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人陈子龙卧子 宋征璧尚木 徐孚远闇公 李雯舒章选辑
宋征舆辕文参阅
徐文定公集三(疏)
徐光启
疏
拟上安边御虏疏
屯田疏
拟上安边御虏疏【宣大边事】
臣窃惟方今九州岛清晏、百蛮重译、所宜备者北虏而巳、北虏之中、宣大为甚、顷者五路狡焉犯顺、窃入我塞垣、掳掠我财畜、今虽窜居远外、虏王力为之请、竟未有成言也、藿食之臣、久欲効其区区、以为边陲万一之助、适与事会、不容默默、敢畧计虏情时弊、稍及备御之要、而终之以根本之策、惟 陛下垂听、夫虏自辛未欵市三十余年矣欵市者两利之道也。而战两伤之道也。即虏亦自能熟筹之。是以至于今无变计。则虏情可知也。近岁以来。诸酋每执言中国交市财物。多短少滥恶。不如昔。忿忿欲起。则夷妇言老俺答欧刀之誓在。老妇在。终不令汝辈为此。旹旹弹压之。以故无动耳。后来卜酋挟封者卒五路也五路台吉亲虏王介弟。狡黠凶悍。又以擒执史酋。功赏未厌。哓哓累年。至于今竟尔跳梁也。此寔诸酋共计。听其所为。作一桀骜之标帜。及我问罪。则又辞以虏王不知。诸酋不与。又从中讲解罚服。而可以无失欵。是本计也。然彼寔知我地大人众。事未可测。亦未尝不虑我声罪。是以共翼蔽之而远窜大石。今虽鵰取衣粮。臕壮马匹。寔为虗声撼我耳。摆腰为之侦视。夫亦觇我动静以自为计。度其势当不复来。即来而我收保戒严。整搠以待。入则截杀。去则追剿。如是而巳。此督抚及将领诸臣责也。其或虏土果为讲解罚服。则宜视其可否。计利以听。此亦督抚诸臣责也。大抵今日之事虽一酋作难而欵贡之全局尚当未变何以明之。五路累年索赏。诸酋寔无与为助者。若弗闻也。今阑入而又寔无与为应者。明示我以启衅犯顺。皆五路事。诸酋不与也。一矣。虏王虏妇。始亦禁止。后亦谴责虽真伪未知。要未尝讼言左袒之。二矣。我边之守圉。如无人焉。来既不知。去尚不觉。葢五路未犯之先。即谓我译人语史酋功赏事。明言入犯也。其氛恶矣而竟不为备。既不为备。而彼竟未敢纵兵深入。则其意但在挟赏。不在作逆。三矣。去岁虏王拥众入。离城百里而不敢近。稍与之媾。则弭耳去。非独去岁而已。戊巳之间。已尝拥众入。称北地苦旱。野无青草。欲借粟数万石。督臣以成例却之。执弗与。亦弭耳去。果欲为难。岂待今日。四矣。有此四者。臣以知欵尚未变也。虽然欵虽未变。而不可不虞其变也。欵不变。可以无战。而不可不求我之可以战也。自受欵以来。则云以市赏为饵。以战守为实。幸以其间宽我之力此等毕竟戎虗语所以可恨以图边圉之守备。要言可覆视也。更三十年。而我之所谓战守者安在。边墙頺圯者旷弗饬矣。宣大二镇积弱至今者亦以抚赏日久之故也烽墩斥堠。不知燧燔爟火为何物矣。军中间谍。恃为耳目。今悉化为厮舆之卒矣。尺籍伍符故在也。核其伍无见兵。不给事将领。则驱而代债帅耕养廉之田耳。甲冑苦恶。器械朽钝。业已不堪。今或苦恶朽钝之物。并为乌有。甚则举而鬻诸虏中也。简阅草教。用涂耳目。金鼓旌旗。不识形名。节制车徒步骑。悉无行首地分。进无选锋百金之上。谁为奋击。日夕无辎重驻队之营。安能转鬬。至于大小将领。用者未必尽其才。才者未必尽其用。精神技术。什九用于逄迎。什一用于封殖。有能以简稽练习为事者。百不一也。因循之极。不得不为废弛。废弛之极。不得不为单弱。单弱之极。不得不为逗挠恡慑。皆自然之势耳。以故平峕则朘削以中虏。欲有故则多方以避虏锋。或阑入边。俟其饱而去。则远蹑之。得其老弱一二级。遗器数事。乱张以为功。上下相蒙也。边事如此。安得不生戎心。所幸者虏尚贪我财物。亦诸奴酋中。未有能以势力役属诸部者。脱有一桀虏生其间。合小攻大。并敌一向。我之忧岂徒欵不足恃而已。夫虏之势。固未至于此。为我计者。则宜绸缪固防。克诘张皇。就合虏之势。一旦至于此。而吾可以无患。不然骇而图之。噬脐之悔。岂有能及者乎。臣之愚以为为今之计。先求我之可以守。次求我之可以战。次求我之可以大战。何谓守、垣墙斥堠、墩台挍联、哨望之宜、备御之固、是巳、何谓战、截杀追奔、掩击应援、厉兵秣马、后发先至、是已何谓大战、凡兵不可以战、即不可以守、画一城邑驻□营垒、皆然也、守边之视守城垒、即又异矣、经袤数千里之地。无所不守。无所不受。敌我众而反以寡用。彼寡而顾得聚形。如有兵百万。百分之。不过万人耳。敌拥数万来。是数倍我也。此万人者败。而彼百万者。悉居无用之地矣。则深计其终势不得不出于大战何者散而守。不若聚而攻。筭量众寡。理所必至。昔人有言、一大治则终身创矣、总是制人之道周伐玁狁。汉空幕南。 文皇帝三犁虏廷。皆以此也。今日之势。诚于信地守望之外。选练得胜兵十万。分隶诸边。平居守御。则往来应援。一朝匪茹。则大出兵。修永乐故事。如是斯万全矣。臣故谓求我之可以大战者此也。夫是三者今将求之如何。设险阻。整车马。备器械。选将帅。练戎卒。严节制。信赏罚。数事而巳。臣固不能越世俗之常谈、 国家之功令、而创为说也、特臣于数者之中、更有两言焉、曰求精。曰责寔。今此数端、非不犁然且矣、大抵皆粗而不可按。虗而不可核如所谓以尘为饭、以涂为羹者耳、苟求其精。则远巧心之士。相与讲求经岁而未尽。苟责其实。则忠公忧国之臣。所为太息流涕者。十倍于贾谊而未定也。臣请言其一二、所谓设险阻者。烽堠也。墩台也。烽堠之制。欲坚欲密。然可以传警。不可以守御最利守御者则蓟镇之敌台迩年所缮。稍有次第。可推之诸边者也。然臣以为可当今日之虏。不可当意外之虏也。窃以为今所作者。更宜减卑三分之一。而三倍其厚。度矢石所及。联络如贯。加之劲卒利器。守可必固也。所谓设险阻者。此类是也。骑兵与马同命。故曰宁伤于人。无伤于马。而平原易野。大兵深入。计非战车。如武刚偏箱之类。则不能载重致远。列营守卫。顾其相视刍秣之宜。轮辕辐毂之制。如周礼考工记所载。及师皇马援辈所论述。弃置久矣。今边地名为战车。重迟粗恶。略不堪用。至其赋予刍秣之费、半给人食。以其半饷马。半尚不足又安得云锦成羣也。宜核寔精求。务令驵骏腾槽。朴属微至、车攻马同、嗣响周宣、以薄伐大原、不为难矣、器械之利。未易备言。大都甲冑于盾欲坚以便。兵刃欲精以利。弓矢之属欲入深而致远。其范金合体之类。悉有定今将吏未尽解也。攻守器具。如墨翟子所载。近代名将所用。今将吏未尽习也。最利者则无如近世之火器。迩来诸边所造。诸家所说。较昔为精矣。尚有进于此者。则尤宜早计也。葢乃中国之长技。而今虏中亦有之。恐异日者彼反长于我也。大都攻守之备。无论其军器焉。火器焉。其材美。其工巧。其费巨。其日力多。其造者自为用。五者备。然后可以为良矣。将帅之才。武科可得什一。举荐可得什三。武科限于文墨。举荐乱于毁誉也。兵书所称将帅。所贵不过权谋阴阳形势技巧。阴阳明将所不道。若权谋形势技巧之属。或见于论述见于谈议。见于比试。见于造作。一一可以耳目计。铢两分也。人罕兼长。不妨偏至。要在将将者加意衡量。随方授任。即真才可使入彀。而草泽英雄。亦令勉就维絷。于以建威销萌。两利而俱得之矣。若目前选将术。则有迹可稽者。莫如前効。而有实可据者。莫如治兵。以此求之。亦可得十之六七也。选卒之法有四。曰勇。曰力。曰捷。曰技。皆可以度量权衡。一一试而得之者也。今之将领。平居既伤怠缓。有事又苦仓卒。竟未尝深求之耳。惟勇也者。不可以度量取。然亦可以耳目试。试而得精卒。然后习视以练目。习听以练耳。习超越趋步以练足。习负重挽强以练手。习五御以练马。习五兵五当以练技艺。即三军之众。人人皆劲卒矣。卒练而后可以言节制。节制者、分数形名金鼓旌旗用众之也。易曰师出以律、将不知律。虽有强兵利器。战则为人禽矣。夫惟用律而后可以论奇正虗实之权。而后可以玅扬奇伏备之用。而后可以运攻围绝胁聚。散卷舒进退之势。诚以彼劲卒明将训之。旹其简阅。月要岁会。教训既成。能令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击首尾应。势不得以巳也。如是斯可谓节制之师矣。节制既定。然后谓之成军。然而军非赏罚不成。成军之后。非赏罚不。行。何者。投人于险。非威严弗克也。怵人以威。非厚赏弗附也。故罚所以殴民于兵而赏所以诱民使安受其罚尉缭子曰。善用兵者能杀士卒之半。人以为此惨毒之言也。而臣以为此名将之言也。夫不能杀者。杀一人而其下怨。杀数十人而其下叛矣。能杀士卒之半而不怨不叛者。其赏厚而其法明也诚用向者之兵。诱以重赏。赏且信。威以重罚。罚且必。使人怀德畏威。有进死之心。而无退生之计如是者有兵数万。我可以折棰使虏。不然则驱而出之大漠之外耳。又何论虏势之强弱。与欵之固不固也。总而论之、有地有器。有将有兵。有而后可以守。能守而虏至则歼焉。即谓之战。必不得已而用大师焉。即谓之大战。要在急为之计。徐俟其成。成师之后。势常在我。我能战。我能守。即欵可也。不欵亦可也。否则不能战。不能守。不欵不可也。欵亦不可也。【知势之言】 即欵而愈久又愈不可也此不两立之势。不再计之策也。虽然难言之矣、臣所谓战守之具者七。而无一不需财也。臣欲于七者之中。求精焉。责寔焉。数倍于昔。具亦宜数倍用财者也。今之边目不暇给矣、诸镇年例、缺者以百万计、边臣补缀目前、尚有捉衿、肘见之苦、而欲为臣所欲为、是无米而令炊、又使之具八珍五齐焉、其势必不可得、即臣亦空言也、然而臣非敢为空言也、考之前事。度之后事。势不得不出于此。而 陛下果欲为此。亦无难致焉。此时国家闲暇兴之甚易然而人未有不以为迂者葢有根本之至计于此。曰务农贵粟而已古之强兵者。上如周公太公。下至管夷吾商鞅之属。各能见功于世彼未有不从农事起者如周礼三畧。管子开塞耕战书。详哉其言之也。顾道术有纯驳、作用有偏、正耳、而后世言及富强。遂以管商目之。至不足比数。沿至唐宋以来。国不设农官。官不庀农政。士不言农学。民不专农业。弊也久矣。农者。生财者也。含生之类。无一人一日不用财者。而独不讲于财所自出。今世农人不过什三。农之勤者不过什一。然则一人生之。数十人用之。财安得不诎。财之诎也。庙堂之上。非不焦心蒿目。闾阎之道殣者转于沟壑者。一旦不知千万之数。非不悲号疾痛。而根本之计。终置弗讲。此臣所为腐心扼掔。长叹而继之以泣也。臣所慨者。非独为诸边也。而此事所关诸边最重。又最急。且如今边镇之兵。月给不过七八钱。少者四五钱。即尽得之以易粟。不过数斗。如农事兴。则粟贱。令粟价减十之五是边兵得倍食也减三之二是得三倍食也此其利。害。相远矣。兴农事之术。臣以为边境所宜。略有五事。五事之中。宜改图者二。宜创建者三。盐筴之召商垦种。入粟易引。今改征折色而边以大窘也。军卫之分屯布种。征收子粒。今展转易主。不可究诘。而额以大耗也。此二者古之良。而今巳大坏。坏而不可卒反。似宜亟图其复而稍更其制者也。近世营田之议谓垦田若干予某爵。民未必应也。臣以为远方之民。欲其挟重赀。就荒远艰苦力作。守而弗去。计非武功世爵不可也。设科目以诱入藉之民。宜可行者。疑土著之民。不能相容。则更立学校诸科举中式之类。别自为额。不与土人相参。计无不可行也。今世末业之人至众。而本业至少。宜有以殴之。使去末而就本。如古之法制。贱商贾。尊农人。使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势不得不我从矣。此三者所宜创为之制。以劝人于本业者也。然而有未尽于此者。愿 陛下深诏大臣。一意讲求。或遣一二干济之臣。明于相度开塞之事者。分诣各边。详谘博采。大臣总群策而效之无一齐而众咻、无惩噎而废食、行之数年、计必大效、食足则财自充。财足则惟我所为。如臣所云备边七事。渐次修举。精求于常格之外。综核于名寔之内。悉无难者矣赵充国之于汉。邓艾枣祗之于魏。韩重华之于唐。皆用此道者也魏绛之和戎也。曰戎狄荐居土可贾焉。又曰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以是为利也。而晋从之。既盟诸戎而史氏嘉其功曰。修民事田以峕引经甚透然则昔人之和戎以利农也今欵而废农焉臣是以知其不可也虽然臣之为此说也、不知者将以为近而不切、缓而无及矣、臣非不知其迂且缓也、计今岁年例缺、 陛下巳发户部存积及冏金济之。户部太仆尽。 陛下必出帑金佐之。势不得巳。固无待臣言之也。独农事一策。实须数年。乃得见效。惟缓就于后故须急图于今。当时固用此策岂有今日乎计今边事。适可支数年。以数年之间毕力就此。一旦有事而绸缪折冲。巳畧具矣。此鼌错所谓安边足用之本。而万全之策也。葢行臣之言、一意振刷、他目之效。臣殆有不能尽言者、不然而一往废弛他目之害。臣始有不忍尽言者。二者之中。边境安危之本、惟 陛下裁度而施行之、封强幸甚、民命幸甚
屯田疏【屯田】
职具疏上言屯盐事宜、奉 圣旨力作垦荒、禁私疏壅、最得屯盐要领、部科正在集议、这所奏着一并参酌、务期必行、还详加条画来看、该部知道、钦此钦遵、窃惟职所言垦田一事、有用水除蝗二法、盐筴一事、有晒盐一法、共为纲领五端、谨将各端细分条目、开坐进呈、上尘 御览、伏希 圣明裁择施行、
垦田第一
用水第二
△垦田第一【凡二十八条】
一京东水田之议。始于元之虞集。万历间尚宝卿徐贞明踵行之。今良涿水田。犹其遗泽也。职广其说。为各省直槩行垦荒之议。又通其说为旱田用水之议。然以官爵招致狭乡之人。自输财力。不烦官帑。则集之策不可易也。集之言曰。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北极辽海。南滨青齐。萑苇之场也。海潮日至。淤为沃壤用浙人之。筑。堤捍水为田。听富民欲得官者。合其众。分授以地。官定其畔以为限。能以万夫耕者。授以万夫之田。为万夫之长。千夫百夫亦如之。三年后视其成。以地之高下定额。以次渐征之。五年有积蓄。命以官。就所储。给以禄。十年不废得世袭。如军官之。职按集所言海滨之地。今斥卤难用。其可用者。或窒碍难行。而海内荒芜之沃土至多。弃置不耕。坐受匮乏。殊非计也职故祖述其说、稍觉未安者、另加裁酌、期于通行无滞、今并条议事宜列欵如左、
一垦荒足食万世永利。而且不烦官帑。招徕之法。计非武功世职如虞集所言不可。或疑世职所以待军功今输财力以垦田而得官。与事例何异。则职尝辩之矣。唐虞之世。治水治农。禹稷两人耳。而能平九州岛之水土。粒天下之烝民。当时之经费。何自出乎。上古诸侯多有巨族大姓因袭而长世者葢皆用天下之巨室。使率众而各效其力。事成之后。树为五等之爵以酬之。禹贡一篇。所以不言经费第于则壤成赋之后终之曰钖土姓而巳故曰建万国以亲诸侯若必以军功封则生民之初何所事而得万诸侯乎后来兼并之世。乃以武得官。则生人而封。比之杀人而封者犹古也。况虞集尚言世袭如军官之法。职所拟者。不管事。不升转。不出征。空名而巳田在爵在去其田去其爵矣即世袭又空名也。名为给之禄。禄其所自垦者犹食力也事例之官。为天下之最大害者。为其理民治事筦财耳。卫所之空衔。安得与事例比乎。今之事例。岁不过六十万。此法行不数年而公私并饶。即例可罢。欲重名器。尤宜出此。但恐空衔无赏。人未乐趋。故必以空衔为根着。而又使得入籍登进以示劝。凡狭乡之人才必众。进取无因。以此歆之。自然麏集。又疑土著之民。不能相容。则另立屯额科举乡试不与土人相参也。以此均民而实广、虗甚易矣、或又疑举额加增则仕途壅滞。不知今之壅任途者。非科贡也。事例也。今垦田入学。其中式以渐增加。若增至百名。则垦田已得千万亩。岁入至轻。亦得百余万石。而藏富于民者。更不可数计矣。此时渐革事例。以举人入选。犹患其少耳。何壅滞之有。
一或疑均民之说。以为人各安其居。乐其业足矣。何事纷纷率天下而路乎。不知徙远方之民以实广虗。汉人有此法矣。自汉以来。人莫众江右闽中而吴越次之永嘉之乱。靖康之乱。中原之民。倾国以去。所存无几耳。南之人众。北之人寡。南之土狭。北之土芜。无怪其然也。司马迁曰、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为下、北人居闲旷之地。衣食易足。不务蓄积。一遇岁侵。流亡载道。犹不失为务本也。南人太众耕垦无田。仕进无路。则去□为末富奸富者多矣。末富未害也。奸富者目前为我大蠹而他日为我隐忧。长此不已。尚忍言哉。今均民之法行。南人渐北。使末富奸富之民。皆为本富之民。民力日纡。民俗日厚。生息日广。财用日宽。唐虞三代。复还旧观矣。若均浙直之民于江淮齐鲁。均八闽之民于两广。此于人情为最便。而于事理为最急者也。
一虞集言三年之后视其成、以地之高下定其额、以次渐征之、职今言开垦之日、即定岁入之米、何也、 祖宗朝有开荒永不起科之例。不行久矣。科不宜太早必于三年之后、即目前无定则之田。人将恫疑而不就也。职今拟定上田每亩一斗。下田照本地科则折筭。名为一斗。以半为其俸入。实出五升而已。其止于五升者。板荒无粮之地。向来弃置。而尽力垦治。为费已多。亩出五升不为薄也其半荒者原有本地粮额。决不可少。正额之外。加出一升。亦不轻矣。且今日之大利。在田垦而粟贱。和籴易而蓄积多耳。不在多取也。况有岁入之米为据。即可以定其所垦之田。即可以定其入籍之人彼应募者又何容此两年之入乎
一耕垦武功爵例 二人耕水田十亩入米一石 二十人耕百亩入米十石为小旗内以五石为本名粮余半纳官 小旗给帖许立籍广种 五十人耕二百五十亩入米二十五石为总旗内以十二石五斗为名粮余半纳官 总旗许嫡男一名考县童生一百人耕五百亩入米五十石为试百户内以二十五石为俸余半纳官 试百户许县考童生二人 一百五十人耕七百五十亩入米七十五名为百户内以三十石五斗为俸余半纳官 百户许县考童生三人 二百人耕一千亩入米一百石为副千户内以五十石为俸余半纳官 副千户许县考童生四人 二百五十人耕一千二百五十亩入米一百二十五名为正千户内以六十二名五斗为俸余半纳官 正千户许县考童生五人 三百人耕一千五百亩入米一百五十石为指挥佥事内以七十五石为俸余半纳官 指挥佥事许县考童生六人 三百五十人耕一千七百五十亩入米一百七十五石为指挥同知 以八十七石五斗为俸余半纳官 指挥同知许县考童生七人 四百人耕二千亩入米二□石为指挥使内以一百石为俸余半纳官 指挥使许县考童生八人
一凡应募者、不论南北官民人等、但各自备工本、到闲旷地方、或认佃无主荒田、或自买半荒堪垦之田即于本处报官、府县即与查勘丈量明白、编立步口号数、开造鱼鳞图册、类报本道、就令开垦成田、入米之后、该道仍亲诣丈勘申详题 请给札、俱准世袭职衔、与卫所官一体行事、仍给札文、令嫡亲子孙弟侄考试、有司照验帖文事理、仍照同官五员、连名保结、即与收考、其以他人冐顶幸进者、依冐籍律同保连坐、向后如阙田阙米、本身及幸进子弟、俱追札革聀除名、或虽纳米而无实垦田亩者罪同、其自副千户以上、本身愿改文官职衔者、或文官巳经休致、而愿进阶及加衔加服色者、咨送吏部酌量相应职级奏 请定夺、若勋戚大臣、虽不以卫所职衔为重、而能为国为民、将自己庄田开垦成熟者、听其推及族姓、或自愿请给 恩典者该部代为陈奏、取自上裁、
一凡垦田者、若买到有主半荒之田、此田原有本地粮差、俱要于本等粮差之外另自纳米、为水田岁入之数、其负欠本等粮差者、先将纳米扣足。后筭岁入一所垦之田、若是板荒地土、未入粮额者、听凭告官开垦、水旱耕种、止纳余米、官民军灶人等、不许生端科索扰害、若是民田抛荒无主者、听其告官佃种、止完承佃之役、本地应出粮差、有司不得指以旧逋、勒令赔纳、开垦成熟、此最宜严禁原主复来争业者。遵奉 恩诏事例。断给荒田价值。
一凡垦田必须水田种稻。方准作数、若以旱田作数者、必须贴近泉溪河沽甸泊朝夕常流不竭之水。或从流水。开入腹里。沟渠通达。因而畦种区种旱稻二麦棉花黍稷之属。仍备有水车器具。可以车水救旱筑有四围堤岸。可以捍水救潦。成熟之后。勘果水旱无虞者。依后开法例准折水田。一体作数。若不近流水。无法可以通浚。而能凿井起水区种畦种成熟者。用力为艰。定以一亩准水田一亩。其以若干亩准一亩者。止纳一亩余米。旱田余米。除旱稻小麦准作米数外。有以黍稷豆等上纳者。照依时价。加添作数。
一旱田通水灌溉者。即古人井田之制损地愈多其田愈沃今定准折之数。除有见成河沽泉溪甸泊之外。其以实地开作渠沟塍岸者。每百亩损田十亩。即准水田百亩。损田五亩。准作五十亩。损田三亩。准作三十亩。损田二亩。准作二十亩。二亩以下不准作数
一凡实地种水田。须多开沟浍作径畛。费田二十分之一以上。方为成田近大川者减三之一。宁可过之。无不及焉。若平原漫衍。无径涂沟洫。望幸天雨。水旱无备者。谓之不成田。不准作数。勘时全要查明造册其成田入米授职考试之后。复有水旱灾伤。以致抛荒不能遽复者。许告明于别处垦补。其抛荒不报。止以纳米搪塞者。事发本身子弟俱行削革。余田没官。另募垦种。有首告者。以没田一半充赏。
一凡水行地皆可灌。凡地得水皆可佃故地须水灌必委曲用其水水须地行必委曲用其地凡应募人众。或买或佃。或认开积荒。所承地土。倘去江河溪涧稍远。中间开通沟洫蓄泄水道。须从邻田经过。要从附近人户。买田开浚者。须凭地方人等议同和买。比于时值。量加半倍。多至一倍为止。垦户不得以应募为辞。抑勒强买。田主亦不以方员为辞。高求价值。违者许各具情赴官。听候裁断。
一垦田用水、其间开塞筑治之事、有与地方官民相关者、或利害互相争执、工费互相推调、院道宜选委贤能官员、亲诣查勘、斟酌调停。如有大水道必须官司为之处置非民力所能办也务期两利无害。一切兴修工费有应原系官民者。有应属垦田官民者。有共利共害。应均摊出辨者。俱须从公裁处。无得曲狥一面之词。致有偏累。亦无得因其互争。槩从废合。以致有害不除。有利不举。两下亦宜平心听处、如有偏执成心、理屈求伸者、合行尽法究罪、
一垦田去处、有大工作、如开河渠肿坝等、有肯一力造办者、有集合众力造办者、俱报官勘明兴工、功成报勘、如费银一千两、准作水田一千亩、一体授职入籍、但无入米、亦无官俸、此外本人别有开垦地亩、照数纳米给俸、
一边方紧急去处、于耕种地。所、造如式吊角空心敌台一座、约用银一千两者。准水田一千亩。更高大多费者、勘实逓加准田之数、但造台受职者、止许受职入籍、亦无入米、无官俸、此外开垦田亩、照常入米给俸、其所造敌台、平时即与本官居住。仍令于台上各备大小火铳药弩等件、遇有虏警、集户下壮丁于台上射打、若杀贼数多、获有功级、照依边方事例、一体给赏、其能自备马匹盔甲军火器械、本官率领户下丁壮、遇有零犯大举、与官军犄角杀贼、获有功级、而愿升者、于屯卫职级之外、另升职级、悉依军政事例、给黄世袭、此项职级、与耕垦无与、不在阙田阙米革除职名之限、愿赏者听、
一冲边要地、人人惮往、独能筑治台堡、开垦地亩者、与内地难易逈绝、应照辽东诸生顺天乡试事例、特立边字号、令其中式稍易、以示、激劝、
一令抚按司道职掌、皆带营田官、不须端设、第人情各是所习、各安所近、须择其端意明农者、使居其任可矣、独府州县佐宜归并他务、选用一员专理以便责成、
一开垦去处所选用司道府县正佐、听在京九卿科道访实保举、通知农田水利、及有志富民足国者、从优选授、或未蒙保举而自愿告就、查无规避情繇者听果有成绩从优升选、或加衔管事、其任久功多者、破格超迁、以示优异、或就于本处超迁以便责成、
一议者言荒地有司多有隐匿私税者、故以荒为利、最忌开垦、此或未必尽充囊橐、即以给官中公用、或抵补荒粮、亦属非法、且境内之土尽辟。人必聚。何虑无财用。今后功令既颁、就垦既众、若犹仍故习、生端借口、或诡言境无荒芜、或禁止和买、或抑勒承佃如此沮人心挠成议者、该抚按司道访实参处、
一新授指挥以下官员、俱用附近卫所名色、别称屯田职衔、如附近某卫者、即衔称某卫屯田指挥使、位本官之下、如指挥使、即序本卫指挥使之下、本卫指挥同知之上也、若此地官员既多、愿自于紧要去处、设立屯卫衙门、及屯学者、听其行移文案、若关系职级等事、俱经繇本卫印官申详院道、若田土钱粮事宜、径繇府州县申详、或有迫切及枉抑难明事情、径自陈告院道、不关本卫所之事、
一屯卫所官员、除有军功世袭外、其余俱以耕垦入米为事、不在征调之限、其户下丁夫、除自愿应募充兵者听、其余不许边方将官、用强勒充家丁、以致人心不安。良法沮坏、如有故违者、许被害人轻则陈告、重则奏 请处治、因而煽诈者、计赃论罪、
一凡以垦田授职者、通不许私自顶名代职、违者以假官论、子弟考试者、以冐籍论、其田没入官、另行召募耕种、首告者以没田一半充实、
一生员入学、俱于附近卫府州县、总计与考、童生二十名、进学一名、生员五名、科举一名、科举满二十五名题准加额中式一名、俟本学生员满二百名、别立屯学、设廪膳十名、增广十名、四年一贡、满三百名、各设十五名、三年一贡、满四百名、各设二十名、二年一贡、廪生止用名目捱贡、其廪膳银、姑俟成功之日、财用充足、另与设处、贡生举人进士牌坊银两、俱照京府事例、行文原籍支给、
一乡场中另立屯字号不论京省每科举二十五名、中式一名、会场不必遽加甲科之额、会场脚色、要开见在某处屯卫原籍某处朱墨卷、要照原籍地方开填南北中字样、不得用屯卫地方开写骤侵北土之额、后果乡试中式数多、听候臣期另行题请定夺、
一若止愿垦田、不愿入籍登仕者或于授官入籍额外多垦者、皆免其岁入余米、止完本田上粮差、
一开垦成熟之田、不许地方豪右用强夺占、用价勒买、违者赴合于上司陈告处治、其垦田纳米之外、获有余米、许依时价粜卖、各衙门不许指以官价为名、减值勒买、违者亦听被害人陈官处治、如衙门人役抑官抑买者、告发计赃论罪、
一各省直漕粮江南民运白粮耕费最为烦苦、自今垦田以后、屯衙所官员人等、有于近京去处收获余米、自出脚力、搬运到来白粮于户部光禄寺等衙门、漕粮于户部仓场总督等衙门告明、即许将合式粮米照例上纳、给与印信仓收执照、类总移文被处漕运廵抚等衙门。转下所司、照数给与应解正耗贴役等米、石车水脚等银两、免其解运其民户情愿扣除本名及子壻族亲名下应纳银米者、听其尽数扣除有司不得留难抑勒、重复征收、违者许被害人径赴合于上司陈告参处、在京各衙门仍照军民粮运见行规则、刊刷易知单册、给与纳户以便交纳扣除、
一律法有流罪三等、久废不行、大率比附军徒、引例拟断推□其故、当因杖流人犯二三千里之外、了无拘管、亦无资藉、势难存立、不若军徒既有卫所驿逓官长铃束、新军亦有月粮三斗、徒犯亦有站银二分、少资糊口、故流罪废。而比附军徒。势不得已也。今既设立屯卫官员。皆在广虗之地。若将流罪人犯。解赴收管。令作佃徒。此法可行以当差操摆站。即得服田食力。务本营生。以此聚人辟土。正合古人徙民之意。亦不至牵合比拟。使罪不丽法。法不当罪矣。犯人本身除有血战功级照例升赏外、其余垦田虽多、终身不得除罪受职、其子弟以垦田项亩入米考试上进者听、
一既垦成熟而弃去者、如未授职名另募人耕种、巳授者革职除名、遗下田亩、亦另募耕种、所在有司军卫盐司等衙门、不得指以义田贴役养廉草束产盐条鞭等项名目勒作官田、以致逆沮人心、弃置永利、其另募者、无开垦之劳、本身授职、与子弟考试、准其半给、半给者如耕二千亩、原该指挥使、子弟八人与考、今止授副千户、四人与考也、若委系边地危险、或兵荒倥偬而能应募补缺者、仍准全给、
△用水第二【凡六条】
一职窃谓欲论财计。先当辩何者为财。唐宋之所谓财者。缗钱耳。今世之所谓财者。银耳。是皆财之权也、非财也。古圣王所谓财者食人之粟。衣人之帛。故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也。若以银钱为财。则银钱多。将遂富乎。是在一家则可。通天下而论。甚未然也银。钱愈多粟帛将愈贵困乏将愈甚矣故前代数世之后。每患财乏者。非乏银钱也。承平久。生聚多。人多而又不能多生谷也其不能多生谷者土力不尽也。土力不尽者。水利不修也。能用水。不独救旱。亦可弭旱。灌溉有法。瀸润无方。此救旱也。均水田间。水土相得。兴云高雾。致雨甚易。此弭旱也。能用水。不独救潦。亦可弭潦。疏理节宣。可蓄可泄。此救潦也。地气发越不致郁积。既有时雨。必有时旸。此弭潦也。不独此也。三夏之月。天雨时行。正农田用水之候。若徧地耕垦。沟洫纵横。北方多水患专坐此播水于中。资其灌溉。必减大川之水。先臣周用曰。使天下人人治田。则人人治河也。是可损决溢之患也。故用水一利。能违数害。调爕阴阳。此其大者、不然神禹之功。仅抑洪水而巳。抑洪水之事。则决九川距海。浚畎浍距川而巳。何以遽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一举而万事毕乎。是故水能为利。亦能为害。不善用之则为害。善用之则为利。欲违害而就利。寻求体势。不越五法。尽此五法。加以智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田之不得水者寡矣。水之不为田用者亦寡矣。用水而生谷多。谷多而以银钱为之权。当今之世。银方日增而不减。钱可日出而不穷。又以宋臣李纲所言节用救弊。覆实开合。贸迁诸法。设诚而致行之。不加赋而国用足。岂虗言也哉。谨条列如左、
一用水之源。源者。水之本也。泉也。泉之别。为山下出泉。为平地仰泉。用泉之法有六。 其一源来处高于田。则沟引之。沟引者。于上源开沟。引水平行。令自入于田。谚曰水行百丈过墙头。源高之谓也即郭守敬测地之法但须测量有法。即数里之外。当知其高下尺寸之数。不然沟成而水不至。为虗费矣。 其二溪涧傍田而卑于田。急则激之。缓则车升之。激者因水流之湍急。用龙骨翻车龙尾车筒车之属。以水力转器。以器转水。升水于田也。车升者。水流既缓。不能转器。则以人力畜力风力运转其器。以器转水入于田也。 其三源之来甚高于田。则为梯田以逓受之。今关淛山田多有之梯田者。泉在山上。山腰之间。有土寻丈以上。即治为田。节级受水自上而下。入于江河也。 其四溪涧远田而卑于田。缓则开河导水而车升之急者或激水而导、引之。开河从溪涧开河引水至其田侧。用前车升之法。入于田也。激水者。用前激法。起水于岸。开沟八田地。 其五泉在于此。用在于彼。中有溪涧隔焉。即山中人以竹引泉制则跨涧为槽而引之为槽者自此岸达于彼岸。令不入溪涧之中也。 其六平地仰泉。盛则疏引而用之。微则为池塘于其侧。积而用之。为池塘而复易竭者。筑土椎泥以实之。甚则为水库而畜之。平地仰泉。泉之瀵涌上出者也。筑土者。杵筑其底。椎泥者。以椎椎底。作孔胶泥实之。皆令勿漏也。水库者。以石砂瓦屑和石灰为剂。涂池塘之底。及四旁而筑之平之。如是者三。令涓滴不漏也。此畜水之第一法也、
一用水之流。流者水之枝也。川也。川之别。大者为江为河。小者为塘浦泾浜港汊沽沥之属也。用流之法有七。 其一江。河傍田。则车升之。远则疏导而车升之。疏导者。江南之法。□里五里尚觉其少十里一纵浦。五里一横塘。纵横脉散。勤勤疏浚。无地无水。此井田之遗意。宋人有言塘浦欲深阔谓此也。 其二江河之流。自非盈涸无常者。为之闸与坝。酾而分之为渠。疏而引之以入于田。田高则车升之。其下流复为之闸坝以合于江河。欲盈则上开下闭而受之欲减则上闭下开而泄之职所见宁夏之南灵州之北。因黄河之水。见于陕西通志者甚多不知今皆存否凿为唐来汉延诸渠。依此法用之。数百里间灌溉之利。瀸润无方。宁城绝塞。城中之人家临流水前贤之遗泽远矣。因此椎之。海内大川。仿此为之。当享其利者。亦孔多也。 其三塘浦泾浜之属。近则车升。之。远则疏导而车升之。 其四江河塘浦之水。溢入于田。则堤岸以卫之。堤岸之田而积水其中。则车升出之。堤岸者。以御水使不入也。大则为黄河之帚。小则为江南之圩。宋人有言堤岸欲高厚。谓此也。车升出之者。去水而萟稻。或巳萟而去其水。使不没也。 其五江河塘浦。源高而流卑易涸也。则于下流之处。多为闸以节宣之。旱则尽闭以留之。潦则尽开以泄之。小旱潦。则斟酌开合之。为水则以凖之水则者为水平之碑置之水中刻识其上知其间深浅之数因如闸门启闭之宜也。浙之宁波绍兴。此法为详。他山乡所宜则效也其六江河之中。洲渚而可田者。堤以固之。渠以引之。闸坝以节宣之。 其七流水之入于海。而迎得潮汐者得淡水迎而用之得咸水闸坝遏之以留上源之淡水。宁绍苦于人多地隘故流入京师者甚众多有买田于天津一带者愚意其人办事各衙门以得官多至作奸不若限其开荒以次授选人也职所见迎淡水而用之者。江南尽然。遏咸而留淡者。独宁绍有之也。
一用水之潴。潴者水之积也。其名为湖为荡为泽为甸为海为陂为泊也。用潴之法有六。 其一湖荡之傍田者。田高则车升之。田低则堤岸以固之。有水车升而出之。欲得水。决堤引之。湖荡而远于田者。疏导而车升之。此数者与用流之法畧相似也。 其二湖荡而源而易盈易涸。可为害可为利者。疏导以泄之。闸坝以节宣之。疏导者。惧盈而溢也。节宣者。损益随时。资灌溉也。宋人有言。闸窦欲多广谓此也。 其三湖荡之上不能来者。疏而来之下不能去者。疏而去之。来之者。免上流之害去之者免下流之害且资其利也吴之震泽受宣歙之水。又从三江百渎。注之于海。故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是也。 其四湖荡之洲渚可田者。堤以固之。 其五湖荡之潴。太广而害于下流者从其上源分之江南五坝。分震泽以入江是也。 其六湖汤之易盈易涸者。此湖荡惟北方为然当其涸时际水而萟之麦。萟麦以秋。秋必涸也。不涸于秋。必涸于冬。则萟之春麦。春旱则引水灌之。所以然者。麦秋以前无大水。无大蝗。但苦旱耳故用水者必稔也
一用水之委委者。水之末也。海也。海之用为潮汐。为岛山。为沙洲也。用委之法有四。 其一海潮之淡可可灌者。迎而车升之。易涸则池塘以蓄之。闸坝堤堰以留之海潮不淡也入海之水迎而返之则淡禹贡所谓逆河也。 其二海潮入而泥沙淤垫。屡烦浚治者。则为闸为坝为窦以遏浑潮而节宣之。此江南旧法。宋元人治水所用。百年来尽废矣。近并浚治亦废矣。乃田赋则十倍宋元。民贫财尽。以此故也。其浚治之法。则宋人之言曰。急流搔乘。缓流捞剪。汗泥盘吊平陆开挑。今之治水者。宜兼用之也。 其三岛屿而可田。有泉者疏引之。无泉者为池塘井库之属以灌之。 其四海中之洲渚多可田。又多近于江河而迎得淡也则为渠以引之。为池塘以蓄之。
一作原作潴以用水。作原者。井也。作潴者。池塘水库也。高山平原。与水违行。泽所不至。开浚无施其力。故以人力作之。凿井及泉。犹夫泉也。为池塘水库。受用雪之水而潴焉。犹夫潴也。高山平原。水利之所穷也惟井可以救之。池塘水库。皆井之属。故易井之彖。称井养而不穷也。作之之法有五、 其一实地高无水掘深数尺而得水者。为池塘以蓄雨雪之水而车升之。此山原所通。用江南海壖数十亩。一环池深丈以上。圩小而水多者为良田也。 其二池塘无水脉而易干者。筑底椎泥以实之。 其三掘土深丈以上而得水者。为井以汲之。此法北土甚多。京师皆然菜亦鲜美特以濯畦种菜近河南及真定诸府、大作井以灌田。旱年甚获其利宜广推行之也。井有石井。砖井。木井。柳井。苇井。竹井。土井。则视土脉之虗实纵横及地产所有也。其起法有桔槔。有辘轳。有龙骨木斗。有恒升筩。用人用畜。高山旷野。或用风轮也。 其四井深数丈以上。难汲而易竭者。为水库以蓄雨雪之水。他方之井深不过一二丈。秦晋厥田上上、则有深数十丈者。亦有掘深而得咸水者。其为池塘为浅井。亦筑土椎泥而水留不久。不若水库之涓滴不漏。千百年不漏也。 其五实地之旷者。与其力不能多为井为水库者。望幸于雨则歉多而稔少。宜令其人多种木。种木者。用水不多。灌溉为易。水旱蝗不能全伤之。既成之后。或取果。或取叶。或取材。或取药。不得巳而择取其落叶根皮。聊可延旦夕之命。虽复荒岁民犹恋此不忍遽去也。语曰木奴千。无凶年。 高皇帝今民每户种桒二百株。种柿二百株。种枣二百株。用防饥岁仍命有司时加提督。务求成效。不在起科之数。栽种过数目。造册周知。洋洋 圣谟。垂训远矣。
卷之四百九十
皇明经世文编
明·陈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