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圣
《左传·成公上》曰: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
又成公下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勤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又曰:诸侯将见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辞曰:"圣达节(圣人应天命,不拘掌礼。)次守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守乎!"
又曰:惟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骄亢则忧患生也。)
又襄公三年曰: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在邑将饮酒,(御叔鲁御邑大夫。)曰:"焉用圣人!(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我将饮酒而已,雨行,何以圣为?"
又昭公四曰:季武子问於申丰曰:"雹可御乎?"对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
又曰:《书》曰:"圣作则。"(逸书则法也。)
又曰: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
又哀公下曰:圣人不烦卜筮,惠王其有焉。(不疑故不卜也。)
《礼记·乐记》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又《坊记》曰: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於约,贵不慊於上,故乱益亡。
又《中庸》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又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又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又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毛诗·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不失其圣者,闻流言不惑,王不知不怨,终立其志,成周之王道,致太平,复成王之位。)
又《节南山·巧言》曰: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周易·乾卦》曰: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又曰: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又《蒙卦》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又《豫卦》曰: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又《观卦》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又《咸卦》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又《恒卦》曰:圣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又《鼎卦》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又《系辞》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又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又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又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尚书·伊训》曰:敢有侮圣言,逆忠直,时谓乱风。(狎悔圣人之言而不行,拒逆忠直之规而不纳。)
又《说命》曰:股肱惟人,良臣惟圣。(手足具乃成人,有良臣乃成圣。)
又《洪范》曰:睿作圣。(於事无不通谓之圣。)
又曰:圣时风若。(君能通理则时风顺之。)
又《多方》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惟圣人无念於善,则为狂人;惟狂人能念於善,则为圣人。)
又《君陈》曰: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
《论语·雍也》曰: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又《述而》曰: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又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谦,不敢自名仁圣。)
又《子罕》曰:太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又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又子贡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孝经》曰:非圣人者,无法。
《春秋潜潭巴》曰:里社鸣,此里有圣人,百姓归之。(社里之居也,鸣则教令行。□教令则圣人能行之也。)
《大戴礼》曰:哀公问曰:"何谓圣人?"孔子对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于大道,应变而不泅拢配于天地,参于日月。"
又曰:圣人有国,则日月不食,星辰不孛。
《尚书考灵曜》曰:五百载,圣纪苻。(五百,法天地之数也。王命长,故以为五百载也。苻,图书也。)
又曰:四千五百六十岁,精及天数,握命人起,河出图,圣受思。(郑玄注曰:"圣,谓尧也。天握命,人当起者,河乃出图,尧受而思之,以受历数也。)
《尚书大传》曰:圣人在位,其君子不诵无用之言,其工不作无用之器,其商不通无用之物。
又曰:圣人者,民之父母也。母能生之,能食之;父能教之,能诲之。圣王,曲备之者也,能生之,能食之,能教之,能诲之也。为之城郭以居之,为之宫室以处之,为庠序之学以教诲之,为之列地制亩以饮食之。故《书》曰:"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此之谓也。
《韩诗外传》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千有馀里,然得志而行乎中国,如合苻节,孔子曰:"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又曰: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比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於周公,曰:"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故重译而来朝。"周公辞曰:"吾子何以见赐也?"译曰:"吾受命国之黄发曰: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之不波溢也,三年於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
又曰:辟土殖穀者,后稷也。决江疏河者,禹也。听狱执中者,皋陶也。然而有圣名者,尧也。
《史记》曰:周西伯猎,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耶!"
又曰:王子比干,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窍,信有诸乎?"
又曰:秦穆公谓内史廖曰:"吾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患,将如奈何?"
又曰:唐举相蔡泽,曰:"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
《管子》曰:圣人若天,然无私覆;若地,然无私载。
《老子》曰: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又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庄子》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又曰:以德分人,谓之圣。
又曰:夫圣人鹑居而穀(苦候切。)食,鸟行而无章。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
又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又曰: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
《文子》曰:圣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圣人之同死生,明於分理也;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所在也。
又曰:圣人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守清道,拘雌节,因循而变应,常后而不先。
又曰:圣人以仁义为绳。中绳之谓君子,不中绳之谓小人。
《列子》曰:龙叔谓文挚曰:"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即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通流,一孔不达。今圣知为病者,或由此乎?"
又曰: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答曰:"丘非圣者。""三皇圣者欤?"答曰:"三王善任知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答曰:"五帝善任仁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答曰:"三王善因时者,圣则丘不知,"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曰:"西方圣者,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又曰:庖牺、女娲、神农、夏后,蛇身、人面、牛首,此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尸子》曰:圣人之身犹日也。夫日圜尺,光盈天地。圣人之身小,其所烛远矣。圣人正己而四方治,故曰:"天地之大府"。
《慎子》曰:天有明而不忧人之暗,地有财而不忧人之贫,圣人有德而不忧人之危。
《范子》曰:圣人之变,如水随形,形平则平,形险则险。
《随巢子》曰:大圣之行,兼爱万物,疏而不绝。贤则欣之,不肖则矜之。
《孙卿子》曰:神固之谓圣人。圣人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此矣。
又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者,天下利器也。
《商子》曰:圣人之制民也,如高下制水,如燥湿制火也。
《申子》曰:百世有圣人,犹随踵而生。
《韩子》曰: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此二人者,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而进。
《孟子》曰:子夏、子张、子游皆有圣人一体,冉有、伯牛、闵子、颜渊,具体而微。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者也。
又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於海者难为水,游於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鹖冠子》曰:圣人者,后天地而生,而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亡,而知天地之终。
《孔丛子》曰:悬子问子思曰:"吾闻同声者相求,同志者相好。子之先君见子产则兄事,而世谓子产仁爱,称夫子圣人,是谓圣通事仁爱乎?未喻其人之孰先也?"子思曰:"昔季孙问言,游亦若子之言也。子游答曰:'以子产之仁爱譬夫子,其犹浸水之与膏雨。'康子曰:'子产死,郑大夫舍玦佩,妇女舍珠填,巷哭三月,琴瑟不作;夫子之死,吾未之闻鲁人之若是也。'子游曰:'夫浸水所及也则生,所不及则死,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也。'"
《淮南子》曰:圣人不贵尺璧而重寸阴,时难得而易失。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清,和静也。雌,柔弱也。)
又曰:圣人之道犹中衢樽耶!过者,斟酌多少,各得所宜。
又曰:惟圣人为能知权。言而必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
又曰:圣人若镜,不将不迎。
又曰:文王知而好问,故圣。
又曰: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是故圣人蒙耻辱以干世主者,非贪禄慕位欲事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也。神农憔悴,尧瘦臞,(其俱也。)舜微黑,禹胼胝。由此观之,忧劳百姓,亦甚矣!
又曰:古者,圣人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焦天下之忧,而平海内之事。圣人之忧民也,如此其明矣。
《河图》曰:黄帝曰:"凡人生一日,天帝赐算三万六千,又赐纪二千。圣人得三万六千七百二十,凡人得三万六千。一纪主一岁,圣人加七百二十。
《吕氏春秋》曰:圣人之於事,似缓而急,(缓谓无为,急谓无功。)似迟而速,待时也。
又曰: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矣!
《家语》曰:所谓圣者,德合天地,睹者不识其邻。
又曰: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所为也。必知其利,达於其患,然后乃为之。
又曰:孔子在卫,冉求言於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也。"
《神异经》曰:西南大荒中,有人身长一丈,腹九尺。践龟蛇,戴朱鸟。左手冯青龙,右手冯白虎。知河海斗斛,识山石多少,知天下鸟兽言语,识士人所道,知百穀可食,识草木盐苦,名曰圣。(俗曰圣人。)一名哲,(俗曰睿哲。)一名先,(俗曰知先。)一名通,(俗曰通达。)一名无不达。凡人见拜,令人神知。此人天下神圣也。
《六韬》曰:太公曰:"圣人守无穷之府,用无穷之财,而天下治。"
《说苑》曰:圣人之於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食之,寒者衣之,育之长之,惟恐其不至於大也。
杨方《五经钩沉》曰:圣人之生,必资於阴阳。阴阳之理,即圣人所尽。但尽阴阳之理,则玄照之本自见。此谓不求自知而理尽自然者也。
扬子《法言》曰:或问:"孔子之时,诸侯有知孔子圣者欤?"曰:"知之。""若知之,则曷为不用?"曰:"不能。"曰:"知圣而不能用,可得闻乎?"曰:"用之,则弃其所习,逆其所从,强其所劣,损其所能。非天下之至圣,孰能用之!"
又曰:震风陵雨,然后知厦屋之为帡幪也。虐政虐世,然后知圣人之为郛郭也。
又曰:圣人之言似於水火,测之而益深,穷之而益远。火,用之而弥明,宿之而弥壮。
又曰:圣人之言远如天,贤者之言近如地。
又曰:或曰:"圣人之道若天。天则常矣,奚圣人之多变也?"曰:"圣人固多变。子游、子夏得其书矣,未得所以书也;宰我、子贡得其言矣;未得其所以言也;颜渊、闵子得其行矣,未得其所以行也。圣人之书、言、行,天也,其少变乎?"
又曰:圣人虎别,其文炳也;(如虎之别百兽,炳然殊异。)君子豹别,其文蔚也;(有蔚文章,次虎。)辩人理别,其文萃也。
又曰:或问圣人表里。曰:"威仪文辞,表也;德行忠信,里也。"
《论衡》曰:上天之心在圣人之胸,其谴告在圣人之口。世无圣人,安得知天变动?
《风俗通》曰:圣者,声也,通也。言其闻声知情,通於天地,调畅万物。
荀悦《申鉴》曰:圣不至圣,何以尽性?
《傅子》曰:圣人之道如天地,诸子之异如四时。四时相反,天地合而通之。
袁准《正书》曰:圣人之治也,若平地焉,聋盲跛蹇皆能履之。法若丘陵也,非有逸足不能超也。
又曰:圣惟知圣,惟贤知贤,信乎!
蒋子《万机论》曰:圣不独立,知不独治。神武之主,亦须佐辅。
王衍论曰:圣人尽众妙,体至当,故不求有所示而物自亲之。
姚信《士伟》曰:圣人高不可极,深不可测,穷神知化,独见先识。仁若春阳,信若影响。此所禀於天也。
又曰:神州何以专生圣人?圣人曾不产於绝域乎?推此论之,明神州者处乾坤之正,锺日月之精,地形爽垲,源流清畅。其生民也,长短应数,仪状端正,音声得节,性理调良。
《图墓书》曰:青鸟乃默,皆圣人也。记人生死所由。
《琴操》曰:孔子使颜渊执辔,到匡郭外。颜渊举策指匡穿垣,曰:"往,与阳虎正从此入。"匡人闻其言,孔子既似阳虎,告匡君曰:"往者阳虎,今复来矣。"乃令桓魋围孔子,数日不解。弟子皆有饥色。於是,孔子仰天而叹曰:"君子固穷乎?"子路闻孔子之言,悲感,勃然大怒,张目奋剑,声如钟鼓。孔子曰:"由!来!今汝欲斗名为戮我於天下,为汝悲歌而感之,汝皆和我。"由等惟惟。孔子乃引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风击拒,军士僵仆。於是,匡人乃知孔子圣人,瓦解而去。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卷四百一 人事部四十二
太平御览
(宋)李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