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游錄紀程

  余結髮期一當於燕。既棄繻。無戶外之履。竊自恨少壯時媿司馬子長。或一緇一笠。庶幾旦暮遇之。間以告友人。浸假有食言之懼。過不自量。附驥千里。則邀惠於義烏。方舟而北。紆津徵古。十得一二。昔者周公作里鼓。不迷遠道。今其制佚矣。余代之以側理。非足存也。博弈猶賢。唾壺欲闕。執途之人而問之。雖在桑榆。於玩日愒月其未之敢出。故紀程。

  癸巳 (公元一六五三年 清順治十年)

  閏六月甲子朔。客嘉興。先是。夏四月。義烏朱梅麓太史弘文院編修服闋。有長安之約。因會武林。請俟於檇李。而太史未至。門人包令孺 【瑢昭】 家甪里街之東偏。下其榻數夕矣。宿澹永齋。

  己巳。朱太史泊嘉興北門。

  庚午。薄暮。太史以柬至。

  辛未。昧爽入東門。別梅溪李楚柔 【鳴謙】 。沐我飯我。返包氏。酒數巡。以輕舫登北門之舟。如浮屋。則訪朱方庵 【昇】 於楞嚴寺。值海鹽俞君升 【雲來】 。共攜餞太史舟中。燭跋而別。仍作家報。不勝黯然。太史貽三十金。託方菴為郵。夜熱。不甚寐。

  壬申。辰刻解維。五里杉青閘。其右羞墓。為漢朱買臣婦。買臣墓在甪里街東塔寺內。又夏邑縣東南三十五里亦有墓。二十七里至江涇。舊鉅姓王氏、江氏居此。其絲衣被天下。大賈鶩集。阻風而泊。夜改榻始安。

  癸酉。枕上聞榜人云欲雨。方為旱農幸。起視仍杲杲也。三十里平望鎮。吳江縣吳浙分界有驛。門榜入浙第一程。市多壁立。西南鶯脰湖。以形似名。唐張志和釣魚處。源自天目。至荻塘會爛溪水。併出平望、安德橋。匯於此。其東南汾湖。一曰分湖。界吳江、嘉善。二十里八尺鎮。廛無完室。相傳明憲廟安妃姚氏家貧。習絣(糹闢)貿市。目不忤視。應選入宮。髮素種種不盈尺。登舟過平望。一夕髮長委地。今地名八尺。見馮夢禎嘉興志中。按宋陸游入蜀記。過平望二十里曰八尺。則前說妄也。地產銀魚。土人暴之為(月肅)。貴纖白。二十里泊吳江縣北馬頭。宋天聖初。平江府通判建安徐奭自嘉興市涇至吳江赤門石橋。九十餘里築隄繕橋。今嘉興之橋道侵削。挽人至沒脛。入吳江完整。昔丙戌北兵大至。役杭嘉人治馳道。可並五騎。凡宅墓稍礙。俱徹之。岸水版築尤苦。曾幾何時茀廢。惜哉。又崇禎戊辰秋。游虎丘。經吳江城西門。晚走東門之長橋。袤千餘尺。登垂虹亭。詰朝。渡太湖。浩瀚無際。辛巳後婁涉吳江。直城之東折行。從運河焉。又吳江城南方塔。其巔云與 吾縣之長安壩等。水勢窪隆迥別如此。故吳易潦杭易涸。蘇州舊名平江。謂地下與江水平也。宋慶曆二年築隄便運。截江流五十里。致太湖水。溢而不洩。僅於寶帶橋分勢。下通吳江。

  甲戌。曉望西山。致有爽氣。二十里尹山橋。橋左一培塿耳。九里□寶帶橋。唐元和中刺史王仲舒築石隄通運。亘數十里。隄外吳淞江。內為澹臺湖。捐帶建橋。橋洞五十有三。澹臺滅明南游。家於此。後陷為湖。吳縣西南十八里。經(鬳(大齒))【矓】塘。俗云鮎魚口。十里抵蘇州葑門之滅渡橋。歷盤門、胥門。多丘墟瓦礫。往返城下。中丞某垔其城。不備衣袽。竊為哂之。城濠即夫差錦帆涇也。未刻泊閶門。金閶繁麗。不減於昔。閱書肆。收四十餘部。朱太史曰。蘇、杭、金陵外。鮮書肆矣。

  乙亥。微雨。尋霽。朱太史午隙欲游虎丘。慫恿之。貰一舟。經半塘。道柳成列。不似髠我西湖也。酒數行。及山下。並葛衫蒯屨。導隸噤聲。夕陰吹涼。眉宇生綠。自生公石、劍池、鶴澗而上。登靈巖寺。逕轉廡旋。領略幽曠。返。而材官建德朱氏酌太史。臨流披襟。余輩為不速之客。錢塘黃文甫 【宏憲】 。師天主教。諳日家言。詆僧一行、郭守敬之學為未至。余素苦觴政。以太史知我。免於濡首。席散、漏盡二十刻。

  丁丑。錢塘裘東皇 【龍】 來。同北上。

  戊寅。返裘東皇舟中。見黃文甫銅簡儀。如鏡徑五寸。綴環為北極。中亙璣衡。垂以絲。節候星躔。分面可攷。第鏤列纖毫。須離婁之目。余不能辨。是日立秋。

  己卯。陰。苦暑。累日不出。崇禎甲申冬。膠州高相國 【弘圖】 解紱。僦居姑蘇城隍廟之南。明年二月。余返之常熟。毛子晉 【晉】 邀相國於虎丘。同雲間朱太僕 【國盛】 、吳人徐元歎 【渡】 、僧石林。橫舟對月。進河豚。相國不箸。太僕年七十五。善容成郤老之術。無夕不內。語鄙褻。石林善鑒墨刻。明日。相國出淳化閣帖。俱硃筆旁注云文衡山。似未然。尋別相國。四月終。相國趨杭州。五月終。趨紹興。閏六月。相國絕粒。卒。姑蘇僦宅度仍屬王氏。欲返之不能作褦襶。徒切西州之慟。

  庚辰。熱甚。朱太史子不善乳。僦居下津橋毛氏所。便醫。

  辛巳。晚眺於下津橋。不異蘭臺之風。是夕舟人為太史子祝釐演劇。余登飲頗酣。或言閶門無蚊。余曰。否否。連拄其口。已閱馮元成集。閶門沙盆潭無蚊。松江金沙灘亦無蚊。悔向之臆答。

  壬午。游戒幢禪院。徐中書青芝 【蓉】 捐別業以滌金谷之習。右葬茂林祗和尚。稠柏廣隧。同於北邙。彼尸陀林不若是也。

  癸未。是日吳人賽司疫之神。士女駢舟如溱洧。午同友人乘舴艋而西。望王文肅相國墓道。問其堂斧尚遠。自楓橋北入慈泰寺。則舊王路禪院也。萬曆中常侍張隨建。賽者叢焉。儀仗供張。導神以出。及於城闉。肩踵摩接。不之耐。還入寒山寺寓。戍主益囂。江村漁火。唐季猶雈葦之場。非如今劇市也。返同朱太史於門旁觀賽者。多角觝之戲。時總戎王【?】樓船泊下津橋西。蒼頭彈一十歲女損目。一老破腦。

  甲申。早。同范、沈二生間道趨虎丘。田間植菱芰茨菰荸薺。交蔭蔚蔚。良苗芃芃。惟雨是渴。半塘多新祠。如土巡撫國寶。且譴死。何祠為。有嚴烈婦顧氏墓。以救夫自刎者。徜徉虎丘間。沈生呼茗酒俱。再從虎丘橋而西。中道值雨。濡其衣。行里許。則土燥。諺所云夏雨分牛跡也。

  乙酉。卯刻始發舟。五里楓橋。新隄甚壯。以風逆。挽之強。詩云。汎汎揚舟。紼纚維之。紼。繂也。大索也。纚。緌也。其挽舟之始乎。二十里滸墅。戶部榷舟於此。昔余輕艓通刺關使者而返之。今苛細不堪矣。材官朱氏仍餞太史。侑以賈姬。似琴操入道之年而善歌。酒酣。別改唐詩燭下。姑蘇望雨挹輕塵。客路青青苗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北出吳關幾美人。

  丙戌。晨起望西南諸山。其最高曰穹窿山。幕以雲。或雨徵。而無如旱魃何也。二十里望亭鎮。往夾河環闠。今左岸茇舍。屠沽者數家耳。二十里新安鎮。三十里無錫南門。自滸墅來。隄不以石。

  丁亥。早泊錫山驛。至鄒氏放生池。柳浪游鱗。誘以炊餌。噞喁相向。晡後。同朱太史游慧山。舊名九龍山。貰一舟。周公瑕 【天球】 所題青雀舫也。小飲登陸。故學憲鄒愚公 【迪光】 石坊當其徑。曰山靈人傑。意學憲未足副之。第二泉出石穴。方欄丈許。汲未絕綆。前為漪瀾堂。長沙李東陽書。有碑刻詩二首。大書正德巡撫豫章 【某】 立。名氏剷去。或李士實以黨叛故磨去之耶。稍南入樗里鄒氏園。脩廡曲池。綺閣涼臺。在在而有。大都以土木勝。其題額並傷巧。愚公以全力飾之。今多易主。瓜分而五之。金谷平泉。何足恨哉。樗里。即古之春申浦。過惠山寺不入。問二泉書院。亦李東陽題門徑。雖覺邵文莊 【寶】 遺風不遠。則鄒氏金注者拙矣。慧山北連錫山。惜未以一笻收之。還舟。太史運泉六十罌。嘗蔣氏酒。甘而不冽。舍之。聞之揚子江水、惠山泉一升俱重二十四銖。濟南城內舜祠西杜康泉二十三銖。無錫西門外梁溪。源出慧山。與運河合。北門迎潮館下即蓮蓉湖。今多堙。

  戊子。晨發十五里潘豐鎮。五里洛社橋。左墟而右廛。凡鄉落類然。十二里五木鎮。十二里橫林鎮。市民尚數百家。通雜販。十里戚墅堰。堰左。戚氏櫛比也。運河自鎮江至杭州。相傳隋煬帝鑿。濟寧楊太史士聰於戚墅堰讀遺碑云。戚墅支河。自六朝已有之。此言必有所據。夫使運道未通而先有支河。此涓涓者將何所歸。則知自古而然。非自隋始也。或因而濬之耳。余按禹治水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其來久矣。夫差鑿邗溝以達江淮。加濬江北。豈蘇常近地。轉餉齊楚。獨不為通達乎。六朝都建康。凡三吳船避京江之險。自雲陽西城鑿運瀆。徑至都下。隋廢二瀆。大業末穿京口至餘杭八百里。或深廣。或鑿治參之耳。自戚堰而北。土坡蜿蜒。循常州城南折行。夾岸如複嶺。且十里。泊西門之毘陵驛。

  己丑。陰。入常州城。門閥林立。閭閻勤僿。各坊供龍神禳旱。午、放舟十里新閘。二十里泊奔牛鎮。相傳梁武帝時有人於石城掘得一僧。瞑坐土中。奏於帝。以問誌公曰。此入定耳。可於旁擊磬。則出定矣。試之果開目。問之不答。誌公乃話其前事云云。其僧一視誌。即南奔。遣逐之。坐地化為牛。故因以名。一曰。漢時金牛出茅山奔此。今置閘不閉。按武進縣西北彭山。岡阜相屬數百里。有齊高帝泰安陵。意古人治渠遺蹟也。夜微雨。

  庚寅。行二十里呂城。吳呂蒙嘗築此。屬丹陽。其地饒於奔牛。今瘠同。市門多塞。僅圭竇以避驛騷。河中壘石。左右置閘。五十里泊丹陽縣。是日陰。夜微涼。南門對河石碑四。一宣尼篆。烏虖有吳延陵季子之墓。一尹和靖。一石曼卿。一韋傳中。皆墓碑。江左丹陽尹治在金陵。非京口。

  辛卯。發丹陽。危岸數十尺。如九折坂。故一曰曲阿。經練湖石閘。晉陳敏引長山之水。匯為練湖。周百二十里。石閘八。湖水釀酒。色白味甘。十五里張官渡。逆流舟不即前。渡口居民數十家。椿榆在門。綠陰交映。十八里黃尼壩。隄益峭。河流如壑。高原之菽。幹不隃尺。十八里新豐鎮。稍繁殖。十里獨山。積土濯濯。落照如畫。丹陽令安陽吳之謨。出朱太史之門。被劾方解組。來謁太史言治狀。其脩石閘。費千六百金。誠堅整。且舉卓異。以賦絀被劾。則保障如繭絲也。亡何。野泊。同朱太史飲頗醉。

  壬辰。行十里丹徒鎮。秦始皇東游。以此有天子氣。使赭衣徒鑿龍目湖中長岡使斷。因改名丹徒。今水北注江通潮。潮方至。挽舟而爭。邪許如沸。□□橋左天樞廟。祀漢留侯。道家崇奉之。舊鄞縣沈文恭 【一貫】 題楹。不及訪。道中華氏園。竹樹峭森。彼素封。不傾於亂。亦足多也。丹徒土沃。村舍完潔。二十里泊鎮江西門。聞丁卯橋在城南三里。晉元帝子裒鎮廣陵。丁卯日建。今過其處。惜未能問耳。入城東。經千秋橋至月華山。城隍廟踞其陽。稍北登公館之萬歲樓。晉刺史王恭建。按恭於黃鶴山西南創萬歲樓。西北創芙蓉樓。俗傳此樓飛向江外。以鐵鎖縻之。樓上時見白氣如煙。刺史必喪。輕者貶。若見紫氣。則進爵。唐詩芙蓉紫氣滿西樓。又江上巍巍萬歲樓。今守劉芳烈新修。遐矚江山。頓起六朝之感。

  癸巳。舟人樹檣。為避席。同范生西走陽彭山。出田間。循壟而上。東岳廟。唐天祐間大夫周敬福建。廟貌靚窈。周氏裔世守之。云宋丞相必大□。明初尚書啟新。洪武十九年戍楚雄府。改都勻。譜牒誥誓猶存。門內亭八角。穴其脊以透木香。此花之桁楊也。重階南出為逵。稍西洪山寺。門左多脩竹。惜刊句題名增此君墨刑。殿供水陸神像若干幅。正德十五年內官繆瑾募繪於南都者。又稍西入凌雲寺。庳小。僧云本智果院。唐時十八羅漢夜現光。從寶蓋山凌雲去其二。寶蓋在寺西南。土阜耳。還陽彭之北麓。入藏佛寺。其地宜眺江。而特垣隔之。可笑也。尋午飯。則有北固之游。循西門而北京口驛旁楊文襄一清祠。東出委巷。走田中。避雨村舍。少頃。登甘露寺。吳甘露中建。脩廡數千尺。陟凌雲亭。裸望作天際真人想。右多景樓。尤雄適。閱碑記云。樓一曰春秋。一曰玩江。皆俚甚。記又云樓下有潭。曹瞞題以秋月。夫孟德南征。在濡須。非京口也。山北支河通江。豈秋月潭耶。孫劉走馬澗。在秋月潭右。山北下石室中。貴人生祠。游人詩刻。往往刺目。寺南徑直而峭如危脊。可數百武。土山旁屬。意米芾海岳庵遺址。緣澗而下。得鳳凰池。明高皇帝所幸。又孫劉試劍石。頑礦鼎分。外為演武場。甲申。鄭都督鴻逵鎮京口。環山而柵。今求其彷彿。不復得矣。暮雨。終夜未止。

  七月甲午朔。未刻雨霽。

  乙未。朱太史招吳丹陽游金山。晡刻。同棹輕濤。汨汨有聲。秋江澹冶。佐我浮白。及岸。僧導從石門。則蘇學士解玉帶處。稍西龍游寺。明遼王題額。其第一泉。僧井以欺人。階之劣。登塔。躡一級。苦汗而止。呂仙閣勝概空拔。妙高臺不如也。妙高臺奉蘇子瞻、僧佛印二銅像。崇尺許。面龐俱肥。側席睨對。如聆謦欬。而臺外偪束。又學士桄榔庵矣。順濟龍王廟。韓世忠伏兵墮兀朮處。傍祠世忠。當肖兀朮像其下為快。順治初。梨園演麒麟傳奇。至兀朮哀告轅門。改肩輿睥睨狀。主席不以為然。又弘光元年。吏部侍郎德清蔡奕琛入相。於翰林院開宴。末劇則兀朮哀告轅門也。人事不脩。妄相矜詡。長江果天塹耶。兵部郎楊文驄環金山而城之。費萬餘緡。棄之如敝屣。至今有遺甓焉。山左善財石。山右郭璞墓。中冷泉出其下。近若咫尺。風濤擊撞。望而神慄。長洲陳明卿先生(仁錫)嘗三過其墓。有泉泓然。或題曰。臥影金山。鑱詩鑿壁。有漢壽亭侯畫墨竹一枝。亦神所授也。階級白石出香山。距鎮江□四十里金山。以大江勝。而六代時無聞。今刻畫極矣。使山靈悔黥劓而返混沌。愚公且移之矣。還飲於舟。斜暉迅颿。各相別。

  丙申。早起。沿江三里曰銀山。多叢祠。左曰補陀巖。其下壘石為門。曰昭關。按戰國策。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而晝伏。至於菱夫。 【菱夫索隱云溧水也。】 無以餌其口。坐行蒲服。乞食於吳市。昭關在和州界。距全椒二十七里。又歸德府城東南三十里。亦曰昭關。子胥渡江東走矣。當徑和州。今京口其走姑蘇道也。門傍石壁鑱銛孝血字跡。崇禎二年後學吳成學為伍師立。以事問土人。不能對。豈即子胥事耶。或今人因伍氏例見之也。至西津渡。京口舊名須口。即西浦也。瓜洲直其北。玉山據江骨立。江水湯湯。不風而怒。玉山寺之門一曰避風館。瓜洲館亦如之。並以急泊。稍左危巒千尺。上有神祠。祠下重階曰來煙亭。蜀人雷起劍立。吞吐波光。縹緲無際。然因金山而銀而玉。其汰已甚。石衛尉以財累。竊為山靈祟之。南半里蒜山。卷石戌削。上設斥堠。北魏燾至瓜步。宋文帝遣司馬劉元慶守蒜山。諮議參軍沈曇慶守北固。尚書褚湛之先行京陵。仍守西陵。明高皇帝追敗漢人於此。太倉吳駿公先生蒜山懷古。有滿江紅詞。沽酒南徐。聽夜雨江聲千尺。記當年阿童東下。佛貍深入。白面書生成底用。蕭郎裙屐偏輕敵。笑風流北府好談兵。參軍客。人事改。寒雲濕。舊壘廢。神鴉集。儘沙沈浪洗。斷戈殘戟。落日樓船鳴鐵鎖西風吹盡王侯宅。任黃蘆苦竹打荒潮。漁樵笛。仍過銀山。稍南金瓶山。卑小。其上殘碑為元學田記。碑陰隆慶戊辰仙居吳時來題。曰水操亭。山下潮音洞。斗穴耳。午飯訖。又越陽彭而西。十里大峴山。秦始皇發赭衣所鑿京峴也。小憩於茶庵。又南里餘曰小九華。萬曆初。里人周楝棄家事地藏佛。開山以代池州九華者。規制軒翥。問招隱、鶴林二寺。云近之。東出迷徑。披莽甚苦而反。畏渴不畏步也。是日。吳丹陽貽扇幣。辭。

  丁酉。便附家問。宜興陳編修實庵 【 于鼎】 來餞朱太史。示趙子昂真草千字文同閱。實庵極言巡臺李成紀之綏靜。如高郵告訐。至閉城絕人跡。李至。焚牒不問。人始安。趙氏墨蹟。太史私以為贗筆。午祭江。阻風。泊蒜山。

  戊戌。巳刻微雨。午大風。同泊金氏。義烏金漢蕙。己丑進士。任廣西右江道右參議。駐柳州。壬辰七月城陷。八月至桂林。十月入衡。十一月遇害。以喪還。明年贈光祿寺卿。

  己亥。巳刻乘風渡江。十五里即瓜洲。立鷁首縱目。超忽順流。楚蜀收於一帆。吾輩不能擊檝中流。猶當橫槊賦詩也。舊瓜洲村為揚子江之沙磧。沙漸長。其狀如瓜子。接揚子江。居民萃焉。唐為鎮。今立城。稱要地。上下二閘。始極挽力。俄風息。遂引繂。吳夫差將伐齊。築邗城。下掘溝為邗江。自江東北通射陽湖。西北入淮。通運河。隋大業初。發淮南民十萬開之。自山陽至揚子江。吳隋雖輕用民力。今漕河賴之。西門豹曰。今父老子弟患苦我。百歲後期令子孫思我。諒哉。晚大風雨。道泊瓜洲。運河至揚子橋東西分注。一向儀徵。一從瓜洲入揚州。故名三汶河。隋大業十三年。大駕出揚子。幸臨江宮。至唐始積沙至二十五里。開元中。潤州刺史齊澣濬之。曰伊婁河。或即此河耶。夜雨。

  庚子。晴。舟趨揚子渡。即揚子橋舊縣也。李白詩。揮策揚子津。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己未。移揚子縣治新城。辛卯。渡右建塔。今五級未竣。久之。泊揚州廣陵驛。同友人問渡。東入福緣庵。本福國院僧德宗 【 明道】 住。二十年拓之。傑閣重樓。緇素雲集。好談休咎賈忌。今五月。武司理纘緒杖死。云出巡臺李氏意。足儆游衲矣。庵左故少司馬樂平范公 【 金??】 祠。范嘗任兩淮都運。謠曰。鹽政奚廢公未逢。鹽政奚興逢我公。又曰。范來早。我人飽。范來遲。我人饑。見萬曆辛丑揚州志。今裔孫文程久相。故特新其祠。又走驢子巷。訪沁水劉生。嘗念陽城張藐山先生往矣。孤孫煢煢。期劉生郵問。未值。因入善慶庵。其麗如福緣。尤整邃。以歲之不登。僧日三糜也。還過文峰寺塔。返舟。宜興陳實庵具箑求詩。勉成一首。以書拙。第錄上。兩淮運司故董仲舒相江都時宅。城東法雲寺故謝安石宅。並不及問。

  辛丑。陰。入新城之挹江門。尋瓊花觀。行久之。入興教寺。有唐揚州察訪使杜祐。景雲三年改處置使。題名八角石柱。出即蕃釐觀。勑脩本漢后土祠。門以內無雙亭。石臺(上山下隆)然。枯株尺餘。云故瓊花也。揚州瓊花天下第一。而全椒縣西四十里瓊花池。相傳王母侍女許飛瓊所植。隋大業初。煬帝徙江都。聞花之美。移揚州后土祠中。春時盛開。與后妃聚賞之。唐宋嘗移汴移杭。皆不活。復送歸。敷榮如故。歐陽修守揚。作無雙亭。紹興二十四年。金主亮入揚。揭本而去。有道士護其萌芽。仍茂。元順帝至正間。花萎。其全椒原產處。名六丈鎮。元王本齋□詩。六丈老人花滿頭。一枝流落古揚州。不知誰是栽花手。直到而今香未收。又仙史王興入秋長山。見洞中千歲金蟾蜍。山頂瓊花。木徑八九尺。葉如白檀。花如芙蕖。香聞數里。今安得其種乎。后土祠井。宋賈涉守揚州。有黃冠乘雲而下。入井中。因縋死囚下視。見一洞。署曰玉勾。復使入。則水漫不可尋矣。仍出挹江門。曰戶部鈔關。橫舟如滸墅。非吾杭之柵流也。其江東為平康。所謂二分明月在揚州也。亂後色減。揚州分野正值天市垣。所以其地市易浩繁。非他處比。

  壬寅。雨。眾禳於城隍廟。從舊城安江門入。廟內銀杏樹圍可四人。神御硃牒批日月云。捨身快皂何達等二十九名。日候本司登壇出入。多有不到。至倩人替代。尤屬非法。除已往不究外云云。廟祝之誕如此。舊城離逷。遠在新城下。夜大雨。中宵聞朱太史西河之慟。尋夢應都試。幻甚。

  癸卯。陰。沁水劉氏來。因寄陽城張連侯書。藐山先生孫也。

  甲辰。漫步入淨慧庵。竹樹清疎。不知為蓮社也。沙門牧塵 【 道忞】 方理懺度厄。出而有僧追問。則劍安上人也。吳興施氏子。嘗寓吾縣袁花許氏園中。各語舊事去之。舟移鈔關前。以榷使赴飲不啟鑰也。夜始月。或以章臺徵。適微雨後。謝不任屐。

  乙巳。榷使放舟。午泊寧海門。入城。出廣儲門。沿西壕上梅花嶺。蓋積土也。下為八角亭。又過曾襄愍 【 銑】 祠。僅存棹楔。稍西細榆列隧。試入之。明督師太子太師兼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可法史公墓。承嗣男得威泣血立石。聞乙酉四月揚州陷。有僧指公骸殯之。墓草且宿。不勝飲恨。尋入天寧寺。故晉謝安墅。義熙十四年梵僧佛馱跋陁羅譯華嚴於此。締造雄麗。為淮南第一禪林。銀杏樹亦古。因問平山堂道。僧云不甚遠。賈銳度紅橋。雖平原曠寂。實北邙也。經法海寺。蜀岡在睫。足加捷。入大明寺。古曰棲靈寺。宋歐陽修平山堂。在寺前而廢。右第五泉。渴飲不能味也。唐劉伯芻品其第五。李秀卿又品為第十二。軒輊何常。猶措大試案。況余之舌端能定哉。寺枕蜀岡。相傳地道蜀脈。直揚子橋之新塔。望揚州頗遠。勢不自已。西入司徒廟。蕭梁時。如皋茅勝與友許、祝、蔣、吳相善。共除虎患。又密送王琳於朱陽。葬於鄴。五人均立廟。隋追封司徒。尸祝特盛。出問二十四橋。云南且里許。以迷樓見奪。又過大明寺。東折觀音禪寺。脩垣詰曲。大有致。而門殿塵積。為隋煬帝迷樓及摘星亭遺址。其地大儀鄉。宋韓世忠敗金處。雷塘二里而近。隋有大雷小雷之宮。上塘長廣共六里餘。下塘長廣七里。今皆為田。今曰雷陂。距城西北十五里。以足(谷几)亟返。過西門濠水一勺。貴勢家別業相望。借流種荷。所謂潁水清灌氏興也。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廣陵。城堅濠廣。四野曼衍。政利步騎。雄聞晉唐。今西門摧頹。豈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往反弔古。益有蕪城之感。

  乙巳。陰。午發。十五里揚子灣。一曰茱萸灣。故隋北宮也。四十里泊邵伯鎮。晉太傅謝安出鎮廣陵。築湖隄。民比召伯甘棠焉。因名湖與埭屬江都。其東艾陵湖。齊建武五年立表塘屯。以灌民田。西白茆湖。舊有斗門橋。漕河涸則引湖水濟運。是夕。江都劉孝廉彥祖 【 元凱】 □弟追餞朱太史同飲。始月別。即雨。鎮雖劇。晚不克登。

  丙午。雨。揚帆十二里至三溝。我舟檣折。方據梧。聲震。不知其故。時帆淪水之半。驛卒六人適坐帆下。無害。旋霽。登柁樓望邵伯湖。瀰瀰無際。旁土槁廢。十八里露筋女廟。年代里氏莫攷。女同嫂夜行。止道旁。嫂投田舍。女竟叢蚊吮死。筋露。後人哀之立廟。三十里泊高郵。朱太史過慰。

  丙午。辰刻微雨。巳刻發高郵。五十里張家溝。高郵有樊、梁、甓社三湖。袤三百里。漕河高於田。湖高於河。弘治初。戶部侍郎白昂於高郵北五十里作外隄。四十里曰康濟河。舟始免風濤焉。意張家溝所發軔也。二十里泊界首閘。有驛。屬寶應。落霞射水。似石家紫障。

  丁未。雞初號。聞雨聲。起見晴色。自江都來。水贏而山絀。民多苫舍。田多汙萊。魚蝦頗貴。岸苗欲枯。懼分溉病漕。誠河無全利也。二十里瓦店鋪。午過汜水。亦小市也。水決復入為汜。爾雅凡水之岐流復還本水者曰汜。西望汜水湖。東西衡三十里。南北縱十里。又連清水湖。東西衡十八里。南北縱十二里 游波泱漭。束以長隄。三十里槐角樓。一隄如縷。素苦沮洳。始十里設刀槊。列游徼之士。二十里泊寶應西門。是日晴。得月。寶應又蝗。並囓禾菽蒲葦。甫寢。總漕之舟至自江寧。笳吹波沸。津陸交鶩。桐城王編修 【 大礽】 先泊。不避繂。縶其二人。寶應城南北。各建戍樓。碧霞行宮殊整麗。碧霞元君。即玉女也。李諤瑤池記。黃帝建岱嶽觀。遣女七人。雲冠羽衣。焚脩以迓西崑真人。玉女獨脩而得道。早發不克登。河濱高敞。培物潤茂。後為崔珵私第。珵。六合尉也。兩瑩之間。恆發寶氣。曰寶河。縣西白水陂。鄧艾置。溉田萬二千頃。宋元嘉末。決水以灌魏軍。蓋今之白馬湖也。十五里黃浦。山陽縣民稠禾茂。十里涇河。二十里平和鎮。其土沃。十里三舖。十里二舖。十里一舖。泊楊家橋。夜雨。

  戊申。晨大雷雨。十里泊淮安西門。王編修求解於總漕沈文奎。登朱太史之舟。留宿。述仕路傾險。洵過於太行、瞿塘也。

  己酉。午刻同王編修定爾語近事。尋別。循涯訪韓侯釣臺。石亭屹然。旁即漂母祠。楹帖曰。世間多少奇男子。終古從無一婦人。按古淮陰縣距今城四十里。張守節史記正義曰。淮陰城臨淮水。昔信去下鄉而釣於此。則城下寄食當在彼。非今處。

  辛亥。晨見巨魚。羨之。舟人曰。崇禎己卯。江陰捕鱘鰉魚。長四五丈。剖腹有男子。腰二十金。布囊革履如故。捕者憐而殯之。午入城。至放生池。殆百畝。其形如玦。繞以綠楊。平橋寺欄旁興隆寺。文漪綸洄。竚對久之。暮啖藕。云產高郵。味奪杭品。

  壬子。西渡走田間。麻菽被野。問土人以高家橋。曰相距四十里。漢陳登築堰。萬曆元年增築漕運。新河所取道也。田西盡為湖。聞周世宗開老鸛河於淮安城西。或其處乎。淮人儉約。故云淮貧。濱河多苫舍。或瓦其內。蓋瓦屋一楹。歲徵一兩五錢。苫舍只一錢五分。凡兵船炮船貢船。其至絡繹。負米肩貨。咸瓦舍之是任。一瓦舍歲且費數金。故苫之以避徭也。近秦御史世禎痛裁之。稍甦。

  癸丑。雨。

  甲寅。霽。仍西渡。望西湖色喜。終迷徑而止。

  乙卯。

  丙辰。

  丁巳。舟人再檣。或貽朱太史雙鶴。產海州者。

  戊午。見鶴卵大於鵝卵。褐色而斑。又淮人沒。各於本坊土神廟饋飯三日。夕輿其木主至城隍廟。焚楮幣貰罪而還。山陽胡給事之駿。近卒。子孝廉可及亦徇之。楚人尚鬼非耶。午走西河嘴。漢枚乘故里也。市廛隱販。亞於維揚。

  己未。暮飲於裘東皇舟中。以東皇自姑蘇泝金陵。昨至。有酒資。雖持蟹螯。未膏。

  庚申。筆帖式善福者。滿洲人。年十七入燕。語貌同於中土。善國書。給事總漕。今晉理事官。巨艦列幟。同婦舍騎而舟。明璫錦被。彼豈自知有今日哉。筆帖式。漢所云書史也。

  辛酉。昧爽。同舟朱虞臣秀才沒於河上。是日陰。夜微雨。

  壬戌。晴。自舊城入於夾城。有大池。葭菼芃芃。故陸通判珏物。胡給事據之。今又不知誰屬矣。經新城之南門。度高橋。故東平侯劉澤清甲第一區。門館壯麗。曲渠高甍。劍衛駢列。蓋舊大河衛。并斥民居數百家。鳩工萬手。窮日兼夜。乙酉四月。鍛金器若干。備午節京餽。俄遁去。今為公館。漸黝剝。是日適遇鍛工。云遁之先。吾私扣大奴。君侯計安出。曰。我公辦一走以全淮人。因漸調其吏卒。而遁還故道。新城如野。夾城如藪。舊城猶不失為都會也。舊城經楚元王廟。窳陋不可入。暮微雨。適江寧炮船至。勢張甚。我移其繂。

  癸亥。總漕貽朱太史螺鈿杯十二。鏤金刻玉。髮翠毫丹。出維揚巧工。直百二十金。按唐大理蠻閣羅鳳陷成都。得巧工以歸。習其藝。至今重於滇南。今維揚匹之矣。晡刻發舟。折行經湖心寺。水木扶疎。聞山陽縣西北十里故沙河。宋轉運使喬惟岳所開。以避山陽灣清河口之濤。後蔣之奇又自淮陰開漕渠。至洪澤湖入閘。明永樂十三年三月乙丑。平江伯陳瑄因舊渠而疏之。置牐曰清江浦。宋元運船止於滿浦閘。更剝運入淮四□里。自清江浦鑿渠二十里。民甚便之。凡行十五里抵板閘。閘廢。前二十年。舟內轉里許。經榷部公署而後出。今移河直達榷部。放舟出公署數百武。駐河上之水心亭。榷署前石橋。并廢。今猶曰板閘。非故道也。宋元舊河湮。尚隱隱可見。市居千餘家。

  八月甲子朔。榷稅佐兵餉。其法嚴。加於滸墅、維揚。十五里清江閘。捷石畚土為楔。橫板二丈有奇。工曹司其啟閉。閉則下鑰。啟則怒流。明清江浦戶曹二。工曹一。督造糧船。今裁戶曹之一。併於工曹。商舟由閘。例徵鈔若干。梁頭若干。給閘票。限十月訖事。如限內雖十往返。無限也。泊月河。

  乙丑。訪平江侯陳恭襄祠。恭襄經畫漕運。利賴百世。其疏清江浦。引水由管家湖入鴨陳口達淮。以免江淮之患。就管家河築隄十里。以便引舟。浚儀真、瓜洲二壩潮港之湮。鑿呂梁、徐州二洪巨石。以平水勢。築沛縣昭陽湖、濟寧南旺湖長隄。開泰州白塔河。通大江。築高郵湖隄。隄內鑿渠。亘四十里。通舟南北。自淮至臨清。相水勢高下。立四十七閘。於淮濱作常盈倉五十區。於德州、臨清、通州皆築倉。規制詳矣。廟貌巨麗。今漸有黍離之色。祠左靈慈宮。後殿據土阜上。可眺遠。轉南入普應寺。雖偉壯。而諷唄寂然。又過常盈倉。圯甚。僅存數楹。堅墉廣廈。倍於常制。初。江、湖、浙、直之民。輸粟淮上。貯於倉候兌。漕卒曰轉運。成化初。漕卒直領粟州縣。為長運矣。淮濱多僑民宿賈。巨室鱗次。誠劇市也。

  丙寅。巳刻。發月河。河南民稠。北地狹長。十五里濱外河。直王家營。遵陸者渡焉。屬宿遷。時風利。舟發內河。十五里興福閘。尋望碧霞元君廟。十五里通濟閘。初。陳瑄慮黃河灌內河易淤塞。設通濟、興福、清江三閘。慎其啟閉。三月初運畢。即下鑰。築土壩。惟貢鮮船啟一閉二。通濟閘最險。勢若建瓴。各(舟力)而挽。又涯上繫輪絞之。得不退墮。過此人人色喜。北岸甘羅城。周可四里。積沙與城平。四門塞其北。餘不加鍵。入其門。無人門焉者。內淮安管河同知公署翼舍數家。按甘羅說趙有功。爵上卿。未相。相秦者。其祖茂也。 【 見呂覽。與史記少異。】 舊淮陰縣治。相傳甘羅築。雨後土中嘗得小錢。狀如鐘。有篆文不可識。俗號甘羅城。余意戰國遺堞。諒不可跡。此舊縣必宋人所築城以禦金元者。或云寶應有甘羅廟。此其葬處。又寧國南陵縣北七里甘羅城。甃甓甚工。中可容數千人。門址略存。又潁上縣東五十里甘羅墓。何其城其墓之複也。舊縣西有千金亭。北有韓信母墓。與漂母墓相直。稱東西二墓。舊縣南枚皋墓。俱未及問。甘羅城西數百武曰清口。金龍大王廟最著靈。無舟不禱。優唱灌耳。旁祠張將軍。敕封靈濟勇□王兼□□平浪元帥。大王職黃河。將軍職淮。孫吳時。張梱嘗屯兵閩泉之青山。禦海寇。沒葬焉。建炎南渡。虞允文與金人戰采石。見大旂上題張將軍姓字。詢土人之從軍者。得其神蹟。進封為侯。至景炎元年。敕封靈安王。誕辰十月二十三日。惠安令致祭為常。意即其神或別有所出。未可知也。淮清河濁。而黃強於淮。隆慶初。朱尚書衡分黃導淮。力刷清口。淮黃交相為用。天啟辛酉。福清葉文忠 【 向高】 應召導淮而膠。得張將軍風助。見廟記中。其大王始末壁刻曰。謝緒。晉太傅安之十一世孫也。安與王羲之好游上虞之東山。從子玄。居上虞徒安溪之下墟灣。今錢塘孝女北鄉也。宋徽宗時。謝達 【 明遠】 提舉淮浙。以蔡京柄國。遂廬錢塘之石門嶺。及卒。顯靈於鄉。再傳生緒。英邁軒舉。望之巖巖可畏。髫齔時。與里兒浴溪上。獲光明大珠。一摩弄。輙溪雲滃集。咫尺莫辨。有神龍揚鬣雷電中。似欲攖珠去者。急以垢穢匿之。晴霽如故。緒視龍猶蝘蜓蜥蜴。稍長。更折節就學。性剛決。遇不平事。輙慷慨持論。怒髮裂眦而起。以謝太后戚畹。絕意仕進。建望雲亭於祖塋金龍山之巔。題曰。東山渺渺白雲低。丹鳳何時下紫泥。翹首夕陽連舊眺。漫看黃菊滿新溪。鶴閒庭砌人稀跡。苔護松陰山徑迷。野老更疑天路近。蒼生猶自望雲霓。性倜儻好施。值歲饑。多散錢穀。賑下墟之餓人。甲戌八月。大霖雨。天目山崩。緒泣曰。天目主山也。而崩。宋其亡矣。德祐二年正月。帝遣楊應奎上傳國璽降表。元命宋內侍王埜入宮。收袞冕、圖籍、寶玩、車輅、輦乘、簿麾等物。索宮女內侍及諸樂官。三月。伯顏傳免帝牽羊繫頸之禮。趣帝及太后入覲。太后全氏與帝肩輿出宮。度宗母隆國夫人黃氏庶僚三學生等。獨太皇太后謝氏以病留臨安。元人從宮人舁其床以出。侍衛七十餘人同赴燕。緒大慟。題云。立志平夷尚未酬。莫言心事赴東流。淪胥天下誰能救。一死千年恨未休。湘水不沈忠義氣。淮淝自媿破秦謀。苕溪北去通胡塞。留此丹心滅虜酋。莫笑狂夫老更狂。推輪怒臂勇螳螂。三軍未復圖中土。萬姓空悲塞北鄉。動地聲名懸宇宙。擎天氣概蕩邊疆。忠心自古人人有。莫笑狂夫老更狂。書畢。赴水死。時苕水高丈餘。狀若龍鬬。緒尸逆流而上。經旬不仆。面目如生。遠近駭以為神。祔葬祖塋金龍山之麓。元末。鄉落皆夢緒為神。曰。中華有主矣。黃河北流。此其驗也。明初。傅有德敗元人於呂梁。為神助云。天啟丙寅。加封護國濟運金龍四大王。華亭陳繼儒有傳。余謂謝太傅以來。歷唐宋殆九百年。至緒不當十一世。明遠既徽宗時提舉。歷德祐且百餘年。不當再傳生緒。世次恐未核。是日。舟人致禱。太史為告虔焉。

  丁卯。舟人云。我舟昨歲膠於宿遷。總督河道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廣寧楊方興。 【 清初解元。】 以宋口、徐州北河決。潰及諸縣。役數萬人治之。十一月。自清江浦南及淮安楊家廟。解凍趨役。寅作酉息。稍不力。岸兵即矢貫其耳。簿尉等被箠扶杖而立。清江浦至清口。三濬三淤。或言金龍神之靈。不之信。入廟不揖。神附榜人。言其謾。以妖妄再杖死。最後葦裹其人。沈於河。三日不死。泝流而上。始嗟異之。時南河湯湯。中流若界畫。窪隆殊勢。楊因約神四月二十日開壩。萬艘競濟。因葺廟有加禮。晡後。放舟渡淮河。淮自泗州龜山。縈回至此入於海。出泗州曰南河。宋入汴故道也。出清口曰北河。洶湧滈瀑。心目廓落。十里泊清河縣。縣瘠無城。儒學大成殿。碧瓦獨壯。有大清、小清二河。俱泗水之委。源出泗水縣。經徐、沛至縣西北三叉口。歧流大者縣東北。小者縣西南。俱入於淮。是夕。酒間聞越中巨室婦締詩社詞社。衣飾詭異。理鬢訖。復揉為亂絲。垂垂紛紛。笄不加首。俾青衣持之。衣長內而短外。遞襲遞短。弓履本窄。特長若干寸。綿貫其前。貴其直而不纖。噫。真妖服也。晉太康時。婦人皆方頭履。與男子亡異。今書之。備五行志之闕。

  戊辰。欹風。且帆且繂。十五里湖城。十五里三岔。 【 三叉口。】 十里泊黃家嘴。淮北蕭條。濱河為甚。其墾田。佃得其七。業主三之。主出牛則五之。更飯牛則七之。河工郵使。徭役絡繹。迫則流亡。不顧廬墓。故土曠而人僿。以儆夜。賈客遞二人鳴金司漏。

  己巳。行二十里桃源縣城。負河之陰。遙隄多茆。備河傭。不得私采。二十里泊滿家灣。諺云。黃河十里九灘。故慎所泊。恐膠淺也。長年常以竿測。避明水。明水者。自中流望兩涯。隱隱為綫界也。

  庚午。不風而繂。二十里泊崔鎮。居人數百家。故中丞朱笈裔孫貧矣。笈字懋學。累官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自揚州來。十里敵臺。總督朱大典所築。至於臺兒莊。今廢戍。夜雨。

  辛未。陰。十里三岡。十里古城。有三義廟。祀昭烈帝、關、張及諸葛武侯。晉石崇鎮下邳築城。非三國時古城也。土人傳訛立廟。以傳奇桃園結義耳。又宿遷有諸葛湖。每春陰。嘗有城池觀市。影徹水中。俗傳諸葛孔明嘗屯兵於此。余意必魏之諸葛誕。非孔明也。誤古城以桃源。誤湖以諸葛。俱耳食之過。時風迅舟駛。三十里白洋河。 【 宿遷縣。】 一大聚落也。菽麥鹽豕。賈販相屬。十五里陸家墩。十里小河口。南岸張將軍廟。俗傳神為女弟出治奩物。被舟婦白氏溺之。尸隨舟三日始出。事泄。氏論死。神佐金龍大王治水。廟旁俱其裔。或外出。置嬰兒廟中。嬉戲終日不踰閾。為冥護云。賈販恭事惟謹。是夕野泊。始聽賓雁。

  壬申。行十里至宿遷縣西門。登金龍神廟。吾邑陳素庵編修時作碑記。頌其攘夷功。儒學在城外。頗壯。項王祠。臨河一矮屋。宿遷。古下相也。項王廟聞鐫梧桐古蹟。土人云。羽生於梧桐。長於下相。今祠陋甚。抑為咸陽火報厄耶。縣北二里有土阜。曰馬陵山。余前走淮揚城西。揚之金匱山。淮之鉢池山。 【 世傳王子喬鍊丹於此。】 俱土阜。不以為山也。按圖經始得之。縣西二里陳家溝。向通舟。今塞。宿遷於淮北為沃。隻雞直銀三分。餘不能枚數。十五里泊董家溝。河至此束甚。廣不數丈。居民數十家。並茇舍或露宿。土人方埢掃井護隄。甚苦之。夜雨。按馬陵山。凡中秋遇月。張幕其上。月光照井。一無所隔。餘夕則否。時有白氣冲出。

  癸酉。雨。經路馬湖。宿遷左路馬湖。右張山湖。路馬訛為駱馬。舊河直達邳、睢寧、靈壁。歷呂梁、徐州二洪。自沛縣北入魚臺。今路馬湖合沂、泇二水。出董家、陳家二溝入黃河。隆慶末。尚書朱衡開新河。風濤甚險。屢損舟。崇禎初。尚書朱光祚又開路馬湖五十餘里。費六千金有奇。是日。舟行竹箭之中。褰濡而挽。纔三里。

  甲戌。霽。合四舟之力以挽一舟。遞相代也。纔三里。泊舊河口。往河水漫。今湍急。昔人穿渠。特猗曲以殺其悍。一忤風伯。九上九下。進寸退尺。雖苦石尤。而荻花夾岸。綿綿數十里。從風猗靡。挽不露面。騎不露轡。非所謂秋水蒹葭耶。

  乙亥。左望路馬湖。澄如淨練。西南有山射目。云邳州長山、陽山也。□里馬湖店。纔數家。寄身澤國。□里九龍廟。凡行三十里。野泊。夜月始寒。

  丙子。行□里牛頭灣。我舟折西北。其西南。邳州舊河也。東即魚頭集。亦劇市。是日。行二十里。野泊。夜大風。

  丁丑。早發。十里馬莊集。兩涘滔漭。問之。云本平陸受水。非河也。挽人屢沒。或涉或航。賈人西指豐、沛、蕭、碭。云相屬。自改泇河。徐、邳寥寥。雖從陸不之出。又指北山突焉者。嶧縣也。界鄒、滕間。蓋泇河始萬曆壬辰。尚書舒應龍開。韓莊。淮安城西北四十里。韓信始生處。己亥。尚書劉東星鑿良城。邳州城北六十里。癸卯。李化龍訖工。通二百四十餘里。今人不復知舊河矣。是日行二十里。泊二郎廟。或問二郎神所出。不能答。更初再帆。不半里。風微。

  戊寅。迅帆。四十里為夾界溝。其左里餘。劇市也。河貫之。崇禎乙亥河淤。尚書宜興周鼎自界溝鑿至徐塘口三十里。市河遂廢。今祠尚書。傍立公館。屬山東濟寧州。又三里。循王母山之左折十五里梁王城。淮以北多灌荒污洳。始見山而喜。梁王城遺址存。余膚學。無所攷。意彭越昌邑人。漢武更山陽為昌國。有梁丘鄉。梁丘故城在曹州城武縣東北三十三里。越嘗漁鉅野澤中。為群盜。陳勝、項梁之起。待歲餘。澤間少年相聚百餘人。請越為長。強而許之。與期旦日出會。後期者斬。旦日日出。十餘人後。後者至日中。越誅最後者一人。設壇祭。乃合徒屬。徒屬皆大驚畏越。莫敢仰視。後為梁王。都定陶。疑此地為近。度□□□□□□□□閘。水上溢舟筏。踰而往。十五里橫林莊。邳、嶧分界處。各置臺立表。五里臺莊閘。凡閘旁月河。備水涸省縋板也。是日中秋節。酒後步月。遠山浮黛。蕎麥花如雪。亦佳景也。

  己卯。發十里候仙閘。八里頓莊閘。左岸(上山下隆)(上山下隆)。束濤而聲壯。八里丁家廟閘。自臺莊以至濟寧二百四十里。閘亦二十四。地亢不瀦水。特防以節之。各專役啟閉。柁師由閘不失尺寸。十二里泊范莊閘。一曰萬年莊閘。

  庚辰。陰。巳刻度閘。以湍險倍力。十里巨梁橋閘。泊。夜雨。

  辛巳。發十二里新閘。其戍樓曰得勝臺。二里停挽。隄右耿山。雖卑不及登。又二里野泊。自臺莊來。隄多石。細碎枳步。蓋浚河出之。本山脉也。

  壬午。風利。十四里韓莊閘。其旁微山湖。為巨浸。西則徐州道也。三十里赤山湖。民居減昔十之九。山上木蘭寺。王播題詩處。 【 滕縣。】 一曰。滕縣郗山之陽木蘭寺。係呂蒙正。非播也。□□□十五里彭家口。村多築樓。四望備盜。二十里夏鎮閘。西距沛縣三十里。南達昭陽湖。亦大湖也。工部郎分司徐州者。駐節夏鎮。自新河城、夏鎮為都會。康阜樓、會景門。並雄踞河上。又萬安朱尚書 【 衡】 祠。華亭徐文貞 【 階】 記之。吳人周天球書。歲尚二祭。微尚書。人魚而市沼矣。時苦大水。菽粟涌直。問沛人。明時進士止張給事貞觀、張郎中斗南。夏鎮河北即滕縣。

  癸未。行六里楊莊閘。隄頗峻。三十里宋家口閘。為獨山湖。即南陽湖也。三十里馬家口。隄且陷。舟竟越之。 【 館陶縣。】 二十里馬頭閘。乘風宵行。十里利建閘。十五里南陽鎮。鎮閘。孟氏所戒慎子取南陽者。地產菽。多大賈。嘉靖末。朱尚書自南陽至留城。開新河百四十餘里。又六里野泊。是日見白楊。初謂白楊柳類。乃梓葉桐幹。玉挺可愛。

  甲申。曉望南陽湖。煙帆霏微。開翕殊狀。四里棗林閘。元延祐五年立。亦小市。五里魯橋閘。永樂十三年立。西岸月河千餘丈。隆慶四年改正河。複竈重枅。商賈奔鶩。閘下宣聖墨池。俗名研瓦溝。其水黑。有古碑曰宣聖墨池。沙洲寺圍柳如幕。七里師家莊閘。元大德二年立。懸流頗悍。自韓莊來。阡陌通波。隄危一綫。十里仲家淺閘。明宣德五年立。居人俱仲氏。樓臺參差。遭亂不衂。屢寇至。阻水合拒。勇哉。其子路之遺乎。有家廟。又勑建仲廟。丹楹紅垣。不克展謁。夕失南陽。晝失仲廟。二憾往矣。釋於何日。五里新閘。元至正元年立。八里新店閘。元大德元年立。八里石佛寺閘。元延祐六年立。掘土得石佛像十二。故名。 【 濟寧州。】 十里趙村閘。元至正七年立。十五里泊濟寧之南城驛。聞城南二十里鄭均莊。漢時辭尚書不出。明帝東巡。幸其舍。意在趙村南。驛舍整潔。以總河楊公於城署橋道無一遺者。

  乙酉。濟寧州。古任城也。城在運河北岸。泗水源泗水縣陪尾山。合魏莊等五十八泉。至曲阜會沂、雩二水。及兗之闕覺蔣詡七泉。至濟寧又合洸水。自天井閘入運。洸水。汶之支也。從通泗橋趨南門。明成化間。水部郎新安畢瑜建橋坊曰濟川。落成。瑜子濟川適生。登弘治壬戌進士。編修。視舊名若左券。又水部治河日。夜夢緋衣人稱宋都魁某云。公隄太偪吾宮。今不為處。區區桐園。將為行路。奈何。水部寤。索隄旁誌石。得之。改築隄。而封其故墓。匝歲。又夢其人謁謝。願為公嗣。詰朝。次子濟時生。登正德辛未進士。都水郎中。李太白酒樓據城上。即南門之左。翬革方新。唐任城令賀知章所觴李太白者也。樓並祠二賢。宋咸淳辛巳正月壬午沈光記。雄宕可喜。篆書方石三面。還出南門。稍左古南池。即洸水經天井閘者。有池。植荷數畝。唐杜甫與許主簿泛此有詩。秋水通溝洫。城隅集小船。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菱熟經時雨。蒲荒八月天。晨朝白露降。遙憶舊青氈。詩見石刻。上為公館。堂揭曰汶泗通津。進為君子亭。荷池夾之。其後脩除廣堂。先朝詩若文諸石刻。仍刷墨。夫楊公身脩之不自為德。務揚易代之烈。其人豈易及哉。南門。即呂布射戟處。有射戟臺。東門外李太白浣筆泉。嘉靖五年主事白斾亭其上。今並廢。南池左曰觀瀾橋。即龍神廟。成化己亥建。還入清真寺。西域人焚脩處。碑記云。西域人亦古丁十三家來歸。徙江寧。後都人募化麕集。分置各地。故濟寧建寺。從其俗也。又引一統志。西方有聖人曰馬畢□德者。生而神靈。長行其教。化導四方。其塚芬芳生輝。蓋其習專事天。不像不屠。今攷一統志。不見其說。止云默德那國。回回祖國也。初。國王謨罕謨德。生而神靈。有大德。臣服西域諸國。尊號為別諳拔爾。猶華言天使云。其教專以祀事天為本。而無像設。其經有三十藏。凡三千六百餘卷。其書體旁行。有篆、草、楷三法。今西洋諸國皆有之。又有陰陽、星歷、醫藥、音樂之類。隋開皇中。國人撒哈八撒阿的幹的思始傳其教入中國。視前說。其人各異。何也。今天主教云出大西洋歐羅巴國。即所謂西洋諸國皆有之也。第大同小異耳。午過南門在城閘。元大德七年立。又西北一里天井閘。元治元年立。一云唐尉遲敬德建。蓋會通河元人鑿以通漕。自濟寧至臨清。凡四百里。總河尚書及水部並駐濟寧。牐禁特嚴。此啟彼閉。一蓄一泄。日不再啟。又往制十月望築壩。吸河水於湖。以便挑淺。二月十日決壩通漕。餘舟毋得越進。各閘勒石具在。其後十一月不禁。正月遂開。今未審何如也。天井閘東報功祠。祀尚書宋禮、平江侯陳瑄、都督周長、尚書金純、侍郎萬恭。重脩祠記云。唐武德中。尉遲敬德為盧龍節度使。苦北地餉道乏絕。乃開呂梁。夫呂梁者。非孔子所舊覩龍門者。尉遲公以其險類真呂梁。故藉名。如東坡赤壁者云。溯四百里而上及任。為天井閘。閘故尉遲公所建。堅緻不敗。底石博厚。專車刻云。大唐武德七年尉遲敬德建。今治河者誤為元人分水剏建。非也。禹貢濟水東出於定陶。後魏酈道元謂濟水當王莽之世。川瀆枯竭。不與昔同。宋蔡沈謂。今歷下凡發地皆是流水。世謂濟水經流其下。然則今濟水伏流不見。惟汶水由濟河入海。李夢陽曰。濟之性勁。源於晉。伏流地中。乍見乍伏。一支穿太行。為百泉。為衛水。一支為濟。源出山東。為七十二泉。大抵天地勁氣在山西。人之性勁天下。其鐵亦如之。所謂并州剪刀者也。漢之性曲。其流十里九灣。郢沔之間。瀦為澤藪。皆漢之漾也。語曰。勁莫如濟。曲莫如漢。每試閘聲如雷。足當瀑布千尺。

  丙戌。午。過草橋閘。元大德五年立。月河閘三。上下二新閘。俱天順三年改建。中新至上新一里。成化十一年立。是日。發十里。阻風泊。始見菊馬場湖東西巨浸。晚飲。語朱太史曰。北魏酈道元注桑欽水經。稔山水源委。非身歷章亥之步也。且道元隔於江南。何從考據。今吾輩由江淮入於河。茫如也。況耳目之外乎。太史曰。古人左圖右書。桑、酈時圖書不乏。較若列目。今若繪天下縣道於一幛。標於丹黃。加攷載籍。自十得八九也。

  之利。夏秋間。荷花彌望。中有闞亭。高阜六七。春秋桓公十年會於闞是也。魯隱公以下。皆葬於此。至今水際時見煙雲樓臺之狀。夜過柳林閘。十四里野泊。   丁亥。行十里耐老坡閘。實西北分路之會。明初大將軍徐達開其堤。洪武三年二月立閘。今廢。二十里鉅野閘。一曰通濟。萬歷十六年立。鉅野縣在漕渠西八十里。古大野澤也。閘旁戍樓曰通濟臺。十里小長溝。五里則嘉祥縣大長溝。嘉祥古武城。子游弦歌處。大長溝。春秋西狩獲麟處。舊有坊曰獲麟渡。亦大聚落也。有石堡。頃者柝警。凡津要或戍樓。或堡分戍。桴鼓始息。十里孫村。二里汶上縣寺前舖閘。正德元年立。十里南旺土閘。南旺匯七十二泉。跨寧陽、濟寧間。即鉅野大澤東涯也。距縣西南三十里。宋時合梁山濼。周三百餘里。即宋江所據梁泊也。及會通河開。畫為三。中貫漕渠。西曰西湖。周九十三里。成化四年隄以石。萬歷十七年加築萬二千餘丈。增東西子隄千二百餘丈。東曰蜀山湖。周六十五里。嘉靖二十年築東隄。曰馬踏湖。周三十五里。萬歷十七年築隄三千二百丈。有嚴子陵釣臺。蜀山之下曰馬場湖。馬踏之下曰五莊坡湖。諸湖通連無間。蜀山在水中。望之若螺髻。蜀者。獨也。上祠聖母。云伏羲氏母。南旺湖多菱芡魚

  戊子。曉走里許。謁分水龍王廟。禹王廟在漕渠西。直汶河。汶自萊蕪寨子村。至泰安州靜封鎮合焉。名曰塹汶。西南流與徂徠山之陽水、汶河合。又西南流注洸水。其源有三。自泰山之旁仙臺嶺。一自萊蕪原山。初。元世祖時。壽張縣尹韓仲暉、前太史邊源相健言汶水屬之御河。比東阿至臨清陸運二百里為便。後以都漕運副使馬之貞同源按視。至元二十六年正月己亥肇工。明洪武辛酉。河決原武。漫及安山。淤河四百餘里。起城村諸所陸運至德州。永樂戊子。命工部尚書宋禮疏之。於開河閘至南沙灣。比故河道北徙幾二十餘里。餘皆循其故道。濟寧則引泗、洸、汶水舊泉二百二十六。新泉三十六資運。至沙灣則引黃河支流。自金龍口者合之。達於臨清。役濟、兗、青、東十五萬人。登、萊願役者萬五千人。用老人白英計。築戴村壩五里。遏汶勿東流。從西南專匯於南旺。漕挽利之。分水閘北距臨清三百七十里。地高九十尺。南距徐州四百里。地高百十六尺。廟在永寧。宋尚書禮 【 大本】 祠。祔刑部侍郎泗州金純、都督天長周長 【 諡忠毅】 、濟寧州同知潘正叔及汶上老人白英。時新築甎堡。以水淺。上下閘俱閉。待分水廟前泉溢。始放舟。晚過南旺下閘。同朱太史循涯入分水廟及宋祠。往返十里。是日。發舟六里。泊下閘。 【 東平。】 或餉梨太史。至以柿代。云洪督師南下。先徵梨若干萬。佳種為罄。

  己丑。發十里開河閘。元至正間立。亦一聚落。歲十月下旬為市集。百貨萃焉。迤北東平、東阿、壽張、陽穀之交境也。有磚堡。加以戍樓。十二里袁老口閘。正德元年立。磚堡戍樓如上。五里劉家口閘。七里靳家口閘。正德十二年立。五里金家口閘。並有磚堡。時風利。舟捷於奔駟。鄞縣范考功光文以憂歸。值朱太史。閘北二里野泊。夜夢故劉念臺先生講博學審問節。兼示季札挂劍草。醒不及詳。念於先生無素。何寤寐以之也。

  庚寅。曉霧。二十里安山閘。以安民山故名。山在東平州西南三十五里。山半有寺。上有甘羅墓。安山湖在州西十五里漕河西岸。周百里。環隄置閘。以時蓄泄。曰水櫃。歲填淤。民多茭牧其中。萬曆十六年始復舊閘。有磚堡。水始平。其西壽張之梁山。本曰良山。梁孝王嘗獵焉。改為梁。周二十餘里。上有虎頭崖及古龕跡。山南為古大野澤。禹貢所謂大野既瀦也。瀕湖荻絮。蕭颯可念。二十里戴家廟閘。屬陽穀。魯僖公三年會于陽穀是也。中丞宋祖舜、進士祖伊。家閘旁。築城立市。雄于其鄉。支河置石牐。虹臥雪奔。嘗刳于兵。猶巖鎮也。

  辛卯。發二十四里,折入五空橋。橋對沙灣。漢文帝時。河決酸棗潰金隄即此。景泰四年。徐有貞治沙灣決河。命曰廣濟渠。渠口通源閘石隄二。自大感應廟至沙灣修百六十丈。自沙灣至荊門驛修二千九百三丈。順治庚寅九月。河決儀封荊隆口。壬辰七月。決□朱源寨。俱衝會通河之長隄。溺人畜亡算。至今平陸被水。或露確突。或露楊棗。有江河口下之歎。橋北六里入張秋城。泊會通樓北。張秋古景陵州。元為景德鎮。設都水監。弘治甲寅。都御史劉大夏塞決河成。賜名安平鎮。專轄水漕。其城夾漕渠。南北不闉。會通樓下。聯艫繫笮。為浮渡。河以東東阿。有金隄。春秋魯莊公十三年盟于阿是也。河以西陽穀。西南又壽張也。齊魯之間,縈河如帶。襘結于張秋。其南濟寧。其北臨清。俱大都會也。出東城南角門里餘。則吳季札挂劍臺。正德十一年都水關中楊淳立祠。祔徐君。後為徐君墓。壘甓焉。元至正十三年。西疇康時記柏一株。大于斗。石刻季子挂劍。徐君墓樹。按徐君墓一在泗州城北。又古冢類高廣。不宜一抔土。意泗州為確。問挂劍草。草長六七寸。寸節葉挺而末銳。形似劍。今水失之。雖多宿草莽。非也。疇昔之夜。劉念臺先生所示。殆其徵乎。余能疑夢。不能疑草。天且以草明季子之心。賢者固不可測矣。又慶雲縣南八里季札墓。土人曰延陵臺。邑人揚州鶴辨為季札之子墓。季札適齊而反。其子死。葬嬴博之間。春秋注云。嬴音盈。齊地。慶雲古齊地也。北齊悼陵屬河間。大業初。河間郡屬縣十三。博野居其一。廣德間。無棣隸魏博節度使。其為嬴博之間無疑。噫。昔人辨延陵之墓。而余不能辨徐君。謭矣。河洶洶嚙隄。危及祠墓。役者旁午趨之。戰國時。隄防皆去國數十里。以兩隄相去。則不下五十里。其水勢尚得往還而不至迫隘。不至大暴。今之隄防。近者數百步。遠者不過數里。故其勢迫隘。不得息決矣。還東城而北。有祠翼然臨河。故分守東兗道參議山陰陸景鄴先生夢龍祠也。崇禎初。先生巡隴右。逐寇歿於隆德。稍北顯惠廟。故弘治時決口。都御史劉大夏功成。立廟其地。祀東岳、北極、文昌三神。廟貌甚壯。培土於後。曰戊己山。取土制水之義。即城壕也。登其上。東城中坎然窪然。猶沈竈產蛙也。所可託足者無幾耳。夜雨。

  壬辰。晴。洪相國督師南下楚粵。舳艫啣接不絕。先一日。朱太史貰輕舟馳謁。今艤。竢其過焉。相國家南安。萬曆丙辰進士。崇禎庚午擢僉都御史。巡撫延綏。辛未。晉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三邊兼攝五省右都御史。加兵部尚書。丁丑。加太子太保。己卯。移薊遼保定總督。辛巳。督師東援。壬午。松山陷。歿。先帝震悼。築壇臨祭而哭。賜祭九壇。贈太□諡忠烈。廕卹有加。順治甲申。從入燕。任內祕書院大學士。乙酉。遷太子太傅。兵部尚書。總督江南。己丑。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今南征。朱太史舟晚發。雖忤風而流下。故舟駛始用招。招者。直其木於艦首。四五人轉之以破浪也。出城半里黑龍潭。一曰平河泉。深不可測。大旱不枯。相傳龍淵也。嘉靖初。郎中楊旦飲其地。欲涸而觀之。水決未半。風雷大作。舟皆覆沒。楊乃懼而祭之。過張秋山遂絕望。徒見馮夷之虐。又八里泊荊門上閘。屬陽穀。

  九月癸巳朔。始寒。過上閘二里曰下閘。又十里阿城。上閘亦羨市。鹽賈騖焉。有土寨。又三里下閘。為小市。梨棗彌望。十二里為七級上閘。□又三里曰下閘。皆元時立。阿城閘。齊阿大夫治處七級鎮古渡也。十五里聊城縣周家店閘。元大德四年立。今渰。度月河十里故相國朱文□ 【 延禧】 墓。松楸不存。且水及之。三里泊李家務閘。元元貞二年立。

  甲午。風利。過通濟橋閘。十八里永通閘。並永樂十六年立。經朱相國南園。圯甚。泊東昌之崇武驛。晉開運二年。博州守羊□值河決。城欲沒。祝天投水死。水患頓息。民德之。立羊使君廟。今水勢半之矣。聊城。春秋齊聊攝之地。秦置縣。城東七里漯河。俗呼湄河。黃河之支流也。穆天子傳。天子自五鹿東征。釣於漯水。午趨東門曰迎仙。水浸城隄。環築板橋二十餘丈。石刻魯仲連射書處。按元國子博士吳師道注戰國策曰。魯仲連說燕將下聊城。史不著年。其書引栗腹之敗。此事在其後。故通鑑大事記載於秦孝文元年。當燕王喜五年。齊王建十五年。自赧王三十一年。燕率五國伐齊。閔王死。襄王立。三十六年燕昭王卒。明年惠王立。越武成王、孝王而至王喜。凡三十四年。此蓋二事誤亂為一。自燕攻齊止殺騎劫二十五字。或他年脫簡。而初燕將止讒之十一字。亦他本所無也。即單由即墨起。七十餘城即復為齊。不聞聊城尚為燕守。以齊之事勢。豈有舍之三十餘年而不攻。單之兵力三十餘年而不能下。與今日攻之歲餘不下。可見為此時燕將守聊城事也。史獨毅破齊不下者聊、莒、即墨。策亦有三城不下之言。果一時事。則聊城亦為齊守而非燕將為燕守者。此誤因聊城不下而引與莒、即墨亂也。攷之單傳。自復齊之後。無可書之事。齊襄公十九年。當趙孝成王元年。趙割地求單為將。次年。遂相趙。必不復反齊矣。距聊城之役凡十六年。單豈得復為齊將哉。此因歲餘不下之言。聊、莒、即墨之混。而誤指以為單也。夫仲連之言。止謂栗腹敗。燕國亂。聊城孤守。齊方併攻。勢將必拔。其言初不涉閔襄昭惠之際。所謂楚攻南陽。魏攻平陵。閔王時。楚取淮北。單復齊後。蓋已復之。不聞楚魏交攻之事。二事必在後也。燕將被讒懼誅。連書亦無此意。史又稱燕將得書自殺。單遂屠聊城。尤非事實。齊前所殺燕將。惟騎劫耳。不聞其他。此因騎劫而訛也。師道援據詳覈。錄之以俟博攷。東門以水不啟。緣板橋入於子門。二里望嶽樓。高廣數丈。四層。下石洞四達。勝甲齊魯間。以杜工部望嶽詩名。近改為光嶽。失其指矣。相傳出魯班手。梁有遺斧。方鑰之。不克上。又魯連臺城西北十五里。古聊城地。高七十尺。今城中亦有之。東昌饒棗梨。今困水。棗一石三金。梨貴甚。尋解維度閘。又朱相國北園。袤里許。廢盡。柳絲旖旎。可想張緒當年。噫。裴晉公午橋莊。遭五代迄宋不廢。以朱氏全力。獨不鑄六州鐵。惜哉。十八里新閘。二十里泊梁家淺。 【 堂邑。】 蓋聊城東岸界博平。西岸界棠邑也。梁家淺亦大聚落。聞尚書張鳳翔家焉。今年八十一。語云。人以壽為榮。我以壽為辱。諒哉。堂邑在漕渠西南三十里。博平縣在漕渠東岸四十里。

  乙未。出梁家鄉閘。宣德四年立。十五里土橋閘。成化七年立。民多樓居。並清平縣。縣在漕渠東二十里。齊貝邱地。十二里戴家灣閘。成化元年立。上即清揚驛。民居千家。今減過半。二十里魏家灣閘。二十里南板閘。一曰雙淺閘。俱永樂十五年立。二十里泊臨清州東關。古趙東鄙也。汶水自南旺分水來。至此漸微。遞置閘。出臨清之南板閘。始合衛水。衛水出衛輝輝縣之百泉山。即隋之屯氏河永濟渠也。煬帝四年。自百泉東北引淇、滏、漳、洹諸水為大河。賜名御河。流八百里為元城。又百五十里當清河之南。值臨清。同汶水北達天津入海。臨清夾河而城,如張秋。嘉靖壬寅巡撫曾銑築。萬曆□□又新築城。共周四十里。而舊城為繁。

  丙申。游大寧寺。二龍爪槐。婆娑可愛。方元煥書第一山於石。市駔雲集。固一都會也。晚出南板閘。可三百弓。則新開上閘。有金龍神廟。門榜曰汶衛合流。舟出口無牐矣。合流處有舟亘之。曰中洲。環以石隄。分建四閘。而廣濟橋其尻也。賈販輻輳。以上有觀音閣。故地云觀音嘴。

  丁酉。移泊戶部鈔關前。聽賈人登貨受榷。有茶若干筐。列岸三日夜。榷使未檢閱。毋敢室也。客露寢以待。偶入三官神廟。廟祝曹某。父故明經。遭亂家破。聽其言。慘甚。

  戊戌。有朱氏招飲。不赴。沿河西岸以望。衛水自西南來稍清。異於汶水。按西岸十五里東漢安帝葬母耿貴人處。有池曰蓮花池。無攷。

  己亥

  庚子。陰。出西城。渡河而東北走五里。登永壽寺塔。萬曆癸丑建。塔九級,登其三。亦遐矚百里矣。還憩一村菴。僧云。洪督師舟過販鹽。派各文武吏輸價若干。故今鹽賤。

  辛丑。重陽節。午刻解維。是日。朱太史別御淮安之輕舟。六里。阻風泊。

  壬寅。發二十里□半邊店。二十里清河縣油房。齊貝邱。漢甘陵地。城在漕渠西三十里。又二十里臨清渡口驛。蓋臨清、清河、夏津之交也。夏津。春秋齊、晉會盟之要地。漢鄃縣。在漕渠東岸四十里。又四十里武城縣。趙平原君封邑。非子游所宰也。古武城在今兗州費縣西北。以名同。有弦歌書院。有子游廟。友人沈叔明謂廟下飼數牛。噫。設求龍以祠李聃之亳。求鳳以祠接輿之楚。抑何以應之哉。武城人誤而又誤矣。縣在河東岸。乘月行二十四里。始泊。御河尤縈迴倍於內河。

  癸卯。發二十里武城之甲馬營驛。一大聚落也。與宋太祖所生地同。五十里鄭家口。 【 故城縣。】 市尤劇。二十里泊方家淺。

  甲辰。雨。發三十里故城縣。古蓧縣膏池地也。隸景州。在河西岸二十五里。四女祠。山東恩縣西北五十里。恩縣。春秋齊之里邱。唐改貝州。宋平王則之叛。改恩州。明降為縣。其祠古安樂鎮。漢歷亭傅順女。家富亡子。四女不嫁。矢終養。植槐表誓。有龍爪之瑞。因拔宅飛昇仙去。今女像裹幘羽服。補槐四。以續其舊。夜漏二十刻泊德州。

  乙巳。晴。發五里阻風。而泊德州城北永樂初蘇祿國王墓。午還入德州城。屢中寇而瘠。西門喧衍。往時漕艘所萃也。漢董仲舒讀書臺在德州。正統六年。知州韋景元脩學掘地。得石刻。曰董子讀書臺。弘治間始祠。西城上振河閣。足快遠目。蓋本衛、漳、黃河諸水合流自武城入也。申刻。發二十六里。深夜泊老君堂。 【 景州西南六十里廣川鎮董家里。仲舒下帷處。】

  丙午。發三十里桑園。 【 景州東十八里。】 十里吳橋口。縣在漕渠東二十里。又二十里景州安陵鎮。民家三四百家。有尚書曹思誠莊。曹故黨魏忠賢。今尚以資雄。東岸為東光。土堡之戍百人。偶入安陵院。有閹僧。云嘗監團營。同成國公朱純臣、襄城伯李國楨。今披緇六年矣。問其姓不答。俄風恬。行四十里。為吳橋蓮窩驛。月皎甚。二十五里東光縣。在漕渠東岸三里。漢渤海之弓高縣也。十五里夏店。二十里油坊。二十里交河縣泊頭鎮。夜分乃息。

  丁未。登陸。泊頭鎮在交河東五十里。嘉靖三十年築土城。隆慶二年易磚。商賈輻輳。南北大都會也。河間管河通判駐此。有新橋驛。未刻。發二十里齊家堰。二十里薛家窩。二十里馮家口。十五里滄州磚河驛。中夜泊。

  戊申。早發。見河南水鳥無萬數。盤飛游泳。色如白鷺而小。榜人曰魚鷹子。意其為屬玉也。野多貴人塚。其著為劉總督燾。餘未詳。又多廢園。可想往日之盛。午泊滄州望瀛樓下。滄州古渤海地。城闉爭級。可屐不可屨。聞滄州舊城在今治東南四十里。開元寺鐵獅二。首昂一丈。身長二丈。相傳周世宗駐此。有冶者鑄此贖罪。嘗居隱盜七人。捕者獲之。晚行二十里興濟縣。宋之范橋鎮也。在漕渠東岸城下。巷無居人。明憲廟王皇后故里。戚邸為墟。聞石坊僅存。河隄舊有柳數百株。永樂間。知縣王彬以河決未及築隄。民居盡沒。痛不能救。投水死。尸直漂入縣堂。民祠祀之。曰神隄。即河隄也。又六里。微雨。泊。按九河故道。謝肇淛曰。馬頰河在東光界。唐開元中開新河。胡蘇河。東光縣東三里。歷慶雲、鹽山。入海豐夾河會於海。漢志云。其水散若胡鬚。 【 胡蘇臺。縣東南。高二丈餘。】 簡河、潔河。皆在滄州之臨津。鉤盤河在滄州東南。經樂陵縣入海。太史河在南皮縣城北。覆釜河在南皮縣南。齊桓公北伐至此。繕修皮革。名古皮。以章武有北皮亭。故曰南皮以別之。徒駭河在滄州廢清流縣西北二十里。有隄。鬲津河在慶雲縣。又在樂陵縣西三十里。陸氏九河攷謂。鉤盤河在獻縣東南八十里。餘八河皆在滄州、南皮、東光、慶雲之境。而酈道玄及宋儒程氏皆謂九河之地。已淪於海。與書傳所載不同。此蓋後世新河而傳以舊名耳。未敢信以為真也。又一統志。鬲津枯河。自齊河縣經禹城、平原、德州、德平、樂陵東北至海豐入海。鉤盤自枯河自德州經德平東北至陽信縣。覆鬴枯河。自慶雲經海豐縣南入海。又濟陽縣東北至商河縣境。有馬頰河。因臆論之。九河湮塞固矣。未必俱淪於海。黃流遷徙。漸失故道。後人隨時易名。不膠一蹟。脗合為難。況秦漢以上。記牒不存者乎。海能淪。亦能漲。古濱海之地。所化為蜃宮鯨窟者無幾何。安在九河之全陷也。必不然矣。寧存之俟後。

  戊申。發四里青縣。在漕渠西岸。春秋清國也。東岸有土堡。以護漕。滹沱河源大鐵山。自代郡鹵城。東經獻縣城南十一里單家橋。至青縣南岔河口。合衛河而北至天津。又縣南七里有盤古溝。相傳盤古氏塚在水中。石棺鐵鎖繫之。或隱或見。溝北岸立廟。四野泬寥。望斷炊汲。誰其流之。或河伯不盡任其咎。三十里流河驛。潞水源幽州。漢光武遣吳漢等十二將軍追賊戰於潞東。即此。今流河驛北通曰潞河。驛旁一大聚落也。耗于屢寇。其西岸界靜海縣。午晴。二十七里唐官屯。居人倍流河者三之。青縣中條山。唐陽城隱於此。攷滄州無此山。而滄州舊有條縣。或因而名之耳。其山有懸崖。瀑布數十丈。如猿鶴聲。西望山色。又張秋來剏見也。前河蠖屈。不易檝。俄試俄輟。是日竟檝四十里。夜泊靜海縣。無城。在漕渠東岸。縣西五里鳳凰臺。以鳳集此。有遺址。

  己酉。發二十里。則武清縣獨流鎮。其人稠。西巨浸溔漭。按武清縣南三角淀。周二百餘里。古雍奴水也。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漢置泉州。舊有城。每雲霧朦朧。漁人往見城形四起。門巷宛然。二十里甘家口。二十里楊柳青。地多柳。市倍於獨流。自獨流以來。夾水盈盈。似邵伯、高郵道中也。三十六里阻漕艘。野泊。是日立冬。

  庚戌。發四里抵天津衛。為三河下流。沽水自北。淀水自西北。至衛城西北二里合流東注。城左漕河自西又合之。流東南九十里入海。禹貢同為逆河入海即此。古曰渤海。亦曰東海也。又曰北海。楚子語齊師。君處北海。洪景盧曰。北至於清海。故曰北海。以地連滄州。亦曰滄海。金封王福滄海公是也。衛地屬靜海縣。城中不見井。俱外汲於河。道易淖。余舟處苦之。鎮城百貨交集。魚蝦蟹鱐並賤。

  辛亥。連日大風而寒。波濤怒立。旅愴彌切。

  壬子。風微。是日聞天津桃杏蘋果。今秋復花而實。

  癸丑。始霜。余更舟。以朱太史併裝。前舟人施氏貸太史百金。不能償。蠲之。歸其券。至感泣。尋移檝登觀海寺。明成祖駐此。兩廡作地獄變相。未知閻羅何時獄空也。又慈濟藥王廟。奉羲農、黃帝。褻矣。夜風息。

  甲寅。發十里丁字沽。蓋丁字沽、西沽、直沽。並禹蹟疏導之處。在武清境內。河形三岔如丁字也。凡海上傍水村落俱曰沽。河間府小渚俱曰淀。衛河、白河。會於直沽。相縈入海。土人呼直沽曰大直沽。時江南民運白糧。聚於丁字沽。民呈戶部更剝船八百。至通州糧廳。又剝船百至京師大通橋入倉。潞河紆折。過丁字沽。及見天津城也。舟人指京師之西山雪凝矣。十里尹灣。午陰。十里桃花口。十里蒲溝。十里泊老米店。

  乙卯。發十里楊村驛。順天通判分蒞之。市屋整密。俄雨。十五里遽大風而泊。夜幸息。

  丙辰。陰。發二十里南蔡村。一大聚落也。十里黃家務。十里泊蒙村。

  丁巳。便帆十里白廟。十里河西務城。從陸纔里許。從津不啻五里。以縈旋故也。夜雪。

  戊午。度榷關。泊白河西岸。夜又雪。白河在漷縣東四里。北出胡地。經密雲、通州。又東南經香河。入武清。達於靜海。河兩岸俱白沙。不生寸草。故名。

  己未。未刻。雪。

  庚申。午霽。是日朱太史入都。

  辛酉。晴。自天津來。恆陰。又河始冰。

  壬戌。

  十月癸亥朔。河冰益堅。度車騎。

  甲子。入地藏菴。值漷縣楊生。本溫室。遭亂僑居。教授菴中。脩脯不贍。問以岳文肅 【 正】 後人。云亦彫落。所著類博稿。板頃廢矣。菴地高。今夏六月壬戌。白河水溢及於垣。則自萬曆辛亥六月大水後再見也。

  乙丑。

  丙寅。入觀音寺。為市期。村民趨焉。進城北西門。有雙榜龍游泮者。前漷縣楊生苦逢掖如罪罟。此又侈之矣。訪白河講院。內心極堂。奉先師木主。傾垣頹楹。可念也。南蕩匯其門。殆數百畝。出朝陽門入關將軍廟。視觀音寺並嚴正。諺云。南茶北酒。南橋北寺。良然。廟碑二。並米萬鍾撰書。將軍今封忠義神武大帝。

  丁卯。 戊辰。

  己巳。候車累日未集。夜大雪。

  庚午。晴。

  辛未。晚登塗。舍車而徒。心形俱適。五里宿村舍。故中丞劉氏莊。今歸僑人。失齎粟一餌。雜寢炕上。夜雪。

  壬申。旦走雪徑。衝寒策杖。堅冰在鬚。俄見晨旭。俯仰瑩澈。恍焉開闢之初。殊自失也。枵腹甚。乞餌分啖。五里沙河店。噉糜二器。又三里龍泉寺。 【 漷縣。】 朱義儒易我以蹇。諭御者善左右之。風不可耐。二十五里飯東鎮。尋過漷縣。其城一大周遭也。縣東四里曰泗河。以四水合流也。合注通州城東北入白河。縣西南晾鷹臺。遼主游獵處。二十里張家灣。屬通州。即白河下流。相傳元時萬戶張姓居此。有城以護漕。十五里宿通州胡氏。以疲凍不善酒。通州。古潞河。即鮑邱水也。舊為通惠河。元至正間。丞相完澤議自昌平白浮諸泉為渠。貫京城。出南水門。抵通州高麗莊便漕。有五閘。大通橋之東至慶豐五里。慶豐至平津上閘七里。上閘至下閘四里。下閘至普濟十三里。普濟至石壩十里。河長百六十餘里。明時廢。嘉靖六年濬復。每閘設吏卒。共徒百八十人。剝船三百艘。各價三十五金。囊米遞輸。通州城北五里黃船埠。黃船千艘所泊也。

  癸酉。仍策蹇。二十里高米店。□□里皇木廠。周垣寬廣。路傾仄難步。俄見碧瓦朱門者。或遙指曰英王墓也。□里入京城東便門。度大通橋。經崇文 【 元海岱門。俗因之。】 正陽二門。凡十里至騾馬市寓舍。晚同朱太史小飲。今而後少免於塗之人矣。因計程四千餘里。四閱月始稅駕。禪裘葛而遞燕吳。於游侈矣。而余(言剪)昧。不挾一帙。雖好登涉。慕考據。蒭蕘之口不甚核。碑碣之詳不及搜。覿面易失。經宿易忘。余髮種種矣。何能為。漫託副車。祇自愧耳。又同舟寧海葛生。示天啟初記鎮江入京之費。日析里算。僅三緡有奇。相距三十餘年。津塗艱劇。費且十倍。並識之卷末。不幾為蝌蚪前事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