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三)《路史》所引《紀年》輯證

  〔一〕《汲紀年》:帝王之沒皆曰陟。《發揮》卷五案:韓愈《黃陵廟碑》云:「舜陟方乃死。……余謂《竹書紀年》帝王之沒皆曰陟。陟,昇也。」此引《紀年》乃韓氏隱括之語。《路史》所引見《辨帝舜塚》條,又引《黃陵廟碑》文,所本即此。

  〔二〕《汲書》亦云:黃帝死七年,其臣左徹乃立顓頊。《後紀》卷六《汲書》云:左徹乃立顓帝。《後紀》卷五注案: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四九云:「案《博物志》云:「黃帝登仙,其臣左徹者,削木象黃帝,帥諸侯以朝。七年不還,左徹乃立顓頊,左徹亦仙去也。」……夫顓頊之於黃帝,世代懸隔,焉得云七年即立顓頊乎?」「疑羅氏誤引《博物志》以為《汲書》也。」

  〔三〕《竹紀年》云:堯元年丙子。《後紀》卷一0注案:《隋書?律曆志》引《竹書紀年》曰:「堯元年景(丙)子。」

  〔四〕《竹書紀年》以為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發揮》卷五注案:羅氏云:「鄄城東北五里有堯城。」其下即引《竹書紀年》云云,又云:「《寰宇記》以載言所錄,不欲去。」蓋轉引自《太平寰宇記》。參見《五帝紀》。

  〔五〕《竹書》謂舜既囚堯,偃塞丹朱於此,使不得見。《發揮》五注案:羅氏云:「濮陽有偃朱城。」其下即引《竹書》云云,亦轉引自《太平寰宇記》,參上條。

  〔六〕《竹書》云:放帝丹朱于丹水。《後紀》卷一0注案:《山海經?海內南經》郭注引《竹書》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七〕《竹書》、《郡國志》等皆言帝葬蒼梧。《發揮》卷五案:《史通?疑古》云:「《虞書?堯典》又云:「五十載陟方乃死。」注云:「死蒼梧之野,因葬焉。」」《路史》所云見《辨帝舜塚》條,又云「人風婐劃,地氣高瘴」,即《疑古》語,疑本《史通》而誤。

  〔八〕癸北氏虞帝之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之出也,一曰宵明,一曰燭光。見諸《汲簡》。《餘論》卷九〔九〕《紀年》、《墨子》言:龍生廣,夏冰,雨血,地坼,及日夜出,晝不見。《後紀》卷一二注案:《通鑑外紀》卷一注引《汲冢紀年》曰:「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龍生于廟,日夜出,晝日不出。」《訂補》以為《路史》注疑有誤字,「廣」當是「?」,即「廟」字。

  〔一0〕《汲古文》云:聞不居陽翟。《後紀》卷一二注案: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四九云:「《漢書?地理志》:「潁川郡陽翟,夏禹國。」臣瓚曰:「《世本》:禹都陽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陽翟也。」竊意「不居陽翟」當是瓚語,所以釋陽城之為禹都,而辨《地志》陽翟為夏禹國之誤也。羅苹不察,乃於《路史?夏后紀》「封之高密以處於櫟」下注云:「《地志》:陽翟,夏禹國,或云都之,非也。故《汲古文》云:聞不居陽翟。」竟以此語為《紀年》本文,誤矣。」《訂補》亦據此為說。《路史》此條本於《漢書?地理志》注,而誤讀瓚語。

  〔一一〕《竹書紀年》:黃帝至禹,為世三十。《發揮》卷三〔一二〕《紀年》:禹立四十五年。《後紀》卷一二注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禹立四十五年。」《輯校》、《訂補》失輯。

  〔一三〕帝啟曰會。注:見《紀年》。《後紀》卷一三上〔一四〕《紀年》:啟登后九年,舞九韶。《後紀》卷一三上注案:《山海經?大荒西經》注引《竹書》曰:「夏后開舞九招也。」「九招」即「九韶」。   〔一五〕既征西河。注:《紀年》在二十五年。《後紀》卷一三上西河。后啟征之。見《紀年》。《國名紀》己案:《北堂書鈔》卷一三引《紀年》云:「啟征西河。」

  〔一六〕《紀年》:啟二十九年,年九十八。《後紀》卷一三上注案:《真誥》卷一五引《竹書》云:「(啟)即位三十九,亡年七十八。」《路史》當本此,互有誤字。

  〔一七〕《汲冢古文》:太康居斟尋。乃失邦。《後紀》卷一三上注案:《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周本紀》正義引《汲郡古文》或《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尋。」「乃失邦」三字,當本《尚書?五子之歌》序:「太康失邦。」

  〔一八〕《汲書》:羿、桀皆居斟尋。《後紀》卷一三上注案:《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周本紀》正義引《汲郡古文》或《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一九〕征淮、畎。注:淮夷、畎夷。《紀年》云:元年。《後紀》卷一三上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云:「帝相即位,……元年,征淮夷。」《後漢書?西羌傳》云:「后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

  〔二0〕二年,征風、黃夷。七年,于夷來賓。注:並《紀年》。《後紀》卷一三上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云:「帝相即位,……二年,征風夷及黃夷。」《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竹書紀年》云:「七年,于夷來賓。」   〔二一〕《汲古文》云:相居斟灌。《後紀》卷一三上注案:《水經?巨洋水注》引《汲郡古文》云:「相居斟灌。」

  〔二二〕方夷來賓,獻其樂舞。注:《後漢書》及《汲紀年》。《後紀》卷一三下注案:《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竹書紀年》云:「后少康即位,方夷來賓。」又《東夷傳》云:「自少康已後,世服王化,遂賓於王門,獻其樂舞。」   〔二三〕《紀年》:帝宁居原,自原遷于老王。《後紀》卷一三下注案:影宋蜀刻本《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云:「帝宁居原,自遷于老王。」「老王」為「老丘」之誤,鮑刻本作「老丘」。(所據他宋本作「老丘」,或鮑氏所改,今不可知。)《路史》沿蜀刻《御覽》之誤,可證所據確為《御覽》。   〔二四〕《紀年》云:夏柏杼子之東征,獲狐九尾。《後紀》卷一三下注案:《太平御覽》卷九0九引《書紀年》云:「夏伯杼子東征,獲狐九尾。」

  〔二五〕帝槐,一曰芬,是為祖武,立三歲而東九夷來御。注:畎、于、方、黃、白、赤、玄、風、陽凡九,見《竹書》及《後漢書》。《後紀》卷一三下案:《後漢書?東夷傳》云:「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注引《竹書紀年》曰:「后芬發即位,三年,九夷來御。」

  〔二六〕(帝槐)二十有六歲陟。注:《紀年》:四十四年。《後紀》卷一三下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后芬立四十四年。」

  〔二七〕芒如之元年,首以玄圭賓于河。注:見《紀年》。《紀年》云:東狩于海,獲大魚。《後紀》卷一三下注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后芒即位,元年,以玄珪賓于河。東狩于海,獲大魚。」

  〔二八〕《紀年》:后亡陟,年五十八。《後紀》卷一三下注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后芒陟位,五十八年。」

  〔二九〕(帝洩)二十有一歲,六夷來御,於是始加爵命。注:畎、白、赤、玄、風、陽之六夷也。《紀年》云:繇是服從。《後紀》卷一三下注案:《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竹書紀年》曰:「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又《西羌傳》云:「至於后泄,始加爵命,由是服從。」《路史》所引「繇是服從」四字,乃《後漢書?西羌傳》文,誤為《紀年》。

  〔三0〕(后洩)二十歲陟。注:《紀年》:二十一。《後紀》卷一三下〔三一〕(帝不降)六歲,伐九苑。注:《紀年》。《後紀》卷一三下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三二〕(帝不降)五十有九歲陟。注:《紀年》六十九。《後紀》卷一三下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不降即位,……六十九年。」

  〔三三〕帝胤甲。注:見《汲紀年》。《後紀》卷一三下注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帝廑一名胤甲。」《路史》同卷又云:「帝廑一曰頓,立二十歲而陟,子胤甲立。」以胤甲為帝廑子,與《紀年》異。《存真》誤引《路史》文,以為出於《紀年》,反以《御覽》所引為誤。《輯校》從《御覽》之說,不列胤甲一代,補以孔甲,是。《訂補》改從《存真》。

  〔三四〕胤甲在位四十歲,後居西河,天有祅孽,十日並照於東陽,其年胤甲陟。注:以上《紀年》。《後紀》卷一三下案:《太平御覽》卷四引《汲冢書》曰:「胤甲居於河西,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又卷八二引《紀年》曰:「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並出。」《通鑑外紀》卷二注引《汲冢紀年》曰:「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

  〔三五〕《紀年》云:后昊立三年。《後紀》卷一三下注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后昊立三年。」

  〔三六〕帝敬發一曰惠。注:見《紀年》。是為后敬。注:同上。《後紀》卷一三下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后發一名后敬,或曰發惠。」   〔三七〕(帝敬發)其始即繼,諸夷式賓,獻其樂舞。注:《紀年》云:元年。《後紀》卷一三下案:《太平御覽》卷七八0引《竹書紀年》曰:「后發即位,元年,諸夷賓于王門,諸夷入舞。」《後漢書?東夷傳》云:「少康已後,世服王化,遂賓于王門,獻其樂舞。」《通鑑外紀》卷二云:「發,諸夷賓于王門,獻其樂舞。」注:「《紀年》曰:元年。」是「獻其樂舞」四字,乃《外紀》襲自《東夷傳》,《路史》又襲自《外紀》,非《紀年》原文。

  〔三八〕(帝履癸)又命扁伐岷山氏,岷山莊王以二女御焉。愛而無子,乃刻之苕華,而?元妃于洛。注:二女曰琬,曰琰,刻名苕華之玉。詳《焞煌紀年》。《後紀》卷一三下案:《事類賦》注卷九引《燉煌紀年》:「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女,曰琬,曰琰。桀愛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燉煌紀年》之稱僅見《事類賦》注此條,《路史》顯從該書轉引。《太平御覽》卷八0五引此條作《燉煌高納之郡府紀年》,燉煌高納之郡府或是藏書者。

  〔三九〕《汲冢古文冊書》云:桀飾傾宮,起瑤臺,作瓊室,立玉門。《發揮》卷六案:《文選?吳都賦》注:引《汲郡地中古文冊書》云:「桀作傾宮,飾瑤臺,紂作瓊室,立玉門。」此為李善所采劉淵林舊注。淵林名逵,西晉惠帝時人,當目?《竹書》,《汲郡地中古文冊書》之稱亦僅見此。所謂《汲冢古文冊書》即源於《汲郡地中古文冊書》,本條亦係引自劉注。

  〔四0〕關龍逢,……其在《竹書》,始以為諫瑤臺。……逮汲冢張華書則更以為諫長夜之宮,而薦之以必亡之語。《發揮》卷六案:《存真》云:「《路史?發揮》曰:「關龍逢之死,《竹書》以為諫瑤臺。」又云:「汲冢張華書更以為諫長夜之宮。」今案《博物志》曰:「夏桀之時,為長夜宮于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宮谷。又飾瑤臺,關龍逢諫桀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則亡。以龍逢為妖言而殺之。其後山復于谷,下反在上。耆老相與諫桀,又以為妖言而殺之。」據《路史》,是《博物志》此條本於《竹書》也。」朱右曾本不信羅氏父子得見《竹書》,今反據《路史》以證《博物志》此條本於《竹書》,誤。《路史》稱「汲冢張華書」,蓋誤以為《博物志》一書出於汲冢,前引「黃帝死七年」條亦以《博物志》為《汲書》,與此同誤。

  〔四一〕《汲紀年》:桀末年,社坼裂。《後紀》卷一三下注案:《太平御覽》卷八八0引《書紀年》曰:「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為湯所放。」   〔四二〕《汲紀年》:并窮、寒四百七十二年。《後紀》卷一三下注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四三〕《紀年》:湯七年九征。《後紀》卷一三下注案:《太平御覽》卷八三引《紀年》曰:「湯有七名而九征。」

  〔四四〕《竹紀年》云: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發揮》卷五注案: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云:「《紀年》又稱: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

  〔四五〕(《竹紀年》云):仲壬崩而立太甲,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發揮》卷五注案: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云:「《紀年》又稱:……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   〔四六〕(《竹紀年》云):伊尹即位,太甲三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發揮》卷五注案: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引《紀年》云:「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四七〕庇,祖乙勝即居之。注:《紀年》。《國名紀》丁注案:《太平御覽》卷八三引《紀年》云:「祖乙勝即位,是為中宗,居庇。」

  〔四八〕南庚更自庇遷奄。注:《紀年》。《國名紀》丁案:《太平御覽》卷八三引《紀年》曰:「南庚更自庇遷于奄。」   〔四九〕《紀年》:盤庚旬自奄遷于北冢,曰殷虛。《國名紀》丁案:《太平御覽》卷八三引《紀年》曰:「盤庚旬自奄遷于北蒙,曰殷。」   〔五0〕《竹書紀年》:武王年五十四。《發揮》卷四案:《訂補》云:「《真誥》十五引《竹書》作「年四十五」,疑有倒誤。今本《紀年》亦作「年五十四」。」案所見今本《紀年》多作「九十四」,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四云:「年九十四,……《路史》及《通鑑前編》引作「年五十四」。何本、陳本同。閣本作「年八十四」,大字本、吳本、張本作「年九十四」。」其作「五十四」者,疑據《路史》、《通鑑前編》所改。

  〔五一〕《汲紀年》云: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貫于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發揮》卷三注案:《太平御覽》八七四引《書紀年》曰:「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貫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

  〔五二〕?,穆王伐之,大起九師,東至九江,蚖蟬為梁,在江東矣。注:《紀年》:四十七年。《國名紀》己案:《太平御覽》卷三0五引《紀年》:「周穆王四十七年,伐紆,大起九師,東至於九江,比黿以為梁。」

  〔五三〕(《汲冢紀年》云):共伯和即干王位。《發揮》卷二注案:《莊子?讓王篇》釋文引《紀年》:「共伯和即干王位。」

  〔五四〕《紀年》: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奔魏。《國名紀》戊注案:《水經?河水注》引《紀年》云:「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出奔魏。」

  〔五五〕(《紀年》):(晉武公)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而東之。《國名紀》戊注(《紀年》)又云:桓王十二年秋,秦侵芮。冬,王師、秦師圍魏,取芮伯而東之。《國名紀》戊注案:《路史》同時所引兩條,第一條本《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此屬古本。第二條所引除多一「冬」字外,則全同今本。似羅氏父子當日確見有《紀年》一書,其本於東周仍用周年,與古本用晉年者異;周王之軍作「王師」,與古本作「周師」者亦異,然與今本則皆同。洪頤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因謂:「羅泌已見今本。」《路史》一書成於乾道庚寅,即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一一七0年),上距南宋建立之始不過四十四年,而此書卷帙繁重,博徵群籍,又決非短期內可成,果如洪氏所論,則今本《紀年》當在南宋初已出現。羅氏父子所引除此條外,復引「桓王十七年」一條(見後),以周王紀年與今本同,然不見現存今本,或為後世刻本所脫。洪氏所論疑是。

  〔五六〕(《紀年》云):(晉武公)九年,戎人逆之郟。《國名紀》戊注案:《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九年,戎人逆芮伯萬于郟。」

  〔五七〕《紀年》:桓王十七年,楚及巴伐鄧。《國名紀》戊注案:此又以周年紀事,與今本《紀年》同,然不見現存刻本。

  〔五八〕《汲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後紀》卷九下注案:《水經?汾水注》引《汲郡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

  〔五九〕《紀年》:晉獻公十九年,會虞師伐虢,滅夏陽,虢公醜奔衛,乃命瑕父、呂甥邑于虢都。《國名紀》己注案:《水經?河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晉獻公十有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衛,獻公命瑕父、呂甥邑于虢都。」   〔六0〕《竹紀年》「次於郇」者,或云邠之三水栒邑,非也。《國名紀》戊案:《水經?涑水注》引《竹書紀年》云:「晉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率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師。狐毛與先軫禦秦,至于廬柳,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次于郇,盟于軍。」

  〔六一〕《紀年》:句踐以晉出公十年卒,鹿郢立,是為鼯與,六年卒。盲姑立,是為不壽,十年卒。朱旬立,是為王翁,三十七年卒。王翳立,三十六年卒,子諸咎殺之。諸枝立,是為孚錯枝。一年,其大夫寺區定亂,立初無余。十二年,寺區之弟思復弒其君莽而立無顓八年。《後紀》卷一三下注案:陳夢家《六國紀年表考證》云:「此隱括《越世家》索隱所引而雜采《越世家》名諡者。」(《燕京學報》第三七期頁一八六)《史記?越世家》索隱所引《紀年》,文繁,不具錄。

  〔六二〕《汲紀年》:晉出公二十二年,河絕于扈。《國名紀》丁案:《水經?河水注》曰:「《竹書紀年》:晉出公二十二年,河絕于扈。」永樂大典本作「二十二年」,趙一清、戴震校本改作「十二年」,蓋據今本《紀年》。《路史》所據《水經注》,與大典本同。

  〔六三〕《紀年》:越王朱句二十年,滅滕。《國名紀》甲案:《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於粵子朱句三十四年,滅滕。」《訂補》云:「「二十」字疑有脫誤。」

  〔六四〕《紀年》:梁惠九年,晉取泫氏,即《汲書》趙獻子城泫氏者。《國名紀》己案:《水經?沁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泫氏。」《太平御覽》卷一六三引《竹書紀年》曰:「梁惠王九年,晉取泫氏。」

  〔六五〕《紀年》: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國名紀》己案:《水經?丹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

  〔六六〕《紀年》:梁惠成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鄈。《國名紀》己案:《水經?沁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   〔六七〕《竹紀年》:梁惠成二年,齊田壽帥師伐趙,圍觀,觀降。《國名紀》丁注案:《水經?河水注》引《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年,齊田壽帥師伐趙,圍觀,觀降。」此據永樂大典本《水經注》,趙一清、戴震校本皆據今本《紀年》改「趙」作「我」,《路史》所引與大典本合。

  〔六八〕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注:《紀年》。《國名紀》己案:《水經?渭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   〔六九〕惠成七年,雨〔碧〕于郢。見《紀年》。《發揮》卷二注案:《太平御覽》卷八0九引《紀年》:「惠成王七年,雨碧于郢。」

  〔七0〕梁惠成八年,雨〔骨〕于赤髀,後國飢兵疫。《發揮》二注案: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朱右曾《存真》及王國維《輯校》皆據《路史》入輯。《訂補》云:「所見嘉慶六年酉山堂刻本、四部備要本《路史》皆如此,不云出《紀年》。但此條自孫之騄、洪頤烜以下皆引作《紀年》,或《路史》舊本有著明出《紀年》者。」《太平御覽》卷八七七引《史記》云:「梁惠成王八年,雨黍于齊。」陳夢家據此,以為「「骨」「赤」二字乃「黍」「齊」之誤,審其體例亦是出於此《史記》而未言所出。」(《六國紀年表》,《燕京學報》第三四期頁一八三。)疑是。

  〔七一〕長子,紂大史辛申國,今潞之長子縣,《紀年》之尚子也。注:梁惠成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

  《國名紀》丁案:《太平御覽》卷一六三引《竹書紀年》:「梁惠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

  〔七二〕《紀年》:秦封衛鞅于鄔,改曰商。注:梁惠成三十年。《國名紀》己注案:《水經?濁漳水注》引《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衛鞅于鄔,改名曰商。」

  〔七三〕《紀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向,二月城陽、向。注:更名陽為河雝,向為高平。《國名紀》甲案:《水經?濟水注》引《汲郡竹書紀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

  〔七四〕《紀年》:魏襄王六年,秦取我焦。《國名紀》戊注案:《史記?六國年表》秦惠文王九年:「度河取汾陽、皮氏,圍焦,降之。」正當魏襄王六年,似與此條合,然據《紀年》年次,秦惠文王九年當為魏惠成王後元五年,此條疑非《紀年》文。

  〔七五〕《竹書》云:殷王子亥賓于有易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師于河伯伐有易,?之,殺綿臣。《國名紀》己案:《山海經?大荒東經注》引《竹書》曰:「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

  〔七六〕應,《汲古文》云,商時國。《國名紀》己案:《水經?滍水注》云:「按《汲郡古文》:殷時已有應國。」

  〔七七〕《汲冢紀年》: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國名紀》甲注案:《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汲郡古文》:「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   〔七八〕《紀年》秦伐鄭,次于懷,城殷。《國名紀》丁注《紀年》:秦伐鄭,圍懷、殷。《國名紀》戊案:《水經?沁水注》引《竹書紀年》云:「秦師伐鄭,次于懷,城殷。」

  〔七九〕《紀年》作魴,即高邑之地。注:《十道志》云:高邑,趙房子也。《國名紀》己案:《太平御覽》卷一六一引《十道志》曰:「高邑縣,趙房子之邑。《竹書紀年》作「魴子」。」

  〔八0〕《竹紀年》:楚吾得及秦師伐鄭,圍綸。《後紀》卷一三下注秦、楚伐鄭,圍綸氏者。注:《汲紀年》三。《國名紀》丁案:《水經?伊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路史》所引「《汲紀年》三」,「三」疑為「云」字之誤,見《訂補》。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