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爲路三十、府一、州二,屬州二十六,屬縣一百四十三。(本省陸站一百八十處,水站八十二處。)

  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

  杭州路,(上。)唐初爲杭州,後改餘杭郡,又仍爲杭州。五代錢鏐據兩浙,號吳越國。宋高宗南渡,都之,爲臨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平江南,立兩浙都督府,又改爲安撫司。十五年,改爲杭州路緫管府。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來治于杭,改曰江浙行省。本路戶三十六萬八百五十,口一百八十三萬四千七百一十。(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數。)領司二、縣八、州一。

  左、右錄事司。宋高宗建炎三年,遷都杭州,設九廂。元至元十四年,分爲四隅錄事司。泰定二年,併爲左右二錄事司。

  縣八錢塘,(上。)仁和,(上。與錢塘分治城下。)餘杭,(中。)臨安,(中。)新城,(中。)富陽,(中。)於潛,(中。)昌化。(中。)

  州一海寧州,(中。)唐以來爲鹽官縣。元元貞元年,以戶口繁多,升爲鹽官州。(是年,升江南平陽等縣爲州,以戶爲差,戶至四萬五萬者爲下州,五萬至十萬者爲中州。凡爲中州者二十八,下州者十五。)泰定四年,海圮鹽官。天曆二年,改海寧州。海寧東南皆濱巨海,自唐、宋常有水患,大德、延祐間亦嘗被其害。泰定四年春,其害尤甚,命都水少監張仲仁往治之,沿海三十餘里下石囤四十四萬三千三百有奇,木櫃四百七十餘,工役萬人。文宗卽位,水勢始平,乃罷役,故改曰海寧云。

  湖州路,(上。)唐改吳興郡,又改湖州。宋改安吉州。至元十三年,升湖州路。戶二十五萬四千三百四十五。(抄籍戶口數闕,用至順錢糧數。)領司一、縣五、州一。

  錄事司。(舊設東西南北四廂。至元十三年,立緫督四廂。十四年,改錄事司。)

  縣五烏程,(上。)歸安,(上。與烏程皆爲倚郭。)安吉,(中。)德清,(下。)武康。(中。)

  州一長興州,(中。)唐爲綏州,又更名雉州,又爲長城縣。朱梁改曰長興。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爲州。

  嘉興路,(上。)唐爲嘉興縣。石晉置秀州。宋爲嘉禾郡,又升嘉興府。戶四十二萬六千六百五十六,口二百二十四萬五千七百四十二。領司一、縣一、州二。

  錄事司。(舊置廂官,元初改爲兵馬司。至元十四年,置錄事司。)

  縣一嘉興。(上。)倚郭。

  州二海鹽州,(中。)唐爲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州。崇德州,(中。)石晉置,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州。

  平江路,(上。)唐初爲蘇州,又改吳郡,又仍爲蘇州。宋爲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平江路。戶四十六萬六千一百五十八,口二百四十三萬三千七百。領司一、縣二、州四。

  錄事司。

  縣二吳縣,(上。)長洲。(上。)與吳縣並爲倚郭。

  州四崑山州,(中。)唐以來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常熟州,(中。)唐以來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吳江州,(中。)唐以來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嘉定州,(中。)本崑山縣地,宋置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常州路,(上。)唐初爲常州,又改晉陵郡,又復爲常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爲路。戶二十萬九千七百三十二,口一百二萬一十一。領司一、縣二、州二。

  錄事司。

  縣二晉陵,(中。)倚郭。武進。(中。)倚郭。

  州二

  宜興州,(中。)唐義興縣。宋改義爲宜。元至元十五年,升宜興府。二十年,仍爲縣。二十一年,復升爲府,仍置宜興縣以隸之。元貞元年,府縣俱廢,止立宜興州。

  無錫州,(中。)唐無錫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鎭江路,(下。)唐潤州,又改丹陽郡,又爲鎭海軍。宋爲鎭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爲鎭江路。戶一十萬三千三百一十五,口六十二萬三千六百四十四。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

  縣三丹徒,(中。)倚郭。丹陽,(中。)金壇。(中。)

  建德路,(上。)唐睦州,又爲嚴州,又改新定郡。宋爲建德軍,又爲遂安軍,後升建德府。元至元十三年,改建德府安撫司。十四年,改建德路。戶一十萬三千四百八十一,口五十萬四千二百六十四。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

  縣六建德,(中。)倚郭。淳安,(中。)遂安,(下。)桐廬,(中。)分水,(中。)壽昌。(中。)

  松江府,唐爲蘇州屬邑。宋爲秀州屬邑。元至元十四年,升爲華亭府。十五年,改松江府,仍置華亭縣以隸之。戶一十六萬三千九百三十一。(至順錢糧數。)領縣二:華亭,(上。倚郭。)上海。(上。本華亭縣地,至元二十七年,以戶口繁多,置上海縣,屬松江府。)

  江陰州,(上。)唐初爲暨州,後爲江陰縣,隸常州。宋爲軍。元至元十二年,依舊置軍,行安撫司事。十四年,升爲江陰路緫管府,今降爲江陰州。戶五萬三千八百二十一,口三十萬一百七十七。

  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元治婺州,大德六年移治慶元。)

  慶元路,(上。)唐爲鄞州,又爲明州,又爲餘姚郡。宋升慶元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置宣慰司。十四年,改爲慶元路緫管府。戶二十四萬一千四百五十七,口五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三。領司一、縣四、州二。

  錄事司。

  縣四鄞縣,(上。)倚郭。象山,(中。)慈溪,(中。)定海。(中。)

  州二

  奉化州,(下。)唐析鄮縣地置奉化縣,隸明州。元元貞元年,升爲奉化州,隸慶元。

  昌國州,(下。)宋置昌國縣。元至元十四年,升爲州,仍置昌國縣以隸之。後止立昌國州,隸慶元。

  衢州路,(上。)本太末地,唐析婺州之西境置衢州,又改信安郡,又改爲衢州。元至元十三年,改衢州路緫管府。戶一十萬八千五百六十七,口五十四萬三千六百六十。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西安,(中。)倚郭。龍游,(上。)江山,(下。)常山,(下。宋改信安,今復舊名。)開化。(中。)

  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婺州路,(上。)唐初爲婺州,又改東陽郡。宋爲保寧軍。元至元十三年,改婺州路。戶二十二萬一千一百一十八,口一百七萬七千五百四十。領司一、縣六、州一。

  錄事司。

  縣六金華,(上。倚郭。)東陽,(上。)義烏,(上。)永康,(中。)武義,(中。)浦江。(中。)

  州一蘭溪州,(下。)本金華之西部三河戍,唐析置蘭溪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州。

  紹興路,(上。)唐初爲越州,又改會稽郡,又仍爲越州。宋爲紹興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紹興路。戶一十五萬一千二百三十四,口五十二萬一千五百八十八。領司一、縣六、州二。

  錄事司。

  縣六山陰,(上。)會稽,(中。與山陰俱倚郭。有會稽山爲南鎭。)上虞,(上。)蕭山,(中。)嵊縣,(上。)新昌。(中。)

  州二餘姚州,(下。)唐餘姚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州。諸暨州,(下。)宋諸暨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溫州路,(上。)唐初爲東嘉州,又改永嘉郡,又爲溫州。宋升瑞安府。元至元十三年,置溫州路。戶一十八萬七千四百三,口四十九萬七千八百四十八。領司一、縣二、州二。

  錄事司。

  縣二永嘉,(上。)倚郭。樂清。(下。)

  州二瑞安州,(下。)唐瑞安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州。平陽州,(下。)唐平陽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州。

  台州路,(上。)唐初爲海州,復改台州,又改臨海郡,又爲德化軍,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台州路緫管府。戶一十九萬六千四百一十五,口一百萬三千八百三十三。領司一、縣四、州一。

  錄事司。

  縣四臨海,(上。)倚郭。仙居,(上。)寧海,(上。)天台。(中。)

  州一黃巖州,(下。)唐爲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州。

  處州路,(上。)唐初爲括州,又改縉雲郡,又爲處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立處州路緫管府。戶一十三萬二千七百五十四,口四十九萬三千六百九十二。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

  縣七麗水,(中。)倚郭。龍泉,(中。)松陽,(中。)遂昌,(中。)青田,(中。)縉雲,(中。)慶元。(中。)

  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

  寧國路,(上。)唐爲宣州,又爲宣城郡,又升寧國軍。宋升寧國府。元至元十四年,升寧國路緫管府。戶二十三萬二千五百三十八,口一百一十六萬二千六百九十。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舊立四廂,元至元十四年,廢四廂創立。)

  縣六宣城,(上。)倚郭。南陵,(中。)涇縣,(中。)寧國,(中。)旌德,(中。)太平。(中。)

  徽州路,上。唐歙州。宋改徽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徽州路。戶一十五萬七千四百七十一,口八十二萬四千三百四。領司一、縣五、州一。

  錄事司。(舊設四廂,至元十四年改置。)

  縣五歙縣,(上。)倚郭。休寧,(中。)祈門,(中。)黟縣,(下。)績溪。(中。)

  州一婺源州,(下。)本休寧縣之回玉鄉,唐析之置婺源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饒州路,(上。)唐改鄱陽郡,仍改饒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饒州路緫管府。戶六十八萬二百三十五,口四百三萬六千五百七十。領司一、縣三、州三。

  錄事司。(舊設三廂,至元十四年改立。)

  縣三鄱陽,(上。)倚郭。德興,(上。)安仁。(中。)

  州三餘干州,(中。)唐以來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浮梁州,(中。)唐以來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樂平州,(中。)唐以來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江南諸道行御史臺

  集慶路,(上。)唐武德初,置揚州東南道行臺尚書省。後復爲蔣州,罷行臺,移揚州江都,改金陵曰白下,以其地隸潤州。貞觀中,更白下曰江寧。至德中,置江寧郡。乾元中,改昇州。其後楊氏有其地,改爲金陵府。南唐李氏又改爲江寧府。宋平南唐,復爲升州。仁宗以昇王建國,升建康軍。高宗改建康府,建行都,又爲沿江制置司治所。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升建康路。初立行御史臺於揚州,旣而徙杭州,又徙江州,又還杭州;二十三年,自杭州徙治建康。天曆二年,以文宗潛邸,改建康路爲集慶路。戶二十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八,口一百七萬二千六百九十。領司一、縣三、州二。

  錄事司。

  縣三上元,(中。倚郭。)江寧,(中。)倚郭。句容。(中。)

  州二

  溧水州,(中。)唐以來皆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溧陽州,(中。)唐以來並爲縣,元至元十六年,升爲溧陽路。二十七年,復降爲縣,後復升爲州。

  太平路,(下。)唐置南豫州。宋爲太平州。至元十四年,升爲太平路。戶七萬六千二百二,口四十四萬六千三百七十一。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舊設四廂,至元十四年改立。)

  縣三當塗,(中。)倚郭。蕪湖,(中。)繁昌。(下。)

  池州路,(下。)唐於秋浦縣置池州,後廢,以縣隸宣州,未幾復置。宋仍爲池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爲路。戶六萬八千五百四十七,口三十六萬六千五百六十七。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

  縣六貴池,(下。)倚郭。(卽秋浦縣,吳改爲貴池。)青陽,(下。)建德,(下。)銅陵,(下。)石埭,(中。)東流。(下。)

  信州路,(上。)唐乾元以前,爲衢、饒、撫、建四州之地。乾元元年,始割衢之玉山、常山,饒之弋陽及撫、建二州之地置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爲路。戶一十三萬二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萬二千二百五十八。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上饒,(上。)倚郭。玉山,(中。)弋陽,(中。)貴溪,(中。)永豐。(中。)

  廣德路,(下。)唐初,以綏安縣置桃州,後廢州,改綏安爲廣德縣。宋爲廣德軍。元至元十四年,升爲路。戶五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三十三萬九千七百八十。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

  縣二廣德,(中。)倚郭。建平。(中。)

  鉛山州,中。本建、撫二州之地,山産銅鉛。後唐析上饒、弋陽五鄉爲銅場,繼升爲縣,屬信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九年,割上饒之乾元、永樂二鄉,弋陽之新政、善政二鄉來屬,升爲鉛山州,直隸行省。戶二萬六千三十五。(至順錢糧數。)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大德元年立。)

  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

  福州路,(上。)唐爲閩州,後改福州,又爲長樂郡,又爲威武軍。宋爲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爲福州路。十八年,遷泉州行省於本州。十九年,復還泉州。二十年,仍遷本州。二十二年,併入杭州。戶七十九萬九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八十七萬五千一百二十七。領司一、縣九、州二。州領二縣。

  錄事司。(至元十五年,行中書省於在城十二廂分四隅,置錄事司。十六年,併其二,置東西二司。二十年,復併爲一。)

  縣九閩縣,(中。)倚郭。侯官,(中。倚郭。)懷安,(中。)古田,(上。)閩清,(中。)長樂,(中。)連江,(中。)羅源,(中。)永福。(中。)

  州二福清州,(下。)唐析長樂八鄉置萬安縣,又改福唐,又改福清。元元貞元年升爲州。福寧州,(上。)唐長溪縣,元升爲福寧州。領二縣:寧德,(中。)福安。(中。)

  建寧路,(下。)唐初爲建州,又改建安郡。宋升建寧軍。元至元二十六年,升爲路。戶一十二萬七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十萬六千九百二十六。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

  縣七建安,(中。)甌寧,(中。與建安俱倚郭。)浦城,(中。)建陽,(中。)崇安,(中。)松溪,(下。)政和。(下。)

  泉州路,(上。)唐置武榮州,又改泉州。宋爲平海軍。元至元十四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帥府事。十五年,改宣慰司爲行中書省,升泉州路緫管府。十八年,遷行省於福州路。十九年,復還泉州。二十年,仍遷福州路。戶八萬九千六十,口四十五萬五千五百四十五。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至元十五年,立南北二司。十六年,併爲一。)

  縣七晉江,(中。倚郭。)南安,(中。)惠安,(下。)同安,(下。)永春,(下。)安溪,(下。)德化。(下。)

  興化路,(下。)宋置太平軍,又改興化軍,先治興化,後遷莆田。元至元十四年,升興化路。戶六萬七千七百三十九,口三十五萬二千五百三十四。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

  縣三田,(中。宋置興化軍,遷治莆田。元至元十三年,割左右二廂屬錄事司,縣如故。)仙游,(下。)興化。(下。軍治元在此,後移於莆田,此縣爲屬邑。)

  邵武路,(下。)唐邵武縣,屬建州。宋置邵武軍。元至元十三年,爲邵武路。戶六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四萬八千七百六十一。領司一、縣四。

  錄事司。

  縣四邵武,(中。倚郭。)光澤,(中。)泰寧,(中。)建寧。(中。)

  延平路,(下。)五代爲延平鎭,王延政始以鎭爲鐔州。南唐置劍州。宋以利州路亦有劍州,乃稱此爲南劍州。元至元十五年,升南劍路,後改延平路。戶八萬九千八百二十五,口四十三萬五千八百六十九。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南平,(中。倚郭。)尤溪,(中。)沙縣,(中。)順昌,(中。)將樂。(中。)

  汀州路,(下。)唐開福、撫二州山洞置州,治新羅,後改臨汀郡,又仍爲汀州。宋隸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升爲汀州路。戶四萬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七。領司一、縣六。(本路屯田二百二十五頃。)

  錄事司。

  縣六長汀,(中。倚郭。)寧化,(中。)清流,(下。)蓮城,(下。)上杭,(下。)武平。(下。)

  漳州路,(下。)唐析閩州西南境置,後改漳浦郡,又復爲漳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六年,升漳州路。戶二萬一千六百九十五,口一十萬一千三百六。領司一、縣五。(本路屯田二百五十頃。)

  錄事司。

  縣五龍溪,(下。倚郭。)漳浦,(下。)龍巖,(下。)長泰,(下。)南靖。(下。本南勝,改今名。)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爲路一十八、州九,屬州十三,屬縣七十八。(本省馬站八十五處,水站六十九處。)

  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

  龍興路,(上。)唐初爲洪州,又爲豫章郡,又仍爲洪州。宋升隆興府。元至元十二年,設行都元帥府及安撫司,仍領南昌、新建、豐城、進賢、奉新、靖安、分寧、武寧八縣,置錄事司。十四年,改元帥府爲江西道宣慰司,本路爲緫管府,立行中書省。十五年,立江西湖東道提刑按察司,移省於贛州。十六年,復還隆興。十七年,併入福建行省,止立宣慰司。十九年復立,罷宣慰司,隸皇太子位。二十一年,改隆興府爲龍興。二十三年,豐城縣升富州,武寧縣置寧州,領武寧、分寧二縣。大德五八年,以分寧縣置寧州,武寧縣隸龍興路。戶三十七萬一千四百三十六,口一百四十八萬五千七百四十四。(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數。)領司一、縣六、州二。

  錄事司。(宋以南昌、新建二縣分置九廂。元至元十三年,廢城內六廂,置錄事司。)

  縣六南昌,(上。倚郭。至元二十年,割錄事司所領城外二廂、東南兩關來屬。)新建,上。倚郭。進賢,中。奉新,中。靖安,中。武寧。中。(至元二十三年,置寧州,縣爲倚郭。大德五八年,於分寧縣置寧州,武寧直隸本路。)

  州二

  富州,(上。)本富城縣,又曰豐城。唐自豐水之西徙治章水東,卽今治所。宋屬隆興府。元至元十九年,隸皇太子位。二十三年,升爲富州。

  寧州,(中。)唐分寧縣。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於武寧縣置寧州,武寧爲倚郭縣。大德八年,割武寧直隸本路,遂徙州治於分寧。

  吉安路,(上。)唐爲吉州,又爲廬陵郡。宋升爲上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緫管府,置錄事司,領一司、八縣。元貞元年,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縣升州,改吉州爲吉安路。戶四十四萬四千八十三,口二百二十二萬四百一十五。領司一、縣五、州四。(大德二年,吉、贛立屯田。)

  錄事司。

  縣五廬陵,(上。倚郭。)永豐,(上。)萬安,(中。)龍泉,(中。)永寧。(下。至順間,分永新州立。)

  州四吉水州,(中。)舊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安福州,(中。)唐初以縣置潁州,後廢,復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太和州,(下。)唐初置南平州,後廢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永新州,(下。)唐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瑞州路,(上。)唐改建成縣曰高安,卽其地置靖州,又改筠州。宋爲高安郡,又改瑞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瑞州路,領一司、三縣。元貞元年,升新昌縣爲州。戶一十四萬四千五百七十二,口七十二萬二千三百二。領司一、縣二、州一。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始立。)

  縣二高安,(上。倚郭。)上高。(中。)

  州一新昌州,(下。)唐爲建成縣,屬靖州,後省入高安。宋割高安、上高二縣地,升鹽步鎭爲新昌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袁州路,(上。)唐爲袁州,又爲宜春郡。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緫管府,領四縣,設錄事司,隸湖南行省。十九年,升路,隸江西行省。元貞元年,萍鄉縣升州。戶一十九萬八千五百六十三,口九十九萬二千八百一十五。領司一、縣三、州一。

  錄事司。(至元十三年,設兵馬司。十四年,改錄事司。)

  縣三宜春,(上。倚郭。)分宜,(上。)萬載。(中。)

  州一萍鄉州,(中。)本爲縣。元貞元年,升州。

  臨江路,(上。)唐改建成爲高安,而蕭灘鎭實高安境內。南唐升鎭爲清江縣,屬洪州,後又屬筠州。宋卽清江縣置臨江軍,隸江南西道。元至元十三年,隸江西行都元帥府。十四年,改臨江路緫管府。元貞元年,新淦、新喻二縣升州。戶一十五萬八千三百四十八,口七十九萬一千七百四十。領司一、縣一、州二。

  錄事司。(宋隸都監司。元至元十三年,設兵馬司。十五年,改錄事司。)

  縣一清江。(上。宋卽縣治置臨江軍。元至元十四年,升軍爲路,而縣爲倚郭。)

  州二新淦州,(中。)唐以來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新喻州,(中。)唐以來爲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撫州路,(上。)唐初爲撫州,又爲臨川郡,又仍爲撫州。元至元十二年,復爲撫州。十四年,升撫州路緫管府。戶二十一萬八千四百五十五,口一百九萬二千二百七十五。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廢宋三廂立。)

  縣五臨川,(上。)崇仁,(上。)金溪,(上。)宜黃,(中。)樂安。(中。)

  江州路,(下。)唐初爲江州,又改潯陽郡,又仍爲江州。宋爲定江軍。元至元十二年,置江東西宣撫司。十三年,改爲江西大都督府,隸揚州行省。十四年,罷都督府,升江州路,隸龍興行都元帥府,後置行中書省,江州直隸焉。十六年,隸黃蘄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復隸行省。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十七,口五十萬三千八百五十二。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宋隸都監司。元至元十二年,設兵馬司。十四年,置錄事司。)

  縣五德化,(中。唐潯陽縣。)瑞昌,(中。)彭澤,(中。)湖口,(中。)德安。(中。)

  南康路,(下)。唐屬江州。宋置南康軍,治星子縣。元至元十四年,升南康路,隸江淮行省。二十二年,割屬江西,領一司、三縣。戶九萬五千六百七十八,口四十七萬八千三百九十。領司一、縣二、州一。

  錄事司。

  縣二星子,(下。)南康治所。都昌。(上。)

  州一建昌州,(下。)唐初置南昌州,後廢,屬洪州。宋屬南康軍。元元貞元年,升州。

  贛州路,(上。)唐初爲虔州,又爲南康郡,又仍爲虔州。宋改贛州。元至元十四年,升贛州路緫管府。十五年,設錄事司,領一司、十縣,隸江西省。二十四年,併龍南入信豐,安遠入會昌。大德元年,寧都、會昌二縣升州,割瑞金隸會昌。至大三年,復置龍南、安遠二縣,屬寧都。戶七萬一千二百八十七,口二十八萬五千一百四十八。領司一、縣五、州二。州領三縣。(本路屯田五百二十餘頃。)

  錄事司。

  縣五贛縣,(上。)州治所。興國,(中。)信豐,(下。)雩都,(下。)石城。(下。)

  州二

  寧都州,(下。)唐爲縣。元大德元年,升寧都州。領二縣:龍南,(下。至元二十四年,並入信豐縣。至大三年復置。)安遠。(下。至元二十四年,省入會昌縣。至大三年復置。)

  會昌州,(下。)本雩都地。唐屬虔州。宋升縣之九州鎭爲會昌縣,復升爲軍。元大德元年,升會昌州。領一縣:瑞金。(下。舊屬虔州,大德元年來屬。)

  建昌路,(下。)本南城縣,屬撫州。南唐升建武軍。宋升建昌軍。元至元十四年,改建昌路緫管府,割南城置錄事司。十九年,南豐縣升州,直隸行省。戶九萬二千二百二十三,口五十五萬三千三百三十八。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立。)

  縣三南城,(中。)新城,(中。)廣昌。(中。)

  南安路,(下。)唐升大庾鎭爲縣,屬虔州。宋以縣置南安軍。元至元十四年,改南安路緫管府。十五年,割大庾縣在城四坊,設錄事司。十六年,廢錄事司。戶五萬六百一十一,口三十萬三千六百六十六。領縣三:大庾,(中。倚郭。)南康,(中。)上猶。(下。南唐爲上猶。宋改南安。至元十六年,改永清,後復爲上猶。)

  南豐州,(下。)唐爲南豐縣,隸撫州。宋改隸建昌軍。元至元十九年,升爲州,直隸行省。戶二萬五千七十八,口一十二萬八千九百。

  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司

  廣州路,(上。)唐以廣州爲嶺南五府節度五管經略使治所,又改南海郡,又仍爲廣州。宋升爲帥府。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後又叛。十五年克之,立廣東道宣慰司,立緫管府並錄事司。元領八縣,而懷集一縣割屬賀州。戶一十七萬二百一十六,口一百二萬一千二百九十六。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至元十六年立,以州之東城、西城、子城並番禺、南海二縣在城民戶隸之。)

  縣七南海,(中。)番禺,(下。)與南海俱倚郭。東筦,(中。)增城,(中。)香山,(下。)新會,(下。)清遠。(下。)

  韶州路,下。唐初爲番州,又更名東衡州,又改韶州,又爲始興郡,又仍爲韶州。元至元十三年內附,未几廣人叛,十五年始定,立緫管府,設錄事司。戶一萬九千五百八十四,口一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六。領司一、縣四。

  錄事司。

  縣四曲江,(中。元初分縣城西廂地及城外三廂,屬錄事司。)樂昌,(下。)仁化,(下。)乳源。(下。)

  惠州路,(下。)唐循州。宋改惠州,又改博羅郡,又復爲惠州。元至元十六年,改惠州路緫管府。戶一萬九千八百三,口九萬九千一十五。領縣四:歸善,(下。倚郭。)博羅,(下。)海豐,(下。)河源。(下。)

  南雄路,(下。)本始興縣。唐初屬韶州。五代劉氏割韶之湞昌、始興二縣置雄州。宋以河北有雄州,改爲南雄州。元至元十五年,改南雄路緫管府。戶一萬七百九十二,口五萬三千九百六十。領縣二:保昌,(下。本湞昌,宋改今名。)始興。(下。)

  潮州路,(下。)唐初爲潮州,又改潮陽郡,又復爲潮州。元至元十五年歸附。十六年,改爲緫管府,以孟招討鎭守,未几移鎭漳州,土豪各據其地。二十一年,廣東道宣慰使月的迷失以兵來招諭。二十三年,復爲江西等處行樞密院副使兼廣東道宣慰使以鎭之,始定。戶六萬三千六百五十,口四十四萬五千五百五十。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至元二十二年始立。)

  縣三海陽,(下。倚郭。)潮陽,(下。)揭陽。(下。)

  德慶路,(下。)唐初爲南康州,又名康州,又改晉康郡。宋升德慶府。元至元十三年,徇廣東,旣取廣州,而德慶未下。十四年,廣西宣慰司以兵取之,改隸廣西道。十七年,立德慶路緫管府,後仍屬廣東道。戶一萬二千七百五,口三萬二千九百九十七。領縣二:端溪,(下。)瀧水。(下。)

  肇慶路,(下。)唐初爲端州,又改高要郡,又仍爲端州。宋升肇慶府。元至元十三年,徇廣東,惟肇慶未附。十六年,廣南西道宣慰司定之,因隸廣西。十七年,改爲下路緫管府,仍屬廣東。戶三萬三千三百三十八,口五萬五千四百二十九。領縣二:高要,(中。倚郭。)四會。(中。)

  英德州,(下。)唐洭州。五代南漢爲英州。宋升英德府。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五年,立英德路緫管府。二十三年,降爲散州。大德四年,復爲路。(本州素爲寇盜淵藪。大德四年,達魯花赤脫歡察兒此歲招降羣盜至二千餘戶,遂升英德爲路,命脫歡察兒爲達魯花赤兼萬戶以鎭之。)至大元年,復降爲州。領縣一:翁源。(大德五年置。)

  梅州,(下。)唐爲程鄉縣,屬潮州。五代南漢置敬州。宋改梅州。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六年,置緫管府。二十三年,改爲散州。戶二千四百七十八,口一萬四千八百六十五。領縣一:程鄉。

  南恩州,(下。)唐恩州,又爲齊安郡。宋改南恩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南恩路緫管府,十九年降爲散州。戶一萬九千三百七十三,口九萬六千八百六十五。領縣二:陽江,(下。)陽春。(下。)

  封州,(下。)唐改爲臨封郡,後復爲封州。元至元十三年歸附。明年,廣人叛,廣西宣慰司以兵定之,遂隸西道。十六年,立封州路緫管府,後又降爲散州,仍屬東道。戶二千七十七,口一萬七百四十二。領縣二:封川,(下。)開建。(下。)

  新州,(下。)唐改爲新昌郡,後復爲新州。元至元十六年,置新州路緫管府。十九年,降爲散州。戶一萬一千三百一十六,口六萬七千八百九十六。領縣一:新興。(下。)

  桂陽州,(下。)本桂陽縣,唐、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十九年,升桂陽縣爲散州,割連州陽山縣來屬,爲蒙古○忽都虎郡王分地,元隸湖南道宣慰司,後隸廣東道。戶六千三百五十六,口二萬五千六百五十五。領縣一:陽山。(下。唐屬連州,宋因之。至元十九年割以來屬。)

  連州,(下。)唐改連山郡,復改連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直隸行中書省。十七年,廢安撫司,升爲連州路緫管府,隸湖南道宣慰司。十九年,降爲散州,隸廣東道。戶四千一百五十四,口七千一百四十一。領縣一:連山,(下。)

  循州,(下。)唐改爲海豐郡,仍改循州。宋爲博羅郡。元至元十三年,立緫管府。二十三年,降爲散州。戶一千六百五十八,口八千二百九十。領縣三:龍川,(下。)興寧,(下。)長樂。(下。)

  

读书导航