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五
◇泉州府东至海百二十里,南至海百有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兴化府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五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周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宋、齐因之。梁天监中,析置南安郡治晋安县。隋平陈,郡废属泉州时泉州治闽县。大业初,属建安郡。唐武德五年,置丰州治南安县。贞观初,并入泉州。圣历二年,置武荣州治南安。三年,州废,还属泉州。久视元年,复置。景云二年,改为泉州改故泉州为闽州,而以武荣州为泉州。开元中,始治晋江。天宝初,曰清源郡。乾元初,复曰泉州。五代时,属于王闽,后属于南唐石晋开运二年,南唐得泉州地。三年,南唐置清源节度使,以授留从效。宋仍曰泉州亦曰清源郡。乾德初,改清源军曰平海军。元曰泉州路福建行省尝置于此。今详见前福州府。明初,曰泉州府,领县七。今因之。
府倚山为险,滨海称雄,北奠吴会之藩篱,西连岭粤之唇齿。一有不虞,不惟八闽数州同忧共患而已。盖水陆异用,战守殊趣,一隅之地,而千里之形在焉。论泉南者,第谓其土膏民沃,华实所资,抑末矣。
晋江县附郭。晋为晋安县地。隋为南安县地。唐开元八年,始析置晋江县,为泉州治。今编户百二十九里。
○刺桐城即府城。以昔时城下多植刺桐树而名。《志》云:郡旧有衙城、子城、罗城、翼城。内外有濠,舟楫可通。城市岁久类多堙废。衙城在子城内,相传留从效所筑。子城则唐天?中王审知所筑也。罗城亦留从效所筑。子城周三里有奇,罗城周二十三里有奇。宋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挈地归朝,诏三城皆隳坏。宣和以后,复葺旧址。嘉定四年,始大加修治。绍定三年,郡守游九功于罗城之南筑翼城,?石二里有奇。元至正十二年,以四方盗起,监郡亻契玉立议寻故址增筑,乃拓罗城、翼城而一之,周三十里有奇。城在五代时名葫芦城,以城不正方也,改筑,后象其形曰鲤鱼城。明洪武初增筑。累朝复相继修葺。至万历中,地震,城圮,益加营缮。城内有濠,颇深广,潆洄三面,独东北阻山麓无濠。濠本在城外,元末拓城,城南濠因入城中。城有陆门六,水门一,隆庆二年,增为三。周广皆因元旧。
○泉山府城东北八里。一名清源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郡之主山也。《寰宇记》:泉山以山有孔泉而名。朱买臣谓东越王居保泉山,即此。山多石,泉出石窍中,故曰孔泉。上多岩洞诸胜,其得名者凡三十六处,而尤著者曰清源洞。《郡志》:泉山上起三峰,俗名三台。中峰有清源洞,一名纯阳洞,登其巅,可尽一郡之胜。俗谓东瓯王避汉兵处,误也。其左右二峰俱高秀,层岩稠叠,达于郡治。有事时,清源为攻守要地矣。又凰山在泉山南,山回拱如飞舞,一名皇绩山。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掠凰山、清源山,犯南安。明年,复由此入犯。○双阳山,在府北四十里,泉山来脉也。两峰并峙,曰大阳、小阳,在南安县则谓之朋山,在永春县则谓之双髻山。盖山接三县界,各以形似名。又五洋山,在府北五十里,高顶中有田千亩。宋时有五姓居此,今讹五为吴。有小髻洞,可以避兵。山麓又有清水岩。
紫帽山府西南五里。山高峻,常有紫云覆其顶,因名。中有甘泉,味最胜。《志》云:环山凡十二峰,而二峰尤高。左峰之阴有金粟洞,右峰之顶有凌霄塔,与泉山南北对峙,为郡之案山。又狮山,在府南十里,一名峰山。相传昔人置峰寨处。又南为行辇山,俗曰下辇。○罗裳山,在府南三十里,其东有玉髻峰。又南十里曰灵源山,蜿蜒数十里,高出东南诸峰。上有灵泉,大旱不竭,一名太平山,以山顶平正也。亦曰吴山。《志》云:山西北麓有吴明宫,亦曰吴明山,昔有吴氏隐于此,后人为宫以祀之。又有石曰望江石,南瞰大海外,如在眉睫,绝顶又有紫霞峰。
宝盖山府东南四十五里。一名大孤山。绝顶有石塔,宏壮突兀,出于云表,商舶以为抵岸之标。半山有虎岫岩,东南跨海。又有玉泉井,在石塔下,随海潮汐以为盈缩。相近者曰金鞍山,亦名小孤山。○金钗山,在府南三十里。两峰延袤数百丈,如钗股然。今浯屿水寨移置于此。有六胜塔,颇壮丽。相接者曰石湖山。
洋屿府西南十里。四围田畴数百顷,屿突起其中。又岱屿,在府东南六十里,突起海中,介于石湖、北镇两山之间。《志》云:岱屿相连者为白屿,耸出江中,为洛阳、圣姑、北镇、石湖诸港湍流分汇之处。而左右多沉沙,迁徙不常,屡为商舶患。又乌屿,在府东北二十里,四面潮水环绕。民居辐辏,旧有石路,潮至则没,行者病之。宋宝?中,始作桥以通往来,人以为便。
彭湖屿在府东南海中。山形平衍,东西约十五里,南北约二十里,周围小屿颇多。自府城东出海,舟行三日可至。又有东西二碇山,亦在海中。自东碇开洋,一日夜可至。其海水号彭湖沟水,分东西流。西达漳泉,东达吕宋。《海防考》:隋开皇中,尝遣虎贲陈棱略彭湖地。其屿屹立巨浸中,环岛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为庐舍,推年大者为长,以畋渔为业。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间,各?耳为记。《元志》云:三十六岛,巨细相间,坡陇相望,有七澳居其间,大约有土无木,土瘠不宜禾稼。产胡麻、菜豆,山羊尤多。居人煮海为盐,酿秣为酒,采鱼虾螺蛤以佐食。土商兴贩,以广其利,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为泉外府。至元末,置巡司于此。明初洪武五年,汤信国经略海上,以岛民叛服难信,议徙之于近郭。二十年,尽徙屿民,废巡司而墟其地。继而不逞者潜聚其中,倭奴往来停泊取水,亦必经此。嘉隆以后,海寇曾壹本等屡啸聚为寇,官兵大举,始讨平之。万历二十年,倭犯朝鲜,哨者云将侵鸡笼、淡水。鸡笼密迩彭湖,于是议设兵戍险。二十五年,增设游兵,春冬汛守。四十五年,倭入犯龙门港,遂有长戍之令,兼增冲锋游兵,以厚其势。其地环衍可二百余里,三十六屿之胜,盖清漳、温陵二郡之门户。但地斥卤,水咸涩,常燠多风,稼穑差艰耳。屿之正中曰娘宫屿。从西屿入,二十里为茶盘,又十里为进屿,即娘宫屿矣。波平浪息,无氵朋奔激射之势,其状如湖,因曰彭湖。湖面宽转可里许,深稳可泊,遇南北风,我舟汛守皆顿其中。夷人往往窥伺,以为窟穴。面为案山,右为西安,各置小城,列铳其中,以为戍守,名曰铳城。又左为风柜,夷人尝筑铳城于此。山略高至七八尺,夷拗其中,上垒土,若雉堞。日后毁其城,仍分军戍守,与案山、西安相犄角。东为莳上澳、猪母、落水,最当东南之冲。寇从东南来者,遇风辄寄泊焉。由陆趋娘宫三十余里,旧有舟师戍守,后又筑铳城以防横突。又东向为钻管港、林投仔、龙门、青螺诸澳。龙门有原泉,旧为居民聚落。万历三十五年,倭流劫大金,所余船突犯泊此屿。西为西屿头,正夷寇出入之道。有果叶澳,泉甚冽可饮。稍北为竹篙湾。又西为?仔员。又西北为丁字门、水吼门,非乘潮舟,不得出入。皆设水陆兵戍守。屿北为北山墩,有北太武,稍卑为赤嵌。循港而进,越一澳区,为镇海港,累城于此。又西北为吉贝屿,沿海诸山,乱石森列,港道迂曲,非练熟舵梢,不能驾舟也。又北太武与中墩,称两太武,俱湖中最高处,便于??望。娘宫稍后二里有稳澳山,颇纡坦。自万历三十七年,红夷一舟阑入彭湖,久之乃去。天启二年六月,有高文律者,乘戍兵单弱,以十余船突据彭岛,遂因山为城,环海为池,破浪长驱,肆毒于漳泉沿海一带,要求互市,欲如粤东香山澳夷例。总兵俞咨皋者,用间移红夷于北港,乃得复彭湖。议于稳澳山开筑城基,通用大石垒砌,高丈有七,厚丈有八。东西南共留三门,直北设铳台一座,内盖衙宇营房,凿井一口,戍守于此,以控制娘宫。然议者谓彭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即彭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而齿寒,不特彭湖可虑,漳泉亦可忧也。北港盖在彭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天启以后,皆为红夷所据。
○海府东南八十三里。府境群川毕达于此。旧《志》:自城东海道正东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至{辟黾}屿。又二日即琉球国也。《海防考》:郡境滨海之地,东则惠安,与兴郡莆田接界。西则同安,与漳郡海澄接界。延袤三百余里。今分设卫所,以防门户,而边海之佛堂、蚶江两澳,亦肘腋之虞也。又有沙塘湾,在永宁卫城南,或谓之沙头奥。
晋江府城南德济门外。其上源承永春、安溪、南安诸水,汇为黄龙江。东流至城西临漳门外,曰笋江。江岸有石,高二丈许,卓立如笋,因名。岸傍一山,俯瞰江流,有大盘石,从山腰至麓,与江相接。长百二十余丈,其穿伏于水底者,尤不可测。宋初邑僧定诸建塔于盘石之上,因名山曰石塔山。笋江而下,则为浯江。流经德济门外,复东流而北折,环城东南,曰?石江。又东行至法石、石头、圣姑,达于岱屿,入于海,亦谓之蚶江。盖皆晋江之异名矣。旧《志》:晋江之名,以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新唐书》:晋江县北一里有晋江。开元二十八年,别驾赵颐贞凿沟通舟楫至城下。盖引江为别渠,非即晋江正流也。
洛阳江府东北二十里。纳境内诸山溪之水及惠安县西北之水,流经府东,入于海。群山逶迤数百里,至江而尽。唐宣宗微时游此,谓山川胜概,有类洛阳,江因以名。《志》云:县境东北诸水注于康溪,达于濠市溪,至于留公陂斗门。其别流为长溪,受大帽等山十余水。又别流为惠安沙溪,受覆船等山八水,俱至留公陂斗门,汇为洛阳江而东入海。留公陂旧名丰谷陂,宋右史留元刚筑以灌田,今俗呼陈三坝。洛,沈括曰:义同落。《九域志》作乐洋。然洛阳之称,其来久矣。
天水淮府城东南。其地曰南洋,田滨海,苦咸卤。唐大和三年,刺史赵?凿清渠,作三十六涵,纳笋、浯二水以灌田,凡百八十顷。取赵姓望名曰天水,方言谓淮为围,俗谓之下围,后陈洪进改曰节度淮。宋守曹修睦亦尝浚治,别营三涵,以便启闭。《志》云:郡东南水门旧曰通淮,以泄城中潴水。先是城内废河与外濠绝,距淮远。宋治平三年,夏潦水溢,屋庐崩坏。越二年,守丁?穴城为门以通淮,疏潢?纳之外河,自河注之江,江潮通河,便于舟楫。百货贸迁,皆至于市,因名门曰通淮。元季拓城,通淮门之地在城内,改建门曰南薰。嘉靖中,改门名曰迎春。隆庆二年,守万庆重浚城内外沟河,立临漳、南薰、通淮三水,门城中诸水皆引流入淮,合附近群川达东山渡,入于晋江。
东湖城东一里。郡境诸湖,此为最大。唐时周四十顷,后渐壅塞。宋庆元六年,郡守刘颖浚之,积土湖中为四山,置斗门四。于西南隅引为放生池,岁久侵废。淳?三年,守颜颐仲复浚,又积土湖中为三山,郡人因名湖曰七星湖。后复废。明天启五年重浚。一名万婆湖。有万婆祠。○龙湖,在府南百里。相接者曰虺湖,周可二十里。《志》云:府南七十里有横山,其溪涧之水汇流为二湖。龙湖大而水绿,虺湖小而水赤。相传旧与海通,涌沙介其间,遂别为湖。又有龟湖,亦在府东南三十里,宝盖山东北诸溪涧水所汇也。嘉靖三十七年,倭寇由龟湖突犯安平,燔掠而去,即此。
烟浦埭府东南二十里。《志》云:堰水曰埭,埭九十有四。烟浦最大,上承九十九溪之水,广袤五六里,襟带南乡之境,出?石六斗门入于晋江。宋时筑捍三万丈,斗门四,与陈埭斗门共为尾闾泄水。治平二年以后,屡坏屡修。绍兴六年,大加修治。今犹仍故址。又西南为陈埭。本陈洪进所筑,受西北吟啸浦之水及罗裳山诸涧西南出,分为众港,从二斗门以入海。○七首塘,在府南二十里,境内之塘四十有一,七首为最大。七首之中,盈塘、砂塘最大。塘中有屿,群峰皆奇耸。《唐志》:晋江县东一里有尚书塘,溉田三百余顷,本名常稔塘。贞元五年,刺史赵昌置。昌后为尚书,民思之,因以名塘。其塘上接清源山诸坑及东湖之水,下流达于晋江。府北一里又有仆射塘。唐元和二年,刺史马总开浚灌田数百顷,总后赠仆射也。俗号白土塘,今皆废为田。
清洋陂在府南。陂八十有二,洋陂最大,邑南诸洋俱受溉焉。自烟浦而西,水之小者为溪,大者为浦。溪浦分流之际,则筑土为陂,以溉溪旁之田。自南安县之九溪,至府西南之高溪,凡三十六水,合流数百里而为陂。自陂而下,为拱塘、苏塘,萦回复十余里,所溉田千有八百顷。宋熙宁初筑。淳熙七年,累石为?旱,以防霖溢。且为三垛以泄水,长一百八十丈,广二丈有咫。修小陂于支流者五,为斗门于下流者七,陂之南北,增筑长?旱各三,倍其长之数焉。凡诸港、浦、埭、塘,皆古人填海而成之,所谓闽在岐海中也。
玉澜浦府南四十里。汇灵源山东南诸涧之水趋于海。又南四十里有植壁港,汇横山以南诸溪涧水而入海。沿植壁而南,有陈坑港,汇井尾埭、烽火埭、西湖诸水趣于海。《志》云:滨海之港以十余计。西南隅又有安海港,南安县境诸溪亦由此入于海。
○围头镇府南八十里。宋置宝盖寨。《志》云:宋淳熙十三年,于泉州城南十里置宝杯寨,城东十五里置法石寨。嘉定十一年,以海寇冲突,围头守臣真德秀移宝林兵戍围头,立寨曰宝盖,而以法石为重地是也。元寨废。明初徙永春县,陈岩巡司置于此,改今名。有城,周不及一里。洪武二十年筑。又乌浔巡司,在府东南九十里。旧置于安溪县大西坑,寻徙置此。有小城,亦洪武二十年筑。相近又有深沪巡司,元置于府南二十五里,曰港边巡司。洪武二十年,徙置于此,改今名,并筑城戍守。又祥芝巡司,在府东五十里,旧置于东南五十里之石湖镇。洪武二十年,改徙今处,并筑小城。
安海镇府南二十里。古名弯海,宋初始改弯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舶至州,遣吏榷税于此,号石井津。建炎四年,置石井镇。绍兴二十六年,海寇奄至,镇官自镇西偏循东北筑土城,叠石为门备之。后圮。元置石井镇巡司于此。明初洪武二十年,徙巡司于同安县之东坑镇,仍为商民辏集处。嘉靖三十七年,以倭乱?石拓城,周五里有奇,为门四,水关大小凡八,设官军戍守。亦曰安平镇。三十八年,倭寇两攻安平。四十三年,复自仙游来攻,皆不能陷。万历三十四年,移府通判驻此,为滨海要地。又府东南有石湖镇,亦曰石湖澳,滨海扼要处也。宋熙宁初,以石湖村为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四县陆路总要地,置寨戍守。后废。万历中,增筑石城,并设戍兵。○万安寨,在府东北洛阳桥傍,与惠安县分界处,嘉靖中置。府南六十里有潘径寨,洪武二十一年所置也。府东南又有吴山等十五寨,俱洪武中置。隶永宁卫。
晋安驿府治西肃清门内。元曰清源站。明洪武九年改置驿,并设递运所于其东,以驿兼领。《志》云:府治西南有清源驿,元置,寻废。又府南二十里塘市有元置晋江税务,明洪武六年,徙于城西南,更为税课局。正统初省。十二年,复置。嘉靖十六年废。又有河泊所,洪武十四年,置于城南门外。嘉靖间,移置城内。○浔羡场,在县东南六十里。产盐。元置管勾司,后改司令司。洪武初,改为场。二十五年,又改设盐课司。相近又有?洲场,亦元置,明改。
洛阳桥府东北二十里,跨洛阳江上。一名万安桥,旧为万安渡,颇危险。宋庆历初,郡人陈宠始?石作沉桥。皇?五年,郡人王实等又倡为石桥,未就。会蔡襄守郡,慨然成之。累址于渊,立石为梁,酾水为四十七道,长三百六十丈,广丈有五尺。其后相继修葺,为往来通道。嘉靖三十七年,官军败倭于此。○石笋桥,在府西临漳门外,跨笋江上。宋皇?初,创浮桥,名履坦。嘉?间重修,改曰济民。元丰初修饰,曰通济。绍兴间,改作石桥。庆元中,又造二小石桥相续,以达临漳门。明宣德成化以后,屡经修治。嘉靖三十七八年,倭贼犯郡,往往啸聚于此。四十年,官兵断桥拒倭,久之复修筑。又顺济桥,在德济门外,宋嘉定四年建。一名新桥,元至元中及明成化七年以后,相继修筑,长百五十一丈,嘉靖三十八年,官兵御倭于此。又北为车桥,亦是时屡被焚劫处。
安平桥在府西南石井镇。宋绍兴中建,酾水为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余丈。相近又有东洋桥,亦绍兴中建,酾水二百四十二道,长四百三十二丈。又苏埭桥,在府东南十里。宋绍兴二十四年,创建大桥四,计二十三间。又于田塍径道造小桥百十四间,以通泥淖难行处,长二千三百余丈。○凤屿盘光桥,在府东北二十里。旧为石路,潮至不可行。宋宝?中,建桥百六十间,长四百余丈。又府东南七十里有陈坑桥,宋淳熙初建,酾水百四十道,?路八千余丈。又普利大通桥,在府南三十余里,宋绍兴十二年建,凡百十间,长三百丈。又有玉澜桥,在府东南四十里,跨海港千余丈。已上诸桥,自宋以来,历代修筑。
法石寺府东五里。宋末,蒲寿康谋据郡降蒙古,少主至泉城北,不敢入城,驻跸于法石寺,即此。
南安县府西十五里。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百七十里,西北至永春县百里。汉冶县地。三国吴置东安县,属建安郡。晋改曰晋安,属晋安郡。宋、齐因之。梁置南安郡为治。隋废郡,改县曰南安,初属泉州,后属建安郡。唐初置丰州于此。贞观初州废。圣历二年,为武荣州治,寻改泉州。开元中,州治晋江,县属焉。后因之。县无城,嘉靖中,备倭患,因?石为城,复浚濠焉。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四十八里。
○九日山县西南二里。奥衍明秀,溪流演漾,峰峦映发,称为名胜。邑人九日登高于此,因名。山之冈脉,接晋江县界,峰岩泉石,其得名者以数十计。又莲花山,在县西北三里。耸峙平原中,岭开八石,如莲花然。登其巅,可尽一邑溪山之胜。县东北又有九峰山,九峰突起,上有西华岩。○雄山,在县南。山势高大,诸峰皆出其下,故名。县西南又有乌石山,与晋江紫帽山对峙,岩石奇胜,俗亦谓之乌山。《志》云:县西南二十里有谷口山,峭拔森列,其中盘邃如谷。又南为五峰山,有石室灵泉之胜。
大安山县西北十七里。地势幽阻,上有栖真岩,岩穴中容数百人。下有泉,岁旱不竭。又大宇山,在县西北二十三里。一名鸡笄山,土肥泉甘,多产枣栗。下有翠屏峰、詹道岩诸胜。《志》云:县西北数里有高田岩,山最高,上有田数十亩。○英岌山,在县西五十里。山势盘踞数十里,中峰尖而势差伏,旁二峰两翼?张,如鹰振翮。一名鹰山。下有英洋溪,俗曰英溪,与安溪县接界。相近者为九仰山,众山九面环仰此山,因名。又?山,在县西六十里。秀锐峭拔,其形如?,航海者常望此山为标准。又西二十里曰大帽山,广袤十余里,顶有巨石九层如帽,与同安县接界。
○海在县东南。《志》云:县三面距山,惟东南一隅切附海口。有石井巡司及氵?浔、运河二澳头,为守御之处。
黄龙江在城南。亦曰黄龙溪源自永春、安溪二县,汇诸溪之水,一东南流,一东流,同达于县西双溪口。并流而东,至九日山下为金溪。又东绕县治南,为黄龙江。远近诸水皆流合焉,折而南,汇为筍江,即晋江上源也。○九溪,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柏峰山,溪流出焉。逶迤而东,分为九派,汇为龙潭。下流至晋江县之安海镇,过安平桥入海。《志》云:县境诸水俱汇流入晋江县界,为瓷灶溪、葛洲溪,俱南注清洋陂,至烟浦埭入海。
寿溪县南三十里。有覆鼎山,溪源出焉。萦纡二十余里,溉田三千余亩。又桃林溪,在县西二十里,自安溪县流入界。留从效微时居此。下流俱入晋江县界。又洪濑溪,在县北,路出永春、德化二县,下流入于双溪。
○澳头镇在县西。有巡司,正统间置。又石井废巡司,在县西南下坊村,宋绍兴十四年置。北距州城六十里,南去石井镇十五里。元移置于晋江安海市。《会典》:石井巡司,旧系澳头,万历六年改。又连河巡司,在县南,洪武初置。二十年,徙同安之峰上,故址犹存。○都巡寨,在县城东潘山下,宋绍兴中置。东距郡城十里。元至顺间,徙于县西北卢溪桥,改卢溪巡司。明洪武二十年,徙于惠安县之獭窟屿。又塔口隘,在县西北,接永春县界。
康店驿县西南六十里。又汰口驿,在县北,有汰口山。两山并峙,溪流其间。宋时有僧建桥于此,曰汰口桥。以近卧龙山,亦名卧龙桥。寻置驿。《志》云:驿在刘店、郑山之间,盖道出尤溪,以避义江之险也,后废。
同安县府西南百三十里。西至漳州府百五十里,西北至漳州府长泰县百二十里。汉冶县地。晋析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废。唐为南安县地。贞观十九年,置大同场。五代唐天成四年,王闽置同安县,属泉州。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四十八里。
○银城即今县。宋绍兴十五年创筑。外环以濠,十八年,城始就。二十五年,朱子为邑主簿,与监税曹沆备城西北,寇不能陷。其制东西广而南北隘,如银锭然,故曰银城。又城南溪有二石,状如鱼,色若铜鼓,亦名铜鱼城。庆元绍定间,相继修浚。元至正十四年,安溪山贼陷城。明年复修治。寻圮。明正统十四年,沙尤贼复陷城。景泰初,因旧址增修。嘉靖三十七年,因倭寇增筑。明年,积雨城坏,贼大至,官兵用木栅捍蔽御却之。后复屡经修葺。
○大轮山县城东一里。群峰自西北环列而来,如乘车张盖、跃马奔轮之状。西南一峰,屹然倚空,名罗汉峰。外又有尊者岩、苍翠岑诸胜。又东一里为九跃山,山形蜿蜒,如龙之跃者凡九,因名。又葫芦山,在城西北,平地特起,形若葫芦。旁又有四小山,俗呼五芦山。○三秀山,在县北十里。三峰秀出,一名仙人掌,为邑之北镇。又县北三十里有斗拱山,相近者曰吴淮山,皆高耸云汉。又大尖山,在县西北四十里,高数百丈,与安溪县接界。
北辰山县东二十五里。高耸若拱北辰,上有岩,岩侧有十二龙潭。又福船山,在县东四十里,高秀甲于群山,一名福泉,接南安县界。又大罗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亦曰螺山。岩峦绵亘,亦与南安县接界。○莲花山,在县西三十里。峰峦耸拔,状若莲花,一名金冠山,亦名夫人山。又西三十里有三重山,复岭重冈,高耸千仞。其相接者曰文圃山,南滨大海,下多文士,因名。其山层峦叠嶂,深洞长谷,有龙池岩及云岳、云峰诸胜,与漳州府海澄县接界。又西里许曰夕阳山,以在西方最高,遥接落日而名。《志》云:县西五里有西山,形如五虎,俗亦名五虎山。
五通岭县东七十里。《志》云:宋幼主避蒙古兵至泉,闻蒲寿庚之乱,止郡城北法石寺,越城南下辇,今为下辇铺。自下辇过县东五都龙窟村,有三巨石连接水中,由此登舟。谓之御踏石。又至庄坂尾,是为五通岭,路旁二巨石夹峙,高四五丈,文信国题曰龙门。○?洲屿,在县南四十里海中,以在丙方而名,周围二里余。稍东有白屿,周围四里许。县东西二溪之水合流经此,两屿又南经处屿入于海。又嘉禾屿,在县西南七十里海中。旧尝产嘉禾,因名。一名鹭屿,一名厦门,广袤五十余里。五峰并立,而无尽岩居其中,最高者曰洪济山。有岩岭洞石之胜,其最著者有云顶岩,亦曰留云洞。又有岭曰薛岭,前后居民旧凡千余家。
浯洲屿县东南大海中。抵岸陆行至县九十里,水行五十里。屿广袤五十余里,有山十数。最高者曰太武,状若兜鍪,隔海望之,若仙人倒地。又有海印岩、石门关诸胜,其地亦名五澳,实番人巢窟也。明初设浯屿水寨于此。嘉靖中,倭自浙江舟山南行泊浯屿,福建大震。旁又有大担屿、小担屿,周围皆数里。嘉靖二十七年,贼攻沙头岙,冲大担外屿,官军击却之。贼因流劫北茭、罗浮诸处。又有列屿,广二十里,上有大小山数十。其高者曰吴山、牧山、楼山、湖山,而吴山为最。牧山前有军营山,后有马寨,有草湖,昔尝置场牧马于此。○大登屿,在县东南海中。又南有小登屿,皆广六七里。其西有鼓浪屿及夹屿,旧皆有民居。洪武二十年,悉迁入内地。成化以后,渐复旧土。
○海县南八十里,与海澄县接界。旧《志》云:县三面距海,而金门、厦门尤为险要。今既设兵戍守,又于围头诸处分布营哨,相为应援,所以严门户之防也。其澳头若列屿、五通、刘五店、神泉诸处,亦为防御之要,而厦门港塔头澳其最著者。
东溪县城东。源出大罗山,东南流,有曾溪,出县东北三十里曾岭下流合焉。绕流至县城南,与西溪会。其西溪自安溪县流入县西北界,与竹山坑等水合,西折而南,经城西,又绕流至县南,与东溪合。东流五十里入于海。○?溪,在县西三十里,出莲花峰,东南流。县南有小同溪,出南安县南界洪岩山流合焉,又南入海。又沙溪在县西北五十里,源出长泰县,流入境,有三重山水流合焉,下流入海。县东四十里又有莲溪,其地有鸿渐山,颇高秀,亦接南安县界,溪源出焉,合县境诸溪南折而东流入海。
洪前盐泉在县东东山浮洋中。海潮所不到,每风日晴明,辄有小泉自沙土中出,乡人取而淋之,可煎成盐。
○高浦镇在县南高浦村。有巡司。《志》云:本置于县西积仓坂尾,后移此。万历九年改为白礁巡司相近为塔头巡司,旧置于晋江县之石湖镇,后移此。又田浦巡司,在县东南浯洲屿,旧置于安溪县源口渡,后移此。又有官澳巡司,旧置于德化县东北之东西团,后徙于浯洲屿,改今名。又有峰上巡司,本置于南安县界之莲河,后亦移于浯洲屿。相近者为陈坑巡司,亦自晋江县石井镇移于浯洲屿。又南为列屿巡司,旧置于澳头,后亦移此。以上七巡司,《郡志》云俱洪武二十年改徙,各筑城为守御。又有?溪巡司,在县西四十里,正统元年置。○石鼓寨,在县西南,《志》云:宋靖康间筑,以御山寇,故址尚存。又有?爰汤、东山、后溪、大尾洲等寨,俱宋靖康绍兴中置,后皆废。
浯屿寨在县东南。水寨也。《志》云:洪武初,江夏侯周德兴置寨,与福州之烽火,兴化之南日为三寨。景泰间,复增漳州之铜山,福州之小埕,共为五寨。寨置于浯洲屿太武山下,实控泉州南境,外扼大、小担二屿之险,内绝海门、月港与贼接济之奸。成化中,或倡孤岛无援之说,移入厦门内港,仍曰浯屿寨。山岙崎岖,贼轻舟入浅,我大舟难以转舒,每失事机。旧浯屿弃而不守,番舶得据为窟穴。嘉靖四十二年,议复置于浯屿,增兵戍守。近《志》云:浯屿寨今移于晋江县之金钗山。○刘五店澳头寨,在县东。又东有牛岭等寨。《志》云:县西又有青崎山等寨,西南有下崎等寨。其属于官者十四,而民间自为戍守者不可胜计,皆倭患时置。又镇南关,在县南。旧为鸿店亭,后置关于此,为海滨扼要之地。
大轮驿在县治西。宋时为大同驿,在城东朝天门外,元移今所,更名同安。明洪武九年改今名。又深青驿,在县西五十里。宋名鱼孚驿,在安民铺侧,元移今所,更名深青,明因之。又浯洲场,在县东南。洪武二十五年,设盐课司。又河泊所,在县西南,亦洪武初置。○石菌铺,在县南海滨,为烽堠之所。嘉靖四十年,倭贼自漳州府长泰县突犯同安,乡兵袭击之,贼窜石菌海滨是也。其地与潘径、陈坑皆相近,有戍兵哨守。又王仓坪,在县东南。嘉靖中,倭贼自兴化府仙游县突趋同安,参将戚继光追至王仓坪,倭奔漳州即此。
惠安县府东北五十里。西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百余里。唐晋江县地。宋太平兴国六年,析置惠安县,属泉州。元因之。明嘉靖间,因倭寇始筑城浚濠。是后屡经葺治。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五里。
○螺山在县治北。形如螺髻。旧名罗峰,云罗隐尝寓此。县城南又有楼山,回拱县治,一名留山,亦曰城楼山。○大帽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屹立千仞,雄峭盘郁,绝顶广百余丈,有泉泓然。其西南曰三髻山,绝顶拔起三峰如髻。有仙人桥,横跨两崖,崖甚深杳。又有灵湫,亦深广。《志》云:县北二十里有东平山,一名北山,群山连属,东有平原三四里,复起一峰,因名。又东南数里曰卧龙山,盘曲回复,中起一峰,如龙首之昂耸。又南曰龙盘山,山势蟠绕如龙,与螺山相峙。
九峰山县南二十五里。群峰争雄,其数有九。又城山在县西南三十余里,东连大海,西接长江,延袤如城。《志》云:县西数里有盘龙山,七峰耸起,盘曲重叠,因名。○锦田山,在县南四十里,下有腴田万顷。五代时,豪民黄氏居山下,亦曰黄田山。《志》云:县南有青山,山面大海。王闽将张?困尝立寨于此,以御海寇。又县南滨海有鸭山。嘉靖中,倭攻惠安,不克引去。知县林咸击之于鸭山,伏发败死。今有鸭山埭。
昆仑山县东北三十里。势高耸,望之若祥云,南有伏虎岩,清泉石室,最为幽胜。又南为灵鹫山,一名乌石山。又五公山,在县东二十七里。相传萧梁时有五僧隐此。一名下江山,以南唐保大中,江盈家于山之东麓也。○松洋山,在县东南三十余里。高大甲于县境诸山,为一方巨镇。山北有洞,亦曰松洋洞,洞口仅容一人,中宽广容二三百人。宋元之季,民常避难于此。又灵瑞山,在县南三十里。横列县治之阳,若屏障然。中有孤峰特起,曰灵瑞岩。麓有龙泉,一名龙泉山。《志》云:山北十里有峰崎山。又北三里为辋川山,有居民数千家。
覆船山县西二十五里。以形似名。一名报劬山。唐陈嘏葬亲山下,因更名。有岩石诸胜。又南为鹳堂山,下瞰洛阳江。
獭窟山县南五十里大海中。宋开禧间,僧道询运石成桥七百七十间,直渡海门,约五里许。潮平则没,半落则通人行,至今籍其利,亦曰獭窟屿,有巡司。又大?乍山,在县东南海中。山顶有洞,由小石门入丈余,折而右,转巨石如屏,可蔽内外,中容数百人。一人持戟守门,千百人攻之不可入。明初居人避倭乱于此,寇不能攻。嘉靖三十八年,倭寇犯郡,继而自祥芝、石湖、乌浔分道出海,参将王麟追败之于此。○净山,亦在县东南海中,一名尖山,圆净尖秀,下瞰东溟。上多怪石,如水啮射状。最高而峭拔者三峰,登之可以观日出。又? ??剑?在净山东十里,北对黄崎山,南控大?乍山,邑境诸山之东趋于海者,至此三山而止。《志》云:黄崎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三面环海,卤气吹荡,不生草木。宋时产铁矿,置炉煮炼于此。今废。亦名扬旗山,以远望势如立旗也。又有圭峰,在县东北四十里,与黄崎山对峙于海门。又东北海中有乐屿,旧有民居,明初迁于内地。○岱屿,在县南大海中,舟楫必经之地,常有戈船守此。详见前晋江县。
○海县东南两岸至海,皆四十五里。北自乐屿,南属岱屿,并海?凡百余里,支海穿达,上接溪港,不可悉计。又东与兴化府莆田县接界。《邑志》:县西北跨山,东南皆际海。永乐间,岛夷为患,始筑沿海五城,曰崇武,曰獭窟,曰? ?摽?换破椋?环逦玻?晕?琳稀=陨璞??兀??
洛阳江县西三十里,与晋江县分界。县境山溪之水,多汇流于此而入海,亦曰洛阳港。《志》云:县西有沙溪,出三髻山,合西南诸溪,亦曰白岩溪,入洛阳江。○峰崎港,在县东五十里。县境驿坂诸溪,发源大帽以东等山,汇流入峰崎港以达海。又前林港,在县东南四十里。县南有金山等溪,发源九峰诸山,下流会群溪,东至东井埭,出前林港以入海。县东北四十里又有添崎港,其上流为证果、真如等溪,悉由此入海。
龙津溪在县城南。源出东平山,绕流经城西北数里之太白峰,即莲华山也。至龙津陂,绕县治前楼山之阴,又东达下谢溪,入王孙走马埭,汇辋川港接于海。辋川即峰崎港。《志》云:县城有上下水关,通莲花山下之水入龙津溪。西曰玉莲关,水门二。东曰龙津关,水门三。县境群溪以数十计,龙津溪则贯串城市间也。○马山埭,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马山下,埭以山名。《志》云:县南为马山埭,其上流为下曾、黄坑等溪,俱在县西二十余里,南流由埭以入海。又傅埭,在县东北,其上流为西充溪,汇东北诸溪水出傅埭以入海。《志》云:西充溪在县东北四十里。
○辋川镇县东北十里。阻山负海,民居繁密。嘉靖三十七年,县屡被倭患,因议城之。四十一年,城始就,周四里,与县城相犄角。又峰尾镇,在县东北四十余里。旧名沙格巡司,在县东四十里。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改置于烽尾村,筑城为守。又? ?曀菜荆?谙囟?闲 ??较拢?久?《笛菜荆?唇癯缥?所也。后徙置于此,改今名。又黄崎巡司,在黄崎山下,本置于德化县东北清泰里,曰清泰巡司,后改徙于此。县南又有獭窟巡司,在獭窟山下,本南安县之芦溪巡司,后改徙焉。诸司皆有城,俱洪武二十年筑。又涂岭废巡司,在县北三十里涂岭山北,元元统二年置,洪武二十年废。故址犹存。
白水寨县北五十里白水铺南。一名陈同寨,其地甚峻,元末寇乱,乡人筑垒为寨。正统十三年,邻境盗起,复藉此控御,邑人呼为寨岭。又东坑寨,在县西北。《志》云:日曝岭距县三十五里。又西五里即东坑也,路入仙游,地亦险仄。元季兵乱,邑人避难于此,筑寨自卫,今与白水寨俱为北境保障。○虎窟寨,在县西南山谷中。崇山夹峙,狭径仅通。正统末,置寨以御沙汀之寇,遇乱辄为戍守处。又青山寨,在县东南四十余里,洪武二十一年置,隶崇武千户所。
锦田驿县治西南一里。旧名皇华驿,在城东。宋太平兴国中建。元元贞间迁今所,更名龙山驿,兼置龙山站。洪武八年改今名。又西为递运所,以驿兼领。又河泊所,在县东三十里辋川澳,洪武十六年设,后为海潮漂圮,正德中重设。又惠安场盐课司,在县东南三十八里。元设管勾司,寻为司令司。明洪武十五年,为转运分司署。二十五年,改置今司。辖广运等仓埕凡八所,属盐运分司。○琼田延寿桥,在县东五里,宋建,为梁百二十九间,长二里许。自元以来增修,为县南诸溪汇流处,东出辋川入海。
安溪县府西百五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三十里,西北至漳州府漳平县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永春县百里。唐南安县地。咸通五年,置小溪场。五代周显德二年,南唐置清溪县,属泉州。宋因之。宣和三年,改为安溪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六里。
○清溪城即今县故小溪场也。南唐保大十三年,詹敦仁监场事,请于清源节度留从效曰:小溪西距漳汀,东滨溟海,地广二百余里。三峰玉峙,一水环通。黄龙内顾以腾骧,朱凤后翔而飞翥。土之所宜,桑麻谷粟。地之所产,獐麂禽鱼。民乐耕蚕。冶有银铁,税有竹林之征,险有溪山之固。地实富饶,足以置县。从之,名县曰清溪。宋曰安溪。旧无城。嘉靖三十九年,倭自仙游、永春突犯。四十一年,始议筑城。四十四年,城始完固。
○凤山县治北,县之主山也。以形似名。一名凤髻山,又名展旗山。治南曰黄龙山,与凤山对峙,一名南山,亦曰登高山。下有黄龙津,龙津桥跨其上,亦名龙津山。○黄?山,在县南十五里。一名午山,亦曰南山,为邑中众山之宗。深林邃谷,饶笋蕨棱稻。山半有五峰岩,亦曰头陀岩。又南二十余里曰浪来山,谓山势如浪也。山半为阆苑岩,一名阆山。《志》云:县西南二十余里有龙塘山,岭曰龙门岭,石壁夹峙,旧有龙门驿,道出同安县。
翠屏山县北五十里。高出群峰之上,亦曰大尖山。其东为小尖山。又陈五郎山,在县北三十里。最高,晴明可以望海。又覆鼎山,在县北八十里,以形似名。北接永春县界。嘉靖二十六年,贼陈日晖据山阴,出没大为民患。寻讨平之。○后洋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最高,下为平畴。一名大洋山。又西北六十余里有朝天山,以势若插天而名。上有天宁岩。又西北曰铁矿山,产铁。《志》云:县西北八十里有佛耳山。其山峭绝而高大,可耕可庐。一名佛天山。又西北二十里有石鼓山。其相接者曰石梯岭,巨石盘回,凡五十余级。
磨枪岭县西百里。山岭险?,路通漳州府长泰县。《志》云:自岭而西南为银场,即龙溪县界也。又九龙峒,在县西北九十里。嘉靖二十六年,盗陈日晖据覆鼎山、大小尖、白叶坂、九龙诸峒为寇,出没泉、漳、汀之交,亘百数十里。官兵寻破之于白叶坂口,遂追擒之。白叶坂与九龙相近也。○古陵坡,在县东。正统十三年,邓茂七由德化、永春、安溪寇泉州,知府熊尚逆战于古陵坡,败死。或曰坡在南安县境内,近泉州城南。
○蓝溪在县治南。源出县西北九十里北岩诸山,东南流,合群山溪之水,至县西南五里澳下渡,始通小舟。又东至龙津桥而流益大,溪色深碧,故曰蓝溪。又东南流,入南安县界,至珠渊渡,达双溪口,为黄龙江之上源。《志》云:溪自县治西而东,下流接南安界。群滩错列,凡十余处,为行舟之阻。溪之别派,则一出县西九十里九峰山,逆流而东北入龙溪县之九龙江。一出县西北七十余里之同发山,逆流而西北入长泰县。
湖头溪在县治西北。源出覆鼎诸山,引而南,诸山溪水皆会焉。至县北三十余里,有马上滩、渊滩,当溪阻石数百丈,水从石罅中出。正统间,始凿石通舟楫。又有下湖溪,出铜钹山,即同发山也。又有龙潭溪,出县西北五十里天马诸山,合诸山水并流汇湖头溪,历数滩至县治西北,为吴浦渡,会于蓝溪。蓝溪盖众水之宗矣。
○源口渡镇县西北五十里。旧有巡司,后废。正统五年,复置渡,即龙潭溪渡处。○白叶坂寨,在县西北八十里。嘉靖二十六年,以山寇出没置。围以石城,拨军戍守。寨在崇山密林间,岚气最甚。寻废。又县境有东岭等隘十有一,俱正德以后置。《志》云:县西八十里有大深隘,弘治四年,贼温文盛立寨山上。正德十年,建为隘,路出漳平。又打鼓隘,在县西北五十里打鼓岭下。正德十六年建。嘉靖三年,贼新大总啸聚于此。又桃舟隘,在县西北百里,西通长泰,北接永春,盗贼往来之冲也。又县东南数里有故大寨,县北凤山之半有故县后寨,皆唐季遗址,后废。
永春县府西北百二十里。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百十里,西南至安溪县百里,西北至德化县五十里。本南安县地。唐长庆二年,析为桃林场。五代唐长兴四年,王闽置桃源县。晋天福初,闽又改为永春县,仍属泉州。县无城。嘉靖间,因倭寇筑城,周不及三里。今编户十四里。
○古桃林场城在县西门外三里。今名上场,在县前溪之南。城周不及二里,民聚居其中。溪之北曰上西门,为商贾贸易之所,路通尤溪、大田、龙岩、漳平诸处,颇称殷繁焉。
○大鹏山县城北。形如飞鹏垂翅,绝顶三峰,秀出云表。其旁重冈叠嶂,左为白马悬钟,右为云龙大羽,若鸟张翼下趋,平处结为县治,实县之主山也。县东南三里曰花石山。嘉靖二年,官兵拒贼于此。○双髻山,在县北十里。耸结二峰,若双髻。一名朋山,上有仙人池。又北数里曰高镇山,形势高耸,远出众峰之上,为一邑巨镇。又北为高岭山,亦高压众峰,其顶平旷。《志》云:县东北十余里有齐云山,高接霄汉。又有三贯山,三峰秀拔,势贯云表。
云居山县西二十里。卓立嵯峨,若趋若伏,云常居之。其东为东山,俗呼高峰寨。又周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形势雄壮,绵亘三十余里。又西南五里为达理山。峭拔苍翠,亦名笔架山,茂林清泉,六月如秋。○陈岩山,在县西二十六里。中峰尖耸,东西二峰屹立,谓之二台。昔有萧姓者开路于山左,通龙岩、尤溪二县。凭虚架石,下瞰深谷,过者股忄栗。峰回路转,如羊肠一线,几三四里,行者仄足而过。地名马跳石崖,刻字曰一夫关。下临石涧,俯视深箐蒙翳,但闻水声,即陈岩溪之上流也。石梁横其上,曰高骞桥,亦名马跳桥。自七都至六都,必逾此桥。而西又九十余里为县之一、三都,地渐入漳平界矣。与陈岩山相近者曰洪步山,长亘数里,高耸凌空,巍然独秀,若步武状。又鸡母岫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嘉靖初,官兵败汀漳贼于此。山之东南十余里曰河涧山,盘回起伏,凡九十九峰,一名大池岩。相近又有矿山,产铁。《志》云:县西北二十余里曰高丽山,屹立如屏,绝顶有道场寨,可容万人。
蓬莱山县东北二十里。回环秀丽,胜若蓬莱。相对者曰锦绣山,亦高胜,本名鬼岫。宋光宗改今名。又天竺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极高峻,接南安、仙游二县界。又东北有四台山,四面各有一山,乐山居中,亦曰五台。《志》云:乐山周围数十里,昔时尝闻山顶有音乐声,因名。○苦竹岭,在县东,接仙游县境。嘉靖四十一年,倭自仙游来犯,义兵拒却之于此。
○桃溪县治南。其源出县西北六十余里之雪山,山高峻,多积雪,接德化县界。水初名仙华,绕流而南出,经群山间,为陈岩、埔兜等溪。又东折为洑溪、磁灶等溪,至石鼓溪,始通舟楫。流经县治,为县前溪。复曲折流,为留湾溪。又东南出,历马甲、钟山、山门、南涧、滑石等滩,皆险崖激浪。至县东十五里之西涵滩,则桃溪咽喉也。宋开宝三年,令林滂以马甲诸滩险阻,凿之以通舟楫。自西涵而下,出南安县水江村,合于双溪,即晋江上源也。《志》云:溪自雪山下至西涵,出水江村,凡九十余里,舟楫通行。自石鼓至水江村,凡三十里,其众水之会于桃溪者,先后凡十四支。桃溪山,在县西北二十余里。旧《经》云:桃溪之水,盖以山名。
黄田溪县西北百五十里,有岱山,北接德化县界,溪源出焉。南流有碧溪诸水,出群山中,先后来会,入安溪县界。又洞口溪,在县西北五十里。亦合诸溪水入安溪县界,下流合于蓝溪。○小姑水,在县西二十三里,流经县西南二十里西向山,分流东南注,至南安县北塔口村,下流合东关水,即桃溪别名也。
○南峰寨县西北百五十里。相近有占仔、碧溪等寨。《志》云:碧溪寨。宋绍兴二十年,州将陈敏讨捕山寇,以其地控漳、泉、汀、剑之冲,因置寨。复置丘店寨。后皆废。又有蝴蝶、金鸡等寨,俱据山为险。又石鼓寨,在县西北五十里。相近有陈坑寨及山中上下二寨、龟洋、马头寨。县西二十余里曰陈岩寨,因山以名。明萧安六所建,旁有小路通龙岩尤溪。又西北为道场寨。○仙亭寨,在县西南二十余里后头山上,寨容百人。又县西二十里石壁山西有银瓶寨,险峻,壁中有清泉。元末所建。
双鱼寨县治南留湾山上。山亦名双鱼山,寨因以名。又王山寨,在县治东北悬钟山后。又陈占仔寨,在县东南石谷山。相传昔剧盗陈占仔据此,鳞石?岩,恃以为险。县东十里又有湖安山寨,山上有屯田百亩,即占仔寨门户也。相传贼将昔屯此。又县西北二十五里曰白鹳寨,在白鹳山顶,峻削壁立,崖石环障,清泉四出,纵横各一里许,亦元末建。正统十四年修筑。乡人避兵于此,贼不能陷。又有石壁、覆船等山寨,与白鹳相近。《志》云:县共有二十七寨,皆多事时戍守处。
樟坑隘县西北百六十里三台山下,路通漳平县。又有任田隘,在县西北岱山下,路出尤溪。又西北东山下有吴?隘,路出德化、尤溪及延平府。又白岩山下有上?隘,亦出德化、尤溪县。西百五十里东湖山下曰白山岭隘,路通安溪县。自任田以下四隘,皆嘉靖二年置,以备汀、漳之寇。○芦地隘,在县西北五十里新犁山下,亦嘉靖二年建。又县西北二十里有山中隘,其南有许平隘,宋开庆元年筑,今废。
上达隘县西南二十余里白芒坑山后。相近有高平隘,路出安溪打鼓岭。俱嘉靖初筑以拒贼。○白隔隘,在县东北三十里。岭势??律,一径迂回而上,旁皆石涧,俯视千仞,路出仙游。此兴郡走泉郡之间道也,地名白隔岭。其相近有梅坑、石狮山二隘,俱有小路可入仙游。县北十余里又有岭隘,东北十余里曰苦竹隘。《志》云:县城东南有泥门隘,东十余里有东关隘。关倚山临涧,深林密竹,亦称险隘。关之东数里阻大溪,阔二十五丈,旧有桥曰通仙桥,亦曰东关桥,今圮于水。自南安来者必渡此。北二十五里又有苏坑、英山隘,久废。嘉靖初复置。县境之隘,凡二十有二。其因嘉靖初寇乱而置者,盖十有九云。
德化县府西北百八十五里。东至兴化府仙游县百三十里,北至延平府尤溪县二百四十里,东北至福洲府永福县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安溪县二百二十里。本唐福州永泰县地。贞元中,析置归德场。五代唐长兴二年,王闽升为德化县,属长乐府。汉乾?二年,南唐改隶清源军,又割尤溪县二乡益之。宋仍属泉州。旧无城。嘉靖间,筑城御倭。今城周三里,编户十三里。
○龙浔山县治东北。山势峭拔数千仞,蜿蜒如龙,县主山也。宋绍兴初,令吴崇年凿山筑寨以御寇。其西有大旗山,峰峦回顾,环拱县治,势如展旗。又治南一里有双鱼山,两峰并耸,为县之案山。○琼山,在县治西南。一名?山,以圆秀如高廪也。相近者曰雪山,峰峦峻拔,高耸云际,冬时积雪,数日不消。又西南有斤山,一名盖竹根山,高五里,广十里。峰峦尖秀,如卓笔然。县北三里又有绣屏山,层崖峭壁,高秀若屏。《志》云:县西四里为五华山,一名根山,上有五峰,状如莲花。县南三里有凤翥山,一峰高举,又名鹞山。高秀出诸峰之上,旧有浮图,今废。又南曰罗城山,一名豪城山,山形如覆釜,四围峭峡,顶上平坦,旧为寨基。
戴云山县西北五十里。高耸霄汉,雄跨十里,尝有云气覆之。巅有池,深不可测。分为九派,下注九溪。一曰张岩,二曰卢地,水皆北流。三曰双芹,四曰马槽场,五曰上洋,六曰上云,七曰中兴坑,水皆东流。八曰东埔,九曰李山,水皆南流。灌注县境。又西里许曰太湖山,盘踞数里,形势峻拔,四面崔嵬,上有奇峰罗列十二。山巅平广数丈,内有池丈余,影涵大虚,一碧如镜,因名太湖,俗曰龙湖,又名青草湖。山形如舡,亦名飞舡山。○大帽山,在县北七十里,脉自九仙山来,绵亘数十里,卓起大峰,状若大帽。《志》云:九仙山在县西北百里,广袤峻拔,甲于诸峰。俗传尝有九仙隐此。又莲花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五峰攒簇,高耸峻峭。又西北有钟山,四面俱石壁峭峻,形如覆钟,中有岩洞涧壑之胜。县西北百余里为鸡髻寨山,地甚险阻,峰如鸡髻,中有石门隘。
虎头山县西百五十里。有古寨,周围七里余。其中泉石如画,外极高峻,避兵者依之,万夫莫敌。相近又有一山,亦甚高峻,但乏水。昔有避贼于其上者,贼欲久围以困之,有一女子取酒浣衣以示贼,贼疑有水,因解围去。俗呼酒昙寨山。又西有金鸡山,山阴有金鸡寨。又西有大尖山,峭峡奇险,耸峙尖削,有泉出其顶。
均山县东北百八十里。山势峭拔,延广数十里。相近者曰飞仙山,两峰角立,悬崖峭壁,瀑布飞流,高数千仞。县东二百里又有九座山,其山重峦叠嶂,道路险?。○剧头岭,在县东南二十里,与永春县接界。又县西北百九十里有官田岭,接尤溪县界,亦曰尤岭。岭下有跃龙寨,宋元符中建。《志》云:县西五十里有湖岭,最高峻,其水分西南二流,皆入于?溪。
○?溪在县北,即戴云山水也。九溪之北流者凡二,合为赤水,西溪东流,迤逦为上涌、下涌、山茶、曾坂、百叶、湖头、李田、涌口等溪,益折而东北,距县百八十里曰九窦溪。又东北七八十里为螺潭,入永福县界。其五溪之东流者,二溪合为龙潭,为左溪,合于九窦溪;其上洋之水,过涵口,至县东北百七十里之石狮渡;上云之水为浆溪,过焦口,亦入石狮渡;中兴坑之水为林翰坑,会于县前溪。其二溪之南流者,合流为白泉、石山、苏溪、涂坂等溪,经城西,为西门溪。折而东流,为县前溪。回环曲折,俗谓之腰带水,总名曰?溪。又东北为十二翰溪,与上洋、上云二水会于石狮渡,东北与张岩、卢溪、双芹、马槽四水同入永福界,为大樟溪,即九溪之下流也。境内山溪之水皆分流环注,并入于?溪。
丁溪在县南。源出琼山,汇九氵祭诸溪,经欧山溪、大坑溪,而汇于县北之?溪。相传溪本南流,不与?会。宋元符中,大雷雨,水流回转,纵横若丁字,因名。又寨前溪,在县西,源出湖岭。南流者入李山溪,西流者自尤溪转入永福,合大樟溪。《志》云:县西南百八十里有下坪溪,入尤溪县之大溪。
○官井关县东北二百六十里。又汤尾关,在县东北百里。其地有汤岭隘,亦曰汤尾寨。又岩市关,在县西北百八十里,平卢关在县东北百四十里。其地又有石门隘。俱宋元间置,以防山蹊支路盐丁出没沙、尤诸县间也。今仍旧。○苏坑隘,在县东南。又有剧头、盖福洋、上氵祭等隘,俱通永春及仙游县。又油竹隘,在县西北二百六十里之大官岭,路通尤溪。其东北曰蛇岭隘,道出永福。《志》云:县北百里有龙床、赤岭等隘,俱通尤溪。其西为伏虎隘,元至元十三年,以地接延、汀二郡,拨军戍守,今废。又焦岭隘,在县西北百八十里,路亦出尤溪。其地即小尤中团也。嘉靖三年,官军歼汀漳贼于此。
高镇在县东北百四十里。旧有巡司,万历末革。《志》云:县有三县巡司寨,在县西三十里五店村。宋祥符间,以左岭为五州所辐辏,因置寨于此。管德化、永春、安溪三县。元丰三年移此,元废。○上瓮驿,在县北,宋置。《志》云:自宋以前,郡城西北取延建路,道南安澄口驿、永春桃源驿、德化龙浔驿、上瓮驿,抵尤溪县,逶迤经西芹,至延平。盖以避大义江之险,然山岭高峻,卒不可行。自宋以来,西北之驿道遂废。
附见:
泉州卫府治西,洪武元年置。
永宁卫府东南六十里。宋乾道八年,置水澳寨。元为永宁寨。洪武二十年,改卫。二十七年,以卫濒海,乃筑城以备倭,周不及五里。领守御千户所五。
守御福全千户所府东南八十里,北距卫城二十里。洪武二十年置。有城,周不及四里,后以时修筑,领潘径寨。《海防考》:所西南接深沪巡司,与围头、峻上诸处并为番舶停留避风之门户,哨守最切。福全、深沪有备,寇不能犯矣。
守御中左千户所在同安县西南五十里。本名嘉禾屿,为厦门海口。洪武二十七年,移永宁卫中左所官兵于此,筑城戍守,周二里有奇。永乐、正统以后,不时修筑,辖县西南东澳、伍通二寨。天启二年,红夷突犯,总兵徐一鸣据城守拒,贼败却。《海防考》:所西有白石头澳,嘉靖三十八年,官军败贼于此。为岛夷出没之所,向来设兵戍守。
守御金门千户所在同安县东南五十里。本浯州屿,洪武二十年置。筑城周三里有奇,辖县东刘五店等五寨,县西洪山等三寨。《海防考》:所东有官澳巡司,相近又有料罗、乌沙诸处,皆番舶入犯之径。其控扼要害,则在官澳、金门。
守御高浦千户所在同安县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三年,徙永宁卫中右所官兵戍此,更今名。筑城周不及三里,辖县西高浦、大员堂、马銮等三寨。《海防考》:所西有松屿,与海澄县之月港相接,为滨海要冲。
守御崇武千户所在惠安县南七十里,西去府城八十里。宋元丰二年,以海寇猖獗,置小兜巡司,巡徼晋江、同安、南安、惠安四县沿海地。元仍置巡司。明初因之。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沿海地方,设立城池,移司于? ?摽?而置千户所于此。城周四里有奇,后不时修筑。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来犯,官军御之,贼不能陷。以上俱属永宁卫。
◇漳州府东北至泉州府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海二百里,西南至广东潮州府五百有五里,西北至汀州府六百三十里,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二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五百二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周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后汉因之。晋属晋安郡。宋、齐仍旧。梁属南安郡。隋属泉州。大业中,属建安郡。唐初仍属泉州今福州也。垂拱二年,始置漳州以漳水为名,治漳浦县。《志》云:州境自隋以来,地荒人稀,未沾王化。仪凤三年,寇陈谦等连结诸蛮,侵轶潮州,翊府左郎将陈元光讨平之。始开屯列戍于漳水北,且耕且守。寻请于泉、潮间建一州,以抗岭表。从之。即屯所为州云。天宝初,曰漳浦郡开元二十二年,州改隶岭南,至是还隶福建。十年,又隶岭南。上元初,复隶福建。乾元初,复为漳州二年州徙治龙溪。《志》云:贞元二年徙。五代晋开运三年,南唐改曰南州以刺史董思安父名章,请改也。宋仍曰漳州亦曰漳浦郡。元曰漳州路。明曰漳州府,领县十。今因之。
府雄据海滨,噤喉岭表,山川清秀,原野坦平,为闽越之南屏,控岛夷之北户。《志》云:福、兴、泉为八闽之藩篱,而漳、南又为两广之唇齿,备御不可不早矣。
龙溪县附郭。本晋安县地。梁天监中,析置龙溪县,属南安郡。隋属建安郡。唐属泉州。开元二十九年,改属漳州。乾元二年,始为州治。今编户百有二里。
○漳州城即今府城。唐迁郡治此,未有城。宋筑土为子城,周四里。咸平二年,环城浚濠。祥符六年,加浚西濠。又于西南隅凿水门通潮汐。其外城仅树木栅,周十五里。绍兴中,郡守张成大毁子城,并撤外城,三面筑以土,独南面阻溪为固,而子城之濠皆在城内。嘉定四年,以石?城东面。绍定三年,复?西南北三面,城周十七里有奇,皆建楼橹,浚河隍。淳?九年增修。元至正二十六年,陈友定使其属缩城三面,惟南面仍旧,周十二里有奇。浚东西城濠,南临大溪,北依山沟,隍有陆门四,南面为东西水关二。明初因旧城修饰,正统七年以后,屡经葺治,规制一因旧址。
兰水废县在府南。旧《志》云:梁所置也,属南安郡。隋属泉州。开皇十二年,并入龙溪县。
○紫芝山在城西北隅。脉自天宝山来,蜿蜒起伏三十余里,至此一峰耸拔。又名望高山。南麓为登高山,郡城绕焉。顶有威镇亭,洪武中建。山之东为日华、万松诸峰,禅月、隆寿等山。其西为净安峰,为腾龙、起凤诸山。《志》云:腾龙山本名龙亭山,在城西南隅,平地特起,奇石攒凑,俯瞰溪流。相传昔有龙腾溪中,因建亭溪上而名。其相峙者曰起凤山,本名高亭山,与日华诸峰绵亘连络,绕城内外,皆紫芝之支陇也。又城南隔溪曰丹霞山,一名南山。又六里曰南岩山,峰峦奇秀,延袤数里,怪石错列。其最著者曰石狮岩、宝月岩、玉泉岩、罗汉峰、白鹿泉诸胜。○名第山,在城南十里。本名天城山,以唐元和中,郡人周匡物初登进士赐名。又城西南十里有员山,前后望之,分十二面,因名。山有琵琶坂,上为石池。
天宝山府西三十里。五峰峭立,周百余里,郡之望山也。宋大中祥符中,山下溪产大珠入贡,因名。上有宝岩洞、芙蓉城、百丈泉诸胜。山之北接玳瑁岭,高百丈,亘三十余里,接长泰县界,为郡北之屏障,俗曰大帽山。其枕天宝西麓者,曰新岭。石磴盘回十余里,路通安溪、龙岩、漳平三县,旧设亭障其上。旧《志》:元末有蔡公者,于山腰开新岭,一名蔡公岭。通道龙岩、安溪,即此。又西为揭鸿岭,极高峻,在郡西北四十里,《舆地志》:即古葵冈岭,东南之揭,二越之基也。汉唐时,西北向长安,由安溪、大田以行。今故道废,其下有唐屯军营故址。上有营头亭,相传唐陈元光屯兵处。
文山府东二十里。北临大溪,三面通潮,或谓之观音岩。其右为水头山,耸拔奇秀,滨于大溪。逾溪以北,曰鹤鸣山。一名石壁山。又分岐而北者,曰岐山。《名山记》:鹤鸣、岐山连峙,二峰延袤十里,耸秀于龙江之上,岩壑类皆奇胜。中有千人洞,洞口狭而暗,中甚宽朗,容千人。黄巢之乱,居民多避难于此。○凤凰山,在府东二十五里。《志》云:在岐山右侧,与文山对峙。中有万松岭,旧名马岐,即郡之孔道也。元末,陈友定破漳人于此,郡城遂下。又龙氵祭山,在府东南二十五里。有龙潭,飞泉百尺。旁为凫翠山,双峰如削,俗名鱼刺山,一名朝天鲤鱼山。
铜钵山府北二十里。山势绵亘十余里,内一峰中洼而外圆,其形如钵。又北十里为天公山,山高秀,有瀑布泉。《志》云:府北四十里有石?豪山,尖耸千仞,顶石多粘蛎壳,因名。南下小山累累,盖天宝山来脉也。又龙山,在府北十里,产茶。○鼎山,在府东北二十五里。山高大,圆如覆鼎,绝顶有脐,俗呼鼎脐山。上有龙泰岩,以岩接龙溪、长泰二县交也。一名侯作岩。又仰盂山,在府东四十里,高广峭拔,顶凹如盂。上有田池,又有仰盂岩。又白石山,在县东六十里。一名鹳石山,中有石?空,容千余人。
华峰岭府北五十里。一名龙头岭,高千余丈,累磴凿石,以梯行人,北溪之流经其下。滩濑粗恶,怪石?岩,有三?空二花之名,船楫不通,上下皆当逾岭。溪傍有石状如龙头,因名。○九龙岭,在府南三十里。两山夹峙,中萦石磴,凡十余里,路通潮州。岭下有木绵庵,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旧《志》:府北三十里又有九龙山,北有九龙水、金溪水。
○海府东南六十里。旧《志》:府去海二百里,今海澄县东北即滨大海,与龙溪接境也。《志》云:兴泉之境皆两面濒海,惟府境与会城皆三面濒海,故防御最切。而彭湖屿,实漳、泉二郡之外卫也。
九龙江府东北四十里。一名北溪,亦曰龙溪,源出汀州府上杭、连城二县及延平府沙县界。东南流,合宁洋、龙岩、漳平之水而下华峰,又合长泰诸水过香洲渡,历峡中,出峡为柳营江,与南溪会流入海。梁大同间,有九龙游戏江上,因名县曰龙溪,并以名江也。又南溪在府城南,溪有二源,本曰双溪。自南靖县合流,东经员山之北,为康仙渡。又东北绕郡城南,有三台洲。又东为方壶洲,水势微折而南,复曲而抱城,东过文山,为西浦渡。又东会于北溪,或以为即古之兰水,梁所取以名县者。其上流或曰西溪,以在郡城西也。亦曰南门溪,以绕城南门也。
柳营江府东四十里。上有虎渡桥。《志》云:九龙江水自华峰而来,注九龙山下,为漫潭。两山如壁,流十余里,漫而不湍,渊而不测,即梁时龙跃处。南流经香洲渡,又南经蓬莱峡,出两峡间,亘虎渡桥,为东偏要害。丁氏古谱云: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江当梅溪之交,两山夹峙,波涛激涌,西岸尽属蛮獠。唐总章间,诸卫将军陈政戍闽。政没,子元光代领其众,阴遣人沿溪而北,就上溪缓处结筏连坡,从间道袭击之,遂建寨柳江之西,以为进取。恩威并济,土黎归附,因辖其地为唐化里。柳营之名,自六朝时始也。宋绍熙间,郡守赵伯?始作浮梁于下流以度。嘉定七年,太守庄夏易以板桥,丰石为址,酾为十五道而屋之,名通济桥。嘉熙元年,圮于火。太守李韶易梁以石而不屋,越四年乃成。长二百丈,址高十丈,酾水亦十五道。淳?初,又毁于兵。明洪武三十年复构。正统、天顺、成化以后,屡经修建。旧《志》:唐末王潮下泉福,尝宿重兵以守之,故有柳营之号。元末陈友定攻漳州,度柳营江,败漳人于马岐山,遂下漳州,使人凿山道,城守自固。又陈让《记》云: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为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探之有石如阜,循其脉沈石绝江,隐然若梁,乃因垒趾为桥,故名虎渡,即柳营江桥也。又南与南溪合流,谓之福河,俗曰福浒。又东为锦江,中有许茂、乌礁、紫泥等洲,江流经此,分为南北。南流至海澄县界,北流历白石、青礁、石美镇东,与南流合,纳浮宫水入海。
天宫溪府西北七十里。源出龙岩县天宫山,流至此,为漫潭之上流,亦曰天宫大濑。中有石氵祭,高丈余,其水倾泻溪中,自成音节,俗谓之更鼓水。《志》云:府东北有藿溪,自连城县来,经龙岩县东北百里入宁洋县界,萦纡三百里。又南入境,流入九龙江。○西湖,在城西。有泉甘美,可辟瘴疠,今湮。一云城东旧有东湖,周千余亩,今亦废。
○蒲葵关在府西南。《一统志》:关在龙溪县二十一都,汉初南越所置关也。或云,在漳浦县西南七十里,唐时为闽中岭南之通道。○海口镇,在府东南,宋置以收海道商税。又府西黄林保有巡简寨,宋置。亦曰龙溪、龙岩、漳浦、长泰四县同巡简寨,元废。又县南有中栅寨,亦宋置,元废。
高安寨在府西北。元至元十八年,州人陈桂龙据此,乘高为险,人莫敢进。元将高兴以计焚其山,桂龙遁入?洞。○石美堡,在府东七十里覆舟山下,嘉靖三十六年建。有土城,万历四十年增修。又府东四十里有玉洲土城,府北十里有长桥土城,俱嘉靖中土人筑以御寇。
福河堡府东南四十五里福河滨。嘉靖中,乡人以福河系各港之要害,筑土城以防倭寇,寻置官兵戍守。亦为福河把截所。又福河上十里有镇门土堡,在镇门河滨,河即南溪下流也,又东会九龙江。《志》云:镇门港外通大海,内透城河,实为郡城门户。万历末,筑二小城,夹港南北对峙,设兵戍守,与福河堡及海澄县相为形援。○柳营江巡司,在府东二十里柳营江之西。洪武三年,设柳营江掣制所,隶福建都转运盐使司。十四年,改批验盐引所。正统九年,改为巡司。县东四十里又有柳营江把截所。《志》云:县北百余里有新岭把截所,以新岭为名。
丹霞驿府治西。唐时城东有漳浦驿,后废。宋淳?中,建驿于城东朝天门外。元至正间,移府治东。明洪武三年,徙于此。九年,改清漳驿,寻复旧。旧有递运所,后以驿兼领。又甘棠驿,在府南五十里,接海澄县界。元至正二十五年建,明因之。又江东马驿,在府东四十里,宋为通源驿。元至正二十二年,改名江东。明仍其旧。旧有递运所,洪武二十三年革。《志》云:府北二十五里有香洲税课局,元商税务也。明初改为税课局,宣德中省。正统十二年,复设。成化十年,圮于水。嘉靖四年革。香,一作芗。
江东桥在府东,即虎渡桥也。江东驿置于此。又东四十里即泉州府同安县之深青驿,为往来襟要。详见上柳营江。又薛公桥,在城南通津门外。宋绍熙中,始作浮桥。嘉定初,郡守薛扬祖累石为址七,而梁之长二十六丈,因名。桥西地下,潦至田皆沮洳。五年,郡守赵汝谠浚南岸沙坂为港,复建乾桥一十七间于桥南,以杀水势。又为小桥二十四间于乾桥南,接石堤二十二丈,直抵南岸,以便行人。其西南一带旧有土堤障水,绍兴中改筑石堤,后桥堤皆不时崩圮,相继增修。万历二十七年,大水为害,郡守韩擢议于东门外建文昌桥,长九十八丈,为梁二十八间,寻圮。三十年,还修旧桥。四十一年,并修新桥,俱为民利。又流冈桥,在府东十五里,长百二十余丈,上有亭四百六十余间,亦跨南溪上。
漳浦县府南百里。西北至南靖县百三十里,西南至广东潮州府三百五十里,南至广东程乡县二百六十里。本龙溪县地。唐垂拱二年,析置漳浦县为州治。开元四年,徙于今所。乾元二年,州徙治龙溪,县属焉。宋、元因之。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五十二里。
○漳浦故城县南八十里。唐初置县于此,为漳州治。在梁山之下,地名云霄。其南漳水出焉,因名漳浦。开元四年,州民余共讷等以地多瘴,请徙李澳川。从之。即今县治。旧《志》:唐垂拱中,陈元光开屯漳水北,诏即屯所云霄地为漳州治。丁氏《记》谓州治梁山西岭盘陀之阴。《一统志》云:今云霄驿,即故漳州治。或曰驿在水南,盖与故城相对耳,后迁今所。唐未有城。宋初仅立三门,寻增为四。淳?三年,始议筑城御寇,未果。元至正十二年,创筑石城,浚濠环之。明正德五年以后,屡经修筑。嘉靖六年,并浚城濠,嗣是亦相继营葺。
绥安城县西南百里。晋义熙九年置县,属义安郡。宋因之。齐尝为义安郡治,梁、陈复旧。隋开皇十二年,并绥安入龙溪县。义安郡即潮州也。○怀恩废县,在县西南二百里。唐垂拱二年,置怀恩县,属漳州。开元二十二年,废为怀恩镇。又赤湖城,在县东四十里。元末,李志甫作乱,巨族曾仁礼率众筑城以御之。后圮。正德中,寇乱,居民复修完之,周六里有奇。又西林城,在县南七十里。元季有石城,后圮。正德五年修复。
○梁山县西南三十里。峰峦盘结,为郡之望。其旁阜为大尖、婆髻等山。《志》云:县东南五里有峰山,自梁山发脉而来,挺然独秀,下临鹿溪,与隔溪拓港山对峙,为邑水口。一名鳌峰山。其在县东南十五里者曰良山,高数百丈,东峰距海,西接南诏、靖安及广东大埔县地。又东南三十五里曰鼓雷山,断岸千尺,下瞰大江。潮至,怒涛急浪,其声如鼓如雷也。又尽梁山之南境为棋山,在县西南百五十里。又南为朝天马山,颇高耸。余见前名山梁山。
好景山县西北一里。县治枕其麓,一名石虎山,以山巅有石如虎也。又西北二十里为摩顶山,山高而圆洁,顶平坦,为县境诸山之宗。又后到山,在县北十七里。蜿蜒秀峙,远望如蛾眉,东有白鹤岭。又东为罗山,群山罗列,如拱揖然。支为东罗岩,其北为慈恩岭,盘折崔嵬,下瞰深谷。○海云山,在县东二十里。壁立端重,上有沃田清泉,山半有海云岩。其相接者曰马鞍山。又灶山在县东五十里,叠嶂高大,周环四十余里,以中有仙人丹灶而名。怪石林立,山阳有田数十亩可耕。《志》云:县东六十里有香山,山有五峰,如马驰凤翥。相峙者为台山,高数十仞,平坦如台,近观与诸山齐峙,海舟望之,则迥出群山之上。又东有灯火山,距海里许,海行者或见山上有光如灯,因名。
大帽山县东北八十里。山大而峻,四面林木蓊郁,顶有黄茅,形若戴帽,一名戴帽山。岩石泉壑,种种奇胜。北行为海澄县,东北行为镇海卫,皆此山发脉也。《志》云:大帽北麓为磁灶山,产茶。山与大江相对。其东为虎岭,路通镇海。山林深阻,旧多虎患,弘治中患息。好事者改为麟山岭。又东即灯火山之西麓。○太武山,在县东北百里。一名太母山,山高千仞,周回亘百余里,屹立海上,端重耸峭。其高十里为镇海卫,东望大海,汪洋无际。陟其巅,漳、泉二郡尽在目中。有小石城,相传南粤王建德避汉兵尝保此,亦名建德城。似误。又有延寿塔,高数仞,海中归舶,望以为标准。
云霄山县西南八十里。以高耸云汉而名。旧《志》:山形端重,一作大臣山,亦名大神山。其据漳水北岸与大臣对峙者,曰将军山。山形挺拔,如大将据帏幄中也。宋蔡如松云:古闽越王号力驺等为吞汉将军,使之南据险要以拒汉,因名。《邑志》云:唐戍将陈元光征蛮时据此,因名也。
盘陀岭县南三十里。《志》云:在梁山西,路出潮州,汉蒲葵关路也,为郡境之要隘。唐仪凤中,戍将陈元光开拓柳营江以西地,追賨寇于盘陀之下,尽歼之。永隆二年,元光移镇漳浦以拒潮贼,阻盘陀诸山为塞,渐开西北诸山洞,拓地千里,因请置州是也。宋曰葵冈岭。又登云岭,在县东北镇海卫城西南,俗曰大岭。
鱼肠屿县东南三十里海中,相近为竹屿。居民数百家,岁获鱼盐之利。又石城屿,在县东南四十余里海中。乱石丛杂,望若一城壁。傍曰菜屿,生紫菜。又为将军屿,亦以陈元光驻兵处而名。盘石叠耸,舟舶不通,滨海者多乘筏以取海撒。又县东五十余里有大桑、小桑屿,地宜桑,居民皆业渔,在井尾港内。港口又有大氵散、小氵散屿,皆聚沙所成。
○海县东南八十里。又县东北距海百二十里。《志》云:县境去海为近,其通潮大小港不一处,而斗米、井尾、虎头等澳,则防御要卫也。
漳江县南八十里。其上流曰西林溪,出平和县界,南流过云霄镇城北,亦名云霄溪。又南流而东,纳梁山以南诸溪水,至鼓雷山南,铜山所北,入于海。《志》云:溪水自西林而出,海水自铜山海门而入,清浊合而成章,故曰漳水。又县东五十里有黄如江,源出县北二十里龟山下,合诸小溪,过县东五十里,会灶山水。又东出大坑佛潭桥,为白石夹港。由井尾澳入海,俗曰鸿儒江。近设鸿江营,以此名也。《通典》:黄如江在县东南百里。
南溪在县城南。即李澳川也。源出盘陀岭,北流为九曲溪。又东北有北溪流合焉,其源引罗山白鹤岭之水,合西湖东门溪而会南溪,至城东南五里为鹿溪,邑中诸水皆会焉。又东由陆鳌所虎头澳而入海。《志》云:李澳川傍旧有李姓者居此,因名。引流灌田,凡千余顷。《郡志》:县东北六十里有石埠江,流至太武山东斗米澳入海。○绥安溪,在县南四十里,东流合李澳川入海。《志》云:县有绥安等五溪,皆有灌溉之利。又县西南有涌源溪,两泉涌出,东西相对,一微暖,一极热,合流而入县前溪。县前溪即南溪矣。
西湖县西门外。宋嘉定八年开,周五百十五丈,后废。万历三年复浚。又鉴湖在县东五十里,周二百里,水清如鉴。旧《志》:县西二十里有蜡湖,本名淡溪,忽有醞鱼,因名。《郡国志》:蜡湖之水,随潮盈缩,今堙。
○古雷镇县东南鼓雷山下。古,亦作鼓。有巡司,洪武二十年置。初属南靖县,正统中改今属,有城戍守。今亦见南靖县。又后葛巡司,在县东南五十五里,亦洪武二十年建,有小城。县南盘陀岭下又有盘陀司,正统六年置。以地接潮、广,山林深邃,为草寇出没之冲也。亦有城。○青山巡司,在县东四十里,又井尾巡司在县东百里。皆有城,与古雷司同时置。
云霄镇在县南。即漳浦故县之地。元置云霄驿。明因之。成化十年,为漳水所圮,寻复建。正德初,乡民以寇乱筑土城,旋毁。嘉靖五年,修砌以石。三十九年,为贼所陷。隆庆六年,增筑完固。又设海防馆于城内以督捕,通判驻之,为戍守要地。○埔尾堡,在县南,去云霄九里。初为土堡,后稍缘以山石。正德二年,山寇环攻,不能陷。嘉靖三十六年,倭寇力攻旬余,竟败去。因更增拓,砌以砖石。相近又有前涂堡,亦土堡也。嘉靖三十七年,倭乱砌以石。《志》云:县境有洋下等堡数十处,而县东南之西山堡,则负山带海,殊为险固。县东五十余里有佛潭桥堡,砌石为之,雉堞雄壮,后渐废。又县东有井尾、大径等把截所,东南有埠头把截所,南有吴田、北岐、港口等把截所。
临漳驿县治西北,马驿也。宋置,曰仙云驿。元曰临漳。明因之。又云霄驿,见上云霄镇。○东溪桥,在县东门外,宋庆元四年建。元至正三年,累石重修,长三十丈。又五凤桥,在县南门外。宋淳?中,累石为址,跨以石梁,长三十丈。又建乾桥,一百四十间,长二百丈,明洪武四年重修。又鹿溪桥,在县东南鹿溪上,旧名鱼腹渡。宋庆元四年,累石为址,上跨石梁,酾水三十六道,长五十丈,后圮。洪武七年重建。
龙岩县府西北三百五十里。北至延平府沙县三百五里,东北至延平府尤溪县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汀州府上杭县一百五十里。本晋新罗县之苦草镇。唐开元二十四年,置龙岩县,属汀州。《志》云:是年置新罗县于此,天宝初更名也。大历十二年,改属漳州。宋、元、明因之。城周六里有奇。今编户二十四里。
○赵公城在县治西。《志》云:县初无城,唐时编竹为限,寻筑土墙。宋绍定三年,令赵性夫于大{山封}山巅筑土城,可容千余家以避寇,谓之西寨,亦曰官寨。淳?九年,令赵宗揆?以石,俗号赵公城。元至元间,令黄士龙又即寨麓筑土城,县治仍在城东,寇至辄毁。至正十七年,筑城包县治,与旧城为上下二城。二十一年,议以二城难守,乃联筑为一,凿濠环之。二十四年,以城西逼高山,不利守御,因拓而大之,并辟城濠。明洪武八年修浚。正统中,为贼所毁。成化八年,因旧址修筑,更辟西北隅。十四年,城始就。正德以后,皆不时营葺。
○北寨山县治后,县主山也。一名后山,员耸如覆釜,亦名覆釜山。又治西为大{山封}山,故西寨在其上,一名官寨山。治南曰清高山,积石奇怪,以其势高而气清因名。又南曰登高山,屹峙城南,形如偃月,下瞰龙津。○龙岩山,在县东四里。《志》云:城东有翠屏山,其麓有前后二石峰,石趾为大小二洞,虚中如室,壁有双龙纹,县以此名。宋末,文天祥尝驻师岩下。又虎岭山,在城西县西南二里。又有乌石山,其对峙者曰东山,皆环列郭下。
东宝山县东五里。《志》云:山麓旧产银砂,因名。上有龙井洞,中为翠屏山,亦曰翠屏峰,峰下即龙岩也。左为凉伞峰,三山连络,亦曰三台山。腰有岭,通漳平县。又观音座山,在县东三十里,当龙川水门,高数仞,势极险阻。其东北曰傅溪山,圆秀回峙,如屏障然。○铁猫儿山,在县东北四十里铁石洋。特起圆阜,如猫内顾,龙川诸水经其下,为县之水口山。又高第山,在县东百里。有高第岭,地高而危,层峦耸翠。其相近为迷云岭,接漳平界。
紫金山县西十里。五峰秀削,壁立千仞。朝旭含辉,夕阳倒影,土石皆紫若金。上有天然池,下有赤水岩。又赤岩山,在县西四十里。以岩石皆赤而名。相近为石钟岩,奇胜不一。又双髻山,在县西五十里,最高胜。相近又有九曲岭。○奇迈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九峰岐。嵯峨拱峙,森如列戟。又县南六十里为上方山,行旅所经也。其南二十里曰倒岭,盘曲峻绝,岭凹有文信国驻师故垒。嘉靖初,于岭上建栖云亭,今为防御之所。
天宫山县北五十里。高耸深邃,上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下流为天宫溪。又九侯山,在县北三十里。高入云汉,广袤数十里。九峰列峙,尊若公侯,因名。或讹为九猴山,云形若猿猴也。一名筋山。旧《志》云:支麓盘据,如筋络然。又有寿山,在县北四十里。高平方正,形如展轴。左畔峰峦错列,旧名孝山,后改今名。○大陶岭,在县北。盘踞数十里,与汀州沙县接界。又东北为均岭,为沙县、汀州两分处。其水南北分流,南入九龙溪,北流入于尤溪。又有黄土岭,与沙县接界,以土色名。其水北流入延平。《志》云:县西北二百余里有莒林岭,其水两流,一入龙溪,一入长汀,趋广东程乡县。
雁石岭县东北三十里。岭北有雁石渡,即龙川所经也。地险仄,为戍守处。又县东二十里有?林岭,与雁石相对,旧名恼林,后改今名。长林阴翳,岁暮多萑蒲之警,隶雁石巡司巡守。○三峰岭,在县东百里,岭半有隘。
○龙川在县城南。受汀州上杭及延平大田诸溪水,合大小池,历龙门?空。至县西,会罗溪、筋溪诸水,环绕城南。至县南三里,汇为石鼓潭。又东经观音座山下,汇为瓮口潭。潭形中广而口狭,因名也。稍东南合傅溪水,循石峡而下,石峻水激,险怪万状,谓之傅军滩。旧不通舟楫,后辟成港,可引小舟,过雁石渡而达漳平县境,为九龙江之上流。○罗桥溪,在县西二里。源出县西南七十里大小池,合流经此,上有罗桥,至县南三里石鼓潭而会龙川。又曹溪,在县西南五里。自汀州府永定县来,至城南登高山下会龙川。又有小溪,源出县西南七十余里之茶峒,清浅幽折,流经县治,入于龙川。
○雁石关县东北雁石山下。有巡司,正统十一年置。又县东北百六十里有东西洋巡司,明初置,今废。《志》云:县北三十余里有黄坑、水槽、东坑、萧坑等隘,东北百里有三峰岭、廖天山二隘,西五十里有九曲岭隘,南有倒岭隘:俱戍守处也。○大池寨,在县西南。又县西有大池巡司寨及虎头岭巡司寨,俱宋所置,今故址犹存。
适中驿县南六十五里上方山下。嘉靖十一年建。《志》云:县城南有登龙驿,西有驻车驿,俱宋置,今废。○龙门?空桥,在县西十里,道通上杭。又迎龙桥,在县西五里。两山夹溪而下,桥跨其上,亦名龙门。与城南龙津桥东西对峙,道出汀、潮。《志》云:迎龙桥旧名虎渡桥,以跨虎岭山麓也。俗呼西桥,一名筋桥。与龙津桥俱跨龙溪上,长各数丈,历代修圮不一。
长泰县府东北三十七里。东至泉州府同安县百二十里,北至泉州府安溪县百六十里,西北至漳平县二百二十里。本泉州南安县地。唐乾符三年,始置武德场,以便输纳。文德初,改场曰武胜,又改曰武安。南唐保大元年,升为县,改曰长泰,属泉州。宋太平兴国五年,改今属。县故土城,明初?以石,嗣后屡经缮葺。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良冈山县西北五十里,县之镇山也。下为良冈岭,高危险峻,亘十余里。《志》云:山上有龙须泉,涌流不竭,瀑布出焉。其脊大石层列,山麓逶迤而南,圆峰特起,县治枕焉,曰罗侯山。又东瞰大溪,曰新寨山。旧设泰安寨,宋有寨官,因名。山之西曰水晶山,山形如覆釜,尝产水晶,与罗侯山俱峙城内,县城盖负山濒溪也。○天柱山,在县东五十里。山最高,岩洞泉石,种种绝胜。绝顶曰紫玉峰,环眺千里,如襟带间。
吴田山县东北五十里。山雄峻,少树木。高处有田十余顷,流水成渠,可引以溉田。一名曷山。《志》云:县北迤东四十里有鼓鸣山,高耸为邑之望。下有洞,风吹则成鼓声,因名。又县东北八十里曰内方山,出银矿。万历二十七年中,使奉命开采,商徒猬集,奸宄乘机攘夺,防御至切,寻禁不复采。○董奉山,在县北五十里。耸秀如卓笔然,相传仙人董奉尝游此。相近有待诏山,亦耸秀而奇丽。
朝天岭县东南三十里。高峻特起,旁接群峰,旧为入京之道,因名。又桐岭,在县东北七十里。多林木,亦名白桐林。上有观音岩,下有隘,接同安县界。《志》云:县东北又有磨枪岭,接安溪县界,亦有隘。○黎壁岭,在县西北六十余里,崖壁斗绝。其相接者曰大鸬鹚岭,以形似名。
○龙津溪县城东南。导源安溪界,流经县东北,诸溪涧水次第流汇焉。分合回环,至双溪口,入龙溪县。至华峰岭下而合九龙江,或谓之长泰溪。○马洋溪,在县东北四十里。源有二,出山谷间,滩途险恶,合流入龙溪县界。又有高层溪,源亦出安溪界,经县西北大鸬鹚岭下,有滩,亦入龙溪县,俱注于九龙江。
○朝天镇在县东南朝天岭下。亦曰朝天岭巡司,正统五年设。岭岩险多盗贼。万历十八年,移于县东北六十余里之溪口,亦曰溪口巡司,察白桐、磨枪等隘出入非常。《志》云:县有巡简坪,在磨枪岭上,旧设巡司,因名。又朝天驿,旧在县治东北,今废。○石高寨,在县东十里,宋置。昔人尝保此以避贼。又县东南三十余里有天成寨,县城东有泰安寨。
林口隘县北五十里。又县西北有鸬鹚、下翁等隘,县东北有上宁、磨枪、白桐等隘,县东南为朝天岭隘,俱有民兵戍守。○西安桥,在县城西,万历二年建,长四十余丈。又城东有东津桥,东南里许有朝京桥,皆长数十丈,跨龙津溪上,宋置,今废为渡。《志》云:县西南一里有南津桥,亦宋置,今废。
南靖县府西四十里。西北至龙岩县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广东程乡县百五十里,北至漳平县二百二十里。本漳浦、龙溪、龙岩三县地。元至治中,以地险远,难于控御,割置南胜县。至正十六年改名南靖。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七里。
○南胜城《志》云:旧址有二,初置于县西南九围矾山之东。元顺帝至元三年,?寇李胜等作乱,事平,乃徙治于小溪?山之阳。至正中,又徙双溪,改名南靖。始筑土城,西南濒溪,东北浚濠为固。明初因之。正统十七年,为邓寇所陷。嘉靖六年,?以石。后又为贼所陷。四十四年,改筑城于大帽山麓,南去旧城里许。万历二十三年,以新城耗敝,复营旧城,仍徙治焉。。
欧寮山县北一里。一名大帽山,又名三凤山。《志》云:山后有五峰峙立,端严峭拔,周百余里。又县西北五里有宝珠山,其并峙者,左曰镜山,右曰磨石山。宝珠夹两山间,形圆如珠。下有溪流回绕。县西二十五里又有紫荆山,五峰耸翠,中有龙潭。○湖山,在县前双溪之南,山下有湖。又有鼓旗山,县治南案山也。内山圆如鼓,外山展如旗,俗呼扳旗山。
峡口山县东十五里。两山相夹如门,双溪出其中。又圆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崇圆峻拔,左郡右邑,为接境处。又东南曰西天山,一名狮山,列嶂如翠屏,为郡之西?。又东即三平山。《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天马山,一名鹅头山,皆以形似名。相近为橄榄湖山,形尖而厚,形如橄榄,下有湖。连峙者曰林壁山,出水晶。一名榜眼尖,以明初李贞居其下也。又虎头山,在县南九十里崎溪上,形如虎头。
浮山县北八十里,接龙岩县界。山当往来之路,与上下山不相连属,如浮至然。亦曰浮丘。又南十里有金山,山下侈上锐,形若金字。中有峰突起,俗呼鹅髻山。○朝天岭,在县西北百余里。山最高耸,四时云雾接天,当漳平、龙岩两县界。又峰苍岭,在县东北十六里。峰高入云,四时苍翠,峰苍涧出其下,南流入双溪。
○双溪县治前。一曰大溪,出县西南平和县界,入县境,与诸溪合,至县前。一曰小溪,出西北龙岩县界,经县北,亦与诸溪合流。至县前合大溪,东流出峡口,入龙溪县界,即南溪上源也。○深渡溪,在县西北五十里。自龙岩县界历龟洋入小溪。又三团溪,在县西南百三十里。源出汀州府上杭县境,历山城水寨,至西场寨而入大溪。
海子潭县西三里。深渡、涌口二溪汇流于此,磨石、宝珠两峰对峙如壁,潭潴其间,渊深不测。引流东出,水口若门。《志》云:涌口溪自县北金山南流,经海子潭。
○古雷镇在县西。元为古雷巡司,今废。《志》云:县南有小溪巡司,元设。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移建于漳浦县古雷山,以备倭寇。正统五年,小溪草寇窃发,复设小溪巡司于此。今为平和县界。又九龙岭巡司,在县南百余里,正统五年建,亦曰九龙寨。《志》云:龙溪之海门,漳浦之岛尾,南靖之九龙,皆为海防险要。○和溪巡司,在县北百七十里,接龙岩县界。又永丰巡司,在县北百九十里,地名韩婆径。正统五年,与和溪同置巡司。景泰二年改今名,以在永丰里也。弘治中,兼设韩婆径隘,为戍守处。又县西有水尾寨隘,亦弘治中置。又平南驿,在县北百七十余里。成化六年,设有平南桥,为往来津要。
漳平县府西北三百里。东至泉州府安溪县二百四十里,西至龙岩县一百二十里,北至延平府永安县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延平府尤溪县二百九十里。本龙岩县地。成化三年,县民林廷琥等以地险远,贼税不供,请别置县。从之。七年置今县,治九龙溪北。县居漳上流千山中,地稍平衍,因曰漳平。初无城。正德间,始以砖石?筑。嘉靖以后,相继增修。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龙亭山治西一里。山半清泉一脉,可以溉田。顶容二百余人,乡人尝置寨以避寇,亦曰龙亭寨山。登其巅,则众山皆在目中,最为高旷。又西北曰古?山,山势雄峻,县西诸山之宗也。○仙帽山,在县西北十里。一名西雾山,连接群峰,逶迤盘结,而此山特巍峨秀丽。相传乡人尝避寇于此,寇将迫,忽云雾四合,寇迷不能进,因名。又北曰九仙山,九峰叠耸,雄敞峻绝。山后朱仙洞,石室幽邃,六月生寒,一名九星山。县北二十里又有石鼓山,与仙帽并耸,俱为县北之屏障。《志》云:凌云山亦在县北二十里,峭特而秀。山半地势平旷,土人居之。又北为赖家山,高耸而顶平,民居其上。
三尖山县南三十里。崇峰耸峙,林木苍翠。县南四十里曰覆鼎山,林木深邃,多产宝物,山顶突出,如覆鼎然。又南数十里曰大壮山,宏壮为群山冠。○银瓶山,在县东十里。层峰叠翠,其状如瓶。又北有小都山,山高泉冷,上有岩,盛夏可以避暑。相近者曰铅山,旧产铅,闽人多采为利。旁有数峰相接。又石门隔山,在县东二十里。两山夹峙,其状如门。又东十余里为云峰山,雄峻屹立,常有云气浮其上,中有宝台岩。
碧灵山县西北五十里。亦曰碧凌山,黛色青苍,高凌霄汉。上有寨场,下有岩。又西曰天柱山,雄峙高耸,与龙岩县接界。自山而西北,曰岩头山,旧产铜,民采以为利。《志》云:县东北有双髻山,一名螺髻,与尤溪县接境。
象湖山县东南六十里,接平和县界。山深地僻,为啸聚之蔽。正德中,象湖贼作乱,南赣抚臣王守仁讨平之。《志》云:近山有湖,泉混泥深,视若田然,仅半亩许,盖薮泽所钟也。相传曾有象过此,陷不能起,因名。
三重岭县南二十里。上有三峰叠出,高下相因,崇峻险僻,人迹罕到。又朝天岭,在县东北。最高峻,有径道达延平。使者按部,亦时经此。○百家?洞,在县南五十里,界龙溪、安溪、南靖、龙岩、漳平五县间,县正当其北,为要冲。万山环抱,四面阻塞,洞口陡隘,仅通人行。中宽广容百家,?田播种,足以自给。四方亡命者逋聚其间,凭恃为乱。宣德、正统时,乌合跳梁,官兵剿捕,数载始平。
○九龙溪县治南。自龙岩县雁石岭东流,亦曰雁云溪。又东历县境,萦绕县南,汇诸川水为深潭大湍,亦曰漳平上溪。下流入龙溪县界,经华峰岭,水石?险,凡十余里。东南流,为柳营江之上游。又九房溪,在县西北。源出汀州府连城县,流经宁洋县境,合徐溪。又有罗溪,源出永安县,流入境,徐溪来合焉。又南会九龙溪。○溪南溪,在县东北。源出安溪县界,流入境,历县东华口。又有下折溪,在县南三十里。亦流至华口,俱会于九龙溪。
三清湖县北十余里。地名鱼龙津,自高山发源,涌为石湖。瀑布而下,叠联三潭,因名。《志》云:湖与九仙山相近。又白鹤湖,在县南三十里。山巅峻绝,涌泉成湖,瀑布而下,为第二宫。第三宫一名三溪林。又鳌池,在县北宁洋县界,周二十余里,不溢不涸,有溉田之利。
○归化镇县南三十里。向设巡司戍守。又溪南巡司,在县东二十里,明初置,寻革。桃源店,在县北三十里宁洋县界,元曰聚贤、和睦等处巡司,属龙岩县,明初因之。寻徙而南,以村为名。洪武十四年寇毁。十八年,重置司署。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以地非冲要,迁于漳浦县金石寨。二十五年,复还故址。成化中,改今属,寻革。
三峰隘县北十余里。又北有华口、安井、赤坑口等隘。又禾头隘,在县北二十余里,其相近有白泉隘。又长塔隘,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又东有卓安、石门隔、南坑村、石岭等隘。又县南三十余里有朝天岭、下马坑、香树岭等隘。
平和县府西南二百五里。西南至广东饶平县百里,西北至汀州府永定县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南靖县七十里。本漳浦、南靖二县地。正德十四年,南赣抚臣王守仁讨平象湖贼,上言:河头之地,北与芦溪流恩山冈接境,西北与漳平象湖山接境,而平和等乡又与广东饶平县大伞、箭灌等乡接境,皆穷险贼巢,与所属县治相距五日程,往往相诱出劫,宜设县控制。于是析置今县,并筑县城。万历三年以后,屡经修治。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长卢山县北十里,县之主山也。其近城北者曰卓凤山,形如飞凤。城东曰东山,西数里曰楼宅山,以形如楼阁也。楼宅之东,曰岑山,与东山遥对。迤南曰天马山,如天马驰骤,双峰矗起,为县治案山。○象湖山,在县西北,接漳平县界,《郡志》云:在岑山之西。又五牙山,在县西南。九峰耸立,如牙笏然。产矾石,一名矾山,南胜县初置于此。又?山,在县东,元移南胜县于?山之阳,即此。?亦作官,今山麓居人甚盛,称为乐土。
三平山在县东南。岩谷深邃,结曲崎危。登者必历三险三平,乃至其巅,有峰岩泉石诸胜。又大峰山,亦在县东南,县之镇山也。一名大峰崎山。高峻?岩,石峰凡十有七,自山麓至巅,可五十余里。登陟一望,远近城邑悉在目前。商舶渡海以此山为表,山多峰岩洞壑,最胜者为山北之灵通岩。《志》云:漳浦、诏安、海澄、镇海卫诸山脉皆发于此。
芦溪山在县西北,山势雄壮。又北为流恩山,正德中,王守仁抚南赣,败信丰、龙南等贼,贼走象湖山,击败之。贼复入流恩山冈等巢,寻遁去。守仁又攻何塘、洞山寨及长富村等处二十余巢,皆平之。信丰等皆江西赣州府属县。
○河头溪在县治东南,源出大峰山。《志》云:大峰山泉潢四注,画地成川。自正西出者,其下为粗溪,西经县治,曰河头溪。清濑可掬,西流至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合芦溪出赤石岩,下潮阳入海。《志》云:芦溪出芦溪山南,流至三河坝合河头溪。
高山溪在县东北。亦出大峰山,曰高山水。历大小坪,合群溪之水为溪口溪,流入南靖县,会为大溪。土人呼为高坑石神溪,或以为即石塍溪也。旧《志》:溪源发江西、闽、广之交,下流入海。水最恶,饮之则病瘴,徒涉者则足黑,谓之乌脚溪。昔时自闽入粤,皆载水自随,以是水有毒也。《通典》云:石塍溪在漳浦西北百五十里。今溪在大峰山东,或水性变异,而旧迹尚存云。○河上溪,在县东南,亦出大峰山。或云:大峰之支麓有旗山,水源出焉,流为西林溪。又南为云霄溪,即漳浦县漳江之上源也。县南又有徐坑溪,南流为合溪,亦名双溪。又东南经葛布岭,有鱼鼓溪、马溪流入焉,下流为诏安县之东溪。
○芦溪镇在县北。漳汀巡司置于此。《志》云:县境大峰山南有龙峰头堡,又东有溪口堡。路当平和、南靖、漳浦之交,居民辐辏。嘉靖间,寇乱,居民累土为城,因溪为池,寇不敢犯。又东北二里许有西山堡,亦嘉靖间土人筑以御寇处。○高?隘,在县东北,又有朱公?、曹充、赤珠、三莱洲、茶寮等隘。县南又有半地、三角等隘。
诏安县府南二百里。东北至漳浦县百三十里,西至广东饶平县百七十里。本漳浦县南诏地。宋为南诏场。元至正中,右丞罗良命屯官陈君用砌石为城,以防不虞。明弘治中,广寇为患,调漳州卫官军戍守。正德十四年,设捕盗通判驻焉,督平和、饶平二县。寻废。嘉靖九年,析置诏安县。今城周七里有奇,编户二十二里。
○南诏城即今县治,宋南诏场也。后为沿边巡捡寨,亦曰临海寨。元至正十四年,汀、漳盗起,因筑城为备,东临溪,西、南、北倚山,城周三里有奇。明初为南诏把截所。正统十四年,邓寇猖獗,漳寇乘之,攻围八月不能陷。弘治十七年,广寇突入城中,四出劫掠,乃议调漳州卫后所官军置南诏守御千户所。始拓城西偏而广之,砌以石。嘉靖中设县,遂为县城。自是屡经修筑。三十七年,增筑城垣,浚河四周,半通海潮。四十二年,仍筑外城,周六里有奇。又筑西关城,周三百余丈,称为完固。
○良峰山县西一里。耸拔奇秀,县之主山也。县东北十五里曰九上落山,其山九上九下,旧为通道所经,剽掠者往往伏匿于崖谷间。嘉靖二十四年,道移而东,寇患始少。○赤坑山,在县西三十余里,攒聚若五星。又点灯山,在县北三十里,夜常有腾光,因名。
九侯山县北二十五里。九峰并列,有石门可通车马,中多泉石之胜。其相接者曰乌山,峰头巨石嵯峨,半插天表。北接云霄镇,东联?豪仔林山,为邑后障。一名火焰山,以山形尖耸也。又厚广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一名和广山,??律耸秀,与初稽、九侯诸山形势联络。《志》云:初稽山在县北二十五里。○金溪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俗曰金鸡山。与六峒诸山相接,旧有银坑。正德初,议开采,不果。万历中,复议开,商贾杂沓,奸宄欲乘机为变,寻奉旨封闭,又以南诏所官兵更番戍守。然盗矿者犹隐匿故也。又龟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巨壑,蛟龙潜焉。又有石洞,山之右有汀、潮分界巡司。又大南山,在县南十五里。两峰锐秀,俗名大尖、小尖,自山而西,绵亘数十里,若巨屏森立,接于龟山。
?豪仔林山县东北五十里。山势巃嵷,崖石林立。有石屋数十处,可容百人,称十八洞。嘉靖末,附山剧寇啸聚谷中,出没靡常,大为民害,久之稍息。然箐林峭险,奸慝恒伏匿焉。《志》云:山势与九侯诸山连络,为邑之镇山。自梁山逾盘陀岭而南,此山群峰插天,居然竞胜。支麓为葵冈山,在县东四十五里,绵亘数里。中有两小山相峙,称相见岭。有古关隘,累石而成。宋为沿海道巡海所。近以上湖、后港诸村豪黠劫掠,拨浙兵守之。县东六十里又有余甘岭,山盘亘旷邈,为漳浦、诏安接壤处。旧时路出山巅,崎岖不便。万历二十五年,县令夏宏改由山腰,甚为民利。
渐山县东五十里。高峭千仞,顶分二峰。中有潭,深不可测。其相望者为双岐山,以两峰相岐而名。《志》云: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与厚广山相连。又玄钟山,在县东南三十里,距玄钟所十里,滨海。漳舶出洋,旧皆发于此。原设公馆,主簿镇焉。后设县,镇废。以其地屡为倭寇所凭,发船移于海澄。《志》云:玄钟之北,又有梅岭,为戍守处。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败贼吴平于此。○大帽山,在县东,负海最奇耸。宋末,丞相陆秀夫、陈宜中扶帝?泊舟于此。又川陵山,亦在海滨,半入海。俗传帝?南渡,将都南澳,筑此为东京,地遂陷为海,今城堞尚存。自山巅向海,莫穷其际。其峰青耸秀丽,号为苏尖,一名苍陵,亦号东山,北去铜山所十里。相接者为虎冈山。又有揭榜山,亦曰东湖山,山下有小湖也。又甘山,在海中,远望山巅,若小髻然。天将飓风骤雨,则形状变幻不一。中有井水,独甘淡,因名。又虎仔屿、南村屿、崎屿、犬眠屿,皆在川陵山南大海中。
○海在县东南。《海防考》:县咫尺即海,控引潮、粤,最为险要。而玄钟所之胜澳,则县之门户也。由海口西出半日程,为饶平之南澳山,砥柱海中,周围二百余里,与玄钟所对峙。其山之远者曰黄芒山,长三十里,逋逃之民居焉。伏险窃发,为信地要害。又有蜡屿山,长二十里。相近为洋屿,中多平田,漳、潮民杂处耕佃樵牧于此。递南入潮之澄海、潮阳县界。《郡志》:诏安之海有三派:一由铜山所之大京门入县东百浦、走马溪止;一由玄钟所北港门入,经渐山,汇梅洲上湖止;一由玄钟所南港入,经赤石湾,绕县治至甲洲止。其从南澳入者,则潮之黄冈,广之南海矣。
东溪在县城东。源出平和县大峰山,入县境回环流,诸溪涧水悉汇入焉。经县南五里,为横岭渡,又南入于海。○港头溪,在县西,汇诸溪水出龟山西象头渡入海。又大陂溪,在县东四十里,由西北马洋山东南流,至大陂南,绕梅州村,复抵渐山而入海。又走马溪,在县东南,内有东澳,为海口藏风之处,寇船往来尝泊此,俗呼为贼澳。距玄钟所二十里。嘉靖三十九年,倭贼自广东突入走马溪,势甚张,官军与战,沉其数艘,贼败遁,官兵追至广东南澳大洋而还。
○金石镇在县东南海中。元设。在今宁洋县境。明洪武二十年,徙置于此。有城。又洪淡巡司,亦在县南海中。地名北埔,元置于县东五十里之沔洲,明洪武二十年移今所。又东沉赤山巡司,在县西二十五里。元置。在今南靖县境,洪武二十年,移于县南海中。正德十五年徙此,改曰汀潮分界巡司。俱有小城戍守。○岑头城,在县东。又县东四十余里有梅洲土城。《志》云:县东有甲洲土城,嘉靖二十五年筑。相近有上湖土城,嘉靖二十四年筑,皆为戍守处。
白叶堡县西百余里。有白叶洞,贼巢也。嘉靖中,群贼啸聚于此,出没潮、广间。二十七年,官军四面会讨,平之。因置今堡。有白叶洞,水下流入东溪。《志》云:县西二十里有分水关,又二十里即广东饶平县之黄冈驿。又有老虎关及半砂岭关、牛掌等隘,俱接饶平县境。县北又有龙过关,接平和县境。
南诏驿在县城内。宋为临水驿,在北关外。洪武初,重建改今名。○东溪桥在县东门外,阔七十丈,嘉靖二十八年,创建木桥。隆庆五年重修,改曰通济桥。万历二十四年,易以石,仍曰东溪桥。又有洋尾桥,在县东五里,亦曰广南桥。初设渡船,万历七年,创建石桥,凡百有余丈。又平寨桥,在县南五里。亦万历间改渡为桥。又安济桥,在县西十五里。嘉靖十六年建,长各二十余丈。《志》云:县南有陈平渡,在海中,设把截所于此。
海澄县府东南五十里。东北至泉州府同安县百四十里,本龙溪县滨海地。正德间,土民以番市起寇。嘉靖二十七年,始议设县,不果。三十年,建靖海馆于此。三十五年,为海寇焚掠,因筑土堡为防御计。未几,倭入寇,奸民乘机盘踞。抚臣谭伦招抚之,更设海防屯驻于此。四十三年,巨寇伏诛。明年,议割龙溪并漳浦地置县,事闻,赐名海澄。隆庆初,始设县治。五年,改营县城,明年讫功,周三里有奇。编户四十三里。
○儒山县西南二里,县之主山也。圆秀突起,俗呼蔡前山。又席帽山,在县南七里。高耸圆秀,状如冠帽。其西为常春山,秀锐??律,拱揖县治。其东为鸿江山。又东北为鹿石山,雄峭壁立,为县东屏障。○虎甲山,在县西一里,俗名美山,?岩盘踞。又西曰龙头山,两山之间,有一峰突出,盘回昂耸,状如狮子,曰陈坑山。又西南曰石壁山,最高峻,上有岩。
大鳌山县西南十里。蜿蜒嵬峨,特耸二峰,形若笔架。又南岐铺头山,在县西南十五里。南溪之水,自?豪浔而下;大海之水,自浮宫而入。至此会合,倒流纡延,而分绕于邑内,亦名倒港山。○渐山,在县西。耸起高峰,雄大尖秀,鸡笼、南岐诸山拥峙水口,山下人民辐辏。
云盖山在县东南。有石室,容数百人。岩岭?峻,云气尝覆其顶。又龙门岭,在县东,上有石,高十余丈。宋末,文天祥奉少帝南奔,道经此,题迹犹存。又云岳岭,亦在县东,与同安县接界。○圭屿,在县东海口中央,状如龟浮水面,俗呼龟屿。亦曰鸡屿。隆庆六年,议移海门、濠门二巡司,筑城其上,以壮形胜。城成,复废,今为戍守要地。又嵩屿,在县东。又有长屿,皆三面临海,居民各数百家。《志》云:宋末,少帝浮舟海上,遇诞辰,群臣构行殿,嵩呼行礼,故屿以嵩名。今遗址犹存。县东北又有浯屿,在同安界海中。林木苍翠,官军备倭者置水寨于此。后迁寨于嘉禾屿,此地遂为盗薮。详见同安县。又胡、使二屿在海门,上下延袤数里,先是居民凭海为非。正统初,移其民而墟其地。《郡志》:胡屿故名荆屿,上多荆木。使屿故名梁屿,今呼为海门南北山。海中又有丹霞屿,亦曰赤屿。
○海在县东北。自县以西北诸水悉由此入海,曰港口江,亦曰港口大溪。潮汐吞吐,粘天浴日,浩然大观也。一名圭海,盖以圭屿而名。《闻见录》:港口有大泥诸险。又自圭屿以西,有紫泥洲,西接乌礁、许茂诸洲,又西北数里,即柳营江合诸溪处也,谓之三汊河。河口之地,谓之澳头,即福河北岸,自郡东抵省会之通道。海舟登泊最易,防御为切。由海门东出,水程二日,即彭湖岛。漳之汛守岁凡再至云。
月港在县城西南。接南溪,东北通海潮,其形如月。《志》云:正德中,土民私出月港,航海贸易,诸番遂为乱阶。嘉靖九年,于县东北十余里海沧澳置安边馆,委通判一员驻守。二十七年,议设县治于月港,寻增建靖海馆,以通判往来巡缉。既而倭贼入犯,仍据月港为巢,于是筑土堡,跨溪为桥,筑垣其上。未几,复为寇据。隆庆五年,滨月港为县城,而安边馆仍为守御处。又普贤港,在县西。《志》云:上通九十九坑之水,达于海。○南溪,在县西南六里。源出平和县三平山,经马口,受渐水、?豪浔诸水,下流至浮宫,入于海,此县境之南溪也。
○海门镇县东十余里。有巡司,旧置海门社于县东北海门山。正统六年,以地险民悍,时为寇患,设巡司控御之。七年,徙其民于内地,并移巡司于青浦社,即此。又濠门巡司,在县东嵩屿上。洪武初,设于海沧洋,二十一年移于此。又岛尾巡司,在县东南,明初置。本属漳浦县,后改今属。○九都堡,在县城西,今学宫饷馆设于此。《志》云:隆庆初设县,分八九都为二堡,八都堡即今县治也。时又于八都堡南筑草坂堡。四年,改营县城,草坂堡并入城内,而九都堡仍旧。
港口堡在县北。又有珠浦、广林、虎渡等堡,在县西南。相近又有屿上、田尾二堡。县东北又有长屿、何山、石?等堡。○石马镇,在县北十五里。北达郡城之津要,有兵戍守。又西五里即龙溪县之福河堡。又安边馆,在县东北海滨,嘉靖九年置。四十三年,寇吴平巢于此,都督戚继光讨逐之,歼其余党。仍设兵戍守焉。
宁洋县府西北四百里。东北至延平府大田县百八十里,北至延平府永安县百四十里,西北至汀州府连城县二百五十里,南至漳平县百二十里,西南至龙岩县二百里。《志》云:龙岩县东北境有东西洋,界于漳平、永安、大田、连城四县之间。溪洞深邃,鸟道险峻。经二百余年,鞠为寇穴。至正统间,乱无宁岁,乃置巡司控制之。其地四山环列,中宽平。嘉靖四十一年,饶寇掠境,山贼廖选等聚众为乱,官兵不能制。四十四年,贼平。隆庆元年,置县,以巡司为县治,割龙岩及大田、永安地益之,名曰宁洋。并筑城,?以砖石。万历以后,屡经修葺。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十一里。
○金凤山县治北,县之镇山也。圆峰特起,麓有平洋,结为县治。又北有王冈山,自百种?分为岭兜、员当诸山,由穿石隔、赤洋埔达于城北。又县西北五十里为马家山,亦曰马峰山。顶尖秀,为众山之望。《志》云:自马家山逶迤而南,由骆驼崎历盖竹溪、百种?,过鼓楼隔,至谢田崎,转折而东,结为金凤山。又天员山,在县北,其山极高,顶平坦,可容万人。上有古井。《志》云:县东北二十五里有虎山,县西北三十里有百刻岭,俱北出延平府永安县之道。
香寮山在县南。上有紫云洞,可容数万人。正统中,邓茂七据此为乱,官军讨平之。山之绝顶有天台,台有龙潭,石窟如釜。又赖家山,在县东。上有虎符岩,最高胜。自山而西,由岩坑石兜转至县南,为麒麟山。又城南三里有天柱山,以圆峻得名。○杀狐岭,在县西北,鸟道险峻,人迹稀少,尝为寇巢,名龙头寨。嘉靖四十四年,官兵会讨山寇曾东田等于此,数月不克。忽有大狐自岭上坑飞下,官军杀之。三日而贼灭,因以杀狐为名。
○东西洋在县城东南。有三源,自县东北诸山溪南流者,曰南溪。自县北流会南溪者,曰北溪。自县西北合诸山溪水流会南北二溪者,曰西溪。三流合而绕县郭,激荡生涛,湍濑迅险,谓之东西洋,亦曰前后洋。正统中,邓茂七等啸聚于此。南流经漳平县境,为九龙江之上源。又徐溪,在县西四里。《志》云:出县西郭家山,又有大坑溪、小溪,俱流合焉。南入漳平县境,合九龙江。
○坑源隘县北四十里。又北二十里至延平府永安县之林田隘,林田北出之要会也。○宁济桥,在县城南,万历五年建。长十八丈,寻圮。九年重建。
附见:
漳州卫府治西,洪武三年建。属所二,曰守御龙岩中中千户所,在龙岩县治西北。成化七年,调漳州卫中所、镇海卫后所官军守御,隶漳州卫。又南诏守御千户所,在诏安县治东。弘治十七年,寇入南诏城劫掠。明年,调漳州卫后所官军守御,改属漳州卫。
镇海卫在漳浦县东北九十五里。本名岐岛,有城垒。洪武二十年置卫,并筑城以备倭。城周四里有奇,领所三。《志》云:卫城东南十余里有东镇屿、南镇屿,西南数里有鸿儒屿。南镇屿西曰连进屿,一名大屿。卫东南又有将军礁,一名鸡心渊。水底石骨内接鸟鼻头山,外连东镇屿里许。潮长则没,退则见,亦名浮沉洲。又有半洋洲,东接龟岭,西接南镇。晴明时见白浪,长百丈,名白玉礁。龟岭在卫城东南,如神龟出海,因名也。岛屿绵亘海滨,为卫城拱卫。
守御六鳌千户所在漳浦县东南。《志》云:县东丹灶山南有铁灶坑,南行三十余里,平沙漠漠,三面皆海,惟正北可以陆行,所城凭焉。如巨鳌戴山,旧名青山,亦曰鳌山。山腰居民鳞次相叠,初置青山巡司,洪武二十年建所。筑城周二里有奇。城北曰大澳山,一名罗崎山,土色纯赤。东为对面山。又东北为虎头山,与古雷山对峙,商船渔舟皆经此。城东南又有鸟嘴、鸡心等山。又有横屿,在海中,长亘里许。又有双洲,俗名洲门,自广入海船舰必经之道也。
守御铜山千户所在诏安县东。其地旧名东山,为民间牧薮。洪武二十年置所,筑城周三里有奇。嘉靖三十六年,增修以御倭。三面环海为濠,惟西面行二十里,始逾陈平渡。本属漳浦县,嘉靖十三年改今属。《志》云:所旧置于井尾澳,景泰间,始移于西门澳。北自金石以接浯屿,南自梅岭以达广东,皆属哨守。有西门澳水寨,五水寨之一也。城中有山,曰古楼,南对川陵山,山右为白沙山。又城西为??望山,又西为东岭山,西二里曰水寨大山。其在海中曰乌石平山,列屏如黛,周围数里。又有大小甘山。以屿名者,曰东门屿。流浪冲激,俗呼大惊门。下有沙岛,积石叠起者,为铁钉屿。五墩聚立者,曰五屿。川陵山东,曰鸡心屿。沙湾环带曰南屿。水寨旁为后澳港,海舟避风处也。其相近者,又有井仔湾、鲎壳澳及沙洲诸处。
守御玄钟千户所在诏安县南。东北接铜山所,西南抵潮州界。自澳口至南澳,约三十余里。洪武二十年置所,筑城周三里有奇。嘉靖四十二年,为倭所陷。隆庆六年重修。城内有果老山,四面八山,连环相向。一名古老山。城东有东山,海中有内屿、外屿。又有蛤洲、猎洲、敏洲、红洲、卧岗洲、陈洲、蛇洲等七洲屿,列于所北内江中。又有胜澳,在城西南面,与广东南澳相望,水通柘林等处。澳上为南山墩,城外市曰卸石湾市。渔舟舣附,居民贸易处也。《海防考》:镇海卫及所属三所,皆列海滨,贼自粤趋闽,则南澳、云盖寺、走马溪乃其始发之地。哨守最切者,铜山、玄钟二水寨而已。铜山有把总驻守,而玄钟隶焉,故止称一水寨,嘉靖中,最为贼冲。
附考:
琉球琉球之地,在泉州府东海岛中,亦在福州府之东北。汉魏以来,不通中华。隋大业三年,令羽骑尉朱宽入海访求异俗,始至其国。语言不通,掠一人以归。明年,复令宽慰抚琉球,不从。宽取其布甲而还,适倭使来朝,见之,曰,此夷邪久国人所用也。六年,遣虎贲郎将陈棱等自义安泛海击之,东行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辟黾}屿,又一日至其都,琉球王欢斯渴利兜战败。棱等乘胜拔其栅,杀其王,略男女数千人而还。自是历唐至宋,未尝朝贡。元至元二十七年,遣使招谕琉球,不至。其国所辖有古米、太平、马齿等山,东北有硫黄、叶壁、七岛诸山,并隔海外不相属。明洪武五年,遣行人杨载赍诏往谕其国,率先归附。太祖奖其忠顺,赐符印章服及闽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姓,又许其遣子及陪臣之子来学于国学。其国分为三,曰中山王察度,南山王承宗,北山王帕尼芝,皆遣使朝贡。自永乐以来,其国王嗣立,皆受册封。后惟中山朝贡不绝,其南山北山二王俱为所并。嘉靖三十五年,倭寇琉球,世子尚元邀击歼之。万历三十七年,萨摩州倭侵琉球,禽其王尚宁。四十年复国,至今其王相仍,皆称尚氏。贡道自闽县以达于京师。朝廷遣使,去以孟夏,来以季秋,乘风便也。自福州梅花所开洋,七昼夜可至。自泉州彭湖岛开洋,五昼夜可至。望见古米山,即其境。东去三百里,为叶壁山。又东即日本,恒与贸易假贷。近国那霸首里,并有马市。又有鸡笼山岛野夷,隔鸡笼、淡山洋,亦谓之东番。万历四十四年,倭夷胁取其地,久之始复国。《四夷考》:琉球之地,仅海外一冈碛,无大聚落,所居曰婆罗檀阔。无城郭,堑栅三重,环以流水,树棘为藩而已。《元史·志》载:自彭湖而东,水渐低近?留球者,谓之落氵祭。氵祭者,水趋下不回也。嘉靖五年,给事中陈侃使琉球,首辨其妄。国别号大琉球,西南则暹罗,东北则日本。从长乐[C021]石出海,隐隐一小山浮空,即小琉球也。更南则东番诸山,其人盛聚落而无君长,习镖弩,少舟楫,自昔不通中国。又东隅有夷,鸟语鬼形,殆非人类,或云即昆舍那国云。
吕宋在东南海中,小国也。产黄金。永乐三年朝贡。嘉靖中,始复至。与漳、泉民相市易,民流寓其地,多至数万。万历中,同安人张嶷谬奏,海有机易山,与福建近,地产金,可采取。三十六年,诏遣中贵人委官勘视。吕宋人疑诸流寓人为患,悉坑杀之。嶷寻以首祸诛。贸易至今不绝。《漳郡志》云:东洋有吕宋、苏禄诸国,西洋有暹罗、占城诸国。今东西洋商舶载在令甲者,东洋则吕宋、屋同、沙瑶、玳瑁、宿雾、文来、南旺、大港、呐哔?、磨{艹老}英、笔架山、密雁、中邦以宁、麻里吕、米六合、高药、武运福河、仑岸塘、吕蓬;西洋有下港、暹罗、旧港、交趾、柬埔寨、丁机宜、顺塔、占城、麻六甲、顺化、大泥、乌汀、礁林、新州、哑齐交、?留吧哪彭、西宁、陆坤占陂、高趾洲、篱木、高提里邻、吉连单、柔佛、吉宁邦日、隶安丁、义里迟闷、苏禄、班隘。又有鸡笼、淡水,不系东西洋船数。而红毛海夷饶财宝,于东西洋别为种落,往往舟舶彭湖,构奸民为贩鬻。议者谓当与日本特严防禁,杜其乱阶云。○俱蓝国,自古不通中国。元至元十九年入贡,海外诸番,此为最远。自泉州至其境,约十万里。
卷九十九
读史方舆纪要
(清)顾祖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