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九·乐考二

  ○历代乐制

  晋武帝初,郊庙、明堂礼乐权用魏仪,盖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改乐章而已,使傅元为词,又令荀勖、张华、夏侯湛、成公绥等各造郊庙诸乐歌词。

  九年,荀勖以杜夔所制律吕,校太乐、总章、鼓吹八音,与律吕乖错,依古尺作新律吕,以调声韵。律成,遂颁下太常,使太乐、总章、鼓吹、清商施用(隋平陈,获宋、齐旧乐,诏於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盖采此为名。求得陈太乐令蔡子元、于普明等复居其职)。荀勖遂典知乐事,启朝士解音者共掌之。使郭夏、宋识等造《正德》、《大豫》二舞,其乐章亦张华所作。又改魏《昭武舞》曰《宣武舞》,《羽?舞》(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曰《宣文舞》。傅元又作《先农》、《先蚕》歌诗。咸宁元年,诏定祖宗之号,而庙乐同用《正德》、《大悦》之舞。自武帝受禅,命傅元改汉鼓吹铙歌,还为二十二曲,述以功德代魏。鼓角横吹曲,按《周礼》“以{艹鼓}鼓鼓军事”,说者云,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於涿鹿,帝乃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其後,魏武北征乌丸,越沙漠,而军士多思,於是减为半鸣,而尤更悲矣。胡角者,以应胡笳之声,後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後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用者有《黄鹄》、《陇头》、《出关》、《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十曲。

  怀帝永嘉之末,伶官乐器皆没於刘、石。至江左初立宗庙,尚书下太常祭祀所用乐名,太常贺循答云:“魏氏增损汉乐,以为一代之礼,未审大晋乐名所以为异。遭离丧乱,旧典不存。然此诸乐,皆和之以钟律,文之以五声,咏之以歌词,陈之於舞列,宫悬在庭,琴瑟在堂,八音迭奏,雅乐并作,登歌下管,各有常咏,周人之旧也。自汉以来,依於此礼,自造新诗而已。旧京荒废,今既散亡,音韵曲折,又无识者(张华表曰:“汉氏所用,文句长短不齐,盖以歌咏弦节,本有因循,而识乐知音,足以制声度曲,二代三京,袭而不变。”)。则於今难以意言”於时以无雅乐器及伶人,省大乐并鼓吹令。是後颇得登歌、食举之乐,犹有未备。

  明帝大宁末,又诏阮孚等损益之。

  成帝咸和中,乃复置太乐官,以戴绶为令,鸠集遗逸,而尚未有金石也。初,荀勖既以新律造二舞,又更修正钟磬,未竟而勖薨。惠帝元康三年,诏其子黄门郎蕃修定金石,以施郊庙。寻遇丧乱,遗声旧制,莫有记者。庾亮为荆州,与谢尚共为朝廷修复雅乐,亮寻薨。庾翼、桓温等事军旅,乐器在库,遂至朽坏焉。

  及慕容亻隽平冉闵,兵戈之际,而邺下乐人,颇有来者。谢尚时镇寿阳,於是采拾乐人,以备太乐,并制石磬,雅乐始颇具。而王猛平邺慕容氏所得乐声,又入关右。孝武太元中,破苻坚,获其乐工杨勖等,闲习旧乐,於是四厢金石始备焉。

  乃使曹毗、王?等增造宗庙歌诗,然郊祀遂不设乐。

  宋武帝永初元年,有司奏:“皇朝肇建,庙祀庙设雅乐,乃晋乐也。太常郑鲜之等各撰立新歌,黄门侍郎王韶之撰歌辞七首,并令施用。”十二月,又奏:

  “依旧正朝设乐,改太乐诸歌舞诗。”王韶之又撰二十二章。改《正德舞》曰《前舞》,《大悦舞》曰《後舞》。

  文帝元喜九年,太乐令锺宗之更调金石。至十四年,治书令史奚纵又改之。  二十年,南郊,始设登歌,诏颜延之造歌诗,庙舞犹阙。

  孝武孝建二年,有司奏:“前殿中曹郎荀万秋议:郊庙宜设乐。”於是使内外博议。竟陵王诞等并同万秋议。建平王宏议:“以《凯容》为《韶舞》。《宣烈》为《武舞》。祖宗庙乐,总以德为名。章皇太后惟奏文乐,《永至》等乐仍旧。皇帝祠南郊及庙,迎神、送神,并奏《四夏》。皇帝入庙门,奏《永至》。皇帝南郊,初登坛,及庙门中诣东壁,奏登歌。其初献,奏《凯容》、《宣烈之舞》,终献,奏《永安之乐》。郊庙同。”孝武又使谢庄造郊庙舞乐、明堂诸乐歌辞。二年,有司又奏:“先郊庙舞乐,皇帝亲奉,初登坛及入庙诣东壁,并奏登歌,不及三公行事。”左仆射建平王宏重议:“公卿行事,亦宜奏登歌。”有司又奏:“元会及二庙斋祠,登歌依旧,并於殿庭设作。庙祠,依新仪注。登歌人上殿,弦管住下;今元会,登歌人亦上殿,歌弦管住下。”按废帝元徽五年,大乐雅《郑》共千馀人,後堂杂伎,不在其数。

  齐武帝建元二年,有司奏:“郊庙雅乐歌辞,旧使学士博士撰,搜简采用。

  参议太庙登歌宜用司徒褚渊辞,馀悉用黄门郎谢超宗辞。超宗所撰,多删颜延之、谢庄辞以为新曲。其太庙二室及郊配辞,并尚书令王俭所作。其祀南郊:群臣出入,奏《肃咸之乐》;牲出入,奏《引牲之乐》;荐笾豆,呈毛血,奏《嘉荐之乐》;迎、送神,奏《昭夏之乐》;皇帝入坛东门,奏《永至之乐》;升坛,奏登歌;初献,奏《文德宣烈之乐》次奏《武德宣烈之乐》;太祖皇帝配享,奏《高德宣烈之乐》;饮福酒,奏《嘉胙之乐》;就燎位,奏《昭远之乐》;还便殿,奏《休和之乐》。北郊:初献,奏《地德凯容之乐》;次奏《昭德凯容之乐》;瘗埋,奏《隶幽之乐》。馀乐并与南郊同。明堂:初献,奏《凯容宣烈之乐》;宾出入及馀乐与南、北郊同。祠庙: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之乐》;太祝裸地,奏登歌;诸皇祖,各奏《凯容》;帝还东壁,上福酒,奏《永胙》;送神,奏《肆夏》;其群臣出入,牲出入,荐毛血,迎神,诣便殿,并与南郊、明堂同。  太祖神室,奏《高德宣烈之乐》;穆后神室,奏《穆德凯容之乐》;高宗神室,奏《明德凯容之乐》。”四年,籍田,诏骁骑将军江淹造《籍田歌》二章。

  六年,制“位未登黄门郎,不得畜女妓(黄门,班在五品)。”

  明帝建武二年,雩祭、明堂,用谢?造辞。

  梁武帝思弘古乐,天监元年下诏,求学术通明者,皆陈所见。时对乐者七十八家,咸言乐之宜改,不言改乐之法。帝素善音律,遂自制四器,名之为通,以定雅乐,莫不知韵(语在《制造篇》中)。初,齐永明中,舞人所冠帻并簪笔。  武帝曰:“笔笏盖以记事受言,舞不受言,何事簪笔?岂有身服朝衣而足綦宴屦(綦音忌)?”於是去笔。乃定郊?、宗庙及三朝之雅乐,以武舞为《大壮舞》,取《易》云“大者壮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以文舞为《大观舞》,取易云“大观在上”,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国乐以“雅”为称,取《诗序》云: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止乎十二,则天数也。乃去阶步之乐,增彻食之雅焉。皇帝出入,宋孝武孝建二年,《起居注》奏《永至》,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皇雅》,取《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二郊、太庙同用。皇太子出入,奏《允雅》,取《诗》“君子万年,永锡尔允”也。王公出入,奏《寅雅》,取《尚书》、《周官》“贰公弘化,寅亮天地”也。上寿酒,奏《介雅》,取《诗》“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食举,奏《需雅》,取《易》“?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也。彻馔,奏《雍雅》,取《礼记》“大飨客出以《雍》彻”也。并三朝用之。牲出入,宋废帝元徽二年《仪注》奏《引牲》。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涤雅》,取《礼记》“帝牛必在涤三月”也。荐毛血,宋元徽三年《仪注》奏《嘉荐》,至是改为《?雅》,取《左氏传》“牲?肥?盾”也。北郊、明堂、太庙并同用。降神及迎、送,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夏》,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П雅》,取《尚书》“至П感神”皇。帝饮福酒,宋元徽三年《仪注》奏《嘉胙》,至齐不改,梁初改为《永胙》,至是改为《献雅》,取《礼记》、《祭统》“尸饮五,洗玉爵献卿”。今之福酒,亦古献之义也。北郊、明堂、太庙同用。就燎位,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远》。齐及梁不改。就埋位,齐永明六年《仪注》奏《隶幽》。至是燎、埋俱奏《?雅》,取《周礼·太宗伯》“以?祀昊天上帝”也。众官出入,宋元徽三年《仪注》奏《肃咸》,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俊雅》,取《礼记》“司徒选士之秀者而升之於学,曰俊士”也。二郊、太庙、明堂、三朝同用焉。其辞并沈约所制也。

  是时,礼乐制度,粲然有序。鼓吹,齐宋、并用汉制曲,又充庭用十六曲。武帝乃去其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天监七年,将有事於太庙。诏曰:“《礼》云:‘斋日不乐’,今亲奏始出宫,振作鼓吹。外可详议。”八座丞郎参议,请舆驾始出,鼓吹从而不作,还宫如常仪。帝从之,遂以定制。

  初,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反纟专扬州儿。”识者言:“白铜谓金,?谓马也。白,金色。”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纟专,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後,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

  帝既笃敬佛法,又制《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又有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呗,设无遮大会则为之。其後台城沦没,自此乐府不修,风雅咸尽矣。及王僧辨破侯景,诸乐并在荆州,经乱,工器颇阙。

  元帝诏有司补缀才备。荆州陷没,周人初不知采用,工人有音者并入关中,随例多没为奴婢。

  陈初,武帝诏求宋、齐故事。太常卿周弘让奏曰:“齐氏承宋,武用元徽旧式,宗祖朝飨,奏乐俱同,唯北郊之礼,颇有增益。皇帝入?门,奏《永至》;饮福酒,奏《嘉胙》;太尉亚献,奏《凯容》;埋牲,奏《隶幽》;帝还便殿,奏《休成》;众官出入,并奏《肃咸》。此乃元徽所阙,永明六年之所加也。唯送神之乐,宋孝建二年秋《起居注》云‘奏《肆夏》’,齐永明中,改奏《昭夏》。”帝遂依之。是时并用梁乐,唯改七室舞辞。

  文帝天嘉元年,始定圜丘、明堂及宗庙乐,都官尚书到仲举奏:“众官出入,皆奏《肃咸》;牲出入,奏《引牺》,荐毛血,奏《嘉荐》;迎送神,奏《昭夏》;皇帝入坛,奏《永至》;皇帝升陛,奏登歌;皇帝初献及太尉亚献、光禄勋终献,并奏《宣烈》;皇帝饮福酒,奏《嘉胙》;就燎位,奏《昭远》;还便殿,奏《休成》。”

  宣帝大建元年,定三朝之乐,采梁故事,奏《相和》五引,各随王月,祠用宋曲,宴准梁乐,盖取人神不杂也。五年,春尚书左丞刘平、仪曹郎张崖,定南北郊及明堂仪注。改天嘉中所用齐乐,尽以“韶”为名。工就位定,协律校尉举麾,太乐令跪赞云:“奏《懋韶》之乐。”降神,奏《通韶》;牲入出,奏《洁韶》;帝入坛及还便殿,奏《穆韶》。帝初再拜,舞《七德》,工执竿?,曲终复缀。出就悬东,继舞《九序》,工执羽?。献爵於天神及太祖之座,奏登歌。

  帝饮福酒,奏《嘉韶》;就燎位,奏《报韶》。至六年十一月,侍中尚书左仆射徐陵、议曹郎中沈罕,奏来年元会仪注。先会一日,太乐展宫悬、高ㄌ、五案於殿庭。客入,奏《相和》五引。帝出,黄门侍郎指麾於殿上,掌固应之,举於阶下,奏《康韶》之乐。诏延王公宴登,奏《燮韶》,奉?璧讫,初引下殿,奏亦如之。帝兴,入便殿,奏《穆韶》。更衣又出,奏亦如之。帝举酒,奏《绥韶》。进膳,奏《侑韶》。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请进舞《七德》,继之《九序》。其鼓吹杂伎,取晋、宋之旧,微更附益。

  後主嗣位,沈荒於酒,视朝之外,多在宴筵。尤重声乐,遣宫女习北方箫鼓,谓之《代北》,酒酣则奏之。又於清乐中造《黄鹂留》及《玉树後庭花》、《金钗两臂垂》等曲,与幸臣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於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

  後魏道武皇帝定中山,获其乐悬,未遑创改,因时而用之,代历分崩,颇有遗失。

  天兴元年冬,诏尚书吏部郎邓彦海定律吕,协音乐。及追尊曾祖、祖、考诸帝,乐用八佾,舞《皇始舞》。《皇始舞》,道武所作也,以明开大始祖之业。  後更制宗庙。皇帝入庙门,奏《王夏》,太祝迎神於庙门,奏迎神曲,由古降神之乐;乾豆上,奏登歌,由古清庙之乐;曲终,下,奏《神祚》,嘉神明之飨也;皇帝行礼七庙,奏《升步》,以为行止之节;皇帝出门,奏《总章》,次奏八佾舞,次奏送神曲。道武初,冬至祭天於南郊圜丘,乐用《皇矣》,奏《?和》之舞;事讫,奏《维皇》;将燎;夏至祭地?於北郊方泽,乐用《神祚》,奏《大武》之舞。正月上日,飨群臣,宣布政教,备列宫悬正乐,兼奏燕、赵、秦、吴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时飨会亦用焉。又有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业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有百五十章。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以备百戏。大飨设之於殿庭,如汉、晋之旧也。  明元帝初,又增修之,撰合大曲,更为钟鼓之节。

  太武帝破赫连昌,获古雅乐。及平凉州(破沮渠氏),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後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於乐署。其後古乐音制,罕复传习,旧工更尽,声曲多亡。

  孝文帝太和初,司乐上书,陈乐章有阙,求集群官议定其事,并访吏人有能体解古乐者,与之广修器数,甄立名器,以谐八音。诏“可”。虽经众议,卒无洞晓音律者。乐部不能立,其事弥有残缺。然方乐之制及四夷歌舞,稍列於太乐。

  金石羽旄之饰,为壮丽於往时矣。後又诏中书监高闾,令与太乐详采古今,以备乐典。历年未久而闾卒。宣武帝正始中,诏太常卿刘芳主修营乐器。时扬州人张阳子、义阳人倪凤鸣、陈孝孙、戴当千、吴殿、陈文显、陈成等七人颇解雅乐正声,八佾、文武二舞,钟、磬、管、弦、登歌声调,芳皆令教习,参取是非。  初,御史中尉元匡与芳等竞论锺律。

  孝明帝熙平二年冬,匡服上言其事,太师、高阳王雍等奏停之。先是,有陈仲儒者自江南归国,颇闲乐事,请依京房立准,以调八音。神龟二年夏,有司及萧宝寅等奏言:“仲儒辄持已心,轻欲制作,不可依许。”诏曰:“如所奏(语在《制造篇》中)。”正光中,诏侍中安丰王延明与其门生河?信都芳博采古今乐事,芳後乃选延明所集《乐说》并诸《器物准图》二十馀事而注之,不得在乐署考正声律也。至普泰初,前废帝诏尚书长孙稚、太常卿祖莹理金石。  武帝永熙二年春,祖莹复议曰:“按周兼六代之乐,声律所施,咸有次第。

  自灭学以後,礼乐散亡,汉来所存,二舞而已。今请改《韶舞》为《崇德》,《武舞》为《章烈》,总名曰《嘉成》。汉乐章云:‘高张四悬,神来宴享。’宗庙所设,宫悬明矣。计五郊天神,尊於人鬼,六宫阴极,体同至尊。理宜减降,皆用宫悬,其舞人冠服制裁,咸同旧式。”诏曰:“以‘成’为号,良无?然。  六代之舞,皆以大为名,今可准古为《大成》也。其舞但依旧为文武而已。馀如仪。”後大乐令崔九龙言於太常卿祖莹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於黄锺,终於中吕。古今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恐诸曲名,後致亡失,今辄条记,存之於乐府。”莹依而正之。九龙所录,或雅或郑,至於谣俗、四夷杂歌,但说其声折而巳,不能知其本意。又名多舛谬,莫识所由,随其淫正而取之。乐署悉令传习,其中复有所遗,至於古雅,尤多亡失。初,孝文皇帝因讨淮、汉,宣武定寿春,收其声伎。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清商》。至於殿庭享宴兼奏之。其圜丘、方泽、上辛、地?、五郊、四时拜庙、五冬、元至、社稷、马射、籍田,乐人之数,各有差等。自宣武已後,始爱胡声,洎於迁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直}、胡鼓、铜跋、打沙罗、胡舞,铿锵镗?(上音汤,下音塔),洪心骇耳,抚筝新靡绝丽,歌音全似吟哭,听之者无不凄怆。琵琶及当路琴瑟殆绝音。皆初声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按此音所由,源出西域诸天诸佛韵调,娄罗胡语,直置难解,况复被之土木,是以感其声者,莫不奢淫躁竞,举止轻飚,或踊或跃,乍动乍息,?乔(姜矫反)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於中,不能自止。论乐岂须钟鼓,但问风化浅深,虽此胡声,足败华俗。非唯人情感动,衣服亦随之以变,长衫戆帽,阔带小靴,自号惊紧,争入时代;妇女衣髻,亦尚危侧,不重从容,俱笑宽缓。盖惊危者,势不久安,此兆先见,何以能立?形貌如此,心亦随之。亡国之音,亦由浮竞,岂唯哀细,独表衰微。操弦执?,虽出瞽史;易俗移风,实在时政。

  北齐文宣初,尚未改旧章。宫悬各设十二?钟於其辰位,四面并设编钟、编磬各一┺ね,合二十架。设建鼓於四隅,郊庙会同用之。其後将有创革。尚乐典御祖?上书曰:“魏氏来自?、朔,未移其俗。至道武破慕容宝於中山,获晋乐器,不知采用,皆委弃之。天兴初,吏部郎邓彦海奏上庙乐,创制宫悬,而钟管不备。乐章既阙,杂以《簸逻回歌》。初用八佾,作《皇始》之舞。至太武帝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此声所兴,盖苻坚之末,吕光平西域,德胡戎之乐,因又改变,杂以秦声,所谓《秦汉乐》也。至永熙中,录尚书长孙承业(各雅,已具後魏事中)共臣先人太常卿莹等斟酌缮修,戎华兼采,至於钟鼓律吕,焕然大备。自古相袭,损益可知。今之创制,请以为准。”?因采魏安丰王延明及信都芳等所著《乐说》而定正声,始具宫悬之器,仍杂西凉之曲,乐名《广成》,而舞不立号,所谓“洛阳旧乐”者也。武成之时,始定四郊、宗庙之乐,群臣出入,奏《肆夏》;牲出入,荐毛血,并奏《昭夏》;迎、送神及皇帝初献、亚献,礼五方上帝,并奏《高明》之乐,为《覆焘》之舞;皇帝入坛门及升坛饮福酒,就燎位,还便殿,并奏《皇夏》;以高祖配享,奏《武德》之乐,为《昭烈》之舞;?地,奏登歌;其四祭庙及??六代、五代、高祖、曾祖、祖诸神室,并奏《始基》之乐,为《恢祚》之舞;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德》之乐,为《昭烈》之舞;文襄皇帝神室,奏《文德》之乐,为《宣政》之舞;文宣皇帝神室,奏《文正》之乐,为《光大》之舞;孝昭皇帝神室,奏《文明》之乐,为《休德》之舞,其出入之仪,同四郊之礼。其时郊庙宴享之乐,皆魏代故西凉伎,即是晋初旧声,魏太武平凉所得也。秦汉二代,是魏晋相承之乐,其吴声者,是江南宋、齐之伎。鼓吹《朱鹭》等二十曲,皆改古名,以叙功德。古又有《黄雀》、《钓竿》二曲,略而不用,并议定其名,被於鼓吹。诸州镇戍,各给鼓吹乐,多少各以大小等级为差。诸王为州,皆给赤鼓、赤角,皇子则增给吴鼓、长鸣角,上州刺史皆给青鼓、青角,中州刺史以下及诸镇戍皆给黑鼓、黑角。

  乐器皆有衣,并同鼓色。杂乐有西凉鼙舞、清乐、龟兹等。然吹笙、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巳後,传习尤盛。  後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於是繁习淫声,争新哀怨。故曹妙达、安末弱、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遂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後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遂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於哀思,使胡儿阉宦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虽行幸道路,或时马上奏之,乐往哀来,竟以亡国。  後周文帝霸政,平江陵,大获梁氏乐器。及建六官,乃令有司详定郊庙乐、歌、舞,各有等差。虽著其文,竟未行之也。

  武帝天和初,造《山?舞》,以备六代。南代郊、雩坛、太庙??,俱用六。

  舞南郊则《大夏》降神,《大?》献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之舞》。北郊则《大?》降神,《大夏》献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之舞》。雩坛以《大武》降神,《正德》献熟,次作《大夏》、《大?》、《武德》、《山?之舞》。太庙??,则《大武》降神,《山?》献熟,次作《正德》、《大夏》、《大?》、《武德之舞》。时享太庙,以《山?》降神,《大夏》献熟,次作《武德之舞》。拜社,以《大?》降神,《大武》献熟,次作《正德》之舞。五郊、朝日,以《大夏》降神,《大?》献熟。神州、夕月、籍田,以《正德》降神,《大?》献熟。建德二年十月,六代乐成,奏於崇信殿。宫悬依梁三十六架。朝会则皇帝出入,奏《皇夏》;皇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骜夏》(骜音遨);五等诸侯元日献玉帛,奏《纳夏》;宴族人,奏《族夏》;大会至尊执爵,奏登歌十八曲;食举,奏《深夏》,舞六代《大夏》、《大?》、《大武》、《正德》、《武德》、《山?之舞》。於是正定雅音,为郊庙乐。创造钟律,颇得其宜。乃以梁鼓吹熊罴十二按,每元正大会,列於悬?,与正乐合奏。初,太祖辅魏之时,高昌款附,及得其伎,教习以备飨宴之礼。天和六年,罢掖庭四夷之乐。其後帝聘皇后於突厥,得其所获康国、龟兹等乐,更杂以高昌之旧,并於大司乐习焉。采用其声,被於钟石,取《周官》制以陈之。

  宣帝时,改前代鼓吹《朱鹭》等曲,制为十五曲,述受魏禅及战功之事。帝每晨出夜还,恒陈鼓吹。尝幸同州,自应门至赤岸,数十里?,鼓吹俱作。祈雨仲山还,令京城士女,於街巷奏乐以迎之。公私顿弊,以至於亡。

  隋文帝开皇二年,尚因周乐,命工人齐树提检校乐府,改换声律,益不能通。

  俄而沛公郑译奏上,请更修正,於是诏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国子博士何妥等议正乐。然沦谬既久,积年议不定。帝怒曰:“我受天命七年,乐府犹歌前代功德邪?”命治书侍御史李谔引弘等以下,将罪之。谔奏曰:“武王克殷,至周公相成王,始制礼乐。斯事体大,不可速成。”帝意稍解。九年,平陈,获宋、齐旧乐,诏於太常署清商署以管之。求得陈太乐令蔡子元、于普明等,复居其职。隋代雅乐,唯奏黄钟一宫,郊庙朝享用一调,迎气用五调。旧工更尽,其馀声律,皆不复通。或有能为蕤宾之宫者,享祀之际肄之,竟无觉者。弘又修皇后房内之乐,文帝龙潜时,颇多音乐,故尝因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言夫妇之义,因即取之为房内曲。命妇人并登歌上寿并用之。职在宫内,女人教习之。於是秘书监牛弘、秘书丞姚察、散骑常侍许善心、仪同三司刘臻、内史舍人虞世基等更共详议。按《周官·大司乐》:“奏黄锺,歌大吕,舞《?门》,以祀天神;奏太蔟,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奏蕤宾,歌函锺,舞《大夏》,以祭山川;奏夷则,歌中吕,舞《大?》以享先妣;奏无射歌夹锺,舞《大武》,以享先祖。”此乃周制,立二王三恪,通巳为六代之乐。至四时祭祀,则分而用之。以六乐配十二调,一代之乐,则用二调矣。隋去六代之乐,又无四望、先妣之祭,今既与古祭法有别,乃以神?位次分乐配焉。奏黄锺,歌大吕,以祀圜丘(黄锺所以宣六气也。耀魄天神,最为尊极,故奏黄锺以祀之),奏太蔟,歌应锺,以祭方泽(太蔟所以赞阳出滞,昆仑厚载之重,故奏太蔟以祀之);奏姑洗,歌南吕,以祀五郊、神州(姑洗所以修洁百物,五郊、神州,天地之次,故奏姑洗以祀之);奏蕤宾,歌林锺,以祀宗庙(蕤宾所以安静神人,祖宗有国之本,故奏蕤宾以祀之);奏夷则,歌小吕,以祀社稷、先农(夷则所以咏歌九?,贵在秋成,故奏夷则以祀之);奏无射,歌夹锺,以祭巡狩方岳(无射所以示人轨物,观风视秩,故奏无射祀之)。同用文武二舞,其圜丘降神六变,方泽降神八变,宗庙??降神九变,皆用《昭夏》。其馀享祭皆一变。皇帝入出,奏《皇夏》。群官入出,皆奏《肆夏》。举酒上寿,奏《需夏》。迎、送鬼神,奏《昭夏》。荐献郊庙,奏《咸夏》。宴享殿上,奏登歌。并文舞武舞,合为八曲。古有宫、商、角、徵、羽五引,梁以三朝元会奏之。今改为五音,其声悉依宫商,不使差越。唯迎气於五郊,降神奏之,《月令》所谓“孟春其音角”是也。通前为十三曲。并内官所奏《天高》、《地厚》二曲,於房中奏之,合十五曲。其登歌,祀神宴会通行之。

  若有大祀临轩,陈於阶坛之上。若册拜王公,设宫悬,不用登歌。释奠则唯用登歌,而不设悬。古者人君食,皆用当月之调,以取时律之声,使不失五常之性,调畅四体,令得时气之和。故东汉太子丞鲍邺上言,天子食饮,必顺四时,侑食举乐,所以顺天地,养神明,可依十二月均,感天地和气,此则殿庭月调之义也。

  祭祀既巳分乐,迎气临轩朝会,并用当月之律。正月悬太蔟之均,及十二月悬大吕之均,欲感人君情性,允协阴阳之序也。并撰歌诗三十首,诏并令施用。先是文帝遣内史侍郎李元操、直内侍省卢思道等制清庙歌词十二曲,令於大乐教习,以代周歌。至仁寿中,炀帝为太子时,从享於太庙,乃上言:“清庙之词,文多浮丽,不足以宣功德,请更议之。”於是诏吏部尚书牛弘、开府仪同柳顾言、秘书丞许善心、内史舍人虞世基、礼部侍郎蔡徵等更详故实,创制雅乐歌词。

  炀帝大业元年,诏修高祖庙乐,唯新造《高祖歌》九首。仍属戎车,不遑刊正,礼乐之事,竟无成功。而帝矜奢,颇耽淫曲,御史大夫裴蕴揣知帝情,奏搜周、齐、梁、陈乐工子弟及人?善声调音律凡三百馀人,并付大乐。倡优猱杂,咸来萃止。其哀管杂声、淫弦巧奏,皆出邺城之下,高齐之旧曲也。

  初,开皇时,新乐既成,万宝常听之,泫然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将尽。”时四方全盛,闻者不以为然。至大业末,乃验。宝常後贫馁而死,将死,取其乐书焚之,见者於火中探得数卷,行於世。时有卢贲、萧吉并撰乐书,皆为当世所用。至於天机,去宝常远矣。又有安马驹、曹妙远、王长通、郭金等能造曲,为一时之妙,多习郑声,宝常所为,皆归於雅正。然其声雅淡,不为时人所好。炀帝将幸江都,有乐人王令言妙达音律,其子尝於户外弹胡琵琶,作翻调《安公子曲》。令言时卧室中,闻之大惊,蹶起变色,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对曰:“顷来有之。”令言?欷流涕,谓其子曰:“汝慎无从行,帝必不返。此曲宫声往而不返,宫,君也,吾是以知之。”帝竟遇弑於江都。

  唐太宗贞观初,合考隋氏所传南北之乐,梁、陈尽吴、楚之声,周、齐皆胡虏之音,乃命太常卿祖孝孙正宫调,起居郎吕才习音韵,协律郎张文收考律吕,平其散漫,为之折衷。汉以来郊祀、明堂,有夕牲、迎神、登歌等曲,近代加?地、迎牲、饮福酒。今夕牲、?地不用乐,公卿摄事又去饮福酒之乐。周享诸神乐,多以“夏”为名,宋以“永”为名,梁以“雅”为名,後周亦以“夏”为名,隋氏因之,唐以“和”为名。旋宫之乐久丧,汉章帝建初三年,鲍邺始请用之,顺帝阳嘉二年复废。累代皆黄锺一均,变极七音,则五锺废而不击,谓之哑锺,祖孝孙始为旋宫之法,曰大乐与天地同和者也,造十二“和”以法天之成数,号《大唐雅乐》。乐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调。其著於礼者,一曰《豫和》,以降天神。冬至祀圜丘,上辛祈?,孟夏雩,季秋享明堂,朝日,夕月,巡狩告於圜丘,燔柴告至,封祀太山,类於上帝。皆以圜锺为宫,三奏;黄锺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各一奏。文舞六成。五郊迎气;黄帝以黄锺为宫,赤帝以函锺为徵,白帝以太蔟为商,黑帝以南吕为羽,青帝以姑洗为角,皆文舞六成。二曰《顺和》,以降地?。夏至祭方丘,孟冬祭神州地?,春秋巡狩告社,宜於社,禅社首,皆以函锺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宫为羽,各三奏。文舞八成。望於山川,以蕤宾为宫,三奏。三曰《永和》,以降人鬼,时享、??,有事而告谒於庙,皆以黄锺为宫,三奏。大吕为角,太蔟为徵,应锺为羽,各三奏。文舞九成。祀先农,皇太子释奠,皆以姑洗为宫,文舞三成。送神各以其曲一成。蜡兼天、地、人,以黄锺奏《豫和》,蕤宾、姑洗、太蔟奏《顺和》,无射、夷则奏《永和》,六均皆一成以降神,而送神以《豫和》。四曰《肃和》登歌,以奠玉帛。於天神以大吕为宫;於地?以应钟为宫;於宗庙以圜锺为宫;祀先农、释奠以南吕为宫;望於山川,以函锺为宫。五曰《雍和》,凡祭祀以入俎。天神之俎,以黄锺为宫;地?之俎,以太蔟为宫;人鬼之俎,以无射为宫。又以彻豆。凡祭祀,俎入之後,接神之曲亦如之。六曰《寿和》,以酌献,饮福。以黄锺为宫。七曰《太和》,以为行节。亦当以黄锺为宫。凡祭祀,天子入门,而即位与其升降,至於还次,行则作,止则止。其在朝廷,天子将自内出,撞黄锺之钟,右五钟应,乃奏之。

  其礼毕,兴而入,撞蕤宾之钟,左五钟应,乃奏之。皆为黄锺为宫。八曰《舒和》,以出入二舞,及皇太子、王公、群后、国老,若皇后之妾御、皇太子之宫臣,出入门则奏之。皆以太蔟为商。九曰《昭和》,皇帝、皇太子以举酒。十曰《休和》,皇帝以饭,以肃拜三老,皇太子亦以饭。皆以其月之律均。十一曰《正和》,皇后受册以行。十二曰《承和》,皇太子在其宫,有会以行。若驾出,则撞黄锺,奏《太和》。出太极门而奏《采茨》,至於嘉德门而止。其还也亦然。至开元中,又造三“和”:曰《礻戒和》、《丰和》、《宣和》,共十五和乐。《礻戒和》(音陔),三公升殿,会讫,下阶屦行则奏之;《丰和》,享先农则奏之;《宣和》,孔宣父、齐太公庙奏之。

  文收新乐既成,奏之。太宗谓侍臣曰:“古人缘情制乐,国之兴衰,未必由此。”御史大夫杜淹曰:“陈将亡也,有《王树後庭花》;齐将亡也,有《伴侣曲》,闻者悲泣,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以是观之,亦乐所起。”帝曰:“夫声之所感,各因人之哀乐。将亡之政,其民苦,故闻以悲。今《玉树》、《伴侣》之曲尚存,为公奏之,知必不悲。”尚书右丞魏徵曰:“乐在人和,不在音也。”

  太宗时,诏秘书监颜师古等撰定弘农府君至高祖太武皇帝六朝乐舞名,其後变更不一,而自献祖而下庙舞,略可见也。献祖曰《光大之舞》,懿祖曰《长发之舞》,太祖曰《大政之舞》,世祖曰《大成之舞》,高祖曰《大明之舞》,太宗曰《崇德之舞》,高宗曰《钧天之舞》,中宗曰《大和之舞》,睿宗曰《景?之舞》,元宗曰《大运之舞》,肃宗曰《惟新之舞》,代宗曰《保大之舞》,德宗曰《文明之舞》,顺宗曰《大顺之舞》,宪宗曰《象德之舞》,穆宗曰《和宁之舞》,敬宗曰《大钧之舞》,文宗曰《文成之舞》,武宗曰《大定之舞》,昭宗曰《咸甯之舞》。其馀阙而不著。唐之自制乐凡三。大舞: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阵乐》。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及即位,宴会必奏之,谓侍臣曰:“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然功业由之,被於乐章,示不忘本也。”右仆射封德彝曰:“陛下以圣武戡难,陈乐象德,文容岂足道哉!”帝矍然曰:“朕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德绥海内,谓文容不如蹈厉,斯过矣。”自是元日,冬至朝会庆贺,与《九功舞》同奏。其後更号《神功破阵乐》。《九功舞》本名《功成庆善乐》。太宗生於庆善宫,贞观六年幸之,宴从臣,赏赐闾里,同汉沛、宛。

  帝欢甚,赋诗,起居郎吕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其舞容进蹈安徐,以象文德。《上元舞》,高宗所作也。大祠享皆用之。至上元三年,诏:“惟圜丘、方泽、太庙乃用,馀皆罢。”

  元宗初赐第隆庆坊,坊南之地变为池,帝即位,作《龙池乐》,又作《圣寿乐》,又作《小破阵乐》,又作《光圣乐》,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时民?以帝自潞州还京师,举兵夜半诛韦后,制《夜半》、《还京乐》二曲。帝又作《文成曲》,与《小破阵乐》更奏之。其後,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帝浸喜神仙之事,诏道士司马承祯制《元真道曲》,又制《大罗天曲》,《紫清上圣道曲》。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

  琵琶圆体修颈而小,号曰“秦汉子”,盖弦鼗之遗制,出於胡中,传为秦、汉所作。其声金、石、丝、竹以次作,隋炀帝厌其声淡,曲终复加解音。元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馀人。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帝又好羯鼓,而宁王善吹横笛,达官大臣慕之,皆善言音律。帝常言:“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盖本戎羯之乐,其音太蔟一均,龟兹、高昌、疏勒、天竺部皆用之,其声焦杀,特异众乐。?元二十四年,升胡部於堂上,而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後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明年,安禄山反,梁州、伊州、甘州皆陷吐蕃。

  开元八年,瀛州司法参军赵慎言《论郊庙用乐表》曰:“祭天、地、宗庙乐合用商音,而《周礼》三处大祭,俱无商调。郑元云:‘此无商调,祭尚柔;商,坚刚也。’以臣愚知,斯义不当。但商音,金也,周德,木也,金能克木,作者去之。今皇唐土王,即殊周室,五音损益,须逐便宜,岂可将木德之仪,施土德之用?”又:“说者以商声配金,即作刚柔理解,殊不知声无定性,音无常主,刚柔之体,实出其人。人和则音和,人怒则声怒。故礼称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如宫声为君,商声为臣,岂以臣位配金,为臣道便为刚乎!其三祭并请加商调,去角调。”

  代宗繇广平王复二京,梨园供奉官刘日进制《宝应长宁乐》十八曲以献,皆宫调也。大历初,又有《广平太一乐》、《凉州曲》,本西凉所献也,本声本宫调,有大遍、小遍。贞元初,乐工康昆仑寓其声於琵琶,奏於玉宸殿,因号《玉宸宫调》,今诸乐,则用黄锺宫。其後方镇多制乐舞以献。河东节度使马燧献《定难曲》。昭义军节度使王虔休以德宗诞辰未有大乐,乃作《继天诞圣乐》,以宫为调,帝因作《中和乐舞》。山南节度使于ν又献《顺圣乐》,又令女伎为佾舞,雄健壮妙,号《孙武顺圣乐》。  文宗好雅乐,诏太常冯定采开元雅乐制《?韶法曲》及《霓裳羽衣舞曲》。

  《?韶乐》有玉磬四ね,琴、瑟、筑、箫、篪、?、跋膝、笙、竽皆一,登歌四人,分立堂上下;童子五人,绣衣执金莲花导;舞者三百人,陛下设锦筵,遇内宴乃奏。谓大臣曰:“笙、磬同音,沈吟忘味,不图为乐至於斯也。”自是臣下功高者,辄赐之。乐成,改法曲为《仙韶曲》。

  武宗会昌初,宰臣李德裕命乐工制《万斯年曲》以献。

  宣宗大中初,太常乐工五千馀人,俗乐一千五百馀人。帝每宴群臣,备百戏。

  帝制新曲,教女伶数十百人,衣珠翠缇绣,连袂而歌,其乐有《播皇猷》之曲。

  又有《葱岭西曲》,士女?翕歌为队,其词言葱岭之民乐河、湟故地归唐也。

  後梁太祖开平二年,太常奏:“皇帝南郊,奏《庆和之乐》,舞《崇德之舞》;皇帝行,奏《庆顺之曲》;奠玉币,登歌,奏《庆平之曲》;太庙迎神,舞《开平之舞》;迎俎,奏《庆肃之曲》;酌献,奏《庆熙之曲》;饮福酒,奏《庆隆之曲》;送文舞、迎武舞,秦《庆融之曲》;亚献,终献,奏《庆休之曲》;追尊四祖庙,各有乐舞、登歌、乐章。

  後唐庄宗起於朔野,所好不过胡部郑声,先王雅乐,殆将扫地。  庄宗庙酌献,舞《武成之舞》,明宗庙酌献,舞《雍熙之舞》,各有登歌乐章一首。

  後晋高祖天福四年,始诏定朝会乐章、二舞,鼓吹十二。案:太常礼院奏:

  “正、至,王公上寿,皇帝举酒,奏《元同之乐》。饮讫,殿中监受虚爵,群臣就坐,再拜受酒,皇帝三饮,皆奏《文同之乐》。上举食,文舞奏《昭德之舞》,武舞奏《成功之舞》。三饮讫,虚爵复於坫,侍中奏礼毕,群臣再拜,奏《大同》蕤宾之钟。皇帝降坐,百僚旅退(其月,又奏:“宫悬歌舞未全,请杂用九部雅东,教坊法曲。”从之)。”

  五年,诏太常复文武二舞,定正、至朝会乐章。自唐末丧乱,礼乐制度,亡失已久,太常卿崔?与御史中丞窦贞固、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等草定之。  其年冬至,高祖会朝崇元殿,廷设宫悬,二舞在北,登歌在上。文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冠进贤,黄纱袍,白中单,白练衤盖裆,白布大口?,革带履。左执?,右秉翟。执纛引者二人。武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服平巾帻,绯丝布大袖,绣裆,甲金饰,白练衤盖,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乌靴,左执干,右执戚。

  执旌引者二人。加鼓吹十二案,负以熊豹,以象百兽率舞。案设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钅享一。歌、箫、笳各二人。王公上寿,天子举爵,奏《元同》。三举,登歌,奏《文同》。举食,文舞舞《昭德》,武舞舞《成功》之曲。礼毕,高祖大悦。赐?金帛,群臣左右睹者皆嗟叹。然礼乐废久,而制作简缪,又继以龟兹部《霓裳法曲》,参乱雅音,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明年正旦,复奏於廷,而登歌发声悲离烦慝,如《薤露》、《虞殡》之音,舞者行列进退,皆不应节,闻者皆悲愤。其年高祖崩。开运二年,太常少卿陶?奏废二舞。明年,契丹灭晋,耶律德光入京师,太常请备法驾奉迎,乐工教习卤簿鼓吹,都人闻者为之流涕焉。  後汉高祖受命,判太常寺张昭奏改唐祖孝孙所定《治康之舞》为《治安之舞》,《凯安之舞》为《振德之舞》。又改贞观中《九功舞》为《观象之舞》,《七德舞》为《讲功之舞》。其《治安》、《振德》二舞,请依旧郊庙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神;其《观象》、《讲功》二舞,请依旧宴会行用。昔周朝奏六代之乐,即今二舞之类是也。其宾祭常用,别有《九夏之乐》,即《肆夏》、《皇夏》等是也。梁武帝善音乐,改《九夏》为《十二雅》,前朝祖孝孙改雅为和,示不相沿也。今改和为成,取韶乐九成之义也。《十二成乐曲》名:祭天神奏《豫和》,今改为《?成之乐》;祭地?奏《顺和》,今改为《顺成之乐》;祭宗庙奏《永和》,今改为《裕成之乐》;祭天地、宗庙登歌奏《肃和》,今改为《肃成之乐》;皇帝临轩奏《太和》,今改为《政成之乐》;王公出入奏《舒和》,今改为《弼成之乐》;皇帝食举及饮宴奏《休和》,今改为《德成之乐》;皇帝受朝、皇后入宫奏《正和》,今改为《?成之乐》;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今改为《允成之乐》;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今改为《庆成之乐》;郊庙俎入奏《雍和》,今改为《も成之乐》;皇帝祭享、酌献、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寿和》,今改为《寿成之乐》。祖孝孙元奏《十二和曲》,开元中又奏《三和》,遂有《十五和》之名。梁置《十二雅》,盖取十二天之成数,契八音十二律之变,辄益《三和》,有乖稽古。又缘祠祭所用,不可尽去,今取其一焉。祭孔宣父、齐太公庙:降神奏《宣和》,今改为《师雅之乐》;三公升殿、会讫降阶屦行奏《礻戒和》,今废,同用《弼成之乐》;享先农、籍田奏《丰和》,今废,同用《顺成之乐》(已上四舞、十二成、雅乐名)。皇帝至、正受朝贺用乐次第:正仗,公卿入,奏《弼成之曲》;冬仗,公卿入,奏《弼成之曲》;皇帝坐,奏《政成之曲》(正仗与冬仗同);公卿献寿,奏《寿成之曲》(正、冬仗同);皇帝举爵,奏《德成之曲》(正,冬仗同);皇帝兴,奏《政成之曲》(正、冬仗同);群臣会毕降阶,奏《弼成之曲》(正、冬仗同);公卿出,奏《弼成之曲》(正、冬仗同)。  周太祖广顺元年,太常卿边蔚奏改前朝《治安》为《政和之舞》,《振德》为《善胜之舞》,《观象》为《崇德之舞》,《讲功》为《象成之舞》。又议改《十二成乐曲》为《十二顺》:曰《昭顺》,曰《宁顺》,曰《肃顺》,曰《感顺》,曰《治顺》,曰《忠顺》,曰《康顺》,曰《雍顺》,曰《温顺》,曰《礼顺》,曰《?顺》,曰《福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