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二十八


  起訖時間 起神宗元豐五年七月盡其月

  卷  名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二十八

  帝  號 宋神宗

  年  號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全  文

  秋七月辛巳,廣西經略司言:「知宜州王奇與賊鬥失利,賊兵退守大江回穴。諜知溪峒蒙承想萬餘人欲攻思立寨,已戒和斌據險拒之。」詔:「就差知沅州、西上閤門使謝麟經制宜州溪峒事,宜州軍在行者並聽麟節制,委選官權領沅州。」(并六月十七日、十九日,又七月五日。)初,費萬既為蠻所襲,經略司數移文責奇,奇不能堪。後數日,賊萬餘人攻普義砦,與官軍戰,奇出遂敗,尚有親兵數百,或勸奇乘騎逃去,奇輒罵曰:「大丈夫當盡節以報國。」遂死之。

  廣西經略司又言,西南張蕃貢奉,乞添至三百人。詔具合增數以聞。其後本司奏,故事以七十為額,不可增。遂罷。

  詔知環州、西上閤門使張守約再任。  壬午,以延州第六將主簿崔順孫為通直郎,賞從軍功也。

  尚書省奏:「自五月一日奉行官制,推原法意,每事講求,緣其端本,增立支節,須纖悉備具,即施用著明。奉行以來,於今踰月,凡續降指揮,申明條制,雖未周詳,僅備大略。竊慮董正之初,在所考察,今繕集為二策,乞賜覆覈。」

  都水監言:「大河水衝靈平埽,已依前降朝旨,決大□埽堤,使水下流,以紓危墊。」(七年八月庚午,呂希道罷澶州,可考。)

  詔罷大理寺官赴中書省讞案,自今每歲一次,本寺以見在案盡數斷絕,上中書取旨。

  上因論刑曰:「先王之肉刑,蓋不可廢。夫人受形於天,以法壞之,故謂之肉刑。揚子曰:『肉刑之刑,刑也。』周穆王訓刑:大則五刑,次則五宥,又次則贖,凡十五等,輕重有倫。至漢文帝罷之。若革秦之敝,欲休養生民,則可矣;如格以先王之法,則不得為無失。三代之時,民有疆井,分別圻域,彰善癉惡,人重遷徙,故以流為重。後世之民,遷徙不常,而流不足治也,故用加役流;又未足懲也,故有刺配;猶未足以待,故又有遠近之別。蓋先王教化明,習俗成,則肉刑不為過也。」(四年十一月八日庚寅,合參照。)

  癸未,詔重法地縣尉,並差使臣,其當差使臣監當處,對注選人。  詔三省、樞密院獨班奏事,日不過三班,遇三省並獨班奏事日,樞密院事當亟聞,更展一班。

  涇原路經略司言:「知鎮戎軍种古等招納西界降人,乞酬銟。本司元準朝旨,招納丁壯五人賜絹二十匹,其刺事蕃部招誘,又接引管勾使臣,未審如何分結。」詔經略使以當支絹數量元差人功力多寡分給。

  淮南東路提點刑獄范鏜言,宿州有賊四十餘人,乞於淮西或開封府界將下募兵。詔差彭鐸就淮西將下選募兵三百、馬三十,陳留縣不係將下選募兵馬各三十捕之。(鐸,孫弟,已見。)

  甲申,皇第九子生,遣江夏郡王宗惠告於太廟。(舊紀書:甲申,皇子佖生。新紀不書。)

  太府寺言:「提舉市易司狀【一】:賒貸人戶所欠至多,已得旨展限三年催納。其先降指揮,以催到分釐計數追奪酬銟,請候至所展三年滿日施行。」上曰:「朝廷設市易法,本要平準百貨,蓋周官泉府之政。官失其職,一切賒貸,公私頗不便之。雖云有收息之數,名存實亡。今已改用金銀、鈔帛抵貨,最為善法。其元催致欠官吏,重行追奪,亦其宜也。」遂從之。

  詔除名人、前如京副使費萬追復如京副使。廣南經略司言萬死事故也。張頡不能蚤慮蠻寇,戎備不飭,致失兵將,令轉運司劾罪以聞。(并六月十七,又七月二日,又八日。)

  詔鄜延路鈐轄兼第三副將劉紹能移環慶路。(密記七月五日。)先是,紹能為沈括、种諤誣奏,既遣宇文昌齡鞫獄,故有是命。後十七日【二】,詔紹能復歸鄜延(密記七月二十二日。)明年正月己丑【三】,獄乃竟。(五年四月三日【四】,六月一日、十四日、二十二日,七月五日、十三日、二十二日,十二月十八日,六年正月十三日【五】,皆有紹能事,今特書此月。)

  殿前司言:「殿侍有千二百五人,自補授至今不參班,乞委諸路監司取索。除蕃夷、歸明猺人應仕本土,及有專條許留本處者,及年小痼疾,委官司保明聽依舊外,餘並發遣歸班,仍立程限。」從之。

  乙酉,賜廣西轉運司度僧牒二千,供軍興。

  丙戌,詔開封府推、判官以下至開封、祥符縣丞,寄祿官未陞朝者,比類在京職事官,並赴起居朝會。

  詔:「昨朝廷大舉,本意直擣興、靈,覆賊巢穴,不為淺攻,但取橫山而已。以地形觀之,自西路保安軍順寧寨趨興、靈至近,昨种諤等出界,自東路綏德城,二十二日方至白池,而歸師八日已入寨門,不因王中正、种諤初議進兵,何因捨直就迂,會兵夏州,虛占月日,勞頓士馬,橫費芻糧,不能成功。仰具析以聞。」從徐禧所奏也。(四年十月,批付沈括云,种諤甚非善計。當考。)

  始,諤還延州,乞對,論事章十一上,乃聽之,而禧與李舜舉實來計議。諤入見,言:「橫山亙袤,千里沃壤,人物勁悍善戰,多馬,且有鹽鐵之利,夏人恃以為生;其城壘皆據險隘,足以守禦,興功當自銀州始。其次,遷宿州於烏延,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則橫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修鹽州,以據兩池之利【六】,如此,橫山彊兵、戰馬、山澤之利,盡歸中國,其勢居高俯視興、靈,可以直覆巢穴。又其次,修築蘭會,以盡橫山之地。」諤所論大略與沈括同,五月丙午,(五月二十六日。)兩人嘗列奏矣。及禧先至延州,乞趣諤還,在道而括已變議從禧,謂銀州故城不便,移置於東南十餘里閒永樂埭上,又議自永樂西接居延,為大小十二城,以據山界,多與諤始謀異。至是,禧又劾諤誤軍道,并及中正,其實禧等不欲諤分其功也。(禧奏諤及中正,據高遵裕傳。禧乞城永樂,具戊子日。)

  提舉熙河等路弓箭手營田蕃部司康識言:「與兼提舉營田張大寧同議立法,乞應新收復地,差官以千字文分畫經界,選知農事廂軍耕佃,頃一人。其部轄人員、節級及雇助人功歲入賞罰,並用熙河官莊法。餘並召弓箭手,人給二頃,有馬者加五十畝。營田每五十頃為一營,差諳農事官一員勾當,許本司不拘常制舉選人、使臣,請給依陝西路營田司法。不滿五十頃,委附近城寨官兼管,月給食錢三千。」從之。

  丁亥,朝散郎、新除工部侍郎熊本為龍圖閣待制、知桂州。本自廣州召還,未至,會宜州蠻擾邊,故改是命,代張頡也。(七年五月十二日,賜詔銟諭。此月甲申,劾張頡。)

  詔朝奉郎王競知宿州,如能修職事,屏除賊盜,當別加選擢。(六年正月,責降。)

  賜徐州度僧牒五十,修城及官舍。從知州孫覺請也。

  司勳言:「梓州路轉運司保明瀘州應副軍期官等,出界冒險,以至蕩平,實有勤勞。」詔:「入箐逐等並依林廣下勾當公事軍主簿例,優等不理選限試監簿,依特奏名同三禮推恩攝官。出界比入箐第降一等,第三等陞半年名次,界首逐等陞一季名次,軍大將並比折減磨勘年,內勒停人候敘用日準此。入箐在夷界死,各賜絹百匹;入箐回死,六十匹;出界回死,四十匹。」

  詔:「譯經潤文使、同譯經潤文並罷,自今令禮部尚書領之,廢譯經使司印。」

  詔應冠「尚書」字者,官司並申狀,門下、中書外省準此。

  戊子,鄜延路計議邊事徐禧等言:「銀州故城形勢不便,當遷築於永樂埭上【七】。蓋銀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之會,而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塹,實不如永樂之形勢險要。竊惟銀、夏、宥三州陷沒百年,一日興復,於邊將事功實為俊偉,軍鋒士氣固已百倍。但建州之始,煩費不貲,蓋有不關禦戎利害而徒費供饋者。城堅守備,則賊不敢攻;兵觽將武,則賊不敢戰,固不以州城、軍寨遂分輕重。今若選擇要會,建置堡寨,名雖非州,實已有其地。舊來邊寨,乃在腹裏,他日建州,亦未為晚。已與沈括等定議:自永樂埭、聲塔平、移市、石堡、烏延至長城領置六寨,自背罔川、良乜、孟乜、羅韋、囉泊川、布娘堡置六堡。寨之大者,城圍九百步;小者,五百步。一寨用工略十三萬餘。堡之大者堡城圍二百步,小者百步。一堡用工略萬三千。其堡寨城圍,務要占盡地勢,以為永固。其非九百步之寨、二百步之堡所能包盡地勢處,則隨宜增展。亦有四面崖險,可以朘削為城,工料但如所約可足。」從之。(沈括自誌云:「前此,詔諸帥圖所以翦夏人,鄜延請城石堡以臨之。賊保旱海之阻,勝則進,敗則絕幕而去,使進有石堡之阻,則幕南不可以宿師,大幕昔為賊守者,乃今為我用也。朝廷遣徐禧、李舜舉來計議,禧乃欲先永樂,以陷其腹心。括以謂永樂賊所必爭,路險而遠,勝不能相維,敗不足相救,非戰守之利也。必欲城永樂,當自石堡始,次囉泊、羅韋,蟻封而東,壘章山連,然後永樂可城也,非數歲之力不可就。議之三月,諸將皆樂成功之速,卒然禧議。」按:种諤傳,禧、括定議,則括初未嘗以城永樂為非,既敗,乃為此言耳,今不取。五月二十六日,初遣禧等。舊紀書:戊子,城永樂。新紀于八月甲戌乃書城永樂。)

  詔御史中丞舒亶舉任言事或察官十員。(新紀書此,舊紀不書。)

  詔李察差團結廂軍三萬人,令團結官押赴鄜延路,聽李稷賦功。

  詔鄜延路修寨兵馬,依出界例賜特支錢【八】。

  己丑,馬軍都虞候、衛州防禦使、環慶路總管林廣卒。廣還自瀘南,會西邊用兵,廣復上章請對,面陳方略,且言:「韓存寶雖有罪,功亦多。以今日朝廷諸將,存寶不至於死。」於是遣廣還舊任,疽發頸,卒於道。廣為將持重,善馭觽,士卒樂為之用。然在瀘南,以敕牓招蠻出降而殺之,及卒,頸遂斷,人以為殺降之報云。

  辛卯,考功員外郎蔡京言:「奉詔編中書御筆手詔,凡千三百四十六事,自治平四年抵熙寧十年,為二十一冊,乞頒付中書省。」從之。(元豐元年正月十六日辛卯,京初建言。)

  鄜延路經略司言:「據捕獲蕃部策木多伊克稱,本弓箭手,十年前為西賊所俘,隸牙頭、祗候殿直屈埋下,昨聞牙頭點集十二監軍司兵,欲往鄜延。」詔:「策木多伊克慮是西界首領,因捕獲,虛稱在屈埋下。令經略司究實,及取問西界事以聞。」  壬辰,賜河北東路提舉司度僧牒千,兌錢與黃河隄防司,應副新河。

  詔:「刑部貼例擬公案並用奏鈔,其大理寺進呈公案,更不上殿,並斷訖送刑部。貼例不可比用,及罪不應法,輕重當取裁者,上中書省。」

  河東路經略司言:「寧府寨監押、三班奉職張天翼隨高遵裕攻靈州戰沒,緣邊覘知西賊已送天翼與契丹。」詔王居卿羈縻天翼家屬,具人數以聞。又詔假店宅務屋十五間,令開封府保管。後詔其子,並聽先以陣亡推恩。  癸巳,樞密院言:「淮南髃賊驅虜良民,經歷數州,彭鐸追捕未得。欲下本路募人告捕,獲首領賞錢六百千,與班行;次首領,三百千;徒伴能自殺捕,準此。」上批:「范鏜奏,今月戊子,追跡髃賊於傅家曲,斬捕淨盡,可更不須指揮。」(今月戊子乃七月九日。)

  詔王中正罷入內副都知并皇城司,為昭宣使、金州觀察使、提舉西太一宮,仍放謝辭,任便居住。徐禧奏中正行軍避直就迂,詔中正分析,而中正亦自言目病,乞罷內職,故有是命。

  詔:「應臺察事並由尚書省取索,事小者先約法送中書省取旨。」

  詔:「諸改官於官名應避者,擬以次官,資品恩數並依合改官法。」

  詔:「蘭州所修城櫓等未畢功料,今防秋之時,令趙濟雇募人修築,七月畢功【九】。」(城蘭州,始議制度宏大,王安禮曰:「省版築之勞,使城小而堅,則易為守。」上曰:「卿欲棄蘭州邪?」安禮曰:「蘭州不可棄也。臣以謂工役省則用力專,曠日暴觽則羌人得以乘其懈。城苟堅峻,雖小可恃,如其窳也,雖大奚補?」未幾,邊臣奏減蘭州制度,果如安禮言。此據安禮行狀附見,當考。)

  乙未,詔:「景靈宮成,歲時朝拜薦獻之禮,其令禮官、閤門參酌條上。」(八月庚申,條上。)

  詔廣南西路安撫司措置宜州溪峒司:「已錄付見行陝西賞功格,據前後官推賞,及具當降宣劄者以聞。」

  葭蘆、□堡寨各招置蕃落二百人。

  夔州路轉運判官席汝明言:「奉朝旨:『據彭孫結納義軍指揮使菊曩二、菊曩大、把截將王用祥已捕獲射殺魏從革獠人木八言,有未獲獠人木琴大、木琴二、木鷂。菊曩二等自效必能捕獲。令席汝明應接施行,即遣差使馮正符同王用祥說諭朝旨,授菊曩二三班借職。』今據菊曩二斬木鷂首級,其菊曩二、菊曩大自投順向化,能不顧逆黨脣齒,用命禽賊,實著勤效。其射殺魏從革獠賊四人已獲半;差使馮正符昨以諳熟夷情,差權歸正寨監押,就令勾當二十七次將;命菊曩二等部族小心辦事,先詳酌推恩。」詔菊曩二除右班殿直、南平軍夷界巡檢,菊曩大、王用祥皆為義軍指揮使,馮正符遷一資,為歸正寨監押。(去年八月辛巳二十七日,又十二月甲戌二十二日、又明年閏六月戊寅四日可考。)  先是,瀘南用兵,林廣為統帥,朝廷遣彭孫繼之,而稟命於廣。孫惡其隸廣也,乃詭曰:「乞弟巢穴在瀘南之西南,若由南平趨播州以往,則出其不意,宜有功。」朝廷從之。知南平軍魏從革受孫命率兵治道,木琴等駭其至,起兵殺漢軍,射從革以死,一路驚擾。議者皆謂夷殺漢將,當發兵討捕。汝明獨請於朝曰:「木琴非與乞弟同惡者,不意漢兵猝至而致此釁。若官軍出討,則是又生一乞弟矣。臣以為宜募他族使圖之,則無大費而罪人得。」朝廷以為然,顓委汝明,召其渠菊曩等入臥內,解帶推食,以示恩信。不數月,菊曩斬木琴首以獻,上嘉之,進官一等。(此據呂大防墓誌,當考,或附汝明進官時。)  上謂輔臣曰:「唐明皇晚年逸豫,以致禍亂。如本朝無前世離宮別館、游豫奢侈之事,非特不為,亦無餘力可為也。蓋北有強敵,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敵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國之所有,比之漢、唐尤強盛也。」  丙申,誠州言:「先奉朝旨,令淮南等路刺配罪人三百前來。自後止配軍士四人,望許令諸路廂軍投換。」從之。

  通直郎張蕘上言:  夏人未伏天討,多歷年所,陛下奮發神武,再興王師,去歲進討,隳城卻敵,攻取之利【一○】,已有成形,雖興靈未拔,戎人困於蹂踐,此人事已得之矣。兵不厭詐,臣請言其失:招降之信不立,要害之地不城,責師之律未明,賞功之惠已厚,統制之權不一,饋餉之法未講。

  古者,懷致要荒,莫如恩信。夏國悖亂,其觽離心,今日之勢,正當以恩信招徠之時。竊見邊將出師,首級之賞厚,招降之賞薄,故投戈就降之寇【一一】,皆斬級而進,利之所在,勢所必趨,然於國家之計,其失大矣。臣欲乞明降朝旨,戒勵將士,生降之人與首級之賞相若。降人得存撫之利,彼將扶老攜幼,以歸聖化,臣故曰「立招降之信」。

  夏人百年強盛,力足以抗中國者,其勢在山界。山界地沃民勁,可耕可戰。自王師之出,夏人盡驅丁壯於河外,以固巢穴。今可度其控扼之處,急為堡障,然後築銀、夏、宥州以及洪、鹽,取鹽鐵之利,以實邊粟,通清遠,修韋川【一二】,下瞰平漠,靈武之壁可拔也。昨大軍之還,不慮此為後圖,臣故曰「城要害之地」。

  夫用智分則其慮簄,用力分則其氣奪。昨經俘擄,殘敝已甚,臣謂宜因此時,分定山界,付之諸帥,議定可建城寨,以次興築,嚴立期限,責以成功,乘機擣虛,數路並進,使敵不知所應。今朝廷之議未定,諸路未知所向,臣故曰「責師之律未明」。

  將士前敵效命,誠國家厚賞所激,若使之常有所冀,則進而不已。既足其欲,彼將圖全。臣以將帥之賞,不當以首級為效,必得其城,取其地,獲其渠長,及大克捷,乃優以官賞。不然,徒累首級,遂致大官,此邊將所以玩寇自封,甚大患也,臣故曰「賞功之惠已厚」。

  法令不一,人將無所措手足,況邊機兵行之際乎?此曰可進,彼曰可止;此曰可降,彼曰可殺。取捨紛亂,間不容髮,臨敵敗謀,臣竊為陛下惜之。故臣論統制之權。

  臣已言增築山界,漸據要害,以圖進討,則諸路修置城壘,於今為先。所築以次,則相去不遠,饋糧之法不勞遠齎,頗增粟直。計地里之費,則商人奔走塞下,不待驅而自致,與向之募夫,其利相遠矣。故臣論饋餉之法。  六者,西邊今日之勢也,為陛下略舉之矣。然臣又將有所深言之:趙德明之死,元昊之齒未壯也。朝廷務於姑息,豢養既成,跋扈難制,所謂當身不除,百世之責也。今夏人亂亡無日,不可以曠日稽誅,憚而不為,三數年間,復為邊患,則國家西顧憂未有艾也,惟陛下力行之爾。孟子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當今之時,則不可失也。上批送中書省,乃擢蕘通判環州。(張蕘何許人,當考。六月辛亥已見。)

  丁酉,李憲言:「西賊盤泊所在,惟鐵毛、天都二山及沒煙、葫蘆河數處,嘯聚不下數萬。為今之慮,須令苗授、李浩將兵於定西城、蘭州照應,臣部勒三四軍,會熙、秦之師,直擣鐵毛山、諤格什。若賊兵退保天都,即并兵進討。所謀置城寨,候出境隨機處畫,可則興築,不可則旋師。如言可采,除更不追鄜延、環慶差兵夫外,餘並乞仍舊施行,乃可集事。」詔「李憲所圖至小,奏乞朝廷應副事大。令依六月詔,罷涇原路經略制置使,歸熙河蘭會路都大經略司,候過防秋赴闕。」(二十九日己酉,令憲且在涇原。)

  李憲請發關中民運糧蘭州,為五月之儲,朝廷將從之。王安禮曰:「臣聞靈州之役,役夫被斮,植立而不動。彼固不畏死,奈何以死恐之。今關輔以西,丁壯轉徙,物價昂踴,乃欲調難用之夫,輦至貴之物,橫絕賊壤,未見其可。臣竊料蘭州戍兵【一三】,其數未多,果可以守,則見糧猶足為用;以為不然,則適足餌寇【一四】。願陛下俾憲自調之。」憲果以為難,其後改用卒夫,以時運之。(此據安禮行狀,當考。)

  續給空名宣頭百,付河東路經略司。

  戊戌,詔涇原、環慶、熙河蘭會路都大經制司,涇原路經略制置司:「據諸路上所聞,賊馬頗屯並塞,兼鄜延路見議進城山界,須諸路兵馬聲援。令涇原於鎮戎、定川、熙寧、高平寨各駐一軍,委劉昌祚盡護之,須兵馬三萬以上;環慶於大順城、荔原、柔遠、安疆寨各駐一將,令經略司委近上將領盡護之,須兵馬二萬以上。熙河路蘭州已東,昨擬修堡子,內三處未曾興工,仰都大經制司相度那移本路將兵。因今來防秋之際,不妨就便以鄜延差到廂軍興役,未知便否,及轉運使可與不可應副,仰一面計會相度施行訖奏。」(密記「二萬以上」其後別有此段,實錄無之,今附見。)

  詔以今年六月并七月令張頡劾知瓊州劉威及威具析,並廣西轉運司奏威功狀,威奏鹽柵二狀,並錄送□潛考實以聞。先是,張頡奏威引惹蠻人生事,詔劾之,而轉運司奏乞推賞;繼威又自陳修柵畢工,洞首符楫皆納罪請降,不敢擅據其地,故改命潛究其同異。(六月壬申、甲戌,又九月辛卯。)

  庚子,通直郎、考功員外郎蔡京為起居郎,仍同詳定官制。京前為官制所檢討文字,於是上批「京久在官制所,諳知創法本末。其弟卞雖見充詳定,緣係暫置官局,所職止於看詳文字,別無政事關由,雖兄弟共處,理亦無害」故也。

  閤門通事舍人崔象先、周宥並為禮賓副使、帶御器械、勾當皇城司,以上批「舊給事東宮」故也。(十月甲子劾住滯,十一月丙申【一五】取旨,明年二月庚戌斷。)

  西京左藏庫使、吉州刺史、內侍副都知石得一為入內副都知,東作坊使、嘉州刺史、帶御器械劉有方【一六】為內侍押班。仍詔自今遷補都知、押班,並三省、樞密院同取旨。(三月乙未已有詔:「自今入內內侍省初除都知、押班,中書、樞密同進呈。」又十一月乙未,都知、押班除授歸密院。)

  詔:「開封府界團教場簿籍記保甲事藝,其紙劄并雇直未知從何出辦,提舉司可具析以聞。」先是,緣教習保甲費皆從官給,獨此無所從出,上恐其擾,故雖小,亦令究治。  大理寺斷絕公案官吏共賜四百千,次第均給之。

  御史王□言:「昨廢廣濟河輦運,自清河轉淮、汴入京。臣每見累官京東博知利害者詢之,皆以謂未便,如廣濟安流而上,與清河泝流入汴,遠近險易較然有殊。望更體量。」詔令轉運、提點刑獄、提舉輦運司,以舊廣濟河并今清河行運比較利害【一七】。(五年二月十日,罷廣濟運。)

  廣西轉運司言,安化州蠻為寇,乞權禁止入省地賣買。詔廣南西路經略安撫司經制宜州溪峒司相度指揮。

  補徐州寧淮指揮軍員龐德子為三班差使,賜名嗣忠。以德捕殺強賊,為賊所害也。

  涇原路經略司言,三川寨巡檢王貴輕易領兵過壕,與西賊鬥敵,致傷折多。詔獲級傷折人依格推賞。

  河北路都轉運使蹇周輔言:「江南西路通般廣鹽,臣始奏畫立法。今虔州、南安軍推行方及半年,已收息錢十四萬緡,茲實已成之效。」又言定州修倉,已見功緒。上批:「方今西師在邊,其北面軍實,正宜晦藏形跡,以杜彼疑。令蹇周輔謹密,毋得張皇,所差出官,常作己意誡之。」

  辛丑,洪州奏:「自更定鹽法,新添鹽錢並合起發赴京,深慮遲滯。乞先次出賣新鹽,然後趁辦舊課,庶可及期裝發。」上批:「本路新額鹽課,並係朝廷指揮,準為邊糧糴本之用。歲歲常須登辦,仍須及期經制到京,趁時糴入。」遂從之。

  涇原路經略司言,管押歸順部長訛麥等二十五人赴闕。以上批「昨行營出界及塞下招納夏人部長及羌巢使令之人,自歸順後有功者,可令押赴闕引見」故也。後訛麥遷皇城使、本族巡檢,餘馬池特、阿香等皆遷官、賜袍笏銀帶有差。  詔自今臣僚上殿劄子,並進呈取旨。先是,三省、樞密院或不以進呈,直寢之,故有是詔。

  壬寅,詔:「鄜延路見修六寨【一八】,其長城嶺寨以西,接連環慶路金湯、白豹,已指揮環慶路差三萬人並邊照應【一九】。若別有興作,即是虛勞軍馬。令徐禧、沈括計議其當進築城寨處,與曾布議定以聞。」  賜廣南西路轉運司度僧牒二千,糴宜、融州軍糧。

  詔彭孫功與罪相當,其賞罰各不行。時孫出界亡失正軍,當降兩官,斬獲首級,當陞兩官,以功贖過故也。

  皇城使、涇原路鈐轄姚麟知鎮戎軍。

  詔諸門令商稅院統轄。

  蘭州置馬軍廣銳兩指揮【二○】、步軍保捷兩指揮,各以五百人為額;保寧兩指揮,各以四百人為額;牢城一指揮。仍許諸軍投換。

  賜陝西路轉運司銀、絹各二十萬,錢鈔三十萬,應副鄜延路計議邊事所用度,從判官李稷請也。時計議邊事所又乞錢百萬緡,工四千人【二一】,生熟鐵五萬斤,牛馬皮萬張,車二千乘,義勇、保甲萬人,遞馬百匹,亦從之。

  癸卯,詔:「乞弟逃竄,其地已賜羅氏鬼主僕射,令知歸徠州;及令楊光震兄弟并沙取落務嫂等蠻會合掩襲,所獲夷戶,令自為主。如獲乞弟,即依朝旨推賞。令瀘南安撫司常舉行。」

  吏部言:「立到選官格,各隨所任職事,以入仕功狀立格。如選巡檢捕盜之官,則以武舉策義武學生,或因臣僚以武略薦,或自陳兵略得出身之人,他倣此。」從之。  詔御輦院既未有所隸,宜令專達。時上欲釐正殿中省職事,置六尚,如唐故事,度禁中未有置省之所,且未遑也,故有是詔。(王鞏甲申雜記云:初,議官制,張誠一要易都知、押班名,置殿中監【二二】,誠一時被眷,無敢異者。既而與諸監制度作劄子同進呈【二三】,神宗顧左右無內侍省官在側,以御衣遮手搖之,曰:「不可。」遂卷殿中監劄子收袖手中,即別處分事,徐顧蘇頌子容、蔡京元長曰:「此名不可輒易,祖宗有深意。」陳縝刑部嘗與官制局,時在,親聞德音。此事當考,因未置殿中省,且附見。)

  甲辰,汝州防禦使、駙馬都尉王師約為晉州觀察使。

  詔:「敘復不以官高下,並歸尚書刑部;內合取旨及職任非吏部,並上中書省。」

  丙午,詔涇原路安撫制置司使,所辟置官屬與所奏乞事,悉罷。

  詔自今外取堂後官,供職及五期,乃聽出職。

  詔謝麟於湖南、北各選兵千人,令王克平就本將下簡將領,詣宜州聽麟節制。

  詔:「彭孫權涇原路鈐轄,充經制宜州溪峒司準備將領。就差知欽州、供備庫副使【二四】李時亮知瓊州,衝替劉威。仍劄與李時亮:昨以劉威擅討黎人,引惹邊事,當用心懷撫,早令安帖。」(七月辛巳,劾威,謝麟經制;四年十二月丁卯,彭孫責金州監,當考。)

  丁未,以兩朝國史書成,燕垂拱殿。(兩紀並書燕修史官。)

  賜南外都水監丞司度僧牒六十,備廣武上、下埽。

  詔:「進呈衣、糧樣,舊屬左藏庫及倉界。自今衣樣歸太府寺,糧樣歸司農寺。」

  戊申,詔應緣支給軍賞物帛,乞取者論如河倉法,與者並坐。

  詔:「河北都轉運司借支澶州封樁軍糧五萬石,特除之。自今河北三州封樁軍糧,如敢請借支者,依擅支封樁錢物法。」

  詔:「已置瀘南安撫司,其遂州鈐轄司事並隨安撫司移瀘州。」(并四月十九日。大觀三年六月八日,瀘南安撫司奏請,乃四月十九日指揮。)

  詔熙河路自今如不用條詔擅役將下兵,毋得應副。以李浩擅役令般木踏塹故也。

  詔諸司文字上下並申六曹。

  己酉,涇原路經略司言:「牒報西界十二監軍司人馬,齎五月糧,於葫蘆河點集。國母、小大王七月末過黃河,欲以八月克日寇鎮戎軍大川。」詔:「留李憲且在涇原照管邊面,速遣人深入覘候,如有實狀,即追秦鳳、熙河先團結諸將兵馬,及環慶二萬人騎,令姚兕統領,合力驅逐,毋失機會。又須得其要領,乃可進師。令蘭州嚴行隄備。」并詔環慶、秦鳳、熙河蘭會經略司,應李憲追兵,如敢妄有占留,發遣遲緩者,當行軍法。先是,諜言秉常久被囚閉,今又言國母、小大王同過河,時亦莫知其實。(丁酉,先令憲赴闕。)

  大宗正司言:「忠國夫人馮氏乞依熙寧二年春瓆承範、冬瓆允弼例,乘凶瓆夫宗諤。」太史局言:「今年五月瓆勝王,若又瓆豫章郡王,據地理新書,一年不可再瓆。」詔依太史局所定。

  太常寺言:「丙申詔書,季秋祀英宗於明堂,推以配上帝,其餘從祀髃神悉罷。臣等以類推之,猶有未盡者。謹案:周頌噫嘻『春夏祈穀於上帝』,而本朝啟蟄而郊,龍見而雩【二五】。有司尚緣近制,皆以髃神從祀【二六】,恐與今詔意不同。臣等伏乞將來孟夏大雩,惟祀上帝,以太宗配,餘從祀髃神悉罷,以明事天不二。」又言:「據禮,雩壇在國南,今寓圜丘非是,乞改築。」從之。(舊紀書:己酉,始建雩壇祀上帝,以太宗配。新紀因之。)  注  釋

  【一】提舉市易司狀「舉」字原脫,據宋會要食貨三七之三○補。

  【二】後十七日「十」上原衍「二」字,據注文,劉紹能移環慶路在七月五日,復歸鄜延路在七月二十二日,相距十七日,此處「二」字顯衍,故刪。

  【三】明年正月己丑「己丑」原作「乙丑」,據閣本及本書卷三三二元豐六年正月己丑條改。

  【四】五年四月三日「三日」原作「一日」,按本書卷三二五此事在元豐五年四月三日甲寅,據改。

  【五】六年正月十三日「六」原作「五」,按上文明年正月己丑即六年正月十三日,據改。

  【六】以據兩池之利「池」原作「地」,據閣本改。

  【七】當遷築於永樂埭上「遷」原作「選」,據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八九徐禧永樂之敗、宋史全文卷一二下改。

  【八】依出界例賜特支錢「錢」字原脫,據閣本及活字本補。

  【九】七月畢功「月」原作「日」,據閣本改。  【一○】攻取之利「取」原作「敗」,據閣本改。

  【一一】投戈就降之寇「投」原作「拔」,據閣本改。

  【一二】通清遠修韋川「清」原作「請」,據閣本及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二改;「韋川」疑當作「韋州」。

  【一三】蘭州戍兵「戍」原作「戎」,據長編紀事本末卷八六取洮河蘭會下改。

  【一四】適足餌寇「適」原作「邊」,據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八六取洮河蘭會下改。

  【一五】十一月丙申「月」原作「日」,據閣本及本書卷三三○元豐五年十月甲子條李燾注、卷三三一元豐五年十一月丙申條改。

  【一六】東作坊使嘉州刺史帶御器械劉有方「史」原作「吏」,據宋會要職官三六之一八改。「方」,同上書作「萬」。  【一七】以舊廣濟河并今清河行運比較利害「今」原作「令」,據宋會要食貨四三之三、四七之二改。

  【一八】鄜延路見修六寨「鄜」上原衍「六」字,據閣本及宋會要方域八之六、一九之八刪。

  【一九】已指揮環慶路差三萬人並邊照應「三」,宋會要方域八之六、一九之八均作「二」。

  【二○】廣銳兩指揮「銳」原作「稅」,按宋史卷一八八兵志侍衛司騎軍廣銳條,元豐五年置蘭州二,據改。

  【二一】工四千人「四」,閣本作「匠」。

  【二二】易都知押班名置殿中監「置」字原脫,據閣本補。  【二三】既而與諸監制度作劄子同進呈「同」原作「無」,據閣本改。

  【二四】供備庫副使「庫」字原脫,據閣本補。

  【二五】本朝啟蟄而郊龍見而雩「而郊龍見」四字原脫,據宋會要禮一四之五三補。

  【二六】皆以髃神從祀「神」原作「臣」,據同上書及宋史卷一○○禮志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