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章

  人生之柔弱,其死堅強。

  嚴可均曰:「人生之」,眾本作「人之生也」,高翿作「民之生也」。「其死」,各本作「其死也」。

  羅振玉曰:景龍本、敦煌辛本均無兩「也」字,下二句同。敦煌辛本「堅」作「剛」。

  謙之案:諸河、王本、傅本均有兩「也」字。范本同,但「堅強」作「剛彊」。說苑敬慎篇亦引「堅」作「剛」,下同。此蓋真類與陽類通假,易繫「剛柔相摩」,音義引作「堅柔」,即其例證。又文選座右銘引無「之」字,遂州、嚴亦無二「也」字。此章以人生之肌膚柔軟而活動,可以屈伸,以示柔弱之可貴,則作「人生」二字是也。

  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嚴可均曰:「生之」,御注作「生也」,眾本作「之生也」。「其死」,各本作「其死也」。

  武內義雄曰:敦本「生之柔毳」,景本同敦本,但「毳」作「脆」。  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敦煌辛諸本均作「生之」,敦煌庚本無「也」字「枯」字。

  謙之案:御注作「生也」,羅校誤。慶陽、磻溪、樓正同。嚴、彭、傅、趙、無「万物」二字。遂州本「脆」作「毳」,蓋即「脆」之或體。又文選廬陵王墓下作詩注引莊子逸文:「其生也柔脆者,死者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羅振玉曰:敦煌庚本作「故曰」。

  蔣錫昌曰:淮南原道訓作「柔弱者生之榦也,而堅強者死之徒也」。文子道原篇作「柔弱者生之榦,堅強者死之徒」。說苑敬慎篇作「柔弱者生之徒也,剛強者死之徒也」。列子黃帝篇作「柔弱者生之徒,堅彊者死之徒」。御覽木部作「柔弱生之徒,剛強死之徒」。皆「堅強」句在「柔弱」句下,疑老子古本如此。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

  謙之案:「木強則共」,御注、景福、邢玄、磻溪、樓正、高翿、柰卷、河上、王羲之、顧、范、彭、敦煌庚、辛諸本均同。諸王本作「兵」,道藏王本作「共」;經訓堂傅本作「兵」,道藏傅本作「共」。「共」字未詳。強本成疏曰:「譬樹木分強,故枝條共壓其上;亦猶梁棟宏壯,故椽瓦共壓其上也。」知成所見本亦作「共」,故繳繞穿鑿其辭。丁仲祐曰:「集韻『共』為『拱』之省文。穀梁僖三十三年傳『子之冢木已拱矣』,注:『拱,合抱也。』又公羊傳注:『拱,可以手對抱。』」說雖可通,但以較「木強則兵」,所謂直木先伐,猶覺後義勝也。黃茂材曰:「列子載老聃之言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列子之書,大抵祖述老子之意,且其世相去不遠。『木強則折』,其文為順。今作『共』,又讀為『拱』,其說不通,當以列子之書為正。」謙之案:黃說是也。滅、折為韻。「折」,篆文作 ,說文在艸部。陳柱曰:「古文『折』或有作 者,以『兵』字篆文作 ,形極近。」高亨亦謂「古『折』亦作 ,上『斤』下『艸』,與『兵』形似,故訛為『兵』耳」。

  俞樾曰:案「木強則兵」,於義難通,河上公本作「木強則共」,更無義矣。老子原文作「木強則折」,因「折」字闕壞,止存右旁之「斤」,又涉上句「兵強則不勝」,而誤為「兵」耳,「共」字則又「兵」字之誤也。列子黃帝篇引老聃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即此章之文,可據以訂正。

  易順鼎曰:俞氏平議據列子引老子作「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是矣。鼎又按文子道原篇作「兵強即滅,木強即折」,淮南原道訓亦作「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皆與列子相同。王注「木強則兵」,云「物所加也」,四字疑非原本。

  奚侗曰:「折」以殘缺誤為「兵」,復以形似誤為「共」耳。茲據列子黃帝篇、文子道原篇、淮南原道訓引改。但文子、淮南於「木彊則折」下,有「革彊則裂,齒堅於舌而先敝」,皆韻語,或老子原本有之,而今挩去。

  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嚴可均曰:各本作「強大處下」,無「故」字。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作「故堅強居下」,庚本作「故強大處下」。

  謙之案:遂州、彭上「處」作「居」,范作「取」,高本漢二「處」並作「居」。嚴「柔」作「小」。「堅強處下」,彭、傅、趙同此石。蓋即草木為喻,以明根幹堅強處下,枝葉柔弱處上也。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姚文田、鄧廷楨同。奚侗:滅、折韻。陳柱增徒、徒韻。又高本漢:勝、兵韻,下、上韻。謙之案:勝、兵、下、上皆非韻,高說誤。

  武內義雄曰:「兵強則滅,本強則折」,列子黃帝篇引老聃語。老子第七十六章亦載此語,文不同。滅、折韻。

  右景龍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同,河上、王本五十七字,傅本五十九字,范本五十八字。河上題「戒強第七十六」,王本題「七十六章」,范本題「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