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福建 廣東 廣西

  福建

  禹貢揚州之域。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治福州路。]屬江浙行中書省。至正十六年正月改宣慰司為行中書省。太祖吳元年十二月平陳友定。洪武二年五月仍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七年二月置福州都衞。[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福州都衞為福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八,直隸州一,屬縣五十七。[為里三千七百九十七。]北至嶺,[與浙江界。]西至汀州,[與江西界。]南至詔安,[與廣東界。]東至海。距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京師六千一百三十三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八十一萬五千五百二十七,口三百九十一萬六千八百六。弘治四年,戶五十萬六千三十九,口二百一十萬六千六十。萬曆六年,戶五十一萬五千三百七,口一百七十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三。

  福州府[元福州路,屬福建道。]太祖吳元年為府。領縣九:

  閩[倚。南有釣臺山,亦曰南臺山。東南有鼓山。南有方山,一名甘果山,下有官母嶼,有巡檢司。東南濱海。南有閩江,亦曰建江,自南平縣流入府界。東南納羣川之水,至府西曰洪塘江,分二流,南出曰陶江,東出曰南臺江,至鼓山下復合為一。又東南有馬頭江,自永福縣流入,曰西峽江,又東有東峽江流合焉,又東南至五虎門,入於海。東有閩安鎮巡檢司。]侯官[倚。西有旂山,有雪峯山,有建江,又有西禪浦。西南有陽崎、吳山、鳳岡、澤苗、延澤、仙坂等六浦,皆建江支分,仍合正流入海。西北有懷安縣,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內,與閩、侯官同治,萬曆八年九月省,西北有竹崎、又有五縣寨二巡檢司。]長樂[府東,少南。東濱海,有海堤。北有馬頭江。又東有守禦梅花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北有石梁蕉山、東南有松下鎮二巡檢司。又東有小祉山巡檢司,後移治大祉澳。]福清[府南,少東。元福清州。洪武二年二月降為縣。東南際海,有鹽場,海中有海壇山,又有小練山。南有龍江,又有逕江。東南有海口,江皆匯流入海。又東有鎮東衞,東南有守禦萬安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又有澤朗山、有牛頭門、又南有壁頭山三巡檢司。又東有海口鎮巡檢司,洪武二十年移於長樂縣之松下鎮。]連江[府東北。東北濱海,海中有北茭鎮巡檢司。南有連江,東入海。東北有守禦定海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羅源[府東北。東濱海。西有羅川,南流分三派入海。南有應德鎮。]古田[府西北。建江在縣南,自南平縣流入,經城南,有大溪流合焉,謂之水口。又東南逕模天嶺下,江流至此始出險就平,東入閩清縣界。東有杉洋鎮,出銀坑,有巡檢司,後廢。又西南有谷口鎮、西北有西溪鎮二巡檢司,尋廢。]閩清[府西北。西南有大帽山。北有建江,西南有梅溪流合焉。東有青窰鎮巡檢司,廢。]永福[府西南。西南有高蓋山,又南有陳山。東有東溪,匯諸山溪之水,下流會於福清之龍江而入海。又有漈門巡檢司,後移於嵩口埕,尋復故。]

  興化府[元興化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二。北距布政司二百八十里。

  莆田[倚。東南濱海,海中有湄洲嶼,又有南日山,俱東與琉球國相望。又南有木蘭溪,北有延壽溪,東北有荻蘆溪,又有通應港,俱會流入海。又西北有興化縣,正統十三年四月省。東有平海衞,東南有守禦莆禧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有嵌頭、西北有大洋寨、東南有吉了三巡檢。東有沖沁巡檢司,本治尋陽,後徙興福。又有青山巡檢司,本治武盛里南哨,後徙奉國里。東南有南日山巡檢司,後徙新安。東北有迎仙寨巡檢司,後移鼓樓山。東有峙頭、東南有小峙二巡檢司,後廢。]仙遊[府西。北有二飛山。東北有何嶺。南臨九鯉湖,湖在萬山中,下流入莆田縣界,合於延壽溪。西有三會溪,即木蘭溪上源。西有白嶺巡檢司,後遷於文殊寨。南有楓亭市、西有潭邊市二巡檢司,後廢。]

  建寧府[元建寧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八。四年正月置建寧都衞於此。八年十月改為福建行都指揮使司。東南距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

  建安[倚。東北有鳳凰山,產茶。東有東溪,即建江,自浙江慶元縣流經此,又西合於西溪。又東南有壽嶺巡檢司。]甌寧[倚。西有西溪,源出崇安縣,東會諸溪之水,流入縣境,又東合於東溪,南入延平府界。西北有營頭街巡檢司。]建陽[府西北。西北有西山。東南有錦江,亦曰交溪,有二源,合流於縣東東山下,南流達於建溪。]崇安[府西北。南有武夷山,中有清溪,九曲流入崇溪。西北有分水嶺,上有分水關巡檢司。其水西流者入江西境,東流者入縣境,即崇溪源。俗謂之大溪,經城西而南出,亦謂之西溪。其別源出縣東北之岑陽山,亦曰東溪,西南流合於西溪,又南合武夷水而入建陽縣界,即錦江之上源也。又西北有溫林、岑陽、桐木、焦嶺、谷口、寮竹、觀音等關,與分水關為崇安入關。]浦城[府東北。北有漁梁山,建溪之源出焉。又有蓋仙山,有黎嶺,又有楓嶺,一名大竿嶺,皆浙、閩通途。又東北有柘嶺,與浙江麗水縣分界,柘水出焉,流合大溪。又南有南浦溪,亦曰大溪,即建溪也,下合建陽之交溪。東有高泉、東北有溪源、西北有盆亭三巡檢司。]松溪[府東。東有萬山。東北有鷲峯山,接浦城及浙江之龍泉界。南有松溪,源出浙江慶元縣,亦謂之松源水,又西有杉溪,下流俱入於建溪。北有二十四都巡檢司。南有東關巡檢司,後遷於烏鞍嶺,又遷於鐵嶺,又遷於峽橋。]政和[府東。南有七星溪,源出縣東之銅盤山,下流合於松溪。又東有丹溪,流經福安縣入海。又東南有赤巖巡檢司。]壽寧[府東。景泰六年八月以政和縣楊海村置,析福安縣地益之。東有蟾溪,即福寧州長溪上源也。東有漁溪巡檢司,後遷縣北之官臺山,又遷斜灘鎮。]

  延平府[元延平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七。東南距布政司四百五里。

  南平[倚。南有九峯山。東北有衍仙山。城東南有劍溪,即建江也,亦曰東溪,自建寧府流入,南經黯淡灘,又西逕劍津,與西溪合。西溪出汀、邵二府之境,至縣西,合於沙縣之沙溪,為沙溪口;又東至劍津,合於東溪;又南至尤溪口,合於大溪,亦名南溪;又東至福州府,入於海;俗亦謂之三溪。東南有蒼峽、西北有大曆二巡檢司。]將樂[府西。南有天階山。西北有百丈山。南有將溪,亦曰大溪,即西溪之上源也。又西北有梅溪,自邵武界流入,合於大溪。又北有萬安寨巡檢司。]沙[府西南。西北有幼山。縣治南有沙溪,亦名太史溪,自永安縣流入,經縣東,有霹靂等灘,下流合於西溪。北有北鄉寨巡檢司。]尤溪[府南。北有丹溪嶺,一名桃木嶺,下有丹溪。東有尤溪,其上源一出龍巖縣,一出德化縣,合流於縣西南,又北流會湯泉等二十溪,北出尤口,入建溪,亦曰湖頭溪。西有英果砦、又有高才坂二巡檢司。]順昌[府西,少北。南有徘徊嶺。西北有順陽溪,源出建陽縣,又東經縣南,與將溪合,又東經沙口,合邵武縣之沙溪,又東經縣西,與西溪合,西溪即邵武縣之紫雲溪也,又東入南平縣界,為南平之西溪。又西北有仁壽鎮巡檢司。]永安[府西南。本沙縣之浮流巡檢司,正統十四年置永安千戶所於此。景泰三年改置縣,析尤溪縣地益之。東北有貢川山。東南有石羅山。西有燕溪,四源合流,經城東北,下流為沙縣之沙溪。又西有安砂鎮、西南有湖口寨二巡檢司。又西北有黃楊巡檢司,廢。]大田[府西南。嘉靖十五年二月以尤溪縣之大田置,析永安、漳平、德化三縣地益之。北有五臺山。南有大仙山。東有銀瓶山,產銀鐵。又南有尤溪,自龍岩縣流入,又東入尤溪縣境。又東南有花橋巡檢司。又西南有桃源店巡檢司,本屬漳平縣,後來屬。北有英寨、西南有安仁隘二巡檢司,後廢。]

  汀州府[元汀州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八。東距布政司九百七十五里。

  長汀[倚。北有臥龍山。又北有新樂山,貢水出焉,流入江西界。西有新路嶺。東有鄞江,即東溪,亦曰左溪,自寧化縣流入,下流經廣東大埔縣入海,中有五百灘,亦謂之汀水。又東南有正溪,西有西溪,北有北溪,南有南溪,俱合於東溪。又西有古城寨巡檢司。]寧化[府東北。南有潭飛漈。又有大溪,源出縣北萬斛泉,分流為清流縣之清溪,其正流入長汀縣,為鄞江上流。北有安遠寨巡檢司。]上杭[府南。西有金山,上有膽泉,浸鐵能成銅。西南有羊廚山,產礦。南有大溪。]武平[府西南。北有黃公嶺。南有化龍溪,下流入廣東程鄉縣。西南有武平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置武平千戶所於此。東南有象洞巡檢司,後移於縣西南之懸繩隘。北有永平寨巡檢司,後移縣西北之貝寨。]清流[府東北。南有豐山,東南有鐵石山,南臨九龍溪,有鐵石磯頭巡檢司。西南有清溪,自寧化縣流入,東北合半溪,又東南經九龍灘而入永安縣界,亦曰龍溪,即燕溪之上源。]連城[府東南。本曰蓮城,洪武十七年後改「蓮」曰「連」。東有蓮峯山。南有文溪,下流達於清流縣之清溪。西南有北園寨巡檢司,後遷於縣南之朗村隘,後又遷於縣西南之新泉隘。]歸化[府東北。成化七年正月以清流縣之明溪鎮置,析將樂、沙縣、寧化三縣地益之。北有鐵嶺。南有歸化溪,下流合將樂縣之將溪。東有夏陽巡檢司。]永定[府南。成化十四年以上杭縣溪南里之田心地置,析勝運等四里益之。西有大溪,即汀水,自上杭縣流經此,又東入廣東大埔縣界。東南有三層嶺巡檢司。東北有太平巡檢司,後徙高坡。西南有興化巡檢司,治溪南里古鎮,尋廢,復置,後遷於上杭縣之峯頭。]

  邵武府[元邵武路,屬福建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為府。領縣四。東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邵武[倚。東有三臺山。東南有七臺山,又有道人峯。又有樵溪,源自樵嵐山,經城內,出北門,合紫雲溪,流至順昌縣為順陽溪。又東南有水口巡檢司。又東有拏口、南有同巡、東北有楊坊三巡檢司,廢。]光澤[府西北。北有雲際嶺。西北有杉嶺,杉關在其上,與江西南城縣接界。杭川出焉,亦名大溪,下流入紫雲溪。又有大寺寨巡檢司,在杉關東。又西北有黃土關。]泰寧[府西南。西有金饒山。西北有大杉嶺。西有二十四溪,南有灘江流合焉,下流會於樵溪。]建寧[府西南。北有百丈嶺,藍溪出焉。南有綏江,源出金饒山,一名濉江,亦名寧溪,至綏城口,合藍溪流入泰寧縣界。西有西安巡檢司,本治里心保,後遷邱坊隘,尋廢,後復置,後又遷新安保之黃泥舖。]

  泉州府[元泉州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七。東距布政司四百十里。

  晉江[倚。東北有泉山,一名清源。東南有寶蓋山。南有靈源山。東南濱海,有鹽場。海中有彭湖嶼。南有晉江,自南安縣流入,經城西石塔山下,又東南至岱嶼入海。東北有洛陽江,南流入海。又東南有永寧衞,南有守禦福泉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南有祥芝、又有烏潯、南有深滬、又有圍頭四巡檢司。西南有安平城,嘉靖中築。東南有石湖城,萬曆中築。]南安[府西,少北。東南濱海。南有黃龍溪,即晉江之上流,西有桃林溪流入焉。南有石井巡檢司。又西北有澳頭、西南有達河二巡檢司,後廢。]同安[府西南。西有文圃山。南濱海,有鹽場。西北有西溪,流合縣東之東溪、縣西之苧溪,又東南注於海。西南有守禦金門千戶所,西有守禦高浦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又西南有永寧中左千戶所,在嘉禾嶼,即厦門也,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苧溪、南有塔頭山、東南有田浦、又有陳坑四巡檢司。又西南有白礁巡檢司,後移於縣西之{艹淮}口寨。東南有烈嶼巡檢司,後移於石潯港口。又有官澳巡檢司,後移於踏石寨。又有峯上巡檢司,後移於縣西之下店港口。]惠安[府東北。東南濱海,有鹽場。西有洛陽江。又東南有守禦崇武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嘉靖中移於縣東北。城東有黃峙、南有獺窟、東南有小阼、東北有峯尾四巡檢司。又東北有塗嶺、又有沙格、東南有小兜三巡檢司,洪武二十年廢。]安溪[府西。西北有佛耳山。南有藍溪。又西北有源口渡巡檢司,後遷白華堡,尋復。]永春[府西北。西北有雪山,桃林溪出焉,東逕南安縣,北合藍溪,為雙溪口,又東逕南安縣,南合於黃龍溪。西有陳岩寨巡檢司,洪武中廢。]德化[府西北。西北有戴雲山。西有太湖山。南有丁溪,又有滻溪,合而北流,入興化仙遊境。又西北有高鎮巡檢司,本東西團,後徙治,更名。東南有虎豹關。]

  漳州府[元漳州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十。東北距布政司七百里。

  龍溪[倚。東有岐山。西有天寶山。北有華封嶺,一名龍頭嶺。東南濱海,海中有丹霞等嶼。又東北有九龍江,亦名北溪,其上源出長汀及沙縣,流入縣界,歷龍頭嶺下,謂之峽中,至縣東出峽,為柳營江,又南有南溪流入焉。又東南為鎮門港,入於海。有柳營江巡檢司。又南有九龍嶺巡檢司。]漳浦[府南。南有梁山,又東南有良山,與梁山相峙。東北有大武山。縣東南兩面皆濱海。南有漳江,亦曰雲霄溪,合李澳溪入於海。又有石塍溪。東北又有鎮海衞,東有守禦六鼇千戶所。澳東南有古雷、又有後葛、東有井尾澳、西南有盤陀嶺四巡檢司。又東南有青山巡檢司,後徙治月峙,又西南有雲霄鎮,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內置。]龍巖[府西。東有龍巖山,又有東寶山,舊產銀鉛。西有紫金山。北有九侯山。又南有龍川,下流入漳平界,為九龍江上源。東北有雁石巡檢司,後移於皞林口。]長泰[府東。南有長泰溪,下流入九龍江。東南有朝天嶺巡檢司,後移於溪口。]南靖[府西。舊治在西南,雙溪之北。嘉靖四十五年北徙大帽山麓。萬曆二十三年復還舊治。北有歐寮山。南有雙溪,入龍溪縣界,為南溪。北有永豐、西北有和溪二巡檢司。又有小溪、寒溪二巡檢司,後廢。]漳平[府西北。成化六年以龍巖縣九龍鄉置,析居仁等五里地益之。東南有象湖山。南有百家畲洞,踞龍巖、安溪、龍溪、南靖、漳平五縣之交。又有九龍溪,自龍巖縣流經此,下流入龍溪縣。南有歸化巡檢司,後移於縣東之析溪口。又東北有溪南巡檢司,後廢。]平和[府西南。正德十四年六月以南靖縣之河頭大洋陂置,析漳浦縣地益之。東南有三平山。東有大峯山,和頭溪所出,分數流達海,又西有蘆溪流合焉。有蘆溪巡檢司,後遷枋頭板,改名漳汀巡檢司。]詔安[府南。本南詔守禦千戶所,弘治十八年置。嘉靖九年十二月改為縣。南臨海,海濱有川陵山,海中有南澳山。又東有東溪,為和頭溪分流,東南流入海。又南有守禦玄鍾千戶所,東有守禦銅山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有金石、洪淡二巡檢司。西南有分水關,漳、潮分界,巡檢司治焉。]海澄[府東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以龍溪縣之靖海館置,析漳浦縣地益之。東北濱海。西有南溪,自龍溪縣流入,與柳營江合流入海。東有海門巡檢司,後遷於青浦社。東北有濠門巡檢司,本治海滄洋,後遷縣東北之嵩嶼。東有島尾巡檢司。又西北有石馬鎮。]寧洋[府西北。本龍巖縣之東西洋巡檢司,正統十一年置。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置縣,又析大田、永安二縣地益之。南有香寮山。東南有東洋,溪流所匯也。]

  福寧州[元屬福州路。]洪武二年八月降為縣,屬福州府。成化九年三月升為州,直隸布政司。[北有龍首山。東有松山,山下有烽火門水寨,正統九年自海中三沙堡移此。東北有大姥山。東南濱海,海中有嵛山、臺山、官澳山、屏風嶼。東有白水江。西有長溪,源出壽寧縣界,至縣西南古鎮門入海。東有福寧衞,南有守禦大金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西北有柘洋巡檢司,又有蘆門巡檢司,後移桐山堡。又東北有大篔簹巡檢司,後移秦嶼堡。又東有清灣巡檢司,後徙牙裏堡。南有高羅巡檢司,後移閭峽堡。又有延亭巡檢司,後移下滸堡。又東北有蔣洋,又有小瀾,西北有小澳、庫溪,西南有藍田,南有西臼六巡檢司,後廢。]領縣二。西南距布政司五百四十五里。

  寧德[州西南。洪武二年屬福州府。成化九年來屬。北有霍童山,有龜嶼。東南濱海,中有官扈山,下有官井洋。又東有瑞峯,亦在海中。西有穹窿溪,西南有赤鑑湖,北有外渺溪,下流俱達於海。北有東洋麻嶺巡檢司,後徙涵村,又徙縣東北之雲淡門,又徙縣東之黃灣,後還故治。南有南靖關。東有長崎鎮。]福安[州西北。洪武二年屬福州府。成化九年來屬。西南有城山。海在南。西北有長溪,東南入福寧州境。西北有白石巡檢司,後徙於縣東南之黃崎鎮。]

  廣東

  禹貢揚州之域及揚州徼外。元置廣東道宣慰使司,[治廣州路。]屬江西行中書省。又置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治雷州路。]屬湖廣行中書省。洪武二年三月以海北海南道屬廣西行中書省。四月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六月以海南海北道所領并屬焉。四年十一月置廣東都衞。[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衞為廣東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直隸州一,屬州七,縣七十五。[為里四千二十八。]北至五嶺,[與江西界。]東至潮州,[與福建界。]西至欽州,[與廣西界。]南至瓊海。距南京四千三百里,京師七千八百三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六十七萬五千五百九十九,口三百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弘治四年,戶四十六萬七千三百九十,口一百八十一萬七千三百八十四。萬曆六年,戶五十三萬七百一十二,口五百四萬六百五十五。

  廣州府[元廣州路,屬廣東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五:

  南海[倚。西北有石門山、雙女山。南濱海。又南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西江,上流合黔、鬱、桂三水,自廣西梧州府流入;一曰北江,即湞水;一曰東江,即龍川水。俱與西江會,經番禺縣南,入於南海。西北有三江巡檢司,本治側水村,後遷村堡。又有金利、西南有神安、又有黃鼎、又有江浦四巡檢司。又南有五斗口巡檢司,後遷磨刀口,又遷佛山鎮。]番禺[倚。在城有番、禺二山,縣是以名。東有鹿步、南有沙灣、北有慕德、東南有茭塘、又有獅嶺五巡檢司。]順德[府西南。景泰三年,以南海縣大良堡置,析新會縣地益之。西北有西江,南有馬寧、北有紫泥二巡檢司。西有江村巡檢司,後遷縣西北查浦。北有寧都巡檢司,後遷都粘堡。又東南有馬岡巡檢司,後廢。]東莞[府東南。南濱海,海中有三洲,有南頭、屯門、雞栖、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老萬山、零丁洋等澳。北有東江。西有中堂、西南有白沙、又有缺口鎮三巡檢司。東北有京山巡檢司,本治茶園,後遷京口村,更名。又西南有虎頭山關,洪武二十七年置。]新安[府東南。本東莞守禦千戶所,洪武十四年八月置。萬曆元年改為縣。南濱海。有大鵬守禦千戶所,亦洪武十四年八月置。東南有官富、西北有福永二巡檢司。]三水[府北。嘉靖五年五月以南海縣之龍鳳岡置,析高安縣地益之。西江在南,北江在西。又西南有三江、北有胥江、東有西南鎮三巡檢司。又南有橫石巡檢司。]增城[府東。東有增江,南有東江。西南有烏石、西北有茅田二巡檢司。]龍門[府東。弘治六年以增城縣七星岡置,析博羅縣地益之。南有龍門水,亦曰九淋水,流入東江。東有上龍門巡檢司。]香山[府南。南濱海。東有零丁洋。北有黃圃巡檢司。西北有大攬巡檢司,本名香山,後更名。]新會[府西南。南濱海,中有崖山。東北有西江。西南有恩平江,一名峴岡水。東南有潮連、西有牛肚灣二巡檢司。又西北有樂逕巡檢司,後遷縣北之石螺岡。又東北有大瓦巡檢司,本治中樂都,後遷鸞臺村。又南有沙村巡檢司,本治大神岡,後遷仙洞村,又遷長沙村,後復故治。]新寧[府西南。弘治十一年以新會縣德行都之上坑蓢置,析文章等五都地益之。南濱海。北有恩平江,一名長沙河。又南有廣海衞,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西有望高巡檢司,西南有城岡巡檢司,後廢。]從化[府東北。弘治二年以番禺縣橫潭村置,析增城縣地益之。九年遷於流溪馬場曲。東北有流溪巡檢司,本治縣北石潭村,後遷神岡村。]清遠[府北。東有中宿峽。西有大羅山。又湞水在縣東北,東南有潖水來合焉,謂之潖江口,有潖江巡檢司。又西南有迴岐、西北有濱江二巡檢司。東北有橫石磯巡檢司,後廢。]

  連州[元桂陽州,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三月省入連州。四月,連州廢,地屬連山。三年九月,連山廢,地屬陽山。十四年置連州於此,屬府。[東北有桂水。西有湟水,亦曰洭水,自湖廣寧遠縣流入,東南合湞水。西北有朱岡巡檢司。又有西岸巡檢司,治仁內鄉,後徙陽山縣境。]東南距府五百六十里。領縣二。陽山[州東北。元屬桂陽州。洪武二年三月,桂陽州廢,屬連州。四月,連州廢,屬韶州府。十四年四月改為連州,徙州於桂陽州舊治,復置縣,屬焉。南有陽谿,即洭水。西北有星子巡檢司。東有西岸巡檢司,自連州移此,治青蓮水口。又北有湟谿、陽山二關。]連山[州西。元連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屬韶州府。三年九月省入陽山。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十四年四月屬州。舊治在縣西北鍾山。永樂元年徙縣西程山下。天順六年又徙小坪。南有黃連山。北有高良水,又名大獲水,東至州界入湟水。西有宜善巡檢司,即程山下舊縣治。]

  肇慶府[元肇慶路,屬廣江道。]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一。南距布政司二百三十里。

  高要[倚。北有石室山。南有銅鼓山。東有高峽山、爛柯山。城南有西江,又南有新江,東南有蒼梧水,俱流入焉。東南有古耶巡檢司,治龍池都之馮村,後遷縣東之橫槎下都。東有祿步巡檢司,初在下村,後遷上村水口。東有橫槎巡檢司,初治上半都,後遷水口,尋廢。]高明[府東南。本高要縣高明鎮巡檢司,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改為縣,析清泰等都益之。南有倉步水,一名滄江,下流入於西江。東北有太平巡檢司,治太平都,後遷縣東都含海口。又遷縣西南山臺寺,又遷縣東清溪申石奇海濱。]四會[府北。南有北江。東有南津巡檢司,治黃岡村,尋遷縣東南南津水口。]新興[府南。元新州治,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來屬。東有新江。西南有立將巡檢司。又南有祿緣巡檢司,後廢。]開平[府南。本恩平縣之開平屯。明末改為縣,析新興、新會二縣地益之。南有恩平江,源出舊恩平縣西北平城山,東流合烏石水,下流入廣州新會縣界。東南有沙岡巡檢司,本治沙岡村,後遷平康都之長沙村。又南有松栢、北有四合二巡檢司。]陽春[府南。元屬南恩州。洪武元年屬新州。二年四月,新州廢,屬府。西有漠陽江。北有古良巡檢司,尋廢,後復置於縣西,又遷南鄉都小水口。又北有思良巡檢司,後廢。]陽江[府南。元南恩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元年,南恩州廢,改屬新州。二年四月,新州廢,屬府。南濱海。中有海陵山,山西北為鶴州山,海陵巡檢司在焉。西有漠陽江,源出古銅陵縣北雲浮山下,南流過陽春縣,會諸水,經南恩舊城,直通北津港門,入於海。東南有海朗守禦千戶所,西南有雙魚守禦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七年置。又東北有蓮塘堡,西有太平堡,俱嘉靖間築。]恩平[府南。本陽江縣之恩平巡檢司,初治縣東北之恩平故縣,後遷恩平堡。成化十四年六月改堡為縣,析新興、新會二縣地益之,而遷巡檢司於縣東南之城村,仍故名,後又遷白蒙屯。縣南有恩平江。]廣寧[府西北。嘉靖三十八年十月以四會縣地置。初治縣東南潭圃山下,後遷大圃村福星山下,即今治也。北有綏江,又有龍口屯田千戶所,亦嘉靖三十八年置。西北有金溪巡檢司。南有扶溪巡檢司,初治東鄉水口,後遷扶溪口,又遷官埠。]

  德慶州[元德慶路,屬廣東道。]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府治端溪縣省入,來屬。[西有小湘峽,西江經其中,端溪自東北流入焉。東有悅城鄉巡檢司,治悅城故縣,後遷靈溪水口。]東距府二百十里。領縣二。封川[州西。元封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三月,州廢,改屬。南有西江,西有賀江,西北有東安江,俱流入焉。北有文德巡檢司,初治縣西北大洲口,後遷縣西賀江口,後又遷於此。]開建[州西北。元屬封州。洪武二年三月改屬。西有開江,一名封溪,即賀江之下流。北有古令巡檢司,治古令村,後遷縣東北之褥村。]

  韶州府[元韶州路,屬廣東道宣尉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六。西距布政司八百里。

  曲江[倚。永樂二十二年建淮王府,正統元年遷於江西饒州府。南有蓮花山。東北有韶石山。西有桂山。湞水在東,東南有曹溪水,西有武水,俱流入焉,抱城回曲,故謂之曲江,下流即始興江。東北有平圃、南有蒙〈氵裏〉二巡檢司。]樂昌[府西北。南有昌山。東北有靈君山。西有三瀧水,即武水。北有九峯、西北有黃圃、又有羅家灣三巡檢司。東有高勝巡檢司,後廢。]英德[府西南。元英德州,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三月降為縣,來屬。南有臯石山,一名湞陽峽。又湞水在縣東,一名溱水,洭水在縣西,一名洸水,至縣西南合流,謂之洸口,有洸口巡檢司。又南有瀧頭水,與湞水合。又東有象岡、北有清溪、西有含洸三巡檢司。又南有南崖巡檢司,廢。]仁化[府東北。治水西村,後遷城口村。西北有吳竹嶺,吳溪水出焉,下流為潼溪,入湞。東北有扶溪巡檢司。又北有恩村巡檢司。]乳源[府西。本治虞塘,洪武元年遷於洲頭津。西有臈嶺,五嶺之一。西北有武水,自湖廣宜章縣流入,有武陽巡檢司。]翁源[府東南。元屬英德州。洪武二年三月改屬。故城在西北,今治本長安鄉也,洪武初,遷於此。北有寶山。東有靈池山,滃溪出焉,即瀧頭水。東有桂丫山巡檢司,初治茶園舖,後遷南浦。]

  南雄府[元南雄路,屬廣東道。]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二。西距布政司千九十里。

  保昌[倚。大庾嶺在北,亦曰梅嶺,上有梅關,湞水所出。西北有凌江水,流合焉,南至番禺入海,謂之北江。又縣東有小庾嶺。西北有百順、東南有平田二巡檢司。又東北有紅梅巡檢司,舊治梅關下,後遷於此。]始興[府西。西有始興江,即湞水。南有清化徑巡檢司。又東北有黃塘巡檢司,本治瓔珞舖,後遷黃塘江口,又遷黃田舖。]

  惠州府[元惠州路,屬廣東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歸善[倚。南濱海。西江在西南。東有東江,自江西安遠縣流入府境,亦曰龍川江,西南至番禺縣,會西江入海。東南有平海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又有內外管理、又有碧甲二巡檢司。]博羅[府西北。西北有羅浮山。南有東江。西有石灣、又西北有善政里二巡檢司。]長寧[府西。隆慶三年正月以歸善縣鴻雁洲置,析韶州府英德、翁源二縣地益之。萬曆元年徙治君子峯下。南有新豐江,下流入龍江。西有〈土乍〉坪巡檢司。又北有黃峒巡檢司,後廢。]永安[府東北。隆慶三年正月以歸善縣安民鎮置,析長樂縣地益之。西有東江。西南有寬仁里巡檢司,治苦竹派,後遷桃子園。又有馴雉里巡檢司,治鳳凰岡,後遷縣東烏石屯。尋俱還故治。]海豐[府東。北有五坡嶺。南濱海,一名長沙海。又東南有碣石衞,東有甲子門守禦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南有捷勝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二月置,初名捷徑,三月更名。有甲子門巡檢司。又西有鵝埠嶺巡檢司。又西南有長沙港巡檢司,後遷謝道。]龍川[府東北。元循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來屬。東有霍山。南有龍江,即東江上流,自江西安遠縣流入。東有通衢巡檢司,後遷老龍埠,尋還故治。東北有十一都巡檢司。]長樂[府東北。元屬循州。洪武四年四月來屬。舊治在紫金山北。洪武初,徙於今治。東南有興寧江。南有十二都巡檢司。又西有清溪巡檢司,後廢。]興寧[府東北。元屬循州。洪武二年四月來屬。南有興寧江,東入潮州府程鄉縣界。東南有水口巡檢司,治水口隘,後廢,復置於下岸,尋遷於上岸水東。又北有十三都巡檢司,後遷白水砦,尋復故。]

  連平州[本連平縣。]崇禎六年以和平縣惠化都置,析長寧、河源二縣及韶州府翁源縣地益之。尋升為州。[西有銀梅水,源出楊梅坪,即湞水上源。南有長吉里、東南有忠信里二巡檢司。]東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二:河源[州北。舊屬府,崇禎六年改屬州。故城在西南。洪武二年徙於壽春市。萬曆十年遷於今治。南有槎江,即龍川江,下流為東江。又北有新豐江入焉。又東北有藍口巡檢司。]和平[州少北。正德十三年八月以龍川縣之和平司置,析河源縣地益之,屬府。崇禎六年改屬州。北有九連山。西北有浰頭山,三浰水出焉,亦名和平水,有浰頭巡檢司。]

  潮州府[元潮州路,屬廣東道宣慰司。]洪武二年為府。領縣十一。西距布政司千一百九十里。

  海陽[倚。南濱海,有急水門。東有鱷溪,一名惡溪,亦名韓江,又名意溪,東入於海。西北有潘田巡檢司。又有楓洋巡檢司,尋遷縣南園頭村。]潮陽[府南。東南濱海。西南有練江。南有海門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置。東有招寧、西北有門闢、北有桑田三巡檢司。又有吉安巡檢司,治〈氵戎〉水都南山下,後遷貴嶼村。]揭陽[府西。西北有揭嶺。南有古溪。東南濱海。西有南寨巡檢司,本名湖口,治湖口村,後遷棉湖寨,更名。東有北寨巡檢司,本治縣西北岡頭山,後遷縣東北鳥石山南,尋還舊治,後又遷縣東桃山舖前。]程鄉[府西北。元梅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來屬。南有梅溪,即興寧江之下流,一名惡溪,西北有程江合焉。西有太平鄉巡檢司,治梅塘堡,後遷縣西北石鎮村旁。東南有豐順鄉巡檢司,本在縣西北平遠縣界,後遷松口市。]饒平[府東北。成化十二年十月以海陽縣三饒地置,治下饒。東南濱海,海中有南澳山,有大成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置。南有黃岡、西有鳳凰山二巡檢司。又東南有柘林寨。]惠來[府西南。嘉靖三年十月以潮陽縣惠來都置,析惠州府海豐縣地益之。南濱海。西有三河,以大河、小河、清遠河三水交會而名,即韓江之上源。東南有靖海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置。南有神泉巡檢司,本名北山,治縣西北山村,後遷神泉村,更名。]鎮平[府北。本平遠縣石窟巡檢司,崇禎六年改為縣,析程鄉縣地益之。西有石窟溪,下流入於程江。東有藍坊巡檢司,自石窟司遷治,更名。]大埔[府東。嘉靖五年以饒平縣大埔村置,析〈氵戀〉洲,清遠二都地益之。南有神泉河,即福建汀州府之鄞江。又西有惡溪。東北有虎頭沙、西有三河鎮二巡檢司。又南有大產巡檢司,後遷黃沙。西南有烏槎巡檢司,後遷高陂。]平遠[府西北。嘉靖四十一年五月以程鄉縣豪居都之林子營置,析福建之武平、上杭,江西之安遠,惠州府之興寧四縣地益之,屬江西贛州府。四十二年正月還三縣割地,止以興寧程鄉地置縣,來屬。]普寧[府西南。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以潮陽縣〈氵戎〉水都置,析洋烏、黃坑二都地益之,寄治貴山都之貴嶼。萬曆十年移治黃坑,以洋烏、〈氵戎〉水二都還潮陽。西有冬瓜山,冬瓜水出焉,下流為揭陽縣之古溪,與南、北二溪合,下流至澄海縣入於海。西南有雲落徑巡檢司。]澄海[府東南。本海陽縣之闢望巡檢司。嘉靖四十二年正月改為縣,析揭陽、饒平二縣地益之,而徙闢望巡檢司於縣北之南洋府,仍故名。南濱海,亦曰鳴洋海。西南有蓬州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六年四月置。又有駝浦巡檢司。]

  高州府[元高州路,屬海北海南道,治電白。]洪武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九年四月復為府。後徙治茂名。領州一,縣五。東南距布政司一千里。

  茂名[倚。洪武七年十一月省,十四年五月復置。南濱海。城西有竇江,源出信宜縣,東北流,鑑江入焉,西南流入化州界。南有赤水巡檢司。東南有平山巡檢司,治紅花堡,後遷縣東北之電白故縣。又西南有博茂巡檢司,後廢。]電白[府東。舊治在西北。今治本神電衞,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成化三年九月遷於此。東濱海。西北有立石巡檢司,後廢。]信宜[府北。南有竇江。東北有中道巡檢司,治在懷德鄉黃僚寨之左,廢,後復置於羅馬村,尋又遷於三橋。]

  化州[元化州路,屬海北海南道。]洪武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以州治石龍縣省入。九年四月又降為縣,來屬。十四年五月復為州。[北有石城山,又有來安山。東北有茂名水,竇江之下流。又有陵水、羅水,俱自廣西北流縣流入,與茂名水合,至吳川縣為吳川水,南入於海。北有梁家沙巡檢司。]東南距府九十里。領縣二。吳川[州南。元屬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高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屬州。南濱海,中有碙洲。有碙洲巡檢司,在洲南濱海,後遷洲上。東南有寧川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四月置。又北有寧村巡檢司,治川〈氵窖〉,後遷縣西北之地聚村,又遷於芷{艹了}口。]石城[州西。元屬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高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屬州。南濱海。西有零緣巡檢司。]

  雷州府[元雷州路,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三。東距布政司千四百五十里。

  海康[倚。東濱海。南有擎雷水,自擎雷山南流,東入於海。西有海康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南有清道、東南有黑石二巡檢司。]遂溪[府北。東西濱海。西南有樂民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北有湛川巡檢司,治故湛川縣,後遷縣東南故鐵杷縣。又西南有潿洲巡檢司,治海島中博里村,後遷蠶村。]徐聞[府南。東西南三面濱海。西有海安守禦千戶所,東有錦囊守禦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南有東場、東有寧海二巡檢司。又西北有遇賢巡檢司,廢。]

  廉州府[元廉州路,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九年四月屬雷州府。十四年五月復為府。領州一,縣二。東距布政司千二百十里。

  合浦[倚。洪武七年十一月省,十四年五月復置。東有大廉山,州以此名。東南濱海,亦曰珠母海,以海中有珠池也。又城北有廉江,亦曰合浦江,自廣西容縣流入,逕州,江口分為五,西南注於海。又北有石康縣,成化八年省。東有永安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置。東南有珠場、東北有永平二巡檢司。又北有高仰巡檢司,治馬欄墟,後遷於縣西南。]

  欽州[元欽州路,屬海北海南道。]洪武二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以州治安遠縣省入。九年四月降為縣,來屬。十四年五月復為州。[西南濱海,中有烏雷山,入安南之要道也。又有分茅嶺,亦與安南分界。龍門江在城東,又東有欽江,俱入於海。南有淞海、西南有長墩、西北有管界三巡檢司。又西有如昔、又有佛淘二巡檢司,與交阯接界,宣德二年入於安南,嘉靖二十一年復。又西南有千金鎮。]東距府百四十里。領縣一:靈山[州北。元屬欽州。洪武九年四月屬廉州。十四年五月仍屬欽州。北有洪牙山,洪牙江出焉,經縣東,與羅陽山水合,為南岸江,南流為欽江。又南有林墟、西有西鄉二巡檢司。]

  瓊州府[元乾寧軍民安撫司。元統二年十月改為乾寧安撫司,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為瓊州府。二年降為州。三年仍升為府。領州三,縣十。東北距布政司千七百五十里。

  瓊山[倚。南有瓊山。北濱海,有神應港,亦曰海口渡,有海口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年十月置。又西南有水蕉村,萬曆二十八年置水會守禦千戶所於此。南有石山。又有清瀾巡檢司,廢。]澄邁[府西。北濱海。南有黎母江。東有澄江。西北有澄邁巡檢司,治石〈石矍〉都。南有兔頴巡檢司,治曾家東都,後遷南黎都,廢。西南有銅鼓巡檢司,治新安都,後遷西黎都,廢。又有那拖巡檢司,治那拖市,後遷縣西森山市,廢。]臨高[府西。北濱海。南有黎母江。南有田牌巡檢司,後遷墳橫岡。又東有定南、北有博舖二巡檢司,廢。]安定[府南。元至元二十九年六月置。天曆二年十月升為南建州。洪武元年十月復為縣。南有五指山,亦曰黎母山,黎人環居山下,外為熟黎,內為生黎。北有建江,繞郡境西北流,入南渡江。東有潭覽屯田千戶所,元置,洪武中因之,永樂四年廢。西有青寧巡檢司。又東有寧村巡檢司,治潭覽村,後遷縣東南南資都,仍故名。]文昌[府東。西北有七星山。南有紫貝山。東北濱海。東南有文昌江,入於海。又東北有清瀾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八月置,萬曆九年遷縣東南南〈石毛〉都陳家村。西北有舖前巡檢司。東北有青藍頭巡檢司,後遷縣東抱凌港。]會同[府東南。元至元二十九年六月置。東濱海。西有黎盆溪,東有調囂巡檢司,治端趙都,尋遷縣東南南滄村。]樂會[府東南。西有白石山。東濱海。西北有萬泉河,有黎盆水流入焉。]

  儋州[元南寧軍,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為儋州,屬府。正統四年六月以州治宜倫縣省入。[西北有龍門嶺。西濱海。北有倫江。西南有鎮南、又有安海二巡檢司。又東有歸姜巡檢司,廢。]東北距府三百七十里。領縣一:昌化[州南。舊城在東南,今城本昌化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置。正統六年五月徙縣治焉。西濱海。南有昌江。]

  萬州[元萬安軍,屬海北海南道。]洪武元年十月改為萬州,屬府。正統四年六月以州治萬安縣省入。[北有六連山,龍滾河出焉。東南海中有獨洲山。東有蓮塘巡檢司,後廢。]西北距府四百七十里。領縣一。陵水[州南。東北有舊縣城,今治本南山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置。正統間,遷縣於此。西有小五指山。東濱海,海中有雙女嶼。東北有牛嶺巡檢司。]

  崖州[元吉陽軍,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為崖州,屬府。正統四年六月以州治寧遠縣省入。[南有南山。北有大河,自五指山分流,南入海。東有滕橋、西有抱歲、又西北有通遠三巡檢司。]北距府千四百一十里。領縣一:感恩[州西北。舊屬儋州。正統五年來屬。西濱海。南有南湘江,源自黎母山,西南入於海。東南有延德巡檢司。]

  羅定州[元瀧水縣,屬德慶路。]洪武元年屬德慶州。萬曆五年五月升為羅定州,直隸布政司。[西南有瀧水,源出猺境。又有瀧水、新寧、從化三千戶所,俱萬曆七年置。又有函江守禦千戶所,萬曆五年五月置於西寧縣境,十六年遷於州界之〈滿,去氵〉溝驛。南有開陽鄉、西北有晉康鄉二巡檢司。又東有建水巡檢司,治建水鄉,後遷縣東南古模村,又遷高要縣白坭村,尋復還白模。]領縣二。東距布政司五百三十里。東安[州東。萬曆五年十一月以瀧水縣東山黃姜峒置,析德慶州及高要、新興二縣地益之。北有西江,西有瀧水流入焉。東北有南鄉守禦千戶所,西南有富霖守禦千戶所,俱萬曆五年五月置。東南有羅苛巡檢司。]西寧[州西。萬曆五年十一月以瀧水縣西山大峒置,析德慶州及封川縣地益之。東北有西江,與德慶州分界。東南有瀧水。西南有封門守禦千戶所,萬曆五年五月置。北有都城鄉巡檢司。又西南有懷鄉巡檢司,後廢。]

  廣西

  禹貢荊州之城及荊、揚二州之徼外。元置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治靜江路。]屬湖廣行中書省。至正末,改宣慰使司為廣西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六年四月置廣西都衞。[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衞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一,州四十有八,縣五十,長官司四。[為里一千一百八十三。]北至懷遠,[與湖廣、貴州界。]東至梧州,[與廣東界。]西至太平,[與貴州、雲南界。]南至博白,[與廣東界。]距南京四千二百九十五里,京師七千四百六十二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十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四十八萬二千六百七十一。弘治四年,戶四十五萬九千六百四十,口一百六十七萬六千二百七十四。萬曆六年,戶二十一萬八千七百一十二,口一百一十八萬六千一百七十九。

  桂林府[元靜江路。]洪武元年為府。五年六月改為桂林府。領州二,縣七。

  臨桂[倚。洪武三年七月建靖江王府於獨秀峯前。東有桂山。東北有堯山。又有桂江,亦曰灕江,南有陽江來合焉,至蒼梧縣合於左、右江。東有蘆田市、西有兩江口二巡檢司。南有湘山渡巡檢司,後廢。]興安[府北。南有海陽山,湘水出其北,流入湖廣永州府界,灕水出其南,南入梧州府界。北有越城嶺,亦曰始安嶠,五嶺之最西嶺,下有始安水流入灕水。西南有融江六峒、西有鹽砂寨、北有唐家舖三巡檢司。又西南有岩關。]靈川[府北。北有百丈山。東北有融江,源出融山二洞中,一名銀江,流經縣境,又南入靈川縣界,合於灕江。南有白石潭、東北有千秋峽二巡檢司。]陽朔[府南。北有陽朔山。東有灕江。東南有伏荔市、南有都樂墟二巡檢司。西有白竹寨巡檢司,廢。]

  全州[元全州路,屬湖廣道。]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省州治清湘縣入焉,屬湖廣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來屬。[西有湘山。南有湘水,又北有洮水流合焉。又西有西延、西南有建安、東北有柳浦三巡檢司。又東北有平塘巡檢司,廢。]南距府二百五十里。領縣一。灌陽[州南,少東。南有灌水,經州界,合於湘水。西南有吉寧鄉崇順里巡檢司。]

  永寧州[元古縣。]洪武十四年改為古田縣。隆慶五年三月升為永寧州。[縣舊治在今州南三十里。洪武初,移於今州南八里。成化十八年又移今治。又有黃源水,下流入灕江。南有桐木鎮、又有常安鎮、西南有富椽鎮三土巡檢司。]東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二。永福[州東南。舊屬府,隆慶五年三月改屬州。西南有太和山,太和江環其下,東入柳州府,為雒清江。又西南有理定縣,元屬靜江舊路,正統五年九月省。又有蘭麻鎮、東北有銅鼓市二巡檢司,廢。]義寧[州東北。舊屬府,隆慶五年三月改屬州。北有丁嶺,義江出焉,下流分為二,東流者為臨桂縣之相思水,入於灕江,南流者為永福縣之白石水,即太和江也。西北有桑江口巡檢司。]

  平樂府[元大德五年十一月置。]洪武元年因之。領州一,縣七。北距布政司百九十里。

  平樂[倚。東南有魯溪山。西北有灕江,又北有樂川水,東經昭潭流合焉。又東有榕津寨巡檢司,又有水滻營土巡檢司。又東有龍平寨巡檢司、昭平堡土巡檢司,廢。又東有團山堡,東南有廣運堡、足灘堡,又南有甑灘堡,俱弘治後置。]恭城[府東北。南有樂川水,又東有勢江,南有南平江,北有平川江,西南有西水江,俱流合焉。東北有鎮峽寨、東有勢江源二巡檢司。又有白面寨、西嶺寨二土巡檢司。]富川[府東,少北。元屬賀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潯州府,後來屬。西南有鍾山縣,舊治於此,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移治靄石山下,而置邊蓬寨巡檢司於舊治。北有秦山,接湖廣道州界。東北有甿渚嶺,即臨賀嶺,與湖廣江華縣分界。又東有富江,南合賀水。西南有白霞寨、西北有寨下市二巡檢司。]賀[府東南。元賀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初,以州治臨賀縣省入,屬潯州府。十年五月降為縣,後來屬。東北有臨賀嶺,亦曰桂嶺,下有桂嶺縣,元末廢。東有賀江,至廣東封川縣合於西江。南有信都鄉巡檢司。北有沙田寨巡檢司,後遷縣西點燈寨,尋廢。又東北有大寧寨、樊字寨、白花洞三土巡檢司,後廢。]荔浦[府西,少南。舊屬桂林府,弘治四年來屬。舊治在今縣西。景泰七年移於後山,即今治。東有銅鼓嶺,一名火燄山。又荔江在南,下流入灕江。東南有峯門寨巡檢司,後遷中峝。西北有南原寨巡檢司,後遷縣東南下峝,又遷縣東延濱江。又西南有華蓋城,萬曆中築。]修仁[府西,少南。舊屬桂林府,弘治四年來屬。舊治在今縣西馬浪坪。景泰初,遷今縣南霸寨村。成化十五年遷於五福嶺,即今治。東北有荔江,有麗壁市土巡檢司。西南有石墻堡,萬曆間築。]昭平[府南,少東。萬曆四年四月析平樂、富川二縣地置。五年又析賀縣地益之。東有五指山。又有灕江。又有思勤江,下流入於灕江。東南有龍平縣,元屬府,洪武十八年廢。]

  永安州[元立山縣,屬府。]洪武十八年廢為立山鄉,屬荔浦縣。成化十三年二月置州,曰永安,屬桂林府。弘治三年九月改為長官司。五年復為州,來屬。[東有蒙山,下有蒙水。南有古眉寨土巡檢司。北有羣峯寨土巡檢司,後遷州西北杜莫寨,又遷州北貓兒堡。東南有仙廻營,萬曆中置。]東北距府百二十里。

  梧州府[元梧州路。]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九。北距布政司五百八十里。

  蒼梧[倚。城西南有大江,江即黔、鬱二水,合流於潯州府城東,為潯江;入府界,東經立山下,又東經此,與桂江合,謂之三江口,下流為廣東之西江。東有長行、西有安平、北有東安、西南有羅粒四巡檢司。]藤[府西。元藤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省州治鐔津縣入焉。十月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北有藤江,亦曰鐔江,即潯江也。東南有繡江,西有幕僚江,俱流入焉。又西北有五屯守禦千戶所,嘉靖初置。西有白石寨、南有竇家寨、東北有赤水鎮三巡檢司。又東有溻州、南有周村、西南有驛面、又南有思羅四巡檢司,廢。]容[府西南。元容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十月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省州治普寧縣入焉。西北有容山。南有容江,亦名繡江。又東有波羅里大洞、西南有粉壁寨二巡檢司。]岑溪[府南,少西。元屬藤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府。東北有烏峽山。西有繡江。東南有上里平河村、西南有南渡二巡檢司。又東南有連城鄉義平巡檢司,廢。]懷集[府東北。元屬賀州。洪武初,屬平樂府。十年五月來屬。西南有懷溪水。東有武城鄉、西有慈樂寨、西北有蘭峒寨三巡檢司。]

  鬱林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南流縣省入。十月來屬。[南有南流江,至廣東合浦縣入海。有橫嶺、文俊二巡檢司,廢。]東北距府三百三十里。領縣四。博白[州西南。西有雙角山,綠珠江出其下,流合縣南飲馬水,下流入南流江。南有周羅、西南有沙河二巡檢司。又有安定、春臺、平山、兆常四土巡檢司,尋廢。又東南有海門鎮,舊為入安南之道。]北流[州北。元屬容州。洪武十年五月來屬。東北有勾漏山。東有銅石山,產水銀、硃砂。又南有扶來山,陵水出焉,西南有峩石山,羅水出焉,俱流入廣東化州界。又北有綠藍山,綠藍水出焉,分為二。東流者經城東登龍橋,與廣東高州府流入之繡江合,又東經容縣,為容江。西流者入鬱林州,為南流江。南有雙威寨巡檢司。西有都隴、又有中山、又有清灣三巡檢司,廢。又西有天門關,本名鬼門關,洪武初,改為桂門關;宣德中,更今名。]陸川[州南,少東。元屬容州。洪武十年五月來屬。舊為入安南之道。東有龍化江,下流合容江。南有溫水寨巡檢司。]興業[州西,少北。南有鐵城山。北有翻車嶺,龍母江出焉,下流入南流江。南有趙家寨、西有長寧寨、北有平安寨、又有棠木寨四巡檢司,後俱廢。]

  潯州府[元潯州路。]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三。東北距布政司九百八十里。

  桂平[倚。南有白石山。西北有大藤峽。北有黔江,一名北江,亦曰右江,南有鬱江,一名南江,亦曰左江,至城東匯為潯江。東北有武靖州,成化三年置,萬曆末廢。又東有大黃江口、北有靖寧鄉、東北有大宣鄉、又有思隆鄉、又有木盤浦、西南有常林鄉六巡檢司。又南有羅秀土巡檢司,又北有碧灘堡、鎮峽堡,俱成化中置。東有牛屎灣堡,西有淹冲堡、秀江堡,俱嘉靖中置。]平南[府東。東南有龔江,即潯江也,東有白馬江流入焉。又有奉議衞,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置於奉議州,正統六年五月遷於此。東北有大同、西北有泰川、西南有武林三巡檢司。又南有峝心、東南有三堆、東北有大峽、西北有平嶺四土巡檢司。]貴[府西。元貴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十月降為縣,來屬。南山在南。又有東、西、北三山。南有鬱江,亦曰南江,羣川悉流入焉。有向武軍民千戶所,本向武守禦千戶所,洪武十八年十月置於向武州,三十年三月升軍民所,正統六年五月來遷縣北門外,萬曆二十三年又遷縣西北謝村鎮。東南有新安寨、北有北山寨二巡檢司。又南有橋頭墟、西有瓦塘渡、又有五州寨、又有東壆渡、又有郭東里五巡檢司,廢。又東南有三江城,萬曆中築。]

  柳州府[元柳州路。]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二,縣十。東北距布政司四百里。

  馬平[倚。元為府屬,洪武元年徙府治於此。南有柳江,亦曰潯水,亦曰黔江,上流自貴州黎平府流入府境,下流至桂平縣合於鬱江,亦曰右江。南有新興鎮、都博鎮二巡檢司。又有歸化鎮巡檢司,廢。]洛容[府東北。舊治白龍岩,天順中,徙於朱峒。正德時,為猺、獞所據,嘉靖三年十一月復。萬曆四年正月遷於靈塘,以朱峒舊治為平樂鎮,留兵百名守之。城南有洛清江,至馬平縣入於柳江。西南有江口鎮、又有運江二巡檢司。東有平樂鎮巡檢司,治石榴江,後遷縣東北中渡。又西南有章洛鎮巡檢司,廢。]柳城[府西北。舊治龍江南,元為府治。洪武元年遷治龍江東,而府徙治馬平縣。龍江自天河縣流入,合於融江,即柳江上流。東有東泉鎮巡檢司。北有古{此且}鎮巡檢司,初治融江東岸,後遷馬頭驛。又東北有古清鎮、西有洛好鎮、又有廖洞鎮三巡檢司。]羅城[府西北。洪武二年十月以羅城鄉置,屬融州。十年五月來屬。北有武陽江,下流合於融江。北有武陽鎮、又有莫離鎮、又有通道鎮三巡檢司。又舊有安湘鎮、樂善鎮、中峒鎮三巡檢司,廢。]懷遠[府北。元屬融州。洪武十年廢,置三江鎮巡檢司。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縣,來屬,治大融江、潯江之匯。萬曆十九年移治丹陽鎮。西北有九曲山,山南為石門山,兩山夾峙。福祿江自貴州永從縣流逕其中,至融縣為融江,至柳城縣為柳江。又東北有潯江,自湖廣靖州流合焉,有潯江鎮巡檢司。又西北有萬石鎮,又有宜良鎮、丹陽鎮三巡檢司。]融[府西北。元融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十月以州治融水縣省入,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東南有靈岩山。北有雲際山。其西曰上石門,以兩山夾峙,融江中流也。又東有寶積山,產鐵。東北有思管鎮、東南有清流鎮、西南有鵝頭隘三巡檢司。又北有長安鎮巡檢司,本在融江東岸,後遷西岸。又有大約鎮土巡檢司。又有保江鎮、理源鎮、西峒鎮三巡檢司,廢。]來賓[府南。元屬象州。洪武十年五月來屬。西南有白牛洞。北有白雲洞。南有大江,亦曰都泥江。西有界牌鎮巡檢司,後遷縣南之南岡。]

  象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十月來屬,以州治陽奉縣省入。[西有象山。東有雷山。南有象江,即柳江。東北有龍門寨巡檢司。又有鵝頸鎮、尖山鎮二巡檢司,廢。]西北距府百十三里,領縣一。武宣[州南。元曰武仙。宣德六年更名。舊治陰江。宣德六年三月徙於高立。東南有大藤峽,後名永通峽。西有柳江,又有都泥江,亦謂之橫水江,來入焉,下流為潯州府之右江,亦入於柳江。西北有安永鎮、西南有縣郭鎮二巡檢司。又東有東鄉、又有周冲、又有閑得三巡檢司,廢。]

  賓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嶺方縣省入。十月來屬。[東南有鎮龍山。西南有燈臺山。西有古漏山,下有古漏關,古漏水出焉,入於賓水。賓水在南,即都泥江也。東有安城鎮巡檢司。又東有梁村巡檢司,後廢。]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二。遷江[州北。西有古黨山,有峒。東北有大江,即都泥江。東有遷江屯田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置。東南有清水鎮巡檢司,又有羅目鎮、李廣鎮二巡檢司,廢。又東有石零堡,北有都歷堡,俱正德中築。]上林[州西,少北。西有大明山,澄江出焉,亦名南江,東合北江,又東入遷江縣之大江。西北有三里營,南丹衞在焉。衞舊在南丹州,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置,二十九年正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尋罷軍民,止為衞。永樂二年十二月徙上林縣東,正統六年五月徙賓州城,與賓州千戶所同治,萬曆八年徙於此。西南有周安堡,在八寨中,舊為猺、獞所據,嘉靖三年討平之,萬曆七年改屬南丹衞。西北有三畔鎮巡檢司。又東北有琴水橋、東南有思龍鎮、又有三門灘鎮三巡檢司。]

  慶遠府[元慶遠路。]洪武元年為府。二年正月改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三年六月復曰慶遠府。領州四,縣五,長官司三。東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宜山[倚。北有龍江,東流入融縣,合於融江。西有河池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十月置於河池縣,永樂六年徙於此。東有大曹鎮、西有懷遠鎮、又有德勝鎮、又有東江鎮四巡檢司。]天河[府北,少東。舊縣在高寨。洪武二年遷於蘭石。正統七年又遷甘場。嘉靖十三年又遷福祿鎮。萬曆十九年始移今治。西南有龍江,自貴州獨山州流入。北有東禪鎮巡檢司,又有思農鎮、歸仁鎮二土巡檢司。]忻城[府南,少東。西有烏泥江,即都泥江。北有三寨堡土巡檢司。]

  河池州[元河池縣。]弘治十七年五月升為州。[縣舊治在州北懷德故城。天順六年遷屏風山。成化十三年還治懷德。嘉靖四年又遷鳳儀山南。西有智州山。東有金城江,下流合於都泥江。江北有金城鎮巡檢司。又東有都銘鎮、土堡鎮二巡檢司,後廢。]東距府二百五十里。領縣二。思恩[州東北。舊屬府,正德元年二月改屬州。舊治在環江洲。永樂末,遷於清潭村。宣德三年十一月遷於白山寨。成化八年遷於歐家山。南有環江,北有帶溪,皆合流於龍江。有安化鎮、歸思鎮二巡檢司。又有普義鎮、吉安鎮、北蘭鎮三巡檢司,廢。]荔波[州西北。洪武十七年九月析思恩縣地置,屬府。正統十二年改屬南丹州。成化十一年九月又屬府。正德元年來屬。州東南有勞村江,源出貴州陳蒙爛土長官司,流入州界,為金城江。又東有窮來、南有蒙石、又有方村三土巡檢司,後廢。]

  南丹州。洪武七年七月置。二十八年廢,尋復置。[西有孟英山,舊產銀。南有都泥江,自貴州定番州流入。]東距府二百四十里。

  東蘭州。洪武十二年置。[以西蘭州省入,又省安習、忠、文三州入焉。東南有隘洞江,一名都泥江,又名紅水河,又名烏泥江。]東北距府四百二十里。

  那地州[元地州。]洪武元年改置。[北有都泥江,有布柳水流合焉。南有那州,洪武元年省。]東北距府二百四十里。

  永順長官司,[府西南。]永定長官司[府南。二司皆弘治五年析宜山縣地置。]永安長官司[弘治九年九月析天河縣十八里地置。]

  南寧府[元南寧路。]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七,縣三。東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宣化[倚。東有崑崙山,上有崑崙關。又有橫山,又有思玉山。北有馬退山。東南有望仙坡,與青、羅二山相對。城西南有大江,即鬱江,一曰夜郎豚水。其上流有二:一為南盤江,經府城南,曰右江;一為麗江,經府城西南,曰左江。合流處謂之合江鎮,下流為潯州府之左江。東有金城寨、西有那南寨、又有那龍寨、又有遷隆寨、南有八尺寨五巡檢司。]隆安[府西北。嘉靖十二年四月析宣化縣那久地置。東有火燄山。城北有盤江,亦曰右江。西南有那樓寨、西北有馱演寨二巡檢司。]

  橫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寧浦縣省入,屬潯州府。十年五月降為縣,來屬。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州,仍置寧浦縣為州治,縣尋廢。[東有烏蠻山。南有鬱江,又東南有武流江,源自廣東靈山縣,流入境合焉。東有古江口、西有南鄉二巡檢司。又南有太平關,成化四年置。]西北距府二百四十里。領縣一。永淳[州西。元屬橫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橫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州。西臨鬱江。南有南里鄉、北有武羅鄉二巡檢司。又東北有修德鄉巡檢司,景泰間遷於縣西,後廢。]

  新寧州。隆慶六年二月以宣化縣定祿洞地置。[北有三峯山。城西有麗江,一名定祿江,又名文字水。東南有渠樂寨巡檢司。]東距府二百里。

  上思州[元屬思明路。]洪武初廢。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屬思明府。弘治十八年來屬。[南有十萬山,上思江出焉,東流合西小江,西即交阯所出之左江也。又有明江,亦出十萬山,西流入思明府界。又西有遷隆峒土巡檢司。]東南距府三百里。

  歸德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弘治十八年來屬。[盤江在西南。]東南距府三百五十里。

  果化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嘉靖九年十二月來屬。[南盤江在西。]東南距府三百二十里。

  忠州[元屬思明路。]洪武初廢。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屬思明府。萬曆三年九月來屬。東北距府四百餘里。

  下雷州[元下雷峒。]洪武初,屬鎮安府。嘉靖四十三年來屬。萬曆十八年升為州。[南有邏水,自鎮安府流入,南寧府左江之別源也。]東距府五百八十里。

  思恩軍民府[元思恩州,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後屬雲南廣西府。永樂二年八月直隸廣西布政司。正統四年十月升為府。六年十一月升軍民府。[舊治在府西北。正統七年遷府東北之喬利。嘉靖七年七月又遷武緣縣止戈里之荒田驛,因割止戈二里屬之。西北有都陽山。東南有靖遠峯。北有紅水江,又有馱蒙江,一名清水江,流合焉。又有大攬江,出城東北大名山,下流俱入於鬱江。東有鳳化縣,正德六年七月置,嘉靖八年十月廢。東有古零,西有定羅、那馬、下旺,北有興隆,東北有白山、安定,西北有舊城、都陽九土巡檢司。]領州二,縣二。東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奉議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五年省入來安府。七年二月復置,直隸行省。二十八年復廢,尋復置,直隸布政司。嘉靖六年二月來屬。[東有舊城。今治本砦林村也,洪武初,遷於此。北濱南盤江,有州門渡。]距府 百 十里。

  上映州[元屬鎮安路。]洪武五年廢為洞。萬曆三十二年復置,來屬。東北距府四百七十里。

  上林[府西南。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嘉靖七年七月來屬。[北有南盤江,南有大羅溪,東流合焉,即枯榕江之下流也。]武緣[府南。元屬南寧路。萬曆五年十月來屬。西有西江,即大欖江也,東南有南流江合焉。東有鏌鎁寨、又有博澀寨、西有高井寨、西北有西舍寨四巡檢司。又南有橫山寨巡檢司,廢。]

  太平府[元太平路,至元二十九年閏六月置。]洪武二年七月為府。領州十七,縣三。東北距布政司二千五十里。

  崇善[倚。府治馱盧村,洪武二年徙治麗江。舊縣治在府西北,嘉靖十九年遷入郭內。北有青蓮山。東有將軍山,下有威震關,一名伏波關。南有府前江,即麗江,又西有邏水流入焉。北有壺關,正德三年置。又東北有保障關。]陀陵[府東北。東有淥空山,淥空江出焉,亦名綠甕江。又南有麗江。]羅陽[府東北。南有麗江。西有馱排江,源出永康縣,下流入於麗江。以上三縣,元俱屬太平路。]

  左州[東有舊治。成化十三年遷於思崖村。正德十五年遷於今治,本古攬村也。西北有金山。南有麗江。]西南距府百里。 養利州[有舊州三,一在州北,一在西北,一在東北。又西北有養水。北有通利江,至崇善縣注於麗江。][以上二州,元屬太平路。南距府百五十里。] 永康州[元永康縣,屬太平路。]萬曆二十八年六月升為州。[北有固城。萬曆中,遷於今治。西有綠甕江,下流亦合麗江焉。西南有思同州,舊屬府。萬曆二十八年六月省。]西南距府二百里。 上石西州[元屬思明路。]洪武末省。永樂二年復置。萬曆三十八年來屬。[東有明江,西北流入麗江。]東北距府三百三十里。 太平州[自此以下十一州,元屬太平路。邏水在西,下流入麗江。]東南距府八十里。 思城州[南有教水,下流合於隴水。]東南距府五百里。 安平州[南有隴水,下流合於邏水。]東南距府百十里。 萬承州[西南有綠降水,亦名玉帶水。]西南距府五十里。 全茗[州西有通利江,一名大利江。]南距府百六十里。 鎮遠州[北有楊山。南有岩磨水。]西南距府二百八十里。 茗盈州[南有觀音岩,澗水出焉,下流入於麗江。]西南距府六十里。 龍英州[南有通麗江,有三源,下流入於麗江。]南距府二百十里。 結安州[西有堰水,下流入麗江。]西南距府二百二十里。 結倫州[南有咘畢水,即堰水之上流。]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 都結州[南有咘畢水。]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 上下凍州[元屬龍州萬戶府。]洪武初來屬。[西有八峯山,太源水出焉。又北有青連山。南有拱天嶺。]東距府二百二十里。 思明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二年屬思明府。萬曆十六年三月來屬。[東有逐象山。東北有明江,自思明府流入。]東北距府二百十里。

  思明府[元思明路。]洪武二年七月為府,直隸行省。九年直隸布政司。[南有明江,有永平寨巡檢司。]領州三。北距布政司二千二百里。

  下石西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二年屬府。[舊治在東南。萬曆間,始遷今治。]西距府百四十里。

  西平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三年省。永樂二年復置。宣德元年與安南。

  祿州[元屬思明府。]洪武三年省。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尋沒於交阯。永樂三年收復。宣德元年與安南。

  鎮安府[元鎮安路。]洪武二年為府。[西有鎮安舊城。洪武二年徙於廢凍州,即今治也。南有馱命江,下流合鬱江。又有邏水,發源府北土山峽中,下流至胡潤寨,與歸順州之邏水合,有湖潤寨巡檢司。]距布政司二千二百里。

  田州[元田州路。]洪武二年七月為府。嘉靖七年六月降為州,徙治八甲,而置田寧府於府城。八年十月,府廢,州復還故治,直隸布政司。[東南有南盤江。西有來安路,元屬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七月為府,領歸仁州、羅博州、田州,十七年復廢。北有上隆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府,成化三年徙治潯州府東北,更名武靖州。又有恩城州,元屬路,洪武初屬府,弘治五年廢。東有床甲、拱甲、婪鳳,西有武隆、累彩,北有岜馬甲、篆甲,東北有下隆,東南有砦桑,西北有凌時,西南有萬岡陽院,又有大甲、子甲,又有縣甲、怕河、怕牙、思郎、思幼、候周十九土巡檢司。]距布政司千六百里。

  歸順州[元屬鎮安路。]洪武初,廢為洞。弘治九年八月復置,屬鎮安府。嘉靖初,直隸布政司。[東北有龍潭水,南入交阯高平府界。又南有邏水,發源西北鵝槽隘界。]距布政司二千三百二十里。

  泗城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七年直隸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布政司。[舊州在西南,洪武六年移於古勘洞。西有南盤江,自貴州慕役長官司流入,下流為南寧府之右江。又北有紅水江。東北有程縣,洪武二十一年以泗城州之程丑莊置,屬州,尋屬慶遠府,宣德初,還屬州,嘉靖元年廢。西南有利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七年十一月直隸布政司,正統六年五月徙治泗城州古那甲,嘉靖二年廢。又西有上林長官司,永樂七年以州之上林洞置,直隸布政司,萬曆中,省入州,崇禎六年分司西地入雲南廣南府。有羅博關巡檢司。]北距布政司一千八百一十五里。

  向武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七月屬田州府。二十八年廢。建文二年復置,直隸布政司。[舊州在東。萬曆四十五年遷於乃甲。南有枯榕江,下流入於右江。北有富勞縣,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尋為夷獠所據,建文四年復置,後廢。東有武林縣,元亦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永樂初省入富勞縣。]距布政司二千四百里。

  都康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後為夷獠所據。建文元年復置,直隸布政司。[西有岜爐江,下流合於通利江。]距布政司二千五百四十里。

  龍州[元龍州萬戶府。]洪武二年七月仍為州,屬太平府。九年六月直隸布政司。[南有龍江,自交阯廣源州流入,即麗江也,有明江流入焉,下流為南寧府之左江。]距布政司二千三百里。

  江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二十年直隸布政司。[東有歸安水,西有綠眉水,下流俱合於麗江。]領縣一。距布政司二千一百十里。羅白[州東北。洪武三年置,屬思明府,後來屬。南有隴冬水,下流入於麗江。]

  思陵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三年省入思明府。二十一年正月復置,直隸布政司。[南有角硬山,角硬水出焉,又有淰削水合之,下流入思明府界。]距布政司二千一百二十里。

  憑祥州。本憑祥縣。永樂二年五月以思明府之憑祥鎮置,屬思明府。成化十八年升為州,直隸布政司。[西北有麗江,自交阯廣源州流入。又南有鎮南關,一名大南關,即界首關也。]距布政司二千四十里。

  安隆長官司[元致和元年三月置安隆州,屬雲南行省。後廢為寨,屬泗城州。]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安隆長官司,仍屬泗城州,後直隸布政司。[西有壩達山,渾水河經其下,即紅水江也,東入泗城州界。又西南有同舍河。]距布政司   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