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庾一
國家設倉庾儲粟、以贍軍賑民。兩京、直隸、各布政司、府州縣、各都司衛所、以及王府、莫不備具。其收貯有時、支給有數、注銷有冊、各有通例。茲具列於後、而分內外倉于前。至預備倉、常存二年之蓄、以需緩急。因附見云
京倉 【永次倉附】
長安門倉
東安門倉
西安門倉
北安門倉
舊太倉一十一衛 【永樂七年設】
獻陵衛倉
景陵衛倉
昭陵衛倉
羽林前衛倉 忠義前衛倉
忠義後衛倉 義勇右衛倉
蔚州左衛倉 大寧中衛倉
錦衣衛倉 神武左衛倉
新太倉七衛 【宣德年設】
裕陵衛倉
茂陵衛倉
康陵衛倉
義勇前衛倉 大寧前衛倉
富峪衛倉 會州衛倉
海運倉六衛 【宣德年間、即舊海於地設】
泰陵衛倉
永陵衛倉
忠義右衛倉 寬河衛倉
燕山左衛倉 義勇後衛倉
南新倉八衛 【永樂七年設】
府軍衛倉 燕山右衛倉
彭城衛倉 龍驤衛倉
龍虎衛倉 永清右衛倉
金吾左衛倉 濟州衛倉
北新倉五衛 【永樂年設】
府軍左衛倉 府軍右衛倉
府軍前衛倉 燕山前衛倉
金吾前衛倉
大軍倉四衛 【永樂年設】
永清左衛倉 旗手衛倉
大軍倉 武成中衛倉
濟陽倉二衛 【永樂七年設】
金吾右衛倉 濟陽衛倉
祿米倉二衛 【嘉靖四十一年、令改府軍彭城二倉之半為祿米倉。外東倉為衛倉。內西倉為部倉】
彭城衛南新倉 府軍前衛南新倉
西新太倉四衛 【永樂年設】
虎賁左衛倉 金吾後衛倉
府軍後衛倉 羽林左衛倉
太平倉二衛 【弘治十七年設。正德八年、改鎮國府。十六年仍改正】
留守前衛倉 留守後衛倉
大興左衛倉 【永樂七年設】
通州倉 【四大運倉名、俱正統元年定、舊有大運東倉、後併于中倉】
大運西倉 【永樂七年設】
通州衛西倉 通州左衛西倉
通州右衛西倉 定邊衛西倉
神武中衛西倉 武清衛西倉
大運南倉 【天順年添廒】
通州衛南倉 通州左衛南倉
通州右衛南倉 定邊衛南倉
大運中倉
通州衛中倉 通州左衛中倉
通州右衛中倉 神武中衛中倉
定邊衛中倉 神武中衛東倉 【舊屬大運東、今併屬於此】
順天府
壩上等二十三馬牛房倉 【詳見後】
南京
四十一衛倉 【見南京戶部】
應天府 常平倉
水次倉五處
天津左右三倉 【永樂二年建。今一十八廒】
德州常盈二倉 【宣德五年建。今二十八廒】
臨清廣積常盈三倉 【永樂四年設。今四十八廒】
徐州永福廣運二倉 【永福、洪武元年建。廣運、永樂十二年建。今四廒】
淮安常盈一倉 【永樂十三年建。弘治二年、存二十七廒】
凡倉廒建置。洪武四年、設軍儲倉二十所。各置官掌管
○二十八年、置
皇城長安、東安、西安、北安四門倉。每倉設副使一員
○永樂七年、置北京金吾左右、羽林前、常山左右中、燕山左右前、濟陽、濟州、大興左、武成中左右前後、義勇中左右前後、神武左右前後、忠義左右前後、武功中、寬河、會州、大寧前中、富峪、蔚州、凡三十七衛倉。及錦衣中、懷來守禦二千戶所倉。每倉設副使一員
○十三年、令通州張家灣起蓋倉廒七十間、名通濟倉。收貯各處儹運糧
○宣德六年、令添置北京及通州倉
○正統元年、定通倉名。在新城內者、為大運中倉東倉。舊城內者、為南倉西倉
○天順三年、令通州新城增置倉廒三百間
凡管糧專官。永樂十三年、設淮安常盈倉。令戶部主事一員、提督收放
○宣德三年、令在京各衛添設經歷一員、監收支糧。其內外衛所倉、俱令各衛首領官與倉官專管。罷軍職管糧
○十年、令戶部郎中、主事、各倉場分管糧草、三年更代
○正統三年、令戶部侍郎一員、同內官總督在京通州倉糧、及提督象馬牛羊等房草豆
○五年、添設郎中主事五員、分投提督德州倉、並象馬房等倉場收放
○十年、令總督在京通州倉侍郎、兼提督臨清、徐州、淮安等處倉糧
○十四年、令內外各倉場監督收放糧草郎中主事等官、一年一代。回日備開數目繳部。仍將經行卷簿、相沿交割。若有虧折欺蔽、續差官員徑自具奏○景泰三年、令各倉監收官員、嚴督官攢庫斗人等、修葺倉場。開通溝渠。其曠職坐視、渰沒糧草者、拏問追陪
○成化二年、令戶部管糧官、提調官軍人匠、修理倉廒。仍令巡倉御史、常川點視
○十一年、令京通二倉、各委戶部員外一員、定廒坐撥糧米。務令挨次、不許徇情私占廒座
○嘉靖九年題准、請敕一道、齎付通倉坐糧員外郎、會同巡倉御史、督理運糧。其各總輕齎銀兩、照例驗給官軍、雇腳完糧。其通惠河成、扣省閘運腳價、解送太倉、以備修河等項支用
○萬曆二年、鑄給監督徐州、淮安、臨清、德州、天津倉關防
凡在倉員役。正統十四年、革大軍倉官攢軍斗多餘之數。止留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攢典二名。軍斗二十名
○景泰三年、革各倉場致仕武官守把門禁。止令辦事官一員管理
○又令在京並通州倉、軍斗收糧不及三萬石者。每十名內、摘撥五名回衛
○又令各倉斗級庫子、開寫年甲鄉貫住址、編造文冊、候巡視官員點閘
○天順七年奏准、直隸淮安府常盈倉、徐州廣運倉、各存留大使一員。副使二員。攢典二名。斗級一百名。修倉夫匠二百名。山東東昌府臨清倉、存留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攢典一名。斗級二十名。臨清廣積倉、存留大使一員。副使二員。攢典二名。斗級三十名。二倉共存留修倉夫匠二百名。各倉原設官攢等項多餘之數裁減
○成化二十三年、令京通二倉、並淮安、徐州、臨清、水次各倉場內官、原設者存留。添設者取回
○正德十六年、令京通二倉、水次倉
皇城各門京城九門各馬場、倉場、各皇莊等處、但係正德年間額外多添內臣、司禮監照弘治初年、查參取回
○又令臨清倉監督內臣、止留見在二員。著廉靜行事。不許縱容下人生事害人。以後不必添補
○嘉靖元年奏准、德州原設修倉夫、止僉五十名、與臨清修倉夫、每名各徵銀二兩。臨清、廣積二倉、額設斗級五十名、與德州倉四十八名、每名各徵銀一十二兩。俱解臨德二州庫收。斗級就審該州有業人戶應當、按季給與工食銀、每年共一十二兩。修倉人夫、候戶部委官修理明文至日、陸續雇用
○三年議准、今後京通兩倉太監、不許添設○八年議准、裁革通倉把門各衛致仕千百戶等官。門軍送回原衛當差。查選該倉守支官攢軍斗老成精壯之人、分班把守。按季更換
○二十五年議准、羽林前等五十一衛倉、每年該衛原僉軍斗六名、共二千四百八十名。除見軍收糧外。其守支年分、止選精壯軍斗四名、同頂廒小甲一名、在倉看守錢糧。餘二名、退回原衛當差。俱停支月糧。候挨陳坐放之時、行取回倉、眼同放支、不許投充影射占役。違者查究。其各倉但查有剩糧二千石以下者、即令盤併別廒。或即令支盡。攢典遣歸省祭。軍斗發回該衛
○二十七年議准、各倉場監局商人、照清理鋪行事例、奏差給事中、御史各一員、會同順天府堂上官、督同宛大二縣掌印官、五城兵馬、從公查審。分為上中下三等、造冊二本。一存本府備照。一送戶部、分發各司。遇有各倉場上納糧草等料、挨名順序、派撥應役。以後仍十年一次審編。貧乏者除豁。富厚者增補
○萬曆七年題准、裁革京倉經歷五員。通倉經歷一員
○九年題准、臨德天津等倉、委官三年一次、盤驗明白、即將官攢照例起送、免其守支
凡倉糧收支。宣德五年、令在京各衛倉、每廒置牌一面、開所收糧數、並部運官吏、旗軍、糧長、納戶、及收糧官攢、斗級、姓名於上。掛廒門以便點閘
○又令各處軍民運糧到京、赴戶部告判、該司徑送本部委官處、定廒收受。轉行該衛、用印信下帖、發該倉收納
○六年、令南京、及淮安、徐州、臨清、各倉實收通關、戶部刊印。仍置號簿、編寫內外字號、用半印空填年月、每年量印幾千道、並外號簿、發監收官執掌。眼同該倉官攢、查明填寫實收米數、給付納戶、原籍官司告繳、比對查考
○正統三年、令各衛倉糧放支盡絕、盤有糠秕米塵、給與屯軍糞田
○景泰五年、令京倉納糧部運官、遞串納戶領籌。其揚米摯斛行概抬斛折蓆等項、止許正設軍斗。如納戶自願雇人者、聽○七年、令京通二倉各處該納糙粳米未完者、准以陳米補納。仍令該倉。應時放支、不許存留
○又令兩京東安等四門倉收剩餘糧笄篩揚不堪米數、照光祿寺事例、批寫數目、即令納戶領出。該倉官攢刁難掯留者、治罪
○正德元年、令內府各監局、各庫、及各處倉場、收受錢糧、除舊例該用鋪墊蓆秸等項、該部查議、定以數目取用外。不許似前指以各項使用為由、勒要納戶財物。違者重治
○六年、令查京通二倉。見在木斛、取先年鑄降鐵斛、較勘合勺不差、原有印烙者存留、無印烙者補印、分送各倉用使。每年二月內、較勘一次。官攢斗級人等、如有仍舊通同增減收放斛面者、從重究治
○十二年、令京通二倉監督員外郎、每月弔取各倉收卷簿、查筭放支未盡糧米倉廒、盡數造冊送部、並內外總督衙門查照。戶部將冊劄委坐糧員外郎、挨次坐撥放支。坐盡倉廒、官攢起送。軍斗回衛
○十六年議准、京倉收受糧斛、照舊止令原委主事督收。不許提督太監違例攘收、納賄作弊
○嘉靖八年議准、各處運糧官旗、納糧完日、交納楞木板片、鋪墊倉廒、止令員外郎照樣收受。如糧米在某倉。板木亦在某倉。務使京通二倉、事體歸一。收完、具數呈遞總督衙門查考。如有留難索要使用者、聽外總督及巡倉御史參究拏問
○九年題准、嘉靖八年取到兩淮餘鹽銀十萬兩、候秋成米價頗平、分投委官召買、運赴徐淮二倉交收。其嘉靖九年、十年、該銀二十萬兩、候前銀糴足、再行支取。相時買納、以便支運。如南北地方、時歲豐歉不一、通融本折、斟酌奏請○十一年題准、京倉各廒盤出附餘陳腐黑豆碗豆等項雜糧、內頗堪食用者、量給兩縣孤老。不堪食用者、送西苑水田培壅
○二十七年議准、壩上鄭家莊等處各倉場子粒銀、以後不許內臣收掌。俱著巡青科道、驗發附近州縣收貯、聽候倉場修牆支用。若有餘積、亦聽科道具數、題發戶部、湊作馬匹草料
○萬曆七年定、車戶車腳。在京東倉、每石給銀一分六釐。西倉、每石給銀二分一釐。通州西倉西門、南倉北門、每石銀一分一釐。西倉南北二門、南倉東門、每石銀一分。中倉三門、每石銀七釐
凡各倉禁例。宣德四年、榜諭各倉、凡收支糧草、官吏人等、有折收金銀、並攬納偷盜者、許諸人首告。或拏送法司。正犯處斬。仍追原物入官。家屬發邊遠充軍。首告者、賞鈔五十貫
○七年、令法司犯贓徒流雜犯死罪官吏人等、有力者、編充通州各衛倉斗級。如官攢軍斗人等、有偷盜虛出等弊、許首告得實放免、仍賞鈔一千貫。若通同偷盜作弊者、加以重罪。逃走者、發口外充軍
○正統七年、榜諭各衛差委監支官軍月糧頭目、不許擅立大小把總名色、及官攢人等通同作弊。違者、令巡倉御史、並戶部管糧官拏問
○景泰三年、令各倉官攢斗級人等、不許勒要納戶分例、曬米地鋪、及關糧人抬斛等項錢物
○四年、令各倉收糧官攢軍斗、不許小腳人等奪攬挑擔。如納戶自願雇倩者、每米一百石、止許小腳二十名
○天順元年、令在京各倉場、凡把持、誆騙、包攬、坑陷納戶、攬擾倉場之人、許人指實首告。連當房家小、發邊遠充軍
○弘治十二年奏准、凡京倉小腳歇家、營求在官、指稱公用為由、索取囤基等項錢物、及別項求索。許被害之人、赴總督及巡倉官處陳告。就於本倉門首、枷號一箇月。軍發邊衛充軍。民發口外為民。干礙內外官員、奏請定奪
○嘉靖七年議准、內外總督、及京通巡倉御史、坐糧監收官員、通行曉諭禁革、凡遇有指稱太監名目、勒要茶果等錢、各官攢斗級人等、索取常例銀物、生事刁難、聽各該官員、並緝事衙門訪拏送問枷號、照例發遣。干礙職官、奏請處治
○八年議准、各處運糧官旗、俱有欽定限期。江北到早。江南來遲。今後內總督、及內監督衙門、但遇運官違限、不許指稱修理公廨、鋪砌甬路、擅自科罰一磚一銀。違者、聽總督尚書、及巡倉御史參奏
○二十四年題准、今後倉場事務、緝事人役、俱要遵奉詔旨、不許擅自干預。如有機密重情、亦要指有明証顯跡、毋得輒以空言刑逼招承。違者、聽巡倉御史、及科道、舉劾究治
兩直隸府州縣都司衛倉
順天府
良鄉縣 豐濟倉
昌平州
居庸倉 黃花鎮倉
延慶倉 渤海倉
白羊倉 奠靖倉
鎮邊倉 廣濟倉
橫嶺倉
密雲縣
鎮邊城隆慶倉 墻子嶺廣盈倉
古北口倉 石匣倉
白馬關廣儲倉 曹家寨廣有倉
石塘嶺廣豐倉 大水谷廣積倉
涿州
常盈倉 陸樊倉
薊州
本州倉 三屯營倉 【 舊屬永平】
預備倉 五重安倉
洪山口倉 大安口倉
羅文谷倉 青山營倉
黃崖口倉 漢兒莊倉
太平寨倉
遵化縣
永盈倉 喜峰口倉
馬蘭谷倉
豐潤縣 豐盈倉
平谷縣
積留倉 將軍石營倉
豬圈頭營倉 熊兒谷倉
永平府
永豐倉 山海倉
界嶺口倉 劉家口倉
臺頭營倉 建昌營倉
黃土嶺倉 石門寨倉
燕河營倉
撫寧縣 撫寧倉
保定府 廣盈左右倉
唐縣
軍城倉 新興倉
易州
紫荊新城倉 惡石口倉
馬水口倉 大龍門陸礬倉
金水口倉 烏龍溝倉
白石口倉 葫菰口倉
十八盤口倉 孟良臼倉
軍城倉 狼牙口倉
插箭嶺倉 吳王口倉
胡關新城倉 橫河槽倉
娘子關倉 新泉關倉
白草溝口倉 倒馬關下城新興倉
河間府 巨盈倉
滄州 長蘆官倉
真定府 豐盈倉
定州 永豐倉【 宣德十年置】
鵰鶚堡倉 龍門廣盈倉
龍門倉 馬營廣盈倉
永寧縣
永寧倉 四海冶倉
保安州
洗馬林堡倉 葛峪堡倉
新興倉 萬全廣積倉
趙川堡倉 萬全廣盈倉
永豐倉 懷安廣備倉
宣德倉 紫溝堡倉
宣政倉 宣化倉
膳房堡倉
北直隸衛
天津衛倉 天津左衛倉
天津右衛倉 延慶衛倉
涿鹿衛倉 涿鹿左衛倉
涿鹿中衛倉 密雲中衛倉
密雲後衛倉 薊州衛倉
東勝衛倉 遵化衛東店倉
鎮朔衛東店倉
萬全都司
洪州舊堡倉 大小白羊二堡倉
青邊常峪二堡倉
新開口堡倉 張家口堡倉
西陽河堡倉 新河口堡倉
兵儲倉 順聖川新城馬房倉
宣府在城倉 鎮安堡倉
青泉堡倉 松樹堡倉
君子堡倉 貓兒峪倉
上堡倉 伴壁店堡倉
三岔口堡倉 鎮寧堡倉
金家莊堡倉 牧馬堡倉
樣田堡倉 滴水崖保倉
萬全右衛倉 萬全左衛倉
寧遠站倉 渡口堡倉
李信屯堡倉 羊房堡倉
沙城堡倉 雞鳴驛倉
保安新城倉 保安舊城倉
岔道城倉 靖胡堡倉
周四溝堡倉 黑漢嶺堡倉
東城倉 西城倉
蔚州城倉 廣昌城倉
深井堡倉 黑石嶺堡倉
萬億倉 龍門所倉
土木榆林二驛倉
南山岔東岔西倉
鳳陽府
本府倉 廣儲一二四倉
潁州 廣積倉
潁上縣 本縣倉
亳州 軍儲倉
泗州 廣濟倉
壽州 本州倉
宿州 際留倉
蘇州府 永豐倉
嘉定縣 吳淞江軍儲倉
太倉州
太倉軍儲倉 鎮海軍儲倉
崇明縣 永豐倉
松江府
青村倉 軍儲北倉
軍儲南倉
上海縣 廣儲倉
鎮江府 大軍倉
廬州府 永豐倉
六安州 軍儲倉
淮安府
大軍倉 常盈倉
東新倉
鹽城縣 永積倉
海州
通濟倉 永濟倉
邳州 邳州倉
揚州府 軍儲倉
儀真縣 廣實倉
高郵州 廣儲倉
興化縣 永興倉
通州 通濟倉
泰州 常豐倉
徽州府 永豐倉
寧國府 軍儲倉
池州府 豐濟倉
太平府 豐濟倉
安慶府 萬億倉
滁州 永盈倉
徐州 永成倉
永福倉 廣運倉
凡管糧專官。宣德八年、添設萬全都司都事一員、提督所屬衛所倉
○正統五年、添設保德州判官一員、於偏頭關倉監收支糧。龍門守禦千戶所吏目一員、監收支糧
○九年、添設戶部主事於山海關、提督收放、兼巡視永平府界嶺口劉家口喜峰口倉場
○十一年題准、將永平山海界嶺口林南東店等倉、令山海衛管糧主事管理。其遵化薊州喜峰等處糧草、令總兵管理。及山東僉事協同參議兼管
○景泰四年、添設山東按察司副使一員、提督永平等處糧草、兼理屯田
○天順元年、添設戶部郎中一員、於永平山海薊州等處。一員於宣府。一員於大同。俱提督糧草
○又題准、於保安、隆慶二州、添除判官二員。聽巡撫郎中分定倉屬、兼收糧草
○八年、添設鳳陽府通判一員、管理廣儲等六倉糧斛
○成化二十三年、革鳳陽府管糧通判。仍留戶部主事一員、御史一員巡視
○弘治二年、添設寧國府通判一員、太平旌德二縣縣丞各一員、管糧
○十年、令宣府鎮糧草、調度主於郎中。裁革主事
○十五年、添除通判八員、銓注真定保定河間大名四府、令前往宣府各倉場、監督收放糧草
○十八年題准、紫荊等關倉場、專差主事一員管理。一年滿日、照例更替
○又專差主事一員、於密雲居住、整理邊儲
○又題准、紫荊倒馬等關、照原差主事監督、其密雲居庸等處、仍差主事二員、整理糧儲。裁革添設通判三員
○嘉靖十年、令太倉兵備副使、兼理蘇松常鎮四府錢糧
○十三年、添設永平府通判一員、在於遷安縣適中處所住劄、專管薊州沿邊一帶錢糧。專聽戶部管糧郎中提調
○十六年議准、裁革永平府添設通判、及昌黎樂亭二縣、主簿各一員。添設盧龍撫寧二縣、主簿各一員
○十八年、取回北路居庸關、東路古北口、西路紫荊關等處倉場戶部分管委官。將附近薊州地方密雲、古北口、石匣堡等處倉場、分為東路、屬薊州郎中管理。居庸、紫荊、倒馬等關、並腹裏保定、唐縣、易州、涿州、良鄉等處、分為西路、委戶部郎中一員、前去易州提督前項倉場
○二十一年、添設宣大總督糧餉大臣一員
○二十二年、差主事一員、專理易州客兵糧餉
○二十五年議准、各邊郎中主事差滿回日、本部嚴加考察、在任果無贓私不職、推姦避事、過違限期等項、方許回司管事。如或不惜名檢、指實參論降黜
○二十九年、添設蘇、松、常、鎮四府管糧參政一員、列銜山東。給敕書關防。督率所屬、催徵解納
○三十年題准、易州管糧主事、專管戶部發去並各處解到主客兵銀。其召商買辦支放等項、盡屬巡撫
○三十一年題准、薊州召商買納糧餉、俱聽巡撫處置。其監督主事、止收掌稽查
○三十二年題准、密昌管糧主事、俱注選三年。仍鑄關防二顆、並請敕書二道、分給各官、收領行事
○三十七年、裁省昌平主事。止註選郎中、牲來昌密總理
○又題准、徐州兵備副使、潁州兵備僉事、各兼理糧儲。
添入敕內
○四十二年題准、昌平密雲建昌三處、原設管餉通判、俱照宣大諸路事體、各給關防
○四十三年、添註貴州司郎中一員、請給敕書關防、駐劄永平。總理永平等處糧儲、兼管屯種
○四十四年、復設昌平主事、管理三路兵馬錢糧。其管糧通判、仍駐居庸、併理三區關事。密雲郎中、仍專理密雲糧餉
○萬曆二年、給昌平管糧通判關防。令兼理居庸關商稅
○五年題准、各邊糧儲郎中有缺、於員外郎主事內、擇其才守素優、資俸相應者、充任。俱候三年滿日、預呈戶部、移咨吏部、選補一員、前往交代。將任內經手錢糧、逐一交盤明白、回部聽候考察。中間果有廉能勤慎。有裨邊儲者、另行優錄。其怠肆不職者、查訪得實、不時議處
○八年、裁革蘇松管糧參政一員
凡在倉員役。正統三年、革宣府大同各衛倉軍斗。撥囚人充當
○景泰四年、令直隸通州左等四衛、並直隸武清衛各倉、每副使一員、照通州衛倉事例止僉撥軍斗一十五名
○嘉靖八年議准、添設豬圈頭營、將軍石營、馬蘭谷、各倉副使一員、漢兒莊營、太平寨營、燕河營、石門寨營、各倉大使一員、就令帶管附近熊兒谷、黃崖口、駐操營、大安口營、洪山口、伍重安營、臺頭營、義院口、七處倉場。并令山海倉、劉家口倉、喜峰口倉、永寧倉、舊設官攢、就近帶管黃土嶺營、建昌營、青山駐操營、羅文谷、四處倉場
凡倉糧收支。嘉靖八年議准、凡專管倉分、行永順二府、將附近州縣稅糧、民壯子粒、并各衛所屯種米豆、坐派上納、以備各關營行月糧支放。帶管倉分、止派本處、及附近關營米豆、專備客兵支放。各倉場草束、以十分為率。專管場分、坐派七分、以備料折草、及主兵支放。帶管場分、止派三分、專備客兵支放。攢典、每倉各一名。看守斗級、專管倉分、每年四名。帶管倉分、并各場、俱每年二名
○三十年題准、易州管糧官、今後召商、即於沿河倉上納。聽沿河口、石港口、東小龍門、天津關、天橋關、梨嶺、防守軍餘關給
○隆慶五年議准、順永二府所屬州縣、自隆慶六年為始、一應起存京邊稅糧馬草、并備邊子粒、衛所關營屯米豆、秋青馬草等項銀兩、悉照議。解赴各倉場、上納本色。其中間應該起運各衙門、并存留額多用、及協濟各鎮、應給應扣者、通候會計日、咨劄太倉銀庫、照數扣除補給。其沿邊倉場攢典、務要本地殷實人民、取具干連保結、方許上納參充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一
大明會典
(明)李東陽 等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