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榮緒晉書卷十四

  劉弘

  武帝與劉弘同年。少同硯書。初學記二十一引晉書。

  劉弘為鎮南將軍。督荊州軍事。弘遣南蠻長史、陶侃為大都督。書鈔引晉書。

  弘為荊州。鎮沔漢。每有興發。手相書喻。丁寧款密。所以人皆感悅。有事人爭赴之。咸曰。得劉公一紙書。賢於十部從事。書鈔引晉書。

  陶侃

  范逵嘗過侃。時倉卒無以待賓。其母乃截髮。得雙髲。以易酒餚。樂飲極歡。雖僕從亦過所望。書鈔。髢。引晉書。

  陶侃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參佐或以戲廢事者。乃取其蒲博棋局之具。悉投於江。初學記六。

  陶侃明識過人。嘗課諸營種柳。都尉夏施。盜官柳植於己門。侃後見之。曰。此是武昌西門前柳。何以盜來此種。盜者驚懼。事類賦注。柳。引晉書。

  郄鑒

  中原喪亂。鄉人遂共推郄鑒為主。避難於魯國嶧山。山有重險。百姓饑饉。野無生草。掘野鼠蟄燕而食之。事類賦注燕引晉書。

  高平郄鑒。進位太尉。雖在公位。中心愈約。勞謙自處。日興誦玩典墳。咸寧中。寢疾。上疏遜位。初學記十一引晉書。作郄鑒字道徽。進祿太尉。疾篤。舉蔡謨自代。皆與新異。書鈔。太尉。引晉書與新異。曰。臣疾彌留。遂至沉篤。自忖氣力。差理難冀。有生有死。自然之分。但忝位過才。曾無以報。上慚先帝。下愧日月。伏枕哀歎。抱恨黃泉。臣今虛乏。救命朝夕。輒以府事付長史劉遐。乞骸骨歸邱園。惟願陛下崇山海之量。弘濟大猷。任賢使能。事從簡易。使康哉之歌。復興於今。則臣雖死。猶生之日耳。臣所統錯雜。率多北人。或逼遷徙。或是新附。百姓懷土。皆有歸本之心。臣宣國恩。示以好惡。處與田宅。漸得少安。聞臣疾篤。眾情駭動。若當北渡。必起寇心。太常臣謨。平簡貞正。素望所歸。謂可以為都督、徐州刺史、臣亡兄息、晉陵內史、邁。謙愛養士。甚為流亡所宗。又是臣門戶子弟。堪任兗州刺史。公家之事。知無不為。是以敢希祁奚之舉。按此疏文。疑所必有。故依唐修錄出。

  郄超愔子。鑒孫。字景興。少卓犖不羈。有曠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勝拔善。談論義理精微。書鈔參軍。

  桓溫辟為征西大將軍掾。溫遷大司馬。又轉為參軍。溫英氣高邁。罕有所推。與超言常謂不能測。遂傾意禮待。超亦深自結納。書鈔參軍引晉書。

  超所交友。皆一時秀美。雖寒門後進。亦拔而友之。及死之日。貴賤操筆而誄者四十餘人。其為眾所宗貴如此。書鈔誄引晉書。

  顧榮

  顧榮字彥先。書鈔。主簿引晉書。

  少有珪璋。機符朗徹。同上主。

  仕吳。弱冠舉賢良。為黃門侍郎。當時後進。盡相推謝。稱榮有天才令望。御覽二百二十二引晉書。 按初學記十二引臧書。

  吳平。光祿大夫張華、辟為祭酒。書鈔。

  榮入洛。以南士秀望。累遷太子中舍人。轉廷尉正。同上。

  趙王倫篡位。倫子虔以為長史。榮與同寮宴飲。見執炙者。貌狀不凡。有欲炙之色。榮割炙啗之。坐者問其故。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及趙王倫敗。榮被執。將誅。而執炙者為督率。遂救之。得免。書鈔。炙引晉書。

  大司馬齊王冏原引誤攸。以為主簿。書鈔主簿引晉書。

  廣陵相陳敏反。留顧榮、甘卓、與共舉事、榮初與偽和。既而說卓共攻之。榮發檄。疑作橋。斂舟於南岸。敏率萬人出。不獲濟。榮麾以羽扇。敏眾大潰。事類賦注。扇。引晉書。

  紀瞻

  瞻舉秀才。至洛陽。尚書郎陸機策之。曰。昔三代明王。啟建洪業。文質殊制。而令名一致。然夏人尚忠。忠之弊也朴。救朴莫若敬。殷人革而修焉。敬之弊也鬼。救鬼莫若文。周人矯而變焉。文之弊也薄。救薄則又反之於忠。然則王道之反覆。其無一定邪。亦所祖之不同。而功業各異也。自無聖王。人散久矣。三代之損益。百姓之變遷。其故可得而聞邪。今將反古以救其弊。明風以蕩其穢。三代之制。將何所從。太古之化。有何異道。瞻對曰。瞻聞有國有家者。皆欲邁化隆政。以康庶績。垂歌億載。永傳於後。然而俗變事弊。得不隨時。雖經聖哲。無以易也。故忠弊質野。敬失多儀。周鑒二王之弊。崇文以辯等差。而流遁者歸薄而無款誠。款誠之薄。則又反之於忠。三代相循。如水濟火。所謂隨時之義。救弊之術也。羲皇簡朴無為而化。後聖因承。所務或異。非賢聖之不同。世變使之然耳。今大晉闡元。聖功日隮。承天順時。九有一貫。荒服之君。莫不來同。然而大道既往。人變由久。謂當今之政。宜去文存朴。以反其本。則兆庶漸化。太和可致也。又問。在昔哲王。象事備物。明堂所以崇上帝。清廟所以寧祖考。辟雍所以班禮教。太學所以講藝文。此蓋有國之盛典。為邦之大司。亡秦廢學。制度荒闕。諸儒之論。損益異物。漢氏遺作。居為異事。而蔡邕月令。謂之一物。將何所從。對曰。周制明堂。所以宗其祖。以配上帝。敬恭明祀。永光孝道也。其大數有六。古者。聖帝明王。南面而聽政。其六則以明堂為主。又其正中。皆云太廟。以順天時。施行法令、宗祀、養老、訓學、講肄、朝諸侯、而選造士、備禮辯物、一教化之由也。故取其宗祀之類。則曰清廟。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室則曰太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周水圜如璧則曰辟雍。異名同事。其實一也。是以蔡邕謂之一物。又問。庶明亮采。故時雍穆唐。有命既集。而多士隆周。故書稱明良之歌。易貴金蘭之美。此長世所以廢興。有邦所以崇替。夫成功之君。勤於求才。立名之士。急於招世。理無世不對。而事千載恆背。古之興王。何道而如彼。後之衰世。何闕而如此。對曰。興隆之政。務在得賢。清平之化。急於拔才。故二八登庸則百揆序。有亂十人而天下泰。武丁擢傅巖之徒。周文攜渭濱之士。居之上司。委之國政。故能龍奮天衢。垂勳百代。先王身下白屋。搜揚仄陋。使山無扶蘇之才。野無伐檀之詠。是以化厚物。感。神祇來應。翔鳳飄颻。甘露豐墜。醴泉吐液。朱草自生。萬物滋茂。日月重光。和氣四塞。大道以成。序君臣之義。敦父子之親。明夫婦之道。別長幼之宜。自九州。被八荒。海外移心。重譯入貢。頌聲穆穆。南面垂拱也。今貢賢之塗已闓。而教學之務未廣。是以進競之志恆銳。而務學之心不修。若闢四門以延造士。宣五教以明令德。攷績殿最。審其優劣。厝之百寮。置之群司。使調物度宜。節宣國典。必協濟康哉。符契往代。明良來應。金蘭復存也。又問。昔唐虞垂五刑之教。周公明四罪之制。故世歎清問。而時歌緝熙。姦宄既殷。法物滋有。叔世崇三辟之文。暴秦加族誅之律。淫刑淪胥。虐濫已甚。漢魏遵承。因而弗革。亦由險泰不同。而救世異術。不得已而用之故也。寬尅之中。將何立而可。族誅之法。足為永制與否。對曰。二儀分則兆庶生。兆庶生則利害作。利害之作。有由而然也。太古之時。化道德之教。賤勇力而貴仁義。仁義貴則彊不陵弱。眾不暴寡。三皇結繩而天下泰。非惟象刑緝熙而已也。且太古之法。所以遠獄。及其末不失有罪。是以獄用彌繁而人彌暴。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書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叔世道衰。既興三辟。而文公之弊又加族誅。淫刑淪胥。感傷和氣。化染後代。不能變改。故漢祖指麾而六合響應。魏承漢末。因而未革。將以俗變由久。權時之宜也。今四海一統。人思反本。漸尚簡樸。則貪夫不競。尊賢黜否。則不仁者遠。爾則斟參夷之刑。除族誅之律。品物各順其生。緝熙異世而偕也。又問曰。夫五行迭代。陰陽相須。二儀所以陶育。四時所以化生。易稱。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象之作。相須之道也。若陰陽不調。則大數不得不否。一氣偏廢。則萬物不得獨成。此應同之至驗。不偏之明證也。今有溫泉而無寒火。其故何也。思聞辯之。以釋不同之理。對曰。蓋聞陰陽升降。山澤通氣。初九純卦。潛龍勿用。泉源所託。其溫宜也。若夫水潤下。火炎上。剛柔燥溼。自然之性。故陽動而外。陰靜而內。內性柔弱。以含容為質。外動剛直。以外接為用。是以金水之明內鑒。火日之光外輝。剛施柔受。陽勝陰伏。水之受溫。含容之性也。又問曰。夫窮神知化。才之盡稱。備物致用。功之極目。以之為政。則黃羲之規可踵。以之革亂。則玄古之風可紹。然而唐虞密皇人之闊網。夏殷繁帝者之約法。機心起而日進。淳德往而莫返。豈太樸一離。理不可振。將聖人之道。稍有降殺邪。對曰。政因時而興。機隨物而動。故聖王究窮通之源。審始終之理。適時之宜。期於濟世。皇代質朴。禍難不作。結繩為信。人知所守。大道既離。智惠擾物。夷險不同。否泰異數。故唐虞密皇人之網。夏殷繁帝者之法。皆廢興有由。輕重以節。此窮神之道。知化之術。隨時之宜。非有降殺也。書鈔。秀才。引。首數句引晉書。雖未及問對之文。而有其文可知。故依唐修書錄出。

  紀瞻能言玄理。司徒。東海王越。以為公府祭酒。書鈔引晉書。 按此該在越聚兵徐州。以顧榮為軍諮祭酒時事。稱司徒者。從後言也。

  賀循

  賀循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迴避歲月。停喪不葬者。循皆禁焉。不知臧有此事否。故夾寫俟攷。政教大行。鄰城宗之。然無援於朝。久不進序。著作郎陸機上疏薦循。曰。伏見武康令賀循。德量邃茂。才鑒清遠。服膺道素。風操凝峻。歷試二城。刑政肅穆。前蒸陽令郭納、風度簡曠。器識朗拔。通濟敏悟。才足幹事。循守下縣。編名凡悴。訥歸家巷。棲遲有年。皆出自新邦。朝無知己。居在遐外。志不自營。年時倏忽。而邈無階緒。實州黨愚智。所為恨恨。臣等伏思。臺郎所以使州州有人。非徒以均分顯路。惠及外州而已。誠以庶士殊風。四方異俗。壅隔之害。遠國益甚。至於荊揚二州。戶各數十萬。今揚州無郎。而荊州江南。乃無一人為京城職者。誠非聖朝待四方之本心。至於才望資品。循可尚書郎。訥可太子洗馬舍人。此乃眾望所積。非但企及清塗。苟充方選也。謹條資品。乞蒙簡察。書鈔。縣令。引晉書。 按書鈔引至才鑒清遠止。未全。依唐修書補足。

  軍司顧榮卒。引循代之。循稱疾篤。牋疏十餘上。帝遺之書曰。夫百行不同。故出處道殊。因性而用。各任其真耳。當宇宙清泰。彝倫攸序。隨運所遇。動默在己。或有遐棲高蹈。輕舉絕俗。逍遙養和。恬神自足。斯蓋道隆人逸。勢使其然。若乃時運屯弊。主危國急。義士救時。驅馳拯世。燭之武乘縋以入秦。園綺彈冠而臣漢。豈非大雅君子。卷舒合道乎。虛薄寡德。忝備近親。謬荷寵位。受任方鎮。飱服玄風。景羨高矩。常願棄結駟之軒軌。策柴篳而造門。徒有其懷。而無從賢之實者何。良以寇逆殷擾。諸夏分崩。皇居失御。黎元荼毒。是以日夜憂懷。慷慨發憤。志在竭節耳。前者顧公臨朝。深賴高算。元凱既登。巢許獲逸。至於今日。所謂道之云亡。邦國殄悴。群望顒顒。實在君侯。苟義之所在。豈得讓勞居逸。想達者亦一以貫之也。庶廩徽猷。以弘遠規。今上尚書。屈德為軍司。謹遣盛軍沈禎、銜命奉授。望必屈臨。以副傾遲。文選齊故陸昭王碑文注。引臧榮緒晉書賀循牋曰。日夜憂懷。慷慨發憤。此係刪節之誤。因依唐修書旁補以俟攷。

  賀循為太子太傅。自以枕疾廢頓。臣節不修。累表固讓。不許。命皇太子親往拜焉。書鈔引晉書。

  薛兼

  薛兼為太子少傅。自兼祖綜、父瑩、至兼。三世並傅東宮。談者美之。書鈔引晉書。

  劉隗

  劉隗字大連。書鈔。

  隗少有文翰。除祕書郎。同上。

  其議獄事。具刑法志。史通因習云。中興書。劉隗錄。稱其議獄事具刑法志。志無其說。臧氏晉書。於大連傳。亦有斯語。志亦無文。

  周顗

  周顗字伯仁。書鈔。參軍。引臧書。

  少有重名。同上。

  太尉東海王越。出鎮兗州。以顗為參軍。深見器遇。書鈔。參軍。引臧書。

  大興初。以顗為太子少傅。上疏辭曰。臣退自循省。學不通一經。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難。未能守分。遂忝顯任。名位過量。不悟天鑒。忘臣頑弊。乃欲使臣內管銓衝。外忝傅訓。質輕蟬翼。事重千鈞。此之不可。不待識而明矣。若臣受負乘之責。必昭聖朝惟塵之恥。俯仰愧懼。不知所圖。詔曰。紹、幼沖。便居儲副之貴。當賴軌匠。以袪蒙蔽。望之儼然。斯不言之益。何學之習邪。所謂與田蘇遊。忘其鄙心者。便當副往意。不宜沖讓。書鈔。太子少傅。引未全。因依唐修書旁補。

  顗代戴若思為護軍將軍。尚書紀瞻。置酒請顗及王導等二十人。顗荒醉失儀。為有司所奏。書鈔引晉書。

  周顗以杜機為參軍事。出教曰。杜參軍耽學樂道。書鈔。參軍。引晉書。新書無。姑附於此。

  顗在中朝時。能飲酒一石。及過江。雖日醉。每稱無對。偶有舊對從北來。顗遇之。乃欣然出酒二石。共飲。各大醉。及顗醒。使視客。已腐脅而死。書鈔引晉書。

  王敦籍顗家。收得素簏數枚。盛故絮而已。酒五甕。米數石。在位者服其清約。書鈔引晉書。

  初王敦反。王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將入。導呼顗。請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然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繫肘。書鈔。印。引晉書。

  應詹

  應詹字思遠。書鈔引晉書。

  應詹遷南平太守。王澄為荊州。假詹督南平、天門、武陵、三郡軍事。及洛陽傾覆。詹攘袂流涕。勸澄赴援。澄使詹為檄。詹下筆便成。辭義壯烈。見者慷慨。書鈔。檄。引晉書。

  天門、武陵谿蠻並反、詹討降之。時政令不一。諸蠻怨望。並謀背叛。詹召蠻酋。破銅券與盟。由是懷詹。數郡無虞。同上。券。引晉書。

  詹遷光祿卿。諷議於時。優游文籍。愛人好士。文辭粲然。書鈔。光祿卿。引臧書。

  甘卓

  甘卓字季思。書鈔。

  郡命主簿功曹。察孝廉。州舉秀才。為吳王常侍。書鈔引晉書。

  卓性先寬和。忽便彊塞。徑還襄陽。意氣騷擾。舉動失常。其家金櫃鳴聲似槌鏡。清而悲。巫云。金櫃將離。是以悲鳴。書鈔。匱。引晉書。

  卓自照鏡。不見其頭。視庭樹而頭在樹上。同上。鏡。引晉書。

  卞壼

  卞壼廉潔儉素。居甚貧約。息當婚。詔特賜錢三十萬。固辭不受。後患面創。累乞解職。拜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書鈔。光祿大夫。引晉書。

  孫惠

  東海王越以孫惠為記室參軍。書鈔。

  東海王越遷太傅。以惠為軍諮祭酒。數咨訪得失。每造書檄。越或驛馬催之。應命立成。皆有文采。書鈔。記室參軍。引晉書。

  熊遠

  時江東草創。農桑弛廢。熊遠建議曰。立春之日。天子祈穀於上帝。乃擇元辰。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以勸農功。詩曰。弗躬弗親。庶人不信。自喪亂以來。農桑不修。遊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時議美之。

  建興初。元旦。將作樂。熊遠諫因原引諫作議。故錄上段以俟攷。曰。謹按尚書。堯崩。四海遏密八音。禮云。凶年。天子徹樂減膳。孝懷皇帝。梓宮未反。豺狼當塗。人神同忿。公明德茂親。社稷是賴。今杜弢蟻聚湘川。比歲征行。百姓疲弊。故使義眾奉迎未舉。履端元日。正始之初。貢士麟萃。南北雲集。有識之士。於是觀禮。公與國同體。憂容未歇。昔齊桓貫澤之會。有憂中國之心。不召而至者數國。及葵邱自矜。叛者九國。人心所歸。惟道與義。將紹皇綱於既往。恢霸業於來今。表道德之軌。闡忠孝之儀。明仁義之統。弘禮樂之本。使四方之士。退懷嘉則。今榮耳目之觀。崇戲弄之好。懼違雲韶雅頌之美。非納軌物。有塵大教。謂宜設饌以賜群下而已。元帝納之。按初學記四。御覽二十九。所引臧榮緒晉書。皆略。故依唐修晉書旁寫補足。

  王鑒

  王鑒少以文筆著稱。初為元帝琅邪王侍中。書鈔引晉書。

  陳頵

  陳頵拜天門太守。殊俗安之。選腹心之吏。為荊州參軍。若有調發。動靜馳白。故恆得宿辦。陶侃征還。頵先至巴陵上禮。侃以為能。表為梁原作冀。州刺史。書鈔引晉書。

  郭璞

  郭璞字景純。河東人。文選江賦注。

  璞性放散。不修威儀。文選江賦注。

  王導引為參軍。王丞相令郭璞作卦。云公有震厄。可命駕西出數十里。得一柏樹。截短如公長。置常寢處。災當可立消。王從其言。數日果震柏樹。書鈔。白帖。引晉書。

  晉王將即阼。郭璞占國家徵。得豫之暌。案卦。會稽郡當出鐘。應在人家井得之。後會稽剡縣人陳清。在井中得一鐘。形制尤精也。初學記七引臧書。

  元帝以為佐著作。文選江賦注。

  後轉王敦記室參軍。敦謀逆。為敦所害。文選江賦注。

  有人見其睡。形變鼉。云是鼉精。同上。

  敦平後。贈弘農太守。文選江文通雜體詩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