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游錄紀聞上

  自北上。以褐賤。所聞寥寥也。而不敢自廢。輒耳屬一二。輦上貴人。其說翔藐塵壒之外。迂朽毋得望。至淵儒魁士。未始多值。間值之。而余顓蒙自怯。囁嚅久之。冒昧就質。僅在跬傾。懼其厭苦。手別心悵。餘則垣壁桯杌之是徇。余之憒憒。不其甚乎。然幸于燕而聞其略也。若錮我荒籬之下。禽籟蟲吟。聊足入耳。能傾隃糜之殘瀋乎哉。陋實余。不在游也。故紀聞。

  【吏部楹帖】 吏部堂聯。萬曆初。冢宰錢唐張瀚立。功名身外事。大就何妨。小就何妨。富貴眼前花。早開也得。晚開也得。

  【宋濂裔孫】 浦江宋濂。譴卒夔州。子孫因家焉。而故里仍有宋氏。今蔚州知州宋三傑。云其後。

  【湯若望】 大歐邏巴國人湯若望。今官太常寺卿。管欽天監印務。勑號通玄教師。其國作書。自左而右。衡視之。製繭紙潔白。表裏夾刷。其畫以胡桃油漬絹抹藍。或綠或黑。後加采焉。不用白地。其色易隱也。所畫天主像。用粗布。遠睇之。目光如注。近之則未之奇也。湯架上書頗富。醫方器具之法具備。有祕冊二本。專煉黃白之術。溧陽陳百史相國 【 名夏】 欲傳之不得也。崇禎甲申三月。京城陷。陳避天主堂。欲投繯。力沮之。湯又善縮銀。淬銀以藥。隨末碎。臨用鎔之。故有玻璃瓶。瑩然如水。忽現花。麗豔奪目。蓋煉花之精隱入之。值藥即榮也。鑄鑌鐵為刀。柔可繞指。揮之砉然有聲。他製頗多。不具述。

  【通政司參議】 通政司參議闕。大率以戶刑工部郎中陞。試日讀章疏一道。偉幹閎聲為貴。備上御門宣奏也。左右參議。一嘗外轉。一嘗內轉。時人語曰。一死一活。

  【人梟】 崇禎時。寧海諸生包君祿。失其名。家頗裕。其子年始壯。好飲博。嘗道中毆父。死。食其腦。土人執送熊太守。太守拷問。曰。吾當時謂牛耳。不知父也。斃于杖下。

  【商文毅銀章】 淳安商文毅 【 輅】 。有憲宗皇帝所賜銀圖章。曰澹泊寧靜。今藏于家。其地九?邅迴。水各環護。 【 遂安馬揚明說。】

  【徵異】 先朝大內多奇物。濟寧楊太史士聰玉堂薈記曰。大內藏有瓜子。長五六寸。嘗述之吳駿公先生。先生曰。不止此。吾友某。親見大內一活蟻。修尺許。其狀可畏。不知所自產。又太倉太常王煙客 【 時敏】 云。友人某。于蜀中見竫人若干共籠。形不隃三寸。衣冠垂髯。聲啾啾如鳥雀。短于焦僥矣。

  【金龍池】 馬邑縣西北十里。洪濤山下。有水一泓。深不可測。嚴冬不冰。後魏以來。人傳池有二龍。時化為馬。一驪一黃。遇天陰晦。民間之馬遇之。生駒神駿。或有角。如鹿茸然。 【 馬邑縣志。】 洪濤山下。淵深無底。唐初有一馬。從池中躍出。里人驚怪。莫敢近之。馬每朝出。奔騰郊?。暮復投水中。以為常。尉遲恭往收之。從太宗征伐。翊成開創之功。後馬不知其所終。今曰金龍池。 【 雲中志。】 按鹿馬易形。秦人以罪趙高。而馮夢禎快雪堂集云。大同有馬似鹿者。抑洪濤山下所產。傳奇有尉遲敬德洗馬。則金龍池中事也。

  【透玲碑】 大同應州佛宮寺。相傳唐晉王墓上石。光明如鏡。照見人物。元季兵燹。止留二尺許。曰透玲碑。

  【王右軍遺墨】 東陽何氏宋太師□之後。所遺右軍書。若問淳熙還問之必還也。羲之頓首。字徑五寸。長幅。今存。義烏金公輝嘗見之。

  【沙河古墓】 沙河縣北陽村。有古墓志。蓋上書揚君墓。傍刻葬後一千七百年墓為張安所發。發者滅門。今石見存古廟前。而揚君履歷。已不可攷。 【 順德府志。】

  【黃侍中祠聯】 貴池黃侍中觀祠。聯曰。兩榜掄魁。毫端灑不盡義膽忠肝。想到江上勤王。獨往獨來天地黯。一門殉節。波影留得住貞魂烈魄。說起橋邊從事。同聲同氣鬼神驚。

  【攷經堂記】 三原冢宰王端毅 【 恕】 致政。潛心六經。作攷經堂記。略曰。攷經固當攷先儒之傳注。亦不可不以心攷之。其經如此。其傳如此。以心攷之不如此。則當闕之。不可以訛傳訛。以誤後學。且如易之文言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程傳以為乾始之道。能使庶類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而不言所利者。蓋無所不利。非可以指名也。故贊其利之大。曰大矣哉。朱子本義以為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大矣哉。貞也。今之學者。多不讀程傳而宗本義。如此章者。以吾心攷之。當以程傳為是。又如書之金作贖刑。蔡傳以為贖鞭扑之刑。以吾心攷之。鞭扑乃官府學校常用之輕刑。如何一一以金贖之。豈非贖老幼篤廢之不能受刑者乎。又如詩之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注以為上聳無枝曰喬。以吾心攷之。釋喬木之喬。固可如此遷就。釋喬岳亦可上聳無枝曰喬乎。喬字只可以高字訓。不可以上聳無枝釋之也。又如春秋。公羊、穀梁以尹氏卒為正卿。左氏以尹氏卒為君母。一以為男子。一以為婦人。學者將誰信乎。此攷經者固不可不用傳注。亦不可盡信傳注。要當以心攷之也。

  【海運新攷】 梁太宰夢龍海運新攷曰。海道里數。淮安府至安東縣九十里。安東縣至馬洛關五十里。馬洛關至蘆浦四十里。蘆浦至楊寨四十里。楊寨至白沙關二十里。白沙關至雲梯關二十里。雲梯關至淮河套六十里。淮河套至大海東州山百二十里。東州山至高公島三十里。高公島至鷹游山三十里。鷹游山至盧溝所十五里。盧溝所至青口六十里。青口至興莊五十里。興莊至東流所百里。東流所至濤落場三十里。濤落場至信陽場百二十里。信陽場至齋堂島四十里。齋堂島至靈山島九十里。靈山島至竹槎島五十里。竹槎島至浮島四十里。浮島至灣島六十里。灣島至鰲山管島三十里。管島至田橫島七十里。田橫島至欽島十里。欽島至青島百二十里。青島至海洋所灰島七里。灰島至炕兒島十八里。炕兒島至玄城島百二十里。玄城島至雙駝埠二十里。雙駝埠至寧津所八十里。寧津所至成山衛五十里。成山衛至青雞島六十里。青雞島至羅山所五十里。羅山所至威海衛四十里。威海衛至劉公島五十里。劉公島至寧海州七十里。寧海州至空空島五十里。空空島至奇山所三十里。奇山所至福山縣三十里。福山縣至登州新海口八十里。登州新海口至沙門島六十里。沙門島至桑島五十里。桑島至萊州(山母)屺島四十里。(山母)屺島至三山島八十里。三山島至芙蓉島五十里。芙蓉島至海倉百里。海倉至魚兒鋪十里。魚兒鋪至白浪河五十里。白浪河至八溝河五十里。八溝河至小清河二十里。小清河至清河五十里。清河至絲網口十里。絲網口至江坌河十里。江坌河至大口子四十里。大口子至大清河十里。大清河至唐頭寨十里。唐頭寨至小沙河五里。小沙河至渾水汪十五里。渾水汪至降河三十里。降河至久山河十里。久山河至大沙河二十里。大沙河至泊油河十五里。泊油河至套河十五里。套河至沙頭河十里。沙頭河至大頭河三十里。大頭河至桑句河三十里。桑句河至徐家溝十里。徐家溝至乞溝河七十里。乞溝河至大沽河二十里。大沽河至天津衛百五十里。天津衛至張家灣八十里。自淮安至張家灣海道水程。共三千三百九十里。

  海道灣泊。舟行停泊。宜在舊設墩上。晝樹旗幟。夜懸燈籠。以便趨集。嘗攷永樂間平江伯陳瑄督海運于靈山。建烽火臺。高三十餘丈。今宜師其意。多為標識云。

  由淮安起至信安場。 【 場東土民董氏門前。可泊舡二三百隻。】

  齋堂島。 【 屬諸城縣。在夏河所東南。水陸相去共約二十里。自鷹游山風利一晝夜到島後琵琶嘴。可泊舡二三百隻。濤落夾倉口、舊夏河等所。安東靈山一帶。近多徽、閩商販。】

  靈山島。 【 西離齋堂水路五十里。北離靈山衛水路四十里。屬膠州。風利由島北徑行。或阻風奔本島。或靈山衛前。可泊舡二百餘。】

  古鎮巡檢司。 【 由鎮南海邊行。或阻風在鎮西海王門前龍王溜處。可泊舡五百餘。】

  竹槎島。 【 屬膠州。在靈山衛東薛家島前。離靈山衛水路五十里。舡由島前行。或阻風。即奔北島。或薛家島前。可泊二三隻。】

  黃島。 【 商舡每泊此守風。可泊舡百十隻。】

  淮子口。 【 膠州城東。最險要。內多隱石。潮長石見。須轉南行。淮商熟路也。】

  陰島。 【 屬膠州。舡由島前行。潮退有旱路。內為民居。】

  麻灣。 【 西口通膠州。可泊舡。】

  福島。 【 一作浮。即墨縣南五十里顏武社地方。舡行島後。亦可泊。】

  淮口港。 【 鰲山衛。遇大潮。可泊四五十艘。】

  董家灣。 【 即墨縣南九十里。每三四月捕魚時。百筏叢集。灣前有石堈。須近裏二里開舡。】

  大管島。 【 即墨縣蕭旺社地方。距縣十里。島內外俱可行舡。】

  十餘里。】?小管島。 【 蕭旺社地方。離岸十里。如舡奔程不及。此島可泊。離鰲山

  田橫島。 【 屬即墨縣。去縣百二十里。西去齋堂島水陸共有五百里。風利一日可到。島後東圈西圈。俱可泊。】

  柘島。 【 春時舡由外行。秋由內行。】

  沙島。 【 屬大山所。去岸十里。可泊舡百十餘隻。】

  馬公島。 【 即墨縣正東。雄岸所正南。屬萊陽。島前島後並何家馬頭。可泊舡六七十隻。】

  草頭嘴。 【 大嵩衛正東。去衛二十里。屬寧海州。自田橫島開舡。或阻風奔此。可泊舡六十隻。】

  青島。 【 乳山寨西南小海。最可泊舡。帶麥島海口、楊家盤海口、擒虎山海口。俱可泊舡不多。】

  黃島。 【 海洋所正南。去所二十五里。島西所前。可泊舡。屬寧海州。去百六十里。】

  海洋所白沙海口。 【 可泊舡不多。】

  宮家島。 【 即琵琶島。寧海州即楚社地方。去海洋所四十里。島西北可泊。】

  長灣圈。 【 文登縣可泊舡處。】

  龍門口。 【 文登縣界。在靖海衛西北。可泊。】

  狗角口。 【 靖海衛東。蘇心島西北。與蘇州南北相對。故名蘇心。島上有海神廟。此口可泊。】

  槎山。 【 文登縣南二十里。有九頂。南瞰大海。可以遠瞭。為水程標記。】

  宋家園。 【 即沙島。俗呼柳埠。海口屬靖海衛。可泊。又蘇山海口。可泊百十餘隻。】

  何家嘴。 【 即延真島。去岸五里。文登縣東百二十里。】

  石島。 【 文登縣赤山寨界。舡行。】

  別付島。 【 在赤山寨南。可泊。】

  木家島。 【 即鏌鎁島。南可泊。島東北海內有凹屋港。最險要。舡須內行。島在文登縣百里。昔有捕魚者于此獲寶劍。故名。】

  黑石島。 【 遼呼蝦兕駞。舡內外可行。】

  揚家塋。 【 寧建所東南。潮落則顯。長則隱。內有石龍。有六七十墩。由內洋數里開舡無害。岸人呼為忤島。島人名為乾島。】

  菉豆島。 【 尋山所南。遇南風可泊。】

  窩島海口。 【 可泊舡百十餘。】

  駱駞石。 【 水急可泊。】

  竹島。 【 成山衛正南相去二十里。舡由嘴東行轉馬山。至秦皇廟。或阻風。進馬山北小海口。可泊舡守風。】

  送波嘴。

  家雞汪海口。 【 屬成山衛。可泊四十餘隻。】

  春山嘴。 【 一名黃石崖。灘陡水湍。無風。激浪如雷。嘴可避。亦可泊百餘隻。】

  成山衛海口。 【 可泊百餘隻。】

  柳大川界口。 【 可泊百餘隻。】

  白峰頭。 【 屬成山衛。約十里。其處多礁石。無風。激浪有聲。舡經此向東開十餘里避之。】

  仙人橋。 【 潮退橋顯十餘里。潮長水沒止露尖。無風。激浪如雷。由裏開洋二十里行舡。或口西亦可。】

  海驢島。 【 成山衛東北四十里。可避仙人橋之險。開洋二十里。島東北望西轉。】

  雞鳴島。 【 即青吉島。文登縣東一百里。自成山衛西北行抵此島。行舡亦可泊。遇東風即行避。或回成山。或前山劉公島。有雞鳴嶼。內有浮礁一片。可避。望西有夫人嶼。不可在內行舡。望西北行。至劉公島。約四十里。】

  大溝海口。 【 文登縣南。有暗石沙港。不可泊。】

  辛江寨。 【 文登縣迤北。有陳家崖。可泊。】

  黑山洋。 【 近黑島。在威海衛東北洋。險不可泊。】

  劉公島。 【 去文登縣百二十里。東北行至王家嘴。轉西行過有漫村海口。有二灘在威海衛後。東西有黑海口。俱陡崖不可泊。遇南風。在衛東北張家海口可泊。自劉公島轉西至小杵島。抵空空島。約百餘里。風利一日可到芝罘島。或值西風。西北風。正北風。亟回劉公島避之。空空島不可泊。】

  威海衛東關外海套。 【 可泊舡二百餘。】

  寧海衛東柄海口。 【 可泊舡不多。】

  養馬島。 【 水路至寧海衛十里。可泊。否則泊花合港。】

  龍門港口。 【 古泊舡處。】

  金山所雙寺等海口。 【 俱屬寧海衛。可泊舡三十餘。】

  芝罘島。 【 俗呼慈烏島。奇山所西北。山東通陸。東西二里長。內有福山民居。至奇山十里。】

  大河海口。 【 不得已可泊舡五六十。】

  奇山所前圈海口。 【 不多泊。】 後圈海口。 【 不多泊】 勝子圈。 【 不多泊。】

  灘名口。 【 可泊舡六十。】

  婆娑海口。 宅窠。

  登州新海口。 【 備倭都司城。進可泊百十隻。】

  長山島、沙門島。 【 俱蓬萊海道要處。有井可汲。舊有監察行臺二。巡檢司。有海廟。正德前。有司春秋二祭。】

  樂家海口。 【 可泊舡十隻。遇北風。不敢久停。西至黃河口塞三十里。】

  黃河營。 【 屬登州衛。有東小海口。可泊舡二三十隻。土人島人最習者。】

  桑島。 【 一名桑雞島。島前可泊舡百五十。東至新海口。六十里去岸。馬亭寨十五里。有井可汲。】

  馬亭鎮巡檢司。 【 屬黃縣。迤西地名大龍口一帶。灘淺不可泊。】

  馬亭鎮備禦所。 【 屬萊州衛。西至東艮海口。屬招遠縣。】

  界河。 【 海道經云。開放萊州大洋收進界河。即在此。黃河西六十里。今淺沙不可泊。】

  東艮海口。 【 東北羊欄河口。歷王徐寨。城北海岸一帶礁石。宜避。】

  (山母)屺島。 【 屬黃縣。南可泊舡五十。避北風。西至三山島。約五十里。四面各有礁石。宜避。內有龍王廟。此島有路約一里。南通陸。】

  三山島。 【 屬萊州。西北俱可泊舡五十餘。西南有礁石。有龍王廟。西至芙蓉島四十里。】

  蠔蝤島。 【 屬萊州。一名芙蓉島。東有沙塔半截。沒水顯露。開舡裏行無害。西至海倉巡檢司一百里。島可泊舡五十餘。至虎頭崖五十里。至唐頭寨三百餘里。】

  萊州海神廟後海口。 【 潮淺。可泊舡十餘。】

  虎頭崖。 【 登舟上舡。至虎頭崖。俱有島嶼可泊。虎頭崖至海倉口七十里。唐頭寨百八十里。唐頭寨至天津七百餘里。此路雖遠。有泊處堪行。又虎頭崖開洋往西北。至天津五百餘里。此路逕便。但無泊處。】

  海倉口。 【 西半里。新河海口可泊。而至魚兒鋪巡檢司十里。至濰河三十里。可泊舡十餘。】

  濰河口。 【 可泊舡三十餘。西至魚兒舖三十里。至白浪河五十餘里。】

  魚兒鋪巡檢司。 【 屬昌邑縣。西至青州左衛唐頭寨二百二十里。洱河海口往裏十五里。可泊舡三十餘。】

  洱河海口。 【 屬青州。可泊。】

  小清河大清河海口。 【 並可泊。】

  唐頭寨。 【 屬樂安。通商處。】

  小沙河口。 【 至渾水汪十五里。】

  渾水汪口。 【 可泊舡三十餘。】

  大沙河。 【 西北東俱可泊。】

  套河。 【 往裏二十餘里。可泊舡三十餘。至沙頭河十里。】

  沙頭河。 【 可泊舡百十餘。】

  桑句河。 【 至徐家溝十里。】

  徐家溝海口。 【 可泊舡三十餘。至乞溝河七十里。】

  乞溝河海口。 【 可泊舡三十餘。至天津百二十里。】

  天津海口。 【 至張家灣八十里。】

  隆慶辛未。海運初雇海鵰舡五隻。分載米二千石。每駕?十二人。自淮安至天津。試運無礙。

  【趙(山函)游略】 盩厔趙(山函)。字子函。萬曆己酉貢士。未宦。好金石遺刻。所著石墨鐫華若干卷。其游覽皆以搜訪舊蹟也。如游九嵕記。略曰。馬嵬北五里。有隋李使君碑。碑隸書。稍遜漢法而不甚闕。獨闕使君名。據碑云。季父琰之。琰之見魏書。使君封安喜縣公。官亦不卑。而隋史無傳。不可攷。過延長寺。抵儀門村。至昭陵十里。北一里許。得許洛仁碑。碑書不大佳。又北半里許。得薛收碑。駸駸有伯施法。折而西。一里許為趙村。有廣濟寺。寺後石鼓。唐人書尊勝呪。精健絕倫。止存十三。攷長安志圖有石鼓興宮。而不言所以。從趙村北行八里為莊河村。先于道旁塚得姜遐斷碑。及至村中。則段志玄碑。行間。一牧羊兒云。碑甚多。予犒以金。使導。東行數十步。田間又橫一碑。則監門將軍王君碑。又東行數十步。一碑無字。亦無塚。蓋土人平之而?磨其碑耳。以圖攷。疑是長孫無忌碑。又東行半里許。為劉洞村。流水界之。渡而東。一碑則房梁公玄齡碑。褚河南正書。存者無幾。又東數十步。高士廉碑在。又東數百步。李靖碑在焉。撰書姓氏殘闕。與諸碑同。而上半完好。靖塚作三山形。文皇以象其功。土人謂上三塚。李勣塚亦如靖。土人謂下三塚。二塚南北相去不二里。勣碑高宗御書。高二丈餘。嶄然屹立。與溫彥博碑榻者甚多。土人捶其字殆盡。彥博碑在靖碑北數十步。歐陽詢書。法視皇甫、九成、化度最為得中。而不復可榻。就西峪村東南。古塚相連。碑甚多。褚亮碑、阿史那忠碑、張後胤碑、孔穎達碑、豆盧寬碑、張阿難碑。鱗次都不百步。書與段、姜等碑皆有法。而孔穎達碑極類虞伯施。但結搆小疎。昔人謂為伯施書。非也。穎達卒在世南後。不應世南作書。當是習世南者書之。然已優孟矣。已又得蘭陵公主碑於老軍營之西北。得馬周碑于狗村之東。得唐儉碑于小陽村之北。碑多佳。孔穎達碑螭首嵌空處。有至正四年三月顧游特看此碑墨書十二字。積泥土中。拭視如新。亦一奇也。又宿西峪村。馬逸。追止之。馬止處。一碑仆地。募人起之。乃崔相公敦禮碑。大半完好。是又一奇也。予既不即行。訪求殘碑。仆者起之。埋者出之。存額者榻額。尉遲敬德碑。自額以下埋土中。聞十五年前令尹芮質田掘而榻數十紙。予出之。了無一字。蓋土人于令尹榻後。捶而瘞之耳。又山半數塚。土人謂宰相墳。仆一碑。傳是魏鄭公碑。山東半數塚。土人謂亂塚坪。予皆起之。則與尉遲碑同。不知何年捶而仆之也。又陵北四十五里叱干村。有乙速孤公碑者。會雨止。翌日。從西道九嵕。中一峰為太宗葬處。曰昭陵。高不敵中南一小峰。峰下觀歷朝祭碑與翁仲。或側或仆。獨六馬皆以片石刻其半。左右列。各三。攷歐陽書贊刻石。殷仲容又書刻馬座。今馬身半刻而無座字。製亦不類唐人。且太宗以天下全力。豈難作一石馬。而半刻之耶。姑存以待博物者。自此益斗絕。至馬鞍山。達其巔。則分東西二峰。見地脉從崆峒來。至此。界以涇。仲山嵯峨障其東。涇出山後。渭繞其前。南則終南、太乙。亘若列屏。平川一帶。俛視無際。長安城若彈丸矣。循山北三十里為東莊村。是日午之叱干村。村東二塚。一為乙速孤昭佑碑。苗神客撰。釋行滿正書。一為乙速孤行儼碑。劉憲撰。白義晊分書。地僻。榻者少。故得稍完。翌日南行。緣谿上下。由東道下谷口為煙霞洞。傳為鄭子真隱居處。涇陽亦有谷口。此去涇尤近。而漢中又有谷口。不知誰是。翌日。南過阿史村。村亦有數大塚。因憶叱干、豆盧、阿史那皆代北大姓。而阿史那、豆盧諸人。又有功于唐。陪葬昭陵。此必三族所居。而無所攷。過此東望。茂陵巋然壁上。而衛、霍諸將附焉。略而南。阪盡。得興平城。城上于九嵕、茂陵。又皆指顧中矣。興平泮宮乃隋賀若誼碑。宋人磨其陰。刻作夫子廟碑。元文尚存十五。昔曾完好。一縣令不耐嚴貴人之索取。捶其字過半云。已于崇寧寺壁得魏常醜奴墓志。雖不大佳。唐以前物。可存也。是役也。為日十四。得隋碑二。隋墓志一。唐碑二十。石鼓一。尉遲恭、杜淹、李思摩、順義公、先妃陸氏、清河公主碑額六。

  趙子函又游城南記。略曰。出安定門。 【 西安府西門。】 過演武場。游崇仁寺。本名崇聖。隨唐建。今為秦邸香火院。締構丹碧。長安城諸寺不及也。俗呼金勝寺。經堂前有唐大德檀法師塔銘。姜立祐撰。石幢尊勝神呪。張少悌書。皆殊絕。又二日。出永寧門。西安之南門也。舊記所謂安上、啟夏、含光諸門。皆亡其故處。今城四門。東曰長安。西曰安定。南曰永寧。北曰安遠。自永寧至薦福寺三里許。寺廢徙。非唐創。塔十五級。嘉靖乙卯地震。裂為二。癸亥地震。復合無痕。亦一奇也。又三里許興善寺。前據草場坡。所謂橫岡之第五爻也。雍錄長安志諸書。皆云。隋宇文愷築大興城。以城中有六大坡。象乾六爻。于九二置宮室。九三置百司。九五貴位。不欲人居。置玄都觀、大興善寺以鎮之。觀當在寺東。西又有裴度宅。張權輿所謂宅據乾岡者。今觀與宅皆廢。獨寺存。寺後閣巍然。銅佛像併轉經藏。疑皆昔時物。閣前有大德禪師碑額。寺東南又三里許為慈恩寺。據記云。寺經廢毀殆盡。惟一塔儼然。則今寺亦非唐創。而塔自宋熙寧火後不可登。萬曆甲辰。重加修飾。施梯始得至其巔。秦山涇渭皆入目中。唐人墨蹟。孟郊、舒元輿之類。皆不可得。塔下以石為桄。桄上唐畫佛像精絕。為游子刻名侵蝕。可恨。東西兩龕。褚遂良書聖教序記。尚完好。而唐人題名碑刻無一存者。問之僧云。塔前元有碑亭。乙卯地震。塔頂墜。壓為碎段。今亡矣。按唐史。高宗御製並書慈恩寺碑。玄奘迎置之寺中。又寺西南一里。有李晟先廟碑。張彧撰。韓秀弼書。今二碑皆亡。寺前小渠曲江泉。合黃渠水。經鮑陂而西。聞二十年前尚有水。宋侯誼汜塋在其北。引水作池。忌者塞其泉。竭矣。寺東南行一里。即曲江西岸。江形委曲可指。皆蒔禾稼。江正北一阜。故樂游原。今為永興王府塋原。下舊有青龍寺。今亦毀。江頭古塚。隆起數處。疑非塚。當是唐宮殿基。杏園、芙蓉池。皆在江西南。今不可攷。又西北有楊尚書瑒廟碑。李林甫撰。王曾書。令狐氏廟碑。劉禹錫撰并書。今皆亡。呼廟坡頭如故。又東南二里。為漢宣帝杜陵。陵下為三趙村。村中小塚鱗比。疑皆帝從葬者。又東南五里。為張曲。記謂有蕭嵩墓。今數塚。未知誰是。蓋由曲江達張曲。地漸高。自東南一帶迤邐過長安西。皆所謂少陵原也。本鳳棲原。以宣帝葬許后起少陵。遂曰少陵。少陵在司馬村東。其西皆秦王葬地。松柏森鬱。華表翁仲數十里相望焉。據記。張曲之西趙村有論弓仁墓。張說為碑。已斷仆無字。今亡。村中有石翁仲二。疑是仁墓上物。趙村西為高望。有蕭嵩父灌墓碑。張說撰。梁升卿書。高望之西北。又有仇士良、郭敬之、昇平公主三碑。皆當在十餘里內。亡矣。遂東南行。至龐留。宿王氏莊。莊西半里為秦惠王墓。墓前掘得段府君碑。碑字皆平。隱隱可讀。乃唐段志玄父也。碑額字亦漸平細如處州縉雲碑。似是石理漸長。歐陽永叔言不誣耳。西南五里。原盡。得興教寺。據高原。俯樊川。玉案山天池寺在其南。韋趙三像院在其東。韋杜、莊嚴諸寺在其西。神禾原道安洞、惠炬寺橫亘其西南。游塔院觀三藏、慈恩、西明三塔。三藏銘。劉軻撰。慈恩寺。李弘度撰。俱建初書。西明銘。宋復撰書。呂大防所創玉峰軒。以玉案得名。當在寺後原半。今獨陳正舉所為記在殿壁間。壁間嵌一唐人畫地獄變相。止存閻羅王一。鬼三。大不盈尺。而猙獰之狀。駭人心目。亦一奇也。下寺。渡潏水尋道安洞。洞半傾。亦寥落。道安事無攷。有金人所為碑。獨敘安生平而不及洞所始。至此西倚高岸。東眺樊南之景。舉目可盡。又東南過鄭家莊。唐駙馬乾曜後。族尚百人。據記。鄭氏居蓮花洞。在道安洞西北。今乃在東南。豈年久遷徙耶。似不可曉。自此南行。抵南山。普光寺有二。一在山上。一在山下。下寺金碧莊嚴。為長安諸寺之冠。即崇仁不及也。最勝者寺門內蓮花池大數畝。中作藏經閣。環以廊百楹。上寺距下寺五里許。石磴飛梁。長松古柏。翠壁蒼巖。應接不暇。而莊嚴則減下寺。攷寺直玉案山北。是故龍池寺。東北坡上有曇遠禪師塔。記云。上興教寺玉峰軒。南望龍池廢寺。則寺自宋已廢。國初有無壞禪師者。西方人。與秦愍王有宿世緣。卓錫至此。夜擊木魚。聲達王宮。異之。明日來見師。與語。王恍然悟前生事。命席禮師。師携石甑炊餅。石罐煮水。飲食王從者數千人皆給。王乃即山起寺。竟證圓寂。所遺禪衣禪杖及甑罐見存。師化後。又一西僧貌類師。踪跡詭異。或與食。食亡算。或累日不食。或飲之酒。不醉。或自遺矢傾食中。併食之。一居士欲從之游。僧指矢令食。居士有難色。僧笑而舍之。去後所遺矢處輒生白蓮花。僧殆亦無壞之流也。惜無所遇云。翌日。西北行。循神禾原過惠炬寺。荒落特甚。下原經杜固。有水西北流。當是杜正倫所鑿。尚名鳳凰嘴。自此稍西行。為杜曲。又西北為楊萬坡、夏侯村。上華嚴寺。丹碧雕殘。而倚高原瞰太乙諸山。粲在目前。則猶昔也。寺西二塔。昔五塔。今存二。東一塔有杜順禪師像。西一塔為清涼國師妙覺塔。俱經重修。敗垣中有唐比邱圓滿斷碑。書雅有歐、褚法。又僧舍有唐儼尊者塔額大字。又有夢英撰碑。何潤之書。記文殊閣載杜順肉身。今亡所在。而杜順和尚碑。不知何緣乃在長安開佛寺中。循原西行數里。有宗尉懷斛莊。亭館參差。林木掩映。懷斛者。懷(土敗)弟也。懷(土敗)字長房。博學能詩文。西二里為牛頭寺。地勝如華嚴。而莊嚴過之。蓋亦秦邸香火院也。寺有徐士龍撰碑。今亡。自寺西南行。過申店。渡潏水。西北望皇子坡大塚。其西為畢原。下為杜城、何氏山林、逍遙公讀書臺、岑嘉州諸莊。俱無攷。西南過神禾原。十里為香積寺。樊川御宿之水。交流其下。謂之交水。西合于灃。入于渭。亦一勝地也。寺頹塔裂。壁上有畢彥雄撰凈業禪師塔銘。書虬健有登善法。寺北汾陽破安賊時戰處。交水東南十里。得胡村寺。原名寶際寺。壁間有進法師塔銘。又東南五里為百塔寺。本信行禪師塔院。山畔唐裴行儉妻庫狄氏葬塔尚存。餘小塔纍纍相比。謂之百塔。今止存三五而已。殿前石幢經。無可書。殊絕。寺亦入秦邸。故莊嚴稍勝。殿壁金元舊畫。雄偉可觀。僧出一像。紗帽金龍紅袍。云得之承塵。意金元達官修寺者也。東望普光。僅十五里。所謂南五臺者。曰觀音。曰靈應。曰文殊。曰普賢。曰現身。皆(山卓)立。樓殿出半天。在普光之西南。百塔之東南。而道塞。多猛獸。不易至。每歲六月。奠禱雲集。秦邸人緣道設飲食以待之。乃可游焉。循山西行。林中多柿栗。其陰蔽日。又十五里。為子午鎮。直子午谷口。有市。多山珍。長安人往往就之。南望谷口殊險。因憶魏延欲以精兵五千自子午谷薄長安。此去褒斜千里。首尾不相救。縱走夏侯懋。豈能當曹叡、張郃步騎五萬耶。真妄言也。鎮西十五里為董村寺。是翠微下院。山上寺為翠微。壁間金牒。歷載諸寺。化度寺猶存。思率更邕禪師塔銘。不勝慨歎。又西十里為觀音山。奇峭與諸山殊。大壑精氣出入。令人駭目。又西十里豐谷。灃水為八水之一。而谷口僅數十步。亂石夾水北流。殊非大浸。稍北合高觀水、交水始大耳。又西一里。為高觀谷。谷水注一大石罅。曰高觀潭。濆沫如雪。上有鐵?懸橋如豐谷。高觀谷之西。則草堂寺也。秦姚興迎鳩摩羅什譯經于此。原名逍遙園。唐僧宗密居之。為草堂寺。今名棲禪寺。有鳩摩羅什葬舍利。精殊甚。宋人作亭覆之。今尚在。傍有龍井。云與高觀潭通。未知的否。殿後有(圭定)慧禪師碑。柳公權篆。裴休撰書。(圭定)慧禪師者。宗密也。壁間又有隋鄭州刺史李淵為子世民祈願記。淵。唐高祖。世民。太宗也。又有章惇、蔡京題記。皆歷歷可讀。寺前揖紫閣峰。東觀音山。西圭峰。如屏環。而圭峰獨壁立。亦曰笄頭山。又曰雞頭。十六國春秋云。石生兵敗潛雞頭山是也。寺南一里。有長興寺。秦邸創。又西南三里。有寺曰子房寺。則僧大海創以譯經。俗謂留侯尋黃石公。非是。當時由紫閣訛為子房耳。東南一小峰。峰頂圭峰寺。四寺惟棲禪最古。而莊嚴頗不及長興。是行也。為日十三。得隋記一。唐碑三。塔銘六。石幢佳者二。宋碑一。記三。唐碑額三。

  西安安定門外西北二十里。陽甲城之外。無其郭。其寨曰白日為都。出城二十里。至胭脂陂。則董仲舒墓。墓在陽甲城東南隅。今西安蓋唐都而小。唐城則包曲江。陽甲則北枕渭渼。渼並天津渭。又五里則陽甲之皇門。皇門者。宮城門也。又村數里。曰古未央地。今入秦邸屯田。又上數里。則古殿址。其中斬如折角之巾。登之。北五陵。南杜霸。俱豆列。其西南。秦阿房也。杜陵在曲江東。謂據樂游原上者誤。按雍錄。樂游原在慈恩寺北。而又謂前藍水後黃山者。亦誤。黃山谷蓋在盩厔。陵後實無他阜。藍水者。蓋滻水。自東南來者也。滻東為白鹿原。有陵為薄太后塚。稱簸箕塚。謂薄姬也。

  【王弘慶片石語】 咸陽王弘慶文宣。好古刻。以歐陽永叔集古錄。洪容齋之隸釋。趙德夫之金石錄。明都玄敬之金薤琳瑯。楊用脩之金石古文。趙子函之石墨鐫華。俱有成書。子函所錄。距今三十餘年。兵燹之後。且多不存。況其他乎。今所收共二百餘本。彙為十卷。曰片石語。

  卷之一 【 三代至漢。】

  夏禹衡山碑。 【 在衡山密雲?。】

  周武王銅盤銘。 【 在衛輝府。】

  周穆王壇山刻石。 【 在趙州。】

  周宣王石鼓文。 【 在北京國子監。】

  仲尼題季札墓。 【 在丹陽縣。】

  秦嶧山刻石。 【 翻刻在西安府學。】

  漢八年荊王賈石枕題字。

  漢泰山都尉孔宙碑、孔宙後碑。

  漢泰山魯相置孔子廟卒史碑。

  漢魯相史恭孔子廟碑後碑。 【 以上五種。在曲阜孔廟。】

  漢大風歌碑。 【 在沛縣。】

  漢司隸尉魯峻碑。 【 並碑陰在濟寧州。】

  漢執金吾武榮碑。 【 在濟寧州。】

  漢郃陽令曹全碑。 【 並碑陰在郃陽縣。】

  漢北海相景君碑。 【 在濟寧州。】

  漢淳于長夏承碑。 【 在廣平府。】

  漢朱邑侯相張壽碑。 【 在城縣。】

  卷之二。 【 六朝。】

  魏受禪碑。 【 鍾繇書。在許州。】

  魏封孔羨奉孔子祀碑。 【 在孔廟。】

  吳皇象天發神讖碑。 【 在應天府。】

  晉太公志。 【 在衛輝府。有二種。】

  宋謝靈運詩石。 【 在陝西布政司。】

  後魏豆盧恩碑。

  後魏周惠達碑。 【 二碑在咸陽縣。】

  北齊玄極寺碑。

  後周保定二年殘字。 【 在姜保府。】

  後周邑子題名。

  隋陳明府修孔子廟碑。 【 仲孝俊撰。在孔廟。】

  隋淮安定公殘碑。 【 在中兆村。】

  隋義成子梁羅墓志。 【 在杜曲堡。新出。】

  隋李淵為子世民祈疾疏。 【 在草堂寺。】

  隋皇甫誕碑。 【 歐陽詢書。在西安府學。】

  隋智永真草千文。 【 在西安府學。】

  卷之三。 【 唐帝王。】

  唐刻石經。 【 在西安府學。】

  唐景雲觀鍾銘。 【 睿宗作。】

  唐萬年宮銘。 【 高宗撰書。碑陰題名。諸臣自書。】

  唐李英公世勣碑。 【 高宗撰書。在醴泉縣。】

  唐述聖碑。 【 武后碑。】

  唐武后詩。 【 王知敬書。在登封縣。】

  唐昇仙太子碑。 【 武后撰書。】

  唐涼國公主碑。 【 在蒲城縣。】

  唐鄎國公主碑。 【 在蒲城縣。】

  唐玄宗注孝經。 【 在西安府學。以上三碑。玄宗分書。】

  唐蘭陵公主碑。 【 在醴泉縣。】

  唐金仙公主碑。 【 在蒲城縣。】

  唐尚書楊珣碑。 【 玄宗分書。在扶風縣。】

  卷之四。 【 唐名臣】

  唐房梁公玄齡碑。 【 褚遂良書。】

  唐溫虞公彥博碑。 【 歐陽詢書。】

  唐李衛公靖碑。 【 許敬宗撰。王知敬書。】

  唐高申公士廉碑。 【 許敬宗撰。趙模書。】

  唐于燕公志寧碑。 【 在三原縣。令狐德棻撰。于立政書。】

  唐段襄公志玄碑。

  唐莒公唐儉碑。

  唐芮公豆盧寬碑。 【 李義府撰。】

  唐中書令崔敦禮碑。 【 于志寧撰。于立政書。】

  唐中書令馬周碑。

  唐姜遐碑。 【 以上十碑。俱在醴泉縣。】

  唐國子祭酒孔穎達碑。 【 于志寧撰。】

  唐蘇許公瓌碑。 【 盧藏用撰序。張說撰銘。在武功縣。】

  唐臨淮王李光弼碑。 【 顏真卿撰。張少悌書。在富平縣。】

  唐中書令王忠嗣碑。 【 在渭南縣。】

  唐將軍臧懷恪碑。 【 在三原縣。】

  唐淄川公李老仝碑。 【 三原縣。】

  唐劍州刺史李廣業碑。 【 三原縣。】

  唐西平王李晟碑。 【 裴度撰。在高陵縣。】

  唐李元諒懋功昭德碑。 【 韓秀弼書。在華州。】

  唐尚書苻璘碑。 【 柳公權書。在富平縣。】

  唐尚書馮宿碑。 【 柳公權書。在西安府學。】

  唐高力士殘碑。 【 在蒲城縣。】

  唐邠國公功德碑。 【 在西安府學。】

  唐契苾明碑。 【 在咸陽縣。】

  唐澄城縣令鄭公德政碑。

  卷之五。 【 唐名蹟。】

  晉祠之銘。 【 太原府。】

  唐九成宮醴泉銘。 【 歐陽詢書。在麟游縣。】

  唐述聖頌。 【 達奚珣撰序。呂南撰頌。並書。】

  唐華岳寺精享碑。

  唐昭告華岳碑。 【 韓賞撰。韓釋木書。】

  唐西岳禱雨文。

  唐岳祠題名。

  唐賈竦謁西岳詩。 【 以上俱在華陰岳廟。】

  唐長安二年禱雨記。

  唐贈太師孔宣公碑。 【 在孔廟。】

  唐兗公之頌。 【 張之宏撰。包文書。】

  唐宗聖觀碑。

  唐縉雲縣城隍廟記。 【 李陽冰書。】

  唐御史臺精舍碑。 【 並碑陰碑名。崔湜撰。梁昇卿書。在西安府學。】

  唐共城縣百門陂記。 【 辛怡諫撰。孫去煩書。在縣。】

  唐武安君廟碑。 【 在咸陽縣。】

  唐二思局題名記。 【 盧肇撰。韓琮書。在西安南關。】

  唐左思題名。 【 在西安府學。】

  唐司直廳題名記。 【 在劉家村。】

  唐令新城碑。

  卷之六。 【 唐寺塔。】

  唐昭仁寺碑。 【 朱子奢撰。在長武縣。】

  少林寺碑。 【 登封縣。】

  法華寺碑。 【 李邕書。在紹興府。】

  凈住寺文賢像贊。 【 在車家巷。】

  鐵彌勒像頌。 【 林諤撰。高氏書。在交城縣。】

  凈土堂五十二菩薩贊。

  高延貴造佛像贊。

  蕭元眘造佛象贊。

  楊將軍新莊像銘。

  虢國公花臺銘。

  常均造佛像銘。

  李承嗣造佛像銘。

  多寶佛塔感應碑。 【 岑勛撰。顏真卿書。在西安府學。】

  憫忠寺寶塔頌。 【 蘇靈芝書。在順天府。】

  共北山浮國銘。 【 趙不為撰序。趙不疑撰銘。】

  景教流行中國碑。 【 呂秀岩書。釋景凈撰。在崇仁寺。】

  姚元景造佛像銘。

  陳公心經。

  草書心經。

  卷之七。 【 名書。】

  唐集右軍聖教序記。 【 太宗製序。高宗製記。僧懷仁集。】

  唐集右軍殘碑。 【 僧大雅集。以上在西安府學。】

  孔子廟堂碑。 【 虞世南撰書。在城武縣。】

  孔子廟堂碑。 【 在西安府學。】

  聖教序。 【 褚遂良書。】

  聖教序記。 【 褚遂良書。在同州。】

  聖教記。 【 褚遂良書。二碑分刻在慈恩塔下。】

  雲麾將軍李秀碑。 【 李邕書。在宛平縣。】

  雲麾將軍李思訓碑。 【 李邕書。在蒲城縣。】

  娑羅樹碑。 【 李邕書。在淮安府。】

  歙州刺史葉有道碑。 【 李邕分書。在處州府。】

  張旭千文。

  張旭肚痛帖。 【 上二種在西安府學。】

  郭敬之家廟碑。 【 並碑陰在陝西布政司。】

  顏氏家廟碑。

  爭坐位碑。 【 上二碑在西安府學。】

  東方朔像贊。 【 在山東陵縣。】

  玄靖先生李含光碑。 【 在茅山。】

  八關齋會記。 【 在歸德府。】

  麻姑壇記。 【 在撫州府。】

  孔子廟碑。 【 皮日休撰。在華州王氏。】

  顏真卿奉使題字。 【 在同州。】

  唐華岳題名。 【 在華陰岳廟。以上俱顏真卿書。】

  先塋記。

  三墳記。 【 二碑李陽冰撰書。在西安府學。】

  碧落碑釋文。 【 陳維玉書。在絳州。】

  碧落碑。 【 在絳州。】

  懷素千文。

  懷素聖母帖。

  懷素藏真帖。 【 並在西安府學。】

  卷之八。 【 唐墓志。】

  唐騎都尉李文墓志。 【 在同州。】

  唐王損之墓志。

  唐張景墓志。 【 張泰客撰。】

  唐鄭恒墓志。 【 秦貫撰。】

  唐內侍李輔光墓志。

  唐內侍劉光俊墓志。 【 高肅撰。在咸陽縣。】

  唐參軍元瑤墓志。 【 在曲江。新出。】

  唐韋夫人墓志。 【 在寺坡。】

  唐元夫人墓志。 【 在軍滹沱。】

  唐內侍張氏墓志。 【 索玄慶撰。子林有鑒書。在咸陽縣。】

  唐內侍王氏墓志。 【 王孟諸撰。】

  唐王夫人塔記。 【 在留村。】

  卷之九。 【 唐方外。】

  夢真容碑。

  宗聖觀主尹文撰碑。

  玄元靈應頌。 【 戴璇撰序。劉同升撰頌。戴伋書。以上三碑在終南樓觀。】

  道因禪師碑。 【 歐陽通書。】

  不空禪師碑。 【 徐浩書。】

  大智禪師碑。 【 並碑陰史維則書。】

  楚金禪師碑。 【 吳通微書。以上四碑。在西安府學。】

  圭峰禪師碑。 【 裴休書。在草堂寺。】

  寂照和尚碑。 【 段成式撰。僧無可書。在咸陽縣。】

  杜順和尚碑。 【 杜殷撰。董景仁書。在開福寺。】

  隆闡禪師碑。 【 僧懷深書。】

  大徧覺禪師塔銘。 【 劉軻撰。僧建初書。在興教寺。】

  凈業禪師塔銘。 【 在香積寺。】

  靈運禪師塔銘。 【 崔琪撰。僧勤書。在少林寺。】

  大法師基公塔銘。 【 在興教寺。】

  大德進法師塔銘。

  大德檀法師塔銘。 【 在崇仁寺。】

  圓測法師塔銘。 【 在興教寺。】

  思恒律師塔銘。 【 在玉泉寺新出。】

  敬節禪師碑。 【 在杜永村。】

  大德禪師遷葬記。 【 在華嚴寺。新出。】

  圓和尚塔銘。 【 沈興宗撰。】

  趙素法師石函題額。 【 在溫國塔。】

  比丘尼法琬碑。 【 在賈林村。新出。】

  比丘尼法印塔銘。 【 在後溝。新出。】

  比丘尼法證塔銘。 【 在軍滹沱。新出。】

  卷之十。 【 唐石幢經。】

  唐石幢心經。 【 僧元普書。】

  唐石生兜率天經。

  唐燃燈功德經。 【 在香積寺。】

  唐保唐寺天王燈贊 【 在雍家村。今亡。】

  唐光宅寺燈臺記。 【 在華藏寺。】

  王岳靈燈臺銘。

  尊勝陀羅尼經。 【 劉慎徽書。在寶慶寺。】

  唐僧無可書。 【 在百塔寺。】

  唐僧藏器書。 【 在藺家村。】

  唐席彪書。 【 在廣濟寺。】

  唐洞宣書。 【 在藺家村朱氏園。】

  三原縣。 【 北原。】

  韓參塚。

  涇陽慧果寺。

  富平六井寺。

  長安普賢寺。

  三橋鎮。

  宜川王府。

  二龍寺。

  興慶寺。

  賈里村。 【 以上俱石幢。書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呪。 【 張少悌書。在崇仁寺。】

  佛頂尊勝呪。 【 僧嗣洁書。在牛頭寺。】

  佛頂尊勝呪。 【 僧玄德書。在開福寺。】

  尊勝呪 【 馬季武大書。】

  尊勝呪。 【 趙莊觀音寺。】

  尊勝呪。 【 塔坡寺。】

  尊勝呪。 【 黃渠頭。】

  尊勝呪。 【 慈恩寺。】

  【瓊花】 宋徐節孝先生積集中云。淮南轉運林公次中所居之府。有花一株。舊名玉蕊。改曰瑤真。即瓊花之別本也。瓊。赤玉也。名其花者。蓋誤矣。

  【奉天老民】 奉天老民。關中人。不知其姓氏爵里。所著還山前集八十一卷。後集廿卷。近鑑三十卷。韓子十卷。概言二十五篇。研纂八卷。北見記三卷。正統書六十卷。好蓄書。老不便檢閱。作圓轉書廚。聚所用環而帙之。以便輪閱。號曰臂僮。謂不過一引臂也。作記時六十有九。愚意此老作韓子。必韓姓。

  【詩話】 顧元慶夷白堂詩話云。越僧不知名。索畫于石田翁。寄一絕句云。寄將一幅剡溪藤。江面青山畫幾層。筆到斷崖泉落處。石邊添個看雲僧。按此詩為海鹽朱元素作。見西村集中。

  【胡雲】 無錫胡雲題楹曰。思親每憶臨危日。對卷常懷赴考時。 【 雲官松陽知縣。】

  【漳州府額】 閩中軍府之類。皆用真書。獨漳州府額用古篆體。故老相傳。謂其字從泣從早。書法當避。故篆以別之。

  【制書偶遺】 大明官制不載翰林院庶吉士。蓋官制一書。定于洪武。而庶吉士則始于永樂二年甲申也。似宜補入。

  大明一統志不載水馬驛巡檢司。

  大明會典不載內臣職掌。

  【甘水】 京師天壇城河水甘。餘多苦。蘭州黃學士諫京師水記云。自郊畿論之。玉泉第一。自京師論之。文華殿東大庖廚井第一。 【 諫正統壬戌探花。】 又故相石珤酌泉詩。往往城中水。不如郊外甘。如何城市客。不肯住長安。京師各巷。有汲者車水相售。不得溷汲。其苦水聽之亡論。

  【房寰無後】 德清房寰。萬曆初。以監察御史提督南畿學校。多通苞苴。與操江都御史琼山海瑞不相下。互訐奏。各去位。時人大為瑞不平。今傳三世而絕。偶燕中客房生言。余豁然有省。昔人云。天道有記性。無急性。觀于房寰侍御。天之記性。固未爽也。

  【字諫】 二人同上樹。兩樹又無人。換卻兩人字。令人無處尋。乃來、來、耒、三字也。處州萬象山廟。或題曰。戊境本有心。須得一口來。佳人倚檐立。悶把門兒推。云感應字也。

  【白石】 京師白石如玉。出都城北三山大石窩。

  【魏氏石獅】 故寧國公魏良卿舊宅二大石獅。其目下視。魏太監怒之。榜石工至死。良卿誅。沒官。曰策勛府。以待復遼者賜之。今門墻圯矣。

  【五穀】 五穀。顏師古曰。黍、穀、麻、麥、荳。朱晦翁曰。稻、黍、稷、麥、菽。晉江何鏡山先生(喬遠)曰。稻。說文謂稻為粳稬。稌屬也。亦名秫。福州曰粳。曰秫黍。詩名物云丹穀也。其類有黏。黏如稻之粳糯。不黏為飯。黏者亦名秫。以為酒。按黍。北人曰粱。浙人曰黍。泉中有一種名稊。粒似黍而小。稷。說文曰五穀之長也。北人曰高粱。泉曰番黍。浙人曰蘆穄。朱梅麓太史以爾雅難詳。採本草諸說。曰。稷一名穄。與黍相似。而粒殊大。黍乃作酒。此乃作飯。疎爽香美。塞北最多。今人不甚珍此。惟祠事用之。農家惟以備他穀之不熟則為糧耳。黍出北地。江東時有。而非土所宜。其苗如蘆。粘滯與糯米同性。其氣性溫煖。丹黍皮赤。其米黃。惟可為糜。不堪作飯。北人以之釀酒作糕。粟。江南所種皆是。苗俱似茅。種類凡數十。早則趕麥黃、百日糧之類。中則有八月黃、老軍頭之類。晚則有雁頭青、寒露粟之類。古但呼為粱。以本草言之。稷乃是今高粱。黍乃是今小米。粟乃是今所常用之漕白米也。

  【項氏家箴】 嘉興項中翰墨林元汴好墨蹟古畫。多令仇實父 【 英】 臨本。今子孫亦不能辨。其古畫如顧愷之女史箴圖、閻立本豳風圖、王維江山霽雪圖。皆尤物也。餘不論。

  【王仁】 武功王仁。有美才。所著有林泉清漱集。其詩若詞。得諧即已。初不深求東、鐘、江、陽之細。或以庚、青叶東、鐘。以寒、山?監、咸。曰歌之不離。是即大協。我道蓋如是耳。客有難者。笑而不答。已而曰。於戲。三百篇亦古之樂歌也。被之管弦。薦之郊廟。神人以和。顧豈拘拘于韻者。天地間所聞皆韻。視作者何如耳。夫豈有不協哉。見康對山先生序中。

  【牧羊】 北人牧羊。嘗數百為群。暮歸。從隘道。兩人交挺如乂。羊逐一躍過。即得其數。

  【泅人】 重舟滲水。猝不得其處。泅者從舟底聽之。知某倉受水。發之不爽。

  【種麥】 北地正二月種麥。以冬雪厚。濕透而鋤之。藝麻麥。彌茂。其八月種曰冬麥。二麥穫。始種蕎麥。

  元王禎農書。八月社前。即可種麥。經兩社即倍收而堅好。又漢武帝紀。勸郡種宿麥。蓋二麥比他穀隔水種。故號宿麥。

  【水稻】 畿內間有水田。其稻米倍于南。聞昌平居庸關外保安、隆慶、陽和並藝水稻。其價輕。

  北人饔飱。多屑麥稷蕎菽為(食不)飥及粟飯。至速客始炊稻。市僅斗升。其價甚昂。土人亦不之種。密縣超化寺前一區二百畝始稻。 【 密縣志。】 按稻必水田。北多墳土。易黍稷麥粟。其濱水處。又直渠而少支流。不能時灌。又無水農以導之。故田有遺利。

  【早蔬】 漢太官園。種冬生葱韮菜茹。晝夜然蘊火。待溫氣乃生。見漢書召信臣傳。今都下早蔬亦其法。以先朝內監。不惜厚直。以供內庖。三月末。以王瓜不二寸輒千錢。四月初。茄彈丸或三千錢。

  【福州梨】 福州有梨。十月方熟。重至二斤。甚甘美。

  【芹】 江南芹生于澤。視為剩物。北芹土種。修可二尺。味亦佳。

  【筍藕】 北筍以蘆以蒲。非竹萌也。其腴脆如筍。藕。細如小兒臂。不耐嚼。屑為粉。佳甚。

  【檳子沙菓】 吳匏菴先生集。有馬檳榔詩。白花細而密。實甘翻可嘗。意即檳子也。林檎。吾鄉曰花紅。北人曰沙菓。又柰似林檎而小。北人曰唬喇檳。有紅黃二種。

  【芍藥】 宣府赤城衛。春時芍藥滿山谷。土人摘其芽。或鮮食。或乾食。以和牲俎。味佳甚。枚乘七發所謂芍藥之醬也。隆慶州歲貢芍藥二百斤。永寧縣歲貢百斤。並充藥物。

  大同山陰縣辛寨南山麓龍王祠前。芍藥一叢。每歲開花十五朵。色各不同。昔有一僧折其一。將以供佛。隨萎。復至其處。則原莖復開一花如舊。人驚其神異。不敢攀折。雖無藥欄。牛馬不敢踐。 【 山陰縣志。】

  【赤城】 昌平州西居庸關外三百里。至赤城。始見屠宰席。多木器。去赤城衛十二里湯泉。周二畝。沸涌可燖雞。良久輒糜。常墮大牛。膚潰死。

  【鹿園】 崇文門外二里大通橋東園。舊豢鹿處。地平如掌。漫衍可數里。

  【銀魚】 寶坻銀魚似吳中膾殘。而大倍之。出海中舡山下。秋深霜後。泝流而上。育子諸淀中。夏霧映日。波浪皆成銀色。人每候其至網之。瓦窯頭出尤佳。有銀魚廠。命內監提督。冬月抱子以冰進。價頗貴。

  【西安低銀】 友人朱義儒過西安。云市易並低銀。余按康對山集有為鄉人論銀禁書云。此縣自國初至今。惟納邊銀糧用足色。其餘用使。常五六程耳。九程則太高者也。今欲一切悉用足色。使貧者典無衣服。賣器物以十易五。尚不得常行六七程。謂為通行之物。今被撫公之命。市井之徒動勒捲桶。捲桶者。此間足色銀之別稱。彼貧寒之家。安得有捲桶耶。撫公之意。以兩直隸、山東、河南、江、淮俱行用細絲銀。蓋此數處。錢法通行。故不得不用細絲。今若能使百姓通用錢法。則可不刑一人。而自無低銀矣云云。讀此知習尚難變。雖厲禁無益也。

  【鄧將軍廟】 萬曆戊戌。副總兵南昌鄧子龍。領眾援朝鮮。渡鴨綠江。有物觸舟。取視之。乃沉香一段。把握良久曰。宛似人頭。愛護之。每入夢。則香木與人首或對或協而為一。後陣沒。喪其元。歸骸以香木雕其首。酷肖子龍。今建州人立廟事之甚謹。謂其神能制死命也。□□□奴□建特廟于朝門之巽隅。丹楹黃瓦。元日臨祭。餘常輦入大內。由中門導從甚盛。□不是過也。

  【張津】 吾海寧譙楹帖。寬一分則民受賜一分。取一文則官不直一文。嘗閱閩書云。博羅侍郎張津知南安縣。所書于屏者。先正愛其語。故傳錄之。

  【董學】 棗強縣東三十里董學。古廣川也。漢董仲舒授徒處。今土人蘇氏。云其先董氏受業者。

  【炎帝黍】 澤州高平縣之東北羊頭山。舊傳炎帝種五穀于此。至今山下有黍二畔。其南陰地黍白。其北陽地黍紅。

  【晏嬰墓】 臨淄縣城十里內外。纍纍多大塚。小者二三丈。大者連岡帶阜。皆齊初君臣葬地。獨田氏四王塚。在兩山下。巍然並峙。土人言。塚皆發掘。獨晏嬰墓近之屢有神怪。不可穿。

  【豫讓橋】 順德城內豫讓橋。俗呼為板橋。

  【孫夫人廟】 蕪湖縣梁山梟磯上孫夫人廟。吳王權女弟適劉先主者也。神極靈驗。寢殿男子不得入。薰沐衾被。朝夕嚴潔。有男子拭其榻。遽腹痛死。

  【賈島村】 景州法善寺。唐瀛州也。范陽賈島。嘗祝髮于寺。寺在州城南。已蕪沒。靜夜居。嘗聞鈴鐸梵貝之音。其村即以島名。後居房山西峪。舉進士。授長江簿。卒歸葬房山城南十里。

  【袁天綱遺蹟】 袁州燒磚瓦不黑而白。云袁天綱遺蹟。

  【善濟侯】 莆田縣尖山土神曰善濟侯。最靈怪。土人不敢犯。興化衛指揮丁晟讀書。特正直。上山巔鞭神而歸。亦不能害。

  【石蓮】 趙州寧晉縣。有石蓮子。皆埋土中。不知年代。居民掘土。往往得之有數斛者。狀如鐵石。肉芳香不枯。投水中即生蓮。食之令人輕身延年。已瀉痢諸症。

  【玄狐教】 康對山集云。咸陽、醴泉、三原、三水、淳化、高陵處處有之。但不若涇陽之多耳。此教風行二十餘年。妖師所至。家家事若祖考。惟其所命。極意奉承。一飲一饌。妖師方下箸入口。其家長幼大小。即便跪請留福。奪去自食。至于退處空室。則使處女少娟次第問安。倘蒙留侍枕席。即為大幸有福云云。按今聞香教即狐妖也。天啟間盛行。致徐鴻儒之亂。近有長生教。但齋素默坐。男女淆雜。立廟于臨平 【 仁和縣。】 最閎麗。餘見于各鄉者不一。吾里有少婦往海鹽。四人舁之。值彍騎。謂彼佛耶。我當射之。不動。方彎弧。其婦遽下輿而走。被污久之。愚俗冀福。誑于妖師。可嘆也。

  【田氏鐵獅】 故左都督田弘遇賜第前。鐵獅二。元元貞十年彰德路鑄造。精瑩不鏽。吳駿公先生作田家鐵獅行。曰。田家鐵獅屹相向。舑舕蹲夷信殊狀。良工朱火初寫成。四顧咨嗟覺神王。先朝異物徠西極。上林金鎖攀檻出。玉關罷獻獸圈空。刻畫丹青似爭力。武安戚里起高門。欲表君恩示子孫。鑄就銘詞鐫日月。天貽神獸守重閽。第令監奴睛閃爍。老熊當路將人攫。不堪此子更當關。鉤爪張眸吐齦齶。七寶香猊玉辟邪。嬉游牽伴入侯家。圉人新進天閑馬。御賜仍名獅子花。假面羌胡粧雜技。狻猊突出拳毛異。跳擲聲聲畫鼓催。條枝海上何由致。異材逸獸信超群。其氣無如乃將軍。將軍豈是批熊手。瞋目哮呼天下聞。省中忽唱田蚡死。青犢明年食龍子。蝦蟆血洒上陽門。三十六宮土花紫。此時鐵獅絕可憐。兒童牽挽誰能前。橐駞摩肩牛礪角。霜摧雨蝕枯藤纏。主人已去朱扉改。眼鼻塵沙經幾載。鎖鑰無能護北門。畫圖何處歸西海。吾聞滄州鐵獅高數丈。千年猛氣難凋喪。風雷夜半戲人間。柴皇戰伐英靈壯。蘆溝城雉對西山。橋上征人竟不還。枉刻蹲獅七十二。桑乾流水自潺潺。秋風吹盡連雲宅。鐵鳳銅烏飛不得。卻羨如來有化城。香林獅象空王力。扶雀犛牛見太平。月支使者貢西京。并州精鐵終南冶。好鑄江山莫鑄兵。

  蘆溝橋石獅兩行。共三百六十有八。

  【沈氏人頭鳥】 天啟間。義烏沈司城 【 明道】 。家于野塘。人頭鳥一雙。獲其一。大如鵝。灰色。飼以飯。後死。其孫幼嘗見之。為余言。余按山海經顒鳥如梟。人面四目而有耳。見則大旱。沈氏所獲或顒鳥。然不言其四目也。

  【天臺金錢】 宋嘉泰四年。天台石梁下涌出金錢。錢圓徑六寸。文曰太平通寶。實宋太宗賜道人自詢者。僧徒分攫則青虵驅逐。樵牧探取則墜石塞穴。乃白于縣。命之還潭。台州府學教授有記。明天啟□年。石梁下又流出金錢一枚。重一兩□錢

  【宜安】 藁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宜安社宜安村。漢舊縣也。本趙地。史記李牧拔宜安。走秦將桓錡。今父老指其阜曰李牧塚。指邱曰廉將軍臺。見石熊峰集。

  【袁景休】 吳縣袁景休孟逸。喜歌詩。賣卜終老。劉子威以文自負。景休每向人摘其字句鉤棘文義紕謬者。以為姍笑。子威聞之大怒。訴于郡尉。攝而笞之。尉詰曰。若敢復姍笑劉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對曰。民寧更受笞數十。不能改諛劉侍御也。尉笑而遣之。

  【誥軸】 南京內府織造局神帛堂絲料。

  制帛一段。長十八尺。料絲十五兩。每尺該絲八錢三分三釐強。

  誥軸。一品文職。長丈有二尺。料絲一斤十二兩六錢一分二釐五毫。

  二品長一丈。料絲一斤六兩八錢六分二釐五毫。

  三品長八尺五寸。料絲一斤四兩一錢八分七厘五毫。

  五品長六尺。料絲一斤五錢一分二釐。

  勑命一軸。料絲十三兩六錢九分二釐五毫。

  誥軸。武職料絲十三兩一錢三分八釐。

  【石鼓文】 石鼓文。潘迪有訓音。予得唐人拓本于李文正先生。凡七百二字。蓋全文也。嘗刻之木以傳矣。然都玄敬金薤篇。梅岡廣文選所收。仍是殘闕四百九十四字。 【 楊慎金石古文。】

  【窆石】 會稽山禹陵。窆石高七尺。銳上而廣下。上有孔。其形如錘。可撼不可動。相傳其下有機捩故也。舊經曰。禹葬會稽山。取此石為窆。上有古隸。不可讀。今以亭覆之。宋魏了翁詩。禹穴元從一罅通。禹陵元在亂山中。飲泉窆石皆如此。誤卻東游太史公。頃歲丁亥。土寇推石仆之。徙平地無一他物。

  【南宋六陵】 會稽縣寶山。去城二十五里。高、孝、光、寧、理、度六陵在焉。明初遣祭孝、理二陵。立享殿。以孝宗志恢復。理宗重道學也。

  【萬壽寺戒壇】 萬壽寺戒壇。距京城西七十里。每四月八日。蓆棚滿山。劣僧下妓。給錢擁醉。士庶輒以為笑。猶有元之遺俗焉。戒壇後五里。極樂峰也。有龐涓洞。又西孫臏洞。

  【蒯通墓】 都城廣渠門 【 元沙河門。俗因之】 外北八里莊。其南坡蒯通墓。高四尺。相傳通時出沒其上。高冠廣衫道人裝。一童子携紗燈隨之。墓百步外一井。通向井汲乃反。萬曆初。丘太守瓚葬其側。遂不復見。瓚夢通責以尺寸地不相讓耶。今丘氏微矣。

  【芯題草】 房山縣西南四十里石經山。生芯題草。他處所無。曰芯題山。

  【仙梅石】 岳州岳陽樓仙梅石。得之土中。其文斑剝似梅花。

  【棄金坡】 安邱縣棄金坡。即管寧舊宅。

  【土炭】 丹陽練湖旱時。土人掘葑淤二尺餘。得土。色黑。性埴。可焚代炭。

  【王龍澤】 宋義烏王龍澤字潛淵。度宗咸淳甲戌科狀元也。官簽書昭武軍節度判官。元時拜行臺監察御史。卒葬□。其墓堙久。朱氏築祠其上。坎土見塚刻。不發。而祠且成。徙無及矣。朱孟九太史說。

  【韓愈】 一統志。韓愈南陽人。今修武縣北南陽城是也。何文定瑭集云。韓文公河陽人。今孟縣也。縣西韓莊。莊有塚。云公墓。公集有過河陽省墳墓。及我家本瀍穀。有地界皋鞏之句。則公為孟人無疑。唐史乃謂公鄧州南陽人。蓋傳誤耳。弘治間尚書耿裕奏立祠。

  【鎖穴】 大別山鎖穴。即孫皓鐵鎖截江處。對江即黃鶴樓。

  【長平公主誄 【 松江張宸】 】 長平公主者。明崇禎皇帝女。周皇后產也。甲申之歲。淑齡一十有五。皇帝命掌禮之官。詔司儀之監。玅選良家。議將降主。時有太僕公公子都尉周君名世顯者。將築平陽以館之。開沁水以宅之。貳室天家。行有日矣。夫何蛾賊鴟張。逆臣不誡。天子志殉宗社。國母嬙嬪慷慨死焉。公主時在穉齡。御劍親揮。傷頰斷腕。頹然玉折。損矣蘭摧。賊以貴主既殞。授屍國戚。覆以錦茵。載歸椒里。五宵旦。宛轉復生。泉途已宮。龍髯脫而劍遠。蘭薰罷殿。蕙性折而神枯。順治二年。上書今皇帝。九死臣妾。跼蹐高天。髡緇空王。庶申罔極。上不許。詔求元匹。命吾周君。故劍是合。土田邸第。金錢牛車。賜予有加。稱備物焉。嗟夫。乘(皇鳥)扇引。定情于改朔之朝。金犢車來。降禮于故侯之第。人非鶴市。慨紫玉之重生。鏡異鸞臺。看樂昌之再合。金枝秀發。玉質含章。逢德曜于皇家。迓桓君于帝女。然而心戀宮帷。神傷輦路。重雲筆墨。何心金榜之門。飛霖穀林。豈意玉簫之館。弱不勝悲。溘然薨逝。當扶桑上仙之日。距穠李下嫁之年。星燧初周。芳華未歇。嗚呼悲哉。都尉君悼去鳳之不留。嗟沈珠之在殯。銀臺竊藥。想奔月以何年。金殿煎香。思返魂而無術。越明年二月之吉。葬于彰義門之賜莊。禮也。小臣宸薄游京輦。式覩遺容。京兆雖阡。誰披柘館。祁連象塚。祇叩松關。擬傷逝于子荊。朗香空設。代悼亡于潘令。遺挂猶存。敢再拜為之誄云。

  又宸記事曰。甲申春。上議降主時。中選者兩周君。其一即都尉也。其一人。內臣糾家教失謹。即掖群內侍。環都尉驩曰。貴人貴人。是無疑矣。順治二年。詔故選子弟。都尉君應詔起。是時有市人子張姓者。冒選應。詭得之矣。召內廷給筆札。各書所從來。市人子書祖若父皆市儈。則大叱去。曰。皇帝女配屠沽兒子。命都尉書。則書父太僕公。祖儀部公。高曾以下皆簪纓。遂大喜。曰。是矣。即故武清侯之第。賜金錢牛車。莊一區。田若干頃。具湯沐。成吉禮焉。時乙酉六月上浣事也。公主喜詩文。善鍼飪。視都尉君加禮。御臧獲。陽笑語。隱處即飲泣。呼皇父皇母。泣盡繼以血。以是坐羸疾。懷娠五月。於丙戌八月十八日薨。淑齡十有七耳。都尉藏所遺像。右頰三劍痕。即上所擊也。老內寺見。輒拜曰。眉似先帝云。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曰。公主名徽媞。甲申年十五。傷右臂肩際。明年九月成婚。丁亥卒。公主葬周氏宅旁。今地賜豐盛王。垣之不可入。在廣寧門內。周世顯。父國輔。

  【趙璞】 廣寧門 【 元彰義門。俗因之】 在外城西南。門外天寧寺。正統七年重建。塔輪壯麗。內侍趙璞連城逃禪于此。嘗值之。問以遺事。云懿安張皇后被難。謂偽將劉宗敏曰。國母也。毋自辱。送歸外戚張氏。張氏母同懿安皇后投環死。因附德陵。先太子被脅東出師。勞憊。薨于三河。其後入燕。入金陵。俱偽也。如果太子更入燕。何為。豈仍有千秋之望哉。必不然矣。此不過狂少年失計。圖一飽終身耳。又貴妃袁氏流落雄縣民間。事露。雄縣令送入京。尋寓行人司致餼。前歲卒。給五十金。葬西山。熹廟妃東李氏及趙氏俱存。又貴妃田氏名秀英。妹淑英。今更嫁。天壽山十二陵。初歲祭羊豕。今止三牲。平西王吳三桂捐千金營思陵。本朝亦助費若干云。

  【熊明遇】 進賢故大司馬熊壇石 【 明遇】 。隱山中。金聲桓之變。招大司馬。答以詩曰。脫卻朝衣換衲衣。人生七十古來稀。乾坤廣大容吾老。不管人間是與非。

  【高倬】 忠州高倬雲章。筮令金華。嘗夜坐衙舍。有鬼裸立。高色不動。叱而逐之。鬼奔入壁隙。高引筆署封字。鬼不復出。

  【盛王贊】 吳縣盛王贊。崇禎丁丑進士。令蘭溪。秋毫不緇。歸家。敗屋三間。風雨漂零。漠如也。蘭溪人過而遺金帛。不受。今杜戶不出。

  【朱大典】 東陽朱大典未孩撫淮時。退食。偶抱幼子。戲云。再任三載。其庶乎。適縫人旁聽。遂夜下山陽令。立死于獄。令詰縫人何罪。曰實未嘗忤。適聽其所云云耳。

  【王紹徽】 關中王冢宰紹徽。與馮都憲少墟先生從吾同居省城。以少墟講學。病之。各不相見。慶弔俱絕。冢宰污于魏 【 璫】 。敗其名。而性亦清執。不問生產。田宅如諸生時。無寸進。霍魯齋先生說。

  【薛國觀】 韓城薛相國不良死。坐贓五萬。籍其家。財六百金。所居廳事三間。共室四進。並世產也。好使氣。故鄉人不附。霍魯齋先生說。

  薛國初直閣。欲出榜。思久之。書到任未久云云。中書某從旁曰。宜履任方新。即改從之。

  【孫之獬】 淄川孫之獬。以翰林侍講于崇禎初。爭三朝要典。時編修倪元璐倡言燬之也。燬之日。孫大哭於朝。自免歸。甲申降李自成。起官翰林院。胥吏竊語。孫厲聲曰。我親未葬。子又穉。不得已為此。我獨不能為倪鴻寶乎。後堂榜曰聚星。以犯偽相牛金星諱。毀之。入清朝。拜招撫江西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未至。轉內翰林院侍讀學士。之獬天啟壬戌進士。

  【楊昌祚】 崇禎甲戌。(木巳)縣劉理順、宜興吳國華、宣城楊昌祚。以進士及第。拜官後。各領廷試卷。後昌祚被盜。盜携篋出。剖得廷試卷。塗棄之。邏騎拾以呈東廠。因上進。亡何。上命取甲戌科鼎甲卷入覽。劉、吳並如命。昌祚計窘。欲藉言付歸未易及也。或曰。上徵廷牘。必有故。恐即在內中。宜以實聞。昌祚從之。得不問。劉、吳卷竟不復給。

  【王厈】 蘭陽王厈字王屋。崇禎辛未進士。敏給善諧謔。壬申除滋陽令。六月蒞事。十八日以魯宗人壽鎔殺以(氵篡)。厈承牒治其獄。鞭壽鎔十五。忤魯王。為巡按御史所劾。逮下法司。謫戍睢州衛。行時。厈御輿赤幘。列二赤棒。牌書欽戍睢州。其姻家嘗招飲。厈戴金冠而往。凝坐不一語。酒半忽起。入優舍。裝巾幗如婦人。登場歌旦曲二闋而去。其狂誕類此。在戍十年。庚辰上書自理。略曰。臣叨崇禎辛未進士。壬申四月除滋陽縣。六月二十八日到任。七月二十日因山東巡按御史□□以擅刑宗室。激變地方見劾。逮戍睢陽。九年于茲。嗟乎。臣獨何心。能不悲哉。古者遷罪人於四裔。曰禦魑魅。明其不以為人而鬼物之也。況名業辱在縉紳。一旦賤而不齒于齊民。又不能有犬馬之決。一瞑萬世不視。尚蟻貪幸得減死。墫墫然視息人間世。廉恥智勇可謂俱盡。臣獨何心。能不悲哉。然臣之所以含酸茹痛。不敢一言自明于當年者。誠念折翼窮鳥。方在羅網。直指不出力殺纍臣以軒輊之詞。不啻注洪海之波以沃然灰。頹華嶽之巖以糜蟲臂。奮螳而反唇相稽。墜井恐還深下石之毒。姑蠖屈而吾舌尚存。戴盆當終有見天之日也。陛下累除禁錮之令。弘使過之仁。顧臣孑立無援。且蒞官淺。能未有所效。非實如鮑叔之深知管仲。孰敢為劉陶之浪任朱穆。新額許罪人得輸鍰自贖典盛。奈臣力與願違。墜雨殞蘀。有槁項黃馘。荷戈以死。卒不獲沐聖天子之特恩休澤也。臣是用拊膺痛心。而直指又不任職罷去。臣乃敢以負罪顛末。一一為皇上陳之。夫壽鎔殺死以(氵篡)。乃臣未蒞任撫案批滋陽簡審。不敢問經年矣。臣到官。吏胥難臣。臣亦自樂見。命兩長史與俱。及期南面設王位。臣西向。左長史東向。右長史比臣肩。簡竟。使前受薄責。則皆左右鄰株連者。臣頗不能平。呼渠魁。移時乃昂然峨冠博帶高趾闊步跛立于前。而左右翔若無人。臣益不能平。是無朝廷三尺矣。笞十五。釋株連者械械之。先是。壽鎔以五十金賄左長史右長史用醫。幸王見臣執法。各慚震失氣。惟是易謀大家。昔人所戒。臣之疎。臣不能自諱也。然是役也。臣以為直死雪生。事愜人鬼。不圖壽鎔夜號召死黨。鳩眾捏揭。與臣為難。詰朝臣猶關一干人犯赴縣成招。而長史司發諸宗要劫之。臣具啟。王投臣故糞溷中。臣乃求去官杜門。士民具狀保留。臣之戇。臣不能自諱也。至云擅刑。竊謂以朝廷命吏不敢尸一罪宗之獄。屑屑焉假王位為虎附。而長史如鼠婦。識者或有畏首畏尾之譏。翻得自用自專之譽。臣實媿矣。至諸宗各從其類。士民亦自行其直。意偶相左。聲僅反惡。大何所。殺何人。而無故張大其事。曰地方有變。夫地方亦幸而無變也。假不幸當日有俠如郭解、劇孟者流。憤諸宗之強梁。洩蓄怒以因眾。趙人笑薛公之變興于感慨。華臣逐狾狗之禍生于慮表。敢忘死請陛下。當謂誰是激之。乃尤可異者。直指初特勇于行膚受之仇誣。既亦知貿貿入告之無謂。作事失謀始。恥過遂爾作非。必欲實諸宗虐刑斃命之口。陷小臣以蹊田奪牛之罰。遂有老病考終牖下。而曾因公薄懲者。指曰杖實致之。苛請他比。構成臣罪。嗟乎。臣獨何心。能不悲哉。臣以廿日令。為諸宗窘辱。其逮也。士民數千人。攀轅痛哭。當日官旂具在。人可質訊。敢忘死請陛下。此豈寧成、義縱所能得之百姓者哉。假能得之。竊謂盡得令如是。與之理天下足矣。又何多誅焉。臣少負不羈。危行高論。寬其用敢必猶人。數年來魂驚湯火。神愴鬼禍。側足含吝。乞火絕望于鄰姬。曳尾懷安。熱中久冷于漁父。第以生堯舜之世。罹工驩之罰。臣實痛之恥之。且近患嘔血之疾。藥石無功。昔人不得行其志。往往有斯。貧病交侵。理鮮老壽。嘗恐不及客星見于天。青蠅呼于市。薄命之人。旦晚狗馬填溝壑。世有不畏強禦之士。懲臣為前車。而又為齷齪吐剛茹柔者藉口。此之所謂骨即冷而目不□者也。故冒死哀鳴。乞陛下之憐察之也。疏上不報。疾亟。自作墓志銘曰。誰之不如。而作公卿。奚養之違。以不久生。同年張天機刻其遺稿。

  【辨黃石齋薦事】 孫侍郎北海承澤。作四朝人物傳。以黃道周謂相國賀逢聖薦之。吳駿公先生曰。吾往見溫體仁當國。雖推夙望之臣。如上饒鄭 【 以偉】 。以醇謹易與也。吳人群推文文起。文起雖清望。嘗議烏程。不心折。語人曰。文文起議我。我未之服。服我者必賀對颺、姜居之也。烏程素貪財好色。自廷訐入相。實自厲不緇。姜居之性清執。是非井井。對颺敦雅。不甚練事。故烏程引賀直閣。東宮出閣就學。推講官。不及道周。同官項水心 【 煜】 、楊機部 【 廷麟】 各奏臣才不逮黃道周也。時烏程罷。淄川張至發、句容孔貞運在事。閣疏自辨。且詆道周嘗薦鄭鄤失。內有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云云。道周引謝。楊機部又上言。孔子聖人也。自謂詞命不如宰予。管子賢人也。自謂進諫不如東郭牙。後世不以此置貶。于道周何多求焉。一日道周、偉業並轉官。朝謝畢。會閣臣于直廬。對颺曰。前揭某所草也。先是。閣揭出。群議淄川、句容。不以及江夏。至是士論不之直。亡何。會省中泄旨事。江夏論去。

  【榜購一詞】 總督楊文岳 【 嗣昌】 。出師榜緝劇寇張獻忠。畫二人頭。書西江月詞一首。曰。此是穀城叛賊。而今狗命垂亡。興安平利走四方。四下天兵趕上。逃去改名換姓。單身黑衣逃藏。軍民人等綁來降。玉帶錦衣陞賞。此詞遍粘通衢。可笑甚矣。

  【崔青蚓】 都人崔青蚓。順天諸生也。善書繪。軌守寂。無子。贅婿無賴。盡破其產。甲申之亂。竟餒死。吳駿公先生題其洗象圖云。嗚呼顧陸不可作。世間景物都蕭索。雲臺冠劍半無存。維摩寺壁全凋落。開元名手空想像。昭陵御馬通泉鶴。燕山崔生何好奇。書畫不肯求人知。仙靈雲氣追恍惚。宓妃(名隹)女乘龍螭。平生得意圖洗象。興來掃筆開屏幛。赤罽如披洱海裝。白牙似立含元仗。當時駕幸承天門。鸞旗日月陳金根。雞鳴鐘動雙闕下。巋然不動如崑崙。崔生布衣懷紙筆。道衝騶哄金吾卒。仰見天街馴象來。歸去沉吟思十日。眼前突兀加摩挲。非山非屋非陂陀。昔聞阿艱騎香象。旃檀林裏頻經過。我之此圖無乃是。貝多羅樹金沙河。十丈黃塵向天闕。霜天夜踏宮墻月。芻豆支來三品料。鞭梢趣就千官謁。材大寧堪世人用。徒使低頭受羈紲。京師風俗看洗象。玉河春水涓流潔。赤腳烏蠻縛雙帚。六街士女車填咽。叩鼻殷成北闕雷。怒蹄捲起西山雪。圖成懸在長安市。道旁觀者呼奇絕。性僻難供勢要求。價高一任名豪奪。十餘年來人事變。碧雞金馬爭傳箭。越人善象教象兵。扶南身毒來酣戰。惜哉崔生不復見。畫圖未得開生面。若使從軍使趙佗。蒼梧城下看如練。更作昆明象戰圖。止須一匹鵝溪絹。嗟嗟崔生餓死長安陌。亂離荒草埋殘骨。一生心力付兵火。此卷猶存堪愛惜。君不見。武宗供奉徐髯仙。豹房夜直從游畋。青熊蒼兕寫奇特。至尊催賜黃金錢。只今零落同雲煙。古來畫家致身或將相。丹青慘淡誰千年。駿公先生又工詩餘。善填詞。所作秣陵春傳奇。今行世。嘗作賀新郎一闋。萬事催華髮。論龔生天年竟夭。高名難沒。吾病難將醫藥治。耿耿胸中熱血。待洒向西風殘月。剖卻心肝今置地。問華佗解我腸千結。追往恨。倍淒咽。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艾灸眉頭瓜噴鼻。今日須難決絕。早患苦重來千疊。脫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

  【王重戒鱉】 金壇王選部有三 【 重。】 歲壬辰。烹鱉剖見玄武像。眉目如畫。因不復箸。選部親為吳太史說。

  【岳父執事】 長洲文待詔徵明。為崑山參政吳愈之婿。書致吳。稱岳父執事。

  【王倬續配】 太倉王侍郎質菴 【 倬。】 元配某氏。生子愔。官生。晚年五十四。鄉行見某氏女。當織不舉目。異而納之。生忬。忬生世貞、世懋。名位奕奕。冠冕海內。

  【續文獻通考】 華亭王圻續文獻通考。其藝文類載琵琶記、樂府、水滸傳。謬甚。國朝宗室鄭、越、襄、荊、淮、滕、梁、衛八王並仁宗昭皇帝子。而云成祖子。其誤庸止魯魚亥豕耶

  【李潛伯】 潛江李潛伯能詩。遭亂死。蒼頭某能口記數十首。因搜刻之。見溧陽陳百史序中。蕭穎士有僕杜亮。愛其博奧。雖箠楚不忍去。今得李氏蒼頭。尤奇。

  【銀山】 天台縣南十里銀山。萬曆二十六年採礦。四月四日太監委官來。採之不得。先是。地理□言。此山居午。動必致火。五月縣東南果被火。八月復採。不能得。明年閏四月。內臣劉某率同知黃某深入取沙。烹試不得。

  【顧成墓】 鎮遠侯顧成葬江都縣官河之東岸。亂後為逆僕所發。訟于官。逆僕論死。追黃金十兩。白銀五十兩。銅鑪等物。塚骸朽盡。僅骨在。

  者加重刑。舍巴輩公服如漢制。婦飾澹粧。鴉鬢燕尾。耳環纍纍。貧富判焉。衫短襦長似帷。裳二重。必曳地。不袴不弓足。土婦草履。官婦朱履。野行乘馬。?【永順保靖二司土風】 永順長官司長官彭弘澍。地周七百餘里。設五十一旗。各旗或千人。或三五百人。自耕而食。聽徵發。十抽其一。各裹餉。限日踐更。無隃期者。五十旗舍把分領之。其一土官自領。土官婦。名寵致巴、擢致巴、寵巴、擢巴、擢擢麻、金夫人、銀夫人。男子網髮或布纏頭。短衫短單

  土官署壯麗直段錦山。原名斷頭。形似之。土官諱而改焉。自前代來。子僕多篡弒。則淫禍也。

  永順鎮溪界接辰州。自鎮溪而上曰鳳灘、刺灘。大石橫枕。最湍險。過者必割牲以禱。長年二人。首尾刺舡。浪高至數丈。舡僅露首尾。倖者十之七。

  永順轄崇山。有驩兜廟。土人修怨者。持牲酒往詛之。三日。怨家多斃。漢官車騎經此。判署止藍墨筆。不宜硃。硃則被祟。

  漁戶最悍。有警即充前鋒。春夏間。士官觀漁為樂。先截流聚魚。俟士官酒酣。入水捕魚。口噉一。手捕其二。躍岸稱賀。

  土人善織絲。又峝布以苧蔴。拭汙不穢。

  茶用草菓、荊芥、蔴、茶、椒、薑等杵茶雜和之。晨輒數甌。點以炙麪。味辣而濁。

  種晚稻曰堂禾米。

  酒赤如雙投法。麯以荊芥各香等物。色清黃。味洌。曰峝酒。外販得善價。磨乳舂荳為粉。水調之。承以箕。漉其粗者。冬青樹子點茶。

  土人見虎伏草間。捕者樹竹柵圍之。凡三層。層必積低一隅。俟虎之軼。候六七日。虎飢死。遂告擒以獻。

  魚類不一。有鯊魚。唇豐腦滿。脊青腹白。匿石隙。不耐水。土人夜維兩艇。秉炬。前人持叉。後叩板。魚□聲仰腹。叉中之。百不一失。

  保靖長官司長官彭朝柱。與永順司同支。今甥舅矣。亦時仇殺。設十三旗。地陿于永順。而兵銳過之。旗各一舍把。土官自領其一。纏頭短衫。刀耕火種。其田再易三易者不賦。屋舍飲食俱潔。美器自外郡至。漢官至。例公讌。酒九行。優唱九齣。更請先至客一人主席。舍把左右侍坐。土官微服給役。聽漢官語。嗣後正筵。方出款。俗好巫。凡卜迎老巫。鼓樂幢蓋。導至一荒坪。攢茅而裸跣其上。舞蹈婆娑。尋引斧呪畢。劈腦至胸。取肝瀝血以祭。土官刑牛馬禱焉。土人以五色旗繞壇而呼。巫仍呪。納肝躍下。被法服。同主人至暗室。張數燈。書主客姓名年庚爵分。燈歷一晝夜。明則吉。昏則咎。老巫胸額刀瘢可數也。土官延客。優人備南北調。正席坐後。撒送副席。始供箸。食盒是織金錦籠。跽進之。每進。侍奴高唱。主人方舉箸自起行酒。至十餘。金銀犀玉等器一酌不再侑。以箑帨刀珮及土物之佳者。遞陳于前。更衣啜茗。至別館。進女妓夾侍。爇香秉燭。其禮大抵擬于王公。

  保靖山連酉陽司。相傳大禹所開。岩壁有斧鑿痕。一溪中流。自蜀分派。歷酉陽、保靖、永順。三月出北江。經辰、常。匯洞庭以達于海。水多碎石。流徙靡定。水性冽。土人涉水沒脛。即仆不能起。下灘轉捷。數十里挽舟而上。少不逮。纜倒水溺矣。

  山上有異書。貯以沉香匣。其形如棺。半露巖間。土官嘗往發之。輒值暴風雷而止。壁削十餘仞。

  石乳凝為大士。旁列瓶焉。善財、龍女等像儼若圖畫。

  土司兩岸山高。雖大風第見嶺樹搖曳不定。不之覺也。冬不甚寒。少雪。衣蔴數重。足禦冬。

  舍把各居一莊。自耕織。畜產不等。所獵禽獸。董之以饋外客。馬少而駿。登山如履平也。

  土官食蒸豚。喜全體。豚雖穉。味腴。重不過十斤。

  夜寢。男女同一室。炕上僅距尺餘。幔隔之。

  土人于絕壁。止騎稻草一束。推下亂石間不傷。號草馬。

  土產臘梅、通草、黃楊。沿溪連嶺。土人以為薪。不惜也。

  土官饋客。嘗食外。禽獸野味凡百餘種。而不可多受。以人貪廉。默為輕重。

  以上二司土風。有客向習彼中者。為詳其事而錄之。

  【珠池】 廉州府城三門。官署外。俱茅舍。珠池即在海中。一望沉碧。周若干里。餘則濁浪排空矣。崇禎三年珠繁。其後甚少。天涯驛在城南。旁為海角亭。

  【都市】 北方待期而市曰集。京師大明門兩旁曰朝前市。不論日。東華門外燈市。則元節前後十日。東華門內曰內市。則每月三日。正陽門之橋上曰窮漢市。則每日晡刻。刑部街西都城隍廟市。則每月朔望及念五日。今廟市移外城報國寺。期如前。甲午冬增市靈佑宮。則每月八日。燈市亦移正陽門外。聞之人曰。皆不如昔日之盛。

  【衚衕】 京師各巷曰某衚衕。其義無出。謝肇淛五雜俎曰。閩中方言。家中小巷謂之弄。南史東昏侯遇殺于西弄。弄即巷也。元經世大典謂之火衖。今京師誤為衚衕。

  【洪孝廉】 新安洪孝廉 【 某】 游于平康見薄。妓攝衣而寢。問之。曰。我寢衣也。洪因納靴衾中。妓作色曰。何污我錦衾芳裀乎。洪曰。此吾寢靴也。遂鬨。始知為孝廉也。乃引謝。?計偕。道臨清。值雨後。躡油

  【偽正文體】 李自成盜據關中。令諸生經義俱散文。毋八股對偶。禮政府尚書鞏焴、侍郎姜學易、從事秦鏡、提督校監察御史黎志陞等八人。各撰文一篇。刊布為式。

  【後宮內師】 真寧文翔鳳繼室鄧氏。定遠侯之裔也。其姑字秦邸。氏往依焉。通慧工繡繪書法。文翔鳳嬖之。嘗從游未央宮。賦詩。詩人醉臥未央宮。笑弄晴霞映酒紅。落葉漸隨寒蝶舞。高秋爽氣碧煙空。又和翔鳳詩。幽人問水更携琴。好傍清池發妙音。曲徑橫穿花意密。重臺斜拂竹情深。荒籬媚菊含金笑。疎木寒禽弄玉吟。欲攀豔日留歌舞。縱迫歸心戀暮岑。氏既嫠居。後李自成陷西安。前參政張國紳。故文之同年也。言鄧氏才貌于自成。自成召入。封為後宮內師。與妻女講毛詩。自成敗。還家。或言于北將。携入京。在道列牌欽召後宮內師。在道口占。三峰一別不復還。□□□□和淚彈。妾與王嬙同薄命。學騎胡馬度陰山。內院范文程聞而購得之。其弟鄧元薦知黃梅縣。

  【謝茂秦直說】 謝茂秦 【 榛】 詩家直說。載山房隨筆。曰禽言。其曰。鵓鴣鴣。鵓鴣鴣。帳房遍野相喧呼。阿姊含羞對阿妹。大嫂揮淚看小姑。一家不幸俱被擄。猶幸同處為妻孥。願言相憐莫相妬。這個不是親丈夫。此作可悲。讀者尚不堪。況遭其時乎。茂秦又載馬柳泉賣子歎。貧家有子貧亦嬌。骨肉恩重那能拋。飢寒生死不相保。割腸賣兒為兒曹。臨時一別何時見。遍撫兒身?兒面。有命豐年來贖兒。無命九泉抱悲長。囑兒切莫憂爺娘。憂思成病誰汝將。抱頭頓足哭聲絕。悲風颯颯天茫茫。

  【梁州杰】 梁州杰皋廡。本李姓。嘉善丁清惠公 【 賓】 奴產子也。令伴讀。特警敏不群。得補諸生。曰丁中龍。蔑視諸郎君。作黑大王傳以刺之。同學常曉呈丁清惠。遂呈按察使陳良訓。捕之急。走松江。改姜中盛。已走湖州。改孫璽。仍補諸生。清惠聞之。益購捕。遂走揚州。襄陵梁尚億以治鹽筴。子視之。又好游狹邪。義母張氏有後言。尚億曰。大吾門者此子也。第任之。毋問所出入。已就試襄陵。不見容。會有大工之例。入貲諸生。庚午舉于山西。明年辛未成進士。出右中允倪元璐之門。齒錄俱書父尚億。母張氏。妻費氏。則元配也。所刻制義故誕肆不經。如子路止宿節。破云。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如舜南面而立。二句文。有云。謹具田間大老。計開陛下門生。如以直報怨文。起云。殺人之父兄子弟者。人亦殺其父兄子弟。奸人之妻子朋友者。人亦奸其妻子朋友。奪人之功名富貴者。人亦奪其功名富貴。壞人之節義文章者。人亦壞其節義文章。凡怨當皆報也。是遵何德哉云云。此蓋為丁氏發也。已授城固令。八月調劇長安。先是。故里舉家下獄。至是托保。遣舟盡携以行。在任三年。貤封尚億。行內召。而倪元珙以御史按吳。為逮常曉杖褫之。丁公子 【 鏞】 度其反噬。入奏其無賴。銀臺不納。而御史松江張某為清惠公門生。遂奏梁州杰穢黠無狀。有旨奪職。州杰寓關中四年。益酣淫放浪。恣為奸利。尚億沒。但白衣冠。不哀不喪。巡撫孫傳庭勘上。謂本丁氏傭書。非蒼頭也。陳良訓時轉陝西左轄。活口可證。州杰又賂大璫曹化淳數千金。有旨復官。補曹縣。婪甚。苛罰富室以事朝貴。遷刑部主事。未赴。病還襄陽。猶市任御史大宅。嫌其堂卑。改築五楹。堂成。州杰伏枕不及居一日。以消渴病卒。今其家頹落。有遺議云。咸寧王文宣說。

  【惠世揚】 米脂惠世揚元儒。萬曆甲辰進士。歷刑部右侍郎。李自成故牧卒。嘗給事世揚之門。及僭位。思世揚。語人曰。得惠先生來。則幸甚。因致書世揚。即至。拜右平章事。時左平章牛金星也。世揚擁大轎。揚揚出入。亡何。自成敗走。世揚從北兵入燕。三年不見用。或閔其困。奏世揚先朝夙望。今年老。如未用。當放歸。毋令索米長安也。攝政王從之。世揚還里。綏德副總兵王永強作亂。劫世揚從軍。流掠富平。敗于米原鎮。永強自縊。世揚不知所終。

  【辰州杜烈女詩并自序】 余辰之城南杜氏女也。父偕公。母姜氏。生余一女及兄弟兩人。母孕余之夕。夢一女子玉聲璆然。向母而揖。自號英臺小姐。欲租居數載。母覺而孕。及期生余。遂名小英。父母因愛之。余姨母適郭東王氏。素巨族。善刺繡。早寡。余每就姨學之頗工。余舅氏姜伯仁。邑庠博士也。余祖與父俱博士員。舅氏嘗過弄余。喜余聰。欲訓之。余母喜而聽之。迎舅于家之小園挹涼軒。取古今烈女閨訓。逐一詳誨。其古文詩歌。例皆烈女節婦語錄。他不敢從。余嘗讀木蘭記逮黃崇嘏傳。莫不心訝。以為女子混跡男兒。縱完璧亦藏身危險。切切非之。甲午王師掃蕩。辰以左右舉足實難兩全。余母携之入山累月。適王師大括山。窮崖絕壁。鳥飛不及者。扳援而上。余為小軍所獲。當求死不得。小軍進之主帥。主帥將圖不免。余含淚跽曰。此身敢不相依。奈母昔年病。余嘗設有誓。期為母齋持三年報本。今已兩載十月矣。尚差兩月。倘將軍能寬我。俟回向完。沐浴薰衣。以充下陳。所甘心也。不然。惟祈一死。將軍姓曹。亦有母。事之至孝。聞余言淚下。竟如約。蓋洋洋洞庭。余非不能死也。忍以一片丹心。投之荒煙野水中。遂無知者。時當大比。楚賢士大夫俱集黃鶴白雲間。即節鉞楚與鎮撫楚者。或具特識。且余里應選者亦必有人。是日六月廿四日也。主帥晨起以一鏡贈余。余拜受。私祝曰。彼求鏡圓。吾恐鏡破耳。主帥素憐余。不欲閉之舟中。以漢上一室相儲。日午。余自知不免。因復語主帥曰。感君恩。寬至此。恨含報無地。但余粗知筆墨。昔不敢言。今不再隱矣。余母為他軍投之湖畔。今余與汝好合。骨肉之情。寧忍恝乎。敢借紙一幅。作祭文。江上弔之。祭畢。則終身偕老矣。主帥諾。以紙筆給之。余私笑曰。非祭母也。實自作絕命詞以傳此千古傷心事耳。因賦詩十絕。以油衣一幅。納之胸前。至晚。臨江祭母。滔滔大江東去。或得與波上下以免一身之辱耳。江神有靈。擁余于怒濤驚浪中。得傳不朽。亦非敢望也。絕命詩十首。

  家鄉一別不勝情。此日含羞到漢城。忽聽將軍搜括令。教人焉敢惜餘生。

  征帆又說過雙孤。掩淚聲聲卻夜烏。葬入江魚波底去。不留青塚在單于。

  骨肉親辭弟與兄。依人千里夢長驚。歸魂欲返家園路。報到雙親已不生。

  厭聽胡兒帶笑歌。幾回腸斷嶺猿多。青鸞有意隨王母。空教人間設網羅。

  遮身猶是舊羅衣。夢到瀟湘何日歸。遠涉風濤誰作伴。深深遙祝兩靈妃。

  生小伶仃畫閣時。讀書曾□母兄師。濤聲夜夜悲何極。猶記挑燈讀楚詞。

  閑時閨閣惜如珍。何事牽裾逐水濱。寄語雙親休眷戀。入江猶是女兒身。

  生平猶是未簪笄。自投江瀾歎不齊。河伯有心憐薄命。東流直繞洞庭西。

  影照江干可勝悲。永辭鸞鏡斂雙眉。朱門空許成秦晉。死去相逢總不知。

  圖史當年強解親。殺身自古欲成仁。簪纓雖愧奇男子。猶勝王朝共事臣。

  【陳簡肅】 歸安陳簡肅 【 雍】 。隃冠登弘治進士。在京邸見鼠穴豎一薪。偶坎之。得書二帙。俱兵遁之術。讀之神解。遂諳土火二遁。後官□□。剿峝夷。出入矢刃間。有驗。巡撫南贛三月。晉大理寺卿。王陽明代鎮。告之曰。寧藩必叛。宜備之。在棘寺。嘗署刑部。閱囚有僧九人。公素不喜僧。訊時。俱杖斃。逾二日。頻見僧為祟。尋卒。年五十二。子應和。隆慶進士。歷河南布政使。于祕書不解矣。應和長子 【 某】 狂易。焚其書。簡肅公曾孫冰遠說。

  【九螭玉樽】 崇禎己卯冬。錢塘朱方伯本吳。以兵備商州。嘗塹地三丈餘。得古塚。有髑髏如斗。旁劍一。金甲數葉。又九螭玉樽一。血漬斑剝。五色皆備。朱珍之。今不存。

  【神廟遺事】 大內牡丹盛開。神廟思以瓶注之。偶江陰民有一均州瓶。高數尺許。欲得十金。或笑之。忽內官覓進。上喜問價。奏曰二百金。上諭內官先給百金。如未肯。再給五十金。後得之。神廟寵李敬妃。妃死。上簡括其房闥。得一床。究問何來。曰。石尚書所進。上大怒。即除卻所服飾。決意誅石星矣。神廟侍太后最恭篤。梓宮殯殿產蓮花九枝。神廟問內侍曰。外間說我字若何。對曰。甚是寶愛。上曰。老氏云。知美之為美。于是絕不復書。

  御史劉光復既逮。褫帶落內侍手。上顧見之曰。此劉御史帶也。御史何在。對曰。在朝房候旨。上曰。送還他去。

  【三途並用】 三途並用。謂科、貢、吏也。近來人多不知。以甲科、鄉科、歲貢當之。非也。

  【試部曹】 泰和郭子章曰。南京工部後庫多貯舊卷。查洪武年間案卷。與今無異。特有試郎中、試員外、試主事等官。其都吏令史俱用花押。視尚書花押不甚小。

  【兔鶻生卵】 洪武初。寧夏都督馬鑑宅。所畜兔鶻。忽生一卵。訪于老者。曰。此不祥也。城其空乎。後空。果符所驗。

  【長坂草】 當陽長坂趙雲戰處。今草尚斑。 【 楚志。】

  【鰣魚】 鰣魚不過鴨闌驛。上饒鄭以偉詩。出似游魚過鴨闌。

  【西施神】 苧蘿村土地為西施。蕭山縣人。

  【香毬】 司馬相如美人賦云。金鉔薰香。鉔音匝。香毬也。衽席間可旋轉者。西京雜記長安巧工丁緩作被中香爐。即此。

  【岳飛廟】 湯陰縣岳忠武廟閎壯。兩廊從祀數十人。皆當時同事文武諸人。寢殿祀忠武及子女。廟門內祠施全。鐵鑄秦檜、王氏、万俟禼、王鵰兒、張俊五像。過者擊之已破。

  【康朔座右銘】 惠安康朔用復舉于鄉。絕意仕進。遙授都察院都事。作座右銘。中庸五弗措之訓可以為學。曾子三自省之旨可以立身。孟氏三自反之說可以居鄉。

  【諸城古瓦】 諸城縣西南二十里。有古諸邑。即春秋文公十二年。季孫行父帥師城諸處。今城北皆湮而濠。東北猶存故跡。北臨濰水。嚙南岸塌。出古井。甃甚工。中得古瓦。厚大且堅。瓦面皆作細紋。聲如鐵。扣之鏗然。與古瓦迥異。二千年前物也。古人性巧心醇。凡制為器物。皆精緻不苟。故有裨世用。不似今人一切鹵莽。祗解博利已也。 【 陳燁諸城縣志。】

  【蟠桃核】 南京大內蟠桃核。其半容米二升七合。左刻蟠桃。右刻咸朔三年。又大鵬翅骨長數丈。管周□尺。又大魚脊骨一節。合抱如臼。以上俱陳冰遠所見。

  【元寶】 北京節慎庫金銀元寶各一。蓋鎮庫之物。以梯登其上。其邊尚高于人也。上刻永樂元年。

  【龍宮寶石】 成都唐高僧智浩。嘗誦法華經。所居近龍洞。龍女時來聽經。一夕貽一明珠。浩不受。珠化為石。似石榴。以水洗之。有四字曰。龍宮寶石。至今存焉。見明初全室禪師 【 宗泐】 詩中。

  【麒麟皮】 弘光帝初。顧瑞屏餽錢謙益麒麟皮。方二尺。土蚨殼。容升餘。

  【童子命名】 新河宋登春游楚。京山唐氏贈二童子。呼為赤砂、白石。

  【夏鍭】 天台夏鍭。能詩文。拙于書。凡題識。輒令友人潘禎代之。禎弟(礻奇)並進士。禎嘗有難色。鍭于是勉學書。自為一體。他人不易識也。當時甚易之。今頗有珍者。楊開宗說。

  【丁賓】 丁尚書賓。初舉進士。見座主王錫爵。錫爵曰。既登第。當略看古文。丁請古文云何。錫爵曰。如韓柳歐蘇是也。賓問韓柳歐蘇是一人是二人。或言廿一史。賓曰。一個人如何做許多。尚書名臣也。初年寡學故爾。

  【李蔉】 內鄉李蔉于田。嘉靖癸丑進士。選庶常。授檢討。左遷南京儀制主事。歷提學副使。罷歸。蔉多藏書。好學。著于堧注筆諸書。援據該博。其持論多呰毀道學。譏評氣節。而詆王守仁太過。言多失實。諸篤信者弗與也。左官家居。好縱倡樂。有所狎女優往來汴洛間。蔉微服往從之。女優登場。為之按節。群優漏言于主人。主人延坐。懽飲竟日。借厩馬與女優連騎而去。中州人至今傳其事。

  【鄭之文】 南城鄭之文應尼。公車下第。薄游金陵。時北里馬湘蘭負盛名。與王百穀諸公為文字飲。易視應尼。應尼與吳非熊作白練裙雜劇。極為譏調。聚子弟演唱。召湘蘭觀之。湘蘭為之微笑。司業定襄傅振商訓士清嚴。一日召應尼跽東廂下。出一編擲地。數之曰。舉子故當為輕蛺蝶耶。朴以夏楚。久之。乃遣去。應尼舉進士。傅晉北祭酒。介錢謙益為謝過。傅一笑而已。應尼官南部郎。終□□知府。

  【軍器】 京師西內戊字庫。貯一切軍器。如兜盔刀劍之類。凡鏽者。有錚磨匠治之。其法先塗香。令潤透。後以兩柄鋼努銛之。其鏽盡脫。復磨以礪石。光明耀目。

  【銅梁】 錢塘詹鍾玉。嘗讀書古僧寺。見鐘樓傾圯。有銅梁一。為宣德五年物。購之。久而過海寧沈氏。其舡屋為梓枋丈許。上載弘治歲月甚詳。又鋸而購之。命工斵琴刊銘。

  【毘陵龍】 崇禎九年四月。江陰之青洋獲一物。如鯪鯉。有鱗角四足。足五爪。色青黑。長可五尺。漁人以進常州守陳琯。曰。龍也。時孫慎行拜禮部尚書。琯作龍見說。繪龍其首以祖道。而鄭鄤北上。謂陳守獨贈宗伯也。來別。多請託。不聽。鄤至京口。貽陳守詩。其題曰龍見于毘陵。已鄤至京下獄。作活龍說譏上。謂出自陳守。云龍見非休徵。歷歷有驗。上得之。以語太監曹化淳。此事果否。化淳故善大司馬陸完學。完學以語侍郎蔡奕琛。奕琛遣急足走常州徵狀。陳守進鄭氏詩扇。事得白。先是。陳守放龍西門外潭中。日啖池魚。土人斃之。始知非龍也。

  【塞河】 俗傳宋禮治河。于汶水發源處。鑄七釜。塞其泉。水始衰。

  【章湘友】 長興章湘友。嘗有道者至其門云。秦人授以祕書二卷。先覽上卷。俟十五年後發下卷。章覽上卷頗平平。久之。發下卷。夜夢道者。責以負約。斷汝足。忽足廢。臥蓐三年。又夢道者云。知汝悔心。且還汝足。遂能步。今殆五旬。人欲傳其術。終祕之。自云。吾特守是書。非能用者。如用書。後自有人也。

  【劉漢儒】 大城劉漢儒任四川巡撫。長子某從宦而歸。下巴江。經張桓侯祠。山勢險惡。自下望之。見厓石如神像。例先祭。始發。劉氏子不信。竟發。湍流奔迅。覆其二舟。俄巴縣令致祭。謂此中丞子。必移罪我。奈何。禱畢。恍惚間有三人挈劉氏子又二僕出水。又二僕沒矣。劉氏子得悸疾。抵家卒。

  【仙人島】 崇禎甲申春三月。長安失守。戶部郎中孟津陳惟芝

  【 庚辰進士】 司餉永平。挈家以海舡南奔。甫出港。颶風大作。舟搖搖靡從。沿潮而行。抵暮折入一島。隱隱見燈。亟□舟人。毋驚岸上人也。夜分復聞機杼聲。乃稍安。質明。以二三蒼頭登訪。遇女子數輩。俱妍皙。長襦廣袖。滿插山花。見客而避。忽失之。意其仙也。行里許。稍進平疇。望牛羊在牧。雞犬相聞。環居數百家。方田作。訊之。則導至家。有叟出揖。布袍芒履。大冠若箕。龐眉長數寸。毿毿蔽目。貌似紅玉。問官長所自。曰自永平失風者也。因述時艱。叟謝不知。問其里姓。曰某姓。年百二十有五。此地長春。不甚暑祁。稔而不饑。壽而不夭。俗稱仙人島云。問何代至此。笑而不答。因命其子進黍享官長。餘刑一豕。炊粟一石。享從者。其子亦百歲餘人也。叟曰。吾居此百年。絕外事。漁舟間一至。距永平千二百里矣。昨竟一日至。亦奇遘也。吾山中饒木石。公能居之乎。陳辭。強留焉。日饌魚。隃旬即大治具。土人多壽。有二百八十餘歲者。惟日飲潼乳。啖薄糜。不出戶。耕人佚豫。婦人不黛而妍。無禽鳥馬驢。衣俱木棉。其布纖潤勝于紈綺。設食潔甘而無酒。陳所携酒。取飲之。數進。不云佳也。擊一鮮。則客我。終不赴客飲。久之。舟人思歸。謂乘風四五日可達永平也。別以八月望後一日。贈叟白金。笑卻之。曰。山中無需此也。贈以粟。曰。吾田自沃。陳氏內子贈其婦女珠翠衣鈿之屬。皆不受。僅受帛衣若干。島人群送。既揚帆。猶登海山遠望云。陳再宿返永平。恍然自失者累日。

  【錢汝紹】 崇禎甲申北京陷。常熟錢汝紹希高。聞變哭三日。及乙酉南都之變。一日襆被入莊收麥。因斂鎖鑰付家人曰。有急可沉井中。汝紹平生未嘗外宿。家人疑之。近莊里許。使童子先往。久之不至。扶路求之。不得。明日得屍于僻路淺水中。蓋自沉也。年五十。絕筆詩曰。吾族在宋代。輪翮稱名門。頗思仕韓節。終元無顯人。大明既中天。稍稍登縉紳。迨茲三百年。奕葉被國恩。小子最不才。慕忝觀國賓。迨茲祚中絕。空傷嫠婦魂。五人下農祿。四葉太平民。祈死非吾分。偷生愧此身。悠悠蓋棺意。欲與楚龔論。

  【何母董氏】 錢塘何母董氏。老而嫠。有田數十畝在超山。無子。待從子良棟甚厚。崇禎庚午。良棟鄉薦。為竭力治裝。歲贈並不薄。乙酉。母迎良棟一家以往。資給之。已良棟謀仕。母痛哭止之。良棟不聽。委署臨安令。殺前令唐士□。母聞之大怒。逐其二子歸。取斧碎其登科榜額。罵良棟。絕不許往來。詹鍾玉親見其事。為作贊。

  【祁彪佳】 祁氏過紹興偏門內之能仁寺。有豕臨刃哀鳴。閔之。問值四金。命脫之。放寺中。凡三十年。去歲死。重可五百斤。

  【伶人馬錦】 金陵伶人馬錦。其先西域人。嘗兩坊角技。演鳴鳳傳奇。而西部李氏為嚴閣老獨絕。馬錦自以為不如。竟遁。遁三年。還故部。告諸客部曰。令若奏鳴鳳。願效所長。于是貌嚴相以角。奏畢。李氏大驚服。夜問所自。錦曰。我安所自哉。聞今相國顧秉謙。猶嚴相也。走京師求為其門卒三年。日於朝房察其舉止。聽其語。久能得之。此吾之所師也。李氏曰善。

  【左懋第】 左蘿石北使被幽。弘光敗報至。攝政王使人宴左侍郎。飲頗酣。問今日何故。曰。此太平宴。問所自。曰。江南破矣。左大怒。仆席於地。其絕命詩曰。山折巢封歸路迥。片雲南向意如何。寸丹冷魄消難盡。蕩作寒江總不磨。閏六月十八日臨刑。又書曰。生為大明忠臣。死為大明忠鬼。都人吳某收殯。同遇害五人。兵部司務加職方司主事崑山陳其極。

  【閻爾梅】 沛縣閻爾梅用卿。一號古古。崇禎庚午貢士。能詩文。陳百史微時嘗至其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