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宫阙、都邑、羽仪、冕服、州县、仪仗、军器等部注,凡六十六门。 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皆所以通古今之语,明同实而两名之也。秦始皇造阿房宫,阙五百步,南北千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帜。咸阳二百里内,为宫观二百七十所,皆复道相连。
阙阙者,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缺,故谓之阙。其上皆丹垩,其下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昭示万民焉。苍龙阙画苍龙,白虎阙画白虎,玄武阙画玄武,朱雀阙上有朱雀二枚。
城城者,盛也,所以盛受人物也。城门皆筑土为之,累土曰台,故亦谓之台门也。 城隍隍者,城池之无水者也。
秦所筑长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得谶书云:“亡秦者胡也”。乃使蒙恬筑长城以备之。盖秦终于二世帝胡亥也,非为胡人所患。秦所筑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者焉。
长安御沟谓之杨沟,植高杨于其上也。一曰羊沟,谓羊喜抵触垣墙,故为沟以隔之,故曰羊沟。亦曰禁沟,引终南山水从宫内过,所谓御沟。 封疆画界者,封土为台,以表识疆境也。画界者,于二封之间,又为壝埒,以画界分域也。
闤阓闤者,市墙也。阓者,市门也。
肆店肆者,所以陈货鬻之物也。店者,所以置货鬻之物也。
罘罳屏屏之遗象也。塾门外之舍也。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其所应应对之事也。塾之者,言熟也,行至门内屏外,复应思维也。罘罳,复思也。汉西京罘罳,合板为之,亦筑土为之,每门阙殿舍皆有焉。如今郡国厅前亦树之也。
宗庙宗者,宗祀也,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灵貌也。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庶人无庙,四时之享也。
汉成帝庙顾成庙有三玉鼎、二真金炉,槐树悉为扶老钩栏,画云龙角虚于其上也。
尧诽谤木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如华也。形如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柱也。”方徼徼者,绕也,所以绕逆蛮夷,使不得侵入中国也。方者,方面也,南方徼色赤,故称丹徼焉。
开塞关者,长安之关门也,函谷关、潼关之属也。塞者,塞也,所以拥塞夷狄,不侵中国也。
孙亮金璃屏风孙亮,吴主权之子也。作金璃屏风,镂作瑞应图,一百二十种之祥物也。
孙权舸船孙权,吴之主也。时号舸为赤龙,小船为驰马,言如龙之飞于天,如马之走陆地也。
汉高祖斩白蛇剑汉世传高祖斩白蛇剑长七尺。汉高祖自称提三尺剑而取天下。有问余者,余告之曰:“汉高为泗上亭长,送徒丽山,所提剑理应三尺耳。后富贵,别得七尺宝剑,舍旧而服之。汉之后世,唯闻高祖以所佩剑斩白蛇,而高祖常佩此剑,即斩蛇之剑也。”魏武帝军帢魏武所制也,以军中服之轻便。有作五色帢,以表方面也。
吴大帝宝刀吴大帝有宝刀三:其一曰百炼,二曰青犊,三曰漏影。
孙文台青玉马鞍孙文台获青玉马鞍,其光照于衢路也。
魏武帝马勒酒碗魏武帝以玛瑙为马勒,车渠石为酒碗。 大驾指南车起于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皆迷四方,于是乃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位,故后汉恒建。旧说云周公所作也。周公治致太平,越常氏重译来献白雉一、黑雉二、象牙一,使者迷其归路,周公锡以文锦二疋、軿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使越常氏载之以南,缘扶南林邑海际,期年而至其国,使大夫窭将送至国而还至。始制车,辖轊皆以铁,还至,铁亦销尽。以属巾车氏收而载之,常为先导,示服远人而正四方也。车法在《尚方故事》,汉末丧乱,其法中绝,马先生钧绍而作焉。今指南车,马先生之遗法也。
金根车秦制也。秦并天下,阅三代之舆服,谓殷得瑞山车,一曰金根,故因作为金根之车,秦乃增饰而乘御焉。汉因而不改。
辟恶车秦制也,桃弓苇矢,所以禳除不祥也。《春秋》云:“桃弓荆矢,以除其灾。”所谓辟恶也。
记里鼓所以识道里也,谓之大章车。起于西京,亦曰记里车。车上有二层,皆有木人焉。行一里,下一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钟。《尚方故事》有作车法。 街鼓唐旧制,京城内金吾昏晓传呼,以戒行者。马周请置六街鼓,号之曰冬冬鼓。 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花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
曲盖太公所作也。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制曲盖焉。战国常以赐将帅。自汉朝乘舆用,谓曰《车卑》輗盖,有军号者赐其一焉。
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辇车有翣,即缉雉羽为扇翣,以鄣翳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已来以为常准。诸王皆得用之。
鄣扇长扇也。汉世多豪侠,象雉尾而制长扇也。
五明扇舜所作也。舜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之也。
警跸所以戒行徒也。周礼跸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跸,谓出军者皆警戒,入国者皆跸止也,故曰出警入跸也。至汉朝梁孝王,称警称跸,降天子一等焉。一曰跸,路也,谓行者皆警于途路也。
唱上所以促行徒也,上鼓为行节也。
冕服牛亭问:“冕者繁露,何也?”答曰:“假玉而下垂,如露而繁也。”《文选》云:“衮冕垂旒,所以蔽明;黈纩塞耳,所以闭聪。”《尚书》云:“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也。”所谓天子衮冕之服也。 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用之以断斩。今以黄钺为乘舆之饰,玄钺诸公王得建之。武王以黄钺斩纣,故王者以为戒,太公以玄钺斩妲己,故妇人以为戒。汉制,诸公亦建玄钺,以太公秉之,助武王断斩,故为诸公之饰焉。大将出征,特加黄钺者,以铜为之,黄金涂刃及柄,不得纯金也。得赐黄钺,则斩持节。
公主建锽秦改铁作锽制也,一本云:“锽,秦制也。”今诸王妃、公主与乘舆通建之。
信幡古之徽号也,所以题表官号,以为符信,故谓之信幡。乘舆则画为白虎,取其义,而有威信之德也。魏朝有青龙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黄龙幡,而五色以诏。东方郡国以青龙信,南方郡国以朱雀信,西方郡国以白虎信,北方郡国以玄武信,朝廷畿内则以黄龙信,亦以麒麟幡。高贵乡公讨晋文王,自秉黄龙幡以挥,是今晋朝唯用白虎幡。书信幡用鸟书,取其飞腾轻疾也,一曰以鸿雁燕鳦,有去来之信也。
豹尾周制也,所以象君子之豹变也,尾言谦也。古军政建之,唯乘舆行建焉。
马前弓箭两汉:京兆及河南尹、执金吾、司隶校尉,皆使人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持弓矢,走者则射之,有乘高窥窥者亦射之。魏晋已来,则用角弓,设而不用焉。
狸头白首昔秦始皇东巡狩,有猛兽突于帝前,有武士戴狸皮白首,兽畏而遁。遂军仗仪服皆戴作狸头白首,以威不虞也。
龙虎节《孝经》云:“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唐节制皆从太府寺,准《三礼》定之。《周礼》云:“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紫檀木画其形象,御亲金书,以赐重臣。碧油笼之,殁而不用,则倒进之。汉苏武使单于,不拜,单于怒令武北海窖中牧羊,毡裹节,食雪卧,节旄落,还汉,仗节而回,旄落尽也。
军容袜额昔禹王集诸侯于涂山之夕,忽大风雷震,云中甲马及九十一千余人,中有服金甲及铁甲,不被甲者以红绢袜其首额。禹王问之,对曰:“此袜额。”盖武士之首服,皆佩刀,以为卫从,乃是海神来朝也。一云风伯、雨师。自此为用。后至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朝,皆戴袜额、绯衫、大口裤,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
橐鞬三仗起自周武王之制也。武王伐纣,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铸剑戟以为农器,示天下不复用兵。武王以安必防危,理必防乱,故彀弓匣剑以军仪,示不忘武也。旧仪,轱辘三仗,首袜额红谓之橐鞬三仗也。
戈戟鲁阳以长戈指日,日为之退舍。戈由殳也,戟以木为之。后世刻为,无复典刑,赤油韬之,亦谓之油戟,亦谓之棨戟。公王以下通用,以为前驱。唐五品以上皆施棨于门。
矛殳矛亦楯也,殳亦戟之象也。《诗》云:“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其器也,以木为之。
刀剑《河图》云:“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砂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蚩尤,遂不敌。黄帝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授黄帝兵法符制,以服蚩尤。”吴大帝有宝三,见上注中。吴大帝有宝剑六,其一曰白蛇,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奔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晋朝武帝时,武库火,有智伯头(一云王莽头)、孔子履、高祖斩蛇剑,二物皆为火焚之,唯剑飞上天而去也。又晋时牛斗间常有紫气,张华知非王者之气,乃是剑气。乃以雷焕为丰城令,张华知焕博识,到县乃掘县狱,深得剑两枚,一送与张华,一焕自佩。后华卒,子韪佩,过延平津,跃入水,使人寻之,乃见化为龙也。雷焕卒,子亦佩之,于延平津亦跃入水,化为龙矣。高祖斩白蛇剑见上注中。
枷棒《易》云:“荷校灭耳,凶。”《礼》云:“去桎梏。”桎梏,亦枷杻也。六月盛暑,去囚人枷杻,决断刑狱,放宥之也。唐时则天朝,周兴、来俊臣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不可胜数。俊臣特制刑狱,造十枚大枷,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臣(棒号即臣),五曰失魂魄,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遭此枷者,宛转于地,斯须闷绝。别有一枷,名曰《力》(普迷切)尾榆见即臣。复有铁圈笼头,名号数十。又招集告事者,常数百人,造《告密罗织经》一卷。每拷讯囚人,先设枷棒,破平人家,不知其数。 棒棒者,崔正熊注:车辐也。汉朝执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足,故谓之金吾。御史大夫司隶校尉亦得执焉。用以夹车,故谓之车辐。一曰形似辐,故曰车辐。魏曹操为洛阳北部尉,乃悬五色棒于门,以威豪猾也。 车辐棒形如车辐,见上注中。 旌旃旌者,旌也,旌表贤人之德。旃者,善也,以彰善人之德。旌类旗之象,旃类白旄之制。《书》云:“旌别淑慝。”麾旄麾者,所以指挥也,武王执白旄以挥是也。乘舆以黄,诸公以朱,剌史二千石以纁也。 文武车耳古重较也,文官青耳,武官赤耳。或曰,重较在车藩上,重起如牛角,故曰重较。
青印囊所以盛印也。劾奏之日,则以青布囊盛印于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劾奏之日,则以青缯为囊,盛印于后。谓劾奏尚其质直,故用布。非劾奏日,文明故用缯。自晋朝以来,劾奏之官,专以印居前,非劾奏之官,专以印居后。
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
文武冠文官进贤冠,古緌貌冠之遗象也。武官冠惠文冠,古缁布冠之遗象也。缁布冠,上古之法,武人质木,故须法焉。
銮辂銮者,所谓和銮也。《礼》云:“行前朱雀。”或谓朱鸟也。銮辂衡上金爵者,朱鸟口衔铃,铃谓之銮,所谓和銮者也。前有鸾鸟,故谓鸾,鸾口衔铃,故谓之銮铃。或谓为鸾,或谓为銮,事一而异义也。
五辂《礼》云:“春乘青辂,架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苍玉,《夏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秋乘白辂,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冬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旗,衣玄衣,服玄玉。”其制见《三礼图》。
貂蝉胡服也。貂者,须其文而不焕炳,外柔易而内刚劲也。蝉者,清虚识变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虚自牧,识时而动也。
部伍兵阵部伍者,一伍之伯也。五人曰伍,长为伯,故称伍伯。一曰户伯,汉制:兵吏五人一户、一灶,置□一伯,故云户伯,亦曰火伯,以为一灶之主也。汉诸王公行,户伯各率其伍以导引也。古兵士服韦弁,今户伯服赤绩纁衣,常韎弁之遗法也。 部者封部之属也。语云:“千乘之邑,百乘之家,可使治其赋也。”兵陈《左传》云:“兵由火也,不戢将自焚。”《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是以上将军居右,偏将军居左。”言丧礼处之。 阵阵者,胜拒敌也。类常山之率然,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率然者,常山之长蛇也。唐朝高宗临殿,策问员半千曰:“兵书言天阵、地阵、人阵,何也?”半千对曰:“天阵者是星辰孤虚,地阵者是山川向背,人阵者是偏裨弥缝。以臣所见则不然,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战且耕,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卒乘轻利,将师和睦此人阵也。”高宗大赏,策为上第。
武臣缺胯袄子隋文帝征辽,诏武官服缺胯袄子,取军用,如服有所妨也,其三品以上皆紫。至武德元年,高祖诏其诸卫将军,每至十月一日,皆服缺胯袄子,织成紫瑞兽袄子。左右武卫将军服豹文袄子,左右翊卫将军服瑞鹰文袄子。其七品以上陪位散员官等,皆服绿无文绫袄子。至今不易其制。又侍中马周,请于汗衫等上,常以立冬日,加服小缺袄子,诏从之,永以为式。 文武品阶腰带盖古革带也。自三代以来,降至秦汉,皆庶人服之,而贵贱通以铜为銙,以韦为鞓。六品以上用银为銙,九品以上及庶人以铁为銙。沿至贞观二年,高祖三品以上,以金为銙,服绿。庶人以铁为銙,服白。向下捶垂头,而取顺,合呼挞尾。汉中兴,每以端午,赐百僚乌犀腰带。魏武帝赐宫人金隐起师子銙腰带,以助将军之勇也。高祖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示色不改更故也。
九环带唐革隋政,天子用九环带,百官士庶皆同。
靴笏靴者,盖古西胡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靿黄皮,闲居之服。至马周改制,长靿以杀之,加之以毡及绦,得著入殿省敷奏,取便乘骑也,文武百僚咸服之。至贞观三年,安西国进绯韦短靿靴,诏内侍省分给诸司。至大历二年,宫人锦靿靴侍于左右。笏者记其忽忘之心。《礼》云:“天子以圭,诸侯以球,大夫以鱼须,一品至五品以象为之,六品至九品以木为之。”《礼》云:“端毕绅搢笏。”唐德宗朝,太尉段秀实以笏击逆臣朱泚不忠,反遭其祸。
履舄履者,屦之不带也。不借,草屦也。以其轻贱易得,故人人自有,不假借也,汉文帝履不借以视朝是也。舄者,以木置履下,乾腊不畏泥湿也。天子赤舄,凡舄色皆象裳也。《礼》云:“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春申君客三千,皆珠履也。”汉制;功臣阁老四赐曰: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肩舆入宫。淳于髡谏楚王曰:“若堂上烛灭,男女杂坐,履舄交错,臣当此之时,一饮一石。”晏子谏齐王曰:“今履贱而踊贵也。”言齐王好刖人之足,微谏之也。
厨人穰衣厨人穰衣,厮徒之服也,取其便于用耳。乘舆进食者有服穰衣。前汉董偃,绿帻青篝加穰衣,以见武帝,厨人之服也。 伺风鸟夏禹所作也,禁中置之,以为恒式。 玉佩玉佩之法,汉末丧乱而不传。至魏侍中王粲,识古佩之法,更制焉。
天子乘舆赤绶天子乘舆之制,赤绶,四采,黄、赤、缥、绀,黄为圭,长二丈九尺,五百首。诸侯赤绶,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三百首。 公侯大将军紫绶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公王、封君服紫绶。九卿、中二千石绿绶,三采,青、白、红,青圭,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一千石、六百石墨绶,二采,青、绀,淳青圭,长一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五百石之长,同前制也。三百石、二百石黄绶,淳黄一采,圭长一丈五尺六十首。一百石青绶,青绀纶一采,婉转缪织,长一丈二尺。自青绶以上,皆长三尺二寸。绿绶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襚也。佩绶相迎受,故曰縌。紫绶以上,縌绶之间,施玉环块。自墨绶以下縌皆长三尺,与黄绶同采,而首半之。凡先合单方为一丝,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为一圭,皆广一尺六寸。
卷上
中华古今注
五代·马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