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霸辨
俞长城
王霸之辨何辨乎。辨之于心也。汉宣帝曰。汉家之法。以王霸杂之。夫纯则王。杂则霸。安有王杂乎霸者。明太祖论汉曰。高帝创业。未遑礼乐。孝文当复三代之旧。乃逡巡不为。故治不古若。夫道德仁义体也。礼乐刑政用也。无体有用。徒文具耳。乌得王。然则二君之言。非特不能致于王。并不知王霸之道者也。心有诚伪则治有纯杂。王道之行。如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下龙门。达乎九州岛而放乎四海。分为川渎。决为浸泽。盈为沟浍。聚为井泉。其出无穷。而其流不息。有本故也。七八月之雨集。来易盈而去易竭。无本故也。王之与霸亦然。治显者自微始。治外者自内始。治疏者自亲始。治远者自近始。明此而王道之本末可知矣。夫使舍其本而徒务其末。则养民莫若井田。教民莫若学校。固宗藩莫若封建。辅元良莫若豫教。求人才莫若乡举里选。阜财用莫若重农抑商。厚风俗莫若先礼后刑。来远人莫若修文偃武。凡此数者。三代以后。皆能仿其意而行之。而终不能致于王。何也。如徒以末而已。则禁内侍干政而珰祸息。戒母后临朝而戚属衰。收兵权而藩镇弱。重台谏而专擅杜。严边备而不庭服。宽赋役而盗贼止。凡此数者。三代以后优为之。而终不能进于王。何也。今夫周官者。古今治法之全也。然周公制之以治周则王。管仲变之以治齐则霸。商鞅废之以治秦则强。王安石复之以治宋则乱。岂其法之有异哉。心之有不同也。喜怒哀惧爱恶欲。王道之源。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王道之纲。源深则流远。纲举则目张。故为人君者。必正其心于平居无事之时。而尽其诚于人伦日用之大。然后推之天下。礼乐刑政。莫不毕举。而王道四达。霸者本之不图。而规规于法制之末。饰于昭明而偷于闇昧。勤于变乱而怠于治安。慎于重大而失于几微。成于少壮而败于老耄。其善者不过偏陂驳杂之治。而下之或不免于乱亡。揆之王道。相去远矣。予尝谓三代以前无霸。三代以后无王。桓文霸也。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亦霸也。等而上之。周宣王亦霸也。秦穆作书悔过。近于古人。而三置晋君以为德。其伪亦甚也。故尚书录秦穆。志秦兴也。国语宣王。志周衰也。周宣秦穆。其王霸升降之会乎。夫人主之患。莫不始于有为。而终于不继。当其始也。如日之方升。如月之方生。如木之方长。如水之方达。如火之方然。志盈气溢。不难侈言道德。而粉饰仁义。迨乎功已成。年已老。岁月有限。而嗜好可娱。则向之所谓道德仁义者。一旦而弃之矣。若此者。由其以血气为主。而无义理以养之。故血气盛则盛。血气衰则衰。此其弊不在于怠荒之日。而在乎奋励之初。故人言汉高不事诗书而霸。然光武投戈讲艺而亦霸。唐太宗闺门不肃而霸。然明太祖修女诫严宫政而亦霸。宋太祖乘势窃位而霸。然昭烈仗义讨贼而亦霸。所谓王与霸。特在于心辨之。而区区事为之。固不足以定之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以至治国平天下。此自然之理。而必至之势也。今而曰。物不必格也。知不必致也。意不必诚。心不必正。而身不必修也。我治天下而已耳。是犹不踰跬步。而欲至千里。吾见其不能及也。是犹不阶尺寸。而欲登万仞。吾见其不能上也。高宗肜日。定祀典耳。祖已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以为王不格则祀典不得而定也。旅獒郄贡献耳。召公曰。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以为不衷于道。则贡献不得而却也。周公告成王曰。厥或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以为怒苟含。则始虽或忍之。而终必发也。古之王者于敬小慎微之中。皆有正本清源之学。故过日去而善日臻。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董子曰。正君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君心正则虽节目疏阔。不害其为王。君心不正。则虽治具毕张。不免于为霸。故三代以前无霸。而三代以后无王也。汲黯谓武帝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嗟乎。人主之患莫大于多欲。夫所谓欲者。岂必声色货利之悦人也哉。苟安欲也。欲速欲也。好名亦欲也。麤既入于声色货利。而精犹蹈于苟安欲速好名。则善自外入。不自中生。故势不可久也。今自中主以上。莫不有为善之心。而不能致于王者。惟其无以充之也。唐肃宗外能克复两京。而内无以安上皇。宋太宗生能身致太平。而死无以见杜后。汉武之才过文景。而卒不得免戾太子之死。唐开元之治比贞观。而终不能庇杨贵妃之诛。则能推不能推之效也。唐太宗始用魏征。既死而仆其碑。明神宗师事张居正。旋籍灭其产。岂始明而终暗哉。亦以心本不正。特勉强以从之耳。善为主。恶为客。则恶不能攻。恶为主。善为客。则善不能固。故霸足以致治。亦足以致乱。治乱之机。一反手间耳。譬之患痈。毒在腹心。而治之乃在皮毛。遏之愈久。其毒愈深。一发而溃则死矣。然则所谓正心者。何如也。曰。治之纯杂在诚伪。心之存亡在敬肆。敬则未有不诚者也。肆则未有不伪者也。曰。正心而不求治法。无乃入于黄老之学乎。曰。黄老之学。荡佚其心而不存者也。王者之治。检持其心而不失者也。且夫正也者。岂徒正之也哉。正身则心在身。正家则心在家。以之正国正天下。则心在国与天下。心贯万事而无有不谨无有不实。则王也。故曰王霸之辨。辨之于心也。
去争论
钱维城
天下之患。皆起于争。而争起于不平。吾不能去天下之争。平其不平者而已矣。在易坤上艮下为谦。其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山之高。以益地之卑。而地无不平。故必裒[己](已)之多。以益人之寡。乃可以称物而平施。夫地上有山。此地之不平也。然而不争者。谓非取彼之所有以附此也。山高于地。而地大于山。大与高相称。其象曰。厚下安宅。下厚而宅乃安矣。然犹必损山益地而始为谦。可知剥下以奉上者之必争而不安也。吾观世之所谓谦者。坐次行立。节之小者也。伛偻鞠躬。再拜揖让。语剌剌不休。及事有小利益。辄争先焉。虽亲戚有不顾。是谓有谦之名。无谦之实。愈谦且愈争耳。好利者人之情也。好名者亦人之情也。饰谦之名。以攘利之实。是争固争。谦亦争也。且谦亦安得有其实哉。千金在前。郄而不顾。是让也。非谦也。让者有所不受。而谦者在于能施。不受不过无损于人。能施则且有损于[己](已)。夫不取人之有以自殖。千百中无一二人。而况能损己以益人耶。圣人以为人之不能谦。犹山之不能平。故曰地中有山。谦。惟谦者人情之所不能。故天下多不平。多不平。故多争。多争。故多乱。圣人虑乱之不可弭。而人情之不可不平也。故归其责于君子。而推其应于天地鬼神。天地鬼神。果何爱乎谦哉。人情之所好恶。则天地鬼神。亦好恶之而已耳。故君子之于治也。小则损其财。大则损其心。吾损吾财。乃可以平天下之财。吾损吾心。乃可以平天下之心。大学曰。絜矩而天下平。平者。平其不平者也。
持满论
钱维城
天下之事。百变不能言也。言其已然者而已。天下之患。百变不能知也。知其必然者而已。春霪雨秋晴。暑极则风。郁热乃雨。气寒则冰。天地之气且然。况人事乎。人生四十。所见者三世。六十以上。行业已着。善恶已分。吾以知其子孙。十六以下。学业未成。血气未定。吾以信其祖父。人好内则以瘵死。好酒则以疸死。好强则以死。暴疾死。此不独智者知之也。然而有不尽然者。此不可知也。夫不可知而不知。必可知而后知。则无为贵智矣。今夫天人相应之数。不必其适相值也。要在适相当耳。贾人挟赀以求利。百物惟所置。酌其盈虚。权其轻重。锱铢无爽。若是者谓之相值。及其售也。物急则速。物缓则滞。本大者利厚。本小者利微。若是者谓之相当。人不能以相值者。责报于天。天自以其相当者。阴赋于人。惟其相当。故不必其相值也。事变之来。每在所备之外。非必智虑有所不及也。事未至而虑及之。则天且奔命于人而无权。故天之乘人也。每于意之所疏而事之所反。忧在内者患在外。忧在外者患在内。以严著者以宽败。以缓称者以暴亡。往往然矣。圣人不务为弭患之术。而惟求无致患之隙。务使天与吾相安而不相乘。所谓无致患之隙者。何也。弊也起于所偏而萌于极盛。日中则昃。月盈则蚀。满招损。谦受益。天之道也。处盛而矜。则患必中之。圣人持之以危。故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注水满杯而复斟之。则未知其流之于此乎。于彼乎。而溢则必矣。夫盛满之为患。而骄矜之取败。夫人而知之。而贤智不免者。暇豫则智计不生。而危苦之言不能入也。故言其已然。则言可尽也。知其必然。则知不必尽也。
权实
唐甄
天下奚治。令行则治。天下奚不治。令不行则不治。令不行者。文牍榜谕。充塞衢宇。民若罔闻。吏委如遗。民吏相匿。交免以文。格而不达。举而易废。始非不厉实也。既则怠。久则忘。本政之地。亦且自废而自掩之。是以百职不修。庶事不举。奸敝日盛。禁例日繁。细事纠纷。要政委弃。譬之树木。傍丛樛。而枝干枯朽矣。当是之时。皆谓在位无贤也。行政不善也。良策无出也。是犹牵车者。但求厚载而不顾毂之利转也。若如今之致行者。虽官皆圣哲。政皆尽善。使闳夭散宜生之属。议为宪令。周公裁之。召奭贰之。史佚文之。布于天下。亦不能少有补救也。会稽之东。有石氏者。其季女病痞。迎良医治之。久而不除。谢医使去。其父思之。以为是良医也。奈何疗之而病不除。他日窃窥之。见其举药不饮。而覆于下也。乃复迎医。进以前药。三饮之而疾已。夫国有善政。而德泽不加于民者。政虽善。未尝入民也。犹石季之饮药也。十口之家。主人虽贤。然令不行于子。则博奕败趋。令不行于仆。则析汲不勤。令不行于妾。则壶餐不治。令不行于童子。则庭粪不除。以此为家。其家必索。况天下之大乎。骏马病躄。不如驽马之疾驰。勇士折肱。不如女子之力举。是以圣人贵能行也。昔者唐子之治长子也。其民贫。终岁而赋不尽入。璩里之民。五月毕纳。利蚕也。乃询于众曰。吾欲使民皆桑可乎。皆曰。他方之士。不宜桑。若宜之。民皆树桑。毋俟今日矣。遂已。他日游于北境。见桑焉。乃使民皆树桑。众又曰。昔者阿巡抚令树榆于道。鞭笞而不成。今必不能。不听。违众行之。吏请条法。示于四境。唐子笑曰。文示之不信于民也久矣。乃择老者八人。告于民。五日而遍。身往告于民。二旬而遍。再出。遇妇人于道。使人问之曰。汝知知县之出也。奚为乎。曰。以树桑。问于老者。老者知之。问于少者。少者知之。问于孺子。孺子知之。三百五十聚之男女。无不知之者。三出入其庐。慰其妇。抚其儿。语以璩里之富于桑不可失也。一室言之。百室闻之。三百五十聚之男女无不欲之者。唐子曰。可矣。乃使璩民为诸乡师。而往分种焉。日省于乡。察其勤怠。督赋听讼因之。不行一檄。不挞一人。治虽未竟也。乃三旬而得树桑八十万。长子小县也。树植易事也。必去文而致其情。身劳而信于众。乃能有成。夫多文藏奸。拂情易犯。不亲难喻。无信莫从。所从来久矣。是以治道贵致其实也。臣奏入。下于有司。公卿集议。复奏行之。其所行者。着为故事。因时增易。百职准以决事。自汉以来皆然。舍是无以为政。然有治不治者。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若徒以文也。譬之优偶之戏。衣冠言貌。陈事办理。无不合度。而岂其实哉。以娱人之观听也。
君有诏旨。臣有陈奏。官有文书。市有牓谕。此文也。此藉以通言语。备遗忘耳。奚足恃乎。君臣相亲。朝夕无间。饮食作坐同之。如匠之于器。日夜操作。则手与器相习。而无不如意。主臣一心。夜思蚤谋。无谋不行。无行不达。三月必达。终岁必效。三年必成。五年必治。十年必富。此实也。苟无其实。则谨守成法者。败治之公卿也。明习律令者。败治之有司也。工于文词。娴于言貌者。败治之侍臣也。三者非不美也。而专尚焉。则表暴日厚。忠信日薄。察于内外。称职常多。核其行事。无过可举。问其治功。则无一事之善成。无一民之得所。上下相蒙。以成苟免之风。虽有志之士。亦将靡然而不得自尽其情。此治化之所以不行也。虽然。行难矣。近与远异风。少与众异势。门庭之内。常不尽见。伯仲之间。亦有异心。况天下之大乎。海内之地。为府百六十二。为州二百二十。为县千一百六十。必官其地治其事者。皆如长子之树桑。而后天下乃治。是不亦难乎。权者圣人之所藉以妙其用者也。今夫与一人期。至者十八。与三人期。毕至者十五。与九人十八期。毕至者十一。何则。权不在也。大将居中。提兵十万。副参游守都总以及队百什伍之长。转相贯属。如驱羊。赍生赴死。不敢先后。何则。权在也。乘权之利。如轴转轮。乘权之捷。如响应声。乘权而不能行。耻莫甚焉。官有万职。君惟一身。贤君之用官。如大将之御众。以一用十。以十用百。以百用千。以千用万。是则君之用者有万。而凭之者惟十。约而易操。近而能烛。夫尊卑次属。职之恒也。而奚有异。不善用之。则万职之利。转而奉之于十。善用之则十职之修。转而布之于万。十职能修。泽及海内。其功大。功大者赏厚。十职不正。毒及海内。其罪大。罪大者刑重。此舜所以诛四凶也。人有甚爱其子者。使妾母之。而妾不恤。教之不从。则骂之。骂之不从。则挞之。挞之不从。则去之。改而后已。夫人情之爱莫甚于妾。人生之重莫过于母。次于妻者又莫贵于妾。而轻于去之者。何也。不去则爱不及于子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夫人臣之爱。未必昵于妾也。人臣之重。未必过于子之母也。人臣之贵。未必等于妾也。乃爱之而不忍伤之。重之而不敢拂之。贵之而不能抑之。斯人也。未尝操刃。而百千万亿之刃。肆行杀伤。有不期然而然者。当是之时。虽上有贤君。惠泽日施。宽恤日行。考绩日严。流杀日具。而民常苦生而甘死。夫雨露至渥也。不能入陶穴而滋生。泉流至泽也。不能越堤防而灌溉。何则。有隔之者也。是故善为政者。刑先于贵后于贱。重于贵轻于贱。密于贵疏于贱。决于贵假于贱。则刑约而能威。反是则贵必市贱。贱必附贵。是刑者交相为利之物也。法安得行。民安得被其泽乎。恩义之大。莫如君臣。亲臣为腹心。政臣为股肱。疆臣为拇指。庶臣为毛发。戎臣为衣履。是以人君之待其臣。安富同乐。疾病同戚。厚之至也。声色不和。贫劳不恤。犹为亢而少恩。况加之以刑罚乎。此以待良臣也。若夫专利蔽主。阿私党邪。是民之雠。国之贼也。若之何不刑。爱德为祥。爱杀人之人。斯为爱乎。忍德为凶。忍于杀人之人。斯为忍乎。刑不可为治也。而亦有时乎为之者。以刑狐鼠之官。以刑豺狼之官。而重以刑匿狐鼠养豺狼之官。国有常刑。有变刑。常刑者。律刑也。有司议之。人主不敢私。变刑者。雷霆之威也。英主神之。臣不得与。常刑以齐小民。变刑以治元恶。元恶之臣。多援要誉。其罪难见。察之而不得其罪。质之而不得其罪。速之狱而不得其罪。非雷霆之用。何以治之。德外无治。不言德而言刑者。犹医之治寒疾也。不郄谷而饮药。其人必危。疾愈。郄药而反谷也。不远矣。
富民
唐甄
财者国之宝也。民之命也。宝不可窃。命不可攘。圣人以百姓为子孙。以四海为府库。无有窃其宝而攘其命者。是以家室皆盈。妇子皆宁。反其道者。输于幸臣之家。藏于巨室之窟。蠹多则树。痈肥则体敝。此穷富之源。治乱之分也。虐取者取之一金。丧其百金。取之一室。丧其百室。兖东门之外。有鬻羊餐者。业之二世矣。其妻子佣走之属。食之者十余人。或诬其盗羊。罚之三石粟。上猎其一。下攘其十。尽鬻其釜甑之而未足也。遂失业而乞于道。此取之一金。丧其百金者也。潞之西山之中。有苗氏者。富于铁冶。业之数世矣。多致四方之贾。椎凿鼓泻担挽所藉而食之者。常百余人。或诬其主盗。上猎其一。下攘其十。其冶遂废。向之藉而食之者。无所得食。皆流亡于河漳之上。此取之一室。丧其百室者也。虐取如是。不取反是。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鹜。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皆至微之业也。然而日息岁转。不可胜算。此皆操一金之资。可致百金之利者也。里有千金之家。嫁女娶妇。死丧生庆。疾病医祷。燕饮赍馈。鱼肉果蔬椒桂之物。与之为市者众矣。缗钱锱银。市贩贷之。石麦斛米。佃农贷之。匹布尺帛。邻里党戚贷之。所赖之者众矣。此藉一室之富。可为百室养者也。海内之财。无土不产。无人不生。岁月不计而自足。贫富不谋而相资。是故圣人无生财之术。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而财不可胜用矣。今夫柳。天下易生之物也。折尺寸之枝而树之。不过三年而成树。岁翦其枝以为筐筥之器。以为防河之埽。不可胜用也。其无穷之用。皆自尺寸之枝生之也。若其始植之时。有童子者拔而弃之。安望岁翦其枝以利用哉。其无穷之用皆自尺寸之枝绝之也。不扰民者。植枝者也。生不已也。虐取于民者。拔枝者也。绝其生也。虐取者谁乎。天下之大害莫如贪。盖十百于重赋焉。穴墙而入者。不能发人之密藏。刃而进者。不能夺人之田宅。御旅于涂者。不能破人之家室。寇至诛焚者。不能穷山谷而四海。彼为吏者。星列于天下。日夜猎人之财。所获既多。则有陵已者。负箧而去。既亡其上。复取于下。转亡转取。如填壑谷。不可满也。夫盗不尽人。寇不尽世。而民之毒于贪吏者。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以数十年以来。富室空虚。中产沦亡。穷民无所为赖。妻去其夫。子离其父。常叹其生之不犬马若也。今之为吏者。一袭之裘。值二三百金。其它锦绣视此矣。优人之饰。必数千金。其它玩物视此矣。金琖银罂。珠玉珊瑚。奇巧之器。不可胜计。若是者为之能吏。巿人慕之。乡党尊之。教子弟者劝之。有为吏而廉者。出无舆。食无肉。衣无裘。谓之无能。巿人贱之。乡党笑之。教子弟者戒之。贪之锢人心也甚矣。治布帛者。漂则白。缁则黑。由今之俗欲变今之贪。是求白于缁也。治贪之道。赏之不劝。杀之不畏。必渐之以风。礼曰。知风之自。昔者明太祖衷襦之衣。皆以梭布。夫衣可布。何必锦绣。器可瓦。何必金玉。粱肉可饱。何必熊之蹯。玉田之禾。吾闻明之兴也。吴之民。不食粱肉。闾阎无文采。女至笄而不饰。巿不居异货。宴宾者不兼味。室无高垣。茅舍邻比。吴俗尚奢。何朴若是。布衣之风也。人君能俭。则百官化之。庶民化之。于是官不扰民。民不伤财。人君能俭。则因生以制取。因取以制用。生十取一。取三余一。于是民不知取。国不知用。可使菽粟如水火。金钱如土壤。而天下大治。为君之乐。孰大于是哉。
尚朴
唐甄
孙子问于唐子曰。圣人之于天下。何由而治乎。唐子曰。毋立教名。毋设率形。使民日由善而不知。孙子曰。请闻其要。唐子曰。其尚朴乎。朴者天地之始气。在物为萌。在时为春。在人为婴孩。在国为将兴之候。奢者天地之中气。在物为茂。在时为秋。在人为老多欲。在国为将亡之候。圣人执风之机以化天下。其道在去奢而守朴。家无涂饰之具。民鲜焜耀之望。尚素弃文。反薄归厚。不令而行。不赏而劝。不刑而革矣。孙子曰。民既苦于礼义。不可强而从。则民之趋于奢也。亦如水之下壑也。何以能逆而反之乎。曰。请征诸故迹。昔者秦奢而汉朴。及其治也。世多长者之行。隋奢而唐朴。及其治也。锦绣无所用之。夫二代之君。未闻尧舜之道也。与其将相起于微贱。鉴亡国之弊。以田舍处天下。人之化之则若此。岂惟君天下者哉。卿大夫亦有之。荆人炫服。有为太仆者。好墨布。乡人皆效之。帛不入境。染工远徙。荆之尚墨布也。则太仆为之也。岂惟卿大夫哉。匹夫亦有之。陈友谅之父好衣褐。破蕲。不杀衣褐者。有洛之贾在蕲。以褐得免。归而终身衣褐。乡人皆效之。帛不入境。染工远徙。洛之尚褐也。则贾为之也。縠帛衣之贵者也。布褐衣之贱者也。贵贵贱贱人之情也。有望人焉。反之能使一乡之人贵其所贱。而贱其所贵。风之移人若斯之神也。洛贾且然。况太仆哉。太仆且然。况万乘之君哉。孙子曰。敢问行之之方。曰。先贵人去败类可以行矣。先贵人若何。曰。捐珠玉。焚貂锦。寡嫔御。远优佞。卑宫室。废苑囿。损羞品。郄异献。君既能俭矣。次及帝后之族。次及大臣。次及百职。莫敢不率。贵人者。万民之望也。贵之所尚。贱之所慕也。贵尚而贱不慕。世未有也。去败类若何。曰。吾尝牧羊于沃州之山。羊多病死。有教之曰。一羊病则羊皆败。子必谨视之。择其病者而去之。不然。且将尽子之。从其言而羊乃日蕃。治天下亦然。好名者。无才而人称其才。无德而人称其德。使人巧言令色。便媚取合。而失其忠信之情。是败类之人也。多言者。以议论害治。以文辞掩道。以婞直乱正。使人尚浮夸而丧其实。是败类之人也。此二者。表伪之旗也。雕朴之刃也。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是故善为政者。务先去之也。孙子曰。始吾以为天下之难治也。今而后知天下之不难治也。苟达其情。无不可为也。唐子曰。天地虽大。其道惟人。生人虽多。其本惟心。人心虽异。其用惟情。虽有顺逆刚柔之不同。其为情则一也。是故君子观于妻子而得治天下之道。观于仆妾而得治天下之道。观于身之骄约家之视效而得治天下之道。先人有言曰。语道莫若浅。语治道莫若近。请举其要。古之贤君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存心若赤子。处身如农夫。殿陛如田舍。衣食如贫士。海内如室家。微言妙道不外此也。
六善
唐甄
句汇问为政之道。唐子曰。六善备。可以为政矣。何为六善。曰。违己。从人。慎始。循中。期成。明辨。是为六善。尧舜圣人之隽也。犹不敢自用。而况圣不及尧舜者乎。况贤远于尧舜者乎。况不贤不见尧舜之履者乎。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之非道。逆己非逆。逊己非逊。勿己之是。惟道之归。是谓违己。天下有天下之智。一州有一州之智。一郡一邑。有一郡一邑之智。所言皆可用也。我有好不即人之所好。我有恶不即人之所恶。众欲不可拂也。以天下之言谋事。何事不宜。以天下之欲行事。何事不达。诗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人无贤愚。皆我师也。是谓从人。凡事见以为可。而其中有不可者焉。见以为不可。而其中有可者焉。惟一再思之。更覆思之。不必上智。其端必见。其识必及。若不思而遂行之。其为悔也后矣。不思而遂不行。其为惜也多矣。发政如发矢。矢发不可复反。政发不可复收。书曰。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鹄之度在目中。不省则不见也。是谓慎始。始非不慎也。迨其后有欲速而不达者。有厌倦而若忘者。遂有中道而废者矣。中道而废则民多玩。后虽有作。不可为矣。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又曰。不震不动。不戁不竦。言不欲速也。毋厌倦也。如农夫之耕耘。四时不失序焉。日月见其长焉。是谓循中。始既已慎矣。中既已循矣。而有不保其终者。小器易盈。志满则骄也。宣王中兴之君也。及其德衰。而小雅之刺者三章。桓公五霸之盛也。及其气矜。而葵邱之叛者九国。不啻此也。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武王圣人也。召公犹虑其服九彝八蛮。或启侈心。而进一篑之戒。而况德本中人。智一官者乎。是故政必期于有成也。无枢易拔。无轴易脱。不可谓违己。左言则左。右言则右。不可谓从人。卿士盈廷。发难不已。不可谓慎始。牓牒申命。日遵岁结。不可谓循中。考绩多良。治功不见。不可谓有成。若是者辨之不明故也。集人成己。始终一贯。物不能蔽。人不能欺。功之成不于成成。立志发令。已立其成。明辨于此。而后六善备焉。六善备。可以为政矣。
大命
唐甄
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曰。然则七糠而三粞。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子非仕者与。何其贫若此也。意者其无资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以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今吾与子在涸泽之中。故无所资以为生也。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唐子行于野。见妇人祭于墓而哭者。比其反也犹哭。问何哭之哀也。曰。是吾夫之墓也。昔也吾舅织席。终身有余帛。今也吾夫织帛。终身无完席。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唐子慨然而叹曰。是天下之大命也。夫昔之时。人无寝敝席者也。今之时。人鲜衣新帛者也。唐子曰。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甘。吴西之民。非凶岁为麦粥。杂以荍秆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是天下之美味也。人之生也。无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非食不敢自恣。岂所嗜之异于人哉。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平均篇
龚自珍
龚子曰。有天下者。莫高于平均之尚也。其邃初乎。降是安天下而已。又降是与天下安而已。又降是食天下而已。最上之世。君民聚醵。然三代之极其犹水。君取盂焉。臣取勺焉。民取焉。降是则勺者下侵矣。者上侵矣。又降则君取一石。民亦欲得一石。故或涸而踣。石而浮。则不平。甚涸而踣。则又不平甚。有天下者曰。吾欲为邃初。则取其浮者而挹之乎。不足者而注之乎。则然喙之矣。大略计之。浮不足之数。相去愈远。则亡愈速。去稍近。治亦稍速。千万载治乱兴亡之数。直以是券矣。人心者。世俗之本也。世俗者。王运之本也。人心亡则世俗坏。世俗坏则王运中易。王者欲自为计。盍为人心世俗计矣。有如贫相轧。富相耀。贫者阽。富者安。贫者日愈倾。富者日愈壅。或以羡慕。或以愤怨。或以骄汰。或以啬吝。浇漓诡异之俗。百出不可止。至极不祥之气。郁于天地之间。郁之久。乃必发为兵燹。为疫疠。生民类。靡有孑遗。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其始不过贫富不相齐之为之尔。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呜呼。此贵乎操其本原。与随其时而剂调之。上有五气。下有五行。民有五丑。物有五才。消焉息焉。渟焉决焉。王心而已矣。是故古者天子之礼。岁终。大师执律而告声。月终。太史候望而告气。东无陼水。西无陼财。南无陼粟。北无陼土。南无陼民。北无陼风。王心则平。听平乐。百僚受福。其诗有之曰。秉心塞渊。騋牝三千。王心诚深平。畜产且腾跃众多。而况于人乎。又有之曰。皇之池。其马歕沙。皇人威仪。其次章曰。皇之泽。其马歕玉。皇人受谷。言物产蕃庶。故人得肄威仪茹内众善有善名也。太史告曰。东有陼水。西有陼财。南有陼粟。北有陼土。南有陼民。北有陼风。王心则不平。听倾乐。乘欹车。握偏衡。百僚受戒。相天下之积重轻者而变易之。其诗有之曰。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又曰。度其夕阳。言营度也。故积财粟之气滞。滞多雾。民声苦。苦伤惠。积民之气淫。淫多雨。民声嚣。嚣伤礼义。积土之气耗。耗多日。民声浊。浊伤智。积水积风。皆以其国瘥昏。官所掌也。且夫继丧亡者福禄之主。继福禄者危迫之主。语百姓日。尔惧兵燹乎。则将起其高曾于九京而问之。惧荒饥乎。则有农夫在。上之继福禄之盛者难矣哉。龚子曰。可以虑矣。可以虑。可以更。不可以骤。且夫唐虞之君。分一官。事一事。如是其谆也。民固未知贸迁。未能相有无。然君已惧矣。曰。后世有道吾民于富者。道吾民于贫者。莫如我自富贫之。犹可以收也。其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夫尧固甚虑民之识知以违吾则也。水土平矣。男女生矣三千年以还何底之有。彼富贵至不急之物。贱贫者犹且筋力以成之。岁月以靡之。舍是则贱贫且无所托命。然而五家之堡必有肆。十家之必有贾。三十家之城必有商。若服妖之肆。若食妖之肆。若翫好妖之肆。若男子咿唔求爵禄之肆。若盗圣贤巿仁谊之肆。若女子鬻容之肆。肆有魁。贾有枭。商有贤桀。其心皆欲并十家五家之财而有之。其智力虽不逮。其号既然矣。然而有天下者更之。则非号令也。有五挹五注。挹之天。挹之地。注之民。挹之民。注之天。注之地。挹之天。注之地。挹之地。注之天。其诗曰。挹彼注兹。可以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有三畏。畏旬。畏月。畏岁。有四不畏。大言不畏。细言不畏。浮言不畏。挟言不畏。而乃试之以至顺之法。齐之以至一之令。统之以至澹之心。龚子曰。有天下者。不十年几于平矣。
释左传
魏禧
礼者人之情。天理之节。天子逮匹夫。弗能渝焉。故弃礼必败。谦受益。知忧知惧免于难。故骄且肆必败。敏则有功。勤则不匮。故惰必败。决者事之断也。故需必败。君子不以呴呴为仁。不以仡仡为勇。故植妇人之仁衡匹夫之勇必败。重则慎。轻则脱。慎固脱离。故轻必败。人之有信。车之有轮辐也。故食其言必败。止戈为武。故好战必败。弛武备者张戎心。故忘战必败。兽困则。民困则畔。故亟作土木急苛役必败。厚味腊毒。多藏厚亡。故掊敛黩货必败。治国如治病然。而用小人。是饮酖酒以攻疾也。故退贤进不肖必败。人有谏臣拂士。犹瞽者有相。故愎谏怙过必败。万物本天。人本祖。故蔑祖慢神必败。人神之主也。有德则祥降之。无德则妖兴。故弃人道贤鬼者必败。刚不可恶。柔不可弱也。是谓一张一弛。故过刚必败过柔必败。民者邦本。天地之心。故虐用其民必败。传曰。女德无极。妇怨无终。故谋及妇人以男事女者必败。立国家必正纪纲。纲纪不立。则其败也。匉匉如崩土而不可维。故妻妾嫡庶长幼无纪必败。始进善。善缘善。始进不善。不善缘不善。故不豫教必败。四时之序。成功者退。故悀而不止必败。虿有毒。诗曰。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故不勤小物惕近事必败。厝足之地不出。扶集于独梁则颠矣。故不谋远必败。书曰。惟事事乃其有备。故有恃而无备必败。机事不密则害成。故疏必败。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故翳贤德蔑强大必败。一人欲争则起。让则伏。是以相让则有余。争则不足。故争必败。君子瘠[己](已)以腴人。故削人自封殖者必败。亲亲天之合。披其枝者伤其心。故疏外骨肉夷同姓必败。天道福善祸淫。淫则乱。乱则祸生。故奸必败。语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自盘古以下无独君。故自用不用人必败。鱼不脱于渊。利器不可授人。故委柄不治者必败。松柏之生。薄云霓。立霜雪。震风凌雨不仆。茑萝施其末。则秋风下之。故因人成事不自立者必败。出赤心入人腹。则人乐死。故多疑必败。人心之不同如面焉。立如剧骖。●其过续之。而识其面。不亦难哉。故轻信人必败。凡此之败。未有能一易此者。是故反其道则必兴。
书货殖传后
姚鼐
世言司马子长。因已被罪于汉。不能自赎。发愤而传货殖。余谓不然。子长见其时天子不能以宁静淡薄先海内。无校于物之盈绌。而以制度防礼俗之末流。乃令其民仿效淫侈。去廉耻而逐利赀。贤士困于穷约。素封僭于君长。又念里巷之徒。逐取十一。行至猥贱。而盐铁酒酤均输。以帝王之富。亲细民之役。为足羞也。故其言曰。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又次教诲之。整齐之。夫以无欲为心。以礼教为术。人胡弗宁。国奚不富。若乃怀贪欲以竞黔首。恨恨焉思所胜之。用刻剥聚敛。无益习俗之靡。使人徒自患其财。怀促促不终日之虑。户亡积贮。物力凋敝。大乱之故。由此始也。故讥其贱以绳其贵。察其贱以见其政。观其靡以知其敝。此子长之志也。且夫人主之求利者固曷极哉。方秦始皇统一区夏。鞭棰夷蛮。雄略震乎当世。及其伺睨牧长寡妇之赀。奉匹夫匹妇而如恐失其意。促訾啜汁之行。士且羞之。矧天子之贵乎。呜呼。蔽于物者。必逆于行。其可矣夫。
请译进大学衍义疏
顺治 年内翰林秘书院检讨徐必远
为请翻译有用儒书。恭呈备圣览以助 君德事。臣惟自古哲后。未有不留心圣学。而能兴起太平。永延历数者。况我 皇上首开姬箓。式启尧图。数月以来。 躬亲万几。仁育义正。史不胜书。诚尧舜之君。再见于今日。凡为人臣者。安敢不以尧舜其君之道进。臣自八月初六日入署后。见所翻通鉴。渐次就绪。勤敏从事。告完有日。顾通鉴一书。载前代得失兴废。以备观省。凡一代之始。大约由于亲君子。远小人。躬勤俭。爱民力。及其衰替日也。莫不由于亲小人。远君子。习奢靡。重赋敛。犹就一代言之也。至一主之身。其初与贤士正人。合心图治。则天心豫顺。民物丰亨。及治效少成。四方无虞。或耽于逸乐。渐失法度。或憸邪崇用。善政中止。或移情异学。或侈志武功。或经制烦匮。而言利之臣进。或民赋过重。而灾变之害兴。虽曰人心之易放实由学问之不恒。通鉴悉详记之。洵万世帝王以人为鉴之资也。然治乱之。载于通鉴。而圣学渊源。如所为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不能探源端本。而一一言之者。纪事之书。不遑理之全也。惟宋臣真德秀所辑大学衍义。得内圣外王之正道。备六经列史之精华。举身心家国天命人情。无不撮其要领。上而主德修进。涵养熏陶。下至抚御机宜。罔不该贯。诚 宸座之良规。九重之宝鉴也。伏乞 天语涣发。命翻鉴之余。便将此书用心译进。俾 皇上万几之暇。时时 赐览。间召臣。相为质证。辨析其义。庶调养性情。宰御事物。用人行政之间。退处服习之际。必有日进日新。潜滋 睿德于不觉者。古训有曰。慎终于始。又曰。德惟一动罔不吉。臣谓 皇上圣心纯一。从容中道。天授之资。非人力所及。独圣学精微。愿加留意。 皇上一人之心法。将来 圣子神孙之心法也。 皇上今日之治统。将来万世千秋之治统也。关系匪小。借资必广。格心之益成。斯有本之化达矣。
殿试对策皇清文颖
马世俊
臣对。臣闻治天下者。当全盛之时。而为善建不拔之计。非破庸俗之论。以鼓豪杰之心。则其道无由。昔唐太宗与房魏论创业守成之难易。而曰。与我取天下者。知创业之难。与我安天下者。知守成之难。周书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今天下正所谓兼创垂之盛。而持危乱之防者也。人才不可谓不盛。而未尽所以取才之方。吏治不可谓不肃。而未尽所以驭吏之道。惩贪不可谓不严。而未尽所以止贪之术。俗尚亦数变矣。而未尽所以靖俗之谋。兵制亦甚精矣。而未尽所以弭兵之要。故有谓今天下为已安已治。遂可晏然无事者。皆庸俗人之论也。臣窃尝见夫古来全盛之时。不可以数遇。而往往弊之所伏。即伏于其盛。而又窃尝慕夫贾谊之议。苏轼之对。皆能举一代之治。而断其何以治。何以乱。何以治而不乱。何以乱而复治。有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才以应之。臣有志焉而欲陈久矣。今当拜献之始。岂可自诬其所学乎。天下文武之臣。莫不愿毕志竭忠以待用。人才亦已辐辏矣。而独谓未尽所以取才之方者何也。古者人才既用。而尝有未用者存于既用之外。故尚书曰有三宅有三俊。而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今天下岩野川泽之中。其隐然备公辅之器者谁耶。泛然而取之。泛然而应之。又泛然而任之。取之者不知其何以取。应之者不知其何以应。任之者不知其何以任。欲兵则兵。欲刑则刑。欲钱谷则钱谷。古之圣人。一人止任一事者。今则以一庸人兼之而有余。古之圣人。终身不易其官者。今则一旦应之而亦无不足。是亦理之所难信也。今即不必用九品四科之制。而州郡之荐举。将帅之征辟。似亦不可少也。若乃掣签而使。按资而升。贤愚同科。茫然无据。彼论而后官。量而后入。独不可稍存其万一乎。程才莫先于计吏。而臣谓未尽所以驭吏之道者何也。古亲民之官。莫重于二千石。有以公卿而为之者。唐宰相出为剌史。李泌常衮皆然。若夫守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今之郡县官。大扺如传舍。与民情漠不相接。监临使者。顾盼威动。所荐未必贤。所纠未必不肖。其趋谒勤者即为才。其应对捷者即为敏。则何若专重郡县之责。外听责成于督抚。内听考核于铨部。而用唐虞三载之法以黜陟之。彼监临之所荐所纠。不亦可以已乎。且今天下可汰之吏亦甚多矣。势有不能尽汰者。虑庸人之无所容耳。夫不虑庸人之无所见。而反虑庸人之无所容。此从来之积弊也。即以今日之计吏言之。亦莫亟于惩贪矣。而臣谓未尽所以止贪之术者。又何也。凡人之溺于赇赂而不能脱者。大扺有田园妻子之见。以惑其中也。故有昔居环堵。而今则拥田宅。昔泣牛衣。而今则列姬姜。昔无半顷。而今则连阡陌。诘其所从来。不贪何以有是耶。诚能稍限其田宅媵妾之数。而为之禁。其有敢于踰禁者。即坐以僭肆不敬之罪。彼有私金于筐箧。而受贪墨无耻之名。虽愚者亦必自笑其所为矣。臣尝见败坏风俗之事。必自卿大夫开之。而后愚民从而效之。此臣所谓靖俗之谋。犹有未尽者。巫风淫风。有一于身。家必丧。今之卿大夫。多为淫靡无益之事。煽惑愚民。而后侲儿舞女之装。宝马画船之饰。探丸跳剑之侠。刺猴刻楮之巧。靡所不甚。且富者必有术以求其富。而圣人驭富驭贵之权。皆何所施乎。今富者之必贵。既有严谴以禁之。而贵者之必富。独相习而以为固然。如是而欲风俗朴厚。教化兴起。不可得也。且夫天下驯服于教化而不能变者。无事则赖文。有事则赖武。今日师武臣之力。亦可谓肤功毕奏矣。而臣独谓用兵虽精。未尽所以弭兵之要。此又非无说也。处今日而欲如古者遂人治野之法。酇长旗鼓之节。藏兵于民。则诚迂。然必使兵与民习。民与兵习。一旦有事。毋论兵勇于。而民亦各有护其田畴卢井之心。此不战而自胜者也。今则兵之所轻者民。而民之所畏者兵。一旦有事。则民自为民。兵自为兵。天下未有民自为民兵自为兵。而能久安长治者也。宋艺祖意赏罚。平蜀之役。赏曹彬而罚全斌。夫亦赏其与民相安。罚其与民相扰者而已矣。行闲之功罪即以此定之可也。凡此者皆臣所谓当已安已治。而亟亟焉为善建不拔之计者也。
虽然。治天下有本有末。得其本而治之。则无不治矣。所谓本者何。即 制策所云纪纲法度是也。纪纲法度治。则吏治以肃。民俗以。文德于焉诞敷。武功于焉赫。濯创之有其基。而守之亦有其渐者也。纪纲法度乱。则吏治以乖。民俗以坏。文德伤于优游。武功失于争竞。创不可以宪后。而守亦不可以承前者也。故曰纪纲法度者。不可得而损益者也。我 国家之典章。至简便而至精详。至严明而至仁厚。似无以加矣。而臣尤有进者。唐贞观时。天子问山东关中之同异。而其大臣曰。王者以天下为家。不宜示同异于天下。裴度既平蔡。即用蔡人为牙兵。而曰蔡人即吾人。今天下遐迩倾心。车书同轨。而犹分满人汉人之名。恐亦非全盛之世所宜也。诚能尽捐满汉之形。莫不精白一心以成至治。则赞赞者皆皋益之选也。桓桓者皆方召之俦也。将见江南静横海之戈。而冀北息桃林之乘。即以跻于唐虞三代之盛。亦何难乎。臣草茅新进。罔识忌讳。干冒 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殿试对策皇清文颖
缪彤
臣对。臣闻帝王之统御天下。而绵历服于无疆也。必有其为治之本焉。必有其致治之要焉。夫用人不可以不慎。吏治不可以不清。赋税不可以不均。此三者。固治天下之大端也。而犹非其本也。抑犹非其要也。所谓本者何也。人主之一心是也。所谓要者何也。人主之以一心行仁者是也。故仁以举贤。而爱惜人才。则收用人之效矣。仁以择吏。而澄清吏治。则成廉洁之风矣。仁以理财。而抚循百姓。则致丰亨之象。而臻乐利之休矣。唐虞三代之盛。所以庶政毕修。民生克遂。而登上理者。此道得也。故善治天下者。不恃有驭天下之术。而恃有治吾心之道。不徒有爱百姓之名。而贵有爱百姓之实。以是内之百僚有师济之盛。外之吏有廉法之操。上之府库有充盈之积。下之闾阎有康阜之风。是尧舜三代之丰功茂烈。不难再见于今日者也。臣尝缅怀上理。追念先猷。而知古帝王为治之本。无过内治之心。而治心之要。无过吾心之仁。何也。有纯王之心。斯有纯王之政。言政之必本乎心也。有关睢麟趾之风。斯可以行周官之法。言心之可以立法也。故欲求国用之足。未有不由民生之遂而可得也。欲求民生之遂。未有不由吏治之贤而可得也。欲求吏治之贤。未有不由用人之慎而可得也。欲求用人之慎。未有不由 皇上之仁以立心而可得也。伏读 制策有曰。国家简任贤良。以共襄治化。必如何用当其才。人称其职。此我 皇上辟门吁俊之盛心也。朝廷选用人才。非苟慕其才而富贵其身也。殆将用其能以理不能。用其明以理不明者耳。其在诗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言所以长育人才之道也故方其未用也。尝患其多。及其既用也。恒患其少。与其用不足而后取。何如多取以待用。凡有人而不用。与用之而不当。皆可惜也。故贤能不可不惜也。以内而言之。台省之内升。本以贤能而升者。反逸之山林之内。升而候缺。不如遇缺候升。久置之拾遗补过之列。非无益也。外而言之。监司郡县之转迁。亦以贤能而升者。又以未竟之案。有功而升者。仍以有过而。苛求于钱谷刑名之间。亦已甚也。总之知人则哲。惟帝其难。必得知人之佐。而行以保任之法。然后真才辈出矣。臣每见今之在位者。见一贤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问其故。曰避嫌也。避嫌之念生。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矣。臣故曰。仁以举贤。则爱惜人才而可以收用人之效者此也。伏读 制策有曰。贪风未息。诛求下吏以奉上官。遂至不肖有司。私派横征。民生益困。何法而可革其夙弊。兴言及此。真百姓之福也。夫今日之百姓诚苦矣。苦于有司之剥削也。今之下吏亦苦矣。苦于大吏之诛求也。大吏之取于小吏。必饰其名曰公费。不知藏之私之中者。为公乎。为私乎。有司之取于百姓者。饰其名曰乐输。不知得之敲扑之下者。为乐乎。为怨乎。臣恐虽文致其辞。而终无以掩人之耳目也。于是一田之入。而有两田之出。使吾民曾不得卖丝而粜谷焉。一定之税。而有无定之征。使吾民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耒耜方思东作。而输将不待西成。使吾民曾不得水耕而火耨焉。贪吏之弊。一至于此。民生安得不日困乎。以臣计之。惩贪之法不可不严也。惩其吏之小者。不若惩其吏之大者。夫大吏之贪。不止赋敛无度已也。其位愈尊。其害愈大。其害愈大。而人愈不敢言。即有不畏强御之臣出。力而排之。不过举其大。而不能悉其实也。莫如访其贪之最者。而惩之彼贪冒无耻止为室家妻子计耳。以今日居官之所得。为后日平居之所乐。何惮而不为之。惟行汉世惩贪之法。宋人禁锢贪吏之制。彼又何利而为此耶。此非过于刻核也。除吏之蠹也。去民之害也。杀一二人而天下皆生也。是天下之至仁也。臣故曰。仁以择吏。则澄清吏治而可以致庆洁之风者此也。
伏读 制策有曰。国用浩繁。繄惟正之供是赖。乃催科之不善者。每昧于抚字。兹欲使草野免追呼之苦。而度支恒足。此以见爱民裕国之宏模也。今之赋。犹古之赋也。今之民。犹古之民也。何以古则上有余而下无不足。今则上未尝有余而民又患不足。岂非抚字催科之道。得则俱得。失则俱失者乎。故善催科者。必为民治农桑焉。必为民广畜牧焉。必为民缓刑罚焉。必为民通有无焉。如是而民力裕。而上之所求无不应矣。不善催科者。惟日夜取民之财。穷民之力。日削月朘。寝以大穷。将元元安所归命哉。臣尝观小民之家。其初牛羊果蔬。熙熙然若为子孙百年之计也者。一往过焉。则为墟矣。再过三过焉。则又为墟矣。问之其。或曰逃亡也。或曰赋重而不能守也。是非催科之所迫而然耶。故抚字之道不可不讲也。惟 皇上宏岂弟之恩。立慈惠之师。使天下之为吏者。寓催科于抚字之中。则上有仓盈庾亿之庆。兼抚字于催科之内。则下有家给人足之风。臣故曰。仁以理财。则抚循百姓而可以致丰亨之象臻乐利之休者此也。然臣反复思之。欲为 皇上更进一筹。而终无易于仁以存心之为要也。书曰。皇天无亲。惟仁实亲。又曰。民罔常怀。怀于有仁。此之谓也。臣草茅新进。罔识忌讳。干冒 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殿试策
储方庆
臣对。臣闻帝王致治也在求言。忠臣事君也在直谏。二者虽有各尽之道。然未有上之求言不切。而下克自尽其愚者也。何则。人君之尊犹天也。其威则雷霆也。临之以天之尊。震之以雷霆之威。天下莫不惴惴焉。惟恐一言之不当。以自即于罪戾。况敢肆胸臆。触忌讳。干君上之怒乎。故夫天下之事。不能言者常少。不敢言者常多。不敢言之言。其言类皆切于国家之利害。而每不便于当事之臣。往往阻抑之。使不得进于人主之前。幸而进于人主之前矣。而不敢言之言。又多忌讳。少顺适。易至逆人主之耳。然其言利于人主耳。利于人主之国家耳。利于人主之子孙百姓耳。非有利于言者也。夫以人主之尊。抚有天下国家之盛。非不尊且贵矣。而汲汲于求贤而录用之者。正惟人材之得失。国计之盈虚。恐其未协于至当。而欲闻夫切直不讳之言耳。而为人臣者。顾皆有所畏而不敢言。则亦何藉于若人而用之乎。钦惟 皇帝陛下践祚以来。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郡县亲民之官。皆已澄清。司农计一岁之出入。皆已充足。四海之穷民。复其业者。皆已休息于无事。天休至。 祖业光。 陛下恭默无言。治已臻于上理矣。夫岂有一事之未当。一物之未安。为足 宸虑而资延访者。虽然。天下之患。每伏于晏然无事之日。方今天下席强大之威。守不拔之业。东西南朔。车书所及。罔不率服。臣百姓。相与生息休养。坐享夫太平美大之盛。近古所未有。非有可忧之形。与未萌之患也。然而比年以来。公私凋弊。民力困极。上怀爱民之心而下不知。下负迫蹙之情而上不觉。天下至治而若乱。四方无事而益贫。推厥所由。莫知其故。此其端必隐于宫府之中。故其毒流于薄海之内。然臣于此犹有不敢尽言者。圣人不为未信之谏。今臣。草野之臣也。冒昧而出之。即刑罚不随。而以不足轻重之言。视若罔闻而置之。其何益之有。然臣区区之心。岂以是遂已哉。其远且大者。臣不敢尽言也。敢因 明问所已及者言之。以求无负于 陛下而已。伏读 制策有曰。国家简任贤良。以共襄治化。必如何而后用当其才。人称其职欤。臣以为方今用人。无所谓才也。地而已矣。无所谓人也。资序而已矣。地之贵者。不问其才不才而辄予之官。资序之深者。不问其何如人而辄任之责。 朝廷之于人才。亦既忽视之矣。有忽视人才之心。而一旦责之曰。用当才。人称职。天下其谁与我。 陛下诚有意于得天下之真才。则当论天下之才。不当论满汉之地。满人才不必参之以汉人也。汉人才不必临之以满人也。今自三公九卿。为 陛下之疑丞辅弼者。莫不并列满汉之名。督抚大臣。则多寄于满人。而汉人十无二三焉。其意不过谓 国家受命之地。其人皆与国休戚。非若汉人强附以取功名者。故信满人之心。常胜于信汉人。不知帝王初兴。皆有丰沛。一时从龙诸臣。相与戮力以承天命。故其贵显为侯王者。亦非异地所能比。至于数传之后。天下已定。人主择人而任之。特视其才能何如耳。固不必限于开创数州之地也。 陛下既为天下主。即当收天下才。供天下用。一有偏重于其间。臣恐汉人有所顾忌。而不敢尽忠于 朝廷。满人又有所凭借。而无以取信于天下矣。今何不略去满汉之名。惟择其才之优者以为用。则下之人不敢有所挟以觊人主之爵禄。而激厉臣之术。未必不由乎此也。至于满汉之外。复有汉军一途。其仕之尊显者。亦列于公孤之选。然位虽尊于天家。而名仍隶于私室。方其得位之时。非不赫然贵矣。一遇其主。则俛首帖耳。执役之不暇。举人世可卑可贱之事。恒视为固然。而不敢少有所抵牾。夫以公孤之尊。天子且改容礼之。然犹不免于为人役。则所以养其廉耻者何在。为人臣而廉耻之不恤。则立功立名之念。皆不足入其中。惟有贪位固宠。希合上旨。取旦夕荣耀而已。安望其为国任事。卓然不苟耶。 陛下何不斥去此弊。以养臣子之节。其有关国体。非浅鲜也。若夫黜陟之法。固人主所操以进贤退不肖者也。岂徒曰积日累劳已哉。
今自六官之长。以至郡县吏。苟有迁转。必按其受职之先后。以为次第。前之人未去。而后之人复来。陈陈相因。莫有振起之日。士之出身加民者。自其授职之初。而已知其终身之所至。如是安得有奋发之心。勉强于为善者。且夫六卿为百僚之长。其位至崇。故礼乐兵刑。虞帝各因其才命之。至老而不迁。今九卿六部。亦有等级。递进而屡迁之。往往以一人兼六曹之用。必今之尚书。其才加十倍于禹稷而后可。万一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移彼之才以应之此。莫保其无蹉跌焉。纵使禹稷诸圣人起而事 陛下。莫有能以功名终者矣。如曰居其名。不必责其实。其于用当才而人称职之谓何。臣以资序之说。断不可施之六卿。而郡县吏。亦当有不次之擢。以破拘挛之见。则鼓舞人材之术在是矣。然臣于此犹有所未尽者。以今天下不患无才。而患求才之太急。不患无人。而患用人之太广。求人太急。用人太广。则入仕之门必多。入仕之门多。则怀侥幸之心。乘间伺隙。思以攘功名取富贵者。扰扰而不知止。 陛下既厌之而狭其途矣。然士之待命于铨衡者。何其多也。臣以为止狭其数耳。未狭其途也。何谓数。三年试于礼部者几何人。三年试于行省者几何人。岁贡于乡者几何人。国家有大庆赏。大臣之子孙应得官者几何人。以赀仕者几何人。投诚者几何人。吏胥无过者几何人。此所谓数也。何谓途。科目一途也。贡监一途也。任子一途也。投诚一途也。赀郎一途也。吏胥一途也。八旗世职一途也。此所谓途也。今者病选人之多。不务狭其途而止狭其数。如三年试礼部者。向以三百人。而今止一百五十人。试行省者一百五十人。而今或不及百人。且或止以半焉。 陛下以为狭其数矣。可以疏壅滞之弊矣。然自科目而外。如任子。如投诚。如吏胥入赀者。非若科目之有定额也。则既开其途。又不限其数。数多而积之于铨衡以定其年限。是 陛下不过狭科目一途之数。而欲以救十数途之壅滞。无惑乎愈疏而愈壅也。 陛下求疏而不得疏。铨曹患滞而日益滞。在下者虑得官之难。而奔竞之心愈切。在上者挟名器之重。而啬吝之意愈形。退让者目为迂诞。廉介者比于无能。其弊起于进仕之多端。其流极于人心之丧失。 陛下思救其弊。莫若狭其途。狭其途而宽其数。可以塞天下之幸心。可以疏人材之久滞。可以养高蹈之节。可以破世禄之私。一举而四善备焉。夫何惮而不出此。至于用人之途。孰得孰失。此在 陛下择耳。以臣私计论之。莫如吏胥与科目。何则。吏胥明习吏事。科目学于圣贤。二者合于政治得失之本。故汉收用吏之效。而自唐以来。一出于科目。今纵不专任科目。但当参之以吏胥。至于任子用则天下有世官。投诚用则天下多盗贼。赀郎用则天下少廉士。在 陛下毅然去之而已矣。伏读 制策有曰。迩来贪风未息。诛求下吏以奉上官。遂致不肖有司。私派横征。民生益困。何法而可革其夙弊欤。臣以为 陛下之言及此。是天下之福也。何也。今日之百姓。其有不忍言者矣。然其望救之心。犹未至于尽绝者。特曰 陛下未知耳。诚知之。则必赫然震怒。天下贪吏。尽寘之法。以安百姓。今而曰民生益困。是 陛下知民困矣。又曰不肖有司。是 陛下知有司不肖矣。又曰诛求下吏以奉上官。是 陛下并知上官诛求矣。知而不为之所。 陛下之民终于无所救。有司终于剥民以奉上。大吏愈敢恣睢自肆。而不复有所顾忌矣。虽然。 陛下不惟言之。且思所以救之。则转祸为福之机。于是乎在。顾救之之法。必举法之已行而不效者。一切屏去不用。更设法以驭臣。百姓之困。庶几可以少苏。何则。方今除贪之法。不过督抚举劾已耳。
陛下即位以来。纠贪之章日告。惩贪之令日行。宜乎天下之有司。有所畏而不为矣。乃其贪日益甚者何哉。臣以为止贪之法。不可专责之下吏。井不可专责之上官。下吏之贪。或由于上官。而上官之诛求。亦非无因而致。 陛下思革其弊。则当究其源。源清则流自洁。表直则影自正。今夫郡县有一不肖吏。则郡县之民。无宁居者矣。督抚有一黩货之人。则所属之郡县。无一休息者矣。部院诸大臣。不能奉公守法。则天下之督抚。无一廉者矣。势有相因。而弊有必至。 陛下何不以待有司之法。施之于大臣乎。大臣之受罪者。不过一人。而天下可以知警。今舍一人之罪。而求之千万人。千万人之心虽以贪获罪。而其心犹有所不服。故侥幸于法所不及者。复肆其贪而不知止。臣闻法行自近令出。惟行法不加于贵显。而足以禁奸除暴。未之有也。抑臣更有进者。 陛下以法绳臣之贪。不若使臣皆不犯法。夫驭臣而至于用法以相御。已非情之所堪言者矣。臣以为与其严之于事后。不若慎之于事先。 朝廷命一督。遣一抚。不当如郡县吏。委之铨衡已也。地势有艰易。民有顽良。因地以择人。因人以置长。此在 陛下断之于中耳。彼其受任之初。未尝有所因缘。则可以独行己志。而不忍欺君之念。亦激发于特达之知。又安有督责下吏。以困斯民者乎。如是而犹有不肖之人。贪于货财。虐侮其民。然后而寘之于法。以戮辱其身家。则可以服臣下之心。而惩贪之典。庶乎其不谬。 陛下举此措之。易易也。且今督抚之官。率皆久任。下吏习熟于左右。可以测其好恶。豫为之将顺。间者有巡方以破其局。而今又见撤矣。臣以为重权不可假人。假之以权。而使久于其任。又无以制之。此甚不可者也。权重则易恣。久任则易狎。无以制之。则奸不得上闻。三者为患不可胜穷。故前朝以一岁一易之巡。方破其久任之弊。使下吏不知其所备得以豫谋。而又皆新进寒贱之人。平时与仕宦少结纳者。以至轻驭至重。为术至微也。今何不复设此官。少佐人主耳目所不及乎。伏读 制策有曰。国用浩繁。伊惟正之供是赖。乃催科不善者。每昧于抚字。兹欲草野免追呼之苦。而度支恒足。其道安在。臣以为天之生财。止有此数。不在君则在民。今欲民有余而国无不足。两利俱全者。势必至两害俱发。以今之大势计之。追呼苦而度支足者。其幸也。追呼苦而度支仍不足者。其常也。追呼不苦而度支常足者。必无之事也。然臣独有一久安长治之策。天下皆笑以为迂阔。而臣以为可万全必效者。曰。愿 陛下绝口不言财利。夫不言财利。其于恤民诚然矣。至于足国之法。则将若何。臣敢以是进者。非故为是诞谩不稽之说。以欺 陛下也。以天下之田赋。至于不可复加。鱼盐鼓铸之利。不可复益。关巿方物之贡。不可复增。考核不可复严。奏销侵欺之案。不可复见。凡言财言利之人。所以效忠于前者。其言已行。而其效可矣。其言已行。其效可。而其法必不可加。则莫若反其术而用之。夫生财之道。圣贤不废。孔子之论治国。曰节用而爱人。曾子之释平天下。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而朱子释之曰。量入为出。由此一圣二贤之说思之。则节俭之外别无生财之法。况自秦汉以后。天下之利。皆归于上。虽管商复出。无由效其奇策。惟有裁省费用。痛抑奢淫。可以上佐司农。下全民命。昔者汉文得此意以致治。躬务俭啬为天下先。至其末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今 陛下筹国用。计民生。责正供。念追呼。当以德为本。以财为末。先之以淡泊。参之以节俭。专之以务农重粟。一意休养元气。爱惜百姓。积之数年之后。百姓家给人足。则国赋可裕。民力可纾。天下可治。 陛下为天下主。何求而不得哉。臣不揣疏贱。不察事几。徒以束发读书二十余载。平居所学。志在忠直。今幸邀 陛下策问。若不悉心陈说。后日何以事君。故臣不避斧钺之诛。祈所言有补于万一。臣草茅新进。罔知忌讳。干冒 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拟言风俗书异之文集
管同
臣闻之。天下之风俗。代有所敝。夏人尚忠。其敝为野。殷人尚敬。其敝为鬼。周人尚文。其敝也文胜而人逐末。三代已然。况后世乎。虽然。承其敝而善矫之。此三代两汉。俗之所以日美也。承其敝而不善矫之。此秦人魏晋梁陈。俗之所以日颓也。而俗美则世治且安。俗颓则世危且乱。以古言之。有历历不爽者。我 清之兴。承明之后。明之时大臣专权。今则阁部督抚。率不过奉行 诏命。明之时言官争竞。今则给事御史。皆不得大有论列。明之时士多讲学。今则聚徒结社者。渺焉无闻。明之时士持清议。今则一使事科。而场屋策士之文。及时政者皆不录。大扺明之为俗。官横而士骄。 国家知其敝而一切矫之。是以百数十年。天下纷纷亦多事矣。顾其难皆起于田野之奸。闾巷之侠。而朝宁学校之间。安且静也。然臣以为明俗敝矣。其初意则主于养士气。蓄人材。今夫鉴前代者。鉴其末流。而要必观其初意。是故三代圣王相继。其于前世皆有革有因。不力而尽变之也。力举而尽变之。则于理不得其平。而更起他祸。何者。患常出于所防。而敝每生于所矫。臣观 朝廷近年。大臣无权。而率以畏。台谏不争。而习为缄默。门户之祸。不作于时。而天下遂不言学问。清议之持。无闻于下。而务科第。营货财。节义经纶之事。漠然无与于其身。自秦人魏晋梁陈诸君。皆坐不知矫前敝。 国家之于明。则鉴其末流。而矫之者至矣。是以成为今之风俗也。上之所行。下所效也。时之所尚。众所趋也。今民间父子兄弟。有不相顾者矣。合时牟利者。是为能耳。他皆不论也。士大夫且然。彼小民其无足怪。嗟夫。风俗之所以关乎治乱者。其故何哉。臣民之于君。非骨肉也。其为情本易涣也。风俗正然后伦理明。伦理明然后忠义作。平居则皆知亲其上而不相欺负。临难则皆能死其长而无敢逃避。相系相维。是以久而益固。今自公卿至庶民。所怀如是。幸而承平。亦既骫法营私。无所顾恋矣。一旦有事。其为祸安可复言。滑县之寇。鼠窃狗盗。何足以云哉。揭竿一呼。从者数万。入京邑。战宫庭。而内臣至于从贼。非狂寇之智。足以大致吾人也。吾之人。漠然不知有伦理。稍诱胁之。遂相从而唯恐在后焉耳。臣闻之。天下之安危。系乎风俗。而正风俗者必兴教化。居今日而言兴教化。则人以为迂矣。彼以为教化之兴。岂旦暮可致者耶。而臣谓不然。教化之事有实有文。用其文则迂而甚难。用其实则不迂而易。昔者汉承秦敝。其为俗也。贪利而冒耻。贾谊所云孳孳嗜利。同于禽兽者也。自高帝孝文。困辱贾人。重禁赃吏。遂不久而西汉之治成。其后中更莽祸。其为俗也。又重死而轻节。光武乃重敬大臣。礼貌高士。以万乘而亲为布衣屈。亦遂不久而成为东汉之治。由是言之。移风易俗。所行不过一二端。而其势遂可以化天下。不为难也。今之风俗。其敝不可枚举。而蔽以一言则曰。好谀而嗜利。惟嗜利。故自公卿至庶民。惟利之趋。无所不至。唯好谀。故下之于上。阶级一分。则奔走趋承。有谄媚而无忠爱。教者。以身训人之谓也。化者。以身率人之谓也。欲人之不嗜利。则莫若闭言利之门。欲人之不好谀。则莫若开谏争之路。今天下有河工灾务。国用不足。故竞言生财。夫生财不外乎节用。若其它非害政之端。即无益之耳。近者 皇上忧念庶务。菲食恶衣。以俭闻天下。然臣意以古较今。则犹多可省。汉贡禹有言。今宫室已定。无可奈何矣。其余尽可减损。宜讲而行之。而杜口不言利事。有言利者。显罪一二人示海内。夫如是则天下皆知上之不好利。往者 皇上新即大位。尝命臣民率得上书矣。既而言无可采。遂一切罢去。夫言无可采。其故有二。
一曰。爵之太轻。故奇伟非常之士不至。一曰。禁忌未皆除。故言者多瞻顾依违不敢尽其说。今日者。宜损益前令。令言官上书。士人对策。及官僚之议乎政令者。上自 君身。下及国制。皆直论而无所忌讳。愈戆愈直者。愈加之荣。而阿附逢迎者。必加显戮。夫如是则天下皆知上之不好谀。夫上不好谀。则劲直敢为之气作。上不嗜利。则洁清自重之风起。 天子者。公卿之表率也。公卿者。士民之标式也。以 天子而下化公卿。以公卿而下化士庶。有志之士。固奋激而必兴。无志之徒。亦随时而易于为善。不出数年。而天下之风俗不变者。未之有也。天下之士。嚣嚣然争言改法度。夫风俗不变。则人才不出。虽有法度。谁与行也。风俗者。上之所为也。有其美而不能自持。故自古无不衰之国。周汉是也。有其敝而力能自变。则国虽倾覆。而可以中兴。东汉是也。今者继世相承。则举而变之。事易而功倍矣。此当今之首务也。
卷七治体一原治上
皇朝经世文编
清·贺长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