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略
著述書目(據林豪編「澎湖廳誌」)
·傳略
蔡廷蘭,字香祖,學者稱秋園先生。父培華。廷蘭幼穎異,五歲讀書倍常童,八歲能文,十三補弟子員,屢試輒冠其曹。旋食餼,名藉甚;澎之廉吏蔣鏞尤愛重之。
道光十二年,澎湖飢,興泉永道周凱奉檄勘賑;廷蘭賦詩以進,備陳災黎窮困狀。凱大加稱賞,瀕行贈以詩,有『海外英才今見之,如君始可與言詩』之句。因手錄讀書作文要訣一卷授之,題曰「香祖筆談」。時凱方以詩、古文詞倡導閩南學者,廷蘭以海島諸生,為所器重;於是臺郡當道名流,如熊介臣、周澗東、姚石甫、劉次白諸公,莫不知澎湖有蔡生矣。
十四年,主講臺灣引心書院。
越明年,鄉試罷歸,由金門遭颶風,船飄十晝夜,抵越南之思義府菜芹汛登岸,乃由陸返閩。途次,與南國人士以詩相酬和,藉以採風問俗。行四閱月、曆萬餘里;因見聞所及,成「海南雜著」一卷。
十七年,凱調任臺灣道,舉充拔萃科。是年,旋領鄉薦。郡守聘主崇文書院講席,兼引心、文石兩書院。
二十四年,會試成進士,以知縣即用,分發江西,年已四十有四矣。二十九年四月,補峽江縣。至則清積案、獎善類;月課諸生為文,手自校閱。觀瀾書院久廢,乃助修郡治章山書院,使邑士得以時就近肄業焉。峽江素號瘠區,逋賦者眾,以大義勸諭士民,民皆悅服,完納如額。次年,值秋收荒歉,自捐司房筆資,請豁免逋賦;並設法賑卹,多所全活。咸豐二年七月,解任。是歲充江西鄉試同考官;九月,署南昌水利同知,十月卸事。三年,回峽江任;五年八月,卸事。六年九月,委署豐城縣,遭江水暴漲堤壞,捐廉二千七百兩僱夫修築張家嘴、羅家角隄岸。又出貲募人,撈拾屍首數百,安插難民。時粵寇逼境,所在土匪焚掠,人心風鶴。亟出駐江上,舉辦圍練,令富者出貲、貧者出力;其條目簡易可行,民始有固志,屢卻悍寇。以防堵出力,巡撫耆齡保升同知。九年三月十五日,在任病故,年五十有九。
廷蘭自少力學,以博雅稱;於詩工古體,於文尤善四六。所撰「海南雜著」,刊行已久。為諸生時,佐蔣通判輯刊「澎湖續編」;網羅故實,多出其手。臺灣道周凱歿於任,金廈門下士林樹梅輩議刻「內自訟齋文集」,鳩資助費;廷蘭銳身自任,移書臺地同門生施進士瓊芳等曰:『吾師素負知人愛士,目今此事,宜各盡心力,庶彰吾師之明;豈可諉之樹梅,使私為己責哉』?其風義之篤如此。
卒後,遺稿罕有知者。光緒四年,主講文石書院金門林豪為蒐其「惕園古近體詩」兩卷,駢體文、雜著各若干卷。(誦清堂文集)
·著述書目(據林豪編「澎湖廳誌」)
惕園遺詩四卷、遺文一卷、駢體文二卷、尺牘六卷
國朝蔡廷蘭問業周芸皋先生之門,淵源甚正。於文工駢體,於詩尤工古體。其才力雄健,卓然自成家數。海外詩人,殆未有能勝之者。歿後遺集不傳,豪於其家購得詩文稿兩束,釐定詩集為四卷。其駢體文,大抵應酬而作,壽文居多,亦有未盡諧葉處。然才鋒英發,古藻紛披,究非島上後進所易及也。尺牘六冊,則官江西時作。廷蘭本工四六,故尋常酬應,亦非俗手所能。
海南雜著兩卷
國朝蔡廷蘭撰。廷蘭鄉試罷歸,在洋遭風,飄至越南廣義省思義府之菜芹汛,由陸旋閩。此書其旅中所作也。上卷分三篇:曰「滄溟紀險」、「炎荒紀程」、「越南紀略」,久已刻行於世;當陽周凱為之序。近人徐松龕中丞「瀛寰志略」嘗稱引之,亦可備海南掌故矣。廷蘭自謂:下卷皆途次唱酬之詩,尚未刻行。其詩亦無由見也。
附錄三
台湾文献丛刊042 海南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