魚、箍桶寮,若迎若送;右則尖山、虎頭、小滾水、烏鬼埔、蜈蜞嶺,若斷若連。再由觀音發脈,奔放南下,內為總督陂、烏材林、蛇仔形,外為獅形山、飛鳳穴、灣仔,內至頂考潭,穿田而過小赤者,曰「煙墩」。峰回路轉,鶴膝蜂腰,紆徐而入縣治者,曰「大灣」、曰「獅頭」、曰「毬山」、曰「金鐘湖」、曰「烏石山」、曰「大湖山」、「龍喉山」、曰「大赤山」、「弔燈陂」、「武洛塘」諸山。此中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大鳥山,在嘉祥、觀音二里,縣北四十八里,脈由安平羅漢內門金交椅、銀錠山、涼傘山,綿亙十里許,高昂騰聳,為縣治少祖。界內諸山,皆由此發脈。上一峰曰「朝天嶺」,自麓至巔,不知幾百尋丈,約人行十餘里,峻絕冠群峰,非強有力者不能造其巔。登高四望,北盡木岡,南極沙馬,中通羅漢門,皆在指顧間。山麓有泉,下注大邱園溝。
金山,在觀音里,縣北四十一里,脈分自烏山,與大滾水山、尖山相輝映。石筍秀削,旁一峰曰「石瓶」,上有異花一本,色白,香若木樨,人不能識。山高二里許,長五里許。其麓寬平,多產老藤。山腰有泉,分注濁水、援剿中二溪。
火光山,在觀音里,縣北三十六里,脈由金山出,高半里許,長三里許。
五湖陂山,在觀音里,縣北三十三里,脈由火光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
開光山,在觀音里,縣北三十二里,脈由五湖陂出,高半里許,長里許。
七星山(即角宿山),在觀音里,縣北三十里,脈由開光山出,七峰聯絡,圓秀如星,故名(其麓為龍角寺)。山腰有泉,下注角宿陂。
橫山,在觀音里,縣北二十九里,脈由七星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山麓有泉,下注烏鬼埔陂。
番仔湖山,在觀音里,縣北二十八里,脈由橫山出,高五丈餘,長里許。
鰕山,在觀音里,縣北二十五里,脈由番仔湖山出,高十丈餘,長半里許。
虎形山,在觀音里,縣北二十四里,脈由鰕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
觀音山,在觀音里,縣北二十三里,脈由虎形山出,高三里,長十五里,陡起十九峰。中一峰屹立如菩薩端坐,眾小峰拱峙於側,分支環抱,不可名狀。其麓一巖,名曰「翠屏」,為縣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翠屏夕照即此)。中蓋觀音寺,左右二山,天然鐘鼓,形家稱勝地焉。
大滾水山,在觀音里,縣北三十八里,脈由大烏山出,山不甚高,上有六湯泉,瀵湧而出,水帶濁泥,味鹹。或湧出椗索,相傳其下通海。近山之地,草木不生,煙氣逼人。
眠牛山,在觀音里,縣北三十五里,脈由大滾水山出,邐迤起伏,邱阜拗凹,若眠牛狀。
石塔山(亦名塔仔腳山),在觀音里,縣北三十二里,脈由眠牛山出,上有石塔遺址,尚存其半。
鯉魚山,在觀音里,縣北三十里,脈由石塔山出,高十餘丈,長半里許,狀若鯉魚,故名。
箍桶寮山,在觀音里,縣北二十六里,脈由鯉魚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
尖山,在嘉祥里,縣北四十里,脈由大烏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形極端正。縣治尖峰,當以此為最。
虎頭山,在觀音里,縣北三十三里,脈由尖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圓厚高卓,昂似虎頭,故名。
小滾水山,在觀音里,縣北三十一里,脈由虎頭山出,上有小竅,徑二尺許,深不見底。湧出濁泥,晝夜不息;投以火,則然,亦奇景也。旁有澗泉,下注滾水阬溪。
烏鬼埔山,在觀音里,縣北三十八里,脈由小滾水山出,東與橫山綿續。相傳紅毛時,為烏鬼聚居於此,今遺址尚存。樵採者常掘地得瑪瑙珠、奇石諸寶。蓋荷蘭時所埋也。
蜈蜞嶺(亦名蜈蜞潭山),在觀音里,縣北二十五里,脈由烏鬼埔山出,高二十餘丈,長三里許,其下為蜈蜞潭。
總督陂山(俗呼為大山母),在觀音里,縣北十八里,脈由觀音山出,高二里許,長七里許。
烏樹林山,在觀音里,縣北十五里,脈由觀音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上有暗光鳥成林,土人名為鳥穴。其巔亦多猿猱。
蛇仔形山,在觀音里,縣北十三里,脈由烏材林出,高五丈餘,長里許。
獅形山,在觀音里,縣北十七里,脈由觀音山出,高二里許,長四里許。山麓有泉,下注獅形溝。
飛鳳穴山,在觀音里,縣北十六里,脈由獅形山出,高十丈餘,長里許。
灣仔內山,在觀音里,縣北十二里,脈由飛鳳穴出,高十丈餘,長里許。
頂考潭山,在觀音里,縣北十里,脈由蛇仔形山出,高里許,長八里許。
小赤山,在觀音里,縣北九里,脈由頂考潭穿田而過,高半里許,長里許。
煙墩山(亦名大將廟山),在赤山里,縣北八里,脈由小赤山出,高六、七丈,長三里許。舊有煙墩三座,今廢。其麓為大將廟。
大灣山,在半屏、赤山、興隆三里交界(北半屏、南赤山、西興隆),縣北七里,脈由煙墩山出,高十丈餘,長四里許。山麓有蓮花陂。
獅頭山,在興隆里,縣西北九里,脈由大灣山出,屹立覆鼎金陂中,西、南、北三面環水,堪輿家以為獅子弄毬云。
毬山,在興隆里覆鼎金莊內,縣西北七里,脈由大灣山之西四里許平地起突,肖形而名。
金鐘湖山,在赤山里,縣北六里,脈由煙墩山出,高十餘丈,長二里許,東臨公爺陂。
烏石山,在赤山里,縣北五里,脈由金鑑湖山出,高十丈餘,長里許,東臨公爺陂。
大湖山,在赤山里,縣北四里,脈由烏石山出,高八、九丈,長里許,南與龍喉山俱環公爺陂。
龍喉山,在赤山里,縣北四里,脈由金鐘湖山出,高二十餘丈,長里許,北臨公爺陂。
大赤山,在赤山里,縣北二里許,脈由龍喉山出,高十餘丈,長二里許,北臨公爺陂。
弔燈陂山,在赤山里,縣北二里許,脈由大赤山出,高十餘丈,長里許,西臨公爺陂。
武洛塘山,在大竹里,縣北半里許,脈由弔燈陂山穿田過峽,高二、三丈,長里許,山南為昭忠祠。
其東北沿溪南下一帶為左支,由蘭陂嶺東南行,歷深水山、大坪頂、統領尖、統領阬、吊狗嶺、昇仙阬、牛跡阬、厚栗崎、小圍榜、大圍榜、石壁寮、三腳寮、山豬窟、興化寮,昂然特出者,為土地公崎山。自土地公崎以下,則皆產鳳梨之區。其有名目可紀者,若中阬湖、南勢阬、竹崎山、井仔湖口山,其分支鼎峙者也。若十九灣、新陂內、龍目井、大坵園、濫埔山、蒲尖園山,其團結凝聚者也。若小坪頂、大坪頂、竹仔寮、井仔腳、無水寮、仙草埔、內埔仔、九曲塘山,其聯絡奔放者也。九曲塘之東,有瑯岡山焉,屹立溪邊,為沿溪一帶之外護。瑯岡之西,為山仔頂、龜仔潭、拔仔林山,其下為總舍陂、尚書林、蛟龍阬山。自蛟龍阬發脈,趨南小山歷落,為下考潭山,為鳳彈山,又為大坪頂山。其高起橫列者,為鳳山。極南濱海為鳳鼻山。孤懸海中為琉球嶼。沿海而西為海汕。海汕盡處為旂後山。此左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蘭陂嶺(一名嶺頂山,又名觀音亭山),在觀音里,縣東北四十里。脈由烏山出,高二里許,長五里許,嶺尖分水,安、鳳分界。上有觀音亭,為同治癸酉年職員藍登輝建。山泉下注嶺口溝。
深水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五里,脈由蘭陂嶺出,高里許,長三里許。阿里港往郡經此,山麓有泉下注深水溪。
大坪頂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三里,脈由深水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
統領尖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二里,脈由大坪頂山出,高三里許,長四里許,山峰秀拔,故名。
統領阬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一里,脈由統領尖山出,高里許,長二里許,山麓有泉下注統領阬溝。
弔狗嶺,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里,脈由統領阬山出,高三里許,長四里許,羊腸小路,巨石壁立,俯視幽崖,深削萬丈,經者咸股慄。山麓有泉分注一溪(水哮)、兩溝(統領阬、知母令阬)。
昇仙阬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九里,脈由弔狗嶺出,高里許,長二里許,山麓有泉下注昇仙阬溝。
牛跡阬山(亦名牛食阬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八里,脈由吊狗嶺出,高半里許,長六里許,山麓有泉下注水哮溪。
厚栗崎山(即加獵崎),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七里,脈由牛跡阬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
小圍榜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八里,脈由昇仙阬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山麓有泉下注小圍榜溝。
大圍榜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六里,脈由小圍榜山出,高半里許,長四里許。
石壁寮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四里,脈由大圍榜山出,高里許,長二里許,如壁削立。阿猴街往郡,小路經此。
三腳寮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五里,脈由石壁寮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
山豬窟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二里,脈由石壁寮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
興化寮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一里,脈由三腳寮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山麓有泉下注大樹腳港。
土地公崎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里,脈由興化寮山出,高二里許,長六里許,紆迴盤曲,岡阜錯綜,聯絡一帶鳳梨山(?)。山麓有泉,下注大樹腳溝。
中阬湖山,在小竹里,縣東北十七里,由土地公崎山出,高二里許,長四里許。
南勢阬山,在小竹里,縣東北十八里,脈由中阬湖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山麓有泉下注烏瓦窯溝。
竹崎山,在小竹里,縣東北十五里,脈由中阬湖山出,高二里許,長四里許,山麓有泉下注仙草埔溝。
井仔湖口山(亦名大山母),在赤山里,縣東北十里,脈由中阬湖山出,高里許,長二里許。
十九灣山,在赤山里,縣東北十里,脈由竹崎山出,高里許,長二里許,山麓有泉下注新陂內溝。
新陂內山,在赤山里,縣東北九里,脈由十九灣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
龍目井山,在小竹里,縣東北十六里,脈由南勢阬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下有兩井相連,狀若龍目,故名。其泉清冽,相傳飲之可以愈痾。
大邱園山,在赤山里,縣東北十四里,脈由竹崎山出,高二里許,長四里許。
濫埔山,在赤山里,縣東北七里,脈由大邱園山出,高半里許,長三里許。
蒲尖園山,在赤山里,縣東北八里,脈由十九灣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山麓有泉下注蒲尖園陂。
小坪頂山,在小竹里,縣東北十八里,脈由南勢阬山出,高半里許,長三里許,山麓有泉下注竹仔寮溝。
大坪頂山,在小竹里,縣東北二十里,脈由小坪頂山出,高半里許,長四里許。
竹仔寮山,在小竹里,縣東北十七里,脈由大坪頂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
井仔腳山,在小竹里,縣東北十三里,脈由竹仔寮山出,高半里許,長五里許。
無水寮山,在觀音里,縣東北十三里,脈由井仔腳山出,高半里許,長三里許。
仙草埔山,在赤山里,縣東北八里,脈由無水寮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
內埔仔山,在小竹里,縣東北九里,脈由無水寮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
九曲塘山,在小竹里,縣東北十二里,為無水寮山餘脈,山至此止矣。
瑯岡山,在小竹里,縣東十五里,平地起突,高半里,長里許。
山仔頂山,在小竹里,縣東七里,平地起突,高里許,長二里。
龜仔潭山,在鳳山里,縣東七里,脈由山仔頂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其下為龜仔潭。
拔仔林山,在鳳山里,縣東四里,脈由山仔頂山出,高半里許,長三里許。
總舍陂山,在鳳山里,縣東二里,脈由拔仔林山出,高半里許,長三里許,迴環繞陂。
尚書林山,在鳳山里,縣東三里,脈由總舍陂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
蛟龍阬山(亦名加令阬山),在鳳山里,縣東五里,脈由尚書林山出,高二里許,長三里許。
下考潭山,在小竹里,縣東南七里,脈由蛟龍阬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
鳳彈山(亦名曠地仔山),在鳳山里,縣東南八里,脈由下考潭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數小峰歷落錯綜,圓潤秀媚,因名。俗呼為鳳卵。
大坪頂山,在鳳山里,縣東南十二里,脈由鳳彈山出,高二里許,長四里許。
鳳山,在小竹、鳳山二里交界(東小竹、西鳳山),縣東南十八里,脈由大坪頂山出,高四里許,長十里許,為縣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鳳岫春雨即此)。首昂如冠(俗名為鳳髻山),最為圓秀,旁列二小峰,形若飛鳳展翅,縣治命名取此(按此山南為馬鞍山,即鳳頸也。北為朝天嶺,即鳳臀也。又北為大坪頂、鳳彈山、下考潭、蛟龍阬,龜仔潭、尚書林、山仔頂、拔仔林、總舍陂諸山,皆鳳尾也。統計鳳山自首至尾,約長二十里)。內有鳳山洞(其洞適當山腰,中有泉下注鳳山池)、向天池(池在山頂,周里許,夏秋蓄水,能產魚蝦,冬則涸)、金面盆(系山上小邱,四圍隆起,中微凹,形家以為勝地)、清水巖(巖在山麓,有泉從石罅出,清冽宜茶,注為汙池,大旱不涸,灌田百餘畝。相傳此水為堪輿林鎮仙仗劍喝出,未知信否?石上有大榕一株,俯臨如蓋。其水澄澈無塵,遊魚可數,故名。巖南數武,有觀音堂,即名清水巖寺)、石翁媼(在清水巖寺南數武,平原中浮一小邱,上有兩石人,狀如相攜,天然圖畫,亦奇景也)、石鴝鵒(亦平地一石結成,色灰黑,大倍於鵝,細審之,真如生者)、石牛椆(在馬鞍山後,石壁削立,下有窩如半月形,盜牛者恆於此宰之,故名。其旁一崙突起,頂寬平,四圍石人環立,中豁一邱。邱中一阬,深不見底。火桁木兩株,從下挺出,高數丈,眾鳥爭集,而樹上絕無鳥糞。周圍四望,則滿山皆紅珊瑚樹,森列其間,亦異境也)、石鐘(塊然一石,高丈許,或擊之,聲如洪鐘)、石鼓(與石鐘對峙,相距數武,肖形而名)、石船(高丈餘,長三、四丈,亦取其形似而已)、石棋盤(形如棋盤,面平可供偃息)、仙人跡(石上有足趾痕,深二分許,五指宛然,類人工琢就者)、獅子喉(山上闢一竅,徑六尺許,作獅子張口勢。土人云:其喉若吐煙,則東港必遭回祿。此理殊不可解)諸勝,凡十三景,皆以其近似者名之也。
鳳鼻山,在小竹、鳳山二里交界(東小竹、西鳳山),縣南二十里,脈由鳳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屹立海邊,小崙直下,肖形而名。旁有巨石峙海際,土人名為石龜(按石龜之下,多產黑毬,團圓;然大若紅橙,根附於石,刺集如蝟。以手摩之,則眾刺皆動,聲磔磔以鳴,破之,中有蟹黃,形狀詭異,人不敢食)。
小琉球嶼(俗呼為剖腹山),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里,與鳳鼻山對峙(按昔人有以小琉球為靈芝草者,云鳳鼻山下有石線一條,從海底過脈),孤懸海中,周圍二十餘里(東西相距四里許,南北相距六里許,積方二十四里有奇),澳、莊各六(按六澳東曰大寮澳,西日杉板路澳,南曰天臺澳,北曰白沙尾澳,西北曰花瓶仔澳,東南曰厚石澳;六莊即打牛崎莊、尖山莊、相思埔莊、魚埕尾莊、濫潭莊、龜仔路腳莊是也),居民四百餘戶,男女二、三千口。地不差五穀,以捕魚兼蒔雜糧為生。光緒三年,恐宵小之易於藏匿也,亦屯兵戍守之(營地在白沙尾澳,現駐水師汛官一員,目兵二十四名),上有石洞(在天臺澳尾,相傳舊時有烏鬼番聚族而居,頷下生腮,如魚腮然,能伏海中數日,後有泉州人往彼開墾,番不能容,遂被泉州人乘夜縱火盡燔斃之。今其洞尚存。好事者輒往遊焉)、花瓶石(在花瓶仔澳西北數武,有巨石峙海中,高二丈許,其上小松數株,類花之插瓶然,故名)、觀音亭諸勝,士分紅、黃二色,且多沙礫,僅產竹木、花生豆、番薯,下有巉石,不堪泊舟。海日初陞,霞光煥發,為縣治八景之一(八景內有球嶼曉霞,即此)。
海汕,在鳳山里,縣南二十里,東連鳳鼻山,西抵旗后山,延袤二、三十里,為縣治眠弓拱案,居民數百家,皆以捕魚為業。
旗后山,在大竹里,縣西十五里,適當港門之左,與打鼓山對峙,高里許,長二里許,舊為漁人採捕之所,近置炮臺,可容駐兵五百。旁設燈樓一座,所以瞭望船隻往來。腰有臨水夫人廟及呂仙祠諸勝。
其西北沿海南下一帶為右支。由大廍亭西南行,歷小廍亭、虎頭山、牛磨灣,回旋二十餘里,崚崢秀媚者,為大岡山,聯絡對峙者,為小岡山。其西北濱海為國祥山,西南為漯底山,側而東,突起嵯峨為半屏山,穿蓮池潭里許為龜山,舊治在焉。更轉而西,高山盤鬱為蛇山。蛇山之頭,有石塔嶼,孤立海中。蛇山之腰,轉折而南,崔巍騰躍,為打鼓山。上有文峰插漢、秀削凌霄,為打鼓峰(舊城聖廟以此峰為文筆,形家稱勝地焉)。其背為石佛嶼,山麓擘劃成門,潮汐往來,有涼傘嶼在港門中。此右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大廍亭山,在嘉祥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大烏山出,高里許,長四里許。
小廍亭山,在嘉祥里,縣東北五十七里,脈由大廍亭山出,高二里許,長三里許,山麓有泉下注山窩壽陂。
虎頭山,在嘉祥里,縣北五十二里,脈由大廍亭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
牛磨灣山,在嘉祥里,縣東北四十一里,脈由小廍亭山出,高二十餘丈,長八、九里,山麓有泉下注竹腳崎溪。
大岡山,在嘉祥里,縣北五十里,脈由牛磨灣山出,高七里許,長二十里。樹木蔚然,為縣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岡山樹色,即此)。山腰有超峰寺,祀觀音佛,為前太守蔣允焄建。寺前活泉兩股,大旱不涸。俗名「龍目泉」。其巔蠣房殼甚多,滄海桑田,不知何時物也。山上有雨,則湖水滿。山陰有古石洞,莫測所底。或以瓦擲之,窅然無聲。相傳其下通海云(按舊志臺灣記略云:大岡山狀如覆舟,天陰埋影,晴霽則見,上有仙人跡,鐵貓兒碇、龍耳甕在焉。相傳國有大事,此山必先鳴。又叢談云:岡山未入版圖時,邑中人六月樵於山,忽望古橘挺然岡頂,向橘行里許,則有巨室一座,由石門入,庭花開落,階草繁榮,野鳥自呼,廂廊寂寂,壁間留題詩詞及水墨畫跡,纔存各半,登堂一無所見,惟只犬從內出,見人搖尾,絕不驚吠。隨犬曲折緣徑恣觀,環室皆徑圍桔樹也。雖盛暑,猶垂實如碗大。摘啖之,瓣甘而香。取一、二置諸懷,俄而斜陽照入,樹樹含紅,山嵐襲人,有淒涼氣。輒荷樵尋歸路,遍處誌之。至家,以語。其人出桔相示,謀與妻子共隱焉。再往,遂失其室,並不見有桔。又云:明太監王三保植薑岡山上,至今尚有產者。有意求覓,終不可得。樵夫偶見,結草為記,次日尋之,弗獲故道。有得者,可療百病)。
小岡山,在嘉祥里,縣北四十五里,脈由大岡山出,高二里許,長五里許,巔有巨石,圓秀如冠,俗呼為紗帽石。
國祥山(亦名崎漏山),在文賢里,縣西北六十六里,系沙崙結成,高丈許,長四里許,西臨大海。
漯底山,在仁壽里,縣西北四十里,平原曠野,中浮一邱,頂寬平,有小竅出水,若泥淖,其深無底。山多沙礫,少草木。
半屏山,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七里,平地起突,高二里許,長六里許,形如列幛、如畫屏,故名。為聖廟左翼,蓮花潭直逼山下,又如展旂,故亦名旂山。山腰有竅,洞闊丈許,深不見底,相傳其下通海云。
龜山,在興隆里舊城內,縣西北十五里,高里許,長三里許,近接半屏山,形如龜,蟠踞城內。繁陰密蔭中多喬木,居民環聚,其下有天后宮、觀音亭諸勝,可供遠眺。
蛇山,在興隆里,縣西十六里,高里許,長四里許,與打鼓山分脊聯岡,首趨外海,草木蓊薈,樵採資焉。
石塔嶼,在興隆里,縣西二十二里,即蛇山餘脈,特立海中,距蛇山數十武,高二十餘丈,可造其巔。
打鼓山(一名埋金山、一名麒麟山,俗呼打狗山),在興隆、大竹交界,縣西十五里,脈由蛇山出,高三里許,長十里許,適當港門之右,與旗后山對峙。上有兩砲臺,一在臨港扼要處,一在大棚頂,可容駐兵一千名。山麓一巖,有泉出石罅,夏秋雨潤,泉湧如噴雪翻花,潺湲遠聞,冬春稍細(土人云此泉甚奇,雨則吞入,旱則吐出),下注汙池,灌田數十甲,汲以煮茗,清甘異常,極旱不竭,居民名為龍巖泉(亦名龍眼井泉)。今補人為八景之一(八景中有龍巖洌泉,即此)。其上里許為仙洞(按舊志云:打鼓山石洞須秉燭而下,中一石柱,高丈許,寬四、五尺,內有石乳,淙崢可供把玩,或謂即鍾乳石云。又一新洞,相距三里許。其內亦有石乳下垂,與舊洞大同而小異。又云埋金山在打鼓山巔,相傳明都督俞大猷討海寇林道乾,道乾遁入臺,艤舟打鼓山港,殺其妹,埋金山上,時有奇花異果,入山樵採者或見焉,若懷歸,則迷失道;雖誌其處,再往,終失之)。
石佛嶼,在大竹里,縣西二十里,即打鼓山背,豎立海中如石佛狀,漁人嘗坐其上。
涼山嶼(即猴跳石),在大竹里打鼓山麓,縣西十七里,當西港中(即旗后港),舟犯之立碎。下有雞心礁,另在海底,潮退則見。
內支(謂港東、西二里內山,故曰內支),總名傀儡山(地屬生番界,俗呼生番為傀儡,故曰傀儡山),由北而東、而南綿亙一百二十餘里,勢若彎弓,為縣治外局左輔,極北為南雅仙山(地屬安平)。自南雅仙以上,則有寨仔腳、匏仔湖、石仔崙、尖山、網山、柴梳山、觸口山、北葉山、芋匏山、山豬毛山,其最高者為南太武山(山後為崇爻、卑南覓諸山)。山豬毛、南太武之間,有南北坪焉,為諸溪發源之所。其北坪即大澤機之所從出,其南坪即雙溪口之所由分也。南太武之南為崑崙坳、嘉早山。又南為南崑崙、浮圳鹿、擺律山、七腳亭山、力里山、三條崙嶺、董的山、內湖尖山,極南為率芒山、枋山(地屬恆春)。外支(謂沿傀儡山麓一帶附近民居者)為旂尾、彌濃、龍渡、龜山、蛇山,又其外為龜仔豆山,彌濃之東有九芎林、獅仔頭、大銃山、竹仔門山,又東為柴牛椆、草山、尾寮山、打鼓阬山,折而南為挖仔手、無尾阬山、大阬山、芒仔芒埔山,又為水底阬、熬酒桶、芎蕉阬、鹿場頂山,再南為蒲薑阬、大埔頂、滴水崁、四目公、大阬口、幫崁山、獅頭山、橫山,其西為兩魚山。此下淡水諸山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南雅仙山(舊志作南馬仙,俗呼湳仔仙山),在縣東北七十里,地屬安平,為淡水溪發源之所,聯絡寨仔腳、匏仔湖諸山。
寨仔腳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五里,東聯彌濃,南接旂尾,北交南雅仙,其麓土地平曠,川泉涓流下注旂尾溪。
匏仔湖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七里,東聯尖山,西接南雅仙山。
石仔崙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六里,下聯彌濃山,上接柴梳山,諸峰挺峙。
尖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八里,巨瀑懸崖,東行合觸口山泉下注尖山溪,東與網山、柴梳山相輝映。其南為石仔崙、九芎林諸山,東北為龍交灣山,人跡罕到。
網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九里,東與柴梳山毗連,其內為網社生番居之。
柴梳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七十里,樹木崇茂,清秀圓媚,形似柴梳橫列,故名。北與嘉邑蔚山、火山相連。
觸口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八里,為尖山溪、彌濃、揭陽、三張廍、二重溪發源之所。其後為大口、紅目、墩仔、施武郡、萬斗籠等社生番居之。
北葉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七十二里,曲折紆迴,不可名狀。其內為北葉社、內滿社、擺園社、蘭汝社、一栗仔社、施武內社、屠古物社生番居之。
芋匏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七十里,北與嘉邑內優山連界。
山豬毛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五里,山麓有北坪,即大澤機,為南勢溪發源之所。內有山豬毛山、毛孩、萬里篤山、無崙、加六堂等社生番居之。
南太武山(舊志作傀儡山,俗呼為嘉禮山),在港西里,縣東六十五里,重巒疊嶂,插漢凌霄,為縣治諸山之冠(內地舟至澎湖即見此山),即生番亦不能造其巔,朝夕常有白雪擁護(俗傳上有石室、石床、石燈,仙子居焉)。南與嘉早山、南崑崙相連不斷,勢若長虹。夏秋之交,霖雨滂沱,瀑布懸崖,如水銀潟地,下注南坪(一名雙溪口山,水分兩支,北支由瀧空出口,南支由嘉早山下出口,上有新開石路,可通卑南覓,其坪高可兩丈許,橫插山麓,頂寬平,土皆紅色,熟番多牧牛羊於此),為東西溪發源之所。初霽則晴嵐可挹,豁人心目。山前有大阬闕,高十數仞(闕若石門,凡入山者皆由此進,其地多生茅茨,土人取以蓋屋,內有八絲力社、礁老其難社、加少山社、口社、施汝腊社、心武里社、山里留社、錫干社、毛絲絲社、阿律社、施率腊社、礁網曷氏社、加籠雅社、礁朥加物社、益難社、務朗逸社、陳阿難社、加者惹也社、勃朗錫干社生番居之)。其外平埔三十餘里,草木叢茂。二、八月間,樵採者日數千人,附近居民皆藉此山為生活云。
崑崙坳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五里,即南太武、南崑崙二山之凹折處。內有崑崙坳社、烏鴉石社、內社生番居之(其上新開石路,可通卑南覓。按縣治出東門八里至芎蕉腳莊,又七里至鳥鼠洲莊,又五里至兩魚山,又十五里至雙溪口,又五里至內社,又十五里至崑崙坳,又十里至大石岩,又四十里至諸也葛,又二十里至干仔崙,又十三里至大貓里,又四十五里至卑南覓,綜計一百八十三里,入卑南覓界)。
嘉早山(俗呼加走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五里,脈由南崑崙山出,高十里許,長十四里許,內有加走山社、加蚌社生番居之,山南有泉,分注東溪、番仔埔溪。
南崑崙山(亦名廍亭嶺山),在港東里,縣東七十三里,高出雲表。其大亦與南太武相埒。內有本地社(即糞箕社)、頂望仔、立下望仔、立加磅社、陳阿修社、沙里老社、北力力社、加無朗、古阿崙等社。所產樹木(附近粵民與平埔番、山番熟識者,往往相邀上山伐木,放火燒炭,搬運下山,每夜望見火光一團,即知為山麓人在彼焚炭。漢人名為番山夜火云),金線蓮(性極涼,能治熱症,漢人皆珍貴之,縣城有購自藥圃者,其價頗昂,洋銀一元僅得一兩五錢。若內山則一元可買數兩)及番黍、番芋,生番賴之(上有新開山路,可通卑南覓。按縣治出東門,五里山仔頂,又三里芎蕉腳,又七里頂鳥鼠洲,又五里新園街,又十二里崁頂,又八里射寮,又八里半紅泥嘴,又十六里力里社,又八里半南崑崙,又二十里古阿崙,又二十三里春望巖,又十里大烏萬溪口,又四十三里大貓里,又四十五里卑南覓,綜計二百十四里,入卑南覓界)。
浮圳鹿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五里,脈由南崑崙出,高七里,長十里許,內有浮圳鹿社生番居之。山下有泉,分注頭溝水、九甲、後寮等溪。
擺律山(一名拜律山、一名排力山),在港東里,縣東七十二里,脈由南崑崙山出,高五里許,長七里許,內有擺律社生番居之,山南有泉下注擺律溪。
七腳亭山(亦名七腳壇山),在港東里,縣東六十里,脈由南崑崙山出,七腳亭社在其內,生番居之。山下有擺律山泉,下注擺律溪。
力里山(即立里山),在港東里,縣東七十二里,脈由南崑崙山出,高七里許,長十里許,內有力里、割肉等社生番居之。山北有擺律山泉下注擺律溪。
三條崙嶺,在港東里,縣東五十里,脈由南崑崙山出,同治十三年屯兵於此(營地即在嶺上,現有營官鎮守),上有新開石路可通卑南覓。
董的山,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八里,脈由力里山出,高四里許,長六里許,董的社在其內,生番居之。
內湖尖山,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五里,脈由董的山出,高五里許,長七里許,山南有泉分注下苦溪、率芒溪。
率芒山,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二里,內有率芒、南屏、心麻、沙那、谷武吉、大籠、坳吧郎等社生番居之。山北有泉下注率芒溪,南屬恆春縣界。
枋山,在縣東南七十九里,地屬恆春(按縣治往恆春路程,山東門五里山仔頂莊,又三里芎蕉腳莊,又七里頂鳥鼠洲,又三里下鳥鼠洲,又六里王爺宮莊,又四里五房洲莊,又三里東港街,又四里崙仔頂,又五里堰尾,又五里蘆竹堰,又七里下寮,又五里枋寮,又五里率芒溪,綜計六十二里,入恆春縣界)。
旗尾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寨仔腳山出,肖形而名,旁有小崙突起,狀如帶鈴。
彌濃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石仔崙山出。
龍渡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彌濃山出。
龜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五里,脈由龍渡山出。
蛇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二里,脈由龍渡山出。
龜仔豆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里,平地起突,三小山相連,其下為尖山溪。
九芎林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石仔崙山出。
獅仔頭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九芎林山出。
大銃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石仔崙山出。
竹仔門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尖山出。
柴牛椆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綱山出。
草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柴梳山出。
尾寮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柴梳山出。山南有觸口山泉下注尖山溪。
打鼓阬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北葉山出,山北有觸口山泉下注尖山溪。
挖仔手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北葉山出。
無尾阬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北葉山出。
大阬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北葉山出。
芒仔芒埔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九里,脈由北葉山出,山南有大澤機泉下注南勢溪。
水底阬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八里,脈由山豬毛山出,山北有大澤機泉下注南勢溪。
熬酒桶山,在港西里,縣東五十七里,脈由南太武山出,肖形而名。
芎蕉阬山(一名豬槽阬山),在港西里,縣東五十六里,脈由南太武山出。
鹿場頂山,在港西里,縣東五十五里,脈由南太武山出。
蒲薑阬山,在港西里,縣東五十四里,脈由南太武山出。
大埔頂山(一名大坪頂山),在港西里,縣東五十三里,脈由南太武山出,高四里許,長六里許,山南有嘉早山泉分注東溪、番仔埔溪。
滴水嵌山(亦名茶油阬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二里,脈由南崑崙山出,山北有嘉早山泉分注東溪、番仔埔溪。
四目公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一里,脈由南崑崙山出。
大阬口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里,脈由浮圳鹿山出,山南有浮圳鹿山泉分注頭溝水、九甲、後寮等溪。
幫嵌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里,脈由浮圳鹿山出,山北有浮圳鹿山泉分注頭溝水、九甲、後寮等溪。
獅頭山,在港東里,縣東四十八里,脈由南崑崙山出,高十里許,生番居之。
橫山,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五里,脈由獅頭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山南為擺律溪。
兩魚山(一名下赤山、一名滾水山),在港西里淡水溪邊,縣東二十里,平地起突,高十丈餘,長二里許,二山相連,勢若雙鯉,故名(按舊志:下赤山以土色赤,故名。又云:滾水山不甚高,頂湧溫泉。光是,瀵湧出泉,水多泥淤,至乾隆十二年,始湧溫泉,近地不生草木),山麓均有觀音寺,一名赤山岩、一名高岡亭。土人云:近來二山皆有泉,一溫、一冷,甚奇。
右全邑諸山,凡一百五十九座,其與舊志合者仍之,誤者正之,闕者補之,略者詳之,顛倒者、錯亂者綜理而條貫之。割歸他邑者,略述一、二,而其餘悉汰去之。務使脈絡分明、層次不紊,為綱凡四,為目一百五十有九。至若川之一類,實與水利相關,釆訪未全,俟明春再行續報可也。光緒十九年十二月,龍巖章占秋繕本。
乙部
台湾文献丛刊073 凤山县采访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