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学术一圣学

  启心金鉴       
工部尚书倭仁

   帝王盛轨尚有辅嘉谟以帙繁故不录

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臣谨按。圣如帝尧。犹必不骄不舒。德愈劭。心愈下也。益赞于禹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自古帝王。未有不致谨于此者。

帝尧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

 臣谨按。圣如帝尧。宜无可谏可谤者。而犹惓惓以求言闻过为务。故下情无所壅。而君德日以光。然欲法尧之为治不必置鼓立木徒仿其 铊受直言不加谴责言之当理者奖赏以劝励之。则嘉言罔伏。而升平可致矣。

帝尧曰。吾存心于先古。加意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一民有罪。曰我陷之。

 臣谨按。此即博施济众尧舜犹病之意。就令斯民悉登康乐。而若饥若寒若陷之思。犹兢兢在抱。所以致时雍于变之休也。如曰吾治已足。则非所以为圣人矣。

尧舜采椽不斲。茅茨不翦。

 臣谨按。唐虞之世。浑朴犹存。自无后世台榭陂池之侈。况其时洪水降割。民无所定。圣人轸念民艰。方忧思之不遑。何居处之为乐。厥后禹卑宫室而尽力沟洫。尤以峻宇雕墙。垂为世戒。古帝王勤于恤民。而俭于自奉。其风徽犹可想见耳。

舜之为君。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化若四时。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好生故也。

 臣谨按。好生恶杀。仁也。授贤替不肖。知也。德若天地。德之盛也。化若四时。化之神也。仁知全故德盛。德盛故化神。而其究一归于好生者。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能充是心而已矣。

大禹悬钟鼓磬铎鼗。以待四方之士。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诲寡人以义者击钟。告以事者击铎。语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鼗。

 臣谨按。此犹帝尧置鼓立木之意。而条件益多。延访益切。要之古帝王。一皆本忧勤惕厉之心。宏集思广益之量。虚以受天下之。而修益加修。实以殚宥密之功。而圣不自圣。此治之所以隆万古。而为后世人君所当法欤。

大禹巡狩。见罪人。下车泣而问之。左右曰。罪人不顺道。君王何为痛之。王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我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臣谨按。禹谓我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者。责己之辞也。书曰。一夫不获。时予之辜。古人君痌瘝在抱。一夫不得其所。辄引以自疚。传所云。禹汤罪己其兴勃焉者。此之谓也。

 臣又按。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大禹之痛。正此意也。人君时体此意。则满腔恻隐流贯于用人行政之间。以之承天眷而感人心不难矣。

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

 臣谨按。酒以成礼。弗继以淫。陈敬仲之辞夜饮。君子义之。则是酒之用有节。沈湎焉则溺矣。况过饮则食息违节。既虑伤身。喜怒乖常。尤防乱性。其患不可胜言。酒诰抑戒。所以反复痛切言之也。如大禹之疏仪狄。尤为力谨其始。而防之者预矣。孟子以禹恶旨酒与好言并举。以着为大法大戒。有以也夫。

成汤出。见网于野者。张其四面而祝之。曰。自上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解其三面。而更其祝。曰。欲左。左。欲右。右。欲高。高。欲下。下。不用命者入吾网。汉南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一时归商者三十六国。

 臣谨按。汤之德及禽兽。必其先及于百姓可知。故天下归之。仁之为道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其所施固有次第。而其要则本于君身。诗所谓睢麟之化。推本文德者是也。

汤时岁久大旱。祷于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与。民失职与。宫室崇与。女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昌与。言未已。大雨方数千里。

 臣谨按。桑林之祷。天人感应如此其捷者。诚故也。使于所责六事。未能切省诸宵旰。而力体诸躬行。天心之应。未必如此其速也。至于不应。而遂谓天与人远。抑误矣。汤之后。大戊修德。而桑谷不为妖。周宣忧旱。侧身修行。而卒致中兴。乃知积诚可以弭祸。自古有征也。人主欲承天眷。其必极天戒欤。

 臣又按。汤以六事自责。乃畏天省己之心也。汉公孙宏对策。乃以汤之旱为桀之余烈。佞谀之蛊惑君心。使忽天戒。每若此。不可不察。

周姜后贤而有德。王尝早卧而晏起。后乃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不才。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敢请罪。王曰。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勤于政事。早朝晏退。成中兴之业焉。

 臣谨按。姜后脱簪之谏。固云贤矣。而宣王能纳之。则是奋发其大有为之志。而不留于逸欲。可不为明且果乎。干象曰。天行健。人君惟法天之健。故勇于进德。力于行道。明于见。决于改过。小人不能移。阴柔不能奸矣。可不务哉。

 臣又按。古者后妃夫人。进御皆有节度。昧旦女史奏鸡呜之诗。夫人鸣佩玉于房中。起而退。以礼自防。不淫于色。故能内消逸欲。以成其君勤政之美。然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于动静。尤在端本于君身。故关睢樛木之化。首启二南。说诗者必归美于文德。然则人主动静起居。其所关者大矣。曷其奈何弗慎。

汉高帝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

 臣谨按。用人者恒有余。自用者恒不足。汉高帝有知人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故能驾驭一时之雄杰。而智者为之谋。勇者尽其力也。

汉文帝每朝。郎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可用。采之。未尝不称。

 臣谨按。人君之德。莫大于听言。文帝虚怀听纳如此。虽大舜之明目达聪。成汤之从谏弗咈。何多让焉。贾山云。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开诚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士犹恐惧而不敢尽。而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文帝殆深知此意哉。

文帝时。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臣谨按。文帝富有四海。当承平无事之时。财用有余。百金之微。犹不肯轻费如此。况国家艰难之会。尤宜兢业自持。爱惜物力。为人君者。诚能思祖宗创业之艰。夙夜祗惧。唯恐失之。亦何至开奢侈之渐。而有过举哉。

文帝时。有以千里马献者。帝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此马。独先安之。下诏不受。

 臣谨按。文帝渊然静默。马且不受。则其它珠玉玩好珍禽奇兽。不切于人主日用者。又岂足以动其心乎。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正文帝之谓也。

汉宣帝尝谓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

 臣谨按。官久任则上下相安。既便于民。日久超擢则官不淹滞。亦便于官。此用人保民之法也。后来仕途日宽。额数日增。升转之期。计日可俟。席不暇暖。辄已他迁。视其官如传舍。视百姓如路人。其何以治天下哉。

汉明帝时。馆陶公主为子求郎。帝不许。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民受其殃。是以难之。

 臣谨按。朝廷设官分职。本以为民。非可徇情滥授也。明帝不许馆陶之请。深得重民生惜名器之意。史称当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有由然哉。

唐太宗曰。人主一心。攻之者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辏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太宗曰。人言天子至尊无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鉴临。下惮臣之瞻仰。兢兢业业。恐犹不合天心。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郅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矣。

 臣谨按。太宗所云。人主一心。攻之者众。可谓洞烛病源矣。自非不迩声色。不殖货利。以清嗜欲之源。则见理不明。而佞邪得售其术。人主之心。遂受其攻而不觉矣。太宗所以知其难而致谨也。又以不合天心。未副人望。然自警。则必有畏保之实。而无狎侮之心可知。魏征进之以图终。亦可谓责难于君者矣。

太宗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贿之。裴矩谏曰。是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告臣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如此。岂非贤乎。

 臣谨按。司马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斯言岂不信哉。

太宗曰。朕得良弓十数。自以为无加。近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夫朕以弓矢定天下。识之犹不能精。况天下之务乎。乃数延见臣。问民疾苦。及政事得失。

 臣谨按。太宗因论弓而及天下之务。可谓切于求治。而不自用矣。此其所以兴乎。

 臣又按。工人之言。其借弓为喻。以规太宗乎。盖心为万事之主。人君之心。明白洞达。而无一毫邪曲之私。则发之政事。乃合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表里所以相符也。许衡谓心如印板。板不差。则印不差。亦此意尔。

太宗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具朝服拜。曰。妾闻主明臣直。魏征直。由陛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臣谨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臣敢谏。岂不有益于君哉。唐太宗为三代后令辟。极称能纳谏者。于魏征犹有廷辱之怒。盖受直言之难也。然得文德皇后一言。即能自克。故不损其贤耳。有太宗之纳谏。斯有魏征之敢谏。君明臣直。不诚为笃论哉。

太宗谓公卿曰。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隋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后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张元素谏曰。陛下初幸洛阳。凡宫室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何前日恶之。今日效之也。且今日财力。何如隋世。役疮痍之人。习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上曰。吾思之不熟。乃至如此。即为之罢役。赐元素绢二百疋。

 臣谨按。真德秀曰。太宗鉴隋之侈。一殿之营。为费无几。而亟已之。然未数年。即有洛宫之役。由俭入奢。其易如此。此元素所以谏也。惟其喜闻直言。虽比之炀帝桀纣。曾不少忤。而亟从之。此其所以致贞观之治也。

太宗谓臣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自全。公辈宜用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臣谨按。太宗求谏之心。何其切也。不虑已之不纳谏。转以不谏即不能自全。耸动其臣。其乐于闻过为何如也。人君诚能如此。则臣孰不愿忠于君。以成其君之美哉。

太宗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而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以载舟亦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臣谨按。随事随物均可引以自鉴。汤铭盘。武王铭几杖。皆此意也。借物警心。则心常存而不放。即此便是学问。即此便是治理。

贞观四年。敕百官。诏敕未便者。皆执奏。

 臣谨按。史臣云。天下之理惟其是而已。理有未当。则诏敕虽行。改之何害。惟人君吝于改过。人臣喜于为佞。则天下之事。明知其非。而冒理行之。必至于蠹政害民而后已。此则古今之通患也。太宗有见于此。是以惟理之从。不拘己见。凡未便之事。虽诏敕已行。皆得执奏。是岂不足以彰无我之德乎。噫。可以法矣。

唐元宗以风俗奢靡。制乘舆服御金银器玩。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天下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

 臣谨按。明皇初政。综核精密如此。开元之治。所以几于贞观。及在位日久。侈心一生。奸邪乘之。聚财纵欲。遂致安史之乱。由此观之。治乱兴亡之判。祇在一念敬肆之闲而已。可不戒哉。可不畏哉。

元宗素友爱。初即位。为长枕大被。与兄弟共寝。饮食起居。相与同之。薛王业有疾。上亲为煮药。火爇上须。左右惊救之。上曰。但使王饮此药愈。须何足惜。

 臣谨按。元宗屈天子之尊。序家人之乐。恩明谊美。相好无尤。天伦之爱。何其挚也。如元宗者。可谓曲尽友于之谊矣。

唐肃宗为太子。尝侍膳。有羊臂臑。上顾太子使割。肃宗既割。余污满刃。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肃宗徐举饼啖之。上大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

 臣谨按。此琐事耳。一饼之惜亦微耳。而明皇于此垂训殷殷。盖观人必于所忽。而存心不遗其细。此最谨小慎微之学。汉昭烈帝曰。勿以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亦此意也。

唐宪宗尝与宰相论治道于延英殿。日旰暑甚。汗透御服。宰相恐上体倦。求退。上留之。曰。朕入宫中。所与处者独宫人近侍耳。故乐与卿辈。共谈为理之要。殊不知倦也。

 臣谨按。尧舜之时。君臣一体。都俞吁咈于一堂。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今观宪宗之勤政如此。亦可谓知君道者。宜其能削平僭乱。有光于前烈也。

唐吴元济反。宪宗命发兵讨之。是时诸道节度使。及宰相李逢吉。皆请罢兵。惟裴度力主讨贼之议。上曰。吾用度一人。足破此贼。遂以度为相。度至淮西。身自督战。由是诸将力。淮西遂平。

 臣谨按。用兵之道惟在将帅得人。盖智足谋事。勇足任事。策敌无遁。调度有方。则士卒用命。而肤功克奏矣。观淮蔡之役。愬光颜等犹是也。何以裴度未出。而累岁无功。裴度一出。而淮西底定。将帅得人故也。韩愈平淮西碑。归功于度。然非宪宗之能用度。又何以有功哉。

唐宣宗尝以太宗所撰金镜录。授翰林学士令狐绹使读之。至乱未尝不任不肖。治未尝不任忠贤。上止之。曰。凡求治太平。当以此言为首。又书贞观政要于屏。每正色拱手而读之。

 臣谨按。自古未有任不肖而不乱者。未有任忠贤而不治者。宣宗于此特有省焉。以治天下。得其要矣。

 臣又按。贞观政要。诚为致太平之书。然必即太宗之所以致治者而力行之。以实见于用人行政之闲。然后可以比隆贞观。非第披览其书。为儒生口耳之功也。宣宗书于屏闲。取法之意深哉。

宣宗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常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

 臣谨按。宣宗乐于闻过。屈于从人。可谓明矣。至读章疏。必加诚敬。盖诚敬则神明专一。智虑精详。可以察其言之当否以为施用。非徒敬其章疏而已也。宣宗图治若此。故大中之政。人思咏之。以为继美太宗。岂不足为贤君哉。

宋太祖尝曰。人主当澹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佞无自而入。朕无他好。惟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者从之。不者改之而已。

 臣谨按。者从之。不者改之。如此读书。方于身心有裨。若泛览辞章。怡情释典。便近玩物之失矣。

太祖征处士王昭素。问治世养身之术。对曰。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太祖爱其言。书于屏几。

 臣谨按。寡欲是涵养其心之德。爱民是扩充其爱之理。二语已探为仁之要。人君能体乎此。则澄其心以操宰治之源。公其爱以宏出治之用。明于知人。周于立政。而无愧为仁君矣。

宋王全斌之伐蜀也。属汴京大雪。太祖设帏于讲武殿。衣紫貂裘帽以视事。忽谓左右曰。我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征西将士。冲冒霜雪。何以堪处。即解裘帽遣中侍驰赐全斌。仍谕诸将曰。不能及也。全斌拜赐感泣。故所向有功。

 臣谨按。古者歌采薇以劳戍役。而终之以柳往雪来。窃叹其轸念征夫为已至也。太祖因寒而念及征蜀将士。推己及人。以诚相感。一时士心激发。所向有功。不亦宜哉。

太祖性俭素。尝曰。吾为天下守财耳。古人云。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

 臣谨按。书曰。惟辟玉食。则民乐输将。以天下奉一人者宜也。太祖乃谓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心愈谨。情愈厚矣。能充此意。则不迩声色。不殖货利。虽与古成汤争烈可也。岂特以俭素自名也哉。

宋太宗勤于读书。自巳至申。然后释卷。臣下以劳瘁为谏。帝曰。开卷有益。不为劳也。

 臣谨按。自古圣人虽聪明出于天赋。莫不资学问以成德。盖古今治乱兴衰。天下民情物理。必博观经史。乃可周知。勤于谘访。始能通晓。故明君以务学为急正为此也。观太宗勤学如此。其能为承平令主。而宏开文运之盛。有由然哉。

宋寇准为枢密直学士。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太宗怒起。准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太宗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臣谨按。人臣奏事。至于牵引上衣。以尽其说。为君者。若不谅其忠直之心。必以为不敬而怒斥之矣。太宗不惟不怒。且叹美之。其容人之度若此。所以能使臣下尽言。政事少失。而为宋之令主也。如太宗者。洵无愧于文皇矣。

宋仁宗初年。宰相王曾。以帝初即位。宜近师儒。乃请御崇政殿西阁。召侍讲学士孙奭。直学士冯元。讲论语。初诏双日御经筵。自是虽只日。亦诏近臣讲读。帝在经筵。或左右顾。及容体不正。奭即拱立不讲。帝为悚然改容。

 臣谨按。仁宗天资粹美。又有贤宰相辅导问学。当时讲官。复尽心启沃。仁宗能敬信而听从之。所以养成盛德。恭俭仁恕。终始惟一。而为一代贤君也。

宋龙图阁学士孙奭。尝画书无逸为图以进。上命施于讲读阁。及作延仪迩英二阁成。又命蔡襄写无逸篇于屏。

 臣谨按。无逸一书。乃周公告成王之言。欲其知艰难。勤政事。兢兢业业。不敢自逸。能如此。则福祚长。不如此。则寿命短促。前举三宗后举文王以为法。复举商纣以为戒。其言深切恳至。实万世人君之鉴也。仁宗既受孙奭之图。又命蔡襄书之。盖必有味乎其言矣。则其观后苑之麦。忍中夜之饥。孰非自此书中得来。所以明君以务学为急。

 臣又按。宋吕祖谦曰。耽乐之主。每自恕曰。一日放逸。为害几何。不知是心一流。则自一日二日以至终身。流而不返。故周公先塞其源。戒之以无敢遑逸。曰今日耽乐。下无以示民。上无以顺天。有莫大之愆。而非小失也。盖人主不可使知耽乐之味。苟开其端以为无伤。则寖深寖溺矣。

仁宗时。王德用进二女。王素论之。上曰。德用实进女。然已在朕左右。素曰。臣之忧。正恐在左右耳。上动容。立命宫官遣女。素曰。陛下既不弃臣言。亦何遽也。上曰。朕若见其人留恋不肯行。恐不能出矣。顷之。宫官奏二女已出内东门。上乃起。

 臣谨按。谢良佐言。克己从性偏难克处克去。声色之诱。情欲之感。其昵人至甘。所谓难克处也。仁宗既纳二女。闻王素之论而遽遣之。俟其出门乃起。是其能忍嗜欲。而不少系吝焉。可不谓明且果乎。若仁宗者可以法矣。

仁宗时。考官以苏轼对策切直。欲黜之。仁宗曰。朕以直言取人。而以直言弃之。人其谓我何。

 臣谨按。明宪宗时。以星变诏臣言阙失。一时建言诸臣。如卢瑀汪吉彭纲等。最为伉直。帝以方修省不罪。然心忌之。书其名姓于屏。未几瑀等相继贬斥。以直言求。而以直言弃。以视仁宗之于苏轼。真大相径庭矣。

仁宗尝语近臣。昨日因不寐而饥。思食烧羊。曰。何不取索。帝曰。恐遂为例。可不忍一夕之饥。而启无穷之杀。或献蛤蜊二十八枚。枚千钱。曰。一下箸。费二十八千。吾不堪也。

 臣谨按。仁宗在宋。最为仁厚之主。观其不忍害物。则不忍伤民可知。故能致治升平。而享祚悠久也。

 同治元年二月十二日奉

上谕工部尚书倭仁呈进所辑古帝王事迹及古臣工奏议二帙洵足资启沃而绝心源着赐名启心金鉴并将此书陈设弘德殿以资讲肄钦此谨按文端膺 弘德殿授读之   命即首进是篇备举  圣学源流纲目条贯实为千古学术之宗复经   毅皇赐名故录冠全书恭纪   谕旨特标  圣学一门以志 两朝治道所本焉

  应 诏陈言疏道光三十年 
大理寺卿倭仁

窃臣蒙古世仆。荷蒙   先皇帝知遇之恩。至优极渥。夙夜祗惧。报称无由。我  皇上至德嗣兴。丕绍   鸿烈。  受命之初。即  告谕内外大小臣工。共矢公忠。成郅治。又复  特诏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诸大端。皆得据实密奏。诚念   祖宗缔造之艰。   先帝付托之重。兢兢业业。勤求上理。固非徒循广言之故事。博纳谏之虚名已也。臣之愚昧。何补高深。顾蒙  清问之殷。敢忘刍荛之献。谨即  圣谕用人行政推阐言之。伏惟行政莫先于用人。用人莫切于严辨君子小人。方今  宝箓初膺。励精求治。百尔臣工。惴惴焉视  九重好尚以为趋向。薄海内外。亦莫不延颈举踵。观 朝廷举错。以卜升平。易泰之初九日。拔茅茹以其汇征吉。此其时矣。夫君子小人之分。藏于心术者难知。发于事者易见。类族辨物。约有数端。敬为我  皇上陈之。大抵君子拙讷。小人巧佞。君子恬退。小人躁进。君子爱惜人才。小人排挤异己。君子图远大。以 国家元气为先。小人计目前。以聚敛刻薄为务。刚正不挠。无所阿向者。君子也。依违两可。伺候人主喜怒以相趋避者。小人也。谏诤匡拂。为 朝廷补阙拾遗者。君子也。迁就逢迎。导人主遂非长傲者。小人也。进忧危之议。悚动  当扆之敬心者。君子也。动言气运。不畏天变。以滋长人君之逸志者。小人也。公私邪正。相反每每如此。我  皇上天亶聪明。勤学念典。孰贤孰否。自难逃  圣明洞鉴之中。第念一人之心思。而揣摩者众。一人之耳目。而淆混者多。几微莫辨。情伪滋纷。爱憎稍涉于偏私。取舍即虞其失当。此知人则哲惟其难。大禹所以致叹也。今欲求所以知人。岂有他术。要惟本  皇上好学之心。勤求不怠。使  圣志益明。  圣德益固耳。宋臣程颢云。古之人君。必有诵训箴谏之言。惟命老成贤儒。俾日亲便座。讲论道义。以辅  圣德。又择天下贤俊。使得陪侍法从。朝夕延见。开陈道。讲论治体。以广闻听。我 朝康熙年间。熊赐履恭上   圣祖仁皇帝疏。谓大学衍义一书。为万世君师天下者之律令格例。伏愿延访真儒。讲求研究。务尽其理。于是考之以六经之文。监之以历代之迹。实体诸身。默会诸心。以为执政出治之本。若夫左右近习。必慎其选。缀衣虎贲。亦择其人。非圣之书。屏而弗读。无益之事。戒而不为。内而深宫燕闲之间。外而大廷广众之际。微而起居言动之恒。凡所以维持此身者无不备。防闲此心者无不周。则君志清明。君身强固矣。臣以为二臣所言。人君修身养心之要。用人行政之原也。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贵经筵。惟君德成就而后辅得人。辅得人而后天下治。然则开讲习以赞  宸修。致治要图。莫切于此矣。臣学识谫陋。惧无以仰承  德意。谨就管见所及。冒昧以陈。伏乞  皇上采择。不胜惶悚之至。

 道光三十年二月二十九日

御笔褒答倭仁手诏颁示大小臣工曰夫言不逆耳不为谏今倭仁之言其庶几欤然时异势殊或有难于必行者如彼引程颢所云择天下贤俊使得陪侍法从名虽甚而实有难行日与贤俊相处固与狎宦官宫妾之益相去万万矣然贤俊之士或有才而无德日与习者非翰墨之场即驰骋之乐反不如以礼相接互相警戒之为矣至于所言辨君子小人之分洵为切直之言朕虚怀纳焉嗣后凡大小臣工尤须以国计民生为重有所见闻剀切直陈以倭仁之直谏为法岂非朕之幸欤钦此谨案   显皇御极之初应   诏陈言者多蒙   嘉奖文端此疏   褒答尤至恭录当日   手诏以志都俞吁咈之盛而类族辨物实开  圣学之原宜其直谏早孚   宸眷而能以正学光辅 中兴也

  条陈日讲事宜疏道光三十年   
礼部侍郎曾国藩

窃臣前于用人三策折内。言及康熙年间日讲之例。三月十一日。奉  谕旨着于百日后举行日讲所有一切应行事宜着各该衙门察例详议以闻钦此。查康熙年间例案。臣部及各衙门俱已无存。而臣之初意。系于赞助  圣学之中。阴寓陶成人才之意。原折内所谓其几在此。其效在彼者。尚未申明详晰。今一切应行事宜。亦必求于人才有益。不徒务讲学之虚名。谨参考会典。及   圣祖御制文集 国史列传诸书。竭臣愚见。先定大概规模。补前折所未备。请  皇上再交各衙门核议。务使精益求精。  圣学人才。两有裨益。方得实效。谨将臣所拟条款。胪列于后。

一考定日讲设官之制。谨按日讲起居注官。见在满洲十员。汉人十二员。臣考旧章。则日讲官。与起居注官。系属两项。非一项差事也。日讲官主执经入侍。每日进讲。即宋时崇政殿说书之职也。起居注官主典礼侍班。簪笔载记。即周时左史右史之职也。我 朝顺治十年。设立日讲官。其时并无起居注之名。至康熙九年。复举行日讲。且创立起居注馆。于是起居注官。即以日讲官兼摄之。两项差使。乃为一项矣。厥后康熙二十五年。停止日讲。而起居注官则未尝废。衔上日讲二字亦未裁去。雍正乾隆以来。相沿不改。其实所办之事。乃记注侍班之事。日讲二字。则有空衔而无实事也。今奉  旨举行日讲。似须循名责实。二者仍分作两项。于见在记注官之外。别添一项人作日讲官。以复顺治及康熙初年之例。其见在之起居注官祇于衔上裁去日讲二字。其余不改。以循雍正乾隆以来之例。庶名实相符。而于   六朝成宪。皆不稍背云。

一讲官员数。谨按顺治十二年。初设讲官。选词臣八人。不分满汉。康熙九年。定设满洲四员。汉官八员。厥后递有增加。至十八员二十六员不等。盖以讲官而兼记注之事。职务较繁故也。今既将讲官与记注官分作两项。似可循康熙九年之例。定为满洲讲官四员。汉讲官八员。

一每日进讲员数。谨按顺治十二年。定以掌院学士率讲官或二人或三人进讲。康熙年间。每日进讲之员。无可查考。臣愚以为进讲之员太多。不免徒务虚文。谨拟每日以一人进讲。不事旅进旅退。与寻常  召见无异。庶讲官凝定专一。得以悉心启沃。  皇上静对臣工。听其讲论今古。亦得细察其精神器识。即此可以陶冶人才矣。

一讲官应用何项人。谨按见在起居注官。专用翰詹两衙门之人。溯查康熙年间。励杜讷以州同而转讲官。高士奇以中书而转讲官。当时取人。往往不限资格。又康熙十六年。有满洲讲官兼用小九卿之例。乾隆初年。有呈进讲章兼用科道之例。此次设立讲官。似可援此二例。斟酌行之。臣之愚见。拟请除大学士掌院学士。及六部都察院。职事较繁。无庸充补讲官外。其余内阁学士。及九卿科道之由科甲出身者。准其与翰詹两衙门一体充补讲官。庶取人之途较广。而仍不违乎成例。

一定保举讲官之法。谨按顺治十二年。初立讲官。   谕令大臣选词林学问淹博者八人。既由臣下选择。是保举之法也。康熙年间。讲官由题本开列请简。乾隆年间。讲官由引见擢用。至今相沿不改。臣思此次复设此官。仍须行选择保举之法。盖保举尚恐其滥。惟保举讲官。则断不至于滥。不特保人者十分慎重。即受保者。自揣学问平庸。亦必不敢妄进以取戾也。求  皇上于一二品大臣中。  特旨派出四五人。令其各保数员。以备进讲。此次所保之人。或升迁出差。将次缺员。又求特派四五人。令其各保数员进讲。所保之人。必容止庄重。辞气温雅。又必兼熟通鉴会典二书。如不称职。令其退出讲筵。或根柢甚深。而口稍拙讷者。不妨保举。

一进讲之地。谨按康熙年间。进讲之地。在 懋勤殿为多。惟十二年。暂修宫殿。   驾驻瀛台。即在瀛台进讲。二十三年。天气严寒。即在暖阁进讲。其余或在郊外。或幸南苑。皆不辍讲。是地可随时迁移也。今奉  谕旨便殿进讲。  皇上见御东书房。臣拟请即在东书房进讲。以后或有迁移。临时再降  谕旨。

一进讲之仪。谨按康熙年间。进讲仪节。初入行三叩礼。侍立。诣讲案前进讲。讲毕。复行三叩礼。至十六年。停止讲毕之三叩礼。臣今拟就此仪。稍为酌量。请即东书房言之。  皇上升御。西面。上恭设一横几。几为书案。置所讲之书于案上.又豫设小几于室中。为讲官之讲案。届时讲官捧书入。陈于讲案上。转出案西跪。东北面。一叩兴。复讲案位。侍立宣讲。讲毕。复转出案西跪。一叩兴。趋出。如遇  圣驾不御东书房。所有  皇上南面。讲官北面之处。有时限于地势。再临行斟酌。谨照此仪。另绘一图附呈。

一进讲之时。谨按康熙年间。尚未设立军机处。部院奏事。即系大臣入对承   旨。奏事既毕。然后讲官入侍。自九年至二十年皆然也。二十一年。乃改于部院未启奏之前。讲官先入进讲。遥想其时。大约不过辰刻耳。今则时势移易。较康熙年间迥有不同。康熙年间。部院章奏。不过数件。今则每日多至七八十件。康熙年间。各省章奏。   圣祖省览。直待夜分然烛之后。今则清晨裁定。宣谕军机而批答。康熙年间。引见人员甚少。今则逐日皆有引见。有此数者之不同。则每日早间。  圣躬亦烦劳矣。臣之愚见。拟请待引见以后。  皇上万几已毕。 御前大臣侍等。皆已散直。日永神暇。然后讲官进讲。则有义理之悦。而无他务之扰。庶几如   圣祖读书记中。所谓神理渊穆。怡然忘倦云。

一所讲之书。谨按康熙年间。所讲之书。先四书。次尚书。次周易。次诗经。次通鉴。讲通鉴之时。仍兼讲四书。而顺治年间。亦曾翻译通鉴及大学衍义二书呈进。今臣闻  圣学高深。诸经通鉴。讲贯已熟。窃谓为君之道。莫备于真德秀衍义。邱浚衍义补二书。真氏于用人之道。邱氏于理财治兵之道。尤言之深切着明。顷给事中吕贤基曾以为请。臣拟请讲此二书。于今日时政。实有裨益。

一陈讲之道。谨按讲官陈说。贵忠诚切直。尤贵明于 本朝掌故。康熙十六年。   谕讲官宜进直言。毋有隐讳。二十一年。   谕讲官须有劝戒箴规之意。乃称启沃。又   圣祖御制讲官箴曰。体之行之。朕躬是力。载献载替。尔职宜饬。又曰。谊贵励翼。先正其心。尔苟勿欺。吐辞足钦。绎此八句。则知切直者。未有不由于忠诚也。至于 本朝掌故。则大经大法。实有超越前古者。若能于每日进讲之时。将   列圣至德政。称述一二条。不惟君臣之精神。互相警发。而为讲官者。必熟于 国家之典章。则凡会典及   列朝圣训。皆当时时研究。此中之磨厉人才。已不少矣。

一覆讲之法。谨按康熙十四年。   谕日讲原期有益身心今祇讲官进讲朕不覆讲日久将成故事不惟于学问之道无益亦非所以为法于后世也嗣后进讲时讲官讲毕朕乃覆讲如此庶几有裨实学钦此。臣思覆讲之法。不过疑者诘之。误者辨之。非必逐句讨论也。今讲官讲毕。应请  皇上于疑难之处。俯加诘问。讲官错误之处。仰承 指示。若无疑可问。无误可指。即不妨默识深领。方为可久之道。

一纂成讲书。谨按康熙年间。讲官撰成讲章。分写正副本。先期将正本进呈。其撰法。先列经文。次列诸儒之说。次列讲官推演之义。既讲之后。又将讲章编辑成书。今所传四书解义。书经易经各解义是也。此次所讲衍义及衍义补。真氏邱氏之书。本系臣下进讲体裁。不必更撰讲章。亦不必先期呈进矣。祇须于本日递一折片云。臣某人今日进讲第几卷第几页某句起某句讫谨奏。已为简当。至已讲之后。仍须编辑成书。将来刊刻流传。以昭  圣学之盛。其编辑之法。先钞真氏邱氏全文。次列讲官敷陈之说。以能征引会典者为上。于既讲后三日呈递。俟发下之后。汇成帙。汇成三卷。进呈一次。抑臣又有请者。   圣祖御制文集中。有讲筵绪论二卷。凡八十五条。  皇上聪明天纵。讲筵触发。间有绪论。敬祈发下。交讲官编入。使臣等欣诵之余。益加儆惕。则兴起多矣。

一讲官体制。谨按康熙年间。讲官   恩遇。最为隆渥。或赐诗篇。或赐邸第。或赏貂皮。或交部议叙。锡赉便蕃。非常之典。非臣下所敢议及也。至于体制所在。虽属虚文。亦宜稍示优异。一得讲官。虽编检科道。皆得专折谢  恩。其雨帽坐垫。请照见在起居注官之例。朝贺班次。请照南书房翰林之例。至于春秋。 经筵侍班。宜在六部堂官之次。并随至 文渊阁赐茶。其科道充讲官者。即不派街道巡城差使。间有扈从之时。讲官所用账房。及一切应用对象。仍遵康熙十二年   谕定章程。酌定数目。由内务府给与。

一进讲年数。谨按康熙进讲。自九年至二十五年。凡十有七载。中间如三藩用兵。九省骚动。捐例常开。仓库空虚。实有倍甚于今日者。而未尝停讲。盖   圣祖实由于此中深求政要。兼厉人才。非以此为文史之娱也。汤斌之放江苏巡抚。   圣祖谕曰。以尔久侍讲筵。老成端谨故特简尔。熊赐履之既没。   圣祖谕吏部曰。赐履夙学老成。为讲官多年。未尝不以内圣外王之道。正心修身之体。直言讲论。当时伟人辈出。大抵多识拔于讲筵之中。盖侍学既久。故知之真也。  皇上复举旧章。伏愿行之久远。不可遽求速效。故虽有偏灾小警。不可停罢。渐濡既久。风气日振。臣前折所谓十年以后。人才当起色也。若举行数载。或即停止。虽于  圣学无损。而固不能收百年树人之效。区区之忱。尤在于此。伏乞  圣鉴。

以上十四条。竭臣愚忠。粗定大概规模。其有不典不详。求皇上饬交各衙门核覆施行。谨 奏。

 附唐确慎公鉴书节录
 前于邸钞。见轮讲仪次一折。详细敷陈。有典有则。何其周欤。想见中心恳切。曲仰  圣心之危微精一。并同人之激切拜扬。以襄赞我  尧舜大同之盛治。野人欣欣然喜不能已者久之。然至愚所虑者。皋夔稷契之俦。阁下而外。亦不过艮峰竹如丹溪三数人。其余君子固多。而能知格致诚正者。恐亦难得。即外间河海兵农。亦何能洞见窾要。行之都有把握。虽教诲陶镕。正可仰赖  圣人化裁以作成之。而  万几之下。亦恐过于勤劳也。朱子有轮讲不如日讲之说。盖日讲有定官。设亦不过一二员。如伊川先生及朱子皆曾为之。是自可以得人。轮讲则派入者众多。安得人人皆程朱乎。吾兄意在溥博。而乃以迂阔驳之。闻之。深惜此美举之不成。爱礼之意未容已也。然当此  圣怀虚受之时。为臣子者。有可必献。有否必替。竭诚尽性。以求上答夫求言若渴之至意。此职分事。亦性分事也。案文正条奏议格不行所进绘图当日尤有讥为迂阔者确慎此书亦以轮讲为疑虽致深惜固明知其说难见诸施行矣特附录之以资引证云

  遵 旨会议日讲事宜并陈管见疏道光三十年四月 礼部
本月初四日。奉  上谕曾国藩奏日讲事宜十四条并绘图呈览一折礼部会同翰林院与前交议日讲折件一议奏图发钦此。仰见我  皇上亲理万几。弗遑宵旰。偶乘余暇。更以勤学穷理为兢兢。臣等钦佩之余。益深感悚。奉  命以来。悉心筹划。复博采旁谘。始以为事在可行。继觉其势有未便。谨为我  皇上一一陈之。伏思帝王之学。以实而不以文。贵要而不贵多。自来经史之昭垂。儒先之疏义。所以资研究供观览者。固己惟人惟备。后人所见。不能出其范围。今若再选儒臣。排日进讲。仍不外蹈袭旧说。缀辑成文。窃谓  圣学之增崇。不恃乎此。即人才之鉴别。亦不恃乎此也。臣等恭读乾隆十一年   上谕朕命翰林科道官轮日进讲经史本欲研究经术阐明义理以淑身心以鉴兴废而诸臣讲论往往阑入条陈若实有裨政务则亦何害要不当借端立说以逞私见也如检讨程恂举程子一命之士苟留心爱物于人必有所济一条因请重县尉之选欲以士人初任是官而重其秩是一县又增一令也成何政体再词臣以文字为职业自当雅赡优娴方不愧清华之选其中才学冲裕如张鹏翀沈德潜等间或一加超擢而躁进之徒竞思进献若借此可以为梯荣之快捷方式者不知沈德潜优升阁学朕原因其为人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用是稠迭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张鹏翀则素知其敏捷且资俸已深历升詹事初不因进诗优擢若谓朕进用人才沾沾于文艺之末雕章琢句专事浮华此风一炽必有藉手捉刀希图侥幸者岂不玷玉堂而贻羞文苑邪其务殚实心崇正学明大体以无负稽古论思之厚望等因钦此。又嘉庆十四年。廷臣曾有请令翰林科道日进讲义之奏。奉   上谕朕每日恭阅   先朝实录诚以   列圣修齐治平之道无不备载典型仪式夙夜寅承万几之暇披览者亦皆经史诸书鉴观得失以期有裨治化若使翰林科道日进讲义而所撰述不过摭拾陈言敷衍入告无论二典三谟未能窥其涯涘即贾董诸儒论说亦恐不能跂及设敷奏可观而能言者又未必能行况所敷陈又未必尽出己手若就此觇其学识加以甄拔恐亦未能遽得真才行之日久又生弊端仍属视为具文于事毫无裨益又岂务实之道乎特将朕敦崇实政不尚虚文之处通谕知之钦此。臣等敬绎   两朝训谕。实于进讲之流弊。洞烛无遗。因思 经筵与日讲。虽事之巨细不同。其为讲贯则一。而经筵则举行至今。若日讲之事有益无弊。亦何至旋行旋止。乃自乾隆十四年停罢之后。不复再见举行。迄今一百余年矣。诚以经筵每岁一行进讲者。皆  特大员。有益无损。故行之可久。日讲则排日常行。进讲者自七名至四五名不等。更番入直。人数众多。日久则法易弛。人众则心不一。故借端立说。已见于前事。而希荣之见。亦难保其必无。且称  旨则幸心易生。徒劳则怠心易起。始而欲速。继而畏难。无益有损。故不久而遂止。今人之学问不能胜于当年。今人之干进未必逊于往日。剿说雷同。原无补于启沃。论笃是与。又恐误于色庄。臣等伏读   圣谕之周详。参考同官之议论。确有见于日讲一节。于听言之道。取人之法。两无裨益。与其弊生而停止。莫若先事而不行。该侍郎所陈十四条。应请毋庸置议。所有臣等会议缘由。谨折具奏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遵行。

  敬抒末议培养 圣学疏咸丰十一年 
监察御史朱潮

伏惟  皇上聪明天亶。寅绍丕基。际 国家多难之时。承   祖宗付托之重。凡所以继   先志而慰民望者。盖  庙堂之咨儆深矣。久大之规。肇于初服。治平之业。裕于冲龄。臣勉竭愚忱。冀效千虑之一得。窃谓  圣德以培养为先。  圣学以扩充为务。臣尝读书有曰。在昔文武。聪明齐圣。其侍御仆从。罔非正人。夫仆从统乎宫庭而言之。正人济济。宜其出入起居。罔有不钦矣。周室盛时。纲纪肃清。前后左右。岂有巧言令色。便辟侧媚。而书若重深顾虑。兢兢致戒者。防之于未然也。异物之玩好。小人逢迎之缘也。玩好屏。则志气益清。此日之喜怒。他年刑赏之用也。喜怒平。则措施必当。是以发端在谨其细。而动作贵慎其几。宋哲宗临御经筵。忽凭槛戏折柳枝。讲臣程颐正容进曰。方春发生。不宜无故摧折。此谨其细者类也。上书宣仁太后。请主上左右内侍。皆选老成厚重之人。不使侈靡之物。浅俗之言。接于耳目。此慎其几者类也。细者巨之积。几者事之微。  圣德之日懋。基于此矣。  皇上诵习诗书。以目前而论。凡性命之奥旨。学问之微言。进讲似可稍缓。但读必兼讲。讲理则深邃。讲事则显明。周公以成王年幼。作七月之诗。浅近易解。使瞽蒙朝夕讽咏。俾知稼穑之艰难。即以讲辅读也。臣思历代可法可戒之事。及夫   列祖   列宗。文德武功。其中尤易于宣讲者。请  旨命翰林院词臣。分门别类先编列千百条。辞惟取其显亮。文无贵乎太长。每日恭录进呈  御览。或十条。或八条。令授读之臣。明白晓畅。敷陈其事。言以先入为主。一经耳熟。裨益非浅。我  皇上浚哲达聪。今日之缕析条分。即异日之综经贯史。由事以要诸理。次第讲求。  圣学之日新。基于此矣。臣敬际  圣明。土壤细流。讵有裨于万一。愚昧之见。敢献刍荛。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

  呈进书籍疏同治元年    
大学士祁寯藻

窃臣以衰病退休之员。蒙  恩召用。复蒙   皇太后懿旨。俾直 殿廷。恭侍讲幄。窃见 皇上聪明天亶。圣度渊冲。诵读之余。继以讲解。缉熙光明之学。实基于此。臣虽至愚极陋。亦思勉抒闻见。随事敷陈。仰答生成。稍图报称。无如年迫迟暮。旧疾缠。经久不愈。以致展期假满。未能入直当差。感戴仁恩。悚惶无措。而区区愚忱。有不能不为  皇上陈之者。恭读今年二月   懿旨。帝王之学不在章句训诂惟冀首端蒙养懋厥身修务于一言一动以及天下民物之颐古今治乱之原均各讲明切究系归笃实等因钦此。   慈训昭垂。为  皇上裕养正之规。至深且远。臣窃惟典学之要。诵读为先。而讲解之功。更为切实。盖非诵读不能习其文字。非讲解不能通其义理也。大学一书。  皇上业已读毕。凡制治保邦之要。用人行政之原。胥于是乎在。要之为人君之道。在止于仁一言而已。治国平天下两章。言仁者六。而终之以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盖仁者必以仁亲为宝。故能爱人能恶人。不仁者则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矣。仁者必以贪戾为戒。故忠信以得之。不仁者则骄泰以失之矣。仁者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故以财发身。不仁者则以身发财。菑害并至矣。千古治乱之机。判于义利。而义利之判。则由于上之好仁不好仁也。即如近日所讲帝鉴图说。下车泣罪。解网施恩。泽及枯骨等事。则即古帝王仁心所见端也。至若纳谏求贤。尊儒远佞。则仁亲为宝。能好能恶之说也。露台罢工。裘马却献。则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之说也。以今考古。以图征书。心不厌则易入。力不劳则有功。古人左图右书。诚不可偏废也。臣愚窃谓帝鉴图说讲毕。即宜进讲舆地之学。  大清会典中。有  皇舆全图。各省府州厅分图。山川疆域形势。开卷了然。且篇幅简明。较之大图。易于指画。并有礼制武备天文等图。可资博考。又耕织图。则农桑之事。衣食之原。纤悉具陈。又马远豳风图。绘事古质。嘉庆年间。取以联句。 内府画本石刻俱在。可资检阅。   钦定月令辑要。授时通考二书。皆足与耕织豳风等图。互相发明。  皇上读书之暇。随时讲求。庶几知稼穑之艰难。守成之不易也。再宋臣真德秀大学衍义。首言帝王为治之序。为学之本。自格致诚正。以至修身齐家。胪引经史。法戒昭然。诚圣学之渊源。治道之根柢也。 国朝大学士陈宏谋辑要六卷。选择简当。尤易披寻。又臣于道光年间。江苏学政任内。恭刊朱子小学。此书内篇四卷。外篇二卷。多引经传要语。及先贤名臣格言。于初学最为切要。又康熙年间。博学宏词杜诏所撰读史论一卷。虽系家塾简便刻本。而自秦汉以下。历代史事。治乱兴衰之故。大具见。以上三书。皆臣家所旧存者。一并恭呈  御览。以备采摘。伏愿  皇上处黄屋之尊。慎丹书之戒。敬胜怠。义胜欲。千古心法。不外乎此。即大学缉熙敬止之实义也。由是经史贯通。日积月累。  圣学日懋。  圣德日崇。本仁心以行仁政。饬吏治而恤民生。治平之效。庶可复见。臣虽蒲柳衰姿。伏处草莽。亦得优游仁宇。长瞻云日之辉矣。所有微臣感激愚忱。并呈进书籍缘由。谨折具陈。伏乞  圣鉴。

  请进日讲疏同治元年   
工部尚书倭仁

窃闻考古可以知今。慎终必先图始。自来求治之君。或于便殿涉览书。或于经筵讲求古训。本集思广益之心。为勤学好问之事。岂过为是劳苦哉。盖是非悉昭于千古。法戒即判于一心。心以有所慕而思奋。舍己乃可以从人。心以有所畏而知警。思艰乃可以图易。古之人主。所以致治太平者。其道由此。去年秋间。京师盛传   皇太后特简廷臣进讲通鉴。风声所布。中外欣欣。罔不以手加额曰。此帝王所不数见之盛事。   皇太后垂念及此。此诚社稷生民之福也。一时士大夫同心向道。争自濯磨。咸谓   皇太后圣明天纵。犹孜孜好学如是。我辈宜何如砥砺。勉为 国家有用之才。争向书肆购求通鉴。所有本。为之纸贵。可见上行下效。感应之机。捷于桴鼓。若使见诸实事。着为令典。其鼓舞更不知何如矣。乃自去秋至今。未见举行。自以政务殷繁。暂为停缓耳。以   皇太后求治之诚。岂有始勤终怠之虑哉。但今天下望治情殷。美意争传于万口。实政未举于一朝。论者以 朝廷有此举。而诸臣不克赞成其事。诚可惜也。或谓今日之务。宜求实济。不必沾沾于具文。不知具文与实济。不分于而分于心。心之不存。虽帝典王谟皆可视为具文。而无关体要。心之所属。虽衢讴巷议皆有资于实济。而为益身心。况通鉴一书。备详治忽之由。足定从违之准。尤治天下者。所急宜留意者也。伏愿   皇太后明降谕旨。诹日进讲。以天亶之聪明。日新之学问。不惟  圣治弥臻美备。中外共仰精勤。而我  皇上好学之心。日闻   慈训。亦必益思奋勉矣。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

  吁恳暂缓归政以懋 圣学疏光绪十二年 毓庆宫王大臣
窃臣等伏读六月初十日   懿旨。以  皇帝典学有成。   谕于明年正月。举行亲政典礼。诏辞宏远。酌古准今。寻绎回环。且钦且感。伏思我   皇太后躬仁圣之资。值维艰之运。削平九宇。抚定四方。史册罕俦。功德莫二。兹当   璇闱归政。颐养冲和。既大慰日夕期望之心。亦稍释宵旰仔肩之重。凡兹臣庶。孰不欣愉。然臣等日侍 讲筵深维时局。有不得不缕晰备陈者。幸   皇太后垂察焉。  皇上天亶聪明。过目成诵。六经诸史。前数年即能举其辞。然经义至深。史书极博。譬诸山海。非一览所穷。此讲习之事。犹未贯彻者一也。天下之赜。莫如章奏。前者迭奉   慈谕。将军机处近年折奏。抄录讲肄。  皇上随时披览。亦能一阅了然。大而兵农礼乐。细而盐关河漕。头绪纷繁。兼综不易。此批答之事。犹未习者二也。清语国书。我 朝根本。  皇上记诵甚博。书写亦工。然切音声义。颇极精微。固须名物靡遗。尤必文义贯串。满蒙奏牍。各体攸殊。此翻译之事。犹未熟精者三也。为君至难。万几至重。多一日养正。即有一日之功。加一分讲求。即获一分之益。天下者。   祖宗之天下也。   皇太后体   祖宗之心为心。二十余年。忧劳如一日。傥俟一二年后。  圣学大成。春秋鼎盛。从容授政。以我丕丕基。匪特臣民之福。亦   宗社之庆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