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簿
鹵簿儀仗、本諸司職掌。後來增定、詳略不同。今並列焉。其造作制度、則隸工部
大駕鹵簿
洪武二十六年定
凡正旦、冬至、聖節、會同錦衣衛、陳鹵簿大駕於殿之東西。須要各依次序、毋得錯亂、有失朝儀
黃麾一對 絳引旛五對
告止旛五對 傳教旛五對
信旛五對 龍頭竿五對
戈氅十對 戟氅十對
儀鍠氅十對 朱雀幢一
玄武幢一 青龍幢一
白虎幢一 金節三對
豹尾二對 羽葆幢三對
吾杖三對 立□三對
臥□三對 儀刀三對
戟十二對 斑劍三對
響節十二對 龍戟三對
鐙杖三對 金鉞三對
骨朵三對 金水罐一
金盆一 金腳踏一
金馬杌一 鞍籠一
紅紗燈籠一對 紅油紙燈籠三對
紫羅素方傘四把 紅羅素方傘四把
黃羅直柄繡傘四把 紅羅曲柄繡傘四把
紅羅單龍扇十把 黃羅單龍扇十
紅羅雙龍扇二十把 黃羅雙龍扇二十把
紅羅素扇二十把 黃羅素扇二十把
紅羅繡雉方扇十二把
紅羅繡花扇十二把 玉輅一乘
大輅一乘 九龍車一乘
步輦一乘 馬十二匹
永樂三年增定
肅靖旗一對 金鼓旗一對
金龍畫角二十四枝 鼓四十八面
金四面 金鉦四面
杖鼓四面 笛四管
板四串 白澤旗一對
門旗四對 黃旗四十面
金龍旗十二面 日月旗二面
風雲雷雨旗四面
木火金水土星旗五面
列宿旗二十八面 北斗旗一面
東嶽旗一面 南嶽旗一面
中嶽旗一面 西嶽旗一面
北嶽旗一面 江河淮濟旗四面
青龍旗一面 白虎旗一面
朱雀旗一面 玄武旗一面
天鹿旗一面 天馬旗一面
鸞旗一面 麟旗一面
熊旗一面 羆旗一面
紅纛二把 皂纛一把
紅節二把 小銅角二箇
大銅角二箇 纓頭一箇
豹尾一對 麾一把
戲竹一對 簫十二管
笙十二攢 龍笛十二管
頭管十二管 方響四架
(上□下秦)八架 琵琶八把
箜篌八把 杖鼓三十六箇
板四串 大鼓二面
弓矢百副 御杖六十根
誕馬二十四匹★今止用六匹☆領頭六對
黃麾一對 絳引旛五對
傳教旛五對 告止旛五對
信旛五對 龍頭竿五對
豹尾二對 儀鍠氅十對
戈氅十對 戟氅十對
單龍戟三對 雙龍戟三對
斑劍三對 吾杖三對
立□三對 臥□三對
儀刀三對 金鐙三對
金鉞三對 骨朵三對
羽葆幢五對 青龍幢一
白虎幢一 朱雀幢一
玄武幢一 響節十二對
金節三對 方天戟十二對
鳴鞭四條 金馬杌一
金交椅一 金腳踏一
金水盆一 金水罐一
金香爐一 金香盒一
金唾盂一 金唾壺一
拂子四把 紅紗燈籠六對
紅油紙燈籠三對 (耽去耳改魚)燈三對
紫羅素方傘四把 紅羅素方傘四把
紅羅直柄華蓋繡傘四把
紅羅曲柄繡傘四把 黃羅直柄繡傘四把
紅羅直柄繡傘四把
黃羅曲柄繡傘二把★銀鈴全☆
青羅銷金傘三把 紅羅銷金傘三把
黃羅銷金傘三把 白羅銷金傘三把
黑羅銷金傘三把
黃油絹銷金雨傘一把
紅羅繡花扇十二把
紅羅繡雉方扇十二把
紅羅單龍扇十把 黃羅單龍扇十把
紅羅雙龍扇二十把 黃羅雙龍扇二十把
紅羅素扇二十把 黃羅素扇二十把
雙龍壽扇二把
黃羅銷金九龍傘一把
黃羅曲柄繡九龍傘一把
仗馬六匹 朱紅馬杌四箇
鞍籠二箇 金銅玲瓏香爐一
寶匣一座 板橋一乘
步輦一乘 大涼步輦一乘
大馬輦一乘 小馬輦一乘
玉輅一乘 大輅一乘
具服幄殿一座
丹陛駕
凡常日
奉天門早朝。設丹陛駕於午門外、及金水橋南
單龍戟三對 雙龍戟三對
斑劍三對 吾杖三對
儀刀三對 立□三對
臥□三對 鐙杖三對
金鉞三對 骨朵三對
單龍扇二十把 雙龍扇二十把
黃華傘二把 黃曲柄傘二把
五方傘五把 鳴鞭四條
弓矢五十副
以上鹵簿大駕、惟郊祀、幸太學、耕耤田、全用。如遇祭
社稷、祭
太廟、祭山川。則於鹵簿大駕內、去白澤旗以下至玄武豹尾、大涼步輦至大輅、不設。其郊祀前期視牲、則用丹陛駕
武陳駕
嘉靖十八年
聖駕南巡欽定
油羅華蓋五柄 木貼金立□二對
臥□二對 斧四對
戟四對 鉞二對
鐵造三尖刀二對 鴈翎刀二對
斬馬刀六對 三股□二對
戭二對 劍二對
竹節鋼鞭二對 鐵簡一對
鐵杖一對 弓矢二十四副
戈六把 矛六把
大銅角六枝 小銅角六枝
音樂六把 捷字旗牌鎗三對
賞字旗牌鎗三對 戮字旗牌鎗二對
威字旗牌鎗六對 敢字旗牌鎗三對
勇字旗牌鎗五對 釋字旗牌鎗一對
太皇太后鹵簿
紅杖一對 清道旗一對
黃麾一對 絳引旛三對
傳教旛二對 告止旛二對
信旛二對 龍頭竿五對
儀鍠氅五對 戈氅五對
戟氅五對 吾杖三對
立□三對 臥□三對
儀刀三對 斑劍三對
鐙杖三對 金鉞三對
骨朵三對 響節六對
羽葆幢二對 紫方傘二把
紅方傘二把 黃銷金傘一把
黃繡曲柄傘二把 紅繡傘一把
紅繡圓傘二把 紅繡雉方扇六把
紅繡花圓扇六把 青繡方扇六把
紅羅素圓扇六把 黃羅素圓扇六把
拂子二把 紅紗燈籠二對
紅油紙燈籠一對 (耽去耳改魚)燈一對
金交椅一把 金腳踏一箇
金水盆一箇 金水罐一箇
金香爐一箇 金香合一箇
金唾盂一箇 金唾壺一箇
行障二葉 坐幛一葉
輅一乘 安車一乘
皇太后鹵簿
中宮鹵簿★并同前☆
羽儀
郊祀、弔喪、臨祭、車駕出入、合用某等羽儀導引、會同錦衣衛、須要各依定制陳布、毋得相參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四十
大明會典
(明)李東陽 等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