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訖時間 起神宗元豐三年六月盡其月
卷 名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五
帝 號 宋神宗
年 號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全 文
六月壬辰朔,上批【一】:「彰信軍留後、駙馬都尉李瑋丁所生母憂,可依宗室給全俸。」
詔權夔州路轉運副使董鉞往渝州應副瀘州事,留司農錢物之在蜀者,以給攻討之費,益瀘州公使錢千緡。韓存寶乞行軍諸將置主簿。從之,毋得干預軍事。(御史臺言,奉詔推治孫野等事,乞展日限。上批:「如根究已得其情,野可勿禁,先次責出,聽展二十日。」朱本有此,姑存之,已并入八月丙申。)
癸巳,詔:「中書檢正官、樞密院檢詳官至員外郎,供職及二年,大禮許奏補親屬。中書堂後官、提點五房官雖未至員外郎,奏補聽如舊。」中書門下奏:「御史臺言,六察案點檢諸司庫務坊監,乞行劄子,欲如所請。」上批:「六察案於諸司,非統臨之官,在理不當行劄子。見頒式、令,惟中書行聖旨用劄子。往時官府僭妄行遣,臺察自合糾正,而不知省察尚有承妄申請,可劄與知。」
知潁州、工部侍郎元絳為資政殿學士、知青州。絳乞入覲,許之,因留提舉中太一宮。初欲令兼侍讀,已而寢之。(除中太乙乃七月壬午,今并書。寢侍讀之命,據御集。)
甲午,詔:「軍士民兵逃亡隨軍效用。若首獲,並械送所屬,論如法。雖立戰功不賞,仍不許以功贖過,令隨軍榜諭。」
詔五路轉運、提舉官巡歷所至,許案閱見教義勇、保甲武藝【二】,有不如法,關牒提點刑獄司施行。以河北提點刑獄劉定言一司不能篃閱州縣保甲故也。(新紀書:甲午日有五色雲。舊紀不書。)
乙未,錄沂州民程棐、傅暉為右班殿直,傅臨三班借職,劉舜元三班差使,並監當差遣。皆以告捕徐州妖賊也。暉以嘗為賊黨,永不與親民,不許赴闕。(程棐見蘇軾與章惇書。) 詔中書自今監司提舉官闕,限十日內差。
詔三司選官措置河北便糴。(四年三月十一日,差蹇周輔。) 詔劉忱、程之才毋得干預韓存寶軍事。
丙申,詔司農寺移邊遠縣、鎮、城、寨常平錢輸本州者,聽民除步乘錢,著為法。三司言,提舉賣解鹽司自熙寧八年至元豐元年,收息錢十六萬五千七百緡。提舉官、殿中丞張景溫,勾當官、右班殿直呂逵各遷一官,餘減磨勘年,吏賜帛有差。(本志同。)
戊戌,詔:「宗室教授並兼大、小兩學,廣親、睦親、北宅二員,餘各一員。月增添支,記室、講書十五千,教授十二千,即授宗室月給。賂遺者坐贓論。」初以宗室學官員多俸薄,頗納諸宮贈遺,寖隳職守,遂詔中書裁定留十三員,省十員。(四月戊申。)
詔補邈川城主、會州團練使溫納支郢成叔溪心、弟阿令京為西頭供奉官,溪心男樂畼波溫、弟阿羅為右班殿直,族弟溪巴溫為三班奉職,妹婿搭令波為借職,月給茶綵有差。以熙河路言納支郢成□寨自附,請錄其族人及酋首也。
禮院言:「越國長公主薨,在慈聖光獻太后喪制之內。案禮,間傳:『齊衰之喪,既虞卒哭,遭大功之喪,麻葛兼服之。』又雜記論除喪之服,卒事,反喪服【三】。注曰:『雖有親之大喪,猶有輕喪者除。』則重喪未終遭輕喪,自當易服,以示恩意,卒事則復常。真宗諒陰,為乳母秦國夫人服緦,禫未除,亦為許國長公主成服。今為慈聖光獻太后服已在易月之外,宜為越國長公主舉哀成服。」從之。
國子監言:「太學八十齋後乞置龜頭屋一間,及國子生未有齋舍,監北有居民地,乞給錢收買【四】,展造監生齋舍。」從之。(新本削去。)
己亥,權御史中丞李定等言軍器監文簿稽滯及失舉催千三十一事。詔丞罰銅八斤,主簿十斤,吏杖罰有差,主判官釋之。
詔內外官於中書、尚書省、三司不以有無統攝,用申狀,惟御史臺於三司移牒。後又詔御史臺應官司冠尚書字者,用申狀。(官司冠尚書字,當考。)
詔三院御史人增剩員四人,以舊止給六人番上故也。
庚子,權知賓州、殿中丞□潛權發遣提舉廣南東路常平等事。潛上書請修廣西城壘,上採用其言,故擢之。
同判太常寺王存言:「近詔祕書監劉几【五】赴詳定郊廟禮文所議樂。伏見禮部侍郎致仕范鎮常論辨雅樂,乞召鎮與几參考得失。」從之。初,鎮致仕,居都城外之東園,每遇同天節,即乞隨散官班上壽。尋有詔鎮班見任翰林學士上,仍自今致仕官遇誕節及大禮,許綴舊班。後鎮遷居潁州,於是入對,閤門奏鎮失儀,有詔放罪。仍詔自今致仕官造朝失儀勿劾,二者皆著為一司敕令。上優待故老類此。(二事並據鮮于綽傳信記,當考。九月乙酉,罷議樂。)
詔富、吉二州【六】歸明守官人聽如漢官差使,出入免監視。從參知政事章惇請也。
權發遣提點開封府界縣鎮公事呂溫卿言:「府界廂、禁軍二百一十六指揮,及河清、遞鋪諸軍請受,歷累年未嘗驅磨,無根究積欠失陷之弊;兼坊場酒麴課利、秋夏二稅、房廊店宅及支收錢物簿籍,其間不無情弊,乞選官置司驅磨。」從之。 兵部言:「武舉,故事,隨制科鎖試。昨兩試武舉,并隨進士。今用新制,進士舉罷,方試武舉。重復差官,於事無補,但有浮費。與進士同時鎖試為便。」從之。(八年三月末,可考。)
詳定禮文所言:「案禮記玉藻云:『笏,天子以球玉。』注:『球,美玉。』或謂之大圭,其實一也。周禮玉人職:『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天子服之。』典瑞,『王搢大圭,執鎮圭,以朝日【七】。』既曰服之,則宜其奉天地宗廟,無所不服,非止朝日而已。諸侯相見與朝覲宗遇會同於王,皆同執一玉,則王以朝日之圭事大神,祇享祖宗,從可知矣。故王涇郊祀錄言:『祀天地皆先受大圭搢之,又受鎮圭執之。』記曰:『入太廟說笏非古。』則是郊廟皆不可無也。今郊廟之祀,有鎮圭,無大圭,於禮為闕。請下有司製之。」詔參詳大圭尺度。於是復言:「案考工記,大圭,說者曰:『或謂之珽。』隋書志:『天子笏曰珽,長尺二寸,以球玉為之。』開元禮義羅曰:『笏自西魏以降,惟天子以球玉為之,長尺二寸。』乞朝廷揆玉之有無制之。」從之。(據禮文,前請乃元豐元年九月十七日,後請則三年六月九日,今并書之。又六月二十八日、七月十四日亦附見於此。) 又言:「周禮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典瑞:『王搢大圭。』然鎮圭者,王執以為瑞;大圭者,王搢以為笏。開元禮、開寶通禮及儀注,明堂、太廟,皇帝親祠,至罍洗、奠玉幣、飲福,皆云搢鎮圭。此既非笏,不當搢之。覲禮記曰:『奠圭於繅上。』說者謂:『釋於地也。』諸侯見於天子,坐奠圭,則天子祗事天地、祖宗,亦當奠圭於繅上。所有儀注親祠奠玉帛之時,搢鎮圭。伏請改為奠鎮圭。其盥手、飲福,謂宜使人接圭。」(禮文在六月二十八日,今并入六月九日。)
又言:「天子奉祭祀執鎮圭者,其摯也;搢大圭者,其笏也。禮見於所尊,奠摯而不授。覲禮曰:『奠圭於繅上。』鎮圭有繅。朝事義曰:『天子冕而執鎮圭,尺有二寸,繅籍尺有二寸,搢大圭,朝日於東郊。』繅所以奠玉,是奠以為執者也。既奠摯於地,則執大圭為笏。管子曰:『天子執玉笏,以朝日。』唐禮,親祀天地神祇皆搢大圭、執鎮圭;有事宗廟,則執鎮圭而已。王涇郊祀錄曰:『大圭,質也。事天地之禮質,故執而搢之。鎮圭,文也。宗廟之禮亦文,故無兼執之義。』是不知大圭天子之笏,其用通於郊廟。伏請自今皇帝親祠郊廟,搢大圭,執鎮圭。每奉祀之時,既接神,再拜,則奠鎮圭為摯,執大圭為笏。當事搢笏,君尊則不搢,別於臣下也。所有儀注皇帝搢鎮圭,皆沿襲之誤。乞從改正。」詔候製到大圭日施行。(七月十四日得旨,今并入六月九日。) 又言:「古者諸侯朝覲及相見執玉。典瑞云:『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以朝覲宗遇會同于王。諸侯相見亦如之』是也。孤、卿、大夫、元士新任為臣,則執摯。大宗伯『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鴈,士執雉。』司士云『掌擯士者,善其摯【八】』是也。其相見執摯。士相見禮曰『冬用雉,夏用腒』是也。賓射亦執摯。射人云『三公執璧』之屬是也。若諸侯及髃臣助祭於王,本無執玉帛、羔鴈之義,故雖冕服,但當執笏。玉藻曰:『見於天子,與射,無說笏,入太廟說笏,非古也。』說者以為:『太廟之中惟君當事說笏。』以臣見於君無不執笏,明太廟之中雖當事之時,亦執之。唐王涇郊祀錄曰:『凡皇太子釋奠及王公以下從祀,皆執笏。』伏請自今親祠郊廟,髃臣冕服助祭執笏,或當事則搢笏。先儒以臣雖當事,亦執笏為不說笏,非是。其陪位官亦合冕服助祭。」從之。(禮文在三年八月二十一日辛亥,今并入六月九日庚子。)
詔權河北東路刑獄、太常丞汪輔之,虞部員外郎陳知檢,各罰銅二十斤。並坐前在河北轉運司奏錢帛數不實也。
壬寅,詔寶文閣學士兼侍讀陳薦久苦足疾,除將來親祠明堂外,諸祠攝事免一年。時中書奏季夏祀黃帝,欲差薦攝太尉也。
癸卯,權提舉河北西路常平等事、太常博士□居厚權京東路轉運判官。(欲記□居厚事,故特著此。五年六月丙寅,遷副使。六年九月,除為待制使。居厚,豫章人,已見熙寧八年八月。) 錄定州北平縣主簿李竦子為郊社齋郎,尉王奎子為三班差使。竦、奎因開壕溺死故也。 御史何正臣言:「禮部侍郎滕甫近自知池州移知蔡州。甫頃嘗阿縱大逆之人,法不容誅。朝廷□容,尚竊顯位,於甫之分僥倖已多,豈可更移大藩!乞別移遠小一州。」詔改知安州。(自池移蔡乃四月二十四日,今并此。)
韓存寶言:「益州、利、夔等路與瀘州夷亦有水陸可通道,乞指揮逐路經過所有須索,責以應辦。」從之。
詔定州路安撫司給封樁紬絹三萬修保州城。三司言:「河北糴便糧草鈔價,本以見錢法一等給還,後別立草料錢,以銀紬絹及茶本錢折,商人無利,遂增草料虛錢。雖以銀紬絹估直,又令算清香茶,權罷給銀,亦入納,未至通行,致於人糧交引品搭分數,抑勒入納。昨薛向乞用見錢法糴買,當時三司以錢不給,又即如舊。今勘會紬絹本非河北、京東商人所須,交引鋪以賤價收之,坐獲厚利,若不申明,恐牽制人糧,例增虛錢,浸害邊計。乞並依人糧例入納,出鈔更不虛銽價錢,市易務下界亦依人糧鈔法給還。若闕見錢,三司應副,其已前鈔自依舊法。」從之。
詔以戶絕孫守凝園宅并地一十四頃有畸賜上清儲祥宮。
甲辰,詔權判司天監丁洵,權同管勾司天監周琮,各補一子若孫,充額外學生。洵,二十九年不磨勘;琮領監事二十六年,未常為子孫乞恩,故皆及之。
詔涇原路募勇敢依鄜延路,以百人為額【九】。從經略司請也。(兵志第三卷有此,與實錄同。鄜延額附熙寧六年之末。)
詔司農寺於永興軍等路給常平倉穀十八萬石,充環慶路將下守禦及緩急漢蕃弓箭手闕乏借貸。 詔:「河北、河東、陝西未置保甲,令監司、提舉司歲分州縣案閱。」從兵部請也。
都提舉汴河隄岸司乞禁商人以竹木為□□椑□入汴販易。從之。
詳定禮文所言:「今儀注,親享太廟但有三牲骨體俎,而無腸胃膚俎,不應古義。伏請於三牲骨體俎之外,加以牛羊腸胃俎一、豕膚俎一。所有牛羊腸胃,其數各三,其長皆及俎距。離肺各一,小而長,午割之,不絕中央少許;刌肺各三,與腸胃共為一俎。其載之次序,以離肺在上端,刌肺次之,腸胃在下端。豕膚為一俎,橫載,令其皮革相順。」從之。(禮文所三年二月十六日依奏,今附六月十三日。) 又言:「古者祭祀用牲,薦腥則解為七體,薦熟為十一體。今親祠南郊,正配位之俎,用牛羊豕之足各一,用肉各一;太廟每室,用羊豕之足各一,用牛肉各一,至饋熟,又臠三牲之肉各一,不殊左右胖,不分貴賤,無豚解、體解之別。伏請自今郊廟薦腥,解其牲兩髀、兩肩、兩黢,并脊為七體。左右胖俱用,其載於俎,則以兩髀在端,兩肩次之,兩黢次之,脊居中,皆進。未至薦熟,沈肉於湯,止用右胖,髀不升。其十一體在俎之序,則肩也,臂也,臑也,正脊也,脡脊也,橫脊也,代黢也,長黢也,短黢也,膞也,胳也。依此設之。肩、臂、臑在上端,膞、胳在下端,脊、黢在中央,仍各以半為腥俎,半為熟俎,腸胃膚俎亦然。」從之。
又言:「凡視滌濯祭器及烹□之具,有司皆當就視。今親饗太廟,每室前惟設一籩一豆,而南郊則於神位前亦先設一籩一豆,引視滌濯,並不陳罍洗、篚羃、簠簋、登鉶及巾蓋之屬而視之,是徒為文具而無潔清之實也,伏請改正。」從之。(詳定所三年二月十六日依奏,今附六月十三日。)
丙午,詔中書置局詳定官制,命翰林學士張璪、樞密副都丞旨張誠一領之,祠部員外郎王陟臣、光祿寺丞李德芻檢討文字,應詳定官名制度,並中書進呈。其後又以著作佐郎、祕閣校理何洵直兼檢討文字。(何洵直檢討在七月九日,今并書之。)
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都承旨韓縝兼判兵部,罷兵部勾當公事官。
詔河北、河東、陝西路各選文武官一員提舉義勇、保甲。武臣提舉義勇、保甲兼提點刑獄,文臣提點刑獄兼提舉義勇、保甲。自今五路提點刑獄準此。東上閤門使、榮州刺史狄諮河北西路,權判都水監、都官員外郎劉定河北東路,東上閤門副使王崇拯、權判刑部集賢校理黃廉並河東路,引進副使張山甫永興等路,權判兵部太常博士李深秦鳳等路,提點河北西路刑獄杜常、提點永興軍等路刑獄葉康直,並就領其事。(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初命王中正、狄諮提舉。)
權判都水監張唐民請復黃、汴諸河歲差修河客軍九千人額。都大提舉游田司請以雍邱縣黃酉等十棚牧地為莊田。從之。
增桂州公使錢為四千緡。
如京使高通上其叔永亨獄中訴冤文字三十二紙【一○】,乞移永亨別路州軍,待報免,為呂惠卿等橫加刑禁,噃死牢獄。上批:「永亨邊遠小臣,犯法不枉,主帥治其姦狀,尚不知懼,乃敢飾情自言,凶很之實,於此可見。仰見勘官司分析□縱罪人、漏泄獄情因依以聞,仍將來遇恩不原。」(二年五月二日,永亨先次衝替。)
權熙河路經略司趙濟言,得董□書,稱欲建一城,來求修城器具及援兵。詔濟諭以朝旨,修城鐵器已令應副,先具數來,至修時,當令經略司遣兵照管應接。
丁未,四方館使、慶州刺史曹評領榮州團練使,東上閤門副使曹誘為引進副使,供備庫使曹論為西京左藏庫使。以解官持慈聖光獻皇后三年喪,特有是命。
詔朝廷及省、寺遣官至諸路,安撫、監司、提舉司不得奏舉。以中書言所差官事於三四路者,乘勢干請,得舉主不少,恐不能無徇情苟簡之弊,請立法故也。
御史滿中行言:「知尉氏縣孫覽被召赴闕,議者皆以覽能彈壓將下卒伍,將見擢用。而中外之言則以為向者尉氏軍中本結連實狀,止緣本縣都監與將官不協,多以好語姑息,意在中傷。幸小有言,又復張大其事,陰報知縣,掠為己功。今將官既非次替罷,而覽又召對將被賞擢,恐自今將官軍政無以振舉,而邑令之好利者,皆有僥倖萬一之意。」詔覽歸任。覽,覺弟也。
先是尉氏將官御下苛酷,軍士謀就大閱殺將官以叛。及期,將官不敢出。覽聞之亟往,既至,軍士猶族語不顧。覽徐諭之曰:「將官暴虐,誠有罪,然汝曹衣食縣官,縣官顧負汝邪?何敢為滅族計!」觽皆感悟就列。二將伺間徐至,皆衷甲,從子弟自衛。覽面責之,命吏趣具奏,觽遂帖服。上聞而嘉之,故欲召見也。尋以覽為司農寺主簿。(覽傳在靖國元年十一月。將官非次替罷,當考。)
戊申,祠部員外郎胡宗愈為開封府推官。數日,改知蔡州。宗愈先任河東提點刑獄,以不稱職代還,而有是命。
詔鄜延路經略司沈括結絕前經略使呂惠卿措置四路邊防未了事。
都大經制熙河路邊防財用事李憲言:「降授引進使、達州團練使王君萬自開拓熙河,功為最,不幸隕喪,官次所負結糴錢,已沒入其家產。子瞻適受官,又拘收。欲望矜憫給還,除瞻熙河路一將副差遣。」御史何正臣言:「廢置予奪之柄,人主所以獨馭。天下之士,雖執政大臣有不與焉者。而憲以中人犯分干請,略無忌憚,賣恩作福,取媚於人。況君萬邊豪,豈不傾動其類!伏望寘憲典刑。」詔劄與憲。(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六年六月四日,可考。)
己酉,詔同文館置司驅磨市易務錢物,以同修起居注舒亶領其事。
御批:「御史察太學博士葉棣在告月日冒考成遷官。中書看詳,所察不妄,已推治。雖流內銓鹵莽或為姦,然既承取索,自當以實報有司會問。但懼礙條,不得改官,故匿而不言。所為如此,恐不可為人師長,可先罷其學職,以聽於有司。」
武學上新修敕、令、格、式,詔行之。 詔:「提舉教習馬軍所【一一】見教臣寮子弟并諸色人,仰提舉官候拍試。見有步射一石五斗力弓,十箭五上遠六十步,高八尺,闊五尺□五箭;馬射一石三斗力已上,直、背射五箭三上□,並前後手足出力,委是如法精熟者,具名聞奏。(實錄但書五月十一日手札,今并六月十八日增入,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實錄所書與此相重,當考熙寧十年九月十九日、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元豐二年五月十四日、三年三月十一日、五月十一日、六月十八日、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六年二月五日。)
壬子,詔罷中書、門下省主判官,歸省事於中書。
禮院言:「九月辛巳有事於明堂,為慈聖光獻太后服,以日易月,雖已禫除,尚在三年之內,其鹵簿儀仗、冠服、音樂,宜如故事。」詔依熙寧九年南郊故事,命知禮院、祕書丞楊傑赴詳定禮文局同議大樂。從祕書監致仕劉几請也。 御批付韓存寶:「昨討瀘州羅苟姓夷,其招納夷族止令自守村囤,捕斬賊黨,未嘗驅領隨軍。今日用兵,與前事異,若猶用舊令,則大軍深入,或為後患,固宜改圖。將來進討,凡敕榜招安村囤,並擇有功首領質其骨肉於瀘州。或外寨仍量留守兵,然後責令點集族下勝兵丁壯為大軍先驅。明與要約,若討賊斬首有功,依漢軍賞。如不用命,持意兩端,身并同屬皆斬。」
賜祠部員外郎、權發遣大理少卿楊汲紫章服。內侍李憲妻王氏告憲閨門事,開封鞫治子婦,既誣服,上察其冤【一二】,移大理。汲以左證得其情,王執愈堅,取內侍省宿歷驗之,得誣服,白。上曰:「憲親近,有不得直,刑濫從此始矣,非卿孰能辨之!」(此事據汲本傳附見,當考其然否。按:前此蔡延慶坐此獄,罷開封,蔡承禧云云,則汲傳蓋未可信也。二年八月壬寅,初送大理。)
癸丑,詔熙州趙濟罷任,留秦州聽旨。時濟以私役兵防及用官錢買女口事,下陝西轉運司劾罪故也。 詔醫官使以下診御桩,并御藥院祗應者隸御藥院,其入內祗應并看驗病證,醫官隸內東門司。
乙卯,知滄州、屯田郎中、直集賢院張頡為祠部郎中、直龍圖閣、知熙州。御史滿中行言:「頡天資褊躁,動多猜忌,頃在廣南,校計私忿。熙河邊要,宜得持重有常之人。」乃罷頡,而用知雄州、步軍都虞候、昌州團練使苗授知熙州。(苗授除命在七月二日,今并書。)
錄故太常博士、祕閣校理兼監察御史丁執禮一子官。以其兩為御史及歷三司判官、提點刑獄故也,後毋得為例。
詔河北緣邊州軍禁軍闕額米,歸髃牧司封樁。
參知政事章惇上導洛通汴記,詔以元豐導洛記為名,刻石於洛口廟。
權發遣京東路轉運副使李察言:「保甲之法,蓋防檢姦盜,緩急得以呼集追捕。本路排定累年,既不教習,復無點閱之法,進丁開戶,簿籍不明,寖成空文。乞每歲農隙,委提點刑獄司選官分縣就鄉村對籍閱丁數,其不同者正之。」詔送司農寺【一三】。
提舉成都府等路茶場司言:「本司比歲積錢鉅萬,累詔已給賜別司外,欲以所有金帛為錢三十萬緡,輸內藏庫。」詔就近經略使所在州封樁【一四】,委茶場司管勾,如封樁錢物法。自今有羡錢準此,歲終具數以聞。
丙辰,詔:「開封府諸縣強盜屢發,當職官疑有疲□不任事者,令提點司躬行被盜縣督捕,仍體量不職巡檢、縣尉以聞。」
御史滿中行言:「昨曹村河決,止坐都水監當任官。竊以河防完固非朝夕可至,量罪定罰,宜以供職久近為差。」詔中書立到官日限法。
權發遣京東路轉運副使李察乞通行海鹽州軍置買賣鹽場,及於徐州置鑄錢監。又增預置紬絹三二十萬,從本路轉移。又乞令京東兩路提舉司詢究衙規實費錢數裁定。又言:「本路剩員數多,坐費糧餉。乞年雖未及五十五、羸病怯弱者,並聽減放。」並從之,剩員仍問其願否,其強壯者,選充廂軍。(食貨志:元豐三年,京東轉運副使李察始建言南京、濟、濮、曹、單行解鹽;餘十有二州行海鹽,請用今稅法置買鹽場。其法,盡醦戶所煮鹽,官自賣之,重禁私為市。歲收錢二十七萬三千餘緡,而息幾半之。□居厚為京東轉運判官,承察後治鹽法,利入益多。六年,較本路及河北買賣鹽場,自改法抵今一歲有半,得息錢三十六萬緡。察、居厚皆拜官,以旌其功。李察事在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詔韓存寶所領四將兵皆精銳,亦足以辦事,其彭孫所將兵可勿發。存寶與孫俱受命,未嘗私相往來,朝廷知其不協,遂罷孫而專用存寶。(兩人未嘗私相見,據平蠻錄。)
詳定禮文所言:「司天保章正胡晏議武成王廟,管仲、韋孝□、尉遲敬德、蘇定方、郭元振止書官號姓字,請改書其名。禮記曰:『附於殤,稱陽童某甫【一五】,不名神也。』春秋之義,臣既死,則君不忍稱其名。夫以己之臣子,及其死而為神,尚不名之,又況異代之臣乎?故祀五官之神,不曰重黎,而謂之勾芒,祝融亦不名,神也。謂宜並書其爵號,配以諡,若字而不名,如留侯張良,則稱之曰『漢少傅留侯張子房』。或諡字俱不顯者,則書其名氏。」從之。後又詔前代百辟卿士載於祀典者,皆不名。
丁巳,詔在京酒戶見帶納舊麴錢及倍罰錢者,展限半年;不曾該放倍罰者,免三分之一。
詔開封府、京東西、河北、陝西、河東以物力戶養馬,可依逐路提舉司所具當養匹數施行:開封府界四千六百九十四匹,河北東路六百一十五匹,西路八百五十四匹,秦鳳等路六百四十二匹,永興等路千五百四十六匹,河東路三百六十六匹,京東東路七百一十七匹,西路九百二十二匹,京西南路五百九十九匹【一六】,北路七百一十六匹。(二月二十八日、八月二十二日,又二十七日,本志云:又有物力戶養馬令者,自元豐三年詔以國馬未備,其令開封府界,京東西、河北、陝西、河東路州縣物力戶各計資產市馬,坊郭家產及三千緡,鄉村及五千緡,或坊郭、鄉村通及三千緡以上者,並養馬一匹,各及一倍,增一匹至三匹止。馬以四尺三寸以上,齒及八歲以下,至十五歲則更市如初,提舉司籍記之。七年二月七日罷。) 京東西路提點刑獄司言:「緣澶州□村隄都水監丞司開決水口,致大河水流入濮州,枯河行流,下接橫□口已下,濮、鄆州修貼堤道。」上批:「宜令都水監勘會。今夏大河水不曾漲大,元無危急,都水因何有此施行,於農忙時致驚動勞擾並河居民以聞。」
太常寺丞汪輔之權發遣開封府推官。(八月丁酉,為豐稷有言,故特書。)
己未,詔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司依舊置治所於桂州。初欲遷於象州故也。
詔真、楚、泗州各造淺底船【一七】百艘,團為十綱,入汴行運。 祕書監致仕劉几言:「祀明堂樂章,字與樂曲聲數多少不同【一八】,殊失虞書『歌永言』之法。乞遵用御撰樂章【一九】,委本局依律呂七均之法,隨樂章字數審定聲音,以一聲歌一言,八音隨之。又古編鍾、磬,其數皆十六。蓋十二律之外,有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四清聲也。今聖朝大樂,舊鍾、磬皆十六,自李照議樂以來,不復考擊,全失古法。況周禮鄭氏注,編磬盡具十六之數。李照不曉四清聲助成四律,宣導陰陽之和。今若不用,即懵倡和之理。乞依古法,具四清聲。」詔禮院案試,後如几所議。 詳定禮文所言:「皇地祇、神州地祇,燎壇不當設,請毀之。凡祭皇地祇、神州地祇、大社、大稷,其祝版與牲幣、饌物,並瘞於坎。」
又請:「南郊致齋,皇帝出自內寢,居大慶殿御幄易服,有司奏中嚴外辦,畢,即大慶殿御座南向,百官北面再拜,奏請皇帝降齋室,罷西房及御榻東向位。明堂致齋,文德殿準此。」
又言:「郊、廟、明堂告神冊,使中書侍郎讀之,非是,請改命太祝。」又言:「親祠郊、廟,執事之官,皆一切臨時取充位而已,宗室及陪祠官則無預於執事,不應古義。請親祠南郊,薦徹籩豆、簠簋俎饌,以朝臣充;太廟,以宗室遙郡刺史以上充。」又言:「今禘祫以功臣配享,而冬烝不及,與經不合。請每遇冬烝,以功臣配享,其禘祫配享皆罷。」
詔讀冊以史官攝太祝,郊、廟執事官選無過人,冬享禘祫及親祠並以功臣配享,餘皆從之。(舊紀書己未詔冬烝以功臣配享,新紀削去。)
權發遣京東路轉運副使李察言:「近歲聽民買官監酒務【二○】,增羡則利入私家,虧折則逋負官課,由此暗失歲入。乞買酒務人欠凈利,若雖無欠而課嬴可以官監者皆復之【二一】。仍乞不拘常制奏舉監官【二二】,增助財計。」從之。 饒州長山雨木子數畝,狀類山芋子,味香而辛,土人以為桂子,又曰「菩提子」,明道中嘗有之。是歲大稔。
是月,升沅州黔江城為黔陽縣。(舊紀書置黔陽縣此月十三日,朱本云。詔以沅州安江、鎮江寨人戶併為黔江縣。今并入此。實錄又于十二月末書此,蓋重出也。)
注 釋 【一】上批「批」下原衍「詔」字,據宋會要職官五七之四三刪。
【二】許案閱見教義勇保甲武藝「教」原作「數」,據宋史卷一九一兵志、宋會要兵二之一七改。 【三】反喪服「喪」字原脫,據禮記雜記補。
【四】乞給錢收買「乞」字原脫,據閣本補。
【五】劉几「几」原作「幾」,據閣本及宋會要樂五之一○、宋史卷一二八樂志、卷二六二劉几傳改。下同。
【六】富吉二州「富」原作「雷」,據閣本改。按:宋荊湖南路溪洞州有富州,見宋史卷四九三西南溪洞諸蠻傳、武經總要前集卷二○邊防;熙寧五年,章惇為荊湖南、北路察訪使,經制南、北江事,見宋史卷四七一章惇傳。
【七】王搢大圭執鎮圭以朝日周禮典瑞「執鎮圭」下有「繅藉五采五就」六字。
【八】司士云掌擯士者善其摯「士」原作「執」,據周禮司士改。
【九】詔涇原路募勇敢依鄜延路以百人為額「勇敢」二字原倒,據宋史卷一九○兵志乙正。
【一○】訴噃文字三十二紙「三」,宋會要刑法三之一九作「二」。
【一一】提舉教習馬軍所「習」字原脫,據本書卷三○四元豐三年五月癸酉條補。
【一二】上察其噃「噃」原作「章」,據閣本、活字本改。
【一三】詔送司農寺「詔」字原脫,「寺」原作「事隙以篃閱」,據宋會要兵二之一七改補。 【一四】詔就近經略使所在州封樁「使」上原衍「司」字,據宋會要食貨三○之一七刪。 【一五】陽童某甫「陽」原作「殤」,據禮記雜記改。 【一六】五百九十九匹宋史卷一九八兵志馬政作「五百九十匹」。 【一七】淺底船「淺」原作「錢」,據閣本及宋會要食貨五○之六四改。
【一八】字與樂曲聲數多少不同「曲」原作「典」,據閣本及宋會要樂三之二○改。
【一九】乞遵用御撰樂章「撰」原作「選」,據長編紀事本末卷八○定樂器改。
【二○】近歲聽民買官監酒務「監」原作「鹽」,據閣本及宋會要食貨二○之一○改。
【二一】可以官監者皆復之「監」原作「鹽」,據同上書改。
【二二】仍乞不拘常制奏舉監官「監」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卷三百五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李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